時間:2022-02-12 11:37:5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社會工作專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社會工作;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畢業論文
社會工作是一門應用社會科學,它以利他主義為指導,以科學理論為基礎,運用專業方法幫助感受困難的社會成員,增強其能力,促進其與社會環境相適應,達到增進其福利的目標。社會工作是將工作者、服務對象、問題、資源、社會環境等因素連接起來并進行有效配合解決問題的一個復雜的社會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求社會工作者掌握一定的理論基礎,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實務能力。實務性、實踐性及應用性是社會工作專業的特征。據此將專業目標定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具體來說就是培養具有助人自助專業價值理念、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熟練掌握社會工作專業方法,具有社會工作專業實務操作技能,在專業服務領域從事社會工作服務與管理等方面的應用型專業人才。圍繞此目標調整課程體系,強化培養過程的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與實際緊密結合,搭建社會工作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在畢業論文指導環節就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思考與探索。
一、完善管理文件,規范管理,嚴把畢業論文質量關
學校社會工作自2003年招生以來目前已有近十屆畢業生,在畢業論文指導這一教學環節中一直進行高度重視,規范管理,嚴把質量關。社會工作專業畢業論文從專業實習初期就開始下達任務書,到畢業論文的開題、撰寫、中期檢查,預答辯、畢業論文答辯及最終論文歸檔共設七個環節。為了更好落實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為此召開專業教師研討會,就以往畢業論文指導過程中取得的經驗與存在的問題一個環節一個環節進行梳理,對出現的共性問題提出相應對策,在原有相關文件的基礎上,又增訂了本科畢業論文寫作的暫行規定。該規定對學生的出勤、寫作態度,教師指導形式、職責及論文寫作步驟等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另外又重新修訂了有關本科畢業論文管理規范。該文件對論文的規范撰寫提供了依據,大到選題方向、論文框架,小到標點、空格、注腳、圖表、案例、參考文獻及中英文摘要等內容都進行了詳盡的規定,并附有畢業論文模版及調查問卷模版,確保畢業論文指導工作規范有序,為畢業論文的規范性提供了制度保障,嚴把質量關。
二、組織專業教師對學生進行論文寫作培訓,提升學生應用能力及水平
所謂社會工作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就是要求學生能夠把在課堂中學習到的專業理論、專業方法服務于社會工作實務當中,為服務對象解決實際問題,激發服務對象的潛能,改善社會關系,提高生活質量。這就要求學生既要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方法、技巧,同時又要具備較強的社工實務能力,通過社會工作專業介入能夠有效地幫助服務對象,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畢業論文寫作過程實際就是對所學專業一次整合和提升過程,通過這一教學環節不僅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同時也是學校辦學水平、教師素質和學生能力三位一體的一次綜合考查評估過程。如何從專業的視角進行畢業論文選題,如何構思論文構架,在畢業論文寫作過程中如何運用所學習的專業理論,如何體現出個案社會工作、小組社會工作、社區社會工作等社會工作方法,在具體分析論證過程中如何運用相關研究方法,如何設計調查問卷,如何運用SPSS統計分析等等,這一系列環節運作的好就是一次整體實力水平的學習提升過程,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強化學生的社會工作實務能力,提升畢業論文的水平,專門安排了相關老師對學生進行了研究方法及相關軟件運用技巧等方面的強化訓練,另外對論文調查問卷的設計、訪問提綱的設計、圖表的制定及規范性要求也進行了詳細的講解與說明。
三、建立穩定的社會工作實習基地為畢業論文教學環節奠定實踐基礎
在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中,實習與課堂教學同等重要,是專業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它課程無法替代的學習模式。可以說沒有社會工作的實習,就無法實現社會工作教育的培養目標。為此我們建立了穩定的社會工作實習基地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搭建平臺。經過多年的努力,實習基地已經由原來的單純依賴社會組織逐漸發展成四個不同層次的實習實踐平臺體系:一是以哈爾濱為中心,輻射到北京、廣州、深圳等地簽約的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經過多年的運作目前已建立相對穩定的常態化的頂崗實習基地。二是依托學校以教學為主要服務對象的社會工作實踐基地;三是依托社工系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生社工實務組織微瀾社工服務社;四是依托人文學院以教師為主導的陽光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目前已承攬多項不同層次社工項目。學生可以在這些不同層次的實習實踐基地開展各種實務活動,同時也結合自己的實習內容確定論文的選題,開展實務活動,有效地將所學理論與實踐結合。由此也逐漸構建出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多層次、多模塊的課程體系和實踐培養框架體系,為學生進行實務訓練、實習、撰寫畢業論文和就業提供了平臺,同時也為教師開展教學科研社工實務活動提供了平臺。這種人才培養框架體系整合了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教學資源,確保了社會工作實務開展的條件和質量,保證實習質量,也為畢業論文的教學環節奠定了強有力的實踐基礎。
四、以3+1人才培養模式為平臺,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就業一體化
為了使學生能夠把在課堂中學習到的專業理論、專業方法服務于社會工作實務當中,為服務對象解決實際問題,提升其實務能力,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為此我們采用了3+1人才培養模式。即學生在大學前三年時間里在學校完成專業理論專業方法的學習。將原來分散在不同學期的專業實習、畢業實習及畢業論文重新整合為綜合實踐環節,并將此教學環節集中放在大四一整年的時間在社會這一大課堂來完成,整合校內外的教學資源。其中將專業實習、畢業實習整合為綜合實踐活動即頂崗實習,學生的綜合實踐崗位與將來的就業崗位統一起來,頂崗實習與就業崗位試用期統一并行,而在畢業論文環節要求學生以綜合實踐崗位為依托,帶著專業思考去實習,在實習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終形成自己的畢業論文,也就是說要求學生要根據自己綜合實踐崗位的具體工作進行畢業論文選題,然后在實習工作中開展相應的個案項目、小組活動、社工項目等社會工作實務來撰寫畢業論文,從而使畢業論文突顯社會工作專業實務性的特點,學生畢業實習、論文、就業一體化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學生畢業論文在選題上力爭與實習、就業相結合,這既體現了專業實習的效果、增強了學生畢業論文的實效性,同時也可促進學生盡快適應職業角色,縮短工作的適應期。而這種實習、就業、畢業論文三位一體的教學形式,整合校內外教學資源,形成學校和社會聯合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模式。
五、畢業論文與綜合實習崗位有機結合,突顯社會工作的實務性
實務性是社會工作的本質屬性,而實務性又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相契合,因此在學生撰寫畢業論文這個環節上盡量突出社會工作的實務性特征,以強化論文的實用價值和專業技能的培養與訓練,盡量避免學生撰寫空談理論的文章,使其盡可能貼近社會生活實際,這既體現了社會工作專業的實務性,也是3+1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體現。由于在3+1人才培養模式中要求學生畢業論文選題要以綜合實踐崗位為依托,帶著專業思考在實習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開展社會工作實務,最終形成自己的畢業論文。因此學生從專業實習開始就與指導教師就畢業論文的選題進行討論研究,特別是在社工機構實習的學生在選題上力爭與實習、就業相結合,積極開展個案、小組等實務活動,畢業論文真題真做,學生的畢業論文選題大多來源于學生對實習期間所接觸項目活動的思考及實習機構運作模式的研究,這既具體落實了3+1人才培養模式,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畢業論文應用性,突顯了社會工作的實務性、實踐性的專業特色,保證了畢業論文的質量。總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是系統工程,不僅需要結合當前社會發展實際確定人才培養目標,更需要教育者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嘗試和突破,強化實踐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重視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構建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確保人才培養質量,努力培養適合社會需求的應用型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陳艷嬌.高校本科畢業論文改革設計方案新構思[J].教學研究,2011,5
[2]初智巍.能力為本的社會工作專業畢業設計(論文)改革實踐探索[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5
[3]畢亞斐.擬劇理論視閾下社會工作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2
[4]陳英,梁爽.社會工作專業3+1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4
[5]李金娟.高校小組社會工作課實踐教學的走向[D].首都師范大學,2008,4
[6]魏斌.論職業指導的人本服務[J].寧波大紅鷹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12
關鍵詞:社會工作;專業綜合改革;人才培養;課程教學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號:14BSH109);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二五”社會工作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編號:湘教通[2012]266號);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湘教通[2013]223號);湖南女子學院2015年教學改革項目“職業化背景下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研究與實踐”。
一、引言
為了引導高校主動適應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加強專業內涵建設,創新人才培養體制機制,著力打造專業辦學特色,大力提升人才培養水平,湖南省教育廳決定啟動實施普通高?!笆濉睂I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湖南女子學院社會工作專業在“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實施中,按照明確定位、重視內涵、強化優勢和突出特色的原則,通過自主規劃學科建設方案和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推動了教學模式、課程設置、社會服務、教學管理等重要環節的綜合改革,提高了人才培養的整體水平,為我校建成教育理念先進、培養模式科學、專業特色鮮明的社會工作人才培養基地奠定了基礎。
二、建設措施
(一)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優化人才培養模式。項目團隊通過省內外廣泛調研,專家反復論證,對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一次大的修訂,并對相應課程進行了重組和調整。在專業定位上,立足湖南,面向全國,以社區社會工作和婦女社會工作為主要方向;在培養目標上,由單純培養“應用型人才”調整為培養多元化復合高級人才。社會工作人才培養方案體現了社會工作專業的實務性、專業性、職業性的特點,基本上已經形成了“一三四五”的人才培養模式,即一條主線,三個基點,四大課程模塊和五種能力。課程體系設置圍繞培養社會工作專業應用型女性人才的主線,緊緊抓住理論教學、技能訓練與社會實踐三個基點,形成公共通識教育課程、學科通識教育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含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專業拓展課)和集中實踐環節四個課程模塊,著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服務能力、創新能力、溝通能力等五種能力。
(二)加強教學團隊建設,提高師資隊伍的專業素養和實務能力。(1)要求所有專業教師均持有國家社會工作師職業資格證書,以適用專業教學的需要,使教師具有從事社會工作的職業素質。目前為止社工專業教師均取得了國家社會工作職業資格證,成為具有社工實務能力“雙師型”教師。(2)建立和完善了青年教師培養機制。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到社工機構掛職鍛煉或兼職工作,強化專業教師的社會工作經歷和實踐能力?,F有兩位教師在社工機構一線從事社會工作實務。(3)開展校內、外學術交流資助。一方面支持專業教師參加各種學術會議和學術講座,進行學術交流,社會工作專業每位教師均參加了相關社會工作的學術會議或培訓,使教師及時掌握本專業學術前沿的最新動態和最新成果,緊跟學術發展和時代的步伐。另一方面邀請了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來院講學6人次。(4)建立了一整套聘請社會工作實務領域兼職教師的制度,在課程安排、經費安排、交通等服務方面進行了政策傾斜。讓社會工作實務骨干兼職擔任專業課教師,直接參與專業課教學或擔任青年教師技術導師,承擔實訓實習教學督導工作,對學生的階段性實習、畢業實習等實行雙督導(機構督導、學校督導)制度。(5)建立鼓勵教師申請各類課題和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的獎勵制度,并進行了年度檢查考核。
(三)完善課程體系建設,優化教學內容,提高授課質量。(1)調整了部分課程的開設。在大一學期開設了《成長小組》課程,讓學生逐步接觸社會工作專業方法,培養學生專業學習興趣,在大三開設了《項目策劃與管理》課程,大四增設了《社會工作實習與督導》課程,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強化學生的專業素養和職業素質。(2)扎實做了社會工作專業課程標準的修訂。根據社會工作發展趨勢,結合本校實際,將課程納入專業環境中進行系統的思考,明確課程在專業人才培養的地位和作用,突出課程的能力、知識、素質目標,切實做好課程標準的制定。目前已經做好了《社會工作概論》、《個案社會工作》、《團體社會工作》、《社區社會工作》18門等課程標準的修訂,以此構建具有我校特色及符合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標準體系。(3)抓好關鍵課程建設,培育優秀課程。根據本專業的特點和課程建設基礎,開展了優秀課程建設。經學校評比,《社區社會工作》課程已成為校級優秀課程。通過課程改革與建設,不斷提高課程教學質量。(4)突出技能訓練課程,開發實踐課程和活動課程,加大課程重組和整合的力度。完成了2012版人才培養方案的專業基礎課與專業核心課程實踐教學大綱的修訂和論證。結合我國職業化背景下社會工作的發展形勢,突出“實務性、職業性”內容的地位和作用。加大能力培養型課程的比例,突出社會工作操作性、實務性的培養和訓練,新增《活動設計》課程。(5)加強教材建設。學校立項批準了《社會學》規劃教材,并按正常進度組織編寫。規范教材選用制度,嚴格教材選用審核,使該專業選用近年出版的省級以上優秀教材和重點教材。選用近四年出版的新教材的比例占教材總數的80%以上。
(四)強化了實踐教學環節,面向職業化培養社會工作人才。(1)在教學計劃中增加必要的實踐教學環節。實踐教學累計學分(學時),不少于總學分(學時)的30%。在六個學期增加了階段(集中)性的專業實習,為期9周,學生畢業實習周數改為18周。第7學期開始啟動畢業論文選題工作,讓學生逐步介入教師科研課題中收集和熟悉資料,保證畢業論文質量。(2)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和開展各項大學生學科競賽、技能競賽。如省級“挑戰杯”比賽、全國社會工作論文或實務案例比賽、項目策劃比賽等,提高學生的實務技能。(3)加強校外社會工作實習基地建設。通過調研考察,該專業在廣州、深圳、長沙等已建立了9個實習基地,為階段性集中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組織編寫了階段性專業實習與畢業實習指導書,規范了實習要求。(4)著手籌建校內社會工作實驗室。完善已有的社會工作實驗室,通過申報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發展專項資金150多萬元,資金已到位,開始籌建新的社會工作專業實驗室。該實驗室的建成將在省內外更具專業性、現代性及先進性社會工作實驗室。(5)依托專業教研室創辦了仁澤社會工作機構。我系依托社會工作專業創辦了社會工作機構,這是深化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教學改革、培養適合社會管理創新人才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舉措,是高校教育服務社會、創新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的有效嘗試,為學生提供了實習實訓和就業的平臺,為學生進入社會工作職業具備前期準備。
(五)重視課程教學方法探索,實現教學手段多元化。(1)改革傳統的質量觀和教學觀,樹立“專業能力,學習能力,社會能力”全面發展的人才觀。深化教學研究、更新教學觀念,注重因材施教,在教學方式上由灌輸式向啟發式、參與式、討論式、案例式、項目式轉變,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培養模式上,實現由單一型人才培養向多樣化人才培養轉變;在教學內容上,注重教學內容與社會發展需求相符合,培養既具有扎實的專業技能,又具有持久個人發展潛力的高素質人才。(2)建立了社工實務項目與教學內容相對接的“服務學習”模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勇于探索和學以致用。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堂教學與專業技能相結合、教師科研與社會服務相結合,要求每個導師制下的學生小組須向系部申報一個社會工作實務項目,在導師的指導下,完成社會工作實務項目,促進實務項目與教學內容有效對接。(3)重視教學研究,實現科研與教學互動,“產學研”有效銜接。在課堂教學上要求教師將科研與教學相結合,及時把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將科研實踐、專業實踐和社會實踐有效結合,培養學生探索未知的興趣、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F已獲得省級教學研究項目2個,學生獲得湖南省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與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4個。去年我系推出社工專業改革校企合作橫向課題,向社工機構及同類高校,共同思考研究社會工作專業綜合改革。(4)以社會工作文化節為平臺、以國際社工日為契機,進一步提升專業能力。我系將社工文化節、國際社工日主題宣傳活動作為常態化的專業教學活動,借此機會和平臺,開展一些與社會工作相關的精品活動,比如個案情景劇的表演、高校社會工作團體論壇、課程專業實習成果展、社工實務項目策劃大賽等等,以此踐行社會工作專業精神,提升專業技能,展示社會工作專業教學成效,為校園文化增添色彩。(5)積極探索了考試內容和考試方式改革,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在考試內容上注重考察學生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及綜合素質。從考試形式上采取包括平時作業、課堂討論及回答問題、課程論文等多種方式,采用閉卷考試或開卷考試逐步建立由注重知識考核向注重能力考核的轉變,《成長小組》、《活動設計》等主要考察學生知識掌握和綜合分析能力。
(六)完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措施得力,執行嚴格。(1)成立了項目質量工程領導小組,穩步推進社工專業綜合改革進程。2012年5月湖南省教育廳《關于公布湖南省普通高?!笆濉睂I綜合改革試點項目的通知》(湘教通[2012]266號)后,社會工作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團隊就開始針對任務書承擔工作任務。學校成立了由校長任組長、教學校長任副組長、各教學單位和有關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組成的質量工程領導小組,認真貫徹落實教育部、湖南省教育廳有關文件精神,決定質量工程的重大方針和總體規劃。(2)學校、系部每年召開了社會工作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專項會議,制定了教學質量工程的相關配套文件,以保證質量工程建設的有效實施。我校先后修訂、制定了教學質量工程的相關配套文件,以保證質量工程建設的有效實施。2012年12月,學校召開了湖南省高校“十二五”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社會工作專業建設研討會,2013年3月,系部專門召開了湖南省“十二五”社會工作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研討會,今年4月1日,學校教務處又召開了社會工作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推進會,4月22日,學校召開了
2014年專業建設研討會,專門剖析了社會工作專業綜合改革,省教育廳高教處處長唐利斌、副處長楊承玖應邀出席,學校領導為項目的實施進行了分析指導,對項目進行把脈。項目實施的全過程接受了學校教務處的監督檢查,確保了綜合改革的有序進行。(3)加強了校系教研室教學督導,構建了三級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校系對教師的教學過程進行全面的檢查和監控,形成了教學質量的動態管理。教研室會同校系教學督導組織從聽課、評課,召開學生座談會,到每學期期末領導、同行、學生評價,以及不定期召開用人單位座談會等,對每位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水平進行綜合考察,有力地促進了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強化專業課程的考核工作,嚴格執行學校關于考查、考試的若干規定,堅持加強考紀、考風教育,對監考老師提出具體要求,保證了考試的嚴肅性。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科學完善,運行力度大,教師和學生的質量意識得到進一步增強,教師已經將教學質量的規范化要求內化為自覺的行動,優秀的教風和上進的學風已經形成。,全面提升我系教學質量及人才培養水平。
三、建設成效
(一)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得到進一步優化。完成
2012版社會工作人才培養方案及所有專業課程標準和實踐教學大綱的修訂、制定和論證工作。調整后的人才培養方案體現了以下四個方面的特點:一是突出女校特色。將女性主義理論、女性心理學、女性教育學、女性社會學等女性學課程納入專業建設,將女性主義的理念融入社會工作專業價值中,培養女大學生的 “四自”精神,樹立社會性別意識,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二是突出實踐特色。社會工作是一門實務性、操作性取向的專業,把“重實踐”放在人才培養工作的突出位置。新方案中,實踐類課程及環節的學分達到了40學分,實踐課時總量超過了800個小時,并將義工服務納入實踐學分,規定每個學期每個學生必須完成40個小時的義工。三是強化校企合作。拓寬育人渠道,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的多樣化。堅持“能力為本、服務社會、開放辦學”的理念,建立校企合作關系,以保證人才培養規格的崗位針對性和職業適應性,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嵌入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嘗試已取得初步成效。四是強化導師制度。對學生實行有針對性和責任性的教育和培養,注重社工人才的培養質量。每個社工學生在入學后,通過對師生雙向選擇,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一種“導學”關系,導師對學生進行專業、學業、就業、職業等指導,對學生創新性課題進行指導及開展社工實務項目進行督導,系里制定導師職責,有檢查有評估。
(二)社會工作專業平臺建設逐步提高,研究特色與成績不斷呈現。社會工作省級特色專業確定以后,結合社會學學科建設,學校領導深謀遠慮,精心規劃和指導,采取多項積極有力的措施,全力推進社會工作專業建設。通過不懈的努力,目前專業已逐漸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影響力,團隊領導者在科研、教學等方面起充分發揮了積極作用。兩年來,項目團隊的研究主要沿著家政學、女性學和社會工作學三個專業領域展開,在、課題申報和成果獎勵獲取方面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及國家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和中國家庭服務業協會委托項目2項,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
2項,省部級課題10項,教學改革課題3項,橫向課題2項;出版專著1部,32篇,其中CSSCI論文6篇,獲得省部級及其以上獎勵1項,校級獎2項。
(三)社會工作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成效明顯。通過建設,深化了教育教學改革,積極培養創新型、應用型人才,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學生成績、實踐動手能力、考證過級通過率穩步提高,在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學生的整體素質和綜合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高。一是學生學習成績不斷提高。學生對主要專業課程的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了,專業課的考試消除了不及格現象;二是學生實踐應用能力普遍提升。通過實踐性教學,尤其是“三課堂聯動、四階段遞進”的實習體系,學生的專業知識、實踐技能和綜合素質明顯提高,創新能力也普遍提高,課程論文、社會工作服務方案、項目策劃方案的質量均得以提高了;三是過級考證參與率和通過率都比較高。在英語四級考試,2011級61名學生中,通過率達到了85%,有
11人通過英語國家六級考試;國家計算機二級通過率32.5%,普通話二乙通過率98.6%,二甲39.4%;16人獲得會計證,6人獲得心理咨詢師證。四是學生積極參加課外科技、文化活動,并且成效顯著。有4個學生團隊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成功申報主持了湖南省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4項,教務處的社會實踐課題1項,有2名同學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在第十屆“挑戰杯”湖南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終審決賽中獲兩枚銅獎,陳韻同學組建的橋牌團隊獲全國橋牌賽冠軍,2名學生的論文在第五屆中國社會工作大學生論壇上進行宣讀;四川雅安抗震救災工作優秀志愿者1人,長沙市紅十字會四星級紅十字志愿者1人,雨花區福利院優秀志愿者3人,第二屆湖南省高校知識產權搶答賽團體優秀獎2人,湖南省“走進社工”個案情景劇大賽第一名,獲最佳劇本獎1個、最佳演員獎1名,湖南省高校大學生社工專業技能大賽獲團體二等獎。
(四)學生專業成長較快,綜合素質明顯提高。項目實施以來,社工專業學生的學習能力、反思能力、理解與同感能力、想象與創造能力、分析與總結能力在不斷提升,學習的過程也體現了他們的專業認同感和投入感的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普遍得到加強。
(五)理論聯系實際,“項目化”教學模式影響深遠?;趯W校特色和本專業建設需要,我們在社會服務工作方面進行了以下探索,成果顯著:一是主持完成了兩項社會工作實務科研課題。2012年項目團隊主持完成了國家民政部的“從外生性嵌入到內生性根植:5.12震后恢復重建社會工作組織發展的實證研究”(11MZBBR059)和中國社會工作協會重點課題“社會工作促進災后民族地區農村社區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11SW0814),專業教師在社會工作介入災后重建、社會工作組織發展、民族地區農村社區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獲得了大量富有積極指導意義的研究成果,為決策者制定社會工作介入災后重建和民族地區社區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二是創建了“項目化”實踐教學模式?!绊椖炕睂嵺`教學是師生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社會工作實務項目而進行的實踐教學活動,它既是一種課程模式,又是一種教學方法。通過項目(任務)驅動提高學生對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老師的指導下設計活動項目,帶著項目任務進行了課程實習。如“愛晚晴”社區孤寡老人項目、“快樂一小時”社區青少年項目、“反家暴”社區宣傳項目、雅安“壹樂園”兒童服務項目等,創新性的提出了“實習活動化、活動項目化、項目社會化”的課程實習“三化”新理念,讓學生“在行動中學習”,“在學習中行動”,培養社會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反思社會工作基本技巧。項目完成后可全面提高社工專業學生的能力水平和職業素質,具有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六)實踐教學體系基本形成。(1)構建了“三個課堂素質拓展”的橫向多元化實踐教學體系。“三個課堂”以學分制管理為紐帶,將第一、第二、第三課堂連成一體,第一課堂以引導性訓練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第二課堂以專業性活動引導學生自我發展,第三課堂以預設性項目激勵學生自覺成才,“三個課堂”聯動互補,構建起與理論教學相輔相成的“三個課堂聯動”的實踐教學體系,并把實踐教學活動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校內走向校外,拓展到機構企業甚至社會。(2)構建“四個階段能力遞進”的縱向立體式實習體系。我們按社會工作實習環節劃分為四個類別,即義工實踐、認知實習(課程實習)、專業實習、頂崗實習,基本形成了大一自發性義工服務與觀察實習,大二指導性義工服務與認知實習,大三自覺性義工服務與專業實習,大四頂崗實踐與畢業實習等四個階段,基本構建了“四個階段能力遞進”的縱向立體式實習體系。通過這些實習,使學生獲得專業價值、專業素養和專業技能。(3)建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在長沙、廣州、深圳、張家界、四川雅安等建立了比較穩定的社工專業實習基地,不斷推動了實習基地運作的制度化、規范化,提升實習基地的教學質量。制定比較完善的實綱、實習指導書、實習計劃等實習文件,并確保其具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提高學生從事社會工作的能力。(4)依托專業教研室創辦的仁澤社會工作機構,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目前我系專業機構在長沙開展了“愛晚晴”社區獨居孤寡老人服務項目、“快樂一小時”社區青少年服務項目、自閉癥兒童項目、多動癥兒童項目等,還在四川雅安天全建立了社工站,開展“壹樂園”兒童服務項目,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機構的創建促進了教師的實務能力和研究能力,解決了學生的專業學習、實習問題。學生對實踐課程保持著高度的熱情和興趣,學生在實踐課程里不斷地發現自己,展現自己,不斷地獲得一種學習的成就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5)專業實驗室建設初見成效。在學院規劃專業實驗室基礎上,完成申報了2014年中央財政支持社會工作專業實驗室建設,學校通過招投標后,將開展實驗室建設。社會工作多功能教學實驗室建成后,將是省內外最先進的專業教學觀察模擬實驗室及計算機輔助調查實驗室,既可以充分滿足我校社會工作專業實訓教學需求,同時還能帶動校企聯合,產學研合作,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實驗提供更為方便的平臺,為全面培養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工作展望
(1)繼續加強課程建設與改革。進一步完善課程設置,緊跟社會和行業需要,進一步明確專業核心課程與專業主干課程,并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整合與優化;突出能力培養型課程,開發實踐課程和活動課程,加大課程重組和整合的力度。選配好課程負責人和主講教師,建設兩門優質教學資源課程和試題庫建設。(2)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充分利用好中央財政支持社工專業實驗室建設,使實驗室真正發揮專業教學作用,確保各門課程的實踐性教學得以落實;充分利用好我校申報的民政部的社會工作人才支持“三區”計劃項目平臺,凸顯我校社會工作專業辦學實力與水平,發揮高校社會工作人才的輻射作用,提高學校的知名度與社會工作的認同度。(3)加大行業機構結合度,強化實習基地建設。對社會工作專業而言,實踐教學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建立穩定的實習教學基地,舉辦一次學校與機構參加的社會工作人才培養論壇,使實習與實踐教學安排不斷線,人才培養適合社會需求,并逐步加深加強校機合作,保障實踐教學得以順利進行。(4)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工作,建設好教學團隊。一是支持教師參加與社會工作教學有關的高水平的培訓,讓教師了解該專業行業的前沿信息和最新理論成果。二是繼續選派專職教師到社會工作機構掛職鍛煉,強化專業教師的社會工作經歷和實踐能力,努力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和“雙師型”教師比例。三是選聘兼職教師。建立一整套聘請社會工作實務領域兼職教師的制度,爭取在課程安排、經費安排、交通等服務方面進行政策傾斜。(5)抓好教材建設。堅持專業基礎課特別是關鍵課一律使用全國通用的水平高的國家教育部重點推薦的新近的高等學校課程教材,以確保主要課程的教學內容緊跟時代,體現本專業的最前沿的知識。針對我校社會工作專業實際,組織力量編撰出版一本社會工作實踐教學指導用書,完成教材《社會學》和《社區社會工作實務手冊》的編寫和出版工作。(6)支持教師科研與教研,加大對教學和科研成果的獎勵。目前,社會工作專業雖然已經取得了不少的科研立項、公開發表了一定數量的教學、科研論文,但總體來說,目前科研課題的檔次偏低,缺少高層次的科研、教研課題??蒲谐晒@獎數量不多、等級不高。按照項目實施方案,對與試點項目相關的科研、教研成果實施獎勵,引導科研團隊的成立并健康、穩定的發展。
五、結語
專業是高校人才培養的載體,是高校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立足點,其建設成果決定著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2]“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以加強專業建設為核心,以課程與教學資源建設為支撐,走提升內涵建設的發展道路, 從而全面推進專業教學改革。因此,我校社會工作專業作為湖南省普通高?!皩I綜合改革試點”的高校之一,應該努力創造自身的專業特色,結合我省高校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工作要求,主動適應國家戰略和我省社會工作事業的發展需求,加強專業內涵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養水平,逐步把社會工作專業建設成為了同類院校一流的示范專業。
參考文獻:
文章編號:1005-913X(2015)08-0269-02
一、背景探究
2010年隨著國家對民辦教育重視的思想影響,民辦高校的壯大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一個新的力量和增長點。2014年民辦高校相對普通高校占比逐年增加,截至7月份,普通高校共2246所,比2013年增加48所,增長率為2.18%,比2013年下降0.63%,其中民辦普通高校444所,已達到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的19.77%。[1]從1999年開始,隨著全國高校擴大招生,碩士招生計劃也增長迅速,2006年以前平均增幅達到10%以上。201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開展學士學位授予單位可以培養碩士學位工作,2012年有52個單位通過教育部審批,獲批的專業學位包括教育碩士、金融碩士、工程碩士等17個,其中黑龍江東方學院等在內的5所民辦高校在首批中,此舉意義重大,既打破了公辦大學獨攬招收培養研究生的局面,又標志著社會對民辦高校人才培養的認可。201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為56萬人,較2013年的53.9萬人擴招2.1萬人,約4%,擴招幅度相較于2013年的4.2%較為穩定,雖然5所民辦高校獲招碩士研究生資格后,大約僅占去0.62%的份額,但研究生教育重心逐漸從公辦大學的精英化、學術研究型走向普及化、專業應用型,2010年專業碩士人數增長超過50%,占整個研究生人數的24%,2013年該比例已達到40.3%,根據教育部規劃,到2015年專業型碩士與學術型碩士之比達1:1。但由于公辦大學人才培養“大而全”的局面,這更加不能滿足社會對有特殊性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而這個缺口正好由民辦高校彌補。
二、幾所民辦高校的研究生培養現狀
(一)北京城市學院開設4個研究生專業
主要是為適應北京市社會管理、社會建設和公共服務工作的需要,與行業組織和政府主管部門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將學術研究、社會服務、專業人才培養三位一體有機結合,突出城市特色,服務于北京市社會建設大局?!吧鐣ぷ鲗I碩士MSW”側重于社會工作和實踐管理能力培養,采取在職學習方式,彈性學制,即引入實際社會管理的項目,加強社會工作實務技能的訓練,以項目制、項目驅動的模式進行教學。校內建有先進的社會工作實驗室和一流的社會工作文獻信息中心,校外擁有北京第一家社會工作人才培養基地和與東城區司法局共建的矯正人才特色培養基地等各種領域的實習基地。學院采取“理論+實習”的雙導師制,理論教師均有海外留學訪問經驗,熟悉學科最新發展動態,實習教師包括專業顧問及實習督導由一批國內外社會工作權威專家、機構資深社會工作專家組成。其項目管理碩士專業與華威大學共同承擔教學管理,采用國際先進的教學方式和領先的專業教材,設置公共課程模塊、專業課程模塊、專題講座模塊、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模塊。每門專業課集中授課1周,另由實踐導師在2~3周內指導并完成該門課程的考核。社會工作專業碩士分別設置面向社區管理、司法社會工作和社會組織管理相應的課程模塊,且每門課程是以學生參加的實際項目解決的成果為考核依據。
(二)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招收翻譯碩士
該校采用“雙外語(日朝雙語)”和“外語(英、日、俄、朝)+專業方向”兩種培養模式,全面培養精通外語、語熟經濟管理和商務禮儀的專業性、應用型、高層次、復合型高級翻譯人才?!半p外語”模式招收日語專業學生,并要求考生的朝鮮語達到高級水平,學制為3年,實行“1(一年基礎課程學習)+1(一年國外語言實訓)+1(一年專業實習和論文寫作)”的模式,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具有較強的中、日、朝互譯能力;“外語+專業方向”模式,外語教學突出實訓,要求專業翻譯基礎要扎實、外語語言運用能力要流利以及使用現代化信息工具能力要靈活,尤其是口筆譯實踐能力,同時專業知識以市場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有針對性地開設金融、旅游和貿易相關行業背景課程,側重翻譯實務,學制為2年,實行“1(一年基礎課程學習)+0.5(半年國外語言實訓)+0.5(半年專業實習和論文寫作)”的模式。
(三)黑龍江東方學院食品工程領域的工程碩士教育采取“五段式項目帶教學”的培養模式
“五段式項目帶教學”指認知實踐、理論、深入實踐、再理論、項目實踐五階段,分為生產認知實習、學位課理論學習、深入實踐提出項目、選修課理論學習及項目實施(畢業論文撰寫)五個培養環節。學院與國家乳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建“聯合乳品學院”,同時與飛鶴集團、完達山集團等15家國內外知名乳品企業打造產學研合作平臺,組成了由學校、科研單位和企業三方工作在生產、建設和管理一線卓有成績的實踐導師隊伍,共同承擔人才培養任務。第二和第四環節在校內及國乳中心完成,第一、三、五環節在合作乳品企業完成,畢業論文在校內或乳品企業完成,培養既善于經營管理又精通生產技術,同時注重質量安全的“人格、知識和能力”全面發展的應用性、開放式、職業型專業人才。
(四)河北傳媒學院首次獲批的是藝術全日制專業碩士,主要是廣播電視領域,學制3年
學院依托傳媒藝術業,立足河北,輻射周邊,培養方式是學校與河北電影制片廠和河北電視臺等產業部門聯合建立“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實踐基地”,實行“0.5(半年基礎課)在學校培養+1(一年實際操作)在產業部門的具體崗位上”的培養模式,畢業環節根據具體情況或在學?;蛟诋a業部門培養。2013年10月該校又獲得了與中國藝術研究院合作培養全日制藝術類博士研究生資格,這也是首家開展博士研究生培養項目的民辦高校。
(五)西京學院招收機械工程和控制工程全日制專業碩士,學制3年
學院立足陜西,面向西部,輻射全國,推行“學以至真、工以致善、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以德育為首,德與才相結合;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相結合;以實踐能力為重點,第一和第二課堂相結合;以“產學合作教學”為主要途徑,通過校企合作,采取基于以項目綁定的研究實踐過程為主線的培養模式,借助項目研究實踐過程培養人才。
三、民辦高校創新培養模式和管理機制
(一)建立校企聯合培養平臺,突出實踐特色
民辦高校研究生培養為避免引發“花錢買碩士”、“注水碩士”,關鍵是落實應用型專業實踐。學校培養中應以專業基礎知識為引導,重視案例教學,突出實踐操作在理論中的運用,加大專業碩士校內理論學習與校外企業實踐相結合、人才培養與技術研發相結合、學術性與職業性的緊密結合。通過企業共建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創新中心、實踐工作站等多種形式,打造高層次專業碩士校企聯合培養平臺,既可保證培養質量和辦學層次,又可以提高就業水平,從而保證畢業證書的“含金量”。
(二)實行雙導師制,校內外導師聯合指導
專業碩士培養的核心是實行“復合型導師”,既要組建懂得實踐操作的理論導師隊伍,又要組建諳熟理論的實踐導師隊伍。導師應根據社會需求和專業特色,擬定具體培養方案和培養計劃,指導每個學生的理論研究、生產實踐、項目實施和論文撰寫。通過校內外導師團結協作、優勢互補的雙向指導,提高研究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拓寬學生的就業渠道。如武昌理工學院和武漢工程大學聯合培養的碩士研究生實行“三導師制”:第一導師是武昌理工學院導師、第二導師是武漢工程大學導師、第三導師是企業導師。
(三)構建培養目標,創新課程體系
專業研究是理論研究與技術操作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因此民辦高校專業碩士培養的重心是將學生通過理論學習掌握的最新科技成果轉化到企業生產過程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然而,目前專業碩士更突出地表現在課程體系過于理論化、學校與企業聯系薄弱、理論導師與實踐導師配合不密切這三方面。所以學校應構建以職業需求為目標,以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為核心的應用型課程體系,由企業直接參與課程設置及教學管理,把企業對人才的知識、能力及素質的要求落實到課程體系建設和教學實施中,實現多樣性和創造型教學,進而突出民辦高校應用型研究生教育的特色。
[論文摘要]加強社會工作專業教師隊伍建設是培養合格社會工作人才的關鍵環節。文章針對我國目前社會工作專業教師隊伍中存在的問題,根據社會工作專業性和職業化的特點,提出了社會工作專業教師隊伍建設的有效途徑。
隨著我國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空前的社會變革在給我國發展進步帶來巨大活力的同時,也帶來了各種復雜、多樣的社會問題。因此,培養造就一大批社會工作人才,使大量接受專業訓練的社會工作人才參與社會問題的解決,采用科學方法和專業技巧,可以更有效地化解社會矛盾,預防社會問題的發生,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是培養合格社會工作人才的基本途徑。建立一支素質良好、結構合理、隊伍穩定的社會工作教師隊伍,不僅直接關系到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的質量,關系到一所學校社會工作專業的發展,而且對于提高我國社會工作整體狀況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義。
一、社會工作專業教師隊伍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社會工作專業教師數量不足、質量不高。我國社會工作專業中斷了36年之久,但近幾年發展迅速,所以形成了社會工作專業教師在數量和質量上的雙重困境:一方面,從數量上看,原來受過專業訓練的老一代社會工作教師都已經年老退出教育崗位,而年青一代社會工作教師又沒有培養出來。另一方面,從質量上看,目前社會工作專業的教師或者是從其他專業(社會學、哲學、歷史、政治學和其他學科)轉行而來,或者是由新近畢業的學生充任,因而在現有的教師中缺乏學科帶頭人,教師隊伍以副教授以下職稱居多,很難把社會工作的專業知識和專業理念傳授到位。
2.社會工作專業教師實務水平低。社會工作是一門以解決現實問題為主的應用性社會科學,實務性是社會工作的最基本特征,這就要求社會工作教師不僅要具有專業的學科知識,同時還必須具有豐富的實務經驗。但內地社會工作教師往往固守于自己所負責的幾門課程中,十分缺乏社會工作實際經驗,大多只懂理論而不懂實務、重視教學甚于具體實踐操作,對社會工作的實務研究很少涉足,沒有實際參與到社會工作實務活動中去,因此很難把理論和實務結合起來,很難傳授相關的實務知識和技巧,同時對社會工作價值觀也難以內化。
3.社會工作專業教師科研實力不強。由于我國社會工作專業還不成熟,社會工作的研究領域相對弱勢,研究期刊數量相對不足,社會工作教師的科研成果較少且檔次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受實務性差及自身學科背景思維定式的影響,社會工作專業教師的學術研究專業化程度不高。有調查對73所高校社會工作專業教師的學術研究領域進行分析,結果表明:37%的高校教師以社會學為主要研究領域;26%的高校教師以社會工作為主要研究領域;除去另外11%的高校教師以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為主要研究領域,不可忽視的是,還有23%的高校教師從事與社會工作不同的其他領域的研究工作。
4.社會工作專業教師實習督導作用不足。鑒于目前社會工作在我國還沒有得到完全的認可,專業的社會工作者少之又少的情況,實習督導的角色由專業教師充當。但現有的學校督導僅僅把社會工作教師視為簡單的實習檢查者,并未將督導與教師在社會工作領域內的自身發展相連,從而出現了課堂教育與實習實踐之間的脫節,沒有發揮實習在幫助學生增進專業技巧,促進積極思考,將所學概念、理論等更好地應用于服務實踐中的作用。
二、社會工作專業教師隊伍建設的途徑
1.拓寬師資引進渠道,擴大兼職教師比例。首先,制定相關配套政策,在工作條件、生活待遇等方面給予一定優惠,廣開渠道,引進社會工作專業急需人才加入到教師隊伍中。其次,通過吸納一線社會工作者作為兼職教師,實行專兼結合,以彌補在職教師數量的不足,改善師資隊伍結構,從整體上提高師資隊伍的專業理論水平和實踐教學能力。
2.加強國內與國際的交流與協作。由于社會工作專業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許多學校是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出于學科建設的角度倉促上馬社會工作專業,社會工作專業發展水平極不平衡,存在著地區間和院校間的差異。應該在社會工作教育協會等組織的指導下,加強全國性的協作,各院校教師之間多進行互動和交流,逐步形成支持網絡,體現社會工作教師的團隊與互助精神。同時,由于國外和港澳臺地區的社會工作發展較早,體系已經相當完善,要繼續加強與國外和港澳臺社會工作教育機構的聯系與合作,一方面有計劃地選派內地的專業教師到國外和港澳臺學習、參與國際學術和科研合作,在提高自身社會工作專業素質的同時,擔負起我國社會工作教育的國際化責任;另一方面請他們的專家和學者來大陸教學和指導。
3.不斷更新和提高專業知識。由于社會工作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體系,社會工作專業所關注的社會范圍非常廣泛,問題也極為復雜,不僅要涉及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經濟學、倫理學等眾多學科的理論知識,更要充分掌握豐富的有關人類及其社會環境的知識,學會分析各種問題產生的根源,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人類社會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處于變化中的人和社會不斷產生新的需要和新的問題,而社會工作必須不斷地面對這些新的情況。這就要求社會工作專業教師要充分發揮其理論建設和學術研究的功能,不斷拓展其知識體系、更新和提高專業知識基礎,以更好地應對社會工作專業迅速發展的需求。
4.積極參與和融入到當今的社會工作實踐之中。社會工作專業教師應走出學理分析、游離于實務工作之外的純學術活動層面,積極參與和融入當代中國社會工作實踐中,要勇于和學生一起走進機構,與學生一起了解、認識和掌握機構的行政架構和服務的目標對象,然后通過機構而走近機構所對應的服務對象,之后在這些服務對象之中,結合具體情況實施專業化的社會工作服務,做一個真正的行動者,在其中積累實踐經驗。同時社會工作專業教師還應該在行動中進行研究,意味著教師可以逐步成長為教學型、研究型與實務型相結合的學者,走“三位一體”的系統化共同發展的道路,快速提高專業水平。
5.社會工作專業教師要成為有效的督導。社會工作專業教師督導的主要任務有:第一,指導學生在實踐中靈活運用理論知識,其前提是教師要洞悉社會工作領域中的理論基礎,能夠熟練地運用專業工作方法;第二,向學生提供直接的技術支持,幫助學生確定如何向服務對象提供具體的服務,它同時又是一種教學示范,因為督導教授一種助人的方法,這就要求督導工作本身就是一種助人的方法,這樣,工作者才能在他與督導員的關系中體會到一種類似于他要學到手并運用到當事人身上的方法。
6.針對社會工作專業的特點,建立合理的職稱評定制度。針對社會工作專業的特點,建立靈活、恰當的職稱評定制度,把社會工作專業教師的實務經驗和實習督導也看做科研能力和成果計入到職稱評定中,從而提升社會工作專業教師承擔專業性、實務性工作任務的積極性,以及對社會工作實務理論的研究興趣。
總之,社會工作專業教師隊伍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根據當前我國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特定歷史時期,拓寬師資引進渠道,擴大兼職教師比例;加強國內與國際的交流與協作;不斷更新和提高專業知識;積極參與到當今的社會工作實踐之中,成為有效的督導;針對社會工作專業的特點,建立合理的職稱評定制度。
[參考文獻]
[1](美)阿爾弗雷多·卡杜山,丹尼爾·哈克尼斯.社會工作督導(第四版)[M].郭名倞,寇浩寧,汪蓓蕾,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史柏年.新世紀:中國社會工作教育面對的選擇[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
[3]譚磊,丁建定.中國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現狀初探[J].青年探索,2005(3).
論文關鍵詞:終身學習;社會工作;繼續教育
終身學習是指個人終其一生都不斷學習的歷程。就時間而言,包括個人生命的起點到終點,就內容而言,包括人生發展與社會文化變化的多樣性,就實施方式而言,包括正規的、非正規的以及非正式的教育。終身學習社會需要社會工作者不斷地接受繼續教育。
一、終身學習視野下社會工作繼續教育的必要性
21世紀的社會工作者面臨著快速變化的客觀世界與對社會生活的適應,需要不斷地接觸新事物,學習新方法,發展新文化,因此,需要終身不斷地學習。首先,管理主義所強調的質量評估與多元競爭,使社會工作專業人員更面臨績效考核的壓力,社會工作者必須不斷改變服務模式,提升服務效益來滿足考核要求,獲得體制的認可,因此,必須不斷接受新觀念和新方法。其次,隨著社會問題的日益復雜多樣,弱勢群體越來越多,社會工作服務的對象及其需求越來越多元化,也促使社會工作者在其服務過程中必須扮演主動地、自我導向的以及有效率的終身學習者角色。再次,社會工作專業服務所需要的知識與能力變化太快,社會工作知識背景不但需要社會工作學的基礎,還需要掌握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管理學、經濟學、倫理學以及規劃學等內容;同時從所需要的能力來講,不但需要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以及社會行政的方法,還需要掌握社會研究、咨詢以及政策分析等,更需要將上述不同方法綜合起來使用,這都要求社會工作者不斷學習和精進。最后,隨著社會轉型加劇及其對服務需求的快速變化,正式的社會工作學校教育與職場所需要的實際服務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一般而言,專業的學校養成教育主要是讓學生掌握事實知識以及學科知識,而實務知識則是在實務參與中獲得的。這些知識在學校教學中雖然會同時涉及 但實務知識主要是來自工作實踐之后;而更加靈活的活動反應的知識,則必須通過實務參與、分析、反思而來。這就需要通過實習教育、崗前培訓以及進修培訓等繼續教育方式,來完成職業能力的訓練任務,讓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在就業后需要盡快融入工作角色,提供專業服務。
二、社會工作專業繼續教育的主要模式
開展社會工作專業的繼續教育,可以采取崗前培訓、在職輪訓、職業進修、自學考試以及成人教育等方式進行,但是從繼續教育改變社會工作專業人員知識和能力的過程及其承擔的角色分析,可以有以下三種模式:
1.更新模式。這一模式從醫學專業教育開始,采取的是一種更新個別專業人員知識和技能的概念,認為專業繼續教育是一個復雜的教學過程,強調教導式的學習方式,也就是有人將知道的知識教給不知道的人,教學的目的是協助專業人員跟上時代,更新或升級使用的知識及技能。教學內容以“知識更新”和“技術轉移”為主,采用的方式多數為密集短期課程,采用單一講說講演法。該模式基本的知識論是采用實證主義觀點,認為知識的本質是確定的、階層的、先存的,研究者創造知識并提供基本的科學方法用以解決問題,實務者主要是消費知識并通過實踐測試知識的有用性。在社會工作專業中,近年來社會變遷快速,各項福利制度和法規不斷更新,使得社會工作人員在人力不足的情況下需要通過在職訓練,及時更新和補充專業知識和能力的不足,學習更多的專業知識和訊息,以滿足工作上的需要,提供更為適當的專業服務。
2.能力模式。隨著社會環境變遷所帶來的貧富分化和社會問題,所需要更新的知識和技能更為復雜多變,“更新模式”已難以應對。因此,重在改變繼續教育人員的學習能力的模式就應運而生,該模式重在探究社會工作專業需要什么能力,以及這種能力如何可以被有效地傳授給社會工作人員。專業繼續教育者的主要任務在于評估、創造、維持、更新、增強并確認社會工作人員持續發展所需要的能力,具體包括專業所需要的知識、技能、特性、自我形象、自我角色扮演以及繼續學習的動機等。能力模式最大的問題在于假設工作表現是一種個人的事務,強調對個體的能力提升,而忽視了員工集體和社會環境的影響。
3.表現模式。該模式克服了能力模式注重個體忽視整體的缺點,強調一種整體表現的觀念,并促成人們重新尋找繼續教育與表現之間的真正關聯。就整體而言,表現模式認為專業表現是個人和整體的函數,專業繼續教育者與學習者要共同工作,個人與組織要參與自我評估,不僅要評估工作功能,也要評估影響表現的其他方面,一起尋找知識和技能的基礎,考慮人際關系與需要的技能、心靈批判的技能、自我管理的技能以及個人如何適應組織發展的技能等。在社會工作方面,該模式強調學習者本身就是推動繼續教育的工具,除了需要具備專業知識、技能以及價值,還要熟悉個案、小組、社區、組織、行政以及研究等方法,還需要扮演支持、倡導、聯結、媒介、調解、治療等多重角色。該模式常用的繼續學習方式包括引導訓練、基本知識與技能訓練、專業主題訓練、專業會議、個案研討、專題演講、專業督導、讀書報告、參觀觀摩、業務實習訓練等。
三、我國社會工作專業繼續教育的發展策略
1.完善社會工作繼續教育制度,提供繼續教育法制保障。首先,應該制定并頒布《社會工作者繼續教育辦法》,規定國家民政部負責制定社會工作者繼續教育政策和管理辦法,知道并組織全國繼續教育示范培訓;各地方應該積極實施并對本地區社會工作者繼續教育培訓機構實施繼續教育情況進行指導和監督檢查;社會工作者所在單位應當鼓勵社會工作者參加繼續教育,并在時間、經費等方面給予保障。其次,社會工作者繼續教育內容要適應其崗位需要,以提高社會工作者的理論水平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主,注重針對性、實用性和科學性。社會工作者繼續教育的主要內容應該包括專業價值觀和倫理、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及政策、社會工作實務以及相關理論知識。再次,社會工作繼續教育應該在社會工作人員自愿選擇的基礎上,結合工作需要,采取崗前培訓、在職培訓、學歷教育以及在職進修等方式進行。最后,參加社會工作專業學歷教育,取得學歷或者學位的,要以學歷(學位)證書作為證明;未取得學歷或者學位的,應該以單科成績單和學校出具的面授課時表作為證明。
2.合理區分社會工作人員層次,提升繼續教育針對性。社會工作繼續教育必須合理區分人員層次,按照人員需求設置培訓內容,加強繼續教育培訓的針對性。首先,要促進初級社會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識儲備、科研方法和應用能力培養,不要過分追求深化專業理論水平,重點要放到如何盡快形成基本的實務操作能力,盡快適應社會福利服務的需要,夯實他們在哲學、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以及計算機方面的知識,注重他們觀察分析能力、學習能力和判斷能力的培養,注重知識面的拓展而不必深究。其次,要提升中級社會工作人員的專業理論水平和項目管理等綜合能力,注重打牢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生態學、公共關系學以及醫學護理學的專業基礎,培養自我控制能力、社會協調溝通能力以及組織管理能力,使其不僅具備比較扎實的理論功底,還要具備一定的團隊管理水平,帶領大家完成團隊服務任務。最后,要拓展高級社會工作人員社會學、社會工作學、管理學和運籌學的知識基礎,鍛煉他們的科學研究和創新能力、解決疑難問題的能力和應對突況的能力的培養,注重理論深度、實踐能力和指導能力的培養,促使他們向專家型人才轉變,帶動整個專業團隊建設。
[關鍵字]社會工作,寫作,融合,
一、寫作在社會工作專業中的必要性
社會工作在近幾年在中國興起,比西方社會晚了許多,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有許多缺陷,但是隨著中國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工作專業從理論到實踐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社會工作這門新興專業不斷地汲取著其他學科的營養,寫作這門課程也進入了社會工作者的視野,目前國內大學都把寫作列為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公共基礎課程之一。
(一)專業性質決定了社會工作需要寫作
在中國大陸社會工作者一般在民政、勞動、社會保障和衛生部門,工會、青年、婦女等社會組織及其他社會福利、服務和公益機構從事工作,以救助他人、幫助他人為職業內容,在工作中無不與寫作有關,如:調查報告、工作計劃、工作記錄等。
(二)職業性質決定了社會工作需要寫作
一名社會工作者不僅需要優秀的會話能力,同時也需要出色的寫作能力。在從事社會救助時,時常會以書面形式與被救助者進行交流,如何運用恰當的言辭與被救助者進行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救濟者困難的解決,如:被救助者在諸如婚姻、性等方面難以啟齒,這就可以通過書面來交流,這時恰當的言辭有利于引導被救助者向良性方面發展。
(三)社會工作的發展決定社會工作需要寫作
近幾年社會工作在中國大陸得到長足發展,對自己專業課程的需要逐漸增多,寫作作為一項傳統課程在許多方面已經得到運用,他已經融入了多種專業之中,如:新聞專業有新聞寫作,廣告專業有廣告寫作等。社會工作在長期發展中也意識到寫作對于本專業的重要性,社會工作需要建構自己的寫作課程。
二、寫作與社會工作相互融合中的困難
寫作與社會工作到底不是同一專業,因此他們的融合在許多方面都有困難:(一)缺乏寫作與社會工作兩方面都精通的學者。目前的學者或者精通寫作,或者精通社會工作,在這兩方面都精通的很少或者說是沒有,而要使寫作和社會工作相互融合需要這兩方面都精通的學者,如果這一難題不解決的話,社會工作要建構適合自己的寫作課程很難實現。
(二)專業性質的不同也是阻礙寫作與社會工作融合的一大因素。兩者到底是不同專業,他們有著不同的發展方向和不可調和的矛盾,例如:社會工作的實踐性、隨機性與寫作的理論性、規范性的沖突。
(三)缺乏相關的理論支持,目前這一課題的研究還屬于全新的領域,沒有相關的理論性文章出現。沒有理論的支持的觀點是無法形成系統化、理論化的,他所構建的體系也無法得到完善。
三、寫作與社會工作的聯系
社會工作之所以能建構自己的寫作課程,首要之處就是他們有著共同點,相聯系的一面,這就使社會工作與寫作相互融合有了可能。
(一)社會工作實踐之中需要運用寫作,我們在從事社會工作時,不論是調查還是匯報都離不開寫作,可以說寫作是我們社會工作者的工具之一。一方面寫作為社會工作解決社會問題提供渠道,另一方面社會工作為寫作提供內容,使寫作在社會工作實踐中得到發展,他們之間相互補充相互鑒戒,比如:社會調查是社會工作的一個重要方法,而這一方法的結果是通過調查報告反映的,只有很好地掌握了寫作中調查報告的寫法,在加上充分的社會實踐調查,那么所從事的研究課題才能得到最佳效果。
(二)實踐證寫作是很多學科的基礎,無論從國外、香港還是大陸來看社會工作也是社會工作專業的基礎之一。社會工作者需要有熟練的應用文寫作技巧,這是由社會工作者所從事的職業所決定的,比如:公務員在工作中就離不開公文寫作。
(三)社會工作最主要的目的是解決社會問題,而寫作能幫助社會工作者把苗頭性、傾向性問題的發生、發展及變化情況反映給社會工作者,然后通過動態信息反饋加以把握,以便及時的加強或修正決策,達到全面救助的目的,動態性信息是社會工作者解決這類問題必不可少的依據。
四、建構社會工作專業自己的寫作體系
建構社會工作專業自己的寫作體系也就是把寫作與社會工作相互融合,把寫作的優越性,適合性運用到社會工作中去,總結歸納出一套專門用于社會工作者的寫作方法,使他系統化、理論化即形成社會工作寫作課程。
通過分析社會工作與寫作的區別聯系,透視社會工作與寫作相互融合,我們可以看出,社會工作寫作課程的建構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提取目前寫作課程中與社會工作相聯系的內容,例如:江少川主編的《實用寫作教程》中第二章“行政公文”、第三章“機關事務文書”、第四章“會務文書”、第十七章“論述文體”可以成為社會工作寫作課程的主體內容。特別是其中的“調查報告”、“工作研究”、“學術論文”、“計劃”對社會工作更有重要作用。
(二)培養貫通寫作與社會工作兩方面都有一定理論基礎的人才,從事社會工作寫作課程的理論研究。人才是建立理論的基礎,只有把人才隊伍建好才能發展他。建構社會工作專業自己的寫作課程是一項系統龐大的工作,他需要解決寫作與社會工作的諸多矛盾沖突,我認為這可以通過系統協調論來解決,我們把社會工作看成一個大系統,社會工作寫作,個案社會工作,社會心理學等看成他的要素,那么社會工作寫作最終會適合社會工作這個大系統的。
(三)從社會實踐中尋找寫作所需要的內容,從而使寫作適應社會工作的需要。理論來自實踐,一切理論只有通過實踐的檢驗才能成為正確的理論,社會工作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把社會工作的實踐性滲透于寫作之中,使寫作與社會工作與相融合,把寫作建成社會工作的方法論。
(四)要從三個層面來確立社會工作寫作的體系:
1、微觀層面:從寫作和社會工作各自的理論入手,分析各自的特點。
2、中觀層面:從寫作和社會工作的聯系與區別入手,找出社會工作寫作的理論基礎。
3、宏觀層面:從社會大環境入手,適應社會工作專業的發展,使寫作與社會工作相融合。
五、總結與評價
社會工作寫作課程的建構必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雖然目前面臨著很多困難,理論也不完善,但是隨著社會工作專業的發展,這一課程的建設必然會的得到一定的發展。我個人認為,這一課程的建設主要由社會工作方面的專家學者來完善。
社會工作寫作課程對于社會工作的發展有很大的意義,無論在理論和實踐,社會工作寫作課程都將滲透其中,我期待著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實用寫作教程》江少川主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論文摘要:文章從社會的普遍現實、高校社會工作專業的建設與發展方面剖析其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急速發展,社會問題、社會矛盾不斷增多,社會工作的需求越來越大。隨著需求量的增大,各高等院校相繼開辦了社會工作本科教育。據悉,截至2005年8月,我國大陸地區已有170所大學開辦社會工作本科教育,還有數十所學校開辦社會工作??平逃H欢?,目前各高校社工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大,就業形勢不容樂觀。據了解,廣州最早開設此專業的華南農業大學,2003年首批81名社工系本科畢業生從事“專業對口”工作的不到10%,有70多人找不到社工崗位轉了行。①據了解,2005年中山大學畢業的30多名首批社工系學生中,3名進了廣州市社會福利院等單位工作,成為“專業社工",2名留在社工系工作,5名考入社工系碩士班,其余20多名全部“轉了行"。②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了社會工作專業快速建設與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就業壓力之間的巨大反差和錯位。我們從三個方面來加以深入剖析:
一、 社會的普遍現實
1.社會宣傳力度不夠,社會工作專業尚未得到社會大眾的了解、認識。
對于一個新興的職業,需要社會廣泛地宣傳,而目前這方面的工作做的相當少。不僅僅是社會媒體的宣傳力度不夠,而我們社會工作者主體(學校、教師、工作人員、學生等) 自身的宣傳力度也很薄弱?,F在像《社會工作》這樣的社會工作專業期刊寥寥無幾, 而且只 有屈指可數的學術期刊才開辟了社會工作欄目,大眾媒體則更少涉及社會工作,只是在部 分地區做得稍好些,如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區。而且社會工作者主體,如高校的社會工作教師很少寫有關社會工作的科普文章來普及社工理念,社會工作者開展的活動也不多,其提供的服務的社會效益不夠明顯,無法吸引媒體的注意,這些都影響了社會工作的宣傳。因此,社會工作這項職業究竟是做什么的,很多社會成員都不了解,而且不被認為是一項職業。社會大眾不知道這個職業可以為他們提供什么樣的服務,對社會有什么樣的貢獻,其重要性何在。很多人只是從字面上曲解社會工作,認為就是人們在本職工作之外所做的、不計報酬的其他為社會做的服務工作,只需要愛心,不需要專門知識和技巧。
因此,政府及媒體應該加大對社會工作的宣傳,使人們了解這個行業,知道它是做什么的,能為人們提供哪些服務等,充分利用這個行業為社會服務。除了外界進行宣傳外,還需要我們社會工作者自身宣傳,通過自身的專業素養和專業服務來獲得社會的認可,樹立專業權威的形象。通過兩方面的共同努力增加社會對社會工作的認知度和接納度,增強政府和公眾的全方位的認同。
2.社會工作職業化過程任重道遠。
2004年7月1日,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布了第九批國家職業標準,社會工作者的職業標準正式公布。這完成了社會工作職業入口的規范建立,對社會工作的改變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從資格的認證到崗位的對接卻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雖然政府現在對這個職業給予了 承認,但沒有明確哪些工作崗位應由社會工作者從事,而且待遇也不清楚。另外,長期以來,社會工作職業的功能都被一些政府部門和準政府組織包辦代替,這些部門和組織很少意識到其工作應由具備專業知識的社會工作者來從事,同時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他們仍然不愿交出理應社會工作者所承擔的工作,甚至有的直接拒絕社工人才的進入,這勢必阻礙了社會工作的職業化發展。
在社會工作職業化程度較高的香港地區,社會工作者是普遍受人尊敬的一個職業群體,目前有兩萬從業人群。政府的社會福利政策和財政資助是香港社會服務工作得以不斷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但是香港地方政府并不直接包辦各項社會福利事業和服務,在香港開展各項社會服務的主體是各類專業社會工作機構。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隸屬于社會福利署的專業機構,另一類是非政府的社會工作機構,后者占機構總數的3/4以上。這與我國大陸大部分地區社會工作專業人員的生存環境大相徑庭。我們的社會工作專業的畢業生進入社會工作領域后,沒有相應的崗位編制、職稱序列和培訓機制保證他們的根本利益,這使得社會工作職業化過程缺乏必要的動力和體制保障。
因此,政府應該在福利政策、人事制度、就業崗位、財政政策等方面給予社會工作大力支持。政府在制定社會福利政策、制定社會工作法規和條例、實行專業社會工作者注冊制度、考核評估各項社會工作服務質量等方面應擔負起宏觀管理和指導的責任。另外,政府還應大力培育和發展非政府的專業社會工作機構,對之提供必要的服務設施和財政資助。
二、 高校社會工作的專業建設與發展
1.社會工作專業培養模式急需改進。目前我國高校在制訂社會工作專業培養模式的時候,沒有充分考慮到我國的國情,對我國的社會問題、社會整體需要和發展做充分的分析,而是在生搬硬套國外的或港澳的,甚至有的高校間相互照搬,沒有結合本地區的實際需要而制訂出具有彈性的社會工作培養模式。社會工作一直為適應過渡期的社會問題所需要,而社會的變遷使得社會問題的性質一直在發展變化的,因此,社會工作要獲得社會的認可,就要能經常提供適合問題需要的服務。那么,我們在設置社會工作教育的培養模式時,就應該考慮到社會有什么樣的需要,我們就應該設置什么樣的培養模式。
2.專業實踐環節薄弱。國際社會工作學校聯合會規定:所有學士學位的學生,在校期間必須完成800小時的課外實習。但是我國高校社工專業由于人力、經費以及與實習機構的關系等問題限制了專業實踐教學,使其成為社會工作教育中最薄弱的環節,有幾方面的原因:
(1)實習時間安排單一。多數高校除了第四學年集中安排統一實習外,在社工專業的其他學習時間內并未安排足夠的實習計劃,或僅僅是利用寒暑假要求學生自發參加實習,其效果與期望值往往相去甚遠。
(2)實習單位本身的不合作。在當前的社工領域,因缺乏促使其向專業化方向轉變的有效機制,使得這些實習機構對實習生往往有諸多限制,實習過程中社工專業的學生不但無法施展專業知識,甚至不得不通過“變通”的形式來迎合實習單位的需求。這在很大程度上傷害了實習生的工作熱情和對社工價值的認同。
(3)實習過程中缺乏系統、科學的指導機制。大多數實習生在實習過程中,均處于自發的實習工作狀態。由于社工專業涵蓋的面十分廣泛,學校派出的指導老師往往需要同時面對很多學生提出的專業性問題:如社會福利政策、家庭情感危機、青少年犯罪與預防、城市救助體系的完善與實施等,指導老師往往感到力不從心,其指導也就常常淺嘗輒止。另外一些機構的工作人員雖然有豐富的工作經驗,但指導學生的方法是零散的,缺乏系統的、科學的指導。
針對以上的現狀,各高校應制訂合理的實習時間,建立完善而豐富的實習檔案,加強對學生進行實習個案的分析與問題解決,同時嘗試建立專門的實習指導教師隊伍。王思斌認為,要克服專業教學與社會實際需要脫節的現象,可以借鑒醫學教育的體制,由學院直接建立附屬實務機構作為學生的實習基地,教師與實務工作者應同一群人的兩個可以隨時轉換的角色,對學生來說,其學習過程是由兩部分組成的,即課堂教學中的知識和實務教學中的經驗學習。③另外,云南大學的向榮提出了采取“三方伙伴關系”的實習教育模式:④即通過政府,社會工作教育機構及海外有關機構和國際非政府組織結成三方合作關系,在政府的實際工作部門如一些社會福利機構內由國際非政府組織出資或出力給機構里的實際工作人員提供多方面培訓和指導。學校方面在參與培訓同時也介入機構的日常工作,一方面自身專業素質和能力提高,另一方面通過實踐來了解和認識中國福利服務的實際狀況,并對其優秀的經驗型方法進行層面的思考和總結,使得社工作在中國社會扎根,以促進“社會工作本土化”的工作。這有助于加強和完善社會工作實習制度。
3.師資隊伍建設存在嚴重不足
各高校的社工專業院系中,教師的專業結構很不合理,其中具有社會工作專業背景的教師比例很少,即使具有相關專業的心理學、哲學、法學等背景的教師亦占少數,更多的是其他專業。王思斌在中國社會工作協會第二屆理事會工作報告中指出,在對569人社會工作教師的調查中,有“專業社會工作”背景的教師為“19.16%",有“社會學”背景的教師為“18.98%”,“其他”為“21.09%”。⑤教師隊伍專業結構的不合理,直接導致課程設置的不合理。
而且大多數教師是“半路出家”、“自學成才”,在“書齋”里做學問的,本身很少從事過社會工作實務工作,對實際的社會工作的具體實施缺乏了解。因此,其授課只停留在教授理論知識,內容空洞、言之無物,而且對實踐環節也感到力不從心。這也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培養。
因此,我們應加大對社會工作教師隊伍的培訓,通過各種培訓途徑培養社會工作教師的專業理念、完善知識結構,建立一支專業化的社會工作教育師資隊伍。其次通過多種方式促使教師積極融入社會工作實務。如教師到相關機構掛職鍛煉,以積累實際經驗,充實課堂內容。通過培訓和社工實務使社工專業教師的整體素質得到全面提升,使其既有很強的理論研究能力,又有豐富的實踐指導能力,逐步實現優秀的社工專業教師都是經驗豐富的社會工作者。此外,高校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自身專業認同度低。
社會工作專業大多數學生在報考大學時多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并不清楚這個專業要學什么和將來要干什么,只抱著考上大學為目的,而對專業的認知相當缺乏。在一所大學本科院校社會工作專業三、四年級的140名學生中調查顯示:87.14%的學生在考取大學之前未聽說過社會工作這個專業,而且34.29%的學生不愿意畢業后從事這個職業。在不愿意從事這個職業的原因選擇中,58.33%的學生是因為“該職業缺乏社會知名度和認同感,社會地位低”。⑥社會工作專業學生不認同本專業勢必會影響其掌握專業知識和技巧,影響其成長為一名真正的社會工作者。因此,首先我們可以借鑒香港的經驗,增設社會工作專業大學招考面試制度,通過面試使學生明確今后學習和就業方面,選拔出具有社工基本素質的學生,而淘汰出只是為了邁入大學,而不認同該專業的學生,以免造成人才和資源的浪費。其次,我們應加強對社會工作學生的專業理念的培養。教師在各門課程中都應滲透專業價值觀的教育,并且,教師以自身的言行感染社工的學生,樹立專業理念。第三,建立完善的督導制度。社會工作學生一入校,教師就應對學生進行督導,從思想、學習、生活等各方面進行督導,特別應加強對學生職業生涯設計的指導。各高校的社工專業院系,應當在新生入學后迅速幫助他們確立發展目標,并在實踐中為幫助他們為實現目標而做出切實努力。社會工作者應當可以像醫生、律師、會計師、精算師等那樣獲得執照,單獨開業,這是社會工作專業的發展方向。在校期間,社工專業的學生就應當像醫生、法律、會計等專業學生一樣,充分掌握本專業的各項知識和技能,并各有側重。
總之,要徹底改變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就業難的現狀,需要政府加大對社會工作相關政策的改變和調整,加大對社會認識的引導;需要社工服務領域加快向專業化的轉變,盡快建立一個完善的職業制度體系;需要高校對社會工作專業的培養模式作出積極的調整,對專業師資建設加大投入,并自覺承擔起引導整個社工領域向專業化發展的責任和義務;需要社工專業學生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和修養,建立一種職業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將社工價值與人生理想緊密聯系在一起。也許,這個過程很艱巨,它需要政府、高校、社會及社會工作從業者之間達成高度共識,但是,這個目標實現,有助于社工專業的科學發展,有助于社會穩定,有助于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事業的完善,更有助于和諧社會的實現。
參考文獻
①社工就業動態.內地找不到對口工作.廣州九成社工本科生要轉行〔DB/OL〕.(2005.03.19)〔2005-4-5〕.
②梅志清.社區管理體制還存在缺陷.社工畢業生求職無門只得“轉行〔N〕".南方日報,2005.09.17.
③王俊秀.社工專業為何校內輝煌校外滄桑〔N〕.中國青年報, 2005.02.08.
④向榮.中國社會工作實習教育模式再探索〔J〕. 云南高教研究,2000,(2)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