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5 22:08:4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藝術欣賞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欣賞趣味優化
[1]189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每個人一生下來就有一種高級的潛在的需要,即自我實現的需要,而審美需要即是其中的一種。而且當人的其他非審美需要得到相當的滿足之后,那種整合的審美需要才能逐漸被主體意識到,從而化為人們追求美的積極動力,藝術創作與藝術欣賞活動便隨之產生。但是由于藝術趣味的差異性,又使藝術創作或藝術欣賞活動因個體的差異而不同。一個人的藝術趣味決定了其藝術創作或欣賞活動的方向,同時藝術趣味的健康或病態、進步或落后亦決定了其藝術創作或欣賞活動的優劣,因而,藝術趣味是藝術領域中的一個重要范疇。
《當代世界美學藝術辭典》中對于藝術趣味的定義如下:“藝術趣味使之人以相應的方式欣賞和評價藝術作品的能力”。藝術趣味是個人(社會)藝術經驗的概括,主要是在藝術的直接影響下形成的,但是不能認為藝術趣味只是派生與藝術客體的品質和與藝術客體接近的強度。在藝術趣味的形成和確立上,許多東西取決于一個人本身的生物心理特點:藝術感知能力,對于這一方面的過分強調唯心主義美學得出藝術趣味的本性以個人的天賦特性為基礎的結論。按照馬克思列寧主義美學的觀點,藝術趣味的感性基礎是受客觀因素制約的。按伏爾泰的說法,藝術趣味是一種特殊的“對藝術中的美和丑的敏感”。藝術趣味的形成取決于許多因素,除了藝術經驗外,還有個人的年齡、生理心理特點以及個人一定的社會群體屬性和階級屬性、專業知識和生活經驗、興趣和需要的不同等。藝術史上常有某些藝術家由于思想和藝術立場的不同而不能接受其他藝術家創作的情況,列夫托爾斯泰曾否定莎士比亞的創作,斯塔索夫對布留洛夫的回話持批判態度,柴科夫斯基否定勃拉姆斯的音樂。這并不等于說列夫托爾斯泰等人的藝術趣味不高,而是在他們高度發展的趣味中存有某些片面的成分。趣味的多樣性對藝術趣味中的個人判斷與集體判斷之間的相互關系也有影響,千百年來,唯心主義美學在這個問題上形成了“從少數人出發”的觀點,這種觀點把貴族“藝術行家”的個人主見同“大眾”的意見加以對立。但也有與此完全不同的觀點,即以“多數”表決的方式機械地解決藝術作品價值的問題。但是,無論哪一種觀點都不能真正決定趣味判斷的高低,真正的高低只能取決于對趣味水平客觀的判斷,但是要為真正客觀的藝術趣味而斗爭,必須始終注重講求論爭的文化修養,必須以尊重的態度對待論爭者的趣味人格。
通過以上對藝術趣味的分析,可以看出,藝術趣味具有以下特點:
首先,藝術趣味具有差異性,這種差異性即表現為主體個性的差異和時代、民族、階級的差異。
主體的個性特征,由先天與后天,生理與社會等多種因素的復雜影響所造成,因而是千差萬別的,而這種差異性又給藝術趣味打上了深刻的印記,使藝術趣味也呈現出個性的差異,這主要體現在形象感知的差異和內容領悟的差異兩方面。主體各感覺器官敏感程度的不同以及感官功能發展的不平衡是引起形象感知差異的主要生理原因,此外還有復雜的心理原因,如知覺不同,分析型和綜合型以及介于二者之間的分析綜合型對于事物的感知會有不同的結果,即由于生理心理上感知的差異,造成了個體形象感知的差異。再者,由于不同的主體對具體美感對象的態度、關系不同,感受時主體的選擇方向、敏感程度、注意程度以及記憶聯想的具體內容亦會有很大差別,因而其感受時的領悟和情感反應也就各不相同。同時主體對于某一藝術門類的形成、技巧和手法的熟悉程度,也直接影響到對藝術作品的體驗和領悟的深度。
藝術趣味除了其存在主體個性特征的差異,不同時代,民族和階級的藝術趣味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性。特定時代的人們,由于受到時代特定的實踐內容和社會思想的影響和制約,會形成特定時代的審美思想,并在這種審美理想的指導和規范下,形成具有時代特征的藝術趣味。不同的民族由于其生活習慣、思想文化傳統和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差異,使不同民族間的文化心理各相歧異,其藝術趣味也就隨之不同。由于階級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的,不同的階級,以其經濟利益為基礎,再結合不同的民族和時代特色,便形成自成一體的政治、思想、倫理和道德觀念,同時亦形成了不同的審美理想和藝術趣味。
其次,藝術趣味除了其存在差異性外,亦存在著共同普遍性。藝術趣味欣賞的主體是人,人是不能脫離社會關系而獨立存在的,做為一定生產關系、階級關系、家庭關系及宗教關系等諸多社會關系的承擔者,其藝術趣味就不能不包含和體現著其特定時代、民族和階級的共同審美要求和趨向。正如黑格爾所說;“真正不朽的藝術作品當然是一切時代和一切民族所共賞的”,也就是說藝術趣味的共同性不僅存在于特定的時代、民族和階級中,不同的時代、民族和階級亦存在著共同的藝術趣味。當然藝術趣味的差異性和共同性并非截然分開,二者相互滲透,同中有異,異中有同。
既然藝術趣味存在著差異性和共同性,這就要求我們在培養和優化藝術趣味時要看到二者的區別和聯系,既要注意其差異性,又不能忽視其共同性。在優化藝術趣味的具體措施方面,有以下幾點體會:
第一、要優化藝術趣味首先要培養和提高欣賞者的藝術感知能力。人們在欣賞藝術作品時,必須以直接感知的方法去感知對象的色彩、線條、形狀、聲音等?,F代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人們感知所得信息總和的85%以上來自視聽感官,正如馬克思所講的“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和“感受音樂美的耳朵”。知覺則是在感官的基礎上對事物整體和綜合的把握,它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活動,人們只有具有敏銳的藝術感知能力,才能對藝術作品具有較強的感受能力,才能真正領略到藝術美感,從而進一步激發人們的審美需要和審美期待,并形成健康濃厚的藝術趣味。同時藝術感知能力的提高和審美欣賞水平的提高,使人們避免停留在庸俗或低級趣味的作品之上,而是轉向典雅藝術,從而使藝術趣味得以優化。超級秘書網
第二,要優化藝術趣味,要求欣賞者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要加強自身的藝術修養和思想修養,如此才能更好地深入藝術作品深層,體驗藝術的巨大魅力,獲取更高級的審美愉悅。只有以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做為指導,才能使人不致滿足沉溺于低級庸俗時的津津自得,同時得益于深厚的文化修養和對藝術規律的獨特把握,使欣賞主體能夠充分自由地想象、回味、輕咂、細品作品的深邃,在藝術欣賞的過程中獲得一種“高峰體驗”,達到一種至高境界。好的作品能引起人們心靈上的共鳴,可以凈化人的靈魂,而正是由于藝術作品如此強大的魅力,才吸引著無數的藝術創作者和藝術欣賞者為開拓和體驗一個又一個藝術巔峰而努力和超越。
第三,由于藝術趣味的差異性,要求藝術家們根據不同的藝術趣味創作出符合不同審美需要的作品,以適應趣味多樣化的要求;同時人們求新立異的心理也影響藝術趣味的多樣性。猶如達爾文的進化論中物種的變異產生了物種的多樣性,進而才有了自然選擇和優勝劣汰,藝術作品也需要有多樣性來人的視覺和感官。因為,如果藝術作品單一,長此以往,欣賞者對此類藝術作品的趣味就會減弱甚至消失,因此藝術需要變異。一些美學家曾認為美在新奇,主張藝術家要善于發現,選擇新的角度、途徑和方法形式去創造新的藝術風格,“一部藝術史實際便是風格史,所謂風格史,也即是自我感受的變遷史”。如在文學中,新詞麗句,怪字僻語、獨特比喻等易于產生陌生感和新鮮感,從而引起人們的關注,所以某些形式主義文學理論主張寫作要選擇異于日常語法規范的詞匯和句子。但是若單獨為追求關注而在藝術創作上孤投一擲,又會使藝術陷入畸形和扭曲的病態。真正的藝術來源于真實的生活,只有藝術家善于從平凡的生活中發掘出不平凡的內涵,才能真正引起欣賞者的共鳴??疵桌盏摹妒八胝摺?恍惚之中,自己已成為他們中的一員,在金色的夕陽下,正置身于歸家的途中
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精神文明亦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隨著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藝術作為自我實現的途徑之一,亦愈來愈被人們傾注了更多的感情。但是在物欲橫流的世界中,藝術界亦是異彩紛呈,藝術作品好劣不等,參差不齊,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有必要對人們的藝術欣賞的選擇性加以規范和引導,培養健康穩定的藝術消費群體,而非放任自流,任其發展。同時要優化藝術趣味,政府主管部門也要對藝術創作和欣賞活動加以規范和引導,禁止低級庸俗的藝術品流入市場。
論文摘要:在中職學校中開設藝術欣賞課程,增強辦學特色。開擴學生思路,豐富學生生活,提高學生修養與整體素質,增強學生在社會生活中的競爭力。
考察目前中職學校的學習與就業情況,不難發現十四五至二十歲左右的學生,在學校期間的學習生活,對學生的思維及生活品質的形成有很大的作用。對其未來工作生活有著很大的影響。就業后,在同等條件下具有一定藝術欣賞能力和特長的學生能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而中國目前文化市場的發展,也需要更多具有一定欣賞水平的大眾,從而提高全民的欣賞水平,目前,在一些大中城市,許多高中也開設了藝術欣賞課,因此,在中職學校中開設藝術欣賞課程開展特色教學培養學生藝術修養,提高學生欣賞水平,培強學生在社會中的競爭力,成為高素質的人才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在中小學教育中藝術類課程的教育水平,大中城市和城鄉間存在極大的差異,有些地區有學校師資嚴重不足,還有廣大農村,鄉鎮的許多家庭和學校對藝術類知識嚴重缺乏和重視程度不夠,導致許多學生對藝術知識的了解極少,對藝術的欣賞水平很低。目前電視及網絡的盛行,使人們有了更多獲取信息的渠道,各種各樣的藝術形式和娛樂形式并存,既有高雅的、美的、給人帶來極大精神享受的,也有低俗的,光怪陸離追求感官刺激的。中職學校的學生在年齡上處于世界觀,審美觀形成的階段,而分辨能力有限,很容易被低級趣味、感官刺激的東西所吸引,這一點,我在教學過程中感觸頗深。
在藝術欣賞課教學初期,能過觀察,我發現雖然同學們都在聽歌,但能夠從音樂的角度理解樂曲的很少,雖然經常能從網絡中看到影視作品,但大多數只是看熱鬧,能從畫面的角度,故事的結構等電影語言的運用中看懂電影的很少。還有許多其它藝術門類,比如繪畫、書法、工藝品、建筑藝術、雕塑、戲劇等等,看的作品少、知識理解更是少得可憐,欣賞就更無從談起了,學生們通過藝術欣賞課在了解了相關的知識后,許多人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于美的理解更為豐富而深刻,更為主動地尋求美的感受,有些反應在與人相處的態度上,有了更多與人交流的話題,野蠻的舉動少了,有修養的舉止多了,有人反應在妝束風格的變化上,從過去盲目追求某些明星的怪異妝束來凸顯個性,到能分辨什么是美的、和諧的,怎樣是合適的,有些同學更積極地投入到學?;蛏鐣乃囆g活動當中,有些同學利用業余時間,在校園外,社會上或回家時搜尋一些美的信息,并帶回來在課堂上與老師探討,與同學交流。
一、淺說音樂欣賞課程的重要性
音樂欣賞是高中階段的必修課,是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生音樂欣賞水平及提升學生音樂知識的重要舉措,在高中教學階段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高中音樂的重要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學生的學習角度出發。
高中階段的學生都面臨著高考這項艱巨的任務,學習壓力大,學習任務艱巨繁重。音樂欣賞課程的重要性在于音樂能放松他們的心情,緩解學生的壓力。對即將面對高考的高三學生來說,在既緊張又封閉的環境里奮戰,一般不會將音樂欣賞課程放在重要的位置。但事實上,他們這樣一心只想學習的心態往往會帶來既疲累又乏味的雙重壓力。有鑒于此,教師應該將音樂欣賞課應用于學生的學習實踐,幫助學生分散壓力。據科學證明,欣賞到一些動聽的音樂后,人會慢慢地放松心態、心情愉悅。
以“聆聽草原放牧”這一課為例,這一課不僅要求學生要學會音樂審美,還要學會打節拍。學生在學習壓力很大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對音樂的親身體驗釋放壓力,通過打節拍的方式,調節情緒與心情。所以,即使是對于高三階段的學生來說,音樂欣賞課程也是非常重要且不可忽視的。音樂欣賞課程能夠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精神壓力,構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教師堅持音樂欣賞課程的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及音樂欣賞水平。
第二,從學生的思想方面來看。
音樂可以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是一首意義非凡、韻味深長的曲子。這首曲子傾注了作者的深情,能讓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同時感受到音樂的力量與魅力,對學生道德情操的培養起著重要的影響。優美的音樂不僅對學生的學習有著深遠的意義,也能讓學生將這樣的思想、精神應用于學習實踐中,由此可見,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情操,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生動機和學習能力。
二、審美是高中音樂欣賞課程的目的
高中音樂欣賞課以審美為重點。審美并不簡單地是一種藝術欣賞,而是通過這種藝術欣賞來培養人的藝術觀、審美觀、音樂觀及欣賞觀。在高中教學階段,學生音樂審美觀的培養主要是通過音樂欣賞課程進行的,欣賞者通過對音樂進行聆聽并得到收獲。教材的第一單元“音樂與人生”中提到,音樂審美是教師教學活動的“綱”,是高中音樂欣賞課程的核心與目的。
所以,將音樂[第一 ww w .dylw.NET提供寫作論文和論文寫作的服務]審美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必須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第一,激發學生對音樂欣賞的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才會有動力。教師在教學中或利用備課時間收集能打動學生的資料并與學生分享,或通過教學輔助工具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音樂之美,并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使學生對音樂感興趣,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觀,達到音樂欣賞課程的目的。
第二,讓學生愛上音樂欣賞。
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做到了解學生的基本興趣和審美傾向。要想讓學生愛上音樂,就需要清楚學生愛聽什么樣的音樂、愛玩什么樣的音樂,只有在課堂上展示學生感興趣的音樂作品,學生才愿意去聽、愿意去學、愿意去消化。教師需要深入學生的生活圈,了解學生間交流的內容,獲取有關學生興趣愛好的信息,才能有的放矢地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增強學生對音樂欣賞課程的興趣。
其次,準備完善的課程背景資料。如在“聆聽草原放牧”的教學過程中,除了課文內容之外,還可以結合當地的山川地理、風土人情來讓學生愛上音樂欣賞。比如,教師可以引入蒙古舞蹈、蒙古摔跤等知識來提高學生的興趣。
再次,將學生的愛好與課堂要求相結合。僅僅滿足學生的愛好當然抓不住音樂的精髓,必須還要有教師的有力引導才行。在高中階段的音樂欣賞課程中,包括古今中外的優秀音樂作品,面對復雜多變的音樂知識,需要教師做好充分的準備,把內容真正融入課堂。以古典音樂欣賞為例,在這個經濟日益發展且科技日益發達的21世紀,很多人音樂的品位標準也發生了變化,古典音樂可能不會被新時期的年輕人所欣賞。有鑒于此,教師可以以情動人,列舉很多音樂名人,講述他們真實的故事,講述他們具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教師在講述的同時將這樣的音樂風格完美地灌輸到學生的思想里,培養學生對不同音樂的審美觀。
三、如何提高高中音樂欣賞課程的水平
第一,提高自身素質。
俗話說:教師要想給學生一杯水,那么教師必須是流水。高中階段對教師教學水平的要求相對較高,教師必須全方位地發展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游刃有余。教師除了要深入掌握專業知識外,還要充實相關背景知識,如歷史、地理、天文等,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水平。所以,在高中階段,教師自身的素質、教學水平、知識儲備及運用技能的能力對學生的發展來說極其重要。
第二,合理運用藝術教學手段。
只有教師合理地運用藝術教學手段,學生才能學以用之。只有教師用音樂的思維進行教學,才能培養學生的音樂思維。高中階段音樂欣賞課程的內容相對偏多,例如,在欣賞《長江之歌》時,歌曲本身就要求教師應采用多樣化的講解方式,將音樂的藝術魅力淋漓盡致地展現在學生的眼前。同時,教師要有科學的教學思維才能有效地進行教學。例如,當教師備課的時候,就應該思慮周詳,考慮課堂教學應該從什么角度出發學生會喜歡,或是應該用什么樣的方式才能有效。再者,需要教師針對每個學生的愛好及特點進行教學。學生對不[第一 ww w .dylw.NET提供寫作論文和論文寫作的服務]同風格的音樂會有不同的學習態度,教師教學設計時重點考慮的就是怎樣的方式才能帶動學生,并能將學生的音樂能力發揮到極致。
高中階段學習壓力大、課程繁多,但音樂欣 賞課程不可或缺,該課程的開展能為學生減輕學習壓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
參考文獻
[1]趙洪敏.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審美主體間性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3.
[2]鄭莉鳳.新課程改革下準格爾旗普通高中音樂鑒賞教學初探[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
[3]涂婷.湘版高中音樂鑒賞教材探析[D].湖南師范大學,2012.
本課程遵循《影視欣賞》、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文件精神,依據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確定本課程的目標和教學內容。
本課程標準是基于工作過程的職業教育課程理念和設計方法制定的。
二、課程的性質與作用
影視欣賞是一門全校范圍的公共選修課?,F在的大學生被人們形象地稱為“讀碟一代”,他們是在影視文化氛圍中長大的,具有較豐富的觀賞實踐經驗,但是缺乏影視藝術的常識和修養。同時,影視作品中不乏主題積極、制作精良、寓教于樂的優秀之作,但也有部分過分渲染封建文化、貴族享樂主義和虛無主義,主題消極、水平低劣、脫離現實或扭曲歷史、混淆視聽的垃圾作品,會對學生的人生價值取向產生負面作用。
因此,本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影視藝術鑒賞能力和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引導學生的審美趣味,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為培養人格完整、全面發展的人才服務。
三、課程設計理念及思路
通過對中外影視名著的欣賞和評價,使學生在學習了解影視藝術的特征和藝術規律的同時,提高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凈化心靈,指導人生;學會對影視藝術的鑒賞與評價,培養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提高大學生藝術鑒賞的感受力、鑒賞力、創造力;了解歷史,認識現實,增長知識,提高綜合文化素養。
四、課程的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電影電視的發展歷史,理解影視藝術的基本知識,掌握影視鑒賞的一般方法。掌握影視評論的基本寫作要求和寫作技巧,并通過對中外優秀影視作品的欣賞培養審美情趣,提高獨立審美能力,最終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五、課程的內容與要求
注:以上安排可根據各專業實際情況略作調整。
六、課程實施條件
教學方法和手段: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將傳統的教學方法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將理論講授與原著欣賞、討論相結合;將課內學習和課外練習相結合。
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配置DVD光驅。
七、考核方法
本課程的考核以實踐能力為導向,考核形式為開放式,教師指定某部影視作品,要求學生獨立鑒賞影片并寫出具有一定理論基礎和思想深度的評論文章。
參考文獻:
[1]影視欣賞.
[2]周星,主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了解藝術的本質,首先需要了解藝術本質的重要特征,特征是事物區別于外物的重要標志。對于藝術本質特征的研究,可以從其顯性的外部特征和隱性的內部特征著手進行研究。
一、藝術本質的外部特征
藝術作品是人們接觸藝術的重要窗口。欣賞一幅繪畫作品、聽一首悅耳的樂曲,都能讓人感受到濃郁的藝術氣息。因此,要想理解藝術的本質,首先需要理解藝術本質的外部特征。藝術本質的外部特征可以歸納為形象性、審美性和主體性。
(一)形象性是藝術最突出的特征
藝術是人類對客觀世界進行認識和反映的基本形式,藝術以具體生動的形象反映生活、體現藝術家的思想情感。人們通過感性的藝術形象表達對事物本質規律的認識。不同的藝術種類有著不同的藝術形象,從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劃分,大體可分為視覺形象、聽覺形象、綜合形象和文學形象四種類型。它們增添了藝術形象的審美色彩,豐富了欣賞者的審美感受。
(二)審美性是藝術特有的屬性
審美性是藝術特有的屬性,是人類審美價值的集中體現,也是藝術區別于其他事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強調藝術美高于自然美。藝術美是藝術家主觀創造出來的,這種創造性是人類智慧和勞動的結晶,與自然美有著重要區別。藝術作品的審美性不僅表現了內容美,更表現了形式美。藝術以其特有的形式生動地表現出內容的美感,我國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就曾提出“意在筆先”的說法,強調意念產生在構思之前,藝術作品應凸顯內在精神。藝術的審美性強調人的主觀創造性,是內容美與形式美相結合的產物。
(三)主體性與藝術密不可分
藝術的主體性貫穿于藝術創作的整個過程。藝術創作的主體是藝術家。藝術家通過藝術媒介將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和體會物態化為可供他人欣賞的藝術作品。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創作出來的產物,不同的藝術家創作的藝術作品會有各自獨特的風格,因而藝術作品也有鮮明的主體性色彩。欣賞者是藝術欣賞的主體,不同的欣賞者在欣賞同一件藝術作品時會因為自己所處時代、環境、教育背景等因素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審美感受,這些不同的審美感受體現出藝術欣賞過程中強烈的主體性色彩。
藝術的形象性、審美性和主體性構成了藝術本質的外部特征。藝術生動的外部形象能夠給人鮮明的審美感受,使人強烈地感受到藝術獨特的魅力。
二、藝術本質內在規律的特征
如果把藝術的外部特征看成藝術的表現,那么其內在規律的特征就是藝術的升華。關于藝術的升華可以歸結為以下三點:
(一)藝術應當具有思想性
好的藝術作品必須是一件能夠引人深思、耐人尋味、使人產生共鳴的藝術作品。因此,藝術作品必須帶有思想性。從一定意義上講,藝術的思想性就是藝術作品應當具有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通過研究藝術作品,人們了解了其所處時代的人文背景、文化環境以及該時代人們的思想潮流,使藝術凸顯了深刻的歷史意義和人文價值。
(二)藝術應當具有情感性
俄國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曾經說過:“人們用藝術相互傳達感情。”情感性是人們對于客觀生活的特殊反映。在藝術創作中,藝術家帶著自己對客觀自然的感悟和體會進行創作。因此,情感是藝術家靈感的源泉。在藝術鑒賞活動中,欣賞者通過對藝術作品進行深入、用心的賞析,理解藝術作品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并聯系自身,從而與其產生共鳴,與藝術家的情感相碰撞,產生強烈的心靈震撼。這種深刻的情感體驗是藝術區別于其他事物的重要標志。
(三)藝術應當具有想象力
想象是藝術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心理活動。藝術創作活動以客觀世界作為靈感的源泉,它并非單純地再現客觀生活,而是通過藝術家的主觀想象進行加工創造,將生活中所見之物進行升華,從而創造出具有審美意義的藝術作品。藝術鑒賞活動同樣與想象密不可分,如人們在欣賞音樂時,需要通過想象將一個個跳躍的音符在大腦中組合成一幅優美的畫面。想象力貫穿于藝術活動的全過程。
結語
綜上所述,探究藝術本質問題可以從它的特征入手。特征是本質的表象。透過現象看本質,可以得出以下的結論:藝術是由藝術家主觀想象創造出來的具有深刻思想和豐富情感的審美形象。主體性、形象性、審美性以及思想性、情感性、想象力都是具有藝術魅力的藝術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屬性。
參考文獻:
[1]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一、通識教育解讀
何謂通識教育?目前的學術界趨向于:以人類知識的角度,通過跨學科的互動和知識的整合,為學生拓展廣闊的知識視野,獲取廣博的知識,并通過知識的提升和內化進而達到人格的完善。通識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均衡發展,目的是通過知識間關系的構建、提升和內化,最終培養人。這與我國教育界近年來一直倡導的“全面發展教育”、“素質教育”的訴求耦合。這種均衡發展的理念彰顯著馬克思、恩格斯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觀”。從這個角度上講,通識教育的性質是除專業性和職業性之外的具有廣泛性、非功利性的普遍研讀的教育,內容涉及知識、能力、態度和價值觀,以培養健全個人為目的,直接指向人的發展。
(一)通識教育是一種全人教育
通識教育與全人教育的耦合之處在于對人的生活、道德、情感理智的和諧發展的關注。
全人即完整的個人,強調個人智力、尊嚴、人格的完善和充分的自我發展。全人教育是指充分發展個人潛能以培養完整個體的教育理念與模式。全人教育是20世紀70年代針對現代教育中“非人化”回應的一種教育思潮。其強調人的整體發展,倡導培養完整的人,使人在包括身體、知識、技能、道德、智力、精神、靈魂、創造性等各方面得到全面發展。隆·米勒認為“全人”包括六個素質,即智能、情感、身體、社會、審美、精神。全人教育就是以這六項素質的整體發展為目標,以人的和諧發展為導向,培養具備完整知識、完善人格及擁有正確價值觀和積極人生態度的人。全人教育可以緩解現代教育中人文關懷缺失、價值觀錯位、生命迷失等亟待解決的問題。全人教育理念下學校教育要求學識與人格的平衡、個人與群體的平衡、身心與靈魂的平衡。
作為“全人”,完整的知識是必不可少的。而通識教育通過跨學科的互動和知識的整合,使學生的知識廣度獲得拓展,而且通識教育用整體觀來構建知識,能使學生獲得整體發展的能力。廣博的知識基礎和寬廣的知識視野進而使學生人格完善。這與全人教育的目標不謀而合。正如1945年哈佛《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報告中提出,通識教育應著眼于學生身體,道德和智力的和諧發展,其目標是培養完整的人,即有全面的知識、廣闊的視野和完整的人格的有教養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講,全人教育是教育的訴求,而通識教育是實現這一訴求的有效途徑。
作為完善的人,需有完整的知識構建,認為不同的學科只是不同的視角看待生活,學科彼此間有著廣泛的聯系。而通識教育主張以整體觀看待知識,認為知識不是割裂的,而是系統的。強調人文、社會、自然的互動和整合。從這個意義上講,通識教育則體現出全人教育的知識取向。
(二)通識教育是一種人文素質教育
人文素質教育強調通過知識的內化進而轉化為內在品質與外在能力與氣質。通過人文素質教育可以增加學生的人文關懷,引導學生進行價值判斷和道德判斷,加強學生對周圍事物的關心與思考。實質上,人文素質教育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和素質的綜合提高。通識教育主張文理會通、古今會通、中外會通。知識的貫通學習及自主掌握是人文素質教育得以實現的前提,是奠定學生人文精神的手段。
二、職校公共藝術教育釋義
職校公共藝術教育是指職業學校對非藝術專業的學生開展的一種素質教育。它以提高受職校生的審美素質和藝術欣賞水平,發展職校生的創新思維,陶冶職校生的情操,塑造美的心靈,最終以促使其全面發展為教育目的,通過包含美術、音樂、舞蹈、書法等在內的課程學習或實踐活動實施。
與專業藝術教育不同,作為職校生的必修課程之一,公共藝術教育不以傳授專業技能知識為目的,從人文角度,主要引導學生認識美、欣賞美,得到審美經驗并內化為氣質品質,從而形成完善的人格。這是培養職校生審美情感和創新思維,提高學生洞察力、理解力、表現力、交流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有效途徑。
三、通識教育理念下的職校公共藝術教育
唯物論認為,世界萬物在一定條件下構建起聯系。通識教育與藝術教育雖是兩種不同的教育概念,但兩者在內涵上卻有著淵源。厘清兩者的關系,可以為通識教育開拓研究領域,同時可以使藝術教育拓寬研究視野。
(一)通識教育與藝術教育的思辨關系
公共藝術教育與通識教育兩者的契合之處是以通識教育的觀念研究公共藝術教育的前提。藝術教育以藝術的方式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通過藝術的陶冶和心靈的凈化來實現人的完整、自由、和諧發展。公共藝術教育旨在通過學校公共藝術課程的學習,提高學生對藝術作品的欣賞和審美能力,從而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發展思維。這與通識教育的理念有著某種相通之處。
1.藝術教育與通識教育一樣追求人的自由發展
從歷史上看,通識教育源于亞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主張人的自由發展,從而達到人格的完善。那時的“自由教育”中包含藝術教育。可見,藝術教育與通識教育同源。從藝術教育本質上看,藝術教育亦是使人獲得更多的自由。文克爾曼認為“藝術之所以優越的原因是有自由”。這種“自由”實質上是追求人的精神上、心靈上的自由。這與通識教育一脈相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形成的《藝術教育發展路線圖》指出:“藝術教育應該為所有人提供參與文化和藝術生活的機會。”藝術作品中多數不充斥功利性,容易以最純真、質樸、原始的情感打動人心。通過藝術教育,在藝術作品的欣賞中感受無功利性的喜怒哀樂,在情感領域中獲得無限的自由。
2.藝術教育與通識教育一樣訴求人的全面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追求的是感情和理性相統一,真、善、美相統一的理想人格,即完善人格的形成。完善人格的形成包括智能的發展、道德完善和品格的提升。追求完善人格的形成是通識教育的終極目標,而完善人格的形成離不開美的熏陶?!吨袊逃母锖桶l展綱要》指出:“美育對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藝術教育的本質是審美教育。藝術所表現的美具有和諧有序的特點,其平衡性使人身心得到滿足而愉悅,進而使情感純潔、情操陶冶、心靈凈化。藝術教育能夠通過調節、改善、豐富和發展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品質。通過藝術的審美教育,提升學生的審美趣味,培養其高尚情操,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進而促進學生養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最終使其心靈凈化、情感升華。對于藝術教育能夠使人身心合一的作用,古今中外有著共識?!墩撜Z·憲問》中孔子回答子路怎樣成為完人時說:“若臧仲武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成人矣。”可見,孔子認為“詩、禮、樂”是培養完人的途徑,對人的思想的啟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即由詩開始,以禮為依據,最后由樂完成?!睹绹逃龂覙藴省分赋觯?ldquo;藝術教育能夠培養完整的人。”由此可見,藝術教育的實施為通識教育的目標達成提供了可能性與實施路徑。
藝術教育能夠促進智能發展。智能是個體認知方面各種能力的綜合,包括觀察力、想象力、記憶力、思維能力等。其中,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是智能的核心,創造力是智能的最高表現。近代心理學家在對世界知名的科學家和諾貝爾獲獎者的大量研究后得出結論,天才的重大特征不是智商而是形象思維和創造能力。藝術可以增強人的想象力,同時也能改善認知思維品質,培養創造力。其原理是藝術本身是包括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發散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等在內多向思維的活動。通過藝術創作、欣賞等環節,調動多種思維運用,起到培養、鍛煉智能的目的。生理學認為負責藝術形象思維的右半腦的啟動可以抑制負責科學的左半腦抽象思維的興奮,以至左右半腦平衡,人們可以在工作、學習之余得到暫時的放松,從而勞逸結合,達到事倍功半??茖W史上很多杰出科學家都是這種平衡協調發展的典范,以至于國外很多綜合性高等學府均把藝術課程列為必修課??梢姡囆g教育的啟智作用是真實存在的。
藝術教育能夠促進道德完善??档抡f:“美是道德的象征。”在審美活動中通過審美形象喚起審美主體的情感來理解和體驗審美客體。此時,美便是一種理想中的載體與道德境界緊密相連。對美的追求過程,實質上是在認識與道德、現實與理想之間作出了批判的選擇。正如柏拉圖說:“受過這種良好音樂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藝術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正確地加以厭惡;但一旦看到美的東西,他就會贊賞它們,很快地把它們吸收到心靈里,作為滋養。因此,自己性格也變成高尚優美。”荀子在《荀子·儒教》中說:“詩言是其志也,禮言是其行也,樂言是其和也。”可見,藝術在思想志向上、道德規范中均發揮作用。
3.藝術教育與通識教育一樣彰顯強烈的人文情懷
“人文”見于《易經》:“文明以止,人文也。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辭?!穼?ldquo;人文”的界定為:“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綜上,人文是指人類文化中先進的、科學的、優秀的、健康的部分。通識教育是關注人的教育,通過跨學科的知識整合,傳承人類文明。而藝術教育認知功能不僅同通過藝術作品來認識世界和歷史,而且可以認識一個民族的精神和一代人的生活。雅思貝爾認為:“一個民族的精神層次是由這一民族的陶冶方式所決定的,究竟有多少人受到陶冶,人們又是以什么樣的敬畏心來對待陶冶的本質,這些都可作為衡量一個民族精神層次的標準。”藝術是人類創造的最為輝煌燦爛的精神財富。藝術作品中蘊涵著悠久的民族歷史、宗教信仰、生產方式;蘊藏著人類最具代表性的倫理哲學;承載著人類最美好和最理想的情感和趣味;折射著真、善、美的價值觀;散發著濃郁而強烈的人文情懷。
列夫托爾斯泰說:“藝術是這樣的一項人類活動,一個人用某種外在的標志有意識地把自己體驗過的感情傳達給別人,而別人為這些情感所感染,也體驗到這些感情。”在藝術作品中,生活的各個方面和各個領域能相互關聯呈現為一個統一的整體,藝術作品中的感性特征呈現出外在世界與人內在世界的具體性,使人們能細致入微地體驗自然的內在生命,人生的悲歡苦樂,現實生活的多面性與復雜性,更全面、更具體地感受生活的意義。所以,經過藝術熏陶的人,與自然有著更多的靈性溝通,常懷有悲憫之情和敬畏之心,因而更熱愛自然與生命,更具有豁達平和的胸襟,更能明白生命的尊嚴和生活的價值??梢姡囆g教育與通識教育在運作過程中均關注著人,傳承著人類文化及文明,進而使學生學會與自我、他人、社會相處,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二)通識教育理念下職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實踐
1.職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目標應訴諸于學生的整體發展
公共藝術教育作為必修課成為職業學校的課程的目的是解決職校“半人”教育現狀。所以,職校生公共藝術教育有著比其他學校性質的公共藝術教育更為強烈的緊迫感和必要性。這就要求職校公共藝術教育要確立以學生整體人格的培育,素質全面發展為教育目標,強調以生為本,關注學生發展,面向所有學生的教育理念。通過藝術欣賞教學,使學生獲得理解、想象、情感的藝術體驗,實現受教育者與藝術作品的共鳴,從而將藝術作品中美好而高尚的情感內化為人的心靈,外化為人的行為,真正使藝術教育成為培養學生自由發展、完善人格的教育。
2.職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方向應從人文角度訴諸實踐教學
從人文的角度實施公共藝術教學,從根本上說就是強調藝術欣賞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培養,淡化藝術理論和技能培養。職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定位就在于實施對象是非專業的職校 生,切不能把藝術課上成純藝術理論的講授或是藝術技能的傳授,而是以人文的角度切入教學,拓展學生的人文知識,培養學生用人文的眼光和價值觀去審美,從而看待所有的事物,達成豁達、包容的人文情懷,進而提升人文素養。
3.職業公共藝術教育的內容應以開放、多元的視角實施
開放、多元的視角審視職校公共藝術教育本身就把職校的公共藝術教育的內容定位在通識性上。對于藝術的內容進行連接和整合,或是藝術門類間橫向交叉融合,或是某一藝術門類知識的縱向拓展,使其具有開放性和多元性,拓展公共藝術教育內容的廣度。這在教育部剛剛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大綱》中已做明確要求。通過跨學科、跨門類的知識的整合和對話,可以激活學生的靈感和想象,豐富學生的藝術體驗,多層面的知識貫通、交叉可以開闊學生視野,增強文化底蘊。
教育沒有固定的模式,公共藝術教育亦然。既然如此,職校公共藝術教育應以多元化的視角審視自身的發展。期待通識教育理念下的職校公共藝術教育在解決職校“半人”教育現狀,促進職校生完善人格的形成等方面發揮作用。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論 文網專業寫作職稱論文和畢業論文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
參考文獻:
[1]王宏建.藝術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
論文摘要:文章在深入分析應用型高校舞蹈藝術教育現狀的基礎上,指出了當前大學生舞蹈藝術教育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相關對策與思考。
高校教育是一種全面的、系統的和科學的教育事業,藝術教育尤其是舞蹈藝術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舞蹈藝術教育課程的設置和開展有利于豐富大學生對生命、社會和世界的審美體驗和感知能力,有利于激發大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對于促進校園文化建設,構建和諧人際關系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基礎性作用。然而,由于歷史因素和現實諸多條件的共同制約,當前我國高校舞蹈藝術教育的發展仍然遠遠落后于大學生對舞蹈藝術和自身發展的強烈需求。本文結合徐州某應用型高校大學生藝術團的發展狀況,對此展開具體分析。
一、舞蹈藝術教育的基本內涵與特性
舞蹈藝術是以提煉“加工”的人體動作為基本表現手段,綜合運用舞蹈語言、節奏、表情和構圖等多種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觀性和動態感的舞蹈形象,借以表達人們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舞蹈藝術教育是藝術教育構成中的特殊形式,有利于培養受教育者對舞蹈藝術的興趣,以此引發對其他藝術的廣泛興趣和愛好,促進受教育者形成健康的個性心理;有利于強化受教育者的觀察力、記憶力、感知力、想象力、創造力等,對于受教育者的智力開發、心靈培育和審美取向等都有較強的教化和塑造功能。舞蹈藝術教育具有以下兩個方面的特性:
第一,在教育形式上,舞蹈藝術具有生動的形象性、互動的愉悅性和強烈的感染力。因此,在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格培養的問題上,以舞蹈為媒介的教育形式要明顯優越于空洞抽象的理論說教,更能提高受教育者對事物的直接觀感,使之更好地接受這種寓教于樂的教育形式。舞蹈藝術教育還具有“說理移植”功能,可以將思想道德教育的具體內涵進行生動而形象的移植與轉化,促進道德內容的抽象灌輸轉化為人性美的形象化展示,從而利于有效喚醒受教育者的同步感受與生命認知,促進他們的心理意向明朗化,實現道德知行的有機統一。
第二,在教育效果上,從藝術實踐上來看,舞蹈藝術教育是追求身心和諧、團隊協作的教育形式。在這種強化密切協作的教育模式下,通過激發參與者的表現訴求,有利于塑造和培養受教育者的動作協調能力與生命感知能力,有利于增強個體的責任感、認同感和集體榮譽感與團隊協作精神。通過對舞蹈作品的體悟和感知,能夠有效緩解壓力、愉悅身心,并在潛移默化中獲得真、善、美的藝術熏陶與感染,全面提升與發展自我。
二、舞蹈藝術教育的現狀與原因探析
應用型高校是在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后,為擴大高等教育內涵,適應市場和社會對人才培養的多方面要求而產生的,主要是培養本科層次的應用型人才,促進知識、技能和職業的結合,直接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的高校。本文以徐州某應用型高校為例,分析并總結目前我國應用型高校大學生舞蹈藝術教育存在的問題。
1.缺乏專業的舞蹈課程和訓練場所,舞蹈教育覆蓋面不大。目前,舞蹈藝術教育僅限于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更多的是通過參加各類演出和比賽來學習舞蹈作品,多為短期集訓形式,沒有固定成系統的舞蹈訓練,校園普及的軟硬件基礎都不具備。突出表現在學校舞蹈藝術社團規模較小,只能覆蓋到有一定舞蹈基礎的學生,對于大多數普通學生,雖然他們內心向往,但缺乏足夠的組織容量,特別是理工科專業學生,能接觸并被納入到舞蹈藝術社團的更少。據調查,徐州某高校在校學生中,有9%的學生喜歡不同種類的舞蹈藝術形式,其中,有5%的學生對舞蹈藝術非常感興趣,希望接觸并學習舞蹈。然而,該校大學生(不包括藝術學院音教系的藝術生)中,在入校前接觸過舞蹈藝術或者曾有過舞蹈學習經歷的學生僅占0.1%。雖然該高校已于2001年成立了校大學生舞蹈團,但是至今都沒有專業的舞蹈課程設置和專門的舞蹈訓練場所。學校只是以選修課程的形式在體育學院和藝術學院面向全體學生開設了體育舞蹈形體課、健美操和舞蹈形體等5門相關課程,遠不能滿足學生對于舞蹈藝術的追求。
2.舞蹈藝術的內容定位不夠準確,形式單一,與其他學科的融合貫通度不高。目前,我國非藝術類高校的舞蹈藝術教育,在教育內容上多以舞蹈形體課、健美操課程為主,鮮有開設舞蹈欣賞課程,更少有開設中國舞、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課程。在教育形式上多以選修課為主,這種課程選修體制又以任選課和限選課為基本方式,因而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據調查,徐州某高校從未開設過舞蹈欣賞課程,其所開設的舞蹈課程都是體育舞蹈類和其他舞種(國標、瑜伽、肚皮舞等),更沒有開設中國舞、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課程,缺乏對傳統舞蹈藝術的正確認知和準確定位。舞蹈藝術不僅是肢體動作的形象展示,在更大程度上也是一種情感表達的基本方式,是一種情感構造、抒發和情感體認的過程,是一種教育主體雙方有效互動的藝術欣賞過程。因此,舞蹈藝術的教育應該與美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建筑學等融合貫通,綜合轉化為獨特的藝術感受力,進而促使大學生將自己的獨特感受拓展和延伸到學習和社會實踐活動中,達到豐富和完善藝術素質教育的目的。在這方面,我們的工作還有差距,突出表現在舞蹈藝術教育與其他人文社會學科脫節的現象比較明顯,活動組織過于獨立,活動實施過于分散,活動效果不高。
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從思想上看,對舞蹈藝術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受傳統“知識教育”觀念的限制,高校在教育內容的選擇方面,更注重文化知識的學習,一定程度上輕視了舞蹈藝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至今很多應用型高校還沒有正式成立大學生藝術教育中心,這必將影響和制約大學生綜合素質尤其是藝術修養的提升。
第二,從條件上看,缺乏有力的資源支持和制度保障。當前,各應用型高校的現有資源很難滿足舞蹈藝術教育的發展需要,其現有的文藝團體普遍缺乏專業的舞蹈師資隊伍和舞蹈設施。以徐州某應用型高校為例,該校僅有舞蹈教師1人,沒有專門的舞蹈訓練場所和舞蹈訓練器材。此外,由于課程設置等制度性因素的存在,直接導致了舞蹈藝術理論研究和學術交流氛圍的匱乏。
三、高校發展舞蹈藝術教育的措施選擇
1.統一思想認識,加大舞蹈藝術教育宣傳普及力度
要端正舞蹈藝術教育的指導思想,加強教育宣傳力度,統一家庭、社會和學校的思想認知,促進師生同心協力、校社共建,樹立正確的藝術審美教育觀,共同營造舞蹈藝術教育的良好氛圍。具體到高校自身,要在校園內通過各種方式營造舞蹈藝術的學習氛圍,做到講座與交流融合、活動與演出并舉、比賽與學習同步,加強并支持新聞宣傳報道,最大程度地激發理工科學生對舞蹈藝術的熱情和參與度。
2.構建“三位一體”的舞蹈藝術教育驅動機制
21世紀的藝術教育尤其是舞蹈藝術會被提升到與語文、數學、歷史等核心課程同等的地位,不僅如此,舞蹈藝術課程將從單一的舞蹈教學演變成綜合的藝術欣賞課程。為此,需要構建一種以學校管理為前提、以培育師資隊伍為核心、以培養藝術骨干為關鍵的“三位一體”的長效機制。一是學校領導思想重視。領導重視并給予制度保障是舞蹈藝術教育發展的前提。二是充實舞蹈師資力量。挖掘高校內對舞蹈藝術感興趣,并有較豐富的舞蹈活動經驗的教師,鼓勵他們承擔起舞蹈藝術教育的重任,發展舞蹈藝術教師隊伍。三是注重骨干培養。在普及舞蹈藝術教育的同時,選拔并培養有一定舞蹈藝術特長的學生,對其進行素質拓展與能力開發,培育強勁的學生舞蹈力量。
3.在舞蹈藝術教育的實施上堅持“三步走”戰略
根據徐州某應用型高校舞蹈藝術教育現狀,“三位一體”的長效驅動機制需要分階段進行,不可一蹴而就,可以分三步實施:
第一,“請進來”戰略。引進國家、省、市級高水平的各類舞蹈藝術團體來校演出,有組織、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舞蹈審美教育。邀請專家學者講解藝術與人生的關系,普及舞蹈藝術欣賞,將舞蹈藝術請進校園,培養學生的興趣與愛好。
第二,“深扎根”戰略。一方面,鼓勵專業的舞蹈教師與其他教師通力合作,采用各種方式和渠道,在校園內普及舞蹈藝術教育;另一方面,調整課程結構,把舞蹈藝術課程納入學??傮w教學計劃。在文科學院的全體學生當中,開設舞蹈形體基礎必修課程,逐步推廣為理科學院乃至全校的舞蹈形體必修課程;在全校范圍內開設舞蹈欣賞選修課,尤其是中國舞和民族民間舞的選修課。
第三,“走出去”戰略。鼓勵師生多與社會進行文化交流,形成以進校園為主、學校和社會互動的“舞蹈藝術審美教育”新格局。要加強舞蹈藝術教師的隊伍建設,將具有一定舞蹈基礎的教師外送學習和深造。此外,要將愛好舞蹈的學生與有基礎的學生糅和在一起,加強日常訓練,提高舞蹈隊整體水平。積極創造登臺表演的機會,在更高的平臺上展示藝術特長,拓展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陶國富,王祥興.大學生審美心理[M].立信會計出版社,2004.
[2]黃明珠,中國舞蹈藝術鑒賞指南[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