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22 20:43:4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英語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首先,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幼兒在不同階段中心理活動和發展的特性。在設計游戲規則和內容的時候,從幼兒心理特點出發,明確游戲的目的性,體現相關的教學內容,對教學游戲有的放矢的進行設計,并且要充分的考慮幼兒本身的接受能力和理解力,從而循序漸進對游戲進行設計。其次,為了滿足幼兒的好奇心,要有意識地設計一些具有猜測性的游戲,調動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并且為了使孩子們能夠融入到游戲中去,要適當地引入競爭機制,利用孩子們的好勝心理,提高孩子們的注意力。另外,為了激發和培養孩子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在設計英語游戲教學的時候,要從培養孩子們的預感和興趣出發,重視游戲的趣味性,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二、在幼兒英語教學過程中如何實施游戲法
1.要充分做好游戲前的準備
首先,在游戲前要準備好錄音機、錄音帶、等實物游戲品,同時也要準備卡片、錄像以及板書等。其次,由于游戲對幼兒的知識儲備和能力是具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教師在知識的準備上,要充分掌握本次的教學內容,在做游戲前,可以做一些簡單的小游戲,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另外,為了使孩子們充分地了解游戲規則,教師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在做游戲前,可以調節游戲的氣氛,盡可能地使孩子們的身心得到放松,讓孩子們輕松愉快的進行游戲。
2.引入競爭機制,注意游戲的公平性
在游戲的過程中,為了發揮幼兒好勝喜歡受到表揚的天性,可以適當地引入競爭機制。作為孩子,他們非常在乎教師對自己的評價。如果在游戲結束后,孩子們會受到不公平結果的嚴重打擊,導致他們降低了學習的積極性,甚至可能引起他們的逆反心理。因此,在設計游戲的時候,首先,教師要盡可能的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進來,并為了促使孩子們在游戲中培養團隊意識,為了促進孩子們的合作精神,可以增加一些協作游戲。其次,教師不能歧視每一位學生,要公平客觀的對待孩子們,對前后排的孩子們都要有所照顧,及時的糾正他們的發音。另外,為了幫助理解能力相對弱的孩子,教師要以孩子為中心,多給他們一些理解的時間,提一些相對簡單的問題,并給予適當的照顧。
3.獎罰分明,注意紀律性
由于幼兒時期,孩子們都比較關注游戲的結果,具有一定的求勝心切,為了避免出現一些違反紀律的情況,在游戲之前,教師就要對課堂紀律進行控制,充分的做好準備,對違反紀律的孩子獎罰分明。首先,要在游戲之前就把有游戲規則具體到如何得分上,對孩子們進行詳細的解釋,明確獎懲制度。其次,一般情況下,游戲如果遇到特殊的情況,要嚴格遵守游戲規則,不要中途改變游戲規則。
4.合理安排游戲操作時間,增強游戲實施的多樣化
首先,在游戲的過程中,游戲的時間會影響到孩子們,時間過長和過短都能對孩子們產生影響。因此,教師要合理的安排教學的時間,充分的考慮孩子們的接受能力和認知水平。其次,英語游戲和一般的游戲不同,它是把游戲和教學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孩子們可能在玩過幾次后就失去了興趣,因此,教師要在不同的階段中,對于同一個知識點,可以采用不同的游戲,不斷的設計新的游戲。另外,在園中,很多游戲需要玩具才能達到游戲的目的,而游戲教學過程中,幼兒很容易受到堅硬玩具的傷害,因此,教師要采取保護措施,每時每刻都注意孩子關注孩子,避免孩子受傷。
三、總結
一、遵循評價原則,給初中生提供持續不斷的英語學習動力
學生的英語學習活動可分解為初一、初二、初三不同的年級段,在不同的年級段里,對學生英語學習的評價要注重整體性。要注重對學生綜合英語素質的考查,要從“英語知識與運用能力、學習過程與學習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全面地進行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的英語學習成績,也要關注學生英語實際運用能力的發展,更要關注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成功運用英語的情感體驗等方面的發展,幫助初中生建立起英語學習的自信、自強的心態。初中生學習英語的最終結果既存在著必然性,也存在著偶然性。傳統英語教育活動中,學生主要是以測驗為本位的學習,以英語學習情況來預測學生未來能否成功。這種狹隘的教育觀直接導致了悲觀的學生觀,即只有一部分學生在學習上是成功的,而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是要失敗的。實踐證明,采用描述性評價話語來反映學生英語學習的參與程度、交際運用的主動性、交流方式的創新性等,可以更加真實地反映我們目前的初中英語教育現狀。英語教育的任務是教會學生一門語言,其結果是靜態的,而教學語言的過程卻是動態的。只有對初中英語教育進行動態的過程評價,才能真正有效地調控學生學習英語的行為,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提高自己的英語素質。要十分關注學生英語學習的過程,加強形成性評價,把平時的測驗、作業哪怕僅僅只是一次口語操練都作為評價的機會適時地對學生進行評價,促進學生的轉變與發展。要把評價自始至終貫穿于平時的英語教學過程中,以發展的眼光來客觀地評價學生英語智能的發展。同時,初中英語教育評價不是單純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或學生對教師的教學評價,而應是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雙向選擇、互相溝通和彼此協商。這樣評價才能真正成為教師、學生、教育部門管理者、家長或社會其他人士共同積極參與的互動性活動。
二、完善評價方式,為初中生營造更加人文的英語學習環境
如何使目標評價達到最優化的效果呢?我們在這方面也進行了嘗試,如對話課上引導學生從感知對話到熟悉對話,從練習對話到嘗試對話,從表演對話到自由對話,這一過程其實就是教師對學生、學生對學生、學生對自己目標評價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弱化了對目標的整體性評價,而強化了對目標的過程性評價。這是目前初中英語教育中最傳統、最常用的評價方式。在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今天,我們對這一評價方式進行了全新的詮釋,擯棄以往那種以“RightorWrong”衡量學生英語學習行為的做法,代之以激情、激趣。在組織英語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實施學習效果的比較,讓基本功扎實的與扎實的比,讓基礎薄弱的與薄弱的比,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競爭欲。引導學生評價自身的優勢,或口語流利、或語音純正、或交際大方、或詞匯量大;引導學生正視自己的劣勢并發現自己進步的跡象或趨勢。讓學生真正成為英語學習的主人,成為課堂即時評價的主人?,F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以往在一堂課結束后,也有一定的評價方式,或找學生座談,或寫篇教后記,僅僅流于形式或是粗線條的評課,并未真正切中肯綮。而寄語評價主要是圍繞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展開的互動式評價。學生通過這張表評價了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評價了他人在課堂上的表現,了解了教師對自己課堂表現的評價,真正體現了學生才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同時學生有了選擇教師教學內容、評判教師教學得失的權利。而教師在以寄語式評價表為載體的交流過程中,很好地營造出平等、民主的評價氛圍,學生在這樣的氛圍里更容易接受各方面的評價,更容易積極主動地揚長避短、健康發展。
作者:曹剛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第三中學
正是由于英語語言在世界文化范圍內基本成為了一種通用語(LingualFranca),被世界大部分地區的人們當做成一種與外界溝通的媒介[5],所以人們對于英語實用性的需求才越來越大。雖然英語作為通用語種被人們所使用,但當它在不同文化環境中被使用時,體現著當地的文化特色,正如在本文開頭提到的在不同英語語言使用國家對于cheers的不同使用方式。因此,在英語教學中,盲目地對文化進行介紹或教學是不可取的。文化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通過英語語言了解目標文化與自身所在文化的差異性,真正意識到英語語言在其中作為信息傳遞媒介的功能。因此,教師要盡可能地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突出英語作為通用語傳遞信息的功能,激發學生對于差異性探索的熱情,而并非強調英語作為一種語言或是一門課程進行學習。這里所談的可以接受的范圍,指的是英語教學中不必完全被英語語言規則所束縛而導致其失去了真正進行信息交流的作用,例如在英語教學中過多地強調語法與拼讀的準確性、過多地糾正或是死記硬背的方法等,只會使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排斥性。Baker曾在泰國對幾個泰國的英語學習者進行了一項調查,調查發現,泰國學生在使用英語作為第二語言進行交流時,其使用方式不同于其使用泰語的方式。這個結論似乎是理所當然的,因為泰語與英文具有不同的語言系統,而且使用國家也有地域文化差異,這都可能導致泰國學生在使用英語時改變其固有的使用泰語的方式。然而,即使研究也表明,英語語言系統與文化都對泰國學生交流方式有或多或少的影響,但英語中的語言習慣并沒有在這些泰國學生交流中起到主導作用。因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這些英語學習者在使用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時,既脫離了泰語的思維束縛,同時也沒有被英語語言中的規則所禁錮。泰國學生在用英語進行交流時,甚至會利用英語語言規則并結合自己的交流需求進行調整來達到他們的交流目的。這同ScollonR.和ScollonS.W.得出的結論相似:外語學了可以作為文化溝通的媒介外,同時還要滿足使用者個人不同的使用目的,這其實也就是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之一。
2跨文化英語教學
跨文化英語教學的主要教學目標,既包括培養學生在聽、說、讀、寫方面使用語言能力外,還強調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interculturalcommunicativecompetence)。這種能力可使學生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下能將英語語言看做是信息傳遞的媒介,將英語當做工具來使用,融合目標文化與自己所在國家文化。目前很多學生在英語學習時,通常把重心放在掌握更多的詞匯或是學習語法規則上,這都是老師在英語教學中不恰當的引導所導致的。英語教學中,知識通常被大量地灌輸,但學生缺乏在真實環境中使用的機會,使得在課堂學習的大部分知識被白白浪費掉??缥幕⒄Z教學法的實施,不僅能使學生了解英語詞匯或語法的正確使用環境與規則,而且可以在考試中作為聯想記憶法的依據,使學生快速回憶詞組或語法的正確使用法則。但是包括Valdes在內的一部分教學研究者一直質疑在英語教學中植入文化的想法,因為他們認為文化與語言不分家,語言教學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會對文化元素進行講解。其實,語言教學中文化的教學部分遠遠不夠,這也就是為什么即使在國內我們每天都在使用漢語,但仍要在中小學開設語文課程來提高學生對于祖國文化的了解。英語教學中的教科書,許多只是為了達到教學目的,有些甚至出現了在英語語言中都不常出現的用法,完全失去文化的真實性。最近Kramsch的一項研究同樣也證明了在教學中對文化進行教學或有意識地將文化融入課堂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性、。Kramsch在其研究中分析了運用交際教學法(CommunicativeLanguageTeachingMethod)和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TeachingMethod)的效果。兩個課堂雖都很好地利用課堂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課堂討論以及角色扮演活動等,增加學生對語言進行練習的機會。但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僅僅局限在對于語言語法準確性或是教科書中語言點的討論,絲毫沒有對教科書中文章真正要表達的文化意義感興趣,僅僅局限在學習語言學方面的知識。這樣的教學效果使得教科書中精心挑選的課文變得毫無意義。因此,即使語言教學中確實存在文化的因素,但對文化進行明確的教學也是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跳出語言的束縛,將語言真正地當做信息傳遞與交換的工具。當學生在看待英語語言時,能夠從單純地把它當做是一門課程轉變到把其當做是一種信息傳遞的媒介,英語教學也應該會變得更容易進行。Kramsch還提出,跨文化語言教學(InterculturalLanguageTeaching)是交際語言教學的升華,但似乎兩者其實并沒有先后順序,教學中植入文化甚至可以說促進了交際教學法的實施。
3課堂教學實例分析
這里要介紹的實例是澳大利亞悉尼TESOL專業(對外英語教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成功地將中西方文化元素融入教學中,使課堂氣氛變得融洽活躍。特別要聲明的一點是,以此課堂教學作為實例分析,主要是鑒于其對于我國國內高校英語教學啟發的特殊性。在TESOL專業,中國學生較多,與國內高校英語學習者相似,將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在學習與使用。雖然與國內中學課堂還是有所區別,例如,授課教師母語為英語,班級中會有來自世界不同地方具有文化差異的同學,這些條件都更適合對于跨文化語言教學法的施行。但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教學模式是可以被用來借鑒的。在教學案例中,教師首先對學生進行分組,然后要求每個小組對兩段典型的分別為澳洲以及中國小朋友設計的寓言故事進行討論。小組先進行組內討論,之后再進行組間討論。澳洲的故事以袋熊(wombat;澳洲特有的動物)自我成長的故事為主線,而中國的故事是以3只小豬如何從不聽話的小豬變成聽媽媽話的乖巧3兄弟的故事為主線。故事顯著的區別激發了學生們很高的熱情,課堂上,很多中國學生都踴躍發言,從不同角度解讀故事背后所蘊涵的兩種文化間的差異,包括澳洲文化中的個人主義以及中國文化中的孝道。中國學生在討論中使用英語進行表達時,語法錯誤仍然很多,口語表達也不是很流利,但教師沒有刻意去糾正所有的錯誤,而是以抓住他們要表達的意思為主。由于有故事情節作為參照,雖然老師不會過多糾正語言上的錯誤,但可以很明顯地發現不少中國學生能夠根據寓言材料,自發對出錯的語句進行修改。討論之后,老師才開始對寓言中的一般現在時用法進行歸納。新鮮的文化差異能夠激發學生對于英語文化的探索,其中的過程便是學生進行自主性英語學習的過程,這比教師苦口婆心反復重復語言點效果要好得多。這樣的教學模式成功地在不降低英語語言學習效果的前提下,將英語課程轉型為文化差異性討論。在課程內容上,也更符合大學生的口味。
4結語
弗拉維爾是瑞士最著名兒童心理學家認知心理學家讓+皮亞杰(JeanPiage)t先生發展心理學理論的傳播者和后繼者。1963年,通過著書出版%皮亞杰的發展心理學&,向美國心理學界首次且全面地介紹了皮亞杰及其理論,而該書也被列為當代科學認知發展的開端。十三年后,弗拉維爾著書%認知發展&首次提出元認知(metacognition,或稱后設認知)概念,轟動了美國心理學界,并引起了全球范圍內高度重視。弗拉維爾提出(1981)元認知是關于或調控認知的知識或活動:即自己對本身認知過程結果及其他關聯的知識,連同任務實施過程中主動對認知對象認知過程的監控以及后續調節活動。因為認知活動對象鎖定為認知過程及結果,并根據結果不斷調控認知過程,所以理解元認知為認知的認知。弗拉維爾認為元認知知識和元認知體驗是構成元認知的兩大主要組成。所謂元認知知識,是指個體本身既有的和對設定目標任務等相關的經驗知識碎片。它包括:1)個體元認知知識,即關于個體本身及他人認知方面的知識;2)任務元認知知識,即關于任務內容要求條件方法手段及目的等相關知識;3)策略元認知知識,即關于策略及其有效實施的知識。三者之間相互作用,即使任務相同,但由于認知主體不同,所采取的策略自然不盡相同。所謂元認知體驗,是指伴隨著認知活動而產生的認知體驗和情感體驗。這種無論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模糊不清的都屬于元認知體驗范疇。元認知理論研究打破了傳統從知覺記憶思維言語等層面區域式研究人的認知活動的界限,有助于將人作為一個完整的認知領域進行研究。研究元認知及其相關理論知識已逐漸成為當前心理學界,尤其是教育心理學領域研究的重要課題內容之一。
二高職生的心理認知構架
研究表明學生的元認知水平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習成功者通常都具有較高的元認知水平和元認知能力。反之,元認知水平和元認知能力不強的人,學習效果往往不理想。目前,高職教育教學正面臨著許多教學難題,課堂教學形式單一課容量不足缺乏互動,學生學習效果不佳缺乏學習動力等等。究其原因在于學校缺乏對學習主體心理認知構架的關注,未能把握其鮮明認知特征,從而未能針對他們的元認知水平和元認知能力采取有效的教學活動。通過問卷研究,發現影響高職學生英語學習效果的主要認知原因如下:
1)學習主體動機:缺乏健康積極明確的學習動機。一部分學生學習的目的是為了獲取文憑或證書,拿到將來工作的敲門磚;一部分學生對所學專業沒有興趣,甚至不了解,報考只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愿望或是聽從別人的意見,存在著明顯的從眾心理;其后果往往表現心浮氣躁,速成心態嚴重,甚至還出現自卑心向。
2)學習主體策略:缺乏明確的學習任務學習目標和科學的學習方法。由于高職生自身的學習習慣和學習特點,知識接受的能量有著無法逾越的理論極限。對所學材料準備不足認識不清理解不透,加工和處理不科學合理,學習過程沒有有效地自我監控適時地進行自我調節,最終難以解決問題實現目標。
3)主體自我學習評價:缺乏學習體驗感成就感以及自我學習效果滿意度。課堂教學中消極因素過大,學生學習興趣嚴重受損,厭學情緒滋生,失去了主動參與積極表現享受學習快樂的認知體驗,這是高職英語教學中遇到的又一大障礙。
三高職英語教育定位
通過研究發現高職英語教學質量學習效果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能力有著緊密聯系。為保證其英語教學模式改革的順利進行,為社會培養出更多高效杰出的外語類人才,應注重以下兩方面:
1)做好教師定位。首先,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著。在教學活動中,具有較強元認知水平和元認知能力的教師,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提高元認知能力,樹立起良好的學習榜樣。其次,教師不斷提升自我,建立良好的人格魅力。在學生的眼中,教師是集社會規范道德標準人類楷模和父母替身于一體的形象,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學生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因此,必須具備較強的感染力和親和力獨立進取的精神和認真負責的態度,能夠創造出歡快的學習氛圍。
2)建立好課堂模式。根據元認知知識和元認知體驗兩大理論模塊,把課堂學習理解為在吸收與反饋循環基礎上學習者積極主動自覺地對自身認知過程和認知結果進行自我管控和自我協調的過程,即整個教學過程試劃分為信息計劃策略實施檢查和評價六個環節。首先,提高學生的元認知知識水平。設立"信息$教學環節,預留學生一定的時間思考搜集信息,充分增加學生的元認知知識量,引導學生信息加工,充分提高學生的元認知知識水平,獲取準確的任務信息,保證學生的有效參與度。其次,培養學生策略元認知知識。設立"計劃與策略$環節激活學生認知策略,促使學習主體靈活運用各種策略,驗證和修正認知知識,尋求其有效運行的最佳方案。再次,培養學生自我監控自我調節能力,及時反饋,改進認知策略。設立"實施檢查評價$環節,促使學生將認知活動和認知結果作為認知對象,不斷進行有效監控以及調節,形成反饋循環,對"信息和"計劃與策略環節進行檢測與修正,保證學習目標的順利完成。整個教學活動,都嚴格遵守高職生心理認知結構特色圍繞著學生元認知體驗設計,創設各種單元情景鼓勵和誘導學生積極參與享受學習過程,從而激發學習的自主性提高學習成效。
教育環境上的匱乏語言的學習與掌握需要相應的環境,這是毋庸置疑的,目前大多數幼兒園的英語活動還是孤立的教學活動,缺少良好的學英語的、耳濡目染的語言環境及寬松愉快的心理環境,使幼兒不能學以致用,甚至不會運用,英語教育遇到很大的難題。
二、幼兒英語教育問題存在的原因及解決策略
幼兒園英語教育一定要堅持教學與科學研究相結合,一邊研究,一邊教學;一邊教學,一邊研究。以此提高教學質量,提高英語教育的科學性,并為幼兒英語教學理論的發展提供科學依據。為此,要根據英語知識結構、英語教學的規律及幼兒身心發展特點、語言發展的規律等全面考慮幼兒英語教學,并進行研究。如目標的確定、內容的選擇、教材的編寫、方法的研究及環境的創設等。
(一)目標的確定目標是行為的指南,我們應本著全面發展觀、幼兒的興趣特點以及幼兒最大的接受能力等提出幼兒英語教育的目標及任務,這就需要研究幼兒在學習英語中,接受能力與學習水平究竟怎樣,從而確定目標,指導實踐。
(二)內容的選擇目標要通過教學內容才能得以實現,這就需要在教學中以目標為導向,以各年齡階段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為前提選擇內容,所選的內容一定是為幼兒將來的身心發展,一定是經過幼兒努力可以學會的。所以,哪些英語教學內容可被幼兒接受,可為將來的發展奠定基礎,需要在教學中進行研究與探討。
(三)方法的采用方法是實現目標、貫徹要求的手段,手段不當,就可能出現“欲速則不達”的后果。為此,在幼兒英語教育中應采用哪些方法是很重要的,我們應借鑒已有的教學組織形式,結合幼兒英語學習的特點和規律研究幼兒英語教育的組織形式,從而實現教育目標。
(四)環境的創設語言的學習離不開環境,幼兒英語教育更離不開語言環境的熏陶,如何創設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是我們應該研究的課題。
1.多元性。人的智能結構是由九種智力要素組成的,是多維的、相對獨立的,而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表現出來的。九種智能同等重要,教師應給予同等的關注。2.差異性。人人同時擁有相對獨立的九種智能,[3]但以不同方式在每個人身上進行著不同程度的組合,形成各自特點,即智力的差異性。差異性是由環境的不同和教育條件的不同對不同的受教育個體產生影響所造成的。3.實踐性。智能作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智能理論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具有跨越性的突破。智能是每個人在不同方面、不同層面所具有的解決現實生活中一系列實際問題尤其是難題的能力,重點指發現新知識或創造新產品的能力。4.開發性。人的多元智能的發展關鍵在于開發。教育,或者說教師要幫助學生/兒童全面地開發其潛在能力,首先需要建立一種完整的教育體系,確保采用精確的方法來描述受教育者的智能演變歷程。學校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開發多種智能,并發現其特點,最終實現促進其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
二、幼兒英語在整個英語系列教育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幼兒是學習英語的黃金階段
據有關資料顯示,3~6歲是孩子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期,在這個時期,孩子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強。孩子早期接觸并接受正規的英語教育,不僅能夠開發孩子的學習潛力,還能幫助孩子在未來的激烈競爭中占據優勢。原因在于,英語作為一門重要的外語課程,在學生的一生中,尤其是中考、高考、考研、出國中,都是必不可少、非常重要的。
(二)幼兒時期的英語學習可以為將來學習、使用英語打下堅實的語音基礎
現在社會上普遍存在的英語缺陷具體表現為:中國式英語、啞巴英語等等,就是因為幼兒階段沒有接受正規、標準的英文發音而導致的,他們往往很難進行正常的英語交流,更為嚴重的是只能進行簡單的英語閱讀和寫作,或者說出一口別人無法聽懂的蹩腳英語。在幼兒時期若能夠進行準確、正規的英語發音學習,能夠為日后的英語學習夯實基礎。
三、多元智能理論的具體應用
幼兒英語教育的重要特點是啟蒙性,主要教學目的是培養他們對英語的興趣,提高他們對語言感知的敏感性,培養他們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信心。幼兒英語教學應以口語練習為主,關注聽說能力,同時,科學選取和組織語言材料,幫助他們輕松自然地進行口語交流。語言材料必須適合幼兒的興趣、需要和能力,盡可能短語化、生活化、口語化。
(一)重視“聽”的訓練
根據幼兒的特點,幼兒英語“聽先于說,說先于讀,讀后再說,說后表演”,所以,訓練幼兒的聽力是首當其沖的。而在實際教學中,聽力常常是被冷落的對象。教師應重視幼兒“聽”的訓練,生動性、形象性的聽力訓練更容易被幼兒所接受。而多元智能恰恰能給“聽”提供多種途徑:1.模仿———開發幼兒的語言智能和邏輯智能[4]模仿是幼兒天生就具有的能力,通過模仿,不僅開發了幼兒的語言智能,而且開發了其邏輯智能。如教師可以放一些簡單的錄像片,讓幼兒注意看好、聽好。錄像片內容是幼兒做自我介紹的游戲,如I’mDongDong,I’mfat,I’maboy等。放2~3分鐘后停下,教師可讓幼兒模仿,做一下自我介紹,也可讓幼兒發揮想象力延伸開來,比如Ilikeswimming等,這樣就可以促進兩方面智能的發展。2.運用簡單的英語兒歌來開發幼兒的音樂旋律智能和自然認識智能音樂是世界通用的“語言”,通過英文兒歌的欣賞,不僅可以激發幼兒學習英語的興趣,還可以開發幼兒的音樂旋律智能和自然認識智能。老師可以選取簡單上口的英語兒歌及經典兒歌,如ABCsong,HappyNewYear,HappyBirthdaytoyou,《雪絨花》等。3.數字游戲開發幼兒的數學邏輯智能運用數字聽力,可以使幼兒掌握一些數字英語單詞,如one、two、three等。教師也可以隨意說一個英語單詞,比如six,便于幼兒更好地加深記憶。4.運用人體自身部位的英語單詞來開發幼兒的視覺空間智能教師在幫助幼兒學習人體自身部位的英語名稱時,可以采用游戲的方式進行,如Putyourfingeronyourhand(face,eye,ear,mouth)。老師說,幼兒做,然后,說、做對象互換。通過師生共同參與游戲,學生就可以在快樂的游戲中記住人體部位,開發視覺空間智能。5.聽聽、做做,開發幼兒的身體運動智能好動、好玩是幼兒的天性,讓幼兒在動中玩,開發身體運動智能。如玩找朋友“Lookingforafriend”的游戲。教師可以一邊放兒歌,一邊讓幼兒做游戲,也可讓幼兒邊唱邊做。6.分組合作開發幼兒的人際關系智能在課堂教學中,適當運用分組競賽的方式可以提高幼兒的積極性,加強凝聚力。如通過分組將幼兒分成Blue和Yellow組,分別設計口號:“Blue,Blue,Yeah!Yeah!Yeah!Yellow,Yellow,Yeah!Yeah!Yeah!”通過比賽結果來進行評分,依據評分結果來判定輸贏,在合作比賽中培養了幼兒的人際關系智能。7.運用教學內容開發幼兒的自我認識智能多元智能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智能。在教學中,不僅要做到教文化,而且要“以人為本”,融入道德教育,提高幼兒的自我認識智能。如英語故事“GoldenHouse”,雖然故事內容非常簡單,但通過活動能使幼兒懂得尊重別人的道理,學會如何與別人相處。
(二)培養幼兒“說”的能力
口語能力的培養是幼兒園英語教學的重中之重。教師作為主體,應為幼兒園的孩子準備豐富多樣的口語句型,幫助他們自然地進行口語交流,提高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多元智能理論用多種途徑和方式傳授同樣的教學內容,使每個幼兒都能以適合自己智能特點的途徑達到教學所要求的目標。1.語言。幼兒來園時,熱情地與同伴、老師、身邊的人打招呼:“Goodmorning!Howareyou!”吃點心、午餐活動時,幼兒會用英語介紹學過的菜名“carrot,egg”等。在進餐習慣上,幼兒會提醒同伴“Don’ttalkplease”。提問作答,教師說漢語,幼兒回答英語等活動,都可以很好地訓練幼兒的口語。2.視覺空間。講授monkey這一生詞時,教師就拿出一個玩具monkey,展示給孩子們看,他們就會立刻被吸引過來。這時,教師可引導孩子們用英語回答“What’sthis”,“Thisisamonkey”。就這樣,教師可以引導孩子認識、學習、掌握更多的單詞和句子,從而進行簡單的口語交流。3.身體運動。幼兒邊說、邊做可提高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如孩子在學習bird(小鳥)時,邊學小鳥飛邊念兒歌“bird、bird飛飛”。學習elephant(大象)時,邊學大象走邊學兒歌“elephant、elephant走走”。這樣,才能使這些英語單詞更加形象化、生動化、趣味化,孩子們會很樂意參與進來,輕松學會。4.音樂。輕松、悅耳、動聽的音樂旋律很容易吸引和感染幼兒,尤其是簡單好學的經典兒歌。如學apple這個單詞時,就可配以短小易學的兒歌“apple黃,apple紅,apple圓,apple嘖、嘖、嘖甜”。一方面,幼兒熟悉了apple的發音,另一方面,把apple的特點也感知了一次,孩子們很輕松地就把apple這個單詞學會、記牢了。5.人際交往。每個人都有表演的天分,尤其是幼兒。教師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游戲,來增強幼兒的表演能力和交際能力。在角色游戲中,《Lovelyfruits》就具有代表性。教師上課時可將教學場地裝扮成一個果園,讓幼兒扮演已經講授過的水果:蘋果、橘子、梨子、香蕉、桃子等。在游戲中,第一步讓學生自己介紹,第二步打招呼,第三步找自己喜歡的水果/朋友。老師可以把要用到的句型寫在黑板上,如:“I’manapple/orange/pear/banana/peach.”“Howareyou?I’mfine,thankyou.”6.自然觀察。兒歌“ThisisMyTree”表達了幼兒愛護樹木、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學完后,可讓幼兒到戶外去觀察,啟發幼兒除了愛護樹木外,還要愛護花鳥等,增強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四、多元智能理論對幼兒英語教育的啟示
(一)積極向上的學生觀
學生觀是人們對學生的基本認識和根本態度,直接影響教育活動的目的、方式和效果。加德納倡導一種積極向上的學生觀,他認為人都具有個體差異,不存在聰明或愚蠢,只是聰明的方面和程度不同。教師應該給予他們針對性的引導和培訓,幫助每一個孩子的智能都能得到全面的發展和提高。幼兒園和教師應該盡可能地為孩子們創設各種展現各種智能的場景,提供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選擇,幫助孩子們揚長避短,激發他們的潛能,充分發展每個人的個性。
(二)“對癥下藥”的因材施教觀
多元智能教學觀倡導“對癥下藥”,因材施教。幼兒可能在某方面展示出特別發達的智能,并傾向于不同的智能。在可能的范圍內,教師應根據不同學生的智力特點來進行教學。加德納提出了“為多元智能而教”與學習應以“多元智能來教與學”的觀點,這就是“對癥下藥”兩個方面的含義。根據多元智能教學觀,幼兒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智能和興趣差異以及教學內容,選取和設計不同的教學場景和教學內容,從而促進每個幼兒的全面發展。
(三)評價觀
1.1語言元功能思想簡介英國語言學家韓禮德創立了系統功能語言學,并提出系統功能語法(Systemic-FunctionalGrammar)概念。在這一理論中,韓禮德將語言看作社會活動的產物,關注語言在實際應用中是如何滿足人們需要的。該系統強調語言作為社會符號所應具有的最終目的是進行交際。[1]韓禮德認為語言的性質決定了人們對語言的要求,即語言所具有的功能。由此根據語言的普遍特征概括出了三大語言元功能:概念功能(ideationalfunction)、人際功能(interpersonalfunction)和語篇功能(textualfunction)。語言的三大元功能存在于語言的學習和實踐中,它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語言交際過程。有意識的將這一理論加以運用,對于解決語言學習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具有一定的啟發與指導意義。因此,通過語言的元功能理論,可以對我國英語教育中出現的若干“沉默式”問題做出解釋。
1.2造成“沉默”的原因分析根據語言的元功能理論,英語語言的學習就是通過表達建立人際關系,使語言在篇章中產生有意義的聯系。而我國的英語在不斷“沉默”的過程中卻造成了語言功能的缺失,筆者認為這是我國英語教育過程中的根源問題之一?!俺聊健庇⒄Z教育將書面訓練等同于外語教學,雖然注重對語言特點的學習和解釋,但并沒有深入到英語語言內部對其進行透析。這樣的語言學習方式必然會導致英語教育問題層出不窮,并被冠以“啞巴英語”的名號。從語言的三大元功能視角來看,造成我國英語“沉默”的主要原因表現在語言概念功能的失調、人際功能的忽視以及語篇中輸入量的缺失等三大方面。1)語言概念功能的失調語言的學習首先是通過概念功能來實現的。概念功能作為邏輯功能與經驗功能的結合,一方面強調將語言看作一個社會符號系統,運用語言符號作為表達各個意義之間邏輯關系的工具;另一方面,它主張通過對各種經歷進行表達,從而實現新信息的傳遞。我國英語教育的一大特點就是注重理論基礎的建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英語語言邏輯結構的掌握十分突出。不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試卷上,學生都能夠將句子結構進行透徹分析,對篇章類型給予明確判斷。不可否認,這種在英語教學中逐漸培養出的能力是語言學習所必需的。之所以要掌握語法知識和句型結構等基礎性語言知識,是因為這些最基本的知識能夠幫助學生在應用過程中避免語言的錯誤使用,保證交流信息的正確性。2)語言人際功能的忽視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進行思想交流的媒介,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進行語言學習的目的就在于,通過語言這種工具在復雜的社會交際系統中進行人際交往。在全球化發展的今天,英語逐漸成為國際交流的主要語言,在各國的發展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我國自對外開放以來掀起的英語學習熱潮也足以說明英語對個人及社會的發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在當前教育的大環境下,英語教育多以應試教育為取向。受英語測驗及評價方式的局限性影響,其人際功能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一直處于被忽視的狀態。同時,為應對以考察筆頭功夫為主的考試,學生在很大程度上將英語的學習集中在句法的掌握和語義的理解上,并通過不斷地筆頭練習獲得高分。由于長時間沉浸在語法與句型的題海中,沒有過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實戰練習,導致學生在聽力和口語等方面的生疏。這種以應試教育為取向的語言學習使得學生對自己的言語缺乏信心幾乎成了一個普遍現象。3)相關輸入量的匱乏文字并不是語言,而是利用看得見的符號來記錄的一種方法。語言在通過人際功能滿足人們需要的過程中,其基本有效單位不是詞、句,而是語篇。在語言的使用中,語篇功能通過一系列句子或段落使語言形成整體并賦予語言以意義。英語語言的學習正是通過這種有意義的語篇功能使學生在掌握語言基本功能的基礎上實現了文化的交流與傳遞。在我國,英語教育一直存在著喜憂參半的境況。一方面,學生詞匯量大、語法知識完善、理論功底扎實,但另一方面學生對語言的學是停留在詞的辨析和句的分析上,致使語言在使用過程中語篇銜接出現問題,從而造成篇章內容的斷層。學生雖然熟練的掌握了書面語言,但是卻無法將其所思所想進行流利的表達。
2語言元功能思想對“沉默式”英語教育的啟示
時下,針對英語課程的改革引發了不少的熱議。作為一門外語,英語教育的核心問題不是有沒有必要學,而是如何才能有效的學好并最終學以致用。[8]因此,在厘清英語教育過程中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的基礎上對英語教育進行反思與改進是應對“沉默式”英語的應有之義。
2.1從應試到應用:語言學習的觀念轉變對于英語教育而言,要轉變我國“沉默”的窘迫現狀,就需要從根本上正確認識并把握英語教育的核心理念從而轉變語言學習觀念。英語學習在應試教育的驅動下形成的是被動的學習態度,為考而學的消極學習動機必然會影響英語學習的方向及成效。在這種情況下,應盡可能從語言的人際功能角度出發,突出英語在實踐過程中的應用價值,淡化應試教育在英語教育中的固化觀念,從而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增強其語言學習的動機。語言是進行人際交流的工具,在注重應試環境下的筆頭訓練的同時,更應該認識到學習英語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實踐應用。
2.2從理論到實踐:英語課程的適當調整我國“沉默式”英語教育在取得矚目成績的同時卻造就了一批紙上談兵的理論家。在課程設置上,英語語言的實踐性在理論課程的主導下幾乎銷聲匿跡,這在一定程度上是語言概念功能失調的典型表現。因此,英語的課程設置必須進行適當的調整,在強調理論性的基礎上應加大實踐課程的份額,運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兼顧聽說讀寫的各個方面,在完善授課方式的過程中轉變教學中單一被動的傳輸模式,使英語學習在鞏固理論的基礎上實現互動與實踐,從而打破“沉默”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