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9 09:20:2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世界經濟形勢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本年度的學術年會以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影響為題,主要探討金融危機對東北亞地區經濟的影響以及在金融危機影響下的中俄兩國經貿關系前景。
俄羅斯研究所副所長牛燕平研究員首先發言。她的論文題目是《金融危機影響下的俄羅斯經濟形勢》,闡述了2008年俄羅斯經濟形勢。在全球金融危機和國際市場能源價格暴跌的沖擊下,俄羅斯經濟形勢急轉直下,自10月下半月開始增長速度大幅放緩。目前國際金融危機尚未見底,對俄羅斯經濟的影響正在加深,預計2009年俄羅斯經濟增速將驟降(全文見本期第5~7頁)。李傳勛教授對牛燕平的報告作了點評,并談了自己對此問題的看法:俄經濟走勢對世界經濟影響很大,俄羅斯作為中國最大的陸上鄰國,兩國的經貿關系非常密切。俄經濟形勢對我省外貿及各方面影響是深遠的。可以肯定,俄經濟有它自身的軟肋,世界金融危機對其影響恐怕還要進一步加深。世界石油價格下跌、和格魯吉亞的緊張關系、股市撤資、盧布自由兌換體系抗風險能力較弱等,在新的一年里都會對俄經濟造成影響。但比照1998年,目前俄應對金融危機的能力要強得多。俄政局穩定,政府掌控能力較強。經過多年的經濟轉型,經濟結構深層問題有所緩解,重要產業和中小企業的發展都上升到一個新水平,進一步增強了抵御風險的能力。另外,重要因素是前一階段俄在石油漲價過程中收入較多,政府財政儲備尚充裕,外匯儲備也比較多。因此政府有能力對股市、匯市實施干預。因此俄形勢還不至于出現不可收拾的局面。
東北亞研究所副研究員張秀杰作了《從金融危機看東北亞經濟一體化》的報告,文章闡述了金融危機形勢下東北亞國家加強共識,認清彼此間的依存關系不僅是應對經濟衰退的有效手段,也是消除猜疑與對立,加速東北亞區域一體化的重要選擇。夏煥新研究員進行了點評。
東北亞研究所副研究員張鳳林報告的題目是《從加強中日“戰略互惠”角度談黑龍江省與日本農業合作》,王桂蘭研究員作了點評。
猶太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程紅澤論文題目是《世界金融危機下的巴以沖突》,該中心石方研究員作了點評。
俄羅斯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澗南論文的題目是《黑龍江省與俄遠東地區人口、文化差異》。他的發言論述了中俄兩省區在四個方面的差異:一是人口結構及自然環境的差異;二是經濟結構和兩國經濟發展戰略之間的差異;三是兩國在政治體制上的差異,如決策方式、人動等;四是文化差異。并指出這些差異對中俄區域合作的深層次影響,以及中方對此應當采取的對策。高玉海研究員進行了點評。
猶太研究中心研究員張鐵江的論文題目是《哈爾濱猶太人研究與中以關系走向》。曲偉院長作了點評。
關鍵詞:會計本質;知識經濟;低碳經濟;新經濟形勢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12-0-01
一、知識經濟與低碳經濟的背景介紹
知識經濟(Knowledge Economy、Knowledge Based Economy),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對應的一個概念,是一種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經濟形態;工業化、信息化和知識化是現代化發展的三個階段;創新是知識經濟發展的動力,教育、文化和研究開發是知識經濟的先導產業,教育和研究開發是知識經濟時代最主要的部門,知識和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是最為重要的資源。而所謂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
知識經濟的興起將對投資模式、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教育的職能與形式產生深刻的影響。在產業結構方面,一方面,電子貿易、網絡經濟、在線經濟等新型產業將大規模興起;另一方面,農業等傳統產業將越來越知識化。
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
二、我國會計會計理論界對于會計理論的主流觀點
1.會計信息系統論
1966年,美國會計學會在紀念該學會成立50周年的文獻《論會計基本理論》中提出會計基本上是一個信息系統。所謂會計信息系統論,不過是運用信息系統論的觀點,重新認識、界定會計的本質。這逐步被學術界所接受,并與管理活動論共同列為我國80年代有關會計本質討論的兩大主流派觀點。
2.會計管理活動論
在1980年中國會計學會成立大會上,閻達五教授與楊紀琬教授合作發表了題為《開展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的幾點意見——兼論會計學的科學屬性》的學術論文,首次提出了“會計管理”概念,視會計為一種管理活動。
三、新經濟形勢下對會計本質觀點的解析
1.在當今新經濟形式背景下,信息的使用者不僅僅需要了解本單位的財務方面的信息,還要了解企業所賴以生存的大背景信息和更豐富的前瞻性信息。而且,在當今的大環境背景下,這些非財務的信息在企業所需的信息比重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重,例如企業的核心技術、管理團隊的背景資料、產品的市場占有率、產業的競爭形式、國家對于自身企業的政策支持(特別是一些特殊的行業如采掘業等)、節能環保政策技術、國際大環境的形勢變化(世界經濟格局變化如經濟危機)等,而這些信息是在財務信息上是無法得到體現的。
2.根據會計管理論的觀點,會計被視為為一種管理活動,這一概念的提出與“管理工具論”相比,“管理活動論”在理論上是一個重大突破,為會計工作適應改革開放,適應企業會計轉軌變型的要求,提供了理論依據,是我國會計歷史上的歷史性的進步。在當今的新經濟形勢下,企業管理的范圍得到擴大,也神話了管理的內涵。同時,由于信息化處理程度的提高,企業管理的手段更為豐富。所以,以前對于會計本質的認識有點模糊,范圍過大,無法區分好會計管理和其他管理活動的界限。因此這一概念應該更為具體地規定。
3.控制是會計所表現出的重要的特征,它正在逐步成為會計的重要職能之一,但是不能用控制去籠統的概括會計的本質。新經濟形勢下知識經濟的發展豐富了控制手段,夸大了控制的界限。由于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管理的金字塔越來越扁平,控制的界限早已不再局限于地域,遠程控制成為了可能。因此,這種技術的發展使得企業財務控制在經營控制中的作用得到了弱化,而片面強調會計的控制職能只會以偏概全,應該使得其意義更為深化。
四、會計本質應將其放置在新經濟形勢下進行考量
新經濟形勢的改變,改變的是社會的大環境,改變的是會計環境,改善的是會計手段。在這一全新的環境下,我們有必要重新去考量會計的本質。傳統的“管理活動論”、“信息系統論”、“控制系統論”雖然都不能很完整地概括新形勢下會計的本質,但卻各自在某一方面抓住了會計本質的精髓,而這僅僅是由于認識角度的不同,而這三種理論都需要對會計本質的認識不斷深化和豐富。
正如前文所例舉的,知識經濟與低碳經濟下的會計本質應對新經濟形勢更加快速地適應,加快對虛擬衍生金融工具、網絡企業、電子商務等新生事物的理論解釋,并要在世界當今大環境下不斷深化與所屬特殊歷史背景的融合,使得會計本質更能體現現代新經濟形勢下的時代特色。
同時,在當今世界局勢新一輪變換之中,我國的會計理論研究應有意識地根據我國當今經濟社會現狀,緊扣時代脈搏,不斷與新興的經濟社會內涵相結合,走出一條由我國特色的、承接我國發展脈絡的新的道路。
參考文獻:
[1]葛家澍,劉峰,著.會計理論[M].財經出版社,2003.
國際經濟學的主要研究內容為國際貨幣資本以及資本跨國流動等相關內容是如何影響世界經濟的,另外,課程體系中還包含跨國企業與跨國銀行的經營形式。該課程中,不僅包含政治與制度的相關經濟學理論,還有企業管理、產業經濟等相關內容,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課程不僅能夠將我國在國際貿易中所面臨的問題反映出來,還迎合了現階段社會對經濟相關人才的需求。該課程的具體特點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分析工具
對于國際經濟學這門課程來說,用于課程分析的主要工具有兩個,分別是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在國際經濟學發展的過程中,其發展基礎便是宏觀與微觀經濟學,所以,國際經濟學中的所有分析都離不開這兩個工具。在國際經濟學的課程體系中,也可以大致從宏觀與微觀角度劃分,其中國際金融便屬于宏觀經濟領域,而國際貿易則屬于微觀經濟范疇。
(二)研究內容
隨著國際形勢的不斷變化,國際經濟的復雜性與多變性也逐漸凸顯出來,因此,在研究國際經濟學的過程中,除了研究與分析微觀領域中的國際貿易政策、貿易理論、貿易需求要素流動,以及宏觀領域中的經濟政策、貨幣制度等傳統國際經濟學問題,還需要突破傳統的單一性研究模式,研究經濟變化過程中的相關領域,從而讓國際經濟學更加適應世界經濟發展。
(三)課程體系
國際經濟學是一門系統的學科,與很多其他的經濟學科都有很大聯系,因此,想要學習好這門課程,就需要打好相關基礎,在課程前期做好學習準備,學習一些貨幣銀行學、經濟學、金融學等課程,這樣有助于以后對財政、投資、貿易等方面相關知識的學習。另外,這門課程與國際金融學以及國際投資學等以后要學習的課程也有很大聯系,學好國際經濟學,有利于后期課程的學習。
(四)教學要求
國際經濟學還是一門邏輯性非常強的學科,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會運用到數學思想與數學模式,其理論體系也與數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數學素養與扎實的數學知識,如若不然,則很難真正了解與吃透國際經濟學,學習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二、當前課程中的主要問題
現階段,我國的經濟發展迅猛,企業競爭力也有很大提升,中國在世界貿易中的發展潛力非常巨大,外資的利用率也逐年增加,在千變萬化的國際經濟形勢中,應用型本科院校想要培養出更有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就必須對原有課程進行全面分析,找出當前存在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以問題為基礎,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革。當前《國際經濟學》的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教材定位問題
《國際經濟學》中并不是單純包括經濟學知識,還涉及到投資學領域,屬于一種交叉學科。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的國際貿易越來越多,相應的,對國際資本管理與運用的人才也高度缺乏。所以,我國在一些高校中創設了《國際經濟學》這門課程,以適應國家對人才的需求,國際經濟學教材也開始陸續出版。但當前出版的絕大多數教材都更偏重理論性研究,教材中的案例非常少,對于本科生來說,這些經濟學相關理論太過艱澀,如果沒有案例做支撐,很難真正理解與掌握。
(二)內容設計問題
隨著國際經濟形勢的日益改變,對于國際經濟學這門課程來說,也需要在內容上進行及時更新,如國際上的貿易機理、分工模型、貿易政策、收支調節等,都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只有這樣,才能夠將國際投資形勢與狀態及時有效的反映出來。但現階段很多應用型本科院校在設計《國際經濟學》教學內容的過程中,卻只是依照著傳統教材,一部分院校的教學內容甚至停留在幾十年前,這樣的教學內容無法將最新的國際經濟形勢反映出來,也無法實現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目的。
(三)教學方法問題
《國際經濟學》不僅具有很強的理論性,還具有一定的實務性,需要與國際貿易、國際商務、國際管理、國際金融等學科相適應。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來說,應該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將一些理論知識淡化,著力突出課程的實用性。舉例來說,在《國際經濟學》中,國際投資理論是一節比較難理解的課程,單純的講授理論,不僅會讓學生感覺枯燥乏味,學生也難以理解理論的真正含義,因此,教師可以運用案例教學法,通過案例,將真實的經濟現象還原,幫助學生理解理論知識。另外,在講授一些國際投資知識時,可以通過圖表或數據對知識進行輔助說明,將抽象問題具象化,縮短學生的理解時間。但現階段,我國應用型本科高校卻很少運用這些方法,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欠佳。
(四)課程考核問題
當前絕大多數高校中的《國際經濟學》還運用傳統的考試形式進行課程考核,基本模式便是將平時表現與期末成績相加。一般情況下,平時表現分為出勤與作業兩部分,期末成績便是單純的分數決定。這樣傳統的考試形式很難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激發出來,也無法體現出《國際經濟學》的應用性特點,無益于學生相關能力的提升。
(五)教師素質問題
教授《國際經濟學》課程的教師,需要具備良好的經濟學理論基礎與豐富的實踐經驗。但在當前的很多高校中,教師雖然具備較高的理論基礎,但實踐經驗卻相對欠缺,教師沒有在外貿企業工作與實踐的經驗,空有理論,卻無法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對實際的經濟工作沒有全面認識。這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教師在進行案例教學的過程中,也無法做到與實際相聯系,削弱了教學效果。
三、課程教學改革的主要方法
我國現階段的《國際經濟學》課程急需改革,以適應多變的國際經濟形勢,為國家培養出更多的應用性人才。因此,針對當前課程在以上幾方面存在的實際問題,本文提出一些改革的主要方法,具體包括以下幾點:
(一)重新定位教材
應用型本科院校想要培養出更多應用型人才,就需要對教材進行重新定位,對于《國際經濟學》來說,相關教材不僅要有經濟學知識,還要與管理學知識相聯系。教材需要重視基礎知識,整體思路需要由淺入深,再深入淺出,在理論部分,除了必要的理論介紹,還需要運用圖表等具體形式加以說明,幫助學生理解。同時,在授課過程中,教材還要將理論與案例相結合,并保證案例的新穎與生動,最好能夠與實際生活相聯系,以引起學生共鳴。另外,設置一些“知識拓展”等板塊,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
(二)更新教學內容
《國際經濟學》教學的重點內容在于“國際貿易理論與相關政策”,而課程的難點內容在于通過數學模型方式,對這些理論與政策進行闡述,因此,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更加注重講解這方面內容。如果學生的數學基礎較好,可以對數學模型進行比較深刻的講解,讓學生能夠充分理解其前提、論證、結論等方面,并以此為基礎,對數學模型中所蘊含的經濟含義有一個更深刻的理解。如果學生的數學基礎一般,則需要著重講解數學模型的基本原理與概念。當前我國經濟已經步入換擋期,因此,《國際經濟學》的課程內容需要以我國實際情況為基礎進行更新,積極學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更新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現階段,世界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出現了很多新的現象,但教材無法實時進行更新,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時刻關注進一階段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方向,并在教學時及時將新的經濟內容與數據引入到教學中來。舉例來說,在“國際貿易理論”一節中,教師需要將當前新的思想與理論介紹給學生;如在“歐盟經濟一體化”一節中,需要及時的更新新的相關數據,并向學生講解歐盟當前的發展情況。
(三)改革教學方法
由于這門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重理論,還要考慮實務,充分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程度。而通過案例教學法與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學效果。
1.案例教學法
在課堂上運用這種方法進行教學,需要教師對國際熱點進行實時關注,并將其與教學內容相結合,通過各種渠道查閱大量文獻,在這些資料中挑選典型案例,還要針對案例設計一些問題。舉例來說,在“跨國并購風險”的相關問題中,便可以舉2009-2010年間的海外并購熱潮為例,并提出并購熱潮產生的原因、海外并購的特點、不同企業并購產生的不同結果等問題,并組織學生討論,最后總結,以培養學生的問題分析、獨立思考、團隊協作等相關能力。
2.多媒體教學法
該課程的信息量相對較大,在教學過程中,比較適合運用多媒體方式進行教學,能夠在一定時間內,將課堂內容以更生動的形式傳達給學生,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教師也可以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自己制作一個幻燈片,并在課堂上拿出一些時間,讓學生自己講解。舉例來說,讓學生制作跨國公司家樂福在中國的發展的幻燈片,并以此為基礎,論述跨國公司的本地化戰略,以及其發展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四)運用綜合考評
對于《國際經濟學》這一實用型學科而言,單純的試卷考試是無法真正對學生成績進行評定的。因此,可以將筆試作為考核的一個組成部分,并縮小其占總成績的比例,加入案例討論、論文、作業、出勤等多方面因素,對學生進行綜合化評定,通過“考”和“評”的結合,才能全面的對學生進行評價,讓教師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五)提升教師水平
應用型本科院校應該鼓勵教師增加自身的實踐經驗,具體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實現:提升教師實踐能力,學??梢耘c相關企業相聯系,將教師送入企業中的國際經濟部門進行學習,如外貿部、金融部等,教師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夯實自身的理論基礎知識,也能夠通過理論,與實際情況聯系起來,有利于以后教學。另外,學校還可以聘請一些經驗豐富的人員來學校做兼職教師,以彌補教師隊伍缺乏實踐經驗的不足。
四、結束語
中圖分類號:f222 文獻標識碼:a
在過去的2008年,是一個多事之年,我國經歷了自然災害和世界金融危機的輪番沖擊,經濟增速回落,然而我國經濟發展的步伐并沒有因此而止步,隨著社會發展的速度,國內企業統計工作的改革也日益提上日程,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就企業統計工作的改革,本文將予以分析。中國
1 經濟形勢介紹
2008年,總體來說,經歷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后,我國農業生產形勢依舊良好,消費需求增長較快,通脹水平也在進一步回落。但全球經濟衰退不可避免,因此對我國的經濟發展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世界經濟減速導致的全球性需求減少引起我國2009年上半年出口量下降,使得國內低水平生產能力過剩的矛盾突出。為此,我國中央政府適時出臺了四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來擴大內需,在2009年的上半年,國內經濟已經呈現回暖的趨勢,cpi消費者指數在今年2月份出現負增長,與此同時,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也在逐月下降……這一切都在說明中國政府的經濟振興措施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呈現出積極跡象。正因為如此。很多國外的學者和機構都視中國為這場危機的救世主,認為中國的經濟將推動全球經濟走出經濟危機的陰影。
2 目前我國國內企業統計工作現狀
對企業來說,統計工作就是通過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統計管理模式,準確及時把企業的產、供、銷的數據較全面、較具體地反映出來,把感性認識變為一組組供領導和決策者參考的數據,統計工作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此,在當前的上述的國內經濟形勢下,本文對國內企業統計工作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
2.1 認識不到位
統計工作存在的諸多問題中,根本的一點就是企業領導對統計工作的認識不夠,因此導致企業管理者和統計人員對統計工作的性質認識模糊、并對其重要性了解甚微。很多企業的領導者都認為統計工作只是簡單的數據記錄和計算,統計數據就是填填數字及報表,對企業的管理和經營決策沒有指導和參考作用。
2.2 統計方法、手段有待改進
在當今的信息化的經濟環境中,國內很多企業的統計工作的方法和手段都亟待改進,有的甚至還是改革開放年前的統計方法和手段。例如很多企業的統計工作都是以手工統計為主,未能實現統計方法的信息化。
2.3 統計指標落后
當前,企業經營者重視的是市場信息、經營質量、經營環境等經濟運行質量指標,而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統計系統則要求企業上報以經濟總量指標為主、經濟運行質量指標為輔的指標系統,導致企業管理者對自身企業統計的信息不感興趣,集中地說明了企業統計指標的落后不科學,不能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
2.4 統計監督機制缺陷
由于國內企業的管理者對統計工作的認識不足,及對其的重視不夠,使得國內企業的統計監督機制存在缺陷或不健全,統計人員與會計人員混用,統計數字經常被隨意修改,大大降低了統計工作對企業經營管理的作用,降低統計信息的有用性。
3 企業統計工作的建議
為適應經濟發展的步伐,需對企業的統計工作做出改革,以面對新的經濟形勢對企業統計工作提出的挑戰,從而更好地為企業管理者服務,提供有用的統計參考信息。
3.1 轉變認識
首先,應該從根本上加強企業管理者及相關人員對統計工作的認識,使其加強對統計工作的重視,要徹底地認識到企業統計工作的重要性和作用。因此企業領導和相關的統計人員則應該多學習現代統計概念,應認識到統計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企業整體的競爭實力,所以應該轉變認識,加大統計工作投資力度。
3.2 改善統計方法、手段
改善企業統計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勢在必行,企業應該加大對統計工作的投資力度,爭取實現統計工作信息化,可根據國際企業的成功經驗采用erp企業資源計劃系統來全面根本上改善企業統計方法,能節約時間并能有效提高統計工作效率,從而,更好地為企業領導者管理決策提供統計信息。
3.3 設置適宜的統計指標體系
企業應該根據經濟發展的環境來設置合適的統計指標體系,來綜合反映企業的整體運營情況。因此,企業在追求效益的同時。要根據自身的經濟情況來量身打造適宜的統計指標體系,適當的時候并可設立專題性指標體系,從而使得指標體系既能反映企業運轉情況又能夠與政府統計要求相適應。
3.4 加強統計監督力度
統計工作的監督機制是不可或缺的,其重要性是不可言喻的,企業在對日常統計工作的各方面進行改革的同時,也要對其自身的統計監督機制進行改革和完善,提高統計數據的真實性和統計工作的全面性。
3.5 人才培養
企業在追求自身發展的同時,應該注重對統計人才的招募和培養,以備不時之需,應該對企業統計人員定期開展培訓來提高技能,使其獲得了現代化統計概念的同時,又能熟練操作統計工作的現代化工具,從而更好地為企業服務,提升統計信息的準確性。
當前,我國還未能徹底地走出經濟危機的負面影響,經濟未實現全面復蘇階段,基于此特殊階段,國內企業統計工作改革的步伐刻不容緩,需要不斷地適時改革來促進國內企業統計工作的發展,對企業發展及我國經濟發展意義非凡。
參考文獻
[1]苗敬毅.對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統計的思考[j].生產力研究,2002.
[2]李瑛珊.對統計工作改革的幾點思考[j].統計與決策2003.
[3]劉穎.李新.企業統計在新經濟中的改革[j].科技信息.2007.
[4]盧蓉.我國企業統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現代商業.2009.
[5]周四軍,劉穎.論統計技術的創新與實現.統計與信息論壇,2003-07-10.
[6]毛春元.統計技術在質量管理中應用的再認識.江蘇省現場統計研究會第11次學術年會論文集,2008-10-17.
[7]肖文淵,陶正綱,張文麗.統計技術在飼料質量管理中的應用.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版), 2005-06-30.
[8]肖文淵,吳成茂,羅俊春.統計技術在飼料質量管理中的應用.飼料研究,2005-05-10.
剛剛過去的2011年,世界經濟陰霾密布、險象環生。歐洲債務問題持續發酵,債務危機逐漸向意大利、法國等歐洲核心國家蔓延。歐盟各國始終無法出臺切實有效和協調一致的拯救機制,其結果持續沉重地打擊全球對歐洲經濟前景的信心。與此同時,美國經濟疲軟不振,2011年8月,美國國債首次失去標普的“3A”評級、美國債務問題依然是懸在世界經濟頭上的一個“堰塞湖”。全球債務2011年末將超過40萬億美元。隨著債變得越來越不安全,全球經濟不斷滑向衰退的邊緣。2011年,面對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我國及時、有針對性地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努力推動“十二五”規劃在開局之年順利實施,中國經濟在低迷的世界經濟格局中一枝獨秀。預計全年將呈現溫和回落的良好態勢,并將保持9%以上的較高增長率,物價總水平在國內調控和外部需求走軟的作用下沖高回落,趨于穩定。
2011年,在經濟形勢復雜多變、貨幣緊縮、監管升級的背景下,中國的銀行業積極應對,整體上取得了良好的發展態勢。貸款規模保持較快增長態勢,央行年內5次加息使國內銀行業的利息差得以進一步上升,資金緊缺加上銀行貸款主動向中小企業傾斜,使得銀行能夠獲得較高的貸款定價,銀行業的盈利能力得到了較大提升。包括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和房地產貸款在內的各項資產質量明顯好于預期,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銀行的風險成本壓力。2011年前三季度,16家上市銀行實現凈利潤6921億元,占2294家A股上市公司凈利潤的46.8%。
2011年是交通銀行實施“十二五”倍增計劃的第一年,面對國內外復雜的經濟金融形勢和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的諸多不確定因素,交通銀行全行上下齊心、奮力拼搏,取得了良好的成績。截至2011年9月末,交銀集團資產總額達到4.3萬億元,實現凈利潤384億元,同比增長30%,年化資產回報率和資本回報率分別達到1.2%和21.3%,資本充足率達到11.9%。2011年、交通銀行實施了一系列的業務轉型和經營管理創新,主要體現在:
一是繼續打造財富管理特色。2011年,交通銀行堅持“走國際化、綜合化道路,建設以財富管理為特色的一流公眾持股銀行集團”的發展戰略,致力于為客戶提供全方位、優質的財富管理方案。在企業財富管理方面,以“蘊通財富”為對公財富管理品牌,著重推廣資產解決方案、負債權益解決方案、財富工程方案和專項服務方案等四大類產品服務方案,不斷完善綜合化高效的“財富管理超市”。在個人財富管理方面,不斷創新豐富服務內容,發揮交行集團綜合化、國際化優勢,通過有效運用6W全球財富管理綜合規劃方案來滿足私人銀行客戶的個性化財富目標。目前交行個人中高端客戶占比已突破10%,高價值客戶集聚效應開始顯現。
二是重視服務軟實力建設,大力提升服務水平。銀行業競爭最終是靠服務取勝。交行提出了“一個交行、一個客戶”要求,長期以來堅持“總行為分行,部門為基層、中后臺為前臺、全行為客戶”的服務理念,積極打造優質金融服務品牌。我行已建立并不斷完善“以客戶為中心”的“統一營銷、一站式審批”金融服務模式,提升對客戶,特別是大客戶金融需求的響應速度和服務效率。注重發揮交行一匯豐“1+1全球金融服務”優勢,不斷強化多元化、跨市場、一體化金融服務優勢。積極打造“人工網點+電子銀行+客戶經理”三位一體、互為補充的服務網絡。通過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更好地完成經營目標任務,打造交行差異化競爭發展優勢,樹立交行良好的社會形象。
三是不斷優化業務結構。交通銀行在繼續為優勢大中型客戶提供優質、全方面金融服務的同時,大力發展人民幣個人貸款及小企業貸款等零售貸款業務,不斷優化信貸客戶結構。進一步完善信貸結構調整政策框架和管理措施,深入推進信貸行業結構調整,主動減退房地產等重點風險領域。持續推動各類投資銀行業務發展,大力拓展銀行卡業務,中間業務得到快速發展。
四是完善風險管理架構和政策制度,建設全行板塊聯動、矩陣管理的風險管理運作機制。重點關注并持續跟蹤房地產、民間融資等重點領域風險,加強對潛在風險的排查。深入推進精細化的貸后管理長效機制建設,不斷提升貸后管理工作質量。進一步梳理操作風險事件收集機制與管理流程,完成分行層面的操作風險識別與自評估工作。出臺跨業跨境風險管理規劃和并表管理辦法,建立并完善國別風險管理體系。積極推進新資本協議達標工作。
五是加快海內外機構網點建設。2011年,我行計劃新設的32家分行獲得批準,加快了二三線城市布局,地市級城市覆蓋率較年初提高5.85個百分點至48.9%,百強縣機構覆蓋率為75%。2011年,交通銀行英國子公司正式成立、舊金山分行開業、悉尼代表處升格為分行,臺北分行也已于近日獲準開設。由此,交通銀行已在香港、紐約、東京、新加坡、首爾、法蘭克福、澳門、胡志明市、倫敦、舊金山、悉尼和臺北等國際和區域金融中心設立了12家分支機構,基本形成“以亞洲為主體、歐美為兩翼”的經營網絡,覆蓋了全球主要的投資市場。
展望2012年,全球的宏觀經濟形勢將更為復雜,不確定因素增多。歐洲債務危機可能進一步升級,歐洲的銀行業也可能再次出現動蕩,歐債危機仍將是困擾歐洲各國、影響世界經濟復蘇的最大不確定性因素。美國經濟正處于緩慢的復蘇過程中,盡管未來出現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預計歐美經濟仍將持續疲軟,這將對2012年中國進出口形成較大的沖擊,并將導致中國凈出口出現負增長。從拉動中國經濟的另一主要動力投資來看,在中國房地產調控實施一年車以后,房地產市場已面臨拐點,未來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將顯著下降。出口和投資的放緩將導致2012年中國實際GDP增速相比2011年出現下降。中國政府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央行會進一步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以支持信貸增長,財政政策將向保障房建設和促進消費等方面傾斜,使得房地產市場和中國經濟不至于出現硬著陸等極端情況,預計2012年中國經濟增速仍可能達到8%以上,繼續在全球經濟中處于領先地位。
不少學者和金融業人士與他一起,擠滿了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里的三個會場。沒人理會暴雨警報,因為這次主講嘉賓里,有不久前從世界銀行回國的林毅夫。
同一時間,王錦俠正在深圳機場,一次次改簽去北京的機票。從下午4點開始,他執著地前后過了4次安檢,“今天死也要趕到北京”,他和安檢員這樣打趣說道。
王錦俠來自深圳前海,中國南方新一輪產業升級的示范區。新的制度設計“迫切需要思想支持”,此番來北京,他希望就此請教林毅夫。
在世界的甲板上
王志浩們的關切,偏向宏觀經濟與金融危機,經濟學能否為其成因和對策提供解釋;而王錦俠們的問題,涉及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這是“重構經濟發展理論”的核心。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四年前林毅夫臨赴世行上任時說,自己是抱著“再讀一個學位”的態度去世界銀行的。四年后,這個自稱“考上大學的農村高中生”,交出了自己的“畢業論文”。
5月17日,林毅夫臨別世行的“畢業歡送會”。當中贏得最多掌聲笑聲的,是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自編自導的一個節目。他別出心裁地做了一組“回歸分析”,題目是“林毅夫的一躍”:面對海峽,從臺灣一躍來到大陸;之后幸運去芝加哥大學留學,直到學成歸國;而后又作為第一個來自發展中國家的首席經濟學家,一躍登上世行,到如今即將離別。他在林毅夫的幾次來去,與中國的經濟增長率之間尋找巧合:“林毅夫在世行這幾年,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率,恰好比其他年份高出整整1個百分點。”這是經濟學家們之間的幽默。
舉辦這場歡送會的,是世界銀行的發展研究部。其字母縮寫為DEC,在英文中與“甲板”同音。而首席經濟學家,就是“甲板”上的“舵手”,要負責“設定研究議程,引領發展經濟學討論”。五個局、200多位學者和分析師,林毅夫領導著來自不同國家的一個高智商群體:他們的分工幾乎涵蓋各個經濟領域,其中還包括80多位高級經濟學家和區域首席經濟學家。
發展研究部門和業務運營部門,是世界銀行的左膀右臂。在其愿景中,“為了給這個世界帶來改變”,需要將“財政的手段,與思想和知識的力量結合起來”。如果說前者是風帆,后者則要靠舵手與海員。
“別人是不是服你,靠的還是學術,而不是職務。”王斌濤在世行工作了8年,他認為在世行整個科層制的大框架下,研究部卻有著自由爭辯的學術氣氛。在這里,領導力需要根植于思想的信服。
消滅貧困的追求
甲板之下,是一艘大船。
塞勒斯汀·蒙戈來自喀麥隆,是世行首席經濟學家非洲事務的高級顧問,為了和林毅夫討論經濟結構調整中政府的作用,他需要一路小跑穿過一條馬路。世行有近一萬名員工,分散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數幢巨大的辦公樓里。在這條街上,還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總部。
林毅夫的住所,在靠近華盛頓的喬治敦。兩層小樓旁,有一片鬧中取靜的樹林?!皹淞置利悺⒂陌刀铄?;但我有諾言尚待實現,還要奔行百里方可沉睡?!泵绹娙烁チ_斯特的詩句,其實也是林毅夫每天的工作生活狀態。
“我個人能動用的調研差旅經費,就有200萬美元。”剛上任一周,他就趕赴非洲。離任前不久,還在代表世行出訪南美,進行“二十一世紀的產業政策”的全球對話。
四年間,林毅夫走訪了60 多個國家,光非洲就去了14次。據世行的同事說,其間沒有休過一次假。他告訴記者,工作中唯一的遺憾,“是一天只有24小時”。不過,因為經常在數個時區間往返,他在行程中倒是常常能一天“多出”幾小時。
不出差的日子里沒有倒時差之苦,這時林毅夫一般提前半小時到達世行,參加每早8:30的行長例會。但如果趕上經濟形勢和政策建議的定期交流,還得更早趕到會議室參加視頻連線。那一端的首席經濟學家們,來自被稱作“掌控世界經濟話語權”的國際組織:除了街對面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還有位于巴黎的經濟合作組織(OECD)、位于日內瓦的世界貿易組織(WTO)、位于巴塞爾的國際清算銀行(BIS)以及各大洲的發展銀行等等。
夫人開玩笑地說,“他連上廁所都要用跑的?!岸芯抗ぷ鳎蠖贾荒茉谏钜够蛄璩窟M行。如此奔波辛勞的背后,是因為世行確有“諾言尚待實現”:追求“一個沒有貧困的世界”。
思想的交鋒
世界銀行并非一般意義的銀行,成立的初衷就是“國際復興與開發”。減貧和發展的目標偉大,但是工作卻充滿挑戰,也充滿爭議。
最富戲劇性的背景是,從1981年到2002年,全球貧困人口從19.4億下降至16.4億;而同期中國的貧困人口從8.4億下降至3.6億。這意味著如果把中國的發展奇跡排除在外,全世界貧困人口跟80年代比,沒有減少反而增加約2億?!拔夷軌蛉ナ澜玢y行,是因為水漲船高?!绷忠惴蜻@樣解釋個人命運和中國崛起之間的聯系。
林毅夫到來以前,世行這條“大船”的航海日志,都是由西方人書寫的。不僅消除貧困的效果欠佳,對于陷入困境的中等收入國家,世行所開出的藥方,帶來的問題甚至比解決的問題更多。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華盛頓共識”主導著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要求受援國家推行激進的自由市場經濟改革。結果那些發展中國家發現,與以前相比他們的經濟增長反而更慢,不穩定性更大,陷入了“失去的數十年”。
論文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在靈活運用比較優勢的前提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文章在分析比較優勢理論的發展脈絡的同時,針對中國的經濟現狀,提出新的歷史條件下要用發展的眼光對待中國經濟比較優勢的議題,指出應同時發揮我國經濟的后發優勢,化比較優勢為競爭優勢,更進一步地推動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
無論哪個國家都有自己經濟的比較優勢,正確地利用好這個優勢對于一國的經濟發展來說,具有戰略性的意義。中國是個發展中大國,發達國家與中國相比具有資金雄厚、技術先進、管理經驗豐富的優勢,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抓住自身的比較優勢,如大批廉價的勞動力,豐富的自然資源,廣闊的地域等發展我國的經濟。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世界經濟形勢的變遷,這種比較優勢又在發生變化,如何認識這些變化,同時發展這種比較優勢,化比較優勢為競爭優勢,是中國經濟今后發展過程中需要長期關注和加以解決的問題。
一、比較優勢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否定了重商學派所提出的經濟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一定是非贏即輸的理論之后,提出可能實現雙贏,即絕對優勢理論,也就是經濟主體按自己的特長進行分工實行專業化生產,然后通過市場進行交易,從而實現利益的最大化。針對李嘉圖沒有回答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國在生產不同的產品時的比較成本的差別問題,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和俄林提出要素稟賦理論(簡稱h-o理論)進行了回答。這個理論首先假定不同國家的生產同種商品的生產函數相同,那么比較優勢產生的根源就在于各國或區域的生產要素的相對稟賦不同,不同商品的生產要素使用密集形式上的差別。
新李嘉圖主義不僅從各國生產的角度來分析和比較各國的比較優勢的差異,而且同時強調從各國的分配領域、經濟增長、經濟發展的動態角度來分析和比較各國的比較優勢的不同。按照新李嘉圖的理論不同國家生產某種產品的比較優勢的差異不僅表現在生產技術、生產條件、勞動效率等差異上,而且不同國家由于分配關系的不同也會導致產品的比較優勢不同。
二、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對比較優勢的認識與運用的發展。
中國對于比較優勢的運用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即從起初的不認識,到后來的自發運用,再到自覺運用的過程。
改革開放前,中國推行資金密集型的重工業發展戰略,認為產業結構和技術差異是發達國家與落后國家的之間的差別。將提升經濟的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當作發展經濟和趕超發達國家的同義語。為了提升經濟的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不得不動員中國成立之初極端有限的資源去扶植和發展極少數的資本密集型產業。最后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費。通過早期的建設我們認識到,在任何國家和地區的早期發展階段,要素稟賦的特征是資本的嚴重缺乏,那么對于其他產業而言,沒有資本的支持,必將處于落后的位置;同時我們所扶植的產業也處于國家扭曲的價格機制下,再加上國家的層層保護措施,這樣的產業在國際市場上是很難有競爭力的,這樣就使得我們的整個經濟缺乏競爭力,綜合國力得不到提高。我們發現這些國家和地區實際遵行了比較優勢發展戰略,在其經濟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比較好地發揮了要素稟賦所決定的比較優勢。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它們的勞動力相對豐富,資本相對稀缺,就以發展具備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后來,隨著經濟發展,資本逐漸積累,人均資本擁有量提高,要素稟賦結構得以提升,才逐漸把產業結構提升到資本、技術密集型,乃至信息密集型產業。這就使我們不得不冷靜地思考我們的長項,我們的比較優勢究竟在哪里,我們要實行怎樣的發展戰略。在客觀分析中國的經濟現狀之后,我們認識到,大量存在的廉價勞動力、廣闊的地域和相對豐富的自然資源才是我們最大的優勢。因此我們在借鑒上述國家經驗的同時,力圖將這些經驗與中國的國情結合起來,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發展市場經濟,加強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投入。加強對外經濟交流與合作,擴大對外開放,使中國的經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當然就總體而言,中國的比較優勢主要是其低廉的勞動力與土地,但除此之外成體系的制造業基礎和潛在的巨大市場規模也是我們的優勢所在;中國的比較劣勢則主要是一些重要技術開發能力弱、某些自然資源相對匱乏和經濟體制中存在的缺陷。因此,在今后的貿易當中要繼續發揮優勢,并揚長避短。
三、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用發展的眼光對待中國經濟的比較優勢
(一)發揮中國傳統的比較優勢
眾所周知,中國利用傳統的比較優勢在經濟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同時我們必須看到,中國的市場經濟尚未成熟,從中國的經濟發展狀況來看,傳統的比較優勢不易過早放棄。目前中國農村有數以億計的剩余勞動力亟待轉移。與世界上多數國家相比,中國的資金、技術相對稀缺,成本較高,勞動力相對充裕,成本較低,而一國經濟競爭力與它提供的商品和勞務的成本高低緊密相關,過早地放棄傳統的比較優勢,只會欲速則不達。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口多、底子薄,地區發展不平衡,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的優勢將至少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得到保持。我們應充分利用發達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將其技術相對先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生產環節轉移過來。為此,要破除勞動密集型產業就一定是技術落后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就不能利用低勞動力成本優勢的舊觀念。
(二)發揮中國經濟的后發優勢
所謂后發優勢是指在世界上存在眾多發達國家條件下,較落后的國家可以從發達國家已走過的經濟發展道路(或軌跡中)吸取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或教訓),結合本國的實際情況,做出更明智的發展戰略選擇,從而避免走“先發”國家已走過的“彎路”,以更短的“捷徑”、更快的速度縮短自己與發達國家之間經濟水平上的距離。首先,從經濟發展的趨勢來看,中國現有的建立在資源稟賦與比較成本基礎上的比較優勢將逐步減弱。其次,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結構的調整為中國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經驗。再次,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我們不能僅僅依靠內部實現經濟結構的轉化,我們必須借鑒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結合中國的國情,更好地發揮中國的經濟原有的比較優勢,促進中國經濟后發優勢的發揮。發揮后發優勢的途徑有以下方面:
第一,進一步開拓國內的區域經濟。中國地域遼闊,各個區域間的資源稟賦差異很大,近幾年中國的經濟增長表明,在世界經濟形勢普遍下滑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實現自主發展的效果明顯,中國發揮沿海開放地區作為對外貿易的前沿,優先發展東部地區,而后實行西部大開發的政策,同時著力于中部的發展,這樣就展現了中國在未來經濟實現內部良性循環大格局的前景,就目前來說,這種格局并未完全形成,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第二,擴大對外開放,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過去30年間,中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經濟從封閉走向開放,并逐步擴大開放的廣度和深度,融入國際分工體系,成為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主動參與者。中國的國際貿易規模在過去22年里擴大了約22倍,從1993年以來一直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外商投資東道國,中國經濟的國際化程度大大提高,同時通過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吸收外國投資與擴大國際貿易,有力地促進了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創造了大量新的就業機會,推動了國內經濟體制改革,提高了國民經濟運行效率,增強了綜合國力。中國之所以在經濟全球化中贏得主動,正是因為中國政府從本國的比較優勢出發,制定了正確的對外開放戰略,并加以了實施。
第三,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中國傳統產業具有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的比較優勢,盡管目前這種優勢仍然存在,但是我們有必要對其進行必要的改造。
(三)打造中國經濟的競爭優勢
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資本的積累相對充足時,就可以在發揮中國經濟傳統經濟的比較優勢的基礎上開發中國經濟競爭優勢。開發技術密集型產業,實現中國的經濟結構轉換。這一點可以通過積累人力資本改善企業的組織結構,和更有利的發揮政府引導作用來實現制度的創新,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來實現。這一點中國目前正在努力實現。
參考文獻:
1、劉碧云.經濟學[m].東南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