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08 21:32: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語文教育類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學科教育類課程;課程結構;教材建設;實踐教學
為了加快推進素質教育,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去年5月,國務院作出了《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6月,教育部下發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8月,又頒布了《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接著,《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實驗區開始使用。因此,準確把握《課標》精神,并以此為依據改革教學,便成為課程實施的重要問題。本文擬就個人學習、實踐《語文課程標準》的體會談幾點膚淺的認識,以求教于同道們。
關于對《語文課程標準》的解讀,語文教育專家們在各種媒體上已經發表了多篇論文,論述深刻,闡釋清晰。因而,本文主要是結合本地的小學語文教學教研實踐,第一,談談對語文課程目標的認識,第二,就實現課程目標提出幾點教學建議。
我們知道,課程目標對于教材編寫、教學、評價等起著決定作用,因此,改革語文教學,首先要對語文課程目標有一個清楚的認識。而當我們把《課標》精神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標結合起來思考時,就會對語文課程目標有一個準確的認識──那就是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學科教育類課程作為培養專業人才的主流課程,傳授語文學科教育知識、培養語文學科教育技能是它的兩大基本目標,這兩大基本目標之間的關系常常被表述為語文學科教育知識是基礎,語文學科教育技能的培養要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但實際的情況是“語文學科教育知識是這一地位被無形中當作為重點”,需要在這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語文學科教育技能”往往成了陪襯。綜上所述,學科教育類課程的改革與結構重建,目前可以緊緊圍繞三個方面展開,即課程結構(內部學科構成)改革、教材建設改革和實踐教育改革。
1、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
進一步強調小學語文教學在培養合格公民方面的基礎性作用。義務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為培養合格公民打好基礎,語文教學在培養合格公民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主要表現:
正確運用中華民族共同語(普通話)進行交際的能力是每位公民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素質之一,這是語文教學必須完成的任務。語言的習得是人發展的基礎,語言文字的掌握和運用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公民素質的標準之一。只有每位公民都具有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正常交際的能力,才能保證每位公民在現代社會中得以生存和發展。
語文教學對于人的全面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語言不僅是交際工具,而且是思維的工具。語文教學擔負著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任。同時,語文教學能夠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和人生,豐富學生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養成良好的個性,形成健全的人格,為他們形成創造性地應付社會的能力,成為自覺、自治和負責的公民奠定基礎。
語文教學應該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位學生都獲得自信心和成就感。作為義務教育的核心課程之一,語文教學理所當然要面向全體學生,使具有不同身心條件和背景的學生都能夠獲得接受語文教育的機會,并都能夠達到最基木的要求。
語文教學過程是學生主動體驗、積極參與和探究的過程。語文教學要遵循學生的心理規律,在學生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為他們創造豐富而有序的語言環境,使他們在課堂和自然環境中通過主體參與和體驗,獲得語言的發展。
2、課程結構改革
主要解決課程層次提升和學科結構領域擴充的問題,應本著各有側重、區分能級、明確陣地的原則,構建語文學科教育類課程的新格局。
課程層次提升和學科結構領域擴充,指的是要提升課程的內涵,豐富學科教育類課程涵蓋的具體學科范圍。以往構成學科教育類課程的主干學科往往是小學語文教學法或者是小學語文教材概說和小學語文教學概論,外加教育見實習作為實踐教育課程,培養出的小學語文教師能夠輕松駕馭靜態的語文課程。而《語文課程標準》在理念上將語文課程當作一個不斷開發、不斷深化的動態過程,對教師的課程資源的研究與開發、教學方案的設計與整合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和素質要求很高。適應貫徹《語文課程標準》的需要,現有的以小學語文教材概說和小學語文教學概論為主干課程的學科教育類課程必須提高研究與訓練的規格層次,本著各有側重、區分能級、明確陣地的原則,建設好著眼于宏觀課程開發與研究的小學語文課程論、教學設計和創新的小學語文教學論和協調學校、家庭、社會三方語文課程資源和教育力量的小學語文教育研究的學科體系?!案饔袀戎亍笔侵高m應《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語文教師的課程開發、教學理念、教學評價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學科教育類課程各內部課程設置要具有對應性,并相對獨立而又互相形成合力;“區分能級”是指不同學科在傳授知識和訓練能力、培養情感和價值觀、探索過程和發現方法等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力量不同,教育影響的結果也有長效短效之分,學科教育類課程內部課程設置要綜合考慮能級,實現學科的互補;“明確陣地”是指適應《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語文教育的綜合性、交叉性和自主性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內部課程設置要兼顧課堂教學主陣地、學校課外教育陣地和社會教育陣地,立足于不同的陣地加強對學生的專業思想和價值觀的培養,促進學生語文教育知識學習和語文教育能力形成。以課程層次提升和學科領域擴充為基礎,按照上述原則建構的學科教育類課程新格局,可以概括為“三個層次、四個方向和三塊陣地”。
“三個層次”是指包含與教育學、心理學基本原理結合緊密的語文學科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等學科,以中觀研究和探索小學語文教育的一般規律為主的課程論、教學論等學科,以及針對具體教學內容和方案的設計與研究的教材分析、教學設計等學科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按照從一般到具體的次序,越來越貼近小學語文教育實踐,將課程開發、教育研究、教學技術、實踐方法、課程評價等內容整合其中。
“四個方向”是指具體課程設置主要圍繞課程開發與研究、教育技術(主要指軟性技術)、教育研究與設計、教育實踐四個方面的內容,從不同的角度而又突出對學生進行語文教育專業知識能力的傳授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影響。
“三塊陣地”是指課堂教育與訓練陣地(包括必修課與選修課)、課外活動教育與訓練陣地和教育實踐陣地(包括到小學進行的見實習和參加社會語文教育活動等)。各個陣地學生和教師承擔的角色任務各不相同。這樣的課程格局既符合一般課程建設的理論模型,知識與技能、理論與實踐、繼承與創造等多方兼顧,又體現了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從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對學生進行專業教育訓練。
3、課程目標
關鍵詞:教師;黨員;專業閱讀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9-0240-02
我國幅員遼闊,由于歷史和自然的原因,廣大西部邊遠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特別是教育發展水平與東部及中部地區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黨員教師作為邊遠地區學校的中堅力量,對于一個學校的辦學質量,乃至區域內一個學科的發展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邊遠地區的黨員教師必須自覺適應時代的變化和區域教育發展的要求,通過卓越高效的專業閱讀,建立以突出的專業發展水平和學術影響力為基礎,永葆先進性的學習模式。
一、加強專業閱讀是黨員教師永葆先進性的內在要求
黨的先進性是黨的生命所在。特別是在教育發展相對滯后的邊遠地區,由于優質教育資源和信息都相對匱乏,邊遠地區教師中的黨員更應該忠誠黨的教育事業,與時俱進,善于學習,主動接受更先進的文化,用現代文化武裝自身,用先進的文化教育引導學生,提高師德水平,注重教書育人,時時處處發揮身教勝于言教的作用。邊遠地區黨員教師還應該是學校教育教學的骨干力量,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以創新意識不斷探索本學科的前沿,始終成為教師群體中教育創新和改革的示范者,能夠以最新的教學手段和技術,貫穿于課堂,服務于學生,并積極參與科學研究工作。總之,邊遠地區黨員教師要在先進性標準的要求下,不斷提高責任意識,加強黨性修養,自覺成為“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的忠誠實踐者。
二、邊遠地區黨員教師專業閱讀的策略分析
(一)邊遠地區黨員教師專業閱讀的存在的問題。
1、閱讀數量嚴重不足。閱讀數量不足是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據權威調查顯示,我國居民每年平均閱讀量不到一本,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居民閱讀水平。在邊遠地區,黨員教師往往還是學校的業務骨干,工作任務重,且經常身兼數職,事務龐雜,加之信息資源有限,參加學術交流和研討的機會較少,能接觸到的學術資料匱乏,激勵競爭機制不夠健全等原因,其閱讀量也同樣不容樂觀,專業閱讀更是嚴重不足。
2、閱讀范圍有限,質量不高。由于條件限制,邊遠地區的教師往往只能接觸到非常有限的教學專業期刊,這些期刊的特點是其文章偏重教學實踐,注重具體的教學方法,但缺乏理論深度和原創精神,缺乏對教育的整體思考和學理探索,不足以指導教師從教育改革發展大局和邊疆教育實際的角度思考和改進自身工作,對拓寬教師的教育視野,提升教育引領能力幫助有限。
(二)邊遠地區黨員教師開展專業閱讀的必要性
作為科研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業閱讀是教師拓展知識基礎、進行學術積累和跟蹤教學前沿的重要手段,也是其學習模仿知名教師教學方法、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育能力,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徑。缺乏專業閱讀,必然導致教師觀念陳舊,知識技能落后,不能很好適應教育改革發展需要,特別是難以滿足新課程改革的教師專業素養要求。黨員教師的專業閱讀不足,往往會導致其對本專業的基礎理論和教學前沿問題把握不準,教學質量不高、創新不足、缺乏理論厚度、研究能力弱,嚴重影響其個人教學和專業影響力,阻礙其在教學崗位上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對學校教學進步,學科發展及個人專業水平的提升都存在諸多不利。因此,如何引導邊遠地區黨員教師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其閱讀能力、閱讀質量進而提高研究能力,是師資隊伍建設和基層黨建工作一個重要課題。
(三)邊遠地區黨員教師專業閱讀的策略建議
1、專業閱讀要以自己感興趣的本專業經典著作、第一手的文獻資料和社會調查資料為主。以中小學語文教學為例,既要閱讀語文教育類專著、又要閱讀作文教學,閱讀教學,文體教學等分類著作,還要閱讀各種關于語文教育的學術調查報告,通過這些閱讀,就可以對中小學語文教育的基本規律,基本方法和模式有較為全面的專業了解。
2、專業閱讀要以本領域知名學者的代表作為主。專業閱讀要有品位,要取法乎上,多閱讀代表本學科最高水平的著作和論文。知名學者的作品并非都是精品,學術閱讀要以其成名作或代表作為主。除了閱讀專著、學術自選集、文集、文存,還不妨用作者的姓名作選項,在中國學術期刊網搜索代表性文章,在電腦上為每位專家建立專門的電子文件夾,平時反復閱讀、揣摩,博采眾長。
3、深度閱讀權威期刊報紙和重大課題成果,跟蹤學科前沿。學科領域內的權威期刊用稿重點代表了學界研究的重點、熱點;閱讀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教育部重大規劃課題等省部級以上課題的專著和論文;閱讀知名高校與科研機構的知名導師指導的優秀學位論文;閱讀權威的學術文摘。同時,經常瀏覽優秀的學術網站和學術書店,了解學界最新信息。
當代大學的根本任務就是人才培養。1996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最早提及了“人才培養模式”,但沒有明確其具體含義。到了1998年,教育部頒發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意見》中,將人才培養模式概括為“學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它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培養特征并集中地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近年來,在高等教育體制改革與教學改革的進程中,“人才培養模式”不斷被提及、論述,但對其理解可謂眾說紛紜。一是廣義說,認為人才培養既要設計和建構培養過程,也要管理培養過程,把“人才培養模式”理解為培養目標、培養方案、培養途徑、培養方式、管理制度評價體系等多種要素的組合。二是狹義說,認為培養模式是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采取的培養過程的構造樣式和運行方式,此說法源于教育的基本問題———“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怎么樣培養人”。我們認為,人才培養模式是高等學校根據學校的辦學定位、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及學生的發展需求,為學生設計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以及如何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既具備人才培養模式的共性,也體現出其特殊性,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要凸顯教師教育的針對性,踐行教師教育一體化的重大趨勢。始于2011年的“卓越教師教育培養計劃”,在培養模式上,要求實施學科專業理論培養與教師專業技能培養相疊加、院內培養與院外實踐相嵌入的“三疊加嵌入”培養模式。在借鑒高師兄弟院校成功做法的基礎上,結合教師教育改革,依托河南教育學院與鄭東新區聯合申報的“校-地協同創新”教師教育改革創新實驗區建設經驗,我們探索出“頂崗實習、置換研修”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漢語言文學專業“頂崗實習、置換研修”人才培養模式,具體而言,指的是組織漢語言文學專業高年級的學生,在完成主要課程的學習之后,到中小學承擔相應的教師職能,原任課教師置換到高師院校接受一段時間專業培訓的實踐教學模式?!绊攳弻嵙暋⒅脫Q研修”是終生學習理念以及教師教育一體化在實踐中的具體體現,能夠有效地促進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的銜接,確保地方教育行政部門、中小學主動參與高師院校對未來教師的全面培養,切實提高師范生的教學技能,提升在職教師的理論素養。
二、人才培養目標
培養模式是為培養目標服務的,而培養目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培養模式。培養目標是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決定著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要改革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務必準確定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目標。當下,如火如荼的語文新課改,對中小學語文教師提出了更加嚴峻的考驗。新形勢下的中小學語文教師,應具備相應的職業素養。首先,需要具備全面、扎實的文史哲知識與良好的傳統文化修養,較強的聽說讀寫能力,簡言之,即具有較高的語文綜合素養;其次,需要具備一定的語文教育學及教育、心理學素養,熟悉語文學習及語文教學規律;再次,需要具備較強的語文教學實踐技能,擅長教學生學語文、悟語文,能夠自覺遵守語文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鑒于此,我們將高師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具有堅定的政治方向,高尚的職業道德,適應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需要,具有現代教學思想和教育觀念、扎實的專業知識、深厚的人文素養、系統的教育技術與方法,富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從事中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的應用型人才。
三、課程設置課程是實現
教育功能的載體,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受教育者的發展方向。就目前而言,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結構設置不盡如人意,比如:師范性與學術性課程未能較好地融合,缺乏有特色的專業課程,教師教育類課程得到的重視還不夠,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缺乏連貫性,實踐課程薄弱等。進行課程改革,需要明確以下原則:一是以專業化為方向,注重學生教學能力的培養,讓學生的教學技能非同一般,體現卓越教師所彰顯的卓爾不群;二是以系統化為導向,把漢語言文學專業所開設的課程整合為一個有機系統,這就要壓縮學科專業課、擴大公共基礎課和教師教育課、增設選修課,提高課程的綜合化程度、豐富課程的內容。課程的設置應源于培養目標,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設置要緊緊圍繞“中小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的特殊性,進行課程資源和結構的合理配置。具體而言,在公共課模塊,除開設傳統的政治、英語、體育、計算機外,還要增設國防與軍事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等。在教師教育方向課模塊,除開設傳統的教育學、心理學、普通話與漢字規范之外,還要開設現代教育技術、班級管理、學習心理學等課程。在專業基礎課模塊,除開設普通邏輯、基礎寫作、中外歷史概論、兒童文學、文學概論之外,還要開設應用寫作、中國學術思想史、文章學與語文教育等。在專業方向課模塊,改變現行分學期分時代講授文學作品選的做法,以古代文學史、現當代文學史、外國文學史為綱,結合文學史的講解,研讀賞析各階段有代表性的文學著作,縮短授課時間,增強文學課程的連貫性;整合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三門語言類主干課程,開設古漢語基礎、語言學概論、語用學、教師口語等課程;開設中國語文教育發展史、語文課程教學標準與教材研究、語文教學課件制作等。在專業選修課模塊,開設文學作品鑒賞理論與實踐、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影視文學、音樂美術鑒賞、基礎教育專題講座等。在實踐模塊,安排崗位見習、頂崗實習、畢業論文寫作等。
四、實踐能力培養
在多年的教學中,我們看到,一方面大多數教育碩士很珍惜這樣的學習機會,在校學習期間刻苦努力,注意多方面提升自己,而另一方面教學的實際效果并不樂觀,他們的學習多處于忙碌而盲目的“拿學分”狀態,對實際教學的反思幫助很小。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育碩士培養工作的深入開展。究其原因雖有多種,但課程設置的合理與否特別需要探討。從教育碩士的學習狀態、論文水平等方面來考慮,對課程設置的調整已經到了十分迫切的地步。
問題一:外語課程比重偏大,且應用性不強
在我國教育碩士課程設置計劃表中,外語課的比重顯得十分突出,開設學期為兩學期,學習時數為160學時,占到了整個課時數的21%。作為研究生教育,要求具備一定的外語水平是無可厚非的,但在課程教學實施中,并沒有突顯出這門課程的應用性,更難以體現對教育碩士提出的“能比較熟練地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的外語要求。尤其是第一學期,學生們把大量的學習時間放在英語上,學習的唯一目的就是通過考試。帶著這種生怕過不去的擔心憂慮,在專業課上似聽非聽的狀態,必然會影響其專業課的學習,這對于僅有一學年脫產學習寶貴時間的教育碩士來說,時間與效率效果反差太大。
問題二:課程理論灌輸多,針對實踐研究少
教育碩士是帶著一線教學中的許許多多困惑來學習的,他們渴望的課程是問題解決型的?!霸醋詫嵺`,高于實踐”,這應該是課程設置的出發點。對比美、英及我國香港地區的教育碩士課程設置,我們可以發現他們在教育理論課程與技能、方法類課程的設置上與我國有著明顯的差別。比如,英國教育學位課程中,無論哪一學科方向,均沒有單設諸如教育學、心理學、教育技術學等一類的教育理論課程,而是將這些原理、規律、方法技術等基礎知識有機地結合到了其他所有的課程之中。我國教育碩士從培養目的來看,需要更多關注的應是其教學實踐的反思能力和教學技能的理論完善,因為教育碩士是從實踐中來,還要回到實踐中去。當然,理論學習是非常必要的,但脫離實際教學實踐的理論學習并不都適合他們的具體情況。如果以為我們的課程越講理論越解渴,就會偏離他們的實際情況,所以我們應該增加針對實踐的研究性課程以適應實踐需要。
問題三:學科交叉課程存在不足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門類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并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要,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尤其是在初中階段具體設計了文理科綜合課程“科學”和綜合課程“歷史與社會”,以及在整個義務教育階段設計了綜合的“藝術”課程。這樣的背景對實施此類課程的教師提出了學科知識上的更高要求,即需要這些教師具備學科交叉的知識結構。對于以現任中小學教師為培養對象的教育碩士課程,在課程設置中提供一些學科交叉課程,幫助其獲取在進行實際教學中所需的交叉學科知識,反映基礎教育中這種變化的需要,是應考慮的一個重要方面,忽視這種需要,必會在課程設置的完整性上存在不足。
問題四:課題研究及論文撰寫中存在誤區
全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在《關于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論文標準的規定》中指出:教育碩士的論文“必須做到理論聯系實際”,“要運用現代教育基本理論和學科教學或教育管理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結合所學專業對基礎教育改革與中小學教學、教育管理中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決策略或方法”。在我們接觸到的教育碩士學位論文中,有一部分偏重于理論性研究,而不是從中小學教育教學實踐出發,他們丟掉了自己的優勢,還以為如此研究才能顯示深度;還有一部分論文缺乏理論性,如同教學經驗總結。另外,由于平時缺乏教學研究和論文寫作經驗,論文格式、結構等不太規范,這都影響了學位論文的質量。
依據教育碩士培養目標對課程設置提出的原則,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教育碩士課程設置的要求出發,結合近些年給教育碩士開專業必修課的體會,針對目前教育碩士課程設置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對比國內外教育碩士課程設置的情況,提出以下課程設置及改進的建議:
建議一:教育碩士課程總體設置構想
在原有公共必修課程、專業必修課程、專業選修課程的基礎上,增加跨學科課程和教學實踐研究課程。設置“跨學科課程”的目的在于打通學科界限,豐富教育碩士的知識素養,拓寬他們的單一學科領域,為適應中小學課程綜合化對教師提出的具有多門學科知識基礎和綜合能力的必然要求,構建一個獲取的平臺。此類課程主要內容設想為人文社科類、自然科學類、藝術類。人文社科類供藝術方向和理科方向教育碩士修讀,具體應包含文學、歷史、哲學、法律、經濟等基礎知識內容;自然科學類供藝術方向和文科方向教育碩士修讀,具體應包含數學、化學、物理、地理、生物等應用性基礎知識內容;藝術類供文理科方向教育碩士修讀,具體應包含音樂、美術、體育、藝術與設計等基礎知識內容。設置“教學實踐”課程的目的在于把理論學習與實踐運用緊密聯系起來,互相促進,更好地促進教育碩士的專業化發展。
建議二:教育碩士課程設置的分類構想
對公共必修類課程的設想:在原有政治、英語、教育學原理、教育方法和研究等課程的基礎上,調整課時比例、課程內容。首先,減少英語課的學習時數,并開設專業英語,包括專業詞匯,閱讀、評價專業外文資料的基本方法與步驟,英語專業論文的撰寫等內容,以增強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其次,調整教育類課程的內容與比例,增加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相聯系的教育理論內容,引進新的教育理念,以調整教育碩士的教育觀念。其三,增設一門計算機輔助教學課程,作為教育碩士的公共必修課程,以多媒體課件制作,計算機輔助教學、互聯網遠程教學等為主要內容,培養學生應用現代技術實施教學的能力。
對專業必修類課程的設想:加重學科教育類課程,對學科專業課程應刪繁就簡,增加課程容量,突出重點,充分體現學科的前
沿知識和研究成果,減少課程比重。
對專業選修類課程的設想:可考慮打通各方向封閉開設的局面,學生可在任意方向選修專業選修課程,甚至打通教育碩士與其他研究生課程。在可能的情況下,修讀全日制研究生的某些課程。
教學實踐的設想:應對教育碩士教學實踐的學習時數和實踐內容進行具體的要求,為教育碩士提供對中小學各階段的專業經驗和實踐經驗的了解,以彌補我國現階段教學中教師各管一段,缺乏前后了解和上下銜接的意識漏洞。具體應包括在有經驗的中小學教師指導下,有組織的聽課、備課、有效的課程教學管理、實習課、學生作業評定、教學實踐和研討以及自我評價等實踐活動。
對跨學科課程的設想:此類課程設想為人文社科、自然科學和藝術三種類型,分別提供給非本領域的教育碩士修讀。
建議三:教育碩士課程實施構想
對于教育碩士的課程設置不僅要關注其結構是否合理、能否反映其課程的價值和體現課程的預期目標,同樣需要關注的是在課程設置改革的基礎上,打破舊的以傳授知識、講解理論為主,學術氣味濃厚的課程實施方法,在提高教育碩士教育教學理論的同時,以實施訓練型和研究型的課程來培養他們高層次的學科教學能力、教學藝術和教學研究能力。
其一,從課堂教學入手,打破施教者“坐而論道”、“滿堂灌”、“一講到底”的傳統授課形式,通過學生自學、課堂討論、教授釋疑的教學方法,增強教學的開放性,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加強課堂教學的雙邊互動,尤其是在教育類課程和學科教育類課程中廣泛采用專題討論、案例教學的方式,改變學生學習的方式,把以往以知識接受為主的學習方式轉變為以主動探求知識、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方式,借助教育碩士已有的經驗激發學生對教育理論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對教學的創新能力,使學生掌握教育科學的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教學科研意識和能力。
其二,在教學實踐課程的實施上,突破大學的課堂局限,深入到中學,組織教育碩士進行教學觀摩和研討,通過真實的教育實踐活動,綜合訓練他們的教學能力,在教學實踐中對已有的技能進行改造和完善,以適應中小學基礎教育的新要求,同時提高各種現代教學培訓手段,進行教學的模擬實踐,為他們提供及時、直觀、全面的反饋,為他們直接觀察認識自己的教學活動,進一步分析研究教學技能和細節提供現實的基礎,提高訓練效率、改善培訓效果,真正把教學實踐放到重要的位置,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完成“實踐一理論一實踐”的循環。
其三,真正將教育碩士論文過程作為課程來加以實施。教育碩士的論文過程是一項重要的課程學習過程,教育碩士的論文不僅要反映其學術的水平,更為重要的是在其論文過程中,通過導師的指導和學生的寫作過程,培養他們的研究意識和科研能力,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同時也會使他們在將來的教學中更好地指導中小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通過“論文寫作”課的實施過程,促使教育碩士在課程結束之后,學會梳理、總結、提煉,學會用正確的觀點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科學地、清晰地、系統地、符合邏輯地加以表述。
建議四:教育碩士課程評價構想
漢語言文學專業,目前的本科層次有兩種,一種是普招本科,4年學制;一種是專升本,2年學制。層次多,學生來源面廣。再加上本科設立時間短、基礎較薄弱。于此,專業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首先,課程設置存在問題,專修課課時明顯不夠,實踐課學時較少,學生職業技能培養不足;其次,考核制度和形式不規范;再次,學生專業認同感不強,認識的深度不夠。同時,學生就業率低,就業水平不高。為此,多次組織本系老師對我國特別是本省的教育現狀、社會需求、學生學情等開展較全面的調查。先后走訪了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等高校,并和省外其他著名院校就中文教學改革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進行調研和交流,獲得了大量的教改信息和寶貴的教改經驗。通過與兄弟院校的交流與比較,使我們基本把握了新建院校中文專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大方向??茖W思考之后,我們選擇了目前國際上最新的教育理念———全納教育來指導我們的教育改革。構建了“平臺+模塊”的人才培養模式。所謂的“平臺”是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素質平臺,這是人才培養的基石和關鍵,側重于基本知識和人文素質;“模塊”更多的是側重于應用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主要分為3種類型:研究型(考研深造)、教師型(教師職業)、應用型(文書、秘書、記者、編輯)。
2構建漢語言文學專業新的課程體系
我們的教學改革旨在吸取“全納教育”思想理念和執著精神,讓不同層次有著不同需要、不同個性、不同學業水平的學生都能獲得最好的發展。為此,我們對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了重新修訂和調整。在課程結構的設置上,共分為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主干課程、專業拓展課程、綜合素質課程和實踐教學課程等6大類。這里重點闡述后3類課程。
2?1專業拓展課程
是在專業主干課程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專業發展方向和職業生涯設計的延續性課程。在專業拓展課程設置上,我們設置了3大模塊。(1)考研深造類課程主要從語言和文學兩大類別來設置,提供了現代漢語詞匯研究、現代漢語語法理論研究、現代漢語語法專題研究、現代漢語虛詞研究、修辭學研究、文字學……和中國文化概論、中國古代文學專題、《詩經》的文化闡釋、唐詩宋詞專題、明清小說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專題、“五四”文學思潮等課程。(2)教師教育類主要設置了語文教育思想研究、文學解讀學、經典文學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方法、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現代職業禮儀和演講與口才等課程。在教師教育類課程體系中,不僅要培養普通學校的教師,也努力向特殊教育領域拓展,力求培養全納型教師。(3)文秘編輯類主要設置了應用寫作、秘書學、行政法學、編輯與采訪等課程。此類課程適合于將來從事文書和公務員等職業的需要。在3大模塊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個人需求、職業生涯設計在一個或多個模塊中自由選課。這樣,學生既有專業發展方向,又有利于專業領域的深化與拓展。
2?2綜合素質課程和實踐教學課程
綜合素質課程是拓寬學生知識面,實現多學科交叉融合,展現教師研究專長,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講座型課程。包括人文素質、政治外語、教師教育、科學專題和藝術體育等5個類別,學生可以根據需要選修。實踐教學課程是為了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實踐創新能力而開設的實踐性課程。包括基礎性實踐、專業性實踐和綜合性實踐等3個類別。除了常規性的軍訓、生產勞動、專業見習、教育實習和畢業論文等實踐課程外,還結合專業特點,探索活動課程體系。主要實踐課程包括文學采風、學年論文、文化資源調查、非線性編輯、報刊排版和文書檔案管理等。
3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不能混同,有的人把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當成一種方法,這是不科學的。方法更多的是指解決問題的思路、程序和步驟,而現代教學方法體現在“教”與“學”兩個主體的互動之中。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運用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才能提高教學質量。
3?1運用“系統講授法”,建立學科的知識結構
大學低年級學生開始認識專業的概念,但尚未形成該專業的知識結構。因此,要對學生進行系統的講授,使學生對漢語言文學主干課程的基本原理有一個整體認識。有人認為一開始就實施研究性教學法,提早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這對于多數學生來說是不切實際的。實踐證明,在漢語言文學專業第一年打基礎階段,運用“認知—同化”學習理論,合理地使用系統講授法或案例教學法有利于學生建立系統的知識體系,便于學生打下牢固的知識基礎。
3?2倡導“指導—探究”性教學法,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方式
雖然第二學年的專業學習仍然是基礎課程的學習,但是隨著學生的專業理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課程內容逐步深化,教學方法可以逐步由以接受性學習方法為主過渡到以“指導—探究性”學習方法為主。所謂“指導—探究性”學習,就是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從學習中去主動地探索、發現,從而增強思考力和創造力,培養創新精神。這種課程形態的核心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強調一種主動探究式的學習,形成學生的自學能力。但這種教學法決不能忽略教師的作用。教師的指導更多地表現在組織上和服務上,空間由課堂延伸到課外。
3?3嘗試“問題中心”教學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到了高年級,主要是一些選修課和應用技能課。這個階段主要采用建構主義的方法進行教學,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解決問題的各種活動,建構知識體系,創造性地形成自己的觀點。通過這種教學方法,學生構建起以解決問題為核心的知識結構,也就是我們所提出的專業應用能力。但是,這種教學法的實施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精力,學校的教學評價機制和教學工作量的計算辦法需要作適當的調整。
4強化實踐環節
根據漢語言文學專業不同專業方向的要求,形成專業見習、專業實習、教育實習和課外活動一體化的教學實踐體系。
4?1適時組織專業見習,使學生體會漢語言文學原理與實踐應用相結合的意義
專業見習一般在第2學年進行。主要是結合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直接參加學校、機關、文化單位的實踐活動。應用所學的理論和方法,見習課堂教學和班主任工作、機關文秘工作、文化產業管理工作。專業見習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能夠增進學生對于工作的理解和感情,增強其事業心,為專業實習奠定基礎。專業見習以短期為宜,視情況可多次進行,也可按專題進行組織。
4?2組織“頂崗”專業實習,使部分學生能夠實習和就業銜接
高級文秘方向的學生,專業實習擬安排在第4學年的第2學期,時間是一個學期。跟漢語語言文學方向的學生不同,一個單位接收實習生數量不可能很多,實習地點分散,教師指導不方便。從以往實習接受單位的要求來看,他們往往把接受實習和考察用人結合在一起,頂崗實習成了專業實習的特殊方式。它的優點是實習生角色意識增強,因為這種實習是把實踐活動與職業生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實習生的應用能力、現實表現決定了他的去留。它的不足是用人單位的不同要求與專業設計的科學標準有一定的差別。因此,專業實習必須制定統一的要求與考核程序,并與實習單位交流溝通,學生在畢業前必須完成專業實習的程序并考核及格方可畢業。
4?3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使其成為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的載體
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制定相關的激勵、扶持政策。鼓勵學生在各種刊物上發表作品,資助少數學生出版學術專著和文學作品。積極發動學生參與教師的課題研究和專業建設活動。組織學生參加各類競賽,力爭在競賽中取得好的成績。實踐證明,將這四種途徑有機結合,可以全方位地、有效地促進培養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