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5 08:04:3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工程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我國工程教育中工程實踐面臨的難題目前我國工程教育中的實踐環節面臨一系列挑戰。一是改革開放以來,企業與工科院校之間的聯系因為市場化改革以及主管部門的變化而被割裂,打破了原先企業和高校同屬一個部門,主要依靠行政手段保證工程實踐順利開展的模式。二是我國高等教育快速進入大眾化階段,學生規模不斷擴大增加了工程實踐教育的難度。三是工程教育科學化的傾向對工程實踐產生了沖擊?!坝捎诳茖W導向,對工程教育必不可少的實踐環節的認識也模糊了,有的以模擬、虛擬化、演示觀摩來代替,使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嚴重缺失?!雹偃绾谓⑵鹦碌墓こ虒嵺`教育模式,以此改善工科學生的工程實踐環節,這個問題已提出來很久,但仍未找到答案。工科學生參與到工業界的生產實踐中,一直是工程教育的重要內容。正在實施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重點內容之一是,創新高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模式,通過建立工程實踐教育中心,解決工科學生到企業學習和實踐的問題。目前參與“卓越計劃”的高校主要與大型企業和高技術企業開展合作,據統計,與高校簽訂合作培養人才協議的6155家企業中,61.4%是大型企業,48.5%是高新技術企業①。然而隨著時展,工程實踐的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在大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中,由于技術先進、復雜,設備自動化程度高,對工程師的知識、能力有較高要求,對人數則有限制,使到企業實習的學生無法真正參與到工程實踐中,影響了實習效果。工程教育界需要在新形勢下重新認識工程實踐教育的目的,探尋彌補工程實踐要求和實踐條件之間現實差距的新路徑。
(二)對工程實踐的再認識工程實踐的目標是多方面的,一般來說是使工科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三個方面得到發展。包括更好地學習、理解、應用知識;提升組織領導、團隊合作、溝通交流、處理復雜關系等多方面的能力;具有正確的工程倫理觀,樹立社會責任感,了解國情,能夠促進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等。現有的企業實習很難實現上述全部目標,特別是能力和情感態度方面的目標。學校應當創造機會讓學生親自參與到一個真實的工程項目中,擔負實際責任,并且體驗整個項目的運作過程。這樣的工程實踐項目不一定在技術上最先進,也不一定與學生的專業完全對口。關鍵在于項目是真實的、完整的,具有現實中的復雜關系;學生能夠真正參與,對社會有實際貢獻并直接體驗到這種貢獻。
二、EPICS的產生與成效
(一)EPICS產生的背景隨著科技的加速發展,工程系統日趨綜合化、復雜化、國際化,這對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工程教育不僅要講授系統的理論知識和工程技術,而且要鼓勵工科大學生從跨入大學校門之初就投入到工程領域的真實世界中去。②上世紀80年代以來,服務學習策略在美國教育界越來越受到重視。到上世紀末,有46%的中小學報告參與到服務學習的活動中③,越來越多的大學也把這一理念運用到教學當中。美國工程教育共同體對工程教育相關問題反思后認為,雖然畢業生擁有較強的技術背景,但是缺乏職業成功需要的其他技能。他們一致認為,學生要為未來做好準備,應該具備的專業技能包括,在團隊環境中工作,有效溝通,與客戶合作,管理項目,辨識影響工程項目的相關問題(如倫理、法律和環境等),以及與來自不同背景和不同社會環境的人共事的能力。④依靠傳統工程教育課程培養學生的能力,應對上述挑戰是比較困難的。所以需要新的課程結構來滿足這些要求,既要繼續維持學生深厚的技術素養,同時也要創造新的經驗,發展附加的能力。與此同時,現代社會中社區服務組織必須利用技術來改善和協調他們所提供的服務,需要尋找一種長期的、低成本的、擁有個性化技術支持的項目。EPICS的創立滿足了大學與社區的相互需求,使雙方形成長期的合作伙伴關系。該項目的愿景是通過建立這種合作關系使雙方受益。工程專業的學生通過參與長期的、大規模的、來自真實世界的工程項目取得學分;同時也造福社區,為社區合作者提供低成本的技術服務,并在這一過程中體會到成就感,提高服務社會的能力。①EPICS最初是在1995年秋季由普渡大學電氣和計算機工程學院發起,開始共有40名學生組成項目團隊。此后該項目的規模穩步發展,目前普渡大學每學期都有超過400名學生組成約33個團隊參與到EPICS當中。同時,普渡大學也是全美EPICS總部,有22所大學和學院加入這一項目。從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期,美國工程教育學會(ASEE)和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對推動服務學習在工程教育領域的快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們一方面向為創立和實施EPICS作出突出貢獻的普渡大學教師頒獎,擴大EP-ICS的影響;另一方面投入資金支持相關大學開展EPICS,促使EPICS在更多高校推廣。EPICS先后獲得來自聯邦、企業和校友的資助,累計超1000萬美元。
(二)EPICS實施的范圍EPICS已經在社區內得到了有效實施,實際上,這種教育模式還可以擴展到地區、全國甚至是國際的層面。當地社區項目。實施EPICS最常見的地方是在當地社區,這樣有許多優點。如尋找項目地點和社區合作伙伴都很方便;更易于維護長期的合作伙伴關系;交通和物流更便捷;學生真實感受到他們的學習和工作有益于社區;在當地社區看到的社會問題有助于學生理解工程問題往往就在“身邊”,而不僅是從新聞上看到的遙遠的地方。地區項目。有些EPICS是在當地社區以外完成的,這些項目可能涉及地區或區域組織的范圍,與之相關的合作關系能夠產生更廣泛的影響,讓學生獲得更大范圍的體驗。教師們或者學校會利用在其他領域的相關聯系人,通過與區域和地區組織合作來安排這樣的項目。美國贈地學院通常與州政府都有良好的合作關系,他們會利用這種關系加強同本州的相關機構合作。例如,普渡大學建立了與印第安納州人居組織的合作關系,致力于州政府組織的建設項目。國家項目。與區域項目相似,國家合作關系提供了擴大EPICS的范圍和影響的機會。EPICS與非營利組織———人類家園國際組織的合作就是國家合作伙伴關系的典型例子,普渡大學和威斯康星大學與其全國總部合作,設計和交付信息管理項目,該項目能分發信息給全國各地的機構。國際項目。這是涉及范圍最廣的項目,教師通常把滿足發展中國家的需要等內容整合到項目當中,并組織學生團隊到國外實施項目。參加這些活動的學生能夠獲得跨文化體驗和全球化的視角,而且這類項目對發展中國家也會產生巨大的潛在影響,使學生和項目所在國家雙方都獲益。國際項目的物流和資源問題比較復雜,但也有很多成功的模式。例如,工程師無國界組織主要致力于應對社區發展中那些基于工程問題的挑戰,包括清潔飲用水、適當的衛生設施、電力的持續供應等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問題。
(三)EPICS對提升工程人才培養質量的作用EPICS是長期服務社區的具有挑戰性的工程項目,同時也是教學活動,已有的實踐證明它是非常成功的,學生們在以下幾方面取得明顯收獲。首先是技術技能。每個項目都具有顯著的技術挑戰,學生們有機會通過解決實際問題,發展和運用課堂上學習的技巧。其次是知識整合能力。由于項目的范圍和規模一般有可能超越傳統的課程,學生們必須運用各種學科知識來定義和解決不夠明確的問題,這些經驗能夠促進他們的分析思維和組織知識能力的發展。第三是溝通能力。每個項目都有書面報告,口頭建議和進度簡報,需要經常與項目合作伙伴、顧問溝通和在團隊內部溝通。第四是團隊合作經驗。由于項目規模較大,團隊合作是主要的工作方式,學生們學會了如何分解一個大問題,分配和調度子任務,以及再把各部分集成為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他們也明白項目的結果依賴于團隊每一個成員的努力。第五是資源管理。每個項目的建議書必須考慮到合作伙伴的資源及所需設備、空間等條件,學生們理解了在項目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必須面對各種約束。第六是客戶意識。項目來源于當地社區服務機構,他們的滿意度是衡量項目成功的重要標準,因此學生們能認識到向客戶提供高品質產品的重要性。第七是擴大對外界的關注。通過與工程學術界以外的人員合作,學生們會進一步了解他們將要踏入的大學之外的世界。第八是職業倫理。與項目相關的工程活動涉及到合作伙伴、客戶、團隊成員等多個人群,學生在與他們打交道時必須嚴格遵循職業倫理原則。①EPICS與企業實習是兩種不同的工程實踐模式,各有側重。前者主要是利用工程技術來幫助社區發展,尤其是解決欠發達地區的民生問題,對學生的影響更多在價值層面上,而不是先進的技術。后者著力于提升學生解決工業生產中實際問題的能力,更加關注學生在工業界創新和創業能力的培養。兩種模式相輔相承,不能替代。事實上,美國大學工學院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常既參加EPICS,同時也有企業實習。EPICS是工程實踐的一種新形式,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實踐機會。
三、普渡大學的EPICS
(一)普渡大學EPICS的特點普渡大學作為EPICS的起源地,經過長期實踐,其EPICS形成了較為成熟的運作方式,具有以下特點。與社區組織緊密合作。每一個EPICS團隊都有一個社區非營利性組織作為項目合作方。從發現并明確合作伙伴遇到的技術問題,再到最終為社區提供所需要的服務和支持系統,EPICS團隊與項目合作方始終保持非常密切的聯系,保證為社區提供有效的服務。合作方關于項目的觀點、建議和對項目系統開發利用情況的反饋,為每個項目提供真實的工程背景。在大多數情況下,項目團隊都能為合作方提供低成本的工程系統,為合作方更好地服務社區提供技術援助。良好的社會效果更能夠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項目中去。大學-社區合作伙伴關系是EPICS的核心。選擇社區合作伙伴及合作項目,主要基于以下四項標準:(1)重要性,不是所有項目都值得開展,應該選擇能為社區帶來最大利益的項目。(2)挑戰性,項目要具有一定難度,但也要在工程系本科生的能力范圍內。(3)長期性,項目最好持續幾個學期,這樣既可以在學術方面給予學生廣泛的設計體驗,也可以幫助合作伙伴解決對社區有重大影響的問題。(4)責任性,這是項目的關鍵因素,合作方承諾與學生共同確定項目,提出具體要求并持續提供批判性反饋。每年大學都參照這四項標準遴選新的社區合作伙伴和合作項目。新項目的來源也呈現多樣化,既有教師發起的項目,又有學生建議的項目。伴隨著EPICS在社區的知名度擴大,當地社區組織也會提出項目建議。大型和垂直一體化團隊。每個EPICS團隊都由8-20名學生組成,以便能夠承擔較大規模并對社區有重要影響的項目。這種大型團隊采取垂直一體化的配置方式,由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學生混合組成。團隊既需要掌握更多和較高級技術的成員,以適應項目對復雜技術的要求;也需要資歷較淺,但能了解整個項目并在未來的學期擔負主要任務的成員,以保證項目的可持續性和最終達成項目目標。通常,由大四學生擔任技術和組織領導工作;大二和大三學生承擔主要的技術性工作;大一學生主要負責了解項目合作方的需求,參與團隊工作并跟蹤團隊的任務,為將來承擔主要技術工作和組織領導工作做準備。學生長期參與。學生參與EPICS最長可達7個學期,即在大一的第二個學期加入團隊,一直持續到畢業。每年都會有大一新生或者大三學生加入EPICS團隊,頂替因畢業或其他原因離開團隊的學生。在EPICS團隊中形成了高年級學生和團隊顧問培訓、指導新加入成員的機制,這種機制不僅使團隊有良好的持續性,確保有效地完成大型項目,同時也使每個學生在團隊中學習和體驗不同的角色,從新手到設計工程師再到團隊領導。靈活的學分制度。參加EPICS的大一、大二學生每學期可以獲得1個學分;大三、大四學生根據自己選擇承擔的工作量可以獲得1或2個學分;技術水平高、組織能力強的學生由于擔負較多技術和組織責任,可獲得兩倍學分。不同學院或系對學分的計算方式不同,學生畢業所需的學分也不同。例如,電氣和計算機工程系要求學生完成6個選修學分,3個高級設計學分;而機械工程系的學生需要完成技術選修的6個學分。多學科團隊。大型的EPICS團隊通常能夠容納多個學科的學生,這是由項目需求決定的。例如,為殘疾兒童或成人研發援助器械的團隊就會吸引電子工程、機械工程、計算機科學、兒童發展和護理專業的學生。EPICS團隊成員的專業可能分布在工程學科和非工程學科,目前已有超過20個專業的學生參與到項目中,包括電子、計算機技術、機械、土木工程、航空、生物醫學,以及工業工程、計算機科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聽力學、英語、護理、視覺設計、林業和自然資源、化學、管理等。EPICS團隊每學期通知,招募項目所需要的學生和對學科背景的要求。學科交叉已被證明對團隊開發和提品及服務的質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多學科的學生在一起工作,共同去實現一個目標,從人才培養的角度看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全程的設計體驗。為學生提供全程的設計體驗是EPICS的重要價值所在。對于每個項目,學生都要從識別合作方的需求、明確定義項目目標入手;然后與合作方共同開展項目的計劃、實施、評估和反饋。這個過程通常持續兩年或更長時間。這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學習和掌握工程項目設計的各個方面,包括準備不同的設計方案、項目計劃和管理、團隊領導、技術創新、設計的修訂和經濟成本的考量等。作為專業工作者,項目團隊需要培訓合作方代表,使其能夠更加清晰、準確地表達需求,及時、有效地反饋信息。項目團隊要根據合作方的需求和反饋做出合理的改變。項目交付合作方以后,團隊的學生在后續學期內還要承擔項目支持和維護的責任,為當地機構和組織提供長期的技術支持①。
(二)EPICS取得成功的兩大因素真實情景下的工程實踐。大學與社區組織基于社區的真實環境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引導學生加入其中,并堅持用幾個學期或更長時間去完成雙方合作的最初承諾。學生們意識到這些合作項目都是針對社區的切實需求展開的,如果他們的工程實踐效果良好,那么最終成果將會真正地投入使用。這就對項目設計的可靠性、可用性、可維護性、安全性、可制造性和美觀性等提出更高的標準。為了取得工程項目的成功,學生們需要解決項目中的關鍵性問題,例如兒童博物館在承受數百名兒童使用甚至濫用之后能維持幾個月?升級后的軟件界面能否提高社區服務工作者的工作效率?設計一個系統用于檢測腦癱兒童的姿勢,并鼓勵他們保持標準姿勢,是否真能幫助他們改善姿態?在傳統的課程學習中,學生們面對的是虛擬客戶,很少遇到上述問題,更不會去深入思考,尋求答案。所以,EPICS提供真實的工程實踐環境,讓學生們面對的是真實的客戶,非常有助于培養工科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成就感,深刻地理解自己作為工程師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增強對工程專業的忠誠度和榮譽感。這些是在教室和實驗室里都無法獲得的。長時間參與工程實踐。在實際情況中,很少有工程項目能夠在一學期的15周或者一學年的30周內徹底完成。EPICS的顯著優勢,就是通過學生最長可參與7個學期和一屆屆學生持續不斷的參與,來打破這些人為界限。從項目和與社區組織合作的角度來看,學生團隊有足夠的時間進行精心設計和良好測試,然后把完成的項目交付給合作伙伴;他們能從合作伙伴那里收集反饋意見,不斷完善設計;他們還能深化與社區組織的合作,尋求新的機會。從學生的角度來看,長期持續參與工程項目使他們能夠體驗整個項目周期不同階段的工作,以及從實習生到設計工程師和團隊領導者等不同的角色;給他們更多的時間加深本專業的學習并涉獵其他學科領域,去感受工程在社會中的角色和作用,發展自我意識和團隊意識,提高專業能力。EPICS的企業家顧問還倡議,利用較長的項目周期,讓學生有機會了解和追求項目的商業化。評估數據表明,EPICS確實使學生的技能得以發展。①
四、改進我國工程教育中的工程實踐環節
分析美國大學的EPICS,對改進我國工程教育中的工程實踐環節可以得到以下幾點啟示。
(一)轉變對工程實踐的認識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工科院校應適應新的形勢,轉變和深化對工程實踐的認識。根據人才培養的總目標,本科階段工程實踐環節的目標應該多樣化,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和體驗先進的生產技術、現代化大生產的組織管理,也要讓學生親身參與真實的工程項目,親身經歷工程活動的全過程,理解工程對于改善民生、造福社會的重要作用。相對而言,后一個目標更加基礎,但在目前還未引起足夠重視。因此,在選擇工程實踐的場所和內容時應著重考慮以下因素。首先,工程實踐要讓學生真正承擔起工程項目的責任。工程教育的一些目標,如在經濟、法律、文化、倫理等各種約束條件下解決工程問題,以及具備社會責任感等,僅僅通過課堂講授、模擬作業、現場考察等方式很難真正實現。只有讓學生參與到真實的工程項目中,并對自己的工作負責,才能促使他們綜合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充分發揮掌握的技能和能力,深刻理解自己作為未來工程師的責任。其次,工程實踐的內容不能局限于專業的界限。工程教育劃分專業是為了使學生更加精通某一領域的工作,然而在現實世界中,工程問題往往涉及多方面因素,學生在真實的工程環境中解決問題必須綜合運用各種知識。所以工程實踐活動不一定過分要求“專業對口”,讓學生在較寬的專業領域開展實踐,對他們適應未來的工作會有更大幫助。第三,工程實踐活動要符合學生的能力水平。工程項目的選擇既要有一定技術難度,同時也要在學生的能力范圍之內。工程實踐活動并不一定要做高、精、尖的項目,重要的是完整的工程項目,讓學生能真正參與實踐,同時對社會有實際貢獻。
(二)到有需要的地方開展工程實踐在國內和國際兩個范圍內,都有許多地方需要工程為提高人們的生產水平和生活質量提出解決方法。在國內的中小企業、農村偏遠地區都有對工程的需求,比如給中小企業技術升級提供技術幫助,為農村地區居民解決清潔飲用水、穩定電力、修建道路等問題。這些地方的人們更需要那些簡單實用、可持續的工程解決方案,也需要整個社會給與更多的支持和關注。推動工程教育國際化并不是都要組織教師、學生到發達國家去,其實為經濟落后的國家和地區解決實際工程問題、提供技術服務,同樣能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對多元文化的理解,也是工程教育國際化的一方面。我國在與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交往中一直重視民生問題,未來的工程師們參與到這一過程中,也能使工程教育國際與國家的外交戰略統一起來,對提升我國的國際聲譽和國際地位起到重要作用。相對于大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來說,中小企業和落后、偏遠地區對工程有更多需求,而且所需要的主要是成熟的技術,本科生的知識和能力應該能夠勝任,這就為學生解決實際工程問題提供了空間。而且這樣的工程實踐活動對增強學生作為未來工程師的使命感、成就感會有更大作用。
(三)探索開展工程實踐的有效方式為保證學生在工程實踐中實質性參與工程項目,并對工程活動過程有完整的體驗,使工程實踐取得實效,需要對以往的工程實踐形式進行調整。一是把工程實踐貫穿于工程教育全過程,協調好課程學習與工程實踐的安排,使工程實踐與工程項目的進度相適應。這樣學生就有較長時間和較多機會參與工程實踐,能夠承擔一個具體的工程項目,經歷項目實施的全過程,取得較為完整的成果。二是打破年級、專業界線組織實踐團隊。這不僅是完成實際工程項目的需求,更是培養學生的有效方式。三是建立靈活的學分制度。在參與時間長短、完成工作量多少、承擔責任大小、從事技術工作難易等方面給學生較多的選擇權,使有興趣、有能力、愿投入的學生更有積極性,讓其他學生也能達到最低要求。
在工程實踐教育中以企業需求為引擎,以市場應用為導向,從教育與社會需求的結合點入手,把企業崗位、技能要求與學校的專業設置、課程體系、課程教學的組織實施有效結合起來,讓企業由配角變成主角,參與到學校的教學、管理和決策。校企合作,產學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有利于學生學習理論知識、掌握實踐技術,學生既能學習理論,又能在專業理論的指導和企業技術人員的啟發、指導下,通過實際操作,更容易學會技術,增長技能。一方面,學校選擇優秀人才走進企業員工隊伍,利用學校資源對企業職工進行繼續教育;另一方面,企業借助高校的信息與技術服務,進行新產品的研制開發、新技術的引進、設備的技術改造等,提高整體效益。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學校要充分進行市場調研,合理設置專業,改變教學方式,滿足企業的需要,提高教師綜合素質。
2.主要研究成果
在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卓越計劃試點的促進下,目前在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大學生工程教育培養模式探索方面已經取得一定的成績,應用成果得到了很好的推廣。
(1)校企合作共建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搭建全方位的實習實踐基地。幾十年來,勝利油田與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特別是與相關二級單位建立了多個產學研實習基地,成功開展過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3+1+1”和“4+1”校企合作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工程教育實踐經驗。特別是在教育部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卓越計劃試點中建立了專門的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建設了專用的機房進行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油田企業給予了大力支持,為大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優越的環境。
(2)任課教師與企業專家相結合,建立全方位的工程教育培養體系。地球物理系全體教師在科研與教學實習過程中與勝利油田和國內其他油田都有著緊密的聯系,對油田生產科研現狀了解深入,在本科教學過程中及時地將科研成果融入到課堂中去;油田專家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通過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工程教育中心的平臺,現場一線的專家們為大學生開展了形式多樣的講課、講座以及培訓工作。學校教師與油田專家的配合對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大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一方面保證了學生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接受著從理論到工程應用角色的轉換,可靠的師資保障保證了工程教育培養模式的完整性。
(3)規章制度與激勵措施的配套,營造良好的工程素質培養環境。通過工程教育中心增強了學校與企業的交流,同時軟環境的建設對于大學生工程素質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地球物理系一方面完善了工程教育中心的規章制度,確保學校教師和外聘的油田專家能夠保質保量地完成既定教學任務,另一方面對學生行為進行規范,在大學生中進行多方面的引導,促進學生提高自學能力和動手能力,激勵學生開展自主創新研究,并與教師所承擔的科研任務相結合,在完成課程任務的同時提前進入到工程應用環節,為大學生畢業后走向工作單位承擔生產和科研任務提供了保障。
(4)成果推廣。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建立了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培養了大批具有較高工程素養的大學生,為石油工業輸出了大量高素質人才,該中心今后將逐步接納其他高校相關專業的工程教育實踐,必將在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工程教育培養方面起到示范作用。通過培養模式的探索,地球物理系多名教師在科研與教學實習過程中與勝利油田聯系緊密,得到了很好的鍛煉,積累了豐富的工程教育實踐經驗,增強了學校在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工程教育方面的師資力量,同時不斷探索教學改革經驗,主持了多項學校教學改革項目,發表多篇教學研究論文,獲得過多項教學成果獎勵,豐富并完善了工程教育培養模式。
3.結論與認識
1.思想重視不夠,對基地建設認識不足。
曾經說過,大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的教育還只是基礎教育,盡管這個教育十分重要,但畢竟不是高等教育的全部,人才的培養及其健康成長最終要在社會的偉大實踐和自身的不斷努力中實現。雖然學校很早就提出:“培養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但是工作落到實處,往往是“雷聲大,雨點小”。從學校領導到任課教師,對如何培養應用型人才缺乏清晰的認識,沒有真正了解實訓基地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師普遍認為把理論知識講授給學生就完成了教育任務,而把基地實訓和工廠實習僅作為正常教學之外的輔工作,嚴重制約了實踐教學質量的提高。即使在形式上與企業展開合作開辟校外工程教育中心,也通常只掛牌而無實際培訓內容。
2.基地設施投入不足,教學硬件體系不完整。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大力加強實驗、實習、實踐和畢業設計(論文)等實踐教學環節,特別要加強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等重要環節。我校設有18個二級學院,62個本科專業,輕化工程專業在其中屬于相對弱勢學科,學校投入相對較少,不足以支撐實踐教學的正常開展。加之專業系與企業橫向聯系較少,自身的“造血”能力不強,無力添置和更新教學設施,以至于實訓基地設備老化、陳舊,實訓開出率較低,基地建設停滯不前,實踐教學硬件體系難以完善。而校外基地由于從學校得到的技術支撐及幫助較少,與學校的聯系多止步于一年幾次的參觀實習,因此提供學生進行實際操作的機會幾近于無。
3.考核評價體系不科學,管理制度不嚴格。
長期以來高校實踐教學考核方法不科學,主要采用以類似于標準答案的、刻板的評分標準作為培養考核評價體系,這種考核制度顯然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我校輕化工程專業以前工程實訓的學分一般是按一周一個學分來考核,由于考核辦法簡單,缺乏應有的激勵機制,一方面有的學生常常不去實習,實習報告等等書面材料往往以抄襲別人來應付,實踐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另一方面學生在實訓過程所涌現出來的小制作、小發明、小創造得不到學分上的獎勵,嚴重抑制了學生工作的積極性。在管理方面,也多注重工程教育實踐教學管理制度的建設,卻很少關注實訓教學具體環節的運行情況和制度執行情況。
4.師資隊伍不合理,教學內容不實用。
實訓師資的缺乏是多數高校的普遍存在問題,往往由理論課教師兼任。比如我校輕化工程專業專業教師9人,其中理論課教師7人,實驗課教師僅2人,而學生數目達到283人,平時教師課務繁重,學歷進修壓力大,生產鍛煉的時間嚴重缺乏,對于一些難度較大的,費時、費力的實踐教學項目力不從心。另外,由于經費投入的不足,實訓教學內容目前也多以理論驗證型為主,動手操作機會只有一次,學生無法反復進行,故常常處于被動狀態,難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盡管學校很重視這一問題,組織教師改編或新編工程教育實訓教程,但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工程實訓教學原有的框架,而且由于與企業聯系較少,教材的編寫很難與技術飛速發展的步伐合拍。
5.校外基地建設不給力,教學過程不規范。
建設相對穩定的實訓基地是專業實習工作的重要保障,然而受各種因素特別是經費不足的影響,大部分高校都存在著實訓基地建設工作滯后的窘況,因此利用企業現有的條件進行實訓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作為企業一方,受市場經濟的影響,一些企業考慮到管理、生產等方面的原因不愿意真正作為實習基地;另一方面作為高校,未能向相關企事業單位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優惠政策、科技支撐,也導致一些企業不愿接受實習生。我校輕化工程專業在全面開展與企業合作之前這一問題尤為突出,在企業實習只能是“走馬觀花”,得不到企業單位的支持,教師也只能將學生“放羊”,最后只管學生交上來的報告和鑒定表格,而不管學生的具體實習過程和實際收獲,因此很難保證工程實訓教學環節的質量。
二、可行應對舉措
應用型高校承載著培養和造就德、智、體全面發展,能適應現代化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崗位需要的,掌握高新技術并能熟練應用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的歷史使命,在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進程中,應該把提高大學生工程實訓教育擺上教學改革的重要位置,真抓實干,扎實推進,抓出成效。筆者認為,盡快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多管齊下,以形成“對癥下藥”的強大合力。
1.提高認識,轉變觀念,有針對性的制定工程教育實訓教學方案。
工程實訓教學是應用型大學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理論教學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在提高對工程實訓教學的認識上,我院一是組織中層教學管理干部對學院辦學定位和培養目標進行深入地探討,研究實現工程實訓教學的各種途徑,強調培養的人才要以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宗旨;二是對廣大教師進行集中的工業生產專業技能培訓;三是利用各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有關職業能力要求的宣傳,在學院內營造了一個良好的重視實踐教學的氛圍;四是根據校外合作企業的生產實際,有針對性的編排教學內容,組織整合規劃,形成科學的知識技能培訓體系。
2.加大基地投入,推進產學研合作,積極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撐。
現在,我國致力轉變經濟增長發展方式,出臺了一系列激勵科技創新的優惠政策,大力度支持產學研合作,為校企合作發展提供了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我院自2012年以來,一方面加強實訓教學的基礎設施建設,先后投入350萬元購入諸如溢流染色機、平網印花機、熱定型機等行業內主流生產機型,強化了輕化工程專業實訓教學的硬件設施。另一方面鼓勵并幫助輕化工程專業教師與鹽城市印染有限公司、鹽城市科創印花有限公司、鹽城市悅達集團、鹽城市濯源印染有限公司、鹽城市鷹昌服裝印花有限公司等等13家生產企業建立產學研聯盟,努力把教師的研究方向和工業生產實際有機結合起來,搭建科技資源共享平臺,互通有無,從而更好地為人才的培養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
3.走出去,引進來,加強建設“雙師”素質教師隊伍。
我院自2012年以來,一方面定期把教師和學生送到工廠,以實際生產中的工作人員為師,不拘泥于學校內部的模擬訓練。另一方面聘請企業部分生產、技術、管理一線的骨干人員作為兼職實習實訓指導教師,利用他們的豐富經驗指導學生更好的運用理論知識。此外還加強了“雙師”素質師資隊伍的建設工作,明確要求教師不僅要有理論知識、業務素質和教學科研能力,而且還要有相關職業資格證書和比較豐富的一線實踐工作經驗,同時打破原來的學科知識結構,逐步建立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的教學體系,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技能考試。
4.完善標準,加強激勵,健全實訓教學管理與考核評價體系。
加強教學管理的制度建設是學校強化和規范教學管理的前提和保障。工程實訓教學涉及面廣、具有多重目標、過程紛繁復雜,其管理工作難度較理論教學大得多。我院自2012年以來,制定了切合實際的實踐教學管理文件,根據教學計劃和大綱的要求,制定相應的實訓環節教學細則和實施方案,明確專人指導,專人負責,并進行統一部署。在實踐能力考核中,對學生科技活動小發明小制作,根據工作量大小和質量的高低給予相應的學分,從而在制度上為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提供保障。對于學生反映良好的、教學效果顯著的教師,實踐能力提高較快的學生給予一定的獎勵,而對一些不負責任的教師和表現較差的學生進行相應的懲罰。
三、結束語
關鍵詞:工程教育認證;工程教育教學;教育理念;培養目標;培養標準;持續改進;課程體系;教師隊伍;
作者簡介:林健,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公共管理學博士生導師。
一、導言
認證是由非政府、非盈利的第三方組織對達到或超過既定的教育質量標準的教育機構或專業所做出的正式認可。工程教育認證作為高等教育認證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專業認證,是由專業性認證機構(協會)組織工程技術專業領域的教育界學術專家和相關行業的技術專家,以該行業工程技術從業人員應具備的職業資格為要求,對工程技術領域的相關專業的工程教育質量進行評價、認可并提出改進意見的過程。
從性質上說,工程教育認證是一種合格性評價,而非選優評估,它是對工程教育是否達到所規定的最低標準所進行的檢查。因此,專業認證的結果是二元的,僅有通過和不通過之分,而沒有等級或層次上的差別,與專業排名無關。通過認證也僅僅意味著接受認證專業達到了最低的質量要求。
工程教育認證的目的有三:一是推進工程教育改革,進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質量;二是促進工程教育與行業企業的聯系與合作,增強工程人才培養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性;三是促進工程教育的國際互認,提升工程教育的國際競爭力。
工程教育認證的意義也有三:一是能夠獲得對工程教育質量更為客觀的評價。教育同行及行業專家可以準確、高效地找出工程教育存在的問題,并為教育質量的提升提供行之有效的措施建議。二是通過工程教育認證的專業能夠有力地向潛在的用人單位表明其達到了相關層次和類型工程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這不僅有利于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而且有利于該專業未來生源的吸引。三是通過工程教育認證為相關專業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臺。這不僅包括教師之間的交流、教師流動、學分互認和學生轉學,而且包括行業企業的合作以及各種教育教學資源的共享,甚至可以形成某一專業類的區域性或全國性的教育聯盟。
從另一個角度,教育、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使得工程教育認證成為一種必然。一方面,隨著工程教育規模的擴大,靠工程教育機構自我評價的工程教育質量顯然缺乏可信度和可比性,因此必須有一個區域性或全國性的工程教育質量標準并由外部專家對工程教育質量進行認可;另一方面,對于關系到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安全健康等重要領域的工程師和工程技術人員等執業資質的認定也需要有與之相銜接的工程教育認證,以保證他們在接受教育階段達到本領域對工程師和工程技術人員在能力、素質和修養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再一方面,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工程人才流動、工程項目合作、工程實踐環境以及工程產品服務的國際化,要求工程教育質量不僅在本國內得到認可,還要得到國際間的互認,因此需要具有國際實質等效的工程教育認證。
此外,工程教育自身的改革和發展也將對工程教育認證提出新的要求。首先,為滿足產業轉型升級以及促進新興產業發展的需要,工程教育需要對傳統學科專業進行布局調整以及設立新專業,這就要求工程教育認證對相應的認證專業領域進行修訂、調整和充實;其次,為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工程人才需要的變化,工程教育必須及時修訂和更新相關專業培養標準,這就要求工程教育認證的相關標準能夠適時更新,以對擬認證專業的人才培養標準的修訂起到促進作用;第三,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教育技術和教育質量保障手段的引入,以及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校企合作方式等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也要求工程教育認證拿出與之相適應的工作方案,包括自評報告的內容和要求、現場考查的重點和指標要求、認證專家的遴選和培訓、工程教育認證工作流程等。
由以上分析可知,工程教育認證的產生和發展與工程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之間存在著必然的、密不可分的聯系,對這種聯系的分析研究對加強和促進二者之間的關聯性和改革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將從以下幾方面著重對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研究。
二、工程教育認證與教育教學理念轉變
1.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工程教育認證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具體表現在幾個方面:專業要有圍繞學生的招生、學習指導、質量保證、學分認定和就業等方面的措施;培養目標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應包括對學生畢業時的要求;課程教學內容要根據對學生的畢業要求選擇和設計;師資隊伍和其他支持條件要有利于學生培養達到預期目標;認證的核心在于全體學生的表現。
事實上,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決定了教育質量評價的落腳點在于學生學習成果即學生能力的提升上。具體地說,不論開設的課程是否國家級精品課程,不論主講教師是否國家級教學名師,不論專業在學生學習環境上投入多少軟硬件設施,如果學生在學習上收獲有限,就不能證明教育教學質量是高的。
在工程教育實踐中,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將其落實在專業培養方案的制定和實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及教育教學資源建設的全過程之中。具體而言,一切教育教學過程和環節都應該以學生為本,包括:培養目標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培養標準要使學生成為行業企業需要的人才,課程體系要成為培養標準實現的平臺,教學組織和方法、教師隊伍建設、教育教學資源配置等要有利于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等,以至于所有的教育教學活動都朝著達到培養標準和實現培養目標的方向努力。
2.強調以培養目標為導向。
工程教育認證強調以工程人才培養目標為導向,具體表現在幾個方面:專業培養目標與畢業要求的表述要有利于對培養目標的實現度進行評價,能更好地體現國際實質等效的要求;學生畢業要求的滿足要支撐專業培養目標的實現;認證專業必須通過舉證證明可以期望每個合格畢業生滿足培養目標要求;專業培養目標與畢業要求必須對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的各項教育教學活動起導向作用,是承擔教學任務的每位教師的行為準則;對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實現度的評價必須分解為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全程跟蹤與進程式評估1。
在我國工程教育實踐中,長期存在著教育教學活動與專業培養目標相脫節的現象:其一,專業培養標準與培養目標不一致,前者不能支撐后者的實現;其二,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沒能圍繞著培養目標的實現系統性地進行改革和更新,而是各自為政,與培養目標的實現缺乏必然的聯系;其三,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沒有與實現培養目標的需要相結合,而是沿襲不變,往往與培養目標的實現毫無關系;其四,教育經費的投入和教育教學資源的配置不能滿足培養目標實現的需要。
改變上述現象的做法是:在專業人才培養整個過程中,要強調以培養目標作為開展各項教育教學活動、進行教育教學資源投入和配置、形成教育培養制度和制定教學管理措施的導向。從系統性實現專業培養目標的角度,強調以培養目標為導向主要體現在以下系列環節:將培養目標落實到培養標準;將培養標準細化并分別作為課程模塊目標和課程目標予以落實;學習掌握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的教學方式;以培養標準為總目標開展每門課程教學和其他教學環節。
3.注重教育產出和實際成效。
工程教育認證注重教育產出和實際成效?!敖逃a出”指的是畢業生的能力,即“畢業要求”,是保證培養目標實現的關鍵,是工程教育認證具有國際實質等效性的具體體現。在工程教育認證中,對教育產出的認定是十分嚴謹的,接受認證專業必須以“舉證”的方式回答兩個問題:為確保每一位合格畢業生達到畢業要求,專業做了什么?專業如何評價這些做法達到了畢業要求所表述的預期效果?
由于長期的資源不足,使得我國教育界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十分強調教育的投入。雖然,提高和保證教育質量離不開教育經費投入和教育資源提供,但是,在教育投入不足和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更需要重視教育效益,即教育的投入產出比。也就是說,只有重視教育產出及實際成效才能夠形成教育發展的良性循環,獲得更多、持續的教育經費和資源投入。
注重教育的產出及其實際成效是追求教育質量的核心,它不僅有利于教育效益,也有利于教育管理。一方面,它能夠引導教育實踐者注重其工作結果、追求實際、更好地做好本質工作;另一方面,它能夠使教育管理者從日常管理中解脫出來,以業績為導向,給予教育實踐者更多發揮其能力和創造性的空間。因此,在這種教育理念的作用下,提高教育質量就成為順理成章之事。
注重教育產出的關鍵在于關注“產出”的相對值,而不是其絕對值。教育質量的高低應表現在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前和接受教育后其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增量”上,正是這個相對值,才能夠準確反映出教育的作用和效果。而以絕對值衡量教育產出的做法,不僅不可能客觀、公正地評價教育產出,還可能弱化了教育的本質屬性。
4.堅持全體學生共同達標。
工程教育認證堅持全體學生共同達標,即接受認證專業的全體合格畢業生要共同達到畢業要求。這里的“全體”關注的是每一個學生,而不是少數學生或者尖子生,因此,不允許也不接受將少數學生的標志性成果作為專業認證的“舉證”材料。由此可見,工程教育認證重視的是教育資源,包括優質教師資源、場地設備資源、圖書網絡資源和實習實踐條件等能夠被全體學生實際使用的狀況。
工程教育認證中的每一條畢業要求都不應該憑空想當然就滿足,需要全體學生共同達到的畢業要求必須通過落實到明確的教學環節來實現。一方面,課程和其他教學環節必須在實現畢業要求上具有明確的功用;另一方面,必須有有效的評價機制以保證每個教學環節在實現畢業要求上的功用均得到發揮。
堅持全體學生達到畢業要求(即培養標準)在工程人才培養上將產生如下影響:首先,專業會根據教育資源擁有情況決定學生規模,以保證進入專業的每一個學生均能享用良好的教育資源;其次,將促使學校出臺政策和制定措施,以支持和激勵高水平教師將更多精力投入專業教學;第三,將促使學校和專業加大在教育教學上的投入,重視教育資源和教學條件建設;第四,將促使學校和專業更加重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創新以及教育教學管理,提高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5.以持續改進促進質量不斷提升。
工程教育認證不僅關注接受認證專業的現狀,更強調該專業必須具有持續改進機制,并以此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工程教育認證強調的持續改進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括五方面內涵:一是以持續改進為目標建立專業教學管理制度;二是將常態化的教學評估和評價作為持續改進的基礎;三是將行之有效的教學質量監控和反饋機制作為持續改進的必需;四是專業內每位教職員工是持續改進的主體并負有責任;五是持續改進的成效要具體體現在學生的表現上。2
工程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改進是一種重要的質量意識,是一種經常性的質量改善活動,可以發生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任何環節,它既要注重效益又要講究效率,需要全校上下和全體員工的共同參與[1]。滿足工程人才培養需要的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改進過程可以由識別(Identify)、計劃(Plan)、試驗(Test)、研究(Study)和行動(Action)五個連續的階段組成,簡稱IPTSA循環。[1]
持續改進機制建立的核心在于“持續”上,因此,持續改進必須成為教職員工自覺自愿的行動,只有這樣才能使質量改進行為持之以恒,才能使質量不斷提升。建設教師自主驅動的人才培養質量保障機制應該成為高校努力的方向,高校在掌握教師自主驅動的質量保障循環特點的基礎上,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樹立以教師為本的質量保障理念、在教師崗位聘任中強調教育教學能力、通過各種方式持續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在績效薪酬制度改革中引導教師重視和投入教學以及出臺各種激勵措施形成教師重視質量的長效機制。[2]
三、工程教育認證標準與工程人才培養標準化
工程教育認證標準是為了培養滿足行業企業需要的工程人才而對工程教育提出的必須達到的基本要求。在國際上具有代表性的美國工程與技術認證協會(ABET)工程認證委員會(EngineeringAccreditationCommission,EAC)2014~2015年度的工程專業認證標準(CriteriaforAccreditingEngineeringPrograms,2014~2015)3包括8項通用標準(學生、專業教育目標、學生產出、持續改進、課程體系、教師隊伍、設施和學校支持)和2項專業補充標準(課程和教師隊伍)。中國工程教育認證協會2014年修訂的工程專業認證標準包括7項通用標準(學生、培養目標、畢業要求、持續改進、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和支持條件)和3項專業補充標準(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和支持條件)。不論是哪個國家的工程教育認證標準,其首先是針對本國工程教育實施主體在工程教育的核心要素上提出基本要求,以培養出滿足行業企業需要的工程人才;如果要加入學歷的國際互認協議,還必須具有國際實質等效性。
工程教育認證標準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所有接受認證工程專業均必須滿足的最低標準,這就意味著,擬認證工程專業均必須首先達到這一要求,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工程人才培養的標準化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工程教育認證標準提出了所有擬認證專業所培養的工程人才在知識、能力和素質上必須涵蓋的要求。這容易導致擬認證工程專業將實現認證標準中的“畢業要求”或“studentoutcomes”作為專業的最終追求,而忽略了本專業應有的人才培養的優勢和特色,從而可能導致大批擬認證專業工程人才培養的同質化。
其次,中國工程教育認證標準規定了工程人才培養的課程類型并對每類課程的學分提出要求,在各個專業類的專業補充標準中甚至對各類專業的課程名稱和課程內容也予以了規定。作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和達到畢業要求的重要載體,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過度規范和精細要求,容易成為擬認證專業難以或不想進行課程體系改革重組以及教學內容不斷更新的借口。
第三,工程教育認證標準在學生、持續改進、師資隊伍、支持條件等方面的要求對于建立和規范工程人才培養體系無疑是積極的,但也容易限制擬認證專業獨立地開展工程教育教學改革和實踐活動。事實上,存在這樣的較為普遍的現象,擬認證專業往往將關注點和主要精力放在工程教育認證標準所規定的要求上,而不夠重視或忽略了本專業應有的獨立性。
為了避免上述問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各國專業認證機構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鼓勵各個專業中的“studentoutcomes”不僅要涵蓋通用標準,而且要有反映出本校特點的要求,強調個性化和多樣化;又如減少或淡化課程類型,給予各個專業在課程體系改革上更大的靈活性,以照顧專業類中不同專業在課程設置上的差異性;再如重視認證標準的前瞻和導向作用,將經濟社會發展及行業企業對工程人才培養的變化要求及時反映到認證標準中,使之引導工程教育改革與發展,或者至少不與工程教育改革相矛盾。
申請專業認證的工程專業所在的高校類型各異,如果均抱著只是通過工程教育認證的想法,則對工程專業的建設和發展是毫無意義的。極端點說,辦學歷史不長的本科院??赡芤驗闉榱送ㄟ^專業認證而忽略了本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特色的形成,從而產生一批具有同質化傾向的工程專業;而那些辦學歷史悠久的院校也可能僅為了通過專業認證而沒有從根本上重視工程教育認證強調的持續改進,弱化了本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特色的發揮。
總之,一個國家的工程教育認證標準要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及時更新,它既要綜合反映近期內(3~5年)本國行業企業在工程人才培養上對工程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又要在本國工程教育改革和發展上發揮前瞻和導向作用;一所高校的工程專業申請專業認證的目的既要是檢驗這些專業的人才培養是否達到行業企業的基本要求,使畢業生能夠跨入人才市場競爭的門檻,更要以促進這些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持續改進和工程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為主要目標,不斷提升畢業生的市場競爭力。
四、工程教育認證與工程專業培養目標制訂
工程專業培養目標是對學生畢業后在知識、能力和素質上應該具備或達到程度的綜合描述,是本專業各種教育教學活動的行動指南和全體師生努力的共同方向。ABET工程專業認證標準(2014~2015)第2條———培養目標上的規定是:“專業必須有公開的、與學校使命相一致、滿足各種利益相關者需要、與各條認證標準相一致的培養目標;必須有包括專業利益相關者參與的、有記錄、系統實施、有效的專業培養目標的定期評審程序,以保證培養目標與學校使命、利益相關者需要和各條認證標準相一致。”[3]達到這樣要求的培養目標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培養目標的制訂。在深刻領會學校使命的基礎上,通過與畢業生、教師和用人單位等與本專業存在利益關聯的群體和組織的座談、訪談和市場調研,分析研究本專業服務面向區域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對本專業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制訂出既滿足利益相關者需要,又與學校使命及認證標準要求相一致的本專業的培養目標。
(2)培養目標的公布。專業應該通過所在學校和院系網站、招生簡章、教師和學生手冊以及在專業培養方案中公開本專業培養目標,這一方面符合專業認證要求對外正式培養目標的規定,更好地接受利益相關者的監督;另一方面也能夠更好地獲得利益相關者對培養目標的意見和建議,以為日后進一步完善和更新做準備。
(3)培養目標的定期評審與修訂。專業應該建立培養目標的定期評審和修訂機制,一方面要注意收集來自各利益相關方對培養目標的意見和建議;另一方面要定期(如每年一次)召開畢業生、校友、教師、用人單位、行業組織和捐資者等的座談和咨詢會,并通過網上或書面調查,廣泛征求各方意見,在定期的培養目標修訂中予以充分考慮。要按照專業認證要求做好全過程的詳細記錄,包括時間、人員、意見和修訂情況等。
合格有效的工程專業培養目標必須具備以下條件:1滿足服務面向地區經濟社會對本專業人才的需要;2符合學校的具體實際,體現本校辦學優勢和本專業人才培養特色;3具體明確,可分解落實、能操作實施、可檢查評估、能實現達成;4必須被全體師生所理解和接受,能夠指導專業培養方案的實施,成為師生開展教學活動的指南。
為了制定出滿足以上條件的工程專業培養目標,工程專業所在院系需要依次做好以下工作:1根據所在高校的辦學定位和服務面向,明確本專業服務面向;2通過對服務面向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工程人才需求的調研和分析,明確社會對本專業人才的要求;3在與其他高校,尤其是本地區同類高校的比較中,確定本校的辦學優勢;4在與本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競爭關系的其它高校相關專業的比較中,確定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特色;5按照上述工程專業培養目標必須具備的條件3,制定出若干條本專業培養目標;6通過各種可能的渠道和場合,向本專業師生宣傳和講解本專業培養目標,一方面廣泛征求聽取意見,另一方面使他們理解和接受,從而共同支持培養目標的實現。
五、工程教育認證與工程專業培養標準
工程專業培養目標的實現必須通過該專業相應的培養標準來落實。工程專業培養標準對人才培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貫穿于工程人才培養全過程:1是制定工程專業培養方案的依據。不論是課程體系改革重組、教學內容更新、教學方式改革,還是教學計劃的制訂、課程教學大綱的編制等,均是以落實和實現專業培養標準為目標。2是本專業人才培養過程師生員工教育教學行為的指導。在實施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的所有直接或間接的教育教學活動,不論活動本身是否開展、如何開展,師生員工是否參與,如教改立項、教學研究、教材建設、學生課外活動、教師隊伍建設、校外基地建設等,所有這些行為均要以專業培養標準為指導。3是本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標準。不論是人才培養過程中對相關教育教學活動的評價,還是人才培養全過程結束時對畢業生質量的評價,均是以本專業培養標準為準則。
在工程教育認證中,專業培養標準被稱為學生產出或畢業要求。ABET工程教育認證標準第3條———畢業要求規定:專業必須有支撐培養目標實現的畢業要求。因此,擬認證工程專業必須根據自己制訂的培養目標,提出用于保證培養目標實現的畢業要求。作為擬認證工程專業畢業要求的共同基礎,ABET工程專業認證標準(2014~2015)提出了11條基本的畢業要求如下:[3]
(a)應用數學、科學和工程知識的能力;
(b)設計和開展實驗以及分析和解釋數據的能力;
(c)在現實的約束條件下,如經濟、環境、社會、政治、倫理、健康、安全、可制造性和可持續性等,設計滿足期望需要的系統、部件或過程的能力;
(d)多學科團隊的運作能力;
(e)識別、規劃和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
(f)對職業和倫理責任的理解;
(g)有效溝通能力;
(h)接受廣博的教育以理解工程解決方法對全球、經濟、環境和社會的影響;
(i)認識終身學習的需要并具備終身學習能力;
(j)具有當前熱點問題的知識;
(k)應用技術、技能和現代工程工具于工程實踐的能力。
對擬認證專業所提出的畢業要求有三方面規定:一是必須完全覆蓋上述11條ABET畢業要求;二是說明本專業畢業要求是如何支撐本專業培養目標的實現,如可采取表1所示矩陣表的方式:三是本專業畢業要求必須能夠分解到課程或教學活動,成為衡量這些課程或教學活動實施效果的具體要求。
工程教育認證對畢業要求的規定對工程教育有以下作用:一是通過認證的工程專業均達到統一的基本畢業要求;二是各專業在基本畢業要求上能夠突出各自的重點和特色;三是每一條畢業要求的實現必須通過具體的課程或教學活動得以保證。
工程教育認證采取自頂向下的分解落實方式將培養目標、培養標準和課程或教學活動有機地形成一個整體,充分保障了專業培養目標的實現,從而從根本上扭轉我國工程教育普遍存在的培養目標、培養標準和課程設置三者相互脫節的問題。
六、工程教育認證與工程教育質量持續改進
工程教育質量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必須通過連續不斷的持續改進才得以不斷提高。持續改進是工程教育質量保障的重要環節,也是工程教育認證的重要目標之一。ABET工程專業認證標準(2014~2015)第4條———持續改進規定:“專業必須定期使用恰當的、有文件證明的程序評價和評估畢業要求實現的程度。這些評估結果必須系統地用于本專業的持續改進。其他可獲得的信息也能夠用于幫助本專業的持續改進”。[3]
工程教育質量持續改進源于兩方面的需要:一是工程教育質量尚未達到既定的專業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需要繼續改進和完善教育教學工作;二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行業企業對工程人才的要求在不斷變化,相關工程專業的教育教學工作需要持續改進。即使沒有上述原因,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只要發現質量問題或有提升質量的可能,就應該予以重視并改進質量。因此,持續改進應該成為大學文化的重要內涵,成為每一位師生員工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行為導向。
為了達到工程教育質量持續改進的目的,工程專業必須建立機制完善、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學質量持續改進體系,這個體系主要由以下幾部分構成:
(1)教育教學管理制度。這部分主要由教育教學管理組織架構和運行方式以及教育教學管理規章制度構成。組織架構包括校長和教學副校長、校教務處、學院院長和教學副院長、專業系主任和教學副系主任、校院教學指導委員會、校院教學督導組、院系辦公室、課程組、實驗室等。運行方式主要指組織架構中的個人和組織在教育教學管理上所承擔的責任、發揮的作用、相互間關系以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等。規章制度主要包括由學校和院系層面出臺的、以文件形式出現的、與工程專業密切相關的各種規定、要求、條例、意見和管理辦法等。
(2)教學環節質量要求。持續改進主要落腳于專業教育中的主要教學環節,要否對某一教學環節進行持續改進的依據是其質量是否達到既定的質量要求。工程專業教育中各主要教學環節的質量要求源于對該工程專業畢業要求的分解和細化,必須明確、清晰,可以表述成若干個要點。同時要明確每個教學環節質量要求的責任人、質量評價所基于的基本數據、評價周期、評價結果的使用及其改進措施等。
(3)質量持續改進主體。教育教學質量持續改進的主體是多元的,主要包括承擔教育教學活動的教師、主動參與教育教學活動的學生和對教育教學活動進行管理的教學管理人員。在這三元主體中教師是關鍵的一元,這是因為:不僅整個教育教學活動是由教師來準備、組織和實施的,而且質量評價結果的采納、教育教學質量的改進等也是主要由教師來進行。
(4)內部質量監控機制。專業應建立人才培養質量過程監控機制,包括對主要教學環節的質量監控和定期對專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評價。教學環節質量監控的目的是防止在教學環節中出現與該教學環節質量要求不符的偏差。教學環節質量監控機制主要由監控點、監控者、監控內容和監控方式構成。一個教學環節的質量監控點應該在能夠對教學質量進行有效評價的時候;質量監控者與監控內容和監控方式相關,可以是擔任教學任務的教師、參與教學活動的學生以及教學管理人員或其他教師等;監控內容主要是檢查判斷學生是否達到教學環節預期的質量要求;監控方式取決于監控內容,必須是能夠有效、客觀、準確地評價出所評教學環節質量的方法和措施。對專業教育教學質量的定期評價機制是由學?;驅I所在院系組織的、定期開展的針對課程體系設置、教學計劃安排、教育教學方式、教育教學效果等方面的評價。定期評價的參加人員可以有教師、學生、教學管理人員、專家、院系領導等;評價方法應該形式多樣,如聽課、座談會、規范性檢查、學生評教、專家督導等。
(5)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畢業生及其用人單位對專業教育教學質量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和判斷,容易從自身職業發展的需要、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和社會對人才的預期等不同的視角對工程專業教育教學質量改進提出十分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因此,需要建立定期對畢業生職業發展進行跟蹤、對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變化進行調研、對當前的專業教育教學工作進行檢討以修訂和完善專業培養方案、促進專業教育質量持續改進的機制。
畢業生可以分成應屆和往屆兩類,主要通過座談會和線上/線下問卷調查兩種方式征求意見。應屆畢業生剛結束整個專業教育,對整個專業教育教學過程記憶猶新,能夠從系統的角度對專業教育教學提出建議和意見,包括專業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設置、教學方式、教學內容、課堂教學、課外學習、實踐教學、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教育教學資源等方面。往屆畢業生經過3~5年的社會工作,容易對專業教育所能為學生提供的與行業企業對人才期待的兩方面進行比較,據此對專業教育教學改革提出建議和意見,包括企業對人才需求的變化、畢業生能力和素質的要求、專業教育的重點、課程改革的方向、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等方面。對用人單位主要采取座談會、研討會、到企業實地調研及問卷調查等方式征求意見,他們會從企業實際需要的角度,對畢業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進行評價,并據此對專業教育的重點和改革提出建議和意見。
(6)社會質量評價機制。主要通過具有公信力的社會第三方評價機構、通過網絡平臺等傳播渠道主動向社會公開專業培養目標、培養標準和培養方案等文件信息的方式,同時關注社會輿論與主要媒體的評價意見等,以得到社會各方面對專業教育質量的監督并獲取社會各界改進專業培養方案的建議和意見。
(7)評價結果反饋機制。通過內部質量監控機制、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以及社會質量評價機制獲得的對專業教育質量評價結果應該通過分門別類后及時地反饋給相關質量責任人。課程和教學環節的責任人是任課教師;課程體系的責任人是專業負責人、課程組長和骨干教師;專業培養方案的責任人是系主任和專業負責人;教育教學資源的責任人是系主任、專業負責人、實驗室管理者等。反饋給質量責任人的專業教育教學評價結果應該盡可能清晰、明確,并予以必要的說明,以幫助責任人理解和采納。
(8)質量改進完善機制。教育教學質量責任人在獲得質量評價結果后,應認真分析質量偏差的原因,采取行之有效的質量改進措施,及時地對教育教學質量進行改進和完善,并關注和跟蹤改進后的效果。從根本上說,重視教師在質量改進中的主體作用,鼓勵和引導教師將持續改進活動嵌入教育教學活動之中,將通過各種渠道得到的教育教學質量信息用于自我反思和改進教育教學,是建立有效的質量改進完善機制的關鍵。
工程教育質量持續改進是一個不斷循環的質量改進過程,即是連續不斷地實施發現質量改進機會、尋找質量改進措施和實現質量改進目標的質量改進循環。[1]這個循環的終結是以實現質量目標為標志。
七、工程教育認證與專業課程體系改革
專業課程體系是實現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標準的主要載體,這方面在工程教育認證中得到強調。ABET工程專業認證標準(2014~2015)第5條———課程體系規定:“專業課程體系應符合學校和專業的培養目標和產出(畢業要求),必須包括三個部分:適合本學科的大學數學和基礎科學;適合學生學習領域的工程科學和工程設計;適應學校和專業培養目標的通識教育。此外,學生最后要完成一項綜合設計,為工程實踐做好準備?!盵3]
為了保證培養目標、畢業要求及其課程體系的一致性,使課程體系能夠有效地支撐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的實現,就必須對工程專業原有的課程體系進行改革重組。在各種課程體系結構中,最適合工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是模塊化結構[4]。模塊化課堂體系的設計和構建思路是:自頂向下、分解集成[4]。模塊化課程體系的設計和構建可通過4個基本步驟完成[4]。
培養目標、畢業要求及其課程體系的一致性關鍵在于課程體系是如何支撐畢業要求的實現。通過模塊化課程體系實現畢業要求需要兩方面的努力:一是將畢業要求自頂向下落實到課程;二是由每一門課程自底向上支撐畢業要求實現。自頂向下落實由三步組成:1將畢業要求逐條分解到能夠作為課程模塊目標的程度;2將分解后的畢業要求落實到相應的課程模塊;3將每一課程模塊的畢業要求進一步分解到每一門課程。自底向上支撐也由三步組成:1通過每一門課程的實施實現該門課程的目標;2將各個模塊內每一門課程的目標予以集成以形成該模塊的目標;3將各個課程模塊的目標集成,就最終實現了畢業要求。需要注意的是,畢業要求通過兩次細化分解后落實到每一門課程的課程目標,既是對相應課程的培養要求,也是對該課程的考核要求。畢業要求的實現過程如圖1所示。
通過圖1,可以進一步看出課程與畢業要求之間存在如下密切關系:
(1)每一門課程能夠為多條畢業要求的實現做貢獻。一門課程的功用是多元的,這不僅是因為課程目標可能源于多條畢業要求,擔負著不同程度上實現相關畢業要求的任務,而且還由于該課程作為先導課程的延續和后續課程的基礎,發揮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因此,也間接為其他畢業要求的實現做貢獻。
(2)一條畢業要求的實現需要多門課程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的有效實施才能達到。一條畢業要求的實現即使可以以一門課程的實施為主,但仍然需要多門關聯課程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的連續實施,通過這些課程的相互配合、持續作用和不斷強化,以最終達到該條畢業要求。事實上,在課程體系設計和構建時,往往將這幾門關聯的課程置于一個課程模塊之中,以共同實現某條畢業要求。
畢業設計是一門重要的綜合性課程,在實現畢業要求和培養目標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工程教育認證將畢業設計作為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其定義為:“學生在多種現實約束條件下,按照合適的工程標準,綜合運用已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完成的綜合工程設計?!盵3]從實現畢業要求和培養目標的角度考慮,畢業設計應該滿足四方面要求:1選題要密切結合本專業的工程實際,包括企業面臨的生產、技術、研發、市場、管理等方面;2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3注重強化學生的職業素養、工程意識、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4避免采用畢業論文的形式替代畢業設計。
課程體系的改革重組離不開企業或行業專家的參與。企業或行業專家不僅最清楚當前和未來社會對工程人才的需求,包括人才層次、類型、結構和規格等,而且十分清楚目前高校工科畢業生在知識、能力和素質上存在的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因此,企業或行業專家的參與不僅能夠對專業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提出符合實際的建議和意見,而且能夠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理論聯系實際、學校與企業結合等提出切合實際的建議和意見。
還需要注意的是,承載著畢業要求的課程體系只有通過其中每一門課程的有效實施才能最終達到畢業要求,而一門課程的有效實施至少需要做到兩點:1必須采用與課程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2需要有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相應的評價方式,以檢驗一門課程的實施是否達到預期效果。
至此,從本文第四節開始討論的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逐層分解落實和反饋貢獻可以用圖2表示。
八、工程教育認證與工科教師隊伍建設
建設一支數量足、結構合理、質量高的工科教師隊伍是培養滿足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的工程人才的關鍵[5]。ABET工程專業認證標準(2014~2015)第6條———師資隊伍規定:“專業應有足夠數量的教師以具備覆蓋專業所有課程領域的能力。必須有足夠數量的教師以提供充分的生師交互、學生建議和咨詢、大學服務活動、專業發展、與工業和專業實踐者以及用人單位的交往。專業教師必須有適合的任職資格和足夠的權威以確保對專業的恰當指導,以及開發和實施對專業的評價、評估和持續改進過程。教師的整體勝任力可以通過如下因素判斷:教育、背景的多樣性、工程經歷、教學效果和經歷、溝通能力、發展更有效專業的熱情、學識水平、專業團體的參與、專業工程師許可等。”[3]
考慮到工程是實踐性很強、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的重要學科,對從事工程教育的教師的要求既有與其他學科教師相同的部分,也有其獨特和專門的地方,結合ABET的上述規定與我國當前的實際,工程教育教師隊伍的建設應著重在以下幾方面做好工作。
(1)教師任職資格:從事工程教育的教師不能夠像其他一些學科的教師那樣僅要有博士學位,并勝任教學和科研工作,他們還必須具有廣博的知識面[5]、豐富的工程經歷和多樣的職業發展歷程,只有這樣才能履行好工科教師的職責。
(2)教師數量結構:除了必須完成課堂上的教學工作外,工科教師在課外還必須承擔大量與學生發展緊密相關的工作,包括師生互動、為學生學習和職業發展提供建議和咨詢、與工業企業以及用人單位交往合作等,這就要求每個工程專業要有足夠數量和不同經歷背景的教師,以確保這些工作的完成。
(3)教師教學能力:高校與研究院所的主要區別在于人才培養,因此教師的教學能力是其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項能力。年輕工科教師往往缺乏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的學習以及教學管理方面的經驗,因此,一方面要開展教育教學方面的研究,使他們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把握教育教學規律,了解學生學習動機和期望;另一方面要通過學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培訓或到國內外著名高校研修的方式,提高教師的課堂施教、教學評價、質量改進能力,以達到提高教學效果和豐富教學經歷的目的。
(4)教師學識水平:工科教師應該學識淵博,即不僅要有廣博的知識面,高深的學術造詣,還要有良好的學術素養,這就要求他們從三方面努力:一是擴大知識面,從本學科專業領域拓展到其他相關學科專業領域,從本專業的技術標準、政策和法律法規拓展到人文和社會科學;二是結合國家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以及本學科的前沿發展開展本學科專業領域的工程科學與技術的理論和應用研究;三是注重學術修養、為人師表,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嚴謹認真的治學態度,培養批判性意識和創新精神,自覺維護學術尊嚴和學者聲譽,模范遵守學術道德和規范。
(5)教師工程經歷:工程學科專業的特點也決定著工科教師必須具有豐富的工程實踐經歷,而這些是無法在校內獲得的。因此,對于缺乏工程實踐經驗的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要創造條件并鼓勵他們到相關行業領域的企業和研發機構一線,參與生產運行、技術改造、研究開發、內部管理、市場開拓等方面的工程實踐活動,累積和豐富工程實踐經歷,提高工程實踐能力。
一、Conceive-構思
美術項目教學法要求每個小組要構思以下幾個問題:要查那些資料、誰來負責講解項目構思、誰來負責現場演示,正如每一個真實的項目那樣,現有構思再有講解員表達最后拿出好的作品去招標才能拿到資金進行動畫制作,在整個項目中教師扮演投資方,學生項目制作優良可以考慮投資,如果準備不充分就不能進行下一環節,讓學生模擬公司招標來進行項目練習,直接體驗危機感和職業競爭力,讓學生更了解行業情況,為了每個同學都得到提高如何進行角色互換等問題。美術最根本的特點就是對比與創作,就要求學生查閱相關資料以及充分發揮想象力用心琢磨、反復推敲才行。負責講解的學生,要有一定的語言組織能力及其相關理論知識。負責配合演練的學生,要思考如何實現項目的真實性又不傷害同學感情等問題。每位同學都要考慮角色互換的問題。
二、Design-設計倡導個性激勵奇思異想
同學們對于項目都有自己的理解,同時90后對藝術的感悟有很多想法與想象,可以讓同學們在一起交流、討論,一起去揣摩動畫片中游戲中的場景,找類似的場景進行實際參觀,回來之后對各自的感受加以描述。同時在設計演練方案時,各組內同學要分工協作,不但考慮到要有利于發揮各人之長處,還要考慮到要角色進行互換,以使每位同學都受到全面的鍛煉。
三、Implement-實現
各小組設計的方案在課堂展示之前要進行反復演練。各小組根據設計的演練方案,各司其職,進行實際操練。實現的過程是一個組員互相協調、改進、完善設計方案的過程,也是學生“做中學”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組員要集思廣益,互相合作,運用理論指導練習,通過反復練習來驗證理論。總之,從方案構思到實現的過程,是一個綜合的練習過程,是一次“做中學”的過程。教師作為整個教學活動的主導者,負有引導、監督和評價的職責,指導學生應用所學知識探究規律和致力創新,強調相關知識和能力在實踐中的有機聯系。要保證實際項目的順利實施,需要指導學生合理利用時間,合理分工合作。
四、教學總結
[關鍵詞]卓越工程師教育 車輛工程 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4)16-0029-02
目前,我國相當多工程類專業的培養都強調理論的培訓而缺乏實踐的鍛煉,這就使很多大學生缺少實際經驗、找工作難。另一方面,一些急需專業人才的企業又招聘不到合適的人才。河南工業大學車輛工程專業課題組就此針對國際和國內的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做了研究,依托校內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工程訓練中心、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及鄭州市產業集群優勢,采用“2+2”培養模式,搭建“2基地、3層次、5模塊”的三級遞進式實踐教學平臺,打造“兩全一雙、協同聯動”的教學團隊,從而構建起具有本校特色的車輛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模式。[1]
目前,我國設置有車輛工程專業的高等院校大約有126所,其中河南省有河南科技大學、河南工業大學、中原工學院、河南理工大學、洛陽理工等高校。河南工業大學是教育部批準的全國第二批實施“卓越計劃”的133所高校之一。其車輛工程專業已有15年的辦學歷史。學校依據地理位置優勢和鄭州市多家汽車制造企業的支撐,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在汽車設計、制造和理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一、發達國家高等教育關于工程師的培養
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都比較注重人才的培養,采用實踐教學的方法。他們教學時采用的實踐訓練比較早,教學與實踐相結合,在課堂中解決實際工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增加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為學生提供技能培訓。這樣,學生畢業后就可以把課堂中的理論應用到實踐工程和操作上去。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學習和借鑒的寶貴經驗??偟膩碚f,發達國家的工程師培養包括如下方式:
1.美國高校培養模式。這種模式將學生的時間規劃成半天交替式,上午在校學習理論知識和基礎知識,下午、晚上去企業實習,參加工作,以此來積累經驗,將所學理論應用到實際中去,學校將這些工作經驗也計入學分。這樣,學生每周可以積累15-25小時的工作經驗。2.英國高校培養模式。該模式采用的是著名的“三明治”教育模式,要求學生將工作時間安排在學習之間,先學習理論,再應用到工作中去,然后總結工作中的經驗、教訓,再次學習,以此得到提升。時間上,三年制的工作時間不得少于1年;四年制要保證18個月的工作時間。3.德國高校采取企業主導型、工程型人才培養模式。德國四年制教育,要求學生先進行兩個學期的理論學習,然后確定大概的就業方向。第三學期學生就去企業實習工作,到第七和第八學期的時候,學生在導師和教師的幫助下接受工程師項目,并完成設計和工作。
二、我國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工程教育偏學術
我國目前的教學模式缺乏雙師型教師,教學評價體系也不合理,重理論輕實踐,以論文級別來評比。
(二)忽略學生個體差異性
近年來,隨著高校的擴招,大多數高校通常采用大班或合班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授課,忽略了學生個體差異性,不能進行因材施教,不利于學生職業能力的提高。
(三)專業基礎課程教學手段單一
現在國內大多高校仍在采用“教師一言堂”式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授課?!敖處熞谎蕴谩钡慕虒W模式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1.教學方式單一。2.教學方法呆板。這種模式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基礎知識的夯實,不利于提高學生專業涵養和知識及其實踐能力。
(四)在實踐教育方面嚴重欠缺
近年來各高校在校企合作培養工程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現在企業對于校企合作教育的認識還不到位,參與的熱情不夠,責任感不強。此外,政府并沒有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和鼓勵措施,再加上學校和教師對于實踐教育的監管不充分,難以達到實踐目標。
三、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的建立與實施
(一)“2+2”模式培養
根據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對汽車卓越工程師的人才需求,河南工業大學車輛工程專業制定了關于“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培養方案。方案緊密結合汽車技術前沿理論,以汽車工程關鍵技術為指導,以校內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工程訓練中心、校外人才培養基地為依托來實現培養復合型人才的目標。復合型人才具有汽車技術工程背景,能掌握汽車技術系統理論和汽車工程領域的專門知識與關鍵技術?!白吭焦こ處熍囵B計劃”的培養方案實施需要兩個階段(兩年基礎教育、兩年專業技術教育和企業實踐)的“2+2”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突出企業的實踐學習,要求學生在企業實踐的時間累計不少于36周。通過這樣加強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溝通交流、團隊合作、知識創新的能力。
車輛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的培養主要劃分為三個層次:通識教育、工程基礎教育以及工程專業教育。這三個層次的劃分標準以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科學研究能力三個能力為核心,以工程的實踐與科研訓練為主線。培養方案突出設計了包括工程學概論、汽車工程專題課程、工程應用類課程、科研訓練、企業實踐等教育內容,從理論到實踐對學生進行學習指導,從學生的角度來進行設計,讓學生對學習專業領域的知識感興趣,以此逐步提高學生在工程實踐、創新、科學研究方面的能力。
根據國家教育委員會的規定,素質教育是一種基于態度和能力,注重學生主體性,突出強調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它面向的是小學生,是一群性格還在塑造、三觀尚未成型、對世界充滿疑問、渴望成長的孩子,孩子們的優點是好奇心強,沒有固定思維,創新意識好,小學教育作為啟蒙教育,對于他們未來發展尤為重要。
二、目前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
對于小學教育,小學生的學習內容不應被限定,應該讓他們自由判斷、自由學習,這一點似乎并沒有嚴格貫徹。另外,學校和家長乃至整個社會對于素質教育的理解都有失偏頗,沒有領會國家提倡素質教育的深遠意義,素質教育存在諸多問題。
(一)學校在素質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開展素質教育,基本上所有學校都開展了課程改革。學校認為素質教育就是給孩子們多上些文化課之外的課程,比如體育課、音樂課、美術課等,有些學校甚至開展雙語教學,花大代價聘請外教對學生進行外語教育。這些舉措確實是積極的,我們并不否認給學生帶來的豐富的課程體驗和多樣化的接觸知識的方式,但課程內容并不符合學生實際,大多浮于表面,形式大于內容,學生們經常反映體育課就是在操場上跑步,音樂課就是聽老師放兒童歌曲,而所謂雙語教學也只發生在課堂上,學校對素質教育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收效卻甚微。新形勢也對教師的業務水準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但是有不少老師只有單一的專業知識,缺乏組織學生搞素質教育的其他相關素質,甚至一部分教師尚未意識到自己已經落伍了。學校老師應對不及,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老師受到的教育沒有改變,對于如何教學生、提高學生素質,老師們并不知道,只能靠自己摸索,不同的老師對素質教育的理解不同,導致不同的老師上課風格不同,有的老師覺得素質教育是放養式教育,有的老師覺得素質教育是方法論的教育,對于這種混亂,學生只能接受,效果注定不會太好。
(二)家長在素質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孩子是家長生活的重心,計劃生育實施以來,大部分家庭就只有一個孩子,溺愛現象時有發生,在素質教育實施以前,家長對學生的成績把控比較嚴格,認為好孩子的標準就是學習好、成績好,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給孩子報補習班、強化班、沖刺班,現在,素質教育開展了,家長們也沒有把握要領,在各種專家、各類廣告的忽悠下,家長們覺得素質教育就是不能讓孩子們輸在起跑線上,就是讓孩子多學技藝,所謂“藝多不壓身”,于是,各類培訓班便如雨后春筍般活躍起來,從最開始的鋼琴班、二胡班,到后面的舞蹈班、歌唱班,有的家長則認為智力是根本,就給孩子報各種奧賽班、國際夏令營,殊不知,這種行為只不過是以前“填鴨式”教育的一種改變,以前是父母逼著孩子學習、考試,現在是逼著孩子上輔導班,殊途同歸,孩子們都得不到真正的素質教育。
(三)學生在素質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倡導素質教育以前的學生像是任人擺布的泥人,不管剛開始是什么形狀,最終都被捏成相同的模樣,素質教育倡導以后,學生被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學生的地位提高了,有了更多的自主性,老師和家長也從責備變成了更多鼓勵,在學校,有老師呵護,在家里,有家長寵溺,學生的自律意識越來越差,對正統的學習產生抵觸的心理,甚至嘲笑那些每天用功讀書的同學,認為他們是只會死讀書的書呆子,認為他們只有成績好,其他什么都不會,這其實是素質教育的病態發展。一方面,學習好的同學反而得不到尊重,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大下降;另一方面,學習差的同學為自己的行為找到了借口,認為素質教育的環境下,沒必要學習成績好,要全面發展,殊不知,這反而是對素質教育的否定。
三、工程教育思想對素質教育的積極作用
工程教育是指對于學生工程能力、工程素質的教育,其含義是非常廣泛的,小學素質教育倡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將工程教育的思想融入素質教育改革,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工程教育既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目標,為素質教育開展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一)工程教育思想對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積極作用
對于學校而言,將工程教育的思想融入素質教育是一種新的模式。學校在素質教育改革的探索之路上走得很積極但又很緩慢,工程教育為學校提供了一種新的發展方向。學校在校內建立工程教育的平臺,與企業合作,打破現有師資來源僅以高校畢業生為主的傳統觀念,政府出臺相應政策,鼓勵并吸引社會各行各業中的優秀人才到小學任教或兼職,充實教師隊伍,促進教師隊伍建設,使得教育方式多元化。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可以取長補短,學校將工程教育的理念具體落實,企業將自己成熟的經驗直接傳授給學生,工程教育直接面向學生,學??梢詫⑵渌Y源用在校園文化建設,校內硬件設施改善等地方,資源利用更加合理。對于學校而言,工程教育使之既找到了一種滿足素質教育要求的教育方式,又改善了學校的軟硬件條件,教育資源和人力資源都得到最大化應用。
(二)工程教育思想對老師實施素質教育的積極作用
對于老師而言,將工程教育的思想融入素質教育是一種新的方式。教育改革只是針對學生,只是提出了要提高學生素質的目標,卻沒有對老師進行系統的教導和訓練。實際上,國內對于如何使老師能夠適應素質教育改革也沒有好的定論,基本上都是老師自己摸索,方法的好壞沒有判斷的標準,工程教育的思想幫助老師打開了思路。將工程教育帶入課堂之后,傳統的老師與來自企業的工程師各自發揮所長,對學生進行互補式教育,減輕壓力,同時創建了一個老師與工程師交流的平臺,實則是傳統教育者與社會發展中斷之間的溝通,這種溝通無論是從教學角度,還是從社會發展角度,都是非常有利的。
(三)工程教育思想對學生接受素質教育的積極作用
對于學生而言,將工程教育的思想融入素質教育是一種新的體驗。或許小學生并不明白什么是工程教育,由于他們對實踐、對動手還保有最原始的熱情,他們會積極參與老師組織的課堂討論,會積極思考老師提出的科學知識,會積極配合老師整理的工程案例培訓,對于學生而言,帶有工程思維的課堂是一種新的接受知識的方法,這種方式對于知識的包容性強,學生更容易理解,也更愿意理解,知識在學生面前不再是枯燥的公式、單調的課文、乏味的單詞,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學生可以操作,可以異想天開,思維會越來越開闊,素質和能力會不斷提高。這種學習方式體現了習而學的思想,通過實踐知其然,然后學習課本的知識實現知其所以然。這種從具體到抽象、從簡單到復雜的學習順序更加適合小學生。
四、工程教育思想在素質教育中具體實施的方式
1“引進來”,讓企業滲透到學生培養全部環節,拓寬學校與企業合作新內涵。聘請企業的工程師到學校講課,學校在制定教學管理計劃時,企業可以參與制定目標,學校評定學生學習成果時,企業工程師可以占有一定權重,將企業工程師更加未來、更加全面的觀念引入小學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2“走出去”,學生到企業參觀學習,在體驗式教育中逐漸成長。小學素質教育要走出課堂、走向實踐,去體會知識運用的感受,知道知識可以用來做什么,知識如何轉換為生產力,雖然學生未必能懂復雜的機構,但學生的好奇心會驅使他們去探索、求知,這也是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培養。
3“搞實踐”,提煉企業項目中的部分內容作為小發明、小創造的題目,讓學生有條件自己動手實踐。小學生對于小發明、小創造之類的東西比較感興趣,可以適當提煉工程項目中的部分科普性內容作為課題,讓學生經過適當的獨立思考能夠完成,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既能增長知識,又能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樹立“帶著問題去學習”“、邊做邊學”的理念。
4“雙師制”,企業老師與學校老師分工協作,共同指導學生。企業的老師與學校的老師共同培養學生,側重點各有不同,學校的老師更傾向于知識教育,企業的老師更側重素質的擴展,雙管齊下。一方面,老師的壓力小了,工作量變小的同時可以有更多的時間思索如何提高課程質量;另一方面,學生的課堂變豐富了,不再每天面對同樣的老師、同樣的課程,學生可以接受更加多元化的教育,成長也會更加迅速。
五、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