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14 03:46:2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話語藝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體育教學語言要科學、條理
語言是表達思維的工具,教學語言必須符合邏輯性規律。如果一個教師的語言表達極富科學條理性,那么這個教師的思維過程也一定十分清晰嚴密,所講解的技術動作就連貫規范,組織的教學過程就比較科學合理。因此,加強體育語言表達的科學性和條理性,關鍵在于錘煉思維的邏輯性。以“原地雙手頭上擲實心球”易犯四種錯誤為例:①實心球出手無力,或未完成擲球動作,實心球就離手。②向下擲實心球,幾乎不存在拋物線。③實心球出手角度太大,高而不遠。④開始擲球時,先屈肘將球降至腦后下方再擲球,用不上以胸帶臂的力量。
針對上述四種情況,教師在講解時語言就要科學有條理,形體語言的展示就要規范連貫,使學生一聽就懂,一做就會。這樣就加深了學生對新知的理解,鍛煉了學生的體育思維能力,也讓學生體驗到了體育語言的魅力。
體育教學語言要啟發、激勵
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個壞的教師是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是叫人發現真理?!边@也是體育語言啟發性的真諦。課堂上教師要通過語言來啟發學生思考問題、發現問題,并善于解決問題。如在教學“籃球的雙手胸前傳接球”時,根據學生接球時普遍等球,不會主動伸臂迎球的錯誤接法,筆者有意進行形體語言教學,模仿學生錯誤的接球手型進行示范,結果造成球接不住或打在自己的胸部上,引得學生哄堂大笑。大笑之后,部分同學就說:“老師,我也好幾次出現過這樣的情況,我真害怕,怕被球打到。怎樣才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時,筆者引導他們給老師這個錯誤動作找原因。經過學生的仔細觀察和體會,最后統一認識:接球時,雙手不能等球,應主動伸臂迎球而后緩沖。錯誤找準了,同學們再進行練習,基本避免了這種錯誤動作的出現,很快地掌握了雙手胸前傳接球技術。由于“錯誤”來自學生,而毛病讓學生自己找,教師加以指點,教學效果自然要比直截了當地傳授方法好。
體育語言是師生雙方傳遞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載體,親切、感人的鼓勵語言能縮短師生的心理距離,溝通師生之間的情感;使學生能保持積極舒暢的學習心境,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學好體育的信心。課堂上,如果教師的語言中含有對學生的尊重、信任、寬容、表揚、鞭策等激勵因素,常常會給學生一語三春,語半功倍的感染力量。
此外,恰到好處地運用無聲語言也可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體育的無聲語言包括教師的表情語言和手勢語言,這些無聲語言可輔助有聲語言共同實現教學目標。我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口”,老師一個溫和的眼神對學生都是一種激勵,即使對學困生特別是對某些缺乏自信心的后進生也一樣。課堂上我們要調整視線投向,盡量用和藹可親的目光去捕捉學生的視線,讓激勵的目光灑遍課堂的每一個角落,使每個學生特別是體育“學困生”,讓他們時刻感受到老師在關注自己,這樣無形中就起到了控制課堂的教學效果。對于課堂中違紀的學生,教師可用嚴肅的目光去批評,這比大聲訓斥更容易使學生接受,且不會影響其他同學的注意力。
同樣,教學中還須加強一些手勢語言,如果沒有手勢語言,課堂教學就顯得有些生硬死板,缺乏活力。在課堂上,教師一次大拇指的伸出,一次對頭部的輕輕撫摸或肩部的輕拍,對學生來說都是一種鼓勵和表揚。當學生做出精彩時,教師除了口頭表揚外,也可以走上去握握他的手表示贊賞,學生接受到這樣的手勢語言后,他們的心情會非常愉悅,思維會更加活躍,教學效果就會在不知不覺中體現出來。當然手勢的使用應保持自然、適度,不能頻繁、夸大。
體育教學語言要形象、幽默
生動形象、幽默風趣的語言是課堂教學的劑,它可以調節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情趣。巧妙地運用形象幽默的語言,可使體育課堂變得輕松風趣,詼諧睿智,這樣的語言不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熱情,還有助于學生加快、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與接受。同時也能陶冶學生的體育心情,展示體育語言的魅力。
論文關鍵詞:比,差比句,否定式,綜述
“比”字差比句是指由“比”字短語充當狀語的比較句,其基本句式為“X比YW”,X、Y為兩個比較項,W為結論項。“比”字句是差比句的典型句式,自20世紀80年代起受到重視從而成為研究焦點。本文試圖對“比”字差比句否定式“X不比YW”的研究狀況作一概述。
一
關于“比”字差比句的否定形式,歷來有多種看法。
一種認為是“沒有”型比較句。呂文華(1994:194)明確認為“X不比YW”“并不是‘比’字句的否定形式”,其否定式是“沒有”型比較句。李英哲(1990:94)、劉月華(2001:846-849)也持相同觀點。
一種認為是“不比”句。趙金銘(2001)提出帶有“不”的否定句就是“比”字句的否定式,“不”多在“比”之前,但也可以用在“比”后。謝仁友(2006)、王黎(2009)等持此觀點。
還有一種兼上兩種看法,認為“不比”句和“沒有”句都是“比”字句的否定形式文學藝術論文,但是功能不一樣。張和友(2002)認為“X不比YW”是對“X比YW”的語用否定,而“X沒有YW”是對“比”字句的語義否定。劉丹青(2003)認為,在形式方面一個肯定差比句式可能對應兩種不同的否定句:一為單純否定式,如“不比”句;一為變異否定式,其使用不同的比較標記和句法結構,如“沒有”型或者“不如”型句式。徐燕青(1996)、殷志平(1998:248-256)等也持此觀點,認為“不比”雖然形式上是對“比”的否定,“不比”句的形式和內容往往不一致。
二
關于“不比”句的句式義也有諸多說法。
一義論,主張“不比”句只有“X和Y差不多”一種意義。呂叔湘(2002:360)提出“不比….”可以表示均齊意義,后來(1999:74、92)又認為“不比”句只強調有差異。劉月華(2001:846-849)也認為“不比”句的基本語義是“X跟Y差不多”。相原茂(1992)認為“不比”句是把有可能會有的兩種情況作為一個狀態而表現出來的,其所表示的中心意義是X、Y之間無大的差別。“X不比Y~W”(~表示邏輯義“非”)通常預設“YW”論文提綱怎么寫。“不比”句總含有說話者對聽話者的想法和意見試圖進行反駁的意味。賈穎(1996:65-69)等也認為“不比”句表示X和Y相差無幾,其功能不是表示比較,而是表示糾正、反駁、申辯。
多義論,主張“不比”句蘊含多種意義。
蔣靜(2003)認為“不比”有兩個意思:表示“比不上”時是比較項在比較點上有程度高低的差別,是“量”的區別;表示“不同于”時是比較項在比較點上的“質”的區別。袁海霞(2010.2)提出其語義類型有兩種:a.“在W上,X≤Y”,表達一種或然關系,強調兩者都有可能;b.“ X不像Y那么W”。
殷志平(1998:248-256)把“不比”句句式細分為三種:“T1X不比T0YW了”、“X不比YW”和“X不比Y更W”,認為它們都表示“X≤Y”的意義。前者預設“T0(X<Y)”,與句義構成轉折關系,而后兩者預設“Y~W”。劉焱(2004:162-186)也將“X不比YW”分為三類:一類由否定詞“不”表示的“比”字句的反問形式文學藝術論文,語義是[+X更W];一類由副詞“不”和動詞“比”組成的動詞性比較句,語義是“X<Y”;還有一類是“比”字句的否定形式,“顯示X與Y的類同”。
吳福祥(2004)在相原茂(1992)基礎上繼續討論“不比”句的語用功能,認為“X不比YW”本質上是一種表達主觀性的反預期的結構式,其類型可以分為三種:a.與受話人的預期相反;b.與說話者自己的預期相反;c.與特定言語社會共享的預期相反。謝仁友(2006)則將“不比”句句式義分為三種:一是陳述差異,表示“X≠Y”;二是陳述差距,表示“X<Y”;三是否定差距,即“X≈Y”,又可細分三種小的語義類型,“X、Y都不一樣W”、“X、Y都一樣W”和“X、Y都一樣”(無所謂W否)。
周小兵(1994:249-256)將“比”字句否定式分為四類:a.“X不比Y+VP”是話語否認,說話人否認或者反駁別人的看法;b.“X不比Y+VP+數量”,意為“X只比Y+VP一點”;c.“X比Y不VP”是一般的句子否定,蘊含“X和Y都不VP”;d.“X比Y+VP+不+數量”預設“X比YVP”,蘊含“X只比Y+VP一點”。徐燕青(1996)對“不比”句系統做了全面考察,認為其語義類型可分為六類:a. X跟Y一樣W;b. X跟Y一樣W,甚至比Y更W;c. X沒有/不如YW和X比YW(X含任指) ;d. X比YW (“不比”句為反問句) ;e. X跟Y差不多W;f. X跟Y不一樣。
三
目前討論“不比”句多義動因的論著較少。
徐燕青(1996)分析了“不比”句多義的句內、句外兩個因素:a.心理因素(感情傾向和心理態度); b.“不比”句某種意義的特定的表現形式;c.“不比”句本身的某些附加成分(語氣副詞和數量詞語) ;d.比較對象(尤為比較項X ) 和比較結果的性質;e.“不比”句所屬的類型。
殷志平(1998:248-256)認為影響“不比”句多義的主要語境因素是比較項所指事物的性質和類別、比較項的抽象和具體、比較項的抽象與否以及副詞的使用。
王黎(2009)提出由于“不比”句在執行否定功能時否定轄域占據的不是一個具體、明確的意義“點”,而是覆蓋著一個意義“面”,句式本身不提供一值性判斷。根據“勝過”、“不如”和“等同”三種比較關系,在否定“勝過”或者“不及”時,必然會留下兩個意義空間“不及(或勝過)”和“等同”,這就是“不比”句多義的內在動因。
四
另外文學藝術論文,陳一(2008)討論了“不比”句的偏依性對舉式“不+比N+大量/定量補語,比N+A+小量補語”、“N1+不A,N2+比N1還不A”、“ N1+不VP,N2+比N1還不VP”。賈穎(1996:65-69)認為“不比”句中表比較結果的形容詞使用情況很自由,謝仁友(2006.4)考察了“不比”句句式義的歷史來源, 張和友(2002)、王黎(2009)等均討論了“不比”句語義的優先理解。
五
綜上所述,關于“比”字差比句否定式“X不比YW”的研究以語義平面最為突出,觀察細致,分析全面,而在語用研究和對相關現象的解釋方面尚待進一步深入,比如,“不比”句多義的動因,結論項含否定詞致使句式不自足等。
參考文獻
陳一偏依性對舉結構與語法單位的對稱不對稱,《世界漢語教學》,2008.3
賈穎“不如”句、“不比”句與“沒有”句,《語言文化教學研究》(北京語言學院漢語學院編),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1996
蔣靜比較句的語義偏向及主觀程度的差異,《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3.4
相原茂漢語比較句的兩種否定形式—“不比”型和“沒比”型,《語言教學與研究》,1992.3
李英哲《實用漢語參考語法》,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0
呂叔湘《呂叔湘全集》,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
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呂文華《對外漢語教學語法探索》,北京:語文出版社,1994
劉丹青差比句的調查框架及研究思路,《現代語言學理論與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戴慶夏、顧陽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劉焱《現代漢語比較范疇的語義認知基礎》,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
劉月華《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王黎“不比”句多義性動因考察,《北京大學學報》,2009.3
吳福祥試說“X不比Y?Z”的語用功能,《中國語文》,2004.3
謝仁友現代漢語歧義句式“X不比Y?Z”的語義類型,《語文研究》,2006.2
徐燕青“不比”型比較句的語義類型,《語言教學與研究》,1996.2
殷志平語境與否定比較句,《語言研究的新思路》(范曉主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袁海霞“A不比BW”的語義及其方言分化形式,《長江學術》, 2010,2
張和友差比句否定形式的語義特征其語用解釋,《漢語學習》,2002.5
論文關鍵詞:一地雞毛,新寫實世俗人生
如果說池莉的《煩惱人生》還有著對精神生活一部分的詩化展現,精神世界在與世俗生活的交叉中呈現著茫然狀態,那么劉震云的《一地雞毛》則是完全的世俗化與生活化,對精神世界的叛逃成為其皈依現實的手段之一。從對精神世界不完全的留戀,到對現實世界的徹底皈依,小說中的人物經歷了一個精神世界的失落過程,展現了卑微小人物在世俗人生中的灰色精神狀態。
《一地雞毛》中既有對現實生活的瑣碎、不順、繁雜的煩躁、牢騷,又有得過且過、安于平庸、適應現實的心態,其中也不乏人們心照不宣的生活哲理和處世方式,使小說具有了深層的現實意義,典型地展現了新寫實與傳統寫實小說的區別特征。
一 精神理想的失落與安于平庸
理想的失落似乎是每個人從少年到壯年所必須經歷的心路歷程,也似乎是人們長大以后變得更加現實、更加世俗所不可避免的心理變化。年輕時的夢想與激情在現實的打磨中不斷地褪色,代之以對平凡的甘心,對瑣事的麻木,以及激情的缺失。這種情緒在小說中反復出現,不斷強化,真實地表現了人們在世俗生活中的麻木狀態。
這首先表現在小林老婆身上。她沒結婚之前,是個文靜而眉清目秀的姑娘,打扮不時髦卻很干凈,甚至還讓人感到淡淡的詩意。然而結婚之后,變成一個“愛嘮叨、不梳頭、還學會夜里偷水的家庭婦女”。除此之外,她的整個生活狀態與精神世界都完完全全地世俗化了:她與保姆吵架,與丈夫鬧嘴,帶孩子、做家務,精打細算,晚上坐在床邊想心思,也只是工作調動的問題。她的生活是世俗的、繁雜的,她的整個精神狀態也被生活同化為世俗與微瑣。
作為小說的主要人物,這點在小林身上體現得最生動。對他而言,更進一步地文學藝術論文,這種失望與失落的情緒,轉化為對平庸生活的心滿意足與自我認同,轉化為“耐心,能等,不急躁,不反常”的近乎麻木的生活狀態。“過去你有過宏偉理想,可以原諒,但那是幼稚不成熟,不懂得事物的發展規律。”理想完全遭到唾棄,小林則完成了自己理想世界的失落過程。然而,這就是生活的原本,人總要現實地生活,總要先完成自己最切實的需要。因此盡管失落了精神理想,小林不會讓人感到卑瑣,而是感到真實。
另外一個典型就是“小李白”,他對理想的拋棄最為徹底,形成的反差也最為強烈。大學時代他有文采有抱負,還引得許多女同學追,然而公司倒閉后賣起了板鴨,養著三個孩子。在他的身上,曾經的理想徹底讓位于世俗生活,他心甘情愿地認清了現實,磨光了身上所有的棱角。
在此,人的個性、理想,統統湮沒于世俗的潮流。理想世界在這個過程當中,徹底成為鏡花水月,從追求,到留戀,到無情地拋棄,人們徹底投身于現實生活的洪流之中。然而,這正是生活的真實面貌。
二 內部尊嚴的喪失與情感淡漠
在安于平庸之外,小說更深一層地表現了人在世俗生活中無可奈何的屈服、低頭,在追求物質的過程中,失去了自己一部分尊嚴的情態,以及自我開解的阿Q精神的圓滑。同時,生活的窘迫、壓力的沉重,人們自顧不暇,造成了人與人精神上的隔膜與分離,人情在這里顯得較為淡漠。
為了能夠換單位,小林和老婆到處求人。在單位的管事頭頭態度已經冷淡之后,兩人迫于無奈,不得不上門送禮求情。原本去求一個已經不愿幫忙的人,就夠低聲下氣了,偏偏在兩人左思右想選定禮物之后,管事頭頭連看都不看就揚長而去,夫妻兩人在樓道里無限尷尬。在這求人與送禮的過程感到丟臉、尷尬,又不得不硬著頭皮上,夫妻兩人在尋求更好生活條件的過程中,實際上喪失了自己的部分尊嚴。這一段非常真切地表現了小林和妻子的急迫、無可奈何、尷尬的情態,將小人物在世俗生活中的艱難,以及為達到目標不得不犧牲尊嚴的心態活靈活現地展露出來。然而在這尷尬過去以后,小兩口回到家,又為可口可樂能夠給小女兒到處喝,起一個正面宣揚的作用,掙回一點臉面而感到慶幸,這是一種自我安慰,以求得心理平衡,又細膩地展現了人們在生活中的圓滑和狡黠。
小林老婆的單位開通了路過他們家的班車,解決了老婆上班路途遙遠的問題,兩人都很高興。不久文學藝術論文,發現原來是單位頭頭的小姨子搬到這附近,為她才開的,小林老婆不禁覺得是沾了小姨子的光,很不是滋味。小林便勸解老婆有班車就不錯了,管他是不是沾光。于是老婆心寬了。不甘的心態,自我寬解的圓滑,都真實地表現出來。孩子上幼兒園這件事就更為典型,當孩子只能上居委會幼兒園的時候,夫妻倆有一套自我說服的辦法;當孩子上了外單位幼兒園,卻是給隔壁家孩子當陪讀的時候,夫妻倆又有一套自我寬慰的辦法。無論是蹭小姨子的班車,還是孩子給別人當陪讀,無疑都是不愉快的,也確實造成了夫妻兩個心理上的陰影,讓他們感到失去了尊嚴,這是他們內心作為人在自我尊重與受人尊重這兩個精神層面的基本需求。然而在現實利益下,他們不得不低頭讓步,作出犧牲。為了達到心理平衡,又不得不用阿Q的精神開解自己。在這介于黑與白之間的,正是現實生活中的灰色精神狀態,既有生活的沉重,也有生活的狡黠。
在生存的重壓之下,小林不得不對老家來的人表示淡漠,因為以他的能力確實負擔不起。當小時候對他有恩的小學老師來北京求醫并看望他的時候,也沒能好好招待人家。小林對自己的困窘、對老師的不恭,都非常后悔而內疚。而小說結尾處,小林聽說老師逝世,“死的已經死了,再想也沒有用,活著的還是先考慮大白菜為好。小林又想,如果收拾完大白菜,老婆能用微波爐再給他烤點雞,讓他喝瓶啤酒,他就沒有什么不滿足的了。”至此,人情的溫暖也已經讓位給了生活的世俗、個人的享受。小林已經深深地陷入了世俗,心里也只存在物質的追求和舒適,甚至對于老師的哀悼,也沒有超過一天。可以說,小林是自私、薄情的,他對于老師的情感也已經轉為淡漠。然而,即便是這樣的小林,也難以指摘,這種灰色的精神狀態,同樣是生活的本色,是現實生活中人們精神狀態的寫真。
三 屈服于規則與主動利用規則
在喪失部分的尊嚴,情感也日益淡漠的同時,小林在被動適應現實,接受現實的打擊、磨礪之后,又升華到了一種新境界,即出于主動地去適應、融入現實生活的人情世故規則,并最后運用得得心應手,為自己掙得物質上的利益。此時的小林,是在主動地加速精神世界的失落,并完完全全地融入世俗生活。
小說中多次出現小林對自己以前“幼稚”“不成熟”的感慨。“當然小林在單位混了這么多年,已不像剛來單位時那么天真,盡說大實話;在單位就要真真假假,真亦假來假亦真,說假話者升官發財,說真話倒霉受罰。”因此,小林賣板鴨的事逃過了領導的審問文學藝術論文,幫查水表的老頭通過批件,撈到了一個小型微波爐。在生活中顛仆這么多年,小林從不得不屈于規則,到看透了許多人情世故的規則,并主動地利用它們,來為自己的生活添磚加瓦。他越來越長于世故,通情練達。與此同時,他也主動地選擇了精神世界的灰色地帶,幫一個簡單的忙便心安理得地收下了微波爐,即使最初有些猶豫,在看到微波爐的好處之后也就順理成章了。
其實,現實生活中,黑與白之間沒有那么分明的楚河漢界,浸透在世俗生活中的人們,更多是灰色的,是曖昧不明的,小說恰恰通過理想的失落,尊嚴的喪失,情感的淡漠,對人情世故的通達,表現著這樣一種灰色精神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