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1 03:37:0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西醫臨床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我院對代償性肝硬化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并進行臨床觀察,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所選取的96例代償性肝硬化患者,其診斷均符合2000年9月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聯合修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診斷標準[1],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8例,男38例,女10例,年齡33~62歲;對照組48例,男40例,女8例,年齡32~60歲;所有病例均未出現過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等失代償情況。兩組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治療組給予靜點丹參注射液250ml,1次/d,并口服中藥湯劑,基本方為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湯加減,方劑主要藥物組成及常用劑量為:黃芪、柴胡、枳殼、香附、白芍、茯苓、白術、厚樸、陳皮、郁金各15g,青皮、豬苓、炙甘草、川芎各10g。1劑/d,水煎取汁300ml,分3次口服。療程3個月,隨訪6個月。對照組口服維生素E丸100mg,3次/d,靜點維生素C2.5g,1次/d,療程3個月,隨訪6個月。治療和隨訪過程中出現明顯肝功異常(ALT>120u/L)或肝硬化失代償者按治療原則給予相應治療。
1.3觀察指標所有病例每月檢測總膽紅素(TBI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血清白蛋白,每3個月檢測血清肝纖維化指標[透明質酸(HA)、層黏連蛋白(LN)、Ⅲ型前膠原(PCⅢ)]及彩超測試肝脾大小和門脈直徑各1次。治療和隨訪中如出現TBIL>35μmol/L、血清白蛋白<35g/L、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等為肝硬化失代償。
1.4統計學處理計量數據用t檢驗,計數數據用χ2檢驗。
2結果
2.1失代償情況治療結束后及隨訪半年中,治療組發生失代償情況為12.6%,對照組發生失代償情況為32.9%,有顯著性差異(P<0.05)。
2.2血清肝纖維化指標變化情況治療組血清纖維化指標在治療前后變化顯著,而對照組在治療前后并無顯著差異,見表1。表1血清肝纖維化指標治療前后的變化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1,**P<0.05,P>0.05
2.3門脈直徑的變化治療組治療前(14.21±1.32)mm,治療后(13.2±1.26)mm,療效顯著(P<0.01)。而對照組治療前(13.99±1.31)mm,治療后(13.92±1.29)mm,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組病例58.9%脾臟厚度縮小>2mm,而對照組只有12.3%,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0.01)。
2.4不良反應兩組患者均未發生明顯不良反應。
3討論
代償性肝硬化的合理治療方案是去除致病因子,抑制膠原纖維形成的各個環節,促進其降解和吸收。長期以來,以活血化瘀和軟堅藥為主的方劑,已獲一定效果。丹參注射液為中藥制劑,丹參的成分之一丹參酮Ⅱ-A磺酸鈉有明顯的抗脂質過氧化作用,且有改善肝脾微循環、促進肝細胞再生的作用。中藥黃芪補氣升陽,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2]。柴胡、枳殼、香附、郁金、青皮疏肝理氣,川芎、白芍養血和血,炙甘草、白術、厚樸、陳皮運脾化濕,茯苓、豬苓利水滲濕。本文結果提示,丹參注射液和中藥聯合應用可有效降低血清HA、LN、PCⅢ,同時有效縮小門脈寬度和脾臟厚度,并阻滯肝硬化失代償的發生,明顯提高患者的生存壽命和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慢性結腸炎以反復性多發性腹瀉為典型癥狀,主要發病部位為直腸、乙狀結腸和降結腸,也有波及到其他部位的較嚴重結腸炎的病例。慢性結腸炎通常出現腸道的炎性水腫、潰瘍、出血等癥狀,發病時左下腹疼痛、腹瀉、排泄物中出現較多的粘液,部分患者可能出現腹瀉和便秘的交替。因為慢性結腸炎的病因較為復雜,所以存在較多的原因不明的結腸炎病例。
1.1過敏食物過敏常常是慢性結腸炎發病的致病因素。比較普遍的過敏源是異體蛋白過敏,也就是因為食用魚蝦、牛奶等高蛋白食物導致的腸道過敏反應。過敏反應引起的腸道水腫較為嚴重。
王羽豐(2013)[1]采用八味結腸湯對于慢性結腸炎的脫敏輔助治療效果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研究,在八味結腸湯的支持下,地塞米松的脫敏效果得到了較為顯著的鞏固,有效的防止的病情的反復。
1.2感染因為致病菌、病毒、真菌等感染源造成的腸道炎性反應,是慢性結腸炎的最典型癥狀。當患者免疫力下降時,其炎性反應就可能造成腸道炎性反應的加強。炎性反應帶來的充血、潰瘍及出血等癥狀較為嚴重。
王平(2013)[2]研究了滯留灌腸法在炎性慢性結腸炎的治療中的必要性,認為配合滯留灌腸法對于炎性慢性結腸炎的治療具有較為顯著的促進作用。且滯留灌腸法可以有效的降低抗生素和沙星類藥物的用量。
1.3免疫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因為人體免疫質量造成的慢性結腸炎癥狀正在從非典型癥狀向著典型臨床癥狀轉化。特別是對于自身免疫、體液免疫、細胞免疫等臨床癥狀的研究,已經在目前的西醫病理學研究中逐漸成熟。
王平(2012)[3]在食療的角度研究了通過飲食調節防止慢性結腸炎復發的569例臨床數據,實踐證明,通過合理的控制飲食,可以較為有效的降低慢性結腸炎的復發率。
趙紅(2012)[4]也提出了情緒管理對于慢性結腸炎的有效輔助治療效果,通過心理介入合理的誘導慢性結腸炎患者在治療期的情緒,可以使得慢性結腸炎患者的治愈率。同時,通過情緒訓練,減少患者的不良情緒對于病程的影響,可以較為有效的降低慢性結腸炎的復發。
2中醫對于慢性結腸炎的辨證
傳統醫學對于慢性病癥的辨證治療一直是傳統醫學用于中西醫結合的主要途徑。而中醫對于慢性結腸炎的辨證治療,主要分為四個方向:
2.1肝氣侮脾型肝主情緒,因為情緒變化造成的慢性結腸炎發作,在中醫上一般辨證為肝氣侮脾型慢性結腸炎進行治療。
2.2脾虛夾濕型脾主運行,因為過度疲勞、頻繁應酬導致的慢性結腸炎發作,在中醫上一般辨證為脾虛夾濕型。
2.3脾腎兩虛型脾主運行,腎主藏精,脾腎兩虛造成的免疫能力下降是目前炎性結腸炎的較典型中醫辨證方法。
2.4濕熱下注型因為發熱等癥狀引起的并發性和原發性結腸炎性改變是濕熱下注型結腸炎的辨證方向。
范春華(2013)[5]就慢性結腸炎的中醫辨證法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總結,同時以341例患者的臨床辨證資料進行了分析,指出了中醫在慢性結腸炎辨證過程中的問題和解決方案。
3中西醫治療方法研究
在目前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結腸炎的臨床實踐中,通常使用西藥進行抗炎和脫敏治療,同時使用西醫方法改變腸道內的菌群環境以達到短期內恢復腸道環境的治療目的。與此同時,根據中醫辨證的結果,有針對性的使用中藥滴注、湯劑、成藥、滯留灌腸等給藥方式對于患者的免疫力進行調節,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治療目的。
黃美娜(2013)[6]采用歸脾丸為主要藥物對于514名慢性結腸炎患者進行了臨床試驗,從而證實了歸脾丸配合西醫方法調節腸道菌群的試驗做法具有較好的治療慢性結腸炎的療效。
宋銀雪(2012)[7]研究了多種中成藥對于慢性結腸炎的分別治療效果,研究證實了中西醫結合模式下,配合西醫的脫敏和抗炎治療,正確辨證使用中成藥進行免疫調節可以更加有效的提升慢性結腸炎的治愈率并有效杜絕病情反復。
楊小波(2013)[8]研究了中藥滯留灌腸配合雙歧桿菌療法對于慢性結腸炎間歇期治療的臨床效果,通過慢性結腸炎發病間歇期的調節治療,可以使慢性結腸炎的復發率得到較為顯著的控制。
徐振(2012)[9]研究了某醫院1157例患者的中西醫結合與純西醫治療慢性結腸炎的臨床資料,通過統計分析,充分驗證了慢性結腸炎的中西醫結合療效超過純西醫治療的療效。
4結論
目前在慢性結腸炎的臨床方案研究中,中西醫結合療法已經成為了絕大部分醫療機構的首選方案,通過本綜述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專家學者對于相關臨床課題的研究和數據分析,均傾向于選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結腸炎,可以有效的提升治愈率,降低復發率,是目前較為成功的系統的治療慢性結腸炎和急慢性結腸炎的臨床方案。
參考文獻:
[1]王羽豐.八味結腸湯對于慢性結腸炎的脫敏輔助治療效果臨川數據研究[D].蚌埠醫學院碩士論文,2013.
[2]王平.滯留灌腸法在炎性慢性結腸炎的治療中的必要性研究[J].慢性病學研究,2013(6):67-69.
[3]王平.569例慢性結腸炎患者的食療輔助臨床研究[D].青島大學碩士論文,2012.
[4]趙紅.情緒管理對于慢性結腸炎的有效輔助治療效果臨床研究[D].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12.
[5]范春華.341例慢性結腸炎的中醫辨證法存在問題分析[J].中外醫療,2013(11):124-126.
[6]黃美娜.514名慢性結腸炎患者采用歸脾丸為主要藥物的臨床試驗[J].慢性病學研究,2013(4):57-58.
[7]宋銀雪.多種中成藥對于慢性結腸炎的分別治療效果臨床研究[D].湖北大學碩士論文,2012.
[關鍵詞]中西醫;心血管
[Abstract]The major advance in the research of angiocardiopathy by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TCWM) during the last three years in China was reviewed in this paper, which describ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hypertension, heart failure, dyslipidemia from three asp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pattern of syndrom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some of modern diagnosis, the mechanism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study on therapeutic effect of Chinese medicine. Then we contrasted the current domestic situation of study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that of abroad. At last, we submit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n the research of angiocardiopathy by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 Key words]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ngiocardiopathy
一、前言
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的全球疾病狀況的最新評估報告顯示,心血管疾病是當前導致人類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之一,占全球總死亡人數的29%。在我國,26%的人存在心血管病高危風險,每年死于心血管病的人數為250萬至300萬。隨著對心血管疾病認識的不斷加深,對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各種規范化治療指南相繼出臺,各種新藥物的開發以及新的治療方法的開展,為心血管病患者帶來了福音。
中醫藥防治心血管疾病頗具優勢,其獨特的整體觀念、辨證論治以及治未病的特點在心血管治療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和治療疾病的特色,證候是中醫辨證的對象和論治的依據,對心血管病的中醫證候認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提高中醫藥防治心血管病的臨床療效;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指導臨床用藥;治法及藥物的作用是否有效只有通過療效才能證明。本文旨在從上述幾個方面對近幾年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研究進行概括。
二、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研究近況
冠心病領域:1、在辨證論治方面的探討:冠狀動脈造影是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冠心病中醫辨證分型與冠狀動脈造影的關系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邢雁偉等[1]收集了1069例經冠脈造影證實的冠心病患者,分析其冠脈病變程度與中醫證候要素的內在聯系,以期知道中醫冠心病診療。研究結果顯示:冠脈硬化組中與中醫證候要素最密切的是氣滯;冠脈A型病變(特征:長度≤10mm,局限無鈣化)與中醫證候要素最密切的是痰濁;冠脈B型病變(特征:病變長度10~20mm,中度鈣化,或完全閉塞90。)與中醫證候要素最密切的是血瘀。即:隨著冠脈病變加重,氣滯、痰濁、血瘀證和陰虛證與冠脈病變的程度的相關性越來越強,證候之間的組合趨于復雜化。王階等[2]提取了8個冠心病心絞痛最主要的證候要素,并將這8個因素和冠脈病變的程度和范圍進行分析,試圖總結出冠心病心絞痛的病機變化規律。最后得出結論:冠心病心絞痛的基本病機是陽微陰弦;其病機隨著冠脈程度和范圍的變化成規律性變化。管恩澤等[3]觀察了冠心病患者造影結果和血脂水平與中醫辨證分型的關系,隨冠脈病變部位及程度不同,冠心病的證型分布各有特點,造影結果及血脂水平與中醫證型有一定的相關性,但并未發現其規律所在。
冠心病中醫辨證分型與細胞因子、粘附分子、炎癥反應標志物等的關系研究方面,頊志兵等[4]將152例冠心病患者按中醫辨證分型進行分組病檢測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最后提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作為冠心病的辨證分型的客觀依據之一。在治療方法上心腎陰虛、氣陰兩虛兩型治宜補虛;而心血瘀阻、痰阻心脈則治宜祛邪;朱青霞[5]做了冠心病中醫證型與血清可溶性細胞間黏附分子的相關性研究,氣虛血瘀型患者sICAM水平高于痰阻心脈和氣陰兩虛型,痰阻心脈患者slCAM水平高于氣陰兩虛型,提示我們sICAM可作為我們辨證分型的一種參考,同時提示我們中醫辨證分型可反映冠心病患者體內的炎癥程度,為其預防治療提供依據,并阻止冠心病的發生和發展。
2、對藥物作用機制的研究:研究焦點主要集中在細胞信號轉導通路上,林桂永等[6]對丹參、香丹注射液干預與冠心病血瘀證內皮細胞損傷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實驗發現在丹參液、香丹注射液是通過改善內皮細胞的活性,促進其增殖等發揮活血化瘀治療冠心病作用的;李霽等[7][8]總結了細胞凋亡在冠心病中的作用,同時指出,活血化瘀藥物對冠心病中多種細胞的凋亡影響是通過其多靶點多途徑實現的。
3、對臨床療效的觀察:氣滯、痰濁、血瘀與冠心病的發生發展關系密切,因此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藥物近年來成為研究熱點,武宇洲等[9]觀察了銀杏葉提取物對患者冠脈血流的影響,超聲心動圖顯示,銀杏葉提取物可以顯著增加冠心病患者左前降支舒張期峰值流速、收縮期峰值流速和舒張期時間速度積分;周端風[10]觀察了益氣化瘀祛痰方治療心絞痛的療效,其總有效率達95%;童文玲等[11]觀察了注射用丹參多酚酸鹽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療效,其總有效率達81.2%。
高血壓領域:1、在辨證論治方面的探討:中醫證型與臨床證候、診斷參數的相關性研究可以提示疾病的發展及預后。李蓮靜等[12]收集了739例高血壓患者的四診信息,建立數學模型,進行證實私分析,得出結論,高血壓病臨床當分為肝腎陰虛、陰虛陽亢、肝陽上亢、痰郁氣虛及痰濁壅盛5個證型;林曉忠等[13]又對3155例高血壓病住院患者的中醫辨證與患者的臨床癥狀、年齡、血壓等因素進行分析,認為高血壓病患者中醫證候主要為氣虛型,且老年高血壓患者比例相對較高,中青年組則以肝腎不足相對偏高,肝陽上亢證型中老年住院患者比例相對偏低,符德玉等[14]檢測了409例高血壓患者的心血管易損性危險因子,探討其與高血壓中醫分型的相關性,提出中醫證型可在一定程度上預測高血壓患者的心血管危險,痰濕、血瘀即是高血壓病的病理產物,同時又是致病因素,痰瘀互結是高血壓心血管損害的重要病理因素,有更高的危險性。
2、對藥物作用機制的研究:高血壓病在中醫中屬“眩暈”、“頭痛”、“肝陽”、“肝風”等范疇,因此,近幾年的研究圍繞著鎮肝熄風、清肝明目等藥物進行。李承德等[15]探討了地龍降壓蛋白對自發性高血壓大鼠降壓機制,認為地龍降壓蛋白可能是通過降低自發性高血壓大鼠血漿、腎臟的醛固酮水平,同時升高6-酮-前列腺素-F1α發揮降壓作用的;張曉鳳等[16]發現菊藤膠囊可通過降低血漿中血管緊張素Ⅱ的含量,改善血液流變和細胞流變性降低應激性高血壓大鼠的血壓。
3、對臨床療效的觀察:現代中醫根據高血壓病的主要表現,不斷總結經驗,發現用中醫方法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血壓,同時還發現中西醫結合具有可以更好地改善癥狀,調節相關代謝障礙,發揮靶器官保護等優勢。余軍等[17]對清眩降壓湯的臨床療效進行了觀察,發現其與西藥合用具有更好的降壓作用,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改善患者左室舒張功能,減輕高血壓早期腎臟損害趨勢;方偉等[18]發現,患者在口服絡活喜和洛丁新基礎上加用杞菊地黃丸可以使患者晨起血壓較單純口服西藥下降,有效率為95.3%,中西醫結合療法在控制高血壓晨峰方面療效優于單純西醫療法。
心力衰竭領域:1、在辨證論治方面的探討:近幾年圍繞著心功能分級,心超EF數值等方面與中醫證型的相關性進行研究。朱紅俊等[19]研究心力衰竭病人血漿BNP水平與心功能分級之間的關系,以及作為心力衰竭中醫辨證分型客觀化指標的可行性。發現心力衰竭病人的血漿BNP水平與中醫證型顯著相關。各證型之間血漿水平由低到高依次為:心肺氣虛證、氣陰兩虧證、氣虛血瘀證、心腎陽虛證、陽虛水泛證、痰飲阻肺證、陰竭陽脫證,與證型輕重演變順序基本一致;馮小平等[20]研究發現,心衰患者血漿BNP水平隨著心氣虛證一兼陰虛證一兼血瘀證一兼水腫血瘀證逐漸升高。
2、對藥物作用機制的研究:近年來,中西醫結合治療舒張性心力衰竭在理論和臨床上都積累了不少經驗,運用中醫藥治療舒張性心力衰竭的有效率高,不良反映小。孫元瑩等[21]對比參烏合劑合西醫常規治療與單純西醫治療,觀察治療后癥狀積分、超聲心動圖E/A值,結果參烏合劑合西醫常規治療舒張功能不全心力衰竭較單純西醫常規治療的療效為優,并可改善舒張末期心肌的順應性,改善心功能;另外,中醫藥可發揮整體調節的特色,在調節患者神經內分泌網絡方面發揮作用治療心衰。
3、對臨床療效的觀察:中醫藥治療心力衰竭還處于輔助地位,在西醫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經過整體的辨證,選擇合理的藥物進行調節。王玉英等[22]采用常規西藥治療基礎上配合中藥辯證施治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并與單純西藥治療進行比較,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7.5%,兩組綜合療效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
血脂異常領域等其他領域:血脂異常、心律失常和與心臟瓣膜疾病研究領域的中西醫結合研究近幾年也取得一定的進展,如中藥方劑對血脂的影響[23]、益氣活血法治療房顫的中醫證型及對相關纖溶指標的影響[24]、參松養心膠囊治療心律失常的機制、療效等的研究[25],這些新的研究成果對于我們更好地防治心血管疾病將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對比
在基礎醫學研究方面,心血管病發病機制的探討深入到了分子水平,流行病學研究不斷更新了心血管病的臨床概念,心梗新定義的出臺、“降低血壓”和“降壓達標”之核心理念的提出,新的影像學技術的發展等為心血管病的定性和定量診斷提供了可靠的手段;中醫在心血管病基礎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績,以活血化瘀、通絡益氣等治療原則為指導的基礎研究在內皮功能、易損斑塊、血小板活化、缺血再灌注、缺血預適應、左室重構、血管重構、血管新生以及微循環等熱點領域廣泛開展,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隨著理論研究不斷深入,更加重視中醫的辨證分型與西醫診斷依據、輔助檢查之間的關系,以及中藥的作用機制的研究,但是扔缺乏統一規范的診斷及治療標準。
在臨床療效觀察方面,國際大規模臨床試驗為心血管病的防治開辟了新的途徑,更加重視藥物的安全性及副作用的評價,強調心血管病的分級預防,這點與中醫倡導的“治未病”不謀而合;近年來,循證醫學的方法逐步開始應用于中藥的臨床研究,使得中藥的臨床研究更加科學化、規范化。血脂康、通心絡等中成藥進行了大規模的前瞻性、多中心、雙盲、隨機對照研究,帶領中醫藥走向循證醫學之旅。其良好的臨床療效體現了中醫藥在心血管疾病的一級預防、二級預防和三級預防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藥“治未病”的特色優勢。然而,在中醫藥研究領域存在著研究相同水平的重復,缺乏基于循證醫學的科學研究,臨床診斷與治療的缺乏規范化,中藥方劑藥味復雜,成分多樣,作用機制難以闡明等問題,使得中醫藥的特色與優勢難以最大發揮,中醫藥目前仍只能作為西醫治療的輔助手段。中醫藥走向現代化和國際化的道路任重道遠,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
四、展望
中醫在治療疾病方面具有整體觀念的優勢及個體化治療的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現代醫學的不足。但是,其在理論研究、中藥現代化、人才培養等方面略顯不足,這使中西醫結合面臨著現代醫學的巨大挑戰。運用生命科學帶來的先進技術,研究傳統醫學理論與現象;采用循證醫學的方法,推進中醫藥證候與臨床療效研究;中西互補,交叉創新將成為21世紀中西醫結合發展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邢雁偉,李尊,王階,等.冠脈病變特征和中醫證候要素關系的研究.遼寧中醫雜志.2008,35(1):36-38.
[2]王階,李軍,姚魁武,等.冠心病心絞痛證候要素和冠脈病變的Logistic回歸分析.遼寧中醫雜志.2007,34(9):1209-1211.
[3]管恩澤,朱萱萱,王廣基,等.冠心病中醫辨證分型與臨床指標相關性研究.中華中醫藥學刊.2008,26(10):2249-2251.
[4]頊志兵,賈晶瑩,高志平,等.冠心病中醫證型血清Hcy與血漿vWFPshs-CRPTXB26-keto-PGFlα相關性研究.遼寧中醫雜志.2008,35(6):805-807.
[5]朱青霞.冠心病中醫證型與血清可溶性細胞間黏附分子的相關性研究.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7,13(11):842-843.
[6]林桂永,王子健.丹參、香丹注射液干預與冠心病血瘀證內皮細胞損傷的關系初探.陜西中醫.2007,28(6):647-650.
[7]李霽,王階,王師菡,等.細胞凋亡在冠心病中的作用及活血化瘀藥對其干預影響.遼寧中醫雜志.2008,35(5):691-693.
[8]李霽,王階,王師菡,等.凋亡因子在冠心病中的作用及活血化瘀藥對其干預的影響.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8,14(4):280-282.
[9]武宇洲,李淑琴,祖秀光,等.銀杏葉提取物對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血流的影響.中成藥.2008,30(1):16-18.
[10]周端風.益氣化瘀祛痰方治療心絞痛6O例臨床觀察.四川中醫.2007,25(3):58-59.
[11]童文玲,孫全格.注射用丹參多酚酸鹽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療效觀察.山東醫藥.2008,48(4):102-103.
[12]李蓮靜,陳曉虎.高血壓病中醫四診信息CFA分型研究.江蘇中醫藥.2008,40(2):26-27.
[13]林曉忠,歐愛華,任毅.高血壓病住院患者中醫辨病、辨證分布規律初步分析.新中醫.2008,40(3):63-65.
[14]符德玉,王世紅,祖亮華,等.高血壓患者心血管易損性及其中醫證型的相關性研究.第一屆全國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中青年醫師論壇論文匯編.2008.9
[15]李承德,康白,毛淑梅,等.地龍降壓蛋白對自發性高血壓大鼠降壓作用及其機制的影響.中華中醫藥雜志.2008,23(5):450-452.
[16]張曉鳳,王長海,李軍昌,等.菊藤膠囊對應激大鼠血壓、血漿血管緊張素Ⅱ和血液流變學的影響.
[17]余軍,徐鳳芹.清眩降壓湯治療肝腎陰虛、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的臨床研究.第一屆全國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中青年醫師論壇論文匯編.2008.9
[18]方偉,祝光禮,魏麗萍.中西醫結合療法對高血壓患者血壓晨峰現象的影響.第一屆全國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中青年醫師論壇論文匯編.2008.9
[19]朱紅俊,龔少愚,鄒遜,等.腦利鈉肽與中醫證型及分級的相關性研究.遼寧中醫雜志,2006,33(4):385―386.
[20]馮小平,王臨光,經先振,等.應用心功能指數與血漿水平變化評價充血性心力衰竭中醫辨證分型.中國微循環,2005,9(6):430―432.
[21]孫元瑩,郭茂松,趙新廣.中西醫結合治療舒張功能不全心力衰竭6O例對照觀察.山西中醫,2007,23(5):37-39.
[22]王玉英,霍燕.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療效觀察.山西中醫.2006,22(1):27.
[23]王大英、范華昌、金惠根.防窄方對兔血脂的干預作用.第一屆全國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中青年醫師論壇論文匯編.2008.9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單皰病毒性角膜炎的臨床療效。方法選擇2006年10月至2007年4月在本院門診就診的60例(67只眼)患有單皰病毒性角膜炎患者,病程為6d~8個月。經過系統采用局部及全身中西醫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療,通過裂隙燈顯微鏡及熒光素鈉染色觀察角膜炎性反應的轉歸及愈合情況。結果本組病例治愈率為86.57%,總有效率為98.51%,隨訪期限內3例復發,肝經濕熱型1例,肝膽實熱型2例,分別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后痊愈。結論中西醫結合是治療單皰病毒性角膜炎的一種有效方法。
單皰病毒性角膜炎是由于單純皰疹病毒感染角膜組織所表現的角膜炎性病變,其病情頑固,易于復發,對視力損害比較嚴重。是當今世界上危害嚴重的感染性眼病之一,發病率占角膜病的首位。單皰病毒性角膜炎的治療至今仍是眼科界最棘手的問題之一。本病發病前常見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發熱史,數日后眼部出現疼痛、畏光、流淚等角膜刺激癥狀,在角膜某一部位可見灰白色點片狀或樹枝狀浸潤灶,病灶擴大融合,上皮破損加重,形成地圖狀潰瘍,或表現為非潰瘍型的盤狀角膜炎和彌漫性角膜實質炎[1]。該病以冬春季節發病率較高,并且發病率有逐年上升趨勢,與國內外報道相近似[2]。單皰病毒性角膜炎在中醫屬“聚星障”、“花翳白陷”范疇[3]。臨床主要分為外感風熱型、肝經濕熱型、肝膽實熱型。筆者近幾年來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單皰病毒性角膜炎獲得較滿意療效,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
共觀察60例病例67只眼(外感風熱型20只眼、肝經濕熱型35只眼、肝膽實熱型12只眼),其中男32例,41只眼,女28例,26只眼,年齡9~63歲,病程6d~8個月,其中初發者26例,復發34例。
2中醫辨證分型治療
2.1外感風熱型黑睛驟生星翳,抱輪紅赤,羞明,發熱,咽痛,苔薄黃,脈浮數,治宜疏風透邪,清熱瀉火,方選用銀翹散加龍膽瀉肝湯加減:連翹、荊芥、防風、生地、當歸、車前子、木通、柴胡、板藍根、龍膽草、黃芩。
2.2肝經濕熱型黑睛星翳,反復發作,纏綿不愈,頭重胸悶,便溏,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治宜清熱利濕,解毒明目,方用龍膽瀉肝湯加薏苡仁、板藍根、竹葉。
2.3肝膽實熱型黑睛翳障驟起,漸次擴大加深,抱輪紅赤,畏光流淚。眼內澀痛,頭痛溲赤,口苦,苔黃,脈浮數,治宜清肝瀉火,解毒明目,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板藍根、蒲公英、黃芩、梔子、石決明、生地、柴胡、當歸、青葙子、車前子。
3西醫治療
3.1阿昔洛韋又稱無環鳥苷滴眼液。目前臨床對單皰病毒性角膜炎的治療主要以抗病毒藥物為主,此藥對單皰病毒有選擇性抑制作用,細胞毒性小,角膜通透性高,在角膜和前房中均可達到有效治療濃度[4],所以是當今最有效的抗單皰病毒藥物。常用0.1%的藥物濃度,每日4~6次滴眼。
3.2干擾素由于具有非特異性的廣譜抗病毒活性,聯合應用抗病毒藥物可顯著縮短療程。
3.3環胞霉素A由于皮質類固醇的諸多不良反應,近年來筆者局部采用環胞霉素A治療基質型單皰病毒性角膜炎取得較好療效,可用0.5%~2%的滴眼液,長期應用此藥還可預防單皰病毒性角膜炎的復發。
3.4輔助治療內服維生素B2,維生素C,維生素E等,肌內注射聚肌胞針200mg,1次/d。
4療效判定標準
治愈:癥狀消失,角膜熒光染色陰性,視力提高4行以上或達到1.0。
顯效:癥狀消失,角膜炎癥消退,遺留薄翳,視力提高3行,熒光染色陰性。
有效:癥狀基本消失,角膜炎癥大部分消退,視力提高2行以上,熒光染色陰性或少許著色。
無效:癥狀無減輕,角膜炎癥未控制,熒光素染色陽性,視力無變化。
5治療結果
根據癥型辨證分析,采用上述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67只眼中外感風熱型20只眼治愈19例占95%,好轉1例。肝經濕熱型35只眼中治愈30例占85.7%,好轉5例。肝膽實熱型12只眼中治愈9例占75%,好轉2例,無效1例。本組最終痊愈58只眼,治愈率為86.57%,總有效率為98.51%。隨訪期限內有3例復發,肝經濕熱型1例,肝膽實熱型2例,采用本法治療后痊愈。
6討論
本組病例共報告60例67只眼單皰病毒性角膜炎患者,發病率男多于女,與1973年日本田中直彥及我國邢臺地區眼科醫院報道相近[5,6]。筆者在治療該病過程中,采用分期辯證論治的方法,根據外感風熱、肝膽實熱、肝經濕熱等不同病理機制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療。近年來國內外學者提出本病的發病誘因與機體細胞免疫功能下降有關[7],故筆者同時配合補養氣血,選用提高細胞免疫功能的中藥治療以扶正固本,以防止病情復發。實踐證明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治療本病,在避免了長期使用抗病毒滴眼液產生毒副作用的同時,既縮短了療程,又獲得了令人滿意的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廖品正.中醫眼科學.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6:87-100.
[2]張曉樓.我國的防盲工作.實用眼科雜志,1986,4(8):451.
[3]鄭建中.眼科臨床實踐.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77-79.
[4]BenelliU,RossJR,NardiM,etal.Conealneovascularizationinducedbyexnograftsorchemicalcautery:InhibitionbycyclosporineA.InvestOphthalmolVisSci,1997,38:274.
[5]田中直彥.單皰病毒性角膜炎.日眼,1973,77:460.
走進河南省腫瘤醫院,可以看到門診大樓南側有一幢整潔的5層樓,這是河南省腫瘤醫院中西醫結合腫瘤內科樓。大樓橫匾上“河南省腫瘤中西醫結合診療中心”赫然在目。這是新近經河南省中醫管理局審核批準,依托河南省腫瘤醫院中西醫結合腫瘤內科成立的我省唯一的由中西醫結合診治惡性腫瘤的權威機構。大廳內一排紅色的大字“傳承中醫藥學精華,汲取現代科學文明,走中西醫結合道路,發掘腫瘤治療新方法”顯得格外醒目。相信腫瘤病人置身其中,他們戰勝癌癥的勇氣和信心一定會驟然大增,恐癌心理會大大減輕。
河南省腫瘤醫院中西醫結合腫瘤內科,擁有一流的技術力量,高超的中西醫結合腫瘤診療技術,先進的醫療設備和綜合治療手段,在中西醫結合診治惡性腫瘤方面,處于省內領先地位。
現有開放性床位160張。每年收治住院病人2000余人次,年門診量6000人次,是目前國內所有醫療單位中床位最多、門診量最多、規模最大的中西醫結合診治腫瘤科室。近年來,河南省腫瘤醫院中西醫結合腫瘤內科在楊峰主任的帶領下,秉承“團結、奉獻、探索、創新”的精神,突出中西醫結合特色,在中西醫結合防治惡性腫瘤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贏得了省內外各界人士的高度評價。2007年,榮獲“全國綜合(???醫院中西醫結合示范科室”。
河南省腫瘤醫院中西醫結合腫瘤內科技術力量雄厚,人才濟濟,現有醫護專業技術人員63人。19名醫師中,碩士以上學歷13名,博士2名,在讀博士2名,高級職稱11名,中級職稱13名,中醫、中西醫結合醫師占2/3,西醫占1/3。科室大多數醫師具有10~20年中西醫結合診治經驗,基礎理論扎實,能熟練運用中西醫結合理論和方法治療腫瘤內科疾病?,F在全科室醫務人員,在主任楊峰的帶領下,西醫學習中醫,中醫學習西醫,醫師的水平均已達到西醫治療規范、中醫治療辨證準確、能融合中西醫的腫瘤專科醫師水平。
中西醫結合腫瘤內科經過二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在中晚期腫瘤的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在化療、生物治療的基礎上,再結合中藥、針灸、穴位貼敷、中藥抗癌食療等方法實施治療,形成了一套獨特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模式。
目前開展的中西醫結合診療項目有:中西醫結合治療對抗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晚期腫瘤的治療;不耐常規化療腫瘤的治療;抗腫瘤復發轉移的治療;年老體弱患者的治療;化療無效病人的治療;中西醫結合延長術后放化療無病進展期的治療;中醫藥非藥物療法(包括穴位注射、耳穴貼敷、放血療法等);癌前病變治療等處于省內領先水平,在國內也享有較高知名度。
近年來科室以提高療效為目的、以探索中西醫各療法綜合運用作為主攻方向,在??扑缴贤怀鲋形麽t結合的優勢和特點,形成了“一個基本,五個堅持,兩個突出”的治療特點?!耙粋€基本”,即以人為本的治療理念?!拔鍌€堅持”,即堅持規范化基礎上的個體化原則,堅持殺滅腫瘤與調動機體抗癌能力相結合原則,堅持綜合治療中西并重原則,無毒或微毒原則,定期評價及經濟有效原則?!皟蓚€突出”,即突出中醫藥改善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的作用;突出在不耐常規放化療病人及傳統放化療無效病人的治療優勢。全科人員一直在不斷總結臨床經驗,為提高臨床療效而努力。經過反復驗證,已初步總結出中晚期惡性腫瘤治療及癌癥抗復發治療的一種有效方法――“無毒抗癌多元綜合療法”。該療法以人為本,以延長生存時間、提高生存質量為目的,在無毒或微毒的框架內,實施科學綜合放化療、生物靶向治療、免疫治療、誘導分化療法、激素療法、中醫中藥治療、營養療法及中藥食療等治療方法,根據不同個體、不同病種及疾病分期,科學制定治療方案。其不同于傳統的以損害正常細胞、犧牲體質為代價的攻擊性療法,重在調動機體自身抗癌能力。重視各療法之間優勢互補,增效減毒,力求使病人達到長期穩定。并以其微毒、可長期應用的療法特點,使癌癥抗復發治療可行有效。經全科反復研究驗證、不斷完善,已在胃癌、食管癌、大腸癌、膽管癌、肺癌、卵巢癌、子宮癌、惡性淋巴瘤等病種方面,取得較好療效。該療法為年老體弱、有較嚴重合并癥、反復治療體質虛弱、不耐常規化療及放化療無效病人找到一條延長生命之路。已使不少無望長期存活的病人,在經過抗復發轉移治療后,邁過了5年大關,并得到了省內外患者及家屬的認可。全省慕名來中西醫結合科求治的癌癥病人逐年增加。
科室不斷強化質量管理,做到了千方百計提高醫療質量,改進服務態度,提高服務水平,降低醫療成本,和合理用藥、合理檢查、合理治療。這種高質量的服務,贏得了廣大患者的贊譽。
楊峰主任告訴記者,中西醫結合是中國特有的腫瘤綜合治療醫學模式,特別是對于中晚期惡性腫瘤患者,其效果優于單純化療或單純的中醫治療。使病人生存時間更長,生活質量高。中西醫結合代表了整體醫學和未來醫學發展的方向,也是中國對癌癥治療做出較大貢獻和最具希望的領域。河南省腫瘤中西醫結合診療中心在我科成立,是對我科中西醫結合腫瘤診療水平的肯定和信任,也使我們感到肩上的壓力和責任重大。中西醫結合腫瘤內科全體醫護人員決不辜負全省人民和上級領導的期望,團結奮進,勇于探索,開拓創新,努力發掘中西醫結合腫瘤防治新方法、新路子,為千萬個癌癥患者的家庭重新找回幸福而貢獻出我們全部的力量。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 慢性病; 老年人; 綜述;
Abstract: Clinical nursing pat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clinical nursing of all chronic diseases.Under the guid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theory and using holistic nursing concept,nursing staff can integrate unique nursing techniqu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modern nursing techniques of w estern medicine and take dialectical care of patients with patients-oriented concept.The practice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effects.The article reviewed the status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chronic diseases among elderly patient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aiming at providing better method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among the elderly.
Keyword: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hronic disease; The elderly; Review;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慢性病)是指病程超過3個月的非傳染性疾病。有數據顯示80%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特別是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呼吸系統疾病[1],且慢性病已成為我國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2]。慢性病老年人大多病情平穩,需要的是用藥依從性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堅持[3]。有研究表明,科學合理的護理方式對于促進患者康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4]。其中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的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將優化的中醫單病種護理方案進一步規范化,使護理步驟更為清晰、明確,加強對于臨床護理行為的指導與監督,同時突出中醫特色[5],對老年人較規范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臨床治療和護理應用效果較好[6]。
1、 老年慢性病患者特點
1.1、 生理特點
世界衛生組織將慢性病定義為病情持續時間長、發病緩慢的疾病[7]。中醫認為慢性病具有病程時間長、病情反復、正虛邪戀、氣機不暢等特點[8]。在老年人漫長的病程中,正邪相爭會耗傷正氣,從而出現不同程度的臟腑虧虛之證。虛則氣血、水液運行不暢,繼而可能會出現氣郁、濕郁、痰郁等癥狀,故慢性病基本病理特征表現為虛和郁[9,10]。且老年人生理健康狀況較差,需要護理人員在日常工作中更注重細節,稍有不慎則易出現病情加劇,增加治療難度以及減緩康復進程[11]。
1.2、 心理特點
由于老年人心理脆弱,且慢性病病程纏綿、經濟負擔較重,再有在慢性病的治療過程中,患者往往需要忌口、控制飲食,生活質量下降,這都會導致老年患者產生郁悶、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損及脾腎。且在漫長的病程中,當病情加重時,患者往往會產生厭世感傷,甚至會拒絕接受治療,形成惡性循環,即所謂“七情不快,始而傷氣,繼而及血,郁久成病”[9]。老年人自我照護能力有限,在疾病過程中通常需要家人子女給予更多額外的照顧,這可能會令老年患者對其自身照護能力缺乏自信、主觀能動性降低,從而過度依賴他人,形成退行性行為,影響疾病的康復。
老年慢性病管理中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的運用綜述
2、 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
臨床護理路徑是針對特定的患者群體設定的護理圖式或日程計劃表,以時間為橫軸,以各種護理手段為縱軸,對何時該做哪項護理、病情達到何種程度、何時可出院等進行詳細說明與記錄,在患者因病情變化影響預后時,護理人員需采取必要干預措施,并在臨床護理路徑表上做好記錄與標注的一種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12]。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結合中醫“治未病”、整體觀等預防保健方面的知識,使護理計劃更具指向性,依照證候的差異性分別給予更具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不僅將傳統護理模式由被動轉為主動,還有利于提高護理人員工作的自覺性和工作效率,實現護理工作的連續性、準確性和高效性,符合我國當前醫療形勢以及“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患者為最大獲益者,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當前我國慢性病高死亡率的嚴峻形勢[13,14,15]。臨床應用中其內容一般包括四步:成立專業小組;制定路徑、形成最佳護理方案;實施;監測、評價以及改進。
3 、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在老年慢性病管理中的應用現狀
3.1、 對治療依從性的影響
2016年有研究報告指出,我國居民具備健康素養的總體水平為6.84%,其中慢性病預防素養最低,僅為4.66%[16]。而且部分病程長的老年慢性病患者會依據自身“經驗”任意加減藥量,依從性差。由于老年患者的受教育水平以及認知水平較低,一般短時間的健康教育很難讓其徹底認識到依從性差對自身健康的危害。而現有研究證明,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中系統化的健康宣教、康復流程講解、服藥注意事項及膳食指導等有序的護理過程,不同于在常規護理中將所有知識和注意事項在短時間內一齊授于患者,耐心、細致、有序的講解有助于減少老年患者對疾病的恐懼、焦慮心理,加強了患者自我管控能力,提高治療依從性[17]。
3.2、 對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的影響
WHO統計發現,在中國醫療費用預計中,慢性病的防治費用將占據80%,其帶來的社會負擔及經濟負擔遠遠超過傳染病和其他傷害[18]。而且我國正處在老齡化高速發展階段,長期帶病生存的老年慢性病患者給家庭和社會帶來的經濟壓力更是不言而喻。研究發現,在臨床工作中按照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有條不紊地實施各項操作,保證各項治療和健康教育的連續性和及時性,能夠有效降低醫療護理活動中的隨機性、盲從性,從而能夠防止不必要的消耗[19]??捎行У靥岣呦誓坎20]、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21]、腦卒中[22]等患者治療的有效率,進而降低住院時間及費用,還可提高醫院住院床位的周轉率[23],較好地體現了衛生資源的合理利用,與我國醫療衛生改革的總體目標相符合[24]。
3.3、 對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
老年患者自護能力較差,病情易發生變化,而緊湊、有序的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使護理人員能盡早發現病情變化,盡快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25]。例如,研究發現帕金森患者常并發抑郁、便秘、睡眠障礙、損傷等并發癥,運用臨床護理路徑,把健康教育知識貫穿于整個過程,連續反復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學會主動預防并發癥,從而避免或減少并發癥的發生[26]。還有研究表明,中西醫護理對策在心血管病患的壓瘡預防中起到了很好的護理預防效果,在降低壓瘡發生率和提高病患護理滿意度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27]。
3.4、 對知識掌握率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
對老年人患病率較高的糖尿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高血壓等進行的隨機對照試驗結果顯示,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組的知識掌握率及總滿意率明顯高于傳統護理組[5,28,29]。再者,就慢性病的健康教育而言,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可使中醫辨證施護與西醫護理程序相結合,使健康教育的方法更為科學,使患者及家屬知道在治療的過程中需做哪些檢查與治療,了解如何正確調節膳食結構以及如何進行情志疏導,提高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避免了科室因年輕護理人員多、業務水平低、經驗不足所造成的低效性宣教[30]。從而達到在向患者科普疾病知識的同時,還可增強患者對護士的理解和信任,提高其護理滿意度的效果,利于老年患者在出院后進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3.5、 對護理人員的影響
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其內容包含參考標準和結果判斷指標,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護士個人能力的不同造成的護理缺陷[25]。路徑中注明每天應該實施的內容和患者需達到的目標[19],確保了各項護理工作按計劃分次少量進行[31]。而且每完成一項內容,都需在路徑表單上打勾確認記錄,成功避免了因交班等情況帶來的漏項缺項,也避免了非必要項目的實施[19]。這可增加護士職業責任感、提高工作效率,從而節約人力資源,符合當前我國護士短缺的現狀。護士在該路徑中扮演著制定者、實施者、評價者等多種角色,護理工作由被動變主動,督促護士不斷學習中醫護理技術和知識,利于護士的個人成長。再有,對管理者而言,護士長需要依據路徑表的內容督促、檢查每天的護理實施情況,且需對路徑進行評價和改進,利于提高護理領導管理質量。
4、 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在臨床應用的影響因素
4.1、 社會認同不足
根據對我國14個省份進行的調查,在認知度上,63.18%的慢性病患者確診后愿意選擇在中醫醫院進行治療,對中醫相對較為認可;在疾病不同階段,31.62%的患者在疾病加重時選擇應用中醫藥來治療,35.24%的患者在確診后立即應用中醫進行治療[20]??傮w上,大部分患者對于應用中醫防控慢性病較為認可,但整體滿意度較低[14]?;颊卟粌H會對中醫護理技術本身的療效存在疑慮,還會對護士執行中醫護理操作技術是否可靠存在質疑,這可能是因為臨床上較少選用中醫護理技術操作對患者進行治療、護理,中醫護理技術操作應用率較低造成的。因此,需要通過對全社會進行廣泛的宣傳教育,讓大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和認同中醫中藥,消除患者對中醫護理技術操作的不信任感[32]。
4.2 、臨床護士中醫知識水平有限
有研究顯示,護理人員中醫底蘊欠缺成為制約中醫護理服務水平的瓶頸[33],護士對常見證候要點、特色技術的培訓需求仍較高[32]。追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目前臨床上的護士大都是西醫院校畢業,中醫院校的護士所占比例仍舊較小。即使是中醫院校畢業的護士,培養過程也存在培養目標不明確、課程設置不合理、培養內容西化等現象,導致畢業生的中醫理論基礎薄弱,臨證能力缺乏,整體知識構架未能顯現中醫特色,中醫思維方式難以建立等諸多問題[32]。中醫和西醫不同,中醫的理論知識在中醫的傳播和使用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即使在醫院中會接受短期培訓,但這對中醫來說還遠遠不夠,因此,需要高校和醫院共同努力,培養一批理論扎實、技術嫻熟的臨床護理人才[31],促進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的發展。
4.3 、中醫飲食調護未能落實到位
中醫講究“藥食同源”,許多食物具有治病、補體的作用,若飲食調護得當,可以提高藥物療效,縮短療程,反之可以加重病情[34]。再者,諸如糖尿病、高血壓、哮喘等老年人,都需要注意飲食禁忌以及提供結構合理的飲食。然而大部分醫院的營養食堂目前尚不能提供特色的中醫辨證膳食,具有中醫特色的飲食調護僅局限于健康指導層面,無法真正實施。護士雖對患者進行了相應的飲食調護指導,但患者能否按健康指導內容進行日常的膳食,其依從性是護士無法控制的,所以飲食調護也只能僅限于健康指導這一層面。
4.4 、醫護協作的一致性有待提高
雖然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強調的是護理工作,但檢查類、醫囑類等項目的順利進行同樣離不開醫療小組、醫技部門等相關專業的支持。在制定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前,首先需要研究醫生版的中醫臨床路徑,同時還要對診療、檢查、用藥等醫囑類項目進行篩選和規范,并把初步擬定好的臨床護理路徑(護理版和患者版)交由醫生評閱,避免由于醫護之間的工作不夠統一、不能很好的配合而使得患者誤會,從而出現很多不必要的困擾[19]。而有研究顯示,93.8%的護士認為醫生很少開出中醫護理技術的醫囑是影響中醫護理技術開展最主要的原因[35],但護士實施中醫護理技術必須遵照醫囑[34]。因此提高臨床醫生對中醫護理技術的重視,提高醫護協作的一致性才更有利于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在臨床上的開展。
5 、小結
《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2017—2025)》強調應加強現代醫學與中國傳統醫學之間的交流,同時以醫養結合、中醫養生保健為措施降低老年群體慢性病發病率與死亡率,實現將中醫藥理論技術應用到我國的基本疾病控制體系中[16]。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正是融入了簡便、易行、價廉、有效[36]的中醫情志護理、飲食調護、耳穴壓豆等多種傳統特色療法,中西并重,對老年慢性病患者進行辨證施護[37]。不僅規范了臨床護理流程,保證整個護理流程有條不紊地進行[14],還可通過同病異護、異病同護,達到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依從性、減少住院費用、減少并發癥等目的,有一定的應用價值。但該護理路徑還在初步發展階段[38],仍存在著專業護理人員缺乏、醫護協調不一致等諸多問題。這需要學校、醫院以及社會的共同努力,從而構建適合我國的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以減輕家庭及社會負擔,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蔣夢雅.亞太地區老年人慢性病基本藥物價格和可及性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7.
[2]何愛萍,黃玉蓉.“治未病”理論與慢性病的中醫護理[J].中醫藥導報,2012,18(3):99-100.
[3]于紅.應用知信行模式在養老院合并慢性病老人中開展健康教育[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29):291-292.
[4]康艷.臨床路徑在AECOPD患者護理的應用[J].臨床肺科雜志,2013,18(6):1163-1164.
[5]傅賢芳,李麗,曹雪.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在AECOPD患者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中醫急癥,2014,23(9):1769-1772.
[6]李明子.臨床路徑的基本概念及其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1):59.
[7]杜娟.“以病人為中心”作為慢性病防治的理念與重要策略[A]//大連醫科大學、醫學與哲學雜志社.醫學與人文高峰論壇暨《醫學與哲學》雜志第四屆編委會第一次會議論文匯編[C].大連醫科大學、醫學與哲學雜志社:中國自然辯證法學會醫學與哲學雜志社,2016:4.
[8]邱銀蓮.慢性病的中醫護理體會[J].湖南中醫雜志,1999,15(1):55,62.
[9]潘曉,黃惠橋.中醫護理在慢性病中的應用現狀[J].海南醫學,2018,29(18):2595-2597.
[10]唐付才.中醫內科慢性病證治特點初探[J].安徽中醫臨床雜志,2003,15(2):159-160.
[11] 云華.淺談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中醫護理及心理特點[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3(30):167.
[12] Diabetes pathway slashes length of stay by 26%[J]. Hosp Case Manag,1999,7(1):8-13.
[13]李玉萍.臨床護理路徑在腰椎椎管狹窄患者圍術期中的應用[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2,9(18):2387-2388.
[14]李和偉,王啟帆,付宇.中醫防控慢性病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8,25(10):1-3.
[15]胡其秀,馬常蘭.臨床護理路徑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河南醫學研究,2015,24(11):156-158.
[16] 莊一強.預防和控制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建立以人為本的一體化醫療[A]//大連醫科大學、醫學與哲學雜志社。醫學與人文高峰論壇暨《醫學與哲學》雜志第四屆編委會第一次會議論文匯編[C].大連醫科大學、醫學與哲學雜志社:中國自然辯證法學會醫學與哲學雜志社,2016:4.
[17]王雅慧,李桂香,李佩佩,等.中西醫結合臨床護理路徑在冠脈支架植入術后康復的應用[J].中國療養醫學,2017,26(11):1159-1161.
[18]單大圣.中國慢性病防治形勢及管理體制改革建議[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5,35(3):273-277.
[19]席凡捷.消渴目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中西醫結合臨床護理路徑的構建與應用研究[D].成都:成都中醫藥大學,2016.
[20]蔡秋杰,張娟,黨海霞,等.中醫藥防治慢性病服務現狀分析及對策[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5,22(2):4-7.
[21]梅花,張雅麗.中醫醫院臨床護士對中醫護理方案的認知與需求調查[J].護理研究,2015,29(2):231-232.
[22]張勇勤.論新形勢下中醫護理人才的培養策略[J].護理研究,2013,27(7A):2012-2013.
[23]朱歲松,董超雄,金洪長,等.減少一天住院日對醫院經營效果的影響分析[J].中國病案,2015(2):78.
[24]李莉莉.中西醫結合臨床護理路徑在過敏性紫癜患兒中的應用與效果評價[J].西部中醫藥,2016,29(1):125-128.
[25]杜娟.中西醫結合臨床護理路徑在老年股骨骨折患者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環球中醫藥,2015,8(S1):199.
[26]鄧紅星,鄧紅春,鄧月義.中西醫結合臨床護理路徑在帕金森病病人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5,29(14):1768-1769.
[27]韓莉.初探中西醫護理對策在預防心血管患者壓瘡中的效果[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8,6(31):146.
[28]程艷,潘園,梅海云.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20):30-33.
[29]丁勁,李向麗,宋宗惠,等.臨床護理路徑在中西醫結合治療高血壓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效果[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7,5(28):144.
[30]武紅,杜婧.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效果評價[J].中醫臨床研究,2014,6(17):131-133.
[31]蔣菊芳,費靜霞,姚敏紅,等.臨床護理路徑在精神分裂癥患者標準化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1(10):970-973.
[32]周霄云,崔屹,張雅麗.護士實施中醫護理技術體驗的質性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5,30(9):37-40.
[33]柏亞妹,宋玉磊,王秋琴,等.住院病人對中醫護理認知及需求調查[J].護理研究,2013,27(35):3996-3999.
[34]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護理常規技術操作規程[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76-204.
[35]張廣清,林美珍,鄧麗麗,等.廣東省中醫護理技術臨床應用現狀調查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12):81-83.
[36]楊平,莫惠彬,林曉華.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內蒙古中醫藥,2015,34(8):172-173.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 皮膚性病學 教材編寫
在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轉變的21世紀,醫學將會在尋求還原分析方法與系統整體方法相結合方面取得重大進展?,F代醫學發展的這一走向,注定了中西醫結合教學的現實可行與不可或缺。中西醫結合高等本科教育起步,以1991年廣州中醫藥大學在七年制中醫學專業中開設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方向為標志。1992年,瀘州醫學院率先開始了中西醫結合高等本科教育的探索并得到好評。教育部于2002年批準包括瀘州醫學院、河北醫科大學、湖南中醫學院等在內的部分院校在專業目錄外設置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正式招收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學生。2005年,我國第一版中西醫結合規劃教材(第一批16本)凝聚了全國40多所醫藥院校和中醫院校200余名中西醫結合專家的心血,正式編纂出版。這是中西醫結合高等本科教育事業發展過程中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的事件,標志著中西醫結合教育由零散走向規范。教材建設是學科建設的基本內容,是專業教育的依據,中西醫結合規劃教材的出版,標志著中西醫結合專業擁有自己的教材。其中《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第一版)主編單位由我院擔任?;仡櫸以褐形麽t結合皮膚性病學教育18年的探索,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協編教材和《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規劃教材的籌建、出版和反饋具有重要的意義,有利于新版《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教材的編寫與研究。
一、籌建過程和出版意義
中西醫結合專業獨立于中醫、西醫專業以外,非常年輕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目前尚有許多空白有待探索和開發利用。我院自建院以來就是中醫系、西醫系并存,這在全國的醫藥院校也是少有的優勢。這一優勢非常利于我院中西醫結合的發展。故我院繼1991年廣州中醫藥大學在七年制中醫學專業中開設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后,1992年率先在五年制中醫學專業中開設之。醫學教材建設是保證醫學教育質量的重要環節。中西醫結合專業沒有自己的皮膚性病學教材已成共識和積慮,我們在充分利用自身、科室和我院特色和優勢的同時,經全國醫學院校中西醫結合教學改革研究協作組第二屆醫學院校中西醫結合教學研討會討論決定,由我院皮膚性病學教研室與附屬中醫院皮膚性病學教研室為主編單位,率先聯合全國十所高等中醫藥院校著手于2002年編寫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協編教材。2003年8月由四川出版社出版發行,2004年3月在我院臨床本科2001級投入使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協編教材的出版和發行,使部分中西醫結合院校使用自己的皮膚性病學教材教學成為可能,對我國中西醫結合專業皮膚性病學的發展具有非常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同時,該協編教材的發行和使用為我院擔任新世紀全國高等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第一版)主編單位的編寫工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吨形麽t結合皮膚性病學》(第一版)規劃教材的編寫經過主編會議、編委會議、初稿、中稿和定稿會議的周密安排和精心編寫,歷時兩年,凝聚了全國21所高等中醫藥院校知名專家的辛勤和努力。2005年10月,由中國中醫教材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她的出版,使中西醫結合專業自豪地擁有自己的皮膚性病學教材,對中西醫結合專業皮膚性病學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目前,該規劃教材在全國較多中西醫結合系學生中已使用5年,反應較好。
二、教材研究與提高
任何一本教材的編寫都凝聚了編者的心血,任何一本教材的出版都具有不能磨滅的作用。但是,任何一本教材都不可能完美無暇、無可挑剔,特別是對于毫無藍本參照的《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第一版)規劃教材更需要不斷完善和更新。面向 2 1世紀的教育改革,教材必須要反映臨床技能訓練及社交能力、判斷能力、主動獲取信息能力、創新能力、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的教育內容。所以,不斷地收集反饋信息,不斷地升華提高,才會使已出版的教材有頑強的生命力。教材編委會對《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規劃教材非常重視反饋調整。2004年7月,規劃教材昆明定稿會議上,教材編委會獨創性地向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秦萬章教授提出成立中西醫結合專業皮膚性病學教學研究學組的建議,以便更好地交流和收集反饋意見。這一提議立刻得到秦萬章教授的高度贊賞,并于2004年11月廣州會議正式宣布成立。“中國首屆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臨床與教學研討會”于2005年6月2-5日在美麗的四川康定舉辦。此次會議有來自北京、上海、廣州、安徽、遼寧、四川等地的會議代表共120人,共收到學術論文近70篇,其中皮膚性病教學方面9篇,有皮膚性病學研究生培養、病案式教學效果分享、《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教材編寫的會議紀要等內容匯報,為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教學經驗交流拉開了序幕。目前,中西醫結合專業皮膚性病學教學研究學組已定期舉辦兩屆教學研討會,及時溝通、交流教學研究經驗和教材使用中發現的優勢和不足,取長補短,有利于不斷改善和提高。2007年9月,昆明第十七屆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年會正式宣布成員名單并頒發聘書,商議學組的工作計劃。
目前,中西醫結合已經成為我國醫學發展中的一個獨立學科,國家職業醫師考試也將中西醫結合列為與中醫、西醫并列的一個類別,使中西醫結合專業人才的培養有了國家政策法規的支持。伴隨著中西醫結合專業皮膚性病學教學研究學組的成立,這一教學平臺無疑更利于教學經驗的積累和校際交流,有利于教學用書及相關課件的開發利用,出版的教材質量將處于良性循環和監控中,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的教學、研究將得到更好的發展,更有利于新版《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教材的編寫與研究。
參考文獻:
[1]王煒,嚴火其.從庫恩范式理論解讀中西醫結合教學中的問題[J].醫學與哲學,2003,24(9):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