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1 15:56:0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政務建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1可實現政府行政管理創新
電子政務的實現可以有效地向市民提供交互式服務,提升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政府上網,為政府行政管理模式的現代化提供了一個履行職能、實施管理、提供服務的行動平臺,政府可充分利用互聯網的雙向互動特征,通過建設各級政府網站、及時政府信息以及提供便民利民服務項目,將政府擁有的大量信息資源和市民和企業日益增長的政務信息需求之間架起方便、快捷的溝通橋梁,隨時能夠傾聽市民的心聲、接受市民的監督,變"政府管理導向"為"為民服務導向",進一步提高政府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以政務公開為突破口,規范政府行政管理行為。政府部門在網上公開各自的工作職能和職責、政策文件、重要活動,以及有關辦事項目、辦事程序、辦事標準,使老百姓了解各部門"主要干什么,具體怎么辦"。同時,通過設立網上電子公告牌、投訴信箱等形式,開辟老百姓評判政府部門行為的渠道,自覺將本部門置于社會公眾的監督之下,從而達到杜絕"暗箱操作"、不斷規范行政行為、完善政府管理的目的,努力為市民營造一個透明的辦事環境。
1.2是加快推進城市信息化的切入點
電子政務是城市信息化的核心和重點,率先實現電子政務,必將全面推進城市信息化的進程。電子政務的整體策劃和設計應以城市電子政府各項應用和服務為目標,參考城市信息化總體構架和電子政務邏輯結構模型,結合城市信息化建設規劃,制定包括網絡、平安和應用支撐體系在內的電子政務總體技術方案和實施方案??傮w技術方案應給出電子政務的總體建設目標、總體功能目標、總體組成以及各個專業系統的方案等,總體實施方案應明確具體建設項目、項目的工程設計、項目分期建設計劃以及管理辦法等。
1.3是促進政府行政流程再造的需要
電子政務是一場深刻的政府行政管理模式革命,它不僅意味著政府行政管理要進一步地公開和透明,政府要通過網絡去處理屬于其管轄范圍內的一部分公共管理事務,更意味著政府工業時代形成的職能式、集權化的政務流程必須再造,才能適應知識經濟、信息時代對現代政府的要求。政府行政流程再造是電子政務繞不過的門檻。政府行政流程再造是政府根據電子政務運作的內在機理為原則,對傳統的以行政職能為中心的行政流程進行再造,轉變為以公眾服務需求為起點,政府應創造出對公眾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為終點,進行一系列借助網絡運行的。政府再造后的行政流程以公眾滿足為目標,有兩個基本特征摘要:一是面向公眾,以事務為中心;二是跨越職能部門、所屬單位的現有邊界。再造流程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流程本身,而是適應電子政務的要求,充分利用和發揮電子政務的特征和優勢,提高政府競爭力。
2武漢電子政務建設的發展目前狀況
2.1領導體制逐步完善
為科學規劃和實施信息化重點工程,武漢市專門成立了信息化建設項目領導小組,適時調整了信息化領導小組組成部門和人員,實現了黨政系統信息化建設組織的協調和統一。成立了電子政務建設總體設計專班,包括了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的業務人員和有關信息化專家。組織體制的創新,為推進武漢電子政務工作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障和有利的技術支撐。
2.2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
全市已基本形成光纜、微波、衛星、移動通信、廣播電視和計算機網絡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信息傳輸網;軟件業和信息服務業高速發展;推進了信息產品制造業的結構調整,企業改革和技術進步取得了明顯進展;各行業信息化應用得了顯著的進步;以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初見成效。2002年底,全市固定電話用戶達209.6萬戶,移動電話用戶268.43萬戶,電話普及率接近40部/百人,高出全國近7個百分點?;ヂ摼W用戶達到63.48萬戶,占全國的1.08%,比上年增長24.7%。隨著武漢國家光電子產業基地的建設,信息制造業發展的優勢進一步凸現。"九五"以來,全市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年均增長速度在25%以上,2002年全市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實現產值150多億元。
2.3電子政務建設已逐步展開
武漢市電子政務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統一的電子政務網絡(黨委、政府、人大、政協)初步建成。電子政務網絡由政務內網和政務外網構成,兩網之間物理隔離,政務外網和互聯網之間邏輯隔離。內網主要是指市級政務機關(黨委、政府、人大、政協)的辦公業務網,是網;外網主要運行政務部門面向社會的專業業務。電子政務內網已經基本建成了由市、區兩級橫向區域性網絡平臺和連接省、市兩級網絡平臺的縱向網絡構成的整體框架。電子政務外網以政務公開為主要內容的電子政務網站建設,也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已有68個部門和單位建立了信息機構或信息中心,已建成局域網55個,已有44家政府部門和一大批市直機關相繼在網上建立了政府網站,成為政府和公眾聯系的一條方便快捷的渠道。各級政務部門的辦公自動化、政務信息化取得長足發展。
2.4規范文件逐步出臺
為推動電子政務內網穩健發展,相繼出臺了《武漢市黨政機關內部辦公決策服務系統平安保密規范》、《武漢市黨政機關內部辦公服務系統域名編制方案》、《武漢市黨政機關電子政務內網管理暫行辦法》等文件和相關法律法規。為全市電子政務建設提供了平安保障。同時,還起草了《武漢市電子政務建設實施意見》,將作為全市電子政務今后五年建設的指導性文件。武漢電子政務建設取得的成績是喜人的,但是必須清醒地看到,武漢市電子政務建設還處在起步階段,和先進城市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仍然存在各區、各部門電子政務建設發展不平衡,政務外網建設滯后于內網建設,應用和信息資源建設落后于基礎設施建設,政府網站缺乏平安防范辦法、隱患較大等新問題。
3推進武漢電子政務建設的策略
3.1推進電子政務建設的規范化
電子政務建設是一項體制創新和技術創新緊密結合,事關政府管理現代化和行政體制改革全局的,十分龐大的系統工程。政府作為社會最重要的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毫無疑問必須成為信息化建設的先行者。武漢電子政務建設必須按照"三統一穩"的原則,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指揮、穩步推進。一是市信息辦根據市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的決策和總體規劃,具體負責電子政務建設的規劃和標準規范制定以及整體推進工作,定期對工程建設中的重大新問題進行探究,必要時報領導小組審定。二是加大信息化效能評測機制和監督工程的建設,各部門各負其責,抓好自身系統的電子政務建設。三是推廣工程外包和托管服務及跟蹤負責制度,重點工程由市信息辦建立非凡行動小組,負責跨部門、跨區域工程的組織實施,待工程竣工啟用后,交給專業公司進行委托管理。四是樹立"以民為本"的思想,電子政務建設的最終目標是為民服務,以民眾的需要和滿足度為建設的出發點,做好部門和公民調查,不斷改進和完善全市電子政務建設工作。
3.2以應用為核心,加快"兩網"建設
一是完善內網建設,區級以上黨政機關實現辦公網絡化,建設公文傳輸系統、視頻會議系統、網上電話等。增強電子政務內網的服務功能,擴大電子政務內網的應用范圍,提高電子政務內網的使用效率,實現市、區黨政機關局域網的互聯互通。二是加快外網建設。在各級黨政機關政務公開的基礎上,重點建設全市統一、面向社會公眾的電子政務網絡平臺及電子政務綜合門戶網站和服務于各級黨政機關的數據中心,為全面實現網上服務創造條件。在近期,凡是能夠開展政務公開的部門,都要開通網上業務,以網上申報、網上審批為突破口,不斷拓展領域,搞好跨部門的協調,抓好并聯審批。
3.3加快武漢市重點業務系統建設
業務系統建設要遵循國家相關業務系統建設的統一規劃和統一要求,充分結合武漢市的實際,以滿足全市重點政務工作的需求為主,分工負責,分階段推進。要繼續完善社會保障系統的建設,繼續搞好辦公業務資源系統、金關、金稅、金卡工程和宏觀經濟管理系統建設,要加強應急指揮系統、金財、金盾、金審、金農、金質、金水、環境保護、人力資源等業務系統工程的建設。
3.4加強四大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按照國家信息資源建設專項規劃要求,重點抓好人口基礎信息庫、法人單位基礎信息庫、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基礎信息庫、宏觀經濟數據庫等四項基礎數據庫的建設。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電子政務建設的核心,也是一項長期艱苦的工作,各級政府、各部門要高度重視,根據業務工作的需要,逐步將辦公信息、管理信息、業務數據電子化,建立體系完善,標準統一,內容完整,流程規范的動態信息資源庫,通過對整個城市各種信息進行實時、動態的綜合處理和分析,為政府管理和領導決策提供科學準確的數據,為政府制定城市整體發展戰略、優化城市規劃等全局性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保證政府信息的權威性,使電子信息資料庫為公眾和企業服務,促進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的信息化發展,構筑起"數字武漢"的基本框架。
3.5建立電子政務五大保障體系
包括完善網絡和信息平安體系;建立先進的電子政務技術支撐體系;加強立法和標準化體系;加強信息化知識的普及、宣傳和培訓體系;建立電子政務績效評估體系。
3.6明確電子政務建設的主攻方向和切入點
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要扎實高效地推進電子政務建設,關鍵在于要從電子政務建設的階段性特征和內在要求出發,從實際發展水平和需要出發,選好政府投入的主攻方向和項目切入點。首先,要遵循電子政務的普遍規律和內在要求。一般而言,電子政務建設大體包括三個階段摘要:一是建立政務信息管理系統,實現網上信息交換;二是搭建網上辦事平臺,實現政府辦公業務上網,提供虛擬服務;三是實現智能化決策,構建現代服務型網上政府。其次,要從發展水平和實際需要出發,以應用為目標,集中力量支持關鍵領域項目的開發建設?,F階段電子政務建設從內容上來說主要包括礎網絡設施建設;應用服務系統開發;政府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第三,在策略上應堅持先試點后展開,統一規劃,穩步推進。這主要是因為目前電子政務建設還面臨很多不確定性。表現在行政管理體制和政府職能仍處在改革轉變的過程中,業務流程存在不確定性,電子政務還只是剛剛起步,標準和要求不確定,技術演進和不斷發展,使應用存在不確定性等。理想上都希望有一個通盤細致的規劃來指導電子政務的發展,實際上由于這些不確定因素的存在,很難實現。即便是統一規劃,也應有試點為基礎,這樣實施起來才更有針對性。
3.7積極探索電子政務建設市場化、多元化融資機制
著重突出以下四個方面摘要:一是運用BOT方式建設信息基礎設施。對基礎網絡服務設施,通過租賃或購買服務等方式有償使用,待經營期結束后最終轉給政府所有。二是采取外包方式,開發建設應用服務系統。賦予開發企業特許經營權,在應用服務系統建設中引入社會民間投資。三是對一些政府、企業和公眾都有需求,且能夠自我運營的服務系統,應打破壟斷,引入競爭主體,在建設上應主要引進企業投資,政府在政策上給予適當支持,在運作方式上采取經營性項目法人招標方式進行。四是對已經建成的基礎設施、服務系統以及相關國有經營公司,通過實施股權轉讓、盤活存量資產等多元化方式進行置換,為推進電子政務建設提供新的資金來源。
參考文獻
1謝陽群.美國聯邦政府的信息資源管理[J.國外社會科學,2001(5)
2張國云.美國電子政府考察報告[N.中國經濟導報,2002-04-08
3李軍鵬.公共服務型政府[M.北京摘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簡-芳汀.構建虛擬政府[M.北京摘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5郭勵弘.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的制度缺失[J.新經濟導刊,2005(88)
6劉穎.我國電子政務建設發展目前狀況和猜測[J.當代通信,2005(5)
7劉家棟.2004年武漢經濟社會發展白皮書[M.武漢摘要:武漢出版社,2004
【關鍵詞】電子政務辦公自動化網站
一、引言
1993年底,為了適應全球建設信息高速公路的潮流,我國政府正式啟動了“三金工程”,這是中央政府主導的以政府信息化為特征的系統工程,重點是建設信息化的基礎設施,為重點行業和部門輸送數據和信息。在1998年,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信息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我國政府提出了政府上網的構想,并將1999年定為“政府上網年”,從而揭開了我國電子政務建設發展的序幕,電子政務也開始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二、對國電子政務建設的正確認識
我國政府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已清醒意識到信息技術革命將會帶給世界的巨大沖擊和挑戰,因而便開始在一些政府部門嘗試利用計算機技術輔助實施一些最基礎的,比如,管理檔案、處理公文等活動。這便是所謂的OA(辦公自動化)工程。
然而,隨著信息產業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真正的電子政務絕非只是簡單的政府上網、“三金工程”或辦公自動化(OA)。它所需要的早已不是安裝幾臺電腦(PC),連接打印機和掃描儀,處理文件和打印報表,甚至也不僅是建立門戶網站,收發電子郵件,無紙化辦公等。
現代電子政務是指政府機構利用現代網絡通訊技術,實現高效、透明、規范的電子化內部辦公、協同辦公和對外服務的過程。它的建設是一個分步驟、分層次發展的系統工程,從建設基礎網站、創辦通訊窗口到開放性信息服務和大網絡政府。
三、我國電子政務的發展程度
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而言,我國的電子政務工作還顯得不夠完善,但是從某種程度而言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果,自2002年中辦17號文以后,我國的電子政務建設已從部門辦公自動化,開始走上了支撐部門職能業務的發展道路?!秶译娮诱湛傮w框架》和中辦18號文以后,進一步推動了各部門的電子政務建設的應用深化和整體發展。
經過近幾年的建設,中央級傳輸骨干網已經開通,國家電子政務外網也投入運行,可承載中央和地方部門的部分政務業務,為進一步整合內、外網及專項網資源,實現國家電子政務網絡的互連互通和政務業務系統的協同互動奠定了基礎;中央政府門戶網站已開通運行,各級政府網站基本建立,為黨和政府有效聯系群眾服務人民建立了新的橋梁和紐帶。政務信息系統建設已經覆蓋了稅務、海關、農業、銀行、公安和社會保障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為政務部門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電子政務治國理政和服務于民的架構已具雛形。四、我國電子政務建設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可以說,我國電子政務建設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和有益經驗,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的看到自身發展的不足,仍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技術資源利用率不高,重建設、輕應用
在電子政務工程建設中,普遍偏重硬件資源的投入,軟件投入在整體投入中的比例普遍低于30%,硬件投入中,片面追求高性能配置,形成的資源能力遠遠超過實際應用的需要。一些網絡資源的當前利用率不足5%,個別項目的存儲資源可支撐10年的業務增長需求。電子政務應用方面,主要側重于內部事務處理和自我服務,支撐政府決策和面向公眾服務的信息化能力亟待提高。已建電子政務工程中,面向公眾服務的業務應用功能不到3%;面向決策支持的業務應用功能不到8%。電子政務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普惠公眾的效能尚未充分顯現出來?!菊堪殡S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我國電子政務建設在探索中。政府網站建設逐步完善,政府門戶網站體系初步形成,政務透明度進一步增強。筆者就是在此基礎上,從自身的實際工作經驗出發,提出電子政務工作在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對今后電子政務建設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電子政務辦公自動化網站
一、引言
1993年底,為了適應全球建設信息高速公路的潮流,我國政府正式啟動了“三金工程”,這是中央政府主導的以政府信息化為特征的系統工程,重點是建設信息化的基礎設施,為重點行業和部門輸送數據和信息。在1998年,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信息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我國政府提出了政府上網的構想,并將1999年定為“政府上網年”,從而揭開了我國電子政務建設發展的序幕,電子政務也開始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二、對國電子政務建設的正確認識
我國政府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已清醒意識到信息技術革命將會帶給世界的巨大沖擊和挑戰,因而便開始在一些政府部門嘗試利用計算機技術輔助實施一些最基礎的,比如,管理檔案、處理公文等活動。這便是所謂的OA(辦公自動化)工程。
然而,隨著信息產業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真正的電子政務絕非只是簡單的政府上網、“三金工程”或辦公自動化(OA)。它所需要的早已不是安裝幾臺電腦(PC),連接打印機和掃描儀,處理文件和打印報表,甚至也不僅是建立門戶網站,收發電子郵件,無紙化辦公等。
現代電子政務是指政府機構利用現代網絡通訊技術,實現高效、透明、規范的電子化內部辦公、協同辦公和對外服務的過程。它的建設是一個分步驟、分層次發展的系統工程,從建設基礎網站、創辦通訊窗口到開放性信息服務和大網絡政府。
三、我國電子政務的發展程度
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而言,我國的電子政務工作還顯得不夠完善,但是從某種程度而言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果,自2002年中辦17號文以后,我國的電子政務建設已從部門辦公自動化,開始走上了支撐部門職能業務的發展道路?!秶译娮诱湛傮w框架》和中辦18號文以后,進一步推動了各部門的電子政務建設的應用深化和整體發展。
經過近幾年的建設,中央級傳輸骨干網已經開通,國家電子政務外網也投入運行,可承載中央和地方部門的部分政務業務,為進一步整合內、外網及專項網資源,實現國家電子政務網絡的互連互通和政務業務系統的協同互動奠定了基礎;中央政府門戶網站已開通運行,各級政府網站基本建立,為黨和政府有效聯系群眾服務人民建立了新的橋梁和紐帶。政務信息系統建設已經覆蓋了稅務、海關、農業、銀行、公安和社會保障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為政務部門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電子政務治國理政和服務于民的架構已具雛形。四、我國電子政務建設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可以說,我國電子政務建設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和有益經驗,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的看到自身發展的不足,仍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電子圖章在電子政務系統中的應用
論電子政務中的信息安全
我市電子政務發展戰略框架研究
政府信息化與電子政務發展研究
“三網”環境下電子政務系統的安全性研究
我國電子政務發展應用研究
電子政務與電子商務的關系探討
通過電子政務來拉動電子商務的分析研究
我國電子政務標準化研究
電子政務發展中非技術問題探討與對策
電子政務如何推進政府管理的進步
關于我國電子政務現狀、電子政務論文題目問題及發展方向的討論
電子政務與水利政務信息化建設討論研究
中國電子政務的現狀與發展對策
高校電子政務系統的建設研究
電子政務對公共行政的影響研究
電子政務的內涵及其發展
政府上網與電子政務的實現研究
電子政務與辦公自動化的方案研究
電子政務與電子文件保護
我國電子政務的發展特征及存在問題
基于電子政務的知識管理研究
基于電子政務的行政管理研究
電子政務安全體系結構的研究
電子政務建設中的幾個宏觀問題研究
電子政務相關法律問題探討
電子政務與政府行政管理研究
應用于電子政務的知識管理中間件平臺研究
電子政務的實現條件研究
電子政務安全保障體系研究
電子政務建設中的安全集成研究
PKI技術在電子政務中的應用研究
電子政務系統在無線電管理工作中的應用研究
電子政務中安全中間件的應用研究
軟件重用技術在電子政務中的應用研究
電子政務與檔案信息化建設研究
電子政務與行政文化和行政決策的關系研究
檔案工作與電子政務建設研究
電子政務系統中動態工作流技術的應用研究
公安電子政務系統的實現研究
電子政務外包及其實施過程中的網絡安全技術的應用
工作流技術在電子政務領域中的應用研究
電子政務全球透視與我國電子政務的發展現狀的研究
關于電子政務中安全域和網絡劃分與控制的研究
國家電子政務網絡安全應急處理體系的研究
關于電子政務機房一體化的研究
我國電子政務建設中的機遇和挑戰
電子政務中數字證書實現身份認證技術的應用
電子政務的發展階段研究與發展趨勢的展望
基于三層體系結構的電子政務系統的研究
電子政務中分布式知識管理的實現
對電子政務的多視角思考
我國電子政務實施中的難點與解決方案
電子政務的廉政意義探討
電子政務的技術風險與管理誤區的防范
電子政務系統中的數據交換平臺設計
基于MPLS-VPN的電子政務系統的網絡平臺的構建
電子政務與依法行政的關系的研究
電子政務網絡安全風險研究
基于技術的電子政務系統設計
面向電子政務的決策支持系統研究
電子政務的安全審計相關研究
環保電子政務系統方案設計
電子政務中網絡劃分與安全保密研究
安全電子政務信息系統的開發研究
面向電子政務的公文管理系統的設計
我國電子政務標準體系結構的探討
電子政務建設中的有關技術問題研究
電子政務中的數據庫建設研究
空間信息支持下的電子政務及其發展前景
電子政務空間輔助決策環境的研究
電子政務中的人口空間管理和分析研究
電子政務、信息網建設思路及技術方案研究
UML的活動圖及其在電子政務中的應用研究
適用于我國電子政務系統的訪問控制策略研究
電子政務發展對政府公務員的挑戰與新要求
我國電子政務的市場預測分析研究
電子政務管理模式研究
關鍵詞:行政服務中心;“一站式”;行政審批;困境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9-0249-02
一、引言
以行政服務中心為題名在CNKI的《中國優秀碩博學位論文數據庫》上進行精確檢索,共檢得自2000年至2011年相關學位論文25篇,以政務超市為題名進行精確檢索共檢得學位論文4篇;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以行政服務中心為題名進行精確匹配檢索,共檢得自2000年到2011年相關文章169篇,以政務超市為題名精確匹配檢索到相關文章35篇;以行政服務中心為題名在《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中進行精確檢索共檢索到從2000年到2011年相關報刊、報道1139條。
二、國外研究現狀
目前西方國家對公共行政服務中心的研究起步較早,研究已經較為深入,不僅研究面非常寬大,而且已經深入到了一些具體領域。下面就國外對行政服務中心的研究成果進行簡要的介紹。
(一)行政服務機構的基本概念
1997年美國聯邦基準協會的研究報告認為“一站式服務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解毒劑。在一站式范式之下,一個顧客所有的業務都能夠在一個單一的接觸中完成”。[1]
(二)行政服務機構的障礙以及解決對策
薩德認為政府部門主義是“一站式”服務發展的重要障礙之一。[2]庫彼克和哈根認為在行政服務機構的建設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缺乏部門合作;合法缺失;人員與技術問題等問題。[3]施龍和曼斯認為在“一站式”政府的建設中,要加強與公民的溝通與互動。[4]
從上述國外學者的研究來看,他們基本是將行政服務機構納入到整個國家的“一站式”政府的研究范圍之內進行探討的。這對于我國行政服務中心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意義。
三、國內研究現狀
由于行政服務中心仍屬新生事物,理論界和學界對其缺少應有的關注和研究,比較系統和深入的研究還不多見。下面就國內學者的幾個重點研究方向進行論述。
(一)行政服務中心的產生及相關概念
楊四震認為,行政服務中心、行政許可法與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之間有著必然的內在聯系。[5]陳虎認為“政務超市”是以市場化為導向、以顧客(公民)服務為核心理念的新公共管理范式下重塑地方政府的一個典范。[6]孔靚、柳彩蓮認為“政務超市”是“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政府改革模式”。[7]
(二)行政服務中心的作用
楊樹人認為行政服務中心的審批“一站式”對于適應市場經濟需要、應對WTO的挑戰,特別是在反腐倡廉方面,有著重要功效。[8]俞可平認為,“政務超市”是基層政府轉變職能的一種很好的創新形式。[9]張霽星認為,行政服務中心對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法治政府、從源頭上預防和遏制腐敗意義重大。[10]
(三)行政服務中心的發展方向
中國社科院的周漢華認為,物理的行政服務中心將被虛擬的行政服務中心所替代。[11]李金龍等人認為從政務超市向執行局的發展是政務超市未來的發展趨向。[12]陳偉認為,行政服務中心未來的出路在于必須把服務中心納入電子政務的整體框架之內,以電子政務統領服務中心的發展。[13]
(四)行政服務中心存在的問題與困境
吳愛明和孫垂江指出目前“一站式”服務只體現在收發材料環節,與其說是一種制度創新,不如說是一場“政府作秀”。[14]郭濟認為,各地行政審批服務機構發展還很不平衡,還缺少理論體系與組織機構的有利支持。[15]呂維霞、陳嘩將服務中心引發的難題歸結為總體認識存在偏差,自身定位不甚清晰,法律地位不明確,運行保障制度欠缺,配套改革相對滯后。[16]張霧星認為,進駐“行政服務中心”的各部門與后臺單位仍是一種“前店后廠”的關系,削弱了行政服務中心的實際意義。[10]陳時興認為,服務中心缺乏強有力的體制支撐與法律保障,在協調部門關系中困難重重。[17]
(五)行政服務中心困境的解決對策
姜曉萍從明確職能定位,完善運行機制,健全制度體系,推進電子政務以及塑造行政服務中心文化等六個方面提出了相關建議。[18]段龍飛認為在即有的體制安排下,通過機制創新可以提升行政服務效能。[19]董娟認為行政服務中心建設必須遵循行政組織法定原則,強化組織內部人事管理權,實現資源共享。[20]馮夢成認為行政服務中心建設應遵循合作整合機制理念,推進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建設。[21]
綜上所述,理論界對行政服務中心的關注和研究愈見深入,并針對出現的問題提出了一些富有價值的對策,但這些研究多屬歸納或解釋性研究。從總體上看,目前對行政服務中心的機構和功能定位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還缺乏富有說服力的結論,全面深入的實證研究還比較缺乏,大多數停留在對于“一門服務”這一服務模式的研究上,對于“一口受理”的服務模式還缺乏研究。
根據局2010年績效目標考核方案的有關規定,我處對2010年績效目標完成情況進行了認真的對照檢查,現將情況匯報如下:
一、對市級財政收入征管質量檢查和農村中小學貧困生“兩免一補”資金等17項財政專項資金專項檢查完成情況
(一)市級財政收入征管質量檢查完成情況
我處在2010年11月與市國稅、地稅部門聯合,繼續開展了市級稅收收入征管檢查。這次檢點從規范市級收入征管部門的操作運行,建立健全財、稅、庫聯網系統入手,檢查核實納稅手續、憑證和稅款解繳入庫各環節,查堵征管漏洞,保證市級稅款及時、準確、足額入庫。通過檢查,共查處違規涉稅金額2373萬元,影響市級收入1186萬元。目前正督促有關部門進行調庫。
(二)農村中小學貧困生“兩免一補”資金等17項財政專項資金專項檢查完成情況
我們于2009年11月開始在全市組織開展了對與政務公開相關財政專項資金的檢查。一是及時向各區財政局轉發了鄂財監發『20099號文件,并召開了各區財政局監督科科長會議,布置了與政務公開相關財政專項資金檢查工作,推動和督導各區認真開展檢查;二是制定了《有關財政專項資金檢查計劃》;三是組成檢查小組,按照檢查計劃認真進行檢查。從檢查情況看,各專項資金基本做到了??顚S茫旧蠠o截留、挪用現象,但也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存在現金支出現象;二是專項資金存在結余的情況,有些是因為未及時撥付到項目單位;三是有個別區的少數專項資金沒有單獨核算、專賬管理;四是退耕還農補助資金等有少數街鎮緩發到農戶;五是糧食直補資金等有抵扣農戶水費等情況;六是個別資金有少數享受對象不符合規定;七是有些主管部門在變更補助對象時沒有向財政有關部門申報手續等。針對存在的問題,我們提出了整改措施,并逐一整改,整改落實率100%。
二、會計信息質量監督檢查完成情況
根據財政部和省財政廳《地方開展2010年度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和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檢查》的通知,我們及時組織開展了這項檢查。一是下發了《*市財政局關于轉發財政部〈地方開展2010年度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和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檢查〉的通知》,并制定了具體實施方案,對全市2010年會計信息質量的檢查工作進行了廣泛的宣傳發動和工作部署。二是抽調檢查人員82人,組成34個檢查組,對34戶企事業單位進行了檢查,共查出企業會計核算不實金額18071萬元(資產5163,負債6973,所有者權益1768,收入2011,費用73,利潤2083),補繳各項稅款25萬元。三是在各區匯總總結的基礎上,我們按照省廳的要求認真做好了信息的匯總和總結工作,在省廳組織的各地市州交叉檢查會計信息檢查資料中,順利通過了檢查驗收。四是認真抓好整改工作,對查出的問題整改落實到位率100%。
三、審計問題整改落實督促情況
(一)省審計廳對我市2009年度本級財政決算《審計報告》下達后,按照領導的指示精神,我們認真組織整改工作,將審計反映的問題,逐一分解落實到處室,責任到人,并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整改措施,對審計反映出來的問題逐一進行了認真研究,切實落實整改。另外,為了充分利用審計成果,切實提高依法理財水平,我們還督促各相關業務處室制定長效管理措施,避免檢查出來的問題再次發生。同時,我們對審計建議也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和采納,督促各相關處室采取切實措施,在樹立依法行政意識,規范財政行為;加強預算分配管理,建立預算編制管理體系;大力推進財政政務公開,提高財政工作透明度;建立健全績效評價體系,推進財政資金績效評價工作;積極深化和完善財政財務管理,不斷提高預算執行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做出改進。審計問題整改落實督促率100%。
(二)市審計局于2009年對我局2008年市級預算執行及其他收入情況進行了就地審計,并下達了《審計報告》。我們根據局領導要求,和局各處室密切配合,對審計出的問題逐一認真落實,并幫助有問題的處室制定整改措施,加強整改。在工作中,我們始終堅持認真負責的態度,按照標本兼治,規范管理的原則,舉一反三。對容易產生漏洞的地方督促相關責任單位,及時制定內部控制管理制度,防患于未然;對審計后仍然還存在的問題,及時督促有問題的單位在規定的時間內整改到位,并責任到人。審計問題整改落實督促率100%。
四、財政與編制政務公開綜合協調工作完成情況
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對財政與編制政務公開的要求,我們和市編辦等相關單位一起自今年4月份開始,組織和開展了全市財政與編制政務公開工作。這項工作時間緊,任務重,責任大。在市委市政府和局黨組的正確領導下,我們與有關部門密切合作,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狠抓工作落實,較圓滿地完成全市財政政務公開工作任務,截至12月底,全市上網公開財政資金393項,公開資金總額272109.87萬元,擴大上網公開資金127項,金額150925.07萬元。公開的專項資金中,到人(戶)資金196項,戶數3545029戶,金額116286.18萬元;到項目資金137項,項目數2950個,金額52731萬元;上網公開轉移支付資金135項,公開資金總額62155.62萬元;上網公開部門預算單位425家,公開資金總額2184.23萬元,超范圍公開265家。全市設立免費查詢點172個;按期回復群眾網上咨詢、投訴和建議100條。在省財政與編制政務公開領導小組組織的考核中被評為優秀。
五、服務單位滿意率情況
服務單位滿意率在95%以上。
六、督辦件按時辦結率、群眾來信來訪回復率完成情況
2010年接到群眾舉報一件,我們及時轉交有關部門進行了檢查,并及時將檢查結果反饋給舉報人。督辦件按時辦結率和群眾來信來訪回復率100%。
七、依法行政、廉政建設、綜合治理、政務公開、財政信息、文明創建、干部隊伍建設等工作完成情況
2010年我們狠抓依法行政和廉政建設,把綜合治理、政務公開、財政信息、文明創建、干部隊伍建設等工作當作頭等大事來抓。
一是嚴格遵守廉潔自律各項規定,嚴格按照“廉潔從政行為規范”、“五不許”等各項文件精神開展監督工作。在監督檢查中,堅持持證檢查,依法行政,清政廉潔,秉公執法,不以權謀劃私。
二是認真開展文明創建活動,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局黨組關于改善經濟發展軟環境的要求,我們認真開展優質規范服務,努力創建文明窗口形象,杜絕了”臉難看、門難進、事難辦”行為。同時,我們不斷加強處室內部建設,廣泛開展了理想信念、職業道德、誠實守信以及廉政勤政等教育活動,掀起了“比學習、比貢獻”的熱潮,使我處形成了一個團結協作、務實高效的戰斗團體,營造出了良好的處室工作環境。
三是加強法規制度建設,制定并下發了《*市財政政務公開工作實施方案》、《*市財政政務公開暫行規定》,擬定了《賬戶管理辦法》。
【關鍵詞】電子政務; 地理信息資源; 地理信息應用服務
1 引 言
電子政務的主要內涵是運用信息技術把政府與民眾連在一起建立互動系統, 不僅實現政府內部辦公的自動化、決策科學化、信息網絡化和資源共享化, 還要為民眾提供信息和服務。信息是電子政務提供服務的載體, 技術是電子政務借以構架和實現的基礎和手段。地理信息是研究對象空間地理分布有關的信息, 地理信息系統技術是地理信息系統建立與應用過程中各種相關技術的集合, 地理信息與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為電子政務提供了信息和技術基礎與支持, 反過來, 電子政務的發展也促進了地理信息資源建設與地理信息系統的技術進步。目前地理信息及其技術已經在電子政務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 但在應用與服務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足, 需要在今后工作中不斷進行探索與完善。
2 地理信息和相關技術與電子政務的關系
地理信息是電子政務信息的空間定位基礎和載體。論文 電子政務信息從數據可的對象來看, 可以分為政府機構內部數據、政府機構共享數據和社會共享數據, 它包含了各部門、各行業、各領域的各類信息, 行政體系復雜, 部門交叉重疊, 信息源分散程度高, 如何將這些分散、無序的信息有序化使得人們更容易使用, 是電子政務建設必須面對的問題。用于各國政府首腦機關進行檢索、查詢分析和決策的信息的85 %以上與地理信息有關, 政府部門無不具備所轄地區的地圖, 很多政務信息本身也具有空間概念,按照地理坐標或空間位置將離散的、無序的信息通過有序的地理編碼串聯成為邏輯上一體的、具有統一空間定位框架的、能滿足多數用戶基本需求的信息資源體系, 將大大提高信息的管理與利用效率。
地理信息系統技術重構了決策信息的獲取模式與展示方式。龐大的組織系統中會發生大量的信息, 決策者需要借助信息系統提高自身對問題的判斷能力、宏觀把握能力以及發現潛在信息的能力, 需要在數據倉庫和數據挖掘等信息技術的支持下, 通過整合不同渠道的信息, 將信息資源由微觀轉變為宏觀, 提供決策者所需要的“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全局感; 利用可視化技術將枯燥的數字通過圖形方式直觀展現, 有助于發掘隱藏在各種信息之中的潛在聯系, 提供嶄新的決策支持方式。動態監測技術可以實現各種與地理位置相關信息的監測, 幫助政府掌握各種變化情況, 在突發事件中實現實時和準實時跟蹤、顯示、決策和處理, 便于應急處理和指揮調度。
地理信息系統應用有助于政務信息整合和推進公共服務。地理信息的基礎地位在推動跨部門電子政務的同時也為其他部門及其信息系統的協同服務打下了基礎, 以地理信息系統為應用主體, 通過聯合開發或授權, 實現跨部門的應用整合和跨部門的數據轉換, 提高標準化程度和信息共享已經成為當前電子政務建設的重要模式, 這種模式的推廣將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電子政務信息標準不統一、共享程度低的狀況; 電子政務需要各個部門報送本部門的權威數據, 各部門信息化成果通過統一的地理信息平臺展示,不僅符合業務管理的需要, 而且可以調動各個部門參與建設和運行的積極性, 有利于形成多部門、多信息系統協同服務的良好應用局面; 共享的地理信息系統審批平臺可以減少各種審批環節, 提高政府辦公效率; 為社會大眾服務的地理信息系統還可以提供地理環境相關信息查詢, 根據輸入的地址, 即可在地圖上清楚地了解到此地周圍政府部門、醫院、學校、旅游景點分布等與市民生活相關的各種公共服務機構的靜態信息, 還可以如電力檢修計劃停電地區分布, 各類刑事案件多發地點地區分布等。
地理信息系統的建設與應用促進了電子政務的技術進步。地理信息的應用更多地依賴于強大的計算能力和海量存儲技術, 每一次信息技術的進步, 都為地理信息系統功能的開發、新功能、新應用提供了技術保障。往往在新型操作系統上建立的第一個應用都是地理信息系統, 其他許多新技術的應用也多是首先應用于地理信息系統, 地理信息的應用極大地推動了政府辦公部門的技術進步。
電子政務同時促進了地理信息資源建設與技術進步。地理信息包括空間信息和屬性信息, 電子政務集成了各權威部門的權威數據, 為屬性信息的獲取提供了更新、更準確的渠道。此外, 電子政務的建設與服務對于地理信息技術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 從應用角度也推進了地理信息技術的發展。
3 面向電子政務的地理信息資源建設與服務現狀
數字化測繪技術體系的建立使地理信息與技術為電子政務服務成為可能。經過多年的努力, 我國基礎地理數據庫體系已經建立, 在地理信息生產、數據庫建設、分發服務等方面形成了整體生產和服務能力, 在大型空間數據的設計、建設、維護、更新、服務等方面已形成了完整的技術體系; 為政府決策、經濟建設提供了地理信息服務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支持, 建成了一批面向業務管理和輔助決策的信息服務系統, 許多軟件公司開發出了一批電子政務的應用軟件系統, 為電子政務建設提供了有效的支撐。
為滿足電子政務建設和經濟建設需要, 在測繪高新技術的支持下, 我國從1985 年就開始建設多尺度的基礎地理信息系統數據庫。先后建成了并全面更新了全國1∶400 萬、1∶100 萬、1∶25 萬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 1∶5 萬數據庫基本完成, 完成了全國七大江河流域的1∶1 萬dme 數據庫和數字正射影像地圖數據庫, 各地方1∶1 萬、1∶5 千、1∶2 千、1∶1 千和更大比例尺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正在全面展開, 廣東、陜西初步建成了較完備的多尺度、多數據源、多分辨率、無縫的省級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 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實現了城區大比例尺地形圖的定期或實時更新,還有一些省級和市縣級數據庫正在積極建設中。這些數據庫的建設為各級政府的決策以及重大工程建設等提供了及時的基礎地理信息服務。
面向電子政務的地理信息技術服務正在廣泛展開, 畢業論文電子政務地理信息平臺建設得到大力推進, 目前, 在國家一級已經為領導機關和20 多個政府部門開展了基于基礎地理信息的管理信息系統建設, 各地方建成了一批面向地方政府應用的綜合地理信息系統、專題業務運行系統和各種信息服務系統等, 多部門協同聯合開發了防洪電子沙盤系統、119 消防撲救指揮系統、退耕還林還草信息系統、資源生態環境信息系統、社會應急聯動系統等一大批地理信息應用系統, 為提高政府業務部門的綜合管理和決策水平、重大戰略的實施做出了貢獻。南寧市社會應急聯動系統和北京市東城區城市管理監督系統是地理信息與地理信息系統技術與電子政務相結合的典型實例。
南寧市社會應急聯動系統由計算機輔助調度、地理信息、信息技術網絡、無線調度通信、車輛定位、衛星現場圖像實時傳送和安全監控等子系統組成, 通過建立一個統一的指揮調度平臺, 使應急部門之間高效配合和協調, 對突發事件快速反應, 其中的地理信息子系統是國內第一個圖層信息量最大, 由公安、交警、消防、急救、防洪、護林防火、防震、防空、水、電、氣等56 類應急救助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信息構建而成的信息化、數字化的平臺, 覆蓋了110029 ×104km2 的轄區。該系統獲得了200322004 年度
5 幾點建議
電子政務中, 政務是核心, 服務是宗旨, 地理信息及其技術是電子政務的重要支撐, 與電子政務是互相依存、互為補充、共同發展的關系。以應用為切入點和最終目標,緊緊圍繞電子政務應用開展各項服務, 拓展電子政務中地理信息及其技術的應用領域, 對于地理信息建設與相關技術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為此, 建議加強以下幾方面工作:
5.1 面向電子政務的地理信息資源建設
1) 加強多尺度地理信息資源建設。電子政務包含多個應用層次, 既要反映概況或發展趨勢的宏觀信息, 也要反映詳細情況的微觀信息, 需要多種詳細程度的地理信息的支持, 例如在宏觀決策時需要總體的、宏觀的、趨勢性信息, 對于地理信息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中、小比例尺方面,項目實施基層領導管理過程則需要盡可能詳盡的信息; 基于這些需求, 需要建設可靠、適用的多尺度地理信息數據庫; 增加面向電子政務的文本、統計類地理信息, 建立多層次、多類型、多時相、綜合性的面向電子政務的地理信息數據庫體系, 滿足電子政務在格式和分類體系等方面要求; 建立點、線、面相結合的地理信息變化信息采集、傳輸、處理和更新系統, 保證信息的現勢性, 在建設過程中, 既要有一定的超前性, 又要符合各級電子政務的實際情況和實際需要, 將地理信息建設與電子政務工作緊密結合起來, 同步部署, 同步實施, 互為促進。
2) 面向電子政務的地理信息的整合。一方面, 對已有基礎地理空間信息進行改造, 將不同尺度、不同類型、不同來源的基礎地理空間數據進行整合完善, 建成水平空間連續、垂直尺度有機鏈接的地理信息系列; 增加面向電子政務的文本、統計類地理信息, 建立多層次、多類型、多時相、綜合性的面向電子政務的地理信息數據庫體系; 與有關部門配合建立資源、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軍事、外交、社會協調發展、安全、災害與突發事件等方面的專題數據庫, 在此基礎上提取通用的地理信息, 在“六大要素”的基礎上擴展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內容, 在滿足電子政務的需求的同時充實地理信息內容。另一方面, 開展地理信息與社會經濟等非空間信息的整合, 將非空間信息賦予空間屬性, 實現對非空間信息的空間定位, 為空間分析、空間輔助決策和服務提供基礎。
3) 建設電子政務地理信息數據平臺, 實現基于網絡的地理信息與電子政務的非空間信息和輔助決策信息的自動集成、交換與整合。開發多級、多種類的面向電子政務的信息產品, 在產品形式、產品內容、表現方式等多方面進行探索, 逐漸形成滿足電子政務和社會信息化要求的標準化、系列化的地理信息產品。
5.2 電子政務地理信息標準體系建設
1) 建立結構化電子政務地理信息標準體系。從電子政務實現信息共享的目標出發, 制定由總體標準、應用標準、應用支撐標準、信息安全標準和網絡基礎設施等標準構成的電子政務地理信息標準體系, 使該體系貫穿于電子政務地理信息應用的各個方面和環節, 形成相互協調, 能在整體上達到最佳效益的系列標準, 強調高層次標準對于低層次標準的指導作用, 標準的數量與質量要達到一定的要求,確保通過標準能夠達到對電子政務地理信息各個方面進行有效控制的目的。
2) 制定統一的服務于電子政務的地理信息通用標準規范。制定數據處理、數據管理、數據轉換等標準, 解決以地理信息為核心的信息資源建設中的標準規范問題; 制定質量標準、安全標準、保密標準、檢測與評價標準和信息分發標準, 確保地理信息及其產品的適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確立數據轉換、元數據、數據用戶分級、數據服務等標準, 為促進數據共享和應用服務。為實現跨行業、跨系統、跨平臺的互聯互通、信息共享、業務協同以及信息服務提供前提條件。
3) 促進地理信息數據共享。為突破部門與地區之間的縱橫限制, 解決電子政務應用系統現存的大量地理信息孤島問題, 對地理信息共享在業務類型、用戶特點、經濟模式、運行機制上進行分析, 探索恰當的信息資源共享模式。開展有關信息共享的法律法規和共享政策的研究, 提供信息共享的政策環境保障; 加強共享管理, 通過機構設置、組織管理、人員保證等方式提供組織保障; 建立網絡化、虛擬化和集成化的共享平臺與服務系統, 實現不同業務系統、不同類型數據進行有效轉換和交流的統一的交換, 提供地理信息資源共享與交換的技術保障。在促進共享的同時還要防止信息共享過度, 避免由此產生的資源浪費、安全隱患與系統長期運行經濟效率的降低等問題。
4) 地理信息標準體系建設過程中, 在構造標準體系以及制定標準時, 要從提高電子政務地理信息數據處理、管理、分發、服務水平的要求出發, 積極采納或引用國際、國內現有相關標準、其他行業相關標準, 參考國外同類標準, 并盡可能吸收或兼容先進標準的內容。標準體系及標準的水平要適應于我國地理信息建設的實際水平, 確立的標準既要滿足當前的地理信息系統建設和運行的實際需要,又要預留一定的發展空間, 并根據發展狀況不斷進行更新。標準體系各個組成部分既要發揮整體功能, 又要獨立控制一個方面, 形成有機的聯系。標準之間要保證一致性, 不能發生矛盾。標準化建設是信息化建設的基礎工作和持續性工作, 僅僅有學術化標準或行政化標準是滿足不了信息化建設需求的, 標準是在大量建設過程中形成的, 并需要在建設中不斷成熟和完善。
5.3 開展地理信息應用服務
1) 開發電子政務地理信息應用平臺。建立基于網絡的地理信息交換與共享服務系統, 建設電子政務地理信息數據交換平臺, 實現地理信息與電子政務的非空間信息和輔助決策信息的自動集成、交換與整合; 開發輔助決策、行政監管和公眾服務三類電子政務地理信息網絡業務運行服務系統, 實現綜合查詢、統計分析、數據挖掘、輔助決策等服務功能, 促進地理信息系統、管理信息系統、辦公自動化、決策支持系統在業務方面的融合; 運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積極推進基于位置的更新和分發等公共服務, 真正形成一站式服務; 推動各級政府開展對企業和公眾的服務,逐步增加服務內容、擴大服務范圍、提高服務質量, 促進中央和地方的綜合門戶網站建設、促進政務公開、行政審批、社會保障、教育文化、環境保護等服務。
2) 加強電子政務地理信息應用技術研究。研究基于網絡的信息快速獲取與處理、分布式信息與服務等方面的技術, 建立多源、多維、多尺度、多時相地理信息的快速采集、處理和服務的技術體系, 及時提供最新、全面的資料與實時監測結果; 探索地理信息與電子政務信息的集成與融合, 研究不同軟件、硬件和網絡間的信息集成, 準確描述具有空間位置含義的非空間信息的空間分布, 實現多源、多時相、多目標信息的集成與應用, 為地理信息綜合分析、數據統計與信息挖掘提供基礎; 研究虛擬現實技術、網絡地理信息系統、空間數據倉庫、空間數據挖掘、空間輔助決策以及空間信息網格等技術, 提高智能化分析與決策水平; 加強信息安全保密技術, 特別是網絡安全技術研究, 提高電子政務整體應用水平。
3) 地理信息應用軟件平臺開發中, 軟件功能必須切合政府業務流程的實際情況。電子政務的關鍵是“政務”而不是其他, 應用軟件運行的關鍵是政府運作的業務流程,軟件開發需要在了解政府部門業務流程特別是跨部門的業務流程的基礎上進行, 同時, 業務流程的復雜性要求應用軟件本身功能復雜多變, 運行過程中需要長期的磨練和積累, 需要大量客戶經驗積累和開發人員的修正和完善, 只有完全滿足業務需求、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和復制性的軟件才能具有生命力。
5.4 建立面向電子政務的地理信息服務機制
1) 建立地理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機制。組織制定地理信息數據共享的有關政策和制度, 規范各部門對地理信息共享的行為, 英語論文 建立信息共享協調機構, 形成有效的信息共享組織體系, 建立信息溝通與交換渠道, 打破長期以來形成的條塊分割式、縱向式、分散式信息服務體系, 逐步建立適用于現代高技術裝備和工作條件的、各單位縱向充分共享、橫向聯合的集中式新型服務體系, 真正實現由松散型體制向集中統一型過渡, 最終形成面向電子政務的、為公共利益服務、為各行業共同享用的地理信息共建共享運行機制。
2) 建立穩定的服務機制。電子政務建設具有跨部門、跨地區的特點, 需要針對不同層次、不同區域電子政務的需求建立分級運行與分工協作機制, 在加快地理信息建設的基礎上, 推進地理信息資源共享, 滿足各級電子政務的需求。建立相應的從組織機構、工程管理以及服務監督機構, 總結并探索電子政務地理信息系統建設中的服務模式以及運行機制, 深化服務效果, 擴展服務領域, 全面推進地理信息和技術在電子政務建設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1 ] 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 關于我國電子政務建設的指導意見[ z] . 2002 , 8.
關鍵詞:電子政務,信息安全,網絡安全,安全模型,信息安全體系結構
一、電子政務安全體系概述 網絡安全遵循“木桶原理”,即一個木桶的容積決定于它最短的一塊木板,一個系統的安全強度等于它最薄弱環節的安全強度。因此,電子政務必須建立在一個完整的多層次的安全體系之上,任何環節的薄弱都將導致整個安全體系的崩潰。 同時,由于電子政務的特殊性,也要求電子政務安全環境中重要的加密/密鑰交換算法等安全核心技術必須采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或原碼開放的產品。
一個完整的電子政務安全體系可由四部分構成,即:基礎安全設施、安全技術平臺、容災與恢復系統和安全管理,如圖:
基礎安全設施是一個為整個安全體系提供安全服務的基礎性平臺,為應用系統和網絡系統提供包括數據完整性、真實性、可用性、不可抵賴性、機密性在內的安全服務。有了這一基礎設施,整個電子政務的安全策略便有了實現的保證。這一平臺的實現主要包括CA/PKI。
網絡系統安全是一個組合現有安全產品和技術實現網絡安全策略的平臺。網絡系統安全的優劣取決與安全策略的合理性,電子政務的網絡安全策略是:劃分網絡安全域建立多層次的動態防御體系。
電子政務系統用戶類型復雜,劃分網絡安全域將具有相似權限的用戶劃分成獨立的管理域,管理域之間通過物理隔離與認證/加密技術實現有限可控的互連互通,有利于降低整個系統訪問權限控制的復雜性,降低系統性風險。
基于多層次的防御體系在各個層次上部署相關的網絡安全產品以增加攻擊都侵入時所需花費的時間、成本和資源,從而有效地降低被攻擊的危險,達到安全防護的目標。如訪問控制可部署在網絡層的接入路由器/VLAN交換機和應用層的身份認證系統兩層之上。
網絡信息安全具有動態性的特點:網絡和應用程序的未知漏洞具有動態產生的特點;電子政務的應用也會動態變化、網絡升級優化將導致系統配置動態更新。這些都要求我們的防御系統必須具有動態適應能力,包括建立入侵監測(IDS)系統,漏洞掃描系統和安全配置審計系統,并將它們與防火墻等設備結合成連動系統,以適應網絡環境的變化。
災難恢復系統在發生重大自然及人為災難時能迅速恢復數據資料,保證系統的正常運行并保護了政務歷史資料。電子政務的容災與恢復系統應該采用磁帶靜態備份與磁盤同步備份相結合的方式。磁帶靜態方式用于離線保存歷史記錄,保證了歷史信息的完整,而磁盤同步方式則用于災難數據恢復,保護了當前系統的所有數據。
安全管理也是電子政務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安全的核心實際上是管理,安全技術實際上只是實現管理的一種手段,再好的技術手段都必須配合合理的制度才能發揮作用。需要制定的制度包括:日常系統操作及維護制度、審計制度、文檔管理制度、應急響應制度等。
二、電子政務安全體系的設計電子政務系統是一個復雜的多層次應用系統,根據不同的應用環境和安全要求一般可分為三個不同的網段:內網、專網、外網。免費論文。
內網包括內網的數據層、內網的業務層;內網數據層是政府信息的集中存儲與處理的域,該域必須具有極其嚴格的安全控制策略,信息必須通過中間處理才能獲得。內網的業務層是政府內部的電子辦公環境,該區域內的信息只能在內部流動。
專網連接政府不同的部門和不同部門的上下級部門。它把部分需要各部門交換的信息進行交換。該區域負責將信息從一個內網傳送到另一個內網區域,它不與外網域有任何信息交換。免費論文。
外網是政府部門的公共信息的場所,它實現政府與公眾的互操作。該 域應與內網和專網隔離。
不同的網絡連接示意圖如下:
根據不同網絡的不同安全需求,設計了如下一個電子政務的安全模型:
三、電子政務安全體系的部署
電子政務安全體系的部署應遵循確定安全需求、安全狀態評估、安全策略制定(含管理制度)、安全方案設計、安全方案實施、安全制度培訓的順序進行。免費論文。前期的確定安全需求和安全狀態評估是整個安全體系部署中最重要的兩個步驟,它們是后續制定安全策略和方案設計的依據,決定了整個安全體系的可靠性。
全面的安全需求調查包括兩個方面:系統安全的功能需求和安全置信度需求。系統安全的功能需求包括安全審計需求、安全連接需求、身份認證、信息機密需求、數據保護需求以及安全管理需求。安全置信度需求包括安全保護輪廓評估(PP)、安全目標(ST)評估、系統配置維護管理、用戶手冊規范、產品生命周期支持以及測試等內容。
安全狀態評估通常采用五種方式來了解安全漏洞:1) 對現有安全策略和制度進行分析;2) 參照一些通用的安全基線來考察系統安全狀態;3) 利用安全掃描工具來發現一些技術性的常見漏洞;4) 允許一些有經驗的人在監管之下對特定的機密信息和區域做模擬入侵系統,以確定特定區域和信息的安全等級;5) 對該系統的安全管理人員和使用者進行訪談,以確定安全管理制度的執行情況和漏洞。
同時應注意的是,安全體系的部署并非一勞永逸的事情,隨著系統安全狀態的動態變化,應定期對系統進行安全評估和審計,搜尋潛在的安全漏洞并修正錯誤安全配置。
總之,電子政務的安全系統是個容復雜組織和先進IT技術于一體的復合體,必須從管理和技術兩方面來加強安全性,以動態的眼光來管理安全,在嚴謹的安全需求分析和安全評估的基礎上運用合理的安全技術來實現電子政務的整體安全。
·參考文獻:
1. 電子政務總體設計與技術實現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 國家信息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03
2.《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關于推進國家電子政務網絡建設的意見》國信辦 2006
3.電子政務安全解決方案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信息安全與通信保密》 譚興烈 2004
4.電子政務安全體系 《信息安全與通信保密》 鄔賀銓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