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0 08:15: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黨代會工作報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談朗玉指出,鄭州市各級科協要深入學習貫徹省九次黨代會、中國科協八屆二次全委會議和省科協七屆五次全委會議精神,團結帶領廣大科技工作者,凝心聚力,持續求進,在支撐核心增長區建設中展現更大作為,在服務全民科學素質提高上展現更大作為,在發展壯大科技人才隊伍上展現更大作為,在凝聚科技工作者智慧力量上展現更大作為,為把鄭州建設成中原經濟區核心增長區,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中挑大梁、走前頭,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高建慧要求,全市科協組織要牢牢把握“持續求進”總基調,在“持續”上做文章,在“求”字上下功夫,充分發揮“橋”和“力”的作用,為推動鄭州都市區建設做出貢獻。一是要圍繞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持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二是要圍繞提升科技工作者水平,扎實做好服務工作;三是要圍繞加強自身建設,全面提高科協工作能力。
會議審議通過了鄭州市科協主席吳予紅代表常委會所作的工作報告。報告對2011年鄭州市科協工作進行了回顧總結: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富有成效,新成立院士工作站7家,截至目前全市院士工作站數量已達38家,柔性引進院士74名;學術交流活動廣泛深入,積極搭建了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學術交流平臺,組織各學會、協會、研究會共開展各項學術交流活動300余次,參加學術活動的科技工作者達30 400余人次,交流各類論文510余篇,舉辦不同層次科技人員培訓班120期,培訓科技人員53 000余人;對外科技合作不斷深化,決策咨詢工作進展明顯,技術服務活動蓬勃開展,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取得新成效,科普示范縣創建取得新突破,“科普惠農興村計劃” 取得新進展、城區科普工作取得新成果,青少年科普活動取得新成績,社會化科普活動呈現新局面;拓寬服務渠道,著力為科技工作者提供優質高效服務,進一步加大了優秀科技工作者宣傳表彰力度,服務科技工作者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科協組織進一步健全,自身建設進一步加強,思想作風進一步轉變。
會議確定了鄭州市科協2012年工作總體要求:緊緊圍繞科學發展主題,堅持“三服務一加強”的工作定位,按照“四個重在”總體要求,運用“三具兩基一抓手”工作方法,弘揚科學精神,搭建金橋工程,深化提升學術交流、科學普及、人才服務、決策咨詢和自身建設等五項工作,強力打造社區科普大學、院士專家企業行、專家建議、科普惠農興村計劃、“三講一比”活動等五個品牌,團結帶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為全面推進鄭州都市區建設,打造中原經濟區核心增長區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現在,我代表太平鎮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各位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10年工作完成情況
一年來,在區委、區政府、鎮黨委的正確領導及鎮人大的監督、支持下,我們堅持以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市九次黨代會、區六次黨代會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鎮二屆黨代會的部署,團結帶領全鎮廣大干部群眾,搶抓機遇、盡心謀劃、扎實苦干,使全鎮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各項事業呈現出健康、可持續跨越式發展的良好勢頭,實現了經濟發展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
一、凝聚民心、傾注全力,推進中華民營經濟園建設
今年以來,在區民營經濟園建設領導小組和鎮、村廣大干部的艱苦努力下,民營園項目取得了突破性進展。3月底,完成了啟動區內5個村地上物的調查摸底和前期總體投入測算工作。同時,鎮、村共同研究制定并討論通過了宅基地換樓、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地上物補償等三個補償辦法和一個總體實施方案。7月份,占地43平方公里的項目總體規劃,最終通過了由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等8個單位頂級專家組成的評審會的審查。11月中旬,園區總體規劃得到批復。園區的規劃批復預示著43平方公里的開發建設有了一張金燦燦的通行證,也吹響了園區開發建設的號角。負責園區建設的區、鎮、村的領導同志們,以對黨和人民、對地區跨越式發展高度負責的態度、決心、勇氣,發揚“五加二”“白加黑”的忘我工作精神,拼搏奮斗,攻堅克難,實現了園區各項工作快速、有序的推進。郭莊子、大村、前河和后河村已就征地及補償方案履行了民主程序,并一次順利通過。同時,招商融資工作勢頭強勁,現園區儲備項目10余個,意向投資200多億元。特別是與匯中置業簽訂了“中國北方物資交易中心”項目建設協議書?;A設施建設超前謀劃,目前,已與相關單位達成了水、電、氣、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意向。港中路園區段道路拓寬工程已經全面啟動,沿路拆遷工作有序進行,土方工程已基本完成。
二、狠抓重點、突出特色,實現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按照開發新園區,鞏固老企業的原則,在加快民營園建設的同時,加快現有企業的改造升級和各工業小區基礎配套建設,鎮域經濟呈現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態勢。投資4億元的220kv電站、投資9800萬元的竇莊子35kv電站年底投產送電,為經濟發展注入活力;以星河集團為代表的相關企業克服國際金融危機造成的嚴重影響,沉著應對,穩健經營,為全鎮企業發展增強了信心做出了貢獻。全鎮鄉鎮企業今年可完成總產值82.56億元、收入73.31億元、增加值13.03億元、利潤3.50億元,同比增長26.3 %、27.1%、28.7%、27.3%;財政收入完成4175.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132元,超額完成全年任務。積極為星河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貸款貼息項目申請貼息,現400萬元貼息已經到位,同時為飛龍制管有限公司、天津永興福利造紙廠、宏遠鈦鐵有限公司等4家企業爭取技改貼息170萬元。骨干行業規模不斷壯大,規模企業達到32個。積極推進技術創新,加大新擴技改固定資產投入,全鎮新擴技改及基礎設施項目實際到位資金3.39億元,工業項目完成投資1.64億元。招商引資工作取得新突破,實際內資到位資金1.2285億元,外資累計完成139.1萬美元。形成了投產達標一批、開工建設一批、洽談儲備一批的良性循環。
三、強力扶持、科技興農,確保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堅持以產業調整和產業化提升農業,積極落實惠農政策,兌現糧、棗、農機、能繁母豬等補貼,促進農業強盛起來,農民富裕起來。積極推進種植業引進新、特、優品種,鼓勵糧食生產,糧食總產量達到21291.6噸,擴繁優質大豆XX畝喜獲豐收。建立主導產業和支柱產品為目標,新建了冬棗保鮮庫,組建冬棗種植聯合合作社,形成了產、運、貯、銷一條龍的產業模式。今年我鎮冬棗喜獲豐收,產量可達300萬斤,黨委、政府心系百姓,采取有效措施,廣泛發動,傾力促銷,冬棗收益可達800萬元。積極發展生態養殖業,新建畜牧養殖小區4個。加大動物防疫力度,確保防疫100%。積極實施安全飲水工程,全鎮19個供水站全部投入使用,確保全鎮人民喝上安全水。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實施翟莊子萬畝農田綜合開發項目工程。加大水利基礎設施投入,完成挖疏渠道88.4公里、新建渠系建筑物33座,修機耕路13.5公里、新建兩座排澇泵站、新打機井四眼、維修農田小型排灌站11處;完成抗旱節水工程1600畝。實施對青靜黃、滄浪渠重點險工險段加固工程,提高了河道排瀝和防洪能力,確保我鎮今年安全渡汛。積極加強文明生態村建設,完成大蘇莊、蘇家園生態村驗收,申報樂福園、鑫園里文明生態小區項目。總投資300萬元的崔莊旅游特色村建設一期工程已全部結束,初步具備接待能力。大力實施農村“四綠”工程,完成9個居住小區綠化工程,面積近3萬平米,植樹3萬余株。高標準實施今冬明春綠化工程,完成榮烏高速太平鎮段土地平整,已造林面積420畝,植樹4.28萬株,明年全部完工,形成連通靚麗的長廊景觀帶。
四、科學規劃、建管并重,提升城鎮功能品位
完成了3.1平方公里民營園農民還遷區建設的總體規劃、宅基地換樓實施方案和實施細則。目前,將還遷區納入天津市第三批小城鎮建設掛鉤試點鎮申報工作進展順利,總體規劃批復已成定局。經過慎重考慮和多方爭取,我們把宅基地換樓的有利政策,積極引導并對接到中華民營經濟園農民還遷示范區的建設項目當中,實現了政策共享。同時,園區的開發建設為示范還遷區的實施將提供資金平衡和農民就業保障,使百姓實現安居樂業有保障。穿港路太平鎮段翻修拓寬工程上土工程已全面開工,預計1月初完成外運土方工程。翻修3.1公里太沙路,新建鎮區2公里雨排。修建2公里竇周公路,對促進太平鎮和呂橋鎮兩地經濟的經濟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完成鎮消防站主體建設。完成鎮敬老院新樓主體和配套工程及污水處理廠收尾和驗收工作。完成一、二期國債整理工作和二次土地調查、權屬調查工作。積極推進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申報工作,已通過市級驗收。高標準完成樂福園、欣蘇園綠化、硬化、亮化“三化”工程。城鎮環境序化、凈化、亮化、美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居民生活品位進一步提升。
『 1
五、以人為本、改善民生,全面建設和諧太平
堅決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切實解決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問題。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全年新增就業1797人。積極推進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障制度,為全鎮5056名60歲以上老人發放養老補貼。進一步完善困難救助、幫扶保障體系,全鎮共發放臨時救濟金195900元,涉及336戶,843人;為低保戶306戶,714人,發放低保金936712元,;為五保戶98戶,發放五保金344625元。新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100%。全鎮人民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先后為南方冰凍災害、汶川地震等災區募捐款物合計112萬元。加強計劃生育工作,村民自治率達到100%;高效、準確的完成全國第二次經濟普查;充分挖掘文化底蘊,完成了文化部對我鎮“全國書畫藝術之鄉”的復審和申報。高度重視教育工作,投資160萬元建設的蘇家園學校多功能廳,主體工程已完成,進入內部裝修收尾階段;更換竇莊子中學2噸取暖鍋爐和太二中南教學樓室內供暖設施,改造太二中生化、物理實驗室3個;著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涌現了榮獲語文課堂教學大賽全國一等獎的蘇家園學校趙玉紅老師。實施穩定工作責任制,妥善處理群眾來信來訪,及時化解各類不穩定因素,保障重大工程施工,防止突發事件的發生,圓滿完成了奧運安保任務。高度重視生產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和食品、藥品安全,加強重點企業、重點行業的安全監管,全年未出現重大安全事故。積極實施婦女、兒童健康行動計劃,大力開展雙擁共建活動,人武民兵建設工作進一步加強。
六、依法行政、注重效能,進一步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以建設高素質的機關隊伍為目標,以提高行政服務效能為根本,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堅持重大事項向鎮人大報告制度。認真辦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議案、提案、意見和建議。積極開展“解放思想、干事創業、科學發展”大討論活動,強化廣大干部的危機意識、創新意識和實干意識。強化行政效能監督和廉政建設,嚴格執行工程項目招投標制度,陽光規范操作,完善政府采購制度,堅持陽光政務,有力杜絕了各類腐敗現象的發生。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我們取得的每項成績,都是區委、區政府和鎮黨委的正確領導,全鎮廣大干部群眾團結拼搏、奮發努力的結果;與鎮人大代表的支持和幫助,駐鎮單位的密切協作,各級干部的團結拼搏、銳意進取、務實苦干密不可分。在此,我謹代表太平鎮人民政府向全體代表,向為太平鎮發展做出貢獻的廣大干部群眾和關心、支持太平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各位代表,回顧過去一年的工作,我們深切地感到,做好政府工作,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大力實施城鄉一體,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和社會事業協調進步;必須堅持黨的領導,自覺維護好鎮黨委的權威,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黨委的決策,將黨委各項部署創造性地落實到政府每項工作中去;必須堅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以敢為人先、爭創一流的精神,不斷開拓新思路,解決新問題,培植新優勢;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把關注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想群眾之所想,辦群眾之所需,最大限度地讓人民群眾享有改革發展的成果;必須堅持“發展為要、環保為先”,本著對人民群眾健康和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精神,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給百姓創造一個藍天碧水的生活空間;必須堅持實干興鎮,敢于突破、善于突破,把心思用在干事創業上,把精力集中在狠抓落實上,全力營造心齊氣順、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必須堅持繼承中創新,尊重歷史,超越過去,再創輝煌,要善于先進地區科學發展的新觀念和新實踐,有效與我鎮實際結合,推進太平實現新的有為跨越。
新形勢下,傳統媒體向融媒體形態轉型已成為必然,當各家媒體在各自體制內醞釀或已經運行著“融媒體”中心機制時,金華的宣傳部門想得更遠,媒體步子走得更大,那就是從內循環的“融媒體”體系走向外循環的“融媒體”體系,讓新媒體更大范圍地為黨委政府所用。
這個融媒體的思路就是:整合金華當地的聲、屏、報、網、端等媒體資源,在重要會議、重大事件來臨時,化平時的互相競爭為團結合作,讓各方優勢充分發揮,對重大事件實現了最大范圍最大力度的宣傳與推廣,又避免了內耗而產生的資源浪費。
浙報集團金華分社、金華廣電總臺以及金華日報是金華本地三家主要媒體平臺,這三大平臺里匯聚了四個廣播頻率、四個電視頻道、三家報紙、三家網站、三個新聞客戶端,可以說實現了對金華全市的宣傳全覆蓋,當這三家大平臺為同一個熱點事件在傳統媒體、新媒體平臺上共同發聲,可以想象它的傳播威力。而事實也證明,這樣的一個更大范圍的“融媒體平臺”建設,已經為2016年的金華“兩會”、2017年的金華市黨代會、金華“兩會”營造了前所未有的宣傳聲勢。
二、多媒體整合 直播發揮最大效應
三家主流媒體分別通過“無限金華”(金華廣電)、浙江新聞(浙報金華分社)、金華新聞(金華日報)三個客戶端、FM104.4金華之聲等,音視頻同步直播多場直播訪談活動。
每場直播結束后,幾個客戶端把每場直播整理成文,歸納總結代表委員們講話的重點,再進行二次傳播。浙江新聞客戶端還創新報道形式,通過圖文和視頻結合的方式,以“魔法日報”為由頭,兩會期間每天播出2-3期,傳播廣泛。
金華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金華新觀察》則對每場直播進行現場全程錄制,充分發揮傳統媒體優勢,對每一場直播訪談主題結合外景采訪,播出多期專題,每天一期進行播出,同時在“無限金華”客戶端、相關微信公眾號上進行播出預告與推送。而FM104.4金華之聲則對音頻進行精心剪輯,在整個頻率中滾動播出,做到收聽全覆蓋。
據統計,2017市“兩會”期間,通過浙江新聞客戶端、無限金華客戶端、金華新聞客戶端等平臺收聽收看5場直播的人次超百萬。
浙江新聞客戶端推出的《兩會直播間》專欄總閱讀人次超20萬。
每場直播通過無限金華APP觀看的人數有1萬人次,通過FM104.4收聽人群超過3萬。通過金華之聲和行風熱線官方微信推動的精剪音頻點擊量過萬。在《金廣早新聞》播出的融媒體直播間專欄點擊量1.3萬。在金華之聲的官微“兩會專題網站”點擊量過萬。
在金華新聞客戶端,《金華兩會直播間①:剿滅劣V類,打好攻堅戰》視頻直播以及圖文播報點擊量突14.2萬,《金華兩會現場直播間②解讀政府工作報告》點擊量達到11.8萬。
三、深度融合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優勢共顯
在媒體激烈競爭的當下,新媒體崛起迅猛,其勢咄咄,它們正全方位地擠壓傳統媒體,傳統媒體權威性、影響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在這樣的情勢下,揚長避短,堅守主流媒體輿論引導的主導地位成了一個重要課題,一個關乎生死存亡的考驗。這方面,浙報集團金華分社、金華廣電總臺、金華日報報業傳媒集團通過不斷的磨合和溝通,達成了共識,那就是必須抱團取暖,精誠合作。
1.理念先行,形成共識。
科班學習新聞采訪學的大學生學的就是如何第一時間趕到新聞現場,第一時間挖掘到別人挖不到的新聞,剛剛入職的新人一定會被告知,新聞靠搶,遇到好新聞一定不能讓。很多情況下,我們把這樣的趕、挖、搶,看成是以一種認真敬業的職業素養,但同時,它也往往成了同行排斥,甚至是相互角力,相互做無謂損耗的現實。隨著互聯網不斷發展,傳播方式的不斷改變,傳統媒體所面臨激烈競爭的態勢迫使我們重新思考:該如何處理好與友臺、友報的關系。很顯然,面對強大的新媒體,嶄新的受眾,要生存,要維護自身的利益,我們只能選擇聯合作戰,只能集各方力量來構筑適應新媒體新形勢的格局。繼續各自為陣,分散作戰,只能被新時代暴擊,以致尸骨無存。秉承這樣的理念,我們打破成見,拆除藩籬,收拾起精神,共同攜手,應對危機。
2.精心謀劃,精細實施。
下定決心,三方聯袂,要將“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傳播互融”的理念落地,化為實際的步驟和程序,我們依然要做很多工作。從前期的走訪調研,定調子,劃圈子,到報道方案的策劃,最后到精準的實施,我們不知道開了多少次碰頭會,磨合,修正,開腦洞,不斷聚合積累,最后形成了良好的平臺。以2016年金華市兩會期間“走在前列、共建金華”大型新聞行動為例,我們采取的是三級媒體聯動的機制,在原有金華之聲廣播聯盟的基礎上,聚合了省、市、縣(市、區)三級媒體資源。該新聞行動除了在金華廣電總臺的聲屏報網端各個媒體平臺播出之外,浙江之聲、浙江新聞客戶端、浙江日報及永康、義烏、東陽、武義、蘭溪、磐安、婺城、金東等各縣(市、區)的聲屏報網端也同步進行報道,形成了媒體矩陣,進一步擴大了信息傳播范圍。同時,參與新聞行動的 16家媒體集聲、屏、報、網、端五大平臺,采用了聲音、視頻、文字等不同的傳播介質,根據不同媒體之所長,推出直播、系列報道、訪談等各種形式,最大限度地覆蓋了不同的受眾群。
3.培育品牌 延展效益。
傳統媒體的優勢之一,在于有一批具有良好美譽度,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品牌。這些具有強大號召力的品牌是傳統媒體堅守陣地的橋頭堡。在建設金華融媒體平臺的過程中,一開始我們就將其作為一個優秀品牌來設計來實施。一方面,我們加持了最新的傳播理念,讓先進的思想引領我們前進,另一方面,我們從人員資源配置,技術保障,到節目策劃、組織實施各個環節都做到優質精致,從打破新聞節目只求快不求精,只顧眼前不管未來的思維慣性,嚴肅認真,一絲不茍做新聞,兢兢業業做品牌。盡管打造融媒體平臺的品牌建設為時不長,但是,我們已經嘗到了品牌建設的甜頭,我們已經開始分享品牌建設的紅利。像2016年推出的“走在前列、共建金華”大型新聞行動已經成為一個黨委政府宣傳主旋律的平臺。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潘江濤在批示中指出,這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各地宣傳部門要借助這個平臺進行宣傳。以行業或者產業作為緯度,展開報道。
4.打破常規 優勢共享。
在2016年“走在前列,共建金華”大型新聞訪談直播活動中,我們嘗試在訪談地點說選擇新的路徑,除了常規的直播間、會議室訪談之外,我們將訪談地點延伸到鄉間地頭,工廠車間。這樣的變化,絕不僅僅只是訪談地點的轉移,而是通過老百姓、企業的扎扎實實的參與,形成共同參與,合作共贏的局面。不但訪談更接底氣,更加生動,效果也更加務實。
今年金華多家主流媒體的融媒體直播在創新方面又有了長足的進步。比如,設立媒體記者和大學生的觀察團,在現場與嘉賓和主持人進行交流。這一創新同樣取得了很明顯的成效,不但打開了主持人、嘉賓的思路,拓展了現場交流的深度和廣度,更是現場的氣氛達到了熱烈、活躍的程度。
當副市長吳剛用鏗鏘的語調宣布會議結束時,會場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本刊記者迅速查看時間——不到16點10分,距14點30會議開始,僅1小時40分鐘。
“厲行節約、勤儉務實”,這次會議開得清爽而高效。議程短了,內容卻更具針對性。2012年重慶教育發展取得了哪些成績?2013年又有哪些新的部署和安排?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次會議。
2012年,重慶教育發展收獲累累碩果
過去的一年,重慶教育發展成績喜人:全市教育總投入創歷史新高,財政投入超過500億元;城市學生公用經費標準提高到小學500元/年、初中700元/年,市屬公辦本科高校生均撥款水平達到12000元。
加大教育經費投入的直接結果,就是重慶各級各類教育規模的迅速擴大。2012年,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達到75%。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不斷改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高中階段教育率先在西部普及,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階段學校的比例達95%,就讀優質高中學生比例達到63%。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在校生規模達到89萬人,毛入學率達到34%。
會上,市長黃奇帆指出:重慶教育的硬件逐漸改善后,教育投入主要從基建經費向運行經費上轉,大幅度提高生均經費標準。這樣,學?;顒拥哪芰湍艿玫綐O大提升,產學研、教師培訓等各方面工作就能順利開展。
近年來,全市教育系統切實加強質量基礎建設,以學生為中心,特別關注特殊群體的學習和生活,教育公平取得顯著進展;堅持辦有用的教育,教育服務能力全面提升;積極加快教育改革,破解群眾關心的教育難題,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
教育投入占GDP4%之后,關鍵是把錢用好,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好學生
黃奇帆說:“加大教育投入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關鍵是誠心不誠心,懂不懂教育,理解不理解教育,看不看得見教育對一個城市、一個地區戰略的發展的推動力。” “關鍵是教委、學校把錢用好,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好學生?!?/p>
黃奇帆指出,近年來,全市教育成果喜人,培養了一批批學子,為經濟社會發展積累了豐厚的人才紅利。教育是育人的事業,最本質的成果就是學生。要按照黨的十和市第四次黨代會精神,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切實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努力培養更多優秀人才,加快建成長江上游科技教育中心。
在新的一年里,推進全市教育事業發展,首先要抓好城鄉統籌,促進教育均衡,縮小城鄉、區域、校際之間的發展差距,全面提升城鄉教育公共服務水平。既要解決好庫區移民學校欠賬問題,又要抓好農村留守兒童、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培養和轉戶居民子女就學保障工作,還要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推動學校的科學規劃布局,農村偏遠地區要多建寄宿制學校,幼兒園盡可能社區化、屬地化。
第二,要全面做好貧困地區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工作,落實免學費政策,推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
第三,要以人為本,以教師為本,以學生為本,圍繞提高教師和學生的素質推進素質教育;要抓好師資培訓,保障教師待遇,完善教師補充機制;下大力氣解決大班額問題,進一步增強學生體質,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奏響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時代強音
會上,市教委主任周旭做了教育工作報告,提出了未來五年教育工作的基本思路,即“八個更加注重”:更加注重優先發展、加大教育投入;更加注重以人為本、遵循教育規律;更加注重均衡普惠、促進教育公平;更加注重內涵發展、提高教育質量;更加注重立德樹人、深化素質教育;更加注重教育民生、破解教育難題;更加注重調整結構、促進教育協調發展;更加注重改革開放、增強辦學活力。
周旭對2013年教育重點工作進行了具體部署,全市教育系統將以“優配置、促均衡,調結構、提質量,推改革、解民憂”為切入點,突出抓好優化公共教育資源配置、提高立德樹人水平、深化中小學素質教育、加快發展職業教育、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突出抓好教師隊伍建設、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切實加強和改善教育民生等九項重點工作。
市委教育工委書記趙為糧在講話中重點強調: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以課堂育德為抓手,加強大中小學德育銜接;以新媒體建設為突破,拓展育人途徑;以師德師風建設為重點,提升教師隊伍育人能力。切實推進“文化塑魂”工作,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標準,進一步轉變政風行風和工作作風。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扎實推進教育改革發展。強化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營造教育改革發展的良好氛圍。
會議結束后,教育行政部門負責人和校長們站在市教委辦公大樓外的空地上交流感想體會,久久不愿離去。午后的陽光映照著每個人的笑臉,也映照出重慶教育的美好未來。
2013年,重慶教育改革發展的路線圖已經明晰,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時代強音已經吹響。教育事業的進步,離不開各級行政部門的領導與支持,也離不開教育系統廣大干部教師的智慧與汗水。唯有凝心聚力,用情用智,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匯聚方方面面的正能量,始終抓住育人根本,抓住質量和公平的重點,扎扎實實按照規律和需求辦教育,教育事業才會迎來科學發展、加快發展的蓬勃春天?!?/p>
2013年重慶教育9大重點工作
(摘要)
一是優化公共教育資源配置,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校點,繼續實施學前三年行動計劃,繼續實施農村薄弱學校改造和寄宿制學校建設計劃,推進中小學標準化建設,大力扶持薄弱學校,建好教育信息資源中心和服務平臺。
二是提高立德樹人水平,增強德育工作實效性,增強學生體質,因地制宜開展藝術教育。
三是深化中小學素質教育,深入落實“減負十條”和“提質十條”的規定,繼續推進“卓越課堂”行動計劃,鼓勵推進區縣域和學校培育特色教育,加強素質教育導向的督導評估。
四是加快發展職業教育,全面落實職業教育發展的各項政策,完善制度設計,統籌中高職人才培養,推進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
五是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貫徹好教育部高教“提質30條”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意見,實施高校分類管理,啟動高等教育特色學校、特色學科、特色專業“三特計劃”。
六是突出抓好教師隊伍建設,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堅持城鎮按師生比、農村按班師比配備教師,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實施教師全員、特殊崗位和校長、骨干教師培訓項目。
七是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加強試驗區建設,抓好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的改革,重點支持民辦學校發展,加強國際國內教育交流合作。
關鍵詞:人文廊坊;社會建設;文化
本文為2012年度廊坊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立項編號:2012097)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2年7月28日
廊坊建市20多年來,憑借獨特的地理優勢,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迅速,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作為城市軟實力之一的文化建設仍顯匱乏,對城市精髓的人文精神的挖掘較為滯后,這不利于城市的綜合發展,更難以明確清晰的城市文化定位。廊坊人文精神的塑造需要政府決策者的高度認識,需要凝聚統一的價值體系,需要遵循歷史面向未來,更需要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這樣,才能啟示人的思想,影響人的行為,引導城市的未來形態。
在廊坊市第五次黨代會上,趙世洪代表四屆市委作工作報告,提出了建設“廊坊”的奮斗目標,即實力廊坊、生態廊坊、智能廊坊、休閑廊坊、商務廊坊、人文廊坊、和諧廊坊、幸福廊坊,對于廊坊的城市發展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
一、“人文廊坊”提出的時代背景
(一)“人文廊坊”建設是適應世界城市人文主義復興與再生潮流的需要。城市人文主義在經歷了亞里士多德的《理想國》、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的興起,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的理論和實踐,近代功利主義商業城市,以及《花園城市》的理想之后,終于在1996年拉開了社會發展與管理模式轉向人文時代的序幕。城市人文主義生生滅滅,沉沉浮浮,在21世紀得以真正現實地復興和再生。此類發展動態說明21世紀是一個嶄新的發展時代,如同19世紀、20世紀以工業技術革命為起點的經濟時代一樣,21世紀將進入以環境革命為起點的人文發展時代。“為了成為文明的策源地,城市應該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運”(Richard·V·Knight,1996);“城市必須人道化,一定要與經濟主義決裂,創建一種新的倫理,一種為人民服務的城市倫理,而且一定要強化當地人徹底重新認識城市的能力”(Celine 1996)?!俺鞘屑慈嗣瘛保斶@樣的觀點滲入城市時,城市人文主義將得到完全意義的復興與再生,城市的人性化與人道化將使城市能自覺地運用文化以教化為先,成為社會生活方式的核心。“人文廊坊”正是在這種大的世界歷史背景下提出的。
(二)“人文廊坊”建設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體現,是為實現城市發展目標做出的戰略抉擇。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性,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指明了我們進一步推動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思路和戰略,明確了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指導思想。如何讓科學發展觀落實到實處,如何讓老百姓從真正意義上體會到以人為本,單靠之前的高速GDP增長來衡量是不夠的,關鍵是要讓城市的人文精神面貌來體現?!笆濉逼陂g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2011年是“十二五”起始之年,也正值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階段,是廊坊城市建設發展的機遇期,“人文廊坊”建設會更好地為廊坊的經濟發展服務,為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做出重要貢獻。
綜上,“人文廊坊”建設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提出的,這一目標既適應世界歷史人文城市建設回歸的潮流,又符合中國當前的歷史階段和時代要求,是既具有時代性又具有現實性的城市建設目標。
二、“人文廊坊”的內涵
美國城市社會學家R·E·帕克曾說過,城市決不僅僅是許多單個人的集合體,也不單單是各種社會設施的聚合體;城市也不只是各種服務部門和管理機構的簡單聚集。城市最根本的內涵——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要符合人性化生存與發展,具有人文特色和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不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內容,而且影響到物質文明建設。它是構成一個民族、一個地區文化個性的核心內容,是衡量一個民族、一個地區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建設“人文廊坊”,核心是“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以人為本”貫徹到城市建設管理的各方面,使廊坊成為具有人文關懷品質、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的城市;就是精神文明要上新臺階,成為有高度文明素養的城市;就是文化教育要高度繁榮,凸顯文化中心特點;就是要社會更加祥和安定,成為和諧社會的首善之區。
“人文廊坊”理念的內涵是“大氣、銳氣、和氣”的廊坊精神成為廊坊人共同的價值追求,以孕育廊坊主城區地貌特征的龍河、鳳河的“龍鳳合舞”形象為外在標志,龍鳳文化的城市特色形成。具有歷史傳承和地域性格的健康文化得到創造性挖掘和大力發展,面向大北京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健全完善,文化產業發展壯大,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升,建成內聚合力、外具魅力,內涵高尚、特色鮮明的文化強市。
三、“人文廊坊”建設的主要內容
“人文廊坊”從理念到現實的轉化需要通過一些載體來實現?!叭宋睦确弧眱群U釋中的發展目標的實現必須在具體的社會實踐中去完成。只有在一種和諧、健康、穩定、繁榮的社會中人才能真正得到全面的發展,人民的權益才能真正得到保障。所以,“人文廊坊”建設要落腳于推進和改善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重點是城市文化的建設。
(一)加快推進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就業、教育、住房、社保、醫療、食品安全等方面是關系到千家萬戶每一個市民的民生問題,這些問題的不斷解決正是“人文廊坊理念”的具體體現,廊坊要在今后的城市建設中不斷加大這些問題的解決力度。
1、千方百計促進就業,推進就業促進工程。就業是民生之本,促進就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以高校畢業生就業、安置、失業人員再就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為重點,不斷擴大就業總量、提高就業質量。黨和政府以及全社會的人們都有責任來共同解決就業難的問題。黨和政府要在政策上傾向于就業,要在大項目上拉動就業,要在管理上調節和促進就業。而民營企業要能大力吸納人員就業。需要就業的人員要能主動轉變觀念,自主就業,自主創業。
2、加大教育投入,培養新一代高素質的廊坊市民。著力提升全市教育均衡化水平,讓更多學生享受優質教育資源,享有安全健康的教育環境。推進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切實提升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水平。加快市區學校建設,新建部分小學及幼兒園,擴建改造中小學,緩解中小學班容量過大現狀。持續推進校舍安全工程,加強校車管理,全力消除安全隱患。
3、加大中低收入人群和困難群體住房保障力度,努力實現居者有其屋。按照國家三個1/3的標準,高質量完成1.68萬套保障性住房建設任務,切實做到公開、公正、公平分配。全面改善提升市區舊住宅小區水暖、外墻、路面等硬件設施及社區環境,規范提高物業管理,提升市民居住環境質量。
4、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實施全民社保工程,努力實現應保盡保。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全覆蓋,新農保參保率達到90%以上,新農合參合率穩定在95%以上,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3%。提高社會化養老服務水平。穩步提高社會保障標準,建立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社保標準增長機制,使全體市民病有所醫,老有所養。
5、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高度重視衛生防疫。健全應急處置機制,強化疾病防控體系和婦幼衛生體系,全面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和醫療服務質量,探索建立醫患糾紛調處第三方仲裁機制。進一步完善政府主導、多元投入機制,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參與醫療衛生事業,全面加強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全面提升廊坊綜合醫療服務能力。整合全市衛生急救資源,實現每個鄉鎮都有標準衛生院、每個村都有標準衛生室。
6、努力保障食品藥品安全。大力開展食品藥品安全專項整治行動,加大對非法添加劑、瘦肉精、注水肉、地溝油和奶制品、酒類的整治力度。進一步健全常態化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機制,完成市、縣兩級政府食品安全委員會組建工作,對食品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實行全程監管,實施藥品電子監管,完善食品藥品安全三級聯保責任制,確保群眾飲食用藥安全。
(二)加強城市文化建設,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
1、面向大北京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健全,文化產業的壯大,同樣是人文城市所必須具有的內涵與張力。以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為宗旨,以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為骨架,以群眾文化活動為血脈,共建、共享、創新發展,深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發揮主城區綜合帶動作用,加快建設大劇院、科技館、美術館、老干部活動中心等一批具有文化地標意義的功能性設施。搭建公共文化活動平臺,統籌城鄉文化資源,全力打造“5·18”、“熱氣球節”等獨具廊坊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牌。抓好呂端和龍鳳文化兩大文藝精品品牌創作工程,著力抓好龍鳳文化的深挖、提升和宣傳,打造龍鳳之城特色品牌。繼續打造呂端系列精品,全方位、多角度地塑造呂端的藝術形象,進一步闡釋和弘揚“大氣、銳氣、和氣”精神,擴大呂端文化的影響。要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對外宣傳、市民教育等多個方面深化龍鳳文化的特色,打造獨特的城市名片。
2、提高市民素質,培育文明風尚,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是“人文廊坊”建設的重要內容。要繼承、鞏固和發展已有成果,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眾性組織的作用,廣泛動員廣大市民行動起來,積極開展豐富多彩、富有成效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繼續抓好文明禮儀行為規范的宣傳教育,在全社會弘揚互相尊重、互相關愛的良好風尚。建立健全高效便捷的志愿者招募機制,探索建立志愿者星級認證制度和獎章授予制度,提高市民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
發揮高等學校在“人文廊坊”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市屬高校的投入,以現有的東方大學城、廊坊師范學院、北華航天工業學院為基礎帶動整個城市人文素養的提升。提供更多高校參與城市建設的機會和途徑,發揮高等學校在“人文廊坊”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高等院??梢蚤_展以弘揚人文精神為主題的活動,通過演講、征文、朗誦、專家講座讓學生從多維度去理解和吸收人文精神養料;發揮學生社團優勢,組織學生積極參加社團活動,豐富校園文化,使學生在社團活動中自覺提高個人的文化素質,從而帶動整個城市文明程度的顯著提升。
3、發展壯大文化產業,促進文化發展,增強城市魅力。城市的宜居環境,不僅僅是指人們居住的自然環境,更是指人們社會活動的文化環境。文化創意產業可以提高文化的服務能力,擴展城市宜居環境,還可以增強文化的傳播能力,構筑城市文化氛圍。文化創意產業可以利用數字化的先進技術豐富文化的表現形式,使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深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文化創意產業挖掘文化的歷史積淀,深化城市人文內涵。此外,人文旅游就是一種很好的展示城市歷史的手段。
文化產業的壯大是人文城市所必須具有的張力。發展文化產業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抓手,市域文化只有與產業有機結合,與經濟發展產生良性互動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們要抓緊制定文化產業扶持政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增強文化發展的生機與活力,推動文化成為支柱性產業。
近年來,廊坊依托“5·18”經洽會、“9·26”農交會,舉辦各種大型文化活動。每年元旦、春節、元宵節、“十一”等節假日期間,舉行形式多樣的節慶活動為節日營造歡樂祥和的氣氛,利用一些大型運動會和重大體育賽事使全體人民共享文化盛宴。但必須看到,廊坊的文化產業還很不發達,沒有知名的文化品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市民對文化消費的需要逐漸增強,買書、看電影、看演出、看比賽已經成為很多家庭新的消費需求。政府一方面要適應群眾這一需求,不斷培養市民的文化消費習慣,引導市民的文化消費層次;另一方面要抓緊扶持打造一批新興的從事文化創意產業的企業,從而提升“人文廊坊”建設的水平。
主要參考文獻:
[1]曲凌雁.城市人文主義的興起、發展、衰落和復興[J].城市問題,2002.4.
[2]陳劍.論“人文北京”建設的內涵[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4.
[關鍵詞] 工業化;城鎮化;融合發展;防城港
[作者簡介] 趙成江,廣西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廣西 桂林,541006;劉俊杰,廣西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廣西 桂林,541004
[中圖分類號] F1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23(2013)04-0044-0004
工業化和城鎮化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工業化能夠拉動經濟發展,推進城鎮化,而城鎮化能夠有力地吸引生產要素向城鎮聚集,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資源的優化配置,是解決就業、實現市場擴展、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舉措。工業化城鎮化融合發展,就是要以工業化促進城鎮化,以城鎮化帶動工業化,實現兩者共同發展。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十七大報告提出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十報告提出工業化與城鎮化融合互動,即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近幾年來,廣西實施了一系列支持北部灣經濟區城鎮化發展的政策措施,如進行城鎮建設投融資體制改革,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城鎮建設投融資渠道,簡化城市總體規劃修編程序,指導各地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等。防城港市第五次黨代會報告也明確提出,力爭到2015年全市城鎮化率達56%,進入城市化加速階段。工業化與城鎮化是現代化建設的兩大推進器,促進了防城港經濟的快速發展。盡管防城港市工業化與城鎮化發展已取得了長足進步,但無論工業化還是城鎮化水平都遠遠還未達到發達地區的水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只有充分認識工業化與城鎮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才能為加快防城港工業化與城鎮化融合發展提供驅動力。
一、防城港工業化與城鎮化融合發展態勢
(一)工業化現狀
防城港建市20多年來,經濟總量迅速增加,地區生產總值從1993年的17.3471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457.5億元,工業總值也由1993年的4.1299億元增加到了199 億元。產業結構漸趨合理,產業結構由1993的0.36∶0.24∶0.4調整為2011 年的0.14∶0.53∶0.33,工業產值占總產值的 45.3%。立足港口和區位優勢,以工業化為導向,以工業園區為主要建設平臺,促進產業集聚,工業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目前,國際上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工業化水平的指標較多,如人均GDP水平、工業化率、產業結構、比較勞動生產率,等等。本文選取工業化率以及產業結構衡量防城港工業化程度。按照工業化率劃分,當工業化率達到40%~60%時,即處于工業化中期,如圖1,2008年防城港工業化率首次超過40%,2011年已經達到45.27%,可以認為防城港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
2011年底,防城港第二產業的增加值比重53%,遠遠超過第三產業的增加值比重33%。按照三次產業結構演變規律,當第一產業的比重下降到20%以下,且第二產業比重超過第三產業時,就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據此判斷,防城港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
(二)城鎮化發展現狀
近年來,防城港市以大城建為核心,突出“濱海、門戶、生態”三大特色,按照“三灣三島一核心六組團”的總體布局和“四沿線、四片區、兩景區、兩改造”的建設重點,積極推進城市建設百項工程,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至2011年末,全市城市建成區面積達48.97平方公里,城鎮人口比重突破50%,基本形成由“一個中心城區——三大城區——十六個鎮”構成的城鎮體系。
衡量城鎮化水平,一般采用城市化率即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來衡量。從上圖2明顯看出近年防城港市與廣西及全國城市化率相比的情況。2011年末防城港市常住人口87.84萬人,城鎮人口44.08萬人,比2005年增加12.30萬人,城鎮人口比重為50.18%,比2005年提升9.56個百分點,城鎮人口比重比全區高出8.38個百分點,比全國只低1.09個百分點,在廣西14個地級市中排名第4位。可以說,防城港的城鎮化相比于區內以及全國來說,發展還是比較快的。
(三)工業化與城鎮化融合發展現狀
按照工業化與城鎮化融合發展時的速度不同,它們之間的關系可分為城鎮化超前于工業化發展、城鎮化滯后工業化發展以及城鎮化和工業化同步發展。判斷一個地區工業化與城鎮化的融合發展關系可以用城鎮化率與工業化率的比值。2011年防城港城鎮化率為50.18%,工業化為45.27%,它們的比值為1.11。同年全國的城鎮化率為51.27%,工業化率為46.8%,它們的比值為1.10。與全國平均城鎮化工業化水平以及它們的比值相比,防城港均相差不大。直觀來看,防城港的城鎮化率略微高過工業化率,與全國相比也相差不遠。但從全球的情況看,防城港的工業化率相對于城市化率而言,還是偏高不少,城鎮化遠遠滯后于工業化,并非理想的“兩化”(工業化、城鎮化)協調發展。
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10年全球平均城鎮化率為50.9%,與防城港相當,但是工業化率僅為26.1%,遠低于防城港。防城港“兩率”( 即城市化率/工業化率)比值為1.11,全球的平均比值為1.95。(50.9%/26.1%=1.95)。防城港的工業化率相對全球平均水平高出了近一倍,在工業化推進的城市化率的提升中,遠遠不及全球平均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區別就更為顯著。2010年,美國的城市化率/工業化率為4.1,即城市化率高達工業化率的4.1倍。同年同一比值,法國為4.11,英國為4.09,德國為2.64,日本為2.48,共同呈現出城市化率遠遠高于工業化率的特征。即便是“金磚五國”中的巴西、俄羅斯、南非和印度,城市化率除以工業化率的比值也分別達到3.22、1.97、1.38和1.15,都高于防城港,可以說,防城港的城鎮化任重而道遠。
從上表1可以看到,近些年來,防城港的城市化率和工業化率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甚至有學者認為已經偏快了。但是跟全球其他發達國家相比,防城港還是處于“工業化超前、城市化滯后”的地步,從理論上來說,防城港的城鎮化相比于工業化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四、防城港工業化與城市化融合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工業化城鎮化互動融合發展效應滯后
盡管工業化和城鎮化兩輪驅動對防城港的發展產生了積極效應,但從橫向對比看,仍存在產業結構水平與產業集中度偏低、產品結構不合理、技術水平和工業裝備水平較低、城鎮經濟集聚能力和輻射功能偏弱、很多城鎮性質和功能不明確且缺乏特色、城市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吸納力較弱、城市建設資金投入較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相對薄弱等問題。
2011年,防城港市GDP為413.77億元,在全區排名第13位。由于工業化率相對不高以及工業結構不盡合理,工業對全市城鎮化發展的支撐力度仍顯薄弱,對城鎮化的推動效應不明顯。雖然從數據看,防城港在2011年城鎮人口已超過農村人口,但這其中包括很多居住在城市以農民工為主體的流動人口,這部分人口由于沒有城市戶籍,不僅沒有真正享受到城市公共服務帶來的福利,甚至抑制了他們的消費水平,延緩了工業化進程。不僅如此,由于防城港城市化遠滯后于工業化,很大一部分農村人口沒有進入城市,工業品需求的本地市場沒有啟動,對工業化的推動作用不夠明顯。
(二)產業結構不盡合理阻礙城鎮化進程
根據配第克拉克定理,農耕時期勞動力主要集中在農業,隨著經濟發展,勞動力逐漸轉移到工業上,而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勞動力逐漸向第三產業轉移。 從各國經濟發展經驗上來看,三次產業吸引勞動力的大小不同,對經濟發展及城鎮化的帶動作用也不同。 第三產業尤其是服務業吸引勞動力能力及對城鎮化的帶動作用最大,其次是第二產業,最后是第一產業。 工業內部產業吸引勞動力的能力又有所不同,勞動密集型產業對勞動力的吸引能力最大。雖然近幾年防城港工業發展迅速,但對于能夠充分容納企業周邊城鎮富余勞動力的傳統產業重視不夠,導致工業化進程加速,但勞動力吸引能力沒有提升,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城鎮化發展。
(三)城鎮化進程相對滯后于工業化進程
理想的城市化進程應是工業化和城市化同步推進, 融合發展的。而防城港地區的城鎮化發展則滯后于工業化,道路交通、給排水等城市基礎設施承載功能還不能滿足工業化進程需要,就業、就醫、就學、住房、生活環境等城市生活功能也不能滿足工業化積聚人才需要,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市政基礎設施不齊全,城市服務功能不完善。特別是目前中心城區里仍存在城中村,縣級及以下的小城鎮存在許多低層次的落后面貌。城市生產服務功能水平低,影響產業項目引進建設。相對于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的腳步,防城港的城鎮化進程有些滯后。
五、加快防城港工業化與城鎮化融合發展的政策建議
面對防城港工業化、城市化相對落后的狀況,要實現其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必須堅決按照中央、自治區黨委及政府所制定的方針和政策,把工業化和城鎮化融合發展作為防城港當前和今后的主導方向和核心戰略,毫不動搖地堅持工業化帶動城鎮化,以城鎮化促進工業化,走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發展融合道路。
(一)堅持科學布局,著力優化城鎮規劃
科學規劃防城港的工業化與城市化,明確其城市空間結構、職能特點、主導產業及其發展方向。把“三島三灣一核心六組團”的城市框架作為防城港市建設和對外開放的重點區域來規劃、建設和管理。大力發展中心城鎮、重點鎮、適度發展一般建制鎮。對一些經濟無特色、區位無優勢、資源較貧乏的鄉鎮,可以通過區劃調整與相鄰的鄉鎮合并,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其次,注重塑造具有特色的城鎮建設。結合地理位置、資源條件、人文自然景觀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現狀,按照“農村城鎮化、城鎮特色化”的要求,高起點、高標準、高效益地推進建設。
(二)大力發展臨海港口,以大港口促大工業發展
推進防城港市的工業化進程,必須立足港口發展臨海工業。港口、物流和工業,是相互促進,相互依存的,不能割裂開來,要利用港口大力發展物流,以物流促加工,以加工促港口,實現以港口帶動臨海工業發展的新突破。在政策制定上,要從過去的“以港立市”轉變為“以港引工、以工促港、港工互動”。初步形成了“前港后廠、前港后區”的格局,實現了港口帶動臨港工業發展的新突破。在新的形勢下,在保持大西南出海主通道的同時,通過加快建設更大泊位和實施多元化經營,實現由第一代港口向第三代第四代港口的邁進,把企業發展成為一個以港口為主業,運輸、物流、加工工業多業并進的現代化產業集團,才能適應港口自身發展和整個防城港市工業化發展的需要。
(三)堅持以工業化為主導,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通過培育防城港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加快發展高技術產業,立足現有基礎,優化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促進產業集聚,增強產業競爭力,優化資源開發利用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加快防城港六大園區的發展,建立工業經濟增長新平臺。進一步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努力做大園區經濟規模。同時圍繞現代產業發展,大力推進關鍵領域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集成創新,鼓勵原始創新,加快創新成果轉化,使得現有成果盡快應用到現實,推動經濟的發展。
(四)增強工業園區的集聚和輻射效應,帶動城鎮化建設
工業化城鎮化融合發展的切入點要落實在工業園區。工業區要科學規劃,明確定位,突出特色,明確六大園區發展的主導產業和園區功能定位,在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的基礎上,創新管理體制機制,為企業提供優質服務,通過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項目進駐工業園區,并培育形成特色產業群。重點做好工業園區與城市新區要素、結構、功能以及公共服務與基礎設施之間的全方位融合,避免單純追求工業園區產業發展要素而忽視城市發展要素,形成園區與城市之間的二元結構。進一步推動企業向工業園區集聚,引導產業關聯度高的企業進入園區,推進產業發展重心向工業園區轉移,努力做強做優工業園區,發揮工業園區的集聚和輻射效應,推動周邊城鎮的發展,帶動城鎮化建設。
[參考文獻]
[1]錢納里.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的比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1995.
[2]段杰,李江.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特點、動力機制及發展前景[J].經濟地理,1999,19(6).
[3]郭可莎.工業化與城市化關系的經濟學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02,(2).
[4]何衛東,張磊.對中國城市化水平的反思[J].城市發展研究,2000,(6).
[5]葉裕民.中國城市化滯后的經濟根源及對策思路[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9,(5).
[6]周一星,曹廣忠.改革開放20年來的中國城市化進程[J].城市規劃,1999,(12).
[7]朱海玲,龔曙明.中國工業化與城鎮化聯動和互動的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0,(13).
[8]姜愛林.城鎮化與工業化互動關系研究[J].財貿研究,2004,(3).
[9]簡新華,黃錕.中國城鎮化水平和速度的實證分析與前景預測[J].經濟研究,2010,(3).
[10]周其仁.工業化超前、城市化滯后[J].中國對外貿易,2012,(5).
[11]徐維祥,唐根年,陳秀君.產業集群與工業化、城鎮化互動發展模式研究[J].經濟地理,2005,(6).
[12]仇保興.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與企業集群[J].現代城市研究,2004,(1).
[13]段祿峰,張沛.我國城鎮化與工業化協調發展問題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