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8 15:08:2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傳統武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首先,苗族人民由于山地的原因,居住環境呈現出大雜居小聚居的局面,導致居住較為分散,居民之間的交流一般只是局限于家族間的交流,導致武術文化不能得到很好地相互交融。其次,苗族人民當時的發展情況并不算文明進步,因此受到傳統封建思想的影響比較大,再加上山地地貌無法改變,就導致傳承武術的范圍只局限于家族之間,并且在封建宗法的影響下,傳男不傳女的思想根深蒂固,這就大大限制了苗族傳統武術的傳承與發展。最后,山地是天然的屏障,再加上明清兩朝所修建的苗疆邊墻,使得苗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受到了嚴重的封閉式的影響。這些對武術文化也不例外。由于無法吸收外來的先進的武術文化,導致苗族傳統武術只能呈現重復性的循環發展,這些都是由于山地的閉塞性而導致的。
2苗族傳統武術文化的發展路徑
2.1苗族傳統武術簡介
苗族武術源遠流長,距今已經有幾百年之久。苗拳中的“蚩尤拳”據傳誕生于公元前25世紀以前的蚩尤時代。苗族武術是中華武術大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苗族武術幾經演變,不斷地吸收民族文化涵養,逐漸形成了內涵豐富的苗族傳統武術文化,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淳樸的鄉土氣息。而其實,苗族傳統武術的出現與發展,與苗族人民的反抗斗爭歷史有密切的關系。
2.2苗族傳統武術的發展
且不說苗族武術萌芽于原始社會,主要始于原始民族與惡劣的自然環境的斗爭。當時的苗族人民為了生存,采用擊打等方式與野獸進行搏斗。而現在歷經千百年的積累和演變之后的苗族武術,就不得不追溯到明清兩代時期。當時的明朝是戰火紛飛的年代,明軍政府與苗族人民的軍事沖突日益加劇,其損失簡直不可估量。在這種與苗疆地區大規模軍事的沖突過程中的損失讓政府無法負擔,因此政府終于下定決心大規模修建苗疆邊墻,對苗疆地區采取了隔離與區分的方式。清政府更為殘酷,使用了以苗制苗的策略,挑撥不同地區苗族人民之間的關系,利用民族矛盾的激化來達到自身侵略和占有的目的。但是在這種強硬的壓迫之下,更加激起了苗族人民與日俱增的反抗情緒。在這種被壟斷的情況下,苗族人民不可抑制地激發出了更加強烈的反抗斗志。隨著這樣一股熱血的斗志,與此相對應的出現在苗族人民之間的,必定是武力的大幅度提升。可以看出,苗族歷來是封建統治者征討的對象,因為苗族人民生性不畏、崇尚武力,具有十分良好的反抗精神。因此,在苗族邊疆地區,不管男女老少,幾乎每人都懂得技擊的常識和幾手過硬的武功。這種武術的普及程度在中國是十分罕見的。明清時期的苗族人民對于封建統治者的壓迫、侵略和歧視所持有的態度不是忍氣吞聲,而是一波又一波的反抗。這種奮起反抗的現象讓當時的封建統治者無可適從,因此,戰爭就成為當時不可避免的主題。從歷史上看,苗族是中國眾多偏遠地區少數民族與封建統治者發生反侵略戰爭最頻繁的民族。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得知,苗族武術起源的主要原因是戰爭。在這個過程中,苗族人民的反抗意識不但沒有磨滅殆盡,反而日益增長,保護自己家園的強烈愿望促使人們開始提升自己的格斗、械斗的技能和技巧。苗族人民的習武過程深受苗族傳統文化的影響,那種不抗威嚴、面不改色、拼死抗戰的態度占領著苗族習武者的內心。這些內心的思想活動也出現在武術當中。苗族武術的主要形式就是搏殺,以軍事戰爭為目的進行習武訓練。其價值功能就是在軍事戰爭中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擊斃敵人。為了實現這種軍事目的,苗族人民開始尋找一些方法與形式,鍛煉自己的體格,這就是苗族武術出現的主要原因。而隨著社會歷史進程的推進和發展,社會需要也逐漸發生了變化。不同時期的人民有著不同的需求,這種需求也逐漸展現在對于武術文化的需求方面。雖說武力沖突和戰爭是民族傳統武術文化出現的外部因素之一,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強身健體、保家衛國的高漲情緒是苗族傳統武術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內部強大推動力。正如上文所說,明清兩朝的壓迫促使了苗族傳統武術的發展,在封建統治者土崩瓦解之后,隨著苗族人民與漢族人民日益和諧,文化交融進一步加深之后,苗族傳統武術也開始吸收和接納來自中國大地各大武術系別的精華,如少林寺武功、武當派武術等,使得苗族傳統武術的拳種更加豐富多彩,武術系別更加精細。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現在中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背景之下,戰爭已經成為不再提起的話題,民族關系也日益和諧,民族矛盾也相對緩和,民族沖突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在這種情況下,以前以搏斗技能為主要價值導向和追求目標的苗族傳統武術文化也逐漸發生了一些變化?,F今的苗族傳統武術文化內涵已經囊括了強身健體、文化娛樂、競技體育等多方面因素和需求,這些都與社會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程度有關。由于人們現在生活富足,安居樂業,在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苗族傳統武術更多的要朝著表演性、娛樂性的方向進行發展。現在的苗族武術中還增添了舞龍舞獅的內容,這些都是為了順應時展的潮流而使得苗族傳統武術文化發生的文化價值導向的變化?,F在的各種苗族武術活動已經成為健身娛樂的必要選擇之一,并且在節日的慶典、祭祀聯歡活動中也經??吹矫缱鍌鹘y武術的身影。在時代的引領之下,現在的苗族傳統武術文化已經有了嶄新的內涵,具有了十分特殊的文化意義和文化價值。
3結語
一、時間和地點
2007年10月18―21日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調水源頭丹江口、世界文化遺產、道教圣地武當山舉行。
二、主要內容
(一)主要議題
研究探討武當內家拳法、民間傳統武術繼承發展對策方略。
展示武當武術新近挖整的功法套路,交流武當內家拳法、功理及傳統武術文化研究成果。
(二)主要形式
中華武術論文報告會,學術交流座談會。
資深專家、教授專題講座,授課解疑。
武當內家拳傳人、名家功夫表演交流。
評獎。設挖整傳統項目獎、名家表演獎、優秀論文獎、特別推廣貢獻獎四個獎項。
考察武當武術文化、道教文化,漢水文化。
三、 參加人員
特邀國家武管中心、武術研究院、各大體院、有關部門領導和資深武術專家、教授。
海內外各武術團體、館校、武術名家、名人、傳人。
民間太極、形意、八卦、大成、通臂、南拳、八極拳等拳派傳人。
武術愛好者和一切關心熱愛中華武術發展的仁人志士。
四、日程安排
五、獎勵辦法
挖掘傳統項目獎:新近挖整的武當內家拳功法套路,特點突出,具有推廣價值,演練水平較高,有傳承的史料,經大會組委會評定為一、二、三等獎,分別發給獎金1000-2000元,并推薦申報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武當雜志上刊登宣傳。
名人名家功法表演優秀獎:參加武當內家拳功法展示表演的名人、名家,經大會組委會評審錄取一、二、三等獎,分別發給獎金100―300元,頒發證書。
優秀論文獎:參加研討交流的論文,經大會組委會評審錄取為一、二、三等獎,發給獎金200―500元,頒發證書,論文先在武當雜志上發表,并可結出版發行。
特別推廣貢獻獎:為弘揚武當武術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人員,經大會組委評審,發給特別貢獻獎,授予“武當百杰”光榮稱號。
大會向參加會議的每位代表贈送精美紀念品一份。
六、參加辦法
凡愿意參加大會人員,請與大會辦公室聯系,索取報名登記表或從武當雜志網站下載(省略)。
大會收到報名表,登記審查批準后,發給會議通知及正式代表證,正式代表需交會務費600元(包含三星級賓館食宿費、考察費),不足部分由大會補助,有論文參加評審者,需交評審費100元,論文必須在2007年7月30日前寄大會辦公室。
參加功法套路展示、交流表演者需交排演費100元,在報名時寄交大會辦公室(報名時間截止8月30日前)。
參會觀摩的列席代表需交大會會務費1000元,享受正式代表同等待遇。
大會報名時間截止8月30日,參會者可提前報名,同時把論文、習武簡介、登記照片(二寸半身照二張)以及相關材料和費用寄大會組委會辦公室。
七、組委會辦公室地址
郵編:442700湖北省丹江口武當雜志社
聯系咨詢電話:0719-5223531(馬老師)
中國傳統武術是我國千百年流傳下來的瑰寶,本文通過現狀研究,歷史分析,個案研究的方法,對山東省傳統武術的發展與傳承進行了進一步的挖掘和整理,結合地方史志對山東省武術流派追本溯源,闡釋其發生與發展的規律。并以山東省濟南市鴛鴦門武術流派為個案,考查其內在的武術文化,動作內涵以及所蘊含的哲學原理。以期對山東省傳統武術的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
中國傳統武術流派研究現狀與分析
傳統武術流派分類方法眾多,觀點各異。
揚州大學邱瑞在《傳統武術流派的分類與推展策略》一文中提到傳統武術流派可根據“剛柔長短”的分類原則及“大派宜分,小派宜合”的精神整合拳種,。他提出傳統武術可以分為“剛中有柔、柔中寓剛、剛柔并蓄”等門類。北京體育大學學報段克發在《武術各拳種流派共性探析》一文中提到武術流派當以長拳、形意拳、太極拳、南拳和散手等方法分類。
目前已有少數地區開始進行武術流派整理研究。
上海體育學院徐烈在博士論文《關東武術文化研究》中介紹了關東地區武術文化特點;邱世海在《客家武術流派的形成與發展》一文中從客家遷徙環境出發研究了客家武術的發展軌跡,陳述了客家武術形成的原因。有關山東地區武術流派的形成,山東省武術流派的分布,山東省武術拳種的發展,目前鮮有論述。
有關地域武術流派發展的研究較少。
每個流派在武術技擊、訓練方法、套路形式以及練習要點等各方面都形成了完整的、嚴密的體系。此前,對中國武術的研究,主要是以時間為主線,對中國武術流派進行整體性描述,并未引入“地域”的概念,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武術流派的個性及其產生這種個性的原因探究不夠深入,屬于單一維度的研究模式。
傳統武術流派面臨的困境與分析
許多傳統武術流派因缺少傳人正瀕臨消亡。
隨著社會進步和中國社會穩定、和平地發展,再加上現階段中國社會市場經濟的形成,競相追求“時尚”和“利益”已成為當今社會人們的一個比較明顯的心理特征。而練習中國傳統武術,不管哪個拳種何門何派,要想取得一定的成就,都需要付出許多艱辛的努力,甚至需要進行多年苦行僧式的探索,不可能在短時期內速成。更造成那些熱衷于傳統武術的人們難以耐住寂寞而脫離原來的愿望,而去社會里追求所謂的個人經濟利益去了,根據上個世紀30年代的一項調查,中國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傳統武術套路有兩千多種,到上世紀80年代,全國挖掘出來拳種僅129種,且一半以上是只有名目而無傳人會練,真正有相當數量傳承人群的拳種僅有幾十種?!庇纱丝梢?,傳統武術在現代社會里消亡之陜,可見一斑。
競技武術的過分夸大,忽略了傳統武術的存在。
目前,無論是國內比賽還是國際比賽都是競技武術的比賽,即使有傳統武術套路出現也僅僅是幾個拳種的參與。諸多的傳統武術套路被遺棄在武術競技之外,進入不了群眾百姓的視線,而只能在市井之間默默流傳,生死存亡系于上天。
現代武術規則的限制,阻礙了傳統武術的發展。
當前,傳統武術比賽多是武術套路演練的比賽,一般從套路演練的風格、勁力、動作的工整等來衡量演練水平的優劣。因而也造成現在傳統武術的習練者格斗技能下降,形成“會說、會練、不會用”的現象。我們若不及時警醒,曾經以出色的技擊效驗令國人引以為榮的傳統武術,若千年后也許只會剩下一具空殼。
對傳統武術的挖掘整理還不盡如人意。
現在人們對傳統武術基礎理論的理解多停留在自身感覺和師傅流傳下來的拳經里,人們(包括習武者)對傳統武術中各種名稱、現象的理解多是一頭霧水、混混沌沌。如何弄清它的技術技法特點、功法特征及分析技術形成的階段和各階段主要的訓練內容及訓練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
山東省傳統武術的發展與壯大
山東省是全國當之無愧的武術大省,僅1996年國家體育總局承認并公布的29個全國武術之鄉中山東省就占了6席,分別是淄博,博山,東明,單縣,臺兒莊和萊州,首批全國先進的40個武術館校名單中山東省就有8個武術館校入圍。從山東省傳統武術流派的研究開始,一方面挖掘整理山東省武術流派,武術拳種的內容,分布,以及每一流派或拳種的文化,技法及訓練相關內容;另一方面,通過山東省傳統武術流派的研究整合山東省武術文化,山東省地域文化,從哲學的角度出發研究各武術流派的內涵。
傳統武術流派之“鴛鴦門”的發展與分析:
山東省武術流派之鴛鴦門的創始人是山東省周永祥、周永福兩位先生,他們二人窮畢生之力,博眾家之長,獨辟蹊徑,創立的鴛鴦門武術門派。鴛鴦是動物的名字,取鴛鴦作為門派的名稱并不是它的原意而是“鴛鴦”的寓意,意在陰陽。該門派理論宗旨肯定陰陽的勢力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天地萬物寓陰陽之中。雖然武術套路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都在陰陽變化之中。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鴛鴦門功夫在全國乃至世界許多國家都具有廣泛的影響力。目前第二代掌門人是姜周存教授,門人眾多,主要集中在山東省各地市,澳大利亞、意大利等國也有專門的鴛鴦門分支,國內其他地市也有。鴛鴦門以內家拳為主,在武術理論與哲學基礎方面已形成較為完整的理論技術體系。
論文摘要:武術作為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它不僅具有傳承文化的作用,更具有陶冶人的情操,培養人類審美情趣之功能。在科技的發展和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傳統武術的美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與現代快節奏的生活現狀相比,傳統武術對于創造和諧社會、緩解人們心理壓力,以及在培養人審美情趣等方面的作用越顯重要,形成對現代生活完美的補充,可是,對于傳統武術美的定位和評價,目前尚未有一個系統的理論。本文通過文獻資料,結合自己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從傳統美學的視角對傳統武術美進行再認識,旨在為揭示傳統武術美提供一點借鑒。
傳統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現代競技體育相比較,傳統武術有著現代體育無法替代的作用,與現代快節奏的生活現狀同時存在,無疑會給人們在心理是得到一種放松和喜悅,讓人們找到一種回歸自然的感覺,在大自然中體會自身存在的價值,在大自然中感受哪種“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自由境界,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切身感悟。那么,傳統武術的美到底在哪里?我們又如何去定位和審視這種美?我們都知道,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因此,研究傳統武術的美就必須從傳統美學的視角去尋找它的蛛絲馬跡。
1對傳統武術“美”本質的定位
中國美學,大體上可以分為占典美學形態與現代美學形態。傳統美學就是古典形態的中國美學,是完全不同于西方美學的一種美學概念[lj。西方美學更多地是探討美是什么,中國傳統美學則探討美在哪里,拋開西方美學思想,中國傳統美學認為;“美在意象,美在感悟”。是一種“物我兩忘”、“天人合一”人生真諦的感悟。武術產生于原始社會,是人類與自然長期斗爭的結晶,我們知道,在文字和語言貧痔的原始社會里,如何表達人與自然和諧的狀態?如何體現人類對自然界改造的能力?顯然,語言與文字是無法達到最好的效果,這時候,人類就采用“手舞足蹈”的原始方式來傳達他們與野獸搏斗的方法和技巧,展現他們驕傲的戰績,抒發著他們力圖戰勝自然的內心世界,正所謂:“言不盡意”,“立象以盡意”,這就為武術的原始萌芽奠定了基礎。隨著人們認識水平的不斷提升,武術作為最原始的傳達人類內心情感的方式就隨之產生了。武術產生之初,主要是用于原始的抒情,歡慶,以及祭祀和圖騰崇拜等活動。那么,武術為什么會有如此的功能呢?我們知道,在原始社會的祭祀和圖騰儀式上,一切病魔,丑惡的東西是被徹底地排除在外面,他們向上天傳達的是世間最美好的愿望,以此來求得上天的保佑和施舍,體現出原始自然和諧統一的狀態。武術作為原始的藝術表現形式,在最大程度上反映了原始人的心理,因為在原始人的內心中,通過武練,不但給人們帶來了健康,而且,能夠給人們帶來豐厚的物質利益;同時,通過武練還能給他人以美的享受,讓人類體會到自然之美。當所有的這些都被賦予到武術之中,就形成了武術有大美而不言的切身體驗??梢?,在原始人的心理,武術成為正義的象征,成為美的化身,是傳達上天旨意的使者。
武術美的本體實質在于“意象”,“象”既是意象之本,也是美之本,無象則無美。傳統武術美表現為“意象”的產生及向境界的升華??梢哉J為,“意象”是傳統武術美的本體,無象,則傳統武術的美也就不存在對于“象”外顯,武術主要從四個方面來認識,即傳統武術的“四美”:形美,神美,德美,道美。在整體統一的狀態下,形成r“象中有四美,四美中又各有其象”的完美體悟。習武之人由“形”之外練,到“神”之內養,進而到“德”之內修,最后到“道”之升華,是一個完整的修煉過程,這個過程與傳統美學對于美的層次劃分是一致的。傳統美學對于美的認識發展經歷了由“象”——“意象”——“意境”——“境界”四個階段。“境界”既是“道”,對“道”的追求永無止境,因此,武術修煉的境界也一定是“只有更高,沒有最高”。傳統武術之美,是無法用語言能夠準確地表述,武術的美實質上是人們對于武術現象的一種內心感悟,這種美能讓人由此及彼,由淺人深,由有限到無限,由個別到一般,由現實到理想,由情理到哲理引出諸多的聯想與想象.產生“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這種“有”與“無”的統一也正是道家追求的“道”。由此可見,傳統武術美的本質在“意象”,“象”怎么可味?因為“象”中有“道”;“道”怎么可觀?因為“道”在象中。“道”是最高的真,最高的善,最高的美,是中國人對對傳統武術最高境界美的追求和體悟——美在心中.美在感悟。
2對傳統武術“美”體驗的定位
武術有四美:“形美”為傳統武術美的第一重境界,所謂“外練筋骨皮”;“神美”為第二重境界,所謂“內煉精氣神”;“德美”為第三重境界,所謂“尚武崇德,以德服人”;“道美”為第四重境界,所謂“以術求道”,“道”正是中國武術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國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武術這四美,實際上是“同質異構”現象,這里所說的“質”實質上就是“味”,是中國古典美學對于美的體驗論系統。傳統武術帶給人以無限美的感受,無論是觀眾,還是裁判的心理,對于傳統武術所展現出來的美更多地是感覺到一種“味道”,這種“味”不只是視覺上的刺激,而更多的是用心去品嘗,從而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沉醉在傳統武術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狀態之中。因此,對于傳統武術美的感受,只有用心去品味才能真正地發現武術的美,單靠視覺這種“主客兩分”的認識是不能夠全面地把握傳統武術美的內涵,不符合中國人傳統的審美心理。其次,“味”與“視”相比更具有“天人合一”的傳統審美意義?!耙暋钡那疤?,是主客保持一定距離,這樣便于主體觀察。“視”的優點是把握的材料清晰,相對較為全面,但是,“視”通常被看做認識的主要感覺傳統的審美心理的高峰體驗是“物我兩忘”?!拔镂覂赏?,是精神上的,這個忘不能簡單地理解成忘掉,它揭示審美的顛峰狀態,主體那種“神與物游”的高度自由。而“味”正是這一狀態的表現,“味”的前提,則必須是主體與客體相接觸,它對對象的把握也許不全面,也不清楚,但是更細膩,更微妙。這種把握主要是一種體驗。因此,在傳統武術中,“味”更多的是用于對傳統武術美的把握,這種把握又必須是用心去品味,用心去感悟,只有達到這一境界,劉一于傳統武術的美的體驗才是最真實的。
3對傳統武術“美”的品評
3. 1對于武術形美的品評
形美一外練筋骨皮,武術之“形美”是武術運動美的外在表現形式,是通過視覺形式喚起人們的美感。對于“形美” 的評價.不能夠只著眼于武術外在的表現形式,應該站在“和諧統一”的高度上對其進行整體的定位。武術之形美是通過形象性的直觀方式來展現出的一種和諧和道德精神的美。例如:長拳中的“十二型”、象形拳、太極拳、八卦掌等等,它們的外在動作素材無一不是來自于大自然,來自于自然對于人類的無私奉獻,武術就是通過外在的形來展現自然的力量。這充分地說明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反映出了人們對自然的認識和理解;其次,對于許多通過人類勞動而創造出來的武術器材,無論它們的形狀如何,都只能被看作是自然人體的一種有機延伸,體現出人與自然的完全融合。因此,對于武術形美的審視就必須透過外在的形,尋找到武術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本質,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形美,只有這樣才能體會得到那種“得其意而忘其形”美自由境界,才會對“不射之射”超越狀態的深刻理解。筆者認為,武術所追求形美的主要目的在于,通過形體美來達到一種與自然的統一與和諧,通過形體的訓練和運動展現自然的力量和自然的魅力。正如太極運動,人的境界完全融人自然,心中無我,我就是自然,達到了這種境界,把自己完全融人到自然當中,才能真正地發現自然之美,這時候,人們自身不足已經被自然之美完全地融合了,武術運動正是通過盡善盡美的外形去追求自然之美。
3. 2對于武術神美的品評
神美—內練精氣神,武術之“神美”主要表現在精神,以及運動的節奏上。對于“神美”的評價,要從中國傳統美學中尋找它根源,同時,還必須站在傳統文化的高度對其進行定位與思考,只有這樣,才能從本質上區別武術與其他體育項目。武術之“神美”與西方體育所表現出來的神美有所不同,雖然都是與各自民族文化、民族習俗緊密相連,但是,兩種文化對于美的認識和態度是不同的。西方文化從“有”出發,以求“真”為目的;而中國美學本體是“道”,以體“道”為目的。因此,武術之“神美”是對幾千年來民族精神的總結,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提煉,是一種同自然無為的“道”合為一體,超越人生的利害得失,在精神上不為任何外物所奴役的絕對自由境界,是人們心理活動外在表現,對于武術神美的評價,同樣要站在整體統一的高度上,除了要看習武者的精、氣、神,還要對他們的人格魅力有一個衡量,這樣,武術之神美才能被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上,對于武術神美的審視才能具有客觀性和真實性。武術之神美是實現武術“意境美”的紐帶,是體“道”階段,沒有這個階段的苦修、苦練是很體會到意境美的自由。同樣,我們要以武術那種最高境界的美來指導武術“神美”的發展方向,不能把武術“神美”看作是武術美的本質加以大肆鼓吹,給武術之神美添加本不該有的神秘色彩。
3. 3對于德美的品評
德美—尚武崇德,以德服人。武以德立,武術從一開始就將自己與道德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正因如此,在武術蔚為大觀的同時,武德也自成系統。武德不僅是約束習武者的規范,更是武者對社會的承諾,基于此,武術始終在其技擊的身影背后有著一副儒雅的面孔。這也使得武德之美超越了武術自身,而成為武術的靈魂。所謂武德就是指習武學藝之人所應遵守的最基本的行為準則和規范要求,也就是習武者的道德。對于德美的審視必須從習武者平常的禮節、人品、作風和習武的學風等方面加以整體評述。如:服從國家,注重節氣,秉公仗義,不畏,遵守公德,做文明公民,而且要以高尚的理想情操要求和約束自已,不以勢欺人,不以藝壓人,舍己為人等。道德之美為最美。中華自古即以禮治國,當代則提出以德治國,可見,道德是文明古國千百年來的不懈追求。武術之“德美”始終貫穿在“形美”、“神美”、的各個階段中,可以說“德美”是習武者的外練、內修過程,是習武者自身素質的提升過程,是實現武術“最高境界美”的橋梁和心臟,是實現武術最高境界美的必要條件。我們要以追求武術最高境界美為目的,進一步規范武術之“德美”的內容,修煉的方法,以及對武德的客觀評價體系,真正地使武德的修煉成為追求武術“最高境界美”的一個重要核心組成。
3. 4對于武術道美品評
道美—“以術求道”,“天人合一”?!暗馈奔仁恰耙饩场?。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同樣,武術的“道美”用語言是不能準確來描繪?!按蟮罒o形”,道美的實質與莊子美學思想中的“大美”是一致的,是人們對于美感悟到的一種“境界”,“道美”實質上是美的升華,是人們在對美的追求和塑造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美的體悟,而這樣的感悟是最真實的,而又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是對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是傳統美學的核心內容,意境美不僅來源于運動的本身,來源于自然規律,更為重要的是來源于人們自身精神的感悟。中國古典美學歷來強調審美對象在倫理道德上的感染作用,始終高奏著美、善統一的根本性主題?!靶蚊栏心浚饷栏行摹?,意即意境,而意境美是含蓄的,需要人們用心感悟方能體認。故此,武術的藝術本質及價值不僅僅體現為技術上的熟練,而且體現在武術表演者的身心不斷處于新的體驗之中,使習練者在演練過程中產生無盡的意境美。武術是一個動態的存在,正是感悟,使一代一代武者對武術產生新的見解,從而對武術美的認識取得新的突破;也正是在這感悟之間,武術才會成就今天的輝煌。感悟之美在吸引一代一代的習練者投身其中而欣然自樂的同時,又成為武術美發展的終極內核。綜上所述,武術意境美是沒有一個衡量的標準,不同的人對于武術有不同的感悟,在他們內心感悟出的武術美必然有所不同,對于武術意境美的評價也只能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境界,追求更美,沒有最美。
關鍵詞:武術 禮文化 武術禮儀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2014)01―0022―03
前言
武術作為中國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代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在于其技術的傳承性、發展性,更在于它在中國幾千年的發展中不斷與中國的哲學、儒家學、道家學、佛學相交融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武術文化。武術的“禮文化”就是在這種交融與碰撞中形成的產物,它不僅僅是武術的一種禮節,更承載著武術文化的沉淀與傳承。武術的根本在于“武德”,“武德”之根本在于“禮”,而“禮”則形成于與武術不斷碰撞交織的文化中,中華武術是其“術”與“德”的結合體,沒有文化作為底蘊,“術”僅僅被認為是一種技藝,會隨著人類的發展需求而退出歷史舞臺。
1 相關概念闡釋
1.1 “禮”的涵義
今天所見的“禮”是“”字的簡化字,《集韻?薺韻》:“,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徐灝注箋《說文解字》說:“禮之言履,謂履而行之也。禮之名,起于事神。”《后漢書?荀爽傳》:昔者圣人建天地之中,而謂之禮。禮者,所以興福祥之本,而止禍亂之源也。人能枉欲從禮者,則福歸之,順情廢禮者,則禍歸之。推禍福之所應,知興廢之所由來也?!顿Z誼書?道德說篇》:人能修德安利之謂福,莫不慕福,弗能必得,而人心以為鬼神能與利害……故曰:祭祀鬼神,為此福者也。《左轉?文公十八年》載魯國季文子語:“先君周公制禮日:則以觀德,德以處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p>
從上面的文獻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信息:(1)禮與古代祭祀活動有關;(2)祭祀過程涉及儀式儀節;(3)禮作為封建統治者的制度法紀,來規范和維護統治王朝;(4)禮與德相關聯。總而言之,在華夏“禮”不僅與祭祀有關,更作為一種制度,約束和規范封建等級關系。
1.2 武術的“禮文化”
在碩士論文《論中國武術禮儀文化的缺失與回歸》中,作者程世帥通過對“武術”和“禮儀”各自的概念進行闡述,并由此提出“武術禮儀”的概念:“是習武者應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行為規范,是習武者在武術群落中為了更好的交流與發展,所共同遵守的禮儀規范和行為準則,也是習武之人文明禮貌的一種體現”。本文也認同這個觀念,認為武術的“禮文化”具有武術禮儀概念的同時,還是一種文化,一種表現習武者內在精神的禮儀文化。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中國武術與中國禮儀文化的交叉和碰撞
武術起源于原始社會的生存需要,隨后作為階級統治的工具在軍事戰爭中不斷運用和發展,并在唐代確定武舉制,明確了武舉選拔內容,進一步使武術精煉化,規范化。明清兩代是武術逐漸走向成熟的重要時期,特別是清代,由于其歷史背景的使然,民間武術的興起,形成了武術發展的新階段。
在武術的形成過程中,從武術被運用于軍事到武術的繁榮發展,武術始終脫離不了禮文化的制度規范。從周公制禮開始,到儒家禮學被奉為皇權制度,封建社會自上而下的階級統治,以及以“皇權”為中心的權利機構,軍事武術作為一種工具必然要遵守其實施的制度。明清武術逐漸脫離軍事走向民間,但《朱子家禮》的問世,促使禮制的不斷成熟,使明清兩代的君王積極推行民間禮教,通過直接向民眾灌輸儒家的綱常倫理,以此來控制基層社會的穩定性。因此,民間的武術在其形成的過程中自覺不自覺的也遵循儒家禮學的思想,中國的武術與儒家的禮儀文化不斷的磨合,最終促使武術特有的禮文化孕育而生。
2.2 當代武術禮儀及其表現形式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武術教學方式的改變,武術禮儀的內容逐漸淡化并退出歷史舞臺。民間武術家在其師父言傳身教下所遵循的禮儀規范,以及流傳下的古拳譜所記載的門規戒律在現代人的眼里卻認為是古板、固執的。在現代人眼里,當代的武術禮儀似乎只剩下“抱拳禮”為大家所熟知。
2.2.1 當代武術禮儀的基本內容
今天的“抱拳禮”是在1986年武術競賽中統一制定并實行的,并在2007年出版的《國際武術套路競賽規則》對武術禮儀的抱拳禮、抱刀禮、持劍禮、持棍(槍)禮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述,現代的武術禮儀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徒手禮:抱拳禮;注目禮。
(2)持械禮:抱刀禮;持劍禮;持棍禮;持槍禮。
(3)遞械禮:遞刀禮;遞劍禮;遞棍禮;遞槍禮。
(4)接械禮:接刀禮;接劍禮;接棍禮;接槍禮。
現在武術“抱拳禮”行禮方式:并步站立,左手四指伸直并找向后伸張,大拇指內扣為掌;右手五指卷緊,拇指壓于食指、中指第二指關節上為拳,左掌右拳在胸前相抱兩臂撐圓,拳、掌與胸間距離為20~30cm。
2.2.2 當代武術禮儀的外在表現
隨著新時代的改革以及學校的普及,以往的“師徒制”教學也逐漸被淡化了,學校成為培養人才、傳承文化的新的基地。武術的發展也不再是狹小“師徒制”的教學,同樣被一些體育院?;蛘叩胤轿湫K娲?。學校的發展以及人本主義的今天武術禮儀的外在表現似乎只在武術教學和競賽中。
今天的武術禮儀的外在表現,主要是在日常的教學內容以及專業的武術運動員的訓練過程中,首先是上下課時間學生會向老師行抱拳禮,上課期間學生之間的持、遞、接器械禮,專業競賽以及考級時運動員會對裁判行抱拳禮,武術家之間的交流似乎也只是抱拳禮。由于社會的進步,傳統武術禮儀的一些基本內容逐漸被一代一代的淡去,新的武術禮儀并沒有成行,當代武術禮儀的外在表現似乎只剩下抱拳禮。也許正因為如此,不同的學者對武術的抱拳禮加入了諸多的涵義,不僅僅作為一種禮節,更把古代武術的俠義之風、以和為貴等精神融入抱拳禮中,而真正習武者的日常行為、交流卻無法表現其特有的武術禮節,可見當代的武術禮儀外在表現的缺失。
2.3 傳統武術禮儀及其外在表現
傳統武術禮儀,是指傳統習武者在習武群落中為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特定關系,并為所有習武者所共同認可的,而表現出來的具有濃厚民族傳統文化特色的禮節、行為準則。這個概念對武術禮儀進行明確的定義,一是人與人之間的特定關系,并未習武者所認可的;二是把禮儀作為一種行為準則,即“制度”。傳統武術尤其進入明清以后,許許多多的拳種門派通過拳譜、戒約等形式,紛紛訂立對傳人的各項要求,通過各項武術禮節和門規來規范習武者的行為。從以上概念可知,傳統武術禮儀不僅包括人與人之間的禮節,還體現在習武者的行為準則,即“武德”。傳統的武術禮儀是中國武術禮文化的具體見證。
2.3.1 師徒傳承禮
民間傳統武術最主要的傳承方式是家傳和師徒傳承,師徒傳承在古代武術傳承中具有非常嚴格的禮節儀式。師父的弟子的選擇一般先要通過兩到三年的考察,對其弟子的道德品質以及今后的武術方面成就進行全方位的考評,最終選擇自己心儀的弟子,即所謂的“未習武,先習德”。(這里所談的弟子為人室弟子)周偉良在他的“師徒論”中也談到在對待擇徒問題上,傳統武術最終關注的是被擇者的道德狀況,提出“談玄授道,貴乎擇人”。
2.3.2 日常訓練禮節
由于明清封建君王統治過程中儒家禮學綱常倫理的影響,古代武術師徒傳授過程中并不像現在課堂訓練一樣松散,封建禮教把群體劃分為不同的地位、等級,綱常倫理更要求個人的儀態舉止。站姿:習武人講“站如松”,站立時,身體與地面垂直,雙膝微松重心放兩前腳掌上,目光平視,兩臂自然下垂或者在體前交叉。坐姿:武人講“坐如鐘”,在訓練場合古人一般席地而坐,兩腿先交叉站立,然后盤腿坐下,含胸拔背,抬頭收頜,目光平視,雙手自然放在膝蓋上。
抱拳鞠躬禮,古代師徒見面行抱拳鞠躬禮,也叫作揖禮。一面躬身,一面雙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不過鼻),向人作揖行禮時不要過分屈身,以免臂部突出,而顯得不雅觀。在習武場合,約向前傾斜幅度以45度為宜。主要用于徒弟像師父的行禮。凹
2.3.3 武術流派門規
隨著武術技擊技術結構體系的完善和獨特風格特點的形成,武術流派也隨之產生了,流派的產生同時也產生了各派的門規戒律,《少林寺傳授門徒規條》中詳細記載少林武術的習武戒律,包含“規條十二、十不許、十愿”的門規。陳正雷所著的《陳氏太極》,其中的《陳氏先輩門規紀律》包含“門尊十二嚴、規守二十備、戒章十二禁、律則二格、學拳須知”。形意、八卦、番子等拳種都有自己的門規。這些門規同樣作為傳統武術的禮儀內容,但與以上的禮節不同的是,門規戒律是中國禮文化另一種不同形式,它是作為儒學的禮來規范習武者日常行為,即“禮制”。
2.3.4 尊師重道與俠義之風
古代武術最重要的傳承方式是師徒相傳,儒家思想的尊師重道在武術的師徒傳承過程中表現的淋漓盡致。古人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師父相當于家長,徒弟相當于子女,師徒的關系也被血緣化、倫理化了。古代武術大多需要言傳身教,以及派別間門規的限制,習武者作為一個門派的入室弟子,是不能再拜別的師父為師的,這也進一步加深了師徒間的關系。明代的戚繼光曾把能否確立“師道”看成是習武者能否有得的一大條件,他說:“敬習之道,先重師禮”。徒視師若父。遵師命,守師訓,忠心耿耿,絕不能有三心二意”的古語同樣反映了尊師重道。
談起武術,大多數人會想起除暴安良、行俠仗義的大俠,“俠士”成為了古代武術的代名詞。司馬遷指出俠士具有的人格精神:“言必行、行必果”、“已諾必城”的誠信品質和責任感;“重義輕生、不愛其軀”的人格精神。俠義文化體現了禮儀中重信守諾,更突出了俠士的社會的責任感,民間正義的代表。
2.3.5 武者以“禮”安身立命
武術流派的形成,使得民間武術家之間不斷進行技藝的交流,民間拳師見面多行拱手禮以表尊敬(拱手禮,兩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為揚善隱惡。蓋以左手為善,右手為惡之故,舉胸前,立而不俯,拱手禮亦稱抱拳禮),并說某某師父好。各門派之間武術拳師之間的技藝交流氛圍兩種,一是打擂臺,這種比試一般都有見證人,兩拳師在擂臺上先行拱手禮,然后開始交手,多以點到為止。另一種是閉門切磋,這種比試只有比試者自己知道輸贏,不對外宣稱。不論是哪一種技藝交流,都體現了武術的內在內涵,先禮后兵,不驕傲,不以“老大”自居,以和為貴等。
俗話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古代武者在江湖上行走,過得多是刀頭舔血的日子,不小心哪一天就會遭人陷害?!抖Y記?曲禮》說:“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鼻宕溺S局生涯更好的反映了武者以禮安身立命。鏢局在護送鏢的過程中,常常會被盜匪盯上,可是在鏢路上鏢師與盜匪真正打起來的卻很難見到,一般雙方都會各退一步,禮讓三分,鏢師并會備份禮物送上,滿足盜匪的欲望,使雙方都得到目的。
3 當代武術禮文化缺失的成因
3.1 當代人對武術禮儀的認識不足
當前的社會環境下,人們追求西方倡導的個人自由、個性生活,特別是年輕人,在競技體育影響下,人們更樂意追求武術的技術層面。各省的體育局乃至國家體育總局的高層人員都把獎牌放到第一位,這將會是至高的榮譽,導致武術教練員把所有的訓練課都追求隊員的技術的提高,把武術禮儀作為一種形式,在這種訓練模式的發展下,促使教練員更加注重學員技術發展,把武術禮儀作為以比賽環節中一個流程,忽視了武術禮儀的內在含義,更忽視了傳統武術禮儀文化的傳播,導致武術禮文化的傳播斷層。
3.2 當代武術禮儀的單一性、停滯性
在當代人的眼里,提起武術禮儀,大家不約而同的會說抱拳禮,即使專項運動員也只會額外加個器械禮,人們的思維進入了一個武術禮儀就是抱拳禮,抱拳禮就是武術禮儀的漩渦。
當代武術禮儀的嚴重缺失以及當代學者對武術禮儀的追求,促使了“抱拳禮”功能的多樣化:(1)左掌表示德、智、體、美“四育”齊備,象征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驕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習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亂”,“武不犯禁”,以此來約束、節制勇武,也可表示先禮后兵的意思;(2)左掌右拳攏屈,兩臂屈圓,表示五湖四海(泛指五洲四洋)皆兄弟,天下武林是一家;(3)左掌為文,右拳為武表示文武兼學,虛心、渴望求知,恭候師友、前輩的指教;(4)左掌右拳,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陰陽兩極、尊師重道。這是當代武術學者給武術“抱拳禮”的冠名,更有甚者把武術的精神內涵加諸于“抱拳禮”的外在形式上,例如武術的“以和為貴”、“內外合一、形神兼備”、“武術的系統整體觀”等等。
個人認為這并不是沒有意義,武術的“抱拳禮”的確也反映了上述諸多涵義。但一口氣吃成一個胖子總是不現實的,這樣只是從表層解決武術現存的禮文化的缺失,現在的“抱拳禮”集武術的禮節、行為規范、武德與一身,只能欲蓋彌彰,更加凸顯當代武術禮文化的缺失,無法真正傳承武術所蘊育的內涵。
3.3 缺乏統一的規范和標準
在當代的武術發展過程中,武術的禮儀并沒有形成統一的規范,武當、少林、峨眉三大門派的禮儀各有不同,而學校與前三者又有不同,沒有統一的一個標準,導致武術禮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以學校為主的教學體系中,除了參加比賽有一套相對標準的禮儀程序,體育學院通用教材《中國武術教程》以及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武術》中對教練員、教師、學生都沒有具體規定的禮儀。有經驗的教師都是根據自己的所知、所學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普及,缺乏統一的規范和標準,一方面無法使學生養成日常禮儀習慣,另一方面也無法提升自我的武德修養。
參考文獻:
[1]武樹臣.尋找最初的禮――對禮字形成過程的法文化考察[J].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0(3).
[2]蔡仲林,周之華.武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毛海濤,劉樹軍.傳統武術禮儀教育的文化學思考[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6(4).
[4]鐘海明,馬若愚.中華武道概論[M].北京:中國民主法治出版社,2009.
精銳前行
在赴杭之前,我們已得知央視五頻道在安徽黃山市舉辦CCTV-5中國武術職業聯賽,并現場直播,由于順路,我們先期采訪了這個賽事。
7月30日下午抵達黃山市,在賓館住下后,就開始了緊張采訪。這次大賽的組織、裁判班底幾乎全是CCTV-5《武林大會》的原班子,其中有許多老朋友。用了一天多時間,先后采訪了出品人阮偉,總監吳作儒,裁判長韓建中、專家裁判潘小杰,以及廣東永俠俱樂部董事長陳永霞,青島響武虎俱樂部董事、總經理劉亨利;河北云飛俱樂部董事長夏云飛;西安紅狼俱樂部董事長周潤生等。
CCTV-5中國武術職業聯賽,是由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中視體育娛樂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的一個武術職業賽事,旨在推動傳統武術走向世界,進入奧運。操作形式是由職業俱樂部組隊參賽,比賽所用拳法是從太極拳技法中精選出32種實戰技法進行較技。
這是一項富于美好理想,又充滿風險和艱辛的探索活動。說其富于美好理想,就是想通過這樣的賽事活動,從傳統武術中提煉出一套經典的技擊方法,使之規范化、通俗化、簡明易學、自成體系,然后向全中國、全世界推廣,最終進入奧運會。并且其率先通過賽事與媒體及商業相結合,探索中國武術文化產業發展的新路子,就像美國的NBA職業籃球賽、拳擊賽、歐美足球聯賽那樣。這應是傳統武術與時俱進,走向未來的重要通途。說其充滿風險和艱辛,這樣的賽事是開創性的,前無古人所為,前期沒有實驗論證,在探索中前進,摸著石頭過河,且不說隊員的傷殘,單是這種打法既要照顧傳統武術之特點,又要打得精采、新鮮、刺激、好看,就有些兩難。更何況這種原汁原味的真打實拼又是電視臺現場直播。因此,看過比賽的人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也可以理解。但是他們干了我們想干而沒有條件和能力干的事,他們干了許多應是國家武術專業研究部門該干而沒有干的事。我們相信,他們有自己的榮譽和利益追求,我們更欽佩,為了一種理想,他們奮力開拓,勇于探索,又不在乎名譽和利益的得失。各個俱樂部都是民間自發的,俱樂部的董事長們既是傳統武術愛好者,又都是成功的企業家,他們為此耗費精力、體力尚且不說,耗費資金少則幾十萬,多則上百萬,而且前行之路尚遠。年輕隊員不顧傷殘奮力拼搏,也表現出了一種尚武精神。而賽事主帥阮偉先生身上名譽壓力、收視率的壓力更是局外人難以想像的。然而,在與之交談中,他們表現的都是萬丈豪情,對未來充滿希望和信心,他們的許多理念、話語、神態都相近相似,仿佛統一洗過腦一樣。這當然不是洗腦,這是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把一批敢想敢干的精銳聚集在一起。他們擔當的是先鋒隊的責任,他們表現的是先鋒隊的精神!據說,第一場比賽下來后,全國又有四家積極申請成立俱樂部加入比賽的。由此可以看出,這個賽事在向良好的方向發展。
無論怎樣,我們應向他們這種為中華武術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致敬。中華武術目前迫切需要這樣的脊梁!我們祝愿他們一路走好!
主力雄風
中華武術在傳統,傳統武術在民間。如果說CCTV-5中國武術職業聯賽是前鋒尖兵行動的話,那么浙江國際傳統武術比賽則是主力進行曲的縮影。參加了這個活動,你才會真正理解什么是武林盛會。
2009第六屆浙江國際傳統武術比賽集中在8月1日~8月2日,參賽人數達5078人,近300個比賽項目。比賽共分16個場地,200多名裁判換班輪值,中午、晚上加班,連軸進行,晚上比賽到十二點。人數之多、熱情之高,都是空前的。5000多名選手分別來自10個國家和國內15個省市自治區。從身分上看,有農民、工人、職員及學生,也有領導干部、專家教授、醫生、教師及老板;從性別和年齡上看,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年齡最大達83歲,最小者僅有4歲。有的一個人報多項,最多達6個項目,還有不到10歲的小姑娘戴著拳套上場搏擊。比賽拳種有少林、武當、太極、形意、八卦、長拳、散打,以及許多富于特色的小拳種,刀槍棍劍錘繩等兵器五花八門,色彩繽紛。偌大的體育館像爭奇斗艷的百花園。國家體育總局武管中心主任高小軍也蒞臨賽場觀摩指導。
比賽期間,還召開了論文報告會,舉辦了武術器械、服裝展?銷等活動。
由于組織者的精心,參賽者素質高、心態好,5000多人的大賽,緊張有序,在兩天之內認真比賽完畢,沒有發生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大家各取所得,皆大歡喜。這也彰顯了武德修為對民族素質的提高,對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作用。
群眾性習武旨在養生,比賽重在交流,展示自己,學習別人,以武會友,快樂健康。這是我們中國傳統武術目前的主要進行式,或者說是主旋律。
浙江臨東海,多山嶺,自古為物華天寶,地靈人杰。原只以為其有兩大特點,即商品經濟發達,人文薈萃,今日所見我們又強烈感受到其武風強盛又是一大特點。參賽者共計343個代表隊,其中浙江代表隊230支,幾乎每個縣市都有代表隊參加。浙江各地武協組織健全,群眾性武術習練、交流、比賽成風,習拳人之多,拳種之豐富可謂全國魁首。秀美的杭州古代曾名武林,是否暗合了浙江今日之陰陽和合、文昌武盛之局?一個地方民眾文武雙全,又善于發展經濟,該地當為首善之區,現在她不但引領了社會文明的新潮流,而且,未來她一定會有更輝煌的明天!
核心動力
我們民族的強盛,就人的本體方面而言要靠武術??v比60年前之“東亞病夫”,我們前進了一大步,但橫比當今世界上發達國家,我們的健康水平、平均壽命都還有距離。君不見從體魄上看,我們現在的青少年中近視眼多,肥胖癥多,“豆芽菜”多,中年人亞健康現象更是普遍存在,高血壓、血脂稠、脂肪肝、痛風癥、頸椎病、腰椎病等大比例上身;從民族精神層面而言,現在的人們普遍缺乏俠義陽剛、堅韌頑強、光明向上的精神。武士道精神使日本從一個小國走向強國,而且歷久不衰。要解決我們中華民族體格、體魄和精神層面的問題,武術應是最好的妙方之一。再則,從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提高綜合國力方面來講,傳統武術也有著特定的意義。
借大賽之機,我們先后采訪了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主任高小軍先生,上海體院博士生導師邱丕相教授。從高主任走馬上任不長時間,就相繼開展了強化武術院的職能,北京3.4萬人武術表演,CCTV~5中國武術職業聯賽,以及重新確定武術概念等系列動作,我們可以感受到就傳統武術發展問題,高層在開始真正發力。從邱教授處獲得了武術段位制將進學校,國家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和教育部文體司正在研究武術進課堂的問題。初步確定,教材分統編教材,地方教材,校內教材,因地制宜,因師設課,因材施教。這是科學明智之舉,這與前兩年提出京劇進全國學校相比,前進了一大步。我們期待著武術早日入學校,進課堂。
關鍵詞 民辦高職院校 武術教學 建議
中圖分類號:G852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武術又稱之為“國術”,武術在經歷多次歷朝歷代的變革生命力仍然旺盛,除了有博大精深的內涵另外種類多分布廣,以及與中國人的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其自身的文化特征,也得益于國家的尚武精神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與弘揚。解放之后,雖然武術的歷史地位較之以往有了些許變化,但是不能否認,武術仍然是國人心目中最推崇的傳統技藝技術之一。當今社會雖然不需要武術發揮其本來的進攻,防護作用,但因具有良好的訓練手段能夠增強體質、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意識,因此國家教育部將武術教育列入高職的體育教學學習當中。隨著武術課程不斷推廣,在高職體育課程中廣大學生練習人數不斷增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高職的武術教學不能僅限于教授武術的理論和套路實戰,更要注重的是將武術本身所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傳播推廣,使學生對武術的歷史文化有更深層的理解,更能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行,不要讓武術成為空架子,假把式。
1研究對象與方法
通過檢索中國知網,萬方收集與本文章相關的資料,進一步了解前人研究成果,為撰寫本文提供必要數據和理論支持。根據論文的要求和目的設計訪談內容,隨機對合肥市典型民辦高職院校的教師和上課的學生進行實地訪談,并對訪談問卷進行整理記錄。對收集到的信息資料,在整理統計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并得出相應的結論
2民辦高職開展武術教學的作用
2.1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民辦高職學生普遍文化素養較差,大部分學生受高度信息化時代思潮的影響較大,學生對中國傳統的文化了解較少,開展武術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個非常好的途徑。通過武術教學,讓學生知道中華民族的偉大。在歷代王朝的變更中,武術被創造發明并流傳至今,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點特征,是中華兒女的驕傲。在中國近現代,有數不勝數習武之人也是著名的愛國主義人士,都為偉大中國的復興和名族的昌盛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武術課程講解就是訴說中國的歷史,對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甘愿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中去,是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的。
2.2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
目前高職學生都是以“00后”為主體,他們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留守兒童”的特點,最缺乏的是遇到挫折堅強應對和吃苦耐勞精神。然而,這兩種素質是很多企業最為看重的。高職教育主要是以培養一線操作技能員工為目的的,通過武術課程的學習能有效鍛煉學生的意志和品質。武術練習中強調的是持之以恒的精神,尤其是在挫折面前,如何通過機智和無畏的處理問題。在武術的課程教學中,不斷將這種思想對學生進行滲透,提高學生的意志品質。
2.3培養終身體育運動意識
高職學生職業指向比較明顯,每種職業對于身體的負荷也是不一的,所以在高職體育中要不斷的專遞通過武術的練習可以減少職業病的產生幾率,從而起到傳遞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方法和思想?!叭浑x手,曲不離口”。這句話真實地描述了武術鍛煉的持續性和不間斷性。武術除了段位比較高的和競技對打較激烈以外,一般套路對人的身體素質要求不是很高,武術是種類繁多適合各個年齡段練習。通過武術鍛煉身體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所以高職武術教學應教一些養生的拳術,以便將來年齡增加也能練習。成為真正的終身體育人口。
2.4提高身體素質
身體素質是企業對人才需求的基礎,只有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才能為家庭,為社會,為國家服務,才能有施展自己才華的機會。一句話說得好“家庭、事業、金錢全是個‘0’字而自己的身體才是個‘1’字,沒有這個‘1’后面再多的‘0’只能是零”。因此,不斷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中國傳統武術“外練筋骨皮,內煉一口氣”,通過武術特有的鍛煉方式可以有效的訓練身體的力量、速度、耐力、平衡、爆發力、柔韌性和協調性等身體素質。
3研究結果與分析
3.1武術教學目標偏差
目前合肥幾所民辦高職校都是根據本校的現有條件制定教學目標,通過武術課的教學和練習,進一步通過武術練習方法,提高學生的柔韌性、協調性和爆發力等身體素質。這樣的教學目標過于陳舊,已經不能適應現代90后、00后的學習習慣。
3.2武術受到外來項目競爭
武術教學高職院校的體育工作中重視不夠:學校每年只有團委武術協會舉辦極小規模的武術比賽,主要是散打。兄弟院校武術比賽沒有開展,因此武術教學成果展示,對學校的名氣沒有增添光彩。我國逐步邁向信息化時代,各國體育文化也在交流也很充分,跆拳道、街舞、輪滑、攀巖等項目發展迅速,這對武術課程的開展是巨大的挑戰。
3.3整體開設課時不夠
高職學生在校時間一般的是兩年或兩年半,不可能像本科院校三年或三年半的學習周期。而民辦院校的體育課時間更短,一搬只有一年半。想要在這樣短的時間內按照從基礎到熟練掌握是很難做到的。
3.4學生自身問題
高職類的學生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等各項能力方面明顯比較欠缺,在武術練習上表現在不思進取、無心學習、自暴自棄等現象。主觀能動性差,高職院校是培養一線人才的場所,是否具有主觀能動性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學生真正認識到武術的的價值,才能主動高效地去練習。普遍的高職類學生在學習武術時,都沒有主觀能動性,不能把自己真正的運動天賦激發出來。
3.5教師問題
教師的授課思路老套,普片都是“套路講解―分解示范―分節訓練―串聯套路練習”四個環節。整個過程沒有學生互動和發問環節,抹殺了學生積極性。民辦高職教師流動性很大,所以造成體育教師大部分是畢業沒幾年的年輕教師,對武術的理解也不深。在武術教學過程中很難把武術的“精”“氣”“神”體現出來。
4結論與建議
傳統武術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之所以它具有其所以具有強烈的魅力,還是因為中國傳統武術是根植于有數千年歷史的華夏文化的沃土之中,蘊涵著深刻的中國哲學思想。這正如著名武術名家門惠豐先生曾指出:“武德高尚、武風正派、武禮謙和、武技精湛,練拳先做人,信守仁、義、禮、智、信、勇”。因此,將中國傳統武術更好的融入到高職體育教學中,一方面可以弘揚中華武術;另一方面還能使學生的身體素質、思想道德得到更好的提高。但由于長期以來受陳舊教育思想影響,以及目前高職教育對中國傳統武術的文化精髓開發還不夠深入,因此,要想使武術教學能徹底與高職的人才培養思路融合,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相信只要學校、學生和教師個人不斷努力,有一天,中國傳統武術將在高職人才培養計劃中占有一重要地位。為了進一步提高高職院校武術教學質量,提出以下五點建議。
4.1根據專業特點,設定教學目標
各民辦高職院校應正視武術教學的重要性,教學目標要擺脫束縛以專業為落腳點,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專業和學生特點制定教學目標。以養生、練氣的內容為主,以防身,格斗技巧為輔,達到堅持練習就能增加工作學習狀態的目標。最終達到終身體育人口的目標。
4.2宣傳武術文化,擴大影響
傳統武術教學環境十分嚴峻,民辦高職院校更講究實用性,把武術教學延伸到課外、戶外。組織學生觀看本科類校際之間武術交流比賽、武術文化活動。把每一次宣傳機會如:每年運動會開幕式上的武術表演、迎新生晚會、新年晚會等,利用網絡信息擴大宣傳。讓大學生主動參與到學院組織的各種武術活動中來,通過親身體驗和感受武術的魅力,在武術練習中獲得成就感。
4.3增加學習時間
武術是基礎性比較強的一門體育學科,能夠起到健身效果是需要足夠的學習時間??趥魃斫潭夹枰罅繒r間,僅僅依靠課堂上45分鐘遠遠不夠的。能夠利用課余時間是最好的補充方式。如每周三下午的課外活動,增開興趣班,周五下午參加武術協會知道。開通武術興趣微信群,上傳一些較為復雜的武術動作視頻和圖解。增加與學生互動及時解決學生武術練習上的問題。
4.4正確引導學生,增設武術實踐內容
武術教學內容的選取要根據高職院校學生的專業特點、身心特點、身體素質情況、對身體動做變化的接受能力等綜合考慮來編排的。任課教師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武術課程開發,把日常喜聞樂見的拳術,器械套路融進日常教學。另外還可將套路中使用的動作單獨列出來和擒拿格斗動作一起編排,增加其實踐性。這樣不僅增加了教學內容,也滿足了各類學生的需求。每節課留有10-15分鐘體驗拆解動作。通過這些方法讓學生真實地體會到武術的健身、防身、表演等價值,促使學生認清武術的本質,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5強化教師素質,提高教師個人魅力
高職院校增加給武術課教師的培訓的機會,來提高教師的武術理論素養和專業技術水平,通過高校教學技能競賽,來促進武術課教師的教學技能、語言表達能力、講解示范能力的提高。穩定教師隊伍,優化師資結構,充分發揮民辦高職院校的優勢??梢圆皇芫幹朴绊懮鐣瞬哦伎梢詾槲宜?,建設一支師資力量較強的武術教師隊伍。同時相互指點,教師可以接觸更多的拳術,器械種類。通過提高教學能力和武德風范,增加教師的人格魅力。武術教師在學生中魅力提高了,武術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也會一步步增強的。
參考文獻
[1] 劉勁松.高校公體武術課教學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4,20(4).
[2] 溫力.武術與武術文化[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9.
[3] 萬衛東.關于高職武術教學方法的探討[J].科技咨詢,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