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3 01:32: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小學校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中小學校長;培訓模式;網絡化;崗位培訓
收稿日期:2006―04―16
校長學學校長長學校,這繞口令似的文字道出了國際教育界公認的一個基本規律:校長的素質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所學校的成敗。也同時表明,中小學校長的培訓應該也已經成為繼續教育的一個重點。對此,本文圍繞目前中小學校長培訓模式,從針對性和實效性方面談談自己思考的網絡化中學校長培訓模式。
一、目前中小學校長培訓模式存在的三個不足
為提供更高質量的教育服務,對舉足輕重的校長定期進行培訓,通過培訓提高他們的素質和能力,這已成為各國教育界的共識,我國1989年開始啟動全國百萬校長培訓工程,“九五”期間開展中小學校長的繼續提高培訓,這對提高廣大中小學校長素質和能力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并將繼續發揮作用。但我們也必須看到,由于歷史和體制的原因,目前中小學校長培訓模式還不夠完善。
首先,目前的中小學校長培訓模式實際上是以指令計劃為中心,教育行政部門根據中小學校長的實際情況制定培訓計劃,劃撥培訓經費,每年指令相應的培訓規模、培訓類別、培訓對象等。這種培訓模式領導有力,上下協同,課程規范,管理嚴格。但進修學習的中小學校長卻處于比較被動的地位,學習的時間、地點、內容都無從選擇,培訓的積極性勢必難以充分調動。而各地培訓部門也主要把精力集中在爭取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計劃指示,對培訓對象的實際需求被動應付。這種學習者和教育者都只對“第三者”――管理者負責的培訓模式容易導致彼此溝通不夠,摩擦較多的尷尬局面。
其次,我國目前的中小學校長培訓,往往以課堂為中心來組織教學。往往是培訓導師課堂講授一元方式,往往使用統一、嚴謹而未必新穎、適用的教材。這種以學科為本位的課堂教學模式要求比較嚴格,系統性強,培訓導師一般都是有一定學術功底的學者、教授,能傳授給校長們比較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但是容易忽視學習者的主體需要和自身發展、也不利于學員實踐能力與研究能力的開發。在培訓過程中,組織者也開展一些跨地區、跨省乃至跨國的實踐項目,自然以教育調查考察為主要目的,但經常交由旅行社組織,免不了有公費旅游的嫌疑,行色匆匆中,效果也自然打了折扣。
第三,奉旨進修的很多校長、準校長,參加培訓的中心任務就是得到那本結業證書。他們的角色認知主要是校長、準校長,對于培訓機構學員的身份,由于沒有轉化為內在需要和自身行為,自然有著有意無意的抵觸情緒。培訓期間,他們身在曹營心在漢,牽掛著學校的一舉一動,遙控著學校的人事、財務,不時飛車回去處理緊急公務,在工學矛盾的處理上,很難保證充分的學習時間和精力,即便集中學習時間保證了精力,但實踐反思、論文撰寫的過程中,很難再自動將自己帶入學員角色,他們撰寫的論文,總結經驗的多,理論思考的少,有自我獨到的觀點的更少。尤為可惜的是,結業之后,船到了碼頭車到了站,很多中學校長又為學校正常運轉忙乎開來,缺乏繼續學習、自我更新的動力。
二、網絡化――中小學校長培訓新模式的構建
(一)培訓主體的社會化
教育部1999年12月30日實施的《中小學校長培訓規定》第二條規定了“國家和社會力量舉辦”全日制普通中小學校長培訓工作,但由于體制和歷史原因,我國現有的中小學校長培訓機構還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門直接主導,下轄的教育學院、教師進修學校具體實施,基本上是單線條的。
由于1989年和“九五”期間兩次開展的中小學校長培訓基本上屬于崗位培訓性質,具有基礎性、普及性、補償性的特點,教育學院、教師進修學校還勉強能夠獨立承擔。但隨著教育不斷發展,教育水平不斷提高,中國校長培訓需要有更強的師資力量,更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更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教育學院、教師進修學校顯然已不能完全滿足需要。而隨著我國加入WTO,境外培訓機構大量涌入,民間培訓機構蓬勃發展,許多高等院校也利用其師資、場地等優勢開展成人培訓和繼續教育,教育培訓產業不斷發展。
對于行政主管部門而言,必須重新制定“游戲規則”,在中小學校長培訓方面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加強原有教師進修院?;亟ㄔO、強化培訓功能的同時,公開引進其他經過資格認定的社會教育實體參與競爭,共同參與校長培訓工作。既要發揮他們各自的作用,分工協作、各負其責,又要發揮整體優勢,形成合力。從而達到整合和利用優質培訓資源,組建綜合交叉的立體教育網絡的目的。
(二)培訓類別的細分化
按照《中小學校長培訓規定》,校長職業培訓的類別目前已經經過區分:新任校長必須職前上崗培訓,并取得“任職資格培訓合格證書”,幫助他們認識辦學規律,上崗后迅速適應環境,再逐步積累管理經驗。在職校長每五年必須接受國家規定時數的職后提高培訓,并取得“提高培訓合格證書”,幫助他們獲得理論支援,全面掌握學校的常規管理,穩步成長。之后,有針對性開展研修培訓,促使那些進入稱職期的校長掌握管理主動權,大膽創新,逐步向專家型校長過渡。
這項規定適合校長的成長規律:一名校長大致要經過預備期、適應期、稱職期、成熟期四個互相聯系前后銜接的時期,一般需要十年左右時間。但在具體的培訓計劃、管理中,其實還應該分得更細、更具體。
校長眾多,但來源背景復雜:職業中專校長與普通高中校長之間經常各念各的經、各有各的調,農村中小學與城市中小學彼此的辦學經驗難以借鑒,示范中小學校長與普通中小學校長各自面臨的處境天壤之別,即便在同一個學校,負責全盤工作的校長與行政、后勤、教學等領導崗位也有不同的工作職責和能力要求。中小學校長培訓,如何讓各位校長都能找到學習的興奮點,這首先需要教育行政部門在安排培訓任務的時候盡量按類別、層次進行分崗培訓;其次,培訓部門也要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考慮到學員們的不同,做到按需施教,因材施教,分層施教,如案例討論、教學考察都可以分組進行。
(三)、培訓目標的職業性
《全國中小學校長任職條件與崗位要求(試行)》中規定的校長崗位要求包括基本政治素養、崗位知識要求、崗位能力要求。在《“九五”期間全國中小學校長培訓指導意見》中提出政治強、作風正、業務精、善管理的要求。這里反映了我們對校長培訓的一貫目標:強調政治與業務并重,提高校長整體素質。
但短期培訓無法做到高、大、全,多方面兼顧,容易導致的是全面落空。其實,“政治強、作風正”這些素質應該在教師培訓和準校長選拔過程就已經完成,明白地說,一個作風不正的校長,我們幾乎難以通過短期培訓促使他改邪歸正,而必須通過法律與規章來約束。我們的中小學校長多數是教師出身,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教而優則?!?但一個優秀的教師并不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一個優秀的校長,他們還缺乏領導藝術、對校長的職業性特點把握不夠。
與教師或者其他行政干部不同,校長的職業角色主要是領導者、管理和教育者,是需要具備高度專業素養和能力才能勝任的領導工作。因此,管理部門要考察、了解中小學校長的學習需求,探討新時代校長培訓的特點與規律,探討怎樣切實有效地提高中小學校長的素質和能力,探討中小學校長向教育管理行家轉化的內在機制等,應該針對中小學校長的職業特點,偏重于管理能力的培養,尤其是注重決策規劃能力、組織能力、交際能力、創新能力、適應社會變化的應變能力。
(四)培訓內容的開放式
目前,培訓內容幾乎都由培訓機構單方確定,這種“官方”確定的封閉模式對校長的實際需求關注不夠,培訓效果差。培訓機構可以按照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原則,通過征求校長們的意見,共同確定構建以學校管理為核心的培訓課程,使之體現發展性、實效性、針對性、開放性的特點。這主要體現在:
一是內容生成的開放性。每期校長培訓班,培訓對象的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系統以及實際需求都不相同。這就要求培訓部門要本著按需施教、因材施教的原則,按照“管理部門下達培訓目標要求――培訓部門設計培訓菜單――培訓校長反饋意見――培訓部門形成本期培訓計劃――管理部門認可”的思路,生成培訓的內容。
二是培訓內容的開放性。基于中小學校長的年齡、經驗、背景、需要和追求的目標差異很大,他們的需求是多樣化的,有些偏愛管理,有些重視教學,有些要求掌握教育技術,有些希望了解政策與法律,有些特別關注招生與畢業。培訓內容最好能以校長們需求為導向,以學分制的形式推出,在確定理論、政策和管理的必修課后,不妨讓他們在從多家培訓機構生成的多樣化、綜合化的課程菜單超市中各取所需,選擇適合自己成長實際的相應課程進行研讀,累計完成規定學時即可結業,頒發證書。
這種參訓者與培訓機構共同確定培訓內容的課程模式、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相結合的培訓課程結構尊重了校長們的個體差異,滿足了他們的領導心理,能夠達到校長們的支持,既能夠根據不同的需求達到拓寬新知識、總結新經驗、探討新問題的教學實效,培訓中校長考勤等老大難的管理問題也基本上可以化解。
(五)教學模式的集群化。
就當代校長短期培訓的教學模式而言,發展趨勢是以靈活多樣的能力訓練與素質培養為價值取向,適宜采取集群化教學模式,主要有:
一類是專題式課堂講授。建立在選課基礎上的這種教學模式,能夠把握校長們的需求,開設一些針對性強的教學課程或專題講座。一般來講,崗前培訓可組織以基礎理論知識系統進修為主的專題講座;提高培訓主要是更新知識的專題輔導講座;而研修培訓則可以推出以課題研究為中心的專題輔導報告。
二類是聚焦式案例分析。圍繞一定的教學目的,將采集到的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實踐中或成功或失敗的真實事例,加以典型化處理后,有意識地引導學員從多種方向、多種角度來分析、思考、討論并作出各自的判斷。在案例討論中進行系統歸納、下面總結,使經驗升華為理性認識。
三類是仿真式情景模擬。它可以運用多媒體現代教學技術手段,提供一種模擬學校管理的自然情景,讓學員們扮演校長或其它管理者角色。這種理論與實際高度結合、教師與學員高度投入、學員自身管理經驗與模擬情景高度融合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培訓與提高校長各方面的能力。
四類是社會化考察研討。組織學員到名校采取聆聽經驗、交流互動、切磋探討、撰寫報告等方式學習,通過社會調查考察開闊中小學校長的視野,拓寬思路,提高綜合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類是社會化考察研討。組織學員到名校采取聆聽經驗、交流互動、切磋探討、撰寫報告等方式學習,通過社會調查考察開闊中小學校長的視野,拓寬思路,提高綜合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然,還有討論法、自學輔導法、代崗見習實習法教學模式,但所有的教學模式均應以潛能開發、素質培養為價值取向。集群式的使用,有利于培養中小學校長的綜合素質。
(六)培訓導師的雙師型
目前,對于校長培訓的導師選擇,有兩種觀點:一種中國式的,堅持由學者來擔當培訓導師,因為他們站在理論前沿;一種英國式的,認為應該由校長來培訓校長,他們有成功的實踐經驗。其實前者容易出現就教育論教育的現象,后者也不乏犯經驗主義錯誤。
由于我們的培訓要求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相結合、系統課程與專題課程相結合,所以培訓導師也應該由校長和學者共同來擔當。一些專業性的課程、前沿性的講座應該交由學者來完成,但在實踐培訓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應該是校長,包括那些取得明顯成功的校長,他們的實際經驗有說服力、推廣價值;也包括培訓學員之間的研討交流、相互啟發。
所有的培訓導師,都應該經過選拔。理論學者型的要提供他們到中小學調研的機會,促使其指導培訓時更有針對性。經驗校長型的也應該對他的成功加以梳理、結晶、升華。要形成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逐漸形成一支高素質的培訓導師隊伍。
(七)培訓全程的網絡化
網絡化的優勢和理念應該在中小學校長培訓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和延伸。憑借全球計算機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現代遠距離教育應該是未來中學校長繼續教育的一種非常理想的教學形式,它可以把函授教育、廣播電視教育、自學考試教育等有機地結合起來,體現工作、學習、提高的綜合效益。
通過互聯網,管理部門可以培訓計劃,培訓部門可以培訓菜單,供校長選擇,并實施培訓,培訓導師可以向學員傳遞信息知識,布置作業、檢查學員學習情況。學員在家庭、學校就可以與培訓導師進行交流,接受指令,詢問問題。這樣既可以有效地解決工學矛盾,也變單一行政性指令為多向選擇式交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而中小學校長也可以通過網絡這個平臺相互交流,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就感興趣的重點、難點、疑點和熱點問題開展討論,組織網上“走校訪學”的活動。一張網絡,可以通過短期的培訓促使中小學校長長期的乃至終身的自我提高。中小學校長的培訓與提高是一個具有時代內涵的教育命題。新的時代、新的教育呼喚著高質量、高素質的中小學校長,又呼喚著中小學校長培訓模式實現具有時代性的轉變。盡管實現模式轉換可能存在不少困難,但是社會的需求、新世紀的發展,需要我們這樣去改變實踐,才能構建起以能力開發為核心的新的培訓模式。
參考文獻:
〔1〕UNDP中小學校長提高與培訓研究課題組:中小學校長培訓的比較研究.
〔2〕張炳光.中美兩國中小學校長培訓的比較.中國教師網.
2.歌頌和諧的天籟 談祥柏
3.生命的品格——魯潔教育學人本特質述略 葉水濤
4.今天,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新教育"?——教育為理想的生活而存在 王海燕
5.教育的現代化與西方化 冉亞輝
6.港臺及海外信息技術教育發展新動態 劉敏,鐘柏昌
7.美國馬薩諸塞州綜合評價體系生物試卷評析——以2007年(春)為例 陳時強,傅靜
8.學校儀式文化建設的誤區與建設取向 李萬龍
9.仁愛教育與儒家核心道德思想的融合 陳文輝
10.教學關鍵事件:價值與建構 邵珠輝,李如密
11.案例教學:新手教師培訓的有效方式 張雯霞
12.形式運算:熱點與軟肋 陳曦
13.為數學學習設計教學 陶著琴
14.誤差分析在物理實驗教學中的運用 李良吉
15.物理探究中的猜想與假設 孫智勇
16.基于整合模式的復習課案例研究 魯向陽
17.高中生物無形課程資源開發思路 張樹虎
18.任務驅動法在計算機教學中的實施——以Word文檔操作為例 呂萍
19.科學思維的培養:從方法論的角度 郭長友
20.用問題引領化學實驗教學——"乙烯的制取、化學性質驗證實驗及理論解釋"教學反思 李小軍
21.課堂觀察下的自我反思——以"海水資源的綜合利用"為例 楊勇,薛春蘭
22.道德教育的根本作為:引導生活的建構 魯潔
23.論道德教育的幸福功能 王嘯
24.品德教育:從培養道德奴才到培養道德主人 張正江
1.滿懷愛的深情 劉思明
2.數學教學觀解析 喻平
3.課程概念述評 王俊,謝柳新
4.中小學校長:如何回歸教育本位 朱彥體
5.示范性高中現代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 王海平
6.課堂觀察:過程與啟示——以"電能轉化為化學能"一課為例 陸蓁
7.數學課堂"有效理答"策略研究 朱月丹
8.品味數學美 劉召生
9.初中物理科學探究試題命制的研究 葉兵
10.物理演示實驗:創新與突破 邵偉紅
11.化學開放性試題的分類及思維策略 趙富寬,楊桂仙
12.化學探究中假設的特點與常見類型 吳良根
13."3×3列聯表":挖掘"言外之意"——以"數系的擴充"一課為例 卓斌,陸明明
14."三會式":化學預習全攻略 王寶斌
15.問題、類型與思路 高振福
16.物理"自主解題"課堂五環節 盧惠林
17.數學探究:數學思想是靈魂——"對f(x)=ax+b/x(ab≠0)型函數性質的探究"一課評析 周建華
18.真:物理探究的根本——從"二力平衡"一課說開去 滕玉英
19.預設與生成演繹精彩 錢軍先,芮國英
20.教師在思考中前行 朱華
21.反思:作為一種意識——關于教師反思的現象學理解 胡薩
22.問題意識與教師教學智慧的生成 劉旭東
1.教育是一輩子的較量 趙玉成
2.教育創新與中華民族復興(下)——在華南師范大學"文化素質大講壇"上的演講 馮增俊
3.適應升學和就業雙重挑戰的高中教育改革——"美國文憑計劃"初探 楊碩,洪明
4.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哲學視角透析 席曉圓
5.論自由思維與獨立的母語評論 潘涌
6."推磨觀摩":主題班會創意設計 董裕華,劉建東
7.追問教師人生的尊嚴與幸福 葉文梓
8.背誦與英語聽力水平的模因論研究 劉偉偉
9.品讀詩外之"詩"——由王維詩歌教學引發的思考 吳國鋒
10.談閱讀教學中的整體把握 劉家毅
11.以"主問題"引領閱讀教學 張艷
12.文言文教學的詩意化追求 路世成
13.英語課堂合作閱讀的有效調控 錢浩杰
14.談歷史教學中的聯想 劉金奎
15.導向優質教學的地理教學風格摭談 完利梅,李萬龍
16.本刊"案例評說""敘事研究"專欄征稿啟事
17.從寫"酒"之句切入——高中語文詩詞單元比較賞析例說 朱彥體
18.經典文本之價值解讀——以《汪大娘》一課為例 徐金國
19.路瓦哉夫人的夢想——《項鏈》教學內容新悟 康舉紅
20.當預設遭遇"旁逸斜出" 耿翠霞
21.地理課堂教學的生成性導入 陳炳飛
22.教育質量觀的內涵、演進與啟示 魏宏聚
23.樹立科學的教學質量觀 余文森
24.積極推進中小學校教育質量評價改革 馬曉強
1.讓科學史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 胡作玄
2.教育創新與中華民族復興(上)——在華南師范大學"文化素質大講壇"上的演講 馮增俊
3.科學教育中科學本質的研究綜述 劉前樹,李廣洲
4.新加坡"少教多學"教育政策的內涵及其啟示 王海平
5.蘇科版初中數學教材的特色與品牌建設 董林偉
6.新課程理念視角下的生物"有效教學" 丁志光
7.教育論文質量提升的路徑 丁昌桂
8.數學史教育價值的演化進程——從HPM的視角 張國定
9."本能驅動式"教學模式的思考與探索 周中森
10.數學教學中自主探究性學習的研究與實踐 戚靜宇
11.發揮高考題對教學的引領功效 張雪松
12.對數學啟發式教學的再認識 章世倩
13.數學問題解決中的反思意識 蔡蕾
14.關于數學導學案的研究 于明
15.物理問題與"問題教學"的相關探討 曹玉芳
16.化學自主探究性學習方式的構建 陳石
17.化學課堂教學理念新變化 陸仁華
18.探究"平行四邊形的識別"應該經歷的五個環節 鄒振興
19."問題中心":教學設計的價值新取向——以"二氧化碳"一課為例 宋華強
20."前科學概念":合理猜想的前提 周愛萍
21.語言:教學藝術的重要組成 曹澍
22."三生教育"的哲學視域 李兵
新課改下,初中學校的教學質量的提升和學校管理工作的有序進行息息相關,科學的規劃學校管理已經成為當代中學校園文化的具體象征[1]。初中時期,是學生心理與生理快速成長的重要時期,也因此,合理的教育教學工作的實施就更需要依賴完善的學校管理制度,唯有不斷建設健全學校的管理制度,方可真正意義上激發初中教育論文的教育教學職能。
1 初中學校管理內容及特征
1.1 初中學校管理內容
學校管理工作涵括了整個校園建設環節,是一種基于全局視域的教育管理。相較于初中學校來說,毋庸置疑,學校管理工作開展質量的優劣性,將直接影響到校園整體的教育教學水平,是人才培養與確保教學質量、效率的基礎。初中學校管理內容是指學校管理者(校長)落實學校教育育人目標的一種客觀行為,因此,學校管理并非是只是校園事物展開的重要單元,更是教師教學管理的重要支流。學校教學管理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與目標養成都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不難發現,學校教學管理工作的進行更應當從主動性的角度出發,以此來表現素質教育的內涵。
1.2 初中學校管理特征
一是初中時期學生的進取意識與自制能力間往往存在一定的沖突,這也就必然影響了學校管理工作在開展階段有很大的艱巨性。二是學生的理智認知還未真正生成,因而在大多數時刻必然會受到感性思維的控制,導致學校管理在進行時遭遇到更多的外界因素制約與影響。三是初中時期學生在價值觀方面還處于一種非常反抗的特征階段,其性格往往會表現得過于強硬抑或過于不善言辭,這也就在某個角度和初中學校管理制度處在一種對立狀態。毫無疑問,這對學校管理工作開展帶來一定制約。
2 強化學校管理工作的可實施路徑分析
2.1 利用教學管理推動新課改的執行
初中教育新課改的主旨,旨在在教師的教學指導下,使學生能夠實現自主學習、自主發展[2]。有鑒于此,學校管理的工作就是讓學生能夠積極地和教師、同學以及校園環境構成等要素展開互聯互動,共生共創,最終打造一個平衡的“生態系統”??梢钥隙ǖ氖牵抡n改背景下的學校管理工作必須要“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性,彰顯學生能動學習的重要性和地位。通過興趣、能力、經驗等中介來促進新課改工作的執行,開展聯動整合,以此來突出三維目標整合發展的水平。不僅如此,學校管理工作還需要重視課程多元化的價值取向。學生和課程的相關要素進行多元互動階段,通過多元化的活動辦法展開多元化的智能建構,最終達到讓每一位學生能夠自主學習、發展、創新的良性循環。
2.2 開展現代化的學校管理
初中學?,F代化管理工作的創新屬于一個和舊觀念、老傳統以及陳舊的管理模式相抗爭的過程,這也就必然需要學校管理者能夠有勇氣追求,理順新舊的關系,打破難點。毋庸諱言,當前現行的學校管理制度與社會轉型期的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一些事情在學校方面也是無能為力的。但學校管理者不可因此而畏懼困難,隨波逐流。作為一個具有學校管理智慧的管理者,更應當學會審時度勢,最大限度上通過多方面的有利因素去克服困難,引領學校發展進步。對學生學習階段與教學階段可采取現代化的激勵管理,以此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教師的工作熱情,使得整個教學工作更符合教育規律,要求教師與各部門管理者都能夠不斷堅持學習充電,在工作實踐中持續健全自身的綜合素質。在對教師與學生的管理中,都應當體現“人本理念”思想與必要的人文關懷,用教育者的方式尊重人、激勵人。
2.3 實施民主化管理
讓教師能夠在學校事物中感受到主人翁地位,讓教師參與到學校的工作管理中來,以此來提升教師的主動意識與創造精神,提升教師的自我價值感。事實證明,讓教師和學校其它成員參與到學校的工作管理,能夠極大地加強管理的力度且獲得更多的認同感覺,這也讓學校的全體成員對學校管理能夠有更多的信任感,使雙方形成為一個整體,彰顯教職工的自豪感、責任心。此外,讓學生在學校管理中也發揮參與作用,只要涉及到學生的教育活動在設計方案時都應當要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尊重學生意見,在進行活動時有學生參加管理,并努力實行民主管理。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明白“如何辦學,通過什么手段辦學”需要學校管理者主要是校長充分認清形勢,理解新時期下社會對初中學校的具體要求,并且積極地革除學校管理中存在的弊端,打造出適合時展及形勢需要的初中學校管理模式,以此來促進管理,推動學校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農村學校;藝術教育研究報告;問題及對策;研究
一、問題的提出
藝術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重要內容和途徑。藝術教育的質量如何,直接關系到學校美育實施的效果。加強學校藝術教育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素質教育的實施為學校藝術教育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藝術教育正面臨著建國以來難得的機遇。
學校藝術教育與學校其他方面教育相比較,有著自身的特點與規律。它是一種實踐性、參與性、感染性很強的教育活動。因此,學校藝術教育無論在教學內容上還是在實施途徑上,都包括三個主要方面,一是藝術課程教學,二是課外、校外藝術教育活動,三是校園文化建設。這三個方面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著顯性和隱性的育人作用。
中國85%左右的學校在農村,75%的學生在農村,農村藝術教育的發展直接影響整個學校藝術教育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十幾年,農村學校藝術教育發展很快,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學校的開課率大幅提高;教學改革不斷深入;藝術教師隊伍建設發展較快;藝術教育投入有所增加,辦學條件有所改變。但從整體上看,農村學校藝術教育仍然是整個學校教育中最薄弱環節,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藝術教育的指導思想不夠明確,造成一些學校只重視少數尖子、忽視面向全體;重視比賽、忽視教學。僅僅把藝術教育的外顯成果作為響應素質教育的舉措。二是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給學校藝術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任務、提供了新機遇、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對藝術教師的綜合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使部分藝術教師原有學歷的知識結構及教育教學思想嚴重落后于時代的要求。另外,農村藝術教育基本條件建設相對薄弱,教學、科研和管理還相對落后的問題也普遍存在。以上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藝術教育的健康發展。因此,明確藝術教育的指導思想,提高對藝術教育性質、作用的認識,建立一支高素質的藝術教師隊伍,進而探索農村學校藝術教育的途徑與方法,是當前藝術教育面臨的首要任務。
二、實驗的設計
1.實驗目標。結合農村學?,F狀,擬著重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農村學校藝術教育現狀、問題的調查研究;(2)藝術教育在農村學校教育中的作用;(3)藝術教師應具備怎樣的素質;(4)藝術教育內容三個方面的關系;(5)農村學校藝術教育資源共享研究。
上述問題的解決,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為“農村學校藝術教育現狀、問題和對策的研究”提供了科學的依據,為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健康順利發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2.實驗時間。計劃從2004年4月至2005年7月完成,實際完成從2004年4月至2008年12月。由于最初估計不足,在課題實驗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對于課題研究中涉及的每一個問題研究解決不是那么容易的,如果時間過于倉促,課題的研究就不可能深入,也就失去了我們研究此課題的實際意義。因此,從課題研究的實際出發,本著求真務實的態度和科學負責的精神,決定延時結題,求得更加真實有推廣價值的實驗研究結果。
3.實驗研究對象。以課題組成員為核心,在教育局體衛藝科和教研室藝術教研組的指導下,調動全縣藝術教師廣泛參與,以藝術課程教學,課外、校外藝術教育活動,校園文化建設三個方面為切入點,研究對象涵蓋全縣所有中小學校。
4.實驗研究的內容與方法。實驗研究的主要內容:(1)農村學校藝術教育現狀、問題的調查研究;(2)藝術教育在農村學校教育中的作用;(3)藝術教師應具備怎樣的素質;(4)藝術教育內容三個方面的關系;(5)農村學校藝術教育資源共享研究。
實驗研究的方法:(1)分析研討法:搜集國內外有關藝術教育的理論文獻,結合中國有關藝術教育的法規和規程,進行研討、分析,借以提高對藝術教育的認識;(2)追蹤調查法:將理論研究與藝術教育實踐相結合,深入學校、深入課堂,結合實際調查研究,探尋農村學校藝術教育的途徑與方法;(3)實驗總結法: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農村學校藝術教育開展有針對性地變革研究,分析其發展軌跡和特征,并在此基礎上總結經驗,使之上升為具有普遍規律的理論,使農村學校藝術教育改革超越經驗的局限性,步入科學化的軌道。
5.實驗研究原則。(1)實踐性原則:課題研究的著力點要立足現有條件實際,立足學校、教師、學生實際需要;結合實際工作去研究探討。(2)統一性原則:課題研究要以課程改革理念為指針,所有研究務必符合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3)可操作性原則:農村藝術教育積賬很多,我們的研究既要有超前意識,更要立足實際,避免海市蜃樓似的虛無縹緲,要符合實際。(4)開放性原則:圍繞課題研究的中心問題所展開的各個問題的研究要互相結合,互相作用,不要割裂開來;另外除了課題組成員外,還要廣泛調動全體教師的積極參與,形成邊研究、邊促進的良好局面。
三、實驗研究的程序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
1.建立機構:建立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制訂課題研究計劃,做好課題開題的宣傳與發動,明確課題組成員的任務與行動計劃。
負責人:孫伯旭
成員:王衛欣王東霞劉秀云劉艷紅劉強
張志文趙紅趙江漢張娟邱文紅
李春燕張淑艷李提姍王紅艷馮敏
張文杰魏巍
2.學習調研:發動課題組成員查找有關藝術教育理論資料,搜集當前對藝術教育論述的最新信息;組織課題組人員進行座談,明確各自所負責研究的內容;對各自所研究的內容進行交流,通過相互溝通明確目標,形成共識,使研究達到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分工合作。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
1.圍繞:農村學校藝術教育現狀、問題的調查研究;藝術教育在農村學校教育中的作用;藝術教師應具備怎樣的素質;藝術教育內容三個方面的關系;農村學校藝術教育資源共享研究等內容,成立五個研究小組,課題組人員任組長,吸收部分青年骨干教師參與研究。
2.各研究小組針對各自的研究內容,通過調研、座談、問卷等形式,了解廣大校長、教師、學生對藝術教育的看法、感受和需要。
3.通過實踐為理論提供依據,開展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及課外藝術活動,結合所研究內容進行總結,為課題研究尋找支點,提供依據。
4.適時組織各種交流、比賽,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成果以論文、教學敘事、教學案例分析、教學實錄等形式加以檢驗,傾聽各方意見和建議,進而增加研究人員的自信心,也使研究成果得以推廣。
5.定期交流,總結修正。每學期至少二次組織課題組成員匯報會,對研究進程與成果、內容進行調整和分析,對實驗研究中出現的問題加以解決,研究布置下階段的研究行動計劃。第三階段:總結階段
1.總結歸整。通過對五個方面內容研究的分析、總結、提煉,完成《農村學校藝術教育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的實驗報告及相關材料的總結工作。
2.歸納研究過程中形成的相關成果,以論文集、音視頻實錄等形式整理匯編。
3.召開研討會,通過交流、觀摩等形式對研究成果進行宣傳、推廣,以檢驗成果的科學性、可行性、整體性、發展性、可操作性,使之更加完善。
4.歸納整理,申請鑒定。對需要評審的相關課題資料匯總,提請專家評審組對報告及相關成果進行學術鑒定,并呈送上一級課題領導機構審批。
四、實驗研究的成果
(一)深化了藝術教師對藝術教育的認識
1.缺失藝術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缺乏藝術素養的學生不是全面發展的學生。藝術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重要內容和途徑。藝術教育的質量如何,直接關系到學校美育實施的效果。加強學校藝術教育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也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的要求。缺失藝術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沒有接受藝術教育的人是不完全的人。
2.讓每個農村學生成為藝術教育的受益者。藝術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平等地接受藝術教育是每個學生應有的權利,讓每個學生都成為藝術教育的受益者是公平教育的要求和體現。如果農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能學同樣的數理化,卻不能享受同樣的藝術教育,那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
3.讓每個農村孩子的眼睛亮起來。藝術教育具有實踐性、參與性的特點,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營造了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實踐證明,每一個農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一樣,都具有感受美、表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天賦和潛能。學校藝術教育就是要發現、激發、調動、激勵、培養、發展農村學生的這種天賦和潛能,讓每一個農村學生成為德智體美等諸方面全面發展的人。
4.藝術教育對于全面提升國民藝術素養具有的基礎性作用。藝術教育是“人本”教育,不是“文本”教育;藝術教育是“藝術”教育,不是“技術”教育。意識決定行為,對農村學校藝術教育性質和作用的認識,使藝術教師在實際工作中能夠改變就技術教技術,改變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解決了藝術教師原有學歷的知識結構及教育教學思想嚴重落后于時代要求的問題。在藝術教育實施中潛移默化的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增強學生的審美體驗和審美能力,陶冶情操,開啟心智,豐富想象力和創造力。
(二)明確了藝術教育三個方面的關系
認識的提高為很好的處理藝術教育三個方面的關系奠定了基礎。明確了藝術教育的指導思想,使藝術教育工作能夠高效率的進行。在2007年和2008年的藝術工作中,廣大教師根據全年的工作安排,結合自己的實際,協調安排好課堂教學和課外、校外藝術活動的關系,改變了有藝術活動就停開藝術課的現象。體現了廣大教師對藝術教育三方面內容的把握意識和協調能力。
(三)促進了藝術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
通過參與研究,使廣大教師明確了當前形勢下如何強化自身素質,解決了藝術教師原有學歷的知識結構及教育教學思想嚴重落后于時代要求的問題,形成一支業務素質過硬的、能夠滿足學校藝術教育需要的藝術教師隊伍。為了達到以研究促提高的目的,我們在2007年舉辦了“寧河縣藝術教師基本功比賽”,既促進了藝術教師素質的提高,也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依據。
(四)加強了藝術教育資源的共享
課題研究大大強化了藝術教師相互之間的交流,為全縣藝術資料和設備資源、人力資源等藝術教育資源的共享創造了條件。2005年,我們對全縣藝術教育設備、資料等進行了統計,除了大件設備外,所有物質材料形成全縣流通,相互支援的政策,將有限的資金發揮更大的效益。同時材料的交流進一步促進了教師之間的交往,改變了過去各自為戰、信息閉塞的局面。
(五)提高了藝術教師對教育科研的認識
課題研究使我們有機會把藝術教師從各校的“角落”里拉出來,給他們提供交流、展示的舞臺,使他們意識到教育科研在我們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更新了教師們的教育觀念、教學理念,大大提高了自身素養。最近幾年,在全國及市、縣組織的論文評比,教師基本功大賽及各種藝術教育獲得中,課題組成員獲得了許多優異的成績,證明了課題實驗對于提升藝術教師的綜合素質具有顯著的作用。
(六)形成了良好的藝術教師研討交流的運行機制
經過幾年的研究,使我們形成了一個很好的藝術教育研究氛圍,在教育局體衛藝科和教研室的支持下,我們形成了每年搞不少于四次的研討會,每年搞一次教師基本功比賽,徹底改變了藝術教師在學?!靶螁斡爸弧钡木置?給他們營造一個溫馨充實的“家”;隨時更新全縣藝術教育資源配置統計,充分發揮資料的利用效率,達到資源共享。
實踐證明,只有解決了認識問題,才能保證藝術教育的方向正確;只有形成一支高素質的藝術教師隊伍,藝術教育的開展才有保障,只有相互合作,達到藝術教育資源共享,才能使藝術教育工作形成合力,高效率的開展。
五、對課題實驗研究的認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我們在研究中經常會有困惑,“應試教育”、功利思想、領導對藝術教育的認識等等問題,總使我們有被擠壓、被邊緣化的感覺。隨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感覺我們的研究工作總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徘徊,總是有一種想突破但又不能的感覺。我們在反問,我們所確立的研究目標是不是出現了問題?但得到的回答是:我們的研究方向還是科學合理的,也是當前農村藝術教育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那是什么在隱約地制約著我們呢?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制約我們發展的恰恰是當前藝術教育管理機制的不科學。當前以校為單位的藝術教師管理模式,使藝術教師的工作受到很多環節的制約,這些制約就像很多座大山,阻隔在廣大藝術教師之間,這樣的管理模式也使所有藝術教育工作在落實的過程中層層衰減;另外,我們在“藝術教師應具備怎樣的素質”的研究中發現,不論是以校為單位的藝術教師管理模式,還是從要求學生全面接受藝術教育的角度,都要求藝術教師必須具備綜合的素質,尤其是綜合藝術素質,但又有多少教師能夠真正達到這個標準呢,這樣的要求符合客觀現實嗎?
所有問題的提出使我們發現,我們在研究過程中之所以會有困惑,恰恰是因為我們的研究是在當前的管理機制下進行的,大前提決定了事物的結果。包括全國的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工作,如果不在藝術教育管理模式上有所突破,就談不上藝術教育的健康可持續的發展。幾年的研究使我們深深地感到,我們的研究夯實了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工作的基礎,但改變現有的藝術教育管理機制,是農村學校藝術教育科學、健康發展的保障??梢哉f這是農村學校藝術教育的兩個輪子。
隨著時代的進步,隨著藝術教育管理機制研究的加強與深入,具有科學性、可行性、整體性、發展性和可操作性的農村學校藝術教育的途徑與方法將更加完善,將更加有力地推動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健康順利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萬麗君.走向公平的藝術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7-42.
[2]王安國,吳斌.《音樂課程標準》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3]巴班斯基.中學教學方法選擇[M].張定璋,高文,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
[4]高校藝術院校.藝術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