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7 02:09:4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森林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1成效明顯和問題突出并存
全縣通過“三林”并舉,強力推進林業重點工程建設的實施,加大了林業管理力度,提速了國土綠化進程,但是破壞森林資源的現象仍然突出,一些地方以工程造林、土地平整、占補平衡、低產林改造為名,破壞森林植被,違背客觀規律,忽視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原則。
1.2群眾對森林保護的期望值不斷上升和違法現象
短期內難以根治并存各級領導和群眾對林業高度關注,都希望保住樹林,留住綠色,各級黨委、政府及林業主管部門多年來想盡辦法,進行大量的探索,但是社會的期盼與林權所有者的經營理念相脫節,農民經營林木,在林業中的勞動成果就要在商品交換中用貨幣表現出來,并力求實現價值的最大化,導致林農隨意處置林木資產,出現違法現象。森林資源管理形勢依然嚴峻,任務依然艱巨,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第一方面,利益驅動,刺激了森林資源的破壞。林改后,一些林權所有者急功近利,為了將成材林急于變現,一度出現了為砍而賣、一買就砍的現象。大量財富被木材販子掠奪,出現了砍樹的不種樹,種樹者不砍樹的怪現象。第二方面,打擊乏力。行政案件下達了行政處罰決定書后,違法相對人不執行,林業主管部門沒有很好的強制措施,出現執行難的問題;刑事案件從立案到偵察終結,移交檢察院提起公訴,存在偵察環節取保候審,公訴環節保釋,法院一般對涉林案件都判緩刑,只是走程序而已,起不到打擊震懾作用。第三方面,人為因素。一是存在取證難的問題,由于農村留守人員一般是老幼病殘的弱者,一旦發案,他們既不敢報案,也不敢舉證,害怕個人受到傷害;二是存在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思想。從提供舉報線索的情況分析,凡是舉報的,一般都是雙方有意見、有過節的對象。
2對林業管理的建議
森林資源關系著人類生存環境,因此加強對森林資源的保護是維系生存環境的基礎和保障。所以,我們要提高對森林資源的重視度,在了解保護森林資源重要性的基礎上采取措施,加大管理力度,保證人與自然在和諧的自然環境下和睦相處,構建適合人類生存的良好環境。接下來就提高森林資源保護管理水平的措施進行了簡要的闡述:
(1)重視森林資源保護工作,加強管理。對于森林資源的保護要突出兩個工作中心,即林地保護和林權管理。此外更要加強對森林利用、林地林權以及森林經營方面的管理,對森林資源的整體情況進行實時的監控,充分保證森林生態系統在正常的狀態下運營。與此同時,要將森林覆蓋率、林地保有量等列入制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作為政府的考核指標。同時需要有實際行動的配合才能保證森林生態系統的平衡,采取合理的措施最大限度的減少水土流失,防風固沙,促進森林資源的合理再生和高效利用。
(2)促進高效林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要實現高效林業產業的快速發展,就要采取全方面的的措施,不僅要從森林資源使用的自身優勢來考慮,更要采取相應的配套措施。首先,加快林木種苗工程建設的進程,主要發展經濟林木產業。經濟林木產業不僅具有特色,又兼具時效性,若其發展順利,將成為林業產業中新的經濟增長點。其次是不斷推廣新經濟林產業,同時也要注重發展名、特、優經濟林產業,根據林木地方種植特點做到有針對性有選擇性地大力推廣種植。
(3)統籌兼顧,做好荒漠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及管理工作。在進行荒漠治理時,重建和封禁保護工作要同時進行,這樣才能更好的促進荒漠生態系統的修復,取得更進一步的優化。同時,生態系統的保護工作要與經濟的發展相協調,在保護森林資源的同時,為人們發家致富提供了一條道路。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生態效益補償制度是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有償使用制度就是指在利用生態資源產生利益的過程中,自然資源的使用權人對自然資源的所有權人為保護生態環境支付一定的費用。這種制度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自然資源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自然資源的使用權人向自然資源的所有權人支付一定的費用是對自然資源價值的體現,也是自然資源所有權人獲得經濟效益的一種手段;二是自然資源的所有權人為保護自然資源付出了一定的努力和代價,理應得到相應的經濟補償,而自然資源的使用者也無權免費的使用經改善的生態環境,也應當進行相應的經濟補償。
(4)不斷完善森林資源保護體系。就目前的森林保護體系來說還存在著諸多問題,這就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來不斷的完善。首先,完善法律法規,將森林資源保護與管理條例列入明確的法律條文,以此來規范森林保護與管理中的工作細節,使得森林資源保護與管理體制更規范化和現代化。其次,對限額的森林資源要嚴加管理,嚴格進行“三總量”控制。最后也是最為重要的就是加強林區的綜合治理工作,并定期的進行執法檢查,對于毀林開荒等違法行為要嚴懲,從根本上確保森林資源的安全。同時要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力度。近幾年來。我國在保護生態環境的領域取得了一定成績,各地區林業部門對森林資源都加大了保護力度,尤其是加大了對非法砍伐樹木、開墾農田的打擊力度,挽回國家經濟損失,加大了對退耕還林工程實施情況的監督,增加了森林面積。但是,部分地區的監管力度仍然不夠,如缺乏對林地用途的審核制度,無法及時發現破壞林地的行為,對各種案件的監察力度也未落到實處。
2結束語
選題依據:森林旅游是伴隨20世紀70年代世界環境認識運動而迅速發展起來的,它是在不采伐、不破壞森林的條件下,充分發揮森林的生態功能,是越來越受各國游客歡迎和重視的一種生活方式。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文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傳統的觀光旅游一統天下的局面已發生改變,越來越多的游客轉向休閑、自由、經濟的森林旅游。開展森林旅游,不僅有利于提高人們走進自然,欣賞自然的興致,也有利于提高自然旅游在旅游業中的地位和賺取外匯的份額。在看到森林旅游發展前景較樂觀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森林旅游業對環境造成的近期和遠期的危害,森林旅游面臨著森林旅游資源的粗放開發和盲目利用、森林旅游區生態環境系統失調、森林旅游區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因此,我們應對森林旅游的真正內涵加以研究,結合我國的實際制訂出森林旅游的法制法規和管理措施,充分認識到森林旅游是一種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與自然環境相和諧的旅游。我們也應處理好保護對象與森林旅游的關系,處理好保護區內群眾關系,把握適度的開發速度,控制接待人數,增強環保意識,使森林旅游成為對旅游者進行生態教育的一所大學校,以此來保護我們的自然景觀與文化遺產,使森林旅游業成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產業??尚行哉撌觯焊鶕嶋H情況提出解決好森林旅游所面臨問題的對策,大力發展森林旅游業,是林業體制改革,擴大對外開放程度,調整產業結構增強經濟活力的重要措施,是盡快綠起來、活起來和富起來的重要手段。因此,森林旅游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國內外經濟熱點問題。
相關手段和方法: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相結合;對比論證;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演繹分析等方法。主要通過圖書查詢;實地訪談;網上瀏覽等方法來收集資料。運用林業經濟學、生態經濟學、管理學、區域經濟學等相關知識來撰寫論文。
本論文擬分以下幾個部分撰寫:第一部分:森林旅游的概述通過對森林旅游的現狀,作用和地位及國內外森林旅游發展的現狀的簡單闡述來對森林旅游的概況作一個簡要的敘述。第二部分:森林旅游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擬對森林旅游面臨的主要問題及相關原因進行剖析,通過對問題的剖析來達到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作用。同時介紹國內外相關研究動態。第三部分:解決好森林旅游面臨的問題的對策通過對森林旅游現存面臨的主要問題的剖析來尋找并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然后相應地采取解決問題的措施來對現存問題加以解決。
20**年10月20日—20**年11月10日,收集資料,擬訂論文題目,撰寫論文提綱并與指導老師進行交流。20**年11月11日—20**年11月30日實地調研,相關訪談,擬草稿。20**年12月01日—20**年12月20日撰寫論文初稿。20**年12月21日—20**年12月30日修改論文,撰寫論文第二稿。一周內根據指導教師的點評,完善論文,并做好答辯前準備。20**年06月19日—20**年06月20日左右進行答辯。
【關鍵詞】現行林業采伐管理制度改革
中圖分類號:F307文獻標識碼: A
一、我國森林采伐管理現狀
我國重要林區的森林資源長期處于過度開發狀態。到上世紀80年代,森林資源長期過度開發的問題逐漸顯現。據1977~1981年開展的第二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全國森林覆蓋率由70年代初的12.7%下降到12%,森林資源蓄積量持續下降,特別是東北內蒙古等國有林區逐步陷入了“兩危”(資源危機、經濟危困)局面。經過20多年的努力,逐步建立了“以采伐限額管理為核心,以憑證采伐、憑證運輸和木材加工監管為重點”的森林采伐管理體系,對保護森林資源、完善林業法制體系、調節國際木材流通等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促進了全國森林資源持續增長,提高了社會各界保護森林的意識,更重要的是對國際木材流通格局產生了重要影響:1986年我國鋸材和人造板產量僅為1690萬立方米,同期的森林資源消耗量為3.44億立方米,2005年全國鋸材、人造板和木片產量達9500萬立方米,同期的森林資源消耗量為3.75億立方米。在木材加工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國森林資源消耗量沒有顯著增長。其主要原因除國內木材利用結構發生變化外,進口木材已成為木材加工原料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完善森林資源管理政策提供了重要平臺。全國的森林采伐限額每5年調整一次,由國家林業局審核,國務院下達執行?,F行的森林資源管理政策,特別是一些需要突破的政策多數是在國務院批準森林采伐限額的文件中得以確立的。
二、現行采伐管理政策面臨的主要挑戰
1、森林采伐管理的目標與手段不一致
森林采伐管理是森林資源管理的核心,也是森林資源經營的主要措施,森林資源管理和森林經營的目標是通過森林采伐管理增加森林資源的數量和提高森林資源的質量,從而實現森林資源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協調。但在實際中,我國自實施森林采伐管理以來,把控制森林資源的消耗作為主要任務,嚴格森林資源的采伐工作,限制了森林經營者森林資產的變現,從而損害了森林經營者的利益。林業主管部門制定了嚴格的總量限額指標。而且還按照采伐類型制定了各項分項限額指標,除了控制采伐,還制定了木材生產計劃,規定森林采伐限額不得突破木材生產計劃。森林經營者是以實現自己的經濟利益最大化為前提,想方設法的逃避政策,增加采伐量。這嚴重的影響了森林資源的科學經營和合理利用。
2、森林采伐管理政策單一
我國國土面積廣闊,南北氣候差異較大,南北森林資源的種類不同,生長周期長短不一,對森林資源的管理也應因地制宜,不同地區森林資源管理策略也應各不相同。但我國森林資源采伐管理并沒有區分地區差異,而是采用全國統~的森林采伐管理政策。
森林分類管理改革之前,我國的森林分為用材林、防護林、經濟林、薪炭林和特種用途林五類,關于森林采伐管理,《森林法》規定,成熟的用材林應當根據不同情況,分別采取擇伐、皆伐和漸伐方式,皆伐應當嚴格控制,并在采伐的當年或次年內完成更新造林。我國林木種類繁多,對于不同的樹種并沒有給出不同的采伐管理的措施,而是采取統一的采伐規程。用材林采伐的主要技術指標是采伐年齡、采伐方式和采伐類型等,規定用材林采伐的同一樹種,
同一起源的采伐年齡基本一致,根本沒有考慮地區差異。對于采伐方式和采伐類型只作了基本的規定,而沒有具體的細節。特種用途林和防護林只準進行撫育伐和更新性采伐,只規定了采伐年齡比同種用材林大一兩個齡級,其他沒有具體規定。森林分類管理改革后,并沒有使森林采伐管理得到大的改進。在充分發揮森林多種功能的前提下,按照主要用途的不同,將全國林業區分為公益林業和商品林業兩大類,分別采取不同的管理體制、經營機制和政策措施。理論界對森林分類采伐管理提出了不同的觀點,認為公益性林業應當以發揮生態效益為主,應嚴格執行森林采伐限額制度;而商品性林業應當以生產木材為主,滿足市場需求為己任,應當取消森林采伐限額制度,由經營者自主決定采伐。有些學者則有不同看法,認為商品林采伐不能完全取消森林采伐限額制度,應當繼續執行森林采伐限額管理,但限額條件應當放寬。森林資源具有多種功能,生態公益林也應發揮其經濟效益,商品林的生態效益也不能忽視。但現行的森林采伐管理并不能很好的協調好生態公益林和商品林的關系。
三、現行林業采伐管理制度改革的任務
1、明確非林業用地林木采伐所屬管理范疇——不納入限額管理
由經營者自主經營、自主采伐。解決了農民因為調整種植結構在農田等非林業用地上造林采伐難的問題。有利于調動社會各界和廣大農民,利用“四旁” 、荒灘等空閑地植樹造林的積極性,由此提高了農民收入,改善了生態環境,促進了新農村建設。
2、突出森林經營方案編制的地位
明確依據森林經營方案核定年森林采伐限額,鼓勵森林經營者按照森林永續利用原則編制森林經營方案,對森林經營有收益預期,調動其培育森林資源的積極性。
3、簡化森林采伐的類型
對商品林要按照市場經濟需求為導向,采伐類型簡化為主伐、撫育采伐和其他性質采伐;公益林要死看死守,納入財政管理范疇,采伐類型簡化為撫育采伐、更新采伐和其他性質采伐;低質低產林改造、災害性采伐及征占林地等非常規性采伐分別納入其他性質采伐。改革后,減少了采伐指標分項,避免了因單項指標需求不平衡造成的采伐指標結構性矛盾。既放活了商品林的經營,又拓展了公益林的保護利用。
4、簡化森林采伐管理環節,改變森林采伐管理方式
要求基層林業工作站協助經營者辦理林術采伐許可證,對伐區設計、林權審核、采伐申請、審核發證等環節進行內部協調,逐步建立便捷高效的審批機制,方便林農、服務林農,徹底改變“申請指標難、采伐批復難”的狀況。針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經營主體多元化的現實,實行伐區簡易設計.將林業主管部門以往對森林采伐實行“伐前設計、伐中檢查、伐后驗收”的全過程管理,調整為“森林經營者伐前、伐中和伐后自主管理,林業主管部門提供指導服務和監督管理” ,落實了農民經營自,化解了林業基層工作人員的責任風險。
5、實行采伐限額“蓄積量”單項控制
將采伐限額由“蓄積量、材積量”雙項控制調整為蓄積量單向控制,解決了長期以來森林采伐管理中的“兩難”問題,便于森林經營者實際操作、管理者科學管理,有利于提高單位面積林木出材率。
6、允許經營期內采伐指標結轉
允許商品林實行彈性采伐,各項指標可以在“五年”采伐限額執行期內,向以后各年度結轉使用。既尊重了森林經營者的自,又防止了森林資源的提前消耗,目的是避免出現森林資源斷檔,造成生態破壞和經營者收益的損失。
7、實行年度木材生產計劃備案制
針對集體林提出,將年度木材生產計劃由原來的審核審批制改為備案制,滿足了森林經營者在采伐限額內自主安排木材生產的需要。
8、推行森林采伐公示制度
對森林采伐指標分配,實行“陽光操作” 。通過社會監督、紀律監督和部門監督,保障采伐指標分配科學、公平、公開、公正。以此制約采伐審批和采伐指標分配中的自由裁量權,避免“權力尋租”,保障資源管理隊伍依法行政、公正廉明。
9、采伐管理制度改革要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
徹底解放林業生產力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要讓農民首先得到森林資產和經營山林的實惠,商品林要允許老百姓自主采伐。林業政策好不好,關鍵就看林農砍了以后栽不栽,就看能否調動起林農真正“把山當田耕,把樹當糧種”的積極性,這樣老百姓才能越砍越富,樹就會越栽越多、越長越好,實現青山長在。永續利用,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郭永海 對森林限額鄭采伐制度的思考[期刊論文]-中國科技財富2011(3)
[2]鄭世語 鄭清賢 森林限額采伐管理制度的思考[會議論文]-2004
關鍵詞:林業項目;差別補貼制度;差別稅率制度
林業不僅可以推動社會發展,穩定生態平衡,同時有利于促進經濟的發展與進步,是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而林業的建設與發展一方面和行業的發展階段有關,另一方面與公共財政有著密切的聯系?;诖苏撐木土謽I項目差別財政扶持制度設計進行了研究。
1 林業項目差別財政扶持制度設計的必要性分析
隨著公共財政制度的逐步建立,我國政府在生態環境改善與建設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政府對林業投入方面依然存在很多比較突出的問題。其中林業投入不足表現最為明顯,已經成為進一步提高我國林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最大障礙。近年來,林業事業的發展越來越快,林業生態建設資金的需求進一步加大,這樣使得林業建設任務與資金不足的矛盾進一步加劇。因此,建立林業可持續發展長效投入機制十分必要,這是解決政府林業投入與林業實際需求不足矛盾的最有效的措施。
2 林業項目差別財政扶持制度設計內容分析
具體而言,林業項目差別財政扶持制度設計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2.1 建立林業項目的評價機制
對林業項目的客觀評價是建立林業補償制度的前提和基礎。不同的林業項目的性質存在很大的差異,而且林業是多效益行業,對社會的貢獻不僅表現在經濟效益上,更多地體現在社會和生態效益上。無論是生態林還是商品林,都能同時帶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只是表現出來的效益程度不同而已。
2.2 保證財政傾斜的公平公正
目前我國政府出臺的大部分優惠扶持政策都是針對國有林區和林場等國有林業經營者,沒有覆蓋到集體、個體林業經營者。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林業發展環境不利于經營者公平競爭的現象。我國各級財政在林業項目上的支出依據主要是林業經營主體的性質,而不是項目貢獻能力,這嚴重影響到我國林業的平衡發展,也制約著林業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充分發揮。因此林業項目差別財政扶持制度的設計,要注重引導各級政府在實施林業財政政策時,淡化補貼對象的性質,而更多關注林業項目對生態、社會的貢獻度,以保證對不同性質的林業經營者的公平對待。
2.3 提供林業財政投入的標準
目前關于林業差別補貼問題的研究還是比較多的。但是現有的研究主要是理論上的研究,操作層面的東西仍然非常欠缺。我國各級政府林業財政投入始終沒有合理的標準。而本制度的設計就要求提供制定財政林業投入的標準,為各級政府在做林業財政投入決策時提供依據。
3 林業項目差別財政扶持模型和制度設計分析
3.1 林業項目差別財政扶持制度設計模型和方法如下。
林業差別補貼制度設計。林業項目效益的具有動態性,財政補貼也必須具備動態性,所以林業差別補貼制度設計宜運用財政滑動補貼模型。財政補貼主要是對林業項目的生態和社會效益進行補償,該模型借鑒國際貿易理論中滑動關稅原理,全面考慮了林業項目生態和社會效益動態性。具體制度設計過程中將補貼劃分成兩部分,次補和年補相結合。即在預測的基礎之上對林業工程和項目進行一次性補貼,也稱為初始補貼[1]。同時,各級政府根據轄區內需要補貼的林業項目情況,在考慮補貼資金量的基礎上,對各項目依據生態和社會方面目前和未來貢獻度,給予的一次性補貼。
3.2 林業差別稅率制度設計
林業稅是對從事林業生產活動的單位或個人,征收的一種林業收入稅,屬于農業稅的范疇。由于林業具有社會、經濟和生態作用,所以林業稅收既要將林業納入整個社會的商品生產大循環,也要對森林公益價值給予肯定,并進行合理的補償,這就決定了林業項目差別財政扶持制度設計是,可以實行林業
差別稅率制度[2]。
3.3 生態配額制或綠色證書制度設計
配額制是指對有限資源的一種管理和分配,是對供需不等或者各方利益不同的一種平衡方法。而綠色證書制度是對配額證明的一種形象描述。這種制度要求建立在對生態效益客觀評價的基礎上,由中央政府根據各省級單位的具體生態貢獻度發放綠色證書,然后各級政府依次分配,最后分配到林業企業[3]。該綠色證書代表生態配額,可以在碳金融市場上出售給有減排任務的企業,達到生態補償的目的,這樣可以彌補森林生態補償的公共財政資金不足的弊端。
4 結語
論文在分析林業項目差別財政扶持制度設計的必要性基礎上,深入分析其制度設計的主要內容分析。最后分析了林業項目差別財政扶持模型和制度設計方法。希望論文的研究為相關企業及部門的決策提供依據與參考。
關鍵詞:太行山封山育林,點播,植苗,適地適樹
太行山地處華北大平原西側,是京津和華北大平原的天然屏障。它既可抵御西北寒潮的襲擊,又可接納東南暖濕氣流,是海河水系的發源地及黃河中下游部分支流的上游。太行山在山西、河北、河南、北京4省市的交際處,總面積1049萬公頃。太行山山勢陡峭,地形復雜,土壤瘠薄,植被稀少,森林覆蓋率低,水土流失嚴重,旱、澇、洪、雹、凍等自然災害頻繁,生態環境惡化,經濟發展落后。建設太行山綠化工程,不僅具有改善當地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本地效應,而且具有重要的“外部”效果,對于根治海河,減少京津及華北平原的自然災害,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現狀特點
太行山屬于石質山區,并有多處侵入性火成巖,由于這個區域的特殊地理位置,在歷史上開發較為久遠,原有森林植被已被破壞殆盡,僅有少數深山地區還保留一部分天然次生林。除了植被較好的地方外,大都巖石裸露,土層瘠薄。該區域為半溫暖半濕潤地區,冬季寒冷夏季炎熱,雨水集中于夏季,春冬干旱。由于土壤,氣候限制,造林成活率偏低,即使成活了,人蓄、鳥獸危害也比較嚴重,特別是冬春季節,易發生森林火災,使造林成果毀于一旦。
二、建議
1、封山育林 荒山造林應當以封為主,特別是在土壤瘠薄、坡度陡峭的山地,人工造林難以成活,即使成活也生長緩慢,這時就應當采取封山育林。封山育林是培育森林資源的一種重要營林方式,具有用工少、成本低、見效快、效益高等特點,對加快綠化速度,擴大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質量,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原來的疏林地、灌叢地、灌木林地、具備封育條件的荒山荒地等經過5―10年的封育,大多成為了有林地,而封育成本僅為人工造林的1/5―1/10。封育起來的林地,植被種類豐富,生物多樣性增加,使其涵養水源、改良土壤、水土保持的功能大大增強,森林病蟲害減輕,林分質量提高,育林不破壞植被,既可保護原有的樹種資源,又能形成混交林,是保護珍稀樹種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途徑。保存原有灌木,采取封山的方式,減少人為的破壞,應當成為我國荒山造林的一種重要模式。
2、適地適樹 根據造林的立地條件,選擇適宜的樹種,做到“樹”與“地”的辨證統一。論文參考網。適地適樹是因地制宜原則和生態經濟原則在造林樹種選擇中的具體應用,既如何使樹木資源與綜合自然生態因數密切適應,以充分發揮其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首先在大區域方面,盡量選用鄉土樹種,鄉土樹種是最適合本地土壤、氣候等生長因子的,是自然界競爭、淘汰存留的樹種。如果選用外來樹種,要先小區域、小范圍引種實驗,觀察其在本地的生長發育情況,看其是否適應本地各種生長因子,能否正常生長,以及是否對本地其他物種構成威脅。盲目引種,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其次根據不同立地條件,選用不同的樹種,在土層深厚的地方,可以種植花椒、棗樹等具有經濟效益的樹種或椿樹、黃連木等樹種,而在土壤瘠薄或坡度陡峭的山坡上,應采用適應性強耐瘠薄的側柏等,甚至采用馬角刺、荊條、酸棗等灌木。
總之,適地適樹是首要原則,違背這一點,輕則樹木生長緩慢,重則樹木死亡,達不到造林期目的,只能是勞民傷財。
3、造林方式 造林方式分為兩類,一類是播種造林,一類是植苗造林。
播種造林又稱直播造林,是將林木種子直接播種在造林地進行造林的方式。分為飛機播種與人工播種。播種造林的人工林,從種子發芽開始就在造林地上生長,中間不經過移植。因此林木個體對環境條件的適應能力有所增強,而且根系未受損傷,對樹木生長十分有利,這一點對于直根性樹種尤為重要。播種造林的施工技術比較簡單,它不僅省去了繁雜的育苗工序,而且在施工過程中也比植苗造林簡便的多。播種造林的優點是投資小,主根明顯,生命力強,效率高。論文參考網。飛機播種適宜在山勢陡峭,人工難以作業的地方實行。
植苗造林是我國的傳統造林方式,是用苗木作為造林材料進行造林的方法。具體分為裸根苗造林與容器苗造林兩種。具有成林快,林相整齊,除了在土層深厚的地方種植經濟樹木外,應盡量采用造林,以減少對地表物的破壞,防止造成水土流失。容器苗帶土移植,不損根系,沒有緩苗現象,成活率比較高,但成本大。論文參考網。裸根苗造林與容器苗相比,方便快捷,但根系損傷嚴重,緩苗期長,成活率、保存率低。
三、討論
為了盡快綠化太行山,改善當地生態環境,我們應建立起護林防火專業隊伍,大力開展封山育林,采取點播與植苗相結合,選用本地鄉土樹種,針葉樹與闊葉樹混交,實行喬、灌、草多層次方式,使物種多樣化,林業的生態效益才能充分發揮出來。
參考文獻
[1]《造林學》北京林學院主編中國林業出版社,1981年
[2]《太行山生態林業工程實用技術》.李新平主編.
[3]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年.
論文摘要:文章根據目前我國林業資源情況提出了一些整地、造林、樹種選擇、造林季節的選擇的方法與我國其它林區的造林技術聯系更加緊密,合作更加廣泛,對發展和培育資源更加有利。本人就相關問題進行粗略分析和探討。
1我國當前林業資源情況
我國林業產業總產值達5860億元;松香年產44萬噸,出口量居世界首位;出口家具13億件,出口數量居世界首位。經濟林產品年產量也已達7000多萬噸。林業產業已成為當地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據統計,中國目前林業產業的發展每年可解決4500多萬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大約占到農村剩余勞動力的37.5%。在南方集體林區158個林業重點縣,農民收入的40%以上來自于林業產業。但是和國外林業相比,我國林業既有一定的優勢,也有多方面的劣勢,優勢與劣勢并存。所以我們還要重視營林建設,同時提出了一些整地、造林樹種選擇,造林季節的選擇的方法與全國聯系更加緊密,合作更加廣泛。
1.1林木資源發展空間大
我國森林資源總的變化趨勢是:森林面積逐年增加,每年以200萬公頃速度遞增,林木生長量開始大于消耗量,森林資源的發展在數量上開始走出“低谷”,扭轉長期以來森林資源下降的局面,實現了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的“雙增長”。森林資源是決定林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加WTO后沖擊的重點雖然是林產工業,但競爭的焦點卻在于林業產品,而林產品的關鍵原料在于森林資源。
1.2竹資源豐富
我國是世界竹類資源最豐富、竹類栽培和加工利用最為悠久的國家。其竹林面積達700萬公頃,約占世界竹林面積的1/3、用材竹林總蓄積量約9700萬噸。竹材和竹制品,無論在品種還是在產量方面,在世界上我國均為首位。竹林中的竹筍和竹蓀是天然保健食品,也是出口創匯的重要資源。
1.3森林資源存量小、質量低
我國是一個森林資源貧乏的國家,其特點是存量小、分布不均、森林質量下降、結構不合理,經營管理水平低,林木生長量不高。在這樣的條件下,很難履行森林向人們提供生態環保和供應木材的重任。由于森林資源的數量、質量等方面的不足,必將導致木材供不應求、優質木材短缺,價格上揚等一系列問題,影響對林產工業的發展程度,直接影響到林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
1.4人造板工業落后
我國木材加工業,特別是人造板制造業普遍存在規模小、設備落后、技術力量不足、生產效率低、產品質量差的問題。加上生產管理水平跟不上、木材價格偏高和原料生產浪費嚴重等原因,造成我國人造板事業與世界水平的明顯差距。在缺乏必要的競爭條件,整體水平屬于低效型結構情況下,很難在加入WTO后,保持我國人造板工業的穩定。
2當前我區域培育資源的一些技術措施
2.1為能及時供應林業產品市場,發展林業經濟,我區資源培育方法主要是:
2.1.1植苗培育更新法。
2.1.2人工促天然培育更新法。
2.1.3封山育林培育更新法,就當前形勢,加快資源的培育,多采用植苗更新培育法(即采用實生苗造林)培育資源,能達到較為理想的效果。
2.2整地、造林樹種選擇,造林季節的選擇的一些程序、方法造林地的整理是在造林前改善環境條件的一道主要工序。通過整地可以改善造林的立地條件、清除灌木、雜草和采伐剩余物。在造林前后的一段時間里,增加直接投射到地面的透光度;還可以改變小地形,使透光度增加減少。整地清除了地表植被,增加透光度,因而在白天地表層的溫度要比有植被覆蓋時上升得快,整地后改變了土壤物理性,使土壤溫度狀況發生變化同時增加土壤肥力。因而,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及使幼林的生長情況顯著改善。整地還能保持水土、減免土壤侵蝕,同時也有利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質量。
2.2.1造林地的清理。造林地的清理,是造林整地翻墾土壤前的一道工序,把造林地上的灌木、雜草、竹類以及采伐跡地上的枝丫、梢頭、站稈、倒木、伐根等清除掉。清理方法:分為全面清理、帶狀清理和塊狀清理3種方式。清理的方法也可分為割除清理、火燒清理和用化學藥劑清理。割除清理可以是人工,也可以用機具,如推土機、割灌機、切碎機等機具。清理后歸堆和平鋪,并用火燒方法清除(也叫煉山)。也可以采用噴灑化學除草劑,殺死灌木叢和草類等植物。
2.2.2整地方式和方法。整地方式分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局部整地又分為帶狀整地和塊狀整地。全面整地是翻墾造林地全部土壤,主要用于平坦地區。局部整地是翻墾造林地部分土壤的整地方式。包括帶狀整地和塊狀整地。帶狀整地是呈長條狀翻墾造林地的土壤。在山地帶狀整地方法有:水平帶狀、水平階、水平溝、反坡梯田、撩壕等;平坦地的整地方法有:犁溝、帶狀、高壟等。塊狀整地是呈塊狀的翻墾造林地的整地方法。山地應用的塊狀整地方法有:穴狀、塊狀、魚鱗坑;平原應用的方法有:坑狀、塊狀、高臺等。
3造林方法
3.1播種造林法:又稱直播造林,是將林木種子直接播種在造林地進行造林的方法。這種方法省去了育苗工序,而且。施工容易,便于在大面積造林地上進行造林。但是這種方法造林對造林立地條件要求較嚴格,造林后的幼林撫育管理措施要求也較高。播種造林的適用條件:適合于種粒大、發芽容易、種源充足的樹種,如橡櫟類、核桃、油茶、油桐和山杏等大粒種子。其要求造林地土壤水分充足,各種災害性因素較輕,對于邊遠且人煙稀少地區的造林更為適宜。播種造林的方法有:塊狀播種、穴播、縫插、條插和撒播等。
3.2分殖造林法:是利用樹木的營養器官(干、枝、根等)及竹子的地下莖作為造林材料直接進行造林的方法。其特點是能夠節省育苗時間和費用,造林技術簡單,操作容易,成活率較高,幼樹初期生長較快,而且在遺傳性能上保持母本的優良性狀。但要求有立地條件較高的造林地,同時分殖造林材料來源,受母樹的數量與分布狀況的限制,這種方法主要用于適用營養繁殖的樹種,如松樹、楊樹、柳樹、泡桐和竹類等。
3.3植苗造林法:除了上述采用一些播種造林法和分蘗造林法外,則主要采用植苗造林法(大多數采用一年生實生苗造林)。
3.4因地制宜選擇造林樹種。根據現代生態學原理,營造林技術方法應講究適地適樹的實效要求,提倡因地制宜、因地而異、合理安排選擇種植各種樹種或塊狀套種混交的原則。適當提高種植闊葉林面積的比例,一方面,能加快改善土壤環境結構和提高林分質量。闊葉樹落葉層能保持土壤濕潤,落葉腐殖質又能增加土壤肥力,使林木容易吸收土層養分,達到速生豐產的效果。另一方面,又能改變林相林貌,增加生物多樣性和生態旅游的觀賞性,豐富森林資源景觀,還可提高抗病蟲害能力,對于保持水土、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3.5選擇造林最佳時間:造林時間,以往以春季為主,近年由于各地造林樹種多樣性,引種工作和技術推廣工作做得比較好,造林季節普遍提早,廣東、廣西、福建、浙江及湖南等地多在12月至翌年2月造林,最遲不超過3月(桉樹可推遲至6月),效果很好,成活率普遍提高。冬末春初氣溫較低,蒸發量小,苗木地上部分處于休眠狀態,起苗栽苗不致過多失水,栽后容易成活。同時樹苗根系活動較早(冬末即已開始),造林之后,先扎根,后長葉,抗旱能力強,當年生長量比春季造林大20%以上。冬季造林時間充裕,有利于勞力安排,保證造林質,值得提倡。但在冬季干旱和嚴寒的地區,仍以春天造林為宜。栽樹天氣要選陰雨天和雨后晴天,土壤過旱,連續大雨或結冰、霜凍期間以及刮大風天,均不宜種樹。
3.6造林栽植方法:一般采用穴植,不論全墾帶整地,都要挖不小于40cm~60cm見方,深30cm-50cm的植穴底要平,杉株行距規格為1.7m×2m,密度達到180~200株/畝;松、闊株行距為2m×2m,密度達到160~170株/畝左右。栽時苗木要保持端正,根系順向水平舒展,苗梢向山下(不反山)。要適當洚淺,抑制根勁萌蘗,擴大生根部位,增強抗旱能力栽植一年生長苗木(一般苗高在30cm~45cm左右)。苗莖入土三分之一左右,苗高大于40cm的以苗莖入土15cm~20cm左右為宜。
3.7營造混交林:隨著杉、松造林面擴大,商品林追求經濟效益,純林的弱點是不利改善土壤地力,對不良環境適應性差,易發生病蟲害等自然災害,各地都有出現,因此,從生態和植物的多樣性及穩定林型結構出發,更提倡發展以杉、松、闊為主的多樹種的發展模式,多林種的混交林,將會在今后工作中多數運用于經營方面。
3.7.1立地條件較差山地紅壤的造林地,宜采用一些適應性強的樹種,如馬尾松同杉木混交套種以及枳、荷等到本地樹種套種。各地實踐證明,杉松混交效果是好的,不論是兩種同時造林或因杉木長不起來再混種馬尾松,或在馬尾松林下套種杉木,都能促使杉木成林成材,這是由于松樹耐干旱瘠薄,主根發達,穿透力強可洚入下層,不僅改變地面環境,為杉木造成庇蔭條件,而且可以增加土壤空隙度,特別是馬尾松間伐后,根系容易腐爛,形成空隙,有利杉木根系發育。
3.7.2為保持和改善土壤地力,防止病蟲害和有效防止山火,可在山腳種植15m~20m寬的防火隔離帶,樹種可選擇種植木荷、楊梅等含水率較高有效防火抗火樹種。改善土壤地力,還可選擇固氮功能改造土壤的樹種,如榿木、樟樹、木荷木考類等混交。
3.7.3在立地條件變化較大的造林地,可根據土壤變化情況,采用不規則塊狀混交,如山窩、山洼、山腳造闊葉樹純林,其他部位選松樹或杉樹,即做到適地適樹,又達到混交效果。此外,為了克服低山丘陵栽杉、松早退、早衰的現象,造林時應注意種源選擇,試驗和生產實踐都證明,從附近的中心產區或鄰近的山區采種效果較好,具有遠緣雜交的優勢。
4.總結
在林業生產經營活動中,各位林業工作者不僅要掌握造林整地,樹種選擇,造林時間的選擇,還要掌握撫育,病蟲害防治,森林防火等重要的“管、護、防”等問題,才能有效地培育資源,加快林業發展,更好地為林業生產服務,便森林資源做到“青山常在,永續利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