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7 17:56: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創新能力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伴隨著學科評估、學科排名、大學排名、高校分類、名校工程建設等政策及文件的出臺和實施,地方高校也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困境與挑戰。雖然各級財政及主管部門加大了對高校的辦學經費投入,各高校也陸續建設并運行了一批實驗教學中心、重點學科(實驗室);此外,本科教學質量工程、協同創新平臺建設、名校工程建設、服務國家特殊需要博士人才培養項目及其它各專項建設項目投入了大量的經費,加之縱橫向科研項目經費的投入,各高校均購買了大批高精先儀器、設備,整體實力及硬軟件環境得到改善。但這些條件多用于學科建設、實驗室建設、教師科研、研究生教育等方面,主動服務于本科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部分尚待改進與提高,如何處理投入與產出的關系、特別是如何利用實驗教學中心及學科建設平臺提升地方高校理工科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中面臨的重要難題。
2對策與措施
我們結合自身特點,充分利用實驗教學中心及學科建設平臺培養理工科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通過積極探索其交匯點及結合點、不斷強化內涵建設,確保了教育教學質量的穩定與提高。近年來主要采取與探索了如下幾方面的對策與措施。
2.1依托省級實驗教學中心平臺,提升大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我校生命科學學院現擁有山東省省級生物學實驗教學中心、省級“分離技術與工程實驗中心”和“分子功能與工程實驗中心”高校骨干學科教學實驗中心等實驗教學平臺。省級實驗教學中心及骨干學科教學實驗中心的建設與運行,為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提供了堅實的平臺。實驗中心從現有本科生培養的實際辦學條件出發,充分考慮了學科建設的長遠規劃和時代對本科生質量的需求,專業結構合理、科學定位,對本科生的實踐能力、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培養與提升,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該實驗中心已形成了一支年齡學歷結構合理、教學理念先進、教學能力較強、勇于改革創新、教學成績突出的實驗教學與實驗管理隊伍,建立了系統、科學的實驗教學體系,具有配套完善、先進的實驗教學設備;各項規章制度健全,運行機制科學,發揮了較好的輻射及示范作用;在實驗教學中,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遵循“加強基礎、注重素質、培養能力、激勵創新”的原則,在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的前提下,探索和實踐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創新能力為目標的實驗教學模式。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緊密結合,注重實驗項目的綜合性、設計性、研究性和創新性,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創新思維,開拓學生學科視野。實驗中心還重點選擇了各學科優秀科研團隊以自身專業方向為基礎,設計專業綜合實驗項目及開放實驗項目內容,并具體負責實施實驗教學,這樣建立的實驗課不僅能充分體現各研究方向實驗技術特點及其綜合應用,而且將教師的科研技能與經驗直接融入實驗教學,這種教學與科研的密切結合既可保證實驗教學的先進性和實用性,又可使學生獲得更具技術綜合性和實戰性的科研技能訓練,這種以優勢專業方向為基礎的實驗教學改變了以往實驗教學與科研工作儀器設備,尤其是大型設備難于共用的弊病,實現了實驗教學與科研工作互惠互利協同發展,獲得了符合學科發展趨勢、先進、高質量的實驗教學效果,極大地減小了地方高校與名牌大學在本科生實驗技術技能訓練方面的差距。這種實驗教學模式所產生的效果已在畢業生就業、考研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并受到用人單位和接收單位的高度贊賞。
2.2依托學科建設平臺,提升大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地方綜合性大學學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面向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培養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實踐創新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煙臺大學建設伊始,就把實現理工結合與學科交叉作為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模式的一個主要特色。經過多年的發展,學院已擁有十二五山東省“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重點學科”、“海產品質量與安全檢測”山東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山東省干細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建)、山東省功能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較好的學科群及研究實驗室,具有了充分發揮理工科多年來交叉的資源優勢,為地方經濟建設培養輸送了大批合格人才。學院現有生物學碩士學位一級學科點一個,二級碩士學位授予點三個,可在植物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動物學、發育生物學、海洋生物學、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生物化工等專業招生,設有工程碩士(生物工程)和農業推廣碩士(設食品加工與安全、作物、園藝、植物保護、農業科技組織與服務五個領域)兩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學院還建設有校級“水產養殖與加工質量安全控制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產學研結合”食品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海洋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研究中心、生殖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線粒體與健康衰老研究中心等多個研究平臺及資源,上述學科建設平臺也為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1)通過開設科研訓練課,全面提升理工科大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根據高校要積極推動研究性教學,讓大學生通過參與教師科研項目或自主確定選題開展研究的精神要求,我們結合學科及學院實際,充分認識到培養學生科研訓練及開拓創新能力的重要性,以重點培養理工科學生實踐能力、科研創新能力和主動獲取知識能力作為重要的教改目標。在教學改革實踐中,把《科研訓練課》列為培養方案的組分之一,并輔以實踐教學課程體系改革與建設,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開放實驗室及自選課題進入實驗室實施等諸多措施搭建科研訓練平臺,強化了地方高校理工科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2)實施大學生科技創新、大學生創新創業及大學生開放實驗室項目等計劃。
為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培養高水平的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學校及學院每年都設立多項大學生科技創新、大學生創新創業及大學生開放實驗室項目等,使更多的大學生積極投身于科技創新及創新創業實踐中,通過直接參與實踐鍛煉提升其創新能力。
(3)積極開展學術交流,營造有利于理工科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環境。
創造性成果培育需要營造一個有利于培養實踐創新能力的環境。我們利用自身的學科特色和優勢,通過開展學術活動、擴大學術科技交流與互訪,使學生擴展了專業視野,增長了見識,啟迪了思維,實踐創新能力得到有效地提升。我們不僅定期邀請新西蘭坎特伯雷大學、美國馬里蘭大學、韓國木浦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科院煙臺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等單位的知名教授來校為學生作學術報告及進行座談、交流,而且已與許多科研院所及高校建立了長期的研究合作,實施與國外高?;ヅ闪魧W生的措施,鼓勵及支持學生參加各類學術會議。
(4)通過學生直接參與企業橫向科研項目提升其實踐創新能力。
探索與實踐充分利用校外優勢資源的產學研結合開放式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構建產學研一體的人才培養平臺提高學生團隊意識與艱苦創業精神,培養學生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實踐創新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學生通過直接參與企業橫向科研項目得到科技創新鍛煉,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為其就業創造了技能培訓及實用性研發人才的培養條件。
(5)此外,我們還采取了選派學生參加實驗教學技能競賽及各類學科競賽等措施
整合并充分利用了學院具有的省級特色專業、省級精品課程、校級品牌專業、校級優秀教學團隊等資源,發揮其在提升地方高校理工科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方面的作用,此處不再一一贅述。為保證上述措施及做法落到實處,學校及學院針對實驗教學中心及學科建設平臺在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方面制訂了一些列管理辦法和措施,鼓勵師生積極參與、大膽實踐。通過扎實有效的師德建設活動開展,引導廣大教師把更多的精力、時間用到本科教學特別是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過程指導中;注重發揮輔導員、班級導師及專業教師的作用。
3教改實踐效果
經過近年來的教改實踐,我們已在依托實驗教學中心及學科建設平臺提升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表現在:一是實踐創新氣氛濃厚,學生參加開放實驗室、大學生科技創新立項、科研訓練課、創新創業競賽、科技文化節、學術講座及學科競賽活動的人數逐年增加。二是學生創新成果豐碩,以第一作者發表研究論文、獲得省級優秀學士學位論文和“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習科技作品競賽及創新創業成果獎勵多項。此外,本科生考研率和一次就業率得到顯著提高,社會反響及聲譽良好。從相關院所反饋的信息顯示,我院考取研究生的學生的實驗技能、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均得到了普遍認可,一些高校、科研院所主動聯系、鼓勵煙臺大學本科學生報考其單位的碩士研究生;同時,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也受到了用人單位的肯定與一致好評。
4結語
【關鍵詞】創新能力 競爭能力 科技論文創作 開放實驗 學生社團 創新社會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11)02-0039-02
隨著高等院校招生規模的持續擴大,每年進入就業市場的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量持續增加,大學生就業市場出現了新的形勢。培養人才的高等院校,尤其是實踐性、創新性很強的工科院校,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能力與競爭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對工科學生的實踐教學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也是尤為重要的培養方式。通過開展科技論文活動培養了學生創新與實踐能力。在教育改革上也逐步從傳統的應試教育向現代的綜合素質教育轉化。
一、以開展科技論文創作為導向培養學生創新和競爭能力
1.開展科技論文創作的目的和意義
大學生科技論文活動是一個系統性、綜合性的實踐過程,具有一定的實踐性和創造性。通過有組織的開展科技論文活動,可以使工科大學生在科學實驗中提高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進一步激發學生努力學習新知識的熱情,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創造能力等。[1]科技實踐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動手能力和工程實踐的訓練,還能培養大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科學精神和創新能力。
2.開展科技論文創作的作用[2]
(1)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在大學生中開展科技論文,鼓勵更多的同學進入實驗室,加入老師的科研工作中,開放實驗室和學生學術項目立項研究活動,旨在給學生創造實踐鍛煉的機會,使學生在校期間就有機會參與科研活動。這樣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所學專業知識理解,提高科研、實踐能力,更加明確學習目的,并提前參與科研工作在學生的學習與以后的工作中效果顯著。
(2)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和人際交往能力??萍颊撐牡拈_展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科技論文的題目組成科技小組,在實踐中相互交流、相互提高,在這個過程中,收集資料、尋找論據,思考解決問題的關鍵點,最終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這一過程可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查找資料的能力、總結問題的能力、同學之間或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人際交往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鍛煉了學生在公開場合發表自己觀點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團隊協作的意識。[3]
(3)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問題日趨嚴峻,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和供需比日趨下降,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調查顯示,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最看重的是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工科大學本科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也成為就業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學生在參與科技論文中鍛煉和提高了自己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也為畢業時面臨的就業提高了自己的就業競爭力。
二、以開放實驗教學為導向培養學生創新和競爭能力
1.開放實驗教學的目的和意義
21世紀是充滿競爭的知識經濟時代,培養創新型人才,成為高等學校改革的重點。開放式實驗教學是針對傳統實驗教學的封閉性弊端提出的,其目的是把學生真正推到實驗主體的位置,具有傳統實驗教學無法比擬的創新優勢,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因此,開放式實驗教學在提高實驗教學效果,實現素質教育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增強學生的社會就業競爭能力等方面有著積極且重要的現實意義。
2.開放實驗教學的形式和應注意的問題
開放實驗室是指在時間、空間和內容等方面開放的實驗室。[4]由于高校性質和層次不同,開放實驗室的形式多種多樣。按學生對實驗室的利用情況,開放實驗室可分為以下幾種形式:①全天開放實驗室。在實驗時間、內容、教學形式等方面對學生24小時開放,學生可自選實驗題目,自己安排時間,獨立或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實驗。②定時開放實驗室。實驗室每天在一定時間內開放,學生在實驗課時不太明白或沒做完的實驗等都可在開放實驗室中繼續完成。③綜合開放實驗室。在不妨礙正常教學的前提下,利用寒、暑假開設綜合性實驗,使學生對課本知識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通過各個環節的實際操作,一方面鞏固了課本學過的內容,另一方面掌握了大型儀器設備的使用方法,強化理論知識,提高實驗技能。
通過以上方式的開放實驗教學,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時間內完成驗證性、操作性和綜合性實驗,甚至可以在老師的幫助和指導下解決一些橫向科研難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綜合素質和融入社會的能力。但由于實驗室開放時間長、實驗內容多、做實驗的學生來源廣、層次不齊等原因,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開放,有許多細節問題需要考慮:①開放實驗教學中不能忽視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自學探究能力。這就要求所開放的實驗內容不能偏離近期所學內容,儀器設備操作要嚴格規范,選題難度要適合學生興趣等。②開放實驗教學中要明確教師職責范圍,形成有效的約束機制。如果開放實驗中教師不能及時廣泛參與,開放式實驗教學就完全停留在形式上,學生得不到科學能力的培養與鍛煉。因此,學校各級領導及管理部門應重視實驗隊伍的建設,積極開展對實驗教師多種形式的培訓,鼓勵實驗教師深造,提高學歷層次,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實驗教師隊伍,調動實驗教師及管理人員的積極性,使他們樂于在本崗位工作,樂于奉獻。③開放實驗教學中要提高學生積極性,有效管理與約束學生。開放實驗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實驗動手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開放實驗教學的關鍵是學生的參與,如果學生不積極參與,開放實驗室就成了“無米之炊”,學校、教師再努力工作也無濟于事。在開放實驗的過程中,如果學生不能正確對待,自由散漫,就失去了開放實驗的意義。因此,為了提高學生參與開放實驗室的積極性,首先要加強宣傳教育,使學生真正意識到實驗的重要性;其次,設置學分,引導學生來做實驗。對到開放實驗室做實驗、進行科研活動的學生,考核合格后給相應的學分,在保送研究生、獎學金的評審和申請學生科研基金等方面優先考慮,這些措施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④開放實驗教學中不能忽視開放式實驗室的建設和發展。
3.開放實驗教學對大學生的作用
開放式實驗教學給學生選擇、創造、表現和提高的機會,為學生提供實驗環境,學生自主進行實驗,獨立思考,自由發揮,自主學習,提高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競爭意識、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學生有機會參加科研活動,鍛煉了判斷力,而且責任心、團結互助及管理能力等都得到了鍛煉和加強。
三、以開展學生社團為導向培養學生創新和競爭能力
近年來,隨著服務大學生發展的需求,各高校紛紛成立了社團聯合會,有的還擁有獨立網站,創業與就業類社團更是異軍突起。大學社團方向的轉變是順應時展的產物,大學生創業、就業性質的社團走俏,反映了大學生希望走入社會,希望能緩解就業方面的壓力。
1.學生社團的形式
高校學生社團一般分為理論學習、學術科技、公益實踐、文娛體育、技能培養類及就業創業等6大類。
2.學生社團對大學生的作用
(1)學生社團活動是創新能力培養、參與社會實踐、認識社會的一個重要渠道。[5]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各個行業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各用人單位越來越注重畢業生的素質,特別是工作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組織能力、表達能力等?,F代大學生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學生社團為發揮某些學生的特長、培養學生的鉆研興趣提供了機會,更為學生選修第二、第三專業提供了課堂,他們可以在指導教師的輔導下,在其感興趣的方面謀求發展。在這一教育陣地,把能力素質養成意識的教育貫穿于日常的工作中,能使大學生真正認識到,社會所需要的不只是那些專業成績過硬的學生,而更加注重各方面能力素質較強的學生,使他們真正明白“高分低能”和“低分低能”的學生在社會上不會有所作為,甚至會被社會所淘汰,從而增強大學生的緊迫感,調動他們自身的積極性,從實踐中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和社會競爭能力。
(2)學生社團是培養人的創造力的有效場所。人的發展,其根本標志就是人的創造性的發展。創造性是人的本質屬性的最高表現。要實現創造力,還取決于幾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個體的身心素質;二是社會環境;三是教育。[6]這些因素對人的創造性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雙重性,既可成為促進創造性發展的有利條件,也可以成為抑制甚至阻礙創造性發展的不利條件。在這三個因素中,教育起著關鍵作用。參加社團的學生在這種寬松的環境中,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人人為社團的發展獻計獻策,社團活動在會員的積極參與下蓬勃發展。在這樣的場所中學生可以大顯身手,盡自己的能力將所學知識游刃有余地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去,為自己以后的個性發展、社會競爭儲存力量。
四、以創新社會實踐活動為導向培養大學生的社會化和個性化
1.創新社會實踐的形式
大學生創新社會實踐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幾乎遍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并且隨著社會實踐活動的深入開展,新的活動形式也在不斷涌現。就現在來看,在高等學校社會實踐中通常采用的、比較穩定認可的形式主要有:[7]軍事訓練、公益勞動、專業實習、較長時間的專業性社會實踐、暑期社會實踐、課外科技活動、勤工儉學活動、社會服務等。[5]根據活動組織的規模、計劃性、穩定性及組織者的不同,我們可以給創新社會實踐活動劃分不同的種類。如:與專業教學相結合的創新社會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相結合的創新社會實踐;與課外科研相結合的創新社會實踐;定期與長期相結合的創新社會實踐;集中性和分散性的創新實踐;基地化和非基地化的創新實踐等。
2.創新社會實踐的作用
大學生通過創新社會實踐掌握知識技能,形成符合社會要求的心理品質,實現從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化,實現教育社會化功能。現代大學生,尤其是90后的大學生,個性十足。個性是個體在社會活動中形成獨特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過程,創新社會實踐是大學生主觀自我與社會自我走向統一轉化的關鍵,更是大學生社會化、個性化實現的主要媒介。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將社會公認的法律制度、道德規范、價值觀念等吸收或灌輸到個人思想中,內化為自己的人格,從而為以后的社會工作和社會競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以上幾種實踐教育方式從不同的角度為現代大學生提供了創新和競爭的鍛煉機會,通過這些不同的實踐活動,不但能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還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社會競爭力。因此,希望現代在校的莘莘學子能夠積極地參與到這類實踐中去,以書本知識指導自己的實踐,以實踐拓展自己的第二課堂知識,以堅實的知識基礎和社會競爭意識投入現實社會中,做一名名副其實的社會人才。
參考文獻
1 郭 偉、鞠永干、彭亞輝.工科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培養[J].重慶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9):171~173
2 楊萬華、李彥斌.積極開展課外科技活動提高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S1):89~90
3 印海辰.淺談工科院校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培養途徑[J].淮陰工學院學報,2006(6):84~85
4 由繼紅.對開放實驗室的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6(11)
5 趙麗明.新形勢下高校學生社團建設的對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
關鍵詞:實踐教學 農科類本科生 綜合實踐能力
一、改革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1.改革實驗室管理體制,提高教學資源利用率
2003年學院以本科教學水平評估為契機,大力加強實驗室建設,改革實驗室管理體制,按照儀器設備功能對實驗設備進行了合理配置,將原來由教研室管理的15個實驗室整合為目前的6個實驗室。在管理體制上實行院系兩級管理,集中了人力、物力、財力,實現資源共享,提高了教學資源的利用率。
2.改革實驗課程體系和實驗內容,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2006年學院借修訂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之機,加大了實驗課學時,整合了實驗內容,增加了綜合性和開放性實驗。為了徹底解決依附在課程中的實驗難以確保教學質量的問題,增強實驗內容的系統性、完整性和實施的可操作性,對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實驗內容進行融合重組,單獨設立實驗課。改革實驗課程體系,增加了設計和綜合性實驗,提高了實驗課質量。
二、改革實習教學,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1.調整實習方案
將以往二段制實習調整為第六學期一段制實習。即第六學期利用5~6周時間集中學習專業課程,然后利用20周時間進行作物完整生長周期的實習。
2.加強實習過程管理
根據大學有關實踐教學環節的規定,結合學院實際情況,制定了生產實習的規章制度。實習前各系互請實踐經驗豐富的老師對不同專業的實習學生進行專題培訓。
三、狠抓畢業論文(設計)的全程質量監控管理,促進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提高
近年來由于擴招,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工作面臨諸多困難的局面,學院進一步強化了對畢業論文(設計)的管理,對畢業論文組織、選題、指導老師、評分指標體系和監控及論文答辯等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強調畢業論文(設計)應突出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同時對畢業論文的格式和文檔管理進行了全面規范。通過上述改革,學院各專業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質量有較大提高。通過設計(論文)的教學活動,學生綜合地運用所學的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從而使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有較大的提高。
四、積極開展大學生研究訓練計劃(SRP),提高學生科研能力
為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加強對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自2002年起,學校開展了大學生研究訓練計劃(簡稱SRP)活動,農學院共承擔SRP項目200多項,在教師的指導下有700余名學生進入了科研訓練計劃,學生受益面超過30%,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科研素養和創新能力的提高,據不完全統計,近年學生參與在公開期刊發表的論文達30余篇,其中學生以第一作者有12篇。
五、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畢業論文沒有與生產實習有效結合
學院要求各專業第四學期末完成畢業論文(設計)初步選題工作,學生在老師指導下查閱文獻撰寫開題報告,進行畢業論文的前期準備工作。由于第五學期學生功課比較多,學生只能投入很少的精力實驗,而第六學期學生上五周課就下去參加生產實習了,實習內容與部分學生選擇畢業論文內容關聯度不高,第七學期多數學生主要精力忙于考研,第八學期學生又忙于聯系工作單位,沒有充沛的時間投入到畢業論文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畢業論文的質量。
將畢業論文(設計)與生產實習任務相結合,充分利用校外實習基地的指導力量和實踐環境。畢業論文(設計)選題,在題目的擬訂和確定上,堅持選題與生產、科研實際相結合,既要有科研訓練背景,又要有較強的實踐價值。作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學校辦學定位為教學研究型大學。這一定位就要求學校一方面要培養為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的專業技術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培養具有研發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研究型人才。為此,在我們可以讓打算直接就業型的這部分學生選作貼近生產實際方面的論文并讓他們選擇到生產單位實習,讓學生在實習中收集與論文有關的數據,通過調研或與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相互交流,發現存在的問題,然后上升為畢業論文課題,同時還可能幫助實習單位解決一些生產上的難題。讓打算繼續深造的學生選作與科研實際相結合的論文,實習時選擇到科研院所參與科研項目,從事科學研究,使他們感覺到濃厚的科研氣氛,有助于提高交流與開展科學研究的能力。這種結合方式不僅能提高畢業論文的質量而且能大大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能顯著提高學生研究能力和綜合能力。
2.大學生研究計劃(SRP)項目沒有與畢業論文、生產實習有機結合
參加SRP的學生都是二三年級的本科生,申請上項目,二年級的學生還有點時間可實驗,三年級的學生正好下去實習,SRP的內容大多與生產實習內容無關,同時,由SRP項目上升為畢業論文的也很少,這樣三年級的學生投入SRP的時間很少,這就影響了這部分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也影響了二年級學生科研的連續性和系統性,同時也影響到SRP項目和畢業論文的質量,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對策:將大學生研究計劃(SRP)項目與畢業論文、生產實習有機結合。在SRP項目和畢業論文選題上緊密結合生產實際和科研實際。并將SRP項目上升為畢業論文,進一步推動SRP項目成果向畢業論文(設計)選題的延續工作,使學生科研創新活動與實踐教學緊密聯系。不僅能增強生產實習的實效性,還能提高畢業論文的質量
3.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和就業競爭力的提高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和農村產業結構的的調整,原有的實習內容已不適應這種變化。勢必影響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和就業競爭力的提高。
對策:結合當前生產實際,改革教學內容。當前兵團農業正逐步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現已大面積推廣大馬力農機具、機采棉以及滴灌,精量播種等種植業十大主體技術。種植模式改變,勢必影響農業生產的變革,栽培措施也隨之發生變化。這就需要我們及時調整教學生產實習內容,將最新、最前沿專業知識向學生傳授,增強學生專業知識實用性,熟悉當前農業生產動態,不斷強化專業技能,以適應當前生產實際。
參考文獻:
[1]桂萍等.加強實踐教學 確保人才培養質量[J].大學時代論壇,2007,(1).
[2]李魯華等.植物生產類專業培養復合型人才的實踐與探索[J].高等農業教育,2010,(3).
[3]瞿志?。叩绒r業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幾點思考[J].高等農業教育,2009,(8).
關鍵詞:科研能力訓練 英語專業本科生 學術英語寫作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a)-0099-02
按照本科人才培養新體系的要求,由在校大學生為核心的大學生科研訓練項目(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進行課題研究和探索從而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學研究方法和手段。該項目旨在培養大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創新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提高大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
本科生科研活動是美國高等教育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一項重要部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于1969年創立并實施的“本科生研究機會計劃”,隨后美國眾多大學開展本科生創新或創業能力培養計劃,諸如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設立的“本科生研究經驗計劃”,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本科生科研學徒計劃”和“伯克利貝克曼學者計劃”、斯坦福大學的“斯坦福本科生研究機會”等,鼓勵獨立完成研究項目,為學生直接參與研究機構的工作提供機會。
我國部分研究型大學于20世紀90年代率先展開了本科生科研活動,如清華大學于1996年正式實施本科生科研訓練,浙江大學于1998年開始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大學生科研訓練項目計劃已經成為當今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北京多所高校以及重慶大學、東南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等眾多高校展開。
1 個案分析:“本科生科研機會計劃”
美國大學十分重視讓本科生參與研究工作,形成了以創新為主題的計劃或組織。筆者于2013年8~12月在美國東部一所公立大學進行訪學研究,對該?!氨究粕蒲袡C會計劃”進行了初步了解,總結特點為:
(1)成立專門機構,促進以學生為中心的學術科研活動,本科生科研類型豐富。該校設置本科生科研辦公室,鼓勵學生深入挖掘本學科知識并促進知識理解,科研機會面向不同系不同專業學生。學生既可以參與由政府、私人基金會、公司或社區資助的教師科研項目,也可以個人獨立開展科研活動。
(2)為原創性或創新性的科研活動提供資金支持。本科生科研辦公室主要通過三種方式為本科生科研提供幫助:科研撥款;旅費撥款申請;小型項目獎勵撥款。
(3)重視學生科研成果的認可與發表。該校本科生科研辦公室的網站推薦適合學術的期刊,為學生科研成果發表提供信息渠道。此外學校每年舉辦本科生科研成果展示會,學生通過口頭報告、藝術展覽、技術展示、電影展映等多種方式展示參與或獨立完成的學術研究和成果,既使學生和指導教師的科研努力在校園范圍內得到認可,也增強學生的成就感,為學生今后學術實踐提供鍛煉機會。
2 英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引文和參考寫作問題
筆者將大學生科研訓練項目與英語專業本科畢業生英語畢業論文指導相結合,根據本次實踐和結合以往指導體會,發現學生在畢業論文的引用和參考寫作方面存在以下問題:
(1)缺乏對引用和參考知識的系統認識,或雖具備學術英語寫作的引用意識,但格式不規范。部分學生的學術英語寫作知識體系不完整,引用和參考使用規范模糊不清,在撰寫畢業論文時略去來源標注;或者雖具備了一定引用意識,但混淆直接引用和間接引用,直接引用沒有使用雙引號標注,擅自改變直接引語中的內容、標點、大小寫及基本格式等。引用文獻來源隨意,對信息源出處可靠性和準確性缺乏辨別,有時對引用的文獻沒有認真閱讀和領會,信息獲取不全面。這些行為都可能造成無意抄襲他人的成果或發現。
(2)學生畢業論文中的直接引用和間接引用比重失衡。目前英語專業學生英語學術論文存在大量的二手引用,可能是我國的學術資源與可用性均不盡人意,很多文獻資料無從得到,學生只有通過二手引用這種間接手段來獲取有關資料。另外,學生缺乏科學嚴謹的研究態度,對畢業論文撰寫往往采取“拼湊”想法。
(3)參考文獻條目內容不完整,與文內引用不匹配。英語學術論文寫作要求文章中出現的引文必須在參考文獻中列出,通常根據書籍、期刊、紙質來源、數據庫來源、網絡來源等規定了不同的文獻條目格式,還涉及條目內容大小寫、斜體、標點、頁碼等細節。部分學生畢業論文的參考文獻條目排序雜亂無章,沒有按照姓氏拼音排序,文獻條目內容遺漏重要信息,期刊來源、頁碼、以及中英文標點混淆使用。
(4)不符合學術英語寫作的撰寫格式規范。國際上論文寫作常用的文獻引用的規范通常為MLA格式(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APA格式(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和芝加哥引文格式(Chicago citation style)。這三類格式在文內引用、夾注和參考文獻方面均有不同要求,研究者通常選擇不同的格式作為論文撰寫格式規范。另外,絕大部分高校都制定了本校英語專業畢業論文撰寫基本要求及格式規范供學生參考,但畢業論文寫作時出現各種文內注釋交叉使用、腳注使用不貼切、文內注釋和參考文獻列表不統一、文獻條目格式不準確等現象,不符合學術論文寫作的科學性。
3 提高英語專業本科畢業生學術英語寫作能力探討
英語學術論文寫作是英語專業本科畢業生經過近四年學習后提煉和產生基本科研思想的過程。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與英語專業本科畢業生學術英語論文寫作相結合,是培養學生科研意識、增強科研創新能力和促進教學相長的過程。結合科研訓練指導和美國大學本科生科研模式和課堂教學方式等考察,培養英語專業本科畢業生學術英語寫作能力是一項迫切而重要的任務,并提出以下舉措:
(1)將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訓練納入英語專業本科生教學計劃和人才培養方案,將學術英語寫作課程置于英語專業本科生課程設置的重要組成部分,盡可能在初級和高級階段都有系統講授。高校英語專業相關英語寫作課程明確學術英語寫作的學習目標、學習方案、實施計劃、評估方式等。
(2)強化對學術英語寫作要領的掌握。目前,高校英語專業本科生平時寫作練習主要是小論文,字數要求較少,沒有引用等格式要求,寫作練習機會較少,畢業論文質量不高。美國無論是中等教育還是高等教育,對學術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都極為重視,往往從中學階段學生已經具備學術論文寫作基本技能,美國大學的課業要求大部分采用學術論文形式,是學生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培養途徑。
(3)充分利用師生“一對一”輔導、學術講座、討論會、書籍、互聯網資源等給學生提供各類學術英語寫作支持。美國眾多大學都設有寫作中心(Writing Center),目的是幫助學生改善自己的寫作能力,寫作中心的輔導員(tutor)以“一對一”方式面授輔導,主要服務內容涵蓋學術類和非學術類英語習作,如研究報告、小論文、項目報告、學位論文、選題報告、小說、新聞故事等,提供文章組織、風格、內容、文獻編輯、語體連貫等方面幫助,但絕大多數寫作中心不提供校對服務。美國大學的寫作中心為我國高校培養大學生學術英語寫作能力提供了借鑒,“一對一”輔導,學術寫作課程、研討會、學術寫作參考書籍、互聯網資源(如美國普度大學線上寫作中心、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寫作中心),是便捷和高效的教學輔助平臺,也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要求指導教師以自身為準則貫穿求真、求實的科研精神,引導學生積極觀察和思考,啟發學生搜索、歸納、總結和科研活動思辨能力。大學生科研訓練項目的開展幫助英語專業本科生熟悉和掌握基本的學術英語論文寫作規范,促進學生采用嚴謹的態度、科學的方法搜集、引用和評價相關研究問題的文獻資源,從而使論文的研究結果具有真正的應用價值和理論意義。
參考文獻
[1] IWCA:Starting up[EB/OL].Retrieved from.http:///basicsteps.htm,2006.
[2] 李楊帆,朱曉東.科研訓練計劃與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中國大學教學,2011(4):24-25.
關鍵詞: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
作者簡介:曹洪洋(1975-),男,河北南宮人,石家莊經濟學院勘查技術學院,副教授。(河北?石家莊?050031)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23-0015-02
大學生科研活動是指大學生課外參加與專業緊密聯系的學術交流、社會實踐、課題研究、論文撰寫等活動,它對培養大學生的優秀品格、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有重要作用。對于大學生綜合素質,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論述,但對創新能力是綜合素質中較高層次的一種能力的說法卻達成了共識。目前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都非常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而大學生科研項目是培養創新能力的一個平臺。1969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首倡的“本科研究機會計劃”(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簡稱UROP)作為一種有效嘗試,經過40年的發展與變革已成為世界諸多知名高校普遍效仿的做法。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部分高校開始秉承這一思路,實施本科生科研訓練計劃(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lan,簡稱SRTP),被普遍認為是一條培養創新人才的有效途徑,并有利于提高學生整體的科研素質。[1]針對這一問題,國內不少學者從培養模式和途徑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給出了有益的結論。[2,3]
筆者結合近幾年來指導本科生科研立項工作實踐,對大學生科研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試圖尋找其解決方案。
一、培養大學生科研能力的意義
本科生科研正在成為本科生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趨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北京召開的“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上,明確提出未來人應掌握的三張“教育通行證”。第一張是“學術性通行證”,第二張是“職業性通行性”,第三張是“事業心和開拓技能的通行證”。在解釋第三張通證時指出:“對于變化持積極的、靈活的和適應的態度,視變化為正常,為機會,而不視其為問題。一個如此對待變化的、具有事業心和開拓技能的人,具有一種來自自信的安全感,處理危險、冒險、難題和未知,從容自如。這樣的人具有提出創造性思維、發展這些思想,并堅定不移地使之付諸實施的能力?!惫鸫髮W校長陸登庭認為:“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嶺?!币虼耍瑢嵤﹦撔陆逃?,發展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應成為我國當前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4]
大學生科研活動是培養其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大學生參與科研項目的意義在于:通過本科生科研,首先能夠培養本科生提高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也是愛因斯坦教育思想中重要的教育目的之一。愛因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字上的或實際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逼浯?,通過本科生科研,可以使本科生掌握科研的方法,提高科研能力和探索精神,為進入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再次,通過本科生科研,可以使本科生增強對專業課深度的理解。最后,本科生科研使學生受到早期科研訓練,可以增強其接受研究生教育的能力和信心,也可以增強學生的競爭力。另外,通過本科生科研,可以陶冶本科生的情感和人格,培養合作精神和技巧。[5]
二、大學生科研中存在的問題及思考
目前,高校的學生科研的探索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仍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筆者從我國教育體制改革措施方面進行了探討,并對學生從事科研項目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舉措。
1.教育體制改革的探討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現狀在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及創造能力的培養尚有一些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大部分課程還是以填鴨式授課為主,沒有脫離中學的教育模式,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雖然一些院校開展了大學生科研項目立項,但是并沒有列入專業教學培養方案,相關的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并不完善;只有少數學生參與科研項目,缺乏對大多數學生科研意識的培養。
針對以上的教育現狀,對我國教育體制改革提出以下建議:
(1)盡快將科研能力的培養納入專業培養計劃,增設相關的課程。制訂學生科研活動的激勵機制科研學分。國外一些大學在這方面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做法。美國大學一般都把本科生科研納入課程計劃,并鼓勵學生參加研究項目。例如,麻省理工學院為了加強本科生科研,提出教學、科研與校園社區相結合的原則,重新評估和更新本科教學計劃。加州大學伯克利本科生科研是教學計劃的一部分,學生可以通過“指導下的小組研究”、“指導下的獨立研究”、“實地研究”、“四年級論文”、“榮譽畢業生四年級論文”等研究性課程獲得20個以上的學分。設立科研學分更能充分調動學生科研的積極性,使學生的知識結構更加趨于合理。國外先進的教育觀念可以為我們所借鑒。
關鍵詞:生物科學;研究型教學;教師科研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5-0015-02
目前研究型教學已成為國內外高校教學改革的研究熱點,教育工作者對研究型教學的模式進行了不斷地探索。陸鳳玲針對于高等數學的教學提出了問題式教學法、類比教學法、開放式教學法與小組討論法等具體的實施方法。劉良成等人以《電路》課程教學為例,從“教師如何教”到“學生怎么學”,最終實現“教學目標”的各個細節進行了研究型教學的探討與嘗試。盧偉等人從教學思想和理念、學生學習個性、教學思路和方式、科研實踐等幾個方面對工科專業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型教學模式進行探索。鄭倫楚和徐曉軍認為研究型教學方法的改革需經歷三個循序漸進的階段:課堂研究型教學改革、課程研究型教學模式改革和人才培養方案整體研究型教學設計。董世龍等人采用“理論教學―模擬仿真―開放實驗―項目實踐―綜合測評”的立體化研究對《通信原理》課程的教學模式進行了初探。王忠東等人針對公共基礎課的研究型教學改革提出了四種模式:①教學科研結合模式;②課程競賽參與模式;③實踐調研切入模式;④學術社團活動模式。然而,目前研究型教學探索大多僅停留在理論描述上,普遍可行性不強、效果不突出,特別是在促進大學生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提高方面并沒有實質性的突破。而教師的科研是大學研究型教學改革的天然實驗平臺,高??蒲行徒處煷蠖鄶凳强蒲信c教學“雙肩挑”,使得與教師科研相結合進行研究型教學改革在具體實施時具有顯明的優勢,且操作性強。教師科研實驗對科技前沿的探索必然會增強學生對創新性學習的興趣,也必將為學生進一步培養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提供較高的認知與實驗平臺。生物科學專業是實踐性極強的理科專業,其教學改革的方向應由傳統教學方式轉向為研究性教學方式。
一、與教師科研結合的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實施
(一)教師科研納入課堂教學體系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由于教學與科研相對獨立,教師科研對教學的輔助作用極為有限,而研究式教學提倡將科研理念引入教學,注重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新的課堂教學體系必然要加強實驗研究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地位。課堂教學形式不再是單向授課,教學重點則是研究課題的選題、方案設計、開題、實驗進展、研究結果、文本撰寫等問題,在課題實施前資料查詢階段就已完成理論知識的學習與理解,而不用專門進行理論授課。課題的選題由教師指導小組共同商定,在教師指導小組的指導下由所選題的學生研究小組進行資料查詢以及開題報告的撰寫,再由指導小組討論項目的整體可行性,最后完善提交指導小組討論后方可實施。整個課題實行模塊化,這些模塊盡量與教師科研組庫中的內容相匹配,不同模塊以該模塊的指導教師為主,這樣針對性強,能夠快速解決研究中出現的難題。
研究課題的選題既要考慮到知識點的覆蓋,又要與科研教師組的研究方向相吻合,這樣既能保證知識點的全面性,又能保證研究的深度與創新性。研究的地點、時間不局限于本科實驗室與實驗時間,教學之外的空余時間與教師科研緊密結合。學生要定期向教師指導小組匯報自己的研究進展。及時記錄研究過程中出現的新發現、新問題并與教師指導小組溝通,教師指導小組針對這些問題與課題組進行討論并及時解決。課題完成后,盡量鼓勵學生將成果以論文或專利的形式公開發表,以結題報告的形式提交教師指導小組,并進行答辯,經教師指導小組全體商定后方可完成課題的結題,并給予綜合評分。
(二)教學實踐活動與教師科研結合
包括畢業實習、見習、課程實習等在內的教學實踐活動是生物科學專業本科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本科生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徑之一。但在目前的教學模式下,這些實踐活動普通流于形式。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這些實踐活動普遍不帶有問題探究或探索性操作,導致學生實習只是完成學習程序,而沒有學習任務和研究壓力,帶隊教師選擇時也沒有考慮實習內容是否與自己的研究方向一致,普通帶有應付的心態,造成學生失去了一次充分鍛煉實踐能力的機會。
教師科研是聯系理論與實踐的重要樞紐,本科生的實踐活動理應與教師科研緊密結合,使理論知識與實踐學習能夠很好地銜接。生物科學專業大多長期從事科研的教師,不僅進行校內的實驗工作,而且也與外界科研單位或生物相關企業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教師通過這些關系能夠及時了解外界最新科研信息以及公司對人才需求的動向,由科研教師指導這些實踐活動,就能夠根據社會需求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畢業論文與教師科研結合
畢業論文是本科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是學生實現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吸收和綜合運用的必備過程,是深化和提高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等各項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評價大學生在本科階段的學習成效、衡量本科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但當前許多生物科學專業的畢業論文質量偏低,主要表現在:畢業論文內容單薄,實驗周期短,有些甚至不超過兩周;論文創新性不強,與以前的研究相比毫無創新可言,同時一個教師所帶不同論文經常只是換個材料,幾篇論文研究內容幾乎完全一樣;論文文本撰寫水平低,格式不標準,錯字較多,語句不流暢,論文綜述過長有故意增加總篇幅的嫌疑,論文只重結果的描述而不注重結果的討論,彰顯不出學術創新性。造成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指導教師本身科研素質不高,許多老師指導畢業論文僅是為了完成任務,對論文質量要求不嚴,學生在畢業階段也無心做實驗,彼此將就,這種現象在普通本科院校特別突出。
畢業論文與教師科研相結合,將會極大地改善這種狀況。因為長期從事科研的教師本身具有較高的科研素質,對所帶畢業論文要求必然較高;科研教師有充足的時間指導學生的論文工作,因為這些工作本身就是科研工作的一部分或與自己的科研工作密切相關;科研教師自身論文文本的撰寫能力強,可以及時發現學生論文撰寫過程中的各種錯誤。
(四)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與教師科研結合
各級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是高等教育“質量工程”的重要內容之一,項目的實施可以使學生在本科階段就能夠接觸學科前沿,體驗科學研究過程,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同時培養了大學生的自學能力、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提高了他們的科研素質。但目前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的創新性不強、可行性低、具體執行不到位,立項的課題結題率低。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創新項目很少與教師科研結合,一方面,指導教師大多忙于自己的主方向科研而很少有時間對大學生創新項目有較多的關注,另一方面,創新項目與教師科研結合不密切導致研究深度不夠,使創新性指標完成不理想。
二、與教師科研結合的研究型教學模式的組織管理
(一)成立學生研究小組與教師指導小組
學生研究小組在劃分時應避免盲目性與隨機性,首先選擇綜合素質強的學生做為小組組長,每個小組以3~5人為宜,小組人選兼顧能力高低搭配。每個小組選擇一個感興趣的研究題目,根據題目由全組成員通過討論來進行任務分工;每個課題的研究周期一般為半年。
對于一個課題的指導教師不是單個人而應該是一個小組,指導小組的選擇應根據課題研究內容所涵蓋的方向而定,課題的最終研究方案應與專業科研教師不斷溝通直到確定合適的教師指導小組。
(二)加強考核辦法與獎勵措施
學院成立一個專業考核小組專門負責考核研究性學習課題實施的效果,制定針對性的考核辦法,評估實施效益??己藭r應該考慮課題研究內容知識點的覆蓋面和創新性??己瞬扇〈疝q的形式,邀請行內專家根據答辯情況判斷學生對其所做課題的熟悉程度,并由專家評分。量化指標也是衡量學生研究效果的重要考慮因素之一,理論性強的知識點考查以體現理論意義的論文為主,充分考慮論文的數量與質量,應用型的研究以實現的技術指標與申請的專利為主。對于學生參與課題實施效果的評判均需采取專家評分與量化分數相結合的方式,當然也要考慮出勤、研究期間的表現等因素。對不合格的個人或研究小組,需修補后重新答辯與評判或者重修。根據考核結果,可以對課題實施過程中表現較好的學生個人或研究小組進行獎勵和表揚,以此鼓勵和激發學生對研究型教學參與的熱情。
參考文獻:
[1]劉良成,許秀英,劉健.研究型教學的探討與嘗試[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10):293-295.
[2]盧偉,姚嘉,鄒乃威,等.提高工科專業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研究型教學模式[J].華章,2011,(26):201.
1.1 有利于建設創新型國家目標的順利實現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我國發展戰略的核心,實現這一目標關鍵要有大批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大學生年輕、充滿活力、敢想敢做,而且思維敏捷、知識豐富、視野寬廣,無疑將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后備力量。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強弱,將關乎建設創新型國家目標能否順利實現。
1.2 有利于高等教育任務的全面實現
我國《高等教育法》明確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弊鳛橐环N專業性教育,如果把科學研究的因素引入到高校教學過程之中,使學生參與知識的發現過程,不斷地掌握方法、探求真理、創造知識,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知識傳授上,將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促進高等教育任務的全面實現。
1.3 有利于大學生個人的成長成材
在科研實踐中,學生要參加課題設計、文獻查找、資料收集、實驗操作、調查研究、數據處理、結果分析、論文撰寫等工作,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有助于訓練學生敏銳發現問題、深入分析問題和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科研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創業能力和創新能力,包括觀察能力、想象能力、組織管理能力、靈活應變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獲取信息能力等??傊?,通過參與科研創新實踐,學生的能力與素質可得到全面提升,對個人的未來發展大有裨益。
2 當前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2.1 傾向于重點高校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
北大、清華、復旦等國家重點高校往往擁有雄厚的科研基金、先進的科研設備、良好的科研設施、豐富的科研項目、一流的師資力量,使它們在培養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上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再加上重點高校本就聚集了全國最優秀的學生,他們的科研創新能力相對較強,更容易出新成果。所以,談到大學生科研創新,人們往往就會將其與重點大學聯系起來,普通院校似乎與此無緣,學校不重視,學生不熱衷,呈現出一種“冷”態勢。
2.2 傾向于高校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
當前,大多數高校都把學生科研工作重點放在碩士生、博士生上,而對本科生科研工作投入的精力、財力甚少。在本科生的培養方案中,較少看到對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訓練內容,畢業時也沒有科研創新學分的硬性要求。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也不注重對本科生研究思維和研究能力的培養。實踐教學活動中,本科生真正參與和實際動手搞科研的機會也很少??傊?,科學研究對很多大學本科生來說尚屬新鮮事務。
2.3傾向于理工類專業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
科學研究容易出成果或者說科研成果容易產生可見價值的主要是理、工、農、醫等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專業領域,所以高校對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重點集中在這些專業的學生身上,而對人文社科專業學生的科研創新明顯重視不夠。人文社科專業學生的科研實踐通常只體現在課程論文和畢業論文的寫作上,但由于缺乏平時的引導和訓練,學生根本不懂如何撰寫學術論文,在有豐富的電子文獻資源可資利用以及論文提交時間限制的情況下,抄襲和拼湊便是順理成章。
3 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途徑與方法
3.1 創設科研氛圍,讓學生在科研創新上“想干”
要提高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首先要讓大學生產生科研興趣和科研意識。大學生的科研積極性從何而來?創設良好的科研氛圍很關鍵,如此學生才能在科研創新上產生“想干”的欲望和沖動。
3.1.1 宣傳引導
大學生尤其是本科生畢竟接受專業教育時間不長,對于科學研究還很陌生,所以廣泛的宣傳引導很重要。宣傳引導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學校層面,可以通過校廣播站、校網站、校報、校黑板報等各種渠道對大學生能不能搞科研、為什么搞科研及如何搞科研這些基本的問題進行專題講解,同時,借助上述這些渠道向學生介紹和展示其他高?;虮拘W子過去取得的科研成果,用實例進一步告訴學生在科研領域里自己也能夠有所作為,有條件的學校可直接建設一個學生科研示范基地,專門展示學生曾經從事的科研活動和取得的科研成果及成果的應用與獲獎情況等,或是創辦專門的學生學術刊物,刊載大學生的學術科研成果。另外,學校也可舉行多種多樣的如“科研活動月”、“科研計劃競賽”以及高層次的學術講座等活動。二是院系層面,各院系可結合開設專業更有針對性的、更加具體的對學生進行關于從事本專業科研創新的意義、方法、途徑等的宣傳工作,并向學生展示本系學生過去的科研經歷和科研成果。院系層面的宣傳由于更加貼近學生的專業,更容易調動起學生從事科研創新工作的熱情和積極性。
3.1.2 獎勵激勵
學校以及各院系可以設立專項學生科研資助基金,對學生擬從事的科研創新活動進行申報評審,對其中較好的科研創新計劃予以立項資助。對積極參與科研創新活動和在科研創新活動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則可設立學生科研獎勵基金,對他們的行為和成績進行肯定和表彰,也可在獎學金評定、優秀大學生評比、推薦免試讀研等中給予優先考慮。當然,也可通過授予學生“科研創新活動積極分子”、“科研創新先進個人” 等榮譽稱號,給學生以精神上的鼓勵與激勵。在社會對創新型人才日益重視的背景下,這樣的榮譽證書在學生的就業資本上無疑增加了一個重重的砝碼,學生對這樣的精神獎勵可能更加重視并去努力爭取。
3.2 提供科研平臺,讓學生在科研創新上“能干”
科研平臺既包括資金、場地、設施等硬件基礎,也包括制度、渠道、信息、指導等軟件支撐,它將使學生在“想干”時真正的“能干”。學校應結合自身的經濟實力、專業設置、師資力量、學生素質等實際情況,為學生提供相應的科研平臺,推動學生科研創新活動走上常規化、正規化。
3.2.1 硬件建設
高校應設立大學生科研活動專項資金,用于支持和獎勵大學生的科研創新活動;同時,高校要加強圖書館、實驗室等的建設或設立專門的大學生科研創新活動基地,為大學生從事科研創新提供必要的場所、設施和設備等硬件支持。
3.2.2 軟件建設
針對大學生的科研創新活動,高校首先應制定專門的管理制度,并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將大學生科研創新實踐納入日常學校管理工作當中;其次,為大學生從事科研創新提供渠道和信息,如各種國家級、省市級的科技創新競賽的信息,并積極組織學生參賽,同時高校內部也要經常舉行各種形式的科技活動競賽,這是吸引學生從事科研創新的最佳途徑;再次,加強對學生從事科研創新活動的指導與幫助,如指導選題、幫助擬定研究計劃和方案、為研究過程提供理論與方法指導等。
3.3 深化教育改革,讓學生在科研創新上“敢干”
教育教學制度上的滯后會導致教師在鼓勵和幫助學生從事科研創新上的惰性,也會使學生在科研創新上不敢放開手腳,必須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為他們的科研創新之路掃清障礙。
3.3.1 學校管理制度改革
首先,教師的薪酬制度要體現出對教師指導幫助學生從事科研創新活動的肯定與鼓勵,如對教師帶隊參加科技競賽給予工作量上的補助或現金上的補貼,對取得優異成績的大學生科技競賽指導教師給予現金獎勵和評優評先的優先地位,對教學工作中重視培養和提升學生科研創新能力且成績較突出的教師給以表彰和獎勵等;其次,在教學管理制度上應注意保持靈活性和彈性,很多時候是管理制度的僵化導致教師課堂教學模式的僵化,進而導致對學生科研意識的扼殺和科研欲望的窒息。對于教師在備課、上課、考試、實習指導等教學環節中的工作規定不能過細過死或是統一化,不同專業、不同課程的特點不同,應給任課教師足夠的空間自主安排各項教學環節,使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和課程的具體情況靈活決定如何講課、如何考試、如何輔導,以便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科研創新引導和訓練提供更自由的發揮余地。
3.3.2 課程考試制度改革
課程考試制度改革包括考試形式、考試內容、考試成績評定等,通過改革使參與和不參與科研創新活動的學生以及科研創新能力強弱有別的學生在課程考試成績上能有所區別,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研活動。首先,考試形式要多樣化,針對課程性質和要求的不同,靈活采取閉卷、開卷、口試、模擬操作等多種形式;其次,考試內容上要突出對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測試,加大對學生研究創新能力考查的成分,減少靠死記硬背就能拿分的命題;再次,課程考試成績評定中,期末考核成績最多只能占70%,學生課堂上和課下的表現至少應占30%,如課堂上是否專心聽講、是否認真思考、是否積極回答問題、是否勇于提出問題以及課下是否閱讀教師推薦書目、是否喜愛鉆研、是否勤于與老師交流學術問題等,都要反映在最終的課程考核成績之中。
3.1.2 獎勵激勵
學校以及各院系可以設立專項學生科研資助基金,對學生擬從事的科研創新活動進行申報評審,對其中較好的科研創新計劃予以立項資助。對積極參與科研創新活動和在科研創新活動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則可設立學生科研獎勵基金,對他們的行為和成績進行肯定和表彰,也可在獎學金評定、優秀大學生評比、推薦免試讀研等中給予優先考慮。當然,也可通過授予學生“科研創新活動積極分子”、“科研創新先進個人” 等榮譽稱號,給學生以精神上的鼓勵與激勵。在社會對創新型人才日益重視的背景下,這樣的榮譽證書在學生的就業資本上無疑增加了一個重重的砝碼,學生對這樣的精神獎勵可能更加重視并去努力爭取。
3.2 提供科研平臺,讓學生在科研創新上“能干”
科研平臺既包括資金、場地、設施等硬件基礎,也包括制度、渠道、信息、指導等軟件支撐,它將使學生在“想干”時真正的“能干”。學校應結合自身的經濟實力、專業設置、師資力量、學生素質等實際情況,為學生提供相應的科研平臺,推動學生科研創新活動走上常規化、正規化。
3.2.1 硬件建設
高校應設立大學生科研活動專項資金,用于支持和獎勵大學生的科研創新活動;同時,高校要加強圖書館、實驗室等的建設或設立專門的大學生科研創新活動基地,為大學生從事科研創新提供必要的場所、設施和設備等硬件支持。
3.2.2 軟件建設
針對大學生的科研創新活動,高校首先應制定專門的管理制度,并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將大學生科研創新實踐納入日常學校管理工作當中;其次,為大學生從事科研創新提供渠道和信息,如各種國家級、省市級的科技創新競賽的信息,并積極組織學生參賽,同時高校內部也要經常舉行各種形式的科技活動競賽,這是吸引學生從事科研創新的最佳途徑;再次,加強對學生從事科研創新活動的指導與幫助,如指導選題、幫助擬定研究計劃和方案、為研究過程提供理論與方法指導等。
3.3 深化教育改革,讓學生在科研創新上“敢干”
教育教學制度上的滯后會導致教師在鼓勵和幫助學生從事科研創新上的惰性,也會使學生在科研創新上不敢放開手腳,必須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為他們的科研創新之路掃清障礙。
3.3.1 學校管理制度改革
首先,教師的薪酬制度要體現出對教師指導幫助學生從事科研創新活動的肯定與鼓勵,如對教師帶隊參加科技競賽給予工作量上的補助或現金上的補貼,對取得優異成績的大學生科技競賽指導教師給予現金獎勵和評優評先的優先地位,對教學工作中重視培養和提升學生科研創新能力且成績較突出的教師給以表彰和獎勵等;其次,在教學管理制度上應注意保持靈活性和彈性,很多時候是管理制度的僵化導致教師課堂教學模式的僵化,進而導致對學生科研意識的扼殺和科研欲望的窒息。對于教師在備課、上課、考試、實習指導等教學環節中的工作規定不能過細過死或是統一化,不同專業、不同課程的特點不同,應給任課教師足夠的空間自主安排各項教學環節,使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和課程的具體情況靈活決定如何講課、如何考試、如何輔導,以便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科研創新引導和訓練提供更自由的發揮余地。
3.3.2 課程考試制度改革
課程考試制度改革包括考試形式、考試內容、考試成績評定等,通過改革使參與和不參與科研創新活動的學生以及科研創新能力強弱有別的學生在課程考試成績上能有所區別,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研活動。首先,考試形式要多樣化,針對課程性質和要求的不同,靈活采取閉卷、開卷、口試、模擬操作等多種形式;其次,考試內容上要突出對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測試,加大對學生研究創新能力考查的成分,減少靠死記硬背就能拿分的命題;再次,課程考試成績評定中,期末考核成績最多只能占70%,學生課堂上和課下的表現至少應占30%,如課堂上是否專心聽講、是否認真思考、是否積極回答問題、是否勇于提出問題以及課下是否閱讀教師推薦書目、是否喜愛鉆研、是否勤于與老師交流學術問題等,都要反映在最終的課程考核成績之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