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7 04:58: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語文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關鍵詞:初中語文,導入語,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作為一門教學藝術,是教師教學能力和教育智慧在教學中的具體表現。導入語設計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新課的教學質量。魏書生老師說:“好的導語像磁石,能把人們分散的思維一下子聚攏過來;好的導語又是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學生以啟迪,催人奮進。”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好導入語,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求知欲,激發學習興趣。
一、新舊串連,巧用故事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我看來,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初中語文教材的編寫表面看似龐雜,實質其知識體系嚴密有序。教材中的選文文體、作者、主題、寫法等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教師可利用文與文之間的內在聯系,從學生掌握的知識觸發順勢過渡到新課的講授。當學生找到知識點間的聯系時,自然會領略到學習知識的樂趣,從而精神飽滿地、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學習之中。如教學《醉翁亭記》以文體相同導入,舉出此前學過的《桃花源記》、《核舟記》、《小石潭記》,講解“記”的文體特征,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由景物生理,本文即屬這類;一類是寓情理于景物中,如《桃花源記》、《小石潭記》,而《核舟記》的“記”相當于說明文體。
歌德說:“哪里沒有興趣,哪里就沒有記憶。”解讀文本之前引用與課文主旨有關的軼事趣聞,如謎語對聯、童話傳說、成語寓言等短小故事,能夠將學生注意力快速集中起來語文教學論文,輕松課堂學習氣氛,激發學習興趣,從而順利、生動地導入新課。如設計《木蘭詩》導入語:“同學們,在我國南北朝時期,有一個女孩,她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團聚。你們知道這個女孩是誰嗎?”當然,運用故事導入,所選用的故事一定要與課文有關,簡短而具有吸引力,要能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這樣才能切實發揮導入的作用。
二、有意提問,巧設懸念
心理學認為:思維過程通常是從需要應付某種困難,解決某個問題開始核心期刊。古語又云:“學貴質疑”,有疑問才能促使學生去探索。教師在導入語中要擅于結合所講內容及課題特點,有意設置一些既體現教學重點又饒有趣味的問題,通過問題的分析、解答引入新課。如設計《觀滄?!穼胝Z:“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烏桓凱旋而歸,途中經過碣石山,詩人登高望海,滿懷激情地寫下了《觀滄?!?。那么詩中是如何表現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概呢?又是描繪了怎樣一副宏偉壯麗的景象呢?”學生在注意這幾個問題時,同時也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與學習重點,在聽講的時候也能做到有的放矢了。
奧蘇伯爾認為“認知內驅力”是促使學生學業取得成就的三種內驅力之一,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設置懸念,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有效激發學生的認知內驅力。如設計《楊修之死》導入語:“事情發生在魏、蜀漢中之戰的最后階段。蜀兵據險固守,魏不得進,魏軍主帥曹操深感進退兩難。魏行軍主簿楊修恰恰在此關頭從軍中以‘雞肋’為夜間口令這件事上,推知曹操已有退兵之意,未經請示,便教隨行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歸程;又向夏侯惇說明‘雞肋’一語的含義,夏侯服膺楊修的‘先知’,也趕緊收拾行裝。頃刻間,軍心大亂。曹操是否會因楊修摸透自己的心思妒才而殺楊修呢?又將羅織什么罪名來殺楊修呢?請看本文。”
三、介紹背景,生動解題
在教授新課時,先向學生介紹與課文有關的背景知識,幫助學生了解課文寫作的當時時代特點、政治經濟狀況、作者的生平游歷等,是啟動學習積極情緒切入點,能夠有效地排除學生在學習中可能會產生的一些疑問或障礙,從而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如《唐雎不辱使命》:“這篇文章所記敘的是強國和弱國之間一場外交斗爭的情況。戰國時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相繼剪滅各諸侯國,前225年滅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國,秦企圖用‘異地’的政治騙局不戰而屈人之兵,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一事。”學生了解唐雎赴秦的政治形勢就容易理解課文了。再如教學《過零丁洋》時,一開始穿插作者文天祥的經歷:“元軍直下廣東,欲徹底消滅南宋流亡政府。文天祥不幸被俘,被押解到珠江口外的伶仃洋。元統帥張弘范派人請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杰語文教學論文,文大義凌然,堅拒寫書,以一首七言律詩表明心跡。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過零丁洋》。”通過介紹作者,可以可以使學生了解一些文學常識,從中受到思想教育。
標題,即“文眼”。有些標題含義深刻,耐人尋味。教師如果從解題入手來導入新課,那么對于引導學生進入新課學習也大有裨益。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標題很有特色,“這個題目告訴我們課文包括兩部分,同時也告訴我們前后兩部分的內容,那么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生活到底怎么樣呢?”解題導入法的最大優點就是能拓展課文的背景材料,同時這種解題的方法也能激發學生對學習新課的渴望和興趣,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新課導入方法。
四、概述情節,自敘經歷
對一些篇幅較長的小說或敘事散文可采用概述情節來導入。如導入《社戲》:“前一部分主要寫‘我’在北京看過的兩次戲,一次是在北京的戲院,戲院里嘈雜、擁擠、混亂的環境讓‘我’非常的厭惡。另一次是募集水捐,因為捐款的方式是買戲票,因此機緣巧合的又看了一次戲,但卻遭遇尷尬,沒有看完便離了場,兩次看戲給‘我’的感覺都是不好的。第二部分主要寫了‘我’在趙莊看戲的感受和經歷,魯迅在寫這部分的文字中飽含著深情,表現了魯迅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和深刻眷念。”概述課文內容,可以讓學生對本文有個清晰的宏觀把握,從整體感知過渡到章節段落,深刻領會文章的脈絡層次和篇章結構。
學生對發生在自己身邊尤其是教師身上的故事,特別感興趣。教師要抓住好這一切入口適時導入新課核心期刊。如教學的《我的母親》一文時,教師可引用自己或讓學生自告奮勇地講述切身經歷之事來導入課文:“我的母親,對別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對自己卻十分嚴厲,生活中很少有微笑,有時責罵自己時,還不允許我哭出聲音來。她雖然嚴格地管束我,卻又時時地疼愛著我,她是慈母兼任嚴父。那么,今天我們要學的《我的母親》中,作者又會為我們講述一種怎樣的母愛表達方式呢?”如此導入,真實感人且緊扣文章主旨,為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作了很好的鋪墊。
五、創設情境,直觀演示
英國教育家羅素說過:“一切學科本質上應該從心智啟迪開始,教學語言應當是導火線、沖擊波、興奮劑。”教師在導入語設計中可用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把文本轉換為可感一幅幅圖景或一種意境,從而激起學生情感的浪花,身臨其境地感受其藝術魅力。如教《春》時,教師或學生背誦描寫春天的詩句:“二月春風似剪刀”、“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等,讓學生通過古詩文的意蘊進行由此及彼的聯想或想象,情不自禁地進入“春”景之中。如教學《海燕》,教師以充滿激情的言語導入:“有一只海燕,在孕育之時,它高翔語文教學論文,渴望暴風雨;在逼近之時,它搏擊風浪迎接暴風雨;在即將來臨,它反復呼喚暴雨風。”使學生沉浸在驟然而下,一觸即發的革命氣氛之中,對文中的海燕形象,對急劇發展的革命形勢,產生感情共鳴,喚起深刻體驗。
初中生思維正處于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時期,偏重感性認識,在教學中借助具體的實物、圖片、動畫、音樂、影視等教具,能夠增強教學的趣味性、直觀性、真實性。如在教學《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時,可以制作幾張羅布泊的幻燈片,不僅給學生以藝術美的享受,還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悅耳動聽的音樂可以使人產生愉悅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會使學生快樂地進入課文,接受新知識。如教學《水調歌頭》,播放王菲《但愿人長久》等,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適度運用教具,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對提高教學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總之,語文課堂導入語設計方案很多,需要我們不斷的去探究總結。導入語的設計應根據具體教學的目的、內容、風格、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切勿只圖表面的熱鬧,追求形式花樣,或是占用過多的時間削弱其他教學環節。導入語創意設計來源于教師素養,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工作需不斷地提高自身素養。
參考文獻:
[1]魏書生.教學工作漫談[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年.第9頁.
[2]黃革、呂嵩松.初中語文新課程課堂導入語設計的特點[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3]易梅先.試論初中語文課堂導語設計[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7年第6卷第3期.
(一)引入音樂元素
音樂節奏歡快或悲壯,更能直擊心靈,帶給欣賞者以強烈的心靈震撼,而這些往往是語言所不能達到的效果。將音樂與語文學科結合起來,可以用音樂特殊的視角來傳遞語言所不能傳達的文字背后所包含的情感與意境,這使得語文教學更具生命的活力與魅力,更能激起學生對語文學科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主動積極而快樂地參與到語文學習活動中來。我們可以利用與文章感情基調一致的音樂來增強教學的感染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學生特定的情感,從而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
(二)運用畫面效果
初中生正處于形象認知階段,畫面比起文字更有吸引力,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眼球,刺激學生的感官,而且還能引發學生的想象,從而使學生進入特定的情境之中。為此我們要充分運用課本插圖以及一些圖片、影視劇資料等來增強教學的畫面感,帶給學生強烈的感官沖擊,引發學生的想象,從而使學生展開主動的學習活動。如在學習《皇帝的新裝》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動態效果來向學生直觀地展現相關的圖片,用圖片不一樣的角度來讓學生傳達信息,這樣更能引發學生的想象,讓學生如臨其境,進而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想看看作者是如何來描述的。
二、引導學生在問題中主動參與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初中生有著旺盛的求知欲與好奇心,而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主體性,從而使學生主動地展開認知活動,這正是突出學生學習主體性的一個重要因素。當然這對提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問題沒有價值,或是頻繁發問,都會失去提問激趣啟思的功效。
(一)問題的探索價值
教師要在學生的實際學情與具體的教學內容之間找到最佳的結合點,這樣所設計出來的問題才能貼近學生的發展區,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才能引發學生的探究,并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來達成預定的教學目標。同時還要重視學生間的差異性,可以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如針對差生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側重于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而對于優秀生則要提出一些綜合性題目,側重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創造性運用。
(二)提問的最佳時機
不分時機的提問,只會讓學生成為解決問題的機器,而容易讓學生心生厭倦,把提問當做一種負擔。這樣就談不上學生的主體參與。只有在最恰當的時機提出問題,才能使問題推動學生認知,引發學生思考。為此教師在提問時要把握好提問的時機,在學生注意力分散時以趣味性提問來吸引學生注意力,在學生缺乏學習動力時以探索性問題誘發學生的探究動機,在學生茫然不知所措時以啟發性提問指引學生思考的方向,在學生知識點零散時以總結性提問幫助學生理清知識脈絡,從而使學生帶著問題展開富有針對性的探究活動。
三、引導學生在合作中積極交流
1 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越濃,學習的積極性就越高,就能使學生由原來的“要我學”轉為“我要學”,充分發揮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觀能動性。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通過設計巧妙的問題,設置懸念,鼓勵質疑,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思維活動的動機,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同時,針對初中學生好動善思的特點,教師應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習狀況,盡量多的開展一些適合初中學生的語文活動,比如一天自學一首古詩,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素質;熱點播報,一人說,大家聽,大家評,加強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還可分小組開展一些專項語文活動課,比如語文知識競賽、課本劇表演、手抄報比賽、成語接龍、詩歌朗誦、說廣告、節目主持、小辯論……活動應設計得靈活多樣、豐富多彩,通過這些富有吸引力的課內外語文活動,讓學生在語文活動中,逐漸養成自主學習語文的興趣愛好,不斷提高其語文素養。
2 改革教學評價機制,進一步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傳統的教學評價只強調以成績為標準,重在知識方面的量化,把難以量化的內容排除在外,實際上,有些教學效果不是馬上就能顯現的,需要以過程和素質標準來配合?!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要從認知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幾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因而量化和客觀化不能成為語文課程評價的主要手段?!苯處煹脑u價是學生賴以感受成長的喜悅、煩惱或挫折的主要參照物。教師的積極評價,會有效地改變學生自我認知的傾向性、自主行為的調控力,以及認知動機、風格和技能,進一步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蓪嵭卸嘣u價,發動學生本人、同學、老師、家長、社會都來參與評價,對學生的發展狀況達成共識,形成合力,共同關心、促進學生的成長和進步。
在語文教學工作中,教師除了合理地利用考試這個評價方式外,還應收集一些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山o每個學生準備一個學習檔案袋,檔案袋中的內容選擇與評判標準都應有學生參與,里面可包含學生平時的表現和興趣潛能的記錄、學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結、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評與互評以及家長的信息等。
3 營造有親和力的教學氣氛,推動初中語文教學論文學習的探究
新課標下學習策略教學論文轉變的是提升學生學習的本質,解決怎樣學的理由。新課程標準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啟發式和討論式, 運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語文課發揮學生探究的性和積極性,離不開課堂討論和課堂辯論教學形式。教師在策劃、組織學生學習活動上多下工夫,推動初中語文教學論文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到語文學習中去。要做到這一點, 就要求教師作到“以學定教”,學生已理解的堅決不講, 教學的不講或少講,應當學生認真深思小學英語教學論文, 質疑問難的探討, 學生克服思維惰性, 學生擺脫“盡信書”、“盡信教師”的思維桎梏,并與老師、同學的交流激活思維,進展革新能力,我積極轉變初中數學教學論文備課、授課的方式,把自己的“教學”改成學生的“學習”。授課時,留給學生的自主活動空間、時間,讓學生深思小學英語教學論文和探討,拓寬的思路, 多角度的思維。這時的任務為學生的討論、辯論能預期的效果和指導,把定“學生的指導者、學生的合作者、學生的服務者”,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4 啟發學生展開豐富想象,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
語文閱讀教學是實施創新教育的天地是廣闊的無垠的,語文教師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要努力挖掘閱讀教學的“創新點”,以真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而想像是創造的翅膀,想象力的豐富與否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上創造能力的高低。例如:上《扁鵲見蔡恒公》,讓學生改寫成課本劇在班上演出,這種表演活動,符合學生好表現、好新鮮、好動的心理特點,激發了學生各方面的興趣。
【關鍵詞】中學語文 課堂教學 生成性 幾點思考
所謂課堂教學的生成,是在師生、生生多重組合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敢于突破預設的教案,抓住生成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開展有效的探究,在課堂中教師要把學生置于教學的出發點和核心地位。新課標下的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利用各種積極因素,及時捕捉教學生成資源,并充分加以利用,努力建構生成性課堂教學模式,促進課堂教學煥發生命的活力。下面就如何使語文課堂具有生成性談談我自己的看法:
一、認真備課是課堂具有生成性的前提條件
備課不但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不但備教參,還要努力擴充與教材相關的知識,還要對教材深入的挖掘,有教師自己的理解。在傳統的教學中,一個優秀的教師對教材、教參的熟悉,可以說倒背如流,教學設計詳盡無比,具體到每一分鐘該做什么都已經預設好,教學內容呈現順序和各個教學環節的安排上都有明確的規定。課堂就是按部就班的開展教學。這種剛性的教學設計影響了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彈性生成。這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會對課堂中的生成資源視而不見或不能及時處理,不能充分利用這些寶貴的資源組織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與拓展生成。并且教師很容易在備課中忽視學科知識與學生經驗的有機結合,忽視學生的整體感受與主觀能動性,忽視學生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因此,忽視了學生意義生成。在在新的課程理念下,教師在備課中就應考慮到學生,要把學生當成重要生成性資源來對待,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心理認知水平和學習需求,這也是有效實施生成性課堂的前提。學生所處環境不同,他們的理解就會大不一樣。例如在教授《邊城》一文,如何讓城市的孩子理解文中所談到的自然美、風俗美、人性美,就是一個難點,如果教師只按照教參的理解,不考慮他們的體驗,學生很難深入理解,我們可以從城市生活的環境入手,從身邊人際關系入手來引導學生進行理解,這樣就可以化解時代相隔而造成的難題了。只有在備課中考慮到了我們的學生,才能讓我們的課堂靈動起來,課堂才能有生成性。要想讓課堂具有生成性,在備課時我們還要多想幾個意外,學生會在課堂中想到那些問題,我們教師如何來應對。要想很好的應對這些意外,就要求教師對教材的熟悉不能僅僅停留在課本和教參,要深究教材之意,必須走到教材之外,給我們在課堂上留有更多的余地。
二、設計問題是課堂具有生成性的基礎
要想讓課堂成為一個生成性的課堂,課堂就要成為一個問題連連的課堂,成為一個研究性的課堂。在新課程理念下要求我們的課堂要有變化,要活躍,教師們都努力向著這個方向發展,要把一言堂改為多言堂,努力從演員向導演轉變,變成導演也就盤活了課堂,在課堂盡量安排很多學生發言,但有時也容易落入自己的老套。所有的問題都是老師設計好的,只不過有了明確的分工,或是變換了各種方式讓學生活躍了起來。表面上熱熱鬧鬧,其實骨子里還是死板的,沒有為課堂的意外預留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課堂上不單要有教師提前預設的問題,還應有生成性的問題。隨著同學討論而生發的新問題,在課堂上,有時更有意義,能有助于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例如教師在講李清照的《醉花陰》時,教師在分析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講到瘦體現了詞人之情,尤用黃花比的好。有同學喊到用豆芽比怎么樣,針對學生的這一想法,教師就讓學生展開了討論,用豆芽和黃花的區別,在討論中學生總結出幾點:(1)黃花比豆芽雅,豆芽太俗,只在口頭上說一說。(2)黃花與詞意相合,詞人在前面就寫到了東籬把酒黃昏后,這里自然想到黃花。(3)黃花在古詩中就作為愁的意象。而豆芽只能說是瘦,寫不出愁來,黃花既能寫出瘦又能寫出愁,有詩歌的意境,有詩歌的藝術之美。在此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又把《故鄉》中魯迅把楊二嫂比成圓規,《包身工》中的蘆柴棒同樣是經典的比喻,如果換成黃花就讓人感到不協調了,所以用什么來比喻同文章的意境有關,圓規蘆柴棒重在寫形,而黃花重在寫神,寫情寫愁。詞語原本不分雅俗,用的恰當就一樣傳神,經過討論使學生收獲不少。重視學生的問題,就能利用好課堂的生成性資源,同樣也引發了學生的興趣,讓他們積極主動的參與,使課堂具有活力。我們要讓課堂成為一個生成性的課堂,不只是老師的探究,更是學生對問題的探討,在討論中、研究中來深化我們對課文的理解。
三、民主平等是課堂具有生成性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