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5 18:43:5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審計風險研究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l、審計線索的缺乏性
在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中,原先審計所必須審查的大量書面資料都存儲在磁性介質中,數據處理的全過程在計算機內運行,所需的審計線索除少數部分打印出來以外,絕大部分是審計人員不能直接看見的。雖然,管理部門從管理的角度出發,仍然保留一部分肉眼可見的審計線索,但這些有限的審計線索,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和手工系統情況下有很大不同。另外,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中的審計線索極易被銷毀或修改,但又無明顯痕跡,使審計發現錯誤的機會減少,難度增大。
2、審計內容、范圍的廣泛性
在對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的審計中,除了手工審計的內容外,還必須兼顧系統的開發和運行兩個方面,包括系統開發各階段的審查、系統應用程序的審查,如審查系統應用程序的處理功能是否符合會計制度和財經法紀的規定、能否正確完成各項業務的處理、程序控制是否恰當有效等。另外,除對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
進行事后審計、監督其合法性和正確性外,還提倡在系統的設計開發階段,審計人員要對系統的開發進行事前和事中審計。審計內容、范圍的廣泛性要求審計人員具備相應的知識和技能,而現有很多審計人員并不具備,計算機審計風險也不可避免。
3、內部控制的巨大局限性
現代審計的一大特征就是以測試被審單位的內容控制為基礎的抽樣審計,內部控制制度的恰當和否直接影響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在手工會計系統中,內部控制主要從兩個方面實施摘要:一是從組織形式上按財務部門經濟業務的性質分為幾個不同的職能組,并且各職能組的人員只負責某一特定的業務領域,也就是對工作人員進行適當的職責分離,各職能組之間互相牽制,不易出現錯誤和舞弊;二是在會計帳務處理組織程序上,除了要保證憑證、帳簿、報表按一定程序分由不同人員記錄、編制外,還要做到帳帳核對,帳證核對、帳實核對、帳表核對,并保證其一致性。從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證經濟業務處理的合理性、合法性。但在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中,由于處理工具、信息載體、會計組織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手工會計系統中原有的很多控制辦法都已失去意義。電算化會計和手工會計相比,內部控制環境更復雜,甚至有些環境因素超過制度的有效控制能力;建立嚴格的內部控制的成本要高得多;對內部控制的評價更為困難。內部控制的更大局限性使計算機舞弊有機可乘,增加了計算機審計風險。4、會計軟件的大理想性
我國會計軟件從無到有、從單一業務處理到集成業務處理、從會計核算走向會計管理,確實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有不足,非凡是針對審計,表現在下面二個方面摘要:一是很多會計軟件不具備雙向查詢功能。在對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的審計中,會計軟件應答應審計人員按照憑證一明細帳(日記帳)一總帳一報表的順序進行雙向查詢,同時還應答應分別對日記帳、明細帳、總帳的期初余額、本期發生額和期末余額進行雙向查詢。但是目前我國絕大多數的會計軟件的查詢設計都是單向的,可以實現如由總帳查詢明細帳,由明細帳查詢憑證等過程,但當需要反問查詢時往往很困難。二是會計軟件不預留審計測試通道。在審計過程中,審計人員為證實業務處理的實際過程。方法,往往需要進行測試,既虛擬一筆業務輸入會計軟件,檢查其結果和預期結果是否相符。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驗證核算過程是否和設計一致。但是假如審計人員不能及時消除這些測試的影響,就可能導致會計軟件系統數據的混亂。恰當的解決方法是在軟件設計時為以后的審計測試留下通道,既方便審計人員的隨時測試,也不會造成對整個系統數據的影響。但遺憾的是,幾乎所有的會計軟件都沒為審計測試預留通道。會計軟件的欠理想性加大了計算機審計風險。
5、審計取證的動態性
在很多大中型企業中,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天天都要結算成本和利潤,進行生產動態分析,以供管理人員進行決策參考。系統假如停止運行,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損失。因此,對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的審計,往往是在系統運行過程中動態取證。審計人員一方面要及時完成審計任務,另一方面又要不防礙和干擾被審系統的正常運行,這給審計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也增加了計算機審計風險。
6、審計技術的復雜性
一、企業并購風險審計
風險基礎審計作為現代審計方法,在發達國家的審計實踐中得到日益普遍的應用,方法本身也隨之不斷地完善。在我國,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頒布的《中國注冊會計師獨立審計準則》也提出了運用風險基礎審計方法的要求。風險基礎審計是指審計人員以風險的分析、評價和控制為基礎,綜合運用各種審計技術、收集審計證據,形成審計意見的一種審計方法。風險基礎審計的基本模型為:
審計風險:固有風險×內控風險X檢查風險
企業并購審計是一個風險較高的審計領域,如何最大限度的降低審計風險,是審計人員都在認真思索的問題,充分重視并積極介入并購企業的并購過程,則是減少審計風險的有效途徑中之一。
二、企業并購過程中的審計風險分析
審計人員的職責是協助企業管理人員認識和評估并購風險,并且運用會計、審計、稅務等方面的專業知識,來判斷并購過程為審計人員帶來哪些審計風險,以努力消除和化解這些風險,努力將并購的審計風險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并購過程中的審計風險領域包括以下方面:
1、并購環境引發的審計風險。
企業并購行為與國際、國內的經濟宏觀運行狀態密切相關,同時敢與經濟發展周期、行業和產品的生命周期密不可分;從微觀上去考察,企業的經驗是否豐富、組織文化是否成熟、資本結構是否合理也對企業并購戰略的確定產生重大影響。一般而言,在經濟處于上升期開展并購活動,并選擇那些與本企業產品關聯度高的企業作為并購對象,可以減少并購風險。
2、并購雙方的優劣分析。
要確定合理的并購策略,主并購企業必須首先正確衡量自身的優勢和劣勢,然后全面分析目標企業的優勢和不足,認真評價并購雙方經濟資源的互補性、關聯性以及互補、關聯的程度,并要研究主并購企業的優勢資源能否將目標企業具有盈利潛力的資源利用潛能充分發掘出來等。無論主并購企業擁有多少優勢資源,也無論目標企業具有多大的盈利潛力,如果并購雙方的資源缺乏互補性、關聯性,就不可能通過并購產生協同效應。
一是對主并方的分析。分析內容與相應審計風險包括:①經濟實力。審查的主要內容有獎金實力、業務水平、市場上本企業主導產品占有率、盈利能力、公眾形象和信用級別、市盈率等。②發展戰略。主并方未來發展戰略是確定并購對象、選擇并購類型基礎,若目標企業與主并企業的戰略方向吻合程度不高,甚至相反,則并購風險加大,相應的審計風險加大。
二是對目標企業的分析。分析內容與相應審計風險包括:①目標企業面臨的行業環境、國內競爭狀況;②目標企業的市場份額與實力強弱;③目標企業的利潤水平與發展前景;④目標企業的所有制性質、隸屬關系,以及政府對該企業或該企業所處的行業現狀與所處行業與發展前景的態度;⑤目標企業的財務狀況;⑥目標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以及管理人員整體素質水平;⑦目標企業產品市場狀況。
三是企業并購的聯合風險。①資源互補性。資源互補程度越強,雙方并購后的效益增長就越明顯,在流動資金、固定資產、利潤分配各方面都能夠取長補短。資源互補性差的企業進行并購有較高的審計風險。②產品關聯性。產品關聯度高的企業,經營上的緊密程度強,能夠很快實現一體化。產品關聯度低,則并購容易失敗。③股權結構。股權結構決定了公司的控制權分配,直接影響到分司的高層對并購的態度和采取的措施。④員工狀況。員工的素質、結構直接影響并購后的成本與效益。⑤無形資產狀況。無形資產的遞延效應能夠覆蓋并購后的新企業。⑥未決訴訟。未決訴訟對并購是很大的威脅。⑦抵押擔保。抵押擔保常常形成潛在或有負債或未決訴訟。
三、企業并購中的審計風險的防范
1、恰當的確定并購的換股比例。
為了節省現金,很多企業采用換股方式進行合并。在企業采用換股合并的情況下,正確確定換股比例是決定企業合并能否成功的關鍵一環。確定換股比例有多種方法:每股市場之比、每股收益之比、每股凈資產之比等。這些方法各有優劣,適用范圍也各不相同。正確確定換股比例應合理選擇目標企業,綜合考慮合并雙方的賬面價值、市場價值、發展機會、未來成長性、可能存在的風險以及合并雙方的互補性、協同性等因素,全面評估雙方企業的實際價值。
2、恰當的選擇并購目標企業的價值評估方法。
價值評估方法包括:收益現值法、市盈率法、清算價格法、重置成本法。由于企業并購的并不是目標企業的現有資產價值,而是目標企業資產的使用價值以及所能帶來的收益能力,也就是目標企業的未來價值。因此,并購方實際上是在選擇與并購目標和動機相應的估價方法。當企業并購的目的是利用目標企業的資源進行長期經營,則適合使用收益現值法;當證券市場功能健全、上市公司的市價比較公允時,可以采用市盈率法;當企業并購的動機是為了將目標企業分拆出售,則適應使用清算價格法;如果企業作為單一資產的獨立組合,則可以使用重置成本法。
審計人員在選擇評估方法時期,要注意區分不同的方法的特征與適用性。一般而言,貼現價格法把企業未來收益或現金流量反映到當前的決策時點,能夠反映目標企業現有的資源的未來盈利潛力,理論上的合理性易于為并購雙方所接受,但是預測未來收益的主觀性太強,有時難以保證公平。貼現價格法需要估計由并購引起的期望的增量現金流量和貼現率(或獎金成本),即企業進行新投資,市場所要求的最低的可接受的報酬率,程序包括預測自由現金流量、估計貼現率或加權平均資本成本以及計算現金流量現值、估計購買價格,主觀判斷的因素很強。市盈率法操作簡便,但需要以發達、成熟和有效的證券市場為前提,而且涉及大量的職業判斷和會計選擇,比如應用市盈率法對目標企業估值時,需要選擇、計算目標企業估價收益指標,重置成本沒有對企業進行全盤統一考慮,不適用于企業無形資產規模較大或品牌資源豐富的情況。
3、適當選擇并購會計處理方法。
吸收合并的會計處理有兩種方法:購買合并通常用購買法,換股合并通常采用權益聯營法。采用權益聯營法編制的合并會計報表,被并公司的資產和負債均按原賬面價值人賬,股東權益總額不變,被并公司本年度實現的利潤全部并入主并公司當年的合并利潤表,而不論換股合并在年初還是年末完成。與購買法相比,權益聯營法容易導致較高的凈資產收益率,進而有可能對公司的配股申請產生有利影響。另外,主并公司還可以將被并公司再度出售,只要售價高于賬面價值,就可獲得一筆可觀的投資收益或營業外收益。而購買法由于主并公司要按照評估后的公允價值而非賬面價值紀錄被并公司的資產與負債,評估價值又通常因通貨膨脹等周素而高于賬面價值,因此,購買法將產生較低的凈資產收益率很難獲得再出售收益因此,審計人員必須留心并購公司是否利用會計處理方法進行利潤操縱。
4、對企業并購過程進行監控,全面降低審計風險。
企業并購審計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對并購過程進行嚴密的監控,這種監控應隨并購活動的進行而隨時展開,并在并購過程中的各個階段工作結束之后進行分階段的總結性審查。
論文摘要:現代風險導向審計以被審計單位的戰略經營風險分析為導向進行審計。因此又被稱為經營風險審計,或被稱為風險基礎戰略系統審計?,F代審計風險模型是應用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理論指導審計實務的工具。本文在分析傳統模型缺陷的基礎上,論述了現代審計風險模型的發展與應用情況。
0 引言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按照戰略管理論和系統論,將由于企業的整體經營風險所帶來的重大錯報風險作為審計風險的一個重要構成要素進行評估,是評估審計風險觀念、范圍的擴大與延伸,是傳統風險導向審計的繼承和發展。在該理論的指導下,國際審計和鑒證準則委員會(IAASB)了一系列新的審計風險準則,對審計風險模型重新描述為: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IAASB,2003)。由此,我們可以將目前審計執業界普遍使用的審計風險模型稱之為傳統審計風險模型,而將新模型稱之為現代審計風險模型。
1 傳統審計風險模型的缺陷
目前審計職業界普遍使用的審計風險模型是由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1983年提出的。該模型認為審計風險由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和檢查風險三要素組成,對審計風險的計量為:
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
根據上式,在既定的審計風險下,檢查風險可計算如下:
檢查風險=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
根據上述模型,審計主體在確定可接受的審計風險時,首先要評估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在此基礎上推算可接受的檢查風險。該審計風險模型存在如下缺陷:
1.1 只定性分析審計風險 該審計風險模型只是定性地分析了客觀存在的風險。該模型考慮的風險只考慮了有關審計風險控制的環節,并用公式來描述審計風險的概率,無法直觀地進行定量分析,即計量審計風險給審計主體帶來的損失金額的可能性。
1.2 審計風險因素不全面 該模型考慮的風險只與審計過程和審計順序有關,即只從審計主體的審計檢查方法和審計對象的經營、內部控制方面考慮審計風險因素,未充分考慮審計風險產生的其他主要原因,如報表使用者的訴訟請求因素、社會宏觀法律環境因素等。
1.3 無法描述道德風險 審計案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非完全是由于技術上或程序上的失誤造成的,審計主體的日常行為和工作態度有時也會成為問題的癥結所在。因此,人們除了關注審計技術和程序的發展外,亦開始關注審計主體的自身行為,由此產生了審計主體的道德問題。但是,傳統的審計模型無法描述由于不道德行為所產生的風險,包括:企業與審計主體串通舞弊,出具不恰當的審計報告;審計主體接受賄賂;審計主體為了經濟利益壓低價格有損同業等。
1.4 對審計風險的表述不完整 隨著審計風險含義的擴大,審計風險控制就不能只局限于審計過程和所審計的對象,必須把審計風險的控制放在一個系統中全面把握,還應考慮審計環境影響、人員因素及后果等。審計風險范圍也應擴大為審計主體風險、會計師事務所風險和會計行業風險,還包括審計結論利用中產生的法律風險以及賠償風險。
2 現代審計風險模型的發展
現代審計風險模型在傳統審計風險模型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形式上有所簡化,但審計風險的內涵和外延卻擴大了。
2.1 認定層次風險 認定層次風險指交易類別、賬戶余額、披露和其他相關具體認定層次的風險,包括傳統的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認定層次的錯報主要指經濟交易的事項本身的性質和復雜程度發生的錯報,企業管理當局由于本身的認識和技術水平造成的錯報,以及企業管理當局局部和個別人員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錯報。
2.2 會計報表整體層次風險 會計報表整體層次風險主要指戰略經營風險(簡稱戰略風險)。把戰略風險融入現代審計模型,可建立一個更全面的審計風險分析框架。
2.2.1 從戰略風險的定義來看:戰略風險是審計風險的一個高層次構成要素,是會計報表整體不能反映企業經營實際情況的風險。這種風險源自于企業客觀的經營風險或企業高層通同舞弊、虛構交易。傳統審計風險模型解決的是企業的交易和事項在本身真實的基礎上,怎樣發現會計報表存在的錯報,將審計重點放在各類交易和賬戶余額層次,而不從宏觀層面考慮會計報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錯報風險,這很可能只發現企業小的錯誤,卻忽略大的問題;現代審計風險模型解決的是企業經營過程中管理層通同舞弊、虛構交易或事項而導致會計報表存在錯報怎樣進行審計的問題。
2.2.2 從審計戰略來看:現代審計風險模型是在系統論和戰略管理理論基礎上的重大創新。從戰略角度入手,通過經營環境—經營產品—經營模式—剩余風險分析的基本思路,可將會計報表錯報風險從戰略上與企業的經營環境、經營模式緊密聯系起來,從而在源頭上和宏觀上分析和發現會計報表錯報,把握審計風險。而將環境變量引入模型的同時,也將審計引入并創立了戰略審計觀。
2.2.3 從審計的方法程序來看:現代審計風險模型注重運用分析性程序,既包括財務數據分析,也包括非財務數據的分析;且分析工具多樣化,如戰略分析、績效分析等。例如畢馬威國際(KPMG)為應用現代審計風險模型的理念與方法,研究制定了經營計量程序(Business Measurement Process,BMP),專門分析企業在復雜的市場環境和產業環境下的經營情況,以確定關鍵經營風險如何影響財務結果。BMP提供了一個審查影響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流的分析框架。
2.2.4 從審計的目標來看:現代審計是為了消除會計報表的重大錯報,增強會計報表的可信性。為達到此目標,注冊會計師應當假定會計報表整體是不可信的,從而引進全方位的職業懷疑態度,在審計過程中把質疑一一排除。而該模型充分體現了這種觀念。
3 現代審計風險模型的分析應用框架
3.1 確定總體審計風險概率 審計風險可按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分為基本確定、很可能、可能和極小可能??赡苄砸话惆锤怕蕘磉M行表述,如極小可能的概率為大于0但小于或等于5%。
社會公眾對注冊會計師的期望值很高,獨立審計存在的價值就在于消除會計報表的錯誤和不確定性; 縮小或消除社會公眾合理的期望差距。獨立性原則的要旨是使注冊會計師免于利益沖突,從而奠定正直與客觀的執業基礎,但獨立性最終體現在注冊會計師獨立承擔審計風險責任方面,因而降低審計風險是注冊會計師的“靈魂”。審計風險就是審計失敗的可能性,它只能控制在極小可能程度以下,用數學概率表示應不超過5%。
【論文摘要】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是伴隨著中國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進程產生并發展起來的,是政府為加強管理和監督,防止和治理而采取的重要措施。與常規審計相比較,經濟責任審計風險具有受托性、專一性、事后性等特征,加上審計環境污染等因素,其風險較高,如何正確認識經濟責任審計風險并采取有效的措拖加以防范,已成為審計必須關注的問題。為此,筆者將從內、外兩方面分析審計風險的成因及表現,并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防范措施。
1經濟責任審計風險的成因
隨著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審計環境日趨復雜化,審計風險已成為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尤其經濟責任審計的特殊性決定其審計的風險尤為突出。了解、認識經濟責任審計風險的成因,才能在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中進行有效的防范,提高經濟責任審計的質量。
1.1產生經濟責任審計風險的內在因素
(1)審計程序的實施不合理。審計機關出于各種主觀或客觀的原因,導致審計機關要在各個階段、各個單位合理分配技術力量,審計人員嚴格實施審計程序進行審計產生一定的困難。一旦簡化了審計環節,減少了必要的審計力量,就會導致審計風險的產生。
(2)審計材料不規范。審計材料不規范,條理混亂,語言不清,詞不達意,不能如實反映客觀存在的問題,或語言絕對化、含義模糊等,都會造成經濟責任審計產生風險。
(3)審計證據不充分、復核不嚴謹。審計復核,也就是后續審計,是審計結果進行的復核和再次檢查,是一種亡羊補牢的補漏措施。而審計復核只是走走過場,相關人員工作態度不端正,工作作風不嚴謹,導致加大審計風險產生的可能。
(4)審計人員綜合素質低。經濟責任審計涉及面廣,要求審計人員不僅要具備查賬能力,還要熟悉宏觀經濟管理知識以及相關的政策法規,具備綜合判斷分析能力等,但是目前大部分審計人員的業務素質不夠全面,嚴重制約和影響審計工作的質量。
1.2產生經濟責任審計風險的外在因素
(1)審計對象的復雜性。隨著經濟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經濟活動日益復雜,而經濟責任審計的難度加大,風險也就隨之增大。在我國人們受到幾千年封建思想的影響,法制觀念淡泊,被審計單位或領導復雜的社會關系可能會阻礙正常審計工作的順利開展。社會關系復雜,審計風險就越復雜。
(2)被審計單位內控制度不完善。各單位內部規章制度的建立與執行程序是否嚴格、清晰、有條理影響到該單位所提供的資料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對經濟責任審計產生一定的影響。
(3)審計技術方法的局限性。審計工作本身在不斷發展,審計技術為了適應審計工作也隨之不斷發展,然而目前的審計技術方法弊端突出,已遠遠不能適應現代審計的要求。
(4)審計法律法規制度的不完善險。改革開放以業,我國的審計法律法規不斷建立健全,但仍然不能形成一套完全適應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活動的完善的法律法規體制,這就給審計人員的審計工作帶來困難,產生了一定審計風險。
2經濟責任審計風險的防范對策
防范和控制經濟責任審計風險關鍵是提高審計工作質量,避免和預防引發事件,堅持“積極穩妥,量力而行,提高質量,防范風險”的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指導原則,采取各種措施對審計質量進行有效的控制,才能提高審計檢查質量和評價質量。通過責任審計風險成因的明確,我們要想防范經濟責任審計風險,就必須采取有力的措施和對策。處理經濟責任審計風險,應從預防階段開始。
2.1建立健全各項法律法規、制度、避免審計風險
經濟責任審計是一種監督領導干部經濟管理行為的有效手段。隨著《審計法》的假改,經濟責任審計制度的確立,經濟責任審計將從由政策推動轉化為法制推動。但是,仍需制定和健全各項法律法規和指標體系,使得經濟責任審計有法可依,執法必嚴,由其重要的是完善審計評價指標體系,這樣才能提高并逐步完善經濟責任審計實踐的規范性,從而使經濟責任審計成為一項對于領導干部的強有力經濟監督形式。
2.2履行相關審計程序,減少審計風險
嚴格的審計程序是確保審計行為合法和審計質量可靠的前提。在審計準備階段,審計立項必須有受托依據,審計方案的編制必須詳細、認真,做好事前調查,深入了解被審計單位的基本情況,下達審計通知書必須嚴格遵守國家經濟責任審計法規的日期要求;在審計實施階段,應貫徹”雙向承諾制度”;在審計終結階段,形成審計意見和出具審計報告前,要征求被審計單位及其領導千部的意見,允許提出異議,并把好審計工作底稿和審計結論的復合關。
2.3有效利用社會審計、內部審計的工作成果
部分工作委托給社會審計執行,以彌補國家審計資源不足的缺陷。利用社會審計的結果資料。國家審計機關應當與相關的會計師事務所進行聯系與溝通,在了解會計師事務所及注冊會計師獨立性及專業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實施針對性的審計程序,以證實并獲得客觀可靠的審計證據。超級秘書網
2.4加強教育和培訓,增強審計人員風險意識
經濟責任審計要求審計人員具良好的綜合素質、政治修養和道德品質。各級審計機關要提供必要的職業培訓,開展后續教育,組織審計人員進行審計理論研討,審計部門還應培養審計人員良好的審計風險意識,提高其在復雜的審計中靈活、有效的控制各種誘發的能力,正確地對待自各方面的干擾和壓力,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2.5加強審計風險的理論研究,完善審計手段
各級審計機關應該充分認識到經濟責任審計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強審計人員對經濟責任審計風險的認識和理解,從理論上為預防和控制審計風險提供指導;同時,鑒于當前審計手段的落后狀況,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進行審計方法的不斷創新,使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真正做到國家審計與內部審計、社會審計相結合。
參考文獻:
[1]李鳳鳴.審計學原理[M].北京:中國審計出版社,2000.
[2]朱錦余.趙新杰.經濟責任審計[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關鍵詞】審計費用 影響因素
一、引言
張繼勛、劉立成(2006)把審計費用定義為是審計服務供需雙方就審計服務供求所達成的價格,是客戶與注冊會計師之間重要的經濟聯系,是審計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毛鐘紅(2008)指出自1999年會計師事務所脫鉤制實施,以及2001年證監會的《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規范問答第6號――支付會計師事務所報酬及其披露》,使我國成為公開披露審計費用的國家之一,同時也使審計費用受到我國學者的普遍關注。姚可(2007)也認為審計費用作為委托人與注冊會計師之間重要的經濟聯系,已經被當作研究的主要對象,而非研究的前提。我國較早研究上市公司審計費用問題的文章是王振林(2000)所寫的《審計收費的決定與審計質量――中國上市公司的證據》,他發現有11個變量對審計費用有顯著影響,但他使用的數據來自證監會的調查問卷而非公開披露的數據,權威性不夠。
研究審計費用有助于我們了解審計市場的競爭狀況,從而制定出利于自身的戰略發展方向;同時,也有助于加深政府監管者對審計市場的了解,從而對證券市場和審計師行業實施有效的監管。
國外對這方面的研究始于Simunic(1980),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個較為成熟的領域。而我國的研究始于2000年,雖然起步較晚,但我國學者針對中國國情,也涌現出了許多研究成果。
二、審計費用的影響因素
1、審計成本。大多數研究者都認為審計成本與審計費用呈正比關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其一,由于審計對象資產規模不斷擴大,需要相應地增加內部控制測試范圍和實質性測試范圍,這必然導致審計成本的增加和審計收費的提高。錢華(2006)用B股上市公司2001年到2003年的數據,張海安(2007)和焦瑩芳(2007)分別用A股上市公司2004年和2005年的數據回歸分析均得出被審計單位資產規模越大,審計費用變化越大的結論。另外,毛鐘紅(2008)還發現被審計單位所屬獨立核算單位數量越多,工作量就越大,必然帶來較高的審計費用。其二,張海安(2007)認為審計對象屬于資本密集型行業,被審計資產以固定資產為主,審計過程中進行的真實性驗證花費時間較少,工作量的減少會帶來審計費用的減少;而勞動密集型行業,被審計資產以存貨、應收賬款等流動資產為主,無論是對存貨的監盤還是對應收賬款的函證都需要較多時間,審計費用自然較高。其三,張海安(2007)認為較高的盈利狀況意味著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小,財務報表出現重大錯報的幾率較小,從而降低了審計成本,相反,較低的盈利狀況則意味著審計費用的提高。其四,在工作量相同時,事務所薪資越高審計成本越大,必然帶來審計費用提高。張海安(2007)在工資水平較高的京、津、滬、粵、浙等地區,審計費用并未因審計市場競爭的加劇而有所降低,反而高于其他地區。
2、審計意見類型。審計質量關系到公司財務報告的可信度,對公司的聲譽和后續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常見的度量審計質量的指標就是審計意見類型與審計費用。王玉華(2004)指出會計師事務所在面臨可能的審計風險時,有兩個選擇:一是發表“清潔”審計意見,收取較高費用,彌補未來審計失敗可能帶來的損失;二是發表“非清潔”審計意見,以規避可能的審計風險。陳平、戴志燕(2008)根據上市公司2003年到2006年的數據研究發現,投入審計工作的成本越高,出具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比例越大,審計收費就越高,反之則越低。同時,注冊會計師出具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的比重在逐年下降,而出具解釋性說明、保留意見等有所上升,這說明注冊會計師對審計報告的出具更加謹慎,從而提高了審計質量。毛鐘紅(2008)采用相關性分析和Logistic分析也得出審計意見類型是影響審計收費的主要因素。但趙國宇、王善平(2008)卻認為會計師事務所并沒有因為較高的審計收費而嚴重地喪失其應有的獨立性,還是根據上市公司的經營水平、財務狀況出具非標審計意見,我國審計市場基本不存在通過審計收費來購買審計意見的現象,或許這與證監會要求上市公司公開披露審計收費有直接的關系。
3、公司治理結構。與國外的私人分散企業不同,我國企業大部分是國有控股的股權集中制,對于這一因素的研究很具中國特色,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得出了不同的結論。王小華(2005)從審計服務需求角度研究發現,國有企業的股權集中導致的所有者缺位使得上市公司中委托人對人缺乏監督動機,審計服務需求較低,公司對于審計費用的支付總數相對較少;民營企業一般不存在所有者缺位現象,外部股東更希望通過審計服務來縮小信息不對稱的程度,因此對審計費用的支付總數較多。但蔡吉普(2007)運用上市公司2004年數據,從審計風險角度研究發現,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在董事會規模和大股東持股方面占有優勢,它采用董事會規模和大股東監控的治理模式;而非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在獨立董事比例、管理層持股方面明顯占優,它運用獨立董事監督和股權激勵的治理方式,管理層對董事會的控制力較強,審計風險低,審計費用也較低。因此,會計師事務所在確定審計費用時通常會結合公司控制權的性質考慮公司治理結構對審計風險的影響。他還認為高效率的公司治理結構能夠約束管理者行為,減少其直接操縱公司利潤的機會,增加財務報告的可信度,同時也能降低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風險。
4、盈余管理。一般的情況下,盈余管理程度高的上市公司,其經濟業務和會計事項也越復雜,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的水平也可能越高,注冊會計師需擴大審計測試范圍,因此審計收費也應越高。劉運國、麥劍青、魏哲妍(2006)與鐘怡、孫月忠(2008)先后采用2003年和2006年上市公司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發現,自政府2002年對審計市場加強管制以來,審計費用在一定程度上與盈余管理正相關,審計費用與調減收益的盈余管理顯著正相關;與調增收益的盈余管理正相關,但并不顯著。焦瑩芳(2007)認為在面臨較大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時,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動機增強,很可能會通過支付較高的審計費用進行審計意見的購買,而且會優先選擇與原會計師事務所購買審計意見。趙國宇、王善平(2008)采用分行業估計并且采用線下項目前總應計利潤作為因變量估計行業特征參數的截面Jones 模型研究發現,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與審計收費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審計收費越高,盈余管理的幅度越大,上市公司通過增加審計費用獲得了更為寬松的盈余管理機會。
由此可見,雖然各學者采用的數據和模型都不相同,但最終都一致認同盈余管理與審計費用之間的正相關關系。
5、審計風險。我國大部分學者研究表明審計風險對審計費用的影響不顯著,例如毛鐘紅(2008)認為反映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的因素對審計費用影響不明顯,這或許是因為我國事務所的審計風險主要來源于政府的監管政策,而不是企業的償債能力等。但是也有學者認為事務所開始考慮企業的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焦瑩芳(2007)用凈資產收益率、資產負債率、現金流量負債比率和對外擔保額作為公司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的指標,采用截止2005年上市公司的數據研究發現,資產負債率和現金流量負債比率對審計費用有顯著影響,說明中國審計市場收費一定程度上對審計風險進行了考慮。
6、會計師事務所規模。會計師事務所的品牌代表著事務所的規模和公信力?!八拇蟆钡母呤召M在我國審計市場顯得尤為突出,王小華(2005)和錢華(2006)采用實證研究發現事務所規模與審計費用成正比關系。陳平,戴志燕(2008)選取2005年100家上市公司審計報告中披露的國內外事務所的審計費用數據,通過比較發現國外事務所,尤其是“四大”的收費遠高于國內的事務所。規模較大的事務所,審計人員素質較高,審計責任感強,審計的成本就較高,并且具有質量保證,即使審計失敗,其賠償能力也較強,投資者遭受的損失較小,因此,公司也愿意為聘請大規模的會計師事務所而支付較高的審計費用。
7、中小企業和IPO企業的影響因素。我國對于特殊實體的審計費用影響因素,只涉及了中小企業和IPO企業。劉繼紅、周仁俊(2008)發現在中小企業板塊中審計費用的影響因素都具有普遍性,即:會計師事務所規模、初次審計合約與審計任期、審計風險。而孫娜(2009)收集了1999年至2006年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0)樣本,研究發現我國IPO審計收費仍受到客戶資產規模、審計師規模的影響,這些因素也都具有普遍性。并且2001年以前的IPO審計收費明顯低于2001年以后,說明IPO審計收費隨著經濟的發展大幅提高。此外,她還發現一些IPO特有的影響因素:上市公司在IPO期間發生重大購買、出售、置換資產會導致審計收費提高;事務所在同時為客戶提供IPO審計與驗資服務時,審計收費較高。
三、研究評述
隨著2001年年報開始披露上市公司審計費用以來,我國對審計費用的研究取得了長足發展,不僅從規范性方面研究,還涌現出了許多實證研究,學者們以Simunic模型為基礎,針對中國特色設定了相關變量對審計費用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得出了一些我國特有的影響因素,例如:公司治理結構。但選取的樣本數據都2006年以前的,過于陳舊,應該收集近幾年的數據才更具有說服力。
我國學者所建立的審計費用模型,可決系數都較低,一般在0.4左右,可能是遺漏了一些重要變量,應該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完善模型,增加模型的解釋力度。
此外,經濟學理論認為產品或服務質量的高低是影響其價格的重要因素,這對于審計市場也不例外,但是審計質量的高低如何進行評價,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替代變量,有的學者采用會計師事務所是否為“四大”來衡量,但是并沒有確實的證據證明我國國內的事務所審計質量比“四大”差,所以這個變量選取的合理性有待考證。
四、未來的研究方向
我國現有的研究雖然取得了很大進步,但在有些方面還不夠深入或還未涉及,今后的研究可以考慮以下因素的影響。
1、非審計業務。隨著企業對管理咨詢等非審計業務的需求增加,事務所的非審計業務收入所占比重越來越大,所以非審計業務對審計費用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筆者認為可以從開展非審計業務的會計師事務所規模、非審計業務導致的企業與事務所的關系變化等對審計收費的影響來研究。
2、內部控制。內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公司的內部控制完善程度不同,特別是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的內部控制會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是否會導致審計費用的變化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3、被審計單位的內部管理。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尋找內部管理的替代變量,但是應該設哪幾個變量才更合理,才更能全面地反映被審計單位內部管理的狀況,迄今為止還沒有學者對此做出研究,所以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
4、特殊實體中的特殊影響因素。我國現階段對特殊實體的研究只涉及了中小企業和IPO企業,并且得出的結論都具有普遍性,沒有提出特殊的影響因素,參考價值不大。在今后的研究中應該針對特定類型的企業,特別是一些特殊行業的企業進行研究,找出作用于它們的特殊影響因素,這對于企業的發展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繼勛、劉成立:審計收費研究綜述及啟示[J].當代財經,2006(7).
[2] 王振林:審計費用的決定與審計質量――中國上市公司的證據[D].上海財經大學博士論文,2002.
[3] 毛鐘紅:我國審計收費影響因素的經驗分析[J].財會通訊,2008(4).
[4] 姚可:關于我國審計費用支付方式的理性思考[J].時代金融,2007(5).
[5] 王振林:審計費用的決定與審計質量――中國上市公司的證據[D].上海財經大學博士論文,2002
[6] Simunic D A:The pricing of audit services: 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0(3).
[7] 錢華:審計費用的決定因素――來自我國B股上市公司的數據分析[J].廣東商學院學報,2006(3).
[8] 張海安:審計收費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注冊會計師,2007(1).
[9] 焦瑩芳:不變更會計師事務所條件下審計費用變化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我國深市A股市場的實證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07.
[10] 王玉華:試論審計費用于審計意見之間的內在關系[J].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2).
[11] 陳平、戴志燕:基于審計關系主體的審計收費研究[J].財會通訊,2008(9).
[12] 趙國宇、王善平:盈余管理、審計收費與審計獨立性[N].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8(3).
[13] 王小華:我國A股上市公司審計費用影響因素分析[D].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14] 蔡吉甫:公司治理、審計風險與審計費用關系研究[J].審計研究,2007(3).
[15] 劉運國、麥劍青:審計費用于盈余管理實證分析――來自中國證券市場的證據[J].審計研究,2006(2).
[16] 鐘怡、孫月忠: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與審計費用的關系研究[N].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8(9).
[17] 劉繼紅、周仁俊:中小企業板塊上市公司審計費用決定因素分析[J].財會通訊,2008(7).
[18] 孫娜: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審計收費研究[J].中國注冊會計師,2009(3).
[19] 郭小麗:中國審計費用專題文獻綜述[J].金融觀察,2009(1).
[20] 陳祥禧:淺談我國目前注冊會計師審計收費存在的問題及措施[J].科學咨詢,2008(9).
[21] DANIEL T SIMON:The Audit Services Market: Additional Empirical Evidence[J].Auditing,1985.
[22] Michael Firth:An Analysis of Audit Fees and Their Determinants in New Zealand[J].A Journal of Practice &Theory(Spring).
[23] 周萍、李占國:中美審計收費的比較啟示[J].會計之友,2007(6).
[24] 司偉:基于審計風險角度的審計收費研究[J].財會通訊,2007(2).
[25] 張春雨:關于審計收費的思考[J].中國注冊會計師,2006(7).
[26] 張立民、丁朝霞、錢華:“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在我國差別收費現象的經濟學思考[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06(3).
關鍵詞:客戶選擇;審計質量;審計風險
中圖分類號:F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08-0154-02
1 引言
在審計市場上,投資者法律保護制度不夠健全時,訴訟風險較低,會計師事務所作為理性經濟人并沒有提供高質量審計服務的動機。隨著投資者法律保護制度的逐步完善,為避免審計失敗、降低日益增大的訴訟風險,會計師事務所逐漸具備了提供高質量審計的動機。由于經營失敗是導致審計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在訴訟爆炸的時代,審計師是否能夠應對日益增加的審計訴訟風險,不但取決于其執業過程中是否堅持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進行謹慎執業,還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客戶的風險水平。因此,在法律制度日益完善的背景下,如何進行客戶選擇以提高審計質量、降低審計風險,已成為事務所不得不考慮的一個問題。本文基于我國的特殊情況研究事務所內部的客戶選擇管理決策,為我國會計事務所的做大做強,提高審計質量以降低審計風險提供理論支持和政策建議。
2 我國事務所客戶選擇管理的現狀
國外有少數學者采用實證研究方法,研究了大的會計師事務所其客戶組合管理決策過程及其結果的不同特點,但是,對于我國轉型加新興的固有特征,以及政府干預明顯的特有現狀,其研究結論的普遍適用性受到很大局限。如果生搬硬套,只能是隔靴搔癢,事倍功半。
(1)2007年以前,賠償機制不健全導致事務所不以審計風險為基礎選擇客戶。如果比較完善的賠償機制要求投資者在事務所發生審計失敗后可以要求事務所承擔連帶責任或直接賠償責任,那么事務所一旦發生審計失敗,將承擔比較高的訴訟成本。如果法律訴訟損失的高低決定了會計師事務所可接受風險水平的大小和最終客戶的多少。訴訟損失越大,審計成本越高,可接受的客戶組合的風險就越小,風險大的客戶被拒聘或被辭聘的概率越大;從而最終接受的新客戶數量也越少。但是,在我國,2007年以前由于賠償機制的不健全,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失敗的訴訟成本幾乎為零,因此其直接后果是,會計師事務所客戶組合的風險管理決策選取客戶的標準不是審計風險,因而也不是剔除風險大的客戶,而是僅僅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準或盡可能爭取較多的客源。
(2)我國會計師客戶選擇的本質和特點完全不同于發達國家。既然客戶選擇的依據不是審計風險,那到底是什么?這就需要進一步分析那些辭聘客戶的事務所與客戶選擇決策的特點:
①從上市公司的年報來看,我國會計師事務所每年辭聘的比例很少,在所有的會計師變更事件中占極少的比例,這是由我國的特殊制度背景決定的。我國的審計市場一直屬于買方市場,客戶在與會計師事務所談判中具有主導地位,它可以隨意解聘一家會計師事務所。在這種市場格局下,絕大多數會計師事務所為了生存,會犧牲自己的獨立性去迎合客戶的要求。
②大小事務所之間沒有本質差異,尤其是提供的審計質量幾乎沒有差異,即我國目前不需要高質量的審計,既然不需要,那么大的事務所主觀上不會花費額外的成本去提供,外部又沒有有效的政府管制,在競爭激烈的市場,它去爭取客戶還求之不得,怎能去主動流失客戶資源,主動放棄手中的肥肉呢?
基于以上兩點因素,會計師事務所為了吸引新客戶和留住老客戶,往往會忽視審計風險而出具不恰當的審計報告。在2002年以前,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公司還很少。2007年,公允價值新準則的實施,加強了企業進行會計舞弊的手段和可能性,再加上客戶經營環境的瞬息萬變,從而無形中極大地加劇了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風險。2006年12月底,全國第一家會計師事務所――沈陽華倫會計師事務所因藍田股份造假案被判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以及2007年6月15日關于會計師事務所承擔民事訴訟賠償的規定開始實施,身處風口浪尖之上,會計師事務所的管理理念和策略不能不有所變化。事務所為求自保,又不失去客戶,其折中的策略就是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所以從2007年開始事務所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數量與往年相比陡然增加。但是,僅僅通過該策略能否完全規避風險,尚不能肯定。
3 客戶選擇與審計風險的關系分析
審計風險是指會計報表存在重大錯報或漏報,注冊會計師發表不恰當審計意見的可能性,包括被審計單位重大錯報風險和檢查風險,這兩種風險主要來之于被審計單位內部和審計師本身,所以本文從客戶和審計師兩個角度討論客戶選擇對審計風險的影響。
3.1 客戶角度
客戶經營風險是指由于客戶經營失敗而導致審計人員被迫承擔連帶責任的風險。當客戶由于經營不善而破產倒閉時,失意的投資者和債權人為了挽回損失,就千方百計地尋求有賠償能力的連帶責任者進行賠償。因此注冊會計師經常是訴訟的主要目標。隨著社會公眾對審計人員的期望提高,對審計人員法律責任的認識加深,這種風險會越來越大。因此,在接受委托時,仔細判斷分析委托客戶的持續經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會計師事務所對于來自財務狀況非常惡劣的客戶的委托,應該理性地拒絕,以回避風險。但由于判斷具有主觀性和時滯性,并且會計師事務所主要是以審計年報和中報為準,與客戶簽訂的合同時間有短有長,而且隨著整個宏觀環境的瞬息萬變,客戶的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以及公司治理、股權結構也可能不斷變化,最終導致其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也有所變化,對會計師事務所來說,其審計風險也就相應地隨之變化。所以很多時候會計師事務所不能完全避免接受經營風險較大的客戶的委托,因而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由客戶經營風險造成的審計風險。如果事務所選擇經營風險很大的客戶,一旦發生審計失敗,事務所將不可避免的被提起法律訴訟,將極大地加劇事務所的審計風險。
3.2 審計師角度
(1)對審計質量的影響。
由于我國審計需求是非內生性需求,而主要是出自政府部門監督管理的需要,審計需求方只是需要一份監管部門能夠接受的審計報告。因此,審計客戶作為需求方在選擇事務所時,只選擇能為其提供“合格審計意見”的事務所,而不論事務所服務質量的高低。在這樣的情況下,事務所如果追求高質量的審計報告,其直接后果是增加了審計成本,在審計收費既定的前提下,增加成本就意味著降低利潤;另一個可能的后果是失去市場份額。同時,在我國審計市場上,注冊會計師和事務所的法律風險、特別是民事賠償責任風險很低,因此從經濟上,事務所提供低質量的審計服務是有效的。由此可見,市場對高質量的審計服務需求不足,事務所缺乏提高執業質量的動力與壓力,將降低事務所的審計質量,使潛在的審計風險進一步加大。另外,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客戶之所以需要低質量的審計服務,是為了弄虛作假,隱瞞其真實的經營情況與財務情況,也即客戶本身具有很大的經營風險。如果事務所選擇了這樣的客戶,并出具了符合客戶需求的審計報告,那么事務所將面臨著潛在的客戶風險。客戶一旦經營失敗,事務所將不可避免地被提起法律訴訟,承擔法律責任風險。
(2)對獨立性的影響。
由于我國公司內部治理結構失衡,大股東控制和內部人控制普遍存在,股東大會流于形式,經營者由被審計人變成了審計委托人,并決定著審計師的聘用、收費等事項,幾乎成了審計師的“衣食父母”,由此導致審計關系失衡,經營者處于一個有利的地位,會計師事務所在審計“交易”的契約中明顯處于從屬地位。而目前我國會計師事務所之間的競爭激烈,當經營者以撤換審計師和不付審計費等對其進行威脅時,審計師為了不失去客戶和市場份額,不得不屈從于客戶的要求,很難再保持獨立性。另一方面,事務所也是一個經濟人,“理性自利”是它的本性之一。從經濟上看,現行審計關系格局和現行注冊會計師執業監管與制裁機制下,事務所遷就客戶,甚至與之共謀作弊幾乎成了一種理性的選擇。因為共謀受到查處的概率很小,而得到的收益是確定的,且遠遠大于可能發生的成本。當共謀獲得的效用超過非共謀效用均衡點時,事務所會喪失獨立性。由此可見,事務所與客戶之間的關系失衡,嚴重破壞了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增加了事務所的獨立性風險,同時也給事務所的信譽造成影響,帶來誠信風險,制約了事務所的健康發展。
4 加強客戶選擇管理,降低審計風險
我國這種供大于求的審計市場格局,催生和培育了典型的審計買方市場。鑒于短期內無法造就更多的客戶,而現有的會計師事務所的平均規模都不大,因此,必須加強對客戶選擇的綜合管理,從而降低審計風險。從客戶管理的角度看,其審計客戶選擇風險管理的中心目標是通過培育戰略伙伴客戶、保持一般客戶、淘汰風險客戶等策略,來實現客戶貢獻率最大化。因此,建議會計師事務所應采取如下管理活動:
4.1 建立和完善辭聘和續聘客戶的檔案管理
檔案管理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加強對客戶的了解,特別對客戶風險的了解。客戶檔案管理側重于客戶資料管理。其主要工作是在了解客戶的基礎上,進行客戶分類,并建立相應的客戶檔案。客戶分類應同時按預期對事務所的貢獻和審計風險的大小作為標準,將客戶分為現時或將來貢獻較大且審計風險較小的一類客戶(戰略伙伴型客戶)、貢獻不太大但比較穩定且審計風險不大的二類客戶(一般客戶)和貢獻不大但風險較大的三類客戶(風險客戶)等。也可以按照適合本事務所特色的其他標準進行分類。當然,各類客戶檔案管理的投入以及檔案的詳細程度,應根據客戶類別來確定,一般一類客戶可以作較大投入、檔案可以建得較為全面和詳細,二類客戶則可次之,三類客戶則主要在業務執行時重點關注其風險,并在事后進行風險跟蹤,而檔案則不必投入太多資源。
4.2 加強對續聘客戶風險的日常跟蹤管理
對于會計師事務所來說,其審計業務作為其主要業務,對同一客戶而言,一般每年只有一次,即使有些客戶進行自愿中報審計也最多只有兩次,因而,其客戶組合決策也存在一定的周期性,這就需要會計師事務所在平時就必須多關注其客戶的經營狀況、財務狀況,并根據不同階段客戶的特點決定對客戶的取舍和去留。同時,更要注意不同階段客戶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的變化及演進的規律,盡量發現并滿足其合理需求,努力保持風險小的老客戶,從而達到雙贏的目的。對于風險較大的客戶要分清是屬于公司治理風險,還是內部控制風險。如果屬于前者,對于客戶管理層存在舞弊跡象的,如果不能消除,就可以考慮辭聘該客戶;如果屬于后者,則需要與客戶的董事會及時進行溝通,盡量降低內部控制的風險,如果不能,則也要考慮將其辭聘。
4.3 建立動態的客戶組合風險評估機制
從長期來看,微觀層面上,審計師和會計師事務所,無論是審計收費還是審計成本,尤其是審計師的誠信度都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宏觀層面上,經濟的全球化以及國家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都對客戶的經營狀況或財務狀況產生較大的影響,從而使客戶的重大錯報風險加大,并通過審計師的檢查風險最終放大了審計師的審計風險。因此,在對客戶進行上述管理的基礎上,要隨時關注和計量所有客戶的審計風險,并根據宏觀環境的變化和市場的競爭情況,建立動態的客戶風險評估機制對其可接受的風險邊界進行調整,并以此作為取舍客戶的主要依據。
參考文獻
[1]童瑩.審計師辭聘研究[D].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論文關鍵詞:風險導向審計 內部審計 指導 運用
論文摘要: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是對傳統審計方式的突破和創新,是內部審計發展的最新動向。企業推行現代風險導向審計,能將內部審計自身的職能與企業的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內部審計在企業風險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在闡明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相關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闡述了企業內部審計開展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必要性以及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實施。
一、什么是現代風險導向審計
風險導向審計是在賬項基礎審計、制度基礎審計的基礎上產生的,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產生的主要標志是:2003年10月,國際審計和鑒證準則委員會(IAASB)對審計風險準則進行了修訂,并執行新的風險導向模型“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x檢查風險”,我國在2006年2月對審計準則進行大幅度調整,將傳統審計風險模型修改為新的審計風險模型?,F代風險導向審計是以系統論和戰略管理理論為指導,以降低信息風險為根本目的,以控制審計業務風險為中心,以降低審計風險為根本途徑,以經營風險的分析評估為導向,采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審計思路的一種審計方法。
二、對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本質的認識
(一)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是一種新的審計基本方法。傳統審計風險模型的審計方法實質上仍然是制度基礎審計方法的延伸,它從分析客戶會計報表的固有風險和內部控制風險著手,根據內部控制測試的結果決定實質性測試的性質、時間和范圍。而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則是從企業的戰略分析入手,通過“戰略分析——環節分析——會計報表剩余風險分析”的基本思路,決定實質性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并建立了企業會計報表風險與企業戰略風險之間的邏輯聯系,使這一方法更科學、更有效。
(二)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摒棄了傳統審計簡化主義的認知模式,代之以復雜系統的認知模式,并引入戰略管理分析工具。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思考方法是系統理論所指導的復雜系統認知模式。審計要有效地把握會計報表的錯報風險,就必須從企業的戰略管理活動著手分析,對戰略管理活動進行分析,必須將企業置于廣泛的經濟網絡中進行系統分析。從方法論上講,現代風險導向審計要比傳統的制度基礎審計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對企業了解得更透。
(三)現代風險導向審計運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審計思路。它運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手段,對會計報表錯報風險做出合理的專業判斷,要從企業的戰略管理分析入手,通過經營風險導向和嚴密的邏輯推理,一步一步地推導和落實審計的范圍和重點,確定相關的審計目標和審計程序。通過實施審計程序及取證的結果,并結合重要性的判斷,歸納和判斷整個會計報表的風險并形成最終的審計意見。
三、現代風險導向內部審計的理解
內部審計下的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目前尚無統一的定義。第一種觀點認為,把社會審計中的現代風險導向審計運用于內部審計就是現代風險導向內部審計,即內部審計人員立足于對審計風險的分析和評價,并以此為出發點,制定審計計劃,實施審計行為的一種審計方法。第二種觀點認為,現代風險導向內部審計是指內審人員在審計過程自始至終都關注企業風險(不是審計風險),依據風險選擇項目,識別風險,測試管理者降低風險的方法,并以企業風險為中心做審計報告,協助企業管理風險。
而從第二種觀點的描述上看,所謂的“風險”不是單純意義的“審計風險”,在更大意義上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面臨的各種企業風險。由此可見,此時的內部審計已經成為結合內部審計和風險管理的一種有效工具,審計計劃與公司最高層的風險戰略連接在一起,內部審計人員通過對當前的風險分析確保其審計計劃與經營計劃相一致,將風險管理原則貫穿于審計的全過程,內部審計重點不再是測試控制,而是確認風險及測試管理風險。用這種觀點來界定風險導向內部審計,會與內部審計具體準則對審計風險的定義相背。
筆者認為,在現有準則下,以第一種觀點作為現代風險導向內部審計比較恰當,而第二種觀點與其說是現代風險導向內部審計,還不如說是企業風險管理中的內部審計作用。
四、現代風險導向審計運用于內部審計的必要性及其實施
我們姑且不去定論現代風險導向內部審計的定義,但是在內部審計中實施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既是基于降低審計風險,又是為降低企業經營風險,進行風險管理的一種有效工具。
(一)內部審計實施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必要性
隨著內部審計的監督職能向服務管理職能的轉變,企業需要內部審計對整體的風險管理、內部控制及治理程序提供有效的審計監督和建設性評價,以幫助企業控制風險,實現目標。因此,內部審計不應停留在傳統審計模式上,而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開展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將關口前移,充分發揮預警性作用。綜上所述,在企業內部審計中實施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在內部審計中的運用
1.準確確定審計的重點和范圍。運用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理論,從分析風險入手,準確確定審計的重點和范圍,在審計準備階段,就加大防范力度,即通過對被審計單位基本情況的了解和分析性測試的結果,充分關注被審單位的特殊風險,確定總體審計風險概率和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概率,將審計風險減少到最小程度,確保內部審計能夠發現業務經營活動中的重大違法違規問題及存在的風險隱患,達到實現防范風險的目的。
2.以《內部審計實務標準》為指導,執行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程序,使風險管理與內部審計程序之間協調一致,產生協同增效的作用。一是在制定審計計劃時,針對可能影響風險評估的基礎,制定審計計劃,確定審計項目。二是編制審計方案時,在評估風險優先次序的基礎上安排審計工作。三是確定審計范圍時,要考慮并反映整個企業的戰略性計劃目標,每年對審計范圍進行一次評估,以反映最新戰略和方針。四是在審計實施過程中,通過評價內部控制制度,查找其中的疏漏和薄弱環節。五是在編制審計報告時,應對風險管理狀況進行評價,指出風險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提出加強管理的建議。六是以風險大小作為確定追蹤審計范圍的重要因素。
3.實施控制測試和實質性測試?,F代風險導向審計強調從宏觀上對風險進行評估,但并不是說可以忽視微觀層面的操作風險。因此,應繼續實施內部控制測試,并分析重點,實施實質性測試。在控制測試和實質性測試兩階段中,審計資源的合理配置是關鍵,也是風險導向審計理論的出發點與歸宿。因此,應結合重大風險各因素的綜合分析與判斷,將審計資源向重點風險領域傾斜,以實現“全面審計、突出重點”,在提高審計效率與效果的同時,強化企業風險管理。
4.實現審計手段電子化,提高審計工作質量。一要運用計算機技術,進行內部控制風險的評估,確定標準內部控制的模型,并經常調整、完善,以提高內部控制風險的評估效率及其準確性。二要運用計算機軟件進行分析性測試,提高分析的速度和準確性,擴展分析的范圍。三要運用計算機進行統計抽樣,避免人工抽樣檢查的不足,有效降低審計風險。四要構建完整的審計信息系統,推進風險導向審計與非現場審計有機結合,提高內部審計的質量和效率。
(三)內部審計實施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措施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是為適應企業經營高風險的特點而產生的,同時也是為量化審計風險、減輕審計責任、提高審計效率和質量的一種審計方法。為加強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在內部審計中的運用,筆者認為要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1.建立內部控制評價的新模式。在現代風險導向審計中,內部審計更加關心的問題主要是:控制風險的目標是什么,控制要解決的問題,這種控制是否先進有效,控制風險有多大,是否影響管理當局的決策等。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新的審計環境要求審計人員應通過與企業管理層進行有效溝通的方式,采用新的評價模式,為企業提供更有價值的服務。
2.加強內部審計工作的實效性。在審計技術方面,風險分析和計算機應用甚少,由此降低了審計工作效率。因此,內部審計在轉變目標定位,樹立管理理念的同時,更要重視審計工作的實效性,以確保審計建議的落實。
3.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的素質。對企業而言,需要界定風險范圍、理順風險責任、建立風險模型和風險防范機制,這就是要靠實施現代風險導向審計走出一條迎接風險、化解風險之路。因此要求內審人員都應懂得風險語言,加強風險意識和風險管理技能,提高內審人員對風險的敏感度,以風險為導向做好內部審計工作。
五、結束語
企業內部審計開展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是內部審計的必然發展趨勢,既是職業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當前形勢發展的需要。企業內部審計堅持開展對企業風險管理過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的檢查、評價和報告,促進企業改進管理、實現目標和增加價值,無疑是企業內部的一種最好資源。在實踐中,尚無完整的模式可參照執行,即使有關現代風險導向內部審計的準則出臺后,也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因此,內部審計師在現階段,應首先接受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理念,在執行過程中,將風險評估貫穿審計的全過程,不斷探索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方法,將審計風險降低到最低可接受水平。
參考文獻:
[1]馬文成,王有良.基于風險導向審計的內部審計創新研究[J].會計師,2009(06).
[2]聶海斌.風險導向審計在應用中的問題及完善[J].當代經濟,2009(16).
[3]汪壽成.現代風險導向審計[M].大連出版社,2009.
[4]汪文文.論新形勢下的風險導向審計[J].經濟研究導刊,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