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4 02:47: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虛擬網絡技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在計算機虛擬網絡技術出現之前,我國也在使用一些網絡技術進行信息數據的傳輸和網絡之間的連接,但是以往的這些連接方式由于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那么計算機虛擬技術的實施過程中存在很大的阻礙,那么在計算機網絡技術靈活運用的過程中,就必須要正確的認識到計算機網絡技術使用的靈活性,能夠進行系統網絡連接的靈活使用,從而促進其更有效的利用經濟資源和信息資源進行合理的網絡數據傳輸和運用。通過實現計算機虛擬網絡技術,能夠減少人工操作量,這樣就能夠有效的避免在人工操作過程中造成對計算機網絡虛擬技術的影響,造成后期的維護工作開展的麻煩,在工作過程中,通過減少虛擬網絡的資源消耗,能夠以最小的經濟利益成本實現同等的信息數據傳輸,同時提高了信息數據傳輸的準確性,在保證達到信息交換和數據傳輸最大安全運行的基礎條件下,能夠確保其良好的使用,通過獲取局域網相關的信息,避免了交換機在直接復制信息的過程中容易造成不必要的信息傳輸堵塞,提高了網絡連接的實用性,同時可以有效的替代路由器工作,提高了計算機虛擬技術發展運行的效率,通過將其技術很好的加以應用,從而促進其更好的發展和運行。
二、計算機虛擬網絡技術的應用原則探討
計算機網絡技術在我國最近幾年的發展過程中也取得了很好的發展效果,當前我國的計算機網絡工程發展非常迅猛,在發展過程中由于其先進性的特性,因此其淘汰速度非常的快,那么就需要進行軟件的頻繁更換,在操作過程中耗費了大量的資金,因此在計算機虛擬網絡技術應用過程中,我們需要做好其前期設計工作的開展過程中,在設計工作開展時,要保證其正常的功能良好使用,同時也需要考慮其使用壽命,那么在軟件和硬件更換和設計過程中,需要做好相應的設備篩選工作。通過明確目標,從而在設計過程中,能夠提高設計技術的實施和發揮,減少設計成本的浪費,節約成本,從而更好的推動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良好發揮運用。在計算機網絡虛擬技術應用發展過程中,會存在很多的不確定影響因素,那么在其設計過程中,就需要正確的認識到這些干擾因素對計算機網絡技術發展可能產生的不良影響,從而正確的認識計算機網絡技術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這些問題,能夠正確的對待,并且確保工作的順利開展。在實施技術和網絡技術應用過程中,需要制定嚴格的技術設計規范,通過對其計算機網絡技術進行嚴格的規范和整理,保證計算機性能能夠得到較好的發揮,同時將整個規范設計計劃貫穿到整個網絡技術的應用過程中。讓研究人員能夠通過利用大量的資源確保計算機的穩定運行和功能的良好發揮,從而提高了虛擬網絡的安全實施和操作,在進行規范實施的基礎上,能夠加強對操作規范的認識,改善其操作過程,從而提高網絡的安全穩定運行。
三、計算機虛擬網絡技術的實際應用探析
計算機虛擬網絡技術的發展能夠試下在公開性的網絡平臺上構建一個安全性能高、穩定性強的私人網絡,VPN和VLAN兩種不同的虛擬連接方式相比于其他的連接方式,更加的高效、安全、穩定、經濟,在其運行過程中,采用的是實名制的身份認證方式,這就能夠保證信息的準確性,即使是在公共網絡中獲取到了用戶名等有關信息,也不會造成密碼的泄漏,那么信息數據的安全性明顯提高,提高了整個網絡數據傳輸和保存過程的安全性能。這兩種虛擬的網絡技術,可以在公開網絡技術的基礎上進行了進一步的發揮和改善,采用的是虛擬網絡技術,其表現形式也更加的抽象,在虛擬網絡技術操作和應用過程中,都是由專業的操作人員進行操作和實施,這樣就能夠保證基礎網絡和專業性網絡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使得基礎網絡技術和專業性網絡技術能夠很好的發揮和實施,作為一項獨立的專用網絡系統,計算機虛擬網絡能夠確保個人和公共網絡的分離,做到信息數據的獨立傳輸和獨立保存,從而能夠最大限度的保證資源的穩定、安全和有效。
四、結束語
論文關鍵詞 道德認知 網絡倫理 行為主體 解決措施
隨著社會發展,網絡倫理問題也呈現出新的類型和特點,由于網絡倫理自身的特性,導致其與現實社會中的道德認知存在很大的差異,出現雙重標準,引發一系列的網絡倫理問題,導致網絡道德失范。網絡環境及網絡主體對網絡道德認知有很大的影響,本文主要基于道德認知角度,對網絡倫理問題進行了研究,分析了網絡道德認知在解決網絡倫理問題、規范網絡道德建設的重要性,以期提高網絡主體的道德修養,凈化網絡環境,構建網絡倫理規范體系。
一、道德認知對網絡倫理的影響
(一)道德認知是網絡倫理形成的基礎
網絡技術、人與網絡社會、人與人間的關系是構成網絡倫理道德的三大要素,人們主動加入到網絡交往活動中,在網絡技術的作用下,這些交往活動將不同地區的人們聯系起來,從而形成網絡社會。現實倫理和網絡倫理的主體都是人,網絡只是一種載體,倫理道德的主體并不是網絡。在網絡環境中,人們通過網絡技術進行交流,網絡道德的本質就是人在網絡活動中的具備的道德規范,網絡主體道德觀念的形成、發展都建立在道德認知的基礎上形成的,只有做好道德認知培養工作,才能形成健康的網絡倫理道德觀。
(二)網絡倫理影響著道德認知的形成
網絡社會作為現實社會的延伸,管理模式比較松散,缺乏監管機制,自由性強,僅依靠道德自律來規范人們的言行,因此必須要重視人們道德認知能力的培養,提高人們的道德自律能力。在網絡社會中如果缺失道德自律能力和道德責任感,必然會導致網絡社會混亂。網絡倫理的自律性要求人們必須加強對自身道德能力的培養,根據道德自律原則來約束和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思想。
網絡虛擬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在這個自由、平等的社會中,各地文化和多種道德觀相并存,多源性的網絡道德必然會引發道德沖突,改變甚至同化了傳統理論觀念,網絡社會陷入失范、混亂無序的狀態。此外還會影響人們的網絡道德觀,對道德主體認知產生種種影響而造成的矛盾沖突,導致人們的道德感受和行為產生偏差,因此必須要正確的引導人們道德認知,不要因為網絡道德多樣性而導致人們道德認識混亂,避免網絡倫理問題的出現。
二、網絡倫理問題的現實表征
(一)道德意識的沖突與裂變
1.道德虛無主義和個人主義盛行
人們在網絡虛擬空間中能夠相對自由的發表言論,充分釋放內心的想法,強調自我,展現個性,人們在網絡空間的表現在更大程度上接近于真實的自己。但是由于網絡社會的自由無政府和無中心特點明顯,網絡行為主體將自己作為網絡道德行為的判斷者,不考慮其他人的感受,忽視法律和社會傳統規范,使得道德虛無主義和個人主義盛行。
2.缺失道德責任感
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認知在網絡社會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網絡社會環境中,人們通過網絡信息技術進行一系列的虛擬交往。隱匿性、虛擬性和互動性是網絡空間最大的特點,從而使得傳統倫理對人們交往活動的約束力減弱。人們在網絡社會釋放自己在現實生活中隱藏的本性,降低對自身道德的要求,沉迷與網絡中虛擬的身份,道德認知能力下降,從而導致網絡主體喪失道德責任感。
3.主體情緒浮躁及文化霸權主義蔓延
網絡社會對多種信息的監控力度較弱,缺乏對信息者的限制,不斷產生大量的網絡信息,讓人們眼花繚亂,網絡行為主體長期受網絡資訊的影響,很容易產生精神上的焦慮、疲乏,最終使人們迷失自我,導致主體情緒浮躁。另一方面,由于發達國家在網絡信息交流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占據大多數的信息資源,西方國家的信息輸出量較大,便于向其他國家傳遞本國的意識形態及價值觀,從而導致文化擴張,形成文化霸權主義。
(二)道德行為的脫軌和失范
1.網絡犯罪現象猖獗
信息技術是網絡社會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在社會科學技術不斷改革更新的飛速變化中網絡技術也不斷經歷著飛躍式的變化,然而網絡安全管理和防護功能的發展遠遠落后于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步伐,進而導致網絡漏洞的出現,也給不法分子提供了不良的犯罪平臺,網絡信息安全問題頻頻出現,屢治不止。不法分子根據網絡特點和缺陷借助一定的網絡工具和先進技術對他人的網絡系統進行破壞和侵犯,諸如病毒傳播,盜取和篡改信息等,造成個人或者政府等部門重要信息的泄露和破壞,帶來不良影響和巨大的損失。還有一部分網絡犯罪組織借助網絡平臺利用論壇,貼吧,郵件等方式進行廣告宣傳、傳播電腦病毒、發送垃圾郵件破壞系統或散播謠言等舉動,由此來達到這些組織既定的商業或政治目的,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巨大不便,也阻礙了社會的和諧順利的發展和繁榮,是值得重點解決的突出問題。
2.網絡言行隨意放縱
網絡社會同現實社會不同的是,其不存在真實的主體,人們的言行不會受到社會輿論和監督的影響,主體間的約束力降低,人們不必擔心是否符合傳統倫理道德的標準,使人們長期壓制的欲望、本能和沖動得到釋放,追求快樂最大。人們的外在行為規范及社會道德的不受限制,網絡行為主體就會出現為所欲為、不負責任的不道德行為。
三、解決網絡倫理問題的措施
(一)傳承和發展傳統倫理內涵,將網絡倫理和實現傳統倫理結合起來
網絡社會依靠網絡倫理制定一系列的規范措施,其在傳統理論體系的基礎上,結合現代和傳統倫理而形成了網絡倫理體系,同傳統倫理體系有著緊密的聯系。在信息化和網絡化時代,并不意味著完全摒棄傳統理論體系,其在構建網絡倫理體系的過程中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人們必須恪守傳統倫理道德,在繼承中揚棄,在揚棄中發展。要基于網絡倫理的基本特征,對傳統倫理道德的傳承中要注意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吸收原有的運行機制,整合傳統倫理資源,不斷探究和創新,發現新的網絡倫理元素,使網絡倫理體系的建設更加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促進網絡社會的健康發展。
(二)側重人的全面發展,調整網絡技術和人的關系
傳統倫理道德指的是指導人們行為的觀念,是處理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過程中應遵循的準則,能夠維持社會秩序,是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的基礎,體現出定型化、體系化和制度化的特點。同傳統倫理不同,網絡主體的道德認知水平直接影響著網絡倫理規范的發揮,具有非定型化和非制度化的特點。解決網絡倫理問題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以人為本,將網絡主體作為重點,重視人的全面發展,實現科技發展與人的發展的有機結合,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從而保證信息與網絡安全的網絡倫理規范體系的構建,有效的解決網絡倫理問題。具備了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道德水平的網絡主體能夠約束自己的言行,推進網絡依法規范有序運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網絡社會,維護網絡用戶的合法利益。
(三)堅守人文道德,體現人文情懷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化、網絡化時代的到來,作為網絡的主體,人們要嚴格遵守和發揚人類社會所普遍推崇的人文操守及其基本規范,傳承人文凝聚精神,提升人文道德涵養和道德認知水平,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和人文涵養,有效的避免人性在數字化和符號化的虛擬網絡社會中被扭曲和異化的情況。只有這樣人們才能客觀的評判各種道德現象,形成正確的道德態度和意識,提高道德自律能力,堅守自己的準則,抵制各種侵蝕和誘惑,鄙視不潔、不善、不義、不道德的行徑,不接觸不道德、不合理的事物,不隨波逐流,發揚人的尊嚴價值,不斷提高自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彰顯人文關懷。
(四)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定制符合我國國情的針對性對策
【關鍵詞】網絡時代;數字圖書館;高校圖書館
當今社會,信息技術已經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力,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網絡也越來越普及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人們足不出戶就能在網上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網絡環境對圖書館在很多方面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因此,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對高校圖書館的工作提出了嚴峻挑戰。面對挑戰,圖書館應如何應對?怎么能與網絡時代接軌關系到高校圖書館的生存與發展。
一、網絡環境下高校圖書館的現狀
(一)大量讀者的流失。網絡以其方便快捷、低廉和無限制的特點正在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信息獲取方式,越來越多的人把對文獻信息的需求從利用圖書館轉到在互聯網上查詢,既節約了時間,同時也保護了人們對信息需求的隱秘性,最重要的還在于減少了人們查閱資料時的一些繁雜手續,這種現象最直接的體現就是讀者流失,圖書館紙質文獻的借閱量明顯下降,到館讀者大幅度減少,與此同時也減弱了圖書館讀者服務與教育功能,使得傳統的高校圖書館備受冷落。
(二)部分高校圖書館網絡化環境尚未形成,自動化水平較低。這部分高校圖書館的數據庫建設未成規模,信息資源共享極為有限,同時軟件的通用性、成熟性還需進一步檢驗。
二、網絡時代下高校圖書館改革與發展思路
(一)加強現實館藏資源的數字化建設。高校圖書館實現網絡化的基礎就是建設館藏書目數據庫,具體來說就是對館藏各種類型文獻以數字化方式進行組織,在圖書館主頁上展示高校圖書館的館藏信息資源,并提供給用戶使用,例如提供館藏書刊的目錄或根據讀者需求有償提供原文等。
高校圖書館可把部分館藏資源進行數字化轉換比如教學參考書、需求量較大的圖書、重點學科用書等,以此來減少因復本過少引起的拒借現象,從而提高館藏圖書資源的利用率,擴大共享范圍。
(二)重視信息資源的共享與共建。網絡環境中的高校圖書館不再是一個獨立的藏書機構,而是網絡的一個重要環節。高校圖書館要改變現有的收集、整理、傳遞文獻信息模式,逐步過渡到數字化、電子化的信息模式。同時要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建成各種數據庫,實現國內外網絡化文獻信息資源共享。由于條件有限,高校圖書館不可能收藏所有的文獻信息資源,在這種情況下高校圖書館實現資源共建共享,還可以解決經費不足這個問題。
(三)建設特色數據庫。重點學科資源建設是高校圖書館一項長期性的基礎建設,能滿足高校師生對特定領域信息資源的深層次要求,因此,建立重點學科專題數據庫對于高校圖書館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建設中應突出專業特色,包括本專業的專著、教材、專業期刊以及分散在其他報刊中的本專業文獻等等,形成具有學科優勢、完整系統的特色數據庫。
高校每年都有大量科研課題的任務,科研課題從立項到課題的完成,需要大量的信息資源,因此高校圖書館有必要建立科研課題導航索引,組織專人負責,為各課題建立檔案,將分布在網絡上的相關信息進行集中,分類整理、加工。
高校學生的學位論文是學生在導師指導下完成的科學研的書面報告,經過答辯通過的學位論文,一般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特別是博士學位論文在某些學科具有重要價值。我國的學位論文基本都沒有在學術刊物上發表,所以,高校圖書館應建立本校的學位論文數據庫,加強學位論文收集工作,建立完善的學位論文呈繳制度,促進學位論文的開發利用。
三、高校圖書館未來發展模式--數字圖書館
(一)數字圖書館的概念。數字圖書館是由英文“Digital Library” 翻譯過來的,但到目前為止,對數字圖書館的概念還沒有統一的認識,實踐也沒有固定的模式,我們所說的數字圖書館是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有高度價值的多媒體信息,如圖像、文本、語音、科學數據庫等進行收集整理、規范化的加工處理,使其轉化為數字信息,然后通過互聯網連接起來并進行高效地傳播、接收,使處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用戶能夠隨時的利用數字信息,接收各種服務,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信息資源共享。
(二)數字圖書館與傳統圖書館的區別。與傳統圖書館相比,數字圖書館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靜態的藏書建筑物,也不再以實有性的建筑物作為標志,而是以“讀者需求為中心”,擁有超大規模信息資源的信息空間,是一個實現了虛擬性與現實性并存的動態多功能信息服務機構,它是由眾多圖書館或信息中心組成的數字資源庫,具有快速占有并便于提供信息資源的能力;數字圖書館強調的是“虛擬館藏”,收藏對象發展到以電子文獻為主,典藏的“圖書”不再孤立地散布于世界各地的圖書館中,而是永久性存流動在信息網絡上;數字圖書館要面對快速變化的用戶需求的挑戰,因此館藏發展將從根據用戶的潛在需求轉變為根據用戶的現實需求來提供信息。
(三)高校數字圖書館建設的原則。高校數字圖書館要“因校、因需、因人制宜”,定位一定要準確,要將有限的經費投入到重點特色化建設中去,要充分利用學校的科研、學術及人力資源優勢,制定出切實可行,利于本校發展的數字圖書館建設方案。
高校數字圖書館需要統籌安排、統一經費使用,建立起相應的信息資源建設管理體制,共享共建。同時要加強數字化管理人才的培養,尤其是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定期對管理人員進行培訓,以提高其業務水平,以便更好地使用數字圖書館對人才的需求。
四、結語
高校圖書館是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為教學科研服務的重要任務,網絡時代的到來給高校圖書館的工作帶來了很多便利,但同時也讓其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高校圖書館的發展應放眼未來,與時俱進,更新觀念,加強與網絡技術發展的聯系,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才能滿足讀者對知識的需求,更好的服務于社會。
參考文獻
[1] 張樹華.數字時代的圖書館信息服務[J].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
關鍵詞:網絡道德問題;校園網絡文化;應對方式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03(2013)13/15-0055-03
網絡技術不斷改變著我們的學習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也改變著人與人的交往方式。作為學生,他們充分享受著信息時代的輝煌成果,網絡龐大浩瀚的知識信息源、高度的開放性和交互性、逼真的環境、色彩絢麗的圖片、悅耳的音響以及各種多媒體仿真畫面等,為學生展示了廣闊的學習天地,引領著他們不斷去接受新知識。但是,網絡在造就新時代的同時,也把學生帶入了一個全新的生存與發展的技術與人文環境中,網絡空間隨處傳播的各種觀念、思潮對他們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黃色風暴”、“行為失范”等幾乎與新技術相伴而生,使傳統的校園文化受到沖擊,學生網絡道德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生網絡道德問題
1.責任感的弱化
簡單、便捷、自由的網絡交往容易造成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弱化。網絡的快捷性、開放性、豐富性、交互性給學校教育拓展了一個虛擬的教育空間,它不但可以開拓學生視野、豐富知識,也滿足了他們個性化的需要,可正是這個無邊無際的、五光十色的自由虛擬空間,較少有對個體行為的規范和約束,使他們滋生了不用承擔任何責任和義務的思想。在學生看來,獲得滿足感、實現自身價值是第一位的,哪怕這種滿足和實現是虛擬的也無妨。就此,在網絡技術的幫助下,他們終于可以毫無顧忌地進入聊天室交友和聊天,隨意地改變自己的身份和觀點,迎合對方的興趣和愛好。這種缺乏社會輿論監督和制約的交往,使一些自我控制能力差的學生,整天沉溺于網絡世界,不思進取,對集體活動不感興趣,在網絡上耗費很多時間和精力,不但影響學習,也削弱了對自己、對社會的義務和責任,有的甚至引發人格障礙。
2.是非判斷模糊
高中學生,其思維模式、道德觀念、行為準則容易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尤其在一些學生喜愛的網絡游戲中,道德認知與判斷更有問題。有些學生熱衷于在閃爍的屏幕前進行著假想的毀滅,正義感、道德感早已置之度外,大規模的“殺戮”被視為是一種威懾,幾千萬人的“死亡”被當作一次勝利,戰爭的連續升級被看作是和平,他們的正義感和道德規范的作用更是無從談起。在這個虛擬的空間里,他們基本的是非判斷意識模糊,人所具有的情感底蘊喪失殆盡。
3.失范現象嚴重
網絡超乎想象的發展速度似乎使現實社會的道德規范難以適應變化多端的新環境。即使制定了網絡規范,也往往跟不上網絡升級換代的速度,即使是接受良好道德教育的學生,久而久之,也難免由于放任自流而拋棄現實社會中具有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責任感,甚至將網絡社會中那種肆無忌憚的行為延用于現實社會,其內心的道德沖突和外在的失范現象愈演愈烈。諸如某些學生花費過多的時間沉湎于一些低級趣味的游戲,或傾心網上所謂纏綿的“愛情”,網絡設置的文明陷阱某種程度加劇了學生道德行為的沖突和失范。
4.道德約束力減弱
社會輿論、傳統習慣與內心信念是維系道德力量的基本因素,三者的有機統一才能確保道德他律與自律的共同作用和道德的有效約束力。然而,網絡社會的輿論由于不能直面道德問題的當事人,因而難以發揮應有的效用,而傳統習慣正經受著新科學技術、生活方式和思維多視角的挑戰,網上的多元道德認同使學生經常處于矛盾沖突的道德選擇中,給其內心道德信念的形成和發展造成了很大的擠壓和誤導。表現在人際情感方面,一些學生更熱衷于投入網絡交往,獲得宣泄與安慰,他們淡漠傳統倫理重視的人倫關系及社會正常的人際交流,對傳統的親情、友情與平等互助、和諧一致的道德關系以及傳統交往中遵循的真誠、信義、責任等價值標準的認同感大大降低,最終使自己的心靈更加孤僻、冷漠和封閉。
網絡信息內容產生的地域性和不良信息傳播的超地域性加大了網絡信息監管的難度。盡管網絡監管部門及網絡運營商可以通過網絡技術手段對有害信息進行必要的過濾和監控,然而,漫無邊際的網絡世界決定了這種監管能力十分有限,且具有明顯的滯后性和局限性。據統計,我們目前能夠檢索的網頁不足全部網頁的30%。因此,網絡生態環境治理任重而道遠。職業責任感呼喚教師必須超越傳道授業解惑者的單一角色,積極參與網絡生態環境的治理。教師首先要積極參與校園網絡文化的建構與批判,應憑借特有的政治責任感、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團結社會各界的力量共同凈化網絡環境,營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其次要積極參與校園網絡文化建設。
二、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方式
1.加強學校紅色網站建設,為學生交流搭建平臺
網絡具有開放、交互及終端用戶獨立自由等特點,受眾常因興趣、愛好和某種需求而選擇使用網上資源。沒有吸引力就是沒有生命力的表現,在校園網上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不僅要通過網絡傳播主流價值文化、各種信息,以精彩的動感畫面和豐富的內容來吸引學生的參與,而且要利用網絡為學生提供便捷的服務,以獲得他們的信任。學校應集中力量,重點規劃一批有基礎、有特點、有吸引力、有影響的內容。應該有針對性地設立不同年級不同階段的心理咨詢、科技活動(如科技小論文、小制作、小發明,我校科技活動很有特色,被評為江蘇省科技特色四星級學校)、學生社團(如我校江南文學社、北眼、北原地學社等)、優秀學生風采(展示身邊各類典范,樹立榜樣)、校長信箱(收集有關學校的意見和建議)、校園論壇(就學校關心的問題組織討論)等欄目和板塊,加大對學生的指導和服務力度。同時,還應抓住國內外重大事件和國內重要節日、紀念日等教育資源,加強紅色網站建設,及時推出相關背景材料,以先進的文化占領校園網絡空間,使網絡成為學生的網上精神家園。
2.利用校園網絡優勢,弘揚傳統文化,培育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以勤勞、勇敢和智慧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形成了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傳統文化,并在發展中孕育了自己特有的精神風格和道德風貌,其內容博大精深,不僅包含了哲學、社會科學、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成就,而且蘊涵著崇高的民族氣節和優良道德,留下了豐富的文物史跡、經典著作。充分利用網絡優勢,大力加強優秀民族文化欄目的建設,引導學生學習傳統文學經典、高雅藝術作品和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了解中華民族的光輝歷史和優秀傳統文化,從中汲取營養,激發不斷前進和探索的勇氣和動力。
3.適應網絡化時代的特色,重視道德實踐,堅定理想信念
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是一個人一生進取的航標,只有理想遠大,信念堅定,才能不斷追求更高的發展目標,增強社會責任感。積極開展一些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道德實踐活動,選擇各種節日、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紀念日,開展基本國情和形勢政策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和網上交流活動,開辦網上民族英雄紀念館,從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高尚品格和感人事跡中汲取力量,陶冶情操,堅定信念,振奮精神,增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4.利用現有教育資源,繁榮校園網絡文化生活,培育人文精神
人文素質是指一個人成其為人和發展為人才的內在品質,一個人人文素質的低劣和缺乏,最終會影響人的發展。加強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就要充分重視和運用信息網絡技術,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發揮網絡文化的作用,開展豐富多彩的網絡文化生活,實現虛擬和現實的統一,在潛移默化和寓教于樂中影響和教育學生,不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要利用現代技術來提煉、豐富和完善校園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廣泛組織以思想、文化、娛樂、科技為基本內容的新型校園網絡文化,使之吸引學生來參與;要通過建設健康和諧的人文環境和數字環境,凈化學生的心靈,鼓舞學生的精神,提高學生的文化功底和文化品位,不斷培育學生的人文精神。
5.以文明修身為載體,倡導健康上網,培養誠信品質
誠信不僅僅是一種個人的美德和品質,而且是一切道德的根基和本源。一個人如果沒有誠信的品質,不僅難以形成內在統一的自我,而且很難在事業上取得成功。因此,要通過組織學生參與文明修身承諾、文明上網、健康上網等一系列教育活動,不斷提高網上自律能力,強化網絡責任感,無論在網絡外還是網絡上都應具有較高的政治素質和道德情操。在網絡上學會尊重別人,理解別人,自覺塑造網絡健康人格,將誠信教育與文明修身的美德融入到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切實樹立“說誠信話,辦誠信事,做誠信人”的觀念,養成“誠信待人,誠信處事,誠信學習,誠信立身”的良好習慣。著力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
總之,網絡技術給教育帶來無限生機的同時,由其帶來的諸多負面作用也不容忽視。在學校德育教育工作中,正視網絡技術發展帶來的倫理、道德的問題,在網絡技術的應用中加強人文關懷,構建良性校園網絡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 馬秀麟,李葆萍.從青少年網絡道德視角看教育信息化的責任[J].中國電化教育,2008,(5):34-37.
[2] 瞿衛星.網絡道德的失范與建設[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1):83-88.
[3] 王艷.中學生網絡道德教育模式的構建[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1,(7):67-70.
論文關鍵詞: 信息技術 微電子專業教學 應用
論文摘 要: 信息技術包括多媒體技術、虛擬仿真技術、網絡技術,等等。它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普及,使得傳統的教學方法正在向現代教育技術方法轉變。針對新興的多學科綜合的微電子專業,作者討論了信息技術在微電子專業教學中的作用與意義,聯系實際教學實踐,指出了各種信息技術的特點及應用中需注意的關鍵問題。
信息技術是現代教育技術的基石和重要組成部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強化信息技術應用。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水平,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信息技術與高校專業教學相結合,可以改進教學手段、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增強教學效果。
微電子專業是我國近年來大力發展的一個多學科綜合、高技術密集的新興專業,主要研究半導體材料、器件與工藝和集成電路與系統的設計、制造和測試等理論和技術。微電子專業教學由于課程開設時間較短、涉及學科多、理論性強、同時又與實踐結合緊密。因此如何有效地改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成為微電子專業教學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到微電子專業的教學活動中,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促進了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1.多媒體技術在專業教學中的應用
多媒體教學是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最典型、最廣泛的具體應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是指采用圖像、動畫、視頻等新穎的教學形式,將教學內容生動形象地展示給學生,使學生獲得直觀的感性認識。多媒體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特別是重難點內容的理解和吸收,是對傳統教學方式的突破和有益的補充。針對于微電子專業的特殊性和綜合性,我們在教學中采用多種多媒體表現方式,分別應用在以下幾個方面。
1.1幻燈片教學
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通常由多頁幻燈片組成。在幻燈片中可以插入各種對象如文字、圖片、圖形、表格、藝術字和聲音等,把抽象的、難以直接用語言表達的概念和理論以直觀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現出來,有效地增強了教學效果。微電子專業課程理論較多,信息量大,直接講授學生感到比較枯燥。使用幻燈片教學后,色彩豐富,圖形清楚,概念清晰,有助于把抽象概念形象化,復雜問題簡明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
1.2動畫演示
電腦動畫的運用能夠進一步提升多媒體技術的作用和效果。動畫能夠將微電子專業課程中遇到的深奧的理論問題和復雜的內部機理,通過簡單的畫面動態地表示出來,從而使學生加快加深理解,特別有利于重點難點的掌握。另外,電腦動畫能夠逼真地再現微電子工藝流程的加工過程,可以模擬實際操作步驟,從而可以代替或輔助部分實踐教學。
1.3錄像放映
微電子專業的實習單位往往是高投資、大規模、貴重設備云集的高科技公司。這些公司管理制度嚴格、專業程度高,對在校學生進企業實習有著很多限制,同學們經常只能去參觀工廠環境,遠眺機器的運作,甚至有些生產企業不對學生開放實習。這樣,教學得不到生產實踐的支持,使得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降低了教學效果。而將企業內部的生產流程拍成錄像,或者購置相關內容的影像資料,通過多媒體放映給同學觀看,可以近距離地觀摩生產流程和設備運作、了解技術細節,對不甚明白的內容可以反復觀看。采用這種方式進行教學,同學們紛紛反映大開眼界,受益匪淺,不僅對課程里所學的內容有了直觀的認識,而且了解到產業的前沿發展。
2.虛擬仿真技術在專業教學中的應用
得益于計算機硬件的飛速進步和軟件技術的迅猛發展,虛擬仿真技術成為當前流行的新型教學手段。傳統的實驗教學手段,局限于實驗室購置的設備和儀器,特別是微電子專業的實驗設備價格高昂、操作復雜、容易損傷,使同學很難得到上機鍛煉的機會。而使用基于虛擬仿真技術的教學方式,過程簡單靈活,交互方式多樣,結果直觀明了,既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又能提高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創造性。
虛擬仿真技術在微電子專業教學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電路設計方面,基于電子設計自動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EDA)技術實現對電子線路(包括集成電路與版圖)的模擬仿真;二是在微電子工藝與器件方面,基于半導體工藝和器件的計算機輔助技術(Technology Computer Aided Design,TCAD)實現對微電子制造工藝和半導體器件結構及工作過程的仿真與演示。使用仿真軟件所提供的強大功能,包括軟件所具有的可升級性,在課堂和實驗中通過軟件設計微電子電路、工藝和器件,在屏幕上模擬其功能,可使教學概念清晰,內容生動,過程可視,還能夠大幅節省實驗設備的購置和維護費用,經濟高效。
3.網絡技術在專業教學中的應用
近年來網絡技術更加普及,也更加方便,特別是校園局域網的建設,提供了學生隨時隨地使用各種終端進行網絡學習的教育環境。這也促使我們把教學平臺從教室向網絡拓展,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教學的形式和基本架構,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互聯網和校園局域網一方面可以作為信息資源庫,為微電子專業課程教學提供教學教案、課件、習題等資源的下載和在線瀏覽;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師生課外互動的平臺,進行答疑、作業提交、通知等教學活動。這兩種方式也是目前微電子教學中最主要的網絡應用手段。使用網絡教學有助于師生雙方的交流,教學信息的豐富,以及多元化教學,等等。網絡教學的推廣和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極大地推動了網絡技術在教學體系中的應用,將會成為現代教育技術的主流之一。
綜合運用信息技術的各種方法和手段,結合微電子專業特點,更新教學觀念,加強教學實踐應用,能夠有效地提升教學效率和效果,培養出更優秀的符合社會需求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劉子良.發揮幻燈片在計算機輔助教學中的作用[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7,52(6):22-24.
論文摘要:近年來,隨著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網絡技術的興起和迅猛發展,網絡思想教育正日益成為思想教育領域的一個嶄新課題,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本文圍繞網絡思想教育的涵義及所具備的內容的擴充性及趨異性特征,著重研究了高校網絡思想教育的方法,希望有助于推動該研究的進一步深入,而且能為網絡思想教育的實踐提供有益的指導。
隨著國際互聯網在全球范圍內的迅速發展,互聯網的雙向交流方式,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語言方式,對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和人自身的生存與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尤其計算機在高校的高度普及,互聯網也為中國大學生生活方式的變革提供了全新的媒介生活條件和網絡生活空間,大學生的思想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李嵐清同志在第九次全國高校黨建工作會議上也強調指出:“要高度重視和充分運用信息網絡技術展思想政治工作,使廣大師生在享受因特網傳播信息便利、快捷的同時,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币虼?,正確認識網絡文化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加強高校網絡思想教育方法研究,已成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務。
一、高校網絡思想教育的涵義及其特性
1、高校網絡思想教育的涵義
通過幾年的研究,學者們不斷深化了對網絡思想教育內涵的認識。劉梅從技術特征角度出發,認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據傳播學和思想宣傳的理論,利用計算機網絡所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了解計算機網絡和多媒體知識,掌握現代傳播技術的基礎上,通過制作、傳播和控制網絡信息,引導網民(或受眾) 在全面客觀地接觸信息的基礎上,選擇吸收正確的信息,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韋吉鋒則從人的本質角度,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指抓住網絡本質,針對網絡影響,利用網絡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網民施加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和信息素養教育方面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養的網上雙向互動的虛擬實踐活動。
2、高校網絡思想教育的特征
網絡思想教育是思想教育與信息網絡技術相結合的產物,是傳統思想教育在工作領域、工作方式及工作手段上的拓展和延伸。與傳統的思想教育相比,網絡思想教育具有以下顯著特征:
(1)網絡思想教育內容的擴充性
網絡是個開放系統,網絡的隱匿性使得上網者的主體地位大大提高,虛擬上網過程中,受教育者即使認同網上的內容后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進行再虛擬上網。這種帶有傳承意義的虛擬行為,在更深的層面上深化了教育者上網的內容,造成了言論自由度大幅度的擴張,使新的理念、認識等有價值的東西, 在開放平等的關系中得到認同、肯定、傳播,這在客觀上添增了新的網絡內容。同時,網絡超密度、超高速的傳輸技術,使任何信息都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增量擴容,在擴張中也實現了網絡教育的巨大效能。
(2)網絡思想內容的趨異性
一般情況下, 網上內容趨異性是由網絡教育者決定的。網絡教育者可充分利用社會職責、話語權力以及其它方面的優勢, 充分利用掌握信息資源的優勢, 把各級各類教育網站建設得更好, 內容豐富多樣。廣大受眾為滿足認識啟蒙、認識補缺、認識偏頗及認識超越,就需要上網尋找這方面的答案,這是一種自組織行為,它既是一種通過教育者表現出來的社會組織行為, 又是一種單個自組織行為, 二者的結合, 使受眾完成了對網上內容的自主選擇。受眾上網, 一般說來是“求其友聲”, 以求同性為指導, 但要實現這種求同性, 又必須以趨異性為前提。因此, 在網絡思想教中,如何樣解決趨異性與求同性這對矛盾, 是有待于網絡思想教育者進一步探索的問題,于是研究高校網絡思想教育的方法也就成為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
二、高校網絡思想教育的方法研究
1、堅持疏導方法。
網絡思想教育,是一種社會組織行為。單個的組織系統必須服從整體組織系統的需要。在網絡思想教育中,教育者組織行為的目的是提高廣大受眾及自身的政治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質,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作為處于主體地位的教育者,就必須科學設置網上教育的內容,上網的受眾在思想觀念上認同主流社會。這種相容性,為網絡思想教育者堅持疏導方針,提供了基礎性的前提條件。在網絡思想教育中,客觀上要求網絡思想教育者, 對受眾思想認識問題,以及工作、學習、生活、家庭中的具體實際問題,盡可能做解惑析疑的工作,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受眾愿意接受網上教育,并保持受眾思想趨上行為的相對穩定性,以發揮網絡思想教育的更大效能。在整個網絡思想教育過程中,受眾出現認識上偏差、反復、片面、偏激甚至錯誤,是經常存在,為了達到教育者的目的,必須堅持疏導方針。
2、強化自我評判能力。
網絡思想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對象化實踐活動,它是以網絡作為載體的龐大系統工程,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具有顯著的人為性。在網絡思想教育中,人不僅是教育主體,同時也是教育最直接的目的。網絡不僅是傳播文化精神、價值觀念、培養人的知識技能的工具,而且使人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主體可以自主能動地進行選擇,必然導致對行為主體的網絡行為合理有序的困擾,特別是信息一體化進程的加劇,各種價值觀念紛呈,不同文化意識相互碰撞,排斥在多元文化和價值觀沖擊下,網絡思想教育中的知識滋長出不確定性和相對性,不再具有絕對的權威性、確定性和壟斷性。由此可以看出,保證網絡背景下的思想教育正確導向,提高主體自我評判能力,必然有助于主體在虛擬化的自由環境中提高價值判斷能力,正確決策,對自我高度負責。
3、建立長效的網絡思想教育機制。
目前,高等學校教育手段現代化已初具規模,接受和參與網絡教育已成為大學生的一種時尚,利用網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徑。在工作機制上,高校若要推動網絡思想教育健康發展,保證網絡思想教育持續性和有效性,必然要求建立明確的網絡思想教育原則和指導思想;建立長效的網絡思想教育工作機制;建立網上信息資源利用制度、網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網絡用戶操作規程和網絡服務制度、網絡思想教育隊伍建設制度。所以,我們要結合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和高等學校教育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的特點,定期組織網絡管理人員進行業務培訓、考察學習、交流取經,通過各種形式培養一批網絡技術骨干。鼓勵思想政治工作人員、優秀學生干部、學生社團成員和學生積極分子參與網絡管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性,逐步形成全方位的網絡思想教育工作群體。
三、一點啟示
互聯網對思想教育就其特點來說是全面和深刻的。一方面,在當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使得我國意識形態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各種文化觀念和社會思潮相互交鋒,信息技術的產生和發展對思想教育的有效性提出挑戰,應對網絡環境的思想教育理念、方法就需要不斷探索和創新;另一方面,互聯網的發展深刻地改造著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的思想必然出現新問題、新特點。因此,在實踐中不斷深入網絡思想教育研究,將網絡對目前和未來可能對大學生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響,對思想教育理論和實踐發展產生基礎性的影響,在對大學生知識的傳播所具有的開放性、以及受眾在網絡環境中創造的網絡文化(網絡文化可以反作用于受眾,重塑受眾,網絡文化的虛擬性)等特征上,都顯示出網絡思想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而網絡思想教育的方法研究就成為網絡思想教育發展和改革任務中的重中之重。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作為一柄“雙刃劍”,其負面社會問題還會不斷出現,對此,我們必須保持足夠的文化警覺,應從增強國家競爭力和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角度著眼,來對大學生的網上行為進行心理上和思想上的導向,提高運用網絡開展思想工作的能力,以適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勢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馬萍,張世梅,加強高校網絡思想教育的基本途徑[m],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3)。
[2]彭雪開,論網絡思想教育的趨異性[m],長沙大學學報,2003(3)。
[3]彭雪開,論網絡思想教育內容的擴充性[m],郴州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1)。
[4]張瑜,網絡思想教育研究的現狀、問題與展望[m],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4(2)。
論文摘要:網絡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它以極大的實用性和娛樂性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群。它如同一把雙刃劍,既有巨大的使用價值,同時也存在著值得警惕的負面影響。新時代呼喚網絡道德教育,學校德育面臨新課題,必須開展體驗式網絡道德教育活動,豐富校園文化的內涵,在體驗中規范網絡行為。
當今社會已進人以互聯網為標志的信息時代。互聯網技術的發明和應用正在迅速改變人們的生活。伴隨著網絡技術成長的青少年一代,其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行為模式越來越受電腦網絡的影響。
一、新時代呼喚網絡道德教育,學校德育面臨新課題
網絡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它以極大的實用性和娛樂性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群。它如同一把雙刃劍,既有巨大的使用價值,同時也存在著值得警惕的負面影響。
伴隨著網絡技術成長的青年一代,其思想較為叛逆。他們獨斷獨行的意念,我行我素的風格,反傳統的傾向等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多少孩子因迷戀游戲寄生于網吧,又有多少學生受網絡不良信息的毒害,而以身試法。16歲少年沉迷網絡游戲,為弄到上網的錢半夜偷竊砍死了三人。由于網絡的隱蔽性,網絡人際關系的虛擬性,不確定性?!霸诰W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因此,青少年的網絡行為幾乎可以不再受到傳統首先規范的約束。他們在接受網絡教育的同時,也被某些網絡的不良信息浸染,以致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如何為青少年構建社會所認同的向上的、健康的精神家園。如何充分利用先進的技術來改進和創新學校德育工作,或為我們必須面對的新課題。
二、網絡道德是與現實道德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一種新型道德
所謂網絡道德是指網民利用網絡進行活動和交往時所遵循的原則與規范,以及在次基礎上形成的新型倫理道德關系,是所有網民應該遵循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它是種自主自律的道德。網絡社會的道德不像傳統道德那樣,主要依靠輿論來規范個體行為,而是靠大家“獨善其身”,有別于傳統道德的他律道德的自律道德。說它與現實道德有聯系,是因為網絡道德終究是一種社會道德,網絡道德的形成發展不是無源之水,它依然深深扎根于現實之中。因而它的構建顯然也要依照人類共享的道德準則來進行。說它不同與現實道德最明顯的區別在于他們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不同。前者適用的范圍是虛擬空間,后者則是適用于實在的物理空間。
三、開展體驗式網絡道德教育活動。豐富校園文化的內涵,在體驗中規范網絡行為
首先,開展網絡德育,就是要將德育與網絡技術完美地相結合。德育要借助網絡技術充實和完善自身的內容和發展,能形成德育的吸引力,親和力,凝聚力。這就使得教師本身必須具備一定的網絡技能水平,能夠熟練運用各種軟件裝扮個人空間以吸引學生的視線,并在此基礎上加以引導。
其次,要繼承有生命力的德育手段。比如用電子郵件與學生交流,就像傳統德育中給學生寫信一般。同時運用新的科技手段,借助時尚的貼吧、論壇、QQ,MSN,POPO等空間與學生進行直接交流。
作為學校,應先調動力量,對學生上網狀況作調查分析,有針對性地開展一系列活動。了解學生上網狀況,可以做一些問卷調查,可以包括網絡知識、上網的目的、上網的態度、及上網的頻率、上網的地址等。然后,切實抓好網絡道德教育系列活動。比如在同學中開展“網絡”利弊觀的主題活動,或演講或辯論。此外,還要注意利用其他德育資源,使德育工作注重網上、網下的結合,相互補充。充分利用網絡傳播的優越,通過建立紅色網站借助BBS電子郵件等不失時機地開展正面宣傳。
對學生關系的熱點疑點問題進行網上討論,積極主動地利用校園網,來充實學生的生活,不斷滿足學生成長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心理、知識需求。只有合理地疏導、正確指導他們上網,才能規范他們的網絡行為。
良好的網絡道德觀,必須依靠學生在自身的網絡行為體驗中培養,通過網絡競賽,動畫制作,網頁制作等,把學生的網絡行為引上正途,從而使學校成為網絡道德教育的主戰場。
四、網絡道德教育過程中,對教師的個人素質要求提高了
首先必須具備較高的網絡技能水平,技術水平高了,說服力自然不會低。學生崇拜的老師就是比自己先知先覺的。
其次要講究有效的德育手段。思路對頭,還得有方法去實施,能智慧地解決問題,效果往往也是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