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5 18:18: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公共管理學院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 要:文章選取《社會學研究》和《中國人口科學》2003~2014年間每年第1期刊載的論文為樣本,對其數據引用行為進行
>> 19877―20166年我國檔案法規研究期刊論文統計分析 期刊論文評價研究 體育期刊論文參考文獻中網絡文獻引用情況研究 從高被引期刊論文看我國圖書館讀者工作研究 從代表性期刊論文看我國教育博客研究 西安工程大學期刊論文計量分析 國內物理學期刊arXiv自存檔論文的引用優勢研究 我國學習型城市研究期刊論文的文獻計量和內容分析 基于灰色關聯度分析法的期刊論文被引用率分析 陜西理工大學期刊論文計量分析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期刊論文統計分析 我國新聞傳播學期刊集群分布及其親疏關系研究 我國臺灣地區圖書資訊學期刊評價歷程研究 單篇期刊論文h指數的實證研究 期刊論文與專利文獻的整合框架研究 教育游戲期刊論文內容的分析研究 英語學術期刊論文轉述動詞研究 國內實證類英語碩博論文與國外期刊論文結果與分析討論部分的引用對比 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學科引用網絡的構建與分析 能力坡道模型視角下期刊論文數據生命周期管護分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8]《中國人口科學》編輯部.投稿要求[EB/OL].[2014-08-15]. http:///channel/tgyq.
作者簡介:丁楠,女,浙江大學圖書館館員;楊柳,女,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信息資源管理系本科生;丁瑩,女,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信息資源管理系本科生;凌晨,男,本科生;潘有能,男,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信息資源管理系副教授。
關鍵詞:信息資源管理;學科發展;本科教育
一
我們首先來分析一下開展信息資源管理本科教育的必要性。
(1)是信息資源管理在信息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所決定的。材料、能源和信息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三大基礎資源,在信息社會,核心資源就是信息?,F代社會材料、能源高速耗損,由此帶來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而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希望。正確開發、利用信息資源對于加快我國信息化進程,推動國民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和創新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2)是推進我國政治體制、經濟體制、軍事體制改革的現實需要。我國各級政府推行政務公開、電子政務,企業推行ERP、電子商務等都離不開信息資源管理人才的支持。在軍事上,自海灣戰爭以來,各國都意識到雄兵百萬、機械化作戰等已經是上一代軍事模式了,現代戰爭將是信息化戰爭,誰能夠掌控信息資源將直接影響到戰爭的成敗。開展信息資源管理專業本科教育,已經成為我國改革開放、富國強兵的現實需要。
(3)是我國軟科學發展的內在要求。我國教育部曾經下文指出,高校對新興、邊緣、交叉學科的建設和發展重視不夠,應該進一步加強人文教育與科技教育的結合,在其結合點上形成新的學科專業方向。而信息資源管理正是這樣一門軟科學,它跨越了文、理、工、管多個學科門類,涉及圖書館學、檔案學、情報學、管理學、計算機科學、系統工程等多個學科。開展信息資源管理專業本科教育,符合我國軟科學發展的內在要求。
(4)是圖書館學和檔案學發展和整臺的必然選擇。1998年,當時的國家教委重新劃分專業目錄,將圖書、檔案合并作為管理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不少高校也緊跟著把這兩個專業并入管理院系,但隨之也帶來一些消化不良的問題。圖書和檔案都屬于信息資源,而開展信息資源管理專業本科教育則將這兩種信息資源與管理建立起了不可分割的聯系,可以促進圖書和檔案專業更好地融入管理學大門類。隨著信息資源管理一級學科建設的實施,可以創建新的上位學科來支持和引導圖書和檔案專業的發展,拓寬專業口徑,化解雙方過去的無序爭斗局面,使它們團結在新的旗幟下共同前進。在信息資源管理本科階段完全可以包含原來兩個專業的基本內容,而更專業的部分可以留到研究生階段去區分和學習。另外,原情報學專業的教學科研人員也可以在信息資源管理專業中一展身手。
(5)是改善相關傳統院系的招生和就業狀況的合理舉措。近些年來,圖書和檔案專業的畢業分配雖然很好,但生源質量和人數卻持續下滑,也即出口好但入口差,長此下去,勢必導致學科的衰敗。對于出口好,也應看到主要是因為冷門專業的畢業生相對較少,而這種現象未必能夠持久。通過開展信息資源管理專業本科教育,不僅僅是換了一件新潮的外衣,更預示著過去的冷門專業將煥發新的活力,屹立于信息時代的潮頭,而這也將極大的改善相關傳統院系的招生和就業狀況。
二
現階段,我們已經具備了開展信息資源管理專業本科教育的一些有利條件。
(1)發達國家的相關研究和發展為我們開展信息資源管理專業本科教育獲取了有益的經驗。尤其是各位專家學者在理論上的建樹以及各經典的電子商務和電子政務等的實踐,都值得我們借鑒。
(2)我國的信息化工作已經進入信息資源管理階段。如果說在信息資源建設階段我們更多需要的是信息工程技術人員,那么現在則更加需要信息資源管理人才。然而,圖書和檔案專業的畢業生數量有限,而且主要進了圖書館和檔案館等專業機構,使各級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的相關人才需求得不到滿足,這就為信息資源管理專業畢業生提供了良好的就業前景。
(3)教育部的原則意見為開展信息資源管理專業本科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持。教育部2001年10月發文《關于做好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工作的若干原則意見》,對開展信息資源管理專業本科教育形成有力的支持,尤其是第七和第八條:“7.積極開辦應用文科專業。進一步加強人文教育與科技教育的結合,在其結合點上形成新的學科專業方向。8.鼓勵高等學校加大使用信息科學等現代科學技術提升、改造傳統學科專業的力度,實現傳統學科專業新的發展?!?/p>
(4)高校的院系整合和專業改革為開展信息資源管理專業本科教育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基本條件。值得注意的是,原國家教委前兩次修訂本科專業目錄分別是1993年和1998年,其中1998年的修訂直接導致了很多高校中的圖書和檔案專業并入公共管理學院。而近些年的社會需求和學科發展是非??斓?,再次修訂本科專業目錄已是迫在眉睫,信息資源管理的最終正名已是難以阻擋的趨勢。
三
下面我們來談談開展信息資源管理專業本科教育的基本構想。
1.合理設置相關院系及專業
不同高校應該根據自身特點整合院系及專業以利于開展信息資源管理專業本科教育。中國人民大學原來就有獨立的檔案學院,圖書、檔案專業隸屬于檔案學院,將檔案學院改為信息資源管理學院非常合理。浙江大學實際上裁撤了圖書和檔案專業,整合為信息資源管理專業,這種改革對于傳統的理工類高等院校較為合適。對于綜合類大學,圖書和檔案專業大多已經歸入公共管理學院。以西北大學為例,圖書和檔案專業于2000年歸入公共管理學院圖檔系。人大和浙大的經驗值得借鑒,但與我們的實際情況不完全符合。西北大學是一個傳統的綜合性高校,但直接建立信息資源管理學院顯然牽強,立即裁撤圖書和檔案專業也太唐突,這兩個專業的畢業分配至今仍是公共管理學院內最好的。我們認為,分階段地循序漸進是最佳選擇。
現階段可以不改變現狀,將圖檔系更名為公共信息資源管理系(這一點我們已經實現),下設圖書館學、檔案學、信息資源管理三個專業(應視各校的實際情況而定)。鑒于國內目前還沒有不裁撤圖檔而獨立設立信息資源管理專業的先例,必要時可以暫將其命名為政務信息管理。但需要特別強調兩點,一是政務信息不能簡單的歸于政府信息,二是信息管理已經發展到了信息資源管理階段。圖檔可以合并招生,分開培養,但信息資源管理應該獨立招生,最好文理生兼收。待條件成熟時再整合原有專業。這個條件在外部是信息資源管理學科的發展以及教育部學科設置的再次修訂,在內部是我們師資和教改的推進。
以后可以考慮將圖書和檔案專業完全并入信息資源管理專業,拓寬其本科專業口徑,而在研究生階段再細
分圖書館方向、檔案方向以及政務信息方向等。系內還可開設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編輯出版學以及文秘等專業,但文秘專業的職業化傾向過重,科研氛圍不足,必要時可以撤除,轉為在電子政務方面考慮專業發展。對于那些沒有圖書和檔案專業背景的高校,建議直接申報創建信息資源管理專業,河北師范大學就是在無圖檔專業的情況下在商學院設立的信息資源管理專業。
2.準確把握信息資源管理專業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
我們認為,信息資源管理專業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各系統的信息資源管理基礎理論知識,熟悉各類信息資源管理過程及相關技術,以及政務和經濟信息管理行為、程序,能熟練地運用現代化技術手段收集、處理、檢索、傳播以及綜合開發利用信息資源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此專業的核心課程“信息資源管理”還應肩負起提高全校所有專業學生的信息資源管理素養的重任,其重要性不亞于外語和計算機。
3.科學構建信息資源管理專業本科教育的課程體系
根據課程的內容、性質及功能,信息資源管理專業本科教育的課程體系應由通修課程、學科核心課程、學科方向課程和選修課程四大門類構成。其中通修課程沒有明顯的專業區別,目的是完成基本素質教育,在此不做討論。經過仔細斟酌,我們擬首先設置本專業的主要課程(包括核心課程和方向課程)為:高等數學、管理學原理、信息資源管理、信息分析與預測、信息法學、信息傳播技術、信息描述、信息檢索、信息處理、經濟信息管理、電子政務、圖書館學基礎、檔案學概論、數據庫系統、管理信息系統、信息網絡。本專業的選修課程可以設置如下:行政管理學、企業管理學、運營管理、項目管理、知識管理、西方經濟學、財政與金融、基礎會計學、應用統計學、信息經濟學、信息計量學、組織行為學、管理心理學、公共關系學、認知與決策、新聞學基礎、情報學概論、人力資源管理概論、公文寫作、運籌學、邏輯學、電子文件管理、多媒體技術等。
4.勇于創新信息資源管理專業本科教育的培養機制和教學方法
既然專業是信息資源管理,那么對于教學信息資源也應該用現代化方法進行管理。我們已經初步建成教學資源系統、教學交互系統以及教學評測系統,并鼓勵學生參與到教學信息資源管理中來,改變傳統的灌輸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知識和素質全面發展。另外,學校的圖書館、檔案館和出版社,當地政府的信息中心,當地優秀企業等,均應發展為教學和實習基地。我們還特別鼓勵本科生在實習和調研以后撰寫相關論文,不少學生在《電子政務》、《陜西檔案》等期刊發表了高水平的論文,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真正落到了實處。
5.努力實現與相關傳統專業互相促進、共同發展
信息資源管理專業概念較新、口徑更寬:圖書和檔案專業更加偏向圖書和檔案專業應用;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對信息系統工程、項目開發、項目管理等方面有較高的要求;文秘專業在組織、文書、心理、社交、禮儀等方面的要求更多;編輯出版專業則更加專注圖書的編輯、出版、發行業務與管理工作。我們力求在保持各專業特色的基礎上,促進專業交流,協調專業發展。
[關鍵詞]公共管理;定性研究;研究方法;方法論;公共行政
[中圖分類號]C9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863(2013)11-0100-05
一、導言
科學研究離不開有效的方法,科學進步也是隨著方法的進步而進步[1],這在注重解決實際問題的公共管理研究中亦是如此。定性研究方法作為社會科學的“經典”方法,在公共管理領域有著廣泛應用。[2]張夢中和馬克﹒霍哲(Marc Hozer)通過對兩家美國較有影響的公共管理雜志(《公共管理學季刊》和《公共管理學研究與理論》)所發表的一百多篇論文的統計分析發現,用定性方法的論文遠超過用定量方法的論文,用兩者組合方法的論文也遠超過“純粹”定量的論文。[3]公共管理學歷史上的經典著作很多使用的也都是定性方法。然而,在我國公共管理領域,定性方法遠未獲得其應有地位,學界在對其認識及使用上存在很大的誤區。不少學者簡單地把不能對所收集資料作量化分析,只能以文本形式進行描述的研究都看作是“定性研究”,或把其等同于“規范研究”。國內相當多聲稱采用定性方法的論文并沒有嚴格遵循其規范要求,與其基本標準具有相當大的距離。[4]因此,在我國公共管理領域,加強對定性方法的討論和應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文希望通過介紹定性研究及其操作規程,構建定性研究的基本路徑,供研究者學習參考,以推動我國公共管理定性研究的規范化和科學化。
二、方法、數據與理論框架
在搜集重要中英文論文和書籍材料的基礎上,本文主要采用了簡單文獻薈萃整理的方法進行研究。中英文論文首先通過中國知網和web of science分別以“公共管理+定性研究”、“定性研究”、“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及“扎根理論”、“案例研究”等具體方法的關鍵詞進行搜索,共得187篇,然后通過分析標題、摘要、來源期刊和全文,對重復和主題不相關的進行了剔除,最后得46篇。中外文書籍首先通過國家圖書館搜索系統分別以“公共管理+定性研究”、“定性研究”及“扎根理論”、“案例研究”等具體方法的關鍵詞進行搜索,共得130本,然后根據書名、作者、出版社等將非學術性及主題不相關的進行了剔除,最后得24本。論文和書籍總共70篇。然后按照主題對其進行了細分(表1)。
在文獻比較與整合的基礎上,本文首先界定了定性研究的定義及特征。接著,通過回答定性研究的應用條件、研究設計、方法類型等六個重要問題,構建了定性研究的基本路徑(圖1)。其基本邏輯是:首先考慮定性研究的應用條件;在確定條件符合后,需要根據定性研究特點,進行研究設計;之后就應該考慮有哪些定性方法可供選擇,它們各自的研究重點和擅長領域是什么;在選定了具體的方法之后,就要考慮如何具體實施,即定性研究的操作步驟;定性研究做得怎么樣,如何提高其科學性,這就涉及到其質量評價問題;由于定性研究的研究對象往往是人和生物等,還必須考慮研究的倫理問題;質量問題和倫理問題貫穿于整個定性研究過程。文章最后討論了基本路徑使用應注意的問題。
三、定性研究的定義及特征
定性研究的英文名為“qualitative research”,在我國臺灣、香港地區及新加坡被譯成“質的研究”,大陸地區也有部分學者將其譯成“質性研究”或“質的研究”;但在社會科學領域,尤其是公共行政領域,“定性研究”的說法更為普遍。定性研究是指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通過觀察、訪談、實物收集等方法對研究對象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
定性研究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強調在自然情境下而非人工控制環境中對研究對象進行研究。(2)重視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關系。定性研究認為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是一種“主體間性”的關系,研究過程是雙方彼此互動、共同理解的過程,研究者對研究問題的認識,存在于與研究對象的互動之中。(3)強調從當事人(研究對象)的視角去理解其行為的意義和其對事物的看法,并在此基礎上建立理論。[5](4)強調使用多元的方法,如觀察、訪談、實物收集等,以獲得對研究問題的全面深入認識。(5)注重用語言文字對研究現象進行“深描”,很少采用復雜的統計方法(如回歸分析、路徑分析)來報告他們的發現。(6)定性研究是一個不斷演化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研究的抽樣、資料收集的方向、資料分析的重點、結論的建構方式等都會發生變化。
四、定性研究的基本路徑
參照定性研究的基本流程,圍繞著定性研究需要考慮的六個重要問題,將定性研究基本路徑具體描述如下:
(一)定性研究的應用條件
研究者在什么條件下使用定性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幾個考慮因素。一是問題類型,這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定量研究擅長對變量問題的探究,而定性研究擅長過程問題。變量問題涉及的是差異與相關,如“是否”、“有多少”、“在多大程度上”以及“…… 的關系是否存在”之類的問題。[6]過程問題涉及的是事件與行為如何發生與演變,而不是它和其他變量存在何種關系以及多大程度上被其他變量所解釋。適合定性研究的過程問題有:事件的發生對相關人群所具有的意義;自然和社會情境對這類事件的影響;這類事件發展和結果產生的問題等。[7]二是研究目的。研究者是想通過對個別事物或現象進行細致、動態的考察來獲取豐富的描述?還是想通過對事物進行大規模的調查來證實普遍情況?前者適合定性研究,后者適合定量研究。三是數據特征。研究者已有的數據主要是描述性的文字材料(如實地筆記、訪談記錄等)?還是結構化的量化資料(如統計數據)?前者適合定性研究,后者適合定量研究。四是實施條件。為獲取對事物的深入理解,定性研究需要對研究對象進行系統的訪談和長期的觀察,如果研究者可以輕易地找到訪談與觀察對象,那就比較適合定性研究。
(二)定性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是研究者對研究過程的初步設想與規劃。在定性研究領域,對研究設計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后實證主義者主張對研究設計做完整系統的規劃;非實證主義者認為定性研究是一個不斷發現的過程,過早、過多或過于僵硬的設計會妨礙研究者即興創造。[8]對定性研究新手而言,事先進行嚴謹的設計是很有必要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研究設計就會一成不變,它會隨著研究的進程進行調整。所以,研究設計仍應保持一定的彈性。
定性研究設計的基本邏輯跟定量研究是類似的[9],即通過對研究過程的合理規劃,以確保研究的效度,保證結論的科學性(確保自變量、中介變量、調節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邏輯關系,當然,這些變量關系并不像定量研究中那樣明顯)(圖3)。其基本任務是:提出研究問題、建立概念框架、制定抽樣方案、選擇研究方法、討論研究效度。研究問題是指你想通過該研究回答和了解什么。研究問題至關重要,直接決定著概念框架、抽樣方案和研究方法。概念框架是有關研究事物的一個解釋框架——包含關鍵因素、概念或變量以及之間的關系,通常用圖形表示。抽樣方案是指對研究場所、人物、事件或過程的選擇。定性研究通常都采用立意抽樣,而且抽樣并不是一次完成,需要在研究過程中對研究對象不斷地聚焦以及再抽樣。研究方法包括研究擬采用的主要方法、資料收集與分析的方式、研究結果的成文形式等。研究效度(有效性)是指研究結論的描述或解釋的正確性與可靠性,[10]對定性研究而言,主要包括構念有效性、內部有效性、外部有效性三種(純粹定性研究一般不考慮統計有效性;但如果是定性與定量結合的則需要)。有效性是研究設計的關鍵問題,研究者應詳細討論研究中可能面臨的各種有效性威脅及其消除辦法,只有這樣才能確保結論的科學性(有關三種有效性及各自所面臨的威脅,請參考沙迪什(Shadish)、庫克(Cook)與坎貝爾(Campbell)[11]的相關研究)。除了以上幾個基本任務外,研究設計還應考慮研究的目標、意義、資源規劃、倫理問題等影響因素。
(三)定性研究的方法類型、數據收集及其選擇應用
定性研究包含哪些方法?學界在此問題上,分歧很大,如邁爾斯(Miles)與休伯曼(Huberman)認為有十幾種[12];沃爾科特(Wolcott)認為有二十幾種[13];雅各布(Jacob)提出了六種 [14];阿特金森(Atkinson)、德拉蒙特(Delamont)和哈默斯利(Hammersley)提出了七種 [15];鄧津(Denzin)和林肯(Lincoln)則將其分為八種。[16]分歧大的原因在于,定性研究在發展過程中受到了眾多學科(如人類學、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等)和眾多范式與理論(如實證主義、建構主義、批判理論等)的影響,基于不同的視角,就會得出不同的分類結果。本文不拘泥于單一的視角,在整合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盡可能地將定性研究所包含的方法都列舉出來,并分析其特征及選擇應用,以供研究者參考(表2)。
定性研究的眾多方法之中,有一些已經得到了公共管理學者的重視。柯肯哈特(Kirkhart)在1971年將現象學方法引入公共管理研究。[17]貝利(Bailey)認為案例方法適合探討大量公共管理的研究問題。[18]赫梅爾(Hummel)認為敘事方法有助于產生和積累公共管理知識。[19]然而,劉曉峰、劉祖云在對2006—2008年發表在《中國行政管理》等七家期刊上的652篇公共管理學文章進行分析之后發現,僅有60篇采用了規范的定性研究,而且這60篇中有59篇用的都是案例方法。[20]不難看出,在我國公共管理領域,采用規范定性研究的論文不僅數量極少,而且在方法的選擇上也極為單一(主要是案例方法),這極大的限制了我國公共管理定性研究的發展。
(四)定性研究的操作步驟
定性研究過程包含哪些步驟?基于文獻薈萃發現,不同學者在表述上存在較大差異。如大衛·希爾弗曼(D.Silverman)將之分為開始研究、分析資料、保持聯系、寫作、發表五部分。[21]陳向明認為其包括:確定研究現象、陳述研究目的、提出研究問題、了解研究背景、構建概念框架、抽樣、收集材料、分析材料、作出結論、建立理論、檢驗效度、討論推廣度和道德問題、撰寫研究報告等。[22]本文認為,不同類型的定性研究在具體操作步驟上會有所不同,不必強求完全一致,但以下幾個基本步驟是不可缺少的,它們是研究設計、資料搜集、資料分析和撰寫報告,故這里主要分析這四個基本步驟的主要內容(圖3)。
首先是研究設計。研究設計要完成的主要任務是:確定研究問題、建立概念框架、制定抽樣方案、選擇研究方法、討論研究效度等幾個方面。
完成研究設計之后,就得著手進入實地,開始資料的搜集。定性研究的資料搜集方式有訪談、觀察以及實物收集等。訪談適合搜集有關人的觀念、態度與生活經歷類資料;觀察適合搜集有關人的行為及其規律的資料;實物則包括相關的文字、圖片、音像、物品等。定性資料搜集通常都會產生回溯力,使研究者回頭反思研究設計的內容。
資料搜集上來后,需要對其進行整理分析,如形成暫時性分析與摘要,撰寫暫時報告、發展編碼系統等。其中,編碼是最重要的一種方式?!熬幋a意味著對數據片段用一個簡短的名稱進行歸類,同時也對每部分數據進行概括和說明。”[23]定性編碼通常包含以下幾個步驟:首先是進行初始編碼(又叫開放式編碼),對原始材料中所包含的基本范疇(概念)進行概括。[24]然后是軸心編碼,對在初始編碼中形成的范疇加以精煉和區分,從中選出值得進一步分析的范疇(主軸范疇)。最后是選擇式編碼,在更高的抽象水平之上繼續進行軸心編碼,其目的在于找出核心范疇。[25]例如在一項關于勞工階級生活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婚姻這個詞在許多對話中出現,于是他首先將一大堆田野筆記都編進婚姻這一范疇之下(初始編碼)。后來,隨著對資料的進一步分析,他將婚姻分成幾個一般性的范疇,如訂婚、結婚、離婚等(軸心編碼)。最后,經過進一步分析,研究者決定以性別作為核心范疇,找出男人與女人在談論訂婚、結婚、離婚時的差異(選擇式編碼)。[26]在一項關于行政人員升遷意愿及其應對策略的研究中,專家們可能會提出一份編碼清單(表3),這些清單可以用來定義代碼或用作尋找新代碼的參考。編好碼以后,就可以進行資料展示了,展示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建立描述性圖表,從中引出描述性結論;一種是建立解釋性圖表,從中引出解釋性結論。兩種結論,都應該通過研究對象的反饋予以確證或修改。
最后是撰寫報告。報告應依據研究對象的反饋進行修改。如果研究的是多個個案,需要完成每一個個案的分析,再引出跨個案的結論,所有的結論(跨個案的、個案內的)都應放入期末報告。期末報告中應討論結論對理論、政策與行動的意義。最后,還應依據讀者需求與研究意圖,將研究發現推廣運用。
(五)定性研究的質量評價
主要有三種觀點:一種主張將定量研究中的“信度”、“效度”直接用于定性研究,或者根據定性研究特點對它們做出重新表述;一種主張發展與定性研究特點相符合的新標準,如堅定性、可靠性、可轉移性等;一種主張超越標準之外去尋找可以保證定性研究質量的方法。本文認為,為了保證定性研究的質量,確立一定的標準是有必要的,定性研究質量評價標準可以將 “信度”、“效度”等傳統標準與新標準進行融合(表4)。
(六)定性研究中的倫理問題
倫理問題是社會研究無法回避的問題,對于定性研究,尤其如此。定性研究的每一個階段都會遇到倫理問題,都應遵循基本的倫理準則。在綜合現有文獻的基礎上,一個定性研究的倫理準則的基本框架如表5所示。
五、基本路徑使用應注意的問題
基本路徑,為研究者提供了一種了解和使用定性研究的簡便途徑,可以使其對定性研究的應用條件、研究設計、方法類型等問題有一個基本認識。但該路徑作為一個全景式的簡化描述,也存在不少不足之處,研究者使用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基本路徑只是關于定性研究及其使用的簡化模型,并未涵蓋其所有方面,特別是對各種具體方法(如民族志、扎根理論等)的討論不多。研究者若想對各種具體方法有深入理解,需閱讀其它資料。
(2)基本路徑討論的主要是定性研究中各種方法的共性,并未過多地討論其差異性。研究者在進行具體研究時應將共性與差異性結合考慮。
(3)基本路徑的各組成部分有較強的互依性,研究者應該重視這種互依關系,以一種整體而非割裂的方式來看待和靈活使用。這也符合定性研究循環反復、不斷演化的特征。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1]楊立華.完美全面產品管理[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8.15.
Yang Lihua. Comprehensive Product Management Perfect. Beijing: Beihang University Press,2008.p15.
[2]Yeager,S.J.Classic Method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In Handbook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J.Rabin,W.B.Hildreth,and G.J.Miller(eds.),NewYork,NY:Marcel Dekker.1989,pp683-794.
[3][8]張夢中,馬克·霍哲. 定性研究方法總論[J].中國行政管理,2001(11).
Zhang Mengzhong,Mark. HuoZh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in General. Chinese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2001 (11).
[4]顏海娜,蔡立輝.公共行政學研究方法:問題與反思[J].公共管理學報,2008(4).
Yan Haina,Cai Lihui. Study on the Method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Problems and Reflections o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8 (4).
[5]陳向明.定性研究方法評價[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6(3).
Chen Xiangm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o Evaluate.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Experiment,1996 (3)
[6][7][10][美]麥克斯威爾.質性研究設計[M]. 陳浪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94.95.134.
Maxwell,J.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Trans. by Chen Lang. Beijing: China Light Industry Press,2008.p94.p95.p134.
[8]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67.
Chen Xiangming. The R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Beijing: Educational Science Press,2011. p67.
[9]Gary King,Robert O. Keohane,Sidney Verba. Designing Social Inquiry.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 pp3-6.
[11]Shadish、Cook & Campbell. Experimental and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s for Generalized Causal Inference.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2001. pp33-96.
[12][美]邁爾斯,休伯曼.質性資料的分析:方法與實踐[M]. 張芬芬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8.
Miles&Huberman .Analysis of Qualitative Data: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Trans. by Zhang Fenfen. Chongq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Press,2008.p8.
[13]Wolcott H.F.. Posturing in Qualitative Inquiry. In M.D.Le Compte et al.(Eds.)Th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Education. New York : Acadermic Press. 1992.
[14]Jacob E. Qualitative Research Traditions: A review.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87,51:1-50 ;Jacob E.. Clarifying Qualitative Research:A Focus on Traditions. 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8,17:16-24.
[15]Atkinson P,Delamont S & Hammersley M..Qualitative Research Traditions: A British response to Jacob.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88,58:231-250.
[16]Denzin &Lincoln. Th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CA:Sage,1994.
[17]Kirkart,L .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Selected Development in Social Science . F ran k Marini ( ed. ) . Toward a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NY : Chandler Publishing,1971.
[18]Bailey ,M . T. Do Physicists Use Case Studies ? Thoughts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992,52( 1) : 47 - 55.
[19]Hummel,R. P. Stories Managers Tell : Why They are as Valid as Scienc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91,51: 31 - 41.
[20]劉曉峰,劉祖云.我國行政學質性和量性研究方法的評價與反思[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10(3).
Liu Xiaofeng,Liu Zuyun. Journal of China's Administrative Evalu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and Reflection. Gansu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2010 (3).
[21][英]大衛·希爾弗曼.如何做質性研究[M]. 李雪,張劼穎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8.
David Silverman. How is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Trans. by Li Xue,Zhang Jieying. Chongq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Press,2009.p8.
[22]陳向明.社會科學中的定性研究方法[J].中國社會科學,1996(11).
Chen Xiangming. QualitativeResearch Methods in Social Science.China Social Sciences, 1996 (11).
[23][英]卡麥茲.建構扎根理論:質性研究實踐指南[M].邊國英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 56.
Kathy Charmaz. Construct Grounded Theory: a Practical Guide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rans. by Bian Guoying .Chongq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Press,2011. p56.
[24]陸益龍.定性社會研究方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154.
Lu Yilong. Qualitative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2011. p154.
[25][27][德]伍威·弗里克.質性研究導引[M].孫進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253.252.
Uwe Flick. Qualitative Research Guide. Trans. by Sun Jin. Chongq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Press,2011.p253. p252.
[26][美]勞倫斯·紐曼.社會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M].郝大海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563-565.
W.Lawrence Newman.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Trans.by Hao Dahai.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2012.pp563-565.
(作者:楊立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環境治理與可持續性科學研究所所長;何元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江西農業大學人文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北京100191)
A Concise Roadmap to Public Administration Qualitative Research
Yang LihuaHe Yuanzeng
[Abstract]Qualitative research is an important method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studies. Based on a simple meta-analysis o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the article briefly summarizes the definition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pplication conditions, research design processes, major types of concrete methods, operative steps, quality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ethics, and then constructs a concise roadmap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qualitative research, as a reference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es and student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tandardization, validity, and quality of Chinese studies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Finally, the study discusses several issues for using the concise roadmap.
一、學科基本認識
(一)城市規劃管理是一門基于遠見的學科
學科的外部環境和市場需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發生了本質性變化。根植于建筑學科的城市規劃學不斷兼收并蓄經濟地理、環境生態、園林景觀等周邊學科理論與方法,隨著社會、經濟、環境問題的不斷涌現和政府公共治理進程的推進,依附于城市空間的經濟屬性、社會屬性和政治屬性凸顯,使得城市規劃管理由極度重視物質空間轉向關注居住在物質空間的居民和政府城市治理過程中的作用機制?;谶h見的城市規劃管理學科人才培養首要的是正確的趨勢判斷和價值選擇,而趨勢判斷的基礎則需要經濟投入產出的分析、社會倫理和政府公共治理等經濟學、社會學和管理學基本知識的支撐。
(二)城市規劃管理是一門基于制度的學科
國外現代意義的城市規劃是為了解決不斷出現的社會問題而誕生的,由公共部門組織的城市規劃具有深厚的公共政策傳統。與此相悖,我國的現代城市規劃是建立在制度影響為零的假設之上,因此制度是與城市規劃技術無關的變量。事實上城市規劃管理處于高度不確定的變化過程中,制度的忽略使得規劃遠離了現實。2011年我國的城市人口歷史性地超過農村人口,城市規劃管理由管理增量轉向管理存量,由管理空間轉向空間與社會并重,因此城市規劃管理重心、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需要不斷調整,使得傳統的空間設計、工程設計退到次要地位,城市制度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城市規劃管理需要掌握制度和政策設計的技巧。
(三)城市規劃管理是一門基于責任的學科
我國城市規劃建設的大部分歷史性失誤并非由于具體規劃技術方案、手法出現錯誤,而是規劃目標和理念導致偏差。城鄉規劃管理以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根本任務,促進土地科學使用為基礎,促進人居環境根本改善為目的。當前城市和諧社會關系構建的平衡基礎是公共利益,協調公共利益成為城市規劃管理的本質核心。城市規劃管理的前提首先是責任和人本精神,社會責任感是城市規劃管理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之一,責任意味著需要具有提供“詩意棲居環境”的技術能力、秉承“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捍衛“公平公正”的價值觀。
二、教學體系特征
人民大學城市規劃與管理系經過近10年的探索,克服了一系列教學難題,初步構建了具有人民大學特色、符合時展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
(一)構建適合學科發展方向的課程體系
從2005年本科培養開始,每年的課程設置不斷調整,調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選擇教學最好、最受學生歡迎的老師講授公共基礎課,針對學生反映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二是開設教師擅長的又符合培養計劃的課程;三是研究其他院校規劃專業的課程設計,征求畢業學生和用人單位及專職委的意見,逐步建立具有人民大學自身特點的培養體系。
在教學內容方面,注重哲學與方法論、法律、計量分析、計算機應用與價值取向教育,設置社會學、公共政策、社區建設、社會福利、城市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內容,并將經濟學作為必修的核心課程。根據城市管理前沿的需要,充分發揮人民大學學科優勢,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形成與工學互補的城市管理本科教學體系,構建了“4+2”課程結構:即4個學科的理論知識主線:公共管理學、城市經濟學、城市社會學、城市規劃學;2類分析方法:空間分析方法(包括GIS分析、CAD等規劃制圖方法)和數量分析方法(包括統計學、計量經濟學等)。公共管理學主要開設管理學基礎、公共管理學、公共政策原理、市政管理學、城市土地與不動產管理、城市交通規劃與管理、城市社區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非營利組織概論;社會學主要開設社會調查研究方法、城市社會學、城市就業與社會保障;規劃學主要開設城鄉發展與規劃導論、中外城市發展史、建筑學基礎、城市總體規劃、城市規劃與設計、城市規劃管理、城市研究、城市地理學、城市更新與舊城保護、城鄉規劃法律與法規等;經濟學主要開設經濟學基礎、產業經濟學、城市經濟學、城市社會學、土地經濟學等。
這套城市管理本科教學課程體系符合時代需求、特色鮮明、脈絡清晰,在強化通識教育的前提下,拓展規劃學和管理學的深度,既彌補了傳統的部門化管理重技術輕理念、重微觀問題解決輕城市系統優化之不足,又彌補了傳統行政管理重理念輕方法、重政府內部管理輕城市經濟社會運行管理之不足,因此廣受學生和用人單位歡迎。城市規劃是綜合配置城市土地資源和城市公共資源的手段,城市規劃管理是宏觀層面的城市管理。人民大學城市管理本科學科建設突出城市規劃學的教學,同時突破中國傳統的技術性規劃教學,學習借鑒發達國家先進的教學體系,構建公共政策視角下的城市規劃教學,創建了全國第一個將城市規劃引申到公共政策領域的教學體系,符合公共管理學專業化、城市規劃學管理化趨勢,為國家培養轉型期需要的交叉學科復合型人才。
(二)形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在課程體系的指引下,為突出特色,城市規劃與管理系特別注重課堂教學方法的創新、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結合。為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本科有4門專業課開展了課外體驗和實踐。課程考核采用“大作業”形式,要求學生能夠運用所學技術手段,解決該課程領域所涉及的具體問題。在大學的四年時間設置了三次遞進的實習:2年級學院組織的社會實踐,初步認識城市管理;3年級暑期在實習基地為期一個月的專業實習,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觀察城市問題,學習與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4年級最后一學期根據自愿的原則在相關城市管理與規劃部門實習,或者參與系里教師的學術研究,鍛煉提升學生解決綜合性城市管理問題的能力。
跟蹤前沿實踐開展學術研究和實踐教學。一流的學術研究是一流教學的保障。城市規劃與管理系的學術研究圍繞學科建設展開,并及時將最新研究成果帶上課堂,60%的老師申請到國家基金項目,每個老師都圍繞學科建設需要開展研究并撰寫論文;實證研究項目和規劃編制項目選擇也都以符合學科建設方向為主要原則。為此我院規劃與管理系根據區域特征先后建立了北京朝陽區、揚州市、安慶市、成都溫江區、自貢市等5個教學科研實習基地。3年級學生暑假集體在實習基地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實習,地方需求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人民大學師生為實踐單位帶去了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理論和方法,受到實踐單位歡迎。實踐基地則為師生跟蹤最前沿的城市管理實踐提供了極好的平臺。
城市規劃與管理系教師長期耕耘于城市管理學術前沿,實現教學相長。為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鼓勵學生參加全國城市規劃專業指導委員會組織的社會調查競賽。為增加本科生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通過微信、公共郵箱等途徑,掛出課題題目和需要的人數以及各種專業會議的信息,鼓勵學生進行申請。
城市規劃管理學科還處于探索階段,結合課程設置,規范教學內容,我系根據教學培養方案,積極進行相應的教材建設,其中按照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簽訂的系列本科教材協議,出版了《城市管理學》、《城市總體規劃原理》等教材。與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簽訂的公共管理視角下的規劃系列教材包括:城市發展的經濟學分析、城市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城市發展的政治學分析、城市規劃公共政策原理、鄉村規劃基本原理、統籌城鄉發展規劃等,近幾年將陸續出版。
(三)探索本土化與國際化相結合的培養手段
好的教師支撐好的教育。由于我系教師數量少,結構趨向于多元化、年輕化,為彌補前沿問題研究的不足和拓寬學生視野,一方面采用聘任兼職教授的形式彌補目前師資結構的不足,另一方面根據教學內容,聘請政府機構、研究機構、企業等的實踐工作一線的資深專家進行專題研討,保證學生有機會聆聽全國一流的教授、學者的研究成果和實證案例,為學生拓寬國內視野提供條件。
我們一直堅持學生培養的國際化導向,通過鼓勵教師出國進修、為學生出國交流創造條件、與國外大學建立合作關系等方式提升國際化水平。平均2年舉辦一次國際學術會議,為學生提供近距離接觸國際一流學者的機會,并與國外大學形成長期穩定、制度化的教學合作關系,包括與墨爾本大學和劍橋大學簽訂學生互訪協議,與奧克蘭大學聯合舉辦“國際城市研究與規劃實踐”聯合課程;每年多次邀請包括劍橋大學Elisabete、墨爾本大學韓筍生教授、舊金山州立大學的Richard LeGates、UPENN的John Landis教授和Eugenie Birch教授、舊金山州立大學的Richard LeGates教授、格羅寧根大學的Gert de Roo教授、UIC大學張庭偉教授等國外知名教授為學生授課,建立與國外大學的聯合研究渠道,共同展開國際研究,提升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國際視野。
(四)樹立人本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
人民大學城市規劃管理專業以“人文、人本、人民”為核心理念,培養具有綜合分析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城市規劃人才,明確公共政策導向的城市規劃管理的“人本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的重要性,把德育培養作為課程體系之中貫穿始終的關鍵。為此,教學團隊每月至少開一次討論教學相關事宜的會議,向學生推薦必讀文獻,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組織學生參加社會調查與實踐,強調人本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2010年4月14日玉樹地震,我系師生秉承“立學為民、治學報國”的精神趕赴災區,在前沿事件中鍛煉成長,援建3年時間里共有30名學生到過災區,以此為契機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和國家責任感。
三、教學體系創新
(一)樹立城市管理專業的基本理念
傳統城市管理專業設置多基于部門化管理的需要,側重本部門的技術管理,或者是直接針對政府管理需要的行政管理。城市是具有自身發生發展規律的復雜巨系統,中國轉型發展極大地增強了城市各領域之間的互動性,幾乎所有城市的重大管理難題都是跨部門的復雜問題。我系創新城市管理學科建設理念,以城市發生發展規律的教學與研究為起點,賦予學生認識和解決中國轉型期綜合性重大問題的知識結構和能力。
(二)重構城市管理學學科體系
經過多年對城市問題的跟蹤研究和教學實踐,我系逐步建立了能夠面對和解決重大綜合性城市管理問題的專業教育體系,拓展和豐富了公共管理學的學科架構,增強了公共管理學服務社會的綜合能力。同時也進一步充實和完善了中國傳統規劃學的經濟社會內涵,為工學背景下的城市規劃專業向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轉型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三)完善教學體系的邏輯脈絡
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本科2年級分專業,1年級的公共基礎課由學院統一安排,包括管理學、經濟學基礎課程,從2年級學生開始接受專業訓練,規劃專業課程本著從微觀到宏觀、從歷史到現代的教學邏輯在兩年內進行安排,同時按照2年級開設經濟學和管理學專業課,3年級開設社會學專業課的基本原則,方法課程安排從1年級開始開設,遵循從數據到圖形空間的教學邏輯,同類課程前后具有邏輯連續性,不同類課程具有互補性,形成目前相對合理、均衡的教學時序體系。
(四)探索專業教學的創新模式
1.準人方案設置
在完成所有全校通選課的學習后,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的準人課程可以設置為: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公共管理導論、社會學原理、政治學原理、公共政策基礎、國際政治學。準人標準為:在第二學期結束時,完成全校面向本科生開設的所有通識通修類課程。本院學生第二學期結束時須完成上述6J’丁專業準人課程的學習,并取得相應的學分。外院系申請準人的學生在第二學期結束時至少取得4個準人課程,并取得相應的學分。
2.準出方案設置
準出標準為:首先必須修完下列基礎課程:西方政治思想史、憲法學、中國政治制度史、公共行政學、中國政治思想史、政治學方法論、當代西方政治思潮、公務員制度、政治社會學、比較政治制度、中外政治文化比較。其次,完成全校通識通修類課程、準人課程、專業準出課程,并取得所有學分。
3.構建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辦學目標,應嚴格按照專業學術類、跨專業復合類以及就業創業類這三種類型的人才的培養模式進行運作和施教。首先,認真培養從事本專業學習和深造的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學術氛圍,為他們將來能成長為本專業的高級專門人才做好準備。該類學生除了要認真學習該專業的平臺課程和專業課程之外,推薦選學本專業的選修課程,并且鼓勵選學一級學科選修課。其次,積極支持學生們從事跨學科的、跨專業的學習和深造,在他們完成該專業的平臺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之外,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以及社會的需要自由地選學其他學科、專業的課程。在選學過程中,系里將提供一定的專業咨詢和指導。
二、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課程模塊設置
根據上述培養目標和培育方案的設置,政治學與行政學本科專業課程體系可分為三大課程模塊:
1.通識通修課程模塊
這一模塊的目的是加強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基本的哲學、邏輯學等思維。課程包括學校統一安排全校公共課和文科公共基礎課,例如:中國近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基本原理概論、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軍訓、軍事理論與軍事高科技、大學英語、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大學計算機應用、簡明微積分、體育等。
2.學科專業課程模塊
包括所在院系的學科基礎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課程包括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公共管理導論、社會學原理、政治學原理、公共政策基礎、國際政治學、公共行政學、西方政治思想史、憲法學、中國政治制度史、中國政治思想史、政治學方法論、當代西方政治思潮、公務員制度、政治社會學、比較政治制度、中外政治文化比較。
3.開放選修課程模塊
包括專業選修課、一級學科選修課、跨學科跨院系選修課和公共選修課。該模塊的課程,應該在院系的指導下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社會的需要自由選擇搭配。課程包括政治學專業英語、政府公共關系理論與實務、公共財政與預算管理、城市與社區管理、行政倫理學、人力資源管理、公共政策分析、西方行政學說史、公共部門績效管理、公務員職業能力與職業發展、數字化政務信息管理、政治心理學、政治認同導論、中國行政改革與發展、臺港澳政治與行政、社會實踐??鐚I選修課包括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公共經濟學、公共管理的量化方法、國際法、國際組織、國際經濟學、西方國際關系理論。
【關鍵詞】大學先修課程;通用學術英語;中學
一、大學先修課程與通用學術英語的概念界定
(一)大學先修課程的概念
大學先修課程的概念最早是美國學者提出的,英文是Advanced Placement(簡稱:AP)指的是“在高中階段開設的、達到大學學術標準與學業水平的課程,供高中學生選修,在大學先修課程教學結束后參加并通過全美統一組織的大學先修考試,學生可在升入大學之前獲得大學認可的學分,或獲準進一步升入高級課程的學習的課程”。在我國,大學先修課程的概念主要由中國教育學會提出并推廣,其英文是Chinese Advanced Placement(簡稱:CAP)指的是“讓學有余力的高中生及早接觸大學課程內容,接受大學思維方式、學習方法的訓練,讓學生真正享受到最符合其能力水平和興趣的教育,幫助其為大學學習乃至未來的職業生涯做好準備,同時也為深化我國高中教育教學改革,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的課程”。
(二)通用學術英語的概念
通用學術英語的概念是在上文中國大學先修課程的概念提出之后產生的。它也是由中國教育學會定義并推廣的。通用學術英語以提高學生英語學術研究論文讀寫能力為目標,精心挑選閱讀素材,巧妙安排各單元的寫作重點,循序漸進幫助學生了解研究論文的基本框架、寫作原則和寫作技巧,最終使學生能獨立完成以IMRD格式為標準框架、以APA格式為基本要求的英語研究論文寫作任務。
二、中學開設通用學術英語的背景
為落實“樹立系統培養的觀念,推進小學,中學,大學的有機銜接,形成體系開放,機制靈活,渠道互通,選擇多樣的人才培養體制”精神,中國教育學會針對目前我國高中教育和大學教育之間銜接存在斷層,高中優秀人才缺乏多樣性,聯合國內多所知名大學,一流高中及教育科研服務機構共同組織實施大學先修課程試點項目。從2014年9月起,全國首批試點校開設的課程就有通用學術英語。
三、中學開設通用學術英語的困境
(一)中學英語與大學英語教學銜接較難
中學開設通用學術英語最大的困境便是中學英語與大學英語的銜接問題。從理論上講,中學英語與大學英語具有良好銜接效果。其知識體系、培養目標都是連續而發展的,不應該存在銜接困難的現象。然而,據筆者所在教研室英語老師反映,不少中學英語教師都感覺開設通用學術英語之后授課難度加大了,容易出現中學英語與大學英語教學錯位或者斷層的現象。
(二)授課教師水平差異較大
《高中英語課程標準》 雖然倡導在中學要開設英語選修課,但由于缺乏師資,特別是受授課教師自身素質所限,各個學校的英語選修課(影視欣賞除外)開設效果都不是十分理想。通用學術英語作為中學的一門選修課同樣面臨這樣的困境。各個中學的通用學術英語授課教師素質參差不齊。有的中學請的是大學英語教授,有的中學則是中學任課英語老師。這樣通用學術英語授課老師水平差異較大將直接影響授課效果。
(三)學生接受程度不一
由于資源的開放,培訓渠道的多元化,現在很多中學生的英語學習途徑也呈多元化趨勢。一是為應付高考參加的傳統同步或備考補習;二是跟本族語的人練習口語聽力;三是為到國外留學或交流而進行的各類語言測試培訓,如托福,雅思等。鑒于此,中學英語教學面臨尷尬:英語程度差的學生覺得課程太難,跟不上;而很多其他的學生又覺得課程缺乏挑戰性。這直接導致學生對通用學術英語課程的理解和接受水平出現較大差距。
四、中學開設通用學術英語的對策
(一)找到中學課程和大學課程的銜接點
中學英語的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學生習得英語知識,提高英語技能,優化情感態度,培養國際視野。而《大學英語課程要求》中也明確規定,要求學生能“基本聽懂用英語講授的專業課程”、“能閱讀所需專業的綜述性文獻”。因此,筆者認為在中學要有效開展通用學術英語教學,必須要找到中學課程和通用學術英語的結合點。例如將奧賽學科的專業學習、國際部的雅思,托??荚噷W習與通用學術英語的課程學習是進行銜接點。
(二)以大學英語教學的共性為基礎,構建新型教學模式
習得語言理論告訴我們最好的語言教學方式是為學習者提供真實的語言環境,讓學生“浸泡”或“暴露”在修習的語言環境中。因此,中學開設通用學術英語課程應以大學英語教學的共性為基礎,構建新型的中學英語教學模式。換言之,中學英語教學包括普通英語課程教學以及通用學術英語教學都應以學生為中心,采取體驗式,探究式的教學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中學生的體驗偏重生活,普通語言體驗,而通用學術英語的體驗探究應該是重視技能產出(productive skills- driven) 和學術結果呈現,如poster presentation 等。在中學開設通用學術英語課程,可以在這些共性的基礎上側重強調文獻的閱讀以及研究報告,調查問卷的英文撰寫。
【參考文獻】
[1]譚娟.21世紀美國高中課程改革的三大謬論及剖駁[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0(12):6-9
[2]趙正元.北京擬在高中開設大學先修課程[N].中國教育報.2011(2)
[3]教育部.高中英語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羅組兵,陳方.高中開設大學先修課程的困境與對策[J].課程教材教法.2014(9)
【作者簡介】
論文測謊儀在高校中盛行(圖片來源:沈陽日報)
讓校方低調慎言的論文測謊儀,其實全名叫“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這種學術測謊儀會將論文的文獻綜述部分、正常引用部分自動剔除,剩余部分根據學校自身設置比例而定,只要有10%至30%相似,就將視為抄襲。該軟件2008年年底登陸中國高校之后得到了廣泛應用,一直用于博士生、碩士生的,目前,也被許多高校用在本科生畢業論文上。
據資料顯示,在每一屆學生的畢業論文中,涉嫌抄襲者過半:全文剽竊的論文大約占20.4%;段落剽竊占33.2%。而自認為“經?!必飧`的學生占32.84%,“較多”剽竊的學生占46.15%。這樣的數據令人咋舌。
對于測謊儀被引入自己的畢業,學生們是怎么反應的?
學生1:我覺得像我們一般如果比較認真對待的話也不要擔心這個問題,看自己平時寫論文的態度。
學生2:我對于論文測謊我持中立態度,現在大多數人都是這么做的,隨波逐流,真正寫自己想法的人,就是說用自己的真才實學寫論文的人很少。
學生3:其實我覺得本科只是讓他們了解一下科研的過程,這種東西不是很重要,但研究生還是不一樣的,研究生畢竟三年過后,總得出成果。本科生大一到大四主要是學課程,后面只是讓他們了解熟悉一下科研是怎么做的。
學生4:這是很好的東西,可以讓我們更加鉆研一下學術這方面的東西。
隨著“論文測謊儀”的登場,以前復制粘貼“攢”論文,雖然輕松省事,可如今卻意味著往槍口上撞了。但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為了對付這個“反抄襲”軟件,許多學生想出了五花八門的“反反抄襲”招術,比如改寫、翻譯、取巧、百度新用等等。
記者認為,如果不能從源頭上培養好學生的學術道德素養和獨立思考、提出獨特見解的能力,再厲害的“測謊儀”,也攔不住復制、粘貼鍵。高舉反抄襲大旗的高校打假低調,作假的卻處之泰然,高調應對,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谷中原教授表示,從本科階段開始采用“論文測謊儀”,其用意除了震懾,更重要的在于防微杜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