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6 07:00: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新聞輿論監督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進一步增強開展輿論監督的責任感
要運用多種形式做好統一思想的工作,切實解決新聞輿論監督者存在的壓力不大、信心不足、責任感不強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一是要搞好教育引導,不斷激發大家加強和改進新聞輿論監督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二是要規定任務、明確責任,促使大家加強和改進新聞輿論監督工作;三是要學習借鑒外地報社新聞輿論監督工作的經驗做法,使大家受到教育和啟發;四是要嚴格獎懲,把激勵機制作為一種制度貫穿于加強和改進新聞輿論監督工作的始終,把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報道與評選先進掛鉤,同個人職稱評定、獲得獎勵掛鉤,做到賞罰分明,努力營造加強和改進新聞輿論監督的良好氛圍。
科學把握輿論監督的重點和要求
首先要正確引導輿論,做到有利于市委、市政府開展工作,有利于被監督對象改進工作,有利于保持社會穩定。要及時主動、準確把握,注重社會效果。要加強組織協調,形成輿論監督工作的快速反應和應急協調機制。要區別情況、講究方式、遵守紀律,該請示報告的要及時請示報告。要把握適度,不能為追求轟動效應,不看影響、不計后果地刻意炒作渲染。
其次要出于公心,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從全市工作大局出發,從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著眼于幫助市委、市政府改進工作。要抓住群眾關注、領導重視、有普遍意義的問題,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充分掌握材料,多方核實情況,用事實說話,防止以偏概全、感情用事。相關批評稿件要酌情與被批評對象見面,征求意見,防止失實和激化矛盾。要辦好報紙內參,使其成為新聞輿論監督有力的特殊渠道和市領導聯系各方面工作、快速準確知情的通訊刊物。
最后要進一步發揮黨報的職能作用,把思想性、指導性與可讀性有機結合起來,辦出地方黨報輿論監督的特色與風格。要堅持“三貼近”原則,講求實際效果,多報道對社會生活有普遍指導意義、群眾關心的“打假、環境保護、治理行業不正之風”等實質性內容,克服一般化、公式化、概念化的批評報道,在批評報道的針對性、實效性、權威性、指導性上狠下工夫。要改變嘩眾取寵、華而不實的文風,努力形成黨報輿論監督的風格與特色。要整合報紙資源,優化版面結構,把輿論監督做活做實,不斷增強輿論監督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響力。
研究做好輿論監督的途徑和方法
組織新聞輿論監督工作者系統加強政治理論和業務學習,不斷提高其履行職責的素質和能力。要采取多種形式組織學習培訓,不斷強化新聞從業人員的新聞觀,不斷強化“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共建和諧意識,不斷強化輿論導向的禍福觀、政治觀、黨性觀。
加強輿論研究,搞好監督策劃。要根據市委、市政府一個時期、一個階段的中心工作任務和值得關注的社會現象及社會成員的不良行為等,搞好監督策劃,制訂報道計劃,在增強引導性、導向性、針對性上下工夫。組織好深度報道、連續報道、跟蹤報道和大規模、系列化報道,同時慎重把握尺度,力求新聞輿論監督報道客觀、公正、真實、合理、規范、有效。
創辦輿論監督名牌欄目,樹立黨報品牌形象。充分發揮輿論監督專欄作用,通過欄目突出新聞輿論監督強勢,豐富版面語言,構成版面亮點,提升報紙品位。欄目要突出服務宗旨,注重受眾需要,兼顧社會影響,增強貼近性、實用性和社會性。要在鞏固以往輿論監督專欄的基礎上,創新群眾喜愛、黨和政府滿意的獨具特色的名牌專欄。
建立和完善輿論監督工作的基本制度
制度就是法規,具有根本性、長遠性、科學性和規定性的特點。要堅持從制度入手,加強報紙輿論監督工作。除上級黨委政府和新聞宣傳主管部門要求必須遵守的制度外,根據地市黨報的實際情況,還要建立、完善并堅持落實以下基本制度:一是黨委領導商議報紙輿論監督工作制度。黨委領導每季度應組織召開一次專題會議,主要匯報分析報紙輿論監督的形勢和效果,針對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協調相關矛盾,拿出解決的辦法,明確下一步工作重點和應把握的問題。二是業務研討制度。編委會和相關業務部門應每月組織召開一次業務研討,主要是針對一個時期、一個階段輿論監督工作進行小結,商討有關版面批評稿件的安排及改進意見,布置下階段輿論監督工作。三是評選輿論監督好新聞、好論文制度。相關部門每季度組織一次評選,年底再從這些好作品中評選出精品,將評出的精品推薦參加上一級的評選活動。四是稿件送審制度。堅持按要求、按規定進行層層把關和送審,確保輿論監督不出差錯和問題。五是情況通報制度。主要由相關業務部門領導通過各種方式及時向總編輯、社長匯報擬見報的批評稿件的安排情況,以便了解情況,協調解決問題。六是量化考評傾斜和獎罰兌現制度。主要是通過利益的調節和嚴格的管理,不斷增強新聞輿論監督人員抓好輿論監督的動力和活力。
關鍵詞:縣級電視臺;頻道定位;服務信息;監督報道;民生新聞;
中途分類號:TU248.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04-0064-01
電視臺作為輿論宣傳的一個主要陣地,在新聞節目制作與報道方面,應該遵從“以人為本”的思想和理念,注重新聞節目的貼近性、服務性、大眾性和普遍性,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媒體競爭和網絡競爭中取得成效。
一、縣級電視臺服務信息特色化
不管是作為輿論報道的新聞媒體,還是主流導向的政治作用,電視臺都處于一個服務的角色,尤其是對于縣級電視臺來說,針對的受眾除了少部分市民外,更多得的受眾對象是基層的農民,所以這就要求縣級電視臺在服務信息的上要有一定的特殊性,保持自己的特色,充分挖掘自身的特色。
(一)服務信息廣泛化。作為貼民百姓的縣級權威媒體,縣級電視臺在做一些服務類信息的欄目時,一定要廣泛化,既要關注老年人,也要關注失學兒童,既要關注城市人群,也要關注農民生活,既要關心天氣狀況,也要關注季節病態,只有這樣,把服務信息做到家,才真正符合了新聞傳播當中的“貼近性”原則,盡可能地為全縣人民服務。
(二)服務信息可通過專欄形式呈現。不管是服務信息的廣泛化還是漸進化,其實說到底,服務信息只是一種形式,真正承接這些服務信息的是欄目??梢哉f,雖然是服務信息每年沒有太多的變化,但欄目的形式進行了變更,也會對節目的收視有一定的影響。隨著“走轉改”活動的深入,河南偃師臺打造特色濃郁的地域品牌欄目,如《美麗食客》叫響當地舌尖上的美味,《古亳梨園》從演播廳走向村莊社區,從戲迷打擂到名家匯演,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增加互動,提供了大眾展示自我的舞臺。因此縣級電視臺在包裝服務類信息的時候,可以借鑒一下專欄、電視講座、辯論會等新穎的形式,所謂新瓶裝舊酒,通過新穎的形式,從外觀上吸引受眾,然后在內容上進行延伸和拓展,增強,增強電視臺媒體服務大眾功能。
二、縣級電視臺注重監督報道
縣級電視臺因更多得依托當地政務部門,所以非常弱化監督報道,我們經常能看到縣級電視臺的新聞聯播,基本都是領導會議或下鄉走訪,再無其他監督社會不良風氣和行為、監督政府部門不作為的新聞節目。電視臺的受眾畢竟是平民百姓,百姓更愿意看到自身群體的權力在受到侵害時,如何進行維權的報道,同時監督報道從另外一個層面上來講,也是服務信息的一種形式。
(一)關注民生熱點問題??h級電視臺從成立起,就一直在充當政府部門的發言人的身份,很多政務政策的和推廣,晦澀的政策性報道讓其流失了很多一部分受眾,尤其是在衛星電視、數字電視、網絡電視風行的現在,縣級電視臺的作用已經完全傾向于政策性報道。即便在廣大的農村地區,村民家里安裝了衛星電視后,也基本不會有人再去看縣級電視臺。
這就要求縣級電視臺在頻道定位上,要把更多的人力物力精力財力放在關注民生熱點問題上,推出民生熱點的相關欄目,并沉下去充分挖掘社區居民、村民所關心的點點滴滴,從根源上解決收視率,畢竟收視率是一個電視臺的保證,有了收視率才會有廣告效益,才會增收,才可能擺脫政府的束縛。
(二)充分發揮監督作用。體現一個縣級媒體權威的重要手段,就是監督性報道,監督性報道既可以體現媒體的監督力度,也能提升受眾對媒體的信服力。然而現在的縣級電視臺,基本缺失了監督報道的力度和影響力。開設監督類欄目和舉報電話,對涉及到的政府部門和單位進行曝光,監督他們的不作為和負面層分。如平塘電視臺開播《回音壁》、偃師電視臺增設《曝光臺》、《新聞望》等版塊對觀眾反映的熱點問題進行報道,同時做好跟蹤信息反饋,搭建起部門與群眾溝通的橋梁。發揮了媒體的監督作用,有效地促進了問題的解決,化解了矛盾的產生。
三、縣級電視臺以民生新聞為依托
最近幾年,一些大的衛視都推出了民生節目,當然也有一部分因為過于暴露家庭隱私被叫停,但不可否認,這些節目在剛開通不久,確實在社會反響和節目效果上達到了雙贏。而作為縣級電視臺來說,應該更加注重民生新聞的報道與策劃,從平民的視角出發,關注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關注他們之所想,解決他們之所難,了解他們之所愿。
(一)民生新聞的本土化。不管是主流媒體還是街頭小報,在民生新聞的挖掘上都費了很大一部分功夫。作為縣級電視臺在報道和挖掘民生新聞方面,必須找到民生新聞的“核”,充分定位當地的民生風情,掌握民生去向,了解民生核心,切記不要為了做新聞而做新聞。在民生新聞的報道方面,要依托本土優勢,在了解當地平民的閱讀和關注去向后,有目標地進行挖掘。
(二)民生新聞取材適當化。很多媒體在競爭民生新聞方面,已經到了白熱化的地步,挖掘獨家報道仍然是媒體最最關注的東西,他們似乎已經忘了新聞事件本身,更多得是從媒體自身利益來考慮問題。而作為縣級電視臺在推廣民生新聞的時候,因為發展比較晚,所以可以吸收一些經驗和教育,打好基礎,為民生新聞的發展創造更大更好的空間。以觀眾訴求為新聞點,社會瑣事就是節目大事,始終抓住民生這根主線。
四、總結:
縣級電視臺在新時期,在新老媒體的夾擊下,要想生存下去,必須由為政府服務轉變為為平民百姓服務,在服務信息、監督報道、民生新聞方面下功夫,開設相關欄目,培養優秀的采編人員,只有這樣,縣級電視臺才不至于始終處在尷尬的地位,爭得受眾的歡迎。
參考文獻:
【1】,新時期輿論監督的功能[J],新聞愛好者(理論版),2008年06期;
【2】楊基斌,新時期縣級廣播電視臺的輿論監督報道[J],魅力中國,2009年26期;
【3】周傳河,新時期輿論監督的走向分析[J],中州學刊,2009年05期;
【4】林國文,李虹,解決縣級臺輿論監督難的途徑[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0年06期;
【5】焦雋,新時期新聞輿論監督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新聞知識,2008年10期;
四年的大學學習,使我自覺地接受了黨的理論、文化知識的熏陶,因而具備了較好的政治思想素質和理論水平。工作十六年來,我將滿腔的政治熱情付諸我所深愛的新聞實踐工作中,無論是從事記者、編輯工作、戰斗在新聞采訪第一線,還是負責廣播電視的組織把關以及兩臺的宣傳工作,我都能把握正確的新聞輿論導向,堅持黨的“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積極主動地宣傳黨、政府改革開放和三個文明建設的成就,熱情地反映群眾的愿望和呼聲,是上級組織和領導滿意放心的“新聞宣傳和新聞把關人”。
為切實抓好兩臺的新聞宣傳和對上報道工作,多年來,我始終堅持經常性的政治理論和業務知識學習。無論日常工作多繁忙,我總是抽出時間認真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專業知識,經常參加省、市舉辦的各類理論和業務培訓,豐富和提高自身的素質。與此同時,我把提高兩臺人員素質、充分發揮好新聞的輿論導向和監督作用作為工作重點,狠抓編、采、播人員的政治理論和專業知識學習。制定了學習制度及目標獎懲責任制,按時定期檢查各項計劃任務完成情況,不斷加強對新記者的業務指導,鍛煉他們的業務能力。通過多方面培養,兩臺編、采、播人員的綜合素質有了極大提高,成為非常有戰斗力的集體,多次被縣委、縣政府和雞西市評為先進集體。
在十六年的新聞實踐中,我充分發揮自身的文化專長,不斷地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科學冷靜地分析新情況、新問題。在全力做好縣委、縣政府中心工作的新聞宣傳同時,適時開辦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如《關注熱點》等,真正做到讓領導滿意,讓群眾滿意。凡是全縣重大的活動,我都親臨參加、親自采寫、親自編輯,每次都能圓滿地完成報道任務。電臺全年發稿1300多篇,電視臺發稿1200多篇,從未出現任何失誤。在抓好本臺新聞宣傳工作的同時,我十分注重對上報道工作,成績突出。雞東電臺連續十年對上報道在全省名列前茅,2003年發稿154篇,2004年發稿134篇。雞東電視臺的對上報道數量和質量也逐年提高,2003年在省電視臺《新聞聯播》中播發稿件53篇,2004年播發56篇,處于縣級臺前列。其中《五下鄉活動農民點題》和《雞東縣黨員干部幫助非典疑似病人解難題》等消息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中播出,《領航工程、帶民致富》、《公司聯農戶、共同奔小康》等消息在黑龍江電視臺《新聞聯播》頭題配編后播發,在縣級臺非常罕見,反映強烈。2003—2004年在雞西電視臺發稿名列三市縣、六區第一位。雞東臺的創優工作和廣告創收工作也成效顯著。兩臺每年都有5—6篇新聞作品在全省廣播電視好新聞評比中獲獎。
在深入實際,搞好新聞的采寫和組織工作同時,我還不斷學習和鉆研業務理論知識,用于指導自己的新聞實踐,并積極撰寫論文。2003年,我寫的《切實辦好縣級臺輿論監督類節目是新聞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獲全省優秀廣播電視論文一等獎,是雞西地區唯一的一個一等獎?!掇k好對農節目是縣級臺的主要職責》、《適應形勢要求,搞好縣級臺深度報道》獲全省廣播電視論文二等獎。2003、2004年度先后被評為雞西市廣播電視系統先進工作者、雞東縣“十大杰出婦女”、“巾幗建功”先進個人標兵等榮譽。
新聞侵害名譽權是指新聞單位或個人利用大眾傳播媒介以故意捏造事實或過失報道等形式向公眾傳播內容違法的新聞,從而侵害了公民、法人名譽權的行為。書面侮辱和誹謗是新聞侵害名譽權的主要行為方式。由于新聞侵害名譽權行為方式的特殊性,我國法定的抗辯事由如正當防衛、緊急避險、不可抗力等不適用于新聞侵害名譽權糾紛案件。我國現行法律中沒有對新聞侵害名譽權規定特別明確的抗辯事由,不過,從基本法律和一般法律對名譽權的保護條款中,可以推理出新聞侵害名譽權糾紛的抗辯事由,如侵權行為人的過失行為、侵害后果的輕微可以作為被告免責或減輕責任的抗辯事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分別于1993年、1998年討論通過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分別簡稱《93名譽權解答》和《98名譽權解釋》),以司法解釋的形式針對新聞侵害名譽權糾紛規定了抗辯事由:
一、文章內容的真實程度
《93名譽權解答》第七項規定:因新聞報道嚴重失實,致他人名譽受到侵害的,應按照侵害他人名譽權處理。第八項規定:因撰寫、發表批評性文章引起的名譽權糾紛,人民法院在受理時分三種情況處理:(一)文章反映的問題基本真實,沒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的,不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二)文章反映的問題雖基本屬實,但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使他人名譽受到侵害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三)文章的基本內容失實,使他人名譽受到侵害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8名譽權解釋》第九項規定:新聞單位對生產者、經營者、銷售者的產品質量或者服務質量進行批評、評論,內容基本屬實,沒有侮辱內容的,不應認定為侵害其名譽權;主要內容失實,損害其名譽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名譽權。
綜合上述幾項規定,可以看出,這兩個司法解釋把媒體發表的文章內容的真實程度分為四個級別:完全真實、基本屬實、基本內容失實和嚴重失實。法院在接到訴訟人的訴訟請求后,經核實被指控文章內容完全真實或基本真實,并且沒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根據《民事訴訟法》,可以裁定不予受理或駁回。只有嚴重失實的新聞報道和基本內容失實的批評、評論文章,使他人名譽受到侵害,法院才認定侵害名譽權指控成立。這些規定控制了"濫訴"行為,使新聞工作者和新聞媒體不至于動輒得咎,成為被告席上的???,保證了新聞傳播工作的正常運行。
這兩個司法解釋把文章的真實程度作為抗辯事由之一,是符合"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這一新聞學基本命題的,也與我國法律把事實虛假作為誹謗構成要件的規定相一致。雖然真實程度的認定易有分歧,但從我國近20年處理名譽權糾紛的司法實踐看,人民法院對具體事件的認定絕大多數是符合客觀實際的。
二、公正評論
除廣告和文學作品外,新聞媒體傳播的信息不外事實信息和意見信息。事實信息即新聞報道,意見信息就是通常所說的新聞評論。保護公民、媒體的正當批評權利,是現代民主政治的主要標志。英美誹謗法均把公正評論作為被告對抗誹謗指控的抗辯事由之一。美國判例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沙利文訴《紐約時報》誹謗案(20世紀60年代),《紐約時報》就是以公正評論為抗辯事由而最終獲勝的。
國際慣例,公正評論的認定主要根據兩個標準。其一,作者寫作、媒體發表評論的主觀態度。如果主觀態度出于誠心和善意,即使言辭偏激、尖刻甚至帶有一定的誹謗性,也屬于公正評論。主觀態度出于惡意,則不屬于公正評論。其二,作者寫作、媒體發表評論的目的和意圖。如果寫作、發表評論意在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和滿足公眾合理興趣,則屬于公正評論,比如對政府事務、商品質量和服務、公眾人物(政府官員、文體明星等)的批評、評價;否則不視為公正評論。
我國《憲法》第四十一條賦予了公民對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批評和建議權利?!?8名譽權解釋》第九項和《93名譽權解答》第八項的規定,既可視為我國真實程度抗辯事由,又可視為公正評論抗辯事由的法律依據。司法實踐中,在社會上引起廣泛影響的中國國際貿易中心訴吳祖光侵害名譽權案(1992年-1995年),被告吳祖光就是以公正評論為抗辯事由而獲勝的。
法律把"公正評論"作為抗辯事由,體現了在表達自由權和名譽權之間,法律對社會公益有關的評論予以優先保護的精神。我國雖沒有單獨的誹謗法,但上述的法律規定和司法實踐中的具體運用,在"公正評論"原則方面是和國際逐漸接軌的。
三、客觀準確報道國家機關公開的文書和職權行為
對國家機關制作的公開文書、實施的公開職權行為的報道和以此為事實根據寫作的評論,是新聞媒體的主要內容之一。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我國的新聞媒體擔負著協助黨和政府管理國家事務的任務,因此,報道國家機關公開的文書和實施的職權行為,也是我國新聞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新聞單位報道國家機關公開的文書和實施的職權行為的作品,如果被指控侵害了他人名譽權,這種指控是否成立?《98名譽權解釋》第六項給予了明確規定:"新聞單位根據國家機關依職權制作的公開文書和實施的公開的職權行為所作的報道,其報道客觀準確的,不應當認定侵害他人名譽權;其報道失實,或者前述文書和職權行為已公開糾正而拒絕更正報道,致使他人名譽權受到損害的,應當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這項司法解釋的回答是否定的。
國內不少學者把政府機關公開的文書和職權行為稱為新聞媒體"權威的消息源",這是符合行政機關的職權要求和我國新聞傳播的具體特點的。政府機關公開的文書和職權行為的權威性,是其發揮行政效力的前提。信息傳播對"時效"的高度要求,使新聞單位不可能對所有信息源的具體情況進行核查,況且我國法律也沒有賦予新聞媒體核查政府機關文書和職權行為的權利。
新聞單位如果因報道國家機關公開的文書和職權行為侵害了特定人的名譽權而受到指控,可以根據《98名譽權解釋》第六項的規定,以"客觀準確報道國家機關公開的文書和職權行為"為抗辯事由予以抗辯。事實上,名譽權受到侵害的特定人完全可以根據《行政訴訟法》和《國家賠償法》相應的行政機關,向其尋求賠償,而不是一味地去告媒體。
這一抗辯事由類似于國際誹謗法中的特許權規定。特許權是指為了公眾利益或者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公民、法人可以作誹謗性陳述而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特許權分絕對特許權和有限特許權。議員在議會中的發言、訴訟當事人的當庭陳述等屬絕對特許權,其言論受到法律的絕對豁免。新聞媒體對官方文書、活動和社會組織的報道享有有限特許權,因享有這種特許權必須以報道公正準確、不具惡意和與公益有關為前提。②
另外,在司法實踐中,被報道人同意也常作為新聞侵害名譽權糾紛的抗辯事由之一。被報道人同意分明示和默示兩種方式。明示指被報道人以口頭或書面形式向作者和新聞媒體明確表示可以對自己進行報道并予以發表,西方國家通常以被報道人簽訂讓渡書的形式來體現。當事人知道對方是記者而接受其采訪、拍攝,沒有明確表示不準其發表,則視為當事人默示同意。當然,不管是明示或默示,被報道人的同意應當是真實意思的表示,用欺騙、脅迫等不正當手段獲得的被報道人同意不能作為抗辯事由。
法律對新聞侵害名譽權抗辯事由的規定,是為了在公民、法人的私權與公民、新聞媒體的公權之間尋求一種平衡。名譽權是公民和法人依法享有受社會公正評價的權利和要求他人不得以任何方式非法損害這種公正評價的權利,是人格權中的一項重要權利,屬于民事主體的私權。公民和新聞媒體依法享有表達自由權和輿論監督權等基本政治權利,即公權?,F實中,民事主體的名譽權和公民、新聞媒體的表達自由權、輿論監督權往往產生矛盾和沖突。在處理新聞侵害名譽權糾紛時,既要保護公民、法人的名譽權不受侵害,又要保護公民、新聞媒體合法的表達自由權和輿論監督權。各國法律對公民、法人的名譽權都有明確、嚴格的規定。法律對新聞侵害名譽權抗辯事由的規定,就是為了保護公民、新聞媒體合法的表達自由權和輿論監督權。我國法律以司法解釋的形式,把文章內容的真實程度、公正評論、客觀準確報道國家機關公開的文書和職權行為等規定為新聞侵害名譽權糾紛的抗辯事由,對調動公民關心社會公共事務的積極性,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功能,都具有重要意義。
注釋:
【關鍵詞】民生新聞;發展現狀;趨勢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 (2012)02-0021-02
民生新聞是以關注人民生計和市民生活為主要內容的新聞,從農民群眾的日常生活采制而來[1]。以百姓的生存狀態為視角,關注他們的冷暖和喜怒哀樂,報道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還可以幫助百姓解決生活中遇到的難題,拉近了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深受觀眾喜愛。民生新聞的發展彌補了時政新聞收視率低的不足, 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本文簡單談談民生新聞發展的現狀和趨勢。
1 民生新聞的發展現狀
2002年江蘇電視臺開創的《南京零距離》,被認為開創了大時段城市民生電視新聞節目的先河[2]。此后,全國各電視臺紛紛效仿,推出大時段直播的民生新聞節目。如遼寧電視臺的《新東方》、云南電視臺的《都市條形碼》、內蒙古電視臺的《新聞天天看》等都屬于民生電視新聞。民生新聞把關注的焦點集中于普通百姓身上,提高收視率的同時,也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發展中尋在的缺陷和不足也日益明顯,具體表現為:
1.1 關注瑣碎小事,導致報道表象。過分瑣碎必然導致報道停留在表面現象上,難以揭示新聞的深層本質。一些報道在捕捉百姓生活中的趣聞時,過于關注新奇的事物,卻忽略了對于食品安全、勞動就業和環保等與百姓利益攸關的重要問題。在進行事件的報道時,只限于表面性的表象告知,缺少深入挖掘和理性評價,未能為觀眾梳理出關于事實的深層認識。
1.2 重復報道,缺乏新聞價值。民生新聞將焦點集中于普通人民生活的同時,把注意力過多的放在很多家長里短的日常瑣事上?,F有播出的某些民生新聞節目中,“民生”的概念被狹窄化理解,很多節目將鄰里糾紛、交通事故和水管破裂之類的生活瑣事反復報道,并成為節目的重要關注內容。在這種情形下,新聞成了百姓瑣事的大量堆砌。民生新聞所涵蓋的內容遠遠不止這些,透過表層看背后更嚴肅的命題,譬如公共意識、社會公德等,某些報道中這些只是蜻蜓點水式的被提到,而沒有從深層挖掘。越來越多的百姓司空見慣的事被當做新聞報道,新聞的價值已經不復存在。
1.3 報道視角狹小。民生新聞的報道中,記者們將關注的焦點局限于城市中的市民,對于經濟落后的農村和農民涉及較少,而且視角局限于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柴米油鹽。如關注黃金周假期各地的民生節目,可以發現基本上都是關于市民在各大商場購買促銷商品的內容。關于這種瘋狂購物現象的深層理性思考,缺乏應有的分析。
1.4 過分追求收視率,導致節目內容失衡。民生新聞傾向于為民請愿和傾聽群眾的心聲,但是在報道時一些媒體將負面新聞當成了關注的重點,沒有把握好正面引導和負面批評的“度”。一些記者在輿論監督處理上,以“為民代言”的立場報道,不能廣泛傾聽市民的心聲和解決問題的辦法,導致報道失衡。某些新聞記者為迎合觀眾喜好,熱衷于報道兇殺、事故等新聞,甚至增加娛樂效果強化視覺刺激。此外,還有些節目以戲說調侃的播報方式,導致民生新聞的娛樂庸俗化傾向。
2 民生新聞的未來發展趨勢
盡管民生新聞的發展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從整體的發展趨勢來看,未來民生新聞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從近期來看,民生新聞可以向主流新聞過渡,發展成為主流新聞;遠期來看,公共新聞將取代民生新聞,成為社會主流新聞[3]。
2.1 主流新聞。 現階段,民生新聞關注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小民生,未來可擴大視野、向大民生角度發展——從民生角度解讀并影響社會,成為“主流聲音”。民生新聞具有內容上的廣泛性、嚴肅性和實用性,盡管與社會新聞存在交叉重疊,但是又具有完全不同于社會新聞的品質。它以關注民生為立足點,體現媒體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建構出百姓的日常生活空間,擁有最廣大的受眾群,具有向主流新聞發展的強大受眾支持。此外,民生新聞將“關注民生,直擊熱點”(江蘇電視臺《南京零距離》)、“替政府分憂,為人民服務”(南京電視臺《直播60分》)……等作為節目的宗旨并進行實踐,抓住了社會轉型期民生問題凸顯的社會現實,彰顯出民生新聞的價值,將黨和政府的新思想、新理念進行了生動詮釋。從內容覆蓋、受眾和社會需求方面,都有向主流新聞發展的優勢。
2.2 公共新聞。 中國當下的社會狀況和公共新聞自身的特點,決定了民生新聞在想主流新聞過渡的過程中,將逐漸向電視公共新聞演進。公共新聞要求新聞工作者將人民視為公民、協助人民采取行動、改善公共討論的環境、協助公共生活的健全運作。要求新聞報道在報到事件的同時,完成知識的傳遞并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與此同時,努力讓所有受問題影響的民眾在報道中表達自己的聲音,鼓勵記者與公民建立對話往來。江蘇衛視與2004年創辦的民神新聞類節目《1860新聞眼》,從民生新聞轉向“公共新聞”,遵循正確把握輿論監督的法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媒體功能的不斷轉變,未來民生新聞的發展將向著公共新聞發展。
3 小結
民生新聞經過長期的發展,逐漸成為貫徹落實黨和政府理念的執行者,在一定程度上為地方政府緩解了社會矛盾,并為地方媒體的壯大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雖然在發展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但豐富的內容性、廣大的受眾群體以及強大的社會需求量,使得民生新聞未來具有向主流新聞和公共新聞發展的廣闊空間。
參考文獻
[1] 陳長弘. 民生新聞的發展現狀與趨勢[J]. 職大學報, 2009(2):53-54.
[論文關鍵詞]建設 道德中國 緊迫性 路徑
中國經過改革開放的飛速發展,已經成為傲立于世界的大國。那么國民的素質要與大國的形象相配套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在快速發展進程中,也出現了一些道德滑坡現象。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威。正是著眼于這一點,十報告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全局出發,對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作出部署,強調這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充分體現黨對建設道德中國的高度重視,我們一定要深刻理解把握、認真貫徹落實。
一、我們面臨的道德考驗
當前我國社會道德狀況主流是進步、光明、向善的,但由于體制機制不完善、社會輿論放大效應等原因,在一些時段、一些領域和一些人群存在的局部道德滑坡是客觀存在的現象,有些道德問題還相當突出。
(一)我國社會道德問題的主要表現
第一,道德問題主要表現于一些時段。我國社會道德領域受到普遍關注和產生廣泛爭論問題的時期,集中表現在改革發展的節點時期,比如,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初期、實行商品經濟制度的初期、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期等。新的政策特別是新的制度體制推行的初期,常常也是新舊社會規范(法律、行政和道德等)沖突的時期,舊規范往往失范,新規范尚待建立。
第二,道德問題主要表現于一些領域。一是在生產經營領域。一些經營者有見利忘義,生產銷售有毒有害、假冒偽劣食品、藥品等違法行為。二是在公共領域。表現最為普遍、最為突出的是職業道德的問題和公共秩序失衡的問題,它們都嚴重地危害著正常的社會秩序,損害著健康的社會風氣。三是在少數國家機關和執法部門內部。一些國家機關和執法部門工作人員以權謀私、貪污受賄。雖然只有極少數,但影響極壞,它敗壞了黨和社會風氣,人民群眾深惡痛絕。
第三,道德問題主要表現于一些人群。一是一些官員道德缺失。突出表現在少數官員弄權謀私、錢權交易、貪污腐化等。這些人的敗德行為對社會的負面影響最大。二是一些企業和商人道德缺失。突出表現在誠信缺失、坑蒙拐騙、制假販假等。三是一些文化名人道德缺失。突出表現在沽名釣譽、抄襲剽竊、低俗炒作等。四是一些公民道德缺失。突出表現在不守公德、見危不救、以怨報德等。
正是這些局部的、少數社會成員的敗德現象,無形中給民眾帶來了極大的道德壓力和心理暗示,進一步加劇了人們評價社會道德狀況的悲觀、消極情緒。
(二)出現道德問題的主要原因
第一,道德發展滯后性的原因。道德的發展軌跡和經濟的發展軌跡是同向的,但決非簡單同步。舊的道德觀念將長久地影響人們,而新的道德觀念轉換成為人們的內心信念和行為規范,往往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期。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法律規范相協調、與優秀傳統道德相承接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規范體系,既是宣傳思想部門和教育部門的工作,也是全社會共同的艱巨任務。
第二,體制機制不完善的原因。表現在我們的法律監督效率還不夠高。比如,近年來,我國出現的食品藥品安全問題,不僅僅是商人道德上的缺失,其主要原因還是制度上的缺陷。再比如,屢屢引發國內外關注的社會誠信缺失的問題,雖然表現為一些企業和商人的敗德,但深層次的重要原因是社會誠信等信用體系依然缺失。
第三,個別司法機關不秉公辦案帶來的原因。特別是個別案件的判決混淆了是非曲直,突破了道德底線,嚴重地破壞了社會誠信體系。
第四,法治和德治還不完全相適應的原因。社會上確實存在重法治輕德治的傾向,甚至有人對德治很反感,認為德治就是人治,德治是法治的對立面。另一個突出的問題是,當前敗德行為的代價低,并與違法行為代價低的情況交織在一起,這是導致許多道德問題持續產生的重要原因。
第五,社會輿論放大效應的原因。部分媒體尤其是網絡,受經濟利益的驅動,偏離正確的輿論導向,熱衷于對一些道德失范問題過分夸大炒作,嚴重影響了公眾對道德建設的信心,增加了社會道德建設的難度。
二、建設道德中國的路徑選擇
盡管面臨道德挑戰,但中國社會道德打不垮、壓不垮、罵不垮。因為中華民族有著崇德向善的悠久傳統,對高尚道德的強烈呼喚始終伴隨著社會前進的腳步。
(一)從自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是道德建設之本
國家者,積人而成。遵守社會主義道德既是覺悟、也是義務,道德大廈的建設需要每個社會成員添磚加瓦。如果每個人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人人修身自律,躬行實踐,積小善而成大德,那么整個社會道德水準一定會提高。“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理想道德中國一定能實現。
(二)加強未成年人道德建設是重點
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思想狀況事關黨、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未成年人處在確立基本人格,培養基本素質的關鍵階段,抓住這一時期做好思想道德建設,可以使未成年人得到高尚思想品質和良好道德修養的鍛煉,打牢全面成長的核心基礎。一要注重基本道德規范灌輸,強化養成教育。針對當前青少年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知識、輕德育”的現象,啟動“中華小孝子培養工程”,把孝心培養教育融入生活,引導他們從小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二要健全“三位一體”道德建設網絡,強化體驗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光靠老師和家長用嘴巴說,最主要是通過孩子自身的生活體驗,讓他們在體驗中體會成功,感受挫折,逐漸養成正確認識和分析事物的能力。三要加強實踐活動基地建設,強化實踐教育?!暗赖抡撸幸病?。廣泛開展群眾性的道德實踐活動,吸引青少年普遍參與,是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徑,陣地建設則是開展道德實踐活動的重要保障。要大力加強青少年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等各類教育基地的建設,不斷挖掘教育內涵,探索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更好地為未成年人成長成才服務。
(三)法制建設是道德建設的堅強保障
良好的社會公德形成、鞏固、發展始終離不開法治機制的保障。首先是立法上保障。從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實踐看,以法促德是一條可以借鑒的經驗。在公德建設中,國家和地方政府應該加強公德建設方面的立法,使社會公德建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一是可選擇當前社會道德建設的一些急迫問題,作為立法重點項目,爭取早日制定施行。比如學習借鑒國外的“好撒瑪利亞人法”,盡快制定公民救助行為保護條例,為救人者撐腰,讓救人者免責,保護施救者,嚴厲懲處被救助事后反誣者。二是加快推進道德信用體系建設,重點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逐步建立完善必要的機構和公民道德信用記錄,讓失德失信者受到應有的約束和懲戒,切實發揮道德信用的約束力。其次,在執法(司法)層面,行政和司法機關要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切實承擔起維護和引導社會道德的責任。在實踐中,對一些造成惡劣影響的違法案件要嚴厲處理。法律本應弘揚真善美、制裁假惡丑,對此類行為要嚴厲處理,才能收到較好社會效果。因為我國現有法律中,本來就有誹謗罪、誣告陷害罪、敲詐勒索罪、侵害名譽權等條款,建議要對諸如此類事件中的惡人追究相關的民事甚至刑事責任,使其不敢再誣陷、敲詐好人,做好人的風險也就自然大大地化解了。
(四)需要黨和政府的積極倡導和強力推進
公民道德建設重在人們自覺養成,但同時也需要黨和政府積極倡導、大力推動。堅持把公民道德建設貫穿于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建設之中,使之與黨和政府各方面工作相融合、相協調。應善于把公民道德建設任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政策制定之中,形成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公民道德建設的利益導向、競爭機制和市場環境;善于把公民道德建設任務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結合起來,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結合起來,樹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善于把公民道德建設的要求納入相關法律法規之中,發揮法律法規的引導、警示、教育功能,以賞罰分明的剛性約束增強人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遵守公民道德規范的自覺性;善于把公民道德建設任務落實到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面,堅持以文化人,推出更多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優秀精神文化產品;善于抓好學校德育,把公民道德建設納入國民教育總體規劃,積極探索符合當代青少年思想特點和成長規律的方式方法,科學有效地把公民道德建設內容體現到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和日常管理之中。
關鍵詞:網絡民粹主義;社會參與;文獻綜述
中圖分類號:G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12-0061-03
一、引 言
民粹主義是一個政治學范疇的概念,與精英主義相對,其作為政治話語的核心觀點認為平民的利益被國家和社會中的精英所壓制,對現存的國家結構的精英人物不信任,主張把平民大眾當作唯一決定力量對社會進行政治改革??v觀近年一系列網絡公共事件,事件從醞釀到發生、發展、直到網絡輿論的形成,從線上虛擬聚集到線下的活動組織,由于網絡社會參與更加強調平民的利益與價值,更加富有草根意識,對社會的現存權威和精英的解構和顛覆更具有沖擊,導致網絡民粹主義在網絡中渲染起一次次的輿論旋風,甚至影響公共事件的發展和結局。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網絡的社會參與和網絡民粹主義現象已經引起不少社會學、傳播學學者的關注。本文以我國2007年~2016年間關于網絡民粹主義的學術期刊論文為研究對象,對近十年網絡民粹主義的研究狀況進行梳理,以期呈現近十年來這一研究領域的基本輪廓。
二、網絡民粹主義研究的總體狀況和主要理論取向
本文以中國知網全文數據庫CNKI收錄的論文為文獻來源,以“篇名”為檢索項,以“民粹主義”并含“網絡”為檢索詞,年限選擇2007年~2016年,共檢索到文章99篇,(如表1所示)。
從文獻發表的時間和數量來看,最早的研究始于2009年,研究主要集中在2011年以后,2010年以前發表的論文僅有4篇,占發表總量的4%。2011年以后,相關研究的論文成持續上升趨勢,原因在于2010年以后網絡公共事件的頻發,網民參與事件的意識和積極性提高,而網絡公共事件的不斷涌現與影響逾趨擴大,直接為研究提供眾多案例,學術界對網絡民粹主義的關注也隨之增加。
縱觀發表的論文集中在新聞傳播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等學科,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論探討與案例分析。新聞傳播學者們主要從新聞事件媒介呈現入手,探討具體網絡公共事件的話語壟斷和網絡民粹主義現象的傳播機理。政治社會學者們從具體個案出發,以政府治理的角度對網絡公共事件民粹化傾向和治理方式與措施進行了探討。
三、網絡民粹主義研究的主要議題
(一)網絡民粹主義的概念與特征
至今網絡民粹主義的代表性定義主要有下列幾種。夏忠敏提出,網絡民粹主義是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出現的一種社會思潮。民粹主義作為網絡傳播空間的一種表現形式,體現了對現實精英主義的抵抗,也是民粹主義對現實生活的延伸[1]。郭中軍認為,網絡民粹主義,即電子民粹主義,是新型的民粹主義,它的形成以互聯網為媒介,互聯網則成為政治參與的形式以及政治動員的工具[2]。陳堯認為網絡民粹主義是由反權威、反精英的網絡批判現實主義和反全球化、反西方極端排外網絡民族主義兩種力量所構成[3]。網絡民粹主義的定義國內并沒有形成統一,但對于其內涵主要集中在政治參與和動員的工具、現實民粹主義思潮的延展和極端的民族主義三個本質取向。
網絡民粹主義是“網絡+民粹主義”的一種融合,與傳統民粹主義仍然有著密切聯系。不過陳龍指出,網絡民粹主義并非民粹主義進化的產物,其內涵并未變化,變化的只是其產生和存在的空間與形式[4]。陳堯通過對傳統民粹主義與網絡民粹主義進行對比發現,網絡民粹主義不同于傳統民粹主義的是其明顯的非核心性,突破了地域限制而具有全國性甚至全球性的特點,參與更為徹底、直接[3]。曹建萍認為,網絡民粹主義的本質特征主要體現在其價值訴求在主體的平民性、直接民主的表象形式、話語強占的語言形式和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以及集中爆發的行為方式等方面。[5]陳虹認為就本質而言,網絡民粹主義實際上是一種極端平民化性質的思潮或運動,具有諸如虛擬現實性、人民至上性、直接參與性、群體極化性、話語霸權性等特征[6]。
(二)網絡民粹主義的基本表現和脈絡方面
當網絡給予了傳統民粹主義新的棲息地,網絡民粹主義也延展出新的表現和脈絡。
李良榮、徐曉東指出,網絡民粹主義最為典型表現形式為“二元對立”,即在民眾和精英之間,表現出極其鮮明的反對專家、反對權威甚至反對知識分子、反對知識的一種“反智”色彩[7]。反對權威,反對精英的同時,也更加扎根于平民和底層。陶文昭則表示,網絡民粹主義思潮與一般的民粹主義相似,都強調平民性,它理所當然地反對或批判與之相對立的權威和精英,而諸如專家學者、政府官員等權威或精英階層的代表,自然成為網絡民粹主義思潮的主要抨擊對象[8]。孟威認為,民粹主義表現出對峙精英,挑戰既有的權力結構,極化民意權威,激起群體對立,其在網絡的表現更加影響了公民參與[9]。陳龍指出,網絡民粹主義集中表現為非理性和簡單化,并且來勢兇猛,其最為突出的表現形式在則是在網絡輿論形成過程中掌握的話語霸權,也就是話語強占[10]。譚毅認為網絡民粹主義行為的具體表現形式有造謠和傳謠、盲目轉發和崇信、人肉搜索和精英敵視等,刻意制造官民對立形成群體極化[11]。郭小安、雷閃閃從網絡民粹主義在敘事方式探討其具體表現,認為期具有底層、哄客和對抗三種敘事方式:利用“弱者的武器”來美化弱者、仇視精英,形成一種“安撫弱者,打擊強者”的輿論氛圍,從而達到底層敘事的效果;通過戲謔化的表達,使事件敏感化、娛樂化,進而形成話語壟斷,這是哄客敘事;通過人肉搜索、建構和傳播謠言、動員造勢等手段虛構事實與身份建構,企圖使普通的糾紛渲染變成規模性的,這是對抗敘事[12]。另外申亞萍也認為,民粹主義在互聯網的寄居的形式復雜多樣,主要有與民族主義融合的網絡民族民粹主義、以輿論監督為代表的網絡政治民粹主義和與娛樂主義結合的網絡文化民粹主義[13]。
(三)網絡民粹主義形成的原因和影響方面
互聯網絡為民粹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傳播空間,在開放、自由的網絡空間肆意妄為,產生很大影響。國內學者也紛紛探討網絡民粹主義形成的原因和影響,了解其根源,以期針對性的進行治理改善。葉金品以“杭州飆車案”為個案研究,認為民粹主義思潮在互聯網盛行,與媒介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但有其社會根源――社會平民群體對精英群體的刻板印象和對抗心理[14]。石義彬、王君玲也通過對“哈爾濱警察打死大學生”網絡事件的分析,指出社會各階層間以及各地域間的矛盾、貧富差距的增大、百姓對政府的不滿與對立造成了國內矛盾交織并激化,網民需要一個渠道去得到表達和釋放,這個過程中眾多網絡公共事件就將出現民粹主義現象[15]。也有學者認為產生網絡事件民粹化現象也有社會心理層面的原因,陳龍指出網絡給民眾提供了一個釋放的空間,網民可以通過這樣一個平臺紓解在現實生活中產生的不滿情緒,從而導致了傳播的非理性化,網絡草根傳播的民粹化的心理根源是“力比多”釋放帶來的[16]。賴風、宋振超則認為精英和權威代表是強勢階層和群體,但在互聯網中的他們卻成為“弱者”,網民卻與現實弱勢地位相反,具有了輿論賦予的針對精英階層的“弱者的武器”――話語霸權[17]。
近年來,網絡公共事件的民粹化現象愈來愈頻繁出現,給社會生活、網絡環境和政府治理帶來巨大影響。王德余在其博士論文中提到,網絡民粹主義關注弱勢群體和平民,為他們提供了更自由的話語空間,對現實生活的影響日益增強,但它也包含了大量的非理性因素,對社會輿論產生了巨大的沖擊[18]。陳堯認為,由于網絡民粹主義利用極端偏激的話語非理性地描述和評論社會轉型過程中的敏感問題和矛盾,加劇了精英與平民階層的緊張情緒,甚至激化了二者之間的敵對,地頻繁發生也推動了現實民粹主義社會運動的形成[3]。劉強則指出網絡民粹主義造成的負面效應體現在國際和國內層面:國際層面可能會導致新的宗教和民族沖突,影響世界安全和穩定;國內層面講造成社會不同階層的對抗和社會疏離,導致社會認知的偏執和非理性化,致使干擾政府的管理和政策的選擇[19]。
(四)網絡民粹主義的規避與治理方面
網絡民粹主義對社會帶來的影響不容輕視,國家、政府和社會都應審慎處理,積極引導。田婧認為,我們應該理性客觀辯證的對待網絡民粹主義這把雙刃劍,在承認其存在的合理性,不能夸大其負面效應和將其妖魔化的同時,也不能對其產生崇拜和依賴,更不能利用民粹主義的動員策略來控制輿論[20]。林伯海、石立春表示,中國應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化解“問題中國”的根源問題,通過改善民生與保障民權結合的方式,消除民粹主義滋生和蔓延的土壤;對網絡輿論進行規范引導,提高法治化水平,使其負面效應消解[21]。李金龍、歐陽果華則從國家政策制定的角度提出,網絡民粹主義在我國轉型過程中難以根除,需要通過加強民主制度建設、建設法治體系、培育現代化公民、培養理性文化等方式,在長期的政策制定實踐中實現對網絡民粹主義的規范馴導[22]。叢日云也表示,在公民意識已經覺醒的今天,需要開放其他公民參與的領域,讓公民在參與中學會參與;開放教育,使網民受到健康的公民教育,培養合格的、負責任的公民[23]。趙智敏、馬逸飛指出,可以通過對信息流的控制,引導影響流和對網絡熱點事件中的噪音流加以消除的等手段來消解網絡民粹主義[24]。武文霞、李春雷則認為應該對網絡進行“輿論松綁”,提升廣大網民的媒介素養,加強媒體的專業主義精神,促進政府宣傳等各部門的網絡化(新媒體化)的建構。而陶鵬則認為治理網絡民粹主義應該以人為本,努力實現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良性互動,通過建構高質量的網絡生態文明、健全網絡監督體系等途徑規制和消解網絡民粹主義的負面效應,實現網絡與現實社會的健康和諧發展[25]。
四、網絡民粹主義研究的缺陷和不足
縱觀已有的研究,雖不乏亮點,但總體上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已有學術論文對網絡民粹主義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研究成果較為單一。目前的成果大多著眼于從單一視角對個別事件、議題的淺層分析和描述,鮮有從宏觀角度系統化地對網絡民粹主義進行梳理。而只有以宏觀與微觀視野綜合對網絡民粹主義予以規整和梳理,才能更好地對網絡民粹主義問題輔以規避路徑的考量;其次,對網絡民粹主義規制問題的深入探討略顯不足。以往的大多針對網絡民粹主義來源和原因進行闡釋和討論,而對于其形成和傳播機制、規避策略的探討相對較少,且不夠深入。網絡民粹主義就本質而言仍是民粹主義,依托網絡媒介的推動,具備了不同于傳統民粹主義特點的新特點,因此對其形成和傳播機制探討對于規制路徑的提出應該更加有針對性。
參考文獻:
[1] 夏忠敏.“東莞掃黃風暴”中的網絡民粹主義傳播實踐[J].當代傳播,2014(4):51-52
[2] 郭中軍.警惕網絡民粹主義來襲[J]. 社會觀察,2009(12):19-21.
[3] 陳堯.網絡民粹主義的躁動:從虛擬集則聚到社會運動[J].學術月刊,2011(6):24-29.
[4] 陳龍.網絡民粹主義潛流的棲居空間――當前網絡民粹主義新動向[J].人民論壇,2013(6):68-69.
[5] 曹建萍.網絡民粹主義本質特征及其價值訴求的消解[J].人民論壇,2014(35):185-187.
[6] 陳虹.網絡民粹主義特征的政治學解讀[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19-20+56.
[7] 李良榮,徐曉東.互聯網與民粹主義流行――新傳播革命系列研究之三[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2(5):26-29.
[8] 陶文昭.互聯網上的民粹主義思潮[J].探索與爭鳴,2009(5):46-49.
[9] 孟威.民粹主義的網絡喧囂[J].人民論壇,2016(3):38-41.
[10] 陳龍.話語強占:網絡民粹主義的傳播實踐[J].國際新聞界,2011(10):16-21.
[11] 譚毅.青年網民的網絡民粹主義行為:原因、表現及管控[J].青年探索,2014(6):90-93.
[12] 郭小安,雷閃閃.網絡民粹主義三種敘事方式及其反思[J].理論探索,2015(5):65-69.
[13] 申亞萍.網絡輿論中民粹主義傾向淺析[J].新聞世界,2013(3):81-82.
[14] 葉金品.淺析網絡傳播中的民粹主義現象――以“杭州飆車案”為例[J].新聞世界,2013(5):161-162.
[15] 王君玲,石義彬.網絡事件中的民粹主義現象分析――以“哈爾濱警察打死大學生”事件為例[J].國際新聞界,2009(4):92-95.
[16] 陳龍.Web2.0時代“草根傳播”的民粹主義傾向[J].國際新聞界,2009(8):76-80.
[17] 賴風,宋振超.網絡民粹主義與網絡輿論引導[J].學理論,2010(35):23-24.
[18] 王德余.網絡傳播中的民粹主義分析[D].安徽大學,2012.
[19] 劉強.網絡民粹主義國際與國內危害[J].人民論壇,2016 (13):34-36.
[20] 田婧.網絡輿論表達中的民粹主義傾向[D].陜西師范大學,2013.
[21] 林伯海,石立春.新世紀以來網絡民粹主義及其應對[J].思想理論教育,2014(5):38-42.
[22] 李金龍,歐陽果華.馴導網絡民粹主義:我國政策制定中的長期性難題[J].甘肅社會科學,2014(2):74-78
[23] 叢日云.中國網絡民粹主義表現與出路[J].人民論壇,2014(4):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