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8 23:23:2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茶文化發展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我國飲用茶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神農氏,茶葉是中國的國飲,中國人有“來客敬茶”的傳統習慣,“茶”屬于“開門七件事”之一,在民間有“茶祖節”的習俗。茶文化正是中國樹立文化產業特色,區別于其他各國文化產業的重要標志。然而,茶文化在中國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倒是鄰國日本卻將茶文化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這個問題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以免再次出現中華傳統被別國剽竊的現象。
(一)培養茶文化人才是參與世界文化產業競爭的需要知識經濟時代,各種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優勝劣汰。茶文化可以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名片之一,提高中國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舞臺中的影響力。
(二)培養茶文化人才是社會溝通發展的需要老舍先生在談到其話劇作品《茶館》時曾說到:“茶館里人來人往,匯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在古代,既有文人士大夫會友于茶館,也有商賈老板談生意于茶樓,更多的中下層市民將茶館作為聚集休閑之所。近現代以來,人們通過茶館聊天聚會、娛樂休閑,達到溝通交流、了解信息的目的。由此可見,茶館成為社會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個公共場所。
(三)培養茶文化人才是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需要中國飲茶的歷史源遠流長,由茶圣陸羽所著的最早的茶專著《茶經》也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茶文化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與飲茶器具、民俗、行為、舞蹈和儒家思想相融合,形式推陳出新,內涵不斷豐富。一方面,我們要繼承傳統茶文化,使其得以傳承;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嘗試讓茶文化融入更多的近現代元素,使其發揚光大。
(四)培養茶文化人才是促進茶葉經濟發展的需要各種茶文化活動的舉辦,如茶文化節、茶藝大賽、茶具展覽、茶葉博覽會、國際茶文化交流會等文化活動,必然會吸引更多的人品茶、愛茶。這些文化活動能對茶文化起到交流、升華的作用,也可以把中國茶文化和茶葉推向市場,帶動茶葉產業的經濟效益。
二、傳統茶文化人才培養的緊迫性
隨著茶葉產業的不斷擴大,茶文化日益受到了人們的重視。但整體來講,我國茶文化產業的發展明顯滯后于茶葉產業的發展。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茶文化存在著散、亂、雜的現象。一些地方、企業各自為政,唯利是圖、惡性競爭,為了短期的經濟利益而忽視了對茶文化的發掘和傳承,隨意杜撰、抄襲模仿,擾亂了市場環境,同時也降低了自身信譽。目前,我國茶文化人才培養存在以下問題。
(一)培養專業少
浙江農林大學茶文化專業設立了我國至今唯一一個茶文化本科專業,從2011年的招生計劃來看,該專業每年招收六十名本科生。少數幾個高職高專院校也在培養茶文化的??茖W歷人才。人才培養的數量顯然不能滿足茶文化市場對人才的需求。
(二)研究專著和論文少
從國內最大的購書網站當當網,以“茶文化”為主題搜索圖書,只能找到113本圖書;從CNKI上以“茶文化”為篇名搜索相關期刊論文,也只能找到2272條搜索結果,其中CSSCI中只有78條記錄。
(三)茶文化高端人才少
與茶文化相關的職業目前僅限于茶藝師。茶藝師分為初級、中級、高級、技師、高級技師五個等級。主要是對茶藝操作和溝通交流的能力考查,而在茶藝方面創新性的高端人才在我國仍然缺乏生長的土壤。
三、茶文化人才培養的保障機制
(一)外部保障機制
1.政策支持
政府部門應該重視茶文化人才培養的戰略地位,為茶文化專業人才培養創造有力的政策環境。從人才培養方面,在產茶大省的農業院校開展學歷教育和應用科學研究,支持茶葉企業和研究院所定向培養茶文化專業人才。從人才應用平臺方面,在旅游開發、外賓接待等場合弘揚中國傳統茶文化,促進市場對傳統茶文化人才的需求。
2.資金保障
從文化傳承和創新的方面講,即使茶文化人才的培養在短期內看不到經濟效益,也必須堅持和發展下去。這就需要政府部門加大資金投入。包括人才培養經費、課題研究經費和適當的企業補助等。只有強有力的資金保障,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傳統茶文化人才,才能正向激勵茶文化研究人員和支持茶文化發展的企業。
3.社會支持
茶文化的研究和相關人才的培養不是自娛自樂,不能閉門造車。它的目的也不僅僅是單純地實現文化傳承,而是要走向社會、面向市場、實現價值,促進和推動茶文化產業以及茶葉產業的繁榮發展。所以,茶文化人才培養需要獲得社會的支持。高等院校必須走出去,與茶葉企業或行業協會等進行深度合作,共建茶文化研究中心、課題小組,采取項目合作的形式,更好更快地把學校的學術成果轉化為產品。
(二)內部保障機制
1.活躍茶文化的科學研究從目前的狀況來看,茶文化研究嚴重缺乏學術性乃至嚴肅性,自科學者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茶文化方面,人文學者也沒有把實踐操作與學術研究聯系開來,這就導致茶文化一直處于被動的傳承階段,而幾乎沒有學術創新。要培養傳統茶文化的高層次人才,把高層次人才留在傳統茶文化領域,就必須活躍傳統茶文化的研究氛圍,以學術研究帶動人才培養。
2.創新課程體系農業院??梢栽诓鑼W專業加大對茶文化相關課程的教育力度,將原有的選修課升格為必修課。也可以在全校開設茶文化和茶藝方面的公共選修課,讓學生了解茶的故鄉在中國,充分了解中國傳統茶文化,學習茶藝。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的一技之長,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為陜西經濟文化的蓬勃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陜西,這一古老而又具有現代化的城市,位于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是現代“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必將把關注點放在城市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努力打造西北地區敞開對外的國際開放門戶,介入全球化競爭與全球交流合作,實現陜西綜合影響力在國際方面的進一步提升。
作為陜西地方特色文化之一,陜西茯茶文化對外推介英譯研究具有濃厚的文化屬地性。弘揚絲綢之路的地方特色文化,開展陜西茯茶文化資源以及茯茶特色旅游文本對外推介的翻譯研究,有利于擴大陜西地方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帶動陜西地方特色文化走向世界,對陜西經濟文化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該研究擬轉變傳統的文化理論研究模式,通過實地調研和網絡查詢,搜集陜西茯茶文化對外推介的文本資料,嘗試為陜西茯茶企業建設提供宣傳平臺,對外推介陜西茯茶文化品牌,提升陜西茯茶文化品牌的知名度,進一步擴大陜西茯茶文化的影響力。
2 研究現狀
2.1 國內相關研究
陜西茯茶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4個方面:茯茶名字起源研究;茯茶發展歷史;茯茶工藝和成分研究;陜西茯茶的歷史意義與地位。
茯茶名字起源研究主要集中在官茶音變之說和附會茯苓之說。持官茶音變之說的研究者們引經溯源,認為茯茶是“附茶”“副茶”“福茶”的音變,取義“官茶之附屬”,或者因其保健功能而取義“福樂安康之茶”。另一些學者則認為,由于茯茶含有類似茯苓的成分而得名(韓健暢,2015)。
研究茯茶發展歷史的學者從自然條件、物質基礎等方面分析了陜西茯茶文化的形成過程,即在千余年前的茶馬互市貿易中,由于咸陽的地理位置、政治地位、經濟樞紐作用等原因,陜西形成了獨特的茯茶文化(韓星海,2012;侯凱東,2013;張家琪,2016;李通,2016)。在歷史上,陜西茯茶文化隨著茶馬交易的發展而久盛不衰。
茯茶工藝和成分研究的主力軍是食品專家、微生物研究專家和茶葉成分研究者,他們從茯茶的制作過程,尤其是“金花”——冠突散囊菌的產生而帶來的獨特功效,以及成品化學成分分析、貯存時間與方法對“金花”的影響等方面進行了多維度的分析與研究(彭曉赟,等,2011;梁艷,2011;李適,2016)。
陜西茯茶的歷史意義與地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方面:茯茶在歷史上的經濟作用——是茶馬貿易的主要物資與交易對象;茯茶的獨特的政治作用——成為維系民族團結的紐帶,改變了少數民族的人口結構并締造了少數民族城鎮,促進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創造了邊疆治理途徑(段繼業,2010)。
這些研究從理論角度和工藝角度對陜西茯茶進行了分析,但是對于如何建立立體化的茯茶文化,以及如何從新的角度對外宣傳茯茶文化、促進茯茶產業發展的研究未曾提及。因此,該研究匯集整合陜西茯茶文化的各種文本資料,結合外宣翻譯和宣傳網頁對外推介陜西茯茶文化。
2.2 項目研究的基礎條件
首先,作為咸陽師范學院“陜西絲路文化旅游資源對外推介研究團隊”的核心成員,指導老師在翻譯實踐和教學中積累了寶貴的材料與經驗,對地方文化研究也頗有見地,有助于該項目的開展。
其次,項目負責人具有組織領導能力,非常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對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與實踐創新能力嚴格要求,善于總結、歸納、整理信息。成員們學習了英語翻譯必修的基礎課程,對翻譯專業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例如專業課程《英語翻譯教程》系統地講解了英語翻譯方法、步驟等理論知識,對漢英翻譯實踐很大的幫助。尤其重要的是,成員們對所研究對象有濃厚的興趣,具備基本的創新研究能力,非常愿意在這方面進行一些大膽的摸索和創新。
最后,項目組成員就此項目做了一定的前期準備,收集了陜西茯茶文化對外推介文本部分資料,對已有的網絡資料進行前期整理,為按時、高質量地完成該項目打下了堅實基礎。項目組成員對該項目所用理論都很熟悉;具體的任務分配、實施步驟及恰當的研究方法的運用可以完全保證該研究的順利開展。項目組成員將會發揮高校智庫作用,開展陜西茯茶文化資源以及茯茶特色旅游文本對外推介的翻譯,宣傳中華燦爛悠久的絲路文化中的關色茶文化,培養精通地方文化的翻譯人才,積極促進地方的經濟、文化建設。
3 項目研究的意義
陜西茯茶文化的研究及其對外推介文本材料英譯,將進一步促進陜西地區茯茶產業、茯茶文化的發展。茯茶文化帶來的特色旅游及其所衍生的相關產業的發展,對陜西經濟文化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1)旅游效益。
陜西茯茶文化研究資料主要來源于陜西地區茯茶企業外宣文本、茯茶小鎮特色旅游文本、茯茶文化研究文章、政府和茶葉協會的相關活動、研討會公告等。高質量的翻譯文本可提高茯茶文化的宣傳效果,加深國外游客的旅游文化體驗,提升陜西旅游文化品牌,擴大旅游特色文化景區的知名度,提高旅游服務質量。
(2)企業效益。
據統計,目前咸陽市共有茯茶生產企業40余家,銷售企業53家,從事生產、研發、銷售從業人員1萬余人。陜西茯茶文化對外推介英譯的研究與實踐,使地方特色企業與高??蒲袆撔铝α肯嘟Y合。地方特色企業得益于高校科研團隊的助力將迅速發展,尤其是其品牌知名度的擴大以及出口貿易的發展。
此外,該研究團隊將聯系陜西茯茶企業,拓展產學研合作領域,培養創新型人才隊伍,促進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服務陜西經濟建設。這些對于陜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而且對增強高校自身的科技創新實力也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4 項目實施方案
4.1 項目研究內容
(1)對近10年關于陜西茯茶及茯茶文化方面的文章逐一梳理,收集陜西茯茶文化的起源、陜西茯茶文化的發展歷史與特點、茯茶文化的歷史嬗變過程等文本資料,形成較為完整的陜西茯茶文化研究資料,撰寫研究報告1份。
(2)實地考察,深入茯茶企業、茯茶小鎮進行實地調研,收集包括茯茶工藝、茯茶文化、陜西地區茯茶企業外宣資料、涇陽茯茶小鎮旅游推介文本等對各種文本資料,建設性地提供陜西茯茶文化對外推介英譯文本。
(3)整合陜西茯茶文化對外推介英譯文本,嘗試建設陜西茯茶宣傳平臺,把線上與線下相結合,促進茯茶貿易、實現產品價值,擴大陜西茯茶行業輻射力,推動陜西茯茶產業發展。
(4)研究茯茶文化推介文本英譯時的翻譯策略的制約因素,分別從文化因素、歷史因素、地域因素、文本用途、語用意義等角度探析研究,發表相關研究論文。
4.2 項目組織實施
在指導老師的組織下,通過網絡等有效途徑查閱語料庫相關文獻知識,并熟悉研究基本流程,為陜西茯茶文化的調查研究收集做好前期準備工作。
在老師的嚴格指導下,項目負責人與全體組員通力合作,進行項目實施。負責人全力把持項目實施具體過程,并確保組員安全和實踐調研的順利進行。各組員認真負責,及時聽取指導老師的建議。
(1)2018年5~7月:整理關于陜西茯茶文化的文獻資料,分析陜西茯茶文化的特點與發展階段等;閱讀關于翻譯策略的有關文獻,確保項目組成員夯實理論知識基礎。
(2)2018年8~10月:初步設計好整體研究框架后,項目組成員對陜西的茯茶企業、茯茶文化旅游景點進行實地調研,并收集關于陜西茯茶的雙語文字性介紹資料,獲取茯茶文化研究的第一手真實資料與數據。
(3)2018年11至次年1月:整合陜西茯茶文化理論研究和茯茶文化對外推介英譯文本,嘗試建設陜西茯茶宣傳平臺。
(4)2019年2~5月:項目組及時總結陜西茯茶文化對外推介過程中的經驗,開展基于陜西茯茶文化對外推介的英譯策略研究,以實現其應用價值;撰寫論文及研究報告。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及時向指導老師匯報項目進度,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調研。
4.3 項目訓練預期目標
(1)在老師的指導下,搜集整理陜西茯茶文化的的文本資料,如歷史起源、發展特點以及歷史嬗變過程等,撰寫研究報告1份。
(2)通過網絡資源與實地調研相結合的方式獲取陜西茯茶推介相關漢英語料,匯編陜西茯茶文化對外推介文本小冊子,其文本材料包括陜西茯茶企業外宣資料、涇陽茯茶小鎮的旅游文本等。
關鍵詞:包裝設計 茶文化 茶葉
檢 索:.cn
引言
眾所周知,茶文化起源于中國,這已是被中外公認的事實。根據我國史書記載,西漢時期,四川地區就已經把茶葉作為一種重要的商品,到了唐朝,特別是自陸羽后,茶逐漸成為我國民間的主要飲品之一,飲茶習俗逐漸深入社會各個階層,我國還較早的把茶葉融入藥材之中?!渡褶r本草經》中曾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边@些都說明,茶文化慢慢地融入中國的文化之中。
一、中國茶文化及茶葉包裝的發展歷史
飲茶之風最先興起于唐朝南部地區,由于南北方經濟文化交流頻繁,飲茶文化隨之傳入了北方及邊遠地區。陸羽的《茶經》所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盛于國朝?!笨梢?,茶在當時已是十分盛行,特別是杜甫、柳宗元這些文人雅士不僅喜愛品茶,寫詩,作畫,而且自己也參與茶的種植,這種濃厚的茶文化逐漸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但是,有關茶葉保存的問題卻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只是簡單的采用散裝紙包。到了宋朝,飲茶習慣更加盛行,已普及到社會各個階層,與唐朝相比,飲茶時,宋朝人把煎茶法發展為文雅的點茶法。同時在茶葉的包裝工藝上,一種新型模壓方式,即以龍或鳳為原型的專用貢茶“龍團鳳餅”的出現,是茶葉包裝的一大突破。元朝時期茶文化日漸走向成熟,此時人們飲茶的時候,摒棄加入蔥姜等多余香料的習慣,采用簡單的清飲方式。直到明朝,人們開始用沸水去沖泡茶葉,稱作瀹飲法,也就是沿用至今“泡茶”的飲茶方法。同時,散茶生產技術得以廣泛發展,由餅茶向散茶工藝的轉型也恰恰符合飲茶中由繁到簡的精神,可以說,這一時期我國飲茶文化的轉變是一種質的飛躍。
二、包裝設計所體現的茶文化
茶文化擁有悠久的歷史,包含著豐富的物質內涵和精神財富。現代社會的茶葉包裝,已從單純的儲存保護功能轉變為溝通生產與消費之間的橋梁,包裝設計承擔著體現茶文化的重要職責。茶葉包裝不僅僅是商品的包裝,更加是文化的包裝,優秀的設計,承載茶葉品質的同時,也蘊育濃厚的茶文化。
(一)茶葉包裝的造型設計
我們都知道商品的包裝設計,已成為商品與消費者之間最好的溝通方式之一,包裝是消費者對商品的第一印象,因此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茶葉包裝的設計上,首先以茶葉產地及當地的歷史文化為載體,繼而適當地融入茶道精神,讓人們在品味濃郁茶香的同時也感受醇厚的茶文化精髓。如“洞庭山――碧螺春”茶葉包裝的設計上,把茶文化的精髓,即“清”、“靜”、“雅”、“和”作為永恒的主題(圖1)。畫面運用蓮花為主要元素,自古以來,蓮花素有花中君子之稱,象征著圣潔高雅之意,這樣設計,也恰巧符合清正的茶之精髓。在色彩的選擇上,以淡雅的藍色為主,配合古樸的龜裂紋,傳承著不變的中國風。茶葉的儲存罐采用仿古的白陶瓷(圖2),瓷器自古以來都有著明麗雅致的文化內涵,與茶文化“清”、“靜”、“雅”、“和”的內涵相一致。茶葉采用這樣的包裝,一方面表現碧螺春的千余歷史,突顯茶的清雅氣質,另一方面,相較于鐵質茶葉罐,陶瓷器皿的透氣性更加,經久耐用,并且還具有一定的裝飾觀賞性能。
(二)茶葉包裝的圖案裝飾設計
包裝離不開不圖案,消費者往往都是通過最直觀的視覺圖案來理解商家意圖傳達的含義。茶文化歷來與文人雅士有著不解之緣,唐代皎然有詩云:“此物清高世莫知”,可見,這種幽靜的茶之記憶,已成為茶文化中約定俗成的概念,而想要表現幽靜的意境,則非中國畫莫屬。中國畫本是筆與墨、情與景的結合,追求的自然也是超凡脫俗,清新雅致的境界,這點正好與茶文化的“靜”和“雅”兩大精髓不謀而合。如“茅山青峰”此款茶葉的包裝設計用中國畫的方式表現茅山的優美風景(圖3),由于茅山是金壇著名的風景旅游勝地,又特產青峰,故將其運用到茶葉的包裝設計中,展現了強烈的地域特色。不僅如此,把茅山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融入設計之中,配以鄭愚的《茶詩》,把自然美景與茶文化有機地融合進中國畫的寫意中,達到了深邃的效果。畫面中山峰與云霧彼此呼應,似如人生仙境一般,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茶文化精神。
(三)茶葉包裝的色彩設計
色彩在包裝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往往會影響到包裝的整體效果。由于人們對于色彩具有不同的主觀和客觀的認知,所以在包裝設計時,不僅要考慮商品的自身屬性,而且需更加注重消費者的個人喜好和審美情趣。設計時,應根據不同茶葉的種類運用不同的色彩。例如紅茶的包裝則以暖色調為宜,綠茶多采用冷色調為佳,白茶可選擇清柔的色調為好,這樣通過外在包裝的色彩可以進一步映射出內在的商品實物,給消費者初步的情感認知。如“金壇雀舌”屬綠茶的一種,聞之香氣清高,泡之湯色明亮,飲之濃而不澀、回味甘爽。此款茶葉的包裝色彩遵循綠茶的特點(圖4),整體運用綠色系色調,給人清新舒爽的感覺。在綠色的運用上使用明度對比,即以墨綠為主,淺綠鋪底,這種對比,加強了一定的視覺沖擊力,再配合明亮的黃色加以點綴,所展現出素雅但又不失活潑的效果。畫面中綠色茶具的設計靈感來源于茶藝思想,這也是詮釋茶文化的良好途徑。
(四)茶葉包裝的字體設計
茶葉包裝上的字體大部分運用中國書法字體,這是因為書法作為一門古老的漢字藝術,至今已有5000~6000年之久,正好與茶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相符,是展現中華民族深厚文化底蘊的最好表現。“新益號”普洱茶的產品名稱字體采用行楷(圖5),該字體優美實用,如同普洱一般,不但口感極佳,還具備減肥、降脂等多種適用功效。在茶餅的包裝上,“金茗陳香”四字為隸書,同樣是中國書法,但又與行楷不同,凸顯字體設計的多樣性。在印刷上,“金茗陳香”采用傳統的燙金工藝,一方面正適合茶葉這種擁有悠久歷史的飲品包裝,另一方面,字體也變得更加清晰、耐磨,光澤度高,色彩鮮艷奪目。
三、茶文化對未來茶葉包裝發展趨勢的影響
隨著社會的發展,茶文化已不可能再停留于先前的“清”、“靜”、“雅”、“和”,必須要融合當下世界發展的主題,達到豐富其內容,增加其文化內涵的目的。
(一)生態環保主義
如今,隨時全球經濟的高速發展,低碳環保已成為熱門主題之一,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我國的茶文化也需要注入生態、節能、環保這些新鮮血液。在當代茶葉包裝中體現環保主義就是要遵循最少化、最輕化和可回收原則。最少化原則指的是包裝使用的材料品種最少化,材料數量最少化;最輕化原則即為在保證商品安全運輸的情況下盡量減輕其包裝重量;可回收原則則表示使用可回收材料,減少資源的浪費,這三項基本原則從理論上指引日后茶葉包裝設計的發展方向。如有機茶葉公司設計的可重復使用的茶葉包裝(圖6),此款設計采用紙質材料,精致小巧,方便攜帶。在包裝上巧妙的設計一道開口,通過兩端的拉合來控制開口的大小,飲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控制出茶量。當茶葉用盡時,此款包裝還可以再次使用,只需簡單的注入新茶即可。這些獨特的設計無不體現生態環保主義。
(二)全球國際化主義
中國自從加入WTO之后,茶葉國際化亦是大勢所趨,中國的茶文化已不再單單面向國人,更要走向世界。2012年8月一份共300人問卷調查顯示(圖7),有121人,約占總人數的40.3%認為未來茶葉包裝設計的發展趨勢應適當融入全國際化思想,而不是單單展現中國傳統的茶文化。我國茶葉市場如今面臨國外茶葉品牌的入侵,這種國內外茶葉市場的交流自然對我國茶葉包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包裝設計時,可以加入英語譯文,考慮國外的風俗習慣和個人的欣賞價值觀。
結語
近年來茶葉包裝設計運用茶文化的深刻內涵,不僅側重于個人情感的包裝,使整個設計具有獨一無二的中國氣息,而且注重民族和地域個性的表現,展示了與時俱進的時代感。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更應該豐富茶文化的內容,完善其思想體系,并將其服務于包裝設計之中,開拓美好的市場前景。
參考文獻
1 張文蓮:《中國茶文化與現代茶葉包裝設計》,30~35頁,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2 席志新:《中國茶包裝設計中的文化理念》,144~146頁,《文藝爭鳴?藝術空間》,2010(8)。
3 王金水、陶德臣:《茶文化發展現狀及主要趨勢分析》,107~111頁,《農業考古》,2004(2)。
論文關鍵詞:地方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優勢,保護
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作了界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力。”[1]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擁有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該如何保護及利用,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新課題。我國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高度重視,全國各地貫徹落實國家“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指導方針,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如火如荼地開展實施。而地方高等院校以服務地方文化、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為辦學宗旨,在這個新課題上應該當仁不讓,擔起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時代重任。教育部副部長章新勝曾說:“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是緊迫的,而高校在信息型實踐與社會參與中具有很大的潛力,希望各地高校積極參與到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事業中,發揮大學在國家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信息職能、人才培養和培訓以及重要的文化發展創新作用。”[2]那么,地方高校在保護工作中究竟有哪些得天獨厚的優勢?高校應如何充分發揮優勢,推動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呢?
一、地方高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優勢
(一)人才培養優勢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特點是它的存在方式是活態的教育管理論文,文化形式與文化空間只有在傳承發展中才能保證其鮮活的生命力。”[3]根據這一特點,要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除了進行全面的普查、搜集、記錄、整理之外,還應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而高校匯集了大批的青年學生,他們是傳承與創造發展的主體。大學生在求學期間接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知識,有助于培養他們對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情,提高他們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和從事保護工作的能力。這些影響是深刻持久的。學生在畢業后也有可能選擇從事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從而更好地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事業添磚加瓦。而在涉及到如何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人才的問題時,一般可以通過如下形式:其一,設置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或在相近專業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模塊課程,培養能夠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業人才;其二,開設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選修課。
另外,高校師資力量雄厚,擁有豐富的智力資源,可以為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提供專業指導,同時也可以為高素質的人才培養提供智力支持。專業教師可以組織廣大的學生到民間采風,積極調研,參與項目研究。在鍛煉學生能力的同時也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保護。
(二)信息資源優勢
信息同能源、材料并列為當今世界三大資源。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信息資源的掌握和利用是極其重要的。而高校在這方面具有相當大的優勢:圖書館是大學校園的信息中心,信息資源數量龐大,種類繁多,傳播方式也多種多樣。除了傳統的文獻資源、數據庫和電子出版物等現實館藏外,還有虛擬館藏,可以通過計算機系統及通訊設備共享館外大量的信息資源。高校圖書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具有教育引導、文化熏陶等功能。另外,圖書館擁有的場地、設備和專業的人員,可以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中提供展示、宣傳的平臺。
(三)科研創新優勢
高校是人類文化遺產的傳習地,也是高素質人才的云集之地,長期以來在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研究上走在前面,起步較早。高校有志于民族文化研究的學者一直筆耕不輟,申報科研項目,積極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上作努力,出版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這是其他部門難以媲美的。高校對外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頻繁,各高校間也互相配合,資源共享教育管理論文,這樣,無形中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發展搭建了更加廣闊的平臺。
地方高校經費穩定,組織有序,往往是一個地方的文化中心,具有其它部門不可替代的凝聚力和影響力。在調動學校內部各方面力量,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舉辦學術研討會,設立研究機構,創辦刊物展示研究成果,組織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活動有一定的優勢。
二、充分發揮優勢,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
潮州素有“海濱鄒魯”的美稱,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積淀,同時也培育了絢麗多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潮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按照級別,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4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8項。潮州市可以說是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較多的城市。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歷史的見證和中華文化的載體,也是潮文化的靈魂。潮州的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有:潮州音樂、潮劇、潮繡、潮州木雕、潮州歌冊、潮州菜烹飪技藝、潮州鐵枝木偶戲、楓溪瓷燒制技藝、茶藝、潮州剪紙……,涉及傳統音樂、傳統戲劇、曲藝、傳統美術、傳統技藝、民俗等,種類繁多。但是,大多數項目后繼乏人,保護和傳承工作日益緊迫。韓山師范學院是潮州市的一所高等師范院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擁有其它部門不可比擬的優勢,作者擬以此高校為例,談談具體的做法。
(一)設置相關專業,培養專業人才
韓山師范學院于2011年設置了四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陶瓷藝術設計(楓溪瓷燒制技藝)、雕塑藝術設計(潮州木雕)、服裝設計(潮繡)、烹飪工藝與營養(潮州菜烹飪技藝)。其中前三個是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最后一個是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專業的設置以充分的調研論證為基礎,針對潮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人才缺乏的狀況,學院在師資力量充足、各種條件都已成熟的情況下申報設置這幾個專業,并形成“潮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人才‘3+2+2’職業技術教育體系構建方案”申報廣東省教育綜合改革試點項目,已獲廣東省教育廳批準。韓山師范學院根據社會需求設置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的舉措,不僅是為自身尋求可持續發展的有效嘗試,也是培養專業人才,推動地方文化產業教育管理論文,探索使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優勢得到最佳發揮的有效途徑。
(二)開設相關課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韓山師范學院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意義,很早就開設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類的課程。例如,美術學專業開設《潮州剪紙》、《潮州木雕》等課程;音樂學專業開設《潮州音樂》、《潮劇欣賞》等課程;烹飪工藝與營養專業開設《潮菜制作技術》、《潮州小吃》、《潮州茶文化》等課程;同時還開設《潮汕歷史文化》、《潮汕民俗研究》等校性選修課。這些課程的開設大受學生歡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集體創造并傳承下來的,是中華民族的一筆珍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民族生命力、創造力的集中體現。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納入課程體系,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將有助于培養學生對地域歷史文化和地方經濟建設的興趣,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創新意識,從而為培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使人才培養質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三)建立研究機構,大力爭取政府支持
1991年,韓山師范學院中文系設立“潮汕文化研究室”,后更名為“潮汕文化研究中心”。2002年,在原有基礎上設立“潮學研究所”,定位為學校直屬科研機構。2008年,學校與潮州市政府合作成立市校共建了“潮學研究院”,并與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于1991年8月創建的涵蓋汕頭、潮州、揭陽三市的民間學術團體)合辦了大型學術刊物——《潮學研究》??梢哉f,韓山師范學院在潮汕文化研究上一直走在前列,尤其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及傳承方面。主要有:一批有志于民族文化研究的學者積極申報課題,如《潮汕民間剪紙的普查和搶救》、《地域文化與潮州民間剪紙》、《正字戲文獻搶救、整理及研究》等,孜孜不倦地從事潮汕民間剪紙、正字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搶救和研究工作,并出色完成課題研究,出版發表了大批相關的論文及著作;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來校講學,舉辦或參與國際性的學術研討會,積極與國內外的同行進行交流。例如:2003年與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聯合舉辦了“歷史人類學講座系列”;2006年與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聯合舉辦了“中國地方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等等。幾十年來,韓山師范學院以“潤物細無聲”的春雨精神,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不斷向前發展。
(四)發揮社團作用,傳承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韓山師范學院的社團文化豐富多彩,具有獨特的地方特色,有些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保護的重要陣地。于1987年創建的潮風學社,是韓山師范學院歷史最為悠久的社團之一,經常組織社員開展民俗采風、義教、民俗征文比賽等活動教育管理論文,為韓師學子提供一個了解、學習、研究潮汕歷史文化的平臺;茶藝表演隊成立于2008年,社團雖然年輕,但是表現不俗。2010年,我院茶藝表演隊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州工夫茶”傳承人葉漢鐘老師的帶領下,在亞運會、亞殘運會上為世界各地來賓表演了潮州工夫茶、茶藝服務等,展現了傳統潮州工夫茶的魅力; “卡通潮劇”是韓山師范學院2005年立項的科研課題項目,它將潮劇與動漫完美結合,為潮劇注入新的活力,讓更多青少年了解潮劇,喜愛潮劇。后在此基礎上成立潮動畫工作室,現在仍孜孜不倦地為潮劇和潮州童謠的傳播作努力。
總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韓山師范學院作為潮州市的一所高等師范院校,辦學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應該主動擔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的義務,不遺余力地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奉獻力量,同時,也不斷地在此過程中構建自己獨特的文化個性,彰顯百年院校的魅力。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EB/OL].
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3/001325/132540c.pdf
論文摘要: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兼容并蓄,是個落含豐富的巨大寶藏,它有著強大的凝聚力和觀念指導意義,具有濃厚的民族精神,它有利于哺育兒童茁壯成長.兒童是祖國的未來,肩負著建設祖國的重任,因而對兒童進行中國文化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世界上曾經出現過不少古老的文化,但大多中斷了,像中國文化這樣綿延數千年而不衰的是罕見的。一個國家的文化,對自己的人民具有強大的凝聚力。中國文化用自己優秀的文化傳統哺育每一個中華兒女,使其凝聚為一體,同心同德為民族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而不懈的奮斗。中國文化的價值主要表現為對不同文化的整合,它是在多元一體的格局下發展起來的,中國文化具有很強的兼容性,它從多元文化中吸取精華,納為己用,整合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
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對于人類的偉大貢獻,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精彩紛呈的文學藝術,充滿智慧的哲學宗教,完備深刻的道德倫理,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的基本內容。中國文化還體現著濃厚的民族精神,從實質上看,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也就是中華民族特定價值系統、思維方式、社會心理,以及審美情趣等方面內在特質的基本風貌。
我們今天學習中國文學,是為了把握民族文化的精神和特質,對其進行如實的批判和科學的抉擇,更新民族思維方式、價值休系和心理素質,用新的思想文化體系來充實我們的精神境界,用新的思維方式與方法,使中國文化更好地與世界文化相融合,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傳統文化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制約著今天的中國人,所以在小學語文教育中進行中國文化知識的傳授,讓孩子進行學習,這既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又便于中國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教育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能夠世代相傳,并不斷提高全民族文化素養的根本大計。我國歷史上出現過孔子這樣至今還受人景仰的教育家,為我們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在近代有、徐特立、陶行知等先行者,通過自己的教育理論與實踐,推動了我國古老文化的革新。今天我們應該繼承這個進步的傳統,通過教育工作,讓我們的孩子,從小就受到我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熏陶,同時從當代世界先進文化的精華中吸取營養,全面學習包括科學在內的文化知識。
教育對于中國文化的傳承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兒童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因為它對孩子品行的塑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學校、家庭、社會教育與兒童文化教育的融合
1.學校教育是進行中國文化教育的主渠道
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素質和文化品格,是事關民族生存發展的大事,是每一個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責任。
小學語文教材十分重視通過母語教學對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所選課文中蘊涵的倫理準則、道德規范以及其展現的秀美江山、人文建筑,讓兒童時時刻刻的受到民族傳統文化與文明。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鋤禾日當午》,教育學生要珍惜糧食,體會農民伯伯種田的辛苦。而《趙州橋》、《一幅名揚中外的畫》等展示偉大的中國古代建筑和國畫藝術。傳統的漢語文化為后人保留了一筆巨大的使用不盡的精神財富,那么多凝聚著漢語人文情致的詩文、民歌、對聯、成語、農諺、童謠、兒歌等等,都值得我們反復玩味,反復品鑒,反復吟誦。
現在,很多小學開設了第二課堂,孩子們學西古琴、國畫、軟筆書法、中國武術等等。這些課程的開設對孩子認識中國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當今的學校教育,對中國文化的重視程度在不斷的增強,并努力培養孩子的人文氣質,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提高孩子對中國文化的鑒賞能力。但是要想取得明顯的效果,單靠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家長以及社會的支持。因而家庭教育及社會教育劉中國文化的傳承,同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是對學校教育不足的有效補充。
2.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是進行中國文化教育的擴展與補充
父母的教育觀念、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社會大環境對青少年學生的影響也十分明顯,會影響他們的政治方向、人生觀、價值觀等諸多方面。青少年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決定著他們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隨從性。改革開放大潮的沖擊,更要求社會教育立足大局,創造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優良環境。
孩子的德育培養最直接的途徑是家庭教育。我國古代就非常重視對孩子進行以道德、禮節為主的禮法教育。中國自古以來都把少兒教育作為家教的關鍵階段,而且教育目的非常明確:一是教育少年要分辨是非、自我勉勵,立志做人:二是教育少年要勤奮學習,修性養德,立志做人;三是教育少年要規范行為,安分守己,不斷成熟。四是要注意教子方法和效果,做到言教和身教結合。這依然可以作為今天家庭教育的準則。
顏之推在‘家訓》中指出:“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一個人的成長,與基礎教育的好壞有直接關系。在少兒教育的基礎L進行成人教育,能收到好的效果。
當現在的學生們從課堂上的書本轉入課外的錄像文化、視窗文化等其他的大眾文化時,表明學生接受世界并做出相應的反應,也就是說當今的學生更容易受到大眾文化的影響。例如,廣告、網絡、電影、電視片、卡通片、電于游戲、書籍、報刊等,正因為如此,大眾文化中所包含的中國文化的知識就更易于孩子們的接受了。例如,在中央一套節目中播出過這樣一個公益廣告:年輕的媽媽正為自己的老母親洗腳,自己的小兒子看到后,也端來一盆水,喊著:“媽媽洗腳!”旁白立即出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孝敬父母是中國的傳統美德。”這樣的廣告直觀而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孩子,并促進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繼承下去,并發揚光大。
中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統,在其文化發展的進程中有著許多可借鑒的文化精華和己經形成了的某種具有深刻影響的觀念性和制度性的文化遺產。它兒乎囊括了生活的各個方面,從最基礎的包括衣、食、住、行的物質文化:修身養德、自強不息的個人價值文化到安邦治國、統率百姓的政治制度文化。物質文化在人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而它所蘊涵的中國文化,在當今社會中也是十分常見的,例如:陶瓷文化、茶文化、建筑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等,仍然影響著現代中國人的生活。而思想與價值文化更是深深根植于中國人的心中,由孔子、老子所代表的儒家與道家,分別代表了中國古代社會中兩種主要的思想與價值觀點,直到現在我們現代人還是一直在遵守與執行著,并將它們視為真理傳授給下一代。我們可以通過影視、書籍等有效方式向孩子們逐漸滲透,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價值觀。
簡而言之,無論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努力的將中國文化的優秀部分傳授給我們的孩子,使他們從小就學習到中國文化的精華,從中吸取長處,不斷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二、在小學教育中進行中國文化教育的具體實施方略
1.學校教育中的實施方略
首先,應該重視校園文化的建設.校園文化一般指學校的整體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學與管理制度,全校師生的共識及所遵循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準則,以及由此產生的一種濃烈持久的精神氛圍等。校園整潔美觀,后勤設備完善,教室寬敞明亮,使學生感到舒適、安全;建立健全的規章制度,規范成員的行為,教師要熱愛學生,學生要尊敬老師,形成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建設良好的校風、教風、學風,制訂校訓組織各種科技文化活動,舉辦學術講座,組織學術團體,開展文體活動,建設健康的校園精神文化。
其次,“教育以人為本”。學校教育中的“本位”應該是教師,也就是說優秀的學校教育,應該具有高素質、高文化修養的教師,教師是孩子的直接教育者,正所謂“名師出高徒”,高文化修養的老師,當然能培養出高水平的學生。
再次,應該強化課程設置。想要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讓孩于多接觸一些經典之作,那么在課程設置時,就應多從這個角度出發,多與中國文化相結合。例如,可以進行經典教育,開設教授古箏、琵琶等古樂器的音樂課,開設軟筆書法課,開設國畫課等等。
2.家庭與社會教育中的實施方略
作為學校教育的輔助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對中國文化的弘揚,同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具體的實施方略,主要體現為:
家庭教育,首先要創設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家庭的環境建設要給予重視,可以在墻壁上掛上一些名人名言、名家名畫,書櫥內可以擺放一些經典著作。
其次,父母應該有良好的興趣愛好。例如讀書、書法,孩子當然會受到熏陶。
再次,父母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及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父母的良好品質便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就具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質。
最后,父母應該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明確自己的教育目的。作為新時代孩子的父母應該懂得怎樣正確的教育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成長的情況,切合實際的為孩子做出培育計劃給孩子一個恰當的定位,這更有利于孩子的成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