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27 15:58:2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數學知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范丹萍
牡丹江市紫云小學黑龍江牡丹江157000
【摘要】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獲取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關鍵詞】激發興趣易懂易學學以致用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痹趥鹘y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非常重視數學知識的教學,而很少關注這些數學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有哪些聯系。學生學會了數學知識,卻不會解決與之有關的實際問題,造成了知識學習和知識應用的脫節,感受不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因此,我在新理念指導下的數學課堂進行了“讓數學知識生活化”的教學實踐。
1生活導入,激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要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身邊的事物引出數學知識,讓學生感到自然、親切、易懂。
我在教學《小數的性質》一課時,正臨“六、一”兒童節,我問學生:“同學們,你們知道過些天是什么節日嗎?”學生興高采烈的說是“六、一”兒童節。我問:“六、一”兒童節時你有什么打算嗎?學生紛紛提議,有的說去公園,有的說要去肯德基吃一頓,等等。這時,有個學生說要和老師、同學們開個聯歡會。我順勢說:“開聯歡會就得布置會場,看來我們得買一些裝飾物。那么,在購買裝飾物時,你會考慮哪些問題呢?”學生說:“物美價廉!”接著,我出示了準備好的市場調查,讓學生看屏幕:(課件略)
我問:“你認為我們應該到哪一家去買彩帶呢?為什么?學生聽后各抒已見。
這樣的導入減少了學生對新知識的陌生感,喚起了他們探索的欲望,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生活例題,易懂易學
荷蘭數學教育家漢斯?弗賴登塔爾認為:“數學來源于現實,存在于現實,并且應用于現實,教學過程應該是幫助學生把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認知規律、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生的實際,轉變“教教材”和“以教材為本”的舊觀念,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材必須從屬于、服務于學生學習的需要,在應用教材時,要靈活處理教材,根據實際需要對原教材進行優化組合。
例如,在教學“5的乘法口訣
3生活練習,學以致用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現代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知和學習,與其所發生的情境有著密切的聯系。
3.1用數學眼光認識周圍事物。數學源于實踐,又應用于實踐。在教學中,要盡可能地讓學生帶著數學問題接觸實際,加深對數學問題的理解,進而明白生活中充滿了數學,數學就在我身邊。
一、創設實驗情景,從生活導入
記得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如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圓錐的體積這一節內容是通過實驗來推導體積公式的。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我們首要考慮的問題。所以一上課我便創設了這樣的情境:“春天到了,萬物復蘇,春筍也從睡夢中醒來,三只可愛的小熊貓來到竹林中采竹筍,他們都采到了一只竹筍,熊貓都都說:“今天,我采的竹筍是最大的?!毙茇埪犃瞬环獾卣f:“誰說的?第一大的應該是我的?!毙茇埢ɑㄒ膊桓适救醯卣f:“不對,不對,我的竹筍應該是第一大的?!迸c此同時,大屏幕出現三只小熊貓采的竹筍圖,形狀是圓錐體。
老師說:“三只小熊貓激烈地爭論著,哪個小裁判裁決一下,誰說的對?”同學們各抒己見,老師又說:“同學們要想當個公正的裁判員就要準確知道誰采的竹筍最大,那就要學會圓錐的體積的計算,今天我們就來上一節實驗課,研究如何計算圓錐體的體積,要求全體同學都來參與實驗操作,看誰做得最好?!睂W生聽后歡呼雀躍,學習熱情異常高漲,學習興趣也被大大激發起來了。
二、精心設計實驗,讓學生主動參與
在實驗器材的準備和實驗操作上,一定要做到精心設計,還要考慮周全。不但要使學生較容易運用器材做實驗,而且要為推導公式打基礎。在這一環節中,我首先讓全班同學自由組成3個小組,然后讓各小組分別推出一位小組長。由小組長領回實驗器材。(每組圓錐的底面直徑和高是固定的,圓柱有四種不同的情況,第一種:和圓錐等底等高。第二種:等底但不等高。第三種:等高但不等底。第四種:既不等底也不等高。但三組中底面直徑和高又有區別。)讓學生認真觀察本小組的圓柱和圓錐特征,找出它們的異同;并把圓柱和圓錐的異同記錄在實驗記錄本上,并想一想怎樣通過圓柱求出圓錐的體積;匯報時,大家都踴躍發言,情緒非常高漲。有的同學說用器具裝上水,有的說裝上沙子、大米等;有的說用圓錐裝滿倒進圓柱,有的說圓柱裝滿倒進圓錐。
三、分組實驗,在操作交流中獲取知識
分組實驗能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實驗和討論,更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競爭意識;使學生在實驗中學會合作;以及通過實驗加強對學生的動手能力、協作能力、分析歸納概括能力等的培養。在分組實驗中,為每一組發一份實驗報告(見下表),學生邊實驗邊填報告,然后匯報實驗結果。采用這種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積極發言的良好作風,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同時又能很好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中發言,就算學生說錯了,也沒有關系。同學們是不會用異樣的眼光看著他,因為這是在討論問題、這樣學生也不會覺得沒面子、不好意思了。在這一環節中我還要求同組之間做完后要互相議一議,并彼此說明實驗的結果。然后,大屏幕出示表格:
再讓三個小組分別匯報自己實驗的結果,老師邊聽匯報邊把表格填完整。接著由全體同學看著表格的內容自由討論。要求對比著各組圓柱和圓錐特征,看著自己的實驗記錄本,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讓同學們都有充分發言和辯論的機會。通過這樣的安排使學生有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通過同學們認真細致的觀察,激烈的討論,得出各組中都有一種特殊的情況,即所倒的次數相同,都是3次。我抓住機會引導大家討論研究,提出為什么這幾種情況下的實驗結果相同?通過觀察這三種情況的實驗器材;并再次在全班同學面前做試驗。結果發現共同的特點:這三種情況的圓柱和圓錐底面積相同、高也相同;所以這三種情況的實驗結果都是倒三次,自然得出了“圓柱體的體積是圓錐體體積的3倍,反過來圓錐體體積是圓柱體的體積的1/3”的結論。最后由師生共同歸納概括推導出公式,強調“等底等高”為重點詞,并板書。
板書:
圓柱體積: v=sh
等底等高
一、創設生活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應用題源于生活,每道應用題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藍本。因此,我們在應用題教學中一旦把應用題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折扣”時,我作了如下設計:“老師昨天逛街,發現有甲、乙兩家超市賣完全相同的商品,卻標著不同的打折方法,金山超市標著九折優惠,而時代超市標著八折大酬賓,你們說老師應該上哪家超市去買這種商品?”學生們頓時活躍起來,各抒己見,有的說到打八折的超市去買,因為它打的是八折,比九折低;有的說去打九折的商店去買,因為它本來的價錢可能低一些;還有的說先看看兩家超市的原來的標價后再下定論。這時候,我馬上問學生,原來的標價就是百分數應用題中的什么量?有的學生馬上回答,原來的標價就是百分數應用題中的單位“1”的量,我作了肯定的答復。這樣使學生無形中意識單位“1”的量的訓練,學生在學習有關“折扣”的應用題就不會感到乏味了,他們就會滿有興趣進入角色中。又如在學習了“折扣”后,我向學生出示了這樣一題:“某校五年級共有學生78人,在參加植樹勞動時派一位同學去商店購買果汁,商店規定:單盒買每盒2元,買40盒裝一箱9折優惠,買50盒裝一箱8.8折優惠。問怎樣購買才能既讓每個同學都能喝到一盒果汁,并且又最省錢?”這題的答案不唯一,因此,我要求學生進行思考并進行討論。學生經過討論,得出了以下幾種購買方法:
(1)買單盒78盒:2×78=156(元)
(2)買40盒裝一箱,再買單盒38盒:2×40×0.9+2×38=148(元)
(3)買50盒裝一箱,再買單盒28盒:2×50×0.88+2×28=144(元)
(4)買40盒裝兩箱:2×40×0.9×2=144(元)
比較決策,買40盒裝兩箱和買50盒裝一箱,再買28盒,都能讓每個同學喝一盒果汁也都最省錢,買40盒裝兩箱還剩余2盒,最合算。這樣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讓學生體會到了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精打細算。
二、還原生活本質,培養學生思維
在注重數學生活化的同時,我們每一個教師一定要充分認識到數學教學的本質是發展學生的思維。生活化并不意味著數學知識的簡單化,相反,還原數學以生活本質更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如在進行“百分數應用題”教學時,我向學生出示了這樣一組數據:“一次數學測驗,某班的得分情況如下:100分的5人,90―99分的15人,80―89分的15人,70―79分的2人,60―69分的2人,60分以下的1人。全班平均分數為92分。根據以上數據你能提出哪些百分數的問題并列出相關的算式?”學生們經過認真討論后,紛紛回答:(1)滿分的人數是優秀人數的百分之幾?(2)優秀的人數是總人數的百分之幾?(3)及格率是多少?(4)滿分的人比90―99分的人少百分之幾?(5)90―99分的人比滿分的人多百分之幾?……這樣,既使學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真可謂是一舉多得。
又如,在進行六年級數學復習時,我出示了這樣一道題:“現在通訊公司推出幾種優惠套餐,供大家選用:
(1)按照通常的話費標準打出每分鐘0.40元接聽每分鐘0.20元計算,總話費給予優惠20%。
(2)基本月租費36元,打出每分鐘0.30元,接聽每分鐘0.06元。
(3)免收基本月租費,打出和接聽每分鐘都是0.45元。
如果李叔叔的手機每月接聽和打出電話各在100分鐘左右,請你為李叔叔選擇一項最省錢的優惠方式。請你展示出必要的計算。”
學生因為是第一次看到有關手機計費的習題,感到十分好奇,因此,均能進行認真的思考,經過合作討論,最后求出了正確的答案,這樣,既讓學生掌握了如何較為合理地使用手機,同時,也收到了很好的復習效果。
三、實現生活需要,促進主體發展
最小公倍數的性質:
1、兩個數的任意公倍數都是它們最小公倍數的倍數。
2、兩個數公約數與最小公倍數的乘積等于這兩個數的乘積。
求最小公倍數基本方法:1、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數;2、分解質因數的方法
求公約數基本方法:
1、分解質因數法:先分解質因數,然后把相同的因數連乘起來。
2、短除法:先找公有的約數,然后相乘。
3、輾轉相除法:每一次都用除數和余數相除,能夠整除的那個余數,就是所求的公約數。
公倍數:幾個數公有的倍數,叫做這幾個數的公倍數;其中最小的一個,叫做這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12的倍數有:12、24、36、48……;
18的倍數有:18、36、54、72……;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
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在數學中聯系生活,在生活應用數學,這才是學習數學的目的所在。因此,在數學生活化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有些數學知識完全可以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去感知,學會從生活實踐中解決數學問題。
一、缺乏“生活”:傳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漏洞
以往,老師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時候往往采取滿堂灌的方式,一味的進行數學知識的講解,而小學生由于自身的抽象思維比較的差,在學習的時候往往一知半解,并不能真正的學好數學知識。這也是導致小學數學教學效率非常低下的原因,很多學生在學習數學的時候壓力會比較的大,甚至會產生一種厭學的心理。
而將數學知識生活化,能夠很好的改善這個問題,老師在教學的時候應該有意識的將數學知識和學生的生活結合在一起,這樣學生在學習數學的時候,面對的都是些和自己生活有關的內容,學習的時候自然會比較的具象,理解起來也會更加的容易。
二、尋找“生活”:走進“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必然選擇
新課改要求,老師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時候必須將其生活化,在學生的生活中找到和數學知識有關的內容,并將其運用到教學中去,這樣學生能夠感受到數學是真正的存在自己生活中的,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和實際的生活練習非常的密切。而老師在進行數學教學的時候也不應該僅僅重視知識的傳授,而是應該努力的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其獨立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活化教材,走進“生活”之路
隨著新課改的進行,老師在進行數學教學的時候,想要保證生活化的實現,便必須做好各個方面的準備,必須真正的了解教材,并且在運用教材的時候還必須將其活化,將那些和學生的生活有關的知識和學生的生活結合在一起,這樣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能夠發現數學教材和生活之間的聯系和共同點,學生也會認識到在實踐中數學的作用,學生在學習的時候不但會更加的容易,興趣也會更加的濃厚,還能夠在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更好的提高數學教學的課堂效率,學生也能夠真正的理解到數學是來源于生活,并且還能夠運用到生活中去。
(二)捕捉資源,引出“生活”靈感
老師不能夠僅僅利用課本進行小學數學教學,還必須將生活中的素材和資源利用進去。學生年齡比較小,生活化的素材和資源能夠將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激發出來,老師在進行資源選擇的時候可以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思維習慣和方式、特征來選擇最為合適的資源,這樣才能夠保證數學教學效果的良好。
(三)創設情景,活用“生活”的實踐
進行生活情境的創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式,數學情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拉近學生和知識之間的距離,學生在生活情境中會更加愿意主動的進行知識的探究。并且生活化的情境還能夠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氛圍,這樣學生在學習數學的時候不會感到過于的枯燥。并且生活情境的創設還能夠讓學生親自體驗到數學,在學習的時候熱情也會更加的高漲。
在進行情境創設的時候,老師也應該跟學生一起走進情境中,體驗學生的學習,這樣在以后進行情境創設的時候會保證其有效性。在講到認識人民幣的時候,老師可以準備一些錢,再準備些小商品,讓小學生模擬買賣商品,這樣不但能夠讓學生更加直觀的認識到人民幣,還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是存在自己生活中的,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也會有明顯的提高。
三、實施“生活”:提高“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效率
(一)用生活的手段將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激發出來
很多小學生學習是否努力是和其對這個科目的興趣有直接關系的,所以,老師在教學的時候必須重視學生興趣的激發,而將學生中的實例運用到數學教學中去,是一種不錯的興趣激發方式。所以,老師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時候可以將學生生活中的一些例子運用進去,這樣學生會感覺數學是比較親近的,學習過程中的興趣也會有明顯的提高。比如說老師在講到比例的時候,可以告訴學生自己拳頭翻轉一周的長度是和腳底的長度一樣的,有些學生會直接脫了襪子來測量,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明顯提高。
(二)進行生活畫面的聯想,讓學生更好的進行數學學習
老師在進行數學教學的時候可以進行生活氛圍的營造,讓學生處于自己熟悉的氛圍中,在生活氛圍中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這樣不但可以將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出來,還能夠讓學生真正理解數學和生活的關系,在學習的時候會更加的認真仔細。
(三)進行教學手段的更新
一、把循環小數的小數部分化成分數的規則
①純循環小數小數部分化成分數:將一個循環節的數字組成的數作為分子,分母的各位都是9,9的個數與循環節的位數相同,最后能約分的再約分。
②混循環小數小數部分化成分數:分子是第二個循環節以前的小數部分的數字組成的數與不循環部分的數字所組成的數之差,分母的頭幾位數字是9,9的個數與一個循環節的位數相同,末幾位是0,0的個數與不循環部分的位數相同。
二、分數轉化成循環小數的判斷方法:
生活中處處充滿數學,為生活而學數學是最有價值的。在現實生活中運用所學習過的數學知識來處理實際問題是小學生應該具有的數學素養之一。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數學知識的生活化,就是通過將數學課本中枯糙、脫離實際生活的數學知識還原,取之于學生生活實際并具有一定真實意義的數學問題,以此來取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出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F在的數學課本正在正朝這個方向在努力。如何運用新教材,創造性地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使數學教學更貼近學生生活,從而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素養,是我們不斷實踐和探索的主題。
一、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數學
1.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從生活實際出發,把教材內容與“數學現實”有機結合起來,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才可以消除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陌生感,同時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植樹問題”時,可以親自帶學生到學校操場,畫出實際的長度,用柴火棍或旗桿做“樹”,讓學生親自實踐一番,兩端栽與不栽的區別,再帶學生回教室鞏固公式。這樣,學生對這個內容便有了極大的興趣,學習下來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
2.小學數學中的許多概念和法則都是在現實生活中抽象出來的,因此概念法則的教學也就必須在生活實際中找到相應的實例,并引導學生從直觀入手從而抽象出來,逐步加深理解和運用。例如:小數加減法的計算對學生來說是比較枯燥無味的,為了幫助學生掌握算理,更為了學生學會計算小數加減法計算,我便在課堂中設置了“購物廣場”,各種商品表明價格,由學生親自拿真錢前來“購物”,讓學生吃一回“不會算賬的虧”。這樣一來,W生的積極性可提高了不少,平時最不愛學習的同學也來了興致,躍躍欲試的,對這個內容的學習也就更加積極了。
二、讓數學知識回歸學生生活
1.創設情境,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學習掌握了某項數學知識后,可以有意識地創設一些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的情境。例如,在學習了較大數據的加法后,可以讓學生幫助老師來計算一下自己所在小組的總分或者全班的總分,以便老師計算平均分。為了能給老師“幫一次忙”,學生計算時就會特別認真、仔細。
2.聯系實際,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學生走出教室,然后把自己所學知識和現實結合起來。學生學會了知識并不一定就會應用知識,要把學生帶出課堂在實際過程當中把學到的理論知識真真切切的結合實際應用起來。例:如學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后,可以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學習了圓的知識,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說明為什么車輪的形狀是圓的,其它形狀的行不行?為什么?學習了平行四邊形,讓學生看看平行四邊形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