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04 13:08:5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文秘專業畢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論文(設計)改革的背景
重慶文理學院教學部2009年組織的一次重慶市高校文學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專題調研報告的數據顯示:“目前,從高校文學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改革研究方面來看,涉及到管理制度、質量監控、評價標準方面的研究較多,畢業論文寫作模式創新改革研究的較少。即便是有,也僅是個別應用性較強的專業作了一些嘗試,如廣告學、文秘專業在畢業論文(設計)方面強調學生以作品、實作代替畢業論文寫作,但缺乏深入的、整體性的研究。”[2]2009年10月,學?!吨貞c文理學院本科學生畢業論文(設計)改革方案》,要求各學院根據方案結合本院實際和專業特點制定本科學生畢業論文(設計)改革實施方案,由教學部審定后執行。學校明確提出: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學校第三次教學工作會精神,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重點,深化本科學生畢業論文(設計)教學改革,提高應用型專門人才培養質量。文學與傳媒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向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后極具代表性的傳統師范教育專業,長期以來,畢業論文(設計)模式單一,過分強調畢業論文(設計)的科研創新,忽略畢業論文(設計)環節對學生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培養。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論文工作的實證調查與分析
我們從2009年9月份開始對我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進行畢業論文(設計)工作現狀調查,主要涉及畢業論文(設計)管理制度、畢業論文(設計)監控制度、畢業論文(設計)模式改革等方面。一共發出問卷122份,收回有效問卷119份。單從學生對畢業論文(設計)模式改革的態度,可以看出絕大部分學生(占89.4%)支持畢業論文(設計)模式的改革。同時學生也對采用何種畢業論文(設計)模式提出了很好的看法。因此,我們認為,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后的傳統師范教育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論文(設計)改革勢在必行。目前我校經過畢業論文(設計)初步的改革,畢業論文(設計)的寫作時間已經得到保障,畢業論文(設計)的規章制度已經比較健全,從指導教師到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改革意識已經基本到位。但是對于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后的傳統師范教育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模式到底該如何改革卻仍然處于摸索狀態??傮w而言,關于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改革的理論研究多,實踐研究少;畢業論文(設計)工作制度研究多,畢業論文(設計)模式研究少;學術性畢業論文(設計)研究多,畢業論文(設計)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少;畢業論文(設計)管理制度、質量監控制度研究多,畢業論文(設計)對學生專業能力提升的研究少。
三、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論文(設計)改革方式探索
作為轉型后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論文(設計)工作存在種種弊端,很明顯地不適應應用型本科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我們認為,應用型本科院校畢業論文(設計)工作應突出大學與社會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從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質、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為出發點,將各專業主要教學內容和素質要求,集中整合在畢業論文(設計)的內容和組織活動中。引導學生系統整合、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獨立思考,發現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對學生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進行“組裝”和提升,實現大學與社會的“無縫接軌”。因此,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論文(設計)改革應該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著手,確定受學生和教師歡迎并對學生專業能力有提升價值的畢業論文(設計)改革方式。本文將就如何進一步細化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論文(設計)方式改革闡述初步的看法。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分析
畢業論文(設計)工作是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一環,以往的畢業論文(設計)過分強調學生學術科研能力的培養,但是對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學生來說,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并非學術科研能力,而是動手應用能力。這種能力培養目標的轉變,也要求畢業論文(設計)改革方向的轉變。因此,我們應從專業人才職業能力培養要求出發,“往回找”畢業論文(設計)改革的著重點。漢語言文學專業主要培養能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等全面協調發展,具有漢語言文學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創新精神,能在中學、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從事教育教學的語文教師,以及能夠從事秘書、記者、編輯等實際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參考丁曉原對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核心能力的看法[1],筆者認為,從我們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來看,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應掌握的職業能力如下圖所示: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論文(設計)改革方式
從上表可以看出,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在大學期間必須具備的專業能力主要包括科研創新能力、文學創作能力、口語表達能力以及實踐教學能力。我們認為,從這四種能力出發,畢業論文(設計)改革應為培養這四種能力提供多種方式任學生選擇,構建以科研創新能力、文學創作能力、口語表達能力以及實踐教學能力為核心評價指標的畢業論文(設計)模式,將畢業論文(設計)工作貫穿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1.畢業論文(設計)檢驗科研創新能力畢業論文(設計)改革并不是學生從此不用寫學術論文了,對部分有意于考研或者學術研究的學生,我們仍然需要檢驗他們的科研創新能力。針對以往學生在學術論文寫作中“選題范圍越來越窄、優秀論文越來越少、抄襲現象時有發生”等問題,我們提出如下思路提高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首先,將學術論文寫作與傳統課堂教學有機地聯系起來,從大一入學開始,專業課教師在授課、作業、考試中都可結合本科生的畢業論文進行如何選題、如何找資料、如何確定框架等的訓練[2]。這樣做的好處是讓學生從大學入學起就可以在夯實專業理論基礎的同時,逐步提高對科研的興趣。其次,專業課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走近當代文壇,注意當代文學創作的新動向,參與文學評論,對文學創作現實作直接發言”[3];同時要關注新的語言現象,對生動活潑的語言世界作出解釋。這樣教會學生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必然能提高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
2.畢業創作檢驗文學創作能力針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特點,我們應該對部分有意于文學創作的學生提供以文學創作能力為核心評價指標的畢業創作形式代替畢業論文。漢語言文學專業并不專門培養從事文學創作的作家,但是對于學生來說,文學創作可能是一種興趣愛好,因此在畢業論文(設計)改革過程中,應給予這一部分學生一定的選擇空間,將4000字以上的文學原創作品,已經發表的可以直接參加答辯,沒有發表的由學院組織專家進行鑒定,通過后參加答辯。學院應組織專家盡快制定以文學創作能力為核心評價指標的畢業論文(設計)評價體系,同時討論確定文學原創作品發表的級別以及學院鑒定的標準。學生入學時即向學生公布,引導部分文學愛好者從大一開始就規劃自己的文學創作,四年磨一劍,在導師的指導下打磨自己的作品,或許在畢業時真能出幾篇佳作。
3.畢業展演檢驗口語表達能力口語表達能力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重要的職業技能之一,諸如講故事、詩文朗誦、話劇表演、相聲表演、小品表演、口語辯論等。有共同興趣的學生可以在第六學期組成畢業展演小組,合作完成一個項目,如表演一個話劇或話劇片段,表演一個相聲或小品,朗誦詩文或講故事,也可以組成攻辯雙方開展辯論,指導教師全程參與指導。在畢業前夕,學院集中組織全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展演,指導教師或者專家根據學院建立的畢業展演評價標準現場組織答辯。以畢業展演代替畢業論文可以檢驗該專業學生在口語表達上的能力,體現學院在人才培養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學院也可以此打造專業人才培養品牌。
4.畢業設計檢驗實踐教學能力畢業設計主要面向部分有意于從事語文教學的學生,以實踐教學能力為核心評價指標。根據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該專業核心實踐能力即語文教學實踐能力,可以此建立畢業設計評價指標體系。畢業設計要求撰寫文案策劃參加開題,通過后開始實做。在答辯環節,要求現場展示,學院組織答辯委員會觀摩提問。此模式目前已經在我院2007級漢語言文學專業中試行,有36名同學選擇語文教學實踐為畢業設計選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學生選擇小學語文教學的占10%,絕對多數人選擇中學語文教學為畢業設計的選題,很明顯地顯示出對未來的職業定位,多數同學表示,選擇畢業設計對就業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三)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論文(設計)改革特色
一、社會工作在中國的發展歷史
專業社會工作是西方社會的產物,19世紀末20世紀初社會工作在英美等發達國家發端,而中國的社會工作起步較晚、水平低,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20世紀上半夜專業性質的社會工作在中國的大學里開始講授社會學、社會服務等課程,一些大學師生開始從事社會服務活動,同時在西方受過正規教育的一些知識分子為了救國救民,救亡圖存在中國大地上發起了鄉村建設運動,雖然這些活動因為戰爭等的原因這些實踐活動并沒有取得預期的結果,但它在我國社會工作發展史上仍有重要意義。
第二,1949年以后計劃經濟時期的行政非專業化的社會工作模式形成階段。在30多年計劃經濟與“單位體制”實行時期,政府通過其代表者——各種社會組織和單位,并通過國家干部以行政程序與手段向人們提供生存資源和力所能及的幫助,從而形成了靠行政框架解決社會問題的行政性非專業化的社會工作模式。
第三,80年代中期以后,專業社會工作在中國的宣傳、提倡與初創階段。1979年國家決定恢復社會學,社會工作課程作為應用社會學也在一些大學恢復起來。隨著“政企分開”改革政策的推行和政府、群眾團體職能由管理型向服務型的轉變,以及民政等部門對干部知識化、專業化要求的提高,社會工作作為一個專業化的要求自然被提上議事日程。1986年國家決定在北京大學等學校設立社會工作與管理專業,這樣專業社會工作教育在中國開始起步、恢復,與其同時民政等部門對干部進行在職培訓,講授社會工作內容,從而形成了以往的行政性社會工作與專業性社會工作相結合的發展格局。
改革開放特別是90年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社會結構轉型的速度加快,各種“適應性”社會問題的出現只能由現存的社會結構和社會制度框架內去解決,這為解決社會問題提供了一種“非政府渠道”解決方式,使得社會工作能夠快速發展起來,其主要推動因素有以下幾方面:人們依靠親屬群體解決困難的手段日益弱化;來自政府部門的支持力量在逐漸增加;體制改革帶來社會服務的職能回歸社會;與市場經濟發展相對應的某些社會層面的發展;專業社會工作在中國的恢復、發展、壯大走上了規范化的道路。
二、社會工作在中國的現狀
社會工作是現代社會結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補償社會變遷損失、修正市場失敗、追求社會公平和改善人類福利的重要社會機制與制度安排,也是資本主義謀求社會控制的重要社會機制,其基本功能是通過解決社會問題滿足人類需要。這意味著社會工作擁有跨越社會制度、民族國家和文化價值的普遍適用性,意味著社會工作同樣適用社會主義國家,因為追求幸福美好生活是人類社會的共同需要,是普世性人性的主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進入史無前例和翻天覆地的結構轉型期,社會轉型速度之快、范圍之廣、沖擊之大、影響之深是前所未有的,同時社會問題叢生,社會失范現象比比皆是,越軌行為屢見不鮮,社會整合、社會秩序、社會管理成為頭等重要大事,這些為社會工作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也對社會工作者提出了巨大的挑戰。與此同時,中國人生活方式已發生了重大變化,城鄉居民生活由溫飽邁向小康,生活質量普遍提高,基本需要內容與層次發生結構變化。在中國加入WTO和經濟全球化處境下,全球化福利處又為中國社會工作發展增加了新動因。中國如何與國際社會工作通則接軌,如何與國際社會工作界交流合作已成為當務之急;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在消除貧困、解決社會問題和滿足弱勢群體基本需要,在追求平等、促進社會發展和改善公民生活質量方面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現階段社會工作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以下主要問題:
第一方面,社會工作概念的專業理解與社會理解充滿歧義,專業形象卑微低下,專業教育呈超常態發展,但是畢業生缺乏清晰的就業市場,專業地位無從談起,社會工作“理所當然作為”與可預期的興旺局面并未出現,形成社會需要與社會工作發展本身嚴重分離的奇特現象。
第二方面,社會福利組織員工年齡老化、知識陳舊、專業化水平低下,迫切需要大批受專業訓練的社會工作者,而受過專業訓練的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客觀上難以進入福利機構,主觀上不愿進入福利機構,形成了福利機構的社會需求與社會工作教育之間的嚴重脫節現象。
第三方面,目前我國社會工作仍處于“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型”的社會工作機制,幾乎大部分應當由社會承擔的職能和責任都由政府或“準政府”機構包辦,而企業在相當大的范圍內仍然以內部利益為主要取向,并且在可能的情況下仍然“辦社會”,大量事業單位更是自成一體“事業辦社會”,導致大量社會福利資源滯留在企事業單位和政府部門內部,社會福利機構缺乏走狗的資源現狀——福利資源短缺、福利資源的單位占有、福利資源的行政配置。
第四方面,社會工作職業化、專業化同舊體制、舊觀念及舊工作方法之間的矛盾,專業社會工作水平的低下不能適應社會工作帶來的挑戰;缺乏社會工作的社會認同,專業教材專業師資缺乏;理論建設滯后,經驗不足,龐大的社會工作體系還沒有建立,等等。
從以上幾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專業社會工作仍然面臨著無法改變的困境,它尚未形成一門獨立的職業,而真正的社會工作實踐者更是寥寥無幾;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尚處在不穩定的發展狀態同時更面臨國際化與本土化之間的挑戰,以及理論與實踐之間整合所面臨的困難;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團體的發展社會公益和福利事業方面的成績已開始引起社會和學界的關注,但政府與“第三部門”之間的伙伴關系與信任感的建立,仍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中國已發生的巨大社會變遷與未來新世紀的變革為社會工作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但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無路從理論基礎還是從實踐經驗來看都顯得相當薄弱。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也面臨著三個方面的張力,即它如何看待在世界上特別是西方國家存在已有百年歷史的社會工作經驗,如何看待中國1949年之后計劃經濟時期解決社會問題的歷史傳統,如何判斷我國社會轉型的方向、進程及其對社會工作的需要。為此,一方面,我們必須嚴謹地面對社會工作在國際層面發展上所經歷的過去,另一方面,我們必須認真理解過去,理解中國現階段發展社會工作的制度環境與面臨的問題,著眼于本土化社會工作的創新發展。
三、中國社會工作實踐的路徑
中國社會工作的服務內容與實踐范圍具有獨特的界定,社會工作領域與實踐內容界定取向有多種多樣,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根據現有社會工作實踐,結合國際社會工作現狀,范圍包括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社會保障、社會教育、社會改造、社會調解、社會服務、社會行政和社會管理領域;
二是社會工作時間包括社會救濟、福利保障、民主改革與精神文明、注重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解決社會問題;
三是社會工作服務包括社會福利、社會保險、社會服務和移風易俗等社會改造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