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5 04:14: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挫折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有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習慣了用任性的方式來獲得自己的欲求,一旦不能得到滿足,蠻橫的行為甚至從家中上演到超市、商場、玩具店等等。有的孩子則顯得很懂事,令其他父母羨慕。其實,這種善解人意是父母可以教出來的。平時,父母拒絕孩子合理的要求,一定要讓孩子明白拒絕的理由,并且理由要充分,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要求是不合理的。如在超市購物,孩子吵著要買奧特曼機器人。父母可以耐心地告訴孩子:“首先,家里有同樣的玩具。現在只是圖新鮮,玩一陣子便會擱一邊不理了。其次,玩具太貴,這個錢可以用來給寶寶買其他玩具等,不能浪費錢?!边@樣分析之后,孩子便會立即明白父母的意思,不會再糾纏不清地鬧騰了。相信以后遇到類似的情形,孩子還會學會自己分析需求呢。
二“、嘗試”訓練,培養膽大心細的好孩子
一些孩子在家人面前說起來眉飛色舞,一旦家里來客人了,父母邀請他在客人面前表演一個節目(比如唱首歌曲),平日一向活靈活現的孩子突然變得退退縮縮,不愿在外人面前展示自己。家長強迫,孩子不愿,鬧得很不開心。我們可以試著分析一下原因:寶寶平時是在自然的情境下“表演”,一下子讓他轉換到一個“正式”的場合,或多或少會害怕或者害羞。父母可以試著先這樣做:在晚上休閑的時候,一家人當觀眾,嘗試讓寶寶表演節目給家人看。對于孩子的表演,家長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增強孩子的自信。接著,可以邀請鄰居小朋友來欣賞表演,或者到鄰居家互相表演,逐漸培育孩子展示自我的欲望,豐富表演的經驗,讓孩子在展示中變得自信大方。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嘗試”,需要父母給孩子機會。如獨自去超市買東西、去鄰居家送東西等等。但父母的“暗中保護”,是必不可少的。
三“、分析”訓練,塑造不驕不餒的好孩子
經常有孩子回家“報喜不報憂”,在幼兒園得了小紅花,回家便邀功請賞,要這要那。如果挨了批評,會默不支聲。這跟父母平時對孩子的期望和表現是息息相關的。孩子得到表揚,父母覺得榮耀,孩子挨了批評,父母會責怪。長此下去,孩子便會“報喜不報憂”。家庭中,父母長輩有時會和孩子一起玩游戲,如下棋。有的孩子贏了很開心,輸了則會賭氣、甚至哭鬧。因此,有的父母長輩為了孩子開心,會故意輸棋,孩子成了“輸不起”的人。父母該怎樣做才是正確的呢?無論孩子是優是劣,家長都應與孩子坦然面對,分析成功與失敗背后的原因。幫助孩子總結成功的經驗,找出失敗的原因,提出正確的解決方法,明晰努力的方向,塑造一個勝不驕、敗不餒的好孩子。
四“、目標”訓練,練出堅持不懈的好孩子
一、修煉安心
不為“名”所動。從事教師這一職業,能夠得到“名”的教師是很少的,而且往往自己付出很多卻沒有得到什么榮譽,這就需要教師修煉自己,不為“名”所動,為教育事業甘于辛勤耕耘,默默奉獻,任勞任怨。
不為“利”所動。從事教師職業,獲“利”較少。教師整天忙忙碌碌,好多教師長期滿負荷甚至超負荷工作,但獲得的工資卻似乎太少,這常常使教師“囊中羞澀”。這就需要教師修煉自己,不為“利”所動,甘于清貧,樂于奉獻,勤于工作。
不為“難”所困。教師職業是塑造人的靈魂的職業,與其他職業相比,教師職業更具有挑戰性,遇到的困難會更多。從事教師職業會遇到許多困難、挫折和失敗,這就需要教師修煉自己,不為“難”所困,勇于克服困難,勇于戰勝挫折,勇敢面對失敗。
二、修煉耐心
修煉干好教學常規工作的耐心。教學常規工作是細致的、繁瑣的,有時甚至是枯燥的。教師如果對教學常規工作缺乏耐心,就難以提高教學的基本功,難以保證教學質量。這就需要教師修煉自己的耐心,把常規工作做細、做實、做久、做新。
修煉干好教育工作的耐心。一些教師因為缺乏耐心,在要求學生、批評學生和轉化學生時往往使學生感到傷心和寒心。這就要求教師修煉自己的耐心,在要求學生時做到合情合理,使學生舒心;在批評學生時做到不厭其煩,使學生回心;在轉化學生時做到情真意切,使學生動心。教師只有修煉耐心,才會創造出教育學生的奇跡。
修煉學習的耐心。不斷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教育理論學習、教育教學業務學習,是提高教師素質、提升教師教育水平的必經之路。有的教師認為只要教好課就行了,往往輕視學習;有的教師認為這些學習就是搞形式、走過場,往往應付學習;有的教師教學工作之余或忙于應酬,或忙于家務,或忙于有償家教,或沉迷網絡,往往無視學習。這就需要教師能夠耐下心來看書,能夠安下心來學習。教師只有修煉耐心,才會促進自己不斷進步、不斷成長。
修煉教育科研的耐心。教育科研要求教師力戒浮躁,力戒虛假,力求深入,力求扎實,做到有計劃、有落實,有內容、有形式,有數量、有質量,有結果、有成績;做到有動力、有方向,有課題、有研究,有投入、有實效。教師只有修煉教育科研的耐心,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水平,從而增強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修煉雄心
修煉成為教學能手的雄心。教師要有成為教學能手的雄心,深入鉆研課程標準和教材,成為駕馭教材的能手;精心備課,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教學活動、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成為駕馭課堂教學的能手;全面了解學生、深入研究學生,成為駕馭學生的能手;深入研究學習方法、探索學習規律,成為輔導學生學習的能手。
修煉成為教育專家的雄心。俗話說:“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背蔀榻逃龑<倚枰處熑嫔娅C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論書籍,具備較高的教育理論功底;需要教師認真學習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并且身體力行努力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探索;需要教師踏踏實實搞一些實踐性、應用性比較強的教育科研,發表有影響的教育論文,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新見解。
修煉成為名師的雄心。古人說:“爭乎其上,得乎其中;爭乎其中,得乎其下?!绷⒋笾菊咄艹纱笃鳎写竽繕苏咄写蟪晒?。雖然我們不可能人人都成為名師,但我們必須要有成為名師的雄心。要成為名師,就要比一般教師更安心教師職業,就要比一般教師更有工作的耐心和雄心,就要在成為教學能手、教育專家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目標。
高中音樂 課堂教學 策略運用
音樂是人類精神文明的精華,是人民思想情感表達的方式,是增強人們精神交流與溝通的橋梁。高中音樂教育是音樂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高中學生理解音樂、欣賞音樂的主要途徑,在高中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提高高中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有著重要的意義。中國是一個重視音樂,有著深厚音樂文化底蘊和發展史的國度,是一個尊重樂教,了解音樂價值的民族,如果沒有了自己的音樂,就仿佛沒有了國魂,沒有了構成生命意義、文化意義的高等價值。音樂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而在當前音樂教育被邊緣化的今天,如何在高中音樂教育中,發揮音樂的教育功能,如何在高中音樂鑒賞課上,讓45分鐘的課堂繽紛多彩,讓音樂真正的觸動學生的心靈,提高學生的精神品質,成了高中音樂教育普遍關注的問題。而這些都是需要建立在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之上,因此對高中音樂教師而言,要充分發揮運音樂的教育功能,就必須制定好的教學策略。下文將對幾個常用的教學策略進行探討。
一、從精神層面著手,提高學生音樂素養
如前所述,音樂是人類精神的體現,是生命的交響曲。人不能沒有音樂,音樂從古至今都是人們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追求理想,追求完美人格的主要途徑。一個具備較高音樂素養的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都會以平和的心去面對各種挫折,把人生和學習的坎坷當成一個個跳躍的音符,當作音樂的高低音調,當作音樂那快慢、張弛有度的旋律,這是一種精神高度。同時,對于大部分高中學生而言,高考是他們人生所面臨的重大壓力,隨之而來的是家庭的壓力和社會等各方面的壓力。在重壓之下,學生的心靈感到疲憊那就在所難免了。而音樂正是緩解人緊張情緒,是疏導人心理壓力的有效武器。因此,高中音樂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到音樂這兩方面的作用,并抓住這一特點,從人格精神的高度對學生進音樂教育,將音樂陶冶情操的教育功能發揮出來。如可以以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為教學案例。我們都知道貝多芬是音樂天才,但是也是命運坎坷,但是憑借著他對音樂的熱愛和執著,對生命的熱愛和執著,他毅然面對命運的安排,以堅強的意志去面對生活的挫折。而這正是音樂教育的本質,即讓人的心靈感動,讓人的精神得到升華。高中音樂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自由欣賞,然后雜志音樂中思考,思考人生的真諦。同時,要求學生發表個人感言,闡述自己對《命運交響曲》的理解,并談談音樂對人精神的作用。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學生的精神層面得到很好的教育,發揮出音樂的教育功能。
二、從音樂與表演的關系著手,提高學生音樂理解能力
音樂,是拿來欣賞的。音樂是聽覺的享受,是感覺的升華。但是,我們也不要忽略了音樂行為。音樂,不僅僅是一個個看不見的音符,同時也是實實在在的行為。任何音樂,都是從生活出發,以生活為源泉的,沒有生活資料,也就沒有音樂內涵。因此,學習音樂,理解音樂,欣賞音樂,還需要對音樂背后的生活內涵進行挖掘和闡釋。高中音樂教育也應該從欣賞著手,挖掘音樂與生活的關系,讓學生在音樂聲中還原生活的原貌,即將音樂與表演結合起來,讓學生把從音樂聲中感受到的生活場景展現出來。通過音樂與表演的聯系,學生可以更好的理解音樂,更好的深入音樂,從中得到更多的體會。還是以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為教學案例。在教學中,音樂教師可以通過分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在分組之后,讓學生根據自己體驗到的音樂內涵和精神,進行相應的表演。以《命運交響曲》為音樂背景,學生隨音樂的節奏進行舞蹈表演,將樂曲中那震撼人心的旋律,以行為舞蹈的方式表現出來。這樣學生在進行舞蹈的同時,也可以融入音樂節奏中,更能理解其中的精神內涵。
三、從音樂與影視的關系著手,培養學生音樂欣賞能力
音樂在生活中無處不在。音樂與影視存在著緊密的聯系。而作為高中音樂教師,為了更好的將音樂的抽象性具體化,為了能讓學生更好的體驗到音樂的精神內涵,可以通過影視片段播放的方式,來增強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音樂既是無形的,也是有形的。把音樂的抽象性和具體性進行結合,是教師闡述音樂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學的有效策略。如在介紹我國各地的特色音樂時,教師可以把相關的影視作為教學輔助資料,讓學生通過影視片斷中的音樂,結合影視畫面,來感受音樂的本質。如在學習高亢的西北腔時,教師可以把《黃土地》等影視片斷作為材料,讓學生從中感受到西北地區的音樂特質,抓住音樂的本質。當然,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進行積極的引導,不能讓畫面取代了音樂,這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
四、音樂實踐能力的培養
學生都有自我表達和表現的愿望,教師應啟迪和引導他們在音樂天地里展現他們的才華。通過聆聽音樂和歌唱表現出來的各種動作表情是學生音樂創造活動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表現形式。在教學中啟發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和表現音樂。歌曲《大海啊,故鄉》欣賞完后,讓學生進行歌唱藝術的實踐,有三位學生進行了獨唱,六名女生、八名男生進行了小組唱。女生齊唱一、二樂句,男生齊唱三、四樂句,五、六樂句男女生齊唱。這樣的設計很有創意,不但使學生的演唱進行了實踐與展示,而且加深了學生對家鄉、對祖國母親的深厚感情。我在教學過程中,堅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把教室變為舞臺,讓他們在這小小的天地里展現自己的愿望。
五、結束語
總之,高中音樂在高中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音樂教育也是培育學生多方面思想品質的重要途徑。而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才能將音樂的教育功能完全發揮出來,因此高中音樂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積極探索多種教學策略,以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水平和音樂素養。
參考文獻
論文摘要:中專生有著自身的特點,其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盲目套用中學或大學的教育方法。面對全球化與信息化的挑戰,中專思想政治教育要針對存在的問題,從學生發展和為社會培養人才的需要出發,著力提升其有效性。
中專學生大多是初中畢業后進人中專學習的,正處于身體與心理成長成熟的關鍵時期。由于是在中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與轉型時期成長起來的新一代,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比如思維活躍、思想穩定性差、自我獨立感強,性格叛逆嚴重、富有朝氣活力、基礎文明修養薄弱、學習基礎差、學習動力不足等。中專學生表出出來的這些思想特征,是我們開展中專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考慮的前提。只有堅持從學生發展與為社會培養人才的需要出發,適應中專學生的思想特征,才能使我們的中專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效。
一、中專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國中專教育經歷了較為激烈的改革,無論是中專學校辦學環境還是學生的組成,都發生了較大變化。當前,中專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中專學生適應性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距,繼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思想認識不到位
相比于高等教育的突飛猛進,近年來我國中專學校的發展一直處于彷徨之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由于處于職業教育的相對較低層次,從教師到學生,都出現了不同的思想認識不到位。有些教師認為中專學生本就是同齡人中學習水平較差的人,不管學校與教師怎樣努力培養,都難以培養成人才。有些學生認為中專教育是沒有前途的學校,進人中專學校就會被貼上低人一等的標簽,繼而產生在中專學校里書讀得再好也沒有用的思想。從教師到學生的這種思想認識不到位,對中專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極大負面影響。
2.價值觀念偏差大
近年來,我國經濟迅猛發展,社會也處于急劇變革中,文化與思想的多元成為這個時代的特征。加上信息技術與互聯網絡的發展,使中專學生能夠有機會接受來自各個途徑的信息,但與此同時,中專學生接受價值觀念與思想感染也表現出多元的傾向。由于思想的不成熟和對中專教育學習認識的不到位,使中專學生的價值觀念發生較大偏差,表現為是非觀念淡薄、三觀缺失、沒有責任感與正義感,并且表現出對前途的迷茫,甚至一些中專學生自卑心理嚴重;直接影響其在學習與生活上的正常表現。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則是對思想政治思想教育理解較差,逆反心理重,上進心差等。
3.思想教育手段落后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是對學生成才成人的基礎。不僅可以引導中專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并使他們對社會與環境有所認識,從而在離開學校進入社會時,能夠迅速地融入社會,完成從學業到就業的轉變。但從當前中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來看,教育手段落后,教育內容過于老套,與學生的需求存在較大差距。如集中上大課、聽報告等形式,對于接觸網絡與多媒體頻繁的九。后中專學生來說,不僅沒有吸引力,而且厭煩心理嚴重。不少學生認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教育與社會存在很大反差,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后的學生反而不知道怎么處理工作中的各種情況。
二,加強中專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1.提高德育課教學效果
德育課是中專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充分重視德育課的教學。一方面,教育不僅要針對學生開展,同樣也應該讓教師對此有所學習,從而改變教師對中專學校,對中專學生的認識思想偏差,提高對學校與學生的信心,增強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心。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品德修養。要著力通過教師言談舉止去感化學生,而不是單純地靠書本知識。要真正了解學生的需要,并以此為基礎,理解接受學生,進而用正面的觀念引導學生上進,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標。
2.突出心理教育
中專學生在社會各種思潮影響下表現出來的價值觀念偏差,使許多學生出現自卑、自暴自棄、是非觀念淡薄等傾向,都表現出如今中專學生心理教育缺失的嚴重性。要根據這個時間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充分考慮中專學生的自身特點,突出心理教育。雖然這一時期中專學生渴望成才,但自卑心理以及經受不起挫折的心理特點卻使他們容易放棄。要通過心理教育,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分析社會現象,培養其應有的人際協調能力,繼而解決學生在學習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幫助他們健全心理,繼而適應與融人社會。
3.創新思想教育方式
當今時代,信息技術與網絡的迅猛發展,使中專學生面臨著與以往任何時候都不一樣的學習與生活環境。相比較而言,他們對新事物更容易接受,而對固有的傳統的教育方式,則表現出逆反心理。因此,針對中專學生對網絡等新事物表現出來的興趣,應努力創新思想教育方式,一方面,可以將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陣地搬到網絡上,讓中專學生更易接受。另一方面,可以將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用網絡時代的特點進行重新包裝,繼而展現給學生。與此同時,應該緊緊抓住中專教育中第二課堂學習機會多的特點,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有意義的課外實踐活動,既有政治性與知識性,又充滿娛樂性,從而在提升學生文化素質的同時,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標。
三、結束語
作為中國職業教育基礎的中專教育,是我國人才培養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專學生所表現出來的思想迷茫、心理能力差、社會適應性不強等特點,是社會轉型時期中專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點與工作目標,要切實了解中專學生的思想特點,堅持與時俱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將中專學生培養成為社會所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曉娟,關于中專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9,9
[2]張俊霞,淺談做好中專學生政治思想工作的途徑[J],科教文,2009,6
在集中培訓的二十天中,我認真地聆聽了十多位專家的講座,聽取了李保偉等多位優秀教師的經驗介紹以及觀摩了多節優質課等等。在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集中培訓中我掌握了許多先進的教育理念與方法。
月起,我上了四年級的科學課,在教學中我能夠將集中培訓中學到的新理念、新方法運用到教學中去。根據教育局的安排我于月22日至26日在縣城實驗小學實習一周。在實習期間,我能夠虛心向一些經驗豐富的教師請教,積極地參與學校的教研活動并認真上了一節匯報課。經過一周的實習,既有觀念上的洗禮,也有理論上的提高,既有知識上的積累,也有教學技藝的增長。在課余時間,我能堅持記錄自己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及小小的進步,經過近四個月的努力,寫出了我的教育論文——《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幾點體會》。
經過這近半年的理論學習與實踐,我對小學科學課程有了新的認識:
一、思想有了大轉變
通過理論學習與實踐,我的思想有了一個新的轉變,作為一位科學教師,必須具有淵博的科學知識,熟練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思想品質,特別是骨干教師,更應當掌握現代教育教學理論、掌握現代教育教學技術。在科學的探究過程中,教師不再把科學知識的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教學任務和目的,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費在檢查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上,而是成為學習共同體中的成員,在問題面前教師和孩子們一起尋找答案,在探究科學的道路上教師成為學生的伙伴和知心朋友。因此,在科學課程中,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這種學習方式的改變,將導致師生關系的改變,使教師長期以來的高高在上的“傳道、授業、解惑”的地位發生變化,教師從“知識的權威”轉變到“平等地參與學生的研究”,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成“學生科學探究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
二、對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首先,科學課堂要面向全體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對周圍的事情具有較強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的過程。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伙伴,教師的教學設計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需要、興趣和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其次,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茖W課堂要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掌握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
第三、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茖W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提供選擇的機會和創造的空間,要引導學生利用廣泛存在于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絡和各種媒體中的多種資源進行科學學習,應加強科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滲透與整合。
三、教學觀念有所改變,教學思想有所更新
1、教學觀念的改變。以前我們總認為教師是權威的象征,學生要絕對的服從,特別是教學中,學生完全處于被動狀態,是容納知識的容器。通過培訓學習,我深深地認識到而科學課程是要面向全體學生的,是要考慮到學生的個別差異性的。因此,我們要改變教師的角色,成為學生的朋友。
2、教學方法的改變。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任務的根本手段,科學的教學方法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使師生關系更加融洽,二者相互促進形成良性循環,教學自然會成功的。通過培訓學習,我知道目前提出的科學探究法即以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為主,相對而言是適合科學課程的。自主的探究可以通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想辦法去動手實踐,解決問題,并從中體驗到成功喜樂。
關鍵詞:積極探索 心理健康教育 學生 有效途徑 團體 開展
本文系新疆職業院校“十二五”規劃項目“中職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與實踐――以喀什地區衛生學校為對象(項目批準號XJZZDY042 )”課題的研究成果。
《正文》: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富有活力、充滿朝氣,他們大多數是基礎教育中經常被忽視的弱勢群體,中等職業學校使他們大部分人最終的落腳點,找準教育切入點,采用合理的方法和技巧以及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徑,表現出逆反心理、人際關系及環境適應性、打造一支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團體等方面的措施和方法,潛移默化地影響她們并創新開展的心里健康教育,探索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服務的一種有效途徑,并以此為基礎探索出對中職生開展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達到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已擺在我們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課題
如:我校90%是少數民族學生,多數來自于農村,年齡大多在15―20歲之間,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他們有的人由于興趣、情感、意志、習慣等非智力因素所致,學習成績欠佳,中考失意,產生自卑;由于受所處的社會環境、家庭教育、宗教因素等影響,加上社會偏見和競爭壓力,心理健康表現令人擔憂:上職業學校出于無奈只能是最后的選擇,認為無法就業前途渺茫,從而導致不愿意學習;不喜歡所學專業;對未來的人才市場和求職擇業存在一定的恐懼心理等。如何使學生擺脫這些消極心態的影響,使之養成“自立、自信、自尊、自強”的良好心理素質呢?我校就此問題次開展了《中職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與實踐――以喀什地區衛生學校為對象》的課題研究。
一、心理健康教育途徑存在的問題
1、學習上存在的問題
高考或中考失利的學生往往是我們中等職業學校最終的歸宿,作為以醫學類專業知識為主的職業學校,如何使他們熱愛專業,發奮學習必須要有很好的漢語基礎,入學的第一年是學習漢語的預科一年,學生愛源于不同,漢語水平層次不齊,對學生強化漢語帶來一定的難度,從基礎漢語提升到醫用漢語的攻堅階段,因漢語水平差專業課聽不懂,最后就是對學習沒有興趣,隨之而來的是其看到問題、解決處理問題的能力簡單,造成綜合能力下降,學習目的并不明確,學習動力和興趣欠缺,長此以往則產生了厭學情緒,喪失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信心。
2、行為中表現出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一種與常態對立的反常情緒體驗和行為傾向,一般表現出盲目性、抵觸性、放縱性、極端性、頑固性等的特點。對良好的儀容儀表、文明禮貌等等的給予拒絕,具體表現為: 一自身心理發展特點,思維發展不完善,喜歡獨立尋求事情發展原因和規律。二家庭的影響,家長給予期望過高,給學生造成重大心理壓力,同時又缺少溝通從而產生代溝,家長與孩子價值觀不一致,造成矛盾產生;三學校影響,思想觀念、價值觀不同,四同學朋友影響,模仿同年人,由于在家里或者學校得不到理解和認同,自然而然就會在同齡人之中尋找共鳴,但是心智發育尚不成熟,因而容易輕信別人,或者分不清善惡。五社會環境影響,社會的道德風氣,盡管從表面上看來似乎完全是消極的,甚至是帶有危險的。
3、心理素質狹隘,人際關系不夠完善
我校學生普遍都處于青春發育期,屬于性發育成熟而迅速,然而性心理卻又很幼稚的階段。因此,當他們離開家庭來到學校,有父母管到班主任管,由被動約束到主動約束行為的轉變過程,有的學生戒備心強,不能很好的與其他學生進行溝通與交流,導致矛盾產生;有的學生生活在自己的半封閉或封閉的狀態之中,交際范圍不夠寬廣,不具備溝通的技巧,性格孤單,不夠合群;有的學生在與異往的時候,部分同學會表現出無知、幼稚的一面,不愿意和任何人接觸溝通娛樂,人際關系不夠完善,嚴重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警惕性。
4、缺乏積極上上的勇氣,環境的適應能力不強
我校學生大多數來自農村,從年齡上來講,大多數學生普遍都處于從青春期轉向成人的發展階段,在中職學校的學習生活將是他們逐步走向自主、自覺、成熟、獨立的性格轉型期。從現實生活來講,大多數的學生都沒有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同時又由于不能完全熟練的對新的學習方法進行掌握、獨立生活能力不強、社會經驗不豐富等原因,造成他們在新的學習任務和環境中容易造成心理失衡的狀態,從而感到孤獨寂寞、茫然憂郁、恐懼不安,環境的適應能力不強
5、缺乏高素質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團體
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是近幾年出現的一個新的教師群體,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指的是那些受過心理學與教育專業訓練,而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教學,尚沒有以職業心理的培養目標為核心,圍繞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學生形成職業興趣與理想并進行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參加任何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大都在工作實踐中邊教、邊做邊自學,這已經成為了制約中職學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提高針對性、增強實效性的瓶頸,我校需要什么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他們要有什么樣的素養和能力,才能勝任所擔當的工作?需要我們進一步探討
二、積極探索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徑的措施和建議
1、首先要建設較強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教師團體,穩步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教師首先必須有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必須的基礎知識,包括心理學基礎知識、教育學基礎知識、心理診斷與干預知識、心理學統計與研究方法知識等,定期開展心理輔導課,定期做心理教育,幫助學生認識并清楚了解青春期心理發展特點及自身本階段心理、生理特點。營造一個具有民主、寬容、善意、友好的班級氛圍,要從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向學生傳授心理健康知識,從事心理咨詢與個案輔導,消除學生的錯位心理,深入到他們的內心世界并與他們產生共鳴。
2、營造一種家庭式的和諧班級氛圍
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就是要讓班主任老師播撒一種持久的愛心,師愛是一種高尚的情感,在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鑰匙”,充分利用各種機會與他們接觸、交往。課間、飯后找他們聊天、說笑;在他們遇到困難時,想辦法幫助解決;在他們出現思想問題時,找他們談心,耐心細致地說服教育。學生對陌生環境的焦慮和不安很快被師愛的愛心所取代,學生感覺到一種家庭式的和諧班級氛圍,于是心理的窗戶隨時打開,心理壓抑減輕,開始接受新的思想轉變
3、強化道德規范教育,提高學生道德認知水平 (000)
結合德育課教學加強學生的政治理論學習,以增強學生的明辨力。一方面要注重用革命傳統教育學生。利用每年的傳統節日以及主題班會、演講比賽、歌詠比賽、參觀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等形式,對學生開展優良傳統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另一方面還要用時代精神感召學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今天,由于形勢的需要,責、權、利各方面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如何適應形勢,以時代精神去感召每一個學生,堅持理想信念教育,突出職業道德、職業理想和創業教育 ,引導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特別是職業觀和就業觀,堅持進行熱愛勞動、崇尚實踐、奉獻社會的教育,培養學生擇業意識、創業意識。幫助
4、進行道德法制教育,提高遵紀守法的自覺性
學生道德觀念是道德情感和行為的思想基礎和內在動力,所以要強化道德規范教育和法制教育,培養他們高尚的道德觀念和遵紀守法的自覺性,使他們明辯是非曲直,理清真善美與假惡丑,用校園文化活動啟迪學生 以珍愛生命、健全人格教育為重點,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艾滋病預防教育、預防教育、環境教育、廉潔教育等專題教育。要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6、正確引導中職生健康度過逆反時期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師以寬容的心態對待學生的錯誤,寬容包括允許反復。學生進步不是一帆風順的,有反復是正常現象。教師“揪辮子”,“揭瘡疤”的做法是最令學生反感的,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而生成對抗行為或自暴自棄。因此,老師的批評教育一定要針對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熟悉學生的個性差異,掌握其思想變化的一般規律,用辯證的方法處理問題,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盡量做到教育有方,批評有度,因勢利導,靈活多變,讓學生在莊重嚴肅的環境中受到熏陶,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教育。
7、利用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
學校以教學為主,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學科教學中,能起到良好效果。這不僅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且能維護和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學生良好的健全人格。首先,合理設計教學過程,將心理健康知識融入其中,使學生能在愉快、有安全感、無心理壓力的課堂氣氛中去學習。對學生的表現,要及時表揚和贊美,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在重視學生的道德信仰的培養同時,還要重視道德行為、習慣培養。
8、舉辦各類課外活動,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課外活動不僅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而且還能通過活動本身潛移默化影響著學生。如通過采取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學雷鋒活動”到敬老院、社會福利院進行義務勞動,開展詩歌朗誦、歌唱比賽、民族舞比賽,攝影作品大賽等各種比賽,來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讓學生在各種活動,展現個人才華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進取奮發的精神。同時他們通過活動能增進情感,培養團結合作精神,建立融洽和諧的人際關系。
9、開展各種心理輔導和咨詢活動,促進學生和諧發展
心理輔導,是培養學生擁有積極良好心理狀態的一種方法。面對學生出現的常見問題,要改變以往的被動輔導變為主動。輔導教師應走出辦公室和電話的局限性,積極主動的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開展團體訓練。同時還可通過主題班會等形式向學生介紹如何處理在學習、交往、情緒、個性等常見的心理問題,在活動中,讓學生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自我,做到心理認識與行為指導同步,使學生的心靈得到真正的放松,困惑和煩惱得到解脫和疏導。
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體會
隨著社會環境與經濟發展、生活條件改善,如何積極探索中職生心里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已成為中職職業教育必須引起重視的主要問題之一,正確地引導學生健康積極地度過各種心理壓抑、心理障礙、逆反心理的時期,針對這幾項因素加強教育,探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勢在必行,尤其是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積極創造有利于學生身心和諧健康的環境、培養出具有積極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德育品質和身心健康的新人,教育學生學會學習、學會關心、學會合作、學會創造、學會做人,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顯得尤為重要。
中職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隨著生理、心理發育和變化,要教育學生正確對待名利、正確對待困難與挫折、正確對待批評、正確處理好同學之間的關系。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才能有效地維持學生心理健康,就要打造具有高尚師德修養、穩定心理素質、嶄新教育理念、科學教育方法的高素質教師隊伍,通過以上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積極創造有利于學生身心和諧健康發展的環境、培養出具有積極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德育品質和身心健康的新人,教育學生學會學習、學會關心、學會合作、學會創造、學會做人,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逐步達到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孫成山 《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4期。
2.胡元琳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徑的探索》,《科技信息》,2009年第7期。
3、教育學論文 教育理論論文
論文標簽:心理健康論文 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教育心理學論文
作者:路鵬
上傳時間:2012年8月9日
作者簡介:熱米拉?玉麥爾,女,維吾爾族,出生于1964年5月,在職研究生學歷,校長,正高級職稱。
【論文摘 要】本文從淺析獨生子女大學生感恩意識教育入手,闡述了加強對獨生子女大學生的感恩意識教育的意義及措施,獨生子女大學生感恩意識教育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當前加強對獨生子女大學生的感恩意識教育,意義重大。第一,加強獨生子女大學生感恩意識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整體素質。獨生子女大學生在當前高校大學生中所占比例越來越大,通過對其進行教育引導,有助于其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會關心家人,朋友,服務社會,感恩祖國。第二,重視感恩教育,有助于更好的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重視和加強感恩教育,提高了大學生的整體素質,為全社會營造了一個良好的道德氛圍,有助于更好的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第三,加強獨生子女大學生感恩意識教育,不僅有利于提高社會整體素質,還有利于更好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通過感恩教育,使獨生子女大學生的道德素養得到提高,使其與他人、與社會之間形成良好的關系,和諧的氛圍為我們更好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提供了條件,當前加強對獨生子女感恩意識教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感恩的環境是孕育感恩品質的前提和保障,加強對獨生子女大學生感恩意識的教育,離不開社會大環境的良性引導。只有全社會齊心協力共同打造一個良好的感恩環境,才能更好的提高獨生子女大學生的感恩意識。
一方面,全社會要注重對感恩教育的宣傳,輿論上倡導感恩,通過社會輿論的導向作用,提高獨生子女大學生的感恩意識。如近幾年國家和社會非常重視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通過“全國道德模范”評選,評選出一批道德品質高尚的模范,向人們宣傳他們的先進事跡和高尚品德,促進社會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進一步提高。2007年用孝心感動中原、感動中國的謝延信,他的事跡向人們宣傳著孝敬老人的傳統美德,用他的行動呼喚美德,用他的行為向人們講述著他的感恩。通過這些宣傳在全社會形成了一種感恩的氛圍,在這種氛圍的影響下,使獨生子女大學生意識到感恩的重要性,自覺的加強感恩教育,提高感恩意識。
另一方面,獨生子女大學生要提高判斷能力,主動摒棄錯誤的價值觀念,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個人道德素養。要正確認識到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對個人思想的危害,主動摒棄這些腐朽頹廢的觀念,繼承和弘揚中華名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感受中國歷來尊老愛幼、和睦相處的優良傳統,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識,感恩社會。
二、轉變學校教育模式加強感恩教育
提高獨生子女大學生感恩意識,學校教育是關鍵。獨生子女進入大學,遠離家鄉,學校是其成長學習最重要的環境,學校應認識到自身的重要性,肩負起這個重要的責任,重視和加強獨生子女大學生的感恩教育。
首先,要轉變教育模式,學校教育應從單一的注重專業技能教育轉向全面的素質教育上來。受社會功利化的影響和學生就業前景的考慮,高校對學生進行教育時非常重視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忽視對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教育,雖然設有德育課,但由于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方式的影響,不能很好的達到預期目標。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高校應樹立正確的人才培養觀,培養一批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隨著獨生子女大學生在高校所占比例同益增多,學校應根據獨生子女大學生自身的特點來制定教育計劃,提高獨生子女大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更要注重對其感恩意識的教育,提高其道德素養。老師在講課的過程中,可以增加學生實際參與的機會,通過學生的親身經歷,將道德思想內化為自身的一種行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通過實際的感恩行動,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識。
其次,加強獨生子女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獨生子女大學生是大學中一個特殊的群體,在當前的高校教育中還沒有實際建立起針對該群體的教育,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要著重注意對獨生子女大學生群體的教育,研究獨生子女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對其進行有針對的教育和引導,特別要加強對該群體的感恩意識教育,使其明白家人的良苦用心,教導他們用實際行動來表達感恩的心,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加強獨生子女大學對學校和社會的感恩教育。
最后,營造良好的感恩校園環境,多種方式進行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過一定的感恩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實施的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種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獨生子女大學生生活在校園中,感受最多的也是校園文化環境,和諧的文化氛圍,更好的營造出一種感恩的校園環境,獨生子女大學生在這種環境下受到熏陶,從“耳濡目染”到最終的“潤物細無聲”,感恩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動員同學們用實際行動表達感恩,用真情表達對家人、朋友、社會的感恩。
三、轉變家庭教育觀念重視子女的道德教育
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的基礎,是奠基性教育,是對人影響最廣的教育,重視和加強家庭教育至關重要。
首先,要轉變觀念,注重對子女道德修養的培養。孩子的早期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除強調學習的重要性之外,更應該注重對孩子道德修養的培養,片面強調學習忽視道德教育,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在教育孩子成才的過程中,
須明白孩子要全面發展,德育與智育同等重要,教育孩子要尊敬師長,愛護同學,關愛社會,感恩祖國,教育孩子用實際的行動來表示感恩的心情。這樣孩子才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更好的與人交往,全面發展。
其次,重視對孩子良好習慣和個性的培養。很多獨生子女進入大學以后,不能適應大學生活,無法很好的融入其中,這與自身的性格和習慣有關,而這些又與家庭教育關系密切。因此,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性格,不能過分寵愛孩子,要對其進行一些必要的挫折教育,增強其承受挫折的能力,養成自立、堅忍的性格。
最后,父母也應該不斷的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父母自身素的高低,影響其對子女的教育水平。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榜樣,作為家長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通過自身的感恩行為,對孩子進行感恩的教育,孝敬自己的父母,關心社會,通過耳濡目染,無形中提高了孩子的感恩意識。
四、加強自我教育 提高自身素質
自我教育法是“受教育者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和要求,主動提高自身思想認識和道德水平以及自覺改正自己錯誤思想和行為的方法”。簡單地說就是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在成長中摸索,體會做人的道理和原則。獨生子女大學生通過自我教育不斷的提高自身的素質,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自我教育法,主動自覺地參與感恩活動,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識。在自我教育的過程中,要能夠做到自省和換位思考,從他人的角度來看待問題,體會別人的感受,學習他人的優點,改正自身的缺點,學會自我控制和包容他人。通過自我教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表達感恩之情,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識,完善自己的人格和道德素養。
參考文獻:
[1]袁振國主編.當代教育學(2004年修訂版)[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年6月第3版.
[2]王道俊,王漢瀾主編.教育學(新編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3版.
[3]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組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張瑞芬.談大學生感恩意識的培養[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
[5]陳琦,楊鮮蘭.大學生感恩意識探析[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4月.
[6]張桂權.感恩意識與感恩教育[j].當代教育論壇,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