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6 11:48:2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通信碩士畢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體裁分析 綱要式結構 實現形式 商務信函翻譯 中國論文 碩士畢業論文
摘要:商務通信在我們經濟生活中非常普遍,隨著經濟活動國際化,信函翻譯產生并成為關注的一個焦點。本文將從語篇語言學中的一個重要理論一一體裁分析這一新的角度對商務信函翻譯進行研究。
本文旨在引進系統功能學派的體裁分析理論解釋翻譯問題。商務信函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形式和要求,且是針對特定的目的寫作,旨在實現某種功能,這是本文利用體裁分析理論的對商務信函翻譯進行研究的一個起點。因為體裁分析關注的正是語篇的形式、內容與所行使的功能之間的關系。根據韓禮德和哈桑的觀點,語言的使用都是有語境的,包括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在體裁分析中,分別與語篇體裁的綱要式結構和實現形式相對應。
文章主要探討商務信函翻譯中的兩個方面:首先是信函綱要式結構的轉換,作者提出要熟悉該信函體裁在目標語中的體裁結構,翻譯不是簡單的以忠實為標準,應注重如何靈活的調整其綱要式結構使其符合目標語文化的習慣,;第二是考察在同樣的情景語境中在目標語環境中實現原文的功能和交際目的。這就要分析文章的實現形式,主要是分析譯文是否實現了概念意義,交際意義和語篇意義上的對等,且進一步分析了譯者如何實現這些方面意義和功能對等的。
本文并不是以語篇分析為基礎的翻譯理論,它提供的是在翻譯過程中怎樣著手從結構和內容方面分析原文和構建譯文的途徑,探討體裁分析理論在哪些方面可以指導翻譯理論研究和實踐。
【關鍵詞】 全日制專業碩士;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問題;方案
信息化技術已經深入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也得到了日新月異的發展,社會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已經成為了燃眉之急,雖然我國在幾年前施行了全日制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以下簡稱專業碩士)的培養模式,此模式在社會適應、工程創造、技術創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適應了現代社會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但是,目前高校培養專業碩士基于原有的慣性思維方式,包括學校特別是培養學生的導師大多普遍采用學術性學位碩士的培養方式培養碩士,這種培養方式不能適應當今社會對應用性人才的需要,必須對專業碩士教育結構進行優化調整。為此,本文針對培養全日制專業碩士培養教育過程中出現的關鍵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究,給出了“政、校、企”齊抓共管的聯合型教育模式,并探討了相關的解決思路與方案,為應用型目標下的專業碩士的培養質量的提高提供了借鑒。
一、關鍵問題分析
專業性碩士的社會認可度低。我國專業碩士培養源于在職工程碩士的培養,由于在職工程碩士在學習時間和精力等方面無法確保,導致其被培養的質量無法保障,所以在社會上認可的程度非常的低,而全日制專業型碩士的培養因受到了培養過程的影響,其培養結果無論是老師、學生還是社會普遍對專業碩的認可度也不是很高。此外,大多高校在研究生招生時學位類型分配上又是按分數進行劃分,分數高的優先錄取為學術型碩士,剩余的指標才給專業型碩士。雖然全日制專業性碩士研究生的考試模式與學術性碩士考試內容區分不大,但許多專業的大多數專業碩士是從外校調劑而來的,這又使專業碩士的生源質量受到嚴重的影響。
對專業性碩士的社會認識不到位。設置全日制專碩的初衷是為了滿足企業對應用型高層次人才的需求。社會上各單位和各層面,需要的是社會適應能力強、工程創造力高和技術創新力敏銳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但是,在談到人才培養的具體方面又置身事外,社會認為這是學校的事情,因為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社會單位僅僅需要直接上崗能干活并從事工作的人員,沒有培養人才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其實,在人才培養和成長過程中,社會這個大課堂的鍛煉,大學是替代不了的。雖然有些學校采用了“校企”聯合的培養模式的嘗試,但是專業型碩士的培養還是停留在紙上,并沒有具體落實到實處。
對專業性碩士的培養模式有待提高。人們對全日制專業碩士缺乏相應的認識,對于如何培養和指導全日制專業碩士還存在較大思想分歧,諸如在碩士畢業和申請學位的最后環節中,有關學位論文中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如何界定的問題、是做一個實際的系統還是通過做系統來深入的探討存在的科學問題并給出解決方法等等,這一關鍵的環節,到目前沒有一個成熟的定論和標準。更為遺憾的是很多高校并沒有制定相應的專碩培養計劃,而是完全參照學術型碩士培養模式來培養專業碩士。即使有些學校給出了專碩的培養方案,但并沒有進行深入的探討社會到底需要什么性質的人才,因為各社會對專業需求的差異性很大,特別是針對應用型人才更是如此,僅僅進行專業碩士培養方案的規則性限制,諸如修多少學分、在企業呆多長時間等等之類的,遠遠適應不了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此外,還存在在選課機制上照搬硬套,教學方式單一,學生實踐和實習的場所不到位,缺乏分類培養和應材施教的具體措施。專碩培養的模式還需要高校結合社會的需要,加強探索力度。
實踐模式和質量有待提高。應用型專業碩士的培養過程是,學生在學校學到相關的理論知識之后,再加大進入到企業中鍛煉的力度,了解企業發展的實際需求,要對企業當前的技術發展和制約發展的瓶頸有直接的感性認識,以問題驅動來參加學習和進行實踐活動,這還遠遠不夠,因為一個人才的培養需要全方位過程實踐,加之培養過程中所需的各種資源和客觀條件要求較高,很多需要實踐鍛煉的科目根本不能滿足。此外,即使有機會到企業,企業認為是實習而已,還擔心對企業的生產效率等造成影響,使學生不能真正參與企業的生產等過程中發揮作用,這種所謂的“應用型”學習和培養過程,也只能停留在課本知識和相應的理論基礎上,完全不符合應用性質的專業碩士的培養的目標。
對專業性碩士的應用型培養過程缺乏有效落實。校企聯合培養教育部早在2009年明確指出“建立健全校內外雙導師制、以校內導師指導為主,校外導師參與實踐過程、項目研究、課程與論文等多個環節的指導工作。吸收不同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實踐領域有豐富經驗的專業人員,共同承擔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工作”。但是,由于在制度、實施方案、資金等方面缺乏具體的考核機制和監管措施,在加之僅教育部的一條指導意見,是無法制約非教育部管理的部門的,因此社會力量在教育部的這條指導意見下形同虛設,導致政策流于形式。企業僅僅著眼于眼前,根本體會不到培養學生給他們帶來的長遠經濟效益,因此也就不可能對專碩的培養投入精力。目前的現狀是,高校為了完成教育部對專業的應用型目標的培養落實,發動全員教師,通過個人關系尋找合作培養專業碩士的企業,實際的效果是企業基本不予理睬,即使礙于個人情面和關系進行了簽約,也只是流于形式,更談不上具體培養過程的落實到位了。大多高校對專業碩士的培養還是以校內導師培養為主,企業導師掛名的方式進行,在形式上看上去符合國家要求而已。其實學生并沒有走出學校、走進企業,沒有真正到企業實踐學習,更談不上發現實際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了。其實,要落實“應用型培養”這一目標,各個高校無論從財力、物力、監管力、合作力等方面,是根本完成不了的,需要國家進行頂層的設計和規劃,并進行推動和實施才有可能達到這一目標的。
二、措施方案探討
專碩的培養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其關鍵是“應用型”如何實現的問題,其解決途徑是如何在培養過程中將高校與企業的聯合落到實處的問題,應該受到全社會的關注和重視。為此,本文將從如下幾個方面,對落實中的方案給予探討。
建立三方相互聯動的機制。專業碩士的培養需要全方位培養的聯動,[1]即要發揮政府、高校、企業三方的共同作用,實施培養中的聯動作用。政府要出臺有利于培養專業碩士的政策和法規,例如在場地、資金、和協調等方面,給予政策性的扶持等,高校除了完成基本理論的教學之外,要聯系企業建立實踐基地,企業要從長計議,要積極配合高校搭建實踐所需的工作平臺。在人才培養的基礎上逐步建立和完善企業和高校在利益分配、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國家政策,激發企業參與專業碩士培養的積極性。在政府的倡導和督促下,建立起政府、高校和企業信息溝通和交流的有效渠道,對培養專業碩士方案達成三方共識。讓企業認識到企業既是人才的需求者,也是人才培養的參與者。這樣即實現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科技創新的目標,又達到了學校和企業的雙贏、共同發展的目的。
協調、強化和共建聯合實驗室。首先,在高校內加強建立企業實習必須的前期技術的基礎實驗室。以便培養學生提前掌握企業所需的當前技術,諸如無線光通信技術聯合實驗室、嵌人式聯合實驗室、人機交互實驗室等,此類實驗室以提前培養學生掌握進入企業實習前“偏理論”的技術與方法。其次,在企業建立開展校企項目合作的聯合實驗室或者聯合培養基地。如互聯網+聯合實驗室、虛擬現實聯合實驗室等,主要開展校企技術難點攻關,培養學生具備該領域新技術以及產品開發的基本能力,為學生的“應用型”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特別是國有企業、以及發展前景良好、技術領先、科技創新型中小企業,更應該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建立校企聯合培養基地,使得企業真正承擔起“應用型”培養的義務。當然,企業要意識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的義務,國家法律法規政策的有效和主動引導是關鍵。
建立校企合作“三環節”循序漸進應用能力培養的機制。專業碩士人才培養,在形式上要抓緊實驗、實訓到實習三個環節,要始終不渝地堅持雙導師制培養模式。[2]實驗環節考察學生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掌握,實訓環節培養學生理論指導實踐的結合體驗,實習環節培養學生正真解決工程問題的實踐能力。參與聯合培養的雙方導師,校內導師要致力于培養學而致用的原則,重視理論與實際應用結合的能力的培養,去除學術化作風;企業導師擔任解決實際工程問題能力培養的責任,敢于讓學生積極參與生產實踐,鼓勵學生結合技術難題進行科技創新。有關培養方案的制定,應該由校內外導師共同研討獲得,學生的開題、中期考核和畢業論文的撰寫等等,都應該由雙方共同指導完成。同時,雙方導師也要有明確的責任劃分,諸如論文的指導實踐的理論層次的把握可由高校導師負責完成,而技術攻關和創新實踐部分可由企業導師負責把握等等。
建立有利于校企聯合培養過程管理的機制。首先要打破專業碩士點只在高校設置的堡壘,建立專碩點聯合企業設點的機制,真正實現由學校和企業聯合招生,從招生、培養、專業實踐、畢業論文等環節著手,進而實現專業碩士全程的校企有效監管。在專業碩士招生復試時,必須由校內導師和企業導師共同參與完成,在培養方案制訂上,根據培養目標要求,密切集合企業導師的意見,重點突出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原則;[3]在導師遴選上,對校內導師要增強企業實訓能力,要求導師定期到企業參觀學習,了解當前企業發展的急需問題。對企業導師要注重吸收經驗豐富副高職以上的有較強科研能力的一線人員。管理人員應該由高校和企業聯合組成,加強對各個環節的監控。畢業論文的撰寫要以理論為基礎為手段,以實踐內容為為目標,可以形式多樣,其最終目的是檢驗學生的企業技術攻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能力。
三、結束語
全日制專碩的培養在我國實施時間太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屬于創新探索中的問題,我們要正確對待。本文對全日制專碩的培養規程中的這些問題進行了探討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且給出了具體的實施方案。本文是站在筆者高校從事碩士研究生培養管理多年經驗、以及結合筆者前期在企業從事工程工作近二十年的基礎上的見解和體會,雖未必全面,但相信能對全日制專碩的培養和管理過程的改進,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姜松.劉晗.黃慶華.全日制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實踐教學問題及其應對機制[J].教育教學論壇,2016(18)153-154.
[2] 楊俊茹.韓寶坤.孫雪顏.張悅刊.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雙導師制聯合培養模式探索[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15(8)1-3.
[3] 章小莉,張克君,劉歆,孫新華.全日制專業碩士研究生行業實習教學模式[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1)226-228.
【關鍵詞】ASON 控制平面;傳送平面;管理平面;網絡生存
1.ASON技術產生背景
隨著骨干網絡容量的日益增大以及城域接入能力的多樣化,對傳輸網絡具備良好自適應能力的需求逐步提上日程,對網絡帶寬進行動態分配并具有高性價比的解決方案已是人們追求的目標。ASON是能夠智能化地自動完成光網絡交換連接功能的新一代光傳送網。在ASON網絡中,業務可實現動態連接,時隙資源也可進行動態分配,其原理是在現有的光網絡上增加一層控制平面,并利用這層控制平面來為用戶建立連接,提供服務和對底層網絡進行控制,同時支持不同的技術方案和不同的業務需求,具備高可靠性、可擴展性和高有效性等特點。
2.ASON關鍵技術
ASON是指一種具有靈活性、高可擴展性的能直接在光層上按需提供服務的光網絡。此前,光傳送網只有傳送平面和管理平面,沒有分布式智能化的控制平面,因此,ASON概念的提出,使傳輸、交換和數據網絡結合在一起,實現了真正意義的路由設置、端到端業務調度和網絡自動恢復,它是光傳送網的一次具有里程碑的重大突破。
傳送平面由作為交換實體的傳送網網元(NE)組成,主要完成連接建立/刪除、交換(選路)和傳送等功能,傳送平面作為業務傳送的通道,為用戶信息提供端到端的單向或者雙向傳輸。同時,可以選擇帶內或帶外方式完成少量管理和控制信息的傳送。ASON的傳送平面具備信號質量檢測功能,當發生故障時,直接在光層進行信號質最監測,這不僅保證了從傳送層面進行業務恢復的能力,而且極大地提高了光網絡的恢復效率與恢復速率;另一方面,ASON具有多粒度交叉、多業務接入的能力,必須能夠靈活地為用戶提供業務服務,因此ASON的傳送平面的核心交換結構有全光和光電兩種方式,全光的優點是對業務透明,不需要進行大量的光電、電光轉換。而光電光方式具有交叉顆粒度小,電性能監測完備以及強大的業務匯聚能力等特點。
管理平面對控制平面和傳送平面進行管理,在提供對光傳送網及網元設備的管理的同時,實現網絡操作系統與網元之間更加高效的通信功能。管理平面的主要功能是建立、確認和監視光通道,并在需要時對其進行保護和恢復。ASON的控制平面在智能光網絡的管理中需要對初始網絡資源,控制模塊的路由,接口,信令等初始參數進行配置,同時對三種連接的過程進行控制管理,同時對性能和故障進行管理和上報。
控制平面可以說是整個自動交換光網絡的核心部分,由一組通信實體和控制單元(OCC)組成,實現對連接的建立、釋放進行控制、監控以及維護等功能,從而完成路由控制、信令協議、資源管理以及其他的策略控制等任務。控制平面的控制節點由多個功能模塊組成,它們通過信令相互協調,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完成呼叫和連接的建立與釋放,實現連接的自動化,并且能在連接出現故障時,進行快速而有效的恢復。ASON通過引入控制平面,使用接口、協議以及信令系統,可以動態地交換光網絡的拓撲信息、路由信息以及其他控制信息,實現光通路的動態建立和拆除,以及網絡資源的動態分配。
3.ASON網絡生存技術
ASON的網絡結構由傳送平面、控制平面和管理平面構成,其中控制平面的引入是ASON與傳統光網絡的最大不同之處,通過控制平面可以提供快速有效的配置連接來支持交換連接和軟永久連接,能夠對已經建立的呼叫重新配置修改連接,還可以執行自動恢復等功能。目前,ASON采用的生存技術可分為保護、集中恢復和分布恢復,其中,保護和集中恢復是傳統的光傳送網的功能,而分布式恢復則是ASON所特有的功能,一般情況下,保護動作完成的時間一般為幾十微秒左右,而恢復完成的時間,通常需要幾百微秒甚至到幾秒。
ASON中的恢復是動態建立的,在靈活性上有了較大的提高,特別是增強了網狀網恢復的實用性,使其優勢得到體現。在減少冗余資源的同時獲得理想的恢復速度,而且根據ASON中提供的眾多保護恢復類型,運營商可以劃分更多的業務等級提供給不同的用戶,從而增加運營收入。
4.ASON發展現狀和趨勢
隨著電信業務的發展,特別是數據業務對網絡帶寬越來越大的占用量,我們在使網絡變得智能化的同時,也要考慮網絡寬帶化的問題。對于應用于骨干層網絡ASON節點設備來說,能夠提供40Gbit/s的更大速率光接口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了。烽火通信作為國內主要的光通信設備供應商之一,已經在40G商用傳輸系統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通過采用精確色散補償、拉曼化摻餌光纖放大器等技術,成功地實現了40Gbit/s光傳輸系統在G。652和G。655光纖上的560km無電再生無誤碼傳輸,解決了該系統在色散、非線性等方面的關鍵難題。
另一方面,交叉矩陣是ASON節點設備傳送平面的核心部分,在傳送平面硬件方面進行部分改進,例如交叉容量的提升和交叉矩陣的多播嚴格無阻塞特性。目前烽火通信FonsWeaver系列ASON產品已經全面支持40Gbit/s高速率光接口及基于BitSlice技術的多播嚴格無阻塞交叉矩陣,其最大交叉能力達到1280G。
隨著ASON技術的逐步成熟,未來幾年將進入實用化階段。ASON利用單一的控制平面,可以實現跨廠商、跨運營商管理域OTN/SDH傳送平面的統一控制,完成端到端的電路建立、保護和恢復,解決了端到端配置、保護和恢復、電路SLA等問題。可以相信,ASON網絡體系將為網絡運營商和服務商帶來新的業務增長點,創造巨大的市場機遇與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胡峰.武漢電信ASON技術交流.
[2]何宇,汪祥.ASON技術研究.
[3]嚴常青,萬曉榆,樊自甫.ASON網絡生存性方案的研究與設計.
[4]張杰等.自動交換光網ASON[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
[5] 張軍生.自動交換光網絡的信令技術的研究.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碩士畢業論文.
[6]吳彥文,鄭大力,仲肇偉.光網絡的生存性技術[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關鍵詞】PMU;WAMS;廣域相量測量;應用技術
1、前 言
同步相量測量裝置PMU是1980年首次提出的。隨著GPS在民用領域的應用,PMU應運而生,而全球發生的幾次大電網事故推動了PMU和基于PMU的WAMS(Wide Area Measurement System)同步相量測量技術在系統中的應用。工程技術人員可以根據PMU提供的精確相量數據,確定系統故障的一系列事件的先后順序,確定導致系統故障的原因和故障點?,F場試驗及研究結果表明:WAMW技術在電力系統穩定預測與控制、狀態估計與動態監視、繼電保護、模型驗證、故障定位等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
2、PMU的主要技術問題
PMU要求同步對時誤差不超過1?s,相量幅度誤差小于0.2%,角度誤差不過0.2度,頻率測量為45-55Hz,誤差不超過0.005Hz,能連續記錄14天的數據,最快100Hz。GPS信號丟失時能自動守時,GPS失鎖60分鐘,誤差不超過55?s,按照標準協議傳送動態數據。PMU的主要技術問題包括同步采集和相量計算。
2.1同步采集
典型的PMU的結構如圖2-1所示,基本原理為:鎖相振蕩器將GPS接收器給出1pps信號分成一系列脈沖用于采樣,交流信號經過濾波處理后經A/D模數轉換器量化,再經過微處理器進行離散傅立葉變換計算出相量。微處理器也可以采用對稱分量法計算出正序相量。PUM裝置按照一定的標準將時間標記、正序相量等裝配成報文,傳送到遠端的數據集中器。收集來自各個數據集中器的PMU信息,為全系統的保護、控制和監視提供數據。
2.2相量計算
相量測量算法主要有離散傅立葉變換法(DFT)、過零檢測法等。
2.2.1 過零檢測法
過零檢測法只需將被測工頻信號的過零點時刻,與某一標準時間相比較即可得出相角差,是比較直觀的一種同步相量測量方法。對于50Hz的工頻信號,子站和參考站的電壓相角差為若要在每一個周波內都能進行相位比較,提高相角測量的實時性,則需要以GPS的1PPS為基準,由WAMS的CPU內的精確晶振時鐘建立標準的50Hz信號,由CPU在電壓過零點時打上時間標簽,再求出各個節點電壓相對于標準的50Hz信號的相角差。過零檢測法原理比較簡單,易于實現,但其易受諧波、噪聲和非周期分量的影響,精度不高,實時性不好,需要與其他技術手段結合使用。
2.2.2 離散傅立葉變換法
DFT是在電力系統相量計算中應用最廣泛的算法之一。DFT有濾波功能,可以準確地求出信號中的直流分量、基波分量和各次諧波分量,計算精度不受直流分量和諧波分量的影響。
N為每周波的采樣點數,X為相量的有效值 ,為采樣值。這種相量計算方法能消除整次諧波分量的影響,但是要求在相量計算之前,對輸入信號進行低通濾波處理,防止頻域混疊現象的發生。
DFT相量計算,要求采樣頻率為基波信號周期的整數倍。信號頻率與采樣頻率不同步時周期采樣信號的相位在始端和終端不連續,會出現頻率泄漏,進而造成計算的誤差。定間隔采樣法和等角度采樣法能減小這種不利影響。
2.2.3數字微分法
數字微分法利用正弦量的特性,差分后可將信號頻率轉化為系數,經過求商約去時域變量后得到相量計算式。數字微分法實質上基于拉格朗日插值曲線擬合法和數字微分。數字微分法計算量小、精度高、耗時短,但該算法不具備抗干擾能力,使其應用范圍有一定的限制。數字微分法通過選取恰當的數據間隔,一定程度上能夠抑制諧波的干擾,但是對于隨機干擾和非周期分量卻難以獲得好的結果,仍然需要濾波處理。
2.3影響測量準確度的因素
系統的頻率并非固定不變的,信號為非工頻信號時,使固定的采樣窗口與信號周期不一致,需要對非工頻信號進行誤差補償,否則對相量測量單元的準確度造成一定的影響。系統中的諧波也會對PMU裝置測量的準確度造成影響,當相量計算方法采用DFT時可消除整數次諧波,起到一定的濾波作用。此外,暫態畸變也會影響PMU的相量測量的精度。
3、PMU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
1993年美國的工程技術人員研制出第一臺PMU裝置,標志著同步相量測量技術在電力系統的實用化,使同步相量測量技術的推廣應用上升到一個新的階段。隨著各大電力公司和科研機構對PMU的應用研究和工程實施的迅速開展,基于PUM的同步相量測量技術在電力系統保護、電力系統控制、電力系統監測方面將會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3.1動態過程監測和記錄
3.1.1電力系統故障錄波
早期通信信道傳輸能力較低且價格昂貴,最初PMU幾乎唯一的應用就是故障錄波,目前故障錄波仍然是PMU最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應用。它包括常規保護的故障錄波和擾動情況下系統的行為錄波。
3.2系統低頻振蕩監測、辨識與抑制
電力系統的低頻振蕩問題已成為制約電網傳輸能力和危及電網安全穩定運行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赑MU的WAMS能夠對電力系統動態過程進行在線同步測量,能夠快速測量與發電機機電暫態密切相關的測量量,如發電機的功角、角速度、內電勢和母線電壓等,并將信息及時地傳送到調度中心,為實現全網在線分析低頻振蕩提供了信息平臺。WAMS根據辨識結果配置PSS參數,有效地抑制低頻振蕩。系統運行人員從中獲知電網經常發生的阻尼特性、振蕩的頻率及其相關機組,提前了解當前電網存在的主要振蕩問題,調整控制系統參數、合理安排運行方式,并提前制定校正控制預案。
4、結語
基于PMU的廣域相量同步測量技術還是一種新生事物,在電力系統中必將有廣闊的發展前景,PMU/WAMS將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智能調度是智能電網的中樞,廣域相量測量技術是實現智能電網的基礎,也是保證電網安全的重要手段。智能控制是智能電網的重要的環節之一,基于PMU的WAMS系統是智能控制得到保證的關鍵。為實現中國堅強型智能電網的宏偉目標,WAMS將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彭海.基于廣域網的電力系統自適應保護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碩士論文, 2006.
關鍵詞:農業信息化;實踐基地;能力培養
農業信息化是應用信息技術對農業科技領域、農業生產領域和農業流通領域進行提升與改造的一種活動。由于農業信息化的快速發展,農業信息化人才短缺問題就成為了當前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為了適應新形勢下農業的發展,我國將農業信息化人才的培養提到了新的高度。2000年教育部決定設置農業推廣專業學位,開辟了農業信息化應用型碩士生培養的新領域。研究和探討如何提高農業信息化技術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教育質量的途徑與方法、培養適應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所需的高層次人才是擺在廣大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和任務。
1農業信息化專業碩士應具備的基本能力
1.1具有多學科知識融合的能力
農業信息人才的工作,主要是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從各種形式的信息資源中獲取、分析、存儲各種農業信息,并加工成農業信息產品,為社會生產服務。作為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僅有信息專業知識還不夠,擁有相關的專業知識也很重要。掌握一定的農學、農機、農業管理、物流管理等知識,掌握通信、電子、電氣、3S等諸多技術,并將知識與技術集成和深度融合,這種高度分化與綜合的趨勢今后更為突出。
1.2具有很好的創新意識和不斷學習能力
農業信息技術作為一個新興學科,內容不斷推陳出新,發展迅速,這就要求農業信息化人才在學習期間應該具有創新意識,還需要具有善于接受新知識和再學習的能力。例如農業物聯網技術的出現,就要求農業信息技術工作人員通過不斷學習來掌握和應用這些新技術。
1.3具有良好的實踐動手能力
農業信息技術是應用學科,能夠將各種信息技術直接應用于農業生產和農業信息管理這是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與學術性研究生培養相比,農業信息化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實踐動手能力更為重要。應重視學生實踐意識的增強,突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運用恰當的方法和手段,使學生掌握將理論與實際結合,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農業信息化專業碩士應具備的基本能力中,良好的實踐動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實踐基地在培養實踐動手能力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建立研究生創新實踐基地將大力促進研究生教育與科技、生產相結合,廣泛吸納社會優質資源,強化創新性人才的培養,推進研究生培養機制的改革與創新,可以為學生的創新實踐活動提供制度保證和物質支持,綜合提高碩士研究生的整體培養水平。
2建立實踐基地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
研究生實踐基地建設是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以促進教育與科技實踐結合為出發點,聯合具有優質資源的大型企業集團或科研院所,以培養具有研究生學歷的高層次研發型、應用型人才為重點的多學科相互融合的研究生培養平臺。建立研究生實踐基地對加強研究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提升研究生教育綜合實力,培養更好更多的高級研發與應用人才有著重要的意義。
2.1研究生實踐基地建設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實踐能力
學生在實踐中可以理論聯系實際,形成自我學習、獨立思考、不斷創新的良好習慣。校企合作的實踐內容實踐導向性增強,學生學到的不再是枯燥的理論知識,通過強化專業技能的手段,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理論應用實踐能力。例如,我院農業信息化專業碩士研究生在實踐基地參與棚室監控相關橫向項目研究,理解了農業信息化技術應用于實際的過程,使專業理論知識掌握的更扎實。學生將這一應用運用在電子競賽中,其中《基于云平臺的棚室遠程監控系統》項目獲得華為杯電子設計大賽東北賽區二等獎。
2.2研究生實踐基地建設有利于校企之間的產學研深入合作
高校與有代表性的企事業單位進行產學研合作,企業具有的先進儀器設備,與高?,F有儀器設備配套,能夠改善研究生實踐的硬件設施,節約科研成本,將學校的科研成果直接與生產相結合。學校與企業之間互相交流、資源共享,從而提高各自的競爭力。企業的應用實踐經驗和高校理論知識融合,有利于知識的交流。我院在農業信息技術應用研究方面多次與實踐基地合作,在智能浸種催芽、群體棚智能育秧、本田現代化管理、農田土壤墑情、基于氣象的病蟲害監測預報等研究領域開發共研項目。累計合作項目55項,建設成套裝置32套、軟件系統近18套,研究生實踐基地的建設,真正促進了人才培養與生產相結合,科技、促進產學研合作。
2.3研究生實踐基地建設有利于提高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的結合
研究生實踐基地建設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研究生的就業壓力。研究生在實踐基地參與項目研究,在創新與實踐方面獲得的能力,正是企業引進人才時需要考慮的重要指標。與其他未進入基地的研究生相比,他們更能滿足企業的需求,能夠得到更多的就業機會。研究生進入實踐基地可以獲得接觸社會的寶貴機會,從而端正求職心態,不斷調整職業規劃。我院研究生余川東同學多次在農墾七星農場實習實踐,其實踐能力得到了農場領導的認可,最終畢業后留在了農場工作,現已成農場不可缺少的寶貴人才。
3農業信息化專業碩士實踐基地的選定應具備的標準
高校與相關企業合作建立實踐基地是促進產學研合作的重要媒介,實踐基地的選定應具備一定的標準。
3.1實踐基地應該具有良好的基礎條件
實踐基地具備的基礎條件應該是具有一定的相關專業技術隊伍,具有完備的學生生活、學習、工作所需的基本設施和場所,在勞動、衛生、安全方面具有保障舉措。更重要的條件是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和方向。面對我國農業和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重大需求,能重點圍繞農業智能信息處理技術、農業遙感技術與地理信息系統、精準農業與智能裝備技術等方向具有研究能力,能夠進行源頭技術創新、技術平臺構建和重大產品研發,為研究生實踐研究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3.2雙方對研究生未來的培養應具有共同的合作目標
實踐基地建設的目標是培養高素質人才,雙方具有共同的培養高素質研究生這一目標才能更好地合作,才能根據合作建設的規劃和協議,制定相關政策和具體措施,做到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的資源共享,實現合作共贏。我院與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踐基地合作中,對研究生培養和學術交流有較深的合作。多次邀請中心專家來院就現代精準農業做學術交流,也多次選派任守華等優秀教師到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學習訪學。
3.3合作雙方應具有互補的優勢
在保證基地質量的前提下,應深入探討合作雙方優勢互補問題,滿足農業信息化專業碩士產學研一體化的需求。實踐基地應具有進一步拓展科研項目聯合申報、科研技術合作等潛力。在選擇農業信息化專業碩士實踐基地建設上,我院認真組織專家到各企業科研機構對企業規模、科研設施和工作環境等進行實地考察,最終選定共建實踐基地的企業。例如在選擇黑龍江省農業機械工程科學研究院設立實踐基地方面,主要考慮機電一體化能深入互補合作。在選擇黑龍江省勝利農場設立實踐基地方面,主要考慮在水稻本田現代化管理研究方面能互補合作。在與黑龍江省勝利農場合作中,《寒地水稻生長智能化監控技術》項目獲得黑龍江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4加強農業信息化專業碩士實踐基地建設的舉措
實踐基地的運行工作由校企雙方共同管理。校企雙方協商成立實踐基地管理委員會,成員由合作雙方派員組成,全面負責基地的運行,協調校企雙方的合作。
4.1條件建設與資源共享
在基地實踐條件建設中,首先健全制度。主要包括基地雙方的職責規定,基地的建設與運行管理規定,基地的建設經費管理與保障規定,產學研合作管理規定,保密制度等。其次是硬件設施、生產環境建設。根據現有設施條件進行添加或調整,建設一批能滿足完成實踐教學任務所需的設備、場地、設施,并安排專人負責日常開放與維護,保證實踐項目保質保量完成?;鼐邆渫陚涞目茖W研究、實踐鍛煉、生活服務等設施和裝備,特別是與現代化大農業相適應的農業信息化裝備,才能使得學生等到了良好的現代農業信息化技術的訓練。
4.2完善培養模式及運行機制
構建產學研聯合培養機制,達成校企合作雙贏。以農業信息技術培養提升建設作為實踐基地建設的重點項目,嚴格遵循人才培養規律,開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進一步優化科技創新實踐教學體系和內容,推進科研教學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的緊密結合。實踐基地建設在完成研究生實踐創新教學任務的同時,應該幫助基地企業進行科技咨詢與開發、文化建設等,促進學校與企業共同發展。
4.3加強聯合指導教師隊伍
創新實踐基地師資隊伍建設實施學校與企業人員互聘制度,聘請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和豐富實踐經驗的技術型專家任兼職指導教師,學生在創新實踐期間實行“雙導師制培養模式”,由校內專業教師和實踐基地相關技術人員共同擔任導師。并制定相應的業務培養、培訓制度,不斷提高指導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第一導師指導學生參加導師的理論研究,作為碩士階段研究課題。在研究生實踐基地配備第二導師,要求學生參與導師的橫向項目,將所學知識融入到實際項目工作過程中,形成生產、學習和研究一體化。建立聯合指導監督機制,進行月匯報,年總結,適時監督考查聯合指導的成果。
4.4健全經費籌措與投入
根據基地建設目標和任務,合作雙方共同編制和安排資金預算,并落實好預算來源,為實踐基地建設提供資金支持。實踐基地作為獨立的科研企業單位,日常運行由企業負責,負責人由企業主要管理人員擔任。日常運行產生的費用由企業負責解決。學校應負責參加實踐創新的高校教師以及學生差旅費和生活補助費等,企業將為學生提供在企業學習實踐必要的生活設施保障、津貼、項目資源等。
4.5確立共同合作科研和研究生培養方向
高校應結合國家對農業信息化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教育發展戰略,制定長遠、科學的實踐基地建設與發展規劃,以互利共贏為宗旨,確立科研和培養方向,把提高研究生能力培養作為核心,推動產學研結合。經過幾年的實踐,不斷的總結和改進,我院在與農業信息化專業碩士培養基地校企共建中,逐步形成四個研究方向:土壤環境精確控制技術及理論、設施農業作物生理生態信息采集技術研究、設施農業環境信息傳感測量技術研究、精準農業技術與裝備。合作的“水稻生長環境監測與控制系統”、“浸種催芽水箱控制器和種箱控制器”“、水稻育秧大棚環境監測”、等項目充分體現了農業信息化的特色,涉及到農業信息化各個領域和多種技術,使教師和學生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更好地掌握農業信息化的實施技術。
5實踐基地建設效果
幾年來我院依托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單位建立研究生校外實踐基地8個,32名農業信息化專業碩士在校外實踐基地完成科研實踐。3名研究生在研究生實踐基地完成碩士畢業論文撰寫,5名研究生正在實踐基地接受聯合培養。完善研究生實踐創新學習研究機制,將研究生基地內科研創新實踐與科研方向及競賽活動有機結合,實現學習、研究的綜合培養。馬志欣等同學完成的《基于Android應用平臺開發的農業信息數據監測及控制的智能農業移動中繼》在第十三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榮獲三等獎;薛齡繼軒等同學的《基于云平臺的棚室遠程監控系統》項目獲得華為杯電子設計大賽東北賽區二等獎。徐千惠同學獲批省級研究生創新科研項目《基于CAN總線的田間作業機車工況數據監測系統》。
6結論
高校和企業聯合建立研究生實踐基地,可以共享社會資源,是推動產學研密切結合、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完善農業信息化專業碩士實踐基地建設,有利于學校實現資源集約化和合理化配置,有助于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實現人才培養的專業化,為行業發展提供智力資源,從而真正提高研究生的實踐能力,為社會輸送更多更好的高層次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張紅燕.探討農業信息化技術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J].農業網絡信息,2010(9):122-124.
[2]蘇建福,于寶.全日制專業碩士實踐基地建設研究[J].科技資訊.2011NO.22.
[3]鄭文軒,楊瑛等.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基地建設的研究與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5,11(47):176-177.
[4]姚繼明,魏賽男等.加強實踐基地建設,提升紡織專業碩士的培養水平[J].紡織教育,2015,2(1):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