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1-27 12:42:4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生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感恩教育的界定
所謂感恩教育,就是教師根據教育目的和個體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運用一定的教育內容對個體實施的識恩、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因此,感恩教育包括三個層次:一是認知層次,即認識和了解自身所獲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內心里產生認可,也就是要識恩知恩;二是情感層次,在認知的基礎上,衍生出一種愉悅、溫暖和幸福的情感,從而轉化為一種自覺的感恩意識,一種回報恩情的沖動;三是實踐層次,將感恩的意識和回報的沖動轉化為報恩乃至施恩的行為,并形成習慣,即回報恩情、樂善好施、甘于奉獻等。其中,認知是基礎,情感是動力,實踐是載體,這三個層次相輔相成,形成一個有機的統一體。
2.感恩教育對學業成就的影響
之所以說感恩對促進學生的學業成就有重要影響(具體見下圖),是因為只有具備了對社會、父母、老師、同伴、自然感恩的能力的學生,才能發自內心地進行感恩,才會促動他們對愛與恩的奉獻,又能喚起儲存于大腦的情緒記憶,調動起豐富的情感,產生出報恩的沖動。
二、確立提升學力的感恩教育內容
1.識恩教育,即引導中學生學會識恩、知恩識恩、知恩教育是感恩教育的基礎、前提。現代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對世界、對人生有怎樣的認識,便會有怎樣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準則。通過識恩教育,幫助中學生明了父母、老師對他們無私的關愛以及國家和社會對他們的眷顧,幫助他們走出“迷失”的怪圈,更好地審視自己,認識自己,衍生出一種愉悅、溫暖和幸福的情感,從而轉化為一種自覺的感恩意識,一種回報恩情的沖動,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回報父母,并回饋社會、報效國家。2.施恩不圖報教育施恩不圖報是對自我價值的一種超越。施恩不圖報是感恩教育的最高境界。一個人不僅應當知恩圖報,還應當抱著寬容的、慈悲的心態去幫助自己身邊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即施恩。施恩是人的高級情感的需要,更是社會文明的表現。我校把能夠使中學生受到恩惠并作出回報的重要的人或物劃分為五個維度:感恩社會(包括祖國、學校)、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同伴(同學和朋友)和感恩自然,組織一系列感恩教育活動,具體如下:
三、感恩教育實踐中提升學力的策略
1.情境創設法
首先,改善教育環境,為中學生營造一個充滿愛心的值得感恩的世界。一要利用展覽、宣傳欄、櫥窗閱讀欄、黑板報,通過定期張貼標語和橫幅、播放有關感恩歌曲等加強陣地建設;二要利用課室、墻面、走廊、樓道、宿舍等,展示名人名家的感恩名言、警句等創設氛圍;三要利用學科滲透等各種陣地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要把感恩教育作為創建“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讓學生在良好的校園文化中得到感恩教育的熏陶。其次,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感恩情景、創造各種感恩情景,讓中學生在體驗中、在情景中自主建構,而不是一味地說教、灌輸。課前準備:(1)布置教室:準備多媒體教學設備、布置溫馨的環境、教室黑板的設計。(2)準備材料:感人的事例、圖片等。準備歌曲及背景音樂:《感恩的心》、《母親》、《天亮了》等等。(3)制作多媒體課件《感恩的心》。(4)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準備演講、小品?;顒舆^程:(1)播放FLASH動畫《感恩的心》,直到正式上課。(渲染氣氛)。感恩的心,感謝生命。心存感恩,會讓一句簡單的話語充滿神奇的力量,讓那些瑣碎的小事一下子變得無比親切起來。心存感恩,知足惜福。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的三春暉?!保▽W生不自覺地跟讀,很有氣氛)這是一首母親的贊歌,心存感恩,其實我們最應該感激的是一直以來為我們默默付出、無私的、不求任何回報的,疼我們、愛我們的爸爸媽媽。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的爸爸媽媽在生與死的瞬間會憑借自己的本能不假思索的、毅然的舍棄自己的生命,把生的希望留給子女。催人淚下的故事:《天亮了》(2)學生講故事:《天亮了》。播放背景音樂:(FLASH動畫)韓紅的《天亮了》。(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許多同學都感動得流下了眼淚,印象深刻的是一名高高大大的男生竟趴在桌子上嗚嗚的哭出聲來……)班主任總結:大家都被故事里的爸爸媽媽感動了,這種場面,這種永遠失去的痛楚地的的確確最能打動我們,也最能觸動我們內心深處的脆弱。但是,這種生死離別的場面,失去雙親的情境并不是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的。那么,在平凡的生活中,就沒有令我們感恩的事了嗎?不,當然有!請欣賞情景劇《一碗蟹肉餃》:(1)情景劇《一碗蟹肉餃》。人員:四名學生(角色:母親、孩子、老奶奶、小吃店老板)旁白:故事是這樣的:秀秀是個住宿生,每個周末才能回家。每次回家媽媽就會給她做最愛吃的蟹肉餃,這種蟹肉餃做起來相當的麻煩......教師總結:非常感謝這幾位同學的傾情演出,也希望每位同學都能在日常生活中用心的去感悟父母之愛!(2)沉靜三分鐘(讓學生把剛剛波動的情緒通過思考沉靜下來)。音樂《母親》師旁言:我們現在的心情十分激動,現在就讓我們每人擁有三分鐘的時間,閉上眼睛,在《母親》這首歌中將思想作一個沉淀。拋去任何雜念,用心去體會父母在我們成長過程中的付出。想一想他們干裂的雙手、黝黑的面龐;想一想他們日夜操勞的身影、想一想他們帶病為我們做飯的情景、或者就想一想爸爸媽媽的音容笑貌……(3)感恩父母(通過準備階段時的觀察和思索自由發言)。學生談自己的對父母的感恩之情教師總結學生發自內心地講如何感父母之恩(感恩的方式)教師表揚學生并進行總結(4)結束班會。演唱手語歌《感恩的心》班主任:同學們,本屆主題班會即將結束。我們有四位同學準備了一首《感恩的心》手語歌,最后就讓我們以這首歌來感恩各位領導老師,是他們激勵著我們接受了這次感恩教育;用這首歌感恩我們的父母,是他們給予了我們生命;用這首歌感恩一切令我們感動的一切……全體同學自由起立演唱《感恩的心》(動作)。
2.案例教育法
教師用生動的感恩或忘恩負義的案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案例可以是身邊的人或事,也可以是古今中外或是名人故事,講完后讓學生討論一下或直接談自己的感受。教師要注意案例情景的設計,必須能夠引人入勝,具有感染力,注意充分調動中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每次接手一個班我都會講上這個故事:美國的羅斯??偨y就常懷感恩之心。據說有一次家里失盜,被偷去了許多東西,一位朋友聞訊后,忙寫信安慰他。羅斯福在回信中寫道:“親愛的朋友,謝謝你來信安慰我,我現在很好,感謝上帝:因為第一,賊偷去的是我的東西,而沒有傷害我的生命;第二,賊只偷去我部分東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慶幸的是,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睂θ魏我粋€人來說,失盜絕對是不幸的事,而羅斯福卻找出了感恩的三條理由。
四、積極營造激活學習動力源的感恩教育保障基礎
1.性別差異對感恩教育提出新的命題
廣大中小學教師普遍反映女生比男生更愛學習,如女生能更好地聽從教師的安排,更好地與教師相處等,也就是說女生與男生對學習更加投入。用感恩觀點解釋這一現象,即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感受到他人的恩惠,女性比男性更愿意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這樣女生比男生更能感受到他人特別是老師的恩惠,同時也會比男生表現出更多的感恩行為,并最終他們的學習成就高于男生。同時男性與女性對于恩惠的反饋方式也不同,因為男生更多的傾向于“做”,而女生而傾向于“說”,這與當今感恩教育全體學生一視同仁的現狀不符,因此對于感恩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題,教師應該更加注重對男生的感恩教育,也需要更多積極關注男生的感恩行為,進而促進他們學業成就的提高。
2.構建感恩體系,營造感恩的社會氛圍
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過重或自己不善于處理和自我調節,會給學生帶來心理壓力,引起心理障礙。逆反心理還容易造成感情失控,與家長、教師感情疏遠、關系僵化,甚至對立,學生就會聽不進正確的教育和勸導,可能會造成大錯。因此,教師有必要了解學生逆反心理產生的具體原因,抖學、有效地引導學生在產生逆反心理時,學會自我控制和調節,塑造健全的人格。
經過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筆者認為,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青春期心理特點的影響:
其實,逆反心理是剛剛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萌發獨立意識的一種表現。初中生剛剛進入青春期,作為未威年人,他們面對緊張的學業,升學的壓力和難以處理的人際關系,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較突出的表現。進入青春期以后,由于活動領域的逐漸擴大和交際圓的不斷拓寬,他們更愿意跟朋友在一起。他們感到自己已經長大威人了,強烈的成人感和獨立意識成為他們重要的心理傾向。他們希望自己能象成年人一樣受到尊重,自尊感明顯增強,做事喜歡自作主張,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獨立,他們對父母和老師之言不再“唯命是從”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師管得太嚴、太羅嗦,對家長和老師的教育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2、家庭的因素
父母對子女的影響大于其他人的影響。家庭環境的影響具有特殊意義。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時間很長,約占其全部生活時間的三分之二,父母對子女的行為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有的父母對孩子給予的心理和物質的照顧過多,尤其是對孩子教育上的要求過多,超過了孩子所能耐受相容忍的程度,對孩子來說往往是一種被強加的、不正常的無形的壓力,易于引起他們無謂的煩惱,也抑制了他們的獨立性和完整個性的健康發展,易產生逆反心理。
其次,家長提出要求的方式也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家長對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臨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擺出封建家長式的威風,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給孩子任何自主性的空間。這些孩子長大以后,對父母的這種敬育方式就會產生反感、抵觸,而且以后也會以同樣的方式來對待別人。
再次,父母不和也是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父母長期的分歧、敵對、爭吵不休、緊張沖突,會使子女的內心產生嚴重的焦慮與矛盾、多疑、心神不寧或神經質,甚至導致心理變態以及行為。
3、學校教育的因素
首先,有些教師在數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有不公正的處理,這樣也會導致逆反心理的產生。有的教師比較偏愛某些成績好、聽話的學生,當好學生犯了錯誤也會很容易地原諒他,即使批評也是和顏悅色、和風細雨式的。而聽說一些成績不好、喜歡調皮搗蛋的所謂“差生”犯了錯誤時,教師的表現是疾言厲色、大聲訓斥,即使“差生”沒有明顯的過錯或根本沒有過錯時,教師也不道歉。結果是“差生”不喜歡這個教師、甚至恨這個教師,上他的課就是不聽、故意搗亂,與教師作對。即使理智告訴他這樣做是不對的,但是在感情上,他仍然不能接受這個教師。前蘇聯教育家費可夫在《和教師的談話》中說過:“請你不要忘記,孩子們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別是這種待遇來自一個親近的人的時候,他的痛苦心情會在心靈里留下一個長久的痕跡。”
其次,學生在班集體中的位置也會影響孩子的心理。
學生有相當一部分時間生活在班集體里,班集體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小社會,學生們在以社會化學習為中心的共同活動中形成各種關系,每一個學生在這種關系結構中占據一定的位置,并由此決定了他在集體中的地位和角色。班級社會學的研究表明,學生在班級中活動和交往的主導動機之一是他們力求在同齡人群體中尋找自己滿意的地位。如果這種欲望經常得不到滿足,那么社會與個性的對立和沖突是不可避免的。
有的學生因為各種原因,他們在班級中沒有知心朋友,他們中不少人也向往集體生活,想與同齡人交往,希望在班級里取得一定的地位,試圖用各神手段吸引同學們的注意,甚至不借用與常態相反的行為來引起大家的注意。
由于逆反心理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中學生的成長。因此,作為被師,我們有責任對存在逆反心理的學生進行教育引導,使之科學轉化。
1、教育者要有正確的觀點:
教師可以向學生講清逆反心理的客觀存在及科學轉化的方法??梢愿嬖V學生,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發獨立意識的一種表現,它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現得比較突出。逆反心理有明顯的缺陷:不分是非、不分善惡,一味地排斥、一味地反對。這樣做實際上是頭腦簡單、幼稚、不夠成熟的表現。不論是家長還是教師,他們是長輩,學識和經驗比較豐富,而且教育青少年都是從良好的愿望出發,目的是教育、關心和幫助青少年,而不會是故意找茬。也許長輩的態度不太友好,方式方法簡單粗暴,但是“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厲耳利于行。”我們應該正確對待家長和教師的教育,分清是非,有選擇地接受或者排斥。
我們也應看到,逆反心理也有它積極的一面:有時,家長和教師的做法可能是錯誤的,不切實際的,反抗這一做法則是正確的行為。我們的教育不是培養一味順從的人,盲從或盲拒都是不正確的行為表現,事事順從也不是心理鍵康的表現,相反意味著另一種不健康,不利于孩子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不利于培養素質全面的人才。我們的教育應該是培養奇主見、有個性、有創新意識的學生。我們應該注意培養學生優良的思維品質,其中包括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思維的獨立性指善于獨立地提出問題,獨立地尋找答案,而不是依賴別人。思維的獨立性與思維的批判性密切聯系著。思維的批判性指思考問題時不受別人暗示的影響,能嚴格而客觀地評價、檢查思維的結果,冷靜地分析問題。
在這里,我們要區分盲目反抗和合理的拒絕,前者是一種缺乏思考的機械的行為模式,是幼稚的、盲目的;后者是有分析的理性的選擇,體現了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因此,我們應該把前者科學轉化為后者,這樣才是正確科學的態度。
2、教師應努力尊重學生
有逆反心理的學生經常受到教師的斥責、懲罰,一般都比較心虛、敏感,對教師懷有戒心敵意,但他們又需要教師的諒解和信任。為了使他們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須首先使他們解除顧慮、擺脫消極的態度定勢。最根本的方法是調整師生之間的關系。為此,教師應自己帶頭真正實意地幫助這些學生。
俗話說:“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而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弊鳛榻處?,我們應改變過去嚴厲而單一的批評式的語態,盡量對學生和藹可親、態度誠懇、多與學生交流、談心聊天,讓這些“特殊”的學生覺得老師真心實意地對他友好,消除他們的敵意和戒備心理。我們還應降低對“差生的要求,盡可能多地鼓勵、表揚而盡可能少地批評、指責。蓋杰和伯令納曾在他們,合著的《教育心理學》一書中指出:“表揚是一種最廉價、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激發學生的方法。有時教師忘記了他們對于學生的表揚是多么重要。教師還應對自己的學生進行細致的觀察、善于發現“難看的孩子身上的優點,并尋找時機讓他發現自己的長處,表現自己,改變他在老師和同學中的形象。
3、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
學生在班級中生活,這種班級生活構成學生的“心理活動空間,。德國心理學家勒溫把個人行為的產生變化規律,用一筒單公式示之:B=f〈p、E〉,其中B代表行為(Behaviour)f是變量,p是個人〈Person〉,E是環鏡〈Environmeat〉,P和E的交互作用形成心理場,即情境。當代社會心理學家認為,在這個情境中,關鍵在于“場中人”的主觀感覺,即心理氣氛。不同的班級具有不同的心理氣氛,不同的情境產生不同的具體行為,學校的教育實踐也證明,營造一個具有民主、寬容、善意友好的班級氛圍,有利于改善學生的逆反心理等攻擊性心理及行為。
教師應善于采用組織手段,在班內組織起有一定層次的正式關系的網絡,為學生日益擴展交往范圍、建立多樣的生活聯系、形成豐富的責任依從關系提供充分的條件,從而使他們逐步深入到人際關系的各個方面去,使他們的精神世界變得更為充實和美好。針對存在逆反心理的學生的特點,教師可以組織幫教小組,給他們在學習上、生活上、行為習慣等方面予以特別的關心和幫助,使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同學的善意,他們會逐漸消除對立情緒,樂于接受大家,樂于參加集體活動并從中得到教益。
教師可有意識地創設各種教育情境,并發揮其教育效能,以培養積極的人際關系、減少消極的人際關系的影響。班主任可以組織開展各種課內外活動,努力使班級體成為良好的交往環境,使所有的學生特別是存有逆反心理的學生對交往發生一定的興趣,并在實踐活動中積極學習交往,從而對活動感興趣、對集體感興趣,逐漸改變原先的態度和看法。
4、指導家庭教育優化
作為教師,應充分發揮家長的作用,爭取家庭教育的配合。在教師的指導下,家長如果能夠意識到與子女和自身雙重角度上考慮教育問題,合理調整教育行為,這將對改善家庭教育質量、提高家庭教育效果、糾正子女的不良心理包括逆反心理產生良好的作用。
我們可以引進一個原理——適度原理。即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和期望應采取適中的原則,即不可過高也不可過低,要符合子女的實際,否則家庭教育的功效就會消弱。
首先,家長對子女應給予適度的愛。愛的缺乏和過度的愛都會對子女的教育產生不利的影響和后果。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指出,在家庭教育中,“嚴勵和慈愛——是一個最難解決的問題。正如奎寧一樣,正如食物一樣,愛的要求是有一定份量的。因此,父母對子女應該有理智、有分寸地愛。
其次,家長對子女的期望水平也應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目前,在相當一部分的家長中,對子女期望過高已成為一個普遍現象,他們往往想把自己失去的東西在子女身上得到補償。這樣脫離子女實際、超越子女水平的家長期望容易引起子女的抵觸情緒,必須得到改變,作為家長應該面對現實,合理地調整自己對子女的期望水平,這樣才有利于子女的成長。
論文關鍵詞:七個關注,歷史高效課堂
中學歷史作為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和道德品質、培養學生唯物史觀的重要學科,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素質教育的新形勢對歷史學科的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教師要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實現教學目標,也就必須努力打造高效課堂。
高效課堂應當說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主要渠道,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能夠將語言組織的非常精煉而有邏輯性,勇于質疑,板書工整,概括性強,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關注學生的展示。
一個高效課堂離不開學生精采的展示,教師要在每一節課都首先應該要對學生的展示做了重點的強調和培訓,對學生的展示提出了嚴格的要求,要求在展示過程中語言表達要精煉、聲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晰,對于屢次做不好的同學要進行單獨的培訓。
在教學中,要給學生一個足夠的空間,凸顯主體地位。就要把課堂讓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功的快樂。進一步激發求知的欲望,提高學習效率。要注重學生的情感發展,尤其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和成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尤其重視弱勢群體,使他們有信心教育論文教育學論文,有成就感,產生繼續學習的動力;每位學生都有強烈的表現欲望,每位學生在展示學習成果的過程都會進一步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信心,都會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都會有新的收獲,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教室前后的黑板,要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從而讓學生在展示中提高學習效果,提高學習能力,提高合作交流能力,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學生真正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感受到了自己是學習的主人。于是,學習就容易成為學生的一種需要,成為體現人生價值的一種生活方式。
二、要鼓勵學生的板書。
在課堂教學中積極鼓勵學生書寫板書,在概括板書的同時,提高了學生的概括能力,指導學生工整書寫,學生在書寫板書的同時也是學生對知識的記憶過程,通過知識的歸納、概括、提煉從而掌握了各章節的知識脈絡,重難點,所以在教學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板書的考核與評價。
同時教師對學生無論字寫的好與不好,都要培養學生那種認真的態度,嚴格按要求來書寫,字跡工整、大方;概括性強,重點突出。
三、要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
學生的自主學習取決于成績與能力是否能夠并駕齊趨的前提基礎,因為在課堂上會有很多學生自主的時間,如小組討論、自主預習、小組內部展示;在這些時間里,如果學生不能嚴格要求自己,必然會浪費時間,降低了學習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在學生自主的時間里,不斷巡視,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尤其是要關注那些自律性差的同學,在學法上加以指導,在評價上給以鼓勵,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能夠把精力集中到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以便更好的提高成績,只有把這部分學生管理好教育論文教育學論文,才能提高整個班級的成績,從而達到知識與能力共同提高。
學生自主學習時教師注重點撥和指導,教給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和手段中國論文格式模板。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
四、要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特別關注后進生
在高效課堂的教學中,應當說對于后進生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這部分學生往往是傾聽不好,積極性不高,不愿意參與到課堂中的主要分子;在一定程度上這部分學生也是關系到課堂效率是否能夠提高的問題。
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和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中,要重點關注后進生的學習狀態,是否能夠認真的閱讀教材,圈出重點;在小組討論中要關注他們是否真正的參與到討論中;在展示的過程中,要關注他們是否認真的傾聽、是否能夠參與展示;在考核中要加強對他們的考核力度,給以相應的加分,以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五、要轉變教師個人的思想觀念。
注重課堂中教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課堂成為學生的主人,教師要適當的點撥而不是一言堂,避免教師講的過多的現象,真正使課堂達到我們預想的高效。
六、要提高學生展示和質疑的積極性。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準確、及時的評價——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方法有很多,教師應當采取多種形式的評價。如課堂展示的評價、課堂質疑的評價、語言組織的評價、成績評價、思想行為評價等等,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思想狀況,把評價作為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課堂中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學生自信、踴躍的闡明自己的觀點,講解的思路也非常清晰、簡潔,有根有據,在落落大方中透著自信。
七、要關注學生的傾聽
課堂上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展示,學生的語言,學生的板書,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學生的傾聽,
傾聽是一種重要的教學交往活動。通過傾聽,教師能夠知道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教師能夠掌握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做出及時的矯正;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立場去了解自己和對方,因此關注學生的傾聽十分必要。在學生傾聽時,教師應該怎樣做呢?
首先,教師在課堂上要做平等的首席,要“蹲”下來,與學生具有相同的高度,這就要求學生傾聽時,教師也要認真傾聽,并且換位思考,站在學生的高度去認識問題,了解學生表達、理解知識的真實情況。
其次,教師要對學生的傾聽提出明確要求。我們常在課堂上見到這樣的現象,學生在展示分工時教育論文教育學論文,組內成員都躍躍欲試,當組長把任務分配完后,有的同學看到自己分到了滿意的任務說興高采烈,有的同學看自己沒機會出頭了則垂頭喪氣,根本沒有心情聽其他人的展示講解,這時教師就要對學生的傾聽提出要求,對他們的傾聽進行規范,使他們能夠逐漸養成傾聽的習慣,久而久之,習慣成為自然,也就內化為學生的自覺意識了。
心理學研究表明:初中生注意力保持較長時間后會出現轉移,所以當學生展示到關鍵處或解決難點問題時,教師可以適時進行一下追問,一個有啟發性的問題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傾聽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思考,將學生即將轉移的注重力重新收攏回來。
另外,教師對那些認真傾聽的學生可即時地進行口頭評價,讓他們在傾聽中也能獲得成功的滿足感。
教學的任何一個細節都決定一節課的高效與否,構建高效的初中歷史課堂既要從重視教師的素養上優化教學過程,又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需要教師不斷努力,不斷創新,中學歷史課堂才會更快更好地走上優質、高效之路。
【關鍵詞】中考語文;古詩文;現代文;寫作
通過理解,把握新舊知識的聯系,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弄清文章的中心所在;通過研讀,了解作者的觀點、傾向,通過遷移,實現對所學知識的靈活運用。
古詩文的歷史久遠,跨越時空,博大精深。我們對古詩文進行復習時,應以閱讀課內古詩文為主,適當拓展。強調能閱讀淺顯的古詩文,能理解常見實詞在古詩文中的含義,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重點考察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評價,對重點字詞的記誦、注解,對重點句子的翻譯等。因此,在中考語文的復習中,教師應讓文言文貼近學生的生活,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消除學生對古詩文的陌生感,提高復習效率。
1.創設生活情境,用真實感悟來導入古詩文的復習
古詩文特定的語言環境雖遠離我們,但其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精神風貌亦與今人有相通或相同之處,我們不妨用學生個人的生活體驗來感悟古詩文中的人情世故,使學生產生一種感同身受的情感,為古詩文的復習做好情感態度上的準備。
在古詩文復習過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幾個復習策略:
1.1 教會學生用自己的生活經歷去體會古人的思維過程,用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去體會古人的情感,以己推人,回眸自己,體察別人。如七年級上學期的《童趣》,描繪的是一只大蟾蜍,如果學生不經過對自己童年生活片斷的回憶,是不容易把握課文中的內容的,只有經過對童年生活的回味,才知道童趣的快樂。
1.2 學會從媒體、網絡及影視資料來認識古詩文,通過電影或電視中的真實形象來了解文中的主人公,通過古裝戲的生活片段來鑒賞和學習古詩文(教育學/學科教育論文 。比如七年級的《木蘭詩》,如果學生沒看過木蘭掛帥這一電視劇,就不會知道花帥為何許人,更不能知道她的長相,對這一則故事的人文背景也就無從了解。
1.3 學會通過思維空間的拓展和對現實客觀景象的感悟學習古詩文。如唐詩中的《春江花月夜》:“江人何年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等優美句子,給人以古今一月的時空滄桑感。
1.4 善于挖掘古詩文中的名言警句,增添文章的色彩。如古文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能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提高語言的文化素養,實現對古詩文的活學活用,使古今文體在生活中實現無縫對接,渾然一體。
2.現代文閱讀習慣的培養
在復習過程中應注意以下能力的培養:
2.1 注意課外書籍的閱讀,博覽群書是實現語文學習中曲徑通幽的有效捷徑。只有大量閱讀課外書籍,才能從書中獲取豐富的精神營養、形成語言素材。如:課文閱讀中對唐詩宋詞的鑒賞,閱讀文章時個人對文章內容的獨到感悟等。
2.2 善于獨立思考,才能學會找原因、提煉文章的情節,深入文章的內部,解剖文章的內涵,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能夠對作者的前后心理活動進行鑒別,對作品具有更深透的了解和認識等。
2.3 重視閱讀方法,以回憶的形式找到關鍵的詞語和中心句子。通過理解,把握新舊知識的聯系,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弄清文章的中心所在;通過研讀,了解作者的觀點、傾向,通過遷移,實現對所學知識的靈活運用。比如能斟酌作者遣字造句的意義,清理全文思路的脈絡化,用文采精美和感情洋溢的句子等。
2.4 通過對文章的鑒賞,了解作家和作品的風格流派及表現手法等,實現對現代詩文的整體感悟。比如: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虛實相生的表現手法,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擬人或比喻的修辭方法等等。
3.寫作技巧的培養
在寫作復習過程中,應做好以下能力的培養:
3.1 加強寫作立意的訓練。立意是作文成功的關鍵,只有立意新穎,方可文采飛揚,立意好的文章能給人耳目一新、回味無窮的感覺。因此平時應進行多方面的閱讀和練筆,關注生活,關注社會,合理思考社會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并能做出正確的了解。
3.2 加強寫作表達技巧的訓練。表達技巧包括引用、改寫、擴寫、縮寫、化用、修辭等多種方面,若運用得當,則整篇文章就會變得富有文采和活靈活現。因此,寫作時應注意引用詩歌的文言名句,拓寬文章的縱深文學視野,把握與文章相關的歷史人物,闡明主要發生的歷史事件等。
3.3 加強寫作語言規范性的培養,切忌出現生造字和含混詞等現象。要注意文章結構的層次性和完整性,使學生的文章能做到段落清楚、結構清晰
語文作為基礎型工具學科,它體系博大,內容浩繁,融思想、知識與藝術為一體,想學好并不容易。作為初中生,平時要加強訓練,使自己逐步具備扎實的文字、語言功底,良好的閱讀習慣以及順暢的書面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地理課堂的教學不應該是刻板的,而應該是與生活相聯系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地理課堂的教學也不應該僅僅是為了學習課本中的知識,為了應付應試教育看中的成績,而應該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生活的,與生活相融合的。構建生活化的課堂,使“社會即是學?!薄吧罴词墙逃保寣W生在生活化的課堂里能敞開胸襟,把生活擁入自己的懷抱,去想象、去體驗,從而使地理教學更生動、更有效。地理教學走向生活化是教學改革的基本方向,但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既沒有現成的理論,也沒有成熟的實踐經驗?!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會不斷地摸索,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己、改變自己,使自己逐步適應不斷變革的教育形勢,成為一個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的“新教師”。談幾點教學看法。
一、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加強管理
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本世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其宗旨就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目前,我國正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可由于歷史的多種原因,大多未將地理學科作為中考的正式科目,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該科的正常教學。其實,地理學科是初中階段的一門基礎課程,它以地理科學知識為基礎教育論文教育學論文,結合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于一體,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素質提高,是別的學科不可取代的。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的領導,應努力轉變觀念,提高認識,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解決好當前初中地理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督促學校嚴格按照初中課程計劃和地理課程標準的要求進行教學,堅決制止有些學校濫砍、濫占、濫用地理課和壓縮地理教學投入的不良傾向。
二、 鉆研課標,改革教材,加強教研
初中地理課程標準已經實施,教材正在改革,今后還將繼續修改。要適應這一變化,廣大教師就必須認真學習、領會地理新課標的基本精神,明確地理教學的目的和任務,探索完成這些任務的途徑和方法,使地理教學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和科學的標準。教師要特別重視分析教材的知識結構,把握各知識點在結構中的地位,明確它們所處的層次和講授的深度和廣度。只有這洋,才有可能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設計科學的教學過程,實施課程標準規定的教學目的和要求。
地理教W的實踐必須有理論作指導,才能健康順利地發展。目前一些新的教學方法都是在新的教育理論和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的指導下建立起來的。教研活動應注意把教學過程作為一個系統進行研究,教學時能夠力求選擇最佳的課堂教學模式,重視課堂教學的信息反饋和總體控制,把握課堂教學過程的動態平衡,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
學校應充分發揮教師的智慧,創造良好的地理教研環境。加強和改進教研活動的形式和內容,提高教研活動的質量,使教研活動真正成為教師解決教學問題、提高教師業務素質的基本形式。
三、用感性材料,強化語言表達,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感性認識是思維的起點,思維就是對形象、直觀的感性材料進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對事物的本質及規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時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師必須從初中學生實際出發,教學中充分運用形象思維的豐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現象通過直觀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師進行必要的點撥、講解,引發學生思考、探究,必要時進行適當的暗示或提醒,同時要求學生對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強化表達能力。例如:在“黃河水系”的教學中,幻燈片上黃河下游的流域面積明顯地比中、上游縮小,這種一反常態的現象可以作為讓學生從直觀的視覺中進一步訓練其抽象思維能力的一種素材。我們都知道黃河因中游流經黃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緩的華北平原沉積,使河床抬高而成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納支流入黃河干道(水往低處流的道理人盡皆知,但這一點僅從流域的平面圖中是不可能直接觀察到的,學生必須通過抽象思維才能得出的結論)。而在講解黃河中游特點時,教師事實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學生,因而,這一要求對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難。
四、結合新科技,讓學生反客為主
【論文摘 要】 生物科學為實施生態德育提供了科學理論基礎和教育資源,在生物教學中實施生態教育,能促進學生生物課程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達成,實現科學技術的和諧發展,理應引起高度重視。
生物學作為一門與生態倫理學、生態德育有著理論淵源關系的學科,在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態道德教育,對達成生物學課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維度的課程目標,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對完成基礎教育的公民素養培養任務乃至對生物科學與技術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一、生態德育的概念
當前關于生態德育的理論研究大都集中于生態德育的價值論層面上,實踐研究相對較少,對生態德育概念上的界定也比較單一。通過大量的查閱相關文獻,發現當前在生態德育概念的表述上幾乎都是援引劉驚鐸教授的觀點:“所謂生態德育,不是生態倫理學,也不是生態道德,而是一種生態教育活動,一種新德育觀。它是指教育者從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處的生態道德觀點出發,引導受教育者為了人類的長遠利益和更好的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覺養成愛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生態保護意識、思想覺悟和相應的道德文明行為習慣。它要在受教育者的思想上樹立一種嶄新的人生觀、自然觀和生存發展觀,并合理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有意識地控制人對自然的盲目行為?!边@是目前學術界認可度比較廣泛的生態德育概念。
二、在生物教學中實施生態德育的必然性
1、生物科學為生態德育提供科學理論基礎
生態德育的科學理論基礎,主要來自于生物科學領域中的生態學。生態學是研究生物的生存條件以及生物與其生存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一門科學。其研究對象是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研究的基本單位是生態系統。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區域中由生物與其所處的環境所構成的統一的整體,它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環境等幾個組成部分。生態系統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從結構上說它是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環境等幾個密切相關的部分組成;從功能上說,它通過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將各組成部分緊密聯系起來,并具有穩態和反饋調節的內部機制。各種生物通過食物供養關系相互聯結起來,構成食物鏈和食物網,物質、能量、信息主要就是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在自然界中,處于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使生物的種類和數量總能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就是生態平衡,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的平衡。但是生態系統維持這種平衡狀態的能力是有限的,當外來的干擾因素超出了生態系統自身的調節能力時,生態系統就會失衡,或者說生態平衡就會破壞。
2、生物學課程為生態德育提供教育資源
生態德育以生物學知識為科學理論基礎,這就使得在生物教學中實施生態德育具有明顯的優勢,生物學課程能夠為生態德育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以初中生物學課程為例,《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將“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規定為初中生物學課程總目標之一。在課程內容的設計思路中也指出“考慮到具有關心、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行為是九年義務教育重要的培養目標,結合生物學科特點,內容標準突出了人與生物圈……”在教科書的編寫中,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生物學實驗教科書為例,在課程內容的編排上體現了以生物圈為主線的特點。以生物圈為課程內容的主線,將人類和其他生物都納入生物圈的范疇,引導學生樹立人類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類是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的自然觀。這是非人類中心主義視野下的課程理念。從具體的課程內容上來說,不同的課程內容有不同的生態德育價值,和生態德育的內容體系有一定的對應關系,可作為相應的生態道德教育的素材。
轉貼于
三、在生物教學中實施生態德育的意義
1、促進學生生態道德素養的發展
中學生物教學中的生態德育是學校德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生物教學中實施生態德育,有助于學生生態道德素養的養成。這是生態德育的本位性,也是生態德育的價值所在。生態道德素養的培養有多種途徑,不只是生物教學,還包括物理、化學、地理等學科的教學,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和學校的其他教學活動、學生的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等都是培養生態道德素養的途徑。但是,生物學科作為一門與生態德育有著密切的理論淵源關系的學科,在生物教學中實施生態德育有著更多的有利條件和因素。生物學理論知識有助于學生系統、全面地認識自然,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和自然觀,進而培養學生正確的生態道德觀和生態道德意識;對生命本質美、生命過程美、自然生態景觀美的體驗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生態道德情感;生物學中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以及人們采取的相應的環保措施等內容和實踐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生態道德能力。
2、促進生物學課程目標的達成
將初中生物學課程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課程目標。和生態德育理念進行對比,可以發現它們之間存在著較強的對應關系。對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他方面目標的達成,生態道德教育能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例如,進行生態道德教育必然要求學生了解當今自然界生物資源狀況,也就將我國的生物資源狀況包含在內;生態德育要求培養學生熱愛包括人類在內的自然生態系統的情感,也就必然的包含了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的培養;同時,生態德育要求培養學生的生態道德能力,其中包括保護環境的能力,而保護環境離不開人類的科學技術實踐,這就需要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比如科學的態度和創新、實踐的精神;另外,生態德育也關注人類自身的發展,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系,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積極的生活態度。因此,生態德育不僅有助于中學生物學課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課程目標的達成,而且是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課程目標的超越。
3、促進生物科學與技術的和諧發展
在二十世紀,生物科學和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例如遺傳育種、基因診斷和治療、人類基因組計劃、克隆技術等等在豐富人們的物質生活的同時,也極大的改變了我們的傳統觀念。進入二十一世紀,生物科學被認為是最有發展前途的領頭學科之一,生物科學和技術必將在人類歷史上再創輝煌。但是,科學技術是一柄雙刃劍,它在為人類創造財富的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今天全人類正在面對的生態危機,很大程度上正是科學技術的負面效應。正因為如此,才有激進的人文主義者主張放棄科學技術,回歸自然。當然,我們應當認識到,錯誤不在科學技術本身,而在于掌握科學技術的人的觀念上。掌握在人手中的科學技術就好比一把菜刀,菜刀可以切菜,但也可以用來殺人,菜刀做什么,完全取決于人的意念。所以,要想使科學技術為人類造福,首先掌握科學技術的人要有一顆仁愛之心,熱愛人類自身,熱愛包括人類在內的大自然,要有保護環境的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利用科學技術為人類謀福利的時候,必須首先考慮到科學技術的負面效應,事先采取相應的措施,邊發展邊治理。這樣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今天在生物課堂上學習的青少年學生,是祖國未來的接班人,有一部分將成為未來生物科學技術發展的生力軍。因此,我們必須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自然觀和生態道德觀,讓他們懂得熱愛自然,關愛生命,實現科學技術的和諧發展,避免像大學生用硫酸傷熊這樣的愚蠢事件再次發生。這種自然觀和生態道德觀的樹立不是通過生物科學知識的學習可以完成的,必須通過生態道德教育來實現。
參考文獻
[1] 周谷平,朱紹英.生態德育與環境教育之關系探析[J].教育發展研究,2005,(2).
[2] 文驚鐸.生態體驗,道德教育的新模式[J].教育研究,2006,(11).
[3] 周谷平,孫朝陽.哲學視野中的生態德育[J].當代教育論壇,2005,(7).
[關鍵詞] 個性化 寫作情感 自由文
在許多初中生的作文中,我們幾乎感受不到少年人特有的靈性和活力,看不到敏感的情思和豐富的想象,讀不到靈動的語言和獨特的表達,他們的作文已經失去了自己的個性。所謂個性是一個學生先天固有的以及后天在一定社會條件、家庭條件和教育影響下形成的比較固定的性格。學生能在作文中通過自己的思維方式來構思立意,能從文章的內容和語言表達中體現出自己的性格,我認為這就是個性化的作文。而就如何引導學生寫出具有自己個性化的作文呢?筆者在此進行一些初顯的探討。
一、鼓勵學生勇于表達思想,激發寫作情感
現在的學生對寫作文普遍存在一種畏難情緒,認為作文難寫、沒有東西寫。因此,在教學伊始就要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勇于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世界,把教師當作傾吐心事的對象,從而燃起學生寫作的熱情。教師應本著鼓勵和贊美的原則,注意發現學生的細微進步和個性中的點滴優勢,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信心。師生間要建立起平等的思想情感交流平臺,教師應給學生袒露情感的機會,同時也應尊重和呵護學生的情感,對習作中反映出來的種種心理障礙,要及時給予疏導、撫慰或交流,以促進學生健康個性的形成,不宜總是板著面孔充當判官,把學生一棍子打死。曾經有大膽的學生在作文課上提出:“我能寫關于愛情方面的文章嗎?”我馬上給予肯定的回答并予以引導。該次作文有好幾個學生通過文章傾吐了自己的心事。
奧地利著名小說家卡夫卡說:“什么叫寫作?寫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開,直到不能再敞開為止。寫作也就是絕對的坦白,沒有絲毫的隱瞞,也就是把整個身心都灌注在里面?!眳问逑嫦壬舱f:“對于作文可以首先要求有實實在在的內容,少搬‘公式’、少說廢話?!薄墩Z文新課程標準》中對中學生的寫作也有明確的目標:“寫作要情感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睂懽魇且环N內心的釋放,情感的宣泄,也是一種自我的展現。每位作者都希望自己寫的東西能得到別人的認同、賞識,學生亦然。他們渴望自己的習作能得到老師的關注和喜愛。因此,如果教師對學生的作文表現出極大的閱讀興趣,并對他們的習作予以真誠的中肯的評價,評語中滲透著自己的真情,就比你用千言萬語向學生強調寫作的重要性還要管用。寫評語時需要千方百計的找出學生文章中的寫作優點,予以大力表揚,然后再以商議或提出希望的語氣指出缺點,讓學生既感受到自己的成功,也能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促進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二、閱讀積累觀察生活,才能落筆生輝
作文有無個性,關鍵是思想有無個性,在鼓勵學生博覽文學名著、博覽群書的基礎上,還應該鼓勵、引導學生進行專題性的閱讀。每一位作家都有自己的世界觀,對世界的獨特認識,有自己獨樹一幟的寫作角度,有自己自成一體的語言風格。專題性閱讀可以以作家為專題,也可以以寫作風格、語言風格等為專題,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的閱讀和歸納,讓他們認識不同的作家,不同的寫作風格,從不同的角度認識世界,把零散的文學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從而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和寫作個性。
學生感到寫作難、沒有材料寫,是因為他們遠離了生活,缺乏生活積累。葉圣陶先生說過:“寫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脫離了生活,寫作就無從談起。”(《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失去作文之源,導致了脫離實際、無病的作文四處泛濫。美國教育學家科勒斯涅克說:“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是語文的課堂。閱讀生活就是用心感受,體驗生活。其中生活觀察就是吸取生活源泉、獲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皩τ谖覀兊难劬Α⒉皇侨鄙倜?而是缺少發現。”《語文新課程標準》也要求學生“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的表達。”教師應引導學生多觀察日常生活中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記錄每一點感受和體驗,做到胸有成竹、才能落筆生輝。
三、放開心靈展現個性,鼓勵寫自由之文
《語文新課程標準》――“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近年來,由于片面追求中考成績,作文教學走進了“考什么、教什么”的誤區,考生考場上杜撰了許多“千人一面”的、基本雷同的寫作模式的作文,令人大失所望。
而怎么樣才能避免出現類似情況呢?首先,是要打破定勢,放飛學生心靈。打破定勢就是指打破學生的內容定勢和思維定勢。一些學生一提到好人好事,馬上反應到的就是車上讓座、拾金不昧;一提到母愛,就是雨中帶病送傘或雨中背我上醫院;寫敘述文就是“開端――經過――結果”的三段論式;寫議論文就是“總――分――總”的模式。這樣缺乏新意的文章,恰恰反映了學生缺乏生活積累和缺乏個性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必須要注重指導學生做好平時的生活積累,作文課上少些“技術性指導”,盡量放飛學生的心靈,鼓勵學生寫我要寫的,寫我想寫的,即多寫自由文。讓學生用自由的筆墨寫自由的精神,彰顯其個性潛能,給學生創設自我表現的機會。同時,善待學生的創見,使他們有一份寫作的心理安全感和成功感。學生要是寫出自己斑斕的思想,作文就有了個性。
在我的作文課堂教學中,我常常鼓勵學生“寫我要寫的,寫我想寫的”,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抒寫自己的生活體驗。給學生一個傾訴心聲的自由空間,為每個學生提供一個自由充分展示自己個性的平臺。寫自由文可以指定寫作范圍,也可以不限內容、文體,自定題目,寫自己認為可寫的東西。在課堂上也常常聽到學生“老師,我不寫這個題目行不行?”的聲音。因為少了很多限制,學生的習作五花八門的,還常常有精彩之作的出現,只要有思想的閃光點我都予以表揚。
其次,是讓語言展現個性。語言是生命體驗的直接流露,只要屬于自己屬于個體生命的活的語言,就天然地閃爍著個性的色彩。培養學生擁有屬于自己的語言,也是個性的展現。語言的運用因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個人的文化教養、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等的差異而各不相同,因此,我們應提倡語言風格的多樣化。教師可以結合專題性閱讀,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發現自己喜愛的語言風格,通過學習,再形成屬于自己的語言。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副生動的畫卷”,作為教師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屬于他們的人生體驗。放飛學生的心靈,讓他們的個性飛揚,為他們的成長創造廣闊、自由的空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