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31 23:26: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人際交往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人際關系,策略和思考
1.大學生人際交往重要性
人際關系是指人們運用語言或非語言符號交換意見、交流思想、表達情感和需要的過程中,通過交流而形成人與人之間的心理關系,反映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大學生作為完整的社會個體,需要具有豐富的人際交往關系,包括校內與教職員工,同學間的交往關系和校外與社會成員、群體間的交往關系。
人際交往關系對人的發展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意義。美國著名成人教育學家戴爾?卡耐基曾說過:一個人的成功,15%靠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85%靠人際交往和相互關系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把愛與歸屬的需要,納入其需要層次理論并放在重要位置,突顯的便是人際交往與和諧的關系。2008年,山東大學社會學系在高校畢業生招聘會現場做了1500份問卷調查,顯示出用人單位最看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及能力,特別是人際交往能力。在當代亞洲成功學權威陳安之的成功公式“成功=知識(30%)+人脈(70%)”中,人際關系(即人脈)也占了70%。良好的人際關系是身心健康的需要;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促進大學生社會化進程;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促進大學生個性發展和完善;良好的人際關系是現代人才觀的要求。
2.90后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現狀
大學生朝氣蓬勃、思想活躍、興趣廣泛策略和思考,喜歡接觸新的事物,孤獨,脆弱,競爭,煩惱,奮爭,責任似乎成了90后大學生的代言詞,他們思維獨立自信,但過于以自我為中心;他們經濟獨立意識差,心理抗挫能力弱;他們運用網絡溝通信息,但是內心較為空虛。他們置身于紛繁復雜的社會關系之中,渴望通過人際交往認識世界、獲得友誼、滿足自身各方面發展的需要。但一些大學生并不擅長與人交往,甚至因人際關系不良導致心理扭曲,繼而引發嚴重行為問題論文參考文獻格式。正如一些報道指出的那樣,近年來大學生因不會人際交往和溝通導致心理問題,進而走向自殺的人數逐年上升,因人際關系不協調而引起的犯罪現象也逐年增加。大學生人際關系問題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大研究熱點。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對大學生的發展和成才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大學是人生的重要階段,是社會化過程的一個里程碑,是走入社會前的最后準備。一項針對當前大學生職業適應能力的調查顯示,有41.98%的學生認為人際交往能力訓練對找工作有特別的幫助;有高達34.8%的人通過擇業,感到人際交往能力是自己特別欠缺的素質。上述表明大學生人際交往關系問題不容忽視,所以將良好人際關系的培養作為90后大學生的必修課勢在必行!
3.改善大學生人際關系策略
綜合國內外的研究,認為大學生人際交往主要存在以下問題:自我中心、自我封閉、控制他人的愿望、討好與敬畏心理,反抗與嫉妒心理、懷有偏見、過分自卑、過分期待、性情孤僻、敵對與猜疑.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因素,除了上述心理因素外,還包括社會、家庭、教育觀念等帶給大學生的影響。另外,應試教育、家庭教養方式、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以及高校管理上的疏忽等也影響著大學生的人際關系。針對以上問題,本文提出以下建議改善大學生人際關系:
(1)正確認識自己策略和思考,改善不足
無論是80后還是90后的大學生都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他們的社會化程度較低、基本的人際交往(基本的社交禮儀等)能力,矛盾化解能力等缺失。這些問題的出現一方面是由于他們多處于學生的交際范圍之內,與社會上其他人交流機會相對較少;另一方面是由于當代的他們并沒有完全的認識自己,或者說是明明知道自己的缺點但是并不改正。他們過分自信,總覺得自己想法多,理想大,孤傲、自尊心強,不愿意去理解接受別人。有些人的想法過于偏激,缺乏坦誠,過分地以自我為中心,沒有正確認識自己,不能夠做到取長補短。而且網絡化程度的加強也影響著他們,虛擬世界中的交際也在他們的人際關系中占了相當的比重。這種網絡化的交流為大學生現實生活中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豎了一道無形的屏障。網絡一定程度上讓他們規避了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或者說是一定程度上過于擴大了自己的優點,缺點卻被忽視了。所以,不管作為學校還是家長都應鼓勵他們多在現實世界中交流,讓其在現實交流中去更多的認識自己,努力克服自己的缺點。只有擺正了良好的與人交往的心態,正確認識自己的優劣,積極給予,用真誠、坦誠和赤誠之心去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用適當的人際交往策略去處理人際交往中可能遇到的問題。
(2)提升自己,培養自己的專業素養和人文素養
他們處在信息交通發達的時代,網絡、電視等便捷的信息接收渠道影響著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他們關心國家政治,經濟,想法頗多,但是部分與現實差距相當大。作為教育者應該努力讓學生學會如何去抓住現在,更好的把握將來。要在大學階段策略和思考,自由時間更多的時間里去合理安排自己的課余生活,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質,不管是專業素養還是人文素養的提升論文參考文獻格式。良好的專業素質的建立有利于自信心的建立,讓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充分的自信,愿意主動與人交流。如果把人際交往比喻為運動的齒輪,那么良好人文素養就是人際交往中的劑。人文素養的提升有助于他們更多的懂得寬容、理解,懂得去付出,另一方面良好的人文素質有利于他們去更好的溝通和交流,散發更多的人格魅力,提高人際交往的成功率和吸引力!
(3)提高人際關系的重視度
要有效地提高人際交往,鼓勵學生參與更多的人際交往,不僅需要學生本人的重視,更需要社會、家庭、學校的重視。人際交往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早已不容忽視,可是現在社會對大學生良好人際關系的培養的重視度并不是很高,多數學生都是在無意識狀態下建立人際關系,他們缺乏有力的引導和教育,不能妥善處理人際交往中林林總總的問題。作為高校有著不容忽視的責任,要努力培養好學生良好的人際關系,幫助他們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做到游刃有余,提高他們事業的成功率,而且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良好心態的建立和壓力的舒緩。學校開設相應的課程并提供各種社會實踐機會,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學習和了解人際關系處理方法。作為學生要把人際關系作為大學里的必修課,主動去了解、掌握人際關系的技巧和注意事項,有目的的去培養自己人際關系素質,敞開心扉,取長補短,努力克服自己的缺點,發揮己長,用人格魅力吸引別人策略和思考,從而能更好的建立起牢靠的人際關系網。作為家庭,是大學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庭也應該擔起大學生人及往的重要角色,有目的的去培養他們,培養他們良好的品質,積極樂觀的心態,善于理解、寬容的個性以及懂得犧牲的品質。社會上的每一個人也應該為良好人際關系的培養和建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營造良好的社會人際關系交往氛圍,讓真誠、互助、友愛在社會上廣泛傳播。
每個人在交往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改善人際關系,加強人際交往,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有重大意義??傊髮W生人際關系問題是當前的熱點問題,大學生人際關系具有時代性,將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變化,展望未來關于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實證和理論研究,將從更新的視角和更廣闊的視野、采用更先進的方法進行更加深入的探討。
[參考文獻]
[1]淺談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與對策[EB/OL].(2008-12-22).百度網.
[2]陳龍圖.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構建策略探討[J].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10,5.
[3]王春玥,李楠.大學生人際關系研究綜述[J].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5.
[4]安洪鵬.大學生人際關系取向調查[J]. 法制與社會,2009,3.
[5]莫興文.淺談人際關系的建立[J]. 科技信息,2007,11.
[6]鐘維悅.淺談如何構建和諧的大學生人際關系[J].中國商界,2010,7.
[7]鄭杭生.和諧社會與社會學[N].人民日報,2004.
[8]戴爾?卡耐基.人性的弱點[M].機械出版社,2004.
[9]黃乾玉.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特點及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J].教書育人,2007.
[10]李燕冰,駱風.人際交往對大學生生活素質的影響[J]. 廣州大學學報,2004,4.
[11]哈貝馬斯.張博樹,譯.交往與社會進化[M]. 重慶出版社,1989.
[12]卜長莉.人際和諧與社會和諧發展[J]. 學習與探索,2005,6.
[13]樊富抿,張翔.人際沖突與沖突管理研究綜述[J]. 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
[14]王宏維.加強道德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的人際和諧關系[J]. 廣東社會科學,2003,6.
[15]張林英,姜雪麗.論人際和諧與人際關系道德[J]. 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6,5.
[16]全國十三院校社會心理學編寫組.社會心理學[M].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0.
論文關鍵詞:貧困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激勵
美國著名人際關系學大師戴爾·卡耐基曾說過:“一個人的成功,15%由于他的學識和專業技術,而85%靠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這一語道破了人際交往和心理素質的重要性。但在現實中很多人忽視了這方面,尤其是高校中的貧困大學生,由于多方面原因,在人際交往中出現問題的概率更大,這就使得我們不得不重視這一問題。本文擬從何以對貧困大學生人際交往進行心理激勵的角度,對此問題做一探討。
一、貧困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正處在渴望友誼、渴求交往的心理發展時期。良好的人際交往,有助于他們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有利于他們人格的發展和完善,有利于他們全面成長成才。然而并不是每個大學生都能處理好人際關系,特別是貧困大學生在處理人際關系時存在著較大心理困惑。
(一)人際交往的認知不足
在人際交往時,交際雙方必須要有良好的認知和認同,必須要客觀正確的認識和評價自己和他人。貧困大學生由于受已有的經驗、價值觀念和家庭條件的影響,在人際交往時,常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認知偏差,從而影響人際交往的順利進行。
貧困大學生特別是來自農村的貧困大學生,與城里學生相比在文娛活動方面又沒多少特長,這使得他們內心不免產生失落感,久而久之就把自己封閉起來,始終與他人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并懷著戒備心理,對他人的言行也過于敏感,生怕別人貶低自己。由于這些顧慮,使得貧困大學生很難與他人進行正常的交往。
(二)人際交往的底氣不足
良好的人際交往是建立在平等交換的基礎上,交換的不僅是物質的,也包括信息、情感、地位等。由于貧困大學生因物質條件有限,在人際交往時,從外在形象到內在心理,都會出現底氣不足的心理困惑。具體體現在:
第一,自卑心理,因家庭經濟拮據,在生活水平上無法與其他同學相比,在人際交往中,也不愿與老師和同學交流,導致他們處于人際交往的半封閉狀態,從而影響他們的正常交往。第二,焦慮心理,受生活環境的影響,貧困大學生對涉及自身和家庭問題的時候特別敏感,他們渴望與其他同學正常交往但又擔心達不到良好的效果。內心與實際行動產生沖突導致貧困大學生長期處于緊張焦慮狀態,從而與他人產生情緒對立致使人際關系產生問題。
(三)人際交往的技巧不足
一個人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一定的過程和技巧。貧困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技巧上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由于自卑,在人際交往時,貧困大學生常常處在被動狀態,總是等著別人來接近自己,這種守株待兔的惰性心理,阻礙了他們進一步與人交往。其次,由于戒備心理較強,貧困大學生不愿意將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和情感,敞開心扉的告訴他人,這無形中拉開了自己與周圍人之間的距離,使自己處于一種孤立狀態。貧困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時存在羞怯、封閉、猜疑等不良心理,導致很難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二、導致貧困大學生人際交往出現問題的原因
貧困大學生之所以在人際交往時,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足,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所導致。
(一)社會因素
一個人的成長與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貧困大學生人際交往出現問題與社會的影響密不可分。
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利益已成為社會的價值中心,甚至人的感情也在某種程度上表現出商品化,人際交往也難免受到這些經濟因素的滲透,這種負面的導向也加劇了貧困大學生對金錢的渴望,在人際交往時也表現出更看重物質利益的傾向。另外,社會中一些善意的資助由于實施不當或扭曲,使受資助的貧困大學生心理上感覺資助更像施舍,這就不免挫傷了他們的自尊心,從而間接的影響了人際交往的正常進行。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生活環境,對一個人的交往心理和行為有著深遠的影響,對貧困大學生更是如此。
一方面,貧困大學生的家庭經濟較為困難,因此對自己未來期望值較高,一旦在學業上遇到挫折時,容易產生自卑和焦慮心理。另一方面,部分貧困大學生來自單親家庭,或者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父母迫于生計無暇顧及孩子的心理成長,導致貧困大學生容易存在人格缺陷和抑郁心理。
(三)自身因素
貧困大學生人際交往出現問題,固然與社會和家庭的影響不無關系,但個人因素則是影響人際交往的內因。
首先在自我認知方面,一些貧困大學生對自我的評價偏低,沒有正確的看待他人和自己,當人際交往出現挫折時,又往往將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歸因于自己的貧窮,從而在人際交往上會變得更加消極。其次,在性格上,一些貧困大學生性格較為內向,在行為上比較孤僻,因此也就很少參與公眾活動,這無形當中減少了與他人交往的機會,使得自己的朋友很少,有些被孤立。此外,一些貧困大學生對周圍的人和環境都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常常獨來獨往,也不想搭理別人。
一、人際關系研究綜述
1.人際關系相關概念界定
(1)從廣義看,人際關系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包括社會中所有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切方面”。顯然,此種定義沒有解釋出人際關系的特殊性。從狹義看,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通過交往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關系,它反映了個人或群體滿足其社會需要的心理狀態,它的發展變化決定于雙方社會需要滿足的程度”[2]。人際關系就是人與人之間通過一定方式進行接觸,在心理上和行為上發生相互影響,從而在交往的基礎上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心理關系[3]。
(2)人際關系與人際交往、人際適應。人際交往是一種主動的、活動的過程,是“個體與其他社會成員之間溝通信息、交流思想、表達情感、協調行為的互動過程”[4]?!巴ㄟ^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達到一種動態的平衡,并且在相對平衡的過程中,又相互促進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聯系”[5]。人際適應是“個體在進入新的生活環境時。主動調適自己的心理觀念和行為模式去適應新的社會群體,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的過程。相應的,人際適應不良的產生是由于個體無法根據變化的社會環境主動地應對變化了的人際關系”[6]。
2.人際關系研究現狀
(1)研究內容。人際關系的思想、觀點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而真正對人際關系進行研究始于20世紀20年代。那時對人際關系的系統試驗研究,主要側重于分析人們生產活動的行為,以及這些行為產生的原因,以便調節組織中的人際關系,據此來提高勞動生產率?,F有研究表明:人際關系的質量對兒童青少年的社會技能、自我意識、學業成就和心理健康有重要影響,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促進兒童青少年的社會技能、自我意識的發展及學業成績的提高。[7]
(2)研究方法,對人際關系的研究始于實驗法,即霍桑實驗。實驗法的最大缺點是人為控制性,難以真正考察到人的心理狀況,實驗結果推廣度不大,研究者繼梅奧之后主要是進行理論建構,有美國的心理學家馬斯洛的人類需要層次論,麥格雷戈的X―Y理論,以及勒溫的團體動力學理論,等等。這些理論建構為人際關系的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持,推動了人際關系研究的發展。
二、大學生人際關系研究綜述
1.大學生人際關系研究現狀
人際關系是所有大學生都必須面對的直接的、現實的關系,所以自然也就成為影響或制約大學生成長與發展的重要因素。溫海芳認為:“良好的人際交往是學生個性全面和諧的必要條件,也是其獲得知識,開創事業,更好地適應社會的可靠保證。提高學生的交往能力和水平,是素質教育重要內容之一?!保?]人際關系狀況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有顯著的相關。[9]國外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身心健康,能夠促進學業的進步;不良的人際關系常引起心理失衡,導致心理問題的出現,如:焦慮、空虛、心情壓抑、抑郁,嚴重者甚至出現自殺傾向。協調的人際關系有利于生活幸福,有利于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有多種人際關系、有親密聯系的人最長壽;人際關系的崩潰與自殺、精神反常有密切聯系。
當代大學生在人際交往與人際關系的處理過程中所面對的主要焦慮與困惑有以下幾種。
(1)交往與學業發展的平衡、學習與發展智力,長期以來被視為大學生的主要任務。這種觀念自然也深刻地影響著大學生。為數不少的大學生在觀念中常常不自覺地把交往與學業發展對立起來,擔心過多的交往和復雜的人際關系會影響學業的發展,因而缺乏處理人際交往與關系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2)競爭與人際關系的協調。大學生一方面在青年人所特有的理想情懷的導引下渴望著純潔的友誼與情感,另一方面又面對著由于無法避免的競爭而深恐加劇人際關系的緊張與復雜程度。這種復雜而矛盾的心態,使得當代大學生在人際關系與交往處理過程中躊躇不前。
(3)交往傷害與自我保護等。在人際關系中,交往者的身份、背景、動機,以及交往目的都必然會滲透到交往的過程之中而影響人際交往的結果,并對交往者的心理帶來重大的影響。這種日益復雜并極有可能造成交往者情感損傷的人際交往,會使大學生在交往與自我保護之間產生一定的焦慮與困惑。
三、研究結果
1.性別與大學生人際關系
男生人際交往的質量明顯好于女生,可能與社會環境、傳統文化對性別角色的不同預期,以及男女生的性格特點有關。我國傳統觀念認為男性是獨立的、有理性的、積極勇敢的、進取的、不屈不撓的,而女性則易感情用事,是消極被動的,有依賴性和順從性,因此在人際交往中男生往往處于主動地位,而女生則比較被動。另外,女大學生普通有這樣的性格特點:依賴性強,理想化色彩濃郁,在人際關系中總希望對方遷就自己多一些;情感易外露,喜怒哀樂形于色;情緒體驗深刻細致,環境的細微變化、他人一句不經意的話都會反復思量想得很多很遠,甚至傷感痛苦;十分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并常常以他人為鏡評價自己,做出消極的判斷;由于心眼小、喜歡夸張地評價人或事,相互之間就會產生誤解,不良情緒因此進一步加深,導致了同學之間存在隔閡,形成更深層次的孤獨和痛苦;情緒穩定性不夠。同時由于女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較弱,轉化負性情緒的時間較長,因此容易發愁、心煩、自卑、憂慮,這些情緒反過來再影響人際關系的處理,形成惡性循環。[10]
2.專業與大學生人際關系
文科的大學生人際關系普遍好于理科大學生,原因可能在于:理科學生的課程任務一向很重,空閑時間少,學生平時接受的大多是邏輯推理訓練,思維嚴謹,而平時參與的活動不多,與人交往的機會較少,活躍性和創造性則顯得不足。因此,他們在交往中顯得有些過于自我保護,獨來獨往的現象多一些。有時即使參與了一些活動,也大多是在配合別人在做。相對于理科學生,文科學生學習任務輕,平時參與的活動多,接觸同學、朋友的機會多,逐漸積累了許多人際交往技巧,懂得如何與人相處。
3.年級與大學生人際關系
年級這個維度在人際關系中起著重要作用。大一學生在人際調控方面占優勢,大二學生在人際知覺因子上得分最高,大四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最強,總體上看大二是大學生人際關系發展的頂端。大一的學生剛剛從高中繁重的學習任務中走出來,可以說沒有任何人際交往經驗,自然在人際關系方面有欠缺,但對于本調查“大一學生在人際調控方面占優勢”的原因還有待深入探討。大二學生基本適應了大學生活,并且大多數在大一、大二這兩學年參加了不少活動,結交了許多同學朋友,親身體會到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特點,必須有寬容之心,因此在人際知覺方面有了較好的發展;另外大三、大四學生學習任務加重,平時活動減少,因此大二是大學生人際關系發展的黃金時段。大四學生經歷了四年的大學生活,人際交往技巧有了經驗上的積累,另外隨著身心的發展,在處理人際矛盾方面更加成熟,因此人際交往能力達到一個較高水平。
參考文獻:
[1]張翔,樊富珉.大學生人際沖突行為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心理與行為研究,2004,2:364-367.
[2]郝唯貌.人際交往與現代人才素質的關系.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6,14:97-99.
[3]鄭全全,俞國良.人際關系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
[4]張亞寧.中學生控制源、自尊與人際關系發展的研究.山西大學碩士論文,2004.
[5]馮正直.大學心理素質教育.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23.
[6]馬慧霞,沈德立.人際心理素質探討.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6,14:85-86.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負面人際交往;現狀;原因;對策
人與人之間的人際交往是當代大學生生存發展和自我完善的必要條件,也是大學生社會化必由之路。但在當前的大學生群體中,由于每個人的成長背景、家庭教育、利益競爭、自身性格以及社會等因素的影響,有很多的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著問題,更嚴重的表現為對人際關系不適應,特別是貧困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更多,也更為復雜。因此,對于高校貧困學生的人際關系剖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校貧困大學生負面人際交往現狀
(一)不敢交往
因為貧困導致貧困學生過分的自卑和害羞,是其在交往中極大的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不敢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意愿,對于其他非貧困生的交往存在恐懼心理,使其與周圍的人無法溝通交流,逐漸拉大自己與周圍人的心理距離。
(二)不愿交往
經濟貧困的學生一般具有自卑和清高的性格,面對形形的人們,他們大多選擇自我封閉,隔絕與外界的交往,不參加任何社交活動,對他人的接觸產生抗拒,逐漸形成不愿合群的性格。雖然有些貧困大學生試著與他人交往,但在交往失敗后產生了心理的不自信,進而更加嚴重的影響其交往的愿望,而后就不再愿意與他人交往。
(三)不善交往
貧困學生們從小生活在人際交往較為封閉的環境里,他們大多數人際交往能力不強,基本的人際交往知識禮儀缺乏,與人交往的經驗不豐富,在交談中態度過于生硬,缺乏應用的交往技巧以及藝術性,很難融入到大學以及社會人際交往圈里。
(四)不懂交往
貧困學生們不明白人際交往是需要主動,不能總是寄希望于被人,希望別人主動與其交往。交往的范圍狹窄和方式的單一,大多數貧困學生們只與自己的好友與親人交往。平時的人際積累與不斷擴張自己的人際圈也是必要的。
二、產生高校貧困學生負面人際交往現狀的原因
(一)家庭成長環境
貧困大學生絕大多數都是來自農村家庭、城市下崗職工家庭、單親家庭,其家庭成員間的人際關系網絡、經濟狀況以及父母的教育方式等都對貧困大學生的交往能力、交際經驗有著很大的影響。部分貧困大學生的家庭人際交往環境比較封閉,因此很少的交往活動使得他們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有些貧困大學生因為父母不贊同其與別人交往而自己的人際交往受到限制;有些貧困大學生的父母沒有意識到對孩子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導致他們在人際交往中不擅于積極主動地與人交往,常常處于被動地位,影響其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
(二)學校交往環境
如今的大學不再以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而是對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評價。大學校園是一個多姿多彩的大舞臺,個個身懷絕技和特長,而貧困大學生大多由于自身經濟條件及家庭教育、成長環境等各種限制因素,沒有對培養并訓練各種特長。他們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與家境優越的同學有著巨大的差異,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掩蓋了他們唯一的優勢----學習方面,這樣更使他們好像游離于大學人際交往邊際之外,覺得很難融入到周圍人際圈中,而強烈自尊心又讓他們選擇了逃避,甚至很少開口說話,人際交往活動極少,想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更是紙上談兵。另一方面,高等學校教育一味重視學生專用知識,忽視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中重要的部分就是人際交往。當前,許多大學沒有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教學體系,僅僅設置的心理咨詢機構也只是裝飾門面。
(三)社會交往氛圍
受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影響,大學校園也出現了社會生活中的貧富差距現象。因為家庭經濟的不同差別,貧困學生群體在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與富裕學生群體有著很大的差異,所以他們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沖突。貧困學生因思想不成熟對許多社會問題不能正確的認識,覺得社會對自己不公平,這樣極易導致仇富心態,以冷漠對人,嚴重影響社會認同感,難以獲得和諧的人際關系。
(四)自身性格心理影響
貧困大學生因種種原因導致大多數人的性格內向孤僻,拒絕與人交往,這樣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影響了貧困大學生的人際關系。部分貧困大學生迫于經濟上的壓力,在面臨利益得失關鍵問題上,不能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的利益關系,有時還會犧牲他人合法的利益來使自己利益最大化,這種損人利己的行為被他人瞧不起,嚴重影響人際交往的建立。
三、如何改善高校貧困大學生負面人際關系
(一)樹立正確的認知,客服交往障礙
1、正確認識人際交往的重要性。當代大學生必須明白人際交往對于自己的生活、學業以及今后的社會生活是多么的特殊和重要,懂得如何從原先簡單的人際關系向新的較復雜的人際關系觀念的過渡。因此,在人際交往中擺對自己在人際交往中的位置,正確對待他人,要不斷改變那種對人際交往無所謂的態度,尤其是性格內向、不善于交往的同學,更應該時刻自覺調整自己的心態,樹立正確的人際交往觀念。
2、保持良好的心態,確保交往順利。影響貧困學生人際交往狀況的好壞最重要的因素是其心理狀況的。為確保交往順利進行,必須要客服交往中許多的障礙,其間必須要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貧困學生們面對交往中存在的障礙是,要把自己放在合理的平常人位置,保持內心平靜,切莫嫉妒猜疑。當自己在交往中遭受挫折和傷害時,冷靜并心平氣和的與之交流溝通,善于調控自己的情緒和情感。大家都知道,情緒因素對人際交往的影響是極大的。貧困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必須勇敢的克服人際交往障礙,重視情緒狀態的影響。意氣用事、唯唯諾諾、情緒波動頻繁等情緒狀態都是不利于人際交往的。
(二)完善自身素質,增強交往能力
1、增強交往技能培訓,提高交往能力。其實在我接觸的貧困大學生中有很誠懇,很愿意與他人交往,但是因自身的自卑、膽小,表達不自在等因素倒是其他們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在處理人際交往方面能力不足。因此,我們必須在致力于提升貧困大學生自我意思的同時也要不斷加大他們人際交往的訓練。值得大家關注的是,貧困大學生對精神層面的需求比物質的需求更加強烈與緊迫。因此在資助他們時不應該只注重物質需要,還應關心他們的精神需要。由此我建議社會各界在援助貧困生的活動類型上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通過各種活動來增加貧困大學生的交往能力。
2、加強自身修養。貧困大學生應自尊、自重、自強來加強自身修養。自尊是就是表現個人尊重自己而不容他人侮辱的一種道德情感。在與人交往中,重視與他人的溝通、理解,細心留意他人舉止,把更深和更高層次的交流作為自身修養的重要部分,不斷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自重,表現在人際關系中就是要有獨立的思考和看法,正確看待個體差異,在與人交往中不偏不倚、不卑不亢。自強就是必須樹立通過自己的奮斗和努力獲得成功的思想,在面對人際交往中的困難時應自我鼓勵,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和心理承受能力,有競爭但不嫉妒。只有這樣不斷加強自身修養,才能是貧困大學生擺脫人際交往困難的怪圈。
3、豐富社交知識,學會交往技巧。貧困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通過各種渠道了解社交知識,談話時注意態度誠懇,談話注意技巧和適度、措詞文雅。充分語言積極的身體言語以及善于傾聽,多使用咱們的語言,避免妄加指責,要善于發現和承認他人的價值。與人交往要寬容,不能講自己的觀點強加于人,不計較他人過失。交往是應主動積極、熱情,善于從對方感興趣的話題開始,恰好的表現自己,不卑不亢。我認為在增強貧困大學生交往技巧的問題上,高校要有針對性的舉辦一些關于人際交往的講座與活動,鼓勵他們主動熱情地與人交往,在交往實踐中逐漸學會交往技巧。通過這樣的訓練能提高人際交往水平,不斷改善人際交往質量。
(三)、完善家庭教育,形成健全人格。在對大學生個性培養、品格塑造和心理健康發展起基礎和先導作用的是家庭教育。因家庭成員間是特殊的人際交往圈,家庭成員的言行對子女的心理品質的形成有著巧移默化的作用,多以父母必須注重自己行為的示范作用,給子女樹立好的榜樣,必須有意識地培養子女與人為善、開朗活潑、寬容大方和自強自立的心理品質。只有這樣,貧困大學生從小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對今后的人際交往有很大的幫助。
(四)發揮高校作用,優化校園環境
1、做好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咨詢和指導工作。高校不能只注重學生的專業知識,更應加強對心理健康問題的引導和幫助。學校應采取點面結合,組織心理專家有針對性的對貧困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和心理給予完整指導。通過專題講座、主題班會等形式進行心理知識教育,指導他們學會自我調整,幫助樹立信心,完善自我個性,戰勝自我。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教學體系,貧困學生通過學習使自己能夠面對現實,適應現實環境,提高自我心理健康能力。這有這樣,他們才能真正認識到貧窮是事實,但不是缺點,更不是恥辱。
2、大力優化育人環境,形成艱苦樸素的校園輿論環境。高校應在學校和班集體中培養團結友愛、相互理解、互相幫助的良好風氣,形成抵制各種社會不良風氣,形成開拓創新、拼搏進取的良好局面,這樣才有利于貧困大學生在大學校園里感受到學校和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從而消除經濟困難給貧困大學生帶來的精神壓力,消除自卑、孤獨等心理障礙,促進他們心理健康發展,這樣有利于他們建立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
貧困是貧困大學生人際交往中重要的障礙,貧困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們的人際交往范圍以及能力。面對貧困,他們應正視現實,善待自身的“富有,應以自己自強、自重、自尊的優良品格贏得周圍人的尊重??朔约悍N種心理障礙,大膽、大方和寬容的心去與人交往,不卑不亢。
參考文獻:
[1]李偉.貧困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研究—以齊齊哈爾大學為例[碩士學位論文].湖南師范大學,2008,(05)
[論文摘要]網絡交際已經成為大學生人際交流的一種新的方式,它在給大學生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對他們的心理發展產生了諸多負面影響。文章分析了網絡交際給大學生認知、情感、意志、道德和個性等方面帶來的不利影響,并就如何預防其負面影響提出了一些建議。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頻繁,網絡逐漸走進了人們的生活,也走進了大學生的世界?;ヂ摼W以其自身的獨特魅力沖擊和改變著當代大學生的社會生活,上網已經成為大學生最為時尚、最合口味的學習、娛樂和交友方式。尤其是網絡聊天交友已經成為大學生的一種非常流行的交際手段和生活時尚。筆者自編《大學生上網時間調查表》,調查了某高校500名不同年級的在校大學生。調查結果顯示,90%以上的大學生有過上網交際的行為,大學生人均每周上網2~3天,每次上網3~5小時,大三學生上網比例是四個年級中是最高的。
正常的網絡交際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積極的作用。國內的許多學者對此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但是,網絡技術在給人類送來幸福、實惠、享樂、希冀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憂愁、痛苦、危機和失望,在給人們帶來物質殷實、信息豐富、交往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情感危機、道德滑坡、人性異化。本文希望通過探討網絡交際對大學生心理發展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提出一些具有一定建設性的意見。
一、大學生網絡交際的特點
1.間接性。網絡交際是一種間接交往。在網絡交際中,人與人之間不再是面對面的直接交流,而是以電腦為中介,以簡單的文字符號來傳遞思想感情,缺乏現實情感體驗,人與人之間的依賴關系被人與網絡的依賴所代替。網絡交際的間接性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無須面對面的互動機會和自由想象的空間,能夠滿足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未曾滿足的社交需要,因而深受大學生的青睞。
2.虛擬性和匿名性。網絡是一個虛幻的世界,網絡交際是一種無身份、無性別、無年齡的“三無”交往。在網絡中,社會物理空間交往被電子網絡空間所代替,大學生完全可以使用代號或虛假的姓名出現而不必擔心被人發現,即使最親密的網友,在現實生活中也可以不必有任何聯系。這讓人產生了一種“霧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朧感和“咫尺天涯”“天涯咫尺”的夢幻感,網絡交際的這些特點對正處于多夢季節的大學生來說無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3.平等性。在網絡世界中,人們的身份是一串沒有意義的字符,在這里的交往是純文本式的交往,沒有諸如社會地位、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差別顯示,而是以互悅互重、平等友好的方式來進行的,消除了現實人際交往中的各種社會暗示和物質表象帶給人的心理負擔,這對于具有強烈成人感又無一定社會地位的大學生來說,當然是最樂于接受的交往方式。
4.自由性。網絡是跨越國家、民族、文化的全新世界,人們在特定的社會中必須遵守的社會規范,在這里卻可以大大弱化。在這里,大學生可以自由言說,隨心所欲,不計后果,不負責任。因此,可以將受到意識壓抑的潛意識心情釋放出來。
二、網絡交際對大學生心理發展的負面影響
1.認知偏差。首先,過度的網絡交際容易使大學生的認知方式變得單一化。在現實的人際交往中,人對他人的認知是通過視、聽、觸等多種感覺通道實現的,人們的一切經驗都來自于直接的交流體驗,而網絡交際使現實人際交流中的直接經驗讓位于文字符號,實際上是把人對他人的認知單一化了,它存在對人類身體經驗中感性經驗豐富性的剝離,也存在交往判斷中想象的擴張。其次,過度的網絡交際導致大學生對現實認知的歪曲,誘發大學生對現實的不信任。網絡交際的特征給大學生帶來一種表面安全感,使他們容易敞開心扉,盡情傾訴在現實中難以傾訴的感受,這就使一些大學生錯誤地認為:網絡可以直接面對心靈,而不像現實生活那么虛偽和沉重,進而得出“網絡比現實更為真實”的結論。
2.情感冷漠。長時間的人機對話,會使大學生出現感情冷漠。有研究表明:因花費過多時間上網交友,會導致現實生活中的社交孤立,使抑郁和焦慮等負性情緒增加,從而減少社會生活的卷入度,使人格的發展受到影響。特別是大學生在網絡交際中常會遇到情感殺手和感情陷阱,使他們感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虛偽可怕,這種網上的情感體驗被移植到現實人際交往中,便會不再相信人與人之間的真實感情,產生情感冷漠甚至社交恐怖。
3.意志力減弱。沉湎于網絡交際的大學生,上網頻率和時間常常要比計劃的高和長。據了解,雖然這些大學生在上網前也曾為自己定下上網的時間,但一旦在網上遇到可聊之人就會忘卻時間,一發而不可收。下網后又責怪自己不能自控,但又抑制不住自己想上網的欲望,為此他們自己也覺得萬分焦慮和沮喪,有些人索性就放縱自己,隨心所欲了??梢?,長期沉迷于網絡交際,會降低一些大學生自我監控的信心和水平。
4.道德弱化。網絡的匿名性和隱蔽性是弱化大學生道德意識的主要原因。在網絡的虛擬空間里,人們可以隨便給自己加一個名字、職業等,可以任意宣泄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不滿而不必顧忌政府的限制和師長的監督,無須對自己的言行承擔責任。習慣的網絡道德弱化行為,又容易使他們忽視現實生活中的社會規范和道德約束力。
5.角色混亂。在網絡這樣一個虛擬的空間里,上網者大都隱藏了自己的真實情況,以假面具來武裝自己。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無法將現實中真實的自我和網絡中虛擬的影像統一起來,常常會產生“我是誰?”的迷茫,角色混亂代替了自我認同,從而影響到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社會化發展。
6.自我效能感降低。過度的網絡交際擠占了現實交際的時間,使大學生現實中的人際交往的實踐減少,這樣勢必會使他們的現實人際關系受阻。從網絡交際中的侃侃而談到現實交往中的處處受挫,使他們心理出現巨大的落差,降低了他們的自我效能感。在現實生活中體驗到無助感、無能感和無力感,會使他們反過來更逃向網絡來尋求心理補償,進而形成惡性循環,甚至會患上網絡交際成癮癥。
三、預防網絡交際對大學生心理發展產生負面影響的對策
1.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養成道德自律。網絡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雖然有其外在環境因素的影響,但一些大學生對是非、善惡的辨別能力不強是一個重要的內因。要利用高校思想教育陣地,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形成大學生對網絡道德的正確認識,增強道德判斷力,使大學生學會選擇、識別良莠。在鼓勵大學生進行網絡道德創新的同時,要提高他們的個人素養,養成道德自律,推進網絡文明建設。
2.提高教師和家長的網絡素質,加強對大學生上網的引導和監督。在對大學生上網的引導和監督上,教師和家長應了解基本的網絡操作常識,提高網絡素質,由教育者角色轉變為“網友”。比如,教師可以通過QQ、E-mail等交流工具與學生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思想,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
3.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校園文化生活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學校可以利用學生會和各種社團組織,開展多種適宜學生發展、又使學生感興趣的活動,通過活動,增強學生之間的實際人際互動,從而減少網絡交際在其交際關系中的比重。
4.開展心理咨詢,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建立健全校內心理咨詢機構,積極開展心理咨詢,及時對那些心理有困惑的大學生進行心理輔導,使大學生的各種心理沖突得以宣泄、矛盾得以緩解,減少大學生對網絡交際的依賴性。
5.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引導大學生進行科學健康的網絡學習。學校應加大對校園網絡建設的資金投入,系統地向學生講授網絡的作用及大學生應如何正確利用網絡。網絡條件較好的學校,還可以指導學生使用網絡做作業、學外語、了解課外知識,同時要針對大學生普遍感興趣的問題,在網上進行討論、講解或開展健康的網絡比賽。也可以鼓勵大學生參與到網站建設和個人主頁設計中去,將他們的注意力引到健康的網絡軌道上來。
[參考文獻]
[1]賴海雄,郭建中.網上交際與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探析[J].中國電力教育,2002(1).
高職;心理健康;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444;G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646(2012)7-0059-02
隨著高等職業教育事業的飛速發展,高職大學生數量與日俱增。我國當前也非常重視高職教育,社會各行各業也需要各種層次的高等職業教育人才。經濟在飛速發展,社會在不斷進步。那么當前的高職教育產品——高職大學生能否滿足當前社會的需要,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一名合格的高職大學生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技能基礎,還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健康的心理素質是大學生走向社會應具有的必要條件。
一、高職大學生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
1.學習心理問題。具有關資料表明,當前大學的學習狀況不容樂觀,很多學生逃課、曠課、早退、上課睡覺、上課看閑書的現象屢見不鮮。尤其是對于高職大學生而言,這種現象更加嚴重。很多高職大學生表現為學習倦怠、學習困難、學習動機薄弱,缺乏學習興趣。
高職大學生入學分數低,學習基礎薄弱。當前我國的高職院校中一般入取的高職大學生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參加普通高考而考入高職大學的學生,一種是參加春季高考而考入高職大學的學生。參加春季高考的學生有的是中專生源,有的是其他類型學生生源。不論是普通高考學生生源還是春季高考學生生源,他們入學分數都比較低,學習基礎薄弱。尤其是中專生源學生,他們沒有像普通高考學生那樣經過緊張的高考訓練和基礎知識的刻苦學習,他們的學習基礎比高考學生更加薄弱。這些學習基礎薄弱的高職大學生考入大學后,很難適應大學的學習。
大學的學習不同于初中高中學習,也不同于中專的學習。大學在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時間安排、課程安排等各方面都具有很大不同。在學習內容方面,高中的學習具有基礎性,高中的學習是為了高考;大學的學習內容不僅包括基礎知識,還包括一些專業知識。高中的學習更多是在老師指導下學習,學習時間也大多由老師安排;大學學習時間比較寬松,大多學習時間由學生自主安排。大學的課程安排也與高中有很大區別,大學的培養目標是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因此,大學課程不僅包括一些基礎課程,還包括專業課程、選修課程、必修課程、實踐課程、畢業論文、軍訓課程等,而高中或中專的學習課程相對比較少。大學教師的授課方式也與高中有很大區別。此外,大學對學生的評價體系也與高中有很大不同。高中學校對學生的評價一般依賴于學生的考試成績,而大學對學生評價不僅只依賴于學生的考試成績,還要考慮學生平時成績、上課出勤情況以及平時表現等綜合評價。由于大學的學習與高職生入學前的學習有很大不同,很多高職大學生學習能力較差,因此,他們很難適應大學學習。
2.人際關系心理問題。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的心理關系。人際關系對人的心理健康、生活等各方面都會產生影響。積極的人際關系促進心理健康,消極的人際關系對心理健康產生消極影響。人際關系受個體性格、認知、思維方式、個性特征等各方面因素影響。隨著年齡增長,高職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自主性和成人感增強。他們有了強烈的交往需要和交往動機。相對于入學之前,高職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對象增加,人際交往的方式傾向于多樣化和多元化,人際交往的深度和廣度在拓展,人際交往的頻率也在提升,人際交往的相似性和臨近性特點表現更加明顯。高職大學生人際關系主要有:宿舍同學關系、班級同學關系、個人與集體關系、學生干部與非學生干部關系、不同專業同學之間的關系、不同系別同學之間的關系、社團成員之間的關系、班級學生干部與學生會干部之間的關系,異性同學之間的關系、師生關系等。盡管高職大學生有了強烈的交往需要和交往動機,由于他們心理發展不是很成熟,情緒不穩定,容易沖動,因此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很容易出現問題。尤其是對于90后的高職大學生而言,這種情況更加明顯。他們人際交往問題主要表現為:過度以自我為中心、排斥、嫉妒、小集團主義、猜疑、羞怯、自我封閉、回避、欺騙、阿諛奉承等方面。這些問題容易造成大學生的人際關系緊張,從而產生消極情緒,影響他們的學習和生活。
3.性心理問題。隨著年齡增長,高職大學生性意識在覺醒。他們開始關注異性的外貌、身材、行為舉止等各方面特征。他們對異性有了好奇感,有了和異性接觸的愿望,也有了談戀愛的心理需要。他們談戀愛的狀態表現為:熱戀、暗戀、單相思、失戀等。積極健康的戀愛關系能促進大學生的學習和心理健康,消極的戀愛關系對大學生學習和心理健康產生消極影響。當前由于受各種不良因素影響,再加上他們不成熟的心理需要,這些都給大學生戀愛心理帶來消極影響。很多大學生表現為過于功利、依賴、虛榮、游戲人生等不正確的戀愛心理。某些大學生在失戀時產生各種消極情緒,有時嚴重影響他們的學習和生活。
關鍵詞:大學新生,適應,策略
大學新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經過緊張的中學生活和激烈的高考競爭,滿懷著美好的憧憬和喜悅的心情跨進了大學的校門。根據多年帶大學新生的實踐,我們發現,大學在為各位新生展現一個全新面貌的同時,也給許多學生帶來了困惑和不適,不少學生莫名的感到孤獨,在生活上和學習上無所適從。大學生活是大學生人生道路上一個新的起點,能否在這個起點上順利前進,對其一生來說,都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一方面,這一起點的能否適應,將影響到大學階段的學習;另一方面,這一起點適應的好壞將成為大學生一生發展的重要轉折點。因此,對大學新生的不適應問題進行研究,并提出有針對性地應對策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大學新生在不適應方面的主要表現
上大學之前,受到老師、父母、親朋對大學生活的過分渲染及一些影視作品的影響,大學新生對大學滿懷憧憬和夢想。在他們的心目中,大學是一個浪漫而美好的新天地,考上大學就等于有了美好的前程。而當真實的大學生活全面鋪開時,緊張激烈的競爭、單調枯燥的學習和生活、三點一線的簡單重復、復雜微妙的人際關系,使同學們產生強烈的失落感,從而陷入沮喪和迷茫中。面對大學生活,新生出現的種種不適應,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生活環境變化造成的不適應。這種不適應主要表現在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生活范圍等方面。從生活方式看,在中學學習期間,大多數同學居住在家里,擁有屬于自己的較為獨立的生活空間。為了讓孩子集中精力學習,家長包攬了除了學習以外的所有生活瑣事。加之相當一部分同學是獨生子女,生活上更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很多家長認為只要學習好就行,其他事情都不需要孩子親自動手,家長自會做好各項后勤保障工作。而進入大學后,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得自己操心,特別是對于第一次遠離家門求學的同學來說,很多同學缺乏自理能力。在每年的迎新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家長在宿舍幫孩子鋪床單,掛蚊帳,整理東西,而孩子在一旁無所適從的情景。很多學生在入學后很長一段時間為吃飯、洗衣、整理宿舍等生活問題而煩惱;從生活范圍看,中學生活領域較窄,生活的中心內容是學習,基本上是從家里-學校兩點一線,即使住校生也是在教室、宿舍、食堂之間活動,沒有時間和精力發展特長愛好,更很少參加業余活動。而大學的生活領域大大拓展,各種校園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應接不暇,有的同學認為是浪費時間而不愿參加,有的同學想參加卻由于缺乏特長而只能望而興嘆,導致生活內容單調;從生活習慣看,來自全國各地的同學組成一個新的集體,各地的飲食習慣、氣候條件、語言交流都有差異,特別對于在中學時代從未住過集體宿舍的學生來說,進入大學后要住在嘈雜的集體宿舍中,每個學生的個人作息制度、衛生習慣、脾氣愛好等各不相同,不少同學感到很不習慣,造成晚上失眠、白天無精打采,昏昏欲睡,不能安心學習。
2.學習環境變化造成的不適應。從中學進入大學,學習這一主導活動沒有改變,但學習方式卻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第一,教師的授課方式發生了變化。在大學以前的學習中,學校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重點基本是圍繞中考、高考進行的,老師會一次又一次重復每一課里的重點內容,直到學生弄懂為主。而大學的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自學為主的學習,大學老師只會充當引路人的角色,學生必須自主地學習、探索和實踐;第二,學習內容及方法發生了變化。與中學相比,大學的學習內容專業性、理論性增強,課程門類多,教師講課又不拘泥于一本教材,而且在一個課時里通常要涵蓋課本中幾十頁的內容,僅僅通過課堂聽講是無法把所有知識學通、學透的,還需要課外查閱資料、現場調研等才能完成;第三,學習時間的自由度發生了變化??萍颊撐摹V袑W的學習時間由學校統一安排的,而大學相比較有更多的自由,除了課堂學習之外還要參加各種校園文化活動和實踐活動,使得學習時間很零碎,有的同學就不會科學地支配時間,總覺得很忙,但是又感覺什么都沒干,把自己搞的很累;第四,自我評價發生改變??萍颊撐?。大學入學考試是選拔性的考試,凡是進入大學校門的同學都是學習中的佼佼者,是老師、家長和同學心目中的“天之驕子”,而來到群英薈萃的大學中,中學時期的自豪感和優越感已不存在,老師對學生的評價也不僅僅單純憑借學習成績,不少同學在心理上產生了不平衡,變得自卑甚至自暴自棄。
3.人際交往變化造成的不適應。大學不僅僅是一所學校,更是一個復雜的小社會,它是學校到社會重要的過渡階段。大學以前,同學們大多處于同一地域,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同窗好友、父母親朋和師長之間,在語言、生活習慣等方面沒有太大的差別,人際關系相對穩定和簡單。但到了大學,來自全國各地的新同學組成一個新的集體,共同完成大學四年的學習和生活。由于原來各自的生活習慣、性格、興趣等方面的不同,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發生一些摩擦、沖突和情感損傷。例如,我們所帶的新生中就出現了為數不少的不能融入宿舍和班集體的現象,有個別宿舍同學更是沖突不斷。我們發現,大學新生一方面渴望交往,但另一方面又因為自卑、害羞、性格內向等原因,或者是由于社會經驗不足,缺乏人際交往的技巧而不敢或不會交往,從而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封閉起來,導致孤獨和抑郁。久而久之,強烈的孤獨感使一部分學生整日沉湎于過去或幻想之中,而在現實的生活中放任自流、自暴自棄,與同學和集體的關系越來越疏遠。
二、應對策略
根據多年實踐經驗的總結,我們認為,要解決好大學新生對大學的不適應問題,應深入了解大學新生的特點,根據他們所面臨的實際問題,采取有針對性地應對策略。
1.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新生入學教育中,給新生介紹大學集體生活的基本要求,從日常生活著手,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會自主、自立、自制。第一,要求學生從小事做起,學會自己打水、疊被子、打掃宿舍衛生、洗衣等生活瑣事,學會合理的安排作息時間,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第二,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學會理財。學生進入大學,第一次掌管了“財政大權”,普遍會出現開支無計劃,月初往往出手大方,揮霍無度,而月底又陷入“經濟危機”,無法維持正常的生活的現象。針對這種情況,要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定好月、周、日的生活支出計劃,并盡量按照計劃進行,杜絕超前消費;第三,引導學生盡快地融入到集體生活中來。在與宿舍、班級同學共同生活和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關心他人,謙虛寬容,并積極參加一些集體活動等;第四,引導學生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萍颊撐?。要鼓勵學生在學習之余,有意識地培養和發展某一方面的特長,積極參加各種各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從中陶冶情操,充實生活。
2.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模式。自學是大學學習過程區別于中學學習過程的最顯著特點,在學分制條件下的學習自由度就更大。因此,要幫助新生適應由較封閉的應試填鴨式的中學教育模式到開放式、自助式的大學教育模式的轉變。第一,進行系統的專業教育。在新生入學教育中,可以通過請本專業的系主任、學科帶頭人、有經驗的教師等開展專業教育講座,組織新老生學習經驗交流會等多種形式,為新生介紹所學專業的設置、本專業的特點及本專業的現狀等,讓新生對所學專業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和了解;第二,指導學生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結合學生情況,從個人實際出發,指導學生制定科學的學習計劃,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使其逐步摸索出與自己水平和基礎相適應的學習方法,并學會利用圖書館、資料室、電腦和網絡等查閱相關方面的書籍和資料,由被動依賴型學習轉變為積極主動型學習;第三,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學習興趣是直接推動人進行學習的內部動力,因此要引導學生確立自己的成才目標,使他們產生學習需要。建立有效的以獎為主的、以積極的正面激勵為主的激勵機制, 激發學習誘因,并以學習的社會責任感來推動自己主動的學習。學生一旦有了明確的、自覺的目的,就會以飽滿的熱情、良好的情緒、堅定的毅力努力拼搏。尤其是對有專業情緒的學生來說,更要幫助其盡快消除專業情緒,端正其專業思想,使其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3.指導學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第一,在新的班集體建立之初就要創造一種和諧、友好的氣氛,可以有針對性地開展以班級為單位,重在每個學生都參與的各種形式的活動,如主題班會、座談會、演講比賽、辯論賽、聯合會等,增強同學之間接觸、了解的機會,促使同學在交往的過程中盡快的認識和相互了解,第二,開展多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增強大學新生人際適應能力。通過參加各種活動,不僅使學生開闊了視野、鍛煉了能力,還增加了同學之間的聯系與交往,群體意識、集體榮譽感也得到增強,并且培養學生學會善于與人合作、樂于服從他人與善于領導他人、善于幫助他人與樂于接受他人幫助的良好品質;第三,加強大學新生交往技巧的指導,培養人際交往的能力??梢詫Υ髮W新生開展大學生交往專題講座,介紹大學生交往的特點、交往障礙及防治措施等,幫助其克服害羞、內向的性格,加強自身修養,培養誠實守信、主動熱情、和善謙遜的個人修養,以誠懇的態度與周圍的同學建立新的人際關系。
參考文獻:
[1]羅國杰,等.思想道德修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21.
[2]劉淑俊.大學新生適應不良心理學探析[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53-55.
[3]譙利平.大學新生面臨的適應問題與自我調適[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7,(3):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