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31 03:33: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校長學校管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實踐平臺
教育和管理都是實踐性很強的職業,脫離了實踐,許多的理論思想再先進,也都是空中樓閣,無法指導和落實到具體的教育行為和管理行動中去。作為一名校長,擁有教育和管理的實踐舞臺是最重要的成長機會。學校管理的實踐包括教學管理、德育管理、教學科研管理、環境文化建設、制度建設、理念提升、師生關懷、校外交際等。這些實踐經歷看起來繁雜累人,但其中隱藏著豐富的教育管理規律,等待著潛入其中的人去發現、去提煉。如果校長缺少真干、實干、苦干、恒干的打算,做事浮于表面,凡事“大概”“差不多”就行了,那就難以了解學校管理的奧妙,由此作出的判斷、決策和指揮也常常是混沌乃至錯誤的。這樣的管理便是危險的。我們常說一名教師馬馬虎虎備一輩子的課,教一輩子的書,其教學水平便只會停留在他最初幾年的教學經驗基礎上。
我們發現有些校長把上司的委任當作厚愛與知遇,倍加珍惜,更理解為自我學習成長的平臺,積極探索,磨礪自己。持著學習鍛煉心態的校長,以培養師生發展學校為責任,以探尋管理科學為方向,以提升自我、發展自我為目標,以此心態孜孜探尋摸索學校管理的真諦,他們對于教育教學和學校管理的理解是深刻的,他們的一年經歷抵得上那些混日子的校長幾年甚至十幾年的經歷。他們的發展不用說是健康快捷的,其在學校師生發展和學校建設上一定會取得良好的管理業績。
教育主管部門應深刻認識到管理實踐對于校長成長的重要作用,對校長做兩方面的要求,一是分專題讓校長匯報學校管理的現狀、問題和改進措施,以此促進校長深入學校管理的各個條塊調研和分析,以不斷解決當下管理中的痼疾;二是適當調換校長到不同的學校,讓他們熟悉不同師生背景和不同文化傳統的學校,通過實踐對照,以期促使他們在比較中發現教育和管理更加本質的規律,提煉出自己更為成熟的管理理念和實踐經驗。
二、學習平臺
客觀來說,現時的校長基本上都是從教師中選的,“教而優則仕”是一種普遍現象。這種選拔方式的好處是專家引領學校發展,內行人領導學校。但也有一個先天不足的問題,即教師缺乏科學管理的常識和經驗。學校管理需要進行“調研―決策―執行―檢查―評價―獎懲”的流程,學校管理的教師群體是知識分子,具有不同的心理特質,需要懂得必要的管理心理學;學校管理的學生群體是未成年的人群,所有管理、督促、檢查、獎懲等需要具有愛和教育幫助的內涵。然而有些校長只是學科教學優秀而缺乏對教育宏觀把握的視野,更不用說將教育和管理都能有機融合的智慧和經驗了。因此,必須加強學習和培訓,唯有學習,才能將教育和管理之間的壁壘打通,在校長的頭腦中建構起學校管理的系統知識。
校長的學習,從學習形式來分,有自學(如研讀教育教學和學校管理方面的理論著作、報紙雜志),也有集體培訓(如校長入職培訓、校長高級研修、校長國培班、教育家培訓班學習等)。從學習內容來分,有進行教育管理方面的學習,也有對教育理論方面的學習,還有對自己任教學科的教學研究和學習。從學習方式來分,既有文本學習,也有現場觀摩,甚至可以去見習和實踐模仿。從學習地點來分,可以是校內學習,也可以參加校外學習,甚至可以到境外考察游學?,F在國家和省市區都非常注重教師和校長的培訓,投入的人力、財力、物力都非常多,組織的學習活動非常豐富。作為校長需要珍惜機會,虛心學習,孜孜以求,汲取營養為我所用,將學習和實踐結合起來,有效地改進學校的管理。
三、研究平臺
學校管理是實踐性的崗位,同時也是理性化思考占據主導地位的崗位。學校的資源豐富、事務繁多均需要校長去指揮和協調。所以,校長最需要冷靜思考,從宏觀的角度來俯視教育和管理的現象,從中尋找到問題和規律,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和路徑。這就要校長跳出學??垂芾?,以研究者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管理實踐,以此總結反思自己的學校管理中的是非對錯,從而不斷改進,不斷提升,讓學校管理逐漸趨向正確的方向。
校長應以學校為實驗田,以學校的教育和管理實踐為研究路徑,將常規管理科研化,將教育科學研究和管理探索常規化,這是非常理想的學校管理狀態。其實,作為校長想要帶領學校發展,不一定要在形式上進行怎樣的搭建,更主要的是進行實際的推動和踐行,碰到問題研究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就是最切實的行動研究,比如有些學校就是通過平時的行政辦公平臺,切實地研究解決每周遇到的問題,就是通過一切的教育管理實踐活動,致力于學校德育實效和教學效益的提升,學校因此而一步步發展為優質學校。
四、交流平臺
校長擁有了一定的教育管理實踐,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產生一些教育新思想、新理念后,其實最需要進行碰撞和交流,希望能在與同行的交流中找到共鳴和新的發展思路。所以,校長之間進行適當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對于校長的成長來說,交流既是對教育管理實踐的經驗總結和提升,又是校長開闊視野汲取營養的學習機會。校長的交流平臺其實是一個抽象的立體的結構,不同的分類不同的組織形式往往目標指向不同,交流的目的效果也都不同。比如組織校長之間進行交流,同是校長身份,相同的語言就比較多,討論的熱點、難點問題往往都是彼此之間的共同問題,各人的實踐探索便具有彼此啟發借鑒的價值;組織校長與教育管理的專家、教授進行交流,就能打通實踐與理論之間的信息渠道,互相驗證和辨偽,互通有無,從校長角度說,則能從專家、教授那里尋找到教育管理實踐的理論依據,審視對照自己的管理實踐中的錯誤與創新,還能從中釋疑解惑,解決困擾自己多時的管理問題,思路視野為之開闊。
校長的交流平臺可以是座談會,人人都可以發言討論;也可以是講座論壇,由一些造詣深厚、經驗豐富的專家、名校長作專題發言,圍繞一些話題進行一些辯論;有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門還經常性地舉行一些管理類的征文競賽,組織管理類的課題研討會,聯合電視臺、廣播電臺進行名校訪談或者教育論壇,出版學校管理方面的論文案例集,出版內部教育報刊如教育通訊、區域教育雜志,建立區域教育管理網上論壇或者QQ群等,也會倡導和鼓勵校長積極地撰寫教育管理論文,投稿給正規的教育報紙雜志,進行更廣泛的交流。我們放眼發現,在全國范圍內教育名師、名校長的發展存在極不平衡的狀態,有些區域能涌現出許多名家,有不少區域卻常常寥若晨星,而細談起來便會發現,有些區域的名師、名校長之所以多而且活躍,是因為他們所在的區域在教育和管理交流這方面的平臺和機會很多,他們交流管理心得已然是一種常態、一種習慣了??梢?,名師、名校長的交流意識固然有教師自身主觀上的差異,也確實需要一定的交流平臺和交流活動的推動。
五、競爭平臺
關鍵詞:教學;科研;和諧關系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標識碼:A
高等學校的教學活動與科學研究活動,本來就是一種相互依托、相輔相成的和諧關系。但是,近一個時期以來,由于大眾教育的興起與快速發展,在高等教育中,產生了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的分工與碰撞,自然產生了教學與科研關系說的新認知。同時,又由于學校類型定位說的影響,把高等學校分為研究型、研究教學型、教學研究型和教學型,加深了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認知的碰撞,又產生了一些關于教學與科研關系說的誤認知。認知中的混淆與誤區必然影響高校教學活動與科研活動的布局、計劃、安排,產生了許多負效應。正確理解與處理教學與科研的關系,成了當前高等學校管理者面前一個現實的重要課題。
一、高等學校教學與科研關系的幾種誤認知
持精英教育說認為,現代大學從它產生的時候起,就把大學定位為學術機構,大學的主題活動,是一批在相關學科領域有較高學術修養和學術成就的人(教師)帶領一大批熱衷于鉆研學科領域專業知識和學科前沿理論的人(學生)進行學習和研究活動,教學活動與研究活動是不可分的,它們都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學科專業知識和鉆研學科前沿理論的載體,而培養具有學科專業知識、解決學術問題的能力、善于探索學科前沿理論的創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本來之義和終極目標。因此,大學的教育活動應以研究性教育和具體學術活動、科學研究活動為主體。
不可否認,這種認知有它正確、積極的一面,在育人成果和科研成果兩個平臺上產生了巨大的效應。但是,這種認知的缺陷在于沒有區分教學活動和科研活動的界限,沒有把握住教學活動與科研活動的功能,沒有分離出教學活動與科研活動交匯區與聯絡點的邏輯架構,因此,在實際操作和演化過程中,會出現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會出現以研究代教學的弊端。雖然在教育的終端效應上會培養出少數學術精英、科研能手,但是對于大多數學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往往會出現學科專業知識理論基礎打得不牢,綜合學科知識面不寬的狀況,最終在人才培養上會出現大傾斜、不平衡、失和諧的結局。
持大眾教育說認為,為適應現代急速變革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大學應該著重培養適銷對路的應用型人才,學校應該把重心放在打牢學生的學科專業知識的基礎,擴大綜合知識面,培養較強的應知應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上。因此,學校的主體活動只能是教學活動,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活動中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至于學??蒲谢顒?,與教學有直接關系的,可以搞一點,與教學沒有直接關聯的,應該緩行,以免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這種觀點,在新二本高校和獨立學院中尤其占上風。這些學校在師資隊伍整體水平和學生知識基礎、綜合素質兩個方面,與一本高校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在學校的管理者和教師中,不少人認為,能把“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學搞好,讓學生把基礎打牢,具有一定的、適合社會就業需要的知識和能力已屬不易,哪有什么精力和時間引導學生開展學術科研活動。至于教師本身,有能力、有時間的,搞搞教學研究也就不錯了。
這種觀點不能說它沒有道理。大眾教育帶來的問題很多,由于多年擴招,我國目前在校學生規模已超過2000萬。大批新校如雨后春筍,大批高校逐層升格。可是教師隊伍的培養與發展跟不上高校的發展,既有教師數量不足的問題,更有大批新教師的加入,教學水平需要提高的問題,另外,擴招后的學生素質層次分明、差距較大,給施教帶來難度。兩者碰撞在一起,使教學質量出現一定程度的下滑。更何況中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速,各領域變化迅猛,學生在校學習的理論知識和訓練技能是不是能滿足就業時的社會需要都成了問題。所以,學校只能把全部精力集中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上,搞不搞科研活動無關緊要。
我們說,這種認知是一種短視,或者說它是目前大眾教育中高校焦慮狀況的一種反應。這種短視的要害,是把教學活動與學術科研活動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殊不知,即或是大眾教育中的高校教學活動,依然與學術科研相關聯,也就是說,高等教育的教學活動中,必有學術問題存在,必有科研課題存在。事實上,如何推演大眾教育,本身就是一個覆蓋廣闊,科研項目眾多的大學術問題、大科研課題,更需要人們去探索,更需要所謂教學型高校的有識之士去研究。至于教師數量的不足,只能在發展與培養中解決,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更要倚仗教研活動與科研活動去解決。
二、高等學校三大基本職能的定位與關聯
眾所周知,現代大學的三大基本職能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
所謂人才培養,就是運用教學手段、學術研究手段和科研課題手段,把學生培養成為符合國家關于大學各層次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的社會專門人才。顯而易見,人才培養是各類高校的中心任務。人才培養在高校的主體地位是不允許沖擊的。忽視或輕視人才培養的主體地位,過分強調其它兩項基本職能,高校就會變味,就會變成研究院所,或者變成社會服務工具。但是,人才培養的途徑,并不只有教學活動,還必須兼容學術活動、科研活動。尤其是從事教學活動的主導者――教師,更應該重視學術探討與課題研究,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提高自己的科學研究水平,帶領學生在理論知識學習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訓練中,做出創新性的學術成就。此外,不論是精英人才的培養,還是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都必須立足于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都要努力探索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理念和模式。這里,就自然而然地引進學術研究與課題研究的元素。我們主張教學活動融入科研元素,科研活動支撐教學活動的改革與探索,這是由教學與科研共同支撐人才培養的同一性原理所決定的。
所謂科學研究,就高校而言,主要是指教育教學研究,學科專業前沿領域研究,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中的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科學研究等研究活動??梢?,高校的科學研究活動,首先要服務于教育教學活動。要成為創新教育教學方式,演繹教育教學新內容,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原動力。從這個角度來說,高質量的教學活動,有追求的教學主導者是離不開科研活動的,相反,只會把科研活動當作教育教學的內驅力,不斷把教育教學活動推向前進。因此,科研活動對于一所大學來說,不論它的類別如何,層次如何,都是一項重要的職能,千萬輕視不得。
科學研究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服務社會的社會科學研究和自然科學研究,這正應了現代大學本質屬性之一,即學術機構的命題。這個屬性的定位,把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培訓教育嚴格區分開來,也就是說,高等教育必須進行科學研究活動,必然要不斷解決學科專業發展前沿的問題,必須提供為國家乃至全人類服務的科技成果,提高社會物質生產力與精神生產力的水平,提高有高科技含量的新物質產品和新精神產品的供給,不斷把社會推向前進。
由此可見,高校教育教學自身對于科學研究的依賴性和社會發展對于科學研究的期待性,決定了科學研究在高等學校的重要地位。
不過,由于不同類別學校受不同層級人才培養目標的制約,科學研究在高校的地位會不同,研究的范圍和內容也有明顯的差異,但是科學研究在高校的重要地位不可動搖。
高等學校的第三個基本職能是服務社會。高等學??梢蚤_辦培訓學院,在較短時間里為社會培訓急需的技術人才,或者和社會單位合作辦教育,合作搞科研,合作建產、學、研一體化基地,甚至合作建科技公司或科技園。這項重要職能也和科學研究一樣,不得沖擊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主體職能,不能影響學校日常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順利進行,只能作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的服務區和支撐點。可以說,其功能發揮在高校內部只能處于附屬地位。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人才培養是高等學校的主體職能,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式是教育教學活動與學術科研活動,教育教學活動應把科學研究、特別是教育教學研究、學科發展前沿問題和專業建設的創新問題研究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發展動力和支撐元素,而科學研究則應該樹立為教育教學服務的指導思想,把教育教學活動作為科學研究的主攻方向和直接工作面,在教育教學活動的舞臺上演出富有創新價值的話劇來。人才培養這條主線,可以把教學和科研統一在一個共同體中,至于如何處理具體的教學活動與具體科研活動的依存關系和相輔相成關系,我們說,只要始終堅持從人才培養共同體原則出發,就不難找到正確的處理辦法。服務社會的功能,則應服從于人才培養的教學活動與科研活動,即或是承接國家科研專項任務和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課題研究,也要體現出高校梯隊人才培養的合理性與功利性,為增強學校教學和科研實力服務,為培養更多更好的高級專門技術人才服務。
三、新興本科院校教學與科研的關系
本文所說的新興本科院校特指由公立高等專科學校升格為新二本的院校、獨立學院和新建的民辦本科院校。這三類學校無疑在學校類別定位上是教學型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新興本科院校雖然在硬件建設上并不遜色于公辦一本院校和老二本院校,但在軟件建設上卻存在明顯的幾個軟肋:一是師資實力明顯不如上述公立院校。這里有三種情況,其一,對于剛升格為新二本的院校,雖然擁有原來高等??茖W校的師資,但是師資既不強又不穩定,教授、副教授在教師中的比例較小,而且年輕有為的教授和副教授又容易被一本大學挖走。其二,獨立學院作為新創建的三本院校,師資力量普遍薄弱,除了少數象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有自己的規模性的全職教師隊伍的院校外,絕大多數院校都是母體大學派出教師或以母體退休老師為骨干,以近幾年剛從學校畢業的碩士為主拼湊起來的隊伍。其三,新成立的民辦本科大學師資尤其缺乏,除了聘請少量的大學退休老教師外,大量的都是從社會引進的技術人員和學校畢業的學生,而且本科生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師資的弱化狀態自然迫使這些高等學校只能把教學作為學校工作出發點和歸宿,難以開展或不能開展科學研究,甚至連直面教學活動的教學研究也不易開展。二是學生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基礎知識素質明顯不如一本院校和老二本院校,按照教育部本科培養目標和教學規程施教,十分吃力。這就迫使新興本科院校的主政者和管理部門傾其全部資源和精力,組織好教育教學活動,務使教育質量達到教育部的統一標準,其壓力之大,是可以想見的。三是管理力量薄弱,經驗缺乏,辦學底氣不足。對于如何辦合格的本科大學,這些學校的管理者盡管理論上懂,但終究缺乏實踐經驗。就拿獨立學院來說,即使大多數學校的管理人員大部分都是從母體大學抽調過來的,但是他們只有辦一本大學或二本大學的經驗,辦三本大學并沒有經驗,對于三本大學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與管理,還只能摸著石頭過河,經過數年實踐后才能總結出道道來,增長理性認識。
面對軟件系統的三大軟肋,新興本科院校在短時期內,不可能發揮出高等學校的三大基本職能。只有順利解決了三大軟肋以后,尤其是解決合格的獨成體系的師資隊伍以后,才能從人才培養的中心職能出發,有機地把科學研究的重要職能和服務社會的附屬職能組織進來,形成一個共同體。只有這樣,才能辦出像模像樣的高等學校,進而才能找到正確處理具體教學活動與科研活動關系的操作方法。當然,有遠見、有能力的新興本科院校的領導班子,如果能做到超前思維,善于組合資源、走跨越式發展之路,也可能在較短時期解決三大軟肋問題,尤其是師資問題和管理問題。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以校長趙作斌教授為首的領導班子,在不到10年的學校建設中做到了這一點,較好地解決了三大軟肋問題,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可以說在中國新興本科院校里走在了前面,綜合實力也接近二本大學的水平。首先,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從建校起,就著力打造自己的全職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他們制定極優惠的人才引進政策,成功地從眾多高校和社會上引進了一大批老年和中年教師、高水平的管理人員,同時從全國高校招聘素質高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雖然投入成本很大,但經過數年建設,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形成了700多人的全職教師隊伍。據2006年統計,其中教授、副教教授占35%,青年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的占90%(只有外國語學院、藝術學院少量青年教師只有本科學歷)。學校的全部院長、副院長和主要職能處室的負責人都具有教授、副教授(或其他高級技術職稱)職稱。其次,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從2005年起,提高招收本科生的分數線,2006年以高出三本分數線40分招收本科生,使學生進校時知識和素質基礎得到優化。再次,富有創新觀念的趙作斌校長經過多年的研究,2003年在國內率先提出了大學成功素質教育理論和運行模式(載2003年《湖北省教育廳關于“十五”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的通知》的附件中)。用“成功素質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這根紅線,把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三大職能統一在一個共同體中,科學地處理教學與科研的關系,教學活動成為教研與科研的對象,科研活動成為教學活動的支撐,兩者相輔相成,共同發展,實不失為新興本科院校正確處理教學與科研關系的模版。
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2002年成立了科研處,統一管理學院、高教研究所和業務處室的科研活動。學??蒲谢顒泳o緊扣住大學成功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的主題,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學科發展前沿和專業建設的課題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教研成果主要有2004版、2005版、2006版專業設計方案,新編教材教參30余部,還出版了《成功素質教育》、《非專業素質教育研究》論文集、《中南論叢2006》論文集。學校為適應科研需要,創辦了學報《中南論壇》。2003年以來完成13項省級課題研究。僅2005―2006年,教職工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1470余篇,2006年有9篇論文分別為國際三大學術索引全文刊載。這些科研成果,有力地服務于教學中心工作的展開,支撐了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穩步提高。
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的實踐證明,不論任何類別的高等學校,其教學和科研的關系都是可以處理好的。只要一旦找到處理教學與科研關系的創新理念與運作模式,教學與科研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的效能會得到最大的釋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