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2 18:32:2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工程合同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在建設工程招投標及簽約過程中,有的建設單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提出一些苛刻的條件和不平等條約,要求投標單位私下進行承諾,簽訂與中標合同的工程價款等實質性內容不一致的合同,承包方為了獲得項目,只好忍氣吞聲、委曲求全。對策:首先,施工單位要認識到一旦簽訂了“陰陽合同”,可能帶來后期履行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或糾紛,如工程款的回收問題,如若是工期的較多縮短,還可能影響到工程施工的質量和安全。其次,施工單位應認識到“陰陽合同”是違法的,是不受國家法律法規保護的,要據理力爭,拒絕建設單位的無理要求。
二、合同履行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由于種種原因,施工方未按合同規定的義務全面、恰當地履行合同,形成合同違約事件,造成了較多不必要的損失。
1.施工單位合同管理組織不健全、制度不完善造成的合同履行失當。對策:施工單位應建立合同管理的保證體系及組織機構,配備合同管理人員,對合同管理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培訓,制定合同管理的制度或辦法,為施工合同的全面、恰當履行創造前提條件。合同簽約后,合同談判、簽約人員要對項目全體管理人員進行合同內容的交底,使相關部門和人員掌握合同的要求,熟悉合同履行中的注意事項。同時,項目管理人員還要學習合同條款,熟悉合同中的主要內容、規定和要求,了解相關的管理程序,明確合同規定的工作范圍和相關責任、違約后的法律后果等,將工作內容和責任落實到負責具體工作的部門和個人。
2.施工管理的水平良莠不齊,直接影響著施工合同的履行。
2.1對策:施工過程中,施工單位應以國家的法律法規、標準規范、設計文件為準繩,以合同為依據開展各項施工管理工作,從而滿足合同中有關工期、質量、造價等各方面的要求。
2.2在合同履行過程中,施工單位應通過書面或口頭、例會或召開的專門會議等方式與建設單位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了解建設單位或其代表對施工單位合同履行的意見和建議,為改進施工和服務質量提供依據。
2.3及時跟蹤發現合同履行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合同履行過程中,施工單位應依據合同文件、工程進展中形成的各項文件和記錄等,通過現場巡視、會談、專題會議、組織檢查等方式,跟蹤合同的履行情況。合同跟蹤的內容主要包括:工程范圍及質量、進度和成本的執行情況,如工程范圍是否按要求執行,是否有遺漏;建筑材料、構件、制品和設備等的質量以及施工安裝質量是否符合要求;工程進度是否能符合規定的工期要求;工程的成本是否有增減等。在跟蹤發現合同履行出現偏差之后,首先要對產生偏差的原因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分析的內容包括偏差產生的原因、責任人是誰、對工程最終的實施結果有何影響、企業將會承擔何種后果等。偏差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種,在偏差原因分析中,要區分內在和外在的原因,內在的原因是由于自身管理的問題造成了合同履行出現偏差,而外在原因是由于外界因素的影響造成了合同履行出現了問題。這些因素包括自然環境、市場環境、法律制度環境的變化等。同時,建設單位的因素引起的合同偏差也屬于外界因素,有時還是主要因素。施工單位還應著重分析合同偏差影響因素對工程最終實施結果的影響,包括是否會造成總工期的延誤、質量不能達到預定的目標、總成本的超支等,還要分析出企業將要承擔的后果包括罰款、被索賠等直接損失和信譽下降、影響企業發展戰略等間接損失。另外,還要注意當合同偏差是由于建設單位的原因引起時,如建設單位未及時提供施工現場、圖紙、技術資料;對施工中施工單位提出的問題未給予及時的回復、確認和及時發出指令等;未及時足額支付工程款等,也應進行深入的合同偏差分析,為合同索賠提供依據。施工單位應對合同履行分析的結果進行統計、排序,并針對主要影響的偏差因素采取改進措施在后續的施工管理過程中補救,從而把因合同履約產生的后果降低到最低點。合同履行情況的分析與處理結果均應形成文字記錄,這些記錄首先可以作為本項目執行后續工程的依據;其次可以作為處理本工程合同索賠的依據,另外,還可以作為企業對于今后投標其他工程和進行項目管理的依據。
3.運用工程索賠手段,維護施工單位合法權益。合同履行過程中,往往要發生較多的索賠事件,但出于施工方的弱勢地位,施工單位常常是不能正常地進行索賠,造成了較多的經濟損失。
3.1對策:施工單位的相關管理人員要學習關于合同索賠的程序、計算方法等專業知識,并要學會在實際管理過程中運用法律武器維護企業利益。
3.2索賠事件一旦發生,施工單位要據理力爭,積極收集索賠相關的證據等相關資料,并在法定的時間內提出索賠意向及提交索賠申請報告等相關資料。只有在規定的時間內提出索賠意向,并要有正當的索賠理由、有效的索賠證據,向建設單位的索賠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3.3在整個索賠事件發生及處理過程中,施工單位要及時登記與之相關的各項記錄,包括索賠臺帳、索賠同期記錄等,并將其作為工程竣工資料的組成部分
三、結語
關鍵詞:政府采購合同 集中采購 分散采購
中圖分類號:F812.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8-062-01
一、政府采購合同的定性
政府采購合同與一般合同相比,政府采購合同必須通過招標、競價等程序才能訂立。因此,政府采購合同不僅僅適用《合同法》及其相關法律規范,同時根據合同具有對應不同的采購方式、類型,還受到《招標投標法》、《政府采購法》、《招標投標法實施條例》等與招標投標相關的法律規范的調整,在法律適用上體現“多重性”。
在法律上適用的多重性,學者之間就對政府采購合同的定性產生了分歧。在《政府采購法》中明確規定了政府采購合同適用合同法,所以,認為民事合同論的學者更加認定政府采購合同是采購人與供貨商在自愿平等的基礎上締結的。但其實在這一點,從實踐的操作中,如集中采購的協議采購,真正的使用用戶也不是無范圍地自由市場上獲取商品,納入集中采購目錄的商品,必須通過政府規定的渠道來選擇,因此這種選擇相對來說就有限制。另外,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政府采購的目的是保護民族工業的發展,促進區域經濟,支持發展中小企業。這個也明顯地帶有政府宏觀調控,用“有形的手”參與市場。因此就實際情況而言,筆者認為政府采購合同的性質不應簡單地定性為一種,應該還是要認識到“多重性”。
政府采購合同既不完全屬于民事合同,也不完全屬于行政合同,而是一種相對具有“獨立性”的特殊合同。
二、從實踐角度對政府采購合同的分類
政府采購合同根據劃分依據的不同,可以劃分為以下幾種:
采購對象(屬性)的不同,可以分為:貨物、服務、工程這三大類。從這種分類方法看,即使不是從事政府采購工作的人員,也可以從普通常識中對其加以區別。
從采購方式上分,政府采購合同基本可以分為:集中采購的政府采購合同和分散采購的政府采購合同。
具體操作政府采購的人員從中就會再進一步細分:集中采購的政府采購合同分為協議采購合同、詢價采購合同和省采購中心招標產生的政府采購合同。分散采購的政府采購合同分為分散委托招標產生的政府采購合同和分散自行組織產生的政府采購合同。
三、分門別類的規范政府采購合同
1.簡單的格式合同。簡單的格式合同,筆者主要指的是協議采購、詢價采購而產生的合同。協議采購合同本身的商品具有單一性,一份合同指定的是一種商品,而且型號也是固定好的。這種特定型號的產品,技術參數、性能、質保期在政府采購的通用網站上都是通過前期招標固定、公開的,這些都無需在合同中詳細說明。詢價采購相對于協議采購來說,在商品種類、技術參數等要求上相對復雜,但詢價采購的模式和過程跟協議采購區別不大,且商品性能較為簡單、金額不大,一般也就把同類型的產品放在一起進行詢價。
總之,這兩類合同的模版都是政府采購網自動生成,條款較為簡單。作為采購人對于項目總體管理來說,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項目的目的,最好是對這類合同加以整理歸類。協議采購、詢價采購合同可以分別歸檔,而且各自擁有本單位區別的編號。因為政府采購網上的編號,往往是ZFCG――年月日――編號。這個編號是整個地區排序的,所以采購人可以根據自己單位的實際情況編號,會更簡單易懂。
2.復雜的政府采購合同。相對于簡單的格式合同,這里復雜的政府采購合同主要有以下幾類:
省集中采購中心進行招標的項目,分散委托、分散組織采購形成的政府采購合同。這類合同不像前文所述的合同網上自定生成,它復雜在于,每個合同涉及的品目繁多,有些合同可能對應30~40個不同的商品,每種商品性能、技術參數等都是不同的,對應的質保期也因為商品本身屬性而不同。而且這類招標通常是金額大、標項多。這也就意味著一個項目下有多個合同,而且一般項目不一定一次招標成功,其中的子標項有可能會流標。作為采購人,下一輪招標產生的合同和前一次招標所產生的合同都應該形成一個有據可查的體系。
針對這種大項目的合同,作為采購人更應該制定本單位管理合同特有的編號,特別是根據項目,做好相關的備案歸檔工作。歸檔不僅僅是政府采購合同的歸檔,對招標文件、投標文件、澄清表、承諾書等也要完整地歸檔。只有這樣,項目在一定程度上才算完整。這種備案、歸檔是以后付款、追責的依據。
筆者作為一名從事政府采購的工作人員,認為政府采購合同是政府采購的重要成果,是以合同的形式固定下來的文件。這個成果性文件應該靠我們這些從事政府采購行業的人員加以認識和重視,進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環境,為政府采購創造更好的工作氛圍。
參考文獻:
[1] 曾小云(導師:徐海燕).政府采購合同的性質和法律適用問題之研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碩士論文,2005.4
[2] 王春光,李,曹亮.裝備采購訴訟制度建設研究裝備指揮技術學院學報,2011(12)
[3] 姚濤.淺議政府采購工程款支付擔保制度.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0)
[關鍵詞]:經紀人;證券公司;法律地位
一、問題的提出
證券商是證券市場構成的主體要素之一,在證券市場中發揮著促進證券流轉的樞紐功能。各國證券法對“證券商”一詞的使用與定義不同。1999年7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以下簡稱證券法)未直接采用證券商這一概念,而規定了證券公司等概念。根據證券法的規定,我國證券公司分為綜合類證券公司和經紀類證券公司兩類,二者均可從事經紀業務,也就是說,我國的兩類證券公司都可以成為具有法人資格的證券經紀人。本文暫且將其稱為證券公司經紀人,以區別于其他經紀人。
由于面對紛繁復雜、瞬息萬變的市場行情,廣大投資者很難作出合適的證券投資選擇,且根據我國證券法第103條的規定,一般投資者不得進入證券交易所親自參加交易,加之作為自然人(以傭金為收入來源的一類證券從業人員)和非法人的經濟組織形式存在的證券經紀人不能獨立存在,必須依托于證券公司才能實現其證券經紀的功能,因而,證券公司經紀人便成為證券市場的中堅力量,發揮著重要作用。證券公司經紀人的特點是并不為自己經營證券,而是為了完成委托人(投資者)的最低價購進或以最高價賣出證券的委托,與投資者的關系極為密切。證券經紀人在交易中所處的地位直接關系到投資風險的承擔、投資者利益的保護和交易市場秩序的維護等。
二、國外證券公司經紀人的法律地位
證券公司經紀人的法律地位取決于其接受投資者委托進行證券買賣時與投資者之間形成的法律關系,而這種法律關系又取決于各國相關的法律理念和制度。關于證券公司經紀人與投資者的法律關系問題,世界各國規定不一,但大致可因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的不同規定而劃分開來。英美法系國家和地區將證券公司經紀人的法律地位規定為人,大陸法系則將它規定為行紀人或居間人。
(一)英美法系國家或地區證券公司經紀人的法律地位之考察
現代社會,英美文化對各國影響極大,在證券界這種影響更是凸現耀眼,其中尤以美國的證券立法走在世界前列,為各國所效仿。
理論上,英美法認為,經紀人“通常是收取傭金為買方或賣方購買或出賣股票、債券、商品或勞務的人”[1].法律上,《1934年美國證券交易法》第3條第A款第4項把“經紀商”廣泛地定義為“任何他人從事證券交易業務的人,但不包括銀行”。該法注釋中說明,經紀商“純粹是代客買賣,擔任委托客戶之”[2].美國法院將他人買賣了證券,從事了證券業務,收取了傭金或者其他形式的補償,代顧客保管了資金或證券等作為判斷經紀商的標準[3].根據英國有關商事法律規定,經紀人是受雇代表他人從事購買或售賣的一種人[4].可見,英美法系國家法律規定,證券公司經紀人的法律地位是人。也就是說,證券公司經紀人在證券交易中是投資人的人,證券買賣業務。那么,英美法系中“”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什么呢?一般意義上的,是由一人代另一人為法律行為,產生的法律效果歸于被人(本人)[5].概念可分為廣義和狹義。英美法系與大陸法系及人的內涵和外延各不相同。在英美法系國家,法自成一體,其涉及范圍比大陸法系廣泛得多。但英國法中的主要是委托,有關立法、判例和學說很少涉及法定。這是因為英美法中的家庭法律制度及信托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大陸法中法定的職能。在英美法中,有關商事都是委托,而且都是有償的[6].其法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團體成員的內部關系。例如,雇員與雇主的關系是人與被人的關系。第二,企業進行交易時形成所謂“企業交易”。企業本身須對其成員自由交易產生的侵權之債與合同之債負責。于是英美法系國家采用廣義概念,即人不論是以被人名義,還是以人本人名義代被人為法律行為,不論法律行為的效果直接歸屬被人,還是間接歸屬被人,都是。前者就是直接,后者是間接。一位美國法學家曾說:“廣義乃是多種法律制度之綜合,其所以范圍渺無窮盡,自由世界的一切事物無不借此而推進。一個人雇傭他人為自己工作、出售商品、代表自己接受財產的轉讓,與他自己親自進行這些行為具有同樣的效力。眾所周知,假如沒有制度,一切企業都將無法存在?!盵7]為什么英美法系國家或地區的制度是這樣呢?弗里德曼說:“任何聲稱是關系的最終真正及主要主題及目的,都是通過人的行動來構成委托人與外人的直接合同關系。這是的核心。”[8]普通法強調的核心是委托人與第三人的關系,并為了維護這樣的確定性質而付出了代價,就是委托人與人之間的內部關系受到漠視,未能取得充分發展。故在英美法系國家和地區采用廣義概念,不僅承認大陸法中的“直接”關系,也承認大陸法中所謂“間接”關系[9],其間接(或隱名)主要指各種行紀關系及商經紀人等在商業活動中與委托人及第三人形成的民事法律關系,同時也包括一切非商事性質的不公開人身份的關系[10].理論上,英美法系法建立在等同論的基礎上,即認為人的行為等同于本人的行為。沒有獨立的行紀、居間制度,居間人、行紀人、拍賣人等都處于人的法律地位,具有同樣的權利、義務。經紀人、人、中間人成為同義詞。無怪乎,《牛津英漢百科大辭典》將英文“Agent”譯為人、經紀人、中間人、掮客等,因此,在廣義概念的基礎上,英美法系國家將證券公司經紀人定位于人無可非議,完全符合實務。
(二)大陸法系國家或地區證券公司經紀人法律地位的考察
理論上,大陸法系法建立在區別論的基礎上,嚴格區別委任(委托人與人的合同)與授權(人代表委托人與第三人締約的權利),反映在法律上,德國、日本、我國臺灣地區的僅指人以被人名義為法律行為,法律行為后果直接歸屬被人,系狹義的概念,學說上稱之為直接。我國臺灣學者王澤鑒先生認為,與之應嚴予區別者,系所謂間接。所謂間接,系指以自己之名義,為本人之計算,而為法律行為,其法律效果首先對間接人發生,然后依間接人與本人之間關系,而轉移于本人之制度。由是可知,間接非屬民法上所稱之,只可謂為類似之制度而已。關于間接,民法僅于行紀設有特別規定,于其他情形,則依其內部法律關系處理之[11].“證券經紀商系接受客戶委托,為他人計算買賣有價證券,收取傭金之許可事業”,“證券經紀商向證券交易所申報買賣有價證券,乃以自己名義為他人記算之交易”,“此所謂以自己名義為之,系指證券經紀商代客于有價證券集中交易市場從事買賣,均以證券經紀商名義為之,而與該相對人訂立契約即可。叫2可見,這里的證券公司經紀人不是人。在日本證券
交易制度中,為了貫徹民法典上的狹義制度,將在證券交易中證券公司接受客戶委托,以證券公司名義為客戶買賣證券規定為“傭金”,以區別于民事制度中的“一般”[13],并規定傭金適用《日本商法典》關于行紀的規定。我國臺灣地區證券交易法第l5、16條更是明確規定,從事有價證券買賣之行紀或居間者為證券經紀商,很明顯,在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證券公司經紀人的法律地位是行紀人、居間人,而非人,當然,由于英美證券法律制度領導著世界的潮流,大陸法系的國家或地區也不免深受其影響,最明顯的一例是日本證券法律制度規定的“傭金”人,實質是行紀人,卻仍沿用“”人的稱謂。
三、我國證券法規定的證券公司經紀人法律地位的思考
(一)我國證券公司經紀人與投資者法律關系的論證
確定我國證券公司經紀人的法律地位同樣要從它與投資者的法律關系入手。關于證券公司經紀人與投資者的關系,我國理論界說法不一。有觀點認為,經紀商與顧客之間的法律關系是委托關系。有觀點認為是證券交易行紀法律關系或證券交易居間法律關系。有觀點則認為是信托關系。還有觀點認為是經紀法律關系。立法上,對二者關系的規定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矛盾和混淆。首先,證券法第137條在規定證券公司經紀人時,條文本身就存在弊病。該條將證券公司經紀人規定為“客戶買賣證券,從事中介業務”的證券公司。在法律上講,中介的含義并不明確,需要進一步溯源。如前所析,在英美法系國家和地區,與中介基本上是同一概念。在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和中介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其內涵和外延都不同。有人認為中介業務就是接受委托,進行競價,促成成交,通知委托者辦理清算、交割、過戶手續等等[14],這與同為本條規定的業務有何區別呢?如何理解該條中規定的與中介的概念及其關系呢?其次,同為,民法通則與證券法規定有出入。根據證券法第137條的規定,證券公司經紀人的主要業務之一就是客戶買賣證券。我國法律深受大陸法系的影響,民法通則采用狹義的定義,規定“必須是以被人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人以自己名義(而不是以被人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而使其法律效果間接歸于被人,則不得稱為叫[15].也就是說在證券交易中,證券公司經紀人必須以投資者的名義在證交所進行交易,才為。然而,我國證券法第103條的規定,在證券交易過程中,證券公司經紀人執行客戶委托須以自己名義進行。由此,我國證券法上的與民法通則規定的制度不一致。再次,證券法的有關規定同實務和合同法規定不一?!吨腥A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專章規定了行紀和居間制度。這些規定將證券公司經紀人的法律地位界定為行紀人、居間人,與民法通則的有關概念和規定一致,與證券法的有關內容有區別。如,合同法第4l9條規定”行紀人賣出或者買入具有市場定價的商品,除委托人有相反的意思表示的以外,行紀人自己可以作為買受人或者出賣人“。從該法草案的原條文”行紀人賣出或者買入具有市場定價的證券或者其他商品“的規定來看,其中的”商品“包括證券。在這種情況下,證券公司經紀人是行紀人。上述種種不同規定導致證券公司經紀人在證券交易中的法律地位模糊不清。那么,在我國目前的法律環境下,證券公司與投資者的關系應如何定位呢?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主席梁定邦先生說過:”民法的范疇是證券法賴以建立的基礎“,”沒有任何專門的證券法可以孤立存在,所以他們亦要考慮民法及其他關于金融產品的法律的發展叫[16].其言下之意乃在于證券法應建立在民法的范疇之上。我們贊同這一觀點。從法制系統工程來看,性質相同或相近的法律、法規使用的法律概念和詞語及其含義應該保持一致。否則,將使整個法律體系混亂,給執法者和受法者的執法子n受法造成巨大困難。從基本法與特別法的關系而言,雖然特別法優于基本法,但在法律概念上應保持一致。因此,有必要從幾種相關制度的比較中探討之。
1、委托和行紀的不同
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分為法定、指定、委托。委托是基于當事人意思表示而發生權的。委托和行紀在我國古已有之,民法通則中雖只明文規定了委托制度,但實務對行紀是肯定和保護的。合同法用專章,共10條條文規定行紀合同。就我國委托和行紀的有關規定與實務以及國外立法規定來看,二者存在以下區別:第一,身份不同。委托的人無須特殊身份,只要是一般民事主體即可。行紀人是多為具有特定行為能力的經濟組織,一般都具有商號身份,如信托商店、證券公司等。第二,名義不同。民法通則第63條第2款規定,委托的人以被人的名義從事民事活動。合同法第414條規定,行紀人以自己的名義為委托人從事貿易活動。第三,行為效果不同。民法通則第63條第2款規定,委托的行為效果直接由被人承擔。合同法第421條規定,行紀人與第三人訂立合同的,行紀的法律效果直接歸于行紀人,間接歸于委托人。委托人與交易的相對人之間并不存在法律關系,交易中的權利義務均由行紀人和相對人直接承擔,然后再由行紀人轉移給委托人。日本商法典第552條和臺灣民法典第578條也有如此規定。第四,行為的范圍不同。作為一般民事制度,委托的范圍沒有具體的限制,行紀卻無此優遇。行紀人只能從事法律允許從事的業務。合同法第4l4、419條規定行紀人只能“從事貿易活動”、“賣出或者買入具有市場定價的商品”等。日本、德國和我國臺灣地區都對行紀的業務范圍有限制。第五,有無償性不同。委托可以無償,也可以有償。合同法第4l4條規定,行紀行為是有償法律行為。
可見,在我國的法律環境下,委托與行紀有明顯的區別。根據我國證券法規定,盡管證券交易的最終結果由投資者承擔,但證券公司經紀人接受投資者委托,以其名義入市交易、清算、交割并直接承擔相應責任,實屬行紀行為,不是委托。合同法第419條的規定正說明了證券公司經紀人是行紀人。區別和行紀的意義在于分清當事人及其責任。在行紀關系下,投資人只能與證券公司經紀人直接發生法律關系,不涉及交易中的對方。集中交易時直接交易雙方是證券公司經紀人。若發生證券交易糾紛,投資者無權直接向對方當事人求償。此種法律關系之弊病在于,如果證券公司經紀人不行使求償權,投資者則會因不是當事人,沒有求償權,導致無法及時保護自己的合法利益。為避免此弊病,我國臺灣地區進行了特殊規定:“為使交易之效果在涉及民事責任或訴權時歸于真正下單之投資人,證券交易法在l977年修正時,在第20條第4項規定:委托證券商以行紀名義買入或賣出之人,視為前項之取得人或出賣人”[17].就是說,將投資者視為證券交易的直接當事人,有權超越證券商,直接要求對方當事人承擔責任。臺灣地區的這一修正彌補了將證券經紀人與投資者之間的關系處理為行紀關系的不足,值得參考。若將二者的關系確定為委托,那么,一旦出現交易糾紛或事故,權利、義務完全歸于委托人(投資者),與證券公司經紀人無關,證券公司經紀人對證券市場和交易不負任何責任,投資者的利益必將無法得到及時合法的保護,此與證券法的相關規定及實務相謬。我國證券法將二者的關系規定為關系令人費解,似乎采用英美法系之概念,這與民法通則規定的委托不符,與我國合同法相沖突,與我們的法律體系不合。2、委托與居間的不同
古今中外,居間早已存在。合同法第23章專章共4條規定居間合同。合同法第424條規定,居間是指居間人向委托人報告訂約機會或者提供訂立合同的媒介服務,委托人支付報酬的行為。民法通則雖對居間沒有明文規定,但實務上一直承認居間。從有關立法和實務上看,委托和居間雖都建立在委托和信任的基礎上,但二者區別很大。第一,行為的內容不同。委托人本人與第三人簽定合同,并可決定委托人與第三人之間合同的內容,其處理的事物一般具有法律意義。而合同法第428條規定,居間人僅為委托人報告訂約機會或為訂約媒介,并不直接參與委托人與第三人的關系,其所辦理的事物本身不具有法律意義。第二,行為的名義和目的不同。委托人以被人的名義為某一特定主體服務,對被人負責。而合同法第424、425條規定,居間人則是以自己名義從事媒介行為,對雙方當事人負有誠實居間的義務。第三,有無償性不同。委托可以有償,也可無償。合同法第426、427條規定,居間是有償的,但只能在有居間結果時才能請求報酬。
可見,委托與居間有著本質的不同。證券法律制度允許證券商從事居間業務,就是說,允許證券商接受委托,為他人報告訂約機會,介紹買方和賣方,或為訂約媒介促成其成交。我國證券法對此未有明確規定,而是在第137條規定了“中介”二字?!吨腥A大辭典》將中介解釋為媒介。因此,我們認為,證券法規定的“中介業務”中實際上就有上述的居間業務。交易中證券公司經紀人的居間業務為數不少,理應受法律保護。有觀點認為證券經紀商是居間人的觀點與現代各國證券交易的實際情況不甚相符[18].我們認為在一段時間內,隨著行紀人提供的服務越來越全面,可能會大量出現居間人和行紀人重疊的現象,單純居間業務漸少,似無存在之必要,但長遠看來,隨著交易制度的完善、交易方式的科技化和市場的國際化,證券交易的方式呈多樣化,居間人大有存在之必要。
3、行紀與信托的不同
我國理論界曾經稱行紀為信托,因英美法上另有與行紀涵義完全不同的信托制度,為了區別行紀與信托而繼續稱行紀。英美法上的信托制度,起源于中世紀英國衡平法的用益權制度,其實質是一種轉移與管理財產的制度。信托是指委托人(信托人)將財產權轉移于受托人,受托人則為受益人的利益管理處分信托財產。在行紀和信托關系中,行紀人和受托人雖都基于信任關系,以自己的名義,為他人利益而管理和處分特定財產,但二者之間存有許多不同。第一,性質不同。合同法第414條明確規定行紀關系是一種合同關系,而信托則是一種財產管理關系,英美法上的信托類似于大陸法中的某些他物權制度。第二,當事人不同。行紀的當事人為委托人手口行紀人,信托的當事人有信托人、受托人和信托受益人三方。在信托關系中,信托財產的所有權與利益相分離,所有權屬受托人,利益屬受益人,且受益人不一定是委托人,通常為第三人。行紀關系的委托財產的所有權和利益均歸于委托人,無分離的可能。第三,行為的內容不同。行紀人主要從事代客買賣等業務,而且必須服從委托人的指示。信托人系“受人之托,代人理財”,其行為范圍大于行紀人所能。第四,成立要件不同。信托須以財產交付給受托人為成立要件,行紀則不以交付財產為成立要件。第五,法律責任不同。違反行紀合同主要承擔違約責任,而在英美法上的信托制度中則有完全不同于合同責任的信托責任[19].第六,享有介入權不同。合同法第419條規定,在委托人無相反的意思表示的情況下,對于受托出售或購入的物品,行紀人可以自己作為買受人或出賣人購入或售出。這就是行紀人的介入權。在信托關系中,為防范利益沖突,禁止受托人擁有介入權。
可見,在行紀與信托之間,將證券公司經紀人定位于行紀人較為貼切,與我國證券法的其他有關規定比較吻合。至于信托與委托、居間等的不同,無需贅述。關于證券經紀商與投資者的法律關系為經紀法律關系的觀點,其所謂“經紀是指一方(經紀人)接受他方(委托人)的委托,以自己的名義為他方利益從事物品的賣出和買入等行為并收取報酬的行為?!盵20]我國臺灣學者陳春山認為,所謂經紀依民法第576條之規定乃是以自己名義為他人計算,為動產之買賣或其他商業上之交易,而受報酬之營業。所謂經紀商,依證券交易法第15、16條之規定,乃是指經營有價證券買賣之經紀或居間之業務者21.對經紀的這種解釋及其引用的有關法律條文規定,實際上都是對行紀的有關規定,甚至條文中采用的字眼就是“行紀”。我們同意這種觀點。目前,我國的法律規定和實務及其即將生效的合同法中,并沒有規定經紀法律關系,而是明確規定了行紀法律關系,再無必要規定一個與行紀法律關系基本相同的經紀法律關系,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混亂和麻煩。
因此,我們認為,在我國法律環境下,我國的民法范疇決定了證券交易中證券公司經紀人與投資人的關系應是行紀或居間法律關系,證券公司經紀人的法律地位應是行紀人或居間人,而不是人。
(二)交易中作為行紀人的證券公司經紀人的權利與義務
I.證券公司經紀人的權利。第一,證券公司經紀人向投資者收取委托買賣保證金或者托買證券的價款或托賣的證券的權利?!蹲C券法》第141條規定“證券公司接受委托賣出證券必須是客戶證券賬戶上實有的證券,不得為客戶融券交易?!?、“證券公司接受委托買入證券必須以客戶資金賬戶上實有的資金支付,不得為客戶融資交易?!薄渡钲谧C券交易所業務規則》第43條和《上海證券交易所交易市場業務規則》第41、42、43條對此進行了規定。這一權利對于保證證券買賣成交后的即時交割,維護證券公司的利益和交易市場的秩序具有重要意義。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投資者在證券公司處開設的資金賬戶或證券專戶中,仍有足夠支付其委托買賣所需的資金和證券,可以不再向證券公司交付資金或證券。第二,收取傭金的權利。證券公司給投資者移交完證券交易的結果后,有權依法定標準向投資者收取傭金。我國上海、深圳交易所的業務規則都規定了繳納傭金的具體標準,并規定證券公司如遇委托人不交納傭金的,有權從其資金專戶或交保的資金中扣除。但受托買賣未成交時不得收取傭金。第三,有權要求投資者及時履行交割證券或交割代價或受領委托買進的證券。如《上海證券交易所交易市場業務規則》第71、72條的相關規定。第四,解除委托合同,處分委托人所交付的財產的權利。不論在一般的行紀合同中,還是在證券委托買賣合同中,法律都賦予行紀人在委托人不履行合同時的單方解除合同權利。對委托人財物的處分權,實質上是證券公司對投資者交付的資金或證券所享有的質權性質的權利。本權利的適用對象是投資者不按期履行交割義務的違約行為。如《深圳證券交易所業務規則》第45條的規定。第五,證券公司經紀人的留置權。證券公司經紀人在投資者逾期不履行債務時,有權對與債務有關的財產予以扣留,經過一定寬限期后,投資者仍不履行債務的,證券公司經紀人有就該項財產折價或賣得價款而優先受償的權利,這就是證券公司經紀人的留置權。該權利針對投資者的各種違約行為而設置,并且只有在給投資者一定的寬限期之后才可完全行使?!逗贤ā返?22條規定了行紀人的留置權,《深圳證券交易所業務規則》第46條規定了證券商的留置權。
2、證券公司經紀人的義務。第一,忠實地履行投資者委托的事項。證券公司經紀人必須根據投資者的要求,為投資者利益考慮,選擇對投資者最有利的條件,及時完成受托各項事項?!蹲C券法》第4條規定“證券發行、交易活動的當事人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應當遵守自愿、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上海證券交易所交易市場業務規則》第60條和《深圳交易所業務規則》第42條也有此類規定。這是從保護投資者利益,維護證券交易市場的秩序出發的。第二,向投資者交付為其賣出證券取得的價款或為其購進的證券的義務。如我國《證券法》第l40條和《上海證券交易所交易市場業務規則》第71條的規定。第三,向投資者及時報告交易結果的義務。如《上海證券交易所交易市場業務規則》第69條的規定。第四,對投資者委托的事項保密的義務。《證券法》第38條規定廣證券交易所、證券公司、證券登記結算機構必須依法為客戶所開立的賬戶保密。“《深圳交易所業務規則》第39條和《上海證券交易所交易市場業務規則》第‘2條也有規定。第五,對委托人交付的資金和證券的保管義務。證券公司經紀人在占有資者進行交易所買入的證券或將要賣出的證券以及相關資金時,負有保管的義務,應盡善良管理人的注意義務。如《深圳交易所業務規則》第44條和《上海證券交易所交易市場業務規則》第6l條的規定。
(三)交易中作為居間人的證券公司經紀人的權利與義務
1、證券公司經紀人的權利。第一,收取報酬權。該權利是證券公司經紀人的一項主要權利。證券公司經紀人完成居間事務后,有權向委托人或向雙方當事人請求報酬。這是居間的有償性決定的。合同法第424、426條進行了規定。第二,居間費用返還請求權。證券公司經紀人為完成居間事務所支出的費用應該由委托人承擔。通常情況下,證券公司經紀人所收費用包括在報酬內,如果所收報酬不包括此費用,有權請求委托人支付費用。合同法第426、427條予以規定。
2、證券公司經紀人的義務。第一,向委托人忠實而盡力地報告買賣機會或媒介的義務。根據投資者的委托,證券公司經紀人應該將自己掌握的交易市場行情及相關事項如實報告給投資者,以促使雙方成交。合同法第425條規定之。第二,隱名和保密義務。在媒介居間中,如果當事人一方或雙方指定不得將其姓名或商號、名稱告知對方的,證券公司經紀人即負有隱名的義務。在經濟交往中,為了保守交易上的秘密,證券公司經紀人對在居間活動中獲悉的有關委托人的商業秘密以及各種信息、成交機會等負有保密的義務。第三,損害賠償的義務。合同法第425條第2款規定,居間人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損害委托人利益的,不得要求支付報酬并應當承擔損害賠償的責任。證券公司在從事居間活動時,違反自己的義務給投資者造成損害的,應予以賠償。
總之,我們認為,在證券交易中證券公司經紀人的法律地位是行紀人或居間人,其權利義務是行紀人或居間人的權利義務。對我國證券法將其作為人的規定極有必要予以解釋為適用行紀人或居間人的有關規定。只有這樣才能將《民法通則》、《合同法》、《證券法》的有關規定理順,保證法律的統一,發揮證券法對證券市場的規范作用,促進證券市場的良性循環。
注釋:
①吳弘,證券法論[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8.53、54、55。
②潘金生主編,中外證券法規資料匯編[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3.771。
③張育軍,美國證券立法與管理[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3.99。
④董安生主編,英國商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188。
⑤楊志華,證券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184。
⑥[10]陶希晉、佟柔主編,民法總則[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259、265。
⑦王利明等,民法新論(上)[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l988.415。
⑧何美歡,香港法(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6。
⑨羅伯特·霍恩等,德國私法與商法[M],1982年英文,226。
[11]王澤鑒著。民法實例研習民法總則[M],臺北:三民書局,l996.364。
[12]吳光明著,證券交易法[M].臺北:三民書局,1996.113。
[13]參見JapaneseSecuritiesRegulation,p.138。
[14]李雙元,李曉陽主編,現代證券法律與實務[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199。
[15]梁慧星,中國民法經濟法諸問題[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87。
[16]梁定邦:證券法的領域(J)。載中國證監會主編。證券立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21。
[17]余雪明、證券交易法[M].臺北: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市場發展基金會,1990.128。
[18]王家福等,合同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