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3 05:28:0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環境生態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重金屬污染對我們來說已經不是一個陌生的話題。那么究竟什么是重金屬污染?它對我們的健康到底有多大的危害呢?它有是怎樣跑到我們的體內去的呢?下面將一一介紹。
重金屬指比重大于4或5的金屬,約有45種,如銅、鉛、鋅、鐵、鈷、鎳、釩、鈮、鉭、鈦、錳、鎘、汞、鎢、鉬、金、銀等。盡管錳、銅、鋅等重金屬是生命活動所需要的微量元素,但是大部分重金屬如汞、鉛、鎘等并非生命活動所必須,而且所有重金屬超過一定濃度都對人體有毒。體內重金屬的正常含量及超標的癥狀如下:
鉛:人體內正常的鉛含量應該在0.1毫克/升,如果含量超標,容易引起貧血,損害神經系統。而幼兒大腦受鉛的損害要比成人敏感得多。
砷:俗稱“砒霜”,如果24小時內尿液中的砷含量大于100微克/升就使中樞神經系統發生紊亂,并有致癌的可能,而且如果孕婦體內砷超標還會誘發畸胎。
鎘:正常人血液中的鎘濃度小于5微克/升,尿中小于1微克/升。如果長期攝入微量鎘容易引起骨痛病。
汞:正常人血液中的汞小于5-10微克/升,尿液中的汞濃度小于20微克/升。如果急性汞中毒,會誘發肝炎和血尿。
重金屬進入人體的途徑主要有三種,分別是吃的食物、水和大氣。
據中科院陳同斌博士透露,北京有部分古老的城市公園里表層土壤的重金屬含量較高。這是因為,那些古老公園里亭臺樓閣相對多,雕梁畫棟更是比比皆是,由于早些年的油漆為了增強防腐性,其中的鉛、砷等重金屬含量超標。這些油漆內的重金屬跑到了土壤里,就造成了公園土壤重金屬超標。由于北京起風比較平常,這些細小的塵土攜帶著人們根本察覺不到的重金屬,通過人的呼吸作用就會進入人體。除北京外,國內其他比較古老的城市公園也有這中情況出現。
水的污染通常都是由當地工廠廢水排放造成的,這種現象在京城各大區縣幾乎都有。通州就是其中一個比較明顯的地方,雖然這些年通州在現代化建設方面做得比較好,但是那里是污水灌溉時間比較長的地區,過去的污水中重金屬含量往往較高,澆灌土壤后容易產生污染。這些含有超標重金屬的廢水一旦排到干凈下游,就會污染大片水源。由于這種受重金屬污染的水在顏色、氣味等方面與正常水沒有差別,農民根本看不出來,一旦用這些水來灌溉,必然會讓土壤及農作物成為重金屬污染對象。蔬菜是最易“吸收”重金屬元素的農作物,因此土壤被環境重金屬污染后生長的蔬菜與其它作物相比,蔬菜對多種重金屬富集量要大得多,經證明,在被污染的土壤里生產出的蔬菜的有毒物質含量可達土壤中有害物質含量的3-6倍。(按:人畜食用了被重金屬污染的蔬菜后,在體內濃縮積累會帶來嚴重的后果,如被列為世界公害典型之一的日本富山縣的骨痛病,就是由重金屬鎘污染引起的;我國廣西一些被鎘污染的地區,人體的鎘含量高出正常人的7倍,經X光檢驗,人體骨骼也已顯著病變。)人吃了在重金屬污染的土壤上種出來的農作物,很容易受到重金屬的毒害。
蔬菜水果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既然重金屬污染危害這么大,那么那些受到重金屬污染的蔬菜水果我們能不能通過多浸泡、多清洗或多煮來去除重金屬呢?陳同斌博士表示,這些效果都不大,因為重金屬污染是從植物根系中上來的,它存在于植物的體內,不像農藥那樣大部分都噴灑在農作物外表,多洗就可以清除干凈。
有一種比較可行的辦法就是注意選購一些蔬菜品種,比如生菜、萵苣容易富集鎘,可以盡量少食。另外,葉類菜是所有蔬菜中最容易受重金屬污染的,最好也要少食用。但這只是治標不治本,最根本的解決方法還是要防治土壤的重金屬污染。土壤重金屬污染與有機物的污染不同,它不能被分解消失,即使人為的控制土壤環境條件使重金屬的有害作用暫時減弱,它也能在適當的時候恢復。因此如果蔬菜的生長環境一旦遭到重金屬污染,要想恢復和治理就非常的困難。目前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控制方法 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1)利用不同植物種類對污染物吸收差異的特性,合理安排蔬菜輪作茬口,使具有一定程度污染土壤生產的蔬菜達到或接近食品衛生標準,以降低重金屬進入食物鏈的量,如有的蔬菜不易“吸收”鎘,那么如果菜田土壤的鎘含量多點種植該蔬菜就不會造成多大的危害。該方法不需投資,方法簡便,效果也比較好,但必須在有關的專家指導下進行。
2)控制土壤環境條件,降低重金屬污染物對植物的有效性。如可以施用石灰、胡敏酸、鈣鎂磷肥等土壤改良劑對土壤進行處理,使易被蔬菜吸收的重金屬元素在這些改良劑的作用下通過化學反應轉換為蔬菜不吸收的有機結合態。這種方法有一缺點,由于土壤中的重金屬元素的這種化學反應是可逆的,有一定條件下又會從有機結合態回轉成易被蔬菜吸收的形態。比如說隨著酸性污水的浸染,土壤中已經被固定的重金屬元素又會被活化為可被蔬菜吸收的交換態。
3)對重金屬污染土壤最徹底的改良方法是鏟除其表土,這就是農業工程客土法,所謂客土,就是用外來的土壤換掉已被污染了的菜田土。這種方法在日本土壤污染地區應用很廣,可以徹底清除已污染的土壤,根本斷絕植物生長的污染基質,在無外來污染浸入的前提下,可保證蔬菜的正常生長和殘留達標,但這種方法工程量大,耗資也巨。
4)嚴格控制灌溉水中重金屬元素的濃度,杜絕用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和城市污水直接灌溉菜田。一旦菜田受重金屬灌溉水的污染,所有改良成果都會毀于一旦。
總之,重金屬污染雖然是個嚴峻的問題,但是只要我們明白并高度重視它人體健康的危害,相信用我們人類的智慧和決心一定能夠戰勝它。
參考文獻:
(1)陳同斌,石培華,李銳 《拯救走向荒蕪的土地》商務印書館 2001-9
(2)魏振樞 《環境水化學》 化學工業出版社
(3)張輝 《土壤環境學》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6-1-1
(3)葉振國
①盆地中的城市——貴陽、六盤水和安順。城市均建在盆地底部,以矩形(六盤水)、放射狀(安順)和多邊形(貴陽)展布,周邊多為“喀斯特”山丘、盆地內部還散布有殘丘、孤峰等。這類城市的環境地質結構較為復雜,擁有的水土資源比洼地的多,但差異大;地下水分布不均,埋藏較淺,易開采也易受污染。②谷地中的城市——寬谷中的都勻和銅仁,構造盆地和喀斯特谷地中的遵義。城市沿河兩岸展布,占據高漫灘、階地以及部分緩坡地,兩側陡峭,或有和緩的峽谷、寬谷、盲谷,有一定的地表水資源,并為“喀斯特”水的排泄地段,水環境容量較大,但土地資源缺乏。③臺階和洼地上的城市——建在距河不遠的臺階上的城市如凱里、興義,城市依地形起伏呈不規則展布,水資源較缺,自凈力差。高原面臺階洼地上的城市,如畢業,地表基本無河流,地下水埋藏深,水土資源貧缺,為9市中自然環境最脆弱的一個市。從總體上看,貴州城市的生態系統極為脆弱(見表1)。
1.1地形封閉
9市的周邊多為“喀斯特”山丘、孤峰,尤其是盆地中的城市,地形最為封閉。如貴陽市就位于本省中部群山環抱的“喀斯特”盆地中;六盤水座落在西部高原山區山巒群峰之中的盆地中等。地形封閉,不但城市發展有困難,也易造成一些生態環境問題。
1.2山地和丘陵所占的比重大
除安順和遵義所占比重在72%外,其余均高達85%以上。各市的平地并不連片,而是被殘丘、孤峰分割,實際是“山間平壩”,故土地利用的限制性強。
1.3地勢高低懸殊
各市最高和最低海拔的差數多在1000m以上,畢節市相差達1700m多。地勢高低懸殊,不但對發展交通帶來困難,而且也帶來一些環境地質問題。
1.4自然災害頻繁
貴州年降水達1000mm以上,但“喀斯特”發育,使水源漏失,地表缺水,形成濕潤氣候條件下的干旱,尤其是高原面上的城市,地面水相對缺乏。如遇暴雨、大雨,因洞穴堵塞等原因,各城市洼地帶積水形成內澇,如1996年貴陽市建成區多處被水淹1周多。因而旱澇災害受降水多寡和“喀斯特”環境的綜合制約。據統計,近500年來,9市的旱澇頻率高達35%-60%。由于巖溶作用,巖體易發生滑動,9市常有不同程度的滑波、崩塌和泥石流等災害。
2城市生態環境問題(見圖1)
城市生態是一個多層次、多元素、多變量的復雜的人工生態系統,任何城市的生態系統都是依賴性強,獨立性弱的生態系統,如人類的干擾超出城市生態系統本身具有的負荷能力,則會破壞系統的生態平衡。座落在天生脆弱的喀斯特環境中的城市,其生態系統本身具有負荷能力低,對人為作用的容忍度極低,生態系統更容易遭到破壞,被破壞后又難以恢復的特點。近30年來,9市人口增長快,而科技、經濟和城市管理滯后,環保意識差,直到90年代中期前,9市環境保護仍處于點、源治理階段。1996年開始重視城市的綜合治理,也取得一定成效,但久賬過多,9市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十分嚴峻。
2.1空氣環境質量差,酸雨嚴重,“熱島”現象突出
9市的能源結構均以含硫量較高的煤為主,城市空氣呈現出煤煙型為主的復合型污染:①SO[,2]的污染極為突出。有6個市均超過國家三級標準(0.1mg/m[3]),其中都勻高達0.36mg/m[3];②氮氧化物(NO[,x])年均值超過國家二級標準(0.05mg/m[3])的有3個市;③懸浮顆粒物(TSP)年均值有6個市超過國家二級標準(0.2mg/m[3])。而同年,非喀斯特區的赤水市其SO[,2]、NO[,x]和TSP含量分別為0.017mg/m[3]、0.012mg/m[3]和0.116mg/m[3],是貴州12個市中最低的;④9市的降塵量年、月均值范圍為4.1-13.1t/km[2]月,其中有6個市均超過國家規定的南方城市限值標準。
表1九市的自然生態環境現狀
Tab.1Presentstateecoligicalenvironmentin9cities
附圖
資料來源:①貴州省區域地理信息項目領導小組編:《貴州省地理信息數據庫》。貴州省人民出版社,1996.8.
②貴州年鑒,1996-1998.
地形封閉,廢氣擴散困難,廢氣與空氣中的水氣混合形成酸雨。9市均不同程度地出現酸雨。1998年酸雨率平均為57.08%,其中有4市高達80%以上,且強度大。地形的封閉性和城市內的山丘,孤峰,引起局部氣流復雜,下墊面又是人工建筑,導致小氣候環境變異,其中以“熱島”最為突出——城市中心區溫度比郊區高1-3℃,它使人感到悶熱,還誘發流感等疾病。
2.2水體污染嚴重
水域的生態環境是影響城市環境的關鍵因素。9市的底部低地幾乎全部被人工建筑占據,部份河流階地和一些低山丘也被占掉,這就使城區水文循環發生不可逆的變異,如加大了城區河流的洪峰,降低平水期的流量等。最為嚴重的是,多數廢水和廢物未經處理就排入環境;農田施放化肥,農藥和污灌都造成水體污染,尤其是淺覆型的地下水,隔水能力差。而9市都不同程度地利用天然落水洞等排污和倒廢物,造成地下水嚴重受污染。受污染的地下水抽取進入城市,經使用后的污水又進入地下,這樣反復循環,污水得不到很好處理和自凈。目前,各市的中心區和工業區附近的水體污染最嚴重。據1998年26條河段的監測結果,除銅仁和凱里兩市河段的水質分別達到Ⅱ級和Ⅲ級外,其余均在Ⅳ級和Ⅴ級。對城市中6個湖(庫)監測的結果,有72%的水質達不到使用功能規定的水質標準。除貴陽的阿哈水庫外,其余湖(庫)均呈現富營氧化趨勢和明顯的有機污染特征。
2.3地面塌陷
喀斯特地面塌陷是嚴重的地質災害,也是地下水資源開發中突出的環境地質問題。合理開采地下水,能使水體呈良性循環,但9市都不同程度地出現集中,過量地抽用地下水,不但使水位下降,一些泉水斷流,也造成地面塌陷,如六盤水市的水城,在5km[2]的地下水集中開采地段,發生塌陷800多處,造成房屋開裂,倒塌80多座等,經濟損失大。
2.4噪聲污染總體上呈上升趨勢
根據1998年噪聲監測:①交通噪聲范圍值為69.3-82.2dB(A),除遵義外,均超過國家標準[70dB(A)];所監測的163.29km路段中,有109.14km的噪聲超過70dB(A),與1996年相比呈上升趨勢。②城市區域環境噪聲為52.5-66.6dB(A),有5個市超過國家2級標準[60dB(A)]。③對5市功能區環境噪聲監測中,1類區(居住、文教)均超過國家標準[55dB(A)];2類區(居住、商業、工業混雜區)有4個市超過國家標準[60dB(A)];3類區(工業區)有2個市超過國家標準[65dB(A)];4類區(交通干線兩則)有3個市超過國家標準[70dB(A)]。與1997年相比,1類、2類和4類區噪聲呈上升趨勢,3類區變化不大。
2.5森林覆蓋率持續下降,水土流失嚴重
1950年初,除畢節外,其它8市的森林覆蓋率都在30%以上。50年代到80年代,森林覆蓋率迅速持續下降,就連城市中心的許多殘丘、孤峰上的植被也被砍光,成為荒坡或采石場。至今仍有六盤水等6市的森林覆蓋率達不到30%。1997年,9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為5.41m[2],比1996年減少1.6%。在建城區,隨著建設用地增加,9市均緊縮綠地,故建城區的森林覆蓋率均低,1997年9市平均為19.6%,比1996年減少1.1%,而1998年又下降到19%以下,有的市僅5%。植被破壞,加速了水土流失,9市水土流失率在500t/km[2]·a左右,畢節高達2000t/km[2]·a?,F9市水土流失面積均占本市總面積的15%-55%(見表1),多數市還有加劇的趨勢。
2.6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
城市土地利用結構的形成是城市職能在空間上分配土地資源的結果。城市土地利用是產業布局在空間上的反映,它影響到城市的發展,城市主要職能的發揮,以及城市的形象。長期來,城市土地的無償使用,一些企事業單位多占土地,重復征用土地的現象嚴重,加上土地管理層次未完全理順,更缺乏科學的用地規劃,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和不合理利用。①9市建設用地面積所占比重小,其中工業用地占的比重大,且各市均有半數以上的工業集中在市中心區,與居住區商業區混雜,這對各市發展和環境保護極為不利,要把這些工業遷到市區或郊區還需要較長時間。②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低,土地資源貧乏,9市都缺少大眾性的公共娛樂和休閑場所。③交通用地比重低,均占本市總面積的0.5%以下,這與經濟發展水平低,人多地少,地形封閉、地勢起伏大有關。④環境生態用地少,因為在經濟和教育水平低的狀況下,人們對直接生活條件的改善要求超過對環境生態質量改善的要求,加上環境保護資金投入少以及法制等多方面的因素,所以保護環境生態用地的重要性未被廣泛接受,導致綠地緊縮和新的污染源。
附圖
圖1巖溶區城市人地系統和環境惡化示意圖
3重建城市生態環境的主要對策
3.1建立強有力的環境保護機構和立法
這是治理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前提。①把城市環境保護納入本市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②根據喀斯特環境特點,建立符合本省情況的城市生態環境指標體系。③加大立法,對污染源盡快治理,規定治理好的期限,對治理無效,排污嚴重的企業單位應計劃搬遷或淘汰。④對新建的生產項目,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執行主體工程和防污染設施同時進行和投產,切斷經濟發展與污染加劇的聯系。⑤優先建設生態環境的基礎設施,如煤氣工程,集中供熱,污水和垃圾的集中處理等。⑥遵循城市喀斯特環境特征,建設不同規模、不同特色的城鎮。應加速中小城鎮的發展,同時控制貴陽建城區的人口數量。
3.2加強水環境的治理和保護
①對落水洞、地下河和市中心區污染重的河段進行工程疏通,嚴禁利用洞穴排污。②提供各市水源的水庫應禁止或減少旅游活動。③節約用水,合理開采地下水,合理布局,適當分散。
3.3建立城市綠地體系
加強教育和宣傳,充分認識城市綠化對調節氣候、凈化空氣、衰減噪聲、調節居民的心理和生理狀態等功能,以得到人們對綠化城市環境的廣泛支持。主要采取以下措施:①喀斯特區城市周邊均為山峰,丘陵或谷坡,應充分利用這種“山環水繞”的自然環境,進行植樹造林,形成環抱城市綠化地帶。建城區中心孤峰,殘丘和荒坡均不要開荒采石,而應種樹或作公園。②充分利用城市的再生空間(即人工建筑實體的表面積,它大于該實體占地面積的空間)進行綠化,能收到“快、省、美”的功效。③“見縫插針、擠地造園”,發展小花園、街心綠地,居民區配套的小游園。
3.4發展城市的生態旅游和城郊生態農業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各種造型美,組成別具特色的自然風光,加上眾多的人文景觀,9市均是本省重要的旅游地或著名風景區的依托城市,所以應加強旅游業的管理和旅游資源的環境保護,推行生態旅游。城郊農業結構應作調整,大力發展潔凈蔬菜、果樹和花卉,嚴禁污灌。
4結語
4.1貴州幾乎所有的大中城市都座落在喀斯特環境中,城市的形態結構、水土資源及城市擴展均受“喀斯”環境的制約,其生態系統極為脆弱;表現在:水土源貧缺、平地少,地形封閉,旱澇和地貌災害頻繁等。
生態環境是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生命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是地球村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一)生態環境
地球上的生命群落由于其物種的物候、時空分布及適應習性的不同,在地球生物圈某一地域形成了各具特性的自然生態系統。自然生態系統連同其所處地域、時空統稱生態環境。
1.自然生態系統。生態系統可分為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生態系統。未被人類干擾的海洋、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等生態環境為自然生態環境。自然生態環境是相對的“自給自足”的生態環境。該環境中不同的原生物種種群分工有序、和諧相處、相互制約以實現系統的長期生存與發展。
2.人工生態環境。人工生態環境是以人類為優勢種群,并按照人類自己的意志對某一選定地域進行改造以大幅度提高其生產力和消費水平的生態環境。該環境生產與消費平衡的維持需要相關的其它生態系統大量的物質資源、信息資源的投入,它的運行處于超負荷狀態。因此,人工生態環境的穩定性與自我調控能力低于自然生態環境,它的平衡與穩定是脆弱的。
(二)城市生態環境
城市生態環境是由城市城區及其郊區的自然生態系統、經濟生態系統和社會生態系統三部分構成:
1.自然生態系統是人類生存的基本物質環境;
2.經濟生態系統是城市生態環境中生產力的主要體現;
3.社會生態系統體現了城市生態系統中消費層面。
二、城市軌道交通對城市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
城市軌道交通是一種存在已久的公共交通方式。近幾十年來,在我國曾一度受到冷落。實踐證明,在高新技術迅速發展、人們環保意識迅速提高的今天,城市軌道交通以全新的面貌成為都市交通圈中公共交通骨干系統,是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21世紀的“綠色交通”系統。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由城市(郊區)鐵路、地下鐵路、輕軌鐵路組成。其中輕軌鐵路又含多種類型:輕軌電車、自動導軌電車、單軌電車、磁懸浮列車等。
1.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可節約大量的土地資源。據報道,全歐鐵路用地占歐洲總面積的0.03%;而公路用地卻占到1.3%,為鐵路用地的43.3倍。西歐高速鐵路用地只相當于同等運量的公路用地量的40%。由于城市軌道交通與高速鐵路相比速度低、編組小、防護距離小,用地率小于高速鐵路。
2.城市軌道交通可節約大量的能源。以2020年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預測值估算,鐵路運量每增加1個百分點,將少占用333.4km2的土地資源,同時減少能耗2Mt標準煤。據東日本鐵路公司統計,該公司完成了客運總量的30%,卻只消耗了總能耗的7%。鐵路與其它交通系統的綜合能耗比為1:5:7。
圖1為幾種主要交通工具的單位能源消耗示意圖。鐵路交通的單位能源消耗量相當于公共汽車單位能耗的57.8%,節約能源42.2%。城市軌道交通由于車體輕、路況好,單位能耗要低于一般鐵路。按一般鐵路能耗計,由圖1可知,城市軌道交通單位能耗比公共汽車節約能耗79千卡,比私用汽車節約509千卡。據此可算出,2000年北京市因地鐵完成城市公交客運量的15%(5.58億人次),可節約燃料油17.63萬噸,以現價計折合人民幣5億元左右。
圖1:幾種主要交通工具的單位能源消耗
3.城市軌道交通緩解了城區大氣環境質量的惡化。由于城市軌道交通系統是電力牽引,因此,可以在城市城區實現大氣污染物的零排放,有利于城區大氣環境質量的改善。雖然軌道交通在城區實現了零排放,但為城區軌道交通提供電力及發電燃料的相關區域卻承受著為城市供電帶來的環境污染和生態資源的破壞所產生的后果。但由于上述地區一般位于郊區或邊遠地區,環境容量一般較大,自凈能力較強,只要治理防護措施到位,可大大降低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而且,軌道交通單位能耗僅相當于城市公路公交的57.8%,因此發電站所排放的大氣污染物也明顯減少。
4.城市軌道交通對市區聲環境的影響。城市交通噪聲是市區聲環境的主要污染源。據調查,大城市交通高峰地帶噪聲明顯超過70dB,有些地帶甚至超過80dB。交通噪聲已明顯干擾了部分居民的工作與生活。由于軌道交通的特點(市中心區在地下、運行速度適中、車流密度低、晝間運行夜間停運等),該系統的運行噪聲(Leq)比公路交通干道噪聲低5dB~10dB左右。城市軌道交通的高架區段通過噪聲敏感區時一般均設聲屏障。因此,軌道交通對城區聲環境的影響明顯低于公路干道交通。
城市軌道交通分流了城市公交客運,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公路公交因客流的快速增長而產生的日益加重的城市聲環境污染。
5.城市軌道交通的實施減少了水土流失、涵養補給了城市地下水資源。城市軌道交通地面段路基具有良好的滲水性。而由于軌道交通的建設而少占用的大片土地(>9.8km2~17.9km2
)可用于規劃建設軌道交通系統兩側的綠色走廊,(下轉第31頁)(上接第29頁)既美化了環境,改善了城區氣候和空氣質量,同時蓄留涵養了地下水。若按北京常年平均降水量的1/2補給地下水,則北京市城區每年將有2.94×106m3~5.37×106m3的降水免于水土流失而補給地下水。這對于規劃面積為1040km2的城區來說是一筆不少的水資源。而公路的硬表面無滲透性,降水幾乎全部形成了地表涇流而造成水資源的流失。從這個意義上來分析,沒有滲透性的硬化地面己成為另一種意義上的“荒漠”化,而軌道交通系統則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6.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可以緩解城區熱污染。汽車尾氣散熱、排放的CO2以及公路硬表面吸放熱是造成城市熱污染、產生城市熱島效應的主要因素。據研究測試,昆明城市熱島效應最大值為27℃。由于北京市光輻射強度高于昆明,且城區遠大于昆明,其熱島效應即熱污染則更為嚴重。2000年,北京市因地鐵分流城市公交客運量而節約燃料油減少城區溫室效應氣體CO2約13.22萬噸(噸油CO2排放系數為0.75)。
7.軌道交通減輕了視覺光污染。城市軌道交通軌道路基及兩側綠化帶的光漫反射,減輕駕駛員和乘客乘座公共汽車而由公路路面光反射產生的強烈的視覺光污染,改善了工作條件和出行質量。
8.城市軌道交通產生新的環境影響——電磁環境影響。由于城市軌道交通是電力牽引,因此,該系統在運行時會產生電磁脈沖干擾,對線路兩側一定范圍內的電磁敏感設施和居民電視的收看產生一定影響。一、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是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生命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是地球村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一)生態環境
地球上的生命群落由于其物種的物候、時空分布及適應習性的不同,在地球生物圈某一地域形成了各具特性的自然生態系統。自然生態系統連同其所處地域、時空統稱生態環境。
1.自然生態系統。生態系統可分為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生態系統。未被人類干擾的海洋、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等生態環境為自然生態環境。自然生態環境是相對的“自給自足”的生態環境。該環境中不同的原生物種種群分工有序、和諧相處、相互制約以實現系統的長期生存與發展。
2.人工生態環境。人工生態環境是以人類為優勢種群,并按照人類自己的意志對某一選定地域進行改造以大幅度提高其生產力和消費水平的生態環境。該環境生產與消費平衡的維持需要相關的其它生態系統大量的物質資源、信息資源的投入,它的運行處于超負荷狀態。因此,人工生態環境的穩定性與自我調控能力低于自然生態環境,它的平衡與穩定是脆弱的。
(二)城市生態環境
城市生態環境是由城市城區及其郊區的自然生態系統、經濟生態系統和社會生態系統三部分構成:
1.自然生態系統是人類生存的基本物質環境;
2.經濟生態系統是城市生態環境中生產力的主要體現;
3.社會生態系統體現了城市生態系統中消費層面。
二、城市軌道交通對城市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
城市軌道交通是一種存在已久的公共交通方式。近幾十年來,在我國曾一度受到冷落。實踐證明,在高新技術迅速發展、人們環保意識迅速提高的今天,城市軌道交通以全新的面貌成為都市交通圈中公共交通骨干系統,是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21世紀的“綠色交通”系統。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由城市(郊區)鐵路、地下鐵路、輕軌鐵路組成。其中輕軌鐵路又含多種類型:輕軌電車、自動導軌電車、單軌電車、磁懸浮列車等。
1.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可節約大量的土地資源。據報道,全歐鐵路用地占歐洲總面積的0.03%;而公路用地卻占到1.3%,為鐵路用地的43.3倍。西歐高速鐵路用地只相當于同等運量的公路用地量的40%。由于城市軌道交通與高速鐵路相比速度低、編組小、防護距離小,用地率小于高速鐵路。
2.城市軌道交通可節約大量的能源。以2020年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預測值估算,鐵路運量每增加1個百分點,將少占用333.4km2的土地資源,同時減少能耗2Mt標準煤。據東日本鐵路公司統計,該公司完成了客運總量的30%,卻只消耗了總能耗的7%。鐵路與其它交通系統的綜合能耗比為1:5:7。
圖1為幾種主要交通工具的單位能源消耗示意圖。鐵路交通的單位能源消耗量相當于公共汽車單位能耗的57.8%,節約能源42.2%。城市軌道交通由于車體輕、路況好,單位能耗要低于一般鐵路。按一般鐵路能耗計,由圖1可知,城市軌道交通單位能耗比公共汽車節約能耗79千卡,比私用汽車節約509千卡。據此可算出,2000年北京市因地鐵完成城市公交客運量的15%(5.58億人次),可節約燃料油17.63萬噸,以現價計折合人民幣5億元左右。
圖1:幾種主要交通工具的單位能源消耗
3.城市軌道交通緩解了城區大氣環境質量的惡化。由于城市軌道交通系統是電力牽引,因此,可以在城市城區實現大氣污染物的零排放,有利于城區大氣環境質量的改善。雖然軌道交通在城區實現了零排放,但為城區軌道交通提供電力及發電燃料的相關區域卻承受著為城市供電帶來的環境污染和生態資源的破壞所產生的后果。但由于上述地區一般位于郊區或邊遠地區,環境容量一般較大,自凈能力較強,只要治理防護措施到位,可大大降低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而且,軌道交通單位能耗僅相當于城市公路公交的57.8%,因此發電站所排放的大氣污染物也明顯減少。
4.城市軌道交通對市區聲環境的影響。城市交通噪聲是市區聲環境的主要污染源。據調查,大城市交通高峰地帶噪聲明顯超過70dB,有些地帶甚至超過80dB。交通噪聲已明顯干擾了部分居民的工作與生活。由于軌道交通的特點(市中心區在地下、運行速度適中、車流密度低、晝間運行夜間停運等),該系統的運行噪聲(Leq)比公路交通干道噪聲低5dB~10dB左右。城市軌道交通的高架區段通過噪聲敏感區時一般均設聲屏障。因此,軌道交通對城區聲環境的影響明顯低于公路干道交通。
城市軌道交通分流了城市公交客運,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公路公交因客流的快速增長而產生的日益加重的城市聲環境污染。
5.城市軌道交通的實施減少了水土流失、涵養補給了城市地下水資源。城市軌道交通地面段路基具有良好的滲水性。而由于軌道交通的建設而少占用的大片土地(>9.8km2~17.9km2
)可用于規劃建設軌道交通系統兩側的綠色走廊,(下轉第31頁)(上接第29頁)既美化了環境,改善了城區氣候和空氣質量,同時蓄留涵養了地下水。若按北京常年平均降水量的1/2補給地下水,則北京市城區每年將有2.94×106m3~5.37×106m3的降水免于水土流失而補給地下水。這對于規劃面積為1040km2的城區來說是一筆不少的水資源。而公路的硬表面無滲透性,降水幾乎全部形成了地表涇流而造成水資源的流失。從這個意義上來分析,沒有滲透性的硬化地面己成為另一種意義上的“荒漠”化,而軌道交通系統則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6.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可以緩解城區熱污染。汽車尾氣散熱、排放的CO2以及公路硬表面吸放熱是造成城市熱污染、產生城市熱島效應的主要因素。據研究測試,昆明城市熱島效應最大值為27℃。由于北京市光輻射強度高于昆明,且城區遠大于昆明,其熱島效應即熱污染則更為嚴重。2000年,北京市因地鐵分流城市公交客運量而節約燃料油減少城區溫室效應氣體CO2約13.22萬噸(噸油CO2排放系數為0.75)。
7.軌道交通減輕了視覺光污染。城市軌道交通軌道路基及兩側綠化帶的光漫反射,減輕駕駛員和乘客乘座公共汽車而由公路路面光反射產生的強烈的視覺光污染,改善了工作條件和出行質量。
8.城市軌道交通產生新的環境影響——電磁環境影響。由于城市軌道交通是電力牽引,因此,該系統在運行時會產生電磁脈沖干擾,對線路兩側一定范圍內的電磁敏感設施和居民電視的收看產生一定影響。經研究測試分析,電氣化鐵道對線路兩側20m以外的電視收看基本無影響,可以保證正常收看。沿線的電磁敏感設施在勘測設計階段將按國家有關法規、標準進行防護處理而不會受到影響。
城市軌道交通由于電壓等級低(為1.5千伏,而電氣化鐵道為27.5千伏)、電流強度小,產生的電磁干擾信號低于電氣化鐵道。所以,只要按有關法規對工程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并實施有效的防護治理措施,城市軌道交通將不會對線路兩側的電磁環境產生明顯影響。
三、結語
發達的城市交通體系是大都市不可缺少的基礎性設施。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嚴密的組織運行、快速、安全、舒適的特性,尤其是該系統的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的綜合優勢證明城市軌道交通是在國民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帶來的日趨惡化的交通擁堵和生態環境的破壞影響時而以新面貌出現的“綠色交通”系統。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的發展將明顯促進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改善,實現城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環境效益三者的統一。城市軌道交通系統是城市突發自然災害及事件應變的應急搶險和城市生態環境運行修復的骨干運輸系統。城市軌道交通系統是21世紀建設生態城市、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綠色交通”系統。
【參考文獻】
[1]雷曉燕.鐵路軌道結構數據分析方法[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8.
1 影響
難以處理的排泄物、肥料、污水。傳統的畜牧養殖的模式主要有個體小規模養殖和分散養殖,但大多數的養殖戶是通過分散經營的方式進行個體經營,并且這種養殖模式的養殖畜禽數量不多,因此對于養殖過程中產生的廢水、污水及排泄物等都能過自行處理或利用。而規?;B殖模式去不同,其很難處理排泄物、廢物、廢水等。同時,由于大部分的養殖戶對環保意識不夠強烈,因此,會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廢物等直接排放到附近的土地上,這樣很容易破壞周邊的環境及土壤等。同時還影響地下水質量,最終破壞生態環境。
養殖場遷移到城鎮。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隨著經濟的發展而不斷的提高,從而對物質的需求也不斷的提升。因此,城鎮具名對畜牧制品和產品的需求也在不斷的增長。而養殖戶為了能在最短的時間將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大多數養殖戶都把養殖場遷移到了城鎮的郊區。這不但節約了時間,還降低了運輸成本。但是養殖場搬到城區之后,這在一定程度上占有更多的土地,從而減少了農業用田。同時,養殖場的各種排泄物、廢水、廢物等都不能使用在農田上了,只能是排放到養殖場的附近,這對城市郊區的生態環境有很嚴重的影響,同時也影響了地下水,從而嚴重破壞了城鎮的環境。
過多的使用化學肥料。農家有機肥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使用的越來越少,而化學肥料使用的則越來越多,因為,其具有價格便宜、效果顯著、使用方便等優點。而畜牧養殖產生的糞便和尿液則不具備這些優點,因此,很少將畜牧養殖產生的糞便和尿液使用到農業生產過程中。管理人員不采取一些相應的措施去處理排泄物、廢水等,只是隨意的堆放,任其到處流淌,從而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2]。
2 對策
對畜禽的排泄物、廢物加強管理。傳統的分散性畜牧養殖相對于來說,工作比較簡單,而規模化的養殖場的工作則比較繁瑣,而且,工作量也很大。因此,在建設規范、完善的廢物管理設施時,還要控制排放廢物、污水等,并做好循環回收利用。同時,為了解決排泄物的問題,可以和當地的肥料制造廠簽訂合作協議,養殖場負責為各肥料廠提供排泄物,從而達到雙贏的目的,這樣不僅增加了一條產業鏈,還提高了養殖場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減少了廢物的排放,保護了生態環境。
加強環境檢測。隨著現代化規模畜牧業的發展,環境檢測部門應該加強環境檢測工作,在檢測過程中,應該根據規模養殖場的實際情況進行檢測,進行嚴密的調查和分析,對不符合標準的養殖場,要責令其整改。這樣做的原因是為了對畜牧業給環境造成的破壞程度有一個更詳細科學的了解,并對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整改。
重視生態保護環境問題。如今,畜牧規模化養殖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而其對生態環境破壞的程度則取決于管理人員的工作態度。由于管理人員不重視日常經營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廢物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危害,并且還不能夠降低污染污染程度。因此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畜牧場的工作人員將生態環境問題擺在第一位,同時,還要加強廢水、廢物等的收集管理問題,從而提高畜牧產品的質量管理問題。
3 結語
作為知識生產、傳播和教育的主導力量,大學只有在一種特定的精神理念的引領下才能發揮巨大的社會功能。大學精神代表著一種超越性的氣質、高舉遠慕的品格和執著于真理的求索精神。首先,大學精神是科學理性的探索精神。在理性精神的指引下,追求建立新的知識體系和解釋體系,明顯地區別于神話式、常識主義和宗教的知識系統。以科學主義和理性邏輯為基石,建構起來的知識體系提供了可驗證的、可靠的理論學說,并以真理為指向,以實踐為檢驗標準。其次,大學精神是弘揚人的價值的人文主義精神。西方的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大大提升了人的地位,修正了舊有的宇宙觀和宗教觀,把人的存在價值和意義作為中心。人本身得到了尊重和崇敬。在這種人文主義精神的支配下,知識和教育的方向都發生了重大轉向。現代大學更加注重對人的生活世界的研究、創造,致力于建構生活的意義世界。再次,大學精神是一種批判的超越精神。這種批判精神有兩個維度:第一個是對現實生活世界的理論批判。運用知識和理論的武器,致力于批判反科學主義的迷信觀念、假惡丑的道德墮落。第二個是對大學自身的知識生產和理論學說的學術批判。沒有批判就沒有知識的增長和文明的進步。在學術批判中,對既有的各種理論學說進行理性驗證、批駁,從而推動知識創新能力。“嚴肅的學術批判,也就是對知識增量具有重要意義的從知識角度的批評。正是通過這種有助于知識增量的學術批評,我們能夠進一步洞見到此前我們認識不到、或不意識、或忽視的許多問題?!保劭茖W的理性精神、人文主義精神和批判精神,是大學精神的實質,由此,現代大學才能在推進文明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過程中發揮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二、異化了的學術生態環境
大學精神的實現,有賴于其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特定的時代價值觀念??v觀人類歷史,在巨大的社會變遷時期,往往能夠帶動文化的重大創新和轉向,促進思想范式的更新。但同時,也會出現異質因素而導致文明發展的遲滯,造成文化精神的衰退。受這種文化變遷內在邏輯的制約,大學精神也始終受到多種有利或不利因素的牽制、影響和挑戰。20世紀初期的德國,處于重大轉折時期的大學里彌漫著抑郁、悲觀的氣息。圍繞著學術與政治、知識與權力、學術管理體制、“去學術”的專業化和純粹學術等問題聚訟紛紜。在這種背景下,馬克斯•韋伯在對青年教師的講演中指出,學術應當成為一種精神上的志業。但是,“今天,學術已經作為一種職業的經營,以學術為志業受到了限制,就是學問已進入一個空前專業化的時代,并且這種局面將一直持續下去”。韋伯所批評的是大學中的墮落現象,即嚴肅的學術活動、以教育為志向的大學,已經被逐漸功利化的職業謀生所取代。認為這是大學精神衰落的征兆,將危及大學獨立自治的理想。概言之,大學生態環境的惡化,會導致大學創造力的衰減,最終造成文化發展失去根本動力。與此形成對照的是,當代中國的大學教育同樣面對著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學術的生態環境尤為嚴峻。學術研究中普遍存在著功利化、學術失范、學術操守和道德嚴重墮落、浮躁與虛夸的現象。韋伯所批判和警告的危險正在逐步成為現實的寫照,這種現狀“正如我們在敗壞著精神一樣,我們也在敗壞著情感”。學術創造原本尊奉的價值和理想不再神圣,而處于利益和權力的圍城之中。在大學中存在著數量與質量、功利與學術、敬業與浮夸等多種矛盾。大學的學術管理體制嚴重背離了學術的精神實質和發展邏輯。數字化管理已經成為普遍規則,評判大學的等級、學術聲譽以及教師的學術水準皆以此為標準。研究基地和博士碩士點的數量、科研經費的引進數額、的數量和刊物級別以EI、SCI區分等等,不一而足。這種管理體制便于進行直觀的評判,簡化了管理的難度和成本,簡便易行。但是,這恰恰傷害了學術本身的嚴肅與尊嚴。在這種學術管理體制下,嚴肅的學術研究演化成了商業性的數量競賽?!耙坏┻@些商業性的外部標準代替學術的內在尺度,成為評判和衡量所有學者的統一尺度,就使得知識的生產,就像資本主義的物質生產一樣,在不斷追求效率的形式合理性背后,是失去了其本身意義的實質不合理?!庇谑?,在這種環境里,粗制濫造、抄襲、炒作、自我復制等反學術的現象不斷滋生?!皩δ切┮坏┻M入這一賽跑并決心參與競爭的人來說,這場競賽激勵他們參與了一場每個人要對抗所有人、人人相互利用又相互對抗的斗爭。這一斗爭決不包含帶來學術革命的危險,相反,它以自己的邏輯促進這一包含時間性距離的體制和秩序的延續和繼承。一方面,這是因為參與競爭就意味著承認競爭有著共同的目的,而另一方面又因為競爭在任何時刻都局限于大約位于同一起跑線的競爭者,還因為仲裁者是那些占有更高位置的人?!比鄙倭藢W術敬畏之心的所謂“創新”究竟能有多大的新意和貢獻呢?人類的知識由此而得到了多大增長呢?是否推進了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呢?另一方面,在教育行政化的體制下,與學術卑微相對照的是權力的傲慢。學術自治和學術權利始終依附于權力的支配,學術自由因此得不到制度化的保障。異化的學術生態環境,既無法傳承大學的精神和理想,又使得學術創新能力低下、教育教學質量降低?!皩W術‘成果’在大量涌現,學術真金卻在不斷萎縮;學術市場熱鬧非凡,學術空氣卻異常浮躁?!痹诒砻婀怩r浮華的背后,難以掩蓋的卻是學術精神和大學理想的衰落。
三、健康學術生態環境的重建
作為制度化、組織化的大學,首先是一個秉承共同學術理想的知識共同體和精神共同體。尊奉著特定的理念、共享著一整套價值認同和學術話語。學術思想“只能于產生自己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只有當它發現它自己時,它才存在并且才是真實的”。學術研究活動遵循著自身的特定邏輯,過度的逐利思維必然使得學術創造發生異化。作為相對自治和自主的知識共同體,大學社會功能的實現,是在秉承其自身理想的前提下完成的。如果沒有了學術共同體的相對自治,大學就無法持續地成為思想文化的中心和培育優秀人才的基地。制度正義是首要的正義,矯正異化的學術生態環境,應當從制度建設著手。建立真正的現代大學制度和良好的學術生態環境,是保障大學精神和文化持續發展的根本。學術生態環境的惡化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首先,涉及學術研究與學術管理體制的關系。大學的行政化建制是我國高等教育的基本模式,盡管“去行政化”的呼聲在近年頗為響亮,但卻困難重重,行政化的管理仍將是大學制度的主流格局。在這種現狀之下,學術活動缺乏獨立性,嚴重地依附于行政權力。比如,學術資源的行政控制,行政權力支配學術權力,行政權力對評獎、職稱晉升的全面管制等等。由此,學術研究并未遵循自身的邏輯而展開,學術的內在規定性時時處于行政的權力邏輯規訓和支配下。缺乏學術獨立和自由,必然導致學術想象力和創造力被圈定在權力的邏輯中,也就無法真正地推進學術發展。在本真意義上,學術研究工作是人類存在的一種活動,其特質表現為思維活動、觀念更新與知識生產。它構成了人類文明熠熠生輝的精神基礎和必要前提。學術研究和思考的領域“無窮大”,從浩瀚的星空到不可見的微觀世界,從形而上的思維世界到現實具體的生活世界。既包含對可見物理世界的研究,也涵括形而上的純思維活動。作為思維活動的學術,并沒有不可思的領域,但卻有邊界,即受限于人類自身的理性———人的邊界構成了思維的邊界。打開人類知識的演進史,就可知學術本身并不以明確的功利為首要目的,它首先表現為一種單純的思想上的愉悅,之后才被人們運用于現實生活之中。真正的思想者,“他們的活動本質上不是追求實用的目的,而是在藝術、科學或形而上的思索尋求樂趣,簡言之,就是樂于尋求擁有非物質方面的利益”。當然,這并非表明學術活動缺乏現實關注的情懷。在思想本身的“原初狀態”里,它就是一種自由自在的思考。行政權力對學術活動的過度壓制和宰制,既違背了學術的邏輯,也背離了大學的獨立自治精神。行政話語主宰、壓制著學術話語和民主話語,學術資源的分配更多地受制于行政權力,造成了學術自由的匱乏和學術自治的虛無,最終必然導致學術創新精神、積極性和能力的衰減。其次,學術的承認和學術榮譽感對社會總體價值觀的臣服。這主要表現為在物欲主義和逐利主義對大學的影響。學術研究不再遵循學術生長的邏輯,反而,學術本身異化成了謀求經濟利益的工具。失去了神圣光環的學術,就必然演化為追求物質利益、謀求課題經費、各種頭銜和名望的手段。按照馬克斯•韋伯的看法,除魅之后的社會神圣結構被打破,逐步演化為一個形而下的“逐利的世界”,侵入到社會的所有領域而成為一個時代性的表征。學術研究同樣無法免于被侵蝕而獨保清純,功利主義成了學術的評判標尺和至上追求。再次,身處行政權力支配和物質利益誘惑雙重擠壓之下的知識分子,其價值的承認與最優化往往不是學術創造本身決定的。所以,也難以認真對待學術、虔信知識即力量、敬畏學術的尊嚴與高貴。學術與權力和功利纏繞一處,學術逐步功利化、趨利性和平庸化,催生出了另一種“時代的喧囂”———有理論而無思想、刊物大于觀點、課題經費至上、普遍的學術墮落、抄襲成風。虛假繁榮的局面,既無法傳承或創造出一種學術傳統,更無法創造出世界性的知識貢獻。
生態理念注重的是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在環境藝術設計中融入生態理念,能夠在傳統的設計基礎上采用各種保護自然環境的措施,在構建具有藝術創新性的空間的同時,降低對環境的污染,保證物質資源的循環利用,從生態保護和空間設計的整體上實現景觀服務于環境。
1.環境藝術設計注重生態理念的指導可持續的發展理念是環境藝術設計的基本理念之一。環境藝術的生態設計就是在設計過程中注重采用生態理念作為指導,促進生態環境的平衡,保護自然物種,實現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隨著人們保護環境意識的不斷增強,生態理念在環境藝術設計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在環境藝術設計的過程中注重從手法上進行摸索,以便能夠達到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促進生態系統的保護和循環發展。從各個地方的建筑設計或景區環境設計都可以看出生態理念已深入人心,如生態旅游村、原生態森林公園越來越多,循環利用水資源越來越得到認可并付諸實施。
2.環境藝術設計注重生態環境的恢復和發展自然環境本身就具有較強的恢復、凈化功能,但是在長期超負荷的污染物的侵蝕下,自然環境的凈化速度遠遠趕不上人們的破壞速度。在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的自然環境面前,環境藝術設計師面臨著極大的挑戰,他們更多的設計任務變成了垃圾場的設計、污水處理廠的設計等,本著生態理念思想對生態環境進行改造已成為環境藝術設計師的一項重要任務。環境藝術設計師在注重恢復環境的同時,還需要注重促進生態環境的有序發展,促進生態系統的不斷完善。其實,環境藝術設計師早在20世紀中后期就已經開始采用既保留又利用的手段進行環境藝術設計,這種設計手法主要是在保存原材料的基礎上進行再利用,強調的是再合理利用,達到因地制宜、循環利用的目的,既保護了資源,又滿足了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生態系統。
3.環境藝術設計注重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環境藝術設計的較高境界是既滿足社會公眾的需求,又充分發揮資源的利用效率,在環境藝術設計中注重資源的開發,也保證資源的循環利用。在設計過程中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正確處理廢棄物,因為只有保證資源的開發與廢棄物的循環利用,才能讓生態系統實現平衡。許多現代化的設施充分展示了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如,當前最典型的壓膜木質材料,在充分利用木屑的同時保證了對木質材料的需求,在環境藝術設計中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原材料設計各種新穎的作品。另外,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尊重自然資源的發展,通過可持續的方法進行環境藝術設計,也是環境藝術設計中注重生態理念指導的重要表現。
二、結語
積極方面的影響、水利工程設施在建設完成之后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在短時間內不會體現出來,但是卻能夠有效的增加社會的經濟效益。在水利工程設施建成之后,對于水利灌溉、減弱洪水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小自然災害帶來的威脅,從另一封面來說也為人民提供了一個比較穩定的生活環境,使得人民的生活有了基本的安全保障。水利工程設施的建設相比與其他工程設施來說,成本較低,而且屬于不會產生太大的環境污染的工程,在水利工程建成后可以大大減輕水資源缺乏的壓力與地區之間跨流域調水的運輸壓力,并且在枯水期時也能解決部分地區嚴重缺乏水資源的問題。因此將水庫的建設放在至關重要的位置上不是沒有理由的,在改善水庫周邊地區水質條件和增加水體的自凈能力上,水利工程建設又起到了保護自然環境的積極影響。
2.水利工程建設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
2.1消極方面的影響
水利工程的建設對于當地的生態環境必然會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在水庫建成后,下游河道的流量過程將會被改變,而水庫在存蓄汛期洪水的同時也存蓄了非汛期的基流,這樣則容易導致下游河道水位的降低甚至斷流。除此之外,水利工程建成后周圍將會出現很多生態環境問題,下游的天然湖泊容易面臨干涸的威脅,入??诘奈恢脤⑷菀仔纬珊K构嗟膯栴},尤其對于航運業以及水產養殖等都會產生較為嚴重的消極影響。在水利工程建設完成之后,庫區周圍地區在水庫蓄水后,輸水渠兩側的水分大量滲入地下后,地下水的水位同時被抬高,則庫區周圍附近的土地就會被浸沒從而導致土地的鹽堿化、沼澤化等問題。
2.2積極方面的影響
由于我國水資源匱乏,而且地理分布不均勻,因此進行水利工程的建設將會大大改善我國水資源缺乏的現狀。在水利工程建設中,跨流趙小宏綏化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黑龍江綏化152062域調水工程就是很好的例子,跨流域調水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地區的水資源危機,也大大改善了因缺水地區經濟發展緩慢的困境。在我國水利工程的建設中,南水北調工程作出了表率,這項龐大的工程建設完成之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的解決了我國南北地區水資源嚴重分布不均的問題,在緩解了北方地區缺水危機,滿足了工業生產用水需求的同時,也大大減少了水資源分布不均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除此之外,大型的水利工程建設有抵抗沙澇的重要意義,例如三峽這樣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建設完成之后有效地解決了長江流域沙澇的問題,并且在建成后,由于庫區聚集了大量的水資源,蒸發量也隨之增多,水利工程設周邊地區的空氣濕度將會提高,這樣不僅有利于周邊植物的生長,也改善了周邊地區的環境,起到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作用。
3.實現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3.1建立健全生態環境影響
評價體系為了在水利工程建設的過程中保護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建立健全生態環境影響體系。在進行水利工程施工之前,工程師應當認真勘察并且記錄施工地區的周邊環境,然后對于日后建設以及建成后將會產生的影響作出科學全面的評估分析。水利建設的工程師在設計環節中應當堅持保護生態環境的原則,不斷完善防治手段來減輕水利工程建成后將會帶來的消極影響。在制定科學的生態環境影響評估體系需要注重水利工程建設對經濟和生態環境這兩個方面的評估結果,力求實現經濟效益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與水利工程發展三者的協調共同發展。在建立健全生態環境影響評價體系的過程中個,工程師和相關科技人員應當充分考慮社會、環境、經濟、人民等多方面的因素,認真評估生態環境的實際價值,從而做出水利工程建設的可行性方案,不斷完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體系。
3.2注重水利工程的建設規劃與選址
在水利工程的建設設計環節中,由于河流的流域狀況將會發生很大的改變,因此在水利工程的設計環節需要對河流進行重新的規劃評估,在堅持生態環境可持續理念的前提下,保證河流流域規劃的合理性與嚴謹性。在水利工程建設的前期,尤為重要的是選址工作,盡管水利工程的建設多多少少會給周邊地區的環境以及人民的生活帶來影響,但是工程師應當盡量選擇對于生態環境影響較小的地區,并且降低移民率。這就需要工程師和相關科技人員在水利工程設施的建設初期做好水利工程的建設規劃與選址工作,并且做好合理的評估與估計,將可能造成的影響降到最小,最大程度的提升水利工程建設的積極作用。
4.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