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02 00:57:3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美術欣賞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幼兒美術欣賞教學是幼兒美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欣賞不是簡單地展示出來,更重要的是引導幼兒進行認真的觀察體會,理解作品的內容形式,不斷提高其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而教師作為引導者,其自身素質是影響幼兒欣賞活動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民主、和諧、輕松的教學環境是我們倡導的宗旨。
一、美術欣賞在幼教活動中的意義
美術欣賞作為一項基本的美術教學活動,在不同層次和不同程度的教學中存在著,是學習美術不可缺少的學科。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美術欣賞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們可以通過欣賞了解人類不同歷史階段的繪畫種類、繪畫特征及每個時期的美術創作背景,了解作品的風格。美術欣賞對提高學生審美文化素養,拓寬創作視野,弘揚人類正義精神,確立開放、寬容的審美心理,重構知識結構有著積極意義。
美術欣賞可以提高幼兒對藝術的興趣,培養幼兒的審美創造力,發展幼兒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能力。同樣,美術欣賞也是對幼兒教學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它能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能使幼兒運用感知、記憶、經驗、知識對欣賞內容進行感受、體驗、分析、判斷,從而獲得審美享受和教育。
幼兒美術欣賞作為一種教學手段,是幼兒美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美術教育中,欣賞與繪畫、手工、玩具等內容有機結合,構成美術教育的完整體系。我們必須了解幼兒的欣賞接受能力和范疇,才能為幼兒欣賞教學做好前提準備。首先,幼兒認知美和欣賞美是需要時間和方法的。美的欣賞具有自身的規律和特點,生活中美的形象、美的形式隨處可見,但幼兒對這些美不一定能直接感受到,需要教師通過一定的方法來幫助其提高審美能力,達到審美目的。其次,幼兒美術欣賞能豐富幼兒的知識,開闊幼兒的視野。人們既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認識世界,也可以用藝術的方法來認識世界。前者是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后者是具體的形象思維活動。三至六七歲幼兒的思維特點就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是需要用藝術來豐富知識、開闊視野的。因此,在美術教學欣賞中,幼兒通過欣賞教學可以了解許多個人經歷無法得到的豐富知識。
二、幼兒美術欣賞的范疇
美術欣賞是美術教育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是對美術作品的一種和諧的、令人愉快的、思想上無拘無束的探索。其目的在于加深對美術作品中美的理解,提高審美意識,培養兒童的審美敏感性,使其在生活中更加有信心,能主動地、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兒童的美術欣賞活動是一種審美活動。在美術欣賞過程中,兒童充分調動他們的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心理因素可以對美術作品的形式及其意味進行充分體驗和認識。幼兒對美術作品的欣賞是有選擇性的,什么樣的物象他們可以感知、接納,接納到什么程度都受其感知能力和內在情感結構的制約,表現出來的特征也不盡相同。因而,我們進行美術欣賞活動前需要了解幼兒審美能力的發展狀況,了解不同年齡幼兒對生活中美的物象的認知程度和接受程度,以便能使欣賞活動真正達到提高幼兒審美能力、陶冶情操的效果。
實際上幼兒在出生2-3個月時就對生活中的光和聲有了明顯的感知,并能夠逐漸熟悉某種形象和聲音,過了4個月,它就會主動尋找光源和聲源,5個月后就可以有意識地去伸手抓摸自己感興趣的物件,并能通過手足舞蹈和咯咯的笑聲來體驗人生最初級的審美樂趣。
2-3歲是幼兒能夠欣賞具體形象和感知具體情節的階段,幼兒情感是單純的,他們為之陶醉的事物都帶有某種幼稚的特征。簡單的形狀、單純的顏色以及單純的情節都能引起這個階段孩子的共鳴,而一些深沉、含蓄的表現很少對幼兒產生影響。幼兒的經歷有限,他們的內在情感比較單純、自然,審美體驗也是單純的,已有經驗的參與比較少,也沒有成人那么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能力,他們的審美體驗更多的是對物象感知的認識及伴隨著的感性愉快。
幼兒過了6歲以后,大腦機能日趨完善,其中一個非常突出的標志,就是大腦興奮和抑制過程都有了明顯增強。精力的充沛給幼兒的審美提供了足夠的能量,他們的審美能力已相當成熟,藝術才華也逐漸顯露。歷史上許多馳名世界的偉大藝術家都在幼兒階段表現出了驚人的才能。
一般來說,幼兒欣賞的美術作品大致包括3類:
1.經典性的美術作品:包括古今中外各種題材的美術作品、雕塑及工藝美術品,這些作品有著較高的藝術性,對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最有幫助。
2.兒童畫家創造的美術作品:這些作品是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創作的,深受幼兒喜愛。
3.幼兒的繪畫:包括國內外的優秀幼兒作品,同園同班孩子較好的、富有創意的作品,這些作品距離幼兒情感最近,最容易被他們接受和理解。繪畫作品的欣賞,在幼兒的欣賞活動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美術作品是人類情感和智慧的結晶,能夠使幼兒欣賞到在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物象的美,使幼兒的審美層次不斷提高、不斷延伸。而對好的欣賞作品,要使幼兒產生美的感受,產生更豐富的聯想,并能夠用藝術的語言和詞匯表達出來,還需要教師掌握正確的指導方法。正確科學的方法和富有情感的語言,能夠使幼兒、教師和欣賞作品融為一體,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似與不似的審美評價
幼兒對美的感受是階段性的,每一個階段對形象和色彩的理解和感知是不同的。在造型方面,幼兒一般喜歡看一些具體的、簡練的形象,在色彩方面,他們也總喜歡鮮艷和絢麗的色彩。就單一色彩的物象與五彩斑斕的物象來說,幼兒一般喜歡后者,因為后者的色彩對視覺的沖擊力較強,并且能夠激發幼兒多方面的聯想,也最能使他們感到興奮和愉快。這種憑借好聽好看韻標準來判斷對象的美丑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幼兒在審美力發展提高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階段。但是審美畢竟是一種寬泛的精神活動,它的內涵并不局限于這種初級的標準當中,粗獷的造型、滯重的色彩在繪畫當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也從不同角度傳達著美的信息。如果要使幼兒能夠真正切實地欣賞這樣的美就要跳出初級標準的束縛,向更高層次升華才行。
似與不似的審美標準是幼兒美術欣賞中一個很重要的層次。在藝術觀念上,中國傳統藝術的審美是以道德為價值判斷準則的。中國傳統歷來講究作道德文章,把繪畫的功能也定位于“明勸戒”、“著生沉”這一輔翼道德的層面上。中國傳統繪畫雖然在技法上是注重筆墨的,但在作品的內涵上也是借物詠懷,抒寫胸中逸氣。因此,歷代的繪畫作品中大多都能看出作者表達興趣和情緒的痕跡。幼兒在欣賞繪畫作品時可以從似與不似的角度,由教師悉心引導去觀察,去擴展自己的思維,拋開具象的束縛,主觀地去理解作品。因為幼兒的思維還處在動作思維到形象思維的過渡階段,一時還不具備抽象思維的能力,這時教師的啟發和引導就顯得尤其重要??傊?,讓幼兒理解藝術源于生活,必須讓他們直觀地感受到作品須接近生活才行。因此,欣賞美術的似與不似不能以對錯的觀點來評價,不能隨便否定,而是應該循序漸進地幫助幼兒逐步提高。
四、教師審美素質的提高
在幼兒欣賞活動中,涉及美的內容是寬泛的、多彩的,而對美術作品的欣賞是幼兒美術欣賞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調查顯示,幼兒園課程中美術欣賞活動開展得并不理想,有的幼兒園甚至沒有把這種活動列入課程,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美術欣賞是一個觀察、體驗、品味藝術作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進行感受、體驗、分析、判斷,從而獲得審美享受以及一定的美學知識。通過不斷的欣賞學習可以提高人們的審美趣味,陶冶人們的高尚情操,直接或間接地接受教育,從而發揮其社會功能。普通高校加強和實施美術欣賞教育,是抓好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一般來講,素質不單單是專業知識的技能,還包括很多直面人生的能力和各方面的修養,如道德素質、生存能力、應變能力、潛在能力、動手能力、審美能力、藝術修養等等。特別是在心理素質方面的能力的培養,在感覺、知覺、記憶、思想、想象等心理活動中所體現出來的各種能力的傾向,如逆反、好奇、注意力、興趣、情感、動機、意志等這些將構成心理素質的總體,而這些又直接影響著創造力的發揮。
人的視覺認識是從自然主義開始的,盡管一個立體的自然場景不像是一幅圖畫,而一幅平面的圖畫都被看作是一個真實的世界,公眾要求藝術家在一塊想象的舞臺上把生活的故事表現得栩栩如生。教師經常聽到學生說:“我看懂了這幅畫”,或是“我看不懂這幅畫”,他們也許是僅限于理解了畫的表面畫了些什么內容,而不會欣賞畫面內在的表現手法和含義。在這種認識方法中,絲毫沒有審美氣息。WWW.133229.coM藝術是以感知為基礎的,人們認識美、發現美、鑒別美、創造美都離不開感覺,這種感覺決不是依靠某些邏輯推理或者數字計算,比如對畫面物體和人物的比例關系的把握就是如此,比例本來是數字形態的東西,我們可以依據數理邏輯變換出多種方案,但是,只有使數字形態視覺化以后,才能靠感覺來比較、推敲、判斷出美與不美。而對藝術的感受力的加強,就會迅速找到它的美的所在,再從色彩上來分析,色彩的構成要素十分復雜,色彩的生理效應更為微妙,色彩美感的個性特征更強,盡管有著十分詳盡的色彩理論,有著各種色表,色立體和各種配色寶典的工具手冊,也只能對色彩的學習與使用起一定的指導作用,最后如不能落實到視覺感覺上來,總是不行的。正如音樂家對樂感的感受、舞蹈家對肢體語言的感受、書法家對筆墨揮毫的感受一樣,他們無一不是憑借著一種強烈的藝術感覺來實現著藝術的升華。
具體到普通高校的美術欣賞課,教師要通過審美教育來豐富與開闊學生的審美天地,讓學生感受到全面與完善的藝術教育,對于非藝術專業的學生來說,并不要求他們了解太多的繪畫技能,通過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使其學會一些美術常識及學會如何欣賞。如通過中國美術史論的欣賞,懂得各門類畫種的美感特征與技法特點,懂得其透視上的高遠、平遠、深遠和散點的運用,用墨上的濃、淡、干、濕、焦所產生的藝術魅力和創境達意的藝術手法。美術作品及美術現象的種類繁多,比如從種類上分:油畫、中國畫、水彩水粉畫、版畫、雕塑、建筑、民間美術、現代美術等;從時間上分,外國美術有:原始與古希臘、古羅馬美術……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18、19世紀歐洲美術直至現代抽象藝術等,中國美術有:新舊石器時代的美術、商代青銅器、秦漢石雕、魏晉壁畫以及唐以后的繪畫;從作品的內容上分:人物、風景、靜物、風俗畫、宗教畫、裝飾畫等;從藝術流派上分:西方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以及后面的印象派、野獸派和立體主義、超越現實主義等;中國畫中顧愷之的《傳神阿睹》,吳道子的《吳帶當風》,范寬、郭熙的《高山仰止》……這些美術欣賞的內容,可自成體系,但也有局限,教師要將這些內容有機地聯系起來,尋找切入口,達到最佳效果。
首先,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各種角度建立“真實”的概念。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對真實有不同的理解。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安格爾的“古典主義”,畢加索的“立體主義”,以及非洲的木雕,中國的農民畫等等,于創作者來說,都是真實的。因為每位藝術家都以自己內心中的“真實”的尺度來描繪對象。但是它們之間在觀念上、風格上的差異卻是相當大的。同樣,作為欣賞者來講,每個人也會因修養、知識、性格的不同而對“真實”的體系標準做出不同的判斷。那么我們教師應該教給學生什么呢?
英國的藝術家和批評家艾瑞克·牛頓曾十分形象地將藝術品比作一層層剝開的洋蔥,表皮是“再現層”,表皮之下一層為“詮釋層”,再往里一層稱為“審美層”,也就是講,看一幅畫,首先我們看到的是畫面表現的內容:人物、場景或是一些抽象的符號。其次,再看一看畫家是用何種方法來表現,如構圖、線條、色彩、筆觸以及總體的表現符號等等。最后,綜合以上兩點,想一想作品給你一種何樣的意境,強烈程度如何,是否領悟到了一種以語言、文字所不能表達的體驗,如果有了,那應該是基本上看懂了。
現在我們拿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來作為欣賞對象,第一眼的印象是一個安詳、溫和、完美的女性形象,然后知道藝術家在應用了科學的方法在繪畫觀念、技能上采用的獨特方法。然后,將其和以“神”為主導的中世紀作品相比較,《蒙娜麗莎》那傳神的眼睛和會心的微笑,是對人生的充分肯定,是對人性的贊揚,從而表達了作者的人文主義思想。類似的表現技法,在今天屢見不鮮,但在那個年代,那個歷史環境下有如此成果,確實是相當有藝術價值的。
我們再以畢加索的現代作品《格爾尼卡》來欣賞,畫面中的各種奇怪造型令初見者費解,然而那種具有張力的感覺是每個人都感受得到的。接下來,如果我們了解了牛頭是殘暴與黑暗的象征,馬是民眾的象征,孩子的哭號掙扎的形象以及立體主義的基本造型方法與法則,那我們就會知道畢加索在畫中表現了人民受到各種苦難而造成的暴烈恐怖的氣氛,畫家用犀利的筆觸表達了他對法西斯的仇恨與宣泄,而立體主義就是他觀察、表達事物的一種表現方法。
在美術欣賞課中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懂得,美是具有多樣性的,但又有一定的內在聯系。藝術的價值并非在于精確地摹寫事物的表象,而在于表現出事物的本質以及傳達作者對事物的理解和情感。藝術史告訴我們,藝術的發展有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外部世界向內心精神狀態發展的過程。從每個時代所留下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們對前人的成就都有所發展,有所創新并和時代緊密結合在一起。僅看懂一幅作品或是幾幅作品并無太大的意義,只有通過大量的、不同風格的作品欣賞,并且使這些作品在腦子里串起來,形成一定的概念和框架,逐步建立起學生自己的審美價值系統,這才算真正地學會了欣賞。
美術是一門與千家萬戶息息相關的藝術,非藝術專業的美術欣賞教學又是人生感知美術審美教育和美術技能教育的重要階段。讓美術從美術家的小天地中解放出來,“飛入尋常百姓家”,讓大學的美育教學工作立足于審美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廣泛地參與審美活動,從被動地接受美育變為主動地需要美育。逐步形成健康的審美觀念,使學生在審美活動中實現自身精神意識的升華,對造就一代人的高尚情操和社會風氣也是大有益處的。
參考文獻:
[1]《中國美術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改變美術欣賞教學展示手段
多媒體技術在美術欣賞教學中的應用從根本上改變了美術作品的展示手段,對從本質上依賴視覺聽覺直觀材料的美術欣賞教學而言,多媒體的應用在作品展示上是一項重大改革。傳統美術欣賞教學過程中,由于美術作品信息獲取、處理、展示的手段匱乏,學生只能夠欣賞到教材中已有的圖片和介紹,教學中授課的內容多局限在教師講解的知識本身,深入和擴充不足,學生難以對美術作品全面了解。多媒體技術以計算機為基礎,把圖像處理功能、語音處理功能、視聽操作技術集成在一起,而且把直觀的語音、圖像等信號轉變成統一的數字信號,方便計算機對其進行處理、編輯、變換和存儲,使得作品在展示時更加具體化、可視化和豐富多彩。因此,多媒體技術在進入美術教學中后就得到快速發展,使得美術欣賞教學手段得到快速改變。
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是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重要條件。采用集多媒體技術的圖像、動畫、音樂、講解等于一體的教學方式具有鮮明的視覺效果和多彩的展現效果,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多媒體對美術作品進行形象直觀的演示,可以引導學生自由思索和想象事物的本質及內涵,加強了美術作品信息的欣賞廣度和深度,使凝固在美術作品中的靜態美升華為動態美,有效激發他們的審美主體因素和心理功能活動,從而產生強烈的美感吸引效應,進而提高其對美術欣賞的學習興趣。多媒體美術欣賞教學可以巧妙地運用現代技術創造活躍真實的氛圍,可以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將學生帶入美術作品欣賞的獨有意境中,使學生切身體會作品的美妙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從而進入良好的美術欣賞學習狀態。例如,服飾廣告作品欣賞中,動態立體的場景可以促使學生感覺身在其中,從自身角度對作品進行欣賞和評價,學習興趣和激情容易得到激發,從而喜歡上美術欣賞。
3.提高美術欣賞教學效率
提高美術欣賞教學效率即提高教師的授課能力,多媒體技術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教師只需要在課前做好備課,將課堂上需要欣賞和講解的知識用高質量的圖像、簡潔的文字、美妙的音樂和吸引人的影像等進行多媒體播放,就可以節省教學中大量的講解、作品的變換展示、問題的解釋等所需的時間;其次,多媒體技術的使用可以讓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展示和講解大量的信息,可以留給學生更多的思考時間。例如,在欣賞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三杰”的美術作品時,由于他們的代表作較多,多媒體技術的使用就可以彌補傳統實體化作品尺寸小、清晰度低、切換慢的缺點,在一節課中可以完美展示幾十幅作品,還可以對不同作品、不同角度欣賞畫面進行對比分析和演示,可以使學生在欣賞過程中能夠較多地、系統地、連續地欣賞他們的代表作品,根據欣賞進行思考和點評,達到學習的目的。又如,欣賞世界奇跡“兵馬俑”,由于學生已在教材上看到過許多類似的圖片和講解,對其熟悉的同時又缺乏深層次的感受,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兵馬俑”高清視頻、圖片、背景音樂、時代背景和風格講解等于一體的課件,以明確的邏輯思維向學生展示大量的信息,可以減少教師的講解,促進學生的探索和想象。
4.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質量
多媒體技術可以為美術欣賞教學提供圖像、聲音等視覺和聽覺的交互界面以及交互操作功能,便于創造出各種不同的豐富情景和意境氛圍,能夠對學生美術欣賞產生多種感官上的綜合刺激,使學生可以通過人機交互界面方便靈活地操作學習狀態和內容,以自我主動欣賞代替被動欣賞,提高學習效果。多媒體技術把電視電影播放機所具備的視聽功能和計算機快捷方便的交互功能相結合,產生一種新的圖像、聲音、語言、操作于一體的人機交互系統,可以實時控制和立即反饋。在這種美術欣賞教學的環境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思維模式選擇所要欣賞的內容和方式,可以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美術作品進行欣賞。這種利用多媒體技術的交互式新型教學模式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促使其在美術作品欣賞中提升發現、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提高學習質量。
5.提高學生素質和理解作品內容美的能力
美術欣賞教學的最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思想道德水平,當前美術欣賞教學忽視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多媒體技術可以在美術欣賞教學中滲透道德教育和素質培養的內容。在美術欣賞過程中,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和呈現純潔、高尚的作品和氛圍意境,讓學生在欣賞作品的同時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美的感召和熏陶,自然而然地接受審美教育。如人物作品徐悲鴻《愚公移山》的欣賞,配上艱辛苦難的背景和辛酸的音樂,可以讓現代學生體會生活的來之不易,由此產生動人的藝術力量。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美術欣賞教學,可以有效展現出美術作品的內容美,內容美是指作者通過美術作品塑造形象,進而再現作品代表的現實生活。美術作品內容廣泛,內涵深奧,令人難以理解,多媒體的運用有利于學生認識和理解作品的內容美。如對美術作品進行欣賞時,可以提前進行編輯,對關鍵部位和內容進行剪輯,逐步播放和欣賞,可以促進學生自我理解作品表現的內涵和背景等,提高其對事物內容美的理解能力。
二、多媒體技術在美術欣賞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1.美術欣賞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要先進
多媒體技術在美術欣賞教學中的應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與傳統美術欣賞教學手段相比更是體現了巨大的優勢,體現在創設情境、美術信息資料詳盡、欣賞效果直觀、教學方便快捷等方面,這些優勢也明顯表現在多媒體技術在美術欣賞教學的應用中。多媒體美術欣賞教學手段技術先進、方法新穎,它由教師在課前做好電子課件和備課工作,課堂上可以直接與學生進入作品所展示的社會情景中進行互動,教師的知識得到順暢教授和傳輸,學生的欣賞和學習自主、自覺。這種教學手段不但可以提高美術欣賞教學效率效果,還可以引導學生情感抒發,綜合素質得到培養。
2.美術欣賞教學中應用多媒體軟件要精選
多媒體技術在美術欣賞教學中的應用除了計算機硬件設備的強大功能外,更主要的在于多媒體軟件多功能性,多媒體軟件的精選主要包括計算機教學軟件選擇和美術欣賞教學課件制作。
(1)計算機教學軟件的選擇。
計算機教學軟件主要是在提高美術欣賞教學效率、效果中起到輔助工具的作用,從教學軟件在課堂中扮演的角色可將軟件分為三類:第一類軟件屬于教學輔助工具。這類軟件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和學習效果,如Word、PowerPoint、Photoshop等,這些簡單常用軟件在美術欣賞教學中應用較多,其中Photoshop應用十分廣泛。由于美術欣賞需要大量相關的圖片,同時需要在欣賞中展示出圖像各種不同的效果,就需要通過Photoshop軟件對其進行顏色編輯、特殊效果添加等處理,使得美術作品展現出更加抽象、逼真,具有觀賞性的效果。第二類是教學功能軟件的設計,一般包括教學和練習兩個部分。教學部分是指由教師將需要教學的內容按類進行設計,分為不同單元模塊,對各個模塊嵌入美術作品的相關信息、需要傳輸的知識、提出的問題等;練習模塊設計是指教師提供軟件或端口,里面設計好美術欣賞后的題目,學生進入作答。這類軟件主要促進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操作能力。第三類軟件是教學仿真系統,這種仿真教學主要是創造強烈的幻覺和真實的環境,使學生感覺自身處于美術作品作者所需要表現的思想環境下,在身臨其境的感覺下對作品中的人物角色進行欣賞。雖然這種軟件技術目前在美術欣賞教學中尚不成熟,應用較少,但是其效果和應用前景毋庸置疑。
(2)美術教學課件的制作。
教學課件的制作是多媒體技術在美術欣賞教學中最主要的應用。教師可以在課件備課時,運用感性的認識理念以輕松靈活的教學方法將美術欣賞的內容展現給學生,給人帶來新的感受、新的觀念和思想等。然而,受到市場經濟、現代科技和教師素質的影響,現在教學中絕大多數只是應用PPT做出簡單的課件,在課堂上播放給學生看,原本提高教學質量的多媒體技術卻成了教師偷懶、完成教學任務的工具,達不到良好的欣賞效果。因此,教師要合理設計和制作課件,使其在質量和效果上滿足美術欣賞的需要,這樣的課件才能真正體現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多媒體技術在制作課件中展現其強大的功能,可以根據教學需求制作不同格式、不同風格、不同模式的課件,如順序講解的PPT演示型、互動教學的交互型、激發興趣和吸引性的視頻播放型等,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強大的人機交互功能,根據自身能力對應教學需求選擇和設計不同的課件,確保美術欣賞的良好表現力和感染力。
3.美術欣賞教學中應用網絡多媒體教學要靈活
網絡多媒體教學成為E-Learning,是指利用多媒體技術和因特網相結合手段實施教學活動的過程,它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和豐富的網絡資源,實現的新型教學方法模式。網絡多媒體在美術欣賞教學中的應用主要是以多媒體技術為基礎,以網絡為載體,實現美術欣賞在龐大的信息、多維的空間、創新思維等方面的突破。網絡多媒體教學在美術欣賞中的應用是美術欣賞教學的飛躍,主要有四個方面的應用優勢:一是美術欣賞過程中可使用的教學信息資源更為充分。它不受時間、空間、地域的限制,使用世界范圍內的所有美術作品相關信息資源;二是學生自主控制美術欣賞作品信息資源的倍增。網絡多媒體更加注重人機交互操作,學生在老師的教學傳輸知識外,還可以根據自身實際需要和知識水平選擇不同的學習內容和資源,對喜歡的美術作品進行探索和欣賞;三是學生在美術欣賞時進行多向交流的機會增多。在自我選擇美術資源進行欣賞時,可以在聊天室、論壇上發表和討論自己的欣賞體會和觀點;四是美術欣賞學習方式得到徹底改變,教學更具有開放性。網絡信息的應用使得美術欣賞教學以自主學習為主,學生欣賞美術作品也不再局限于課堂教學。老師可以私下組建美術欣賞學習網絡小組、虛擬空間室等平臺,師生可以在不同地點進行實時視頻語音交流,這種開放性教學平臺可以使學生各抒己見而不受影響,學生的不同意見都會得到體現和參考,也可以彌補老師教學信息的不足。
三、多媒體技術應用的局限性和存在的問題
美術是造型藝術,美術欣賞教學的根本離不開大量的直觀教學,多媒體技術提供了豐富的美術欣賞信息和教學內容,獲得了美術教師和學生的喜愛,但是,多媒體技術在美術欣賞教學中的應用也由于其本身的特征和社會現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相關問題,這些問題在美術教學過程中不容輕視。
1.局限性
多媒體技術在美術欣賞教學中的應用雖然帶來了方便和豐富性,但是其局限性十分明顯:一是多媒體技術在美術欣賞教學中的應用不徹底,設施完善后得不到全面發揮,許多學校教師教學時只重視硬件忽視軟件,造成了多媒體技術的浪費;二是地區間經濟差距導致貧困地區和偏遠地區的學校難以配備多媒體設施,學生在美術欣賞時享受不到多媒體技術教學的樂趣和優勢;三是師資力量普遍薄弱,難以掌握多媒體技術對應的圖形編輯、軟件編制、軟件運用等,難以在美術欣賞教學中深入應用多媒體技術。
2.存在的問題
一是多媒體教學從多樣化逐步向單一化轉變,損害了學生的美術欣賞興趣。多媒體教學雖然帶來了新的教學方式和理念,但是絕大多數教師都是以“打開電腦多媒體→導入美術作品的課件→播放及欣賞”模式進行教學,缺乏互動教學和主動教導學習,降低了學生的興趣;二是形式花俏、內容雜亂,學生欣賞時看得眼花繚亂,造成視覺疲勞,干擾了美術欣賞的真正內涵,影響了欣賞效果;三是網絡多媒體資源信息量太多太雜,學生難以把握美術欣賞的主線和關鍵信息,容易接受錯誤的觀點,不但降低了美術欣賞的藝術性,而且自身理解能力和新穎觀點也受到被動影響。
四、結語
論文關鍵詞:地方高校,公共藝術選修課,課堂教學,改革
公共藝術選修課主要是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初步了解與我們日常生活具有緊密聯系幾種主要的藝術表現形態,例如音樂、美術、書法等,對古今中外優秀的藝術作品進行學習和欣賞,把握不同藝術類型的特點和審美要求,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促進學生素質發展的目的。所以教育學論文,目前全國高校普遍都開設了公共藝術選修課,把開展藝術教育作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之一,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藝術教育的重要性正逐步被全社會認可和接受。
但是,我們同時看到,目前高校中開設的選修課還存在一系列問題,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和認真探索。例如,相關教材缺乏,教學難易程度很難把握;教學手段單一,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監控體系不完善,教學效果難以保證等核心期刊。尤其是對于地方性高校來說,除了面臨上述問題之外,還存在著教材缺乏針對性、藝術教學中的地域性內容不突出等問題。而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也是教育教學目標得以實現的主要陣地。要想解決目前地方高校公共藝術選修課中存在的問題教育學論文,我們認為,可以從課堂教學改革這一角度入手,積極探索提高公共藝術選修課的有效途徑。
我們認為,地方高校公共藝術選修課的課堂教學,應該從以下環節來進行改革:
1.努力改變專業課課堂教學中以傳授知識和技巧訓練為中心的教學目的,引導學生在輕松自由愉悅的狀態下感受藝術的魅力,提高審美修養。
選修課與專業課的教學目的不同,選修課主要是針對非藝術專業的學生開設的,是通識教育,不注重專業技能的提高和訓練,主要為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滿足部分非專業學生的興趣愛好,或者發展他們某一方面的才能等。在現階段,很多高校公共藝術選修課的教學,普遍使用的是藝術史論方面的教材教育學論文,這就造成了過于專業化而忽視了非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影響到選修課的教學效果。所以,我們認為,公共藝術選修課應當以欣賞具體的中外經典藝術作品為主要內容,在老師的引導下,調動學生學習和了解藝術作品的興趣,使學生在輕松自由的狀態下深入領會藝術作品內在的文化精神和人文思想,獲得美的享受和感悟,提高審美修養。
2.廣泛運用現代多媒體手段,包括聲像資料和影視藝術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公共藝術選修課的教學活動,必須要兼顧不同專業學生的心理特點,要切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核心期刊。在這一過程中,僅憑老師枯燥的講解顯然無法實現上述目的教育學論文,這就需要借助聲像資料等多媒體手段的優勢,對藝術作品或藝術現象進行全面而精準的展示和解讀,加深學生對藝術作品和藝術發展規律的理解。例如,在中國繪畫作品鑒賞中,采用幻燈片的形式進行講解,可以極大拉近學生與美術作品的距離,提高學生對于繪畫作品的興趣。
3.加強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藝術的普及和教育活動。目前,國摘要舉措??梢圆扇∨c本地政府文化部門、博物館、展覽館、文化藝術院(團)、風景名勝區等機構共建審美(藝術)教育基地,實行多樣化的開放式的實地教學,采取實地參觀、考察、研究、賞析等方式,加強本地民間文化藝術的普及和教育活動,豐富和擴大學生的視野。
4.通過撰寫論文、課堂討論等形式,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保證教學效果,應重視對藝術作品欣賞的實踐能力的培養教育學論文,注重對藝術作品和藝術現象的個性化解讀,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活力,要嘗試借助布置平時作業或者安排課堂討論等形式,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能力。在論文寫作和集體討論過程中,不追求標準答案,通過學生自己在課后收集相關資料,經過討論、辯論等形式,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力、鑒賞力和創造力。
5.注重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的培養,加強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文化背景和專業技能等之間的聯系核心期刊。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藝術作品,尤其是從自身所學專業的角度來理解藝術和藝術作品,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思維。作為跨專業選修課,上課的學生都分別來自不同的專業,在課堂上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把選修課知識與日常生活經驗,尤其是專業技能結合起來教育學論文,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欣賞藝術和藝術作品,鍛煉和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例如,經濟學院專業的同學可以從經濟的角度對于清代中期“揚州畫派”進行解讀,進而進一步明確政治環境和經濟條件與藝術市場之間的緊密聯系。
所以,公共藝術選修課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目前地方性高校開設的相關課程還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問題,因此必須從課堂教學改革這一角度入手,積極探索提高公共藝術選修課的有效途徑,努力提升廣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及鑒賞水平,完善知識結構,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郭原.高校美術教育現狀與改革的思考[J].藝術教育,2009,(04):46-47.
[2]吳金銘.美術鑒賞教學之我見[J].教育探索,2007(8):72-73.
[3]韋靜濤.論高校美術鑒賞課創新教學[J].中國成人教育,2007(20):132-133.
[4]龐侃.淺談美術鑒賞作為高校通識課程的課堂教學構建[J].美術學刊,2011(3):62-63.
美術教育在學生的終身發展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現在很多人認為美術是藝術教育的核心,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素質教育的實施為學校藝術教育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素質教育離不開學校藝術教育,美育在推進素質教育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它在提高人的素質方面有著其他教育學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藝術教育對人的素質的影響,特別是對人的思想品德、人格境界、智力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是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因此,重視藝術教育同重視素質教育、重視全面教育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沒有美育就[dylw.net專業提供論文寫作,歡迎光臨]沒有完全的素質教育。美育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切入點,除了自身的重要性以外,還對其他各育起促進作用。但是有的地方美術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美術作品欣賞課不能僅限與學校室內進行。應擴展到社會和展覽館中。經常帶學生欣賞一些優秀的美術作品。并當面介紹作品,分析作品,所達到的教學效果是前者不可代替的。學生在藝術館內所看到的畫家的美術作品,這對教師在指導學生欣賞,分析作品時具備了真實的對象,對畫面上的構圖、筆觸、色彩的表現與處理方法,可直接給予批評、肯定。學生可以面對原作直接欣賞、研究,談出自己的看法。這與觀看幻燈、錄像及印刷圖片相比較,更有"原汁原味",更容易體會作品的精神與畫家的風格。直接面對作品上欣賞課更具有強烈的真實感,對行成正確的審美觀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也開闊了學生的藝術視野。
網絡平臺可以為教師建立一個美術資料庫,將一些名畫、建筑、雕塑、工藝等作品,通過掃描存入計算機。作為教學資料進行分類、編輯、保存。這樣,在上欣賞課時,就可以隨用隨取,大大增強了欣賞課的靈活性。再給這些資料配上相應的音樂和文字說明,使之圖文并茂、聲情俱佳,可以給學生以美的熏陶。充分利用視頻電影資料進行欣賞教學。這對欣賞革命歷史題材和現實題材的美術作品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它能把欣賞者的思想感情帶到當時的歷史背景和場面中去,更易體會出作品的主題思想,從中受到教育。教師利用課外指導學生收看這一方面的影視片,然后對教材所設及的內容作及時的補充講解。這樣通過看有關革命歷史片后,學生對《勝利渡江》、《開國大典》等美術作品所顯示的畫面內容接受起來就容易的多了。
美術是一種造型藝術,針對小學生來講,他們的美術知識是有限的,對作品的欣賞水平不高。學生在學習技能中會產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在欣賞美術作品時會形成各種情感。指導學生閱讀與作品內容有關的資料,便于溝通欣賞者與創作者對藝術作品所寄托的情感,引起心境共鳴,真正領悟到作品的主題思想。如:欣賞詩意創作畫時,我先讓學生去"讀",以中國畫《兩岸猿聲啼不住》為例。如果不讓學生理解這詩句的出處及詩的全貌,僅從畫面看到的是:重山相對的江流上漂著兩葉小舟,猿看不到,更不用說聽見猿聲了。但讓學生讀過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首詩后,才真正體味到這幅詩創作畫有著"深山藏古寺,柳暗花明"的妙處,不由的發出贊嘆:真可謂是一幅融視、聽為一體的詩意畫。通過欣賞這幅作品,既陶冶了學生的性情,又使學生了解了詩意畫的創作思路,體味到詩意畫的意境美?;脽羝虒W在于色彩透明、亮麗,投放的屏幕上的畫面較大,視覺效果強烈,這是圖片無法比擬的,因此教師有充分的時間邊講授理論邊詳盡分紹作品,分析畫面,及時向學生提些問題。這樣有助于他們積極思維,主動參與欣賞。西方的歷史畫、風俗畫、肖像畫和風景畫及我國美術史上的優秀作品時,就采用了幻燈教學。如:法國莫奈的油畫《日出》、《印象》,盧梭的《風景》,凡高的《麥田》等,使學生在新穎的教學形式中欣賞了這些作品,體會到風景畫具有濃郁的抒情意味,如同一首精致動人的田園詩,讓我們走進風景畫的世界。大致了解了這些作品的風格、流派,進一步了解了畫家的繪畫風格。使美術知識融會貫通,提高其審美能力。
視頻集聲、光、色為一體,把畫面呈現給眾,對作品進行全方位的介紹、分析,信息量大,比較適宜一些近、現代作家與作品介紹。例如:畫家林風眠的《春艷》等作品,讓學生了解畫家生平及繪畫風格、技巧。學生從中既[dylw.net專業提供論文寫作,歡迎光臨]欣賞了藝術作品,又對畫家有一個全新的了解。畫家的思想,繪畫風格無不給學生以感染。使學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更能進一步參與到文物的欣賞評述活動中來。讓學生了解考古過程的同時,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給予他們美的熏陶,力的震撼。
論文摘要:高中美術欣賞課堂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實施策略:創設美的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并做到德育與審美教育相互滲透;美術基礎知識的引導和作品欣賞相結合;注重作品的內容和形式的欣賞;尊重學生對作品的看法,注意溝通,共同參與。
美術欣賞是依靠人的理解力的增強發展起來的。這要求教師不僅知識要更新,能廣泛涉及中外古今美術史知識,而且要求教師的知識必須準確。高中美術課時安排少,在教學中不但要向學生傳授畫的基本技能,還要求在有限的課時內通過對學生不斷的啟發和熏陶,來培養他們感受美、認識美、創造美的能力。下面就高中美術欣賞課堂教學過程中審美教育的實施結合自己的實踐和理論學習,談談自己的看法和體會。
一、創設美的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實現審美教育的目的
很多美術欣賞課只是停留在簡單甚至膚淺的層面上,而高層次的美術欣賞應以一定的美術基礎知識為理論支撐,在美術欣賞教學中,僅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來評判美術作品,就是高中美術欣賞教學中基礎知識和作品欣賞不能并重的表現。很多美術欣賞課常常是煩瑣地羅列一大堆畫家和作品來平淡地介紹,對作品的創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歷史事件引導學生去分析評論的很少,這無疑限制了學生的藝術想象力和大膽評論對象的能力。整節欣賞課由老師當主角,學生當聽眾。講得平淡乏味,學生聽了反應淡漠,一堂課下來,學生根本沒有一點切身體驗欣賞作品所帶來的愉悅和深刻感受。長此以往,教師的思想里就日漸喪失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這一重要的教育目的,也偏離了美術素質教育的宗旨。同樣,以“美”和“不美”來評述美術作品,對高中生而言可以說是膚淺的,我們知道,“美”給人的感受是多樣的,和諧謂之美,悲壯謂之美,崇高謂之美,有形式之美,也有內容之美。美具有多元性、復雜性。所有這些,說明一點:作為教師應加強自身的美學修養,重視對學生的審美情操的培養,精心準備教案,積極為學生的學習創設一個美的環境。教師要積極運用自身的語言、教態、知識和各種形象的手段(如投影、范畫、故事、音樂等)通過有聲有色、有形的環境氛圍,使學生在處于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從而提高學生審美意識。
二、加深學生對藝術的理解,注重對于作品的內容和形式的欣賞
學生在上美術欣賞課時都有一個對藝術的認識和理解的過程,這最初是從他們個人的角度開始的。美術作品的欣賞包括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對美術作品的欣賞既向學生傳授了審美知識,又給學生做出了審美示范,所以對美術作品的欣賞應具體到內容和形式上。
美術在很大程度上說,就是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僅憑教師口頭傳授,而沒有學生的親自參與和體驗,學生是很難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所以教師自身須苦下工夫,提高自身專業、文化修養和語言表達能力,做到“能意會,可言傳”,語言準確而言簡意賅,風趣幽默而具有感染力。如在《中國古代山水畫》一課中講到馬遠的《寒江獨釣圖》,教師在講解這幅作品的時候,先從畫面的形式切入:畫面中只有一位老者,獨坐船頭在垂釣,周圍是一大片空白。后引導學生完思考周圍大面積的空白表示什么意思?這幅畫描繪的內容是什么?看了這幅畫你有什么感覺?在學生回答完這些問題之后,教師可再進一步引出唐代著名詩人柳宗元的《江雪》這首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辈㈥U明詩的意境與畫中內容的吻合。但要避免像上語文課那樣在欣賞評述中完全以“文學解釋”代替美術作品欣賞。如果作品中所涉及的故事、人物與情節、詩詞的介紹不能和作品的美術語言、形式、風格結合起來,那也不是真正的美術欣賞。另外還應避免把美術欣賞課上成美術史論課而陷入史論的之中,而應欣賞到點子上,并把握好作品內容和形式兩個要素。在引導學生欣賞具體的美術作品時,還應該注意選取不同理念的作品,使學生認識到在藝術史上這些觀念并存的局面,從而拓寬他們的思路和界限,而不要把學生框死在一個固定的欣賞模式里。在欣賞美術作品的同時,使學生的藝術情趣和生活情趣也受到影響,并且從中受到教育。
我們提倡的審美教育,就是要塑造學生完美的人格。教師就是要用人類藝術精品和大自然的美、社會的美,幫助學生認識美的規律,觸動學生的感官意識,從而培養學生完善的審美心理結構。
三、尊重學生對作品的看法,注意溝通,共同參與
美術作品欣賞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認識作品,把握作者的思想意圖,與藝術作品直接交流,理解作品信息,對作品進行理性分析的過程,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結合。在美術欣賞課中,教師是溝通學生與美術作品之間的橋梁,其任務是引導學生去觀察、感受、分析,并提供必要的知識,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階段。
尊重學生對作品的看法。學生對美術作品必然會產生各種看法或不同的評價。教師可以做一些提示或補充,但絕對不要輕易地將專家或教師的觀點強加于學生。因為,對美術作品的理解本無統一的標準,一定程度上,對美術作品的欣賞是對作品的再創造,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積累,學生自己會慢慢懂得作品真正的內涵。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只有在主動參與的學習活動中,學生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自身的創造潛能。只有當學生參與到美術活動之中,親自主動地去探尋、領悟、體驗時,對美術作品的內容與形式的把握才能成為可能,從而更為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所以在課堂中要注意師生共同參與,實現師生互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關鍵是要營造一個平等、活躍的課堂環境,激發學生參與欣賞的熱情,而實際上高中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審美觀,或多或少地都可以對美術作品發表自己的見解,需要的就是一種平等、自由、暢所欲言的交流平臺,讓學生敢說、想說,而這個平臺則需要教師去構建,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教師要把握方向,給予引導,使師生在共同參與、平等切磋的過程中,完成教學活動。當然,這一切都要經過教師精心設計,包括情境設計、問題設計、過程設計、板書設計等。
總之,高中美術欣賞課堂教學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突出學科特征,并做到德育與審美教育相互滲透;美術基礎知識的引導和作品欣賞相結合;注重作品的內容和形式的欣賞;尊重學生對作品的看法,注意溝通,共同參與;教師應牢牢把握住審美教育這條線,切忌把教學變成“蜻蜓點水”,不深不入。應把審美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教師要善于把學生的思想引入到教材所開設的藝術樂園中,激發他們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情思。不斷推陳出新、不斷完善自我,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與時代的步伐相一致。
參考文獻:
[1]鄭和鈞,鄧京華,等.高中生心理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11.
[2]普通高級中學藝術欣賞.美術教學參考書(一).1版.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05.
[3]王大根.美術教學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08.
一、加強理論學習,把握教改動向,積極開展敘事研究。
我們科組的老師努力通過各方面的學習,積極開展教研活動,做到認真做好記載,每次學習有體會和收獲。組織教師認真學習理論知識,進一步提高認識,把握教改動向,探討敘事研究方式,認真撰寫教育故事,對教育實踐中的教育行為進行反思,尋找新的理解和追求,并在教學中把這些理念落實到實踐中。
除了教研組的理論學習之外,各位老師還利用電腦查閱進行業務學習,并征訂了《中國美術教育》、《少兒美術》等專業雜志,課余時間經常鉆研、探討,從學習中提高了自身的理論修養,積極撰寫教育教學論文,參加各級教學論文比賽。
二、強化集體備課,協同攻關。
本學期我們不斷加強集體備課活動,通過備課組活動,實現資源互補,優化組合,一改過去單打獨戰、各自為教的局面,通過幾教幾評和聽課評課制度,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取長補短,從而有效地營造了課內課外的教研氣氛,增強教師教學水平。其中,葛晶晶老師撰寫的教學案例《觸摸一堂課》獲寧波市中小學美術教學案例評比一等獎。
三、開展美術興趣小組,積極參加各項競賽活動。
老師每周組織開展一次興趣小組活動,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組織學生探索新知識,提高學生的繪畫能力、創作能力、欣賞能力,并將學生作品展示在櫥窗,激起學生欣賞美、熱愛美、創造美的學習興趣。在2011年浙江省中小學生美術比賽中,6個學生合作的皺紋紙編織作品《為奧運喝彩>獲得省一等獎、葛晶晶老師還獲得省優秀指導教師的稱號;在綠星國際少年兒童美術、書法、攝影大賽中,獲得28金8銀8銅的好成績,葛晶晶老師也獲得全國園丁一等獎稱號。同時,學生作品多彩在《寧海報》中發表。四、建立新的課程理念,探索新型的教學模式,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認真抓好課堂教學,通過改進課堂教學方式,注重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強化他們的好奇心,啟發學生敢于想象和聯想,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引發學生的創造積極性,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發現問題,變教學過程為學生帶著問題不斷探索的過程。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際能力為目標,使學生學會主動學習,實現創造性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藝術綜合素質。讓美術學習更加貼近學生生活,鼓勵學生對各種材料、工具的特性進行嘗試和探索,用學到的知識技能美化生活,提高生活的質量。
五、認真完成學校布置的各項工作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