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8 17:28:4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態景觀設計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1概念
生態景觀是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生態景觀是各種自然要素(植物、水體等)和人之間形成和諧統一,生態景觀為這些要素共同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且進行保護。生態景觀設計是建立高效、節能、健康、無廢棄物和污染的舒適宜居環境,是確保生態平衡和人類居住環境協調發展的基礎。
1.2特征
生態景觀的特征:1)和諧性。是人與自然統一體的各組成部分間,人與自然共生、回歸自然、貼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居住環境中,營造出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的景象。2)可持續性。生態景觀系統具有較強的自我調節機能,產生較高的生態效率與社會效用,滿足城市的健康、協調、持續發展。3)經濟高效。生態景觀是合理配置資源,兼顧社會、經濟和環境三者的整體效益,強調人類與自然系統的整體協調的發展。
2高層住區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
2.1景觀尺度混亂
高層住區建筑體量大,需要大尺度的景觀來滿足居民高視點的觀景需求,高層住區景觀設計片面追求超大尺度及圖案化,忽略了下層住戶的近人景觀及居民親近景觀的需求,讓人們對景觀產生疏遠感。
2.2景觀布局模式缺乏
高層住區景觀布局時采用多層住區景觀設計方法,多層住區由于建筑低景觀設計全部為近人景觀,不符合高層住區高視點的景觀需求;其次多層住區景觀布局比較分散,多分布在每棟建筑的周圍,整體性差,不適合高層住區相對集中整體性強的景觀布局要求。
2.3違反生態景觀原則
為了體現住區的高貴性,過分追求奢侈的景觀環境不僅對環境資源造成浪費,且忽略景觀設計的生態性和舒適性的要求,違反了景觀設計的本意。
2.3.1綠地景觀不足
高層住區建筑密度低及人口規模高,表面上綠地景觀很多好像一個大花園,實則人均綠地面積不夠;高層住區綠地景觀多采用垂直綠化,減少了人們與綠化接觸的機會其親和性降低;高層住區為了解決停車問題多為地下停車庫,在上面進行平臺綠化處理削弱了綠化的生態效應。綠地景觀在植物配置方面沒有考慮到植物的季節性造成冬季樹木枯萎凋零,失去綠化景觀的設計本意;植物選擇方面過分追求外來植物不考慮植物自身的生長適應能力,不僅造成浪費同時違反了生態景觀的理念;植物種類稀少不能滿足高層住區建筑體量大所帶來的壓迫感。
2.3.2水體景觀浪費
據調查發現,住區內水體景觀在水資源的選擇上盲目開發新的水源,不利用原有的自然水體進行造景,造成生態資源的浪費;其次水體景觀設計沒有考慮氣候特點造成冬季水體景觀的閑置影響景觀的觀賞性。
2.3.3場所景觀缺少
高層住區基于人口密度大,場所景觀的設計可以緩解鄰里交往、減少居民壓抑感。反觀現有的高層住區發現普遍缺少居民活動和交流的空間,造成鄰里關系疏遠;其次設計時放棄了私密性空間的過渡,人們在場所進行活動容易被人觀察造成心里不穩定,忽視對居住者的多樣化的關懷不利于身心健康發展。
3高層住區景觀設計原則
3.1以人為本原則
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體現人本效應,環境設計要按照居住者的生活習慣與生活方式,追求環境的多樣性、舒適性,提倡居民參與意識,滿足居民的不同需要。景觀設計只有在充分尊重自然、歷史、文化和地域的基礎上結合不同階層人的生理和審美需求,才能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的真正內涵。
3.2地域性原則
小區景觀應體現所在地域的自然環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創造出具有時代特點和地域特征的空間環境,避免盲目移植;同時應尊重本土歷史文化,保護和利用歷史性景觀,對于歷史保護地區的住區景觀設計,更要注重整體的協調統一,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
3.3生態性原則
生態性原則要求居住區景觀設計時既要與周圍的生態環境相融合,又要對居住區原有的景觀資源進行保護和利用,使其滿足生態性要求;將先進的生態技術運用到居住區景觀設計中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可持續發展要求。
3.4獨特性原則
高層住區由于建筑高度高,居民觀賞景觀的視點不同,為了滿足俯瞰效果堅持進行整體設計,居民在高層往下俯瞰景觀時,為了避免居民在俯視時視覺重心不穩產生混亂的視覺感受,要保持其視覺的均衡與穩定;高層住區景觀與多低層住區存在一定區別,在設計時既要考慮近人景觀同時又要考慮立體景觀和空中景觀,實現多元化的景觀設計原則;高層住區景觀設計要考慮居民與自然景觀的親近性,增加居民對環境的安全感;高層住區景觀設計要尊重城市本土文化使其融入城市自然景觀中。
4高層住區生態景觀設計策略
4.1從環境景觀方面
4.1.1景觀尺度多元化
高層住區在景觀尺度方面應考慮多元化的景觀尺度。第一采用大尺度景觀緩和高層住區建筑體量大給人的壓迫感(如采用俯瞰圖案效果或者比較突出的色塊、鋪裝來緩和建筑體量,植物、小品的景觀要素在尺度的選擇上要與建筑體量相匹配來減弱建筑體量帶給居民的壓迫感);第二采用宜人景觀尺度給人以親切感指引居民觀賞景觀同時滿足高層住區中的下層用戶的觀景需求,上層用戶可以通過空中花園營造近人景觀滿足其觀賞和交往的需要。
4.1.2景觀布局獨特性
高層住區基于其建筑體量的關系,景觀布局不同于多低層具有一定獨特性。高層住區建筑密度低、建筑間距大、采用地下停車場等因素使得高層住區地面空間得以完整,可以融入更多景觀元素,因此高層住區景觀布局模式應采用立體景觀和集中景觀的形式,可適當圖案化。高層住區水平景觀相對比較集中,空間邊界相對模糊,通過局部景觀的營造實現景觀層次的豐富。高層住區立體景觀借鑒公共建筑中庭、邊庭、屋頂花園的設計手法,建筑師在設計時采用錯層和出挑進行屋頂花園和平臺綠化、架空層景觀設計等景觀的營造滿足高層住區對景觀的需求。立體景觀布局為高層住區景觀設計創造多層次視覺效果,使建筑與景觀相結合提高住區的建筑品位,實現開發商的利益最大化。
4.2從生態景觀角度
4.2.1綠地景觀合理化
高層住區綠地景觀不足,為了彌補這種不足,設計時從空間綠化系統和植物配置方面來增加綠地景觀。高層住區為了滿足綠化景觀的需要,設計時考慮多方位、多層次的綠化組織使綠化景觀呈現出空間效果,通常做法為:結合多層次地形變化增加綠化率,結合植物的高低進行搭配形成高低錯落、遠近分明、疏密有致的綠化層次滿足高層住區不同樓層對景觀的觀賞;高層住區綠化除了水平空間綠化更多要考慮垂直綠化,垂直綠化要根據位置(屋頂花園、架空空間綠化)、建筑高度等解決人們與綠化的接觸,增加親和力。利用高層建筑底部空間進行綠化設計,不僅可以將景觀引入室內同時弱化了建筑與景觀界限,實現建筑與景觀相融合增加綠化面積;利用高層建筑平臺空間進行屋頂花園設計,不僅可以提高住區綠化的覆蓋率還可以滿足高層住戶的觀景需要。植物配置要點:1)注重植物多樣性,植物配置過程中利用植物自身的高度進行搭配使其形成層次分明的景觀效果;2)尊重植物季節變化,設計時利用植物品種之間的生態習性差異進行互補實現一年四季都有景可觀;3)首選本土植物,不僅提高植物成活率且調節生態環境能力高于外來植物,同時與本土人文相結合;4)避免住區內綠化景觀重復,可以對局部景觀進行人工處理體現住區自身的特色。
4.2.2水體景觀生態性
從水體資源考慮盡量在自然水體上進行造景,同時采用中水回水(雨水、雪水等)系統解決景觀用水,不僅環保且重復利用資源;從水景用材考慮盡量減少水泥、混凝土材料,采用綠地土層儲存雨水可以保護周邊原有生態系統;水景盡量采用水生植物同時投入魚類等水生生物不僅可以凈化水體同時使其形成一個可循環的生態鏈。安全性:水體景觀在給人們帶來舒適的同時也存在一定危險,要考慮到老人及兒童的親水愿望,要注重水景安全性設計,考慮水的深度、臨水防護設施(設防護欄、安全警示牌等)。
4.2.3場所景觀多元化
高層住區人口密集、場所空間有限,需要重視場所景觀的設計且實行多元化原則。高層住區場所景觀既要考慮在平面空間的層次性又要考慮豎向的立體層次來增加場所的多元化,滿足居民的不同需要使居民參與其中感受景觀帶給人們的舒適性。場所景觀設計時綜合利用構筑物、綠化等對休憩場所進行遮擋,給居民一些私密空間減少人們心里不安定,增加安全感;充分利用架空層或者半地下空間等隱性空間進行場所布置,緩解大空間和大體量建筑帶給人們的壓迫感,又可以增加人們交往,滿足精神需求;其次要考慮到住區內老年人、幼兒的需求,設置運動場所和游樂場所,設計時要考慮老年人使用及兒童戶外活動特點,遵循就近、安全、隔噪等原則。
4.3從城市規劃角度
居住區景觀設計往往是作為建筑設計的附屬而存在,導致景觀環境過于零碎且與整體住區聯系不緊密。在住區規劃時要從城市規劃角度出發,同時考慮景觀設計與建筑設計,一方面景觀設計從建筑風格出發使景觀環境與建筑相融合,另一方面建筑設計要配合景觀設計的布局模式進行局部微調,達到居住區規劃的完整性。
5結語
關鍵詞:景觀綠化,景觀設計,植物配置,生態景觀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自身的居住環境,開發建設單位在謀求經濟利益的同時,更是以市場為本,不僅提供良好的建筑戶型,更加重視樓間的景觀綠化,以滿足市場的需求,使綠色生態住宅小區成為了現實。。
1.建筑風格的多樣性決定了景觀綠化的風格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逐步加快,人們經濟富裕的同時,更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設,同時人們對居住環境也有了更進一步的要求,與時俱進,同時為了適應業主需求推出了多種的建筑風格,如:中國傳統建筑風格,歐式的建筑風格等。第五園作為中國傳統建筑風格的典范,可以說是通過加入中式的園林符號與植物巧妙的配置,將傳統園林藝術與建筑風格融為一體。。而對于歐式的建筑風格來說,如今主要以西班牙風格為主,無論是住宅類產品還是別墅類產品都將西班牙風格體現的淋漓盡致。尤其是北京的星河灣將景觀設計又提升到了一個高度,而近年來北京龍湖等項目可以說是景觀綠化的又一個里程碑。
2.景觀設計輕硬質景觀,重視軟質景觀
由于人們對居住區綠化的普遍重視,居住區綠化水平的高低已經直接影響到商品房檔次高低評比,而硬質景觀作為園林綠化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在居住區綠化中又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硬質景觀設計搭配得當會成為全園的亮點。如果硬質景觀設計的過多,則對園區的景觀綠化造成不良的影響,不僅浪費大量的資金,還占用了本來就很少的綠地資源。。因此,隨著人們生活觀念的轉變,設計單位對景觀設計也提升了高度,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在滿足必須的硬質景觀設計的前提下,給景觀綠化提供的相對寬裕的空間。
3.通過植物種類和數量提升綠化品質
植物景觀本來就是一種動態的景觀,每一種植物都是一個生命體,樹冠豐滿,樹形優美的成年大樹是綠化的好材料,能夠在很短時間里產生綠化效果,并深受房地產中景觀工程師的喜歡,但是由于成年大樹的資源相對匱乏,因此,現階段的景觀設計主要是通過幾棵大樹點景,運用植物的種類和數量來提升綠化品質,其實我們更強調的園林綠化要合理地進行植物搭配,最大限度地合理地利用植物造景。
4.打造生態景觀,
由于對生態環境的重視,人們經常講要發揮綠地的生態效益,因此在植物造景中應該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在植物材料的選取上應盡量選擇適合本地區生長的鄉土樹種,順應自然規律,植物生長環境中的溫度、水分、光照、土壤、空氣等因子對植物的生長發育產生重要的生態作用,同時,樹木還有著造氧功能、除污功能、監測功能等。在設計中要充分重視植物的生態種植,講究植物種植的生態美、藝術美、生活美。
5.結語
人們對生活、居住環境要求的日益提高,帶動了整個設計界園林景觀綠化的發展,只有將植物的生態美、藝術美、生活美與建筑規劃的設計相融合,才能創作出最有藝術價值、最佳環境效益、理想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園林精品,才能被廣大的人民所喜愛,才能真正建成綠色生態住宅小區。
[參考文獻]:
[1]蘇雪痕.植物造景.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3.
[2]龍雅宜.園林植物栽培手冊.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5.
關鍵詞:居住小區,景觀設計,設計風格,綠化種植
1、 前言
在我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房地產市場空前繁榮,房地產市場一方面加快了城市發展,另一方面也漸漸成為形成城市風貌的重要因素。隨著住宅消費市場化進程的加快,無論是小區的規劃還是住宅樓的內外觀設計水平都有了極大的提高,人們在滿足居住條件的同時對居住環境以及精神層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優美的景觀環境可以增進人們視覺的舒適感,滿足居民心理及生理對室內外空間的需求,同時對當前的房產消費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本文對居民小區的景觀設計作一探討,供大家參考。
2、住宅小區景觀設計構思
住宅小區作為城市生態環境系統的子系統,其景觀的構成元素不僅僅是一個視覺或觸覺上的感觀認識,它應該是一個棲息地的概念,是講究人和人、人和自然關系的感性與理性結合的景觀作品。景觀設計師們在處理住宅小區的景觀設計時不光是在建筑物外部空間中構筑一種開放性小區居民生活活動的戶外環境,更應明確實現人、建筑、城市以及一切人的活動與生活環境和諧發展的目的。
2.1 尊重自然
住宅小區作為城市景觀組成的一個組團,它的景觀設計之美表現在它能結合所處位置的地段特點進行有效的景觀設計,使之既符合城市的整體布局和景觀要求,契合城市人文精神風貌又能融合城市自然地形地貌的特色。
古人“仰觀天象,俯察地形”就是最早的對自然和人為環境關系的一種認知。“道法自然”也同樣是先人們對我們今天進行景觀設計時提出的一種善意的告誡。設計師在通過對住宅區的實地勘測和考察,分析和探討城市住宅小區景觀的個性特征,因地制宜,從空間、環境、功能的有機結合出發,創造出富有特色的小區居住空間景觀。其目的是為了促進和推動城市住宅景觀的生態美、意象美。住宅小區景觀設計要因時因地,景觀可因季節、氣候、天氣、晝夜、小區原有地形條件等變化而表現出不同的特征。這就要求在設計構思時分析和處理好地形地貌、林木花草、建筑色調、燈光配置之間的相互關系。
2.2 尊重人
以人為本,創造居民能參與其間的景觀環境,形成流動交融的景觀體系。一個小區除了住宅建筑之外,不只是“景觀”那么簡單。住宅建筑以外的戶外空間是居民的生活空間,它擔負著很多功能,如:兒童游戲,居民散步、晨練、健身,鄰里交往,改善住宅小氣候等。因而景觀設計師必須從滿足人的需要包括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為出發點,關注人的心身健康、人的參與性,而不應該只強調形式美。論文大全,設計風格。所以景觀設計的真正內涵是指通過對環境的設計使人與自然相互協調、和諧共存。
3、住宅小區生態環境景觀系統
住宅小區的生態景觀美表現在它能結合所處的地理環境,創造一個能與整個城市景觀相協調,追求自然真趣,賦予居民一種清新宜人,地靈人杰的心理感受。營造天時、地利、人和的綜合景觀感受,這就要求設計師在進行住宅小區的景觀設計時要立足于合理地建立四大系統,即綠化生態系統、景觀形象系統和戶外休閑系統,交通組織系統,形成一個完整的優美型環境系統。
3.1 綠化生態系統
隨著現代社會發展速度的日益加劇與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居民對小區的環境質量日趨重視。在這種形勢下,景觀設計師更應充分認識到: 21 世紀的城市人居環境必須在城市發展和城市生態中求得平衡,是“質”與“量”的結合。作為住宅小區,綠化景觀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在住宅區中,綠化猶如呼吸系統,能起到空氣凈化和屏蔽作用。論文大全,設計風格。已成為提高住宅小區環境質量,創造健康小區必不可少的有機要素。合理的住宅小區綠化設計,是將建筑、綠化與小區居民的活動作為一個整體考慮,形成居民能溶入其間,有機運行的居住環境生態機制,實現“人與自然共存”。而目前很多的住宅小區卻存在著設計師在進行栽植配置時,一提筆便是色帶拼花,處處是剪切出的樹籬、灌木球,要不就是空蕩蕩的草坪與大片的鋪裝連在一起,這樣的設計不僅營造不出舒適的景觀效果,反而看上去零零散散,不中不洋,單調乏味。住宅小區中的植物配置應該提倡盡量保持原有樹種,合理地利用本土樹種,而不要一味地追求使用其他地域的引進樹種。長期以來。因為歐美的景觀環境設計非常注重植物空間的營造,使得我們國內的景觀設計師在外來設計的影響之下形成了只要使用了歐美設計師常用的熱帶或亞熱帶植物就是現代景觀綠化系統設計的觀念,卻不知任何設計都要尊重當地的自然條件,這也是為什么這幾年來,很多有良知的設計師提出反對“大樹進城”的原因。
筆者認為,要想使一個住宅小區在植物配置上形成自身與眾不同的特色,在綠化景觀系統設計上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應講求植物的層次,從低向高依次為草皮、地被、灌木小喬木、大喬木,配合地形,圍合出豐富的綠色空間;其次在植物的種類選擇上,應該盡量采用當地的本土植物,避免使用過多的外來植物而形成植物“假活”現象;再者提倡參與性和生態性,多種植縱向生長的喬木,控制不可踩踏的草坪面積;最后提倡多種植香化植物,這類植物對人的身心健康能產生有益的影響,可以使小區中的老年人在享受綠色的同時治療疾病,獲得身心健康。論文大全,設計風格。
3.2 景觀形象系統
凱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書中提到:“一個高度可意象的城市,應該看起來適宜、獨特而不尋常,應該能夠吸引視覺和聽覺的注意和參與”??梢庀笮缘某鞘忻婷矡o疑表現在城市的景觀形象系統中。作為城市景觀的組成部分之一,住宅小區的景觀系統也同樣需要具備可意象性。何謂景觀形象系統,它涵蓋以下三個方面:樸實的自然觀,即以軟質景觀為主,硬質景觀為輔,利用步道將景觀進行合理而自然的串聯,避免居住環境在景觀設計上一味追求張揚、氣派的硬質景觀和廉價做作的“藝術”氣氛。隱形的廣場處理更能將其他的環境因素(地形、水體、植物等)有機地組織在景觀空間中,使硬質景觀與軟質景觀融為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用之怡然,設計無痕。二是藝術導向性,通過對建筑風格和小區地形的把握,使設計后的景觀效果風格和小區建筑融為一體,在材料、色彩和景觀細部的處理上能達到綜合的視覺效果。三是集中和分散的設計手法相結合的布局方式進行景觀設計,使住宅小區整體形象鮮明但又不失個性。
3.3 戶外休閑系統
住宅小區的廣場或是其他硬質鋪裝地面所形成的小區居民的活動空間在住宅小區景觀設計系統中稱之為戶外休閑系統更為合適。論文大全,設計風格。這一類場地的功能主要在于滿足小區居民的社會交往、老人活動、兒童玩耍、散步、健身等需求。論文大全,設計風格。在以往的住宅小區的景觀中,戶外休閑系統這部分的設計往往追求一種視覺的焦點,以大型廣場為主,但是這樣的設計除了能在視覺上帶來一些氣派輝煌的感覺之外卻不能給小區居民帶來使用上的方便。論文大全,設計風格。
規劃設計應從功能出發,以人為本,為居民的使用提供方便和舒適的小空間。設計師在合理理解了地形后所進行的戶外空間的設計應該盡量將大型廣場化整為零,分置于綠色組團之中,在住宅區中盡可能地不搞市政設計中常出現的集中式大型廣場。
4 結束語:
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在幾千年的歷史沉淀中,中華民族擁有了彌足珍貴且豐富的文化遺產。在全球旅游業大發展的背景下,遺址旅游的發展正在實現模式的多樣化和產品類型的創新。總體來看,遺址旅游發展的基本模式包括:遺址博物館模式、遺址旅游區模式、遺址公園模式、創意產業模式、考古活動參與模式等,其中,遺址公園是目前國內最普遍的一種遺址保護與利用模式。在呼吁協調遺址的保護與開發的熱潮中,生態設計成為遺址公園景觀可持續開發的切入點,其利用價值越來越重要。
【關鍵詞】
生態設計、遺址公園、旅游開發
【 abstract 】
Our country is one of the four ancient civilizations, in the history of thousands of years of precipitation, the Chinese nation has the valuable and rich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global tour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sites is the diversity of the mode of innovation and product types. In general, the site the basic model of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include: ruins museum mode, tourist site mode, the site park mode, the creative industry mode, archaeological activity participation pattern etc, among them, the site park is the present domestic the most common a sit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mode. In calling for the site of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the boom, ecological design become site park landscap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breakthrough point, its use valu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 key words 】
Ecological design, site park, tourism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概述
遺址公園是以遺址為核心區的城市公園,將遺址保護與展示結合在一起,使其具有可持續發展性和文化傳承性的特征,同時又有普通公園的性質,如公共性、大眾性、開放性、休閑性等。這種模式的應用不僅使遺址得到了較好的保護,而且通過有效地景觀設計使遺址本體可以被充分利用,符合了遺址開發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
然而,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我國大遺址正面臨著巨大的威脅。一方面,在城鄉建設、工業化和基礎設施建設中,往往忽視對大遺址的保護和協調,往往將遺址視為包袱。另一方面,在旅游活動帶來的巨大商機面前,對遺址進行過度開發,使文物保護受到利益浪潮的威脅。為了合理協調遺址公園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關系,既要保護遺址,又要展現遺址景觀的獨特魅力,生態設計作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設計手法,日益受到各界人士的關注。
2.遺址公園生態設計探究
2.1生態設計在遺址公園開發中的運用
生態設計運用在遺址公園開發中主要側重于兩方面:一是遺址本體及其載體的可持續性保護;二是遺址所處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也就是說,在保護遺址景觀的前提下,運用相應的景觀生態技術,包括科學規劃、低耗能技術應用,綠色植物環境,環保材料與技術等,建立生態和諧為特點的景觀。在遵循 “保護為主,合理利用”、“原真性、完整性、延續性”等遺址開發原則的前提下,將保護開發與生態景觀設計相結合,總結出具體設計手法為:
合理分區,注重遺址本體保護
首先,將遺址本體納入核心保護區,嚴格按文物保護法的規定對遺址本體及環境進行保護。一切景觀設計和旅游開發活動均以不破壞遺址景觀、不影響考古工作為前提。其次,基于遺址公園主題要求以及多層次的需求滿足,劃分不同性質的保護和展示區域,要在不同分區(或次分區)規定不同的開發方式和游客行為方式。
統籌規劃,注重道路系統的生態化設計
首先,既要做好遺址本體景觀,又要做好景觀序列組織和景觀空間層次劃分,規劃合理的游覽視線組織、道路系統規劃等。例如,在道路規劃上,應在線路選擇上避開遺址保護敏感地帶和生態脆弱地帶,應選擇確保遺址安全的區域進行,并盡量利用或選擇自然現存的通道,在道路施工上應盡量利用接近自然的無污染材質,如竹木、石板、卵石。
加強綠化,修復和重建自然植被
加強綠化最主要的就是生態功能,遺址公園綠化最重要的是重建和修復自然植被。修復和重建自然植被并非將歷史上此地的自然植被和景觀完全還原,而是要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和此區域生態建設目標。設計形成的單個生境、景觀斑塊要與遺址區外自然生境相融合,通過植物造景,豐富遺址景觀。
因地制宜,建立特色遺址景觀
體現遺址景觀特色,首先要發展地方特色鄉土植物,憑借其強適應性和低風險性成為生態恢復中重要的植物種類,同時也是景觀本土性和地域性的最直接體現。通過現代的科學技術充分利用遺址特色資源,建立其特色遺址景觀。
2、3案例介紹――天津三河島遺址公園生態設計分析
三河島,又稱炮臺島,位于天津市塘沽北塘,島長270米,最寬處138米。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間,已有450多年歷史,是北塘炮臺中的北營炮臺原址所在地,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使三河島成為一座生態島嶼,島上棲息了多種鳥類, 具有極高的生態文化價值。
三河島遺址公園開發模式側重于保護功能,既要保護炮臺遺址,又要保護自然生態的鳥類棲息濕地。三河島遺址公園設有古炮臺遺址、古炮臺殘墻、眺望臺、大風車等9處景點。島內的游覽路線設計以及景觀節點設置,將多處炮臺遺址景觀以及鳥類棲息濕地景觀流暢的串聯起來(見圖一)。
圖一 三河島遺址公園平面圖
亮點一:合理分區,分區保護炮臺遺址和鳥類棲息濕地
三河島遺址公園的規劃設計是以保護性為主,根據現狀按兩大核心主題進行開發:炮臺歷史遺址公園和鳥類棲息濕地。(見圖二)
圖二 分區圖
其中,炮臺歷史遺址公園,面積為:2.03 公頃。園內有炮臺遺址、碉堡遺址、炮臺殘墻等遺址。炮臺遺址的保護,主要是利用圍欄進行圍合。注重道路系統的生態化設計,園路設計和植物景觀相協調,在主園路上可以清晰的看到炮臺遺址,以及島上東南側的古炮臺堡壘的殘墻。對于北側碉堡遺址西側碉堡遺址,保護開發為青少年愛國教育基地。另外,鳥類棲息濕地,面積為:0.87 公頃,對現狀已形成的濕地景觀進行保護,并在植被破壞區域進行生態修復,同時在鳥類棲息地中設置體現生態理念的木棧道、木平臺等,打造自然生態的景觀效果。
造山分區,在遺址公園的東北部抬高地形,形成山巒。其優點為:首先,將遺址區域和生態區域分開,這樣既能對遺址進行保護,又能形成一道綠色屏障,保護鳥類棲息地的生態環境,同時,形成了北高東低的中國傳統布局形式。
亮點二: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景觀
首先,由于三河島地處北塘河口處,島上栽種的植物也因地制宜,選擇適宜在島上生長的鄉土樹種,如刺槐、山桃、金銀木、山定子等,打造北方島嶼特色景觀。其次,設置島嶼最高的觀景點,根據當地建筑特色,結合島嶼豐富的風能資源,建造以風車為造型的功能建筑,建筑分為四層,首層為歷史文化展廳,二層為休閑咖啡吧,三層和四層為觀景望臺,可俯瞰島內自然植被、鳥類及各處美景(見圖四)。
亮點三:生態開發,充分利用島上的生態資源
三河島上的景點充分利用了風能、太陽能及雨水收集系統,實現了綠色環保的生態效益。例如,島上的燈均選用太陽能照明燈、風光互補路燈、草坪燈等環保型燈具;觀景風車建筑的頂部可通過風能發電;觀景廊的頂部設置太陽能板,利用太陽能發電等(見圖五)。此外,整個三河島遺址公園的給水系統是通過打深水井,然后利用風車動能抽水。在排水上,建立雨水管網系統,搜集雨水,實現了循環生態效益。
圖四 風車建筑圖五 圖六 太陽能板
整個設計上可謂亮點層出不窮,只在遺址公園生態設計上給我們如下啟示:
(1) 以人為本,合理分區,是進行遺址公園開發的首要步驟和前提,做好總體布局,要有利于整個遺址公園的環境,減少建設中的矛盾,提高環境質量等方面的功能要求。 (2)遺址景觀與非遺址景觀共同保護, 是遺址公園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3) 保護遺址與資源利用協調發展, 是遺址公園生態景觀設計的保障。(4)因地制宜,是建立當地特色景觀的關鍵。
三河島遺址公園的景觀設計是以保護遺址為主的基礎上開發旅游資源,運用生態設計理念和手法,從景觀的構造,公園的空間布局,公園植物的配置等方面,結合當地豐富的生態能源來打造其特色景觀,是一個生態設計比較成功的遺址公園案例。
3、總結
在我國大力倡導合理保護開發遺址景觀的局勢下,生態設計作為遺址可持續開發的主要手法,已經逐漸成為每個遺址規劃設計項目不可分割的主題,也是衡量其設計成功與失敗的標準之一,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也就成了今后遺址保護開發工作的重點。遺址公園作為遺址保護的最常見的模式,要做到可持續開發就要堅持:以遺址保護為基礎,以生態可持續發展為責任,以社會經濟發展為遠景。要達到以上目標,僅靠生態景觀設計的原則和手法還遠遠不夠,怎樣才能真正地將遺址公園進行可持續開發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使遺址文化以更好的姿態展現在可持續的生態發展中。
參考文獻
[1]俞孔堅,李迪華,吉慶萍.景觀與城市的生態設計概念與原理[J].中國園林,2001
[2]王璐艷, 王浩.淺析綠化在大遺址環境保護中的作用[J].安徽農業科學,2008
[3]陸建松. 中國大遺址保護的現狀、問題及政策思考[J].復旦大學學報(社會科版),2005
[4]梁志剛.遺址保護與遺址公園規劃設計.北京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5]薛靜. 保護古城遺址,建設生態人文合一的園林景觀――臨汾古城遺址公園規劃設計理念[J]. 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
關鍵詞:節能;環保;夜景景觀設計
1 城市夜景景觀照明發展的背景
能源和照明設備的應用、發展使人們擺脫了黑暗的束縛與視力的局限,延長了生活工作的時間,擴大了生活的范圍和領域,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城市夜景照明始于娛樂、商業和節日慶典活動的需要。自19世紀發明白熾燈以來,城市夜景照明經歷了白熾燈、霓虹燈即氖燈、高強度氣體放電燈(也稱HID燈)三個時代。激光技術、電子技術、發光二極管(LED)技術等迅速發展,使得現代夜景景觀照明有了更多選擇。我國經歷了三個時期:起始時期(1990年以前),夜景照明工程僅有少數案例;發展時期(1991~2000年),上海、北京等夜景景觀發展迅速,西部地區如西安等城市,夜景照明建設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景象;升華時期(2001年至今),城市夜間景觀不僅重在照明,更是將功能、美學、文化、科技、生態結合起來的綜合型設計,節能高效的新技術和照明設備的介入使城市夜景綻放出新的光彩。
2 現代城市夜景的設計原則
2.1 適用性
現代夜景景觀設計中要遵循適用性原則。適用性不僅僅體現在夜景道路照明中突出地標、滿足視覺舒適性等功能,更體現在對不同區域因地制宜地采用相應的夜景照明上。通過對照明設備的安裝高度、照明燈具的造型、電氣的設計方案、照度值的合理計算等方面科學的驗證考量,確保照度、亮度、眩光控制等方面達到國際、國家規定標準,滿足城市受眾人性化、舒適性的需求。針對不同的城市文化和習俗、經濟發展現狀、夜景空間利用程度合理建設,防止過度照明,浪費資源和資金,造成光源污染等后果。
2.2 美觀性
環境可以影響改變人的生理和心理,人們對環境的感知反饋到對整個城市的滿意度和幸福感。當人們自豪于北京夜幕下的鳥巢;震撼于巴黎盧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回味于古城西安夜間綻放光彩的鐘鼓樓時,除了環境空間本身的造型外,通過色彩、光影的表現,配套的光環境設施、使空間環境更富有藝術的感染力。大雁塔北廣場著名的噴泉夜景景觀設計中,光線隨著噴泉和音樂的起伏而變化,使擁有悠遠歷史的大雁塔被重新賦予了新時代的生機。通過光線動、靜的對比和光與影的交替互動,使夜景景觀空間成了有思想、有表情的空間。在滿足照明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光的表現力對空間進行藝術重塑,彌補建筑環境缺憾,表現建筑、環境、景觀的美學。所以,美觀性是夜景景觀設計中一個重要原則。
2.3 安全性
安全性體現在對道路的基礎照明,樓梯陡坡的光源警示處理,空間、路標標識的清晰化,電力設施的安全設置等方面。防止炫光和光污染在城市夜景建設中是安全建設的重點,很多城市相互攀比亮化程度,過度關注豪華絢爛的效果,卻忽略了嚴重的光污染以及城市供電超負荷,造成“人工白晝”,遮蓋了天際星辰的光芒,影響了天文觀測、航空等。據天文學統計不受光污染的情況下,夜間可視的星星約為7000個,而在路燈、景觀燈等光線斑駁交織的城市里,只能看到大約20~30個星星。
除了生理安全外,對心理安全的關注也不可忽視。夜景環境景觀設計中可通過光照強度、色彩冷暖、明暗對比等,滿足人們心理安全感的需求。
2.4 文化性
夜景景觀設計中的文化品位同樣不可忽略。城市夜景景觀的建設是一個城市的名片,在滿足都市人夜間休閑、娛樂、放松的生活需求同時,蘊含著城市人文關懷和人、光、環境、文化的情感交流,體現著城市本土文化的內涵。因此,應注重城市精神的需求,城市文化的介入能更好地營造情景交融、互動性強的城市文化夜景景觀。
2.5 經濟節能性
好的夜景景觀是城市的名片,帶動旅游休閑娛樂外還拉動了周邊服務經濟的上升。經濟性還體現在城市夜景照明的節能低耗上,這已成為城市夜景景觀建設的重要原則。不少城市的夜景照明已實現自動化、景觀照明設置“開關”,部分老城區等也實現了對傳統照明設施的節能改造。在力求達到最佳照明效果的同時,綜合評估各項指標,合理控制經費預算,將現代當經濟、綠色、人文協調發展的理念貫徹其中。
3 夜景景觀的營造手法
3.1 照明方式
(1)點光照明。運用點光照明來導視參與者的視線,強化流動感和連續感,也可用于局部強調某些重點照明空間或構建。
(2)線光照明。根據景觀空間形體,將燈管或燈帶連續排列于形體周圍,給人以強烈的造型印象,強調建筑環境空間形態,勾勒亮化營造其光輪廓。
(3)面光照明。對建筑或空間區域以投射的方式進行面光渲染,通過改變照明光線的強弱、色彩冷暖的變化、投射圖案的造型來營造面的照明效果。例如,西安大雁塔夜間照明設計,就將多變的光色效果、圖案造型以面光形式投射到塔身,使得這座古老的歷史建筑散發出新時代的光芒。
3.2 光色選擇
由于人對不同光色營造的空間產生的心理生理感受不同,在夜景景觀設計中,針對不同設計要求采用相應的光源或幾種光源混合形成的光色,營造以人為本的空間環境。
3.3 智能控制
通過現代網絡智能技術,夜景景觀不再是靜態的,而是可根據不同時段,不同情景采用智能控制的新型夜景景觀??筛鶕榫暗淖兓?、節日的氣氛、人流的走向、時間的變化,相應地改變用光光色、方向、投射圖案,自動關閉照明設備,節約能源等。
4 新技術材料創造新生態節能夜景景觀
新材料新技術的發展加快了生態節能夜景景觀的發展?,F代夜景景觀設計正積極推廣“綠色照明”,如新型產品LED光源更替了產熱高,耗電大的霓虹燈、白熾燈等傳統光源的使用,可連續使用10萬小時,是普通白熾燈泡的100倍。LED(發光二極管),曾用于電子設備等指示燈,隨著生態節能環境建設的需求,正迅速應用于城市室內光源和夜景景觀設計中,成為現代城市照明的主流。LED有以下特點:節能環保、使用周期長、安全穩定、抗潮抗震動、光色亮麗、冷光源,無輻射。LED光源設備的生態節能效益豐厚,且其動力可來自太陽能等綠色能源,為夜景景觀設計未來的發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石。
5 結語
隨著我國綠色建筑、生態城市的倡導,城市夜景設計不僅局限于滿足功能需求、美化城市夜景環境,更體現了節能、環保、綠色城市建設的發展方向。通過節能低耗技術和科學的設計,創造人性化的現代新型綠色環保城市夜景景觀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 丁有生.LED照明設計的圖形化在城市夜景景觀中的應用[A]. 2015年中國照明論壇――LED照明產品設計、應用與創新論壇論文集[C]. 2015.
[2] 常志剛.基于光視空間概念的光與空間一體化設計研究[D].清華大學,2005.
關鍵詞:人,自然,和諧,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
隨著二十一世紀的到來,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居住的要求不再局限在居住功能以及面積大小的問題上,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的是居住以外的東西——環境。近年來, 熱熱鬧鬧的國內房地產市場中,“生態住區”、“綠色住區”、“可持續發展的住宅”如同一個個令人欣喜的音符,給人們帶來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遐想。各種以山景、江景、湖景、園景、都市景觀為主題的綠色生態景觀住宅,已越來越顯現出它強大的市場魅力。下面就如何規劃設計好居住區環境景觀, 使人在其中生活,居之安然、陶之自然,,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促進城市整體景觀創造,談幾點認識:
1.居住區環境景觀的設計要有合理的布局,景觀設置要有主有從、層次分明、相互呼應、協調共濟,形成有機的統一
任何一個設計都應有全局的觀念,把客觀存在的“境”與主觀構思的“意”相結合,因地制宜,結合地形的高低起伏,利用水面環境以及實際環境中有特色、有利的因素,加以適當地改造。通過合理布局,對構成小區景觀的各種重要因素進行綜合的全面安排,按不同功能用地進行合理的劃分與銜接,既要考慮主景區、活動區、休閑區、主要出入口和干道的區分,又要充分考慮平面和立面之間的關系。通過造景、借景等手法使整個設計主體突出、主次分明、有開有合、有聚有散、曲折多變、小中見大,形成一個能夠滿足功能和景觀要求的統一體。杭州的南都·德加公寓在整個小區規劃中遵循“以人為本”的設計宗旨,提出“均好性、對稱性、交流性、可持續發展”等新思路,將“由內而外”的手法用于規劃設計實踐中,從而打破了長期以來國內城市多層住宅建設中慣用的建筑格局。其環境設計導入了專業景觀設計理念,使建筑與環境景觀融為一個有機的居住整體,并將“以人為本”的理念延伸至小區的內外環境設計中創,造了一種更具人文性與功能性的居住空間關系。
2.居住區環境景觀的設計要考慮當地的生態環境特點,創造合宜的生態環境,使人與自然達到完美的和諧
中華民族歷來都非常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國民居在“天人合一”的哲理影響下,從選址、總體布局到室內外環境設計、陳設,乃至取材及營造技術,均充滿了樸素的生態精神,即崇尚自然、引入自然的生態精神,把自然看作是人化的自然,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人化。這種樸素的生態哲理,強調整體功能原則和以人為中心的“天人合—”。此外,在《周易》里所提到的“先天而天弗違, 后天而奉天時”,主張人們在自然變化未發生之前對自然加以引導和改造,在其變化之后應盡量與其相適應,從而做到天遂人愿,人不違天地人,與大自然和諧共生。
環境就營造良好的生態循環的人居環境而言,是貫徹以人為本的人居環境的首要條件;而對營造結合自然并具有良好的生態循環的人居環境而言,生態學中的共生與再生原則具有重要意義。共生與再生原則要求我們特別注意與自然環境的結合和協作,善于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利用一切可以運用的因素,高效地利用自然資源,減少人工因素而注重自然環境設計、創造合宜的生態環境。
創造合宜的生態環境,營建舒適、健康、高效和美觀的生態住區,意在尋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間的和諧統一,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利用自然條件和人工手段來創造一個舒適、健康的生活環境,同時又要控制對自然資源的使用,實現向自然索取與匯報之間的平衡,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3.在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上,還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3.1實用性:環境景觀實用且易于親近,是住戶的實在感受。。目前,有一些小區環境,大面積的疏林草地,環境景觀可望而不可親,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與自然共呼吸的愿望落空。在規劃中,所有環境景觀與綠化設施均是為居住者使用服務的,所以應將環境確實利用起來。
3.2經濟性:設計必須結合實際,順應市場發展需求及地方經濟狀況,注重節能、節材,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資源。提倡樸實簡約,反對浮華鋪張,并盡可能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達到優良的性價比,在使用高智慧型的技藝上,要注意分散與集中相結合,以有利于管理。
3.3特色性:在城市景觀設計中應充分尊重其地方精神,突出自身的歷史文化和風土民情特色,這是確保城市景觀多樣化的重要途徑。在以城市為中心的區域景觀規劃中,地方文化、歷史風貌應該得到充分體現,這是解決城市風格迷失、地方文化喪失的重要渠道之一。。
3.4統一性:在景觀設計中,既要強調特色,又要注重統一,要使小區環境與城市區域環境相融洽,形成統一體。現在有些小區過分地強調特色,而與城市環境脫離,這是不值得提倡的。城市環境由建筑風格、綠化、道路、標志性建筑、特色街區和城市標志等要素組成,小區環境也是城市環境中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對優化整個城市環境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居住區的環境,就人類自身而言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之一,特別是當我們認識到人類無法改變生命體事實的時候,人類同生態環境就不能不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所以人類自身就無法擺脫對生態環境的依賴。因此,營造居住區環境景觀,要符合自然法則,遵循生態學原則,尊重和保護原有的地形地貌、大樹水體及人文景觀。。同時貫徹居住區設計之始終,進一步深化和完善規劃與建筑的設計,拓展成重建其中的場所次序,挖掘和賦予特定居住區的特定景觀的獨特理念和精神,追求自然、社會、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將自然廣大而無限地探索趣味再度呈現于生活環境中。
參考文獻
[1]何占能,賈政獻,張凱.“白蕩海人家”創作隨筆.新建筑,2001.
[2]黃曉鸞.居住區環境設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3]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4]姚時章,王江萍.城市居住外環境設計.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0.
[5]梁 喬,彭禮孝.人與自然的關系及其互動機制.中外建筑,2002.
[6]俞孔堅.景觀、文化、生態與感知.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7]余謀昌.生態倫理學.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關鍵詞:觀光農業;景觀設計;城市;生態
一?定義重釋
1.1?景觀的定義
景觀是對生態、技術和文化影響因素的時點反應。景觀是多種功能(過程)的載體,因而可被理解和表現為:(1)風景:視覺審美過程的對象;(2)棲居地:人類生活其中的空間和環境;(3)生態系統:一個具有結構和功能、具有內在和外在聯系的有機系統;(4)符號:一種記載人類過去、表達希望與理解,賴以認同和寄托的語言和精神空間。
1.2?景觀設計的定義
景觀設計是社會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是一個融合了人類文化學、建筑學、地理學、心理學、氣象學等眾多學科的龐大綜合學科。D·W·梅尼格講到:環境使我們作為生物延續下來;景觀作為文化展示給我們。任何文化都可以從景觀來發現自身?,F在,景觀設計廣泛應用于城市建設與社會發展之中,景觀環境設計擁有廣泛的對象領域,其宗旨就是在歷史文化的傳承上為人類創造休閑、娛樂的空間,創造舒適、宜人的環境。
1.3?觀光農業的定義
對于觀光農業,不同的學者給出了不同的概念。但內容大同小異,即觀光農業是以農業為媒介,是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模式,吸引城市人回歸農村,體驗農村生活與文化并同時滿足游覽者觀光、休閑、求知、購物等各種功能的旅游業。觀光農業是都市農業的一種經營模式,都市觀光農業園依托并服務都市,滿足城市多方面需求。
二?觀光農業園景觀生態規劃設計
2.1?功能分區與布局
在規劃中,公園的食品從生產,交易以及物流都為當地消費者量身打造,并可持續性發展。觀光農業園在“綠色生產、生態文化、農游合一”的主題下,形成了典型的空間模式是“三區結構模式核心”:(1)保護區,處于園區的中心地帶,主要提供農作物栽培及農業生產,禁止游客進入或者限定游覽時間。(2)中心區,是游覽觀光娛樂區,供游客參與農業相關的游憩娛樂活動和農業實踐活動以及參加娛樂項目,同時在此區域有配套的服務設施。(3)區,是觀光農業園的服務管理區也是農產品展示,交易的場所,同時配套餐飲及娛樂設施。這樣不僅能滿足游客的需求,還能節省觀光農業園農產品銷售運輸的成本,使游客和觀光農業園都得到實惠。
2.2?自然景觀要素規劃
(1)土地與地貌
自然界的土地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她滋養了大地萬物,并讓他們生生不息。經過地質變化,形成了如平原、低地、丘林等不同的地貌,也給人帶來了不同的景觀感受。在人的視覺感官上,通常把地貌分為角形地貌和曲線地貌。正如角線給人尖銳,剛正,果斷的心理感受;曲線便猶如女人的身體,給人柔美,從容,安靜的感覺。最大限度利用和保護這些自然特色,對其做一些有益的微小改變,保留原始的地貌特色。對大規模的改變地形、地貌應謹慎處理,以免帶來生態環境的破壞。
(2)農業植物
地區開發設計時,要考慮到農業植物外部形態與色彩隨著季節和生長周期呈現在根、干、枝、葉、花和果實的變化,給人提供多種感官享受。從農業植物尺寸來說,一般分為大中型樹木,小型和花型樹木、高灌木叢、中灌木叢、灌木叢和地表覆蓋植物。利用灌層樹木和地表覆蓋層的簡化方案,可有效地結合分隔的各設計要素。相反,一個復雜、多層次的植物規劃可為單調或枯燥的建筑組合增添多樣性和趣味性。
3?都市觀光農業在城市景觀中的契機與問題
3.1?都市觀光農業對城市景觀的推動
都市觀光農業園是位于大都市內、都市郊區和大都市經濟圈以內,集農業生產、可以示范、觀光采摘、科普教育、休閑度假于一體。都市觀光農業園呈現出了城市景觀中難能可貴的田園風光景觀。同時,都市觀光農業園生產農產品和優美的環境滿足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和精神需求。蘇伯陽提出我國城市觀光農業的產生有其深厚的時代背景,從需求角度上看,隨著城市化進程,城市景觀已經充斥著“柏油沙漠”,“水泥叢林”的存在,城市居民普遍具有回歸自然的身心需要。都市觀光農業景觀把具有代表性田園景觀引入到城市景觀中,不同品種的農作物種植,不同的種植方式,可以構成不同的色彩圖案,產生豐富的景觀效果,從而增添了城市景觀的情趣
3.2?觀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在城市發展中,觀光農業以新型景觀的形式豐富了我們的城市景觀。目前,觀光農業園發展前景廣闊,但也存在諸多問題,成功經營的例子不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缺少規劃,片面追求短期利益,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2)品牌意識薄弱,沒有鮮明特色,沒有通過突出觀光農業園的主題與特色來樹立品牌園區。(3)季節性強,造成旺季人滿為患,而淡季門前冷清,經營蕭條。(4)規劃和管理人才的缺乏,導致觀光農業園文化內涵不高,活動單調,旅游資源浪費。
4?結論
都市觀光農業生態景觀環境規劃是系統的復雜的問題,作為一種新型的城市景觀,但它對都市景觀的發展有著重要推動作用。但目前觀光農業景觀規劃設計還處于一個發展的萌芽階段,許多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和討論。
參考文獻:
[1] Bowen , A . Historical Response to Cooling Needs in Shelter and Settlement . International Solar Energy Passive Cooling Conference ,1981. Capra , F .The Turning Point : Science , Society , and the Rising Culture .New York , Harper Business , 1993 .
[2] 俞孔堅 景觀的含義 《時代建筑》 2002 (1):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