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01 23:55:2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歐債危機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 淺談次貸危機產生的原因、蔓延及影響 金融危機產生及蔓延的原因分析 美國次債危機爆發的主要原因分析 美國次債危機及對中國的影響分析 論歐債危機形成原因及中國的應對策略 財務危機的形成原因及對策分析 歐債危機原因分析 歐債危機與美債危機產生原因及對比分析 歐債危機對中歐貿易的實證分析 次債危機前后中外股市相關性實證分析 次貸危機與歐債危機發生的原因及其思考 歐債危機爆發的原因及影響 論當前歐債危機發生的原因及啟示 歐債危機的政治經濟原因分析 美國次債危機影響分析 探究歐債危機的形成根源 歐債危機蔓延銀行業 美國次貸危機的原因分析 歐債危機原因及改善建議 美債危機與歐債危機的區別及前景分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王冠宇.美國次貸危機與現行國際國幣體系變革研究.碩士畢業論文,2010.
[3] Krugman,Paul.A Model of Balance-of-Payments Crises.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79,11(3).
[4]鄭蕾云,劉力臻.國際金融.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5] Flood,Robert and Peter Garb.Collapsing Exchange Rate Regime:Some Linear Exampl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84,17.
[6] Maurice Obstfeld.The Logic of Currency Crises.NBER Working Paper,No.4640,1994.
〔關鍵詞〕歐債危機;保險業;國家經濟安全
中圖分類號:F84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4096(2013)02002705
一、引言
當前我國保險市場形成了原保險、再保險、保險中介和保險資產管理協調發展的比較健全的現代保險市場體系。截至2010年末,全國共有保險集團公司8家,保險公司126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10家。其中:中資保險公司共有73家,外資保險公司共有53家;全國省級分公司1 294家,中支和中支以下營業性機構68 061家;從業人員達34685萬人。從保險業務發展情況來看,2010年保險總資產達到490萬億元,全國共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4 52797億元,同比增長1383%,發展勢頭強勁。從另一方面看,2009年保險深度世界平均為7%,我國為340%;保險密度世界平均為595美元,我國為121美元[1]。這說明,我國保險業有了長足發展,但保險業發展和國際保險水平相比仍任重道遠。本次歐債危機對我國經濟沒有直接產生較大影響,但危機發生后對世界經濟造成巨大沖擊,并對一國經濟安全與發展提出挑戰。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穩定器保險業,在處理危機方面應采取相應的經營政策調整,以保護國家經濟安全。
二、文獻回顧
國家經濟安全問題以及保險業發展一直備受學術界關注,諸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其做了大量理論研究。對國家經濟安全的本質和特征研究上,張志波和齊中英界定了國家安全的內涵,指出現階段國家經濟安全就是指通過消除經濟風險、保持經濟穩定以保障經濟持續發展,實質是提高國際競爭力[2]。郭連成和李卿燕對涉及國家經濟安全的重點領域進行研究,認為金融安全是經濟安全的核心[3]。顧海兵和沈繼樓提出國家經濟安全是指通過加強自身機制的建設,使經濟具備抵御外來風險沖擊的能力,應實施“積極而穩健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4]。從經濟全球化角度,俞益強認為經濟全球化是影響發展中國家經濟安全的環境因素[5]。黃永紅提出發展中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所在是要實現經濟穩定發展與國力增強,包括經濟預警機制的建設和國家經濟安全戰略網絡的構建,消除經濟安全隱患,增強抗御經濟風險的能力[6]。從全球經濟金融危機與保險相關影響角度,孟漢穎等分析了金融危機對農民工養老保險產生的影響,就政府、企業及農民工自身三個層面提出了養老保險應對金融危機的對策[7]。吳建廣通過分析金融危機對我國保險資金投資的影響,提出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保險資金運用的戰略選擇,包括穩健投資策略以及投資不動產[8]。孫艷穎和涂吉華對我國失業保險應對經濟危機的發展對策進行研究,提出緩解經濟危機導致的失業保險支出大幅增加壓力的建議[9]。冷煜從金融一體化監管趨勢下的保險監管角度,提出我國保險監管組織架構的未來取向[10]。
目前,絕大多數文獻研究的是國家經濟安全的宏觀經濟戰略以及保險業應對金融危機的具體政策建議,忽略了保險業在作為國民經濟穩定器保護國家經濟安全方面的作用以及與自身發展的有機結合。因而,有必要基于歐債危機防范經驗對保險業經營理念變革做出調整以適應自身健康發展和保護國家經濟安全。
三、歐債危機對于我國保險業經營理念變革的影響
1單一發展模式與綜合平衡發展模式
從歐債危機看,歐洲國家經濟增長模式普遍存在缺陷,嚴重失衡。一般來說,債務問題國家的勞動力密集型制造業在歐洲內部傳統的貿易分工格局中具有比較優勢,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這種優勢隨著高福利制度的實施以及國家的工資水平持續上升而逐漸喪失。比如,歐債危機起始國家希臘產業資源配置就不合理,主要支柱產業為旅游業和航運業,屬于典型依靠外需拉動產業,具有過度依賴外部需求特征。希臘政府為了大力發展支柱產業并拉動經濟快速發展,對旅游業及其相關的房地產業加大投資力度,其投資規模超過了自身能力,導致負債提高。另一支柱產業航運業由于受金融危機影響進入發展周期低谷,它的衰退對國民經濟其他產業形成了巨大負面沖擊。這樣,在歐債危機中希臘經濟難以抵御危機的沖擊。同樣的例證可以看到在產業結構中主要以出口加工業和房地產業拉動國民經濟發展的意大利,依靠房地產和建筑業拉動國民經濟發展的西班牙和愛爾蘭以及主要依靠服務業推動經濟發展的葡萄牙基本上是單一型發展模式為主,經濟基礎比較脆弱,經濟發展不均衡,產業結構本身存在致命缺陷。
作為國家經濟安全穩定器的保險業首先自身要保持健康發展態勢。在我國保險業表面輝煌的發展背后,產業結構內部存在著嚴重的業務比例失衡。表1為2010年全國財產保險、人身保險原保險費收入。
從表1可以看出,在我國保險業發展過程中盡管產業內各個險種發展都有了較為明顯的增長,但是保險產業內部結構極不平衡,整個產業基本以單一發展模式進行運營。在財產保險業務中,機動車輛保險業務占到整個財產保險業務的70%以上,而與農業發展緊密相關的農業保險所占比例不到4%,信用保險占財產險業務的比例不到3%,對于經濟危機中具有防范貿易損失擴大的出口信用保險占比更小。在人身保險業務中同樣的情況仍然很明顯,人壽保險業務甚至占到90%以上,健康險業務和意外傷害險業務占不到10%。這樣財產保險中的主干機動車輛保險業務的暴露風險以及人身保險的核心人壽保險業務在所面臨的長壽風險、利率風險全部加總在整個財產保險和人身保險業務上,由整個保險業承擔。我國保險業產業內部發展極不平衡具有類似歐債危機發生的前提條件。同時,保險業地區發展嚴重失衡:2010年東部16省市原保險保費收入8 50755億元,占全國原保險總保費的5856%;中部8省市原保險保費收入為3 37142億元,占全國原保險總保費的2321%;西部12省市原保險保費收入為2 60620億元,占全國原保險總保費的1794%[1]。為此,要轉變保險經營理念,變單一發展為綜合平衡發展,統籌規劃,形成各個險種以及各個發展地區之間的相互支持和配合。
2單純商業運營和參與社會管理及公共服務
由于歷史傳統,歐洲債務問題國家普遍實行較高福利的剛性社會保障制度,而由于人口老齡化等原因,其生產力發展長期落后于福利增長,造成福利政策與經濟發展極不協調[11]。巨大的福利支出和政府養老服務支出造成財政支出負擔沉重、入不敷出。財政收入減少和政府債務的不斷上升給國家財政帶來巨額赤字,形成惡性循環,是歐債危機爆發的重要原因[12]。同時,在歐債危機和全球經濟衰退影響下,失業人口激增,這給本已經承擔巨大壓力的財政支持帶來更大的缺口,加劇危機影響。
商業保險公司具有普通商業性公司的經營特性:追求利潤最大化。但同時應該看到,保險產品同樣具有“準公共物品”特性,即保險具有參與社會管理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功能。目前,我國人口即將進入老齡化階段,老年人口激增,而由國家財政支持的社會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保障范圍和力度都很有限,如何應對養老和失業問題,僅靠國家財政投入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而商業性養老保險可以在這一方面提供有益的必要的補充,提供相應的公共服務,發揮其社會管理的功能,豐富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國家財政提供有力的支持,消除危機發生的根源。同時,保險業作為第三產業重要組成,具有吸收勞動力的作用,可以增加就業崗位,在一定程度上減緩失業壓力。
3虛擬經濟投資與實體經濟投資
歐洲債務危機的快速蔓延,給全球資本市場造成巨大沖擊。為避險需要,資金將會紛紛流回,大量資金從中國資本市場流出,必將導致我國股市較大程度波動,給所涉及的我國公司企業帶來經營危機。此外,歐債危機導致歐元的貶值使得中國投資者的在歐資產大幅度縮水,資本回流停滯。從國內保險投資角度看,據統計至2010年末保險公司總資產達到490萬億元,資金運用余額為460萬億元。從配置結構上看,固定收益類資產占比8006%,權益類資產占比1680%,股權和債權投資余額占比499%[1]。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我國保險資金運用的渠道非常狹窄,銀行存款和債券資金占比過大。這樣,歐債危機對我國國內債市與股市產生巨幅波動,保險機構的股票和基金資產凈值減損,債券收益率連續下跌,直接影響著保險資金占比80%以上的固定收益資產配置的投資收益。
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為解決保險資金運用渠道狹窄、保值增值難度大的問題,對保險資金的運用做出新的具體規定:將現行的“買賣政府債券、金融債券”,拓寬為“買賣債券、股票、證券投資基金份額等有價證券”,并增加了“投資不動產”的內容,極大地拓寬了保險資金運用渠道,并指明保險資金投資的具體方向。保險資金運用由原來的以虛擬經濟為主要投資方向應該逐漸向以增加社會總福利的實體經濟方向轉移。加大實體經濟的投資比重,投資以養老、醫療為主要經營業務的社區服務實體或者投資以建設保障房、廉租房為主的實體企業。這樣一方面增加全社會總福利,同時保證保險資金的投資收益。
4純粹行業發展與國家經濟安全
歐債國家在這次危機中金融機構體制機制不完善,抵御風險和保護金融安全能力不強??梢钥吹?,歐盟國家普遍國民經濟產業結構不平衡,實體經濟基礎薄弱,也是歐債危機爆發的根源。最為明顯的例子是,葡萄牙服務行業持續增長,創造增加值占國民經濟絕大比重,而工業和農、林、牧、漁業創造增加值比重極小。近幾年,葡萄牙開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從傳統的制造業向高新技術行業轉型,政府通過大量貸款來扶持高科技企業,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導致融資成本劇增,從而使葡萄牙整個國民經濟受到沖擊,也給歐債危機埋下隱患。同時由于歐元區存在制度缺陷,使得維持低通脹和保持幣值穩定的貨幣政策和著力于促進經濟增長的財政政策很難統一協調,加劇危機發生[13]。
應當看到,我國金融市場發展也不近成熟,保險業發展滯后于實體經濟,如間接融資比重較高、債券市場發展滯后、利率市場化程度不夠及國內金融市場開放度較低等,這說明金融機構體制機制改革需要深化,金融保險服務于經濟發展的能力還有待加強。作為國民經濟穩定器的保險業在保證本行業健康發展的同時,具有夯實國民經濟發展基礎,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使命。因此應建立與我國經濟地位相適應的金融安全服務體系,發揮保險服務金融的重要作用,提高保險服務于國家經濟發展的水平。在保持經濟和金融安全的同時,制定并實施保險業長期發展戰略,為重點發展涉及國家經濟安全的領域提供急需資金,為高風險領域提供保險。這同時涉及到保險業發展模式的確定,是短期高額獲利經營還是長期可持續發展。保險業是國民經濟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保險不能完全脫離國民經濟發展,形成完全的虛擬經濟,應該與國民經濟的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產業的其他部分形成互相支持和發展的良性循環。國民經濟安全和穩定發展是保險行業健康穩定發展的前提條件。
四、我國保險業經營政策調整
1積極進行保險產品結構調整
在穩步發展現有主干機動車輛保險和人壽保險產品基礎上,大力發展有關國計民生的各個險種,以形成產業平衡發展。重點發展全面覆蓋農、林、牧、副和漁業等方面的農業保險,這對于發展現代農業,改變我國“二元制”經濟模式,具有重要意義;擴大企業財產保險投保比例和經營規模,積極探索企業財產保險作為財產保險又一主要業務來源的發展模式;積極開展健康保險、意外傷害保險和養老保險的專業化建設;大力支持保險公司開展與本地區發展相適應的區域性特色保險,形成獨特品牌;打破行業壟斷,營造競爭有序的保險市場,并最終形成產業規模效應,徹底改變目前保險業中“一支獨大”和保險產品“同質性嚴重”單一的運營格局,從根本上為保險業自身發展奠定良好的風險防范基礎和不斷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
2積極發揮社會管理的職能
目前,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養老問題給國家財政帶來巨大壓力。應該汲取歐債危機教訓,發揮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大力發展商業性專業化養老保險,提高居民養老生活水平,減輕國家財政負擔,從資金利用成本方面減少類似歐債危機發生的可能。同時,作為第三產業重要組成的保險業具有吸收勞動力功能,可以解決由于人口轉型所帶來的結構性失業問題,穩定社會發展基礎。值得重視的是,2億多的農民工沒有參加失業保險,而他們恰恰是失業風險較大的群體。另外,在目前業務開展基礎上,應重點發展和完善涉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穩定和諧發展領域的保險制度,諸如醫療責任保險及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旅行社責任保險、校方責任保險及進城農民工醫療和養老保險等,營造安定團結的經濟發展環境。
3調整保險資金的主要投資方向
從主要投資銀行存款、股票和債券,逐漸轉移到實體經濟投資。歐債危機爆發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債務問題國家經濟發展存在很大的脆弱性,虛擬經濟發展與實體經濟嚴重背離。目前我國保險資金運用結構難以滿足保險資產與負債匹配的要求,尤其近兩年我國資本市場巨幅波動,造成保險資金面臨巨大風險,不利于保險資金資源的優化配置,因此調整保險投資方向勢在必行。加大保險資金以債權、股權等投資方式投資不動產、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參與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建設的資金比例。一方面,可以在較長時期內保證保險資金有穩定的收益和風險最小化,另一方面,保險業積極參與公共服務與基礎設施建設可以逐漸提高全社會居民生活服務水平,增加社會總福利。
4服務于國家經濟安全
應制定保險業長期發展戰略并全面穩步推進各項保險改革,不斷開拓保險市場的廣度與深度,豐富社會資金的投資渠道,繼續推進保險機構治理機制完善和風險管理機制改革,穩步推進保險業國際化進程。大力扶持具有穩定出口貿易功能的出口信用保險發展,服務于國家應對危機需要和國民經濟安全;加速推進存款保險制度建設,完善存款保險風險防范化解機制,服務于國家金融安全;大力開展高新科技保險、核保險類保險產品設計,為涉及國民經濟發展的核心技術和重點領域提供有力保險支持;積極探索水、森林、礦產、煤炭和稀有金屬等環境資源保險;參與產業結構調整,鼓勵低碳企業發展并提供低碳保險,促進現代農業和現代工業發展;以商業保險為牽頭,加快政策性巨災保險建設形成較完善的巨災風險防范體系,為國民經濟可持續協調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綜上,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應繼續堅持經濟結構調整政策。經濟結構失衡是引發歐債危機的重要原因。對于我國而言,改革開放以來經濟保持長期快速健康發展,在快速增長的背后經濟結構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如三次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薄弱,現代化農業發展規模?。还I結構中高新技術產業比重過小,服務業發展緩慢;國民經濟增長主要還是以粗放式、能源高消耗式增長為主,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發展不均衡等。因此為保障我國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必須繼續堅持調整經濟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方針,使我國經濟朝著結構更加協調和優化的方向發展。在調整經濟結構和產業升級過程中,應當積極發揮保險業服務金融與經濟的重要作用。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穩定器的保險業發展自身持續健康發展與發揮其對經濟的積極作用兩者是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的。目前我們應該積極調整保險經營理念和采取相應對策,給經濟發展提供必要支持和有力保障??偠灾?,歐洲債務危機給我們所帶來的教訓和影響不能僅僅放眼于短期政策的微調,更要考慮到今后長遠發展的影響。這次危機我們看到我國經濟增長模式需要完善安全保障機制,大力發展保險業,使其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名副其實的穩定器。短期內的保險發展政策并不能從根本上有效地解決問題,不能只一味地追求短時期的高業績與高回報,而忽略對未來十幾年,甚至是幾十年的影響。應從宏觀的角度和長遠的眼光,采取真正有效有實質性改變的保險體制改革發展措施,促使保險經營理念真正改變。保險的基本功能是分散風險,應轉變經營理念、務實服務經濟,保持保險業自身和國民經濟協調一致發展,提高防御金融危機能力,保護國家經濟安全,達到“雙贏”可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保險年鑒編委會中國保險年鑒2011[M]北京:中國保險年鑒社,2011
[2]張志波,齊中英論國家經濟安全[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72-76
[3]郭連成,李卿燕經濟全球化與轉軌國家經濟安全相關性[J]世界經濟,2005,(11):54-63
[4]顧海兵,沈繼樓中國經濟安全分析:內涵與特征[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2):79-84
[5]俞益強發展中國家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J]商場現代化,2006,(17):314-316
[6]黃永紅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國家經濟安全探索[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30-44
[7]孟漢穎,俞曉勤,周瑩瑩論金融危機對農民工養老保險的影響[J]時代金融,2010,(7):22-26
[8]吳建廣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保險資金的戰略選擇[J]黑龍江金融,2010,(6):41-44
[9]孫艷穎,涂吉華我國失業保險應對經濟危機的發展對策[J]管理觀察,2009,(6):45-49
[10]冷煜金融危機啟示:金融一體化監管趨勢下的保險監管[J]保險研究,2009,(4):61-67
[11]鄭秉文歐債危機下的養老金制度改革——從福利國家到高債國家的教訓[J]中國人口科學,2011(5):43-48
[12]朱冬希臘債務危機全景透視[J]中國金融家,2011,(8):24-27
[13]許丹青歐元區債務危機的原因與啟示[J]福建金融,2011,(11):32-35
[14]周海珍保險業發展與促進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J]管理世界,2008,(11):170-171
[15]龐楷保險業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分析——基于修正的Solow模型[J]保險研究,2009,(7):31-36
>> 中國企業在巴基斯坦投資的政治風險及管控? 巴基斯坦恐怖組織對“中巴經濟走廊”的看法及影響 淺析巴基斯坦國內安全困境對中巴經濟走廊的影響 專訪中巴經濟走廊議會委員會主席穆沙希德:中巴經濟走廊為巴基斯坦帶來巨大改觀 基于知識探索視角的中國企業逆向對外直接投資的分析 歐債危機下中國企業對歐投資:風險與策略 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風險管理 中國企業投資風險管理與控制 中國企業境外投資的風險評價研究 中國企業重估海外投資風險 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風險規避 中國企業海外投資風險管控 中國企業投資澳洲應留意政治風險 中國企業在中東投資的政治風險及應對機制 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風險分析及對策 中國企業對非洲投資存在的問題與風險分析 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法律風險的國別分析 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現狀與風險分析 中國企業對韓國直接投資的政治風險分析 中國企業對非洲投資的風險評價與規避措施分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②資料引自匯率網(http:///)。
參考文獻:
[1]李麗,蘇鑫.巴基斯坦安全形勢對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的影響[J].國際經濟合作.2015(5).
[2]呂向敏,楊建立,張惠蘭.跨國公司國際投資風險的成因及管理分析[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3).
[3]楊麗梅.對外投資的風險和風險管理[J].經濟師.2006(3).
[4]曹旭平.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風險分析[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5(7).
[5]趙菲.中國人和巴基斯坦人之間的跨文化交流現狀研究[D].北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6]法斯赫?烏丁等.巴基斯坦經濟發展歷程[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2010.
關鍵詞:外債;合理;安全
中圖分類號:F81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3-000-01
一、外債問題概述
理論上,外債定義為一個國家應該歸還給外國的全部債務。根據Investopedia,外債是本國向外國商業銀行、政府或者國際性金融機構的借款。這些借款包括利息,必須用所借款的幣種來歸還。
如果一國的經濟基礎薄弱,同時無法利用外債來生產貨物或者提供勞務來賺取利潤,就會面臨無法還清債務的問題,債務危機就有可能來臨,對國家的經濟發展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二、中國的外債現狀
(一)中國當前的外債管理體制的特征
1.中國的外債管理的目的是服務實體經濟。中國一直在試圖通過舉借外債的方式來使貿易更加便利,同時彌補缺少外國投資的缺點。政府規定中長期國際商業貸款應當使用在引進先進技術和知識;短期外債應當被用作流動資本。
2.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隨著中國金融體系的不斷建立和完善,中國堅持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來發展外債,逐步擴大外債的使用規模。
3.聯合監管。我國外債的管理部門包括發展改革委、外匯局、商務部以及財政部。聯合監管的方式可以避免監管權力的過度集中,有助于提高外置使用的效率。
(二)中國外債的具體分析
1.中國外債的安全性分析。短期外債占外債總余額的比例呈上漲趨勢,其比值從2004年的52.74%上升到2014年的76.32%。短期債務比重較大,面臨的短期還款壓力大,對我國短期內籌措到足夠的流動資本具有較高的要求。短期外債與外匯儲備的比例在2004年至2014年間基本處于20%以下,處于較為安全的水平。
我國的外債負債率從2004年的13.54%開始下降,自2008年至2014年,負債率均穩定在9%左右,負債率控制效果較有成效。在所列示的11年中,債務率水平雖遠低于國際上公認的安全線100%,但是債務率數值從2004年的40.15%一直下降到2008年的24.26%,但是從2008年以后,債務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到了2014年負債率已經達到35.19%。上述債務率上升現象的出現源自于我國貿易出口收入的緩慢增長。我國的外債余額的在2004年至2014年間的復合增長率為11.78%,而我國的外匯收入的復合增長率從2004年到2008年為19.28%,而從2008年到2014年為7.03%。外匯收入的增長率大幅下降導致債務率在2008年至2014年的這7年間不斷地上升。外匯收入增長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世界各國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需求疲軟,導致中國的外貿出口增速下降。
外債流出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從2004年到2007年不斷上升,2007年到2009年不斷下降,在2009年至2012年間的小幅波動后,2012年至2014年有大幅上升的趨勢,2014年的外債流出與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達到了自2008年以來的最大值。外債流出比例增加對中國經濟的良好發展帶來不利影響。中國外債的償債率除了2009年外,一直處于逐步下降且較為穩定的狀態。
注:
短期外債與外匯儲備的比例:剩余期限的短期外債余額與中央銀行掌握的外匯儲備存量的比例。目前,國際上比較公認的短期外債與外匯儲備的比例的安全線為100%。
負債率:年末外債余額與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目前,國際上比較公認的負債率安全線為20%。
債務率:年末外債余額與當年國際收支統計口徑的貨物與貿易出口收入的比率。目前,國際上比較公認的債務率安全線為100%。
償債率:外債的本金和利息償還金額與當年國際收支統計口徑的貨物與服務貿易出口收入的比率。目前,國際上比較公認的償債率安全線為20%。
2.中國外債分部門分析。在使用外債的國務院部委、中資金融機構、外資金融機構、外商投資企業以及中資企業這五個主要使用外債的部門中,外債使用量和所占比例最大的部門是中資金融機構,而且具有連續上漲的趨勢。外商投資企業其次,其外債使用量和所占比例除了在2008年較高外,其他年份的外債使用量平穩上升,所占比例在20%左右,較為平穩。外資金融機構、國務院部委以及中資企業,外債使用量波動不大、所占比例逐年下降。中資金融機構的外債的使用絕對量和相對量不斷增加。中資金融機構主要指國有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這表明中資金融機構對外資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同時也表明中資金融機構對資金杠桿的使用更加普遍。
三、中國外債管理的建議
1.不斷加強我國的外債數量的監測。加強對我國外債的統計,有利于及時掌握我國外債的具體情況,使得外債管理的決策依據更加準確、完整。同時要加強對或有負債的管理?;蛴胸搨鶚O易在經濟波動時期轉變為真正的負債,風險較高。
2.便利外債的使用程序,減少外債不同使用主體間的政策差別,使不同的經濟主體都能夠快速、平等地使用外資。
3.加強對外債使用的風險管理。在利用外債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注意防范外資可能對中國經濟造成的影響。同時注意外債的使用和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以及外匯政策等的綜合使用,才能做到防范于未然。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 一專業教學論文,歡迎光臨dYLW.neT]
參考文獻:
[1]李超,馬昀.中國的外債管理問題[J].金融研究,2012(4).
[2]黃婉紅,文娟秀.論中國外債問題[J].經濟研究導刊,2013(25).
[3]中國外債數據[EB/OL].國家外匯管理局網,2014.
關鍵詞:人民幣匯改;一籃子貨幣;配套措施
一、人民幣匯改歷程回顧
匯率制度的重要改革是從黨的以后開始的。1978-1985年基本上是實行雙重匯率制度;1985-1994年是復歸單一匯率制度,但實際上是新的雙重匯率;1994-2005年,匯率制度為盯住單一貨幣美元,非正式地與美元掛鉤,匯率只能在1美元兌8.27至8.28元人民幣這非常窄的范圍內浮動;2005年7月21日以后,匯率制度為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然而,近來西方各國又再次要求人民幣升值,以使中國減少出口,擴大進口,降低對西方的貿易順差。
2010年6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根據當時的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我國國際收支基本情況,人民銀行將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從6月21日起,結束自2008年9月雷曼危機以來一直實施的實際上盯住美元的匯率制,重新啟動匯改。恢復了于2005年7月開始實行“匯改”時引進并實施了大約三年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2010年6月重新啟動的匯改也繼承了BBC方式。首先,每天的浮動幅度限制與以往相同,為中間價的±0.5%,但人民幣匯率在同一交易日內的實際浮動幅度比以往有所增加。其次,人民幣匯率與美元以外的主要貨幣,尤其是與歐元的聯動性得到了加強。這種情況反映出,在作為參考的貨幣籃子中,美元占據的比重相對下降,相反,以歐元為主的美元以外的主要貨幣所占比重有所上升。最后,雖然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有所上升,但是重啟匯改以來的三個月中,僅上升了1.9%,升值幅度較小。很明顯,這并不是市場供求的反映,而是中國當局不斷干預市場的結果。
二、人民幣匯率改革的利弊
(一)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收益
1)我國出口已經大幅反彈,經濟面臨通脹壓力,調整匯率政策、增強匯率彈性滿足了國內宏觀調控的需求。保持了經濟穩定增長的勢頭,這是匯率制度改革的重大收益。近年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一直保持了持續、快速的增長速度。
2)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有助于改善我國與世界主要經濟體的關系,避免了不必要的貿易中,同時增進投資者的信心、參與國際經濟合作以及進一步推動匯率制度改革都提升了國際公信力。
3)人民幣彈性的增加有助于減少因為歐債危機導致的國際匯率大幅波動引起的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的波動和對進出口的沖擊。從長期來看有助于逐步減少歐諾個過經濟增長對出口的以來,推動消費成為更加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二)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消極影響
人民幣升值的影響具有兩面性,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
1)投機性資金涌入。由于國外不少人認為人民幣被嚴重低估,因此他們抱有強烈的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認為現今人民幣升值的幅度遠遠不夠。如果大幅提高利率會吸引更多的境外資金流入國內,外匯儲備急劇增加,進一步增大了升值壓力。由于利率無法較大提高,且國內物價水平較高,致使我國實際利率水平較低甚至出現負利率現象。在國內金融投資品種比較少的情況下,股票市場仍持續低迷,于是各種資金追逐投資,尤其是房地產,使得固定資產投資增幅長期處于高位運行。這就要求人民幣加快升值的步伐,以降低國外投資者的升值預期,并緩解央行的壓力。然而 ,我國的金融體系還不夠完善.出口企業的戰略調整以及其應對外匯風險的規避能力還有限,貿然加快升值速度會帶來不可想象的災難。
2)人民幣升值會對對外貿易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人民幣升值,就會提高中國產品的價格,加大資本投入的成本,帶來的是我國出口產品競爭力的下降,同時實際有效匯率的進一步上升會削弱出口,從而引發國內經濟的蕭條。
三、應對匯率改革的必要配套措施
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會越來越大,我國政府必須采取一些積極的措施來調節人民幣的供給與需求,減輕升值壓力,同時應加快推進匯率及金融制度方面的改革,制定和實施具有可操作性的應對措施,逐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
第一、完善外匯市場。豐富外匯市場產品,增強外匯市場避險能力,建立和健全我國金融衍生品的定價機制;繼續擴大外匯市場,豐富市場結構,培育多層次的外匯市場交易主體;完善外匯市場自身運行機制與監管提高其運行效率,建立央行外匯一級做市商制度,增強外匯公開市場操作的市場化程度。
第三,進一步拓展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的廣度和深度。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意味著資本流動將會愈發頻繁,在這種情況下,金融市場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怎樣吸收來自資本流動和匯率波動短期沖擊引起的負面影響,取決于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在廣度和深度領域的實力。廣度就需要我們放開行政障礙,從推動市場發展本身的角度來豐富市場參與者類型,由市場參與者覆蓋自身風險敞口同時推動整個市場發展。深度就需要我們進一步擴大金融市場特別是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的發展規模。
第四,完善一籃子貨幣的匯率形成機制。沒有一個匯率機制同時對所有國家都適用,也沒有一個匯率機制對一個國家的所有時段都適用。一個不變的匯率機制不可能永遠是最優的。中國的匯率機制要與時俱進,要進一步大力增加匯率的靈活性。首先,繼續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調控的針對性和靈活性。要密切關注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的新變化,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貨幣信貸適度增長。其次,不斷引入并擴大人民幣對非美元國際貨幣的直接交易,逐步放寬浮動區間,引導市場逐步從對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轉向對人民幣有效匯率的關注。推動我國貨幣信貸合理增長,銀行體系適度流動性,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增強,金融體系繼續平穩運行。
參考文獻
[1]黃志剛.現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主要特點淺析[J].商業文化.
[2]顏偉.人民幣匯率改革配套政策調整研究.廈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經貿觀察
(1)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探析——引入美國經濟表現對比 夏曉雪
(4)全球價值鏈中我國稀土貿易被俘獲的問題研究——基于稀土國際市場需求的角度 楊夢佳
(5)建立中原經濟區背景下河南經濟發展方向概述 郭家煒
(6)歐債危機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及對策 杜德
(7)黃巖島對峙背后的國際政治經濟博弈 陳天明 徐群 李君芳
(8)安徽紡織企業承接產業轉移的發展對策——基于swot分析 芮昊
(9)出口商品結構與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對策 趙星
(10)新疆旅游服務貿易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周小玲
(12)基于swot分析嘉興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升級研究 李愛香 李春暖 王蕾
管理創新
(14)從企業經營看環境信息披露 郭品 李勇勛
(15)eva的激勵機制及其在我國的應用研究 李樂童
(17)我國企業戰略成本管理應用初探 賴嬌嬌
(18)eva企業價值評估在兵工研究所的應用探討 王愛武
(19)從三鹿事件看食品加工企業采購環節內部控制 趙肖瑞
(20)股權激勵與公司績效關系的研究綜述 周亭
(21)強化企業統計工作 促進企業經營管理 楊錦宏
(22)加強住房公積金財務管理研究 孫其蘭
(23)合同能源管理項目過程風險控制研究 張翠霞
(24)后危機時代企業成本控制法寶——多維成本管理 劉彩霞 馬鑫 李冬悅
(25)加強科學管理提高倉庫管理水平 張防修
(26)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執行力影響因素探析 巫毅
(27)路橋施工企業項目經理部材料管理初探 陳迎春 韓瑞英 彭向陽
(28)mc公司內部控制的調查研究 郭莉莉 鄭小鳳
(29)基于不對稱信息下我國中小企業加強自身融資管理策略探究 張宇丁
(30)基于dea方法的電網公司績效評價研究 劉凱 董萌萌
(31)提升全面成本管理,樹立成本文化意識——打造成本文化核心競爭力 張瑞
(32)淺析我國企業應收賬款管理 馬鑫 李冬悅 劉彩霞
(33)國企“內部人控制”問題的解決思路 周勇
(34)會計電算化條件下的企業內部控制 李寧
(35)erp系統實施與管理會計的互補性及業績影響文獻綜述 童素娟
(36)創新管理 破解瓶頸 努力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湖南省鳳凰縣總工會資產的保值增值工作紀實 裴曉鳳
經營有道
(37)對當前國內工業企業經營困難的成因剖析 宋科進
(39)湖南低碳旅游發展研究 盧偉
(40)審計師獨立性、信譽以及業
務——以德勤(中國)為例 汪潔
(41)雇主品牌推廣策略 馮利敏
(42)小額貸款公司的發展問題分析 劉燕
(43)河南省現代物流業發展優勢分析 周燕飛
(44)淺談品牌“回聲”作用與多品牌的“共振”作用——由寶潔公司多品牌戰略引發的思考 岳曉雯
(45)我國零售企業進入他國市場的模式選擇 史博
(46)汽車后市場保險服務的特點以及對策分析 鮑艷萍
(47)我國零售業態發展評價及對策分析 徐正虹 陳曉華 孫一聞 鄭莉莉 葛潔蓉 陸兆蕾
(49)企業并購目的:追求協同效應還是產生共謀——基于百勝收購小肥羊的案例研究 許世杰
(50)對鎮江宗教旅游開發的調研及建議 朱慶賢
(51)小議娃哈哈啟力的市場定位 曾艷
(52)基于價值鏈視角的浙江省電動自行車產業升級研究 方柯 柏?;?陳聰宵 顏佳杰
(53)農業可持續發展新形式——以濱州沾化旅游觀光農業為例 范慧敏
(54)美容設備生產企業供應商選擇 萬志軍
金融天地
(55)商業銀行貸款利率對新增住房價格影響的實證分析 張玉潔
(57)商業銀行資本結構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 魏亞丹
(58)跨期羊群行為實證分析——以我國公募基金為例 杜婷婷 陳媛媛 韓劍飛 陳久盈
(60)我國發展金融bpo的建議 劉一博 邱煥喜
(61)基于央行實行逆回購操作——分析我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葛慧俠 吳非
(63)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現狀及防范對策 馮舒婷
(64)我國上市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比較分析及發展研究 王迪
(65)淺析我國小微企業融資難及解決途徑 郝陽
(66)基于信號傳遞的中小企業融資博弈分析 蔡再興
(67)黃金價格影響因素的定量分析 陳曉青
(68)探討農村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模式與途徑 蘇鴻龍
(69)經濟人“趨利動機”與股權融資偏好 周云 汝瑩
(70)浙江外貿經濟與人民幣升值的關系研究 翁星星 樊振華
(71)我國中小企業債券融資實施路徑探析 朱英 陳萬江 王小芳
(73)東京、香港、上海三地股市聯動效應的探究 張傳昌
(75)上市公司披露不實信息影響因素研究 李良
(76)歐債危機下我國匯市、股市的arch效應分析 袁嘯
(77)期貨套期保值理論研究進展 楊寶元
(78)基于因子分析的股票投資決策評價 徐哲
(79)擴大直接融資的渠道研究 劉暢
(81)我國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析 許艷陽
(82)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國電力行業上市公司融資結構與績效的實證研究 彭中云 翟萬里
 
; (83)政治聯系與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來自深市a股上市公司經驗數據 建蕾 梁娟
財會研究
(84)我國政府財務報告相關問題的思考 楊華華
(85)淺談監獄企業內管領導干部內部經濟責任審計 雷新民
(87)基于直聯模式的代收學費業務系統建設的探討 趙敏剛
(88)高職院校財會專業文化建設探索與實踐 甘泉
(89)對國內移動支付產業發展的思考 王娜
(90)山東省地方公路建投資情況研究與對策 韓沖
(91)高校科研經費審計淺議 鄭國芳 張勇
(92)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收費與審計質量相關性分析 談榮霞
(93)會計教學中的“做”與“學” 楊如梅
(94)論如何促進公益類科研單位科研經費的有效使用 陳芳
(95)關于強化會計監督的思考 徐媛媛
(96)我國高等農業院校卓越會計師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研究 陳思蓉 王積田
(97)實施動態會計監管的方法研究 賀美玲
(98)層次分析法在資產評估風險防范中的運用 周婧璇
(99)會計監督弱化的成因及對策 張麗敏
(101)企業組織結構復雜性對分析師盈余預測影響 辛薇
(102)我國城鎮居民收入差距的測算與實證分析 張虎成 孫艷霞 陳文浩
(103)我國大企業和集團公司內部審計問題與對策研究——以通用電氣為例 王緒
(104)我國養老保障財政支出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從包容性增長看農村養老保障基金 劉彥君
(105)注冊會計師行業商業賄賂行為分析 宋麗 王曉娜
(106)食品、飲料零售業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與股價的相關性研究 李潔
(107)新疆上市公司財務質量評價分析 朱希斐
(108)新疆財政教育支出分析 唐梁鳳 賈亞男
(109)多角度探討我國宏觀稅負水平 張菊華 朱勝
(110)c2c電子商務稅收征管問題研究 韓瀟
(112)我國稅負影響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張菊華 朱勝
(113)淺析山西省稅收收入結構變化 耿變華
(114)淺議對變動成本法與全部成本法的評價 胡成江
人力資源
(116)創辦教師養老年金,實現最優薪酬分配 宋莉芳
(118)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分析 程蔚
(119)淺議如何提高基層審計人員綜合素質 何靜
(120)eva業績評價方法對經理人激勵的影響 馬珂艷
(121)我國包容性增長戰略下社會保障稅實踐的現實性探析 馬冉冉
(122)北京市農民工醫療保險政策分析——基于社會福利政策的選擇維度視角 杜蔚
(123)文化比較視角下構建“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管
理新模式 宗娜
(124)區域經濟與人才培養的相關性研究 張麗英 李華
(125)淺議新形勢下如何加強會計人員職業道德 周靜婭
(127)基于托達羅人口流動模型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路徑探究 周鵬飛
(128)淺析商場營銷員的勝任力構成要素 趙海濤
(129)四川省各市州人口素質綜合評價研究 曾佩琴 熊健益 梁冠立
(130)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 許學珍
(131)利用微博資源加強大學生職業規劃課的信息共享和互動性 江靜 邱道欣
學術交流
(133)淺談學好《基礎會計學》的技巧 史可
(135)談中職學校會計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和改進辦法 林鳳平
(136)獨立學院國際貿易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研究和實踐——以東南大學成賢學院為例 包小妹 孫昊 戴竹青
(137)應用型本科院校經管類專業實踐教學考評方式探析 李迪
理論探討
(138)商務英語函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張翠波 張琳琳
(140)“五型”班組創建初探 谷榮寬
(141)青島市保障性住房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建議 高璐 于?
(144)臺灣產業發展過程中政府的作用 周英英
(145)應用支持向量機模型(svm)研究電網物資需求預測問題 宋斌
(146)發展工業旅游促進河南“兩型社會”建設探析 馮小偉
(147)淺析管樂教育在當代中國主要城市的普及發展狀況 朱光
(148)如何發揮工會組織在“三集五大”體系建設中的積極作用淺談 方小英
(149)新時期高校輔導員工作探討 蔣萍
(150)樂山融入成都經濟區中小企業發展現狀分析 何瑞
(151)從文化差異看國際廣告在中國的本土化 曾俊秀
(152)我國創業投資退出機制研究 張克 楊悅
(153)大學教師如何重視一線課堂教學的研究 朱偉偉
(154)基于科技帶動與支撐的咸陽食品工業發展研究 薛漢莉 朱文莉
(155)企業并購績效文獻綜述 姚香
(156)強化基礎創新機制推動發展——阿爾山市黨的建設工作調研 徐東華
(157)河南省政治中心東移對鄭州經濟的影響 張霞
(158)中專體育教學中游戲的運用探討 朱良 趙建峰
(159)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教學改革探析——從教學模式、教學手段、考核方式入手 王翠敏 劉毅 李煒
(160)高職院校文秘專業學生畢業論文指導的幾點思考 葉柳鳳
(161)獨立學院如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李小想
(162)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影響因素與實現機制 李波
(163)城鎮化與農民工進城若干問題研究 王松江
 
; (165)貴州省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研究 杜葉婷
(167)青島市利用fdi技術溢出效應的對策分析 于曉燕
(168)“合蕪蚌”試驗區協同創新能力評價研究 袁建明 郭思煒 王大偉
(171)河南省職業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利用 李海云
(172)山區、半山區集體建設用地流轉障礙性因素分析——以曲靖市麒麟區為例 彭琳 張洪
(174)貴州省工業園區發展中失地農民的統籌發展 王楚 王苗
(175)貴州產業承接對工業化進程影響實證分析 潘飛 李錦宏
(177)企業文化dna遺傳機制分析 袁建明 鄒曉雪 潘偉偉
(179)社區經濟理論模型研究 楊朝繼 馬海英
(181)淺談樁基檢測方法與發展 梁瀟文
(182)淺析洛克白板說哲學思想 林蓉
(184)我國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政策選擇 李婧 王菁華
(185)sop范式下r&d投入與產業集中度關系研究——基于我國37個行業分析 韋巍
(186)意識形態一元與社會價值多元下高校德育解構 陳佳
(188)基于共生視角的“產品質量年”文化建設研究 張娟
(189)中美物價對比分析及思考 齊飛
(190)北京市生產業對服裝產業的影響 常宏 吳思影 鮑麗珠 陳桂玲
(192)加快花垣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滕飛
(193)上海市生產業對服裝產業的影響 杜鵑 辛馨 王竹寧 陳桂玲
(194)灰色模型在青海省經濟預測中的應用 俞新昀 吳艷
(196)我國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調整和就業關系研究 曾佩琴 熊健益 梁冠立
(197)江蘇省城市現代服務業集聚類型研究 汪敏 孟小會 黃挺
(199)在高中新課標下高職高專數學的教學改革教學實踐與策略 毛大會
(200)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路徑研究——基于技術進步分析 趙靜靜
(202)中國與美國民主基礎研究——《論美國的民主》讀后感 竇誠松
(203)基于消費價值觀的市場細分實證研究——以北京地區在校大學生為例 侯蓓
(205)全面貫徹落實十精神——努力實現科學跨越后發趕超 李靜
關鍵詞:流動性;變現能力;金融化
所謂的流動性即資產變現的容易程度,如果一種資產(如股票)比另一種資產(如房子)更容易變現,我們就稱股票代表的這種資產具有更強的流動性。流動性的概念源于經濟學大師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隨著各領域金融的不斷深化,流動性充斥著經濟的各個方面。具體到企業方面,則是資金的流轉變現程度,如果企業的資金流轉變現很容易,那么會對企業的發展產生長期積極的影響,但是如果企業的流動性不足,會導致資金供應緊缺,發生違約信用風險,企業的借貸成本直線上升,對企業的正常經營與運轉帶來風險,甚至會使得企業破產與倒閉,從而引發金融危機。由此可知流動性的研究對經濟社會,特別是在金融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具有重要意義。
一、經濟社會的流動性
從2001年至2013年,經濟社會的流動性逐年上升,我們可以清楚的感覺到經濟蓬勃發展,金融不斷深化,流動性不斷增加。在2013年時,學者們形成了共識,我國的流動性已經過剩,究其原因,有人歸結于2008年9月,國際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后,經濟面臨硬著陸的風險。為了應對這種危局,中國政府于2008年11月推出了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十項措施。初步匡算,為了實施這十大措施,到2010年底約需投資4萬億元。這種貨幣供給的突然非正常的增加在當時確實為經濟的穩定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但是,在之后幾年的時間使市場的流動性大幅增加,通貨膨脹現象嚴重,導致的結果就是流動性過剩,這類似于揮霍消費的時候,突然發現口袋的錢不夠花了。且長期反復附加在流動性上面的杠桿這時候一起反向加倍打擊,之前的四兩撥千斤直接變成了千斤壓四兩,市場的壓力越來越大,四處都是還貸的壓力,信用在這個時候也沒有一點用了,市場上一片蕭條,只能變賣資產,苦苦還債。
從2013年一直到現在,大家的感覺也很明顯,就是流動性緊缺,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錢不好掙了,工作難找了,不舍得花錢了。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利空大于利多,國際市場上美國市場萎靡,歐洲市場分裂,亞洲市場低迷,投資者信心不足,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走低,石油價格不振,全球經濟難有新的突破。雖然中國央行不斷降息降準,但是由于消費者和投資者信心不足所導致的流動性陷阱依然表現出流動性不足的特征。
2015年12月12日,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姚余棟在“三亞?財經國際論壇”中討論到全球金融市場流動性將趨緊,歐央行、日央行繼續購債應該是最后的秋天,全球經濟將進入漫長的冬季,這個冬季可能是二、三十年。姚余棟分析了過去100年以來全球流動性的周期變化:從1900年以來到1945年二戰,國際流動性趨于高峰;從1945年到1971年下降,周期是約70年。預計到2017年達到頂峰,這是歐央行、日央行、英格蘭銀行結束購債,頂峰之后就是下降。姚余棟猜想:下降的時間至少有20年到30年,或許要等到2035年進入中國超老齡社會的時候結束這個周期。從1971年以來到2035年,這期間將處于流動性緊縮。
最近幾天的美元走強,人民幣走弱更是使得老百姓不知所措,在金融的相關研究中,對于流動性的研究不在少數,但是對于流動性對國民的研究資料還是有限。由上述分析可知,流動性的過剩和短缺對于經濟來說都不是好事,因而對于我們的國家和政府應該適時地利用宏觀調控這只看得見的手對發展不完善的經濟進行調控,使得經濟能夠處于健康發展狀況。
二、煤炭企業的流動性
流動性對于企業來講也是非常重要的,這里我們以煤炭企業為例來說明。2003年至2012年被稱為煤炭行業的黃金十年。在這十年期間,隨著對煤炭的需求不斷增加,煤炭供不應求,直接推動煤價的上升。2004年,我國出臺煤炭出口配額制的相關政策,管控煤炭的出口。但是煤炭供需仍然緊張。財政部于2008年8月20日將我國焦炭、煉焦煤及其他煙煤等出口稅率大幅增加。自從2004年相關政策出臺之后,我國煤炭出口量就迅速逐年下降。據海關總署數據,截至2012年,我國煤炭出口量已降至928萬噸,不及2003年出口量的十分之一。同時,煤炭進口關稅基本上都降低為零。鼓勵進口限制出口的政策效果顯著,過去十年內,中國煤炭進口量迅速增長,2003年中國煤炭進口量僅為1100萬噸,而至2013年,當年中國的煤炭進口量為3.3億噸,十年翻了33倍。
我國的煤炭進出口政策在過去十年內為中國的能源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給中國經濟的提供了大量的流動性,使得能源企業迅速發展。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公布的2014年中國煤炭企業百強,2014煤企百強2013全年共完成營業收入41568億元,而2004年評出的百強企業2003年營業收入僅為2760億元,十年內中國煤炭企業的營收規模至少增長了15倍。在2013年的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我國共有11家煤炭企業入圍和2012年相比多了5家,可以毫不夸張地說,2003年至2013年是中國煤炭業的黃金十年,煤炭產業賺得盆滿缽滿。
在流動性充足的情況下,對于企業來講,特別是對于煤炭等貸款型企業來講,他們的資金鏈可以有足夠的保證,就連銀行的大部分貸款爭相貸給煤企,這種企業的流動性就是企業的命脈,一旦流動性不足,就會出現違約現象,影響到融資能力,可能使得企業不能正常周轉和運行。
2015年1月6日,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兼新聞發言人、國務院參事姚景源在成都舉行的中國西部經濟發展論壇上對目前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特征進行了總結。姚景源認為,中國經濟經歷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長以后面臨的經濟形勢是就是“三期疊加”。什么是“三期疊加”?就是中國經濟現在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刺激經濟政策負作用的消化期。具體到煤炭行業就是中國經濟新常態和國際能源價格新常態。在這種新常態下,煤炭價格突然下降,企業流動性陡然下降,導致煤炭行業資金鏈斷裂。煤炭價格的下跌與產能嚴重過剩是密切相關的,而產能過??偨Y來說就是流動性不夠,變現能力差。
據了解,由于煤價下跌使得煤炭生產重地“三西”地區遭受重創,煤礦大面積停產,很多煤炭大企業連續幾年虧損。以煤炭作為工業支柱的山西連續兩年經濟排名全國倒數。山西煤氣不得不進行大量裁員,導致多人失業。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流動性本來就不足的時候,各地煤電互保政策使得流動性更顯不足。
由此看出流動性對于企業的生存特別是貸款型的企業來說更為重要。對于企業的流動性也要把握一個度,不能過高,高的話會使得庫存過多,壓制流動性;而流動性過低使得資金鏈無法周轉,不能維持日常需求,因此使得流動性維持在一個范圍之內才能使得企業和經濟社會發展保持良好態勢。
三、建議和策略
針對以上分析,政府對經濟的把控當然是比個人和企業要強得多,對于上述規律,我們可以總結一些建議:
1.加強基礎知識的宣講
政府要對企業和個人做一些知識的宣傳講解工作,以便在經濟高漲時期能夠及時剎車,不至于過度膨脹,致使流動性突然下降;在經濟不景氣時,政府鼓勵個人和企業,堅定信心,并適時釋放流動性,理論和實際結合,使得流動性能夠在一個平穩的區間內,對經濟的發展產生長遠的推動作用。
2.推動企業的轉型跨越發展。
畢竟對于資源型城市和資源型企業來講,資源不是永久的,且資源會造成污染,在現有技術水平下,會造成效率的極大損失。如此下去,必然在某個時期導致流動性的不平穩,我們要防患于未然,以長遠眼光和角度來理性對待問題,不能為了一時利益而使得子孫后代沒有資源。
3.建立有效的風險防范體系
有效的風險防范體系可以預測風險、控制風險和風險發現,實現各部門資源共享,不僅能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還能提高預防風險的能力,推動企業和經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民強.金融抑制下我國流動性過剩形成機制及對通貨膨脹影響的研究[D].[博士學位論文].吉林:吉林大學,2013年.
[2]李曉東.淺論新經濟形勢下煤炭企業如何應對危機[J].實務探討,2012(112):102-103.
[3]徐東岳,劉濤.我國煤炭工業發展十年回顧及趨勢展望[J].經濟管理,2014,40(1):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