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4 03:42: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本科電子信息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依據高等教育指導委員會制定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圍繞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方案”從始至終體現“具有創新意識、高素質、應用型”的人才培養思路,體現以學生為本,以畢業生社會需求和就業為導向的價值觀,加強學生思想品德等通用素質和能力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方式逐步體現精細化,差異化、個性化的特征。我校電信專業明確了自己的的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扎實的電子技術和信息系統等方面基本知識,掌握分析、設計、應用電子設備及信息系統的基本技能,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團隊精神等基本素質,能在電子信息行業及各級企事業單位從事設計、應用開發以及技術管理等工作,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2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遵循的基本原則
2.1充分的調查論證
(1)召開學生座談會,征集畢業年級學生及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學生對“方案”的修訂意見,了解學生自身需求。堅持以學生的學為中心,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2)邀請用人單位參與“方案”的修訂。了解行業最新發展動態,邀請用人單位參與修訂論證,充分考慮行業對專業人才的要求,尤其是行業協會制定的人才質量標準。(3)參照執行教育部的專業規范標準,確保專業完整性。
2.2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處理好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
本著“通識教育為體,專業教育為用”的思想,通識素質類教育貫穿始終,德育工作與通識類課程考核結合,學術講座日?;?,引進并開設高質量的藝術類通識教育課程。針對全國各地生源基礎教育水平差異,對外語、數學、計算機課程進行分級教學。專業教育逐步向產學研合作的模式靠近,專業課程開設以業界需求為主導,鼓勵與業界建立長期、穩定、互動的合作關系,鼓勵“方案”的部分課程以合作教育的形式開展,包括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等。
2.3大力開展第二課堂教育,“方案”反映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要求設置6學分區間,給予參加學科競賽、參與教師教、科研課題研究,參加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技、軍事、歷史、藝
術類通識課程修讀,開展創業,參加職業資格認證考試、英語四、六級考試,參加計算機等級考試等學生的學分獎勵,該模塊是學生畢業必要條件之一。
2.4改革實踐教學模式,加強實踐教學環節,處理好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
按照《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方案》,工科實踐教學比例占總學分不低于25%。根據校企合作的實際情況,改革實踐教學模式,靈活多樣,畢業實習以集中統一安排為主。重點讓學生體驗基層行業工人的工作過程,磨練意志,為走上工作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提倡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以參與教師的教、科研課題的形式完成。重視課程設計。
2.5合理安排第四學年教學工作
根據學生職業發展需求“,方案”要考慮考取研究生深造和就業兩種需求,1-10周集中安排課程,剩余時間安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準備研究生考試,確保教學秩序。
2.6教學計劃統一性與靈活性相結合
隨時關注行業發展需求,建立專業與行業信息交流機制,將行業發展最新的信息整合為課程資源,通過短課時的課程、講座等形式開設,同時必須堅持“方案”的執行穩定性。
2.7分方向培養
在電子技術和信息系統的理論基礎上,從第三學年開始分方向培養:嵌入式集成電路、信號與信息處理兩個方向。嵌入式集成電路方向主要課程:嵌入式系統原理與應用、嵌入式操作系統、嵌入式微控制器應用、嵌入式Linux設備驅動開發;信號與信息處理方向主要課程:信息論基礎、數字圖像處理、DSP技術與應用、信息與網絡安全。同時設置多門其他方向的選修課:通信工程、物聯網工程、計算機網絡、軟件工程等。
3小結
【摘要】從分析我國翻譯事業的現狀出發,提出了翻譯人才培養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觀點,認為翻譯工作的特殊性決定了翻譯人才培養模式的特殊性,而傳統外語專業教學模式不適合于翻譯人才的培養。
近年來,我國的翻譯學科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翻譯院系和翻譯研究機構在一些高校相繼建立。2006年春,教育部批準在部分高校(復旦大學、廣州外語外貿大學和河北師范大學)試點設立本科翻譯專業。2007年1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設立“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翻譯學科體系的健全與發展,不僅是翻譯事業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國改革開放政策不斷深化,經濟、科學與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的需要。
1翻譯人才培養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
人才培養要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需求。任何一個新專業的設置,都必須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凸顯“應用”特色。也就是說,社會需要什么人才,學校就培養什么人才。《翻譯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把培養目標定位在“德、智、體全面發展、能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及提高國家國際競爭力的需要、適應國家經濟、文化、社會建設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專業性口筆譯人才”,正是秉承了“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理念,將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起來。
翻譯歷來是國際交流與交往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等各個領域的對外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各種國際會議日益增多,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不斷涌人,迫切需要將其轉化為我們自己的語言去了解、吸收和掌握。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地不斷掀起“
翻譯工作的特殊性要求翻譯專業課程設置必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生不僅要學習翻譯理論與技巧,還要在理論指導下進行翻譯實踐。然而,目前我國翻譯方向碩士生的培養卻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其培養目標為高校教學人員和科研人員,培養模式偏重于學術性,對翻譯的專業性和應用性則不夠重視。在人學考試、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安排和學位論文寫作等方面,都是按照學術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的。忽視翻譯操作技能的培養,就會導致翻譯實踐能力偏低,不利于高層次、應用型、專業性翻譯人才的培養。某大學一位教師告訴筆者,他們學校有資料翻譯任務,想請新近聘用的一位翻譯方向碩士畢業生承擔一部分,沒想到這位畢業生竟然拒絕參與,說自己是搞翻譯理論研究的,不擅長翻譯實踐。翻譯理論研究對翻譯學科建設無疑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翻譯理論對于翻譯實踐的指導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但僅僅懂得理論而不會實踐,這樣的畢業生就無法滿足社會對翻譯實踐人才的需求。
由于我校去年新上了翻譯方向碩士點,我曾利用參加國內翻譯學術會議的機會,向一些知名外語院校的教師詢問翻譯方向碩士研究生是否應開設翻譯實踐課,得到的回答大多是否定的。我問他們,學生的操作能力差該怎么辦?他們告訴我,用翻譯項目來彌補。翻譯項目實踐誠然是必要的,但翻譯項目并非人人都能得到,并非總是能夠得到,沒有項目時該怎么辦?筆者認為,必須為翻譯方向碩士生開設一定數量的翻譯實踐課,以確保他們有足夠多的實踐機會。就我所知,北京外國語大學對學生翻譯實踐能力的培養比較重視。2001年,我在北外英語學院作訪問學者,跟翻譯方向碩士生聽課。他們有一門“翻譯理論與實踐”課(以英漢翻譯為主,由申雨平老師任課),還有一門“翻譯實踐”課(以漢英翻譯為主,由莊繹傳老師任課)。當然,北外的翻譯方向碩士生也參與一些翻譯項目,比如在我訪學期間,他們正跟曾誠老師一起翻譯一本英文詞典,還承擔了中央電視臺某些節目的翻譯工作。
3傳統外語專業教學模式不適合于翻譯人才的培養
人們往往把外語專業等同于翻譯專業,認為凡是學外語的人都會搞翻譯,忽視了翻譯人才的專業性和特殊性、學習外國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確有一部分人通過自身的進修和努力能夠勝任翻譯工作,但并非每一個外國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生都能當翻譯。因為這兩個專業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都有著根本的差異。
從教學目標來說,傳統外語專業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外語交際能力。在聽、說、讀、寫、譯五種語言技能中,“譯”只是一種教學手段,用來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外語詞匯和語法,或檢查學生的外語理解與表達能力。翻譯專業教學則從職業需求出發,把翻譯操作能力作為培養目標,突出雙語交際能力基礎上的口、筆譯技能訓練,兼顧翻譯理論素質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從教學內容來說,傳統外語專業主要學習語音、語法、修辭等語言基礎知識。用這些教學內容培養的學生,能夠用流利的外語來表達思想,但卻不一定能夠勝任翻譯工作。翻譯專業則主要學習如何借助語言知識、主題知識、百科知識和翻譯技能來對原語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并用譯人語將所理解的信息表達出來。翻譯專業培養的是全才、通才,特別是筆譯,提倡一專多能,因此教學內容不僅涉及文學翻譯,也要兼顧社會、文化、科技、法律、經貿、金融等方面的翻譯。我校外語學院在安排英語專業翻譯方向本科生翻譯課教學內容時,就把普通翻譯教材與經貿翻譯教材進行了嫁接,以增進教學內容的實用性,為學生畢業后從事商務或經貿翻譯打下基礎。另外,雙語轉換機制還涉及到語言學、心理學、認知學、信息論、跨文化等多種學科,教學中應適當補充相關的內容。
從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來說,傳統外語專業教學需要一個良好的外語交際環境,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和教學資源來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翻譯專業教學所需要的則是雙語交際環境,訓練學生用一種語言來理解信息,而用另一種語言來表達相同的信息。翻譯教學重視實踐教學環節,注重翻譯操作能力的培養和翻譯案例的分析,強調學習的自主性和教學的互動性,為學生適應社會、提升自身素質提供廣闊的空間??谧g課程可采用課程研討、口譯現場模擬或實訓等多種形式,充分利用現代化電子信息技術,如衛星電視、同聲傳譯實驗室和多媒體教室等設備,還要聘請有實踐經驗的高級口譯人員為學生授課或開講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至少要完成不少于100小時的口譯實踐。筆譯課程可采用項目翻譯的方式授課,即院系承接各類文體的翻譯任務,學生課后翻譯,教師課堂講評,加強翻譯技能的訓練,要求學生在校期間至少完成10萬字以上的筆譯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