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30 11:37: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實訓課程教學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獨立學院;ERP實訓;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1)16-3995-02
1 研究背景
獨立學院一般是在申辦高校的優勢學科、特色專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近些年來,為在各大高校中具備更強的競爭力,多數學院慢慢將辦學方向轉變為面向區域經濟發展構建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辦學特色上。 如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就在辦學思路上以培養服務于區域經濟建設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注重理論和實踐,實驗教學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理論教學中突出夠用、能用、會用,實踐教學中突出基本技能、專業能力和綜合技能,在實驗教學中突出基本實驗、綜合實驗、仿真實驗相結合。
ERP企業資源計劃是當前全球范圍內應用最廣泛、最有效的一種企業管理方法和工具,近些年在我國應用發展迅速,也取得了突出的成效。目前廣東省中小企業的ERP應用需求比較迫切,缺乏大量的ERP應用型的人才。為更好的適應企業的人才需求,各獨立學院也都開設了相應的實訓課程,但從實際運行情況看,ERP實訓課程還沒有形成完整和規范的教學模式和教學體系,教學效果也參差不齊。普通的課堂教學無法滿足企業對既掌握ERP理論知識又具備ERP軟件實踐經驗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求。吉林大學珠海學院自2007年至今開設了相應的ERP理論課程和實訓課程,結合用友ERP-U8系統軟件進行仿真模擬。通過幾年的課程實踐和經驗總結,對實訓課程的教學模式進行了探索和研究。
2 ERP實訓課程教學體系構建思路
ERP實訓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系統應用,需要跨專業、跨學院的綜合知識體系和教學實踐體系。但目前多數獨立學院ERP實訓課程教學面臨的一個問題是課程內容過于分散。ERP系統包含的生產制造、供應鏈、財務管理、人力資源、客戶關系管理等各個子系統,通常在各個相關課程的教學中零星開設實驗課程,難以使學生完整理解企業經營的全貌和企業資源的整體流動。完整和規范的教學體系應該形成從低到高,從基礎模塊應用到綜合應用,用企業仿真數據和模擬真實崗位設置角色,讓學生真實體驗企業角色和進行企業實際業務流程處理。
1) ERP專業模塊實訓
在信息管理、電子商務、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市場營銷等專業中,結合專業課程設置ERP功能模塊課程實訓,為綜合應用打下基礎。包含的專業課程有:生產與運作管理(生產制造模塊)、會計學(財務模塊)、供應鏈管理(供應鏈模塊)、客戶關系管理(CRM模塊)、人力資源管理(HR模塊)、辦公自動化(OA模塊)等。
通過上述課程的理論講述和軟件模擬操作,可以使學生在各專業課程體系中有深入扎實的理解。
2) ERP管理沙盤實訓
在分散模塊掌握的基礎上,開展ERP沙盤實訓。依托沙盤教具,進行管理角色的真實扮演,促使學生從比較高的視角審視企業管理,體驗企業經營,了解企業運作的基本規律,企業的組織設置、管理體系,深入理解企業業務處理流程,強化戰略決策管理、市場競爭、危機意識,并將分散的各功能模塊聯系起來。
3) ERP綜合實訓
有了ERP專業模塊實訓的知識基礎,ERP管理沙盤實訓的綜合意識,利用企業的仿真數據和角色分配就可以開展ERP綜合實訓了。ERP綜合實訓應包括ERP原理與核心思想、系統功能結構和技術結構、ERP軟件應用選型實施,通過模擬企業ERP運營,將生產制造、財務、供應鏈、人力資源集成起來,深入了解ERP的業務流程、操作流程和數據流程,并掌握系統軟件的參數配置和技術架構。
4) ERP軟件開發實訓
在ERP綜合實訓的基礎上,針對部分專業(如信息管理)的應用特點和需求,開展ERP軟件開發實訓課程。通過軟件開發實訓,使學生在鞏固了軟件開發應用的基本知識和原理基礎上,熟悉ERP U8-UAP平臺二次開發的基本工具,能針對企業的實際需求,具備ERP二次開發的分析、設計能力和開發、維護能力。
通過以上幾個步驟ERP實訓課程的推進、實訓技能的不斷深入和提高,可以構建一個完整的ERP實訓課程體系,滿足企業對ERP應用型人才的各級需求。
3 ERP實訓課程教學模式實踐思路
基于以上ERP實訓課程教學體系的構建,采用靈活多樣、結合情景、角色扮演、仿真應用等的模式開展ERP實訓課程,能取到良好的實踐效果
1) 自主學習,專題討論
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通過教師討論專題的確定,由學生結合教材、實訓手冊、軟件應用自主學習相關的領域知識,并通過ERP綜合實訓和指導深入理解和掌握。在學習中,提倡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梳理問題,自主解決。鼓勵學生通過自己動手,積極思考,解決問題。
2) 分組實訓,角色扮演
在ERP實訓前期的教學中,學生需要根據不同的課程體驗不同的角色,進行不同業務模塊的操作和練習。實訓后期階段,需要由多個學生組成小組,在模擬的市場環境下,充當企業的不同角色,分工合作,開展企業的運營,小組之間通過ERP平臺進行競爭對抗,并由教師提供管理咨詢,市場監督。
3) 專業互補、資源共享
在實踐教學中,應實現實訓課程校內開放,實行跨專業教學資源共享。通過ERP實訓平臺,實現跨專業,多課程如生產與運作管理、財務管理、供應鏈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等專業教學資源共享,學生與教師資源共享,使學生更好的認識到專業知識的特點和作用,以及各專業的集成化應用。
4) 完善資料、模擬流程
實訓課程需要完善各項基本資料,并實時記錄跟蹤,從而為后續的實訓課程提供參考,也為學生進行ERP實訓搭建一個真實的情景。相應的資料包括,模擬企業背景,企業基礎數據,軟件配置參數,業務流程處理要求,實訓操作指導等,并要求這些資料具備完整性、合理性、正確性、一致性。
5) 校企合作、不斷提高
ERP實訓課程要不斷地完善和提高,需要學院和企業多方合作,共建實訓基地,聘請企業ERP人員作為ERP指導教師,參與實訓指導,使ERP實訓課程可以向真實的企業延伸,學生能得到全方位的訓練,更加適應企業的需求。
4 小結
綜上所述,ERP實訓課程在培養企業ERP應用型人才方面舉足輕重,應整合學院資源,探索出一套適合學院學生實際情況的ERP實訓體系和教學模式,更好的滿足企業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周玉清,劉伯瑩,.ERP與企業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 王其中,應連軍.ERP沙盤實訓課程的教學研究[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6).
在此背景下,課程組進行了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高職模具綜合實訓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力圖將工匠精神培育融入課程內容教學中,建立更為合理的教學模式,從而實現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目標[2]。
2課程改革的目標
模具綜合實訓課程涵蓋知識、技能和實踐的綜合型實踐課程,其涵蓋了模具專業學生兩個主要方向注塑模具設計及制造和冷沖模具設計及制造的實踐課程。在課程改革的研究中將工匠精神培育與實踐知識點相融合,有利于實現專業知識技能、崗位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相結合的育人目標,具體課程改革研究與實踐的目標如下:(1)結合模具企業崗位需求、高職模具專業特點以及模具綜合實訓課程課程內容,按照企業實際生產過程,選取企業實際典型塑件,完成塑件工藝分析、模具結構的設計及模具主要零件制造3個方面的課程實踐,同時將工匠精神培育和實訓課程深入融合,積極探索工匠精神培育的實施路徑。(2)開發適用于工匠精神培育的《模具綜合實訓》課程標準、項目化教學設計方案以及課程評價考核內容。(3)通過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課程改革的實踐,促進《模具綜合實訓》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改革。
3課程改革的實施路徑
3.1工匠精神培育融入課程路徑
模具綜合實訓課程按照企業生產流程,選取企業實際塑件作為載體,采用項目教學法。選取注塑模具設計及制造部分為例,實踐內容分為塑件工藝分析、注塑模具結構設計和注塑模具主要零件制造三大模塊。具體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元素如下:(1)工藝分析環節融入元素。模具工藝藝分析部分包含有塑件材料的分析、塑件結構的分析以及成型工藝的分析,針對這個部分課程培養目標,融入的工匠培育元素為嚴謹細致的職業態度、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以及團隊協作的精神。(2)模具結構設計環節融入元素。模具結構設計部分是模具設計的重點,需要完成模具成型零件的結構設計、推出機構的設計、側向抽芯機構的設計、溫控系統的設計以及其他結構的設計,對學生綜合能力要求很高,針對這個部分課程培養目標,融入的工匠培育元素為精益求精探索鉆研的精神、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以及敬業專注的職業態度等。(3)模具制造環節融入元素。模具制造部分需要學生完成模具主要零件加工的工藝編制之后完成零件的加工,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質量意識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針對這個部分課程培養目標,融入的工匠培育元素為牢固的規范意識、牢固的質量意識、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以及團隊協作的精神。依據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工匠精神培育目標,修訂課程教學大綱,實現課程內容和工匠精神培育的融合。表1為節選項目任務與工匠精神培育目標的對照表[3]。
3.2課程實施過程
基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采用任務驅動法、小組討論法以及直觀演示法等教學方法,以完成典型零件模具設計及制造項目任務為主線,以學生為主體,將課程整體設計分為課前認知、課堂學做和課后拓展3個環節。(1)課前認知。課前教師通過課程平臺下發預習任務,學生完成先導教學內容的自學并完成相關測試,同時預習任務還涵蓋大國工匠相關視頻,通過視頻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充分感受職業自豪感,達到激發學生學習內動力的目的。(2)課堂學做。教師講解設計理論、步驟和規范后,學生按照分組完成項目任務,通過小組協作共同完成項目任務,注重培養學生敬業、精益、專注及創新的工匠精神以及團隊協作精神,同時邀請企業導師現場指導,促進校企協同育人,助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規范和職業素養。(3)課后拓展。課后拓展任務選取企業真實的模具設計及制造案例,要求學生完成中等復雜難度的項目任務,進一步培養學生敬業、精益、專注及創新的工匠精神,同時也更進一步強化模具設計及制造專業學生的質量意識與規范意識。
4課程評價
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模具綜合實訓課程教學評價圍繞課程培養目標,評價指標涵蓋了課前預習、課中學做、課后擴展的全過程,包括了授課教師、企業導師、學生互評等多元評價環節,利用課程平臺的強大數據分析能力,構建“全程、多元、及時、精準”的評價體系,重視學生實踐技能、工匠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4]。
5結語
關鍵詞:檢測技術;創造力人才;實訓課程;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3-0077-02
一、引言
《檢測技術》實訓課是《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課程內容的重要補充和延伸。近幾十年來,隨著電子技術的快速發展及其在相應技術領域的滲透與應用,檢測工具不斷升級換代,檢測手段層出不窮,因此隨著教學的不斷深入,在傳統《檢測技術》實訓教學中原有的課程體系結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已不能完全滿足檢測技術教學要求,一些不足也逐漸顯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多年來教學內容主要以老師機械地講解、指導為主,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學理念亟待提高;(2)對機械類和非機械類專業的學生,沒有根據其學科特點進行區分和細化,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單一,課程定位需要重新規劃;(3)教學內容與社會需求相脫節,實驗簡單,缺乏創新;(4)考試評估手段單一,不能滿足對學生操作能力進行全面考核的要求。筆者結合多年教學實踐經驗,積極發掘傳統,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為目標,對《檢測技術》實訓課程在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手段、教學方法以及考試體系等方面進行了改革,以適應研究型本科院校對人才培養的需要。
二、教學理念的探索
《檢測技術》實訓教學應該以人才培養目標為中心,樹立以學生為本,知識傳授,學生能力培養,綜合素質提高和協調發展的教育理念,以知識傳授為先導,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個性教育為基礎,以創新意識為目標。
三、教學內容的改革
《檢測技術》實訓課程是以完成素質教育和研究型大學人才培養為目標的重要技術基礎課程,是以我校所有專業本科學生為教學對象的實踐性課程。由于教學內容多,各種檢測方法、檢測儀器及檢測量具相對獨立,而且教學對象經常來自不同專業,機電類專業和非機電類專業對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也不盡相同,所以需要教師根據各專業的類型、特點及教學目標來合理地設計課程體系結構,組織教學內容,將教學知識點按照教學項目劃分為相對獨立的實驗模塊,按照專業需求合理設置,使課程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和特色,又具有較好的適應性和實用性。
(一)實訓教材選擇和編寫應遵循“理論夠用,注重實用”的原則
實訓教材是學生獲取專業知識的重要工具,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依據,以及是否能夠滿足教學要求,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根據研究型大學工程訓練教學理念和課程定位,應降低對理論知識的要求,注重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實訓教材的選擇和編寫應遵循“理論夠用,注重實用”的原則,力求理論適度、應用多、內容新,注重應用實例的介紹,同時盡量反映檢測技術領域的新技術、新動向。
(二)優化教學內容
目前,檢測技術的發展迅速,主要體現在:一是由新檢測儀器和新設備帶來的檢測方法的多樣化;二是檢測系統的微機化、集成化和智能化帶來檢測精度和檢測效率的提高。因此,《檢測技術》實訓課程應及時修改教學大綱,重新安排教學內容,壓縮傳統教學方法的訓練內容和時間,及時補充、更新檢測原理和檢測方法,加強新檢測儀器和新設備的應用,將各模塊、各訓練項目和內容有機地結合,并介紹現代檢測技術的新內容和新技術,以拓展學生眼界,開拓學生思路。
四、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的改革
(一)教學模式的改革
教學模式改革應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通過綜合性、設計性、創新性項目的訓練,培養學生的群體意識、創新意識、組織管理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
對機電類專業的學生,在上課開始之前,教師應該審核學生根據本次實訓內容設計的實驗方案和實驗步驟,并評估其方案合理與否。在實訓組織和實訓指導方法上,在教師指導下將學生化整為零,以2人為一個實訓小組的合作形式來組織實訓。根據每次實訓內容的安排,教師只介紹實訓目的,實訓過程中將使用的檢測儀器,檢測量具及其使用方法,由學生自己根據實訓內容設計實訓方案和實訓步驟,并獨立完成整個實驗。教師在實訓過程中隨時解決出現的問題,并對學生的實驗結果進行評判。如果誤差較大,則幫助學生分析誤差原因,直到學生取得滿意的實驗結果。
學生在下課前應遞交完整的工程訓練報告和檢測報告。工程訓練報告包括填空題和判斷題,重點是考察學生對理論和知識點的掌握。檢測報告內容包括:檢測目的、檢測儀器和量具、檢測方案及檢測理論依據、檢測步驟、檢測結果、結論與分析,以及對思考題的回答。教師根據學生的工程訓練報告和檢測報告完成情況進行評分。
(二)教學手段的改革
應采用先進的教育手段,利用多媒體課件和網絡教學,增大學生獲取知識的信息量。《檢測技術》實訓課程可以采用多媒體方式授課,作為學生輔助學習的手段。如將抽象的檢測概念和檢測原理以形象生動的動畫、圖形等形式展示出來,能夠更為通俗易懂,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學生還可以利用校園網絡進行課前預習,例如開設網絡預習課,學生們可以提前在網上獲取實訓內容和實訓要求,在課前進行設計實訓方案和實訓步驟,老師可以進行網絡指導和答疑,突破了時空限制的全新教學環境,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五、教學方法的改革
五環節教學法自20世紀80年代興起以來一直受到許多研究者和教師的關注,通過多年教學探索和實踐,我們在檢測技術訓練課中針對非機電類專業的學生的教學要求,引入五環節教學法。五環節教學法是以掌握某種具體知識或某項操作技能作為主要的教學目的,它由定向自學、立體討論、示范講析、檢測鞏固和歸納總結五個教學環節組成。各個環節既相輔相成,又環環相扣。
(一)導學
教師首先要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掛圖、實物或模型向學生闡明檢測技術的目的和意義,講解涉及的專業術語和概念,即學生在本次教學活動中應該掌握的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引起學習動機。教師應根據教學目的和訓練室檢測量具配置情況設計具體的預習題,供學生自學使用。
(二)立體討論
立體討論是學生之間以及師生之間就某一個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討論和研究,并且在教師引導下構建一種師生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活動形式。其任務是通過學生自學將所學內容的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使學生對教學內容升華到理解階段。
(三)示范講析
本環節在學生對本節教學內容充分了解和自學的基礎上,老師根據教學計劃內容進行示范講解,并從做什么、怎么做、為什么這么做等三個方面來展開,其宗旨是講疑難、講規律、講方法。
(四)檢測鞏固
同學們根據老師的示范講析,親自動手進行操作,按步驟完成測量并將被測件的相關信息及測量結果填入檢測報告單中,并檢驗零件的測量誤差是否合格。老師根據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程度,檢查本節教學的教學效果。
(五)歸納總結
總結本節實訓教學重點和難點。
六、考試體系改革
新的考試體系改變了以往以一次考試成績作為確定最終成績的評價方式,取消理論考試,探索多要素、多形式、多途徑的評價模式,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與激勵,將過程評價(過程評價包括出勤率、是否穿工作服、遲到早退、課堂紀律、實驗操作是否規范等)納入到考試體系范圍?!稒z測技術》實訓課程最后將過程評價(占總成績中20%)、檢測報告(占總成績中40%)、工程訓練報告(占總成績中30%)等按比例綜合疊加的辦法確定最終成績。
考試體系的改革能夠綜合評估一個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學生提供了寬松的學習氛圍,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了研究型學習。
七、結論
《檢測技術》實訓課程教學改革,有利于學生發揮創新性思維,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工程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檢測技術在不斷地發展,也不斷地對我們的教學提出新的要求,所以今后我們仍要不斷調整教學內容與方法,適應時代變革的需要,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力人才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何文廣,李偉,齊建家,國紹文.檢測技術實踐教學改革方法的研究[J].價值工程,2011,30(8).
[2]左淑紅.《工程測量學》教學改革探討[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3,(3).
[3]張琳,袁新娣.《傳感器與檢測技術》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2,(6).
[4]佟雪松,王顯豐.五環節教學法在鉗工技能訓練課中的應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2).
關鍵詞 倉儲與配送 實訓 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學校在《倉儲與配送》課程的教學加大了實訓的力度,專門開設了實訓課程,時間連續兩周的課程,課時到達40課時以上,充分體現了學校對實訓課程的重視,同時意味著實訓課程的重要性。通過開展實訓課,改變了傳統教學方法以老師為中心,進行的“填鴨式”滿堂灌注入式教學方式,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創新能力及動手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本文主要從實訓目標設計、實訓項目準備、實訓組織實施、實訓評價和考核及實訓總結與反思方面進行一些探討。
1倉儲配送實訓類課程對應的就業崗位分析
物流類課程所對應的畢業生,畢業后,通常是在企業基層任基礎崗位。這些崗位的工作內容涉及面比較廣,比如運輸、倉儲和配送、分揀等多項業務。此后,依據個人能力、自身優勢和工作經驗,可逐步晉升到倉管員操作組長部門主管/項目經理等職位。
2物流工作崗位能力需求分析
現代物流行業是一個層次較清晰的系統,整個運行過程會涉及諸多業務流程,而不同的崗位對人員的能力有不同的要求。執行層的物流人員,主要是負責物流操作中的環節,需要掌握相關的出庫、入庫、配送等相關的知識和技能;管理層的物流人員,則需要按照企業的實際情況去制定一個較科學的物流計劃,對物流作業的整體流程加以控制。
3倉儲配送實訓課程教學設計
項目一:物動量ABC 分類為例進行項目教學。
3.1項目任務
某配送中心每周對所有貨物進行相關的出庫量統計,出庫作業周報6份(物動量統計),將配送中心的貨物根據出庫量進行分類,主要分清重要物資、一般物資和次要物資,從而有區別地確定貨位的存儲。
3.2學習目標
理論目標:ABC 分類的基本原理的關鍵核心問題;
技能目標:會根據貨物信息量進行ABC分類并確定類別進行儲位規劃;
職業目標:對近期物動量進行統計加強對貨物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3.3相關知識學習
物動量基本原理。物動量 ABC 分類的原理是:“重要的少數,次要的多數”。以貨物累計周轉量為衡量標準,劃清貨物的主次順序,為貨物上架存儲安排奠定理論基礎。
表1:儲配作業優化設計內容
表2:倉儲與配送管理項目教學及任務
步驟:①對6周出庫作業周報的貨物進行合計按降序排序;②計算貨物出庫量的百分比,并進行累計周轉量的百分比;③分類(貨物累計周轉量百分比在0-70%劃分為A類;累計周轉百分比在70%-90%劃分為B類;其余的10%劃分為C類)。
3.4項目實施
將學生分成小組并確定成員分工及合作形式。
物動量核心先匯總降序再進行累計百分比:(1)統計每種貨物總的周轉量進行降序;(2)計算貨物的累計周轉量的百分比;(3)制作ABC分類表;(4)繪制物動量ABC分類圖;(5)根據入庫貨物制作入庫貨物ABC分類表。
根據情景進行物動量ABC分析:(1)在對貨品進行儲位分配時需要對各種貨品的物動量進行判斷,累計周轉率在70%以下的貨物定為A類貨物,把累計周轉率在70%-90%的貨物定為B類貨物,把累計周轉率在90%以上的貨定為C 類貨物。(2)入庫貨物ABC分類,根據貨物ABC分類結果,將此次入庫單中貨物再分類 (依據情景任務提供入庫任務單),將分類結果標注。
3.5教學拓展與延伸
為了讓學生能更清楚掌握并理解物動量ABC分類,應進行任務拓展練習,虛擬情景20種以上貨物出庫量,讓學生掌握計算方法對每一種貨物總的出庫量進行統計降序,再計算累計周轉量并劃分類別。
3.6檢查與評價
先由小組互評,再由老師檢查評析,師生共同對每一小組的學習過程和實訓練習進行評價,找出問題的原因,加以改正杜絕錯誤的發生。
【文章摘要】
文章通過對高職會計綜合實訓的深入調研分析,在選取學生樣本進行實驗的基礎上,歸納出改革設想:通過改革實訓內容,體現企業實際工作的要求;通過分崗位業務操作并進行輪崗實訓,體現現場工作環境的特點;通過按行業開展循環會計實訓活動,體現培養綜合素質人才的需要,等,以期為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綜合模擬實訓課程教學改革帶來新的突破。
【關鍵詞】
高職;會計;綜合實訓;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會計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和企業對會計專業人才的賬務處理能力要求愈來愈高。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承擔著為社會培養高技能會計人才的重任,盡管目前會計專業學生專業理論知識掌握比較全面,但實際動手能力普遍較差。因此,如何提高會計綜合實訓課程教學效果,采用與實際工作最接近的會計綜合實訓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會計綜合實訓是將企業某一會計期間的經濟業務經過教師的設計與加工,形成系統完整的原始資料,由學生模擬充當企業不同會計崗位工作人員,按照會計實務處理的流程規范進行仿真操作演練,并利用會計實務完成的會計資料信息進行財務管理決策和審計實務模擬操作等的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會計綜合實訓的資料,目前多數采用企業某一特定月份完整的會計資料,包括企業基本情況、產品生產工藝流程、成本計算方法、各賬戶的期初余額、原始經濟業務、財務分析指標、相關財務制度和政策規定等。采用這種方法能基本反映企業某一連續時期的全部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流程,使理論與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培養實訓者綜合運用會計專業知識的能力的教學目的。
1 當下高職會計綜合實訓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1.1 多數實訓為單項實訓,且實訓內容單一
單項實訓是以理論教材的章節為實訓單位,按理論教學進度分別組織實訓。內容主要涉及原始憑證的審核與填制、記賬憑證的填制和審核、會計賬簿的設置和登記、財務報表的編制和報送、財務軟件的操作和運用、會計檔案的裝訂保管等單項練習。這種實訓方式的優點是能夠緊密聯系相應章節,對相關理論知識如何在實踐操作中運用有一個直觀的了解,邊做邊學,邊學邊做,且能在學習中加深印象。但其也存在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實訓內容被人為分割成若干版塊,不利于系統、全面地掌握整個會計工作的處理程序;而且實訓內容大都是單一的制造企業經濟業務,很少涉及其他行業經濟業務,比如商業企業、金融企業、服務企業等;實訓過程沒有體現實際工作中憑證流轉程序,學生實訓后仍然不知道在實際工作中該如何與其他企業辦理資金結算、票據交接、納稅申報等手續。
1.2 沒有分設相關的會計崗位
會計綜合實訓原本是要還原會計實際操作的過程,但由于課時延續較長、消耗材料多等種種原因,多數實訓都是混設崗位,即每一位實習學生各自單獨完成(或者兩個學生為一組共同完成)全部會計綜合實訓內容。這種方式的缺點是不能使學生感受到實際工作中會計機構各崗位的業務分工和內部牽制制度,以及會計憑證在各崗位之間的傳遞過程。不但如此,有時連最簡單的出納、會計等的崗位職責也沒有在綜合性的實訓中反映出來。
1.3 業務流程設計存在局限性
絕大多數的會計綜合實訓僅局限于一個單位的內部會計處理過程,而沒有將一項經濟業務在整個流轉過程中所涉及到的所有單位的會計處理流程均展示出來。實際上,經濟業務流轉過程中會涉及很多外部單位,如果僅以采購單位為實訓主體則會讓學生在實訓中只做一種行業企業類型的會計實訓,而對其它單位的會計業務處理流程不熟悉,或者對外部單位之間的業務聯系不清楚、不了解。
2 會計綜合實訓教學設計的新思路
2.1 在會計工作過程要素的總體框架內設計實訓課程
目前,“三無”實訓被認為是一種切實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實訓模式。所謂“三無”實訓,即是在實訓過程中,無憑證流轉處理程序、無會計崗位輪換、無行業賬務處理特殊性區分,設計了包括制造企業、物流企業、商業企業、金融企業和其他服務業在內的不同行業相互關聯的交易業務,并按照工作任務(會計憑證填制與審核、會計賬簿設置與登記、會計報表編制與報送、會計檔案的歸集與保管)、工作崗位(出納、記賬、會計主管等)和工作領域(不同行業)三個工作要素(包括職業基礎知識、職業操作技能和職業操守素養等要素),按照工作要素與學習要素相對應原則,將學習要素(知識、能力、素質)轉化為工作要素,從而促進了將自然邏輯與認知邏輯的有機結合。
2.2 創建的動態的、多維的會計綜合實訓模式
一是交易關聯。就是將不同行業企業的會計工作任務進行分解,每個交易區域內各行業之間按一定的流程進行交易關聯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實訓。
二是崗位輪換。每個企業內部可根據具體情況設置出納崗、記賬崗、會計主管崗和其他會計崗等主要崗位,并按設計的虛擬環境,每個學生在每輪交易關聯實訓中可依次扮演出納、記賬、會計主管、其他會計等不同的崗位角色,并同時完成所扮演會計崗位角色的相關工作任務。
三是行業循環。每個交易區域中每組學生在完成一個行業企業的全部虛擬經濟業務處理后進入另一個行業企業,即進行行業循環會計綜合實訓。如:某組學生完成制造企業經濟業務處理后進入物流企業進行賬務處理,在物流企業中同樣分別擔任不同會計崗位的角色并進行崗位輪換實訓,完成物流企業賬務處理后再進入商業企業進行賬務處理,依次類推,以達到“交易關聯、崗位輪換、行業循環”的實訓目的。
總之,在上述以“交易關聯、崗位輪換、行業循環”為主要內容的會計綜合實訓課程中,每個學生都能依次進行不同行業企業的賬務處理,并且承擔不同行業企業的不同會計崗位角色,通過參與仿真的業務交易,模擬仿真的票據流轉和貨幣收付,使學生體會到這種實訓方法的樂趣,增強綜合實訓的效果,實現實訓課程要求的循環化、系統化的目的。132
財會研究
1 數控加工實訓課程在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1.1 實訓內容缺乏實用性和針對性
當今,許多職業學校的實訓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內容過于單調,與社會生產和企業實際需求脫節,所以學生感覺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容易導致學生學習興趣降低。
1.2 師資力量不足,知識更新較慢
許多學校的教師結構不合理,理論型教師居多,實踐型教師較少。數控加工實訓課程場地大,老師少,學生多且分散,不易管理。并且大多數教師原來掌握的僅是教學層面的知識、技能,對行業的新技術、新設備、新技能的了解還有所欠缺,導致了教學的片面性。
1.3 學生素質下降,且存在個體差異
近年來,隨著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學生數量的增加,但學生的素質也在不斷下降,尤其是個別學生的差異越來越大。如果按照同樣的教學進度,肯定不能做到兩端兼顧,必然會導致優秀的學生越優秀,差學生的差距亦越大,教學目標也是難以實現的。
1.4 教學手段傳統化,缺乏創新
許多學校的實訓課還保持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即:兩個實習老師一組,指導大約40人一個行政班的同學訓練,對每一個課題先由老師示范操作,學生再以分組形式練習,上課時教師來回奔波指導監督學生。這種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教學方法使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缺乏學習積極性,且學生是否嚴格遵循安全操作規程,以及對未來安全事故的不可預見性,都會給實訓指導教師帶來很大的壓力。
2 “教―學―賽―訓”一體化技能教學法和“項目―導生制”教學法的應用
2.1 “教―學―賽―訓”一體化技能教學法的意義
“教―學―賽―訓”一體化技能教學法是教學方法的另一種體現,是教學與競賽的結合,是教學內容與專業技能的結合。以技能競賽形式教學,通過若干次的競賽、加以不斷練習,最終達到以賽促學的教學目標。有競爭才有進步,有壓力才有動力。競賽可以使人的感官更加敏銳、思維更加活躍、記憶更能增強。在技能實訓教學環節中加入競賽活動,即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也能夠提高技能實訓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2.2 “項目―導生制”的意義
項目教學法是區別于傳統教學模式的一種新型教學法,教師將學習任務,教學問題以項目形式交于學生完成,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以自身現有的知識與技能為基礎,自發性地收集相關材料解決實際問題。通過小組方式進行學習,由學生自己共同制定計劃,共同參與,分工合作。項目的實施,方案的策劃,內容的設計,工作的分配,都將由學生自己負責,最后總結整理并反饋給教師。學生在項目實踐過程中,可以更切身的理解課程內容,把握課程重點、難點,強化自身技能,體會自主學習的艱辛和樂趣,培養個人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化團隊意識。學生教學生是導生制最基本的特點,即由教師選擇一些優秀的學生充當“導生”,作為教師與眾多學生之間的樞紐,教師先向這些“導生”講授項目內容,“導生”再將其轉教給自己組里面的每個成員,實現每組都有“老師”的有效教學。
2.3 “教―學―賽―訓”一體化教學法和“項目―導生制”教學法的實施
“教―學―賽―訓”一體化教學法是通過“賽-訓”的形式來展開的一體化教學方式,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并將這些知識通過實踐靈活運用。還可以通過組織學生之間,班級之間的競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實教學內容,讓同學們始終保持對學習的渴望。教學過程中以項目為主線的方式來推進技能傳輸,使學生技能不斷形成和學習效率的不斷提高。具體實施流程如以下幾點。
(1)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內容與所學技能目標要一致,這樣學生就業以后便能很快適應所在崗位,所學所用都能很快地發揮到最大化。競賽教學法的適當融入,能有效地在競爭氛圍中培養學生的求知欲,競賽項目教學應滿足的條件:競賽內容應與教學內容貫通合一;要與實際生產息息相關,做到競賽作品與企業產品相呼應;亦要考慮到學時是否一致,在規定的課時內完成競賽與教學的統一。
(2)新穎的組織教學與競賽相結合。①教學組織的形式要符合學生技能要求。專業技能的掌握必須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和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總結,才能使學生對專業技能更加的了然于心,而這種看似索然無味的訓練最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抵觸的消極情緒,這就更加迫切地需要一種符合學生技能訓練的教學形式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組織開展學生之間,組別之間、班級之間的競賽,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已達到教學目的。②競賽活動的開展,激勵機制的建立。在學科競賽中,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其中,將其創新通過競賽體現,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全面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組織能力、臨場應變能力。并將每一次競賽的結果作為綜合評定和高級賽事選拔相關選手的重要依據。建立形成一套激勵機制,學生在競賽過程中,通過團隊合作,增強團隊意識,最大化地實現競賽效益。③新穎的組織教學。教學的組織方式采用“項目―導生制”,此方式可以對教學起到推動作用?!皩眮碓从趯W生,每組都有一名“導生”來代替指導教師完成項目所需教學指導。通過項目引導、競賽活動,任務驅動,能讓每位學生都能參與到技能競賽,而不僅僅是參加競賽的幾位“精英”,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達到在平時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的目的。
(3)綜合評價。技能教學評價就是對參賽成員在規定時間內對他們掌握的技能進行考核并打分,最終的成績由兩部分組成:①對比賽過程中學生的安全操作,操作時間、文明生產等實際情況進行如實打分。得出的成績為M。②在比賽結束后老師與導生共同對參賽人員所做的產品進行全面測量評分。得出的成績為N。最后,將成績M乘以40%,成績N乘以60%。兩部分成績相加得出參賽人員的總成績Z。然后對所有參賽人員的總成績Z進行核對并排名,確認無誤后公布成績,以發揮競賽的及時效應。
關鍵詞:電子商務,實訓課程,任務驅動
我國職業教育已經進入了規范化、抓質量的階段,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培養符合企業用工標準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成為當前中職學校的第一任務。
1研究背景
琿春市職業高中從2015年開始大力開展教學改革工作,以課例研究為載體積極推廣教學改革,電子商務專業響應學校的號召,開始探索適合實訓類課程的教學模式。2018年初步形成“基于ARCS學習動機模型的五環節”教學模式,此模式雖然有效提高了學生課堂活動參與度,實現了“以學為主”的教改目標,但是教學內容和教學實施方法方面的改革仍是未能跟上企業工作崗位需求,課堂教學質量未能達到企業用工標準?;诠ぷ鬟^程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核心在于結合企業實際崗位需求確定教學目標,設計相應教學任務,按照工作過程設計并實施教學活動,有利于學習內容和職業標準的無縫對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2教學實踐
研究團隊按照“學習+運用+改造”的研究思路,以典型的教學課例為載體,以課堂觀察為方法,通過模式建構階段(學模):模式實踐階段(研模):模式定型階段(固模)三個階段開展建模實踐研究。(1)學模。在學模階段,通過分析和歸納文獻資料,提升理論基礎,再對學校電商專業實訓類課程教學現狀進行調查后,初步擬定教學模式,并學習相關理論基礎、教學流程。(2)研模。開展實踐研究,通過多輪研究課,重點研究了教學模式的操作流程,操作要領,結合課堂觀察結果,不斷完善教學模式。(3)固模。通過不斷進行診改實踐,完善教學模式,確定了適用范圍,完成研究報告。
3教學成果
模式特點?;诠ぷ鬟^程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是指通過對接企業崗位需求重構教學內容、明確教學目標、設計教學任務,將企業工作過程和教學過程有機結合,使學生在工作情境(模擬情境)中完成教學任務和評價活動,以此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并提升學生職業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模式的關鍵要素有教學任務工作化、學習過程職場化,學習評價標準化。教學任務工作化是指課堂教學任務需從企業需求出發設計。學習過程職場化是指以企業工作過程為基礎設計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開展學習活動。學習評價標準化是指根據企業工作崗位要求提煉出評價標準,運用標準對于學習結果進行評價,使學生在企業工作中可以直接運用最終的學習成果。模式操作方法?;诠ぷ鬟^程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始終以工作任務為主線貫穿整個教學環節,結合工作過程的“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和評價”六步驟,將基本教學環節劃分為:“創設情境,提出任務”“分析任務,突出重點”“完成任務,突破難點”“展示任務,總結反饋”四個環節。其中,第二個環節包括“決策”和“計劃”,最后環節融入“檢查”和“評價”過程。具體操作方法和要點如下。(1)創設情境,提出任務。①創設情境。教師結合職業環境,創設帶有相關問題或懸念的情境,只有帶有明確的目的性和專業性的情境才能有效喚醒學生的直覺、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幫助學生帶著好奇心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②提出任務。教師應圍繞教學目標提出工作化的教學任務,便于學生提前認識職場工作要求,有利于學生自然養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設計教學任務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以學生為主體,在了解工作崗位需求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已有經驗設計任務;二是要充分貼近學生未來工作環境和生活;三是要有針對性,圍繞問題設計不同類型、不同難易度的任務;四是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及時了解學生的關注點,設計任務時增加趣味性;五是要有可操作性,能夠在規定的條件下完成任務;六是要具有拓展性,通過拓展任務有效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溝通能力、創新意識等職業素養。(2)分析任務,突出重點。教師應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引導學生進行任務分析、自主制定任務實施計劃。教師應把任務要求明確傳達給每一位學生,還要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分析其具體步驟或實訓思路。必要時,借助多媒體廣播軟件、微課視頻、學習任務單等不同工具手段解決重點問題。(3)完成任務,突破難點。學生根據任務分析結果獨立或小組協作實施任務,教師及時關注學生的任務實施過程,在必要時及時給予幫助、提供學習資源或引導學生完成任務。需要注意的是,為滿足全體學生學習需求,應設置不同層次、多樣化的任務,提供的學習資源也應不同,通過設置分層任務,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就感。同時,教師應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實踐,及時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4)展示任務,總結反饋。學生通過展示成果、對成果進行自評和互評,有效鞏固所學知識和技能。教師則根據任務完成情況評價反饋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此環節提倡多元評價,但評價一定要有相應的標準,教師根據企業工作要求設計出不同的評價量表,引導學生進行標準化的自評和互評。同時,教師還應多方鼓勵學生積極展示自己完成的任務、交流學習心得、評價作品,并及時進行公證、合理的反饋,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自信和滿足感,達到當堂達標的目的。
4教學評估
模式的實踐效果。(1)落實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自主學習任務的參與比例和學習秩序明顯提高,獨立學習、交流協作和討論的頻次、時間增加,真正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2)有利于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結合工作過程設計的學習情境和學習任務,幫助學生更加貼近企業,有效加深對工作內容和行業的理解,有利于養成符合崗位需求的職業能力。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獲得“工作過程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職業素養。實踐反思。在模式的實踐中發現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仍需轉變。雖然多數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能力都有所提升,但是長時間習慣的被動學習的觀念還未能完全轉變,需要教師繼續在實踐中幫助學生轉化。后續將深入研究如何將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評價、教學策略的進一步優化,進而有效引導學生提升學習能力、改變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提升學生綜合職業素養。
5結語
我國職業教育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此,琿春市職業高中在電商專業實訓類課程教學中探索基于工作過程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本文從模式特點、操作方法要點、實踐效果和反思等方面進行了闡述。
參考文獻
[1],石偉平.中國職業教育類型化改革的政策理想與行動路徑——《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內容分析與實施展望[J].高校教育管理,2020,14(01):106-114.
[2]姜大源.跨界、整合和重構: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的三大特征——學習《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體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07):9-12.
[3]趙志群,海爾伯特?羅什.職業教育行動導向的教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
[4]姜大源.職業教育要義[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5]趙志群,海爾伯特?羅什.職業教育行動導向的教學[M].背景: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
[6]崔允漷.有效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7]黃曉翔.任務驅動教學法在中職《電子商務》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山東:山東師范大學,2020.
[8]楊維東,賈楠.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述評[J].理論導刊,2011(05):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