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9 19:37:0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課程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教學目標不明確
在當前高校排球專修課程中,很多教師無法準確區分教學目標與教學目的區別,以至于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出現問題。教學目標作為教學過程中師生預期達到的學習標準,能夠有效指導教師的教學活動,為教學評價提供標準及依據。所以,在教學中要明確教學目標的內容及要求,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
2.教學內容陳舊
高校排球課程的教學一直具有重技術、輕理論的特點。排球理論課的課時過少,致使在教學中缺乏理論指導,教學質量下降,嚴重影響了教學目標的實現。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大都把步法、發球、傳球、墊球等基礎技術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太過追求動作的到位及標準,忽略了動作的串聯,從而容易使學生形成對反復練習的厭煩心理。
3.教學方法單一
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許多高校沿用競技方式的教學方法,其特點是高度的規范化與統一化。這種教學方式大都采用示范、練習的方法進行教學,學生處于一個被動地位,從而妨礙了師生間的互動交流。因此,陳舊單一的教學方式對排球教學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制約作用,同時也不利于學生終身體育習慣的養成。
4.考核方式不科學
課程的考核作為體育課程改革的核心部分,對體育教學具有指導性作用??茖W有效的考核方式一方面能夠促使教師改進教學,另一方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提高教學質量。當前許多高校在對排球課程進行考核時仍舊利用傳統的評分方式,使用基本技術考核與日常表現綜合等方法進行評定,這種達標技評的評價方式,使得量化考核目標頗多,不能真正反映出教師的教學水平與學生的掌握情況,很難反映學生完成學習目標的真實情況,從而容易造成教學評價與課程目標脫節[2]。
5.師資力量不足
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的師資力量一直處于匱乏階段,由于近年來高校的擴招及學校數量的增加,教師資源更加緊張。一方面,教師數量不足,一名排球教師不得不身兼多個班的教學任務,教學壓力增大,容易影響排球課程的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學校選取非排球專業的教師進行排球課程的教學,教師在對排球文化的認識、對排球運動的理解深度以及激發學生對排球課程興趣方面都有待改進。
二、排球專修課程改革的要求
1.樹立現代教學觀念
現代教學方法與傳統教學方法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現代教學方法是通過師生共同活動的方式完成教學任務,是教與學的雙主體活動;第二,現代教學方法強調通過內心探索活動,教師控制學生進行活動時能夠有效關注到學生的外部活動與內部活動,從而對學生思維、創造力的發展具有積極影響;第三,現代教學方法應具有雙型性特征,使學生和教師利用相應的教學方法實現解決教學任務的目的。
2.遵循技能教學特點
體育教育專業技能教學的特點主要包括:①教學過程的開放性,技能教學的場地主要是體育場館,這個環境是一個開放式的大課堂;②教學內容與形式的實踐性,技能教學主要是通過反復的身體練習來進行知識技能的學習與鞏固,具有很強的實踐性。
3.實現優化組合
對排球專修課程進行優化組合需要科學化、現代化的指導思想。按照教學規律的要求,使用現代教學方法,將教學中的科技因素提高,從而促進教學方法實現全方位的科學化與現代化。教學方式優化組合要以多元化為主要途徑,對各種方法進行潛在功能的挖掘,提高教學效果。
4.與素質教育思想、人才培養目標相一致
素質教育的思想體現出,高質量的人才應該是知識、能力與素質的統一。素質與知識、能力密切相關,而素質教育更加注重教育者的體驗及內化過程,因此排球專修課程的改革要與素質教育思想相一致,應更加注重實踐過程。
三、排球專修課程改革的方案
1.明確教學目標
排球專修課程教師首先必須明確體育課程的性質及目標,在此基礎上進行細化,制訂明確的排球教學目標,從而抓住排球教學中的重點,促進教學活動的組織,為教學評價提供標準和依據。
2.豐富教學內容
一方面,對于排球文化的知識應在教學中得到適量的增加,以使學生能夠在理念上對排球運動的文化內涵進行理解與感受;另一方面,了解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合理的安排,增加合適的比賽內容,將競技技術加入其中,從而提高了教學的競技性與娛樂性,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學習熱情。
3.創新教學方法
在排球專修課程的教學中,我們要以學生為主體,將學生放在排球教學的主置,不僅要教其基本的排球技術,還要注重技術之間的串聯,幫助學生樹立終身體育觀念。另外在教學過程中要摒棄傳統的以競技為主的排球教學模式,利用情景教學、自主學習及小組合作學習等方法,將教育、強身、娛樂文化等功能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顯現出來,逐漸改變練習形式,設計多種培養學生興趣的練習方法與比賽方法。
4.更新考核方式
首先,在評價主體上,必須讓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以及相關人員都參與進來,讓評價結果具有有效的使用價值,從評價中尋找問題,確定改進目標;其次,在評價內容上,要從當代素質教育對教學的需求出發,評價內容包含教師評價、教學過程評價、學生評價、教學管理評價及課程評價幾個方面,在不同的體育教育階段,教學的內容與要求都是不同的;最后,在評價方式方法上,結合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的特點,運用觀察、訪談、表演等多種方法進行評價考核。
5.提升教師資源的專業性
普通高中通用技術課程改革實驗于2004年秋季啟動,到2010年,通用技術課程已在全國高中全面開設。通用技術課本身就是一門超越學習書本知識的課程。好的技術課程師資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指出:教師教育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工作母機,國家和各級政府應繼續堅持并進一步落實教師教育在教育事業中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要切實認識到,沒有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一切高質量教育的計劃都會陷于空談[3]?!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對擔任通用技術課程的教師的培養提出了明確要求:師范院校和其他承擔基礎教育師資培養和培訓任務的高等學校和培訓機構,應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與內容,調整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結構,改革教學方法,制定有效、持續的師資培養計劃,確保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進行。四川省教育廳要求:通用技術課程原則上每6個平行班配備1名專任教師。解決基礎教育中通用技術師資短缺問題的關鍵是及時補充新的師資,要讓那些思維活躍、視野開闊、學習能力強的具有技術能力的師范畢業生挑起新課改的重任,并帶動老教師積極參與新課改。正因為如此,國內就有哈爾濱師范大學于2008年開設通用技術師范類專業,其首屆畢業生已于2012年畢業從教。部分師范院校在沒有通用技術類專業的情況下,面對基礎教育對通用技術教師的迫切需求,采取了開展跨學科教師教育、拓展師范生技術課程教育的辦法予以應對,以緩解基礎教育學校對通用技術教師的急迫需求。
二、師范生技術課程拓展訓練的現狀與問題
在借鑒國內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本文以《普通高中通用技術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為主要結構,針對《標準》中對于中小學教師要求,使用與通用技術能力標準相對應的問題,設計了調研訪問的題目。本研究選取某高校教科學院、數理學院、化學學院、計算機學院、環境學院、生科學院中三年級師范學生作為調研對象,進行了技術課程拓展訓練有關問題的抽樣調查。調研訪問155人次。在對調研數據綜合梳理的基礎上,我們分析與歸納出技術課程拓展訓練的三個特點:一是課時少。每周授課時間為3學時,總計18學時,課程是短時化、微型化的。二是學分低。在教師教育課程體系中,技術能力拓展類課程都為1個學分的短時課,低學分要求課程的內容不能過于繁雜、精深、難懂,又不能沒有技術含量。三是無教材。絕大部分課程是沒有教材的情況下開設的,而適合師范生的通用技術的教材編寫、出版到現在也難覓蹤影。本研究的調研結果經過分析,調查數據經過統計整理,我們可以看到師范生了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程度、掌握通用技術知識情況和掌握技術設計能力的現狀:一是技術課程訓練目標定位不明確。許多人認為技術課程的教師可以由計算機、物理教師擔任,人們還沒有真正認識到技術課程教師培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二是師范生了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現狀的程度較低。師范生了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調研結果表明,只有19.01%的學生“了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有37.04%的學生“不了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情況。三是傳統教學方法與內容不適應技術課程教師培養。目前,教師對師范生技術課程拓展訓練課時比例分配是:理論講授占35.28%,與實踐聯系占27.35%,案例教學占27.41%,交流互動討論占9.61%。另外,有34.02%的學生認為技術課程拓展訓練內容抽象枯燥、理論性太強;25.42%的學生認為信息滯后;21.27%的認為課程比較有趣;20.65%的學生認為有助于技術素質養成。四是師范生技術知識與技能掌握欠缺。四川省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學科教學指導意見(試行)要求,技術課程選修課包括電子控制技術、家政與生活技術、現代農業技術、簡易機器人制作、服裝及其設計、建筑及其設計、汽車駕駛與保養[4]。調研結果表明,有53.5%的被訪問者對于“技術基礎理論”的內容“不太了解”,有57.06%的被訪問者對于“技術設計方法”選擇的是“完全不了解”。五是學生技術設計能力整體偏低。學生掌握通用技術設計能力的調研情況是,有42.3%的學生對技術設計能力“不太掌握”,有22.9%的學生對技術設計能力“沒有掌握”,學生技術設計能力整體偏低。
三、基于通用技術學科要求的師范生技術課程教學的實踐與設計
面對師范生技術課程拓展訓練中存在的不足與問題,技術課程教師教育需要采取哪些應對策略以滿足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面臨的技術課程教師需求?
(一)研究和分析基礎教育需求,正確設計技術課程教學目標
設計教學目標,必須以基礎教育需要為目標,以技術能力培養為主線設計課程,從分析通用技術教學崗位所需能力入手反求相應的課程,從而符合基礎教育的需要。學校事先制訂技術課程教學目標,設定本科層次技術課程教學活動后師范生要達到的預期學習結果與標準。教學院系再制訂宏觀目標,各教研室根據宏觀目標又制訂微觀目標,把總的教學目標分解到每一個單元,每一個課時上去。一個周期的技術課程教學結束后,檢查學生學習產生的顯性效果,測評學生如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隱性收獲。
(二)構建多元化的育人模式
高師院校必須打破傳統的培訓、講授模式,拓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多元途徑。應該遵循《標準》,主動適應全面的技術素質教育要求,進一步理清學校的技術課程教育思路,明確課程改革目標,整合教師教育資源,辦出特色,并不斷探索適合基礎教育需求的校本化課程模式。
1.“必修+選修+特長”培養模式。面向全體理、工科學生開設必修課程“技術與設計”,提供豐富的選修課程模塊,同步開發與技術課程密切相關的校本教材,如《電子技師》、《學會發明》等等,為學生發展興趣和形成特長提供指導和服務。
2.“集體講授+團隊活動+個別輔導”培養模式。對于“技術與設計”和選修課程中的理論知識部分,可采取集體講授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牢固掌握課程中所涉及的基本知識、技術思想、技術過程和設計方法,引導學生使用技術語言表達設計方案;對于只滿足完成必要的學習任務、獲得必需的學分的技術課程,可采取團隊活動的方式組織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提高學生的技術設計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如組織電子興趣小組、技術與設計興趣小組、機器人制作小組等,對學生提供制作指導和物力支持,開展定期培訓;對于接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差異明顯的學生,采取個別輔導的方式分層次教學。
3.“全面+個性”培養模式。立足校內,聯合校外,以學校課程建設為主,師生自主開發為輔,形成校內、校外和教師三位一體的技術課程資源庫,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成長空間。
(三)實施跨學科教師教育的課程改革
創新符合時代要求的互動教學觀、開放學習觀和特色課程模塊的育人理念,培養學生良好的技術設計素養,為將來適應通用技術教學工作奠定扎實的基礎。學生技術能力培養要想獲得成功,需要理論、實踐與管理等諸多領域人士共同匯聚激情與智慧。對于課程管理者來說,課程改革應該成為推進師范生技術素質教育的歷史性選擇;對于教師來說,要針對技術課程教學出現的一些新問題、新情況進行不斷研究與探索,要充分突顯教師角色的三個特征: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課程的建設者;對于學生來說,課程改革應該成為促進師范教育技術化成長的一個平臺。因此,課程改革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升師范生技術素質的有效途徑,課程改革關系到師范生技術素質的提高,關系到基礎教育實力的增強,寄托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
(四)構建技術課程教學體系
一是重點高中參與課程設置、教材及教學計劃的制定。高中學校根據自身發展需要提出意見和建議,學生職前教育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中小學基礎教育的現狀,他們畢業后由相關學校擇優錄用,真正實現教師教育與基礎教育需求的密切結合。二是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在現實條件下,積極選送專任教師到行業掛職鍛煉,增加實踐經驗;也可招聘有豐富從業經驗的人,經過教育心理學和教學方法的學習后,充實到專任教師隊伍中來。三是構建技術課程教學實驗實訓基地,從實踐層面推進技術課程。營造通用技術實踐的教學環境,增強技術課程教學的直觀性、動態性和信息量,帶動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四是技術設計教學與多種教學形式相結合。“技術與設計”課是技術設計思想物化的過程,技術課程教學抓住這條主線,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教育技術能力。教師的教學形式多采用練習法、實驗法、實習作業法等訓練方法,減少或刪除課本中過多抽象、理論性過強的“笨”知識,增添與技術氣息相關的“巧”知識,讓每個學生通過觀察、調查、設計、制作、試驗等活動獲得豐富的“操作”體驗,進而獲得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技術能力的發展。
(五)優化課程結構
課程結構規定了組成課程體系的學科門類,以及各學科內容的比例關系、必修課與選修課、學科課程與技術課程的配合等,體現出聯系基礎教育實際的課程理念和職后教學通用技術課程的價值取向。因此,師范生技術課程結構的優化是技術拓展訓練中相當重要的部分,也是課程結構改革的核心。優化課程結構要堅持四點:一要在課程結構設計上突破狹窄的專才教育觀念,轉變為寬口徑通才教育。二要在知識結構搭配上體現能力與技術素質協調發展,形成一個完整嚴謹的通用技術知識邏輯序列。三要在課程目標設計上突出“通識基礎課程+學科專業課程+應用與創新課程”模塊呈現。四要在課程實踐安排上開設與中小學課程改革密切關聯的通用技術和研究性課程,增加實踐教學能力、教育教學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能力的課程。在課時短、學分低、規范化、微型化等情況下,優化課程結構。
(六)建立科學的學習評價方法
課程理論家泰勒所選定的課程來源主要是針對普通學生,當然,特殊群體學生的課程設置也可依此為參照,但也須結合其特色而有所偏重。由于特殊群體學生在先天條件、智力、心理以及生長環境、學習能力與實踐方面有異于普通的學生,因而我們的課程設置應需要照顧到其特異性方面。那么,如何才能很好地照顧到特殊教育學生的差異呢?我們要依據其特點選擇特殊教育課程目標。
(一)基于對學生的研究選擇制定課程目標
人才的培養目標是通過各門設置的課程所承載的知識與能力來實現的,而課程選擇又要基于對學生的研究,要研究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及學生的學習能力。前蘇聯教育學家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表明我們教學應考慮到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及可能發展區,教學應促進學生的發展。同樣,我們課程設置也可從此理論中得到啟示,考慮學生可能發展區。課程設置依據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記憶思維、理解力程度、學習能力等因素,做到使學生學習的課程既不過分超前,又不至于滯后學生發展。因而我們的特殊教育課程設置,要考慮到學生的心智、身體因素的特殊性,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達成課程目標。
(二)基于對學生今后社會生活的研究選擇制定課程目標
知識獲取的目的是解決生存生活問題,使人們獲得幸福生活,而課程作為我們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其設置就理應關注我們的實際生活。問題不在于教學生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們愛學好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們以研究學問的方法。毫無疑問,這是所有一切良好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我們要認真研究我國特殊教育的實際情況,從特殊教育的實際出發,依據學生的生存生活問題,根據特殊群體及其家長困難與需求開發課程資源,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旨在幫助他們獲取必備的生活技能,以更好地適應生活。
二、特殊教育課程設置理論基礎
理論是我們行動的指南,正確理論的作用就在于減少人們行為的盲目性,增加行為的自覺性。課程設置有了正確的理論指導,能有利于更好地實現課程目標。
(一)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
美國哈佛大學著名教育學及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認為人類至少存在八種智能,分別是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肢體—動覺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每一種智能代表著一種獨特的思考模式。每個學生都有在某一方面的發展潛力,只要為他們提供合適的教育,他們的潛能就能得以充分發揮。但由于先天資質,個人成長環境和個人生存歷史文化背景的差異,每個人能力發展方面和發展程度存在差異。我們應正視這些差異,接受這些差異。課程的設置應考慮到特殊群體的特點,如盲人的聽力往往靈敏于我們普通人,殘疾人身體某一部分器官缺失,但相對應其他器官功能會特別發達。雖然特殊群體學生某一方面可能存在缺陷,但我們不能以偏概全,把其與普通學生隔離開來,而應發現其身上閃光點。學生的智力類型有多種,而不是單一的,所以我們課程設置應顧及其特殊能力的發展。
(二)認知結構學習理論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布魯納認為人是通過認知表征的過程來獲得知識、實現學習的。人們是根據類別或分類系統來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或者是憑借已有的類別來處理外來信息,或者是有外來信息形成新的類別。他認為人的認識循著從泛化到分化的路徑而進化,所以課程編制也可以按照從抽象知識到具體知識的順序進行。因而知識的結構很重要,我們課程的編制就要遵循知識的邏輯結構,以方便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從而使教師師教得更輕松,學生學得更容易。
三、特殊教育課程設置目標
課程目標是我們課程設置的導航,也是實現教育目的的必備條件,明確的課程目標有利于更好地實現教育目的?;谔厥庹n程對象的特性,特殊教育課程應著重以下目標的培養。
(一)基本生存生活技能
我們現在經常強調教育要回歸生活,重視我們的生活問題。特殊群體的學生可能由于某種原因,造成其獨立生活,甚至生存存在一定問題,因而我們的課程設置應立足現實生活,幫助他們解決實際生活問題。我們要重視特殊群體學生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公民基本道德素養的培養,為他們未來的學習與生活打基礎。一些特殊群體的學生,其成長基本上是依附于其家庭父母。對于這種情況,我們就要努力使其掌握一技之長,重視問題解決技能的知識,在課程中可闡述展現人們如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以便他們能夠掌握在生活中如何處理相似問題,使其能夠獨立生活。
(二)過一種幸福的生活
(一)教學缺乏科學、系統的體系在實際的鋼琴教學中,教學沒有科學、統一的標準,不論是教學內,還是教學方法、教學設計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問題,鋼琴課程的學習和設置都是由任課教師或某系自行決定的,具有很強的隨意性,此外,鋼琴的教材使用也不統一,很難與實際的教學需求相適應,自然就無法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在這種情況下,培養出的學前專業的學生水平各不相同,掌握的知識技術也有強有弱,對于今后的教育工作也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二)鋼琴教學缺乏針對性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今后是為幼兒教育服務和工作的,不是專業的鋼琴表演者,所以對鋼琴技術的要求也沒有專業水平要求高,只是在掌握基本彈奏方法的基礎上,具備一定的演唱、編曲等能力即可,要求的是學生的綜合素質。而在目前的教學中,很大部分是把專業水準的鋼琴教學方式拿來教學,學生學習時無法掌握多方面的知識,對于在今后幼兒教學中的應用鋼琴技術也有一定的制約。
(三)鋼琴教學時間短,實際操作時間少近年來,各高校不斷擴大自己的招生人數和范圍,錄取人員的素質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對于鋼琴基礎來說,層次更是參差不齊,有些能生硬的彈奏一兩曲,有些甚至連鋼琴都沒有接觸過,學生基本都是零起點,這就需要教師從最基礎的知識講起,但是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比較多,而鋼琴課并不是每天都有,課程時間也很短,實際操作的時間更是少之又少,對于零起點的學生來講是面臨著很大的難題。需要引起業內的廣泛重視并切實加以解決。
二、學前教育專業鋼琴課程內容及方法的目標選項
要想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鋼琴技藝取得突出的效果,最重要的是具備完善、科學的教學體系,通過對教學對象、教學內容、學科特點等方面的分析,明確鋼琴教學的目標,認清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今后面臨的工作環境以人群,以提高學生的實際演奏、編曲、演唱等技能為主,培養綜合素質高的復合型人才。
(一)教學內容設置符合專業特點鋼琴教學內容的選擇要符合學前教育專業的特點,注重實用性。教學內容應包括基本的樂理知識,簡單的鋼琴演奏方法和技巧,熟知當前幼兒教學中使用的教材以及音樂曲目,并注重彈唱、即興演奏、編曲等技能的提高。對于起點低的學生,以講解基本的樂理知識為主。然后教會學生基本的鋼琴演奏的指法、姿勢等,學習連音、非連音、跳音等演奏方法,選用音樂節奏強的曲目進行練習,通過這些曲目的練習明確鋼琴彈奏的相關知識和技巧。此外,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視譜演奏的能力,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樂曲選擇上要少而精,由易到難,由淺到深,逐漸掌握和提高鋼琴技巧。可以選用當前幼兒學習使用的教材,從中挑選音樂曲目進行練習,熟悉幼兒教材,掌握更多風格和特點的幼兒曲目。即興演奏、彈唱也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必備的技能,也是教學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目前,幼兒歌曲數量比較少,歌曲描寫的內容與當今幼兒生活的環境也不相符,因此就需要幼師進行歌曲的編寫和創作。
(二)教學方法要豐富多樣首先可以進行小組合作,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好幫差的方式,讓接受能力強,音樂學習能力高,技巧掌握好的學生幫扶接受能力比較差的學生,通過組成幫扶小組的形式,讓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取長補短,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對于提高學習質量也有很大的幫助。其次可以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強化學習效果。由于鋼琴課時少,課上實際操作的機會也小,老師在課堂上示范的演奏方法和技巧,課下很容易忘記,這時就可以利用電話、電腦等現代化的技術設備,用電話把教師課堂上演奏的曲目、指法等進行錄像,通過電腦下載需要練習的曲目,然后對錄制的視頻進行反復的觀看和模仿,及時記錄練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同學或老師進行交流溝通,逐漸提高自己的鋼琴演奏能力。
(三)帶領學生走出琴房,增強實踐能力,消除緊張、焦慮的情緒。很多學生在演奏時會出現緊張、焦慮的情緒,而且閉門造車式練習也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這時,就需要學校和教師為學生建立實踐基地,帶領學生走進幼兒園,在幼兒園里直觀感受和學習,還可以作為模擬教師進行實習,了解幼兒園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從而更好、更快的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為成為一名稱職的幼師做好準備。
三、結語
(一)擁有多元化的宣傳渠道宣傳社區教育課程是為了讓更多的市民了解、選擇和學習社區教育課程,是推廣應用社區教育課程的第一步,也是極為重要的一步。為此,兩類調查問卷就“獲取社區教育課程信息的渠道”設計了相近的問題,一個是“被動獲取信息的渠道”,另一個是“主動獲取信息的渠道”。無論是主動獲取還是被動獲取,其渠道均呈現多元化特點。針對社區學員的調查顯示,被動獲取信息的渠道依次是:鄰居朋友處、社區宣傳欄、社區報宣傳,所占比例分別是58%、36%、34%,主動獲取信息的渠道依次是:社區報宣傳、鄰居朋友處、社區宣傳欄,所占比例分別是46%、44%、34%。此外,越來越多的居民選擇網絡查找,8%的居民通過網絡查找被動獲取信息,20%的居民則是通過網絡查找主動獲取信息。針對非社區學員的調查顯示,被動獲取信息的渠道分別是:鄰居朋友處、網絡查找、社區宣傳欄和社區報宣傳,所占比例分別為:50%、45%、34%和29%;主動獲取信息的渠道分別是:網絡查找、鄰居朋友處、社區宣傳欄和社區報宣傳,所占比例分別為:55%、44%、30%和24%。
(二)側重生活化的課程內容無論是社區學員還是非社區學員,都傾向選擇生活化的課程內容。針對社區學員的問卷調查顯示,77%的人對生活與休閑類課程感興趣,71%的人參加了生活與休閑類課程。通過座談調查了解到大部分社區學員希望開設與健康、生活有關的課程,如中醫保健、養生、飲食與節氣等,有的社區學員甚至希望社區能開設月嫂家政課程,通過學習相關知識科學養育孫輩;有的社區學員還建議社區課程以實用性為主,能夠學以致用。從座談也了解到非社區學員對于課程的想法和意見,他們希望多開設一些與與生活、時代接軌的時尚課程,例如:插花、瑜伽、健身操等課程。從上述調研了解的情況可得知:社區教育課程應傾向推廣應用生活化的課程內容。
(三)提供差異化的教學服務社區教育所覆蓋的對象是轄區居民,因不同的年齡、職業、文化程度對社區教育課程的具體需求也有所不同,因此,在社區教育課程推廣應用過程中,需要提供差異化的教學服務。首先是教學時間的不同:社區學員中63%的人傾向工作日上午學習;非社區學員傾向工作日晚上或周末學習,所占比例分別為46%和54%。其次是教學組織的不同:社區學員傾向傳統教學,65%的人傾向集體授課,61%的人喜歡傳統的傳授法,也有55%的人選擇演示法,81%的人喜歡傳統教室環境,69%的人喜歡傳統的課桌椅擺放,他們對新的授課方式、教學方法和教學環境表示可以嘗試,但不能長久;非社區學員大多是年輕人,他們對教與學有新的要求,喜歡的授課方式依次為:合作學習、小組討論、集體授課、現場參觀和模擬學習,所占比例依次為:51%、45%、44%、36%、29%;喜歡的教學方法依次是:演示法、團隊活動、傳授法、引導討論法、師帶徒,所占比例依次是:59%、53%、38%、35%、17%;喜歡的教學環境依次是:室外活動、小型會議室、傳統教室、茶吧或咖吧,所占比例依次是:44%、41%、31%、25%;喜歡的課桌椅擺放依次是:傳統型、圓桌型、U字型、小島型、扇型,所占比例依次是:30%、28%、26%、13%、3%。再次是對教材的依賴性不同:社區學員中58%的人表示在學習某一課程時需要教材,43%的人認為可有可無;非社區學員中50%的人認為有的課程需要教材,有的則不需要,26%的人認為只要有簡單的講義即可。最后是課程的評價手段不同:社區學員中77%的人希望通過互相交流或成果展示得到別人的認可,20%的人認為不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可,自己開心就好;非社區學員中85%的人希望通過成果展示、互相交流的方式得到別人的認可。圍繞學習者多樣化的的學習需求,若想大力推廣應用社區教育課程,必需要提供差異化的教學服務。
二、社區教育課程推廣應用的影響因素
(一)性別性別影響著獲取信息的渠道。根據對社區學員問卷的分析發現:對于男性而言,無論是被動獲取信息的渠道還是主動尋找信息的渠道,都偏向社區報宣傳,所占比例為62%,主動獲取信息的渠道為社區宣傳欄、朋友介紹、其它渠道、網絡查找,分別占31%、23%、15%和8%。對于女性而言,在被動獲取信息的渠道方面,更偏向鄰居朋友介紹,所占比例為64%,主動獲取信息的渠道有鄰居朋友介紹、社區報宣傳、社區宣傳欄和網絡查找,分別占47%、44%、35%和22%。特別指出的是女性運用網絡查找信息的傾向明顯高于男性。性別還影響著學員對社區教育課程的了解程度。男性在選擇社區學校課程時比女性表現出更多的理性,他們一旦選擇課程,勢必會對其有所了解。從數據上看,參加社區學校課程受訪學員,男性中有69%的人表示了解或了解大部分社區學校課程,而女性中只有46%表示了解或了解大部分社區學校課程。
(二)朋友圈從上述數據分析可以看出,“朋友介紹”一直都是人們選擇各類學習的主要渠道。通過座談,有的社工反映“現在很多小區的居民,都有一定的圈子,統一約好到一個地方聽課,再遠也是一起去的”,這與通過調查、訪談了解到的數據相一致。朋友圈影響著人們對參加社區教育課程的學習地點、學習時間、學習方式等的選擇。從某種程度上講,朋友圈對社區教育課程的推廣應用既有積極作用,又有消極影響。
(三)學習年限學習年限越長,越依賴于社區學校自身的宣傳。對社區學員的調查表明:社區學校的課程宣傳主要依靠社區學校的宣傳冊和朋友介紹,所占比例分別為53%和49%。但是以學習年限為維度進行分析發現:學員在社區學校學習年限越長,越依賴于學校自身的宣傳,學習年限在1年左右,依賴社區學校自身宣傳的學員占39%,學習年限在1-3年的學員占55%,學習年限在3年以上學員占74%。也正是由于學習年限的原因,很多學員往往忽視其它渠道的宣傳,而只關注自己所在的社區學校、所熟悉的課程和教師。
(四)文化程度文化程度影響學習意愿。社區學員中,文化程度中等偏高的人愿意選擇參加社區教育,在被調查對象中,有40%是高中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占到41%,而初中以下僅占18%。非社區學員中,隨著文化程度的增加,選擇參與社區教育的意愿也有所增加,初中、高中、大專、本科及以上愿意選擇參加社區學員的人員比例分別是:33%、65%、67%、100%。如果文化程度不高,大部分人對各類教育和學習活動都不會給予相應的重視,更不會參與社區教育課程的學習。
(五)教師社區課程選擇與教師有關。據對社區學員的調查顯示,學員對任課教師的滿意度要高于對所學課程的滿意度,34%的人表示對授課教師非常滿意,21%的人對所學課程非常滿意。在對社區教師的訪談中,有的教師也提到很多老學員確實是根據教師選擇課程的。一個學員說:“我們會跟著一個固定的老師一直學習,我們喜歡這個氛圍,認為開心就好”。教師在社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于正規教育,社區教育中的教師更像是學員的幫助者、支持者、輔導者,是良師,更是益友。
(六)思維定勢思維定勢影響人們參加社區教育的意向。在對非社區學員的調查中,60%的人已經意識到社區教育對象應該是全體居民,但在具體問到“是否會去參加社區學習”時,有44%的表示想參加,但覺得那是老年人的地方,34%的人更是表示不想參加。社區教育從20世紀80年代興起以來,其教育對象主要局限在兩頭,即老年人和青少年,久而久之,也使人們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認為社區教育就是“老伯伯、阿姨跳跳舞、唱唱歌”的地方,忽視其所蘊含的經驗知識、所創造的精神價值。思維定勢作為一種固定的意識形態,直接影響著人們對社區教育課程的接受度和參與度,甚至會直接將社區教育課程的宣傳推廣拒之門外。
三、社區教育課程推廣應用的主要問題
(一)社區教育宣傳力度較弱無論是對社區學員的調查,還是對非社區學員的調查,被調查者中,60%的人認為現有的社區教育宣傳一般,22%的人認為社區教育沒有宣傳。由于宣傳力度的薄弱,即使是社區學員,也對社區學校現有的課程不太了解。據調查,社區學員中,45%的人只了解少部分課程,31%的學員了解大部分課程。非社區學員中,46%的人聽說過社區教育但不太了解,40%的人更是完全不知道。在座談中,有的受訪者均反映居委沒有宣傳過社區教育課程,他們有的甚至不知道社區學校在居委有聯系點;還有的受訪者提到前幾年有宣傳,近兩年宣傳倒少了很多,宣傳欄也看不到招生簡章。針對這一現象,社區管理人員和相關社工反饋說:“宣傳還有,但由于場地容納人數有限,社區學校也不敢大力宣傳”;另一方面,現在很多廣告扎堆進入社區,居民眼球已經“目不暇接”,經常會自然地淘汰或過濾掉很多信息,其中有可能就包括社區教育課程信息。
(二)面向在職人員推廣較難近年來,很多社區學院和社區學校都在想辦法拓展社區教育對象,希望能將在職人員、白領、年輕群體納入到社區教育領域[6],但經過幾次實踐,均以失敗而告終。通過對相關社區管理人員的訪談了解到具體存在著以下困難。1.教學時間不能與在職人員對接,在職人員更喜歡工作日晚上或周末,與老年人上課時間不能統一,與教師的教學時間產生矛盾,如果照顧到少數在職人員的學習需求勢必造成師資、場地等資源的極大浪費;2.有的課程缺乏優質師資,如年輕人比較喜歡的莎莎舞,因缺少專業師資而停辦;3.由于場地、設施所限,難以形成特色和品牌,不能夠吸引學員,例如茶道很受歡迎,但需要有足量的茶具和各類茶葉供學員練習使用,目前的社區教育條件尚不能滿足這樣的學習需求;4.在職人員缺乏學習約束和學習動力,經常會因為工作等原因缺席,很難堅持下來,時間久了,就會放棄對該課程的學習,缺乏有力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
(三)“老面孔”學員較多在座談中,很多學員反映:一些熱門課程報不上名。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原來班級中的老學員不肯離開,他們基本上壟斷了社區學校熱門課程,優先“截取”了新課程,搶占了學習資源,造成了很多學校不敢推廣課程的局面。有管理人員道出了苦衷:“我們不是不宣傳,不是招不到學生,而是不敢宣傳,不敢招學生,如果大力宣傳,老學員不肯走,新學員進不來就會產生矛盾”。老學員了解社區學校課程,在課程報名開始的時候,會“霸占”很多課程名額,之后又會因各種原因而放棄對一些課程的學習,這不僅阻礙了社區教育課程的推廣,還造成了課程資源的極大浪費,有的老學員常常盯著一門熟悉的課程,使得這些課程招不到新學員。
四、社區教育課程推廣應用的對策建議
(一)對不同課程有不同的推廣策略針對“成熟課程”采用口碑相傳的策略??诒鄠饕恢币詠矶际俏鐓^居民參與學習的主要策略之一。在現代社會,各類媒體、網絡非常發達,這種人際間的口碑、媒體間的口碑以及網絡間的口碑更是顯現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依靠口碑相傳,其傳播速度也非常快。但要想落得好口碑,其前提是要保證社區教育課程的品質和質量。針對“新的課程”采用宣傳推廣的策略。宣傳推廣的內容,或者以課程內容為載體,在宣傳前,為每一門新課程設計好宣傳稿,備好課,做好課程介紹;或者以課程教師為主導,用教師豐富的教學經驗吸引學員的參與。宣傳推廣的方式有很多,可以到居委宣傳、發放招生簡章;也可以向老學員宣傳,讓其享受“近水樓臺先得月”;可以設定一個新課程的“推廣期”,滾動播放簡短的介紹。針對“冷門課程”采用促銷體驗的策略。設置一定期限的免費體驗活動,讓學員了解、體驗課程,然后再收費,其前提是明確告訴學員免費有一定期限。也可以將課程看作福利推廣,如將參與學習的名額送給一些集體單位,或者直接獎勵給優秀學員。另外也可采取送教上門的方式,將部分課程以講座的形式,下放到居委,吸引更多的居民能夠參與社區教育。
(二)關注社區教育課程的教學設計認真做好教學分析。教學分析包括對學習者的分析、教學目標的分析和教學環境的分析,其中關鍵是對學習者的分析。如上所述,性別、朋友圈、學習年限、文化程度、教師、思維定勢以及年齡、職業等作為社區教育課程的推廣和應用的影響因素,也可以作為對教學分析的主要維度。仔細思考教學策略。教學策略應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教學準備期要考慮課程的命名策略,例如:某社區學校曾經開設的“開心英語”一度招不到學生,差點“流產”,后來教師們嘗試將“開心英語”改為“出國英語”和“日常英語會話”后頗受歡迎。教學實施期要關注課程的體驗策略,例如:某社區學校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給每個人取一個英文名字,每個居民都感覺很新奇,用他們自己的話說“感覺自己是個外國人,就應該會說英語”,這種體驗激發了學員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教學實施后要注意課程的反饋策略,社區學員年齡偏大,接收知識比較慢,但他們同樣需要有成就感,例如:對學員的學習給予及時的反應和肯定必然會激發他們的成就感。教學全過程要開展互動策略,鼓勵學員間相互幫忙,相互交流,突出學員的被需要感。社區教育課程教學沒有考試的束縛,沒有升學的壓力,在此基礎上,教學策略更是可以靈活多樣,其目的是讓社區學員享受學習過程??紤]用好教學評價。對于社區教育課程的教學效果評價,可以用一位社區管理人員談到的辦法,即:“評價一門課程要看三點,一看這門課的人氣是否旺;二看老師是否準時上課;三看學員反饋”。簡單的三點非常生動的演示了在教學過程中過程型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有機結合。
(三)拓展社區教育的學習方式———“學習圈”學習圈緣自瑞典,是成人生活世界典型的一種非正規學習方式。學習圈里的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老師,參加者可以自己選擇喜歡的書本,可以與其他人互相交流,可以自己決定學習內容和方法。學習圈理論強調成人學習者的自主性、經驗性特點,滿足了學習者交往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因此得到廣大成人學習者的支持和認可。鑒于學習圈的作用,將其用在社區教育課程的推廣和應用方面,既可以充分發揮社區學員朋友圈的影響,又可以解決“老面孔”學員的阻礙。巧妙的利用朋友圈的影響。朋友圈之所以成為影響社區教育課程推廣和應用的因素,是因為社區居民有交往的需要,希望有固定的交流天地。將社區教育課程作為學習主題投放到居民原有的朋友圈中,可激發他們討論、交流和參與,最終達到學習的目的。機智的解決老面孔的阻礙。老面孔學員不想離開社區學校,是因為他們懷念這里的同學,懷念這里溫馨的感覺。通過組建學習圈,不僅可以為他們再次創設相同的環境,營造相同的氛圍,而且還可以發揮“老面孔”學員的學習經驗,幫助新學員。要充分發揮“老面孔”學員的潛能,鼓勵他們轉變身份,擔任志愿者、組織者,成為學習圈乃至社區教育中的生力軍。靈活的創設學習圈的載體。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組建學習圈的載體也多種多樣,可以借助學校、公園、廣場等實體場地,也可以通過網絡論壇、微博、微信等虛擬平臺。實體場地與虛擬平臺的雙運作,將更方便學習圈的運作,并且可以吸納更多的社區居民參與,也更利于推廣和應用社區教育各類課程[7]。
(四)充分發揮基層居委的宣傳主體作用發揮居委的橋梁作用。居委干部作為一線工作人員,直接與社區居民接觸,更加了解社區居民的需求。社區學校要重視居委的橋梁作用,加強與居委的溝通和聯系,一方面通過居委干部,了解并細化社區居民的學習需求,另一方面向居委干部介紹社區教育,使其了解社區教育、參與社區教育、宣傳社區教育。利用居委的宣傳載體。居委直接與廣大居民溝通聯系,其載體渠道多種多樣,有宣傳欄、告示欄、海報、簡報等等。這些載體是居民了解政府政策、獲取相關服務信息的主要渠道,同樣,也是社區教育課程宣傳的主要載體。
社會需求的增大,為高校人才提供了更多機遇,同時也帶去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在應對壓力與挑戰的過程中,僅具備專業知識技術已經遠不能滿足市場的要求,身心健康水平也成為當今企業衡量人才的重要標準。高校體育課程的開展,不僅能有效豐富學生的課堂生活,同時對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及全面發展的實現來說,都能起到積極的推動與促進作用。就其作用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提高學生身體機能。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一旦失去身體這一資本,專業能力再強,也沒有辦法達到市場的要求?;谶@條件下,高校傳統體育教學根本不能滿足市場發展對學生身體素質的需求與要求;不管是鍛煉力度方面還是針對性方面,體育教學都較傳統體育教學高一籌,因此,體育教學的有效應用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提供情緒發泄途徑,緩解壓力。體育教學的競技性和突破性能最大限度打破傳統體育課堂教學的沉悶氛圍,為整個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為學生創造更為寬廣的平臺和空間,通過各個強度適宜的項目,能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盡情揮灑汗水,緩解學生的壓力和不良情緒,為學生提供正確的排解情緒的途徑。高校體育課程的有效開展對于學生的發展和成長來說的確會發揮上述作用。但是體育教學本身發揮的也就是“外”的作用,即對學生的體能素質進行訓練和提升。要想將外部積極作用轉換為內在的力量,還需要人文教育的輔助與催化。我們都知道,情緒雖然受到身體機能水平的影響,但是如果一個人意志力抱恙時,他的情緒也會相應變得消極;相反,如果一個人能始終堅持樂觀的情緒,配以適當運動,并且保持身體機能正常運轉的話,他的情緒會相應變得更為積極。學生通過人文角度約束和引導自己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在享受教學過程,不知不覺中,就會養成積極樂觀的情緒,并且受益無窮。世事無絕對,并不是說只要高校課程按照教學步驟一步步實施了,就一定能收到預計的效果。“人文教育”概念的應用,對學生人文關懷及引導的強化,極大程度的彌補了傳統高校體育教學學生歸屬感與認同感這一部分的空白,對于課程教學活力及教學效果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高校體育人文教育現狀
從上文論述中,我們已經對高校體育課程教學及體育人文教育的重要作用及價值有了了解與認識,但是從高校人文教育現狀來看,依然存在諸多問題與不足。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理念認識不足
高校體育人文教育工作的開展,并不單單意味課程減負,降低學生的課程壓力,它應該是一種與學生學習需求及學習態度高度契合的教育模式,能夠在合理教學范圍內,最大限度保證學生學習的體驗度與感受度,讓學生享受整個教學過程,由衷的喜歡體育課程教學,并且在過程中掌握應有的知識與技能。但是從現階段高校體育人文教育的實際情況來看,很多體育教育工作者將課程人文教育的要求僅僅理解為從人文關懷角度減輕學生的負擔。但是作為學生來說,心理及學習的“負擔”究竟有沒有減輕其實是個未知數。從高校學生具體特點來看,現階段學生在體育課程教學中面臨的最大壓力和負擔就是無興趣卻不得不接受整個教學過程,所以,就人文教育在高校體育課程教學中的應用來說,應從學生的特點入手,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課程教學設計。
(二)手段有效性待提高
除理念認識不足的問題外,現階段高校體育人文教育工作開展面臨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手段有效性亟待提高。高校體育人文教育工作的落實,不僅能極大的推動高校體育課程改革工作的深化,對于學生參與積極性及綜合素質的提高也能發揮積極的作用和影響。所有工作的開展均需戰術及戰略的支撐,高校體育人文教育工作的開展也不例外。目前高校體育課程在開展人文教育工作的過程中始終走不出傳統的框架與套路,要么重學生卻輕了課程,要么顧課程又忽略了學生,難以把握二者關系的平衡。鑒于這一現狀,高校體育人文教育工作的開展,建議應從宏觀進行分析,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各個擊破,一步步建立和形教育的氛圍,讓學生從心底認識體育課程的重要性,進而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走上綜合發展與成長的道路。
三、落實高校體育人文教育的有效對策
結合時展趨勢及現代高校學生具體發展特點來說,要想提高體育人文教育質量,必須從時代潮流與學生學習需求出發,著力從學生的興趣角度出發,為高校體育人文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具體策略及措施來說,建議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尊重學生特點
高校學生與過去高校學生的特點相比,多了很多新奇的想法,如果始終按照人文教育的老套路開展教學的話,不會發揮太大作用。比如教師如果想將“減負”這一內容作為高校體育人文教育突破口的話,也未嘗不可,但是在施行的過程中,一定要讓學生在認識到高校體育課程重要性的基礎上,理解相應“減負”工作的意義。這一環節對高校體育課程教育者的要求其實是很高的。但是如果不嚴格把好關口,所有的工作都將會是徒勞。鑒于此,就高校體育人文教育教學現狀來說,應著力提高體育人文教育教學對學生的吸引力,多樣化教學內容,結合時展潮流及趨勢對體育人文教育教學內容進行改革和創新,強化高校體育人文教育教學的課程張力,通過提升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享受整個教學過程并且受益。
(二)與時俱進,充分融入時代性
除了對學生特點進行充分考慮,并且將其融入到具體教學設計中外,還應從時代特點入手,對新元素及要素進行充分利用,多樣化教學過程及內容,為高校體育人文教育教學有效性的提高及提升加入更多新的元素,激發學生對整個教學過程的參與興趣,提高學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同時,培養學生與時俱進的理念,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及應變能力,將高校體育人文教育教學對身心健康水平的促進作用延伸到更多方面,為學生全面發展的實現奠定基礎,著力將學生培養成為智慧與體質并重的綜合型人才。時代性在高校體育人文教育中的融入,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是應與課程教材內容保持高度一致性,不能偏離高校體育課程標準的要求;其次,要從教育的角度對時代內容進行篩選。時代性的東西總是具有正反一,兩面的,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高校學生去吸取。在這兩點問題上,教師一定要提高警惕。
(三)創新模式,強化情感路線
高校體育人文教育教學質量與效率的提升,應從模式創新入手,強化情感路線,讓學生用心參與訓練與教學,為體育人文教育教學內容的創新提供更多新的途徑和模式,從體育人文教育教學傳統教學目標轉向更新的、更接近當代高校學生特點的教學目標,爭取最大化體育人文教育教學價值與作用,將學生培養成為集智慧與高反應能力為一體的新型綜合人才。情感路線的強化并不代表體育課程性質的變化,只是將知識教學的途徑從傳統一板一眼的傳授模式中解放出來,在教學中放大學生的情感感受,可以是團隊中合作精神的感受,也可以是與對手競爭的體驗與感受,在體驗這些情感的過程中,學生會不斷的對自己的認知進行更新和調適,從而獲取更為豐富的知識,并認識到體育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與價值。
一、建立教學目標,提升學生人文素養
要實現有效的人文教育,首先要根據教育的形式和特點確立課程教育的目標,將教育目標作為課程教學的指導,完善課程教育的內容,并向著既定目標的方向進行課程的深化和擴展,豐富學生的學習體系,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轉變學生的思維方式。高中教師應當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為目標,進行課程安排和講解,在日常的工作中為學生安排適當的情感體驗課程,提升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認知的意識,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歷史觀念。在構建整體教學指引目標之后,教師可以結合課程內容制定每一章節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并搜集相關的資料,豐富課程內容,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高中歷史課程中,教師要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認知體系為目標,完善日常課程教學中的人文教育環節。歷史是具有人文特色的課程,在歷史事件的講授中,教師可以加入提問等形式的引導式教學,幫助學生完善思維方式,并引導學生建立高效的學習方式。同時,歷史事件可以作為當代人行事的借鑒和參考,因此,教師在進行提問引導時,也可以為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鼓勵學生講述從中得到的經驗教訓,并結合自己的自身經歷談談自己的感悟,以此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將人文素養的提升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認識方式。
二、提升教學素養,建立完善教學體系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傳播者,在教學過程中起到完善教學形式、與學生進行高效溝通的主要承擔者。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實現教學目標,教師需要具備充分的專業素養和科學的歷史知識體系,能夠為學生提供完善的歷史教學,同時注意到學生的心理狀態變化,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體驗,幫助學生建立正確認識世界的思維方式。教師還要在課堂內外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不僅提升專業知識能力,還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心理素質。通過教學實踐不斷提升教育水平和人文教育深化的能力,為學生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建設提供持續的動力。教師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提高教學的素質水平。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在教學工作內外積累歷史知識,并豐富歷史文化體系,構建歷史事件的時間體系,并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思路,減輕學生學習高中歷史的負擔。同時,教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與時代的發展相互結合,在關注學生的個性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持久的愛國情感,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此外,歷史事件可以提供許多真理性的結論和實踐依據,歷史又是不斷進步和發展的,因此,教師可以結合當代的新聞,為學生講解歷史事件,深化學生的印象的同時幫助學生理解課程內容,進行切合實際的情感體驗。
三、改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審美情趣
人文教育是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和創新逐漸出現的新型教學要求。在新的教育形勢下,人文教育強調以人為本,以學生的情感體驗為主,幫助學生形成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正確意識。為提高學生對課程改善和創新的興趣,教師需要選擇適當的方式,幫助學生完成由不熟悉到熟悉的過渡,使學生自覺接受人文教育的熏陶,提高自身的審美情趣。高中教師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完善學生的全面素質。提高學生各種方面的能力,使學生成為社會的建設人才。完善人文教育,就要適應這一目標,從具體的體驗環節中使學生感受到素養的提升和意識大改善,實現能力的跨越式發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增加與學生的互動。人文教育從本質上來說是教師對學生思維方式的引導,因此,人文教育歷史教學中,學生的能動性的具體實踐是教學的主體,教師要采取適當的方法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采用情感體驗交流或情景模擬等形式與學生進行互動,使學生自行感受課程中表達的情感,深化學生的學習印象,并將道德素質的提升內化為學生的個人素養。在課堂之外,教師可以通過多種交流媒介與學生展開廣泛的交流,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并對學生的心理波動進行引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