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9 18:46:1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民間藝術欣賞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剪紙 民間文化 磁縣
華夏文明得以幾千年生生不息地延續,除了文字的記載傳承之外,還有一種更為重要的文化記載和傳承方式——民間的文化創造與文化生產,這就是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口傳身教”的民間文化傳統。這種民間文化傳統使得華夏文明的文化得以延續,使幾千年之后的人們不忘傳統。剪紙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載體之一,與其他傳統藝術一樣,是民間文化孕育出的產物,它無論是從所選用的題材、創作理念、藝術創作手法還是從藝術表達形式上都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所具有的特征。
一、 磁縣剪紙藝術的起源與文化淵源
(一)、早期剪紙藝術的雛形
中國民間剪紙是作為一種信仰的載體出現的。由于其為一種平面雕刻鏤空的藝術,容易損壞和腐爛,用過即棄,極少保存;在當時歷史上統治階層并不被納入主流,歷史文獻更是少之又少。但也并非無處可尋,古典文獻中名人詩作中不乏對剪紙的描述。其產生也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的獸皮切割等技藝,以及相對成熟的雕鏤藝術。這種雕刻的技巧無疑為剪紙的產生打下了基礎,應該說是剪紙藝術更為早期的雛形。磁縣便是民間藝術中的一股小勢力,以剪刀或刻刀為工具,陰陽刻,虛實相間的手法進行對剪紙圖案的刻畫。
(二)、剪紙藝術蘊含的原始藝術
早期剪紙是原始時期所呈現出的意識形態,磁縣剪紙更是磁山文化的一個縮影。承載著磁山人民對遠古圖騰的信仰。剪紙中包含著不同的圖騰符號,是我們民族文化心理結構、文化淵源、情感表達方式,原始社會對巫術禮儀、自然崇拜的一種表達方式。剪紙藝術具有較強的傳承性和穩定性,尤其是地域偏僻交通閉塞地區的剪紙保持了古樸稚拙的原始藝術特色,在發展上與遠古原始文化藝術觀念遙相呼應。
二、 磁縣剪紙藝術的用途與特點
(一)、剪紙藝術的用途
對于舊時期的婦女來說,針線活是日常必不可少的一門手藝,也被那一時期的人統稱為“女紅”,剪紙的產生與當時的“女紅”密不可分。刺繡的花樣為剪紙的紋樣做了模板。刺繡的素材大多體現在山水、花鳥、人物、鳥獸等多種題材,而花樣的命名和主題也著重體現傳統的寓意和象征意。如同《史記》種記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玄鳥便成為商族的圖騰,是對祖先的崇拜。剪紙的產生也源于對神,對宇宙的崇拜。磁縣剪紙最初的形成也并非是以裝飾物所出現的,而是遠古圖騰和巫術的一種載體,各種造型圖案中包含的符號大致為吉祥符號和生殖符號,外化著人們的心愿,或為孩子祛病驅邪,或祈求五谷豐登。
(二)、剪紙藝術的特點
剪紙是集實用、審美、個體等特點于一體的藝術產物。磁縣剪紙體現了冀北地區的生活底蘊,是勞動婦女生產、生活、情感、觀念、民俗和傳統的真實反映。磁縣剪紙主要采用與其他傳統剪紙一樣,陰陽鏤空的方法。創作者追求強烈的形式美感,在造型上不拘小節、大刀闊斧、裝飾隨意、情緒自由流露,可謂是直抒胸懷,又是情感的自由抒寫。磁縣的剪紙始終保持著古拙質樸、單純明快、強烈豪放的藝術風格。它并不受瞬息萬變的政治氣候和市場價格所左右,具有超功利性的價值,這一點與蔚縣剪紙相比有著本質的相同。
三、 磁縣剪紙藝術的傳承與文化研究
(一)、剪紙藝術的歷史傳承
剪紙的大量出現,絕非偶然。磁縣西部山區較縣城附近的平原地區貧困封閉,在這種相對封閉的社會環境,使得剪紙以及戲曲等其他民間藝術門類受到商業沖擊較小、影響較少,而更多地保留了剪紙的原始狀態。因此,磁縣西部剪紙具有原生態特征,是更具文化價值的民間剪紙藝術形式。
磁縣剪紙作為在民間廣泛流傳的造型藝術,深受勇武任俠、放蕩冶游文化精神的影響。操作技法粗獷隨意,信手拈來。不同于蔚縣剪紙那樣制作工具齊全、精雕細刻,而是用自家炕頭笸籮里的剪刀,以紅紙信手剪來。有些村婦在鉸時,邊說邊唱神情自若,很是有幾分勇武任俠的精神氣息。所剪作品也是如此,造型沒有陳譜,隨心剪鉸,構圖多變,甚至隨意而做。因此,作品往往呈現出古樸、稚拙、粗獷、裝飾的藝術效果。如張樹梅先生的戲曲人物剪紙,造型拙樸,構圖較為隨意,常把戲曲人物放置在環境中。這里的環境不是舞臺環境,而是藝人心目中的自然環境,是藝人將戲曲與現實生活結合的產物。在藝人描繪的自然環境里,有不知名的植物、動物、也有建筑物、山石、云氣等,但都造型拙樸隨意。人物形象刻畫隨情節有比例大小變化,且不拘細節,粗獷而氣韻生動。從張樹梅先生的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磁縣剪紙藝術古樸稚拙、粗獷隨意,是燕趙文化慷慨激昂特征的又一種表現形式。
(二)、剪紙藝術的文化內涵
中國自古講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即天地、自然界是大天地,小天地是個體的人,大天地與小天地始終保持和諧統一。人體中感情的發生表達,以及它的走向和互相作用的規律,都是與天地相互統一的,即人的情感世界,也遵循自然界中物質運化的規律。
人的感情是豐富多彩的。交流喜悅之事,傾訴悲憤之情,抒發哀怨之思等,都是人體自身經常之需,但是這些感情的宣泄絕不是動物性情感的宣泄,是受到制約的。歷代的君主都十分注重利用藝術,特別是其自身所具有的協調價值,通過運用藝術所具有的價值,協調人民與社會的關系,并在加強社會秩序穩固的同時對人民的精神世界予以統治。所以,“天人合一”論,既是社會、政治的需要,又是藝術擴展自身,把對周圍事物深刻的了解和體驗高度升華到意念,注入藝術自我情感,表現大自然、大天地的需要。在精神領域里,人在生活的過程中,對周圍的環境、物體產生某種情感的交流,也就是讓小天地里的人在大天地時得到啟示,從而使這個人的思想與情感得到一定高度的提升和凈化。剪紙藝術作品中人和自己的生存環境中的感情交流較為突出,剪紙藝術作品題材廣泛,內容緊貼實際生活,表達出人類的思想感情。剪紙作品是藝術表現的載體,是創作者情感的表達。真正的藝術不缺少真實的情感,藝術的欣賞者在觀賞藝術作品時,優秀的作品會引起藝術欣賞者的共鳴,而矯揉造作的情感只會引起人們的反感。人的情感基本可分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這七種情感可歸結為五大類:喜,包括快樂、舒暢;怒,包括憤怒、威嚴、至尊至上;憂思,包括憂愁、思慮、遠見卓識、思想;悲,包括悲痛、傷心;驚恐,包括驚嚇、恐懼、害怕、畏縮。
五行運化理論的基本觀點是:世界上的物質分為五種,即金、木、水、火、土。這五種物質的分類是根據客觀上的物質、物體或生命體的所有屬性綜合起來分類。在情感上,以上五類情感也可分屬五行,如喜屬火,怒屬木,憂思屬土,悲屬金,驚恐屬水。用“天人合一”論與“五行”學說來解讀人的情感,詮釋傳統剪紙作品中蘊含的藝術語言和藝術表現形式具有一些實用性和指導性。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應站在現代的高端認識水平上,在科學、哲學以及更多的領域中尋找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聯系,讓中國的傳統文化引起世界的關注,讓更多的人加入探索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之路,從而使中國的傳統文化綻放出更艷麗的花朵,結出累累碩果。
四、 磁縣剪紙藝術的現代意義
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開始解體,商品經濟在全國的推廣發展,使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社會進入了轉型期,民間剪紙所賴以生存的民俗環境也在迅速發生變化。從文化的角度來總結和展望民間剪紙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顯得十分必要。改革開放以前的一個漫長時期里,大部分地方基本上都還維持著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年復一年,老房子住到百年、幾百年,新建的房子仍是百年前的老格局、老樣子,棋子窗、格子窗、百格窗好像是同一個匠人所做出來的。
在日益發達的商品經濟時代,藝術設計逐漸受到商家和消費者的青睞,然而藝術設計是舶來品,其藝術的諸多規律并不適合我們的國情,為了使其健康、蓬勃地發展下去,有必要將堪稱民族瑰寶的剪紙藝術融入到現代設計當中,將設計語言進行本土化嘗試。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一個民族引以為榮的至寶。剪紙作為歷史悠久的母性藝術,始終在設計藝術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對我國的藝術設計產生了巨大影響。
結語:
文化以特色著稱,失去特色就失去存在的價值。因而磁縣優秀的傳統文化內容背景與素材,以傳統文化、地方文化為基礎,并與市場結合,發揚本土優秀文化,形成其獨具特色藝術文化。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孕育出繽紛多彩的民間藝術形態。磁縣剪紙藝術不過各種藝術中的一葉分支,但也體現了人類文化的發展,以及中國民間藝術的美學特征,給我們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們要細心剖析我們獨特而豐富的傳統文化,要珍視傳統,善待傳統也只有中國傳統特色與世界接軌,我們才能長久地屹立于東方的根基于此。
參考文獻
[1].陳竟.中國民間剪紙研究 [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
[2].朱曉紅.中國剪紙藝術欣賞與創作 [M].河南大學出版社.2011.
[3].范萬武.民間剪紙藝術探析 [D].洛陽理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學士論文.2011.
關鍵詞:高中美術;美術欣賞課;人文素質;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10-0053-01
人文素質是指人們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綜合品質或達到的發展程度,人文素質是人對生活的看法,人內心的道德修養。因此,突出美術課程的人文性質是當今國際美術教育的發展趨勢,也是如今我國學校美術教育所強調的價值取向,我們應該時刻掌握美術教育與人文教育密不可分基本要求,在美術課程中更好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美術鑒賞作為普通高中階段美術科目中的一個學習領域,它對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具有重要作用。
一、美術欣賞課的人文特性及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性
1.美術欣賞課的人文特性
美術課程的人文性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一直的追求,美術教育不是單純的技術教育,它孕育于豐富的人文背景之中。美術能對現實生活和自然界事物進行直接模仿,能形象的再現歷史、現實和未來的各種不同社會生活場景和自然景象。美術鑒賞教學是高中美術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要讓學生在面對古今中外優秀的美術作品時,在教師的指導下,去分析理解作者的創作思想和體悟美術作品中內在的精神涵義,是在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中“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的基礎上更高層次的拓展和延伸。任何美術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創造出來的,美術家們在創作藝術作品的同時也在受到所處環境、文化的影響。高中美術欣賞課應該讓學生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在美術鑒賞教學時,不能單講技法,要把美術作品放在一定的人文環境中去學習,滲透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
2.美術欣賞課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性
人文素質是指人們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綜合品質或達到的發展程度。人文素質教育就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以提高人的整體素質。人文教育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終極目標。因此,新課標下中學美術教學應加強人文教育,培養學生人文素質,實現人文追求,相對于知識的學習,學生的人文教育對他們一生的影響更為重要。學校教育就應該以德為治,在教學中應做到以德為先,美術課的內容中可以加入中外積極健康的人文思想,從藝術品的欣賞中挖掘德育素材,將德育等人文教學貫穿到整個教學活動中去,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道德價值觀。高中美術課中,欣賞課占有重要地位,而欣賞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通過欣賞可以陶冶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增強學生愛國主義熱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進學生各方面和諧發展,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藝術技巧來撥動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奮發,與之共鳴,從而產生強烈的教育效果。所以,在美術欣賞課教學中,更應該注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這也是現今教學、教育的現實要求。
二、高中美術欣賞課人文素質培養的若干建議
首先,在以往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中,教師的講說多是以美術知識為側重點,人文知識、素養為輔,所以,教師應該要轉變觀念,適應新課程改革理解新課程、接受新課程理念,在實踐中逐步提高自身素質,要以發展的全面觀點來看待每一個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要讓學生學會探究和發現,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其次,人文文化素養包含在廣泛的現實環境及其文化中,美術欣賞也不能孤立,不能單講技法,要把美術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去學習。例如,運用各種手段進行綜合教學。把音樂引進美術鑒賞課的教學,創造豐富的學習環境,促使學生有良好的心境,體驗藝術的真諦,如在鑒賞中國古代山水畫時,可以放一段中國古箏名曲《高山流水》。也可以應用信息技術,教師通過制作課件,將知識的表達多媒體化,這樣可以創造美術鑒賞課文化情境,以圖文并茂、圖聲并茂的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鑒賞美術作品的同時,既自覺的接受了思想教育,也接受了新觀念。
再有,通過欣賞的作品的背景文化故事講解,向學生滲透作品中所表達的積極思想,以美知丑。如,解讀大師梵高的作品《向日葵》時,講述有關于梵高坎坷一生的故事,讓學生走進梵高的所在情境,以體會到俯仰張弛掙扎的向日葵,充溢著張力的新生命在凋殘痛苦的舊生命中誕生,這樣學生在鑒賞時,很自然想象到梵高沉默、欲喊又喊不出來的壓抑人生,以及了解更為重要的梵高的愛心和渴望生活的精神,并記下這樣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
最后,通過美術鑒賞教學,使學生了解到中國的文化是以“人”為中心的文化。無論是中國水墨畫的融詩入畫,使畫的意境、布局、筆墨、色彩完全詩化而成為“無聲的詩”的抒情詩學,寫意畫學;還是表達了生活勇氣和生活熱情的民間藝術品,都將學生的思想升華到對民族藝術以及民族文化的贊美和熱愛上,從而更加熱愛自己的民族,達到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
每一件藝術作品都是作者內心世界的流露,是情感的宣泄。在美術欣賞教學中,有目的、有重點地發掘人文因素,使學生能具備一個特別的眼,一顆多感的心,一份豐富的情,在藝術欣賞過程中更好地凈化心靈,感悟人生,才是真正的人文素質的培養,真正的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關鍵詞:普通高校 公共藝術教育 重要性 教學模式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4)05-0076-03
在世界向多元化發展的過程中,國與國之間綜合國力的競爭已成為當今世界關注的主題。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標尺。它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隨之脫穎而出。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公共藝術教育作為一種文化傳播手段, 責無旁貸地承擔起普及藝術教育, 提高國民素質的時代重任。
近些年來,我國經濟建設和基礎教育的發展變化,帶動了高校教育的改革,從貫徹落實《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到《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的實施等一系列的舉措,都表明了一個積極的信號,在當代中國, 國民素質的培養和提升被列入非常緊迫的任務和工程。在這種形式下,我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得到了較大的發展, 各類學校藝術教育在教學活動、師資隊伍、科學研究、課外活動、設備器材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公共藝術課作為大學生的必修課, 已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但不可否認的是, 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仍然是高等教育的薄弱環節。
一、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
近年來,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 教育部要求普通高校應開設公共藝術課程, 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各高校對培養學生藝術素質的重視, 同時也推動了高校藝術教育課程的開設。但多年來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之下,使當代大學生知識結構單一,藝術、人文修養匱乏,綜合分析能力差,極大地制約著他們向高素質、高能力方向持續發展。導致造成這些后果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是能使他們的全面素質得以提高的公共藝術教育還存在很多問題:一是公共藝術教育的目標定位還不夠明確。二是公共藝術教育資源供給嚴重不足。三是公共藝術教育管理體系還不夠完善。四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結構單一,沒有緊密結合和開發校內外藝術資源,課堂教學和課外訓練以及校外藝術活動自成一體,不能滿足大學生不同需求。五是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內容隨意,因人設課。
在2012年12月對我院進行的一次問卷調查中反映出來的問題來看, 也不容樂觀。高中沒上過美術課和音樂課的占36.6%和33.9%,不識譜的占到了58.1%,可見,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還承擔著“補課”的角色,即補充講授義務教育階段所缺失的藝術課程。相比之下,美國高校的藝術選修課在整個課程體系中所占的比重高達50%,而在我國即使是在重點大學也只占30%。從而,我們可以看出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開設還缺乏全局性。面對這種現狀,我們不得不重新認識公共藝術教育在現代高校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二、大學生公共藝術修養課的重要性
由于處于的時代不同,人們對于藝術教育方面的價值觀和態度上也就存在著不同,最終對藝術教育的培養目標和過程就會產生不同的認識。如:藝術教育家赫伯特?里德在他的《通過藝術的教育》中說到:“藝術教育可能是促進社會和諧與世界和平的一種重要力量。他堅信藝術中的創造性表現與一個健康的社會未來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學者張同道則將藝術教育的功能歸納為陶冶性情,培育美的心靈與藝術鑒賞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培育健全心理和人格。在眾多的觀念闡述中,以梁繼林認為“藝術教育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藝術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和文化修養,能促進大學生智力開發和創造力,有益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個性完善。在高校中出現大學生群體存在著藝術知識貧乏、文化修養殘缺的狀況。因此,藝術課程應當成為大學生的必修課之一。”見解具有代表性。
對公共藝術教育的價值探討,國內外有大量的學者進行了探索研究,目前主要內容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公共藝術教育有助于開發人的智力潛能
日本學者時富利彥就這樣認為:美術、音樂,這些特定的藝術形式有利于情操的培養,原因在于這種藝術教育形式比其它的方式更能鍛煉人的大腦前葉連合區。例如藝術作品在表現上具有多向空間感,如:古曲《十面埋伏》通過琵琶演奏出的民族性的音樂使人聯想到兩軍對壘的古戰場,其中模仿戰馬的嘶鳴旋律讓人仿佛看到廝殺的戰爭場面,由緊張、急速的旋律想象到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是恐懼和災難。正是在多項思維的作用下,人們在欣賞時有著豐富的想象與聯想,思緒跌宕起伏,時不時的激發他們創作欲望, 從而產生創作的沖動,在這種情況下,多項思維能力得到發展與完善,最終達到促進人類創作素質發展的目的。
2.公共藝術教育有助于發展大學生非智力因素
眾所周知,許多非智力因素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靠后天培養才形成的。像我們通常所說的表現欲、自信心、審美能力等等就可以抓住藝術教育自身的特點,將課堂教學與藝術實踐兩者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方式來進行培養,這種方式對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均可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記得學生在觀賞羅中立《父親》這幅作品時,用“備受震撼”、“心潮激蕩”、“徹夜難眠”來形容他們的觀后感,甚至有部分同學以文章的形式,來進行評論。學生的創新欲望在大腦一次次的“震撼”,心靈一次次“激蕩”中被激活。這正表明藝術教育可以提升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
3.公共藝術教育有助于培養人的感性素質
感性素質的培養不能只通過知識的傳授來獲得,因為藝術教育才是培養感性素質行之有效的最佳途徑。如:畫家與普通觀賞者在欣賞一幅作品時,前者是去體會作品視覺感性效果所帶來的深刻感受力,后者則是探究繪畫作品所表現的內容。音樂家與普通聽眾在傾聽一首音樂作品時也存在著根本差別,音樂家享受的是作品音響結構聽覺感性效果所帶來的細致入微的體驗感受,普通聽眾則追求的是作品是否悅耳動聽。
4.公共藝術教育有助于大學生道德情操的培養
教育家認為,藝術教育具有“輔德性”,可以起到以美啟真、以美導善的作用。[1]如張擇端的北宋風俗畫作品《清明上河圖》,畫中所描繪的是當時社會實錄: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生動的向世人展示了當時城市生活的面貌,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會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這也讓學生從中看到一個民族文化史的宏大前景,有助于他們了解當時宋朝的社會、歷史和文化等。這樣的實例舉不勝舉,但不管怎樣,它都能讓學生在學習與探索過程中,對祖國民族的愛國之情有增無減。學生在欣賞名家的作品時,難免會不流露出對他們的人格、精神品質的敬仰!雖然這種藝術教育的育德功效是間接的、隱性的,但是這種間接的育德效果往往比直接的理性道德信條灌輸更具說服力,更容易深入到大學生的內心。
5.公共藝術教育有助于滿足人精神方面的需要
藝術作為人類最主要的精神食糧, 能讓人心情得到釋放,精神得到享受, 可以使人的疲勞度降低到最低。在美育過程中,我們通過漫畫、幽默、開展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等形式來調節人的情緒、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如:學生在欣賞作品或聆聽音樂時,讓大腦從緊張學習的邏輯思維活動中釋放出來,放松其心情, 調節其精神,從而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6.公共藝術教育有助于文化繼承和發展
藝術教育不僅是單純的知識技能的培訓,更是一種文化的學習和傳承,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隨著國際多元化教育形勢的發展和各國之間交流的不斷深入, 教育體系改革的步伐也日趨加快。世界各地區、各民族的藝術文化都被納入到了教學內容, 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例如,在《美術鑒賞》、《音樂鑒賞》等課程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我們都有中外藝術方面的知識點介紹。學生通過學習, 即可了解多種世界藝術文化又可以拓寬他們的審美視野, 從而進一步去認識世界,培養愛國情懷。作為人類文化傳承載體之一的藝術, 吸收著多種文化營養, 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滿足著人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
三、公共藝術綜合課程建設的基本思路
針對我國目前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存在的現狀,本文將根據我院自身特點,來做一些探討和總結。
1.課程建設是公共藝術教育步入規范化的關鍵
為提高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水平、推動公共藝術教育持續發展,加強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建設不容忽視。而能否把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管理水平和課程實施水平全面提高,使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步入規范化、制度化軌道是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建設的關鍵。
1.1課程開設的依據與原則
國家教育部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明確提出:公共藝術課程是為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而設立的限定性選修課程,對于提高審美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
公共藝術課程與高等學校其他公共課程同樣是我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教育部制定的(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01年一2010年) 中明確指出:“ 所有普通高等學校均在2005年前普遍開設藝術類選修和限定性選修課程,并逐步納入教學計劃,計入學分。”[3]這些充分說明了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是高等學校藝術教育工作的中心環節。也是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設置、制訂課程教學大綱的依據。
高校公共藝術是普及性的教育,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的教育,它涉及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藝術的熏陶,審美素質提升,擁有健全的人格。這就是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開設的原則―堅持藝術教育的普及性和公平性。
再者,藝術欣賞也是一種審美欣賞。它主要是讓學生在掌握不同的藝術表現方面的基本知識和規律同時,能進一步運用它們去欣賞具體的藝術作品。這就是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開設的另一原則――培養大學生的鑒賞能力。
1.2課程開設面廣且結構合理
一是建立新的培養模式,我院十分注重藝術教育在文化素質殊地位,探索藝術教育在推進全面素質教育中的作用。課程培養模式的建立,一方面要改變音樂、美術教育等人文素質教育薄弱的狀況。另一方面,認真研究面對非藝術專業全體學生的藝術教育體系的建構及實施途徑。
二是開設全校性的藝術選修課程, 2006年隨著《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的頒布和實施,公共藝術課程受到了學校領導及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同年,成立了公共藝術教研室,將其納入到教務處,并將公共藝術教育作為一項日常普通工作,由這個專門機構進行統一計劃、調控、管理。同時,我們把《美術鑒賞》、《音樂舞蹈鑒賞》、《書法》《影視鑒賞》等課都納入到限定性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中。這些課程普遍受到學生熱烈歡迎,每個學期學生都爆滿,甚至有同學為沒選上此類課而懊惱。
1.3大力開展文化素質教育的精品課程建設
目前,我國藝術類專業課程的教材豐富多彩,但適合非藝術類大學生的藝術選修課教材卻很少。我們在選擇教材的過程中,往往一門課程要涉及許多本教材的內容,既加大了教師的備課工作量,學生也沒有直觀的教科書,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以《美術鑒賞》這門課為例,我們采用了學院易鏡榮教授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主編的教材,該書揭示了美術規律、介紹美術知識、剖析美術作品、指導美術欣賞。其還借鑒徐慶平的“大美學”教育思想:純藝術與實用藝術的結合,專業藝術與公共藝術的結合。試圖改變以往“美術欣賞”從古代到近代卻缺少現代美術作品的介紹、過分強調美術欣賞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的做法,在書中以現代美術作品為主,不僅介紹了繪畫作品的欣賞、畫家生平極其藝術創作故事,還包括“工藝美術”、“藝術設計”、“建筑藝術”等作品的賞析。全書配有300多幅彩色圖片(光盤),內容豐富多彩,圖文并茂,具有較強的直觀性和資料性。該教材獲江西省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曾被其它院校作為教材多次印刷使用,該課程既是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研究省級課題,又是江西省高等學校優質課程,在文化素質教育中成績突出。另外,《音樂舞蹈鑒賞》這門藝術素質教育課,被確定為院級優質課程正在建設當中。
1.4不斷走向綜合化的公共藝術課程
作為公共藝術課程, 它具有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屬性和特質, 即基礎性、通識性和廣博性。從現代教育發展的趨勢來看, 學科交跨、課程綜合將成為文化素質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綜合’既有益于還原生活中事物相互關聯的形態, 也有益于改變人格的片面化生成而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諧發展?!盵4]綜合課程是與學校傳統的分科課程相區別而提出的,它是一種多學科( Multi-subject)課程組織模式,強調學科之間的關聯性、統一性和內在聯系, 其基本形態主要分為系統化的綜合課程、學科化的綜合課程、模塊化的綜合課程等。[5]綜合課程與傳統的分科課程不同的是,它打破了藝術門類的局限, 而強調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如關聯性、統一性,這樣不但能反映出公共藝術課程非專業性特點又能體現通識性的屬性。
藝術課程不斷走向綜合,這是一種趨勢所需。眾多優秀的藝術作品也為藝術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提供了的平臺。在大專院校藝術課程的綜合既為學生提供了合理的知識結構,又使學生的認識趨向整體化,讓學生從認為沒有聯系的原理中發現它們之間所存在的微妙聯系,改變原有的思維定勢,能從一個角度考察向多維的、多角度的立體的思維方式發展。
2.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教學模式改革
公共藝術教育不同于專業藝術教育, 其教學目的是通過鑒賞藝術作品、學習藝術理論、參加藝術活動等,來樹立大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人文素養,同時其高雅的審美品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也得到相應的培養,從而促進培養他們全面發展的價值,與此同時我們應著重注意藝術教育在提高其價值的過程途徑中如何體現。從而有助于學生的智商與情商全面發展, 達到育人的目的。根據上述要求,本人結合我院開展藝術教育所取得的經驗來談談適合高校非藝術類大學生藝術教育教學的模式與方法:
2.1課程豐富,靈活多樣
學生的發展是課程設置的出發點和歸宿。而興趣卻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把被動轉為主動才會帶來學習的動機。因此,我們從課程設置到課程實施的每一環節, 都必須建立在考慮學生自身特點,尊重學生個性之間差異的基礎之上。那種有效的和成功的教育課程必須具備豐富性、靈活性的特征且能滿足廣大學生的需要,最終,讓學生體驗成長的快樂,達到美育目的。
如從山人朱耷的“哭之”、“笑之”的題款來理解畫家哭笑不得的痛苦心情及其冷傲的藝術個性。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欣賞繪畫作品,來了解畫家所要表現的內容及思想感情,以及講述畫家其藝術作品背后的創作故事等,使學生感受藝術作品背后的豐富內涵。刺激學生的興趣,并積極主動的把自己的思維參與到教學中,生活與藝術之間這種難以割舍的親緣關系,也自然地理解了。這樣,不但可以與他們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而且可以使學生更容易參與到課程內容中來, 主動用美的原則去判斷、選擇知識和信息, 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2.2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充分利用網絡共享資源
我校所開設的所有公共藝術類課程,全部采用自行研制開發的多媒體課件。就拿《音樂舞蹈鑒賞》這門課來說吧,我們根據音樂舞蹈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悅性、視聽性等特點,教師在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的同時,使用多媒體電子課件演示教學內容,借助網絡媒體技術和資源,恰當穿插老師演唱、演奏及表演,巧妙點評學生答題、才藝、演說,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培養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由于注重教學環節的互動性、基礎理論的應用性、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教學手段的靈活性、網絡資源的廣泛性、教師講演的藝術性、才藝點評的趣味性、習題引入的巧妙性、網站導航(課內知識與相關網址)的延伸性等別具特色的教學方法,因而《音樂舞蹈鑒賞》課總是特別火爆。
2.3利用課內、課外“雙課堂”
藝術教育離不開課內、課外藝術教育活動這兩個重要環節,兩者之間,揚長避短,互為補充。學生通過課內藝術教育的學習,使其知識和潛能得到進一步的升華。再通過課外藝術活動的開展,使課堂的學習得到有效延伸和補充, 這樣既可反映教學的水平, 了解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又能充分展示藝術教育的特色,從而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因此,推進素質教育需要全方位、多元化的課堂, 需要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并重。我院早在1996年開始就有了20多個各式各樣的藝術社團, 這些社團在學校是最為活躍的, 我院借助這個平臺, 給大學生提供了增長才干的機會, 使學生們在這些活動中得到了鍛煉, 陶冶了情操。
2.4參與實踐,美育體驗
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不能使學生積極參與是教師最大的過失”。對于高校公共藝術課的學生來說,參與對藝術品的體驗是最重要的。對于非藝術專業的學生來說,并不要求他們了解太多的繪畫技能和演唱技巧,通過藝術欣賞課的教學使其學會一些藝術常識及學會如何欣賞,最重要的是讓學生都投入這個過程,無論他們是唱歌、畫畫,還是在對別人的創作作出反應。這樣做,無非是使他們投入對審美意義的體驗。
我們始終貫穿“終身教育”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知識和技能,不斷引導學生摸索和掌握藝術的思維方法。凡參加公共藝術課程學習后,初學者的藝術修養迅速得到提高,不僅能準確哼唱幾首完整的歌曲,勾畫幾筆,而且對藝術方面學習的興趣也大大增強,更能深刻地體會到藝術的樂和美,藝術成為了他們日常學習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對于某些藝術基礎較好的學習者,我們還推薦他們進校藝術團,讓其繼續“深造”,為校園文化建設發揮作用。而藝術團的成員,則通過藝術課程學習后,其知識和潛能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不僅如此,每年一次的文化藝術節和各種比賽進一步營造和促進校園文化建設,公共藝術教研室的大多數老師都擔任了學生管弦樂團、電聲樂團、戲劇社、聲樂團、合唱團、舞蹈團、書畫展、攝影展、歌詠比賽、書法大賽、寢室文化大賽的藝術指導,豐富多彩的學生藝術團活動成了公共藝術課程的第二大課堂,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中, 潛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
2.5更新教材,提高質量
美源于精神,受之于感官,它不僅具有表象的形式美,更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作為高等學校藝術課程的教學目標既不能等同于培養專業藝術工作者, 也不能與中小學的藝術課程和專業藝術院校的課程相提并論, 要想通過公共藝術課程讓學生親身去感受這一切,就必須根據現代大學生的特點, 在選用的教材里篩選適合學生學習并容易掌握的內容,再者是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不同需求進行選編添加不同的教材內容。我們要傳授給他們的應該是最能代表人類優秀文化的藝術成果, 因為只有好的藝術作品, 才會豐富學生的情感,才會對學生的精神世界產生深刻的影響。教材的更新,質量的提高,迫在眉睫。要求我們的教材做相應的調整,嘗試在內容方面去探索和研究,試圖在以下方面來加以體現:
2.5.1結合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強調高校公共藝術的時代性。比如:我們在引導學生欣賞嚴肅音樂、高雅音樂的同時,也應該引入流行元素,作為教學內容,不應該忽略當代大學生喜歡流行音樂的現象。當代大學生接觸流行音樂的機會較多,在流行音樂的旋律中,體現著當代大學生的審美觀。它所產生的吸引力也有助于增加音樂知識,提高學生的音樂水平。如何利用學生最熟悉的音樂素材,找到學生最容易接受的切入點,顯得十分必要。正是出于這個原因,我們在《音樂舞蹈鑒賞》的授課過程中就會把流行音樂如周杰倫的《雙節棍》、《我的地盤》引入課堂,把那些適宜學生年齡特點、身心特點、健康向上并具有一定藝術性和思想性的作品介紹給學生,并且把優劣作品進行比較,讓學生有一個更好的認識,以提高他們的審美及辨別能力,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作為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應強調時代性,與時俱進,結合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和審美情趣、社會時尚,才能充分發揮藝術教育的作用,當代大學素質培養和高校藝術教育才能和諧發展。
2.5.2以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為根基,選擇有鮮明民族特點,弘揚民族精神為主要內容。這既能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又能提高學生對藝術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例如,我們在公共藝術選修課“美術作品的分類及各自的特點”中國畫的教學內容中,就介紹了大量的工筆、寫意、白描、潑墨等傳統技法并通過美術欣賞課加深學生對傳統美術的學習和理解。
2.5.3以民間藝術為補充教材,以開發地方藝術風格為特色。我院地處于“五里一將軍,十里一儺神”的中國儺文化之鄉―萍鄉。這里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底蘊,是中國儺文化“三寶”圣地。我們把身邊的藝術精華作為主要教學內容。例如,民間的風箏、剪紙、中國結、儺等手工藝的制作給學生們帶來極大的學習熱情。
2.5.4結合東西方的文論知識,從各個方面來闡述和鑒賞國內外優秀的作品,例如:我院的《影視鑒賞課》選擇中國電影百年間的優秀影片,兼及國外優秀影片,來重點講述現代闡述方法的運用,并通過結合中西方現代文論和古典文論的知識,多層次、多角度,更充分完善的鑒賞電影。一部好的影視作品就如同一本好的教科書,通過引導學生欣賞有教育意義的影視作品,學生耳濡目染形成對美與丑、善與惡的正確認識,從而達到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
2.6考核方式改革
目前, 由于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缺少實踐,在其目的和任務的認識上又存在偏差, 再加上沒有建立科學合理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評估標準。在實際操作中,如用整齊劃一的分數來衡量學生而忽略考察學生學習的過程和學習中發生的變化是不切實際的。但我們用專業的標準或降低專業的標準來量化學生的學習結果也是不可取的。因此,我們應多激勵和鼓勵學生, 培養他們接觸藝術的興趣和能力,這樣才有可能由被動變為主動,讓學生熱愛藝術。為此,我們在選修課考察考核方式上,一般采用開卷、交作品、討論、交流、小論文的方式或以在報刊上登載文章的形式來代替考試,以此來提高學生對藝術課程的重視程度。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們創造性的思維, 也不違背我們開設公共藝術課的初衷。
2.7美術教育的深化與提高
鍛煉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根據課程目標設置問題,讓學生思考與討論,以及收集整理圖文資料,學會撰寫藝術評論及專題論文。如,鑒于課時有限,我們在學習“中國古代美術名家名作”一章時我們采用了研究性學習方法進行教學。具體方法是:
(1)老師布置研究課題;
(2)學生獨立查找資料完成作業;
(3)老師概括、總結講評本次課題要點。
研究性作業題目:按照歷史順序列表介紹我國古代著名畫家畫作。
要求學生:
(1) 自己設計表格,形式不限,但必須符合命題;
(2) 內容簡明、概述正確;
(3) 必須手寫完成,做在作業本上,下次上課之前必須交作業。
(第五章課外作業:)
課外閱讀《中國美術史》等相關書籍,了解我國古代的工藝美術、建筑美術等成就。)
通過學生整個研究性的學習,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個性也得到了充分發揮,他們有的翻閱《中國美術史》等相關書籍,有的上網或到圖書館查找資料,高質量的完成了學習任務,致使學生在此過程中養成一種好學和自學的習慣,并觸類旁通,擴大知識面到其他人文學科與自然學科。
總之,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外輔導、考核手段等方面進行探討,能基本上形成一套完整的改革思路和做法。通過強調學生課外自學與教師課堂講授相結合、基礎理論與實際技能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可以達到培養學生實際藝術欣賞能力的目的,可以培養他們的藝術欣賞能力、自學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綜合思維能力,運用知識從事實踐的能力,使其具備比較廣博的文化歷史知識和藝術素養。面對現代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重新認識公共藝術教育在現代高校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加強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工作,對于促進高校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蔣笛.以美導善―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隱性育德功能理論研究[J],綜合藝術,2012.02,154-155.
[2]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2006年.
[3]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4] 丁析 .關于藝術課程學科綜合之思考[ J] .藝術百家,2005,( 6) : 167-170.
論文摘要:藝術教育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其根本目的是從精神上塑造人、教育人,使人得到全面發展。然而,目前我國的藝術教育,尚存在著嚴重的“功利性”和“重技藝,輕人文”的現象,這不僅有失藝術教育的人文本質,而且導致學生的審美趣味和價值觀念的扭曲。因此,要使藝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真正起到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人文素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作用,就必須在藝術教育中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重視和強化藝術教育的人文特性。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藝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近年來,全國各高等院校紛紛開辦藝術專業,招生人數不斷增加,社會上各類藝術輔導班層出不窮,一些初高中也辦起了“特色班”、“高考輔導班”等等,這無疑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藝術教育繁榮發展的態勢。然而,在目前藝術教育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尚存在著嚴重的“功利性”和“重技藝,輕人文”的現象。社會上的各類“輔導班”和一些高中辦的“特色班”自不待言,大都以升學為目的,教學過程也都是圍繞著應試技能的訓練。而許多高校開辦藝術專業也多是處于“經濟效益”的目的,教學模式也多是偏重于應用性的專業知識傳授和專業技能訓練。當然,我們不能否認藝術教育特有的專業知識傳授和專業技能訓練的意義,也不能無視社會的需求,不能不考慮“效益”問題,但絕不能忽視或削弱藝術教育所應有的人文素質教育層面的價值和意義,更不能忽視教育“以人為本”、以人的“可持續發展”為根本目標的長遠利益。藝術教育作為一種人文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從精神上塑造人、教育人,培養和提高人文素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上述這些現象不僅有失藝術教育的人文本質,而且無形之中將學生的審美認知與審美情感引向功利主義的需要,致使學生的藝術興趣、價值觀念受到扭曲。因此,要使藝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真正起到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人文素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作用,就必須在藝術教育中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重視和強化藝術教育的人文特性。
一
“人文”一詞在漢語中泛指“人事”,與“天文”對應,是指人世間文明之道及人類社會各種文化現象。在英語中“人文”(humanity)一詞包含有四層含義:(1)表示人道或仁慈的性質或狀態,慈愛和慷慨的行為或性情;(2)表示人性之意;(3)表示人文學科或人文科學;(4)指人類之意。(注:參見洪成文著《現代教育知識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36頁。)概括起來說“人文”一詞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人”,一是“文”,即指人本身和一切人類的文明和文化現象。人文學科則是基于此義,不斷建構起來的關乎人性和人類發展的學科體系,它研究的對象是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
藝術教育的學科性質應屬于人文學科,這是由藝術的人文本質所決定的。藝術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類審美把握和正確認識生活的形象反映,是人類審美追求的最高形式,是人類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藝術創造活動是藝術家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和形象化的語言方式傳遞情感和思想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藝術家不僅要考慮個人生活中和心靈中的事件及意義,而且還要考慮帶有民族性的、人類性的普遍的事件和意義。因此,在藝術家創造的作品中總是包含著藝術家的思想情感內容和他對生活評價的態度,同時也蘊涵著不同民族的人文思想、民族情感和時代精神。藝術正是憑著藝術家進步的審美理想、人格特征和文化精神的作用和力量,憑著他內在的熱情、豐富的生活積累以及卓越的藝術技能,通過有限的現實材料,表現出無限的社會內容來,并且使其產生更強烈、更普遍與更深刻的意義。也正因為如此,藝術才獲得了超越時空的永恒價值,藝術也就被賦予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內涵和人文教育的功能和意義。
二
作為人文學科,藝術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現在對人自身的完善和對人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對人自身的完善,就是從精神上塑造人、教育人,培養和提高人文素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其核心是對人格的塑造和完善。有學者認為:“當代教育教學中的人文主義傾向最重要的表現是把人格完善作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或終極目的?!?(注:參見錢源偉著《社會素質教育論》,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4頁。)這就表明了人格培養在人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從心里學角度看,人格是人的主體結構的核心,是人性或人的本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人外在精神風貌和內在精神氣質的綜合表現;從社會學的角度看,人格還包括人的思想、價值觀念、生存態度及行為方式,它是由人文科學知識、社會心理、文化修養、人文精神等方面綜合而成的內在穩定的特質,是一個現代人文明程度的綜合體現。因此,藝術教育的功能指向首先應當是對人格的完善,即促使人格的發展趨于完整、全面與和諧。
宗白華先生曾說:“藝術家之創造,乃表示全人格的意義及其最高的生命,決非附帶的無關重要的表現。” (注:參見宗白華著《宗白華全集》(1),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97頁。)也就是說,藝術家的創作活動與人格有著密切聯系,他的創造并不是一種空洞的表現,而是藝術家健全人格和精神世界的外化,是一種創造性的生命活動。這里所說的“全人格”,就是全面、完整、和諧的健全人格,它的養成是認知、情感、意志三方面高度平衡發展的結果。而藝術教育在協調人格結構內部知、情、意三者的關系,培養健全人格方面具有獨特作用。
認知能力,是對事物的認知判斷能力,即一個人的智慧。完滿的智慧人格, 應是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互補,是人的感性和理性這兩大精神因素的協調、平衡和充分發展。藝術教育中的認知能力的培養,主要集中體現在對事物審美感知能力的培養方面。我們知道,藝術活動是最富于幻象性的思維活動,它偏重于感性思維,它在培養人的知覺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等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藝術教育作用于人的發展的最有利因素在于促進人的感知能力發展,它是獲得知識、發展情感、提高創造能力的基礎。審美感知能力包括知覺、想象、領悟等能力,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通過長期的審美實踐訓練。藝術教育是通過藝術鑒賞和創作實踐活動,來調動人的知覺、激發人的想象、培養領悟力,從而提高審美感知能力,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另外,審美感知能力的提高不僅需要有豐富的感性審美實踐經驗,而且還需要有全面廣泛的知識和修養作支撐,因為認知能力與學識修養有著緊密聯系,兩者不可分割,認知能力的大小取決于學識修養的高低,而認知能力的提高又能幫助判斷事物、獲取新知。
情感,是人身上普遍存在的心里現象,是人的本質屬性之一。情感與人的生命活動相聯系,它既是人的生命活動的特定狀態的反映,又是生命活動的內在驅動力。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個人的情感往往受功利觀的困饒,而要克服這種現象必須通過審美活動促使情感從日常功利狀態,從經驗的現實水平升華到超驗的規律水平。藝術活動是一種審美創造活動,也是一種情感體驗過程,藝術離不開情感的作用,在藝術創作中藝術家總是把自己內心體驗的情感進行提煉、加工、整理,升華為一種審美情感,并通過適當的形式移入到作品中。欣賞者在欣賞作品時會受到其中的情感熏陶,同時還會激發欣賞者自身的情感體驗,從而在情感互動中達到審美共鳴。作為藝術中的情感活動是一個復雜的“移情”過程,它始終與豐富的想象力結合在一起,如果沒有想象力的作用,藝術中的情感活動是不可能進行的,正是在情感與想象的互動結構中,在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的交叉作用下,使得藝術中的情感超脫于普通情感成為一種超功力性的審美情感。符號美學家蘇珊·朗格認為,藝術家表現的情感,不是一般日常生活情感,但也“決不是他個人的真實情感,而是他認識到的人類情感?!?(注:參見蘇珊·朗格著《藝術問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25頁。)也就是說,它包括了豐富的社會歷史內容,雖然在形式上是個體的、自然的、感性的,但從實質上考察,它滲透著人類的理性因素,具有超越性,是恒久、普遍而必然的東西。藝術家在藝術創造中也已將人類的普遍情感進行了綜合、選擇,是帶有價值定向的審美情感。由此可見,藝術教育中“情感”的培養,是以審美活動為中介,通過對人類情感的再體驗,使人的情感不斷趨于豐富和完善,從而達到對個體心靈結構和人格形態的有目的塑造。通過藝術教育不僅能夠“有效地促進個體的人創造、表達自己的情志,促成人與人的溝通、理解和理性與情感的貫通。而且能使人的心靈得到有效的滋潤,使人的思想情感得以充實和豐富,并更具鮮活性。” (注:參見梁玖著《新編藝術概論》,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頁。)
意志,是人格構成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一種心理支撐力量。意志一般表現為持久力和忍耐力兩方面。持久力就是為實現明確的預定目標所需要的長時間堅持力量,忍耐力是指承受打擊、挫折,忍辱負重的能力。也就是能根據一定的價值目標和行為規范來有效控制自己的行為,表現出較強的自制力和適應能力。健全人格要求有頑強的意志,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意志是一個人沖破層層阻力,尋求不斷發展,成就一番事業的保證之一。通過藝術教育可以磨練學生的意志,培養忍受挫折的能力和堅忍不拔地追求藝術真諦的信念。藝術史上凡是有成就的藝術家無不具備堅強的意志,他們都懷著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并為之努力奮斗,為人類創造了不朽的杰作,通過對這些作品的欣賞和對藝術家的奮斗經歷的了解,可以使學生領悟到他們在偉大的藝術創造中所包含的堅強意志和獨創精神,從而受到鼓舞。藝術創作活動本身就是一種艱辛的創造性的實踐活動,而創造性的獲得,需要長期的藝術創作實踐訓練,需要大膽的開拓進取精神和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努力。藝術追求獨創性,就意味不與他人相同走自己的路,一般富有獨創性的作品往往暫時不被人們所接受,因此,藝術家在追求藝術真諦,探索創新之路的過程中,必須要有較強的忍耐力和堅定的信念,要能耐得住寂寞,不能見風駛舵、隨波逐流。當然,堅持自己的藝術主見維護藝術的獨創性,必須要以正確的認知判斷為前提,以對人類情感的把握為基礎。
藝術教育對人自身的完善和發展是同更廣泛的人類文化發展聯系在一起的。就人的本質來看,人的存在和發展是以人的文化創造為前提的。按照著名文化哲學家卡西爾的觀點,人只有在創造文化的活動中,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也只有在創造文化的活動中,人才獲得真正的自由。因此可以說,“人、人的生命活動是一種深刻而具體的文化性存在?!说奈幕瘎撛煨栽截S富,文化主體意識越強烈,其生命活動就越有意義和價值” (注:參見李西建著《審美文化學》,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26頁。)藝術作為人類文化創造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的生命本質的體現,它不僅是藝術家個人的精神創造,也是人類進步與價值取向的表現。它不僅反映出一個民族的精神傳統、心理建構和思維機制,也反映著一個時代的社會風尚、社會意識形態和社會的歷史發展水平。因此,藝術教育也就成為一種文化教育。通過藝術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和人文精神,使他們用宏觀的歷史尺度對待人的發展和人類文化發展,使他們把自身的發展同更廣闊的歷史文化聯系起來,進一步發掘人類文化創造與人類生命活動中的美學意義。由于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使得不同民族、不同歷史時期產生了不同的藝術文化形態,也留下了大量的優秀藝術精品,它們都記載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軌跡。因此,通過藝術教育可以讓學生認識不同的藝術語言及其特征,從藝術上區別文化的差異,使他們了解多元文化的內涵,認識人類社會及其文化的豐富性,并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增強他們對人類文化價值和意義的領悟和理解。發展尊重他人與關懷社會的情操,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文化責任感。使他們更多地介入文化交流,共享人類社會的文化資源,積極參與文化的傳承,并對人類文化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三
綜上所述,藝術教育作為人文教育,其人文教育功能是多層次的、綜合性的。在現代“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影響下,藝術教育的人文特性日益彰顯出來,藝術教育越來越成為培養人文素質、傳承審美文化、發展人類文明、創造和優化人類文化生存環境的教育。那么,如何在藝術教育實施過程中充分發揮其人文教育的職能,切實做到對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和精神境界的提升,我們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落實。
首先,教師要轉變藝術教育觀念,充分認識藝術教育的人文本質。教師是藝術教育實施過程中的主體,他們的藝術思想和教育觀念直接影響、引導著學生對藝術學習的目標定位和審美價值取向。如果教師只將藝術教育視為一種專業技能教育,或是把藝術看成是謀生的手段的話,那么,這將會導致學生對待藝術學習的“功利主義”傾向。當然,藝術教師要成為真正的人文藝術教育的“傳道者”,還必須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和專業能力。否則,藝術教育也只能是一種“玄想”的人文教育。
其次,是優化課程結構,使藝術教育的課程、內容走向綜合化。課程教學是實施藝術教育的主渠道,也是藝術教育的重心所在。藝術教育課程結構改革,一方面,應增加藝術美學和相關人文知識課程,另一方面,要將專業技術訓練與審美文化教育有機結合起來。特別是要在專業實踐性課程中增加藝術史、藝術欣賞和藝術批評的知識內容。同時,教師要自覺以教學心理科學為指導,來引導學生利用某種媒介有效地傳達藝術感覺和思想,從而提高他們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認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