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1 14:30: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小學教學研究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農村學校;提倡;草根化;教育科研
1.農村學校教育科研主體的草根化
開展農村學校的教育科研必然需要投身于課堂教學實踐之中,然而,農村學校的教育科研理論研究和學校教育實踐主體的二元背離在現實中卻是屢見不鮮。從事教學實踐的一線農村中小學教師,大多一談到教育科研就感到高不可攀,望而生畏,認為這是專家、教授的“專利”,從而游離于農村學校教育科研的隊伍之外;而從事農村學校教育科研的專家、學者,他們又沒有過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參與課堂教學實踐,不能夠完全理解現實課堂教學的原始狀態,造成的后果必然是研究的膚淺化、形式化,從而出現一些教育科研理念高高在上,而實際操作中總是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新課程對農村中小學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研究型的教師。因此,農村學校教育科研主體的草根化、大眾化應成為一種趨勢和潮流,一線農村中小學教師不僅要成為合格的“教書匠”,同時還要加入農村學校教育科研的隊伍中去,成為教育科研和課堂教學的“研究者”、“參與者”,要培養農村學校教育科研和校本教研活動自己的“土專家”,真正實現學校“常態化”教育實踐和“草根化”教育科研的結合。
2.農村學校教育科研目的的草根化
我們經常聽到一線農村中小學教師的一些聲音:“搞教育科研是專家、教授的事情”,“我們教師只要把課上好就行,寫論文有什么用?”,“寫論文就是東抄西抄,拼拼湊湊”,“反正評不上獎,還是不要寫了……”等等。目前農村中小學教師疏于教育科研的理由大多是:平時課堂教學、管理學生任務重或不會寫教學論文、教學案例和教學反思等。其實,參與農村學校教育科研,并不在于教師教育科研理論水平的高低,重要的是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問題。有些農村中小學教師為了積累評優選先、評聘職稱和定崗定薪的考核條件,寫教學論文、教學案例和教學反思等東拼西湊、抄襲或的現象屢有發生,這種急功近利的寫作目的無異于殺雞取卵,于農村學校教育科研和校本教研有效開展是萬萬要不得的。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你想讓課堂給自己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走上教學研究這條幸福道路上來”。俗話說“教而不研則淺”,農村中小學教師肩負啟迪學生智慧,傳授學生知識,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重任,每天從事著關系學生成長的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為了學生更好的成長,為了自己更好的發展,也為了贏得同行的尊重,實現更高的自我價值,讓我們盡快走上農村學校教育科研這條幸福道路上來吧!
3.農村學校教育科研選題的草根化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對于開展農村學校教師教育科研來說,好的課題是教育科研成功的基礎,可見,課題的選擇是參加教育科研的第一步(這里所說的課題是指教師寫教學論文、教學案例和教學反思等的切入點或話題),農村中小學教師通常一拿起筆就兩眼發直、頭腦變大,不知如何下手,殊不知,鮮活的話題就在我們的身邊――一節節生動的課堂,對于一線的教師來說,偶發的、情境的、特別的問題都可以成為教學研究的對象,同樣也具有深刻價值的教育研究。教師教育研究的獨特魅力并不在于驗證某種教學理論或模式,其鮮活的生命力在于自身的、草根的氣息和泥土的芬芳;在于教師對教學問題的把握和判斷以及獨具匠心的解決策略和教學智慧,只要我們有一雙善于發現的慧眼,從自己熟悉的課堂教學、課余活動出發,以解決各種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為切入點,教學與科研相結合,一定會找到好的課題。當然,也可以閱讀有些教育雜志中的“教學論文”、“教學反思”、“教學故事”、“教育隨筆”、“點點新意”、“案例評析” 等話題,這類文章不僅可操作性強,同時也是與我們身邊課堂教學實際比較貼近的教學實踐活動,這些本身就對我們的課堂教學實踐有指導作用。
4.農村學校教育科研方法的草根化
有些農村中小學教師一談到教育科研,就以為是撰寫學術論文,其實,學術論文只是教師教育科研活動中教育科研成果的一種表現方式,甚至不是主要方式,農村學校教育科研的方法多種多樣,特點也是各有千秋,掌握起來有難有易。教師在教育科研的教學研究活動可以有自身獨到的問題表達樣式:教學案例、教育敘事、教學反思和教育隨筆等等,都是農村中小學教師參加教育科研活動的重要載體和方法。但是農村中小學教師有時寫教學研究論文、教學案例和教學反思等,會不自覺地向專業研究者看齊,想方設法地引用大量的理論文獻,似乎只有和精深的理論攜手,才能彰顯出教育科研中教學研究的力度和分量。殊不知,我們忽略了自己得天獨厚的優勢――教育實踐,我們在教學實踐、訓練活動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都可以短小精煉的文字表達出來,不必有抽象的思維、刻板的敘述結構、嚴整的論點論據、深厚的專業術語,只要我們農村中小學教師用心的去教,多動筆,多思考,用樸實無華的文字,真實記錄平時的教學實踐和訓練活動中的點滴心得,針對具體的問題提出自己的新穎獨特的見解,這樣的教學研究也恰恰是專家學者所難為的。
關鍵詞:中小學教學聯盟;建設策略
中圖分類號:G472.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0845(2012)12-0089-03
教學研究聯盟是指打破校際界限,組成以教學研究為主要指向,以實現資源共享、互利互補、合作共贏為主要目標的合作伙伴。它有準入條件、共同目標、工作計劃和總結評價等,是一個去行政化的教師研修組織。那么,如何讓各校聯合起來開展教學研究活動呢?這就需要一個契合點。這個契合點就是大家都關注并充滿參與熱情的研究課題。一般來說,直面教學與課堂的研究課題是學校與教師都愿意參與的。于是,我們提出了“基于課題的中小學教學研究聯盟建設研究”這一課題,希望從教師進修學校的層面,就中小學教學研究聯盟建設問題作一些探索性研究,提出一些能提升校本研修效能、對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產生積極影響的教學聯盟建設措施與策略。
一、教學聯盟組建的策略
1.直面課堂,選擇課題
要形成一個長期有效、囊括中小學各學科教師的教學研究聯盟,確立一個大家愿意共同探索研究的課題是核心。這個核心課題確立得恰當,聯盟的人員就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聯盟就具有凝聚力、競爭力,聯盟和身處聯盟之中的教師就能在其中獲得持久的成長力和支持力。為此,我們在廣泛征求意見和深入探討的基礎上,以“共同關心、直擊課堂、抓手明晰、指導有力”為原則,廣泛征集、遴選課題,并確立了“中小學各學科學習設計的實踐研究”為本聯盟的核心課題。該課題要求教師從學生的基礎、需要和可能出發進行學科學習設計及實施,直接干預教師的備課、上課、輔導等各個教學環節。它為教學聯盟指明了研修方向。
2.源于實際,形成課題群
“中小學各學科學習設計的實踐研究”是個大課題,涉及不同學段、不同學科、不同課型、不同環節。想要在聯盟中體現個性、凸顯風格,不同的學校、不同的教師必須圍繞核心課題再作一次選擇,確認符合實際、滿足需求、針對問題的子課題。例如,“以學定教,提高初中課堂教學效率行動研究”、“學習任務單在小班課堂中有效運用的實踐研究”、“‘學習單’在作文教學中的設計和運用的研究”、“‘數學廣角’教學中,學習支架設計的案例研究”、“小學英語對話教學中學習任務單的設計與實踐研究”,等等。在“中小學各學科學習設計的實踐研究”課題下,聯盟中有3項課題在浙江省立項,有8項課題在嘉興市立項,有41個課題在海寧市(縣級)立項。形成了在同一平臺上,既指向集中又各具特色的課題群,為聯盟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合作與交流基礎。
3.自主加入,健全系統
在宣傳發動、自主申報、嚴格遴選之后,一個為共同探索“學習設計”的操作策略,以實現課堂教學模式轉型即變“課堂”為“學堂”為目的,以補充、改進、完善校本研修質量,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學校的辦學品位,促使學生優質、自主發展為己任的教學研究團隊誕生了。聯盟主要由三個系統構成,即組織系統、保障系統和維持系統。在組織系統中,上海市愉快教育研究所與學習設計總課題組主要承擔支持與理論指導;海寧市教師進修學校主要負責協調、研訓、指導等工作;海寧市的九所基層學校主要開展互助與實踐研究。在保障系統中,人員與場所是基本固定的,而經費則依據協議由三方共同分擔。聯盟的主持單位即海寧市教師進修學校主要承擔外聘專家、資料整理匯編等費用,聯盟成員單位中的基層學校主要承擔課題管理、專家下校指導、教師外出培訓以及承辦活動的相關費用,聯盟支持單位即學習設計總課題組主要承擔部分活動組織、指導、培訓的費用。相比之下,聯盟的維持比建立更艱巨。我們從規劃、研討、培訓、展示、評比等活動入手,特別加入了“文化建設”,力爭營造一種獨特的聯盟文化,并期望在這種積極向上、不斷尋求教育規律與真諦的聯盟文化的浸潤與熏陶下,保證“基于課題的中小學教學研究聯盟”能正常運作、健康發展,進而獲得不因時間、地點、人員、環境等變化而改變的持久發展力。
二、教學聯盟激活的策略
1.開題論證
確立了共同的研究課題,聯盟啟動就從課題論證開始。教學研究聯盟的開題論證主要發揮兩個作用:一是統一思想、解決認識問題;二是領取任務、解決分工協作問題。由于是聯盟的啟動,開題論證會直接影響著聯盟是否能順利開展各項活動、是否能真正形成教學研究共同體、是否能實現預定目標等問題。開題論證如果能激活各方參與研究的熱情與力量,研究的道路就會寬廣而順暢。開題論證會除了要求聯盟成員單位的領導和骨干教師參加外,還要邀請總課題組專家、進修學校、教研室和教科所等部門的領導、教科研專家參加。在“中小學各科學習設計的實踐研究聯盟”開題論證會上,通過介紹“學習設計”作為聯盟核心課題的背景、“學習設計”的基本理念、操作模式、實踐抓手等,進一步明確了聯盟共同的研究方向與愿景,并將“學習設計”這一總課題分解為學情分析、目標設定、任務分解、導學設計、評價反饋等系列子課題項目,由各聯盟成員單位依據學校的實際、教師的興趣等自主選定主攻項目,做到在一致的目標下,有分有合,以期激發大家的內在需求,獲得全面而有個性的研究成果。在自由討論環節,我們將話語權交給了各位聯盟成員,讓聯盟的參與者充分發表意見或見解,提出疑問或擔憂,使他們有機會與專家零距離地交流和探討,形成了較為堅實的認識基礎,真正激活了他們的研究動力。
2.組團下校
開題論證激活的是聯盟的領導層、核心層和骨干層的研究動力。然而想要觸動聯盟內所有成員單位的教師,激發全體教師參與研究的積極性、主動性,聯盟還必須有新的舉措。比較有規模與聲勢的活動是“組團下?!?。組團本身是聯盟的優勢所在。將總課題組、進修學校、各聯盟學校的專家學者、名師組團,形成一個既有高層次專注于教育教學研究的理論專家,又有基層中以課堂教學見長的實踐行家,還有能在兩者之間架起橋梁的教師進修學校的師訓員、教研員和科研員的專家團隊。聯盟建設之初,這一團隊應經常奔赴各聯盟學校,與參加課題研究的教師一起開展課堂教學診斷、面對面探討、子課題方案論證等活動。在活動中,聯盟學校要敞開胸懷迎接專家團隊,在組織、宣傳等方面做足文章。組團下校對于聯盟、學校和教師的觸動及影響都比較大,是自上而下的全方位宣傳發動活動,能夠有效地調動各聯盟學校和教師參與研究的熱情。
三、教學聯盟維持的策略
教學研究聯盟最艱巨的任務是維持長久活力和吸引力。作為包括多層次、多學科的聯盟,要想形成合力、保持熱度、維系活力,進而實現聯盟目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盎谡n題的中小學教學研究聯盟”,最重要、最關鍵的問題不是啟動而是維持。為此,聯盟在發展過程中采取了五大行動策略,即規劃在前、培訓相隨、研討同步、適時展評、建設文化。
1.規劃在前
要使一個由不同層級單位參與的聯盟做到研究有目標、行動有方向,必須在共同協商的基礎上,精心制訂好三種規劃,即聯盟行動綱領、學期工作計劃、具體活動方案。聯盟行動綱領闡述了團隊總的奮斗目標和行動步驟,具有宏觀的指導作用。學期工作計劃則包括兩類,一類是聯盟的學期工作安排,一類是聯盟成員單位的學期研究計劃。學期工作計劃相對比較具體,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聯盟組織的學校承辦的各項活動都要先拿出方案,在協調各方力量和資源的基礎上,做到統籌安排,確保人員和經費及時到位,進而保證活動的優質高效。
2.培訓相隨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根據課題研究的需要、教師的需求,要及時開展多種多樣的培訓活動。培訓相隨是保證聯盟健康發展非常重要的保障機制。1)理念的更新要培訓。我們認為觀念是第一位的,沒有理念支撐的實踐將是盲目低效的實踐。所以我們十分重視理論培訓工作。由于有上海愉快教育研究所專家的支持,聯盟成員總能得到及時有效的高水平理論培訓。2)技術的改進要培訓?!罢n堂”如何變“學堂”,學情分析怎么做,學習任務單怎么設計等一系列技術上的問題和一些在研究過程中產生的問題都需要通過培訓來解決。對于改進實踐的培訓,聯盟成員都十分歡迎,做到了手拉手、肩并肩,一起學習、一起研究、一起做。3)培訓與聯盟建設如影隨形,貫穿始終。如在“推進學習設計,提升學業效能”項目負責人培訓班和“學習設計”高級研修班中,培訓者除了專家學者外,更多的是基層學校的普通教師。經驗豐富者談各種“學習設計備課方案”、“學習任務單的設計與使用”等操作措施與策略;實踐見長者上各種“學習設計備課”和“學習任務單設計與使用”的觀摩課;而聯盟的成員們則學學、做做、想想、講講、寫寫。讓教師告訴教師“學習設計為什么要這么做,可以怎么做”是很有說服力的。
3.研討同步
作為肩負著聯盟建設使命的課題研究,定期將聯盟成員召聚在一起,就共同關注的話題、研究中遇到的困難或教學中碰到的問題等在更廣闊的平臺上,做更全面而深入的探討是很有必要的。研討主題的確立始于教師在研究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依據不同的話題,推選對此話題有思考和想法的不同層級、不同學科的教師參加(人數一般為12人左右)。文理科教師相互聽取對方的想法,中小學教師介紹各自的做法,專家學者或給點建議、或將討論引向深入、或提供更新的視角。這樣小范圍的研討可以保證每人都有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可使大家對主題的探討更加深入且更有成效。一般來講,研討既出于一線教師的需求,又源自課題研究本身的需要。研討常常以課例為基點展開,即聯盟先確定研討主題,各成員單位圍繞主題研究“學習設計備課方案”并組織本單位教師進行課堂教學實踐,然后再借助這些課例進行研討。為了彌補研討會在時間與空間上的局限性,還可以借助網絡進行研討,如充分利用QQ群,可使研討在更大范圍內得以延續。像這樣成系列、有主題、有例子的研討,氣氛總是熱熱烈烈的,總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聯盟的價值也能在研討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4.適時展評
當研究進行了一段時間后,情況要了解、研究要推進、經驗要總結、成果要展示,這就需要進行一些以聯盟為平臺的評比展示活動。通過評比展示,聯盟內可形成良性的競爭機制,使聯盟學校與聯盟成員能始終保持一種積極進取、充滿熱情的狀態,也保證了聯盟的生機與活力。聯盟還可以組織案例評比和論文評比活動,實現以評促研、以評促思?!盎谡n題的中小學教學研究聯盟”的一大特色是要培養善思考、會研究、擅上課的學者型教師。寫作是聯盟成員的重要任務。通過寫作,一方面可促使教師理性地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另一方面也能促使他們及時地梳理階段性的研究成果。評比出來的優秀論文、案例很多都予以公開發表。聯盟還可組織面向全地區中小學的展示活動。展示活動由聯盟主辦,聯盟成員學校依據自己研究的情況自主申報,經批準后具體承辦。展示活動有觀摩課和課題研究匯報,能夠全方位地展示一個學校課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為了保證展示的高水準,每次活動都舉全聯盟之力使聯盟內的各種資源能夠得到充分的利用。
5.建設文化
想要保持聯盟持久的活力,除了上面四個任務驅動式的策略外,文化建設是一項更符合教師群體特征,且更容易滿足教師內在需求的維持策略。
(1)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能讓人獲得團隊的歸屬感和情感的依附感。人文關懷主要表現為寬容、理解與支持。1)寬容。任務完成時間有提前量、任務布置有彈性和可選性。盡可能地不額外加重教師與學校的不必要負擔,使之與上級、學校的工作有機整合。2)理解。搭建溝通交流平臺,注重傾聽,讓教師有抒感的地方。在組織活動的時候,盡量在時間、地點上作出合理安排。如每年一次的聯盟大活動都安排在假期,在山清水秀、景色怡人的地方召開,除了參加研討會外,還安排教師適當地進行休息。3)支持。在情感上,教師可以獲得聯盟的支持;在技術上,比如在論文寫作、課題研究、公開課準備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得到聯盟成員的傾力幫助。教學研究聯盟的建立,使教師的資源和信息量都得到了擴充,視野都得到了拓寬。當聯盟成員感受到支持感、有力感、歸屬感時,表明聯盟具有較高的凝聚力,聯盟建設從根本上也就得到了保障,活力也就由內而外地產生了。
(2)打造聯盟文化
作為一個聚攏在課題下、沒有行政強制性因素存在、組織比較松散的聯盟,必須營造一種屬于自己的獨特文化。在“基于課題的中小學教學研究聯盟”中,我們著力建設的是自主、做學研結合、相互支持的文化。1)自主。在聯盟中,加盟是自主的,子課題申報是自主的,承辦活動是自主的,參加課堂教學比武也是自主的。2)做學研結合。因為基于課題,所以要加入“科技含量”,以改善教師的工作方式。要將學習、思考、研究非常清晰地融入到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之中,并認真地去“做”。要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學習、研究,并通過學習、研究改進課堂教學。3)相互支持。這種文化是聯盟建設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當研究力量、學科水平感到不足的時候,基層學校和教師就會主動尋求聯盟的支持。由于聯盟構建了交互的平臺,成員的構成是多元的,也就逐漸形成了開放、大度的心態。所以,很多問題可以得到大家熱情、無私的幫助。我們營造的不保守、不狹隘、相互認同的文化,從一個新的角度保障了聯盟的健康與可持續發展。
“基于課題的中小學教學研究聯盟建設研究”是一項“有抓手,接地氣”的實踐研究。中小學教學研究聯盟改變了學校孤軍奮戰、勢單力薄的校本研修現狀,以豐富的資源、群體的力量,滿足了學校與教師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同時,也激活并提升了教研部門的多重功能,使學校、課堂發生了積極而深刻的變化。它順應了未來教師教育發展的趨勢,必將成為教師培訓機構一種新的、重要的工作方式。
參考文獻:
[1]徐承博,等. 愉快學習,有效課堂[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9).
[2]陳宇卿,等. 為了學習者的學而教[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8).
【關鍵詞】 教例研究;中小學語文;教研活動;教例
【中圖分類號】G641.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20-000-01
一、關于教例研究
教例是教育教學中的一個真實事例,也稱案例。教學案例是真實而又典型且含有問題的事件。簡單地說,一個教學案例就是一個包含有疑難問題的實際情境的描述,是一個教學實踐過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學過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1]。研究,已經成為我們文明的一種普遍現象,我們每個人都受到它的影響。[2]教例研究,就是基于一定的教學目標,選擇一定的教學案例,教師進行學習、研究,為教師之間分享經驗,加強溝通提供有效的方式。教例研究過程本身是反思、認同、獲得意義,從而達到內心世界改變的過程,其思考的深刻性、性感的豐富性、對人的內心世界的強烈沖擊性,是傳統所難以達到的。[3]本文主要從中小學語文教研活動的特征,剖析中小學語文教例研究在教研活動中應用的價值和實踐。
二、教例研究在教研活動中的作用
教例具有創設情境,提供信息,隱含問題,引發思考,揭示規律的作用。[4]教學案例在教研活動中的作用:
(1)增進教師的教學反思
進行教學反思,教師要對教學過程進行真切的回顧,把自己的教學一覽無余地再現,用新的觀點進行嚴格的審視,客觀的評價,反復的分析,這樣有利于教師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看清自己的長處和不足。撰寫教學案例的過程,就是重新認識教學事實的過程,就是反思的過程,研究的過程,總結的過程,提高的過程。
(2)加強教師的教學理論學習
撰寫教學案例,要把教例分析透徹,需要有足夠的教學理論支撐。這就促使教師帶著教例的實際問題,深入地學習有關的教學理論。同時,百聞不如一見,教師通過撰寫活生生的教例學到的教學理論,就不再是抽象的、空洞的、干巴巴的教條,而是非常有用的思想和方法,利于教師內化教學理論知識,提高教學理論水平,用科學的教學理論指導教學實踐。
(3)幫助教師總結教改經驗
教例撰寫是對教學實踐的反思,從實踐中選擇適當的實例進行描述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認識有些做法為什么取得了成功,有些為什么效果不夠理想。通過反思,提煉并明確有效的教學行為及其理論依據,從而更有效地指導今后的實踐。案例不僅敘述了教學行為,也記錄了伴隨行為而產生的思想、情感及靈感。它是個人的教學檔案和教學史,有獨特的保存和研究價值。
(4)促進教師交流研討
教學案例集中反映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遇到的問題、矛盾、困惑,以及由此產生的想法、思路、對策等,就這些問題和想法開展交流討論,對教師提高分析能力和業務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與撰寫論文相比,教例研究更適合一般教師的需要,同時結合有關理論學習和實踐反思,使教研活動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5)形成教學研究成果
撰寫教學論文、課題研究資料,固然是教學研究;撰寫教例,也是進行教學研究。關于某個專題研究的教例,不僅本身是教學研究成果,而且還是撰寫教學論文與課題研究材料的很好的素材。這類素材緊密聯系實際,內容豐富,有血有肉,生動形象,真實可信,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6)提高教師的能力
首先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教師撰寫自己的教學案例時,既是行動者,又是研究者。教師通過教學案例深入分析研究,提高教學效益;其次可以提高教師的觀察能力。教師要從日常紛繁的教學事例中發現典型,撰寫教例,能夠促使教師注意觀察教學現象,發現教學問題,持之以恒,就會養成觀察的習慣,提高觀察的能力;再次提高思維能力。運用教學理論的觀點解決教學實際問題,養成凡事用腦筋好好想一想的良好習慣,提高教師的思維能力;最后提高教師的創新能力。教師從教學案例的線索引申開去,思考教學案例反映的教學現象,就有可能產生一些深刻的認識,獨到的見解,從而產生某些創新。
三、小學語文教研活動中教例研究的應用
我們按“教學實踐探究問題教學反思撰寫教研報告”四個步驟進行教研活動的教學案例研究,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步;教學實踐。每學期每位語文教師選擇一次課作為公開課,語文組所有教師進行隨堂聽課,并進行記錄。同年級的語文老師選擇同一課題,在同一周的周一到周四進行。同時同課題教師在備課時不可相互討論,這樣才能使教師的個性得到更充分的發揮,也利于教師個人教學問題的發現。
第二步:教研探究。確定周五為教研日,由教研組長組織語文組教師每周五進行教研。以每周進行的公開課作為教學案例進行探究。同一課題的教師先闡述教案的設計意圖及具體實施情況,并指出在具體理論設計與實踐過程中的差異。語文組的教師依次對同課題教師的公開課進行評述,指出其優缺點,教師之間通過相互評述討論,有助于教師之間相互學習,共同成長。
第三步:教學反思。(1)教研會后,執教者要對本次的研討作教學反思。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其他教師的建議作一個書面總結(2)開展網絡評課。將上課錄像、教研組評課記錄、教學反思等材料組成的教學研究案例放到教研組網頁上,讓全校的教師及學生家長參與評述。
第四步:撰寫教研報告。由執教者綜合教研會上的資料及網絡上的評述資料進行匯總整理,撰寫教研報告,并交由教研組長。教研組長將每份教研報告整理成冊,作為寶貴的學習資料,供教師們學習交流,指導下一步的教學實踐。
參考文獻
[1][4]方亮輝、趙培敏編著.小學語文教例研究.[M]寧波:寧波出版社,2006(2):3-6
(一)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1、網絡教學的設計理論與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統性
通過對國內外有關的學術刊物(如《電化教育研究》、《中國電化教育》、《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網站和國際國內有關學術會議(GCCCE、ICCE、CBE等)的論文集進行分析,網絡教學的設計研究主要是關于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設計和協作學習的設計等方面,缺乏系統的研究。可以說,網絡教學的設計理論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網絡環境下如何利用網絡資源進行主動學習、利用虛擬情境進行探究學習、利用通訊工具進行協商學習、利用工具進行創造學習的設計以及教師指導性活動的設計等方面,都值得我們去研究。
2、網絡教學的評價研究才剛剛起步
隨著Internet應用的普及,網絡教學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場所。然而,與傳統教學相比,網絡教學的質量保證體系卻顯得不夠完善、健全。如何保證網絡教學的質量,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網絡教學評價模型,已成為網絡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時至2000年,教育部批準全國31所高校建立網絡教育學院,但卻沒有制定出如何保證網絡教育質量的相關政策。美國國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于2000年4月也發表了一份名為"在線教育質量:遠程互聯網教育成功應用的標準"的報告,然而,這些文章(報告)也僅僅是描述性的定義網絡教學的評價指標,而對如何組織評價、如何獲取定量數據、評價數據如何促進教學等方面則很少涉及。目前,網絡教學的支撐平臺中的學習評價模塊往往只含有測試部分,而缺乏相應的分析與反饋。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1、促進網絡教學的發展,提高網絡教學的質量
由于網絡教學可以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在網上組織最優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學習者在網上可以學到最新的知識,因此是教學改革發展的方向。通過本項目的研究與實踐,使網絡教學更能為學習者提供一個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充分體現學生的首創精神,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在不同情境下去運用他們所學的知識,而且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行動的反饋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從而提供網絡教學的質量。
2、尋找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實現學生遠程交互自主學習的教學設計的技術解決方案
3、完善和發展教學設計理論
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與傳統教學,不僅是教學環境的不同,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傳播形式上都有本質的區別。通過本項目的研究,能夠解決網絡環境下,教學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如何調控教學過程,如何有效實施教學活動以達成教學目標,是對教學設計理論的完善和發展。
二、課題研究內容
(一)研究的主要內容
1、網絡教學設計理論體系的研究
包括教學目標的設計、建構性學習環境的設計、學習情境的設計、學習資源的設計、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設計、學生協作學習活動的設計、教師指導性活動的設計、學習評價工具的設計等。
2、基于網絡環境下的教學策略與教學模式的研究
(1)網絡教學策略的研究,如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內容組織策略、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情景營造策略、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對話組織策略、網絡環境下的的課堂管理策略等
(2)網絡教學模式的研究,如項目化學習模式、探索性學習模式、研究性學習模式等
3、網絡教學評價的內容體系、方法、步驟與模型的研究
4、網絡教學設計系統軟件的開發與應用
5、網絡教學評價系統軟件的開發與應用
根據上述研究內容,總課題下設如下子課題:
1、網絡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的理論研究(謝幼如、李克東)
2、網絡教學資源的開發(鄧文新)
3、網絡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系統的開發(柯清超)
4、Web課程的教學過程設計及支持系統的研究(陳品德)
5、網絡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理論的應用研究(余紅)
(二)課題的研究目標
本項目的研究目標是:運用現代教學理論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通過教學改革與實驗,探索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理論和方法,開發相配套的網絡教學的設計和評價系統軟件,探索普通中小學利用網絡資源進行網絡教學的途徑與方法。
(三)預期成果形式
1、論文與專著
發表有關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一系列學術論文,出版專著《網絡教學的設計與評價》。
2、電腦軟件
開發《網絡教學設計系統軟件》和《網絡教學評價系統軟件》,制作《網絡教學設計》專題教學(學習)網站,建立《教學設計》多媒體資源庫。
轉貼于 三、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一)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項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動研究、實驗研究、評價研究等方法。
對于較大規模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模式的試驗研究,將采用行動研究方法。
對于個別帶有創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見解的小范圍的教學研究,則通過建立科學的假設,采用實驗研究的方法。
關于教學模式的評價和有關教學效果的分析,則采用評價研究方法。
研究步驟如下:
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資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開發軟件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學試驗,評價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擴大試驗,歸納總結
(二)關鍵技術
1、基于網絡的協作化設計思維工具的通訊模型的構建;
2、教學設計系統中師生教學活動的可視化表示與分析;
3、網絡教學的教學評價模型的構建;
4、網絡教學過程中學習反應信息的自動采集與處理。
四、課題研究價值
(一)創新點
1、建立網絡教學設計的理論體系與方法。
音樂的開題報告1
一、課題名稱: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的策略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當前依據新課標的要求,推進素質教育已成為時代的呼喚,成為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項復雜的社會系統過程中,作為學校教育基本組織形式的課堂教學,如果培養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是我們音樂教師當前的首要任務。我們要資助引導學生從理論法學習、創造、發展音樂,挖掘音樂的真理與魅力。培養學生對音樂有較高的認知能力和審美能力,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對外部事物叫深層的感悟能力,使其養成終身學習的能力。此項研究,不光是提升教師和學生素養的需要也是新型社會下學校發展的需要。
三、課題研究目標。
通過研究本課題,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通過研究這一課題,加強音樂理論教學,在教學中要求教師采取多種教學方法,達成教學目標。提升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通過各種形式提倡健康音樂的學習與欣賞,提升音樂教師的素質,發揮音樂教師的主要作用。
四、課題研究內容。
1.研究有效的提升學生音樂素養的課堂教學方法,在音樂教學中注重多元文化的教育。
2.研究整理挖掘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優秀音樂資源,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加強學生審美素質教育,提升音樂素養研究策略的有效性。
3.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提升音樂素養研究的現實意義。
五、課題的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的方法:問卷調查統計法、個案研究法、比較研究法、行動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計劃。
第一階段:
1.明確實驗目的,搜集相關資料。
2.制定研究方案,組織研討。
3.通過認真學習,觀看《音樂課程標準》等書籍。
提供研究參考、借鑒。
具體時間為:20**年9月——20**年10月。
第二階段:
1.抽查,了解圍繞課題在所教班級實踐操作。
2.分工明確及時展開研究工作。
3.同課頭研討、展示,兌現分析。
4.結合第二課題開展興趣小組活動進行展演。
具體時間為:20**年10月——20**年12月。
第三階段:
1.圍繞教材開展一系列與課題相關的音樂教學活動。
2.課題歸納總結。
3.收集,整理資料對課題研究進行全面總結,撰寫課題報告。
4.按期學習交流,互相聽課,組織藝術實踐活動。
5.總結陳訴。
具體時間為:20**年1月——20**年6月。
七、課題預期的成果與體現形式。
傳統教學形式與現行的教學模式的碰撞,學生及社會思想的改變,課題的研究會有一些困難,但是課題經過一年的研究,學校領導的重視及各項配合再加上全體課題組人員,相信一定客服各種困難,取得良好的成績。我們也將此研究報告及課件,調查結果,課案,表格等形式把結果予以展示。
音樂的開題報告2
(一)來源和論文類型
1.選題來源:自行命題
(二)課題的背景及目的意義
1.選題的背景
2001年我國教育部頒發了《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已正式啟動并使用,這標志著我國新一輪的基礎教育音樂課程改革已全面開展,我國基礎音樂教育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新課程改革的實施使得中小學的音樂教育得到了長足的進步。音樂教育作為九年義務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不但能夠使人的思維更加活躍、陶冶人的情操、開闊人們的視野、豐富人們的生活,同時對開發提升人們的智力、增加想象力、培養創造性也有著一定的作用。
但是,從近二十多年來少數民族地區基礎音樂教育的狀況來看,由于受地理位置、經濟環境和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在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的音樂教育發展長期停滯不前,與推進素質教育的時代不能在同一步伐上。音樂課至今沒有得到重視。少數民族中小學的音樂師資力量和教學設備都嚴重缺乏,且管理與對音樂的研究也較落后。這些地區的教學質量普遍很低,教學模式很單一,大部分都是以傳統的教唱模式為。由于地區條件的局限性,相關專業畢業生的自主擇業性觀念又較強,使得較偏僻的地區中小學音樂師資力量嚴重欠缺,那么這些發展較落后的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也就很難接收到專業的音樂知識,感受不到音樂帶來的樂趣,因此也就難以發揮出音樂本身所要實現的美育功能。
2.選題的意義和目的
本文中的湘西自治州全稱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貴高原東側的武陵山區,與湖北省、貴州省、重慶市接壤。湘西自治州內居住著土家族、苗族、漢族、回族、瑤族、侗族、白族等三十個民族,其中以土家族、苗族居多。由于湘西地理位置偏僻,地處武陵山區,境內山巒疊起,丘陵起伏,多民族雜居,湘西自治州是全國重點扶持的貧困地區,已被列入國家西部大開發的計劃之中。由于該地的地域封閉性和交際范圍的限制,經濟落后,教育基礎很單薄、教育改革起步較晚,因此也使得那里的教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大多城市中小學的音樂教育都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音樂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湘西自治州這個較為落后的地區有著一定的復雜性、分散性、地方性和落后性等特點。本課題通過對湘西自治州中小學進行了初步的的考察與探索后,對當地中小學的音樂教育的狀況有了一定的了解,找出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的對策,對促進該地區的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學效果的提升與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人生長在湘西,深知當地地區音樂教育的落后,希望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可以為推進該地區的音樂教育教學能略盡微薄之力。
(三) 研究現狀綜述
湘西地區的音樂文化積淀很深厚,音樂舞蹈更是該民族地區中群眾們不可缺少的文化生活內容,因此,大部分研究者把研究的目光集中在對湘西民族傳統音樂文化之中,也取得很大的成效。但反觀對湘西地區中小學的音樂教育的研究則起步晚,成果極少,且都是以論文與期刊的形式出現,至于專門研究該地區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成書目前還沒有,可見對其研究的薄弱與缺乏?,F對湘西自治州的音樂教育研究分述如下:
1.已有碩士論文研究現狀
陳育梅的碩士論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學環境教育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從教育環境產生的國內國外背景的簡單介紹,然后從問卷的調查統計對湘西自治州中小學的教育環境進行了較為客觀的評估,后對當地的現狀進行分析,發現其中的問題并提出有效發展的對策。該篇論文是對整個湘西州中小學教育環境的狀況一個詳細的調查概述,對后面中小學音樂的教育的研究提供了可行性的參考價值。
侯杰的碩士論文《湘西多民族雜居地區中小學音樂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該篇論文是結合湘西多民族雜居地區的實際情況,展開對該地區中小學音樂課程資源的研究,對湘西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實施音樂課程提供了切合實際的理論指導,擴展了其研究的視野。同時結合音樂人類學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觀念,從跨文化這一角度來審視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不但為少數民族音樂教育的研究提供了新視角,也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和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得到實際的運用,為理論提供了的支撐點。改進傳統教育的以音樂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具有促進作用。
王躍輝的碩士論文《湘西自治州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調查與對策思考》,該論文從湘西自治州農村中小學的音樂教育為著力點,以過發放回收問卷,統計調查結果與分析這一客觀調查來研究當地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情況。而后對湘西州農村中小學的音樂教育從對湘西各級部門和教育主管部門的幾點建議;對如何提升湘西農村中小學音樂教師綜合素質的思考和關于建設湘西自治州鄉土音樂教材的思考這三個方面提出了發展對策。
2.各類期刊已有研究成果
王蓉芳,唐寅玲發表的期刊《論少數民族地區音樂教育的文化功能:以湘西自治州為例》,本篇文章從少數民族地區音樂教育文化的積淀、文化的傳遞、文化的選擇以及文化創新這四個方面的文化功能進行探討和研究。
周慧《論湘西多民族地區中小學音樂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依據湘西民族地區中小學音樂課程資源開發的原則和方式,結合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音樂教學實踐活動,展開對音樂課程資源實踐教學利用的研究,以鄉土音樂資源整合為理論前提來提出鄉土音樂資源整合的具體做法,以適應新形式下的湘西中小學課堂音樂教學的需求。
楊蓉《湘西地方音樂課程內容資源的開發及利用》在文中分析了湘西地區音樂課程資源的種類,并簡要說明了課程內容資源的調查與篩選的方式方法。對該地區的音樂課程的建設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陳瑾《湘西農村音樂教育改革的思考》從對湘西農村音樂教育發展現狀及分析入手,提出教育機構在思考當地文化發展的通史,更應重視民族地區有特色的文化傳播和繼承,并著力于本民族地區的音樂教學研究和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以湘西傳統音樂為突破口,改革農村音樂教育,并提出了新思路:讓有特色、簡單易學的民間樂器進課堂;結合科學的發生發聲,學唱湘西民歌以及利用湘西民間舞蹈資源,開設室外音樂課堂。
田愛萍《湘西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對湘西農村音樂教育觀念陳舊、師資力量不足、設備落后等現狀進行了調查研究,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陳文靜《關于湘西農村音樂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的一點思考》。作者主要闡述了如何將湘西豐富的地方音樂課程資源引入課堂,其研究成果對開發與利用湘西音樂課程資源,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龍勤彪的《湘西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前景探析——以兩河中心小學為例》。從客觀上進行探索與分析,從主觀上提出一些具有建設性的建議與意見。
肖翠《湘西自治州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與研究》。該文章通過對湘西所管轄兩區兩縣的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整體狀況深入的調查研究,整理出了農村音樂教育的問題與不足,細致梳理的問題的形成原因,從而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與途徑來促進湘西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發展。
劉廷新的《自治州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調查與分析》。文章對湘西農村部分中小學的音樂師資力量、教學設備、學校及家長對該門課程重視與認識等方面做了一些調查,指出應從提升認識、更新觀念,鞏固師資,引進專業人才等方面入手來解決當地的音樂教育問題。
從以上已有成果以及本人所搜集的資料顯示,在對湘西自治州音樂教育的研究方面,其成熟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見,且大多數論文資料都是針對一些常見的教學現象進行論證,并談一些較為主觀上的體會及感想,沒能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及解決所存在的問題,其創新性成果也并不多,可實施性也不強。
(四) 研究內容
本課題將分為四個部分來進行研究。
第一章 選題的背景及目的意義
第二章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學音樂教育概況
第三章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調查與分析
第四章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學音樂教育發展策略
本課題是通過發放問卷,對湘西自治州地區的中小學進行農村與城市的分層發放,并對這些學校的音樂教師與學生進行隨機抽樣來進行該地中小學目前的音樂教育情況的了解。通過對部分縣市的教育局領導,學校領導、音樂教師、學生以及走訪部分學生家長進行調查。從對學校的教學設備、師資力量以及教師的專業素質->本質和教學方式方法等情況來研究。努力分析出教師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的情況和影響的因素,剖析學生學習的心理狀況和影響因素。對以上問題產生的原因做出客觀分析,為湘西自治州音樂教育的健康發展找出切實可行的對策。
(五)難點和創新之處
1.研究難點
湘西自治州轄吉首市和花垣、保靖、永順、龍山、瀘溪、鳳凰、古丈這七個縣。其各個縣市的中小學都較分散,且都距離較遠。由于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原因,整個湘西的教育都較發達城市單薄。據本人所了解,湘西州里面發展較快較好,教育也相對比其他縣發達一點的城市中小學,對音樂課的重視程度不夠,在這個只關注學習分數的教育大浪潮里,大部分學校比較重視學生的主科教學,因為這影響著他們的升學率。而在落后偏僻一點的農村中小學里由于教學設備以及師資的缺乏,音樂教學活動則難以順利開展。這給湘西自治州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研究增加了很多難題。
2.創新之處
首次系統的全面地從各個方面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情況進行調查與分析。采用發放回收問卷得到最新的數據來統計,掌握一手資料,并客觀的分析當地的實際情況。
(六)擬采取研究思路與方法
1.研究思路
第一步,搜集整理湘西自治州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文獻資料。
第二步,實地調查當地中小學音樂教學情況。
第三步,分析所得調查情況,研究其中的問題,并給出建議。
2.研究方法
本論文在研究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結合現狀實際調查,以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1)文獻研究法:主要通過圖書館書刊查閱以及網絡電子書刊、資源等方法搜集文獻資料,努力占有第一手資料,力求系統、全面地搜集與研究論題相關的教育資料來進行客觀、全面和細致的梳理。
(2)訪談法:選擇性的對本課題有關的領導、教師、學生、部分家長及各相關人員進行各種方式的訪談,包括面談或者電話等。并對所得到的回答進行客觀的分析來獲取所需的資料。
(3)問卷調查法與抽樣法:采用發放問卷,對湘西自治州地區的中小學進行農村與城市的具有代表性的學校來分層發放,并對這些學校的音樂教師與學生進行隨機抽樣調查來獲取所需資料。
(七)研究計劃進度
20XX.5—20XX.8 選題并收集資料,撰寫開題報告
20XX.9.16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答辯
20XX.10—20XX.3 撰寫畢業論文,完成初稿
20XX.3—20XX.5 修改畢業論文,定稿
20XX.6 畢業論文答辯
(八)參考文獻
1.著作類
[1]周純祿.跨世紀的奠基禮:湘西州教育綜合改革研究[M].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3.04
[2]孟鑄群,陳紅濤:湘西民族教育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8.07
[3]秦平著:民族教育探索與實踐[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01
2.論文類
[1]侯杰.湘西多民族雜居地區中小學音樂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D].湖南:湖南師范大學,2007
[2]王躍輝.湘西自治州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調查與對策思考[D].湖南:湖南師范大學,2008
[3]陳育梅.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學環境教育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
3.期刊類
[1]王躍輝.基礎教育傳承民族文化—湘西中小學本土音樂教育發展的新思路[J].音樂教育與創作,20**,9
[2]王蓉芳,唐寅玲.論少數民族地區音樂教育的文化功能—以湘西自治州為例[J].商情,2010,15
[3]周慧.論湘西多民族地區中小學音樂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2,02
[4]楊蓉.湘西地方音樂課程內容資源的開發利用[J].民族論壇,2005,8
[5]陳瑾.湘西農村音樂教育改革的思考[J].中國農業教育,2006,03
[6]田愛萍.湘西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J].大觀周刊,2011,14
[7]肖翠.湘西自治州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與研究[J].文學界(理論版),2012,2
[8]龍勤彪.湘西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調查:以兩河中心小學為例[J].20**,7
在多年的教學中,我們看到,一方面大多數教育碩士很珍惜這樣的學習機會,在校學習期間刻苦努力,注意多方面提升自己,而另一方面教學的實際效果并不樂觀,他們的學習多處于忙碌而盲目的“拿學分”狀態,對實際教學的反思幫助很小。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育碩士培養工作的深入開展。究其原因雖有多種,但課程設置的合理與否特別需要探討。從教育碩士的學習狀態、論文水平等方面來考慮,對課程設置的調整已經到了十分迫切的地步。
問題一:外語課程比重偏大,且應用性不強
在我國教育碩士課程設置計劃表中,外語課的比重顯得十分突出,開設學期為兩學期,學習時數為160學時,占到了整個課時數的21%。作為研究生教育,要求具備一定的外語水平是無可厚非的,但在課程教學實施中,并沒有突顯出這門課程的應用性,更難以體現對教育碩士提出的“能比較熟練地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的外語要求。尤其是第一學期,學生們把大量的學習時間放在英語上,學習的唯一目的就是通過考試。帶著這種生怕過不去的擔心憂慮,在專業課上似聽非聽的狀態,必然會影響其專業課的學習,這對于僅有一學年脫產學習寶貴時間的教育碩士來說,時間與效率效果反差太大。
問題二:課程理論灌輸多,針對實踐研究少
教育碩士是帶著一線教學中的許許多多困惑來學習的,他們渴望的課程是問題解決型的?!霸醋詫嵺`,高于實踐”,這應該是課程設置的出發點。對比美、英及我國香港地區的教育碩士課程設置,我們可以發現他們在教育理論課程與技能、方法類課程的設置上與我國有著明顯的差別。比如,英國教育學位課程中,無論哪一學科方向,均沒有單設諸如教育學、心理學、教育技術學等一類的教育理論課程,而是將這些原理、規律、方法技術等基礎知識有機地結合到了其他所有的課程之中。我國教育碩士從培養目的來看,需要更多關注的應是其教學實踐的反思能力和教學技能的理論完善,因為教育碩士是從實踐中來,還要回到實踐中去。當然,理論學習是非常必要的,但脫離實際教學實踐的理論學習并不都適合他們的具體情況。如果以為我們的課程越講理論越解渴,就會偏離他們的實際情況,所以我們應該增加針對實踐的研究性課程以適應實踐需要。
問題三:學科交叉課程存在不足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門類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并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要,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尤其是在初中階段具體設計了文理科綜合課程“科學”和綜合課程“歷史與社會”,以及在整個義務教育階段設計了綜合的“藝術”課程。這樣的背景對實施此類課程的教師提出了學科知識上的更高要求,即需要這些教師具備學科交叉的知識結構。對于以現任中小學教師為培養對象的教育碩士課程,在課程設置中提供一些學科交叉課程,幫助其獲取在進行實際教學中所需的交叉學科知識,反映基礎教育中這種變化的需要,是應考慮的一個重要方面,忽視這種需要,必會在課程設置的完整性上存在不足。
問題四:課題研究及論文撰寫中存在誤區
全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在《關于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論文標準的規定》中指出:教育碩士的論文“必須做到理論聯系實際”,“要運用現代教育基本理論和學科教學或教育管理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結合所學專業對基礎教育改革與中小學教學、教育管理中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決策略或方法”。在我們接觸到的教育碩士學位論文中,有一部分偏重于理論性研究,而不是從中小學教育教學實踐出發,他們丟掉了自己的優勢,還以為如此研究才能顯示深度;還有一部分論文缺乏理論性,如同教學經驗總結。另外,由于平時缺乏教學研究和論文寫作經驗,論文格式、結構等不太規范,這都影響了學位論文的質量。
依據教育碩士培養目標對課程設置提出的原則,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教育碩士課程設置的要求出發,結合近些年給教育碩士開專業必修課的體會,針對目前教育碩士課程設置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對比國內外教育碩士課程設置的情況,提出以下課程設置及改進的建議:
建議一:教育碩士課程總體設置構想
在原有公共必修課程、專業必修課程、專業選修課程的基礎上,增加跨學科課程和教學實踐研究課程。設置“跨學科課程”的目的在于打通學科界限,豐富教育碩士的知識素養,拓寬他們的單一學科領域,為適應中小學課程綜合化對教師提出的具有多門學科知識基礎和綜合能力的必然要求,構建一個獲取的平臺。此類課程主要內容設想為人文社科類、自然科學類、藝術類。人文社科類供藝術方向和理科方向教育碩士修讀,具體應包含文學、歷史、哲學、法律、經濟等基礎知識內容;自然科學類供藝術方向和文科方向教育碩士修讀,具體應包含數學、化學、物理、地理、生物等應用性基礎知識內容;藝術類供文理科方向教育碩士修讀,具體應包含音樂、美術、體育、藝術與設計等基礎知識內容。設置“教學實踐”課程的目的在于把理論學習與實踐運用緊密聯系起來,互相促進,更好地促進教育碩士的專業化發展。
建議二:教育碩士課程設置的分類構想
對公共必修類課程的設想:在原有政治、英語、教育學原理、教育方法和研究等課程的基礎上,調整課時比例、課程內容。首先,減少英語課的學習時數,并開設專業英語,包括專業詞匯,閱讀、評價專業外文資料的基本方法與步驟,英語專業論文的撰寫等內容,以增強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其次,調整教育類課程的內容與比例,增加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相聯系的教育理論內容,引進新的教育理念,以調整教育碩士的教育觀念。其三,增設一門計算機輔助教學課程,作為教育碩士的公共必修課程,以多媒體課件制作,計算機輔助教學、互聯網遠程教學等為主要內容,培養學生應用現代技術實施教學的能力。
對專業必修類課程的設想:加重學科教育類課程,對學科專業課程應刪繁就簡,增加課程容量,突出重點,充分體現學科的前
沿知識和研究成果,減少課程比重。
對專業選修類課程的設想:可考慮打通各方向封閉開設的局面,學生可在任意方向選修專業選修課程,甚至打通教育碩士與其他研究生課程。在可能的情況下,修讀全日制研究生的某些課程。
教學實踐的設想:應對教育碩士教學實踐的學習時數和實踐內容進行具體的要求,為教育碩士提供對中小學各階段的專業經驗和實踐經驗的了解,以彌補我國現階段教學中教師各管一段,缺乏前后了解和上下銜接的意識漏洞。具體應包括在有經驗的中小學教師指導下,有組織的聽課、備課、有效的課程教學管理、實習課、學生作業評定、教學實踐和研討以及自我評價等實踐活動。
對跨學科課程的設想:此類課程設想為人文社科、自然科學和藝術三種類型,分別提供給非本領域的教育碩士修讀。
建議三:教育碩士課程實施構想
對于教育碩士的課程設置不僅要關注其結構是否合理、能否反映其課程的價值和體現課程的預期目標,同樣需要關注的是在課程設置改革的基礎上,打破舊的以傳授知識、講解理論為主,學術氣味濃厚的課程實施方法,在提高教育碩士教育教學理論的同時,以實施訓練型和研究型的課程來培養他們高層次的學科教學能力、教學藝術和教學研究能力。
其一,從課堂教學入手,打破施教者“坐而論道”、“滿堂灌”、“一講到底”的傳統授課形式,通過學生自學、課堂討論、教授釋疑的教學方法,增強教學的開放性,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加強課堂教學的雙邊互動,尤其是在教育類課程和學科教育類課程中廣泛采用專題討論、案例教學的方式,改變學生學習的方式,把以往以知識接受為主的學習方式轉變為以主動探求知識、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方式,借助教育碩士已有的經驗激發學生對教育理論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對教學的創新能力,使學生掌握教育科學的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教學科研意識和能力。
其二,在教學實踐課程的實施上,突破大學的課堂局限,深入到中學,組織教育碩士進行教學觀摩和研討,通過真實的教育實踐活動,綜合訓練他們的教學能力,在教學實踐中對已有的技能進行改造和完善,以適應中小學基礎教育的新要求,同時提高各種現代教學培訓手段,進行教學的模擬實踐,為他們提供及時、直觀、全面的反饋,為他們直接觀察認識自己的教學活動,進一步分析研究教學技能和細節提供現實的基礎,提高訓練效率、改善培訓效果,真正把教學實踐放到重要的位置,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完成“實踐一理論一實踐”的循環。
其三,真正將教育碩士論文過程作為課程來加以實施。教育碩士的論文過程是一項重要的課程學習過程,教育碩士的論文不僅要反映其學術的水平,更為重要的是在其論文過程中,通過導師的指導和學生的寫作過程,培養他們的研究意識和科研能力,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同時也會使他們在將來的教學中更好地指導中小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通過“論文寫作”課的實施過程,促使教育碩士在課程結束之后,學會梳理、總結、提煉,學會用正確的觀點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科學地、清晰地、系統地、符合邏輯地加以表述。
建議四:教育碩士課程評價構想
進一步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深入開展音樂課堂教學的研究、指導與評價,以評價促進課程改革的理念與行為的統一,促進杭州基礎音樂教育教學的發展。
二、工作思路
堅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教研工作方向,貫徹基礎教育課
程改革的思想精神,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繼續開展義務教育音樂新課程教學過程、方法與評價的探索,開展課堂器樂教學成果展示和評比活動,做好新一輪高中音樂新課程實驗和培訓工作,加強音樂教師專業培訓和音樂教研組長的培訓,加強對學校的音樂教學調研指導等教研工作,有效監控音樂教學質量,促進杭州音樂教育教學的發展。
三、主要工作
(一)繼續開展義務教育新課程實驗
1.繼續組織開展義務教育音樂新課程骨干教師專業培訓。2006年1月舉行音樂新課程第6期骨干教師專業培訓。2006年6月舉行音樂新課程第7期骨干教師專業培訓。
2.積極開展義務教育音樂新課程教學展示活動。要求各區、縣(市)大力舉行義務教育音樂新課程教學展示活動,以此來推進音樂新課程的發展。
3.加強義務教育音樂新課程器樂教學。5月份舉行杭州市中小學音樂課堂器樂教學成果錄像評比活動,6月份舉行展示和頒獎活動。以此落實義務教育音樂新課程器樂教學,促進器樂教學的實施。
4.認真做好浙江省教研室舉行的新課程教學論文、教學案例、課堂教學三項評比的選拔工作。5月份舉行杭州市中小學音樂教學案例評比,10月份舉行杭州市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展示評比,12月舉行杭州市中小學音樂教學論文評比。選拔優秀者參加浙江省教研室三項評比,以高質量、高水平來體現杭州市中小學音樂教師的整體素質。要求各區、縣(市)認真做好三項評比的初評工作,選拔優秀者參加杭州市評比。
5.做好課改本學科的總結經驗與交流工作。協同做好課改領導小組在教師中評選課改優秀教師工作。
6.按教研室要求對第三批實驗區音樂新課程教學情況作一個抽樣調研。以課堂教學的展示活動為基礎發現總結推廣經驗,以點促面,發現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問題,研究解決存在的問題,提高新課程的實效性。
7.繼續開展音樂新課程教學評價研究。包括音樂課堂教學評價和學生音樂學業評價,以此促進音樂新課程教學的健康發展。
8.開展學能考試研究。結合新課程的精神,開展學能考試的調查與研究。積極制定學能考試審美與藝術測試方案和標準。
(二)積極開展高中音樂新課程教學研究
1.開展高中音樂新課程教學實驗和培訓活動。深入學習高中《音樂課程標準》,領會思想精神,樹立教學新理念,探討新教材教法,為浙江省進入高中新課改實驗作好充分準備。直屬高中6月份舉行《音樂課程標準》檢測活動,并舉行有關輔導講座,以此來加強音樂教師對《音樂課程標準》的理解,提高音樂教師應對新課程的各種能力。
2.認真做好浙江省教研室舉行的新課程教學論文、教學案例、課堂教學三項評比的選拔工作。直屬高中2月份舉行音樂教學案例撰寫講座,5月份參加杭州市中小學音樂教學案例評比,6月底舉行音樂課堂教學錄像評比,12月舉行音樂教學論文評比,選拔優秀者參加浙江省教研室三項評比。
3.開展音樂教學研究小組課堂教學展示交流活動。5月份在直屬高中舉行高中音樂教學展示交流活動。
4.加強高中音樂教師的各項專業培訓。3—4月份舉行《課標》和舞蹈培訓,以此促進音樂教師的專業成長。
5.結合杭州教育的均衡化發展戰略,強化對基礎相對薄弱的高中的教學調研與指導,同時調研與總結優質示范高中的教學經驗,發揮優質高中的教學示范作用,帶動全市高中教學。5月份在杭州高級中學舉行高中音樂教學展示活動。
6.積極協助上級和有關行政部門做好高中音樂新課改實驗工作。
(三)深入開展音樂學科教育課題研究,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1.把“改變學習方式,提升學習水平”作為課堂教學改革的突破口,探索并構建“促成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音樂教學模式。
2.各區、縣(市)在總結前期教改經驗的基礎上,舉辦以“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主題的音樂課堂教學改革成果展示活動,以此推廣教改成果,深化音樂課堂教學改革。
3.切實開展初、高中教改研究小組活動,以此培養一支教改、教研骨干教師隊伍。開展音樂教改研究小組教學研究活動,舉行音樂教學展示交流活動,促進音樂教改的發展。
4.繼續做好杭州市骨干教研組長的培訓工作。研究本學科學校教研工作的規律與特征,探索更有實效性的音樂教研工作方法與途徑,進一步提高教研組長培訓的實效性。同時,支持各縣區開展教研組長的培訓。
5.繼續推進小班化音樂課堂教學研究。開展小班化音樂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究,繼續加強學生“個性化、合作化與活動化”的研究。
6.繼續大力推廣省級一等獎課題《小學等級制學業評價研究》的成果。
7.開展音樂新課程教學評價研究。制定學生音樂學業評價和音樂課堂教學評價,促進音樂新課程的健康發展。
8.協助做好審美與藝術學能評價工作。積極制定審美與藝術學能評價方案。
(四)完善地方課程建設
1.繼續實施地方性綜合課程《我與杭州》。完成五、六年級和九年級的教材編寫任務。加強《我與杭州》教材的培訓工作,加強該課程的教研活動,進一步推進地方課程建設和評價研究。
2. 加強“杭州教研網”的建設,繼續開展網上教研活動。在教育局的統一安排下,協同教育技術中心做好網上中小學教育的資源庫建設。
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2006年2月15日
2005學年第二學期音樂學科主要工作(直屬高中部分)
2月份 布置新學期音樂教研工作
大組成員會議
新課程音樂教學案例撰寫輔導講座
3月份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輔導講座
4月份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輔導講座
舞蹈培訓
5月份 高中音樂教學展示交流活動
新課程音樂教學案例評比
6月份 音樂錄像課評比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檢測
大組成員研究學科教研工作
新課程高中音樂第1輪骨干教師培訓
(區、縣[市]部分)
2—4月份 區、縣(市)舉行音樂教學展示活動
5月份 新課程音樂案例評比
課堂器樂教學成果(錄像)評比
6月份 義務教育新課程第7輪骨干教師培訓及課堂器樂教學成果展示
頒獎活動
新課程高中音樂第1輪骨干教師培訓
音樂教研員工作會議
其 他: 杭州市第18屆教學論文評選、課改優秀教師評選
第三批實驗區新課程教學狀況調研(同局)
杭州市第2次教研組長培訓
舉行《我與杭州》、《人與自然》、《廉潔專題教育》教學研討會
地方課程《我與杭州》教學案例評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