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2 09:52:5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光影技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攝影;藝術;美學視角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群眾在精神層面上也有更高的追求,對于藝術欣賞的審美也隨之提高。這就要求在當前的新形勢下,攝影工作者必須具備更高的藝術素養,從文化品位到藝術格調以及對美學的悟性和認識都需要進一步提高。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創作出高水平的攝影作品,彰顯攝影這門藝術的神奇表現力。
一、認識攝影藝術,探索美學特征
攝影是一門特殊的藝術形式,具有真實、直接、生動、鮮明的特征。攝影能夠真實的表現出物體的形態,讓人們從攝影作品中感悟到事物的美好。攝影作為瞬間藝術,具有以下幾個美學特征。首先攝影具有紀實性。紀實性是攝影藝術的特殊審美形式,紀實性攝影現在仍然是藝術攝影的主要內容。我們在生活中看到的多數攝影作品,其特征和功能都是紀實。其次是瞬間性,攝影是作者在生活中“突然發現”或靈光一閃偶然拍到的作品。這是作者通過多年的生活積累,利用熟練的攝影技巧,汲取各方面知識的精華,才能發現和抓住生活中獨特的美,從而再現生活。節奏性也是攝影的重要特征之一。節奏性是攝影藝術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所有生命都是有節奏的,失去了節奏,生命便不再繼續。沒有節奏感的照片也不具有活力,不能使照片達到主題鮮明、形式新穎的效果。另外攝影還具有藝術性和形象性。攝影作為一門藝術與繪畫、音樂等其他藝術形式一樣,具有它獨特的藝術性。它的藝術存在于生活當中、在世界萬物當中。在拍攝作品時,一山一水,一花一木都在展示著藝術美,就看作者用什么樣的情感角度去發現。比如在《花之惑》這組系列攝影作品中,就充滿了女性對生命的贊許與敬佩,讓人和花朵的心靈相互交融,讓花兒具有生命的靈動,把人的思想活動通過花語告訴觀眾。而形象性是攝影的主要審美特征,無論什么題材的作品都要通過形象來表達作者想要傳達的思想情感。無論是優美的曲線,還是婀娜的身姿,抑或是雄偉的高山建筑,都是作者想要營造的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二、提高藝術水平,體現藝術的美
攝影作品在美學的視角下有著深刻的藝術內涵。攝影藝術的美學包括想象美。想象是人的一種感知和思維活動,是一種能夠超越現實的、比較高級的心理活動。想象美就是通過攝影作品的想象性質,引發人們的對美好事物的想象,形成內涵美。攝影師在追求藝術美的過程中,不再只是追求光影美,而要讓攝影作品體現出一種想象思維,讓人們展開豐富的想象,體會超越作品之外的美。再有就是情感美。藝術的表現與人的情感密不可分。攝影藝術在創作的過程中都有攝影者的個人情感融入滲透。作為一名優秀的攝影者,要把自己對生活體驗的各種情感體現在攝影創作的各個環節中,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具有獨特個性的藝術作品。攝影還要體現意境美。意境是指攝影作品要具備一定的意蘊和情趣。意境高度凝結了攝影的藝術之美,能夠把觀眾引領到作品之外的某種境界,發生心靈的碰撞,引發共鳴。攝影的意境美一般來自于攝影者對生活的思考和感悟,不同的攝影意境反映出攝影者對生活的感受不同,也體現了作者不同的風格。世界萬物本身并沒有意境,是人賦予了萬物的情感,從而形成了意境。攝影者帶著自己的感受去拍攝作品,在作品中自然流露出一種意境美。這種意境美在風光攝影中更容易凸顯。大自然的廣袤空間中自有一種生氣和靈動存在,這非常有利于攝影藝術意境美的體現。比如,在一些充滿意境美的雨天攝影作品中,雨水從天空飄落的一瞬間,使花兒更加嬌嫩,雨水的反光和翻滾的云朵都讓我們感受到了雨天的浪漫。它帶走了時光,好像心靈也被雨水洗滌,清涼的空氣沁人心脾。這一切讓我們感覺世界如此美麗。
三、提高審美意識,重視品位格調
在當前的攝影隊伍中存在著輕視美學、畏懼文化的現象。有些人認為美學知識是形式上的東西、不實用,也有人認為,美學高深莫測,不容易弄懂,不如先學攝影技法和創作手法見效快。這兩種思想都對美學的重要作用進行了否定。美學是博大精深、自成體系的學科,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精通的,但是他對攝影藝術的影響極大,不懂美學就不可能創作出高水平的攝影作品。因此,我們提倡運用美學作為思想指導,讓攝影者通過學習美學來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攝影藝術主要是讓觀眾在欣賞作品時獲得美的感受,感覺到審美愉快。但是在攝影創作和作品鑒賞時,人們容易混淆生理和審美愉快的界限,讓生理上的取代審美感,甚至會美丑不分。比如人體攝影中,人體應該怎樣拍?想要通過人體造型表達什么樣的思想觀念?不同的審美觀念就會產生不同的格調和境界。如《維納斯女神》就是贊美生命和人的創造力,展示了人類的自然美。美學,能夠使人們在審美活動中產生一種精神愉悅,是一種人類的高級情感。因此,攝影工作者在攝影的造型的處理上應該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而這種高文化品位需要一定的美學修養和文化知識的補充??傊?,現代社會和科技的發展為攝影藝術的創作提供了優越的技術和條件。但美學思維和美學理論需要人們花費一定的時間去研究學習。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挖掘到美的本質,獲得有價值的高水平的藝術作品。攝影藝術是一門高深的藝術,它需要人們不斷探索和發展,使它更加獨特的魅力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參考文獻]
[1]楊帥.從美學的角度淺析攝影藝術的特征[J].大眾文藝,2014(12):174-175.
[2]高玉啟.論攝影技術與美學[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S1:214-216.
論文摘要:影視攝影藝術是影視藝術創作中的一個特殊領域,其任務是采用影視拍攝的方法創造藝術的影象,最完美、最富有表現力地用視覺形象揭示影片的內容及思想。運用影視攝影造型藝術手段的富有表現力的可能性——影調處理、色彩處理、全景拍攝、移動攝影機以及現代影視技術的方法,影視攝影師根據電影劇本和攝制影片的創作構思與導演、美工一道完成造型處理。本文主要論述影視攝影獨有的藝術造型表現手段的構成、用途、效果及運用方式。
影視攝影藝術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但它不是產生一般功能的科學技術,而是一種載體媒介,是一種可以和任何一種藝術相媲美的、能夠敘事、繪聲繪色、表情達意的語言。故此,它成為現代信息傳播、新聞紀錄、科學研究、知識普及、情節故事描繪的最現代、最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和承載媒體。影視媒介就是由聲波和光波兩個基本元素所構成的記錄聲像的攝錄機器。作為機械,它不僅能記錄下人類五種感官中兩種視聽審美感官的感知結果,而且能展現人們有意為之的想象、幻想、回憶中內心世界的視聽形象;甚至更能揭示人們非有意為之的下意識活動、幻覺、夢境等。更為奇妙的是,它還能記錄展現人們視聽感官功能所根本不能觸及的一些自然的、社會的現實世界,甚至還能創造現實根本不存在的科幻、神怪世界。盡管她奇妙無比,它也只能是機器手段而已。只有作為主體的人對它進行控制,它才能發揮應有的科研和藝術表現作用。因此,影視攝影是一門藝術,是一門時空藝術,是一門置造型形象于時間的流動之中的藝術,是創造富有藝術性、思想性、寓意性活動的幻覺影像的藝術。影視攝影藝術表現手段主要有:光線和影調,色彩,構圖和動向等多種手段。從藝術層面上來講,影視攝影更是一種創作,一種新的思維方式,一種駕馭聲畫語言符號的方法和手段。
一、光線與影調——畫面的修辭手段
光線是攝影師的畫筆。攝影師“用光作畫”或“用光寫作”。光線表現手段是指攝影師在采光和布光中,運用自然光和人工光來處理畫面中光線的明暗、層次、反差、基調、色彩還原和各種特定的光線效果。光線是一種造型手段,影調是它在畫面上的表現形式。在畫面上影調首先體現著時間和空間氣氛,作為一種藝術表現手段,影調還體現著感情。光線與影調不僅為攝影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而且可以塑造被攝體的立體形態、輪廓形式、表現質感,并以刻畫人物形象、描繪環境、烘托氣氛來顯示造型的表現力,創造特定的藝術效果。影視作為藝術,攝影師對光線與影調的運用不只是技術層面的問題,還應該體現出對影片的藝術構思,還應完成其藝術作用。
由李少紅導演,曾念平攝影的電視連續劇《大明宮詞》制作精細,在影像表現上特色鮮明。在劇中,低角度光的運用將神秘高貴的宮廷氣氛更好的表現出來。同時,這種布光法的運用也使得演員可跨越更大的年齡跨度。演員歸亞蕾已是60歲左右的年齡,而劇中她要扮演的是從40歲直到駕崩的武則天,年齡跨度幾乎達30多年。這對于一位60歲左右的演員來說是幾乎不可能達到的事情,而攝影師嫻熟、準確地運用低角度布光法,將一位成熟嫵媚的中年皇后躍然于銀屏上。
光線與影調,好比是畫家手中的畫筆,好比是雕刻家手中的雕刻刀。攝影師用光影可是使該表現的地方得以表現,該隱蔽的地方加以隱蔽。光影就象是畫面的一種修辭手段,并運用它們去創造富有造型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的銀幕形象。
二、色彩——畫面的抒情音符
色彩表現手段,是指攝影師對畫面的色彩、色反差、色飽和、色對比、色溫、色調等的把握。色彩是影片中的情緒元素。電影畫面通過環境、服裝、道具等對色彩的選擇和配置,對感光材料和光線的選擇與運用,來實現色彩表現手段。影視畫面的色彩表達不僅僅要求準確再現,更要注意色調的把握、氣氛的渲染和情緒的表達,注意色調的對比、和諧與統一。色彩在影視中肩負著人物心理情緒的刻畫、細節的描寫、地理、時代、民族等特點的體現,以及在特定情況下所富有的寓意作用。色彩作為攝影師的造型手段之一,不僅是反映客觀世界的符號,而且具有傳達信息和情緒、塑造藝術形象的造型職能。色彩作為畫面的抒情音符,體現了影視攝影獨特的藝術魅力。
電影《黑天鵝》的色彩處理也有獨到之處。多樣變化,和諧統一,是藝術一般規律。比如“白天鵝時期”,妮娜的枕頭是黑白花紋的,在妮娜夢醒的俯看鏡頭中,她的頭顱正好擱在黑色藤蔓花紋盤繞糾纏的中心。此外她那雪白呈絨毛狀的圍巾,既是白天鵝羽翎的象征,又是雛鳥新生還未豐滿的遍體軟茸。與此同時導演把妮娜的房間幾乎全部布置成粉紅色調,開場的第一個早晨,母親端上來的早餐是切成兩半的水果,妮娜有如小女孩般呢喃:“粉色,多漂亮!”每次媽媽給妮娜打電話時,她的手機屏幕上出現的“mom”字樣底色都是粉紅色的。而當她被選為“天鵝皇后”之后,那條白色的絨毛狀圍巾就不見了,是雛鳥褪毛的象征。在妮娜的“白天鵝時期”,她的鞋子是圓鈍、無侵略性也無野心的灰色棉布雪地靴,而與她形成對比的則是“黑天鵝”莉莉那冶艷的黑色皮靴。
影視攝影中對色彩的運用,不像繪畫那樣只反映在一幅畫面中。影視是“動”的藝術,它的色彩對比與和諧應反映在一個個畫面的流動中,反映在畫面與畫面之間、場與場之間的銜接中。從某種意義上說,一種色彩如同一個音符,它只有在一定的組合中才能表現出一定的意義,離開一定的組合,它只是一種色彩而不是表達感情。因此,影視攝影師要善于結合內容,在畫面的運動中去組織、運用和捕捉色彩來表達感情。
三、運動鏡頭——影視藝術的本體造型語匯
動向表現手段,是指攝影師采用什么攝影頻率和攝影機以怎樣的運動方式來拍攝畫面。運用不同的攝影頻率和攝影機的運動表現被攝體的空間位置、空間關系和運動,從而展示影片的速度、節奏和韻律。運動鏡頭對影視的影響很大,它使影視最大限度地突破力舞臺框架對空間的束縛,最大限度的接近于現實生活空間的原生態形態。它所創造的只屬于影視自己的運動形態,不僅使影視真正脫離了戲劇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而且給人們帶來了無與倫比的視覺享受。因此,任何一個從事影視工作的人都不能不對鏡頭給予特殊的關注。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攝影機的運動絕不是武斷和隨意的,導演和攝影師每一次的推、拉、搖、移都必須有充分的內在原因,都應該表達確切的思想和感情意圖。
在影片《有話好好說》中,影片開始的連續三聲汽車油門的轟鳴聲刺破黑格的銀幕,大量的廣角鏡頭來拍攝特寫,大量的非常規的運動造型為本片定下了基調。攝影機不斷變換運動的載體,肩扛式的運動,在汽車上的運動,主觀視點的運動,以多角度的運動攝影來營造豐富的空間節奏,這包括敘事性的非常規運動和抒情性的縱深運動,它們的出現是交替性的。同時,高速升格的慢動作畫面,翻滾的紅酒,用另一種手法來營造一個后現代大都市的感覺。
電影和電視劇都是以攝影為基石的藝術,正是因為有了攝影,電影、電視劇才成為一種不同于繪畫、不同于戲劇的藝術種類。因此,提高攝影的藝術品位和審美價值,乃是提高電影和電視劇藝術品位和審美價值的關鍵。電影和電視劇攝影的任何一種元素都是貫通藝術情感激流的門閥,都是表達與傳遞心靈氣韻與生命律動的通途。因此,影視創作人員應懂得如何利用技術這個大杠桿,來撬動電影、電視劇這個藝術的大地球。在我國文化建設高度發展的新時期,我們應牢記1961年《在文藝工作座談會和故事片創作會議上的講話》中的一段教誨是有益的。他說:“任何藝術不掌握藝術規律,不進行基本訓練,不掌握技術,是不行的,我看,藝術應當苦練,這雖是從話劇說起,但適應于各藝術部門。”,因此,攝影師還需繼續做出努力,使全社會都認識到影視攝影是一門藝術。
參考文獻:
[1]約翰.道格拉斯、格林.哈登.技術的藝術——影視制作的美學途徑[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張會軍、陳浥、王鴻海.影片分析透視手冊[m].中國電影出版社.
[3]高鑫.電視藝術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合理采集使用圖片和文字信息是傳媒核心競爭力的集中體現。在網絡時代,媒體的核心競爭力以內容為王。有論文認為,媒介經濟也是注意力經濟,注意力經濟環境下媒體的核心競爭力依然是內容為王;豐富的高品位的內容是獲得受眾持久注意力的根本,是媒介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而文字與圖片信息正是內容的載體。
文字和圖片都是最古老的傳遞信息的載體,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而來,并將隨其發展演變成一種極具生命力的傳媒語匯?,F代傳媒也改變了以往的承載信息的傳統方式,以圖文并茂或圖片代替文字的方式,利用科技和藝術的完美結合,增強自身的吸引力,激發人們的閱讀興趣。使人們在接受強化記憶功能和教化功能的同時,不知不覺中改變了傳統的閱讀方式,這種改變決定了讀者接受信息含量的多少和價值的高低,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
在信息時代怎樣及時準確合理地采集應用文字和圖片,這二者帶給受眾的閱讀效果,是打造傳媒內容的關鍵。
圖片運用光影、線條、色彩等手段來表現作者的審美意識,它能對現實生活和自然界的事物進行模仿,能真實、形象地再現歷史、現實的各種不同社會生活場景和自然現象。圖片以靜止、凝練的頃刻畫面和藝術造型,表現客觀事物的美丑屬性和作者的審美意識,使觀眾聯想到這一瞬間前后的客觀物象的情景、關系和事物發展的過程,感受它的深廣內容和社會意義。在眾多的現代傳媒中,無論是新聞、經濟、文化、商貿信息都在以圖片或者圖文并茂的形式傳播信息、廣告。作為視覺傳達信息的圖片,以其比文字更具形象性和趣味性、更具視覺傳達上的沖擊力和獨特魅力而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成為視覺傳達上的主流。
由于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往往缺乏以前那種閑情逸致來花費時間抱著一本幾十萬字的書本來閱讀,各種畫報、期刊正在以大量精美的圖片博得讀者的青睞。同時,電視網絡所帶來的視覺沖擊力也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快餐時代的到來也帶來了快餐文化。圖片給人們帶來快捷的信息傳播方式,也給人們帶來了一個全新的信息接受時代。
文字,是通過自身的形體語言符號作為表述信息特征的。它讓審美者通過文字閱讀的方式,經過視覺傳達到頭腦中浮現出鮮明的再造形象,從而得到審美享受。文字信息的優勢在于――文字有性質的確定性,其短處在于――缺乏形象的確定性,它不能像繪畫、戲劇、電影那樣,通過畫面信息讓人直接看到形象的實體,而只能通過語言的中介,讓欣賞者間接感受到形象的魅力。文字信息可以描繪的范圍十分廣博:上天入地,宜古宜今,可以承載人的思維和想象,為人類記載了從古至今的軼聞趣事、悲歡離合,又客觀真實記錄了人類的創造發明和文明歷程。
文字信息作為視覺傳達審美意向的媒介,同繪畫塑造形象的工具是色彩、線條和音樂塑造形象的工具是聲音不同,文字信息的語言符號廣泛應用于詩歌、散文、小說、戲劇、電影文學等語言藝術中,文學語言的基本特點是具有形象性、豐富性、音樂性和感彩。文學作品通過生動的形象,感染和打動審美者,它的最大力量不在于抽象的說理,而在于把事物的性質、情狀鮮明具體地顯現出來,使審美者一經閱讀,通過視覺傳達所反饋的信息,就如身臨其境、如聞其聲。這是人類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通過文字為自己的思想和靈魂創造的一個理想家園,它讓人類在艱難的勞作中有了一個釋放喜怒哀樂等情感的載體。這個載體的容量亦大亦小,既可用百余字描述生活中的一個片斷,又可用千字萬字的長、短篇來表現社會時代、歷史事件;既可以憑借文字來塑造單個人物形象,也可以塑造眾生百態,并通過復雜的故事情節、矛盾沖突展示這些人物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形成龐大的形象體系,為人們創造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讓人們通過這些人物形象,審視自身的善惡,并以此找到生存的意義和坐標。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不斷進步,攝影技術、印刷技術的大幅度提高,圖片作品信息的傳播速度以其驚人的視覺沖擊力,通過攝影、印刷成畫冊被擺在了書架上,印在了飾品中,登在了廣告里。與同是紙質傳媒載體的文字信息作品相比,無論是從傳播的速度,還是人們的接受程度,都不可同日而語。文字已不再是視覺傳達信息、交流感情的主要渠道,它正被充斥在雜志、報紙、畫冊、廣告、影視、網絡上的圖片信息所代替。
圖片信息的審美特性除了造型性、空間感、質量感之外,還有藝術形象的可視、可觸的直觀性。在對客觀外界具體可感的形式美和形態美的表現上,圖片信息勝似文字信息。相比之下,圖片信息缺乏文字信息那種穿透事物的滲透性和難以描述的事物發展與人類微妙復雜變化的內心活動,因而,不能引起所有人的共鳴,只能在部分人的心中引起反響。相對文字信息而言,這是圖片信息在另一方面的局限性。當我們靜下心來,反思這些圖片、光盤的畫面給我們的視覺傳達所帶來的信息,除了視覺上強烈的沖擊力之外,還有什么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的呢?倒是文字信息部分所表達的深刻內涵震撼著我們的心靈,給我們留下了刻骨銘心的印象,它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引導著人們的審美觀念。那種僅以文字記載傳達給人們的雋永魅力,是匆匆忙碌的現代人所不能夠完全品味的。正如快餐文化一樣,雖然能給忙碌的都市人充饑,卻無法讓其品味到傳統美食文化的獨特韻味和魅力。
內容是媒體的核心資源和資產,媒體的價值來源于內容,媒體的核心競爭力是內容。而這一切都集中體現在文字與圖片信息的選取采集使用的水平上,無論是對外提供具有競爭力的內容產品服務,還是加強內部信息整合,都需要實施內容管理,因此,有必要“實施內容管理,以優秀的文字與圖片來打造傳媒的核心競爭力”。
如何以文字和圖片信息來提升傳媒核心競爭力。現代傳媒給人們獲取信息提供了一個更加廣闊的平臺,它使人們能夠更加迅速便捷地在第一時間獲得新聞訊息。圖文并茂是在網絡上能夠見到的最常見的形式?;ヂ摼W的讀圖時代也為圖片信息的傳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較之傳統的圖書文獻,電子書籍、電子期刊有其自身的特點:輕松點擊即可獲取新聞以及資訊,無需像傳統閱讀一樣采取翻閱大量的文獻資料的方式來獲取信息以及知識。對于信息的獲得較之文獻資料具有即時性的特點,網絡科技的發達為資訊的傳播提供了便捷的平臺,國內外的新聞和重大事件我們都可在第一時間于網絡上獲取詳細的信息。同時對于信息的獲取,人們也擺脫了傳統的被動選擇,越來越趨向于互動式選擇,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進行有選擇性的有效搜索,使得信息獲取的效率大大提高。
內容為王,在如此紛繁的信息時代,不難看出圖片與文字信息閱讀在新的物質技術下的融合和發展以及相互補充的關系?,F代傳媒如何能夠利用不斷發展的物質條件,對眼花繚亂的信息進行有效的采集提煉和取舍,并對有價值的信息用合理的文字與圖片信息表達出來,是現代傳媒提升核心能力,并取勝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提升這種核心能力昵?
在新的傳媒載體迅猛發展的今天,傳媒只有依靠創新才能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而核心競爭力又是新聞傳媒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之一。首先,核心競爭力是傳媒在競爭中取得領先地位的關鍵性能力,沒有核心競爭力的傳媒必然被淘汰。其次,傳媒的核心競爭力能給受眾帶來特殊利益。傳媒的核心競爭力是傳媒所擁有的各種服務、技能的綜合反映,不同傳媒的核心競爭力也各不相同,同時,核心競爭力還是傳媒一般能力綜合后的升華。由傳媒核心競爭力支撐的精神產品,除了能滿足受眾的一般需求外,還能滿足受眾額外的需求。再次,經過長期競爭形成的核心競爭力,也是媒體取得競爭優勢的根本保證。
媒體的創新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以精神產品創新為龍頭,增強媒體的核心競爭力;以機制創新為依托,發展媒體的核心競爭力;以經營策略創新來提升媒體的核心競爭力。
其中培育杰出的傳媒人才隊伍,使文字和圖片信息作為信息傳達載體的完美結合,也是最有效的途徑,這是提升傳媒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在現代傳媒迅猛發展的今天,《讀者》的文字與圖片信息之所以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成為著名期刊,媒體的核心競爭力,來自核心團隊、核心內容(業務)、核心受眾的有機組合,是一個以知識、創新為基本內核的關鍵資源的整合。同時,它還需要有相應的機制加以支撐,才能最終構成一個能夠使媒體在一定時期內保持競爭優勢的核心競爭力,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由此可以看出,文字和圖片信息載體與提升傳媒核心競爭力的關系密不可分,二者相互對照、相互依存。這便是文字和圖片信息載體與提升傳媒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李法寶:《增強中國新聞傳媒的核心競爭力》,《當代傳播》,2003(2)。
2.付蓓:《媒體的核心競爭要素分析》,《新聞愛好者》,2004(5)。
3.丁和根:《傳媒競爭力――中國媒體發展核心方略》,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摘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借助大眾傳媒的高速運轉,我國掀起又一輪的國學熱。本文將對大眾傳媒時代國學形象的媒介傳播方式及其特點進行簡單的探討與總結,以期對我國國學領域的健康發展、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起到有益的作用。
【關鍵詞】國學熱;大眾傳媒;傳播方式
20世紀90年代以來,沉寂了近一個世紀的國學重新走進人們的視野,并隨即在我國思想文化領域興起了新一輪的“國學熱”?,F代社會中,作為文化載體的大眾傳媒廣泛普及并高度運轉,大大促進了信息傳播領域的發展,成為“國學熱”的有力助推器。研究大眾傳媒時代國學形象的媒介傳播方式,有助于推動國學更廣范圍的普及與更深層次的研究,從而在人民群眾中更好地弘揚傳統民族文化,增強我國民族軟實力,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提升我國的國際影響力。
國學復歸及其必然性
由于其內涵豐富、外延廣泛,“國學”一詞至今在學術界沒有一個統一、精準的定義。在古代,國學指代國家設立的學校,《周禮?春官宗伯第三》中記載“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唐代韓愈在《竇公墓志銘》中亦有“教誨于國學也,嚴以有禮,扶善遏過”。近代意義上的國學則是在清末民初西學東漸的歷史背景下提出來的,“借用湯因比的‘歷史文明’理論來說,中國國學的誕生,主要是中國人和中國社會面對西方文明的‘挑戰’而提出的‘應戰’之舉”[1],“國學”是中國文明與西方文明的激烈沖突的產物。多數人認為國學定義始見于章太炎的《國學概論》,曾為國學下定義說:“‘國學’在我們心眼里,只是‘國故學’的縮寫。中國的一切的過去的文化歷史,都是我們的‘國故’;研究這一切過去的歷史文化的學問,就是‘國故學’,省稱為‘國學’?!盵2]這里為國學下的定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廣義上的國學,“一切過去的歷史文化的學問”,不僅包括傳統的文學、歷史學、哲學等學術領域,還包括音樂、書、畫、建筑等藝術領域,醫卜星象等自然科學領域乃至宗教信仰領域。20世紀90年代末期,借助當代大眾傳播媒介,掀起了新一輪國學文化熱,至今方興未艾,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與思考。本文中筆者所理解的國學指代的是狹義下的國學,即以儒釋道為主流的中國傳統的文化與藝術。
國學熱在大眾傳媒時代出現并非偶然,它有著歷史的合理性與必然性。從傳播學角度分析,可得出以下原因:
首先,受眾因素。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受眾是信息的接受者與反映者,是媒介產品的最終消費者,受眾的接受程度是傳播效果的主要體現。一方面,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物質極大豐富,人民群眾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開始轉向對精神文化消費品的需求,人們要求了解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藝術,滿足更高層次的生活追求;另一方面,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開放的社會機制與環境為人民群眾的多元價值觀提供了條件,但也會造成各種價值觀交織、思潮激蕩,甚至道德淪喪、人們精神空虛的社會現象,而國學中的觀念與思想特別是儒釋道倫理則為人們提供了心靈的依托,幫助人們樹立主流價值取向、找到現代社會生活的個人坐標,重新構建信仰體系;同時,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顯著提升,世界各國廣泛設立了“孔子學院”以了解“中國形象”,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結增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民族認同感,“國學熱”受到廣泛關注。
其次,大眾傳媒因素(傳播者)。大眾傳媒是現代社會主要的信息提供者,大眾傳播是一種制度化的傳播,“一些重要的‘稀有’公共傳播資源,例如廣播、電視使用的電波頻率等,也是國家以某種制度方式委托給傳媒組織專用的”[3]。國學是幾千年來我國各民族積累的文明與智慧的結晶,大眾傳媒利用傳播特權傳播國學信息,進行輿論引導與宣傳,以促進民族團結,增強我國民族凝聚力。此外,傳播中國文化應當是一種歷史責任,中國應當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作出民族的貢獻。[4]大眾傳媒通過國學形象的塑造,來加深世界各國對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了解,樹立我國國際形象,增加國際影響力。
最后,傳播媒介因素。麥克盧漢說:“正是傳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它在多種多樣的物質條件下一再重現——而不是特定的訊息內容,構成了傳播媒介的歷史行為功效?!盵5]當代社會是一個信息大爆炸的社會,信息的高度濃縮與密集促使傳播媒介不斷融合翻新,這也為國學熱的興起提供了客觀條件。
國學形象的主要媒介傳播方式
通過對有關國學形象的媒介傳播方式典型事例的搜集與分析,筆者發現國學形象有以下五種主要媒介傳播方式:
文化名家通過電視講壇方式解讀古典名家名著。以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百家講壇》為例,該欄目自2001年7月開播以來,先后邀請一系列教授、學者解讀古典名家名著,他們以當代人的視角和思維方式在自己的專業研究領域內,將傳統上晦澀難懂的古典文學和撲朔迷離的歷史現象,深入淺出地傳達給廣大觀眾,使歷史上藏匿于深宮后院的故事飛入了尋常百姓家。2006年,《百家講壇》被評為央視十大優秀欄目之一,僅次于《新聞聯播》名列榜眼?!栋偌抑v壇》既收獲了優異的收視佳績,也獲得了良好的市場美譽度。電視讓學者有為,學者讓電視深刻,《百家講壇》秉承著“建構時代常識,享受智慧人生”的宗旨使得大眾媒體與高雅文化成功聯姻,成為2006年、2007年引人深思的文化現象。
嫁接脫口秀等新形式出現在創新綜藝節目中。2011年伊始,湖南衛視推出了中國第一檔姓氏文化深度解讀節目——《非常靠譜》,該節目邀請于丹、紀連海等十幾位觀眾喜聞樂見的專家、學者組成“擺譜團”,通過“姓名堂”、“最姓我”、“全家?!比蠊澞堪鍓K,以姓氏為包裝,展示百家姓中家族的傳奇故事、家族絕活與家族杰出人才。較之電視講壇類型節目,《非??孔V》邀請明星與名人參與現場互動與點評,增加了節目的趣味性與互動性。此外,該節目由娛樂主持大哥汪涵擔綱主持,增加了看點?!斗浅?孔V》采用當下更為時尚、新潮的脫口秀互動形式解讀中國傳統文化中較為冷門的姓氏、家族文化,以“百姓主題、群英擺譜”的方式,為觀眾呈現了一道高端文化大餐。
轉貼于
另外,湖南衛視以脫口秀形式打造的《百科全說》,將中國經典中醫養生知識嫁接于輕松搞笑的綜藝節目,使觀眾在開懷一笑間了解到中國傳統文化知識。還有《天天向上》中的夫子國學也在寓教于樂、雅俗共賞中塑造了國學形象。
電視劇、電影翻拍經典著作。近幾年來,電視劇、電影行業對傳統文化領域的選題呈上升趨勢,2005年《漢武大帝》中展示的漢文化帶動了一陣“漢學熱”,2007年,國人掀起了翻拍四大名著的熱潮,《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在新時代的光影技術下再次演繹視覺盛宴,2007年《貞觀長歌》再現大唐盛世。在電影方面,以打響2009年賀歲檔第一炮的《花木蘭》為例,該影片重新打造國學經典中婦孺皆知的典型形象花木蘭,用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感人本土傳奇喚起國人心中的深厚民族情結。這部古裝傳奇巨著上映后,在獲得過億的票房佳績的同時,也弘揚了中國的傳統文化。2010年3月21日,《花木蘭》還同《赤壁》、《建國大業》等逾百部中國優秀電影當選《電影看中國》系列產品,作為歷史中國的部分展示中國形象。根據墨子“兼愛”、“非攻”、“尚賢”思想改編的影片《墨攻》、根據梅蘭芳先生一生藝術之旅改編的《梅蘭芳》、戲說趙云的《三國志之見龍卸甲》等傳統國學中的經典題材也陸續被搬上銀幕。
平面媒體適時出版同類題材相關讀物。借助《百家講壇》的東風,中華書局、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整理于丹講稿,適時出版了《于丹〈論語〉心得》、《于丹〈論語〉感悟》、《于丹〈莊子〉心得》,2008年于丹和孔健的《論語力》也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于丹熱”向人們席卷而來。2007年“全國優秀暢銷書排行榜”上,《于丹〈論語〉心得》、《于丹〈莊子〉心得》、《品三國(下)》高居排行榜前三名。①通俗易懂的白話語言代替了艱深難懂的文言文,大大增加了讀者的閱讀興趣,使得幾千年前的經典讀物在現代視角的重新解讀下有了普適性的意義。
國學形象借助網絡、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等新興傳播媒介形式出現。2006年,百度開設全球首個國學頻道,免費為廣大網友提供國學相關信息的特色搜索服務,提供高品質的古代文化典籍在線搜索及閱讀功能,千年傳統與時尚完美結合;新浪網則高調推出乾元國學博客,交換學習國學心得感悟。
五種國學形象媒介傳播方式的特點
各種媒介相互策動,使得國學形象的媒介傳播方式日益多元化。在飛速發展的傳媒時代,媒介資源呈現出豐富化的特征,新舊媒介交織,媒介功能日益融合。在國學形象呈現的過程中,既有傳統上的平面媒體、地上波廣播電視,也有衛星廣播電視、電子出版物以及互聯網絡等新型傳播媒介。多種媒介傳播方式為國學形象的呈現提供了多元渠道。
借助多種媒介傳播方式,國學普及呈現“大眾化”、“通俗化”。由于年代久遠,傳統國學形象在大眾心中多是抽象的意象,給人以艱澀冰冷的陌生感,而經過現代媒介的全新解讀,拉近了傳統文化與平民百姓的距離,例如,《百家講壇》利用懸念化的圖片與文字配合講解,適時配有震撼人心的背景音樂,強大的視覺沖擊迎合了受眾的感官需要,使受眾置身其中,學者平白易懂的話語將經典大眾化、通俗化,“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同時,一般人幾乎很少有機會深入大學聆聽專家講座,也不可能經常性閱讀專業性書籍,電視講座及其相關書籍等大眾傳播方式為大眾提供了這樣一條走進文化、走進傳統經典的便捷途徑。
傳統文化與時代意義相結合,賦予國學形象新的解讀視角與指導意義。任何時代的理論只有結合新的時代背景才能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媒體呈現出的國學形象結合當代環境新特點,擁有了實際性的指導意義。在講述《論語?子路》中“君子和而不同”時,結合我國國情,于丹指出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把每一個人的不同聲音和諧地融入大的集體的聲音中去。專家學者站在新的時代高度,在總結國學理論精粹的基礎上,向受眾傳播新視角下的傳統文化與藝術。
大眾傳媒時代國學形象的媒介傳播方式,使得“國學熱”出現“暴力化”、“快餐化”、“商業化”的趨勢。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商業化程度的提高,文化與商品開始有機結合,文化越來越成為一種商品進行生產與消費。在市場化、商品化、利益化的過程中,傳播媒介也將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進行再生產、包裝、銷售,國學在大眾傳媒利益的驅使下,將抓住受眾眼球作為唯一目的,將國學內容扭曲化,傳播低俗、不健康、不道德的所謂“國學”內容,使國學變得日益“商業化”、“暴力化”。與此同時,在讀圖時代,快速的生活節奏使受眾往往沒有時間與精力處理爆炸式彌漫的信息,更不會耐下心來閱讀往往晦澀難懂的深奧知識,大眾傳播媒介將國學打包,變其“快餐化”、“視覺化”來滿足受眾對相關文化的需求。中國國學是中華民族通過數千年的積淀、詮釋、傳承下來的寶貴的精神財富,要想真正吸收其精髓,必須真正潛下心來,仔細揣摩研讀才可領悟,僅靠“暴力化”、“商業化”的“文化快餐”有時不僅不能得到純正的國學知識,甚至會形成錯誤的價值觀。這既要求受眾提升自己的分辨能力,也要求大眾傳媒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下,加強自身媒介素養,堅守媒介應有的文化操守,真正為大眾提供一片解讀文化的凈土,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注 釋:
①2007年12月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主管的《中國新聞出版報》。
參考文獻:
[1]黃保羅.從歐美視角看體現中國軟實力的“大國學”[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03-04(013).
[2].《國學季刊》發刊宣言[J].國學季刊,1923(2).
[3]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157.
[4]鄧青,李敬一.論文化產品的產業化發展[J].新聞愛好者,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