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05 11:45:1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自然課教學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其實,他們在教學活動中也“捏過幾把汗”,只不過他們每次都能“化險為夷”。這除了教師備課認真、組織得當、引導得法等因素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教學機智。
在自然課教學中,如何運用教學機智,提高課堂效率呢?下面談一點粗淺的看法。
因勢利導在充分“展示學生才能和智慧”的自然課堂中,往往會出現一些預想不到的問題。如果教師沒有一定的教學機智,就會急得手忙腳亂,影響教學效果。處理這類問題時,教師不要完全拘泥于原來的教學設計,可以因勢利導,順著發生的問題去想點子,去啟發學生。
例如,教學《磁鐵》一課時,學生實驗后,教師讓學生看他演示“磁鐵隔著盤子也能吸鐵”。教師把一塊磁鐵放在盤子上面,然后拿了幾顆小鐵釘放在手掌上,并把手掌放到盤子下面,使鐵釘接近盤子底部,學生睜大眼睛正準備看鐵釘被吸起來的精彩情形,結果看到盤子幾次都沒能把鐵釘吸起來,出現了事與愿違的意外情況。這位教師靈機一動:“為什么隔著盤子鐵釘吸不起來呢?”學生的興趣又被調動起來了,他們踴躍思考,仔細分析,推測出可能是磁鐵的力量太小了。教師按照學生的意見換了一塊大磁鐵,結果鐵釘一下子被吸了上來。同學們歡呼起來。如果當時教師不是因勢利導地采取上述方法,而是向學生解釋:“因為盤子厚,磁鐵的磁力小,所以不能吸起鐵釘,我換一塊大的磁鐵再做一遍?!边@樣的處理就遜色多了。一是暴露了教師準備不充分,二是教學顯得不緊湊,三是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學生不懂教師問話的意思,在回答問題時,也會出現出乎意料的情況。如一位教師教《水能溶解別的物體》一課時,做了食鹽溶解于水的實驗后,教師問:“食鹽溶解了,看不看得見?”學生齊聲回答:“看得見!”學生的回答出乎教師的意料。教師馬上順著學生的回答繼續問:“你們說的看得見的意思是什么?”學生回答道:“是看得見食鹽溶解在水里了?!苯處熃又鴨枺骸笆雏}溶解在水里了還看不看得見食鹽呢?”“看不見了?!蔽覀儚倪@里可以看出,教師順著發生的問題因勢利導,順利地解決了問題。當然,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是教師提問不確切。因此,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準確清楚地使用符合兒童特點的教學用語。
意此言彼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常為某一結論展開熱烈爭論,雙方各持己見,“理由充足”,一時相持不下。作為教師,此時若充當“裁判”,必將挫傷其中一方的學習積極性;若說:“這個問題下去觀察研究好不好啊?”學生雖無異議,但問題仍為問題,必將削弱學生的學習興趣。
有一句古話“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自然教學中,我們不妨用它一試。
例如上自然課第二冊《青蛙和蟾蜍》一課,學生在課堂上為“青蛙的身體分為哪幾部分?是否有頸?”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有的同學說:“青蛙有頸,頭與身體相連的稍細一點的部分就是頸?!贝藭r教師可以讓學生暫停爭論,不說青蛙有沒有頸,而去找一種雙方都認為有頸的動物,共同討論它的頸有什么作用,青蛙的“頸”與它有什么差別。問題立即得到了解決,同時學生還從中知道了青蛙沒有頸還有它的好處。通過共同討論,剛才的爭論早已被他們拋到了九霄云外,雙方均學有所獲,樂不可支。
在教《碘酒與淀粉》時,怎么才能讓學生知道米飯、面粉、紅薯、馬鈴薯等食物都含有共同的物質成分——淀粉呢?這一抽象概括得出的結論,對小學生來說是有相當難度的,可它在全國自然課教學能手章鼎兒面前卻十分順利地解決了。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他的教學過程。
章老師先不急于讓學生知道有一種遇碘變色的物體叫什么,而是問學生:“柿子、蛋糕、月餅、牛奶……是甜的,還是咸的?”
生:是甜的。
師:柿子是甜的,蛋糕是甜的,月餅是甜的……這些看來很不一樣的物品,嘗起來卻都是甜的,這是什么原因呢?你會怎樣想呢?大概它們里面有一種相同的、嘗起來甜的東西。你知道人們把這種甜的東西叫什么嗎?
生:糖。
師:馬鈴薯遇碘變成藍黑色,紅薯、饅頭也一樣,這些看起來很不一樣的東西一碰上碘卻都變色,這是因為他們有一種——
生:變色物體!
師:對極了,這種“變色物體”在什么條件下變色了?
生:碰到碘酒的時候變色了。
師:對!這種變色物體平時不變色,一碰上碘酒就“唰”的一下變成藍黑色了。變色的不是馬鈴薯、紅薯、饅頭、米飯里的別的東西,而是它們里面的那種變色物體。后來人們真把那種物體給提純出來了。把它叫“變色物體”太麻煩了,而且不準確,人們給它取了個名字叫“淀粉”。
上例中,章鼎兒老師不是直接引導學生總結食物中遇碘變藍黑色的成分是淀粉,而是另辟蹊徑,去討論蛋糕、月餅中甜的成分是糖,意此言彼,水到渠成。
在自然教學中,如果某一思維過程對學生來說難度較大,我們可以有意識地繞一個彎子,教給學生如何運用概括抽象和思維遷移的方法。如果彎得好,彎得精彩,那么教學難點的突破便輕松自如,順理成章了。
釜底抽薪學生考慮問題往往從直觀入手,只觀察事物的表面現象,他們對一些抽象概括性結論的回答往往不一定正確,但也不是沒一點道理。面對學生似是而非的結論,經驗不足的教師往往會不知所措,使課堂出現卡殼現象。此時教師最關鍵的是要冷靜,面帶微笑,不立即肯定與否定,要給學生以“成竹在胸”、“早已預料”的印象。在學生思考的同時,教師迅速究其思路,找到學生思考問題的出發點,一旦找到,也不應從學生的結論或思維過程入手,而應避其鋒芒,從思維過程的起點入手,釜底抽薪,從而使學生自己糾正錯誤,轉變思想。
例如,教學《光》這一課,學生在明白了什么是光源,知道了我們能看見光源,是因為光源發出的光傳到我們眼里的緣故之后,很自然地進入了“我們眼前這許許多多物體,它們本身沒有發光,那么我們為什么也能看見它們呢?”這一問題的討論。面對這一問題。有的學生會不加思索地回答為:“因為我們有眼睛。”這樣的結論顯然不能用“不對”否定了事。這時,教師應從學生分析問題的起點入手,挖其錯誤根源。根不在了,錯誤無立足之處,其結論自然“土崩瓦解”了。既然學生將出發點放在眼睛看物體上,教師也就應從這一點上反問學生:“是啊,大家都有眼睛,并且視力正常,可是在漆黑得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眼前這些不發光的物體,我們能看見嗎?”學生便釋然,從而改變了思維角度,得出了正確結論。
當然,教師面帶微笑考慮對策的時間,也是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自控時間,在這一時間內,學生如果能自己糾正錯誤那效果就更妙不可言了。學生的思維有較大的跟隨性,第一位學生的發言將影響或決定其他同學的思考方式,如果在一定時間里,學生仍跳不出這一思維模式,教師便可抓住適當時機采用上面的方法。
如一位教師教學《水的蒸發和沸騰》中,就采用了釜底抽薪之法,使學生對“蒸發”理解得更全面深刻。
師:在生活中,你們見過哪些使水變干的方法?生:用太陽曬、用火燒。
生:把濕東西擱在暖氣上烤。
師:大家剛才的回答都是正確的,但都是用加熱的方法使水干掉。同學們是否還記得,昨天刮著風,沒有太陽,我家洗的衣服卻干了。
關鍵詞:觀察;實驗;自然條件
小學階段應該重視科學這一學科。教師在教學時,要指導學生認識周圍的事物,密切聯系當地的自然條件進行教學。這樣才能更好地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才能使學生對周圍的事物真正有所認識,才能保證讓學生通過親自觀察實驗獲取科學知識,才能更好地向學生進行愛家鄉、愛大自然的教育。
一、利用農村動、植物資源上好觀察課
觀察教學,是科學課教學的主要方法之一。小學科學觀察課教學主要是對一些動、植物進行觀察。因此,在教學中我始終注意到農村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利用它們代替圖片、標本。
二、利用農村生產、生活資料,上好實驗課
實驗是學生獲得自然科學知識的重要手段。上好實驗課是提高自然課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農村小學應充分利用農村生產、生活資料來補充實驗教學用具。讓學生在家里自己做實驗,看看種子萌發先長什么,再長什么,植物的根向哪里生長,根的生長速度怎么樣。根有哪些作用,種子是怎樣變成幼苗的,植物莖的作用和怎樣開花結果的等。學生通過自己親自選材,親自種植,并把每天的生長都記錄下來,從而了解了植物的生長過程,通過實驗,使學生獲得植物生長變化的數據。家里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根據實驗目的需要,可以就地取材,教師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行實驗材料的選擇并進行實驗。瓜果、蔬菜、雞、鴨、貓、狗都是實驗的好對象、好材料,這更有利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利用農村小學生的生活實際,提高教學效率
要提高自然課教學效果,必須致力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課堂教學除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優化外,還必須注意到學生的學習基礎,因材施教。農村學生本來對自然界中的鳥獸、蟲魚、山川、草木較了解,而且比城里的學生生活經驗要豐富得多;可以說自然課本中的大部分內容,農村小學生在學以前都已經具有感性認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利用他們的這些生活知識,充實教學。如,教學《磁鐵》一課時,我就是鼓勵學生討論,以學生講為主,教師講為輔,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爭著發言、互相啟迪、互相補充,最后取得較好的效果。這樣不但使課堂氣氛活躍,而且教學效率也有所提高。
四、利用農村種養條件,提高教學效率
教學實踐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也是自然課教學的任務之一。教師可以根據學校和學生家庭條件,組織學生進行教學實踐活動以提高自然教學效果。在農村廣闊的天地里,物產豐富,各種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隨處可見,伸手可取;形形的小動物應有盡有,如,天上的飛鳥、地上的昆蟲、水中的魚蝦等都可信手拈來。如此便利的動植物條件就是實驗的好“材料”。
如,在教學關于花的知識時,應帶領學生去野外上課。從學生的課堂反饋中發現,他們不但知道了花的結構,而且了解了花的幾種傳粉方式(風媒傳粉、蟲媒傳粉、人工傳粉),并懂得了什么樣的植物開什么花,花是怎樣的。像這樣的學習,既學到了知識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學生學在其中,樂在其中。
五、利用農村環境,加強學生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是科學課教學的一大任務。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科學、愛勞動,具有科學自然觀和科學態度等教育。因此,教學中不但要有機地滲透這些教育,而且要利用農村環境挖掘教育因素。
參考文獻:
[1]時延軍.用新課標理念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8(11).
小學自然課是自然科學的啟蒙教育。在自然教學中重視觀察與實驗,不僅是學好自然課的需要,而且能促進學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發展,為以后學習生物科學知識做心理準備。在小學自然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探索生物奧秘的興趣,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筆者在一些學校聽課時,發現許多老師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取得了較為 理想的效果,現綜述如下:
1.創設情境,培養對生物奧秘的興趣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必須重視培養學生在不同的知識和實踐領域內進行思考的能力。在自然教學中,要 想真正開闊學生的視野,促進他們思維的發展,僅憑老師灌輸一點現成的書本知識是不夠的,而應根據不同的 教學內容,千方百計創設情境,讓學生吸收更多的信息,拓寬知識面,而不局限于固定的模式,以培養學生思 維的廣闊性。 如在教《熱脹冷縮》這一課時,需要做金屬球穿過鐵環實驗。一位老師在正式實驗前設計了這樣一個小實 驗:在厚木板上釘上兩顆釘子,兩顆釘子之間的距離恰好是一個墊圈的直徑,墊圈不受熱時剛好能從中通過, 而受熱后就不再能通過。這個有趣的實驗強烈地吸引了學生。接著學生在老師指導下演示金屬球穿過鐵環的實 驗,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他們在探索中弄明白:固體在受熱或受冷時,也和液體一樣有熱脹冷縮的性質。這樣, 學生在寬松和諧的氣氛中學得既主動又有趣。實踐證明,創設良好的自然教學情境,能激發學生學習自然的興 趣和求知欲,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思維廣闊性的目的。小學自然教學大綱指出,自然教學的基本過程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地應用所獲得的知識,認識和理 解自然事物。因此,老師要盡可能地啟發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自行進行探求活動。這就要求在自然教學中, 老師要為學生準備恰當的感知材料,引導學生注意觀察,主動探求知識,這是培養學生思維主動性的前提。 如教《花的構造》一課,除了課前要求學生采集一些植物的花以外,有的老師還有目的地準備一些大小、 形狀、顏色不同的花,讓學生動手解剖,仔細觀察花的構造,直到形成對花的構造的準確認識。 又如在指導學生認識常見的益蟲和害蟲時,不少老師都讓學生留心觀察圖中的昆蟲,并引導學生根據昆蟲 對人類的益處和害處,對昆蟲進行分類。有的老師還常常將一些不同的昆蟲帶進教室,逐一指導學生仔細觀察 ,并要求學生應用所學知識準確識別益蟲和害蟲。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指導學生自行探求,有利于培養學生 思維的主動性。
2.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去觀察
自然課的內容都是來自自然界形形的各種事物或現象。讓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觀察認識事物,是使學生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第一階段。如教《各種各樣的花》一課,把學生帶到花園或郊外,讓他們認真觀察,仔細辨別,從花的顏色、形狀、大小以及它們的氣味等各種特征中得到直觀而又明確的認識,為他們將來在生物課中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自然課教學中恰當地使用電教手段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自然課的知識面很廣,包含理化、生物、天文等知識,因此需要借助幻燈、投影、錄像等電教手段,用生動直觀的形象去幫助他們認識事物。如講《血液循環》一課,通過看幻燈片使學生明白心臟作用這一難點問題。原來心臟像個水泵,不停地收縮和舒展,將血液壓出去又吸過來,使血液在血管里不停地循環活動。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思路是按老師教學活動進行的,因此老師安排的觀察、實驗及步驟都要讓學生清楚。如教《怎樣認識物體巖石》,首先明確觀察和實驗的目的:(1)各種巖石的顏色、光澤、透明度怎樣?(2)巖石的構造。(3)遇鹽酸有什么反應?(4)用指甲或小刀刻一刻巖石觀察有什么現象?觀察和實驗使學生對各種巖石的外部特征和內在性質都有了大致的認識,教師再加以強調、講解,這樣不但可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而且還有利于煅煉學生觀察和實驗的能力。
3.自然課課堂教學的方法和功效
教學方法有多種,不論哪種方法都必須調動學生積極性,集中注意力,把學生思維吸引到課的環節上來,使他們能在最佳狀態下進行學習。
3.1 歸納總結。新授內容結束后,教師將課堂教學內容有條理地、簡明扼要地歸納出來。這樣既能理清學生紛亂的思緒,構建知識網絡,又能點明教學內容的重難點,使學生的學習有所側重。此法可由教師來做,也可引導學生來做或師生共同歸納。
3.2 布惑置疑,再起波瀾。北宋哲學家張載指出:"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作為一名現代的教師只會"解惑"是很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會"布惑",并以此激發學生探討問題的興趣,使由難變易的教學過程再起波瀾。
一年級新生大部分是從幼兒園轉入小學的。幼兒園的正規訓練使一年級的新生在未上課前就知道了簡單的語文和數學。因此,從一年級開始進行"雙語"教學再適宜不過了。從我校試驗班的成績來看,他們的語、數成績都略高于普通班;英語方面,則比普通班多學了120多個單詞、20多個句型,英語交際能力明顯高于普通班。
為解決好一年級新生容易把漢語拼音和英語字母相混淆的問題,在教學中可貫徹"聽說領先"的原則。1至8周教漢語拼音,英語課教學有意將時間錯開,這幾周不要求學生嚴格書寫,只著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和英語語感。通過反復聽音、觀察、模仿等步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從第9周起再進行英文字母的書寫訓練,并要求他們按嚴格的筆劃順序書寫英文字母。
二年級"雙語"教學的任務較為艱巨,為了順利地突破現在進行時和情態動詞Can的各種句式這一教學難點,可采取如下做法。①從每一個單詞教學開始。這部分教學內容以句型、時態的學習為主,但這又跟小學階段"聽說為主"的原則相違背。如何做到在聽說中學習語法、運用語法呢?可嘗試著從每一個單詞的教學開始。如在學習"現在進行時"時,第一步先學習動詞原型,例如:write讓學生用形體動作表現出詞義,第二步告訴他們類似這樣表現動作的詞都可加上一個長尾巴ing(EverywordhasaLongtail):第三步學習句子的表達:Iamwritng,sheiswriting等,同時要求做出相應的動作。再如教情態動詞Can句型,它與現在進行時交替使用很容易混淆,我們就將Can的句型拿出來說:Canhasaknife,cutatail。這樣學生無論是在口頭或是書面,都不會相混。②將一個太大的西瓜,切開來一塊一塊地給學生吃。學生從一年級的學習單詞階段過渡到二年級的句子、時態學習,是個大跨度。教學時須深入淺出,分散難點,銜接好這個跨度。恰如一個大西瓜,宜切開來讓學生一塊一塊地吃。怎樣吃也有藝術。精選范句是老師"喂瓜";口語課學生談話、舉一反三,此乃學生自己"吃瓜":靈活運用所學,選出準確的句子,是學生"挑瓜"吃。課前10分鐘、值日生的問話等都是學生“切西瓜”的寶貴時間。
第一,科學課程注重“活動”,以活動育人。科學教學的最大特點是活動數量多,僅一個學期就多達20余種,活動類型全,活動可操作性強。而且每個活動都有明確的目標,讓學生在活動中使科學素養和探究能力得到培養?!盎顒印钡暮诵氖亲寣W生“動手”。重視讓學生從“親身經歷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入手,親自去觀察、測量、記錄、整理數據、討論交流……只有讓他們親自動手做了,才能發展他們的能力,掌握科學的方法,體驗成功的樂趣,理解科學的含義,才能真正做到“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創造動手的機會,給他們提供學習的資源和器材,留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也就是要敢于放手。
第二,科學課堂教學要引導學生把觀察的注意力集中在最關鍵的地方。我們的課堂教學最主要的就是緊緊圍繞著本節課的教學目的為中心,積極引導學生把觀察力注意到本課學習的重點和難點上來。只有把學生的觀察力集中到本課的學習重點才能有利于解決問題從而完成課堂學習任務。如我們實驗中用到的實驗器材或者教學中用到的教學課件比較精美,往往就極易吸引學生大部分的注意力,比如在教學第一課《水滴里的生物》中時,由于要用到顯微鏡,一提到顯微鏡那些曾經參加過興趣小組的同學就來了精神,紛紛向其他同學講解起自己的顯微鏡來,因此在這時就要及時引導學生,使他們重新回到本課的學習目標中來。
第三,科學課堂教學中要留意新問題的產生及解決。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有時難免會遇到學生提出新的問題,面對這些新問題我們科學教師不能采取置之不理或是模棱兩可的態度,而是要積極地肯定學生,然后再根據學生的新問題與本課教學內容的緊密情況來決定解決的時機。與本課內容相關的問題可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來適當拓展,從而分析并解決問題。若是與本課教學內容沒有多大聯系的問題可放在課后再找個時機來解決。在一節短短的四十分鐘的課堂上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就算教師想解釋往往又因為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而變得倉促,這往往也會給學生留下了對科學知識的抽象的印象??茖W性的理論知識要是沒有結合實驗活動進行的話,學生理解起來是會相對困難一些的,這是我們在教學中所不愿看到的結果。相反地,在科學課堂上給學生留下適當的懸念空間,反而有利于一次又一次的科學教學順利進行。
第四,科學課堂的教學用語要注意語言的科學性。比如,在課堂上,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活動時,應該說“觀察”“發現”之類嚴謹性的語言,而不說通俗的“看”“瞧”;這幾者雖然含有“看”的意思,畢竟還是有著明顯的“質”的區別。在對活動結果進行筆錄時,應該說“記錄”而不隨意說“寫”“寫下來”等等,讓學生于細微處體驗到科學的嚴謹性。
一、增強物理教材的“親近感”
初二學生好奇心較強,求知欲也很迫切。針對這一心理特點,我嘗試演示了幾個能激發學生興趣的小實驗,如“沉在杯底的雞蛋浮起來了”,“蠟燭在水中燃燒”,“杯中的筷子變彎了”等。在學生饒有興趣地觀察實驗時,我圍繞這些實驗提出問題,引導學生不自覺地去回憶小學自然課上涉及的與實驗有關的物理知識。學生提出“這些實驗我們在小學自然課上曾經做過”時,教師不失時機地點明:“這些實驗和所提問題確實都是我們小學已學過,同時這些知識也是初中物理乃至高中物理所要研究的內容。物理學是研究自然現象的發生和變化規律,并利用掌握的自然規律改造自然的一門科學?!睂W生不自覺地共同發出感嘆:“噢!物理學原來是研究這些,我們小學自然課就已經學過那么多了!”于是他們對物理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親近感,同時產生一種成就感。
在學生對小學自然中的物理知識進行了回憶時,教師應適時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瀏覽一遍物理教材各章節的研究內容,盡可能地使學生將初中物理內容與小學自然課中的物理知識建立起實質性聯系,這對學生消除對物理的神秘感和由于種種原因導致的畏難情緒大有幫助,能使學生對物理課產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二、發揮物理實驗的“趣味性”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教材上有很多演示實驗、學生分組實驗、學生課外小實驗。教師認真做好這些實驗,既能清楚地引入概念,順利地得出規律,啟發引導學生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物理的第一節課上,我穿插了幾個趣味性很強的小實驗。如:(1)慣性現象(用木尺敲擊水杯上的硬紙片)。在演示這個實驗時,杯子固定在桌面上,當我用木尺敲擊硬紙片時,前排的一個學生不由自主地用手做接住的架勢,他擔心雞蛋會掉在他的桌面上而打破。但只有紙片飛出去了,雞蛋落入杯子里,學生一陣緊張后興奮起來。(2)氣壓的存在。給玻璃杯裝滿水,蓋上硬紙片倒置過來發現水和紙片都不下落,學生不自覺地鼓掌,驚嘆老師變成了“魔術師”。
教師不僅演示實驗要做好、做成功,而且要幫助學生把實驗做好。如我讓學生“吹肥皂泡”,觀察肥皂泡的顏色,他們在細心觀察后發現了肥皂泡是彩色的;我讓學生對著豎直而放的兩片紙條的中間吹氣,觀察兩紙條的運動情況,他們發現兩紙條靠攏了。在學生驚訝的同時,我用淺顯易懂的物理原理為學生作了簡單的解釋。學生不僅體驗到物理知識的趣味性和奧秘性,而且朦朧地領悟到很多物理知識僅憑自己的想象去認識很可能是錯誤的,只有通過細心觀察和具體實驗得出的結論才是正確的。教師要讓學生知道要學好物理,就應該重視“觀察和實驗”,并且在今后的學習中逐步學會怎樣進行觀察,如何做好實驗。
三、注重物理生活的“聯系性”
風霜雨露、電閃雷鳴、潮起潮落、雨后彩虹、水中倒影等奇妙的現象從小就深深地吸引著我們。物理知識的形成來源于自然,來源于生活。教師要妥善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更便于物理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初中學生有相當多的生活經驗,如:雷電是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刀磨得越鋒利切東西越快;坐在公共汽車上,突然剎車,人向前傾倒,等等。在學生對生活中的物理現象進行討論時,教師可充分利用教材優勢,不失時機地引入物理課本中的演示實驗,如“透過水杯看課本上的字”、“用磁鐵吸引不同的物體”,讓學生體驗到“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地都可以學到物理知識,用到物理知識”。
四、加強師生關系的“和諧性”
作為校級骨干教師,本學期我要認真貫徹學校新學期工作計劃與教學計劃,依據區進修學校教學會議精神,以課改為中心,以科研為導向,注重課堂常規教學,中國教育總網文檔頻道在學習中成長,在反思中進步。以培養學生“探究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為核心,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空間,張揚學生個性,全面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加強自然教學常規管理和教學研究,開辟教學改革新領域,進一步讓自然教學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
二、分項發展目標:
1、專業技術方面:
(1)學習教育科學理論和現代科學文化知識,苦練基本功,一專多能,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2)承擔學校安排的自然課教學任務的同時開展有關的課外活動。
(3)培養學生對科學技術的興趣,發展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
(4)觀察和實驗是人類認識自然的基本途徑,也是自然教學的特點。我將創造條件,讓學生親自參加觀察和實驗活動,從中獲得知識和鍛煉的能力。
(5)在自身素質方面,做到在理論上多學習,實踐中多摸索,總結中多討論、多反思。在學生方面,以培養學生的記錄能力、探究能力為重點,輔導學生撰寫科學小論文。
(6)實驗中要加強安全觀念,學生實驗應在教師指導下按操作規程和步驟進行,確保人身和儀器設備不受損害。中國教育總網文檔頻道
2、具體措施:
(1)本學期里閱讀兩本教育理論的書籍,并寫好讀后感。
(2)研究一項課題《自然課長期作業的設計與研究》,并寫好中途報告。
(3)針對課題研究,上一門自然科學拓展性課程。
(4)本學期12周左右上一節片級公開課,開展與本學科教師的手拉手活動,要有實效,積極進行研討及反思,共同進步。中國教育總網文檔頻道
(5)在課堂中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動腦筋想辦法,利用學生愛游戲,好動的特點,創新一些適合學生的活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學、會學。
(6)嘗試對學生的評價改革。本學期嘗試對學生的評價改革,以學生自我評價為主,制定評價表格,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中國教育總網文檔頻道
(7)結合學?!皩W習型團隊”的創建工作,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通過自學、集中學、反思、交流、網上論壇等多種形式進行教育理論和新課標學習,以學導行,以學促教,以學提升個人素質。
(8)應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要靈活、合理使用網上下載課件,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恰如其分的使用這種圖文并茂的形式,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強烈的學習欲望,樂學、愛學。
(9)課堂教學做到尊重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啟發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面向全體學生與關注個別差異相結合;加強環境保護教育、促進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