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9 04:00: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風險投資案例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委托理論 風險投資 啟示
一、委托理論的發展和主要觀點
(一)國外的研究狀況
美國等由于發展風險投資歷史較長,效果顯著,即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又對風險投資中的委托進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形成理論與實踐的良性互動。凱伯和謝恩(Cable and Shane,1997)曾提出了一個風險企業與風險投資企業關系的合作博弈模型,但在模型中未考慮到風險企業與風險投資企業之間的分工屬性問題。L.吉本斯在《博弈論基礎》中對以知識和創新能力為基礎的風險企業與風險投資企業之間的合作博弈模型從信號博弈方面進行了模型構建和分析[13]。Gompers(1993)在其博士論文《理論、結構和風險投資模式》中認為:一方面,風險企業經營團隊的能力和努力對風險企業的成功至關重要,設計合理的機制可以使風險企業經營團隊的回報主要取決于風險企業上市或被兼并收購時的股票價值,從而將風險企業經營團隊(風險企業)的利益與風險投資企業的利益緊緊地“綁”在一起;另一方面,風險企業經營團隊在運營企業過程中可能會為了獲得更多的個人好處而采取機會主義行為,這將嚴重損害風險投資企業的利益,因此有必要在合同中將一部分控制權配置給風險投資企業(且與所有權配置無關)以提高投資效率,即通過設計合適的金融工具作為篩選和激勵的有效手段。[14] 另外,薩爾曼(Sahlman,W.A,1990)、勒納(lerner ,1994)、J.lerner 和Rodney Clark等也對風險投資中的委托關系進行了實證性研究。
(二)國內研究狀況
國內學者已開始吸收委托理論的成果并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姚佐文(2001)在《風險資本家與風險企業家之間的控制權分配和轉移》中指出,風險投資中的控制權分配直接影響企業的價值以及風險投資企業與風險企業經營團隊的個人利益,并通過模型分析了風險投資合同中控制權的分配和轉移,認為控制權尤其是剩余控制權是一種“狀態依存權”,并且剩余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是可分離的,且不必完全對應。[15] 黃美龍(2001)在《美國風險投資治理機制及借鑒-基于委托理論的分析》中,詳細地分析了風險投資中的有限合伙制和風險企業的治理機制,并比較分析了股份公司、有限合伙制和風險企業治理機制的異同。認為政府作為我國風險投資主體,極容易導致逆向選擇問題和道德風險問題,要促進我國風險投資健康發展,必須改變我國風險投資主體為民間機構或個人,并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公司治理機制。[16]張幃和姜彥福(2003)在《風險企業中的所有權和控制權配置研究》中指出,“所有權必須與控制權相匹配”的原則并不能很好地解釋風險企業中的實際現象?;陲L險投資的特點和風險企業經營團隊人力資本特性,利用Tirole(2001)模型分析了風險企業常常難以獲得風險投資的原因,并引入連續控制權變量,對此模型進行拓展,導出風險企業為了獲得風險投資所必須放棄的控制權的均衡解,在此基礎上分析了風險企業融資時經營團隊所擁有的非人力資產數量、運營企業時的個人非貨幣收益大小、經營團隊聲譽好壞等重要因素對風險企業中控制權配置的影響,認為:從靜態來看,風險企業經營團隊控制權隨所擁有的非人力資產的增加而遞增、隨運營企業的個人非貨幣收益增加而遞減;從動態角度分析,隨著風險企業經營團隊人力資本逐步轉化為企業的實際資產,其必須放棄的控制權將相應減少。同時,進一步分析了風險企業中所有權與控制權配置特征及其原因,提出風險投資中采取的治理機制應當是特殊的相機治理機制,即根據風險企業的實際發展績效和運營狀況以及風險企業經營團隊的能力是否適應企業的發展要求而配置控制權。[17][18] 田增瑞(2001)在《創業資本在不對稱信息下博弈的委托分析》中提出,在投資者和風險投資企業之間,風險投資企業應承擔無限責任,并應建立信譽機制,風險投資企業和企業之間應簽訂可轉換優先股的契約,以轉移風險。[19]南立新和倪正東(2002)在《中國風險投資企業與創業者之間的委托問題及解決方案》中,通過對大量的實際考察,認為委托的主要問題表現為:簽約前隱藏信息和約后隱藏行動,提出的具體解決辦法是:進行盡職調查;投資協議制約;分階段投資等。[20] 另外,俞以平和張東生等人對風險的控制和激勵也進行了研究。
二、一些啟示
根據委托理論的發展,結合國內外風險投資的委托關系研究現狀,本文認為對風險投資的研究如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則更好地分析風險投資委托關系的特點:
(一)從風險和分擔的角度來研究風險投資的委托關系
國內外研究主要是借鑒委托理論關于在所有權和控制權分離下的委托關系,從人的風險控制及激勵機制等方面進行研究,內容集中于風險投資企業與風險企業之間的委托關系,局限于所有權和控制權的配置、人(風險企業)的激勵約束機制和如何通過投資前的盡職調查來消除和減少信息不對稱問題等方面,卻忽視了風險投資高風險特性下的委托關系形成和維系機理,缺乏對風險投資整體運作模式的系統分析,特別是對風險投資的整個委托關系中的風險問題這根主線的作用,這樣,對風險投資中委托關系的研究不能區別于一般產業投資過程中的委托關系,對實踐缺乏相應的指導作用,因此,從風險投資的風險和分擔角度出發,有助于將風險投資委托關系形成的前提即對高風險的逐級和分擔,與利益主體在關系過程中風險控制與激勵相結合,較為完整和系統的解釋風險投資的委托關系特點對風險投資運行效率的作用,抓住了風險投資委托關系的實質,明確了各利益主體的角色定位問題。
(二)研究的范圍和對象
從風險和分擔角度研究風險投資的委托關系問題,應看到風險的逐級轉移和釋放是一個完整的鏈式結構,因而,研究的范圍應將投資者到風險企業的風險過程納入研究,側重于A級和B級各自的關系特點,以及與整個關系鏈條的關系的研究,以闡述風險投資委托關系的特點。從研究對象上而言,為適應風險、分擔及提高投資效率的需要,各利益主體所采取的不同組織結構形式及相互作用關系來適應風險的轉移和分擔的過程,說明了對風險效率的改善和提高具有不同的作用機理。所以,研究的范圍和對象應是投資者、風險投資企業到風險企業的完整關系鏈,個體對象是投資者、風險投資企業和風險企業,這樣,為風險投資的委托關系提供了明晰的研究載體。
(三)研究方法
國內外學者們對風險投資的委托關系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國外的發展環境 與我國有較大的差異,國內發展風險投資事業也遠晚于國外發達國家,涉及風險投資的相關資料數據較難以獲得,因而,國外純理論的研究不一定完全適應我國的具體制度環境,實踐的經驗通過運作比較的方式給予我們啟發,所以,在系統對風險投資的委托關系研究中,可考慮在借鑒前人成果的基礎上,通過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定性與定量想結合的方式,采用一定的調查、統計等方法,并結合作者自身的風險投資實踐,在研究風險投資委托關系的共性下,運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來說明我國風險投資中的委托關系特征及關系的行為過程。
(四)研究內容的擴展
1、在考慮風險條件下,將投資者、風險投資企業和風險企業這三個“黑箱”打開,對風險的效率傳遞機制問題及各種委托關系路徑下的激勵約束機制等問題進行深入而系統的研究。
2、研究風險投資效率與委托的風險效率相關性。委托理論在風險投資中的運用和研究,是企業內資本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條件的拓展,應層級委托關系的效率對風險投資投資效率的影響因素,以及不同委托關系路徑下效率問題。
3、對委托人和多人進行探索性研究。我國風險投資市場的政府主導型風險投資企業也可能出現“委托人缺位”、“激勵機制缺位”等問題,對風險分擔的影響將決定風險效率的傳遞機制問題。多人可能是在一定區域內的關聯產業內企業,或是具有產業鏈關系企業,或是企業內部治理過程中團隊成員的分別選擇問題,其相互作用機理,關系效率及相互監督成本等系列問題,及可能存在的“人缺位”問題等,有著積極的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 Holmstorm ·Bengt,1998. The firm as a Subeconomy. MIT working paper.
[2] [3] [4] [5] 均譯載自《企業的經濟性質》 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6] 李春琦和石磊《國外企業激勵理論述評》 《經濟學動態》2001、6
[7] [8] [9]均譯載埃瑞克·G·菲呂博頓 魯道夫·瑞切特編 孫經緯《新制度經濟學》 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10] 張維迎《所有制、治理結構及委托關系―兼評崔之元和周其仁的一些觀點》《經濟研究》1996、9
[11] 徐新 邱菀華(1998)《委托—理論中自然狀態的不確定性對最優契約影響的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管理學院
[12] 高程德《現代公司理論》P167-204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13] [美] L·吉本斯《博弈論基礎》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9年版
[14] Gompers, 1993 《理論、結構和風險投資模式》譯自“The Theory,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Venture Capital (Funding), Ph.D. thesis, Harvard University.”
[15] 姚佐文《風險資本家與風險企業家之間的控制權分配和轉移》《預測》2002.1
[16] 黃美龍 《美國風險投資治理機制及借鑒-基于委托理論的分析》碩士論文(2001)
[17] 張幃和姜彥?!讹L險企業中的所有權和控制權配置研究》清華大學中國創業研究中心2003、3
[18] 張幃《基于創業企業家人力資本特性的創業投資制度安排研究》2001博士學位論文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一)國外的研究狀況
美國等由于發展風險投資歷史較長,效果顯著,即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又對風險投資中的委托進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形成理論與實踐的良性互動。凱伯和謝恩(CableandShane,1997)曾提出了一個風險企業與風險投資企業關系的合作博弈模型,但在模型中未考慮到風險企業與風險投資企業之間的分工屬性問題。L.吉本斯在《博弈論基礎》中對以知識和創新能力為基礎的風險企業與風險投資企業之間的合作博弈模型從信號博弈方面進行了模型構建和分析[13]。Gompers(1993)在其博士論文《理論、結構和風險投資模式》中認為:一方面,風險企業經營團隊的能力和努力對風險企業的成功至關重要,設計合理的機制可以使風險企業經營團隊的回報主要取決于風險企業上市或被兼并收購時的股票價值,從而將風險企業經營團隊(風險企業)的利益與風險投資企業的利益緊緊地“綁”在一起;另一方面,風險企業經營團隊在運營企業過程中可能會為了獲得更多的個人好處而采取機會主義行為,這將嚴重損害風險投資企業的利益,因此有必要在合同中將一部分控制權配置給風險投資企業(且與所有權配置無關)以提高投資效率,即通過設計合適的金融工具作為篩選和激勵的有效手段。[14]另外,薩爾曼(Sahlman,W.A,1990)、勒納(lerner,1994)、J.lerner和RodneyClark等也對風險投資中的委托關系進行了實證性研究。
(二)國內研究狀況
國內學者已開始吸收委托理論的成果并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姚佐文(2001)在《風險資本家與風險企業家之間的控制權分配和轉移》中指出,風險投資中的控制權分配直接影響企業的價值以及風險投資企業與風險企業經營團隊的個人利益,并通過模型分析了風險投資合同中控制權的分配和轉移,認為控制權尤其是剩余控制權是一種“狀態依存權”,并且剩余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是可分離的,且不必完全對應。[15]黃美龍(2001)在《美國風險投資治理機制及借鑒-基于委托理論的分析》中,詳細地分析了風險投資中的有限合伙制和風險企業的治理機制,并比較分析了股份公司、有限合伙制和風險企業治理機制的異同。認為政府作為我國風險投資主體,極容易導致逆向選擇問題和道德風險問題,要促進我國風險投資健康發展,必須改變我國風險投資主體為民間機構或個人,并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公司治理機制。[16]張幃和姜彥福(2003)在《風險企業中的所有權和控制權配置研究》中指出,“所有權必須與控制權相匹配”的原則并不能很好地解釋風險企業中的實際現象。基于風險投資的特點和風險企業經營團隊人力資本特性,利用Tirole(2001)模型分析了風險企業常常難以獲得風險投資的原因,并引入連續控制權變量,對此模型進行拓展,導出風險企業為了獲得風險投資所必須放棄的控制權的均衡解,在此基礎上分析了風險企業融資時經營團隊所擁有的非人力資產數量、運營企業時的個人非貨幣收益大小、經營團隊聲譽好壞等重要因素對風險企業中控制權配置的影響,認為:從靜態來看,風險企業經營團隊控制權隨所擁有的非人力資產的增加而遞增、隨運營企業的個人非貨幣收益增加而遞減;從動態角度分析,隨著風險企業經營團隊人力資本逐步轉化為企業的實際資產,其必須放棄的控制權將相應減少。同時,進一步分析了風險企業中所有權與控制權配置特征及其原因,提出風險投資中采取的治理機制應當是特殊的相機治理機制,即根據風險企業的實際發展績效和運營狀況以及風險企業經營團隊的能力是否適應企業的發展要求而配置控制權。[17][18]田增瑞(2001)在《創業資本在不對稱信息下博弈的委托分析》中提出,在投資者和風險投資企業之間,風險投資企業應承擔無限責任,并應建立信譽機制,風險投資企業和企業之間應簽訂可轉換優先股的契約,以轉移風險。[19]南立新和倪正東(2002)在《中國風險投資企業與創業者之間的委托問題及解決方案》中,通過對大量的實際考察,認為委托的主要問題表現為:簽約前隱藏信息和約后隱藏行動,提出的具體解決辦法是:進行盡職調查;投資協議制約;分階段投資等。[20]另外,俞以平和張東生等人對風險的控制和激勵也進行了研究。
二、一些啟示
根據委托理論的發展,結合國內外風險投資的委托關系研究現狀,本文認為對風險投資的研究如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則更好地分析風險投資委托關系的特點:
(一)從風險和分擔的角度來研究風險投資的委托關系
國內外研究主要是借鑒委托理論關于在所有權和控制權分離下的委托關系,從人的風險控制及激勵機制等方面進行研究,內容集中于風險投資企業與風險企業之間的委托關系,局限于所有權和控制權的配置、人(風險企業)的激勵約束機制和如何通過投資前的盡職調查來消除和減少信息不對稱問題等方面,卻忽視了風險投資高風險特性下的委托關系形成和維系機理,缺乏對風險投資整體運作模式的系統分析,特別是對風險投資的整個委托關系中的風險問題這根主線的作用,這樣,對風險投資中委托關系的研究不能區別于一般產業投資過程中的委托關系,對實踐缺乏相應的指導作用,因此,從風險投資的風險和分擔角度出發,有助于將風險投資委托關系形成的前提即對高風險的逐級和分擔,與利益主體在關系過程中風險控制與激勵相結合,較為完整和系統的解釋風險投資的委托關系特點對風險投資運行效率的作用,抓住了風險投資委托關系的實質,明確了各利益主體的角色定位問題。
(二)研究的范圍和對象
從風險和分擔角度研究風險投資的委托關系問題,應看到風險的逐級轉移和釋放是一個完整的鏈式結構,因而,研究的范圍應將投資者到風險企業的風險過程納入研究,側重于A級和B級各自的關系特點,以及與整個關系鏈條的關系的研究,以闡述風險投資委托關系的特點。從研究對象上而言,為適應風險、分擔及提高投資效率的需要,各利益主體所采取的不同組織結構形式及相互作用關系來適應風險的轉移和分擔的過程,說明了對風險效率的改善和提高具有不同的作用機理。所以,研究的范圍和對象應是投資者、風險投資企業到風險企業的完整關系鏈,個體對象是投資者、風險投資企業和風險企業,這樣,為風險投資的委托關系提供了明晰的研究載體。
(三)研究方法
國內外學者們對風險投資的委托關系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國外的發展環境與我國有較大的差異,國內發展風險投資事業也遠晚于國外發達國家,涉及風險投資的相關資料數據較難以獲得,因而,國外純理論的研究不一定完全適應我國的具體制度環境,實踐的經驗通過運作比較的方式給予我們啟發,所以,在系統對風險投資的委托關系研究中,可考慮在借鑒前人成果的基礎上,通過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定性與定量想結合的方式,采用一定的調查、統計等方法,并結合作者自身的風險投資實踐,在研究風險投資委托關系的共性下,運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來說明我國風險投資中的委托關系特征及關系的行為過程。
(四)研究內容的擴展
1、在考慮風險條件下,將投資者、風險投資企業和風險企業這三個“黑箱”打開,對風險的效率傳遞機制問題及各種委托關系路徑下的激勵約束機制等問題進行深入而系統的研究。
2、研究風險投資效率與委托的風險效率相關性。委托理論在風險投資中的運用和研究,是企業內資本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條件的拓展,應層級委托關系的效率對風險投資投資效率的影響因素,以及不同委托關系路徑下效率問題。
3、對委托人和多人進行探索性研究。我國風險投資市場的政府主導型風險投資企業也可能出現“委托人缺位”、“激勵機制缺位”等問題,對風險分擔的影響將決定風險效率的傳遞機制問題。多人可能是在一定區域內的關聯產業內企業,或是具有產業鏈關系企業,或是企業內部治理過程中團隊成員的分別選擇問題,其相互作用機理,關系效率及相互監督成本等系列問題,及可能存在的“人缺位”問題等,有著積極的實踐意義。
【摘要】本文對委托理論的演進過程和新進發展進行綜合評述,并結合風險投資的委托關系研究狀況,提出了從風險角度等方面對風險投資深入研究的一些啟示。
【關鍵詞】委托理論風險投資啟示
參考文獻
[1]Holmstorm·Bengt,1998.ThefirmasaSubeconomy.MITworkingpaper.
[2][3][4][5]均譯載自《企業的經濟性質》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6]李春琦和石磊《國外企業激勵理論述評》《經濟學動態》2001、6
[7][8][9]均譯載埃瑞克·G·菲呂博頓魯道夫·瑞切特編孫經緯《新制度經濟學》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10]張維迎《所有制、治理結構及委托關系―兼評崔之元和周其仁的一些觀點》《經濟研究》1996、9
[11]徐新邱菀華(1998)《委托—理論中自然狀態的不確定性對最優契約影響的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管理學院
[12]高程德《現代公司理論》P167-204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13][美]L·吉本斯《博弈論基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14]Gompers,1993《理論、結構和風險投資模式》譯自“TheTheory,Structure,andPerformanceofVentureCapital(Funding),Ph.D.thesis,HarvardUniversity.”
[15]姚佐文《風險資本家與風險企業家之間的控制權分配和轉移》《預測》2002.1
[16]黃美龍《美國風險投資治理機制及借鑒-基于委托理論的分析》碩士論文(2001)
[17]張幃和姜彥?!讹L險企業中的所有權和控制權配置研究》清華大學中國創業研究中心2003、3
[18]張幃《基于創業企業家人力資本特性的創業投資制度安排研究》2001博士學位論文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關鍵詞委托理論風險投資啟示
一、委托理論的發展和主要觀點
國外的研究狀況
美國等由于發展風險投資歷史較長,效果顯著,即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又對風險投資中的委托進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形成理論與實踐的良性互動。凱伯和謝恩曾提出了一個風險企業與風險投資企業關系的合作博弈模型,但在模型中未考慮到風險企業與風險投資企業之間的分工屬性問題。L.吉本斯在《博弈論基礎》中對以知識和創新能力為基礎的風險企業與風險投資企業之間的合作博弈模型從信號博弈方面進行了模型構建和分析。Gompers在其博士論文《理論、結構和風險投資模式》中認為:一方面,風險企業經營團隊的能力和努力對風險企業的成功至關重要,設計合理的機制可以使風險企業經營團隊的回主要取決于風險企業上市或被兼并收購時的股票價值,從而將風險企業經營團隊的利益與風險投資企業的利益緊緊地“綁”在一起;另一方面,風險企業經營團隊在運營企業過程中可能會為了獲得更多的個人好處而采取機會主義行為,這將嚴重損害風險投資企業的利益,因此有必要在合同中將一部分控制權配置給風險投資企業以提高投資效率,即通過設計合適的金融工具作為篩選和激勵的有效手段。另外,薩爾曼、勒納、J.lerner和RodneyClark等也對風險投資中的委托關系進行了實證性研究。
國內研究狀況
國內學者已開始吸收委托理論的成果并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姚佐文在《風險資本家與風險企業家之間的控制權分配和轉移》中指出,風險投資中的控制權分配直接影響企業的價值以及風險投資企業與風險企業經營團隊的個人利益,并通過模型分析了風險投資合同中控制權的分配和轉移,認為控制權尤其是剩余控制權是一種“狀態依存權”,并且剩余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是可分離的,且不必完全對應。黃美龍在《美國風險投資治理機制及借鑒-基于委托理論的分析》中,具體地分析了風險投資中的有限合伙制和風險企業的治理機制,并比較分析了股份公司、有限合伙制和風險企業治理機制的異同。認為政府作為我國風險投資主體,極輕易導致逆向選擇問題和道德風險問題,要促進我國風險投資健康發展,必須改變我國風險投資主體為民間機構或個人,并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公司治理機制。張幃和姜彥福在《風險企業中的所有權和控制權配置研究》中指出,“所有權必須與控制權相匹配”的原則并不能很好地解釋風險企業中的實際現象。基于風險投資的特點和風險企業經營團隊人力資本特性,利用Tirole模型分析了風險企業經常難以獲得風險投資的原因,并引入連續控制權變量,對此模型進行拓展,導出風險企業為了獲得風險投資所必須放棄的控制權的均衡解,在此基礎上分析了風險企業融資時經營團隊所擁有的非人力資產數量、運營企業時的個人非貨幣收益大小、經營團隊聲譽好壞等重要因素對風險企業中控制權配置的影響,認為:從靜態來看,風險企業經營團隊控制權隨所擁有的非人力資產的增加而遞增、隨運營企業的個人非貨幣收益增加而遞減;從動態角度分析,隨著風險企業經營團隊人力資本逐步轉化為企業的實際資產,其必須放棄的控制權將相應減少。同時,進一步分析了風險企業中所有權與控制權配置特征及其原因,提出風險投資中采取的治理機制應當是非凡的相機治理機制,即根據風險企業的實際發展績效和運營狀況以及風險企業經營團隊的能力是否適應企業的發展要求而配置控制權。田增瑞在《創業資本在不對稱信息下博弈的委托分析》中提出,在投資者和風險投資企業之間,風險投資企業應承擔無限責任,并應建立信譽機制,風險投資企業和企業之間應簽訂可轉換優先股的契約,以轉移風險。南立新和倪正東在《中國風險投資企業與創業者之間的委托問題及解決方案》中,通過對大量的實際考察,認為委托的主要問題表現為:簽約前隱藏信息和約后隱藏行動,提出的具體解決辦法是:進行盡職調查;投資協議制約;分階段投資等。另外,俞以平和張東生等人對風險的控制和激勵也進行了研究。
二、一些啟示
根據委托理論的發展,結合國內外風險投資的委托關系研究現狀,本文認為對風險投資的研究如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則更好地分析風險投資委托關系的特點:
從風險和分擔的角度來研究風險投資的委托關系
國內外研究主要是借鑒委托理論關于在所有權和控制權分離下的委托關系,從人的風險控制及激勵機制等方面進行研究,內容集中于風險投資企業與風險企業之間的委托關系,局限于所有權和控制權的配置、人的激勵約束機制和如何通過投資前的盡職調查來消除和減少信息不對稱問題等方面,卻忽視了風險投資高風險特性下的委托關系形成和維系機理,缺乏對風險投資整體運作模式的系統分析,非凡是對風險投資的整個委托關系中的風險問題這根主線的作用,這樣,對風險投資中委托關系的研究不能區別于一般產業投資過程中的委托關系,對實踐缺乏相應的指導作用,因此,從風險投資的風險和分擔角度出發,有助于將風險投資委托關系形成的前提即對高風險的逐級和分擔,與利益主體在關系過程中風險控制與激勵相結合,較為完整和系統的解釋風險投資的委托關系特點對風險投資運行效率的作用,抓住了風險投資委托關系的實質,明確了各利益主體的角色定位問題。
研究的范圍和對象
從風險和分擔角度研究風險投資的委托關系問題,應看到風險的逐級轉移和釋放是一個完整的鏈式結構,因而,研究的范圍應將投資者到風險企業的風險過程納入研究,側重于A級和B級各自的關系特點,以及與整個關系鏈條的關系的研究,以闡述風險投資委托關系的特點。從研究對象上而言,為適應風險、分擔及提高投資效率的需要,各利益主體所采取的不同組織結構形式及相互作用關系來適應風險的轉移和分擔的過程,說明了對風險效率的改善和提高具有不同的作用機理。所以,研究的范圍和對象應是投資者、風險投資企業到風險企業的完整關系鏈,個體對象是投資者、風險投資企業和風險企業,這樣,為風險投資的委托關系提供了明晰的研究載體。
研究方法
國內外學者們對風險投資的委托關系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國外的發展環境與我國有較大的差異,國內發展風險投資事業也遠晚于國外發達國家,涉及風險投資的相關資料數據較難以獲得,因而,國外純理論的研究不一定完全適應我國的具體制度環境,實踐的經驗通過運作比較的方式給予我們啟發,所以,在系統對風險投資的委托關系研究中,可考慮在借鑒前人成果的基礎上,通過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定性與定量想結合的方式,采用一定的調查、統計等方法,并結合自身的風險投資實踐,在研究風險投資委托關系的共性下,運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來說明我國風險投資中的委托關系特征及關系的行為過程。
研究內容的擴展
1、在考慮風險條件下,將投資者、風險投資企業和風險企業這三個“黑箱”打開,對風險的效率傳遞機制問題及各種委托關系路徑下的激勵約束機制等問題進行深入而系統的研究。
論文摘要:從創新組織要素結構出發,將區域創新體系模式劃分為研究開發主導型、企業(產業)主導型、投資主導型三種類型,并分別探討了這三種模式的結構與實施過程、特征及成功案例。
區域創新體系的組織要素是創新活動的載體,是創新活動組織和推進的直接承擔者和執行者。作為一種行為主體的承載者,區域創新體系組織要素主要包括:企業、公共研究機構、教育培訓機構、政府機構、金融機構、中介組織等。區域創新體系組織要素結構是指各類組織要素的組合形式?;诮M織要素結構的組合特征,區域創新體系組織要素結構可分為企業中心型、研究機構大學中心型、金融(投資)中心型、政府中心型等幾種,由此,可將區域創新體系模式相應地劃分為研究開發主導型、企業(產業)主導型、投資主導型。
1研究開發主導(中心)型創新體系模式
1.1模式的描述
研究開發主導(中心)型模式就是指獨立公共研究機構(包括獨立科研機構、高??蒲袡C構)在創新體系中居于中心地位,是區域創新資源配置的樞紐。在這一模式中,公共研究機構是區域創新的源頭、主要載體和創新成果的供給者,企業是科技創新的應用系統。公共研究機構提供的創新成果通過技術轉移等中介服務系統傳播給企業應用。其結構與實施過程見圖1.
由圖1可以看出,在研究開發主導型創新體系模式中,其起點公共研發機構的創新,圍繞創新成果轉移、應用,創新體系各要素、各功能子系統之間有機結合。其中,公共研發機構的創新需求主要來自于研究機構自身的定位和判斷而非市場,整個實施過程具有較重的“計劃”色彩,市場機制不完善。
1.2模式的特征
(1)線形非網絡化特征。由于創新活動各個環節的分離,加上供給主導,因此,該體系模式各要素、各功能子系統之間形成一種圍繞創新成果轉移、應用的線性體系結構,創新成果供給主體和創新成果應用卞體間通常是單向交流創新過程中逆向反饋少,難以形成創新網絡結構。
(2)“兩張皮”特征。由于創新過程各環節的分離,創新成果供需雙方職責劃分的差異導致雙方在資源配置上有較大的差異。公共研發機構主要著眼提供創新成果,重“研”輕“用”,企業重“用”輕“研”,使創新供需雙方間既難以實現創新活動目標的集成、創新資源的集成,又難以實現創新供需環節的對接,進而形成雙方各自獨立、封閉運行的小循環體系。
1.3成功案例
研發主導(中心)型創新體系模式的成功案例主要有硅谷、北卡羅萊納三角研究園區、英國的劍橋科學園、北京中關村等。這類地區的特點是,區域內科技創新資源豐富,自主創新能力較強,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機制良好、渠道通暢;在技術商品化、資本化、產權化的推進下,在智力密集區周邊,衍生了大量的創新型企業,并逐步聚集形成特色產業聚集,形成區域經濟競爭力,與此同時.形成了企業與公共創新機構相互融合的創新體系。
2企業主導(中心)型區域創新體系模式
2.1模式的描述
企業主導型創新體系模式是指企業在創新體系中居于中心地位,企業是創新決策的主體、創新投人的主體、應用的主體;在創新執行上,可有自己的研究開發機構,可能采取產學研合作等形式。企業主導(中心)型區域創新體系模式的結構與實施過程描述見圖2。
由于企業的中心地位,能加速企業創新能力建設,以產業創新系統為主線形成若干產業創新鏈和產業群,逐步形成以產業為中心的產業創新系統。由圖2可以看出,在企業主導(中心)型區域創新體系模式中,整個創新過程以企業為中心配置創新資源,創新需求來自市場;大企業的創新帶動與創業聚集形成產業創新鏈,引導區域內外的科技資源、創新要素向區域內流動和聚集,形成逐步完善的區域創新體系,推進區域特色經濟的發展。
2.2模式的特征
(1)企業居中心地位。即企業不僅是成果轉化應用的主體,還是研究開發的決策主體、投人主體,根據企業規模和發展戰略,若企業創新能力足夠強,創新網絡足夠健全,企業也可能是創新執行的主體。
產學研結合是重要的推進形式。盡管企業在創新體系建設中處于絕對主導地位,但是創新畢竟是個復雜的技術活動,它也不可能囊括所有資源、所有要素,只有充分利用外部知識、技術、資金、人才等要素,企業創新的效率和成功率才更高,產學研結合是企業主導創新過程的必然要求。
(2)網絡化特征。企業的核心優勢是市場能力,以市場的技術需求為主線,企業為加快創新進程,往往需要利用其他企業、科研機構、政府、中介機構的資源開展創新工作,整個創新過程呈現出網絡結構。
(3)虛擬的組織形式。由于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創新網絡的建設往往在不同的地區同步進行,創新空間布局已經完全擺脫了地域限制,形成異域結構網,創新組織上也比較松散,各主體以定單項目的形式開展,項目的結束時間也就是本創新活動的結束,組織上有相當的虛擬性。如我國廣東、江浙很多地區的‘性產制造基地+總部研發中心”產業創新體系,在組織上就是虛擬形式。
2.3成功案例
企業主導(中心)型區域創新體系模式在表現形式上呈現出產業聚集和大企業帶動兩大發展趨勢。產業聚集以區域板塊經濟、特色產業的發展及企業聚集為先導,因市場需求驅動而形成產業技術創新的壓力和動力,從而引導區域內外的科技資源、創新要素向區域內流動和聚集,形成逐步完善的區域創新體系,進一步推動區域特色經濟的發展壯大。我國浙江的塊塊經濟就是這種區域創新體系模式的典型代表。大企業帶動即供應鏈帶動,是產業聚集的特殊形式,表現在圍繞大企業的配套技術及產品需求,推動配套企業的區域聚集并開發生產配套技術、產品,形成一種區域內部的供應鏈市場,從而推動形成以大企業為核心的特色產業品牌,增強區域經濟實力。如:美國達拉斯以得克薩斯儀器公司為依托發展了高技術產業創新體系,西雅圖地區則依靠波音飛機公司而發展了航空業創新體系,湖北十堰因東風汽車公司而形成了特色產業創新體系。
3投資主導型區域創新體系模式
3.1模式的描述
投資主導型區域創新體系模式是指社會投資成為創新資源配置的指針和決定性因素,成為創新的主要動力。資本是凝聚創新資源的紐帶。在創新體系的構成中,金融等投資機構主要為創新活動的開展提供資金支持,是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在研發主導型還是企業中心型模式,投資機構都是作為創新體系的保障支持體系處于支配或是輔助投資地位。因為,在這些模式中,創新投人主要來源于政府或是企業,這些機構在創新投人中通常只發揮一般性金融作用,如借貸、流通等。但是,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這種傳統的狀況已發生了重大變化。以企業為中心的創新體系模式正在向以投資為主導的模式轉變。
企業中心向投資中心區域創新體系的轉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理論上的表現。哈佛大學PORTER教授在他的《國家競爭優勢》中,總結了國家競爭力的四個階段,即生產要素驅動階段、貿易與投資驅動階段、技術與創新驅動階段和財富驅動階段。其中財富驅動階段是國家競爭力的最高階段和形式。二是風險投資正成為創新的主要推動力和支柱性體制。風險投資在現代技術革命中發揮如此大的作用,一方面得益于它能有效解決創新的融資問題,但更重要的開創了一種聚集社會資源的有效機制,有力地支撐了這一技術創新的變革,加速社會資本向創新領域聚集,推進技術從“創意”到取得市場突破的加速躍進。
風險投資有利于加速技術變革。一是風險投資給“創意”找到資金,意味著技、術和商務創新將加快。新創意能夠迅速地從實驗室或工作場所由虛擬的設想轉移到真實的世界;二是風險投資為許多同時進行的技術創新提供資助,充足的資源被有效地用于探索各種可能的技術和商務模式,不同的技術路徑和新的技術軌道同時接受檢驗,成功的創新能夠更快地被發現并應用,在技術周期的“頂點上”,創意從制圖板上跳出來,一夜之間能變成產品;三是風險投資帶來的不同技術軌道、路徑的競爭迫使大公司改變創新戰略,加快技術創新。
3.2模式的特征
(1)投資機構及相關組織、個人成為創新資源配置、創新成果價值實現的中心環節。金融投資機構在創新體系中的作用發生了重大轉變,由創新外圍的支撐服務發展到創新方向的確定、創新載體的挑選、創新環節的控制管理、創新價值的實現與退出等等,由間接支持到直接參與,金融投資服務從單一的一般性金融服務發展到投資、擔保、管理與會計咨詢服務、技術產權交易、上市包裝咨詢、證券投資等健全的服務體系,成為區域創新的調控者和價值實現者。
(2)技術創新者個人的地位空前提高。技術創新個人不再單純是創新機構—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的雇員,在投資主導性模式中,創新成果往往股權化,創新者個人因而也成為企業投資人與經營者;創新者的收益也并不僅僅是工資性收人,風險企業普遍采用了股票期權的分配機制。
(3)企業創新功能進一步增強。風險投資催生了一大批新型創新機構和創業者,尤其是中小企業快速發展,并在區域創新體系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許多創新創業人員加人到創新主體的行列,極大豐富了創新的主體構成,進一步增強了企業的創新功能,并逐步改變大企業在區域創新體系中的支配地位。
(4)催生企業新的競爭模式。投資主導型創新體系模式通過社會資本的快速聚集和創新資源的快速聚集,形成了強大的創新優勢和競爭優勢。通過技術的鎖定效應,形成了對技術標準、市場的壟斷和控制,進而通過技術標準控制下游產品的加工制造,形成了全新的企業競爭新模式。
[關鍵詞]醫藥產業集群;歐美;印度;啟示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4)17-0087-02
醫藥產業集群即是為共享專業化的基礎設施,勞動力市場和服務,同時共同面對機遇,挑戰和危機,從而建立積極的商業交流和對話的渠道,在地理上有界定又集中的一些相似、相關、互為補充的醫藥企業[1]。歐美地區的醫藥產業集群發展時間長、成果豐厚,現已形成一些頗具代表性的明星產業集群。如,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生技河”、波士頓的“基因城”[2]。成功的醫藥產業集群在發展過程上有一定共性,因而對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醫藥產業集群有一定借鑒意義。而同為發展中國家的印度與中國在人口、經濟等方面情況類似,所以其醫藥產業集群的發展經驗對近期中國醫藥產業集群的發展有一定指導意義[3]。本文將以歐美及印度醫藥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為例,對醫藥產業集群蓬勃發展的原因及該地區醫藥產業集群建設經驗的啟示作一綜述。
1明星醫藥產業集群的共性
1.1一流的研究機構
雖然實力雄厚的化學工業為醫藥產業集群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但化學工業的實力并不是醫藥產業集群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該集群形成與發展首要因素之一是代表軟實力的一流的學術研究機構。因為快速而批量的供應掌握高新技術的人才對于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順利發展至關重要[4],所以各醫藥產業集群選址都將人才池的大小作為主要考慮因素[5]。如,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生技河”,波士頓“基因城”?!吧己印睋碛械聡蠲芗娜瞬偶夹g網絡,包括53所大學、11家馬克斯―普蘭克學院研究所、13家夫瑯久費學院研究所等研究機構[6]。波士頓“基因城”中更是包括了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兩所美國頂級高校[2]??梢娙瞬旁卺t藥產業集群成長中的重要作用。同時,一流的研究機構更是知識外溢的基礎及醫藥產業集群利潤的保證。所謂知識外溢是指包括信息、技術、管理經驗在內的各種知識通過交易或非交易的方式流出原先擁有知識的主體,包括租金外溢和純知識外溢兩部分。知識外溢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的同時也促進了醫藥產業集群的發展。綜上可見一流的研究機構在醫藥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2風險投資的支持
技術若想轉換成產業需要強大的資金支持,風險投資不僅為醫藥產業集群的發展提供了資金也為其規避了風險[4]。許多生物醫藥企業的創始人曾聘請相關的管理人員負責日常操作,但由于相關人員無法承擔日益增大的風險,因而這種模式不適合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所以他們將部分風險轉移至企業外部以便更好工作,就此與日益發展的風險投資機構一拍即合??梢哉f勇于冒險的風險資本家是生物醫藥企業起步的關鍵。所以英國劍橋大學雖然是DNA研究的先驅,但是全球第一家生物技術企業卻創建于擁有世界上最佳風險投資環境的硅谷,而美國新創生物技術企業也正逐漸從以紐約為代表的傳統制藥中心向風險資本集聚的舊金山地區轉移[5]。上述現象充分說明了風險投資的重要作用。
1.3領軍企業與新創企業
領軍企業在將一流研究機構周圍的新創企業向醫藥產業集群轉化的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4],其可于所處地區產生強大的規模效應,以吸引大量的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加速醫藥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穩定發展。作為明星醫藥產業集群之一的丹麥―瑞典“生物谷”便擁有大量的龍頭企業,如,Novo Nordisk、H.Lundbeck及AstraZeneca。上述企業均擁有很長的歷史,也為“生物谷”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7]。與領軍企業不同,新創生物技術企業的數目代表了一個醫藥產業集群活力。且與領軍企業相比,新創生物技術企業由于規模較小、興起時間短,所以擁有更強的創造力和可塑性,對市場需求的變化也更為敏感。創造力可以轉化為規模,但規模卻局限了創造力的提升。因此,近年來許多領軍企業不再追求擴大規模,反而于不斷削減規模的過程中加強與新創企業的合作,以求在學術領域始終保持著創造力和敏捷性[4]。綜上,可見領軍企業和新創企業雖各有特點但在醫藥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對中國醫藥產業集群的借鑒意義
2.1利用市場的調節作用
歐美等地政府極少干預醫藥產業集群的發展。其雖然提供相當的優惠政策,但很少再給予資金上的支持。因此,歐美醫藥產業集群的資金主要來源于市場,并受這只看不見的手調節[8]。而中國醫藥產業集群的資金支持主要來自政府,但目前政府在醫藥領域總投入不足,所以用于生物醫藥研發領域的資金遠不能滿足其發展的需求。而且生物醫藥的研發風險高、投入大、周期長,中國現階段的發展情況不能支持政府承擔如此大的風險和長時間資金的投入。所以,中國的醫藥產業集群要想迅速崛起就必須加大與市場的聯系,以利用其充裕的資金,并接受市場需求的調節。此外,中國財政部門也應注重風險投資機構的建設。從歐美醫藥產業集群的發展歷程可知,風險投資機構幫助醫藥產業集群獲得大量資金并規避風險以便研究人員可以更好地專注于工作。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保守有余、冒險不足,因此現階段風險投資行業的發展不盡如人意,需要政府大力扶植以達到支持醫藥產業發展盡快形成集群的目的。
2.2加強研究機構與企業的聯系
歐美地區成功的醫藥產業集群比比皆是,但依然存在少數的失敗案例。意大利倫巴迪地區醫藥產業集群的教訓值得我們在發展具有本國特色醫藥產業集群過程中吸取。意大利以米蘭為中心的倫巴迪地區是意大利生命科學研發最為集中的地區。1979―1996年該地區獲得的歐洲專利辦公室的專利授權達到整個意大利的43.9%。但該地區最終并未發展成類似美國波士頓“基因城”的明星醫藥產業集群。除了其研發水平不具備國際競爭力外,落后的校企關系是其發展的極大阻力。醫藥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該地區各高校并沒有做好準備與企業相聯合,60%以上的高校甚至沒有標準的成果轉化合同,造成兩者間聯系多在個人之間而不是機構之間[7]。知識無法轉化成產品成為該地區未發展成醫藥產業集群的根本原因。所以,中國的醫藥產業集群在建設過程中應當加強研究機構與企業的聯系,以便將知識現實化、具體化成相應產品投入市場,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2.3依據國情量體裁衣
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印度與中國在人口、經濟等方面情況相似。印度政府經過一系列的探索在技術不如歐美的情況下找到了一條適合本國醫藥產業集群發展的道路。印度醫藥產業集群以仿制藥品,接受外包和委托加工為主。據其海關統計顯示,印度每年出口的藥品大部分為非專利藥,2000年其非專利藥出口額已達16億美元,而大批即將到期的專利更為印度醫藥產業集群此種發展方式提供了新契機[3]。接受委托加工可于過程中學習并掌握先進的制藥技術,在仿制的基礎上求創新,求突破,有利于醫藥產業集群的建設和發展。同時印度在吸引外資過程中并不盲目,其更注重來自于與自己國家文化聯系緊密地區的投資。此舉大大減輕了文化差異帶來的不便,并加強了國家和國家的聯系,可謂一舉多得。由此可見,在技術落后的情況下依據國情量體裁衣依然可以找到適合本國醫藥產業集群發展的道路。
3結論
醫藥產業集群的發展可以給國家和地區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很多國家和地區深受其益。如,歐美,印度。但醫藥產業的發展具有高風險,高投入,周期長等不利因素,因而要想做成真正明星醫藥產業集群獲得相應經濟利益需要的不僅是一流的研究機構、相關企業及強大的資金支持,更需要依據國情量體裁衣做好相應的規劃?,F今,如何合理借鑒別國發展經驗,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同時走出屬于自己的道路仍是我們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參考文獻:
[1]張晉之,徐懷伏.中國醫藥產業集群發展的競爭策略初探[J].現代經濟:現代物業下半月,2008,6(10):151-152.
[2]連桂玉,楊莉,陳玉文.我國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建設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8).
[3]王少禮.印度醫藥產業發展經驗可資借鑒[J].中國藥業,2006,15(5):40-41.
[4]吳曉雋,高汝熹,楊舟.美國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模式,特點及啟示[J].中國科技論壇,2008,1(1):132-135.
[5]王芳,曹陽,張文杰.美國加州地區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發展特點及借鑒意義[J].中國醫藥技術經濟與管理,2009,3(10):53-59.
[6]馬超,王金輝.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醫藥產業集群經驗及對黑龍江省的啟示[J].學術交流,2007(2):117-120.
一、論文名稱、課題來源、選題依據
課題來源:單位自擬課題或省政府下達的研究課題
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是企業技術創新決策的前提和依據。通過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可以使企業對未來的技術發展水平及其變化趨勢有正確的把握,從而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以減少技術創新決策過程中的主觀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確把握技術創新發展方向的前提下,企業的技術創新工作才能沿著正確方向開展,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才能得到不斷加強。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商業中,企業的技術創新決定著企業生存和發展、前途與命運,為了確保技術創新工作的正確性,企業對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現有的技術創新預測方法可分為趨勢外推法、相關分析法和專家預測法三大類。
(1)趨勢外推法。指利用過去和現在的技術、經濟信息,分析技術發展趨勢和規律,在分析判斷這些趨勢和規律將繼續的前提下,將過去和現在的趨勢向未來推演。生長曲線法是趨勢外推法中的一種應用較為廣泛的技術創新預測方法,美國生物學家和人口統計學家raymondpearl提出的pearl曲線(數學模型為:y=l∕[1+a?exp(-b·t)])及英國數學家和統計學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線(數學模型為:y=l·exp(-b·t))皆屬于生長曲線,其預測值y為技術性能指標,t為時間自變量,l、a、b皆為常數。ridenour模型也屬于生長曲線預測法,但它假定新技術的成長速度與熟悉該項技術的人數成正比,主要適用于新技術、新產品的擴散預測。
(2)相關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條件、參數、因果關系數據和其他信息,建立預測對象與影響因素的因果關系模型,預測技術的發展變化。相關分析法認為,一種技術性能的改進或其應用的擴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關的,這樣,通過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對該項技術進行預測。相關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幾種:導前-滯后相關分析、技術進步與經驗積累的相關分析、技術信息與人員數等因素的相關分析及目標與手段的相關分析等方法。
(3)專家預測法。以專家意見作為信息來源,通過系統的調查、征詢專家的意見,分析和整理出預測結果。專家預測法主要有:專家個人判斷法、專家會議法、頭腦風暴法及德爾菲法等,其中,德爾菲法吸收了前幾種專家預測法的長處,避免了其缺點,被認為是技術預測中最有效的專家預測法。
趨勢外推法的預測數據只能為縱向數據,在進行產品技術創新預測時,只能利用過去的產品技術性能這一個指標來預測它的隨時間的發展趨勢,并不涉及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的科技、經濟、產業、市場、社會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現代商業經濟中,對于產品技術發展的預測不能簡單地歸結為產品過去技術性能指標按時間的進展來類推,而應系統綜合地考慮現代商業中其他因素對企業產品技術創新的深刻影響。相關分析法盡管可同時按橫向數據和縱向數據來進行預測,但由于它是利用過去的歷史數據中的某些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的因素求出的具體的回歸預測式,而所得到的回歸預測模型往往只能考慮少數幾種主要影響因素,略去了許多未考慮的因素,所以,所建模型對實際問題的表達能力也不夠準確,預測結果與實際的符合程度也有較大偏差。專家預測法是一種定性預測方法,依靠的是預測者的知識和經驗,往往帶有主觀性,難以滿足企業對技術創新預測準確度的要求。以上這些技術創新預測技術和方法為企業技術創新工作的開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為企業技術創新的預測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但在新的經濟和市場環境下,技術創新預測的方法和技術應有新的豐富和發展,以克服自身的不足,更進一步適應時展的需要,為企業的技術創新工作的開展和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提供先進的基礎理論和技術方法。
目前,在我國企業技術創新評估中,一般只考慮如下四個方面的因素:(1)技術的先進性、可行性、連續性;(2)經濟效果;(3)社會效果;(4)風險性,在對此四方面內容逐個分析后,再作綜合評估。在綜合評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delphi法(專家法)、ahp法(層次分析法)、模糊評估法、決策樹法、戰略方法及各種圖例法等,但技術創新的評估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其中存在著廣泛的非線性、時變性和不確定性,同時,還涉及技術、經濟、管理、社會等諸多復雜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難以滿足企業對技術創新評估科學性的要求。關于技術創新評估的研究,在我國的歷史還不長,無論是指標體系還是評估方法,均處于研究
之中,我們認為目前在企業技術創新評估方面應做的工作是:(1)建立一套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技術創新評估指標體系;(2)建立一種適應于多因素、非線性和不確定性的綜合評估方法。
這種情況下,神經網絡技術就有其特有的優勢,以其并行分布、自組織、自適應、自學習和容錯性等優良性能,可以較好地適應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這類多因素、不確定性和非線性問題,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項目以bp神經網絡作為基于多因素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構建的基礎,bp神經網絡由輸入層、隱含層和輸出層構成,各層的神經元數目不同,由正向傳播和反向傳播組成,在進行產品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時,從輸入層輸入影響產品技術創新預測值和評估值的n個因素信息,經隱含層處理后傳入輸出層,其輸出值y即為產品技術創新技術性能指標的預測值或產品技術創新的評估值。這種n個因素指標的設置,考慮了概括性和動態性,力求全面、客觀地反映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發展的主要因素和導致產品個體差異的主要因素,盡管是黑匣子式的預測和評估,但事實證明它自身的強大學習能力可將需考慮的多種因素的數據進行融合,輸出一個經非線性變換后較為精確的預測值和評估值。
據文獻查閱,雖然在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的現有原理和方法的改進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獻[08]、[09]、[11]等,但尚未發現將神經網絡應用于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方面的研究,在當前產品的市場壽命周期不斷縮短、要求企業不斷推出新產品的經濟條件下,以神經網絡為基礎來建立產品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模型,是對技術創新定量預測和評估方法的有益補充和完善。
三、論文預期成果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本項目研究的理論意義表現在:(1)探索新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技術,豐富和完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方法體系;(2)將神經網絡技術引入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有利于推動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方法的發展。
本項目研究的應用價值體現在:(1)提供一種基于多因素的技術創新定量預測技術,有利于提高預測的正確性;(2)提供一種基于bp神經網絡的綜合評估方法,有利于提高評估的科學性;(3)為企業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論和實用技術。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以bp神經網絡模型為基礎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并建立科學的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及設計相應的模型計算方法,結合企業的具體實際,對指標和模型體系進行實證分析,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水平和實用價值。
1、影響企業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佑的相關指標體系確定及其量化和規范化。從企業的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兩個方面入手,密切結合電子商務和知識經濟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系統綜合地分析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的各相關因素,建立科學的企業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并研究其量化和規范化的原則及方法。
2、影響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各相關指標的相對權重確定。影響技術創新發展和變化各相關因素在輸入預測和評估模型時,需要一組決定其相對重要性的初始權重,權重的確定需要基本的原則作支持。
3、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研究。根據技術創新預測的特點,以bp神經網絡為基礎,構建基于多因素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
4、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計算方法設計。根據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的基本特點,設計其相應的計算方法。
5、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學習樣本設計。根據相關的歷史資料,構建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的學習樣本,對預測和評估模型進行自學習和訓練,使模型適合實際情況。
6、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技術的實證研究。以一般企業的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工作為背景,對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技術進行實證研究。
1、建立一套基于電子商務和知識經濟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目前,在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方面,一種是采用傳統的指標體系,另一種是采用國外先進國家的指標體系,如何結合我國實際當前經濟形勢,參考國外先進發達國家的研究工作,建立一套適合于我國企業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此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這是一項創新。
2、研究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及其計算方法。神經網絡技術具有并行分布處理、自學習、自組織、自適應和容錯性等優良性能,能較好地處理基于多因素、非線性和不確定性預測和評估的現實問題,本項目首次將神經網絡技術引入企業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這也是一項創新。
五、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技術路線的
可行性論證
1、重視系統分析。以系統科學的思想為指導來分析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發展和變化的宏觀因素和微觀因素,并研究影響因素間的內在聯系,確定其相互之間的重要度,探討其量化和規范化的方法,將國外先進國家的研究成果與我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建立我國企業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的指標體系。
2、重視案例研究。從國內外技術創新預測與決策成功和失敗的案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歸納和總結出具有共性的東西,探索技術創新預測與宏觀因素與微觀因素之間的內在關系。
3、采用先簡單后復雜的研究方法。對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的研究,先從某一行業出發,定義模型的基本輸入因素,然后,逐步擴展,逐步增加模型的復雜度。
4、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將研究工作與具體企業的技術創新實際相結合,進行實證研究,在實踐中豐富和完善,研究出具有科學性和實用性的成果。
六、開展研究已具備的條件、可能遇到的困難與問題及解決措施
本人長期從事市場營銷和技術創新方面的研究工作,編寫出版了《現代市場營銷學》和《現代企業管理學》等有關著作,發表了“企業技術創新與營銷管理創新”、“企業技術創新與營銷組織創新”及“企業技術創新與營銷觀念創新”等與技術創新相關的學術研究論文,對企業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也從事過企業產品技術創新方面的策劃和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與許多企業有密切的合作關系,同時,對神經網絡技術也進行過專門的學習和研究,所以,本項目研究的理論基礎、技術基礎及實驗場所已基本具備,能順利完成本課題的研究,取得預期的研究成果。
七、論文研究的進展計劃
2003.07-2003.09:完成論文開題。
2003.09-2003.11: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發展的指標體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規范化。
2003.11-2004.01: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的構建。
2004.01-2004.03: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計算方法研究。
2004.03-2004.04: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體系的實證研究。
2004.04-2004.06:完成論文寫作、修改定稿,準備答辯。
[01]傅家驥、仝允桓等.技術創新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02]吳貴生.技術創新管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03]柳卸林.企業技術創新管理.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04]趙志、陳邦設等.產品創新過程管理模式的基本問題研究.管理科學學報.2000/2.
[05]王亞民、朱榮林.風險投資項目ecv評估指標與決策模型研究.風險投資.2002/6
[06]趙中奇、王浣塵、潘德惠.隨機控制的極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資決策中的應用.控制與決策.2002/6
[07]夏清泉、凌婕.風險投資理論和政策研究.國際商務研究.2002/5
[08]陳勁、龔焱等.技術創新信息源新探.中國軟科學.2001/1.pp86-88
[09]嚴太華、張龍.風險投資評估決策方法初探.經濟問題.2002/1
[10]蘇永江、李湛.風險投資決策問題的系統分析.學術研究.2001/4
<11>孫冰.企業產品開發的評價模型及方法研究.中國管理科學.2002/4
[12]諸克軍、楊久西、匡益軍.基于人工神經網絡的石油勘探有利性綜合評價.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2/4
[13]楊力.基干bp神經網絡的城市房屋租賃估價系統設計.中國管理科學.2002/4
[14]楊國棟、賈成前.高速公路復墾土地適宜性評價的bp神經網絡模型.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2/4
[15]樓文高.基于人工神經網絡的三江平原土壤質量綜合評價與預測模型.中國管理科學.2002/1
[16]胥悅紅、顧培亮.基于bp神經網絡的產品成本預測.管理工程學報.2000/4
[17]陳新輝、喬忠.基于tsa-bp神經網絡的企業產品市場占有率預測模型.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0/5
[18]劉育新.技術預測的過程與常用方法.中國軟科學.1998/3
[19]溫小霓、趙瑋.市場需求與統計預測.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0/5
[20]朱振中.模糊理論在新產品開發中的應用.科學管理研究.2000/6
[21]kimb.clark&takahirofuj
imoto.productdevelopmentperformance–strategy、organizationandmanagementinindustry.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boson1993
[22]gobelidh,browndj.improvingtheprocessofproductinnovation.research,technologymanagement,1993.36(2):46-49
[23]simonj.towner.fourwaystoacceleratenewproductdevelopment.longrangplanning1994.27(2):57-65
[24]abdulali,etal.productinnovationandentrystrategy.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1995.12(12):54-69
[25]ericvinhippel.thesourcesofinnovati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88
[26]shtuba,zimermany.aneural-network-basedapproachforestimatingthecostofassembly.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1993.32:189-207
[27]wee-liangtan,dattarreyag.allampalli,investmentcriteriaofsingaporecapitalists,1997internationalcouncilforsmallbusiness,sanfrancisco,california,june1997
[28]michaelhenos,theroadtoventurefinancing:guidelinesforentrepreneuts,r&dstraregistmagazine,summer1991
[29]chowgc,thelargrangemethodofoptimizationwithapplicationstoportfoliandinvestmentdecisions.jofeconomicdymamicsandcontrol1996
[30]jensen,r..informationcostandinnovationadoptionpolicies,managementscience.vol.34,no.2,feb,1988
課題來源:單位自擬課題或省政府下達的研究課題
選題依據:
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是企業技術創新決策的前提和依據。通過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 可以使企業對未來的技術發展水平及其變化趨勢有正確的把握, 從而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 以減少技術創新決策過程中的主觀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確把握技術創新發展方向的前提下, 企業的技術創新工作才能沿著正確方向開展,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才能得到不斷加強。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商業中, 企業的技術創新決定著企業生存和發展、前途與命運, 為了確保技術創新工作的正確性,企業對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現有的技術創新預測方法可分為趨勢外推法、相關分析法和專家預測法三大類。
(1)趨勢外推法。指利用過去和現在的技術、經濟信息, 分析技術發展趨勢和規律, 在分析判斷這些趨勢和規律將繼續的前提下, 將過去和現在的趨勢向未來推演。生長曲線法是趨勢外推法中的一種應用較為廣泛的技術創新預測方法,美國生物學家和人口統計學家raymond pearl提出的pearl曲線(數學模型為: y=l∕[1+a?exp(-b·t)] )及英國數學家和統計學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線(數學模型為: y=l·exp(-b·t))皆屬于生長曲線, 其預測值y為技術性能指標, t為時間自變量, l、a、b皆為常數。ridenour模型也屬于生長曲線預測法, 但它假定新技術的成長速度與熟悉該項技術的人數成正比, 主要適用于新技術、新產品的擴散預測。
(2)相關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條件、參數、因果關系數據和其他信息, 建立預測對象與影響因素的因果關系模型, 預測技術的發展變化。相關分析法認為, 一種技術性能的改進或其應用的擴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關的, 這樣, 通過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對該項技術進行預測。相關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導前-滯后相關分析、技術進步與經驗積累的相關分析、技術信息與人員數等因素的相關分析及目標與手段的相關分析等方法。
(3)專家預測法。以專家意見作為信息來源, 通過系統的調查、征詢專家的意見, 分析和整理出預測結果。專家預測法主要有: 專家個人判斷法、專家會議法、頭腦風暴法及德爾菲法等, 其中, 德爾菲法吸收了前幾種專家預測法的長處, 避免了其缺點, 被認為是技術預測中最有效的專家預測法。
趨勢外推法的預測數據只能為縱向數據, 在進行產品技術創新預測時, 只能利用過去的產品技術性能這一個指標來預測它的隨時間的發展趨勢, 并不涉及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的科技、經濟、產業、市場、社會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現代商業經濟中, 對于產品技術發展的預測不能簡單地歸結為產品過去技術性能指標按時間的進展來類推, 而應系統綜合地考慮現代商業中其他因素對企業產品技術創新的深刻影響。相關分析法盡管可同時按橫向數據和縱向數據來進行預測, 但由于它是利用過去的歷史數據中的某些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的因素求出的具體的回歸預測式, 而所得到的回歸預測模型往往只能考慮少數幾種主要影響因素, 略去了許多未考慮的因素, 所以, 所建模型對實際問題的表達能力也不夠準確, 預測結果與實際的符合程度也有較大偏差。專家預測法是一種定性預測方法,依靠的是預測者的知識和經驗, 往往帶有主觀性, 難以滿足企業對技術創新預測準確度的要求。以上這些技術創新預測技術和方法為企業技術創新工作的開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為企業技術創新的預測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 但在新的經濟和市場環境下, 技術創新預測的方法和技術應有新的豐富和發展, 以克服自身的不足, 更進一步適應時展的需要, 為企業的技術創新工作的開展和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提供先進的基礎理論和技術方法。
目前,在我國企業技術創新評估中, 一般只考慮如下四個方面的因素: (1) 技術的先進性、可行性、連續性; (2) 經濟效果; (3) 社會效果; (4) 風險性, 在對此四方面內容逐個分析后, 再作綜合評估。在綜合評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 delphi法(專家法)、ahp法(層次分析法)、模糊評估法、決策樹法、戰略方法及各種圖例法等, 但技術創新的評估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 其中存在著廣泛的非線性、時變性和不確定性, 同時, 還涉及技術、經濟、管理、社會等諸多復雜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 難以滿足企業對技術創新評估科學性的要求。關于技術創新評估的研究, 在我國的歷史還不長, 無論是指標體系還是評估方法, 均處于研究之中, 我們認為目前在企業技術創新評估方面應做的工作是: (1) 建立一套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技術創新評估指標體系; (2) 建立一種適應于多因素、非線性和不確定性的綜合評估方法。
這種情況下, 神經網絡技術就有其特有的優勢, 以其并行分布、自組織、自適應、自學習和容錯性等優良性能, 可以較好地適應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這類多因素、不確定性和非線性問題, 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項目以bp神經網絡作為基于多因素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構建的基礎, bp神經網絡由輸入層、隱含層和輸出層構成, 各層的神經元數目不同, 由正向傳播和反向傳播組成, 在進行產品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時, 從輸入層輸入影響產品技術創新預測值和評估值的n個因素信息, 經隱含層處理后傳入輸出層, 其輸出值y即為產品技術創新技術性能指標的預測值或產品技術創新的評估值。這種n個因素指標的設置, 考慮了概括性和動態性, 力求全面、客觀地反映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發展的主要因素和導致產品個體差異的主要因素, 盡管是黑匣子式的預測和評估, 但事實證明它自身的強大學習能力可將需考慮的多種因素的數據進行融合, 輸出一個經非線性變換后較為精確的預測值和評估值。
據文獻查閱, 雖然在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的現有原理和方法的改進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獻[08]、[09]、[11]等, 但尚未發現將神經網絡應用于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方面的研究, 在當前產品的市場壽命周期不斷縮短、要求企業不斷推出新產品的經濟條件下, 以神經網絡為基礎來建立產品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模型, 是對技術創新定量預測和評估方法的有益補充和完善。
三、論文預期成果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本項目研究的理論意義表現在: (1) 探索新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技術, 豐富和完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方法體系; (2) 將神經網絡技術引入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 有利于推動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方法的發展。
本項目研究的應用價值體現在: (1) 提供一種基于多因素的技術創新定量預測技術, 有利于提高預測的正確性; (2)提供一種基于bp神經網絡的綜合評估方法, 有利于提高評估的科學性; (3) 為企業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論和實用技術。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研究目標:
以bp神經網絡模型為基礎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 并建立科學的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及設計相應的模型計算方法, 結合企業的具體實際, 對指標和模型體系進行實證分析, 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水平和實用價值。
研究內容:
1、影響企業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佑的相關指標體系確定及其量化和規范化。從企業的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兩個方面入手, 密切結合電子商務和知識經濟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 系統綜合地分析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的各相關因素, 建立科學的企業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 并研究其量化和規范化的原則及方法。
2、影響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各相關指標的相對權重確定。影響技術創新發展和變化各相關因素在輸入預測和評估模型時, 需要一組決定其相對重要性的初始權重, 權重的確定需要基本的原則作支持。
3、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研究。 根據技術創新預測的特點, 以bp神經網絡為基礎, 構建基于多因素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
4、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計算方法設計。根據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的基本特點, 設計其相應的計算方法。
5、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學習樣本設計。根據相關的歷史資料, 構建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的學習樣本, 對預測和評估模型進行自學習和訓練, 使模型適合實際情況。
6、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技術的實證研究。以一般企業的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工作為背景, 對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技術進行實證研究。
創新點:
1、建立一套基于電子商務和知識經濟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目前,在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方面, 一種是采用傳統的指標體系, 另一種是采用國外先進國家的指標體系, 如何結合我國實際當前經濟形勢, 參考國外先進發達國家的研究工作, 建立一套適合于我國企業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 此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 這是一項創新。
2、研究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及其計算方法。神經網絡技術具有并行分布處理、自學習、自組織、自適應和容錯性等優良性能, 能較好地處理基于多因素、非線性和不確定性預測和評估的現實問題, 本項目首次將神經網絡技術引入企業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 這也是一項創新。
五、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技術路線的可行性論證
1、重視系統分析。以系統科學的思想為指導來分析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發展和變化的宏觀因素和微觀因素, 并研究影響因素間的內在聯系, 確定其相互之間的重要度, 探討其量化和規范化的方法, 將國外先進國家的研究成果與我國具體實際相結合, 建立我國企業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的指標體系。
2、重視案例研究。從國內外技術創新預測與決策成功和失敗的案例中, 發現問題、分析問題, 歸納和總結出具有共性的東西, 探索技術創新預測與宏觀因素與微觀因素之間的內在關系。
3、采用先簡單后復雜的研究方法。對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的研究, 先從某一行業出發, 定義模型的基本輸入因素, 然后, 逐步擴展, 逐步增加模型的復雜度。
4、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將研究工作與具體企業的技術創新實際相結合, 進行實證研究, 在實踐中豐富和完善, 研究出具有科學性和實用性的成果。
六、開展研究已具備的條件、可能遇到的困難與問題及解決措施
本人長期從事市場營銷和技術創新方面的研究工作, 編寫出版了《現代市場營銷學》和《現代企業管理學》等有關著作, 發表了“企業技術創新與營銷管理創新”、“企業技術創新與營銷組織創新”及“企業技術創新與營銷觀念創新”等與技術創新相關的學術研究論文, 對企業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有一定的理論基礎, 也從事過企業產品技術創新方面的策劃和研究工作, 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 與許多企業有密切的合作關系, 同時, 對神經網絡技術也進行過專門的學習和研究, 所以, 本項目研究的理論基礎、技術基礎及實驗場所已基本具備, 能順利完成本課題的研究, 取得預期的研究成果。
七、論文研究的進展計劃
xx.07-xx.09:完成論文開題。
xx.09-xx.11: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發展的指標體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規范化。
xx.11-xx.01: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的構建。
xx.01-xx.03: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計算方法研究。
xx.03-xx.04: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體系的實證研究。
xx.04-xx.06:完成論文寫作、修改定稿,準備答辯。
主要參考文獻:
[01] 傅家驥、仝允桓等. 技術創新學.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8
[02] 吳貴生. 技術創新管理.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xx
[03] 柳卸林. 企業技術創新管理. 北京: 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7
[04] 趙志、陳邦設等. 產品創新過程管理模式的基本問題研究. 管理科學學報. xx/2.
[05] 王亞民、朱榮林. 風險投資項目ecv評估指標與決策模型研究. 風險投資. xx/6
[06] 趙中奇、王浣塵、潘德惠. 隨機控制的極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資決策中的應用. 控制與決策. xx/6
[07] 夏清泉、凌婕. 風險投資理論和政策研究. 國際商務研究. xx/5
[08] 陳勁、龔焱等. 技術創新信息源新探. 中國軟科學. xx/1. pp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