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9 04:04:4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化學元素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5年以后,即1826年,在法國的蒙彼利埃有一位名叫巴拉德的青年,大學畢業后便在藥學??茖W?;瘜W系實驗室里當一名助手。他是一位好學上進的青年,在工作之余還興致勃勃地進行著從海藻中提取碘的試驗。這位年僅23歲的巴拉德,小心翼翼地把海藻先燒成灰粉,然后用熱水浸取,再通入氯氣,不久便得到了紫黑色的碘的結晶體??墒?,仔細一看,在被提取后的母液底部,還沉積著一層深褐色的液體,并且不時地散發出刺鼻的臭味來。
這層深褐色的液體到底是什么呢?巴拉德決定弄個水落石出。于是,他又對這些液體進行試驗。經過幾晝夜的反復試驗,巴拉德發現這些液體能夠與許多金屬化合,在47℃時沸騰。
最后,巴拉德終于發現這些深褐色的液體是一種還沒有被發現的新化學元素,并把它取名為“muride”(在拉丁文中是“鹽水”的意思)――就是現在的溴元素。巴拉德把這一發現立即向法蘭西科學院報告,科學院委員會經過討論研究把它改名為“溴”(在希臘文中是“惡臭”的意思),還將巴拉德的論文《海藻中的新元素》公開發表。
1826年的一天,德國化學家李比希從《物理和化學年報》中看到這篇論文,仔細閱讀以后,感到十分懊喪。原來.在幾年前,有一家化工廠送來一瓶深褐色的液體(溴),請李比希幫助化驗。李比希匆忙中未作仔細地分析,便貿然確定瓶中的物質是氯化碘,隨手在瓶上貼上一張“氯化碘”的標簽就完事。
就這樣,李比希坐失良機,失去了獲得這一新元素的發現權。錯失機會的李比希由此受到了極大的震動。他深深認識到對待“科學”來不得半點馬虎。他決心以此為鏡子,改正自己的缺點,特地將那瓶貼有“氯化碘”標簽紙的瓶子放在一只他自己稱為“錯誤的玻璃櫥”里,時刻警告自己,不斷從中吸取教訓。
后來,李比希在談到這件往事時,不無感慨地說道:“從那以后,除非有十分可靠的實驗作為依據,否則我再也不憑空杜撰理論了?!闭驗槿绱?,李比希在后來的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和農業化學研究中作出了一系列貢獻。
相關鏈接
溴的價值
溴,99%存在于海洋中,約占海水的0.0065%,人們便叫溴為“海洋元素”?,F今,世界上的溴,大多是從海水中提取來的。
溴是一種深褐色液體,比水重兩倍多,很容易揮發,氣味十分難聞。溴的蒸汽為紅棕色,毒性特別大,人的眼粘膜受到刺激后,常淚流不止。因此,在軍事上,將溴用作催淚劑,制造催淚彈。
溴,還有許多其他方面的用途.不過很少直接使用,一般應用的是溴的化合物。二溴乙烷加到汽油里,能夠提高汽油的防震性能;亞溴酸鈉是一種氧化劑,用在紡織物的退漿、染色、氧化等方面,效果比紅礬和雙氧水優越。溴的有機化合物中,有的有優異的抗氧化性能,具有不燃性,可以用作阻燃劑。在有機化學中,那些溴苯、溴仿、溴萘、溴乙烷等,都是常用的試劑。
溴也是一種貴重的制藥原料。制造金霉素、氯霉素和四環素一類抗菌素都離不開溴;消毒用的紅藥水缺少不了溴;用作鎮靜劑的三澳片含有溴化物。
燈管中充有溴化合物的溴鎢燈。是一種新型的電光源。溴鎢燈通電后鎢絲被加熱,高溫的鎢絲會蒸發出鎢原子,并在溫度較低的燈泡壁處與溴化合成溴化鎢。呈蒸汽狀態的溴化鎢,在溫度較高的燈絲處又分解為溴和鎢。如此不斷循環。大大減少了燈泡的發黑和鎢絲的蒸發。提高了燈泡的光效和壽命,因而溴鎢燈被廣泛用于電影的放映和攝影的照明。
科技短波
我國最大容量移相變壓器研制成功
我國首臺用于出口的最大容量移相變壓器,由保定天威保變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試制成功。試驗數據表明,其性能及技術指標均達國際先進水平。據悉。天威保變為美國西北能源公司研制的這臺350MVA/230kV移相變壓器合同總價594萬美元,將于2008年交貨。
關鍵詞:教學研究;教育觀念;教學理念;教學方法
一、轉變教育觀念就會有做好教學研究之動力
大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例如教師對本科教育目標缺乏清晰的認識等,已不容回避。在這些問題上沒有教育觀念的轉變,就不會有做好教學研究之動力。
1.大學本科教育的目標是培養人才[1-3]
多少年來,中國大多數教師認為“傳道授業解惑”是天經地義的。然而,在社會發展無止境、科學發展無止境、知識無止境、學無止境的大背景下,傳統的教師角色已基本上不適應了,或者說是遠遠不夠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把培養人才作為高等學校的第一職責。在新的教育目標下,教師必須與時俱進,盡快適應角色的轉變。
這個教育觀念的轉變可從國外名牌大學成為大師搖籃中得到啟示[4]。哈佛大學前校長德雷克·博克在《回歸大學之道》一書中總結認為[5],大學的培養目標應該是多方面的,確定了大學本科教育的八個目標應該是:表達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公民意識、適應多元文化的素養、全球化素養、廣泛的興趣、為就業做準備。
2.大學教師對本科教育的態度至關重要
教師是大學本科實現教育目標的身體力行者。我國大學教育已經由精英教育過渡到了大眾教育階段,現在的大學教育應該是“以學生為主”,應著眼于社會和個人的發展需要、著眼于學生能力和智慧的培養、著眼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再則,課程改革的可能空間和限制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蘊含于教師文化之中,教師文化(包括價值取向、教學文化、師德文化等方面)為它們提供了總的框架。我們認為,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是教育改革成功的關鍵。
倘若不進行這樣一種教育觀念的轉變,那就會出現諸如教師承擔過多的科研和校外咨詢任務,忽視教學和學生,使教學過于簡單化;感受不到必須不斷尋求更新、更好的教育方法的壓力,也就體會不到應該盡可能提高教育質量的緊迫性。
二、提升教學理念就會有做好教學研究之策略
教學理念是指人們對教學和學習活動內在規律的認識的集中體現,同時也是人們對教學活動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態度和觀念,是人們從事教學活動的信念。明確表達的教學理念對教學活動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1.提倡高校教師先要當教育家再當科學家
大學里的科學家與科學院系統的科學家是有所不同的。身處高校,教師除了搞科研以外,首要任務就是培養人才。中國近代力學之父錢偉長認為:“大學教育的過程,就是必須要把一個需要教師才能獲得知識的人,通過幾年學習, 其畢業時培養成不需要教師也能獲得知識、無師自通的人。換言之,大學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 是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盵6]這就是說,大學教師首先要當好教育家,完成培養好人才的任務。
美國著名的物理學家、1965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費曼(Richard Feynman1)不僅是物理學家而且是教育家。在獲得的諸多獎項中,費曼特別感到自豪的是1972年獲得的奧爾斯特教育獎章[7]。復旦大學前校長謝希德教授是享譽海內外的著名固體物理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她去世后新民晚報的紀念文章稱“她首先是教育家其次是科學家”贏得了眾人的仰慕。
2.提倡高校教師要科研和教學兩只翅膀都硬起來
在高等學校里必須是兩個中心一支隊伍,教學必須與科研結合,教學不能和科研分家。教學沒有科研作為底蘊,就是一種沒有觀點的教學,沒有靈魂的教育[6]。
為此,我們提倡大學教師“讓教學和科研兩只翅膀都硬起來”的理念[8]。認為忽視教學的教師不是一名好教師;不搞科研的教師,不會是一名優秀教師。教學和科研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9]。
3.提倡要把教學研究當做科學研究那樣重視
教學研究猶如科學研究一樣,要有理論性、科學性、前沿性、應用性和示范性。歸根結底,是要有創新性,即:我們應該研究什么,我們能研究什么,我們研究的特點是什么,要表現出研究課題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結論。因此,教學研究立題和研究方法很重要,要把它升華到一定的理論層面。
三、改變教學方法就會有做好教學研究之效果
周遠清在首屆“中國大學教學論壇”上講到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時說:“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問題著手。一是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二是教學方法改革與創新的問題。”他提倡“開展一次教學方法的大改革”,認為“如果教學方法不來一次大的改革,我覺得中國的高等教育想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創新思維的人才是比較困難的?!盵10] 教學方法的改革不光是個技術問題,不能只被作為實現教學目的或完成教學任務的手段,事實上,教學方法本身也具有教育功能,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和正確運用教學方法,有助于發揮大學課程的綜合教育功能,尤其是德育功能,從而促進學生知識、智力和品德等方面的綜合發展,成為既有出色的專業素質,又有良好的道德品質的人[11]。結合教學實際實施教學方法之改變的做法,確實會提高本科教學質量。
1.國家精品課程“無機化學與化學分析”的創建和成效
為了將本科核心課程“無機化學與化學分析”創建成國家精品課程,我們按照“一流的教師梯隊、一流的教學思想、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法、一流的教學設備”去做,把如何凸顯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和科學思維活躍成為本課程創新改革的指導思想。強化精品課程意識,致力于有特色的立體化教材體系建設。主教材歷經10年磨礪,出版了5個版本[12]。到2005年,發展成為包括紙質輔助教材《無機化學與化學分析學習指導》和電子輔助教材《無機化學與化學分析電子教案》在內的立體化教材[13,14],完成了應用化學專業首門基礎課程建設的硬件工程,成為專業發展的支柱。
2.加強合成化學教學,完善化學課程結構
化學課程結構中,要解決專業基礎課和重要的綜合訓練之間的脫節,重視開設“合成化學”是個好辦法。在多年對本科生開設“無機合成化學”課程的教學基礎上,重新研究該課程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內容和方法,合理解決內容的基礎性與先進性、與綜合實驗和研究性實驗的配合、注入科學研究思維的教學方法等關系,同時編寫《無機合成化學簡明教程》[15]。兩年來新教材的使用,使本科生在畢業論文和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金項目研究中激發了學習熱情,增長了想象力,使學生達到從以前的“就這樣做”過渡到了現在的“為什么這樣做”的目的,大部分學生都有了較高水平的研究論文和專利。
3.將一門理科基礎課程建設成通識教育核心課程
在論述通識教育中應充滿專業知識元素、化學是自然學科的中心學科、“化學與社會發展”課程的內容最能體現文化素質教育等之后,提出了應把“化學與社會發展”課程建設成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觀點[16]。出版了《化學·社會·能源》教材[17],作為鞏固、提高該課程質量的保證。
4.教學方法的探索和實踐
所謂體現教學方法本身的教育功能,就是要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完成《化學專業教學基本內容》中指出的“本科教學不只是傳授知識(基礎的、前沿的),更要傳授獲取知識的方法和思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科學品質,使學生具備潛在的發展能力和基礎(繼續學習的能力、表述和應用知識的能力、發展和創造知識的能力)”這一指導思想。實踐中,在《無機化學與化學分析學習指導》第二版中[13],增寫了對主教材教授的“指導意見”;提倡大綱式教學方式,追求“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18];提升“元素化學是無機化學的主脈”和“加強元素化學教學是學科發展的需要”等教學理念[19],提倡“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
5.重視化學實驗的訓練
實驗教學是實施全面化學教育最有效的教學形式。無機化學實驗既為學好無機化學所必須,也是一名化學家成長的基礎。我們很重視編寫與理論課程配套的實驗教材。課程組在20世紀80年代編寫出版了當時國內無機化學僅有的三本新實驗教科書之一《無機化學實驗》[20]。1998年出版了《無機化學與化學分析實驗》[21]。2011年又編寫出版了新版《無機化學與化學分析實驗》[22]。在“大學化學實驗系統改革”課題組編寫出版的三本《大學化學新實驗》[23-25]中結合科研成果編寫有7個由科研成果轉化的新實驗。實現了從教育規律和教學實踐兩個角度著力實現“1+1﹥2”的設計目標,成為了實施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推動力。
6.重視教學工具書的編寫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信息時代就是知識經濟年代,尤其是學習化學,工具書必不可少。常使用工具書可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有利于后續文獻課的開設。20世紀80年代我們翻譯并出版了前蘇聯的《無機化合物性質手冊》。針對化學元素的不斷增多和實用化學元素周期表的不令人滿意狀況,在學校資助下,先后立項編寫并出版了4個版本的《化學元素周期表》[26-28]。徐光憲教授說:“這是我見到過的最新、最好的周期表,包含的信息量豐富。一定會被化學界同行所接受?!?/p>
綜上所述,要落實“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的精神,就必須提倡高校教師要像做好科學研究那樣去做好教學研究。要做好教學研究就得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提升教學理念和改變教學方法,要按照教育教學規律去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
參考文獻:
[1] 周遠清. 提高質量是教育改革發展的關鍵[J]. 中國大學教學,2011(11):5.
[2] 陳怡. 哈佛大學校長是如何看待本科教育的[J]. 中國大學教學,2010(9):87.
[3] 鄭文. 談蘇格蘭大學本科教學的“以生為本”[J]. 中國大學教學,2010(5):94.
[4] 郝翠屏. 劍橋大學本科教育觀察與啟示[J]. 中國大學教學,2012(8):93.
[5] [美]德雷克·博克. 回歸大學之道[M]. 侯定凱,梁爽,陳瓊瓊譯.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6] 錢偉長. 大學必須拆除教學與科研之間的高墻[J]. 群言,2003(10):16.
[7] [英]約翰·格里賓,瑪麗·格里賓. 迷人的科學風采——費恩曼傳. 江向東譯.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9):61.
[8] 史啟禎. 兩只翅膀都要硬起來[A]//西北大學教育理念文選[C]. 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4:345.
[9] 陳三平,謝鋼,楊奇等. 精品課程建設經驗介紹[J]. 大學化學,2012,27(3):13.
[10] 周遠清. 開展一次教學方法的大改革[J]. 中國大學教學,2009(1):4.
[11] 葉信治. 大學教學方法中的教育功能[J]. 中國大學教學,2012(7):66.
[12] 史啟禎. 無機化學與化學分析[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003,2005,2007,2011.
[13] 高勝利. 無機化學與化學分析學習指導[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011.
[14] 高勝利. 無機化學與化學分析電子教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012.
[15] 高勝利,陳三平. 無機合成化學簡明教程[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16] 陳三平,謝鋼,楊奇等. 如何將一門理科基礎課程建設成通識教育核心課程[M]. 中國大學教學,2010(5):28.
[17] 高勝利,謝鋼,楊奇. 化學·社會·能源[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18] 陳三平,王堯宇,謝鋼等. 教學方法的探索和實踐[J]. 大學化學,2009,24(2):14.
[19] 謝鋼,楊奇,陳三平等. 如何加強和提高元素化學教學[J]. 大學化學,2012,27(5):36.
[20] 高勝利,郭和平. 無機化學實驗[M]. 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
[21] 史啟禎. 無機化學與化學分析實驗[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2] 陳三平,崔斌. 無機化學與化學分析實驗[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3] 大學化學實驗改革課程組. 大學化學新實驗[M].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90.
[24] 大學化學實驗改革課程組. 大學化學新實驗(二)[M]. 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9.
[25] 浙江大學等校. 綜合化學實驗[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6] 高勝利,趙瑞,郎慧云. 化學元素周期表(掛圖)[M]. 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
[27] 高勝利,陳三平,謝鋼. 化學元素周期表(第一版,第二版)[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2006.
關鍵詞 化學;多媒體;實驗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13-0135-02
初中化學是理論知識與實驗并存的一門學科,學生不僅僅要完成理論知識的掌握,還要更好地明了化學中的實驗部分,因為化學中的理論知識完全是靠實驗不斷地驗證得到的。在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精心設計教學模式,將化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驗知識結合起來。初中化學是初三才開設的一門學科,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陌生的。大部分學生都非常重視化學知識,但對于剛接觸的學生來講還不能很好地掌握的,所以如何讓大家以最快的速度接觸,要看教師的教學模式。
在教學模式種類繁多的情況下,教師選擇多媒體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清楚明了地掌握初中化學知識。化學教師巧妙地采用該模式無疑是為學生找到了通向成功的路,也為自己提高教學質量找準了方向以及進行教學更新的工具。
1 多媒體輔助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初中化學知識中有很多化學元素在其中,因為化學元素非常多,所以很多學生感到茫然。很多學生的理解以及記憶能力不是很強,導致他們在進行化學學習時一頭霧水。慢慢因為化學中最基本的知識都掌握不了,從而失去對化學學習的熱情。一些教師對這樣的狀況感到非常的棘手?;瘜W是初中剛剛開始的學科,非常重要,不僅僅是因為在中考的時候會占據一定的分數,在以后的高中生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學科,所以教師非常希望學生對化學知識感興趣,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學習。但是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很難讓學生有一定的學習熱情的,教師單一地講解,學生只能是做一個筆者或者是聽者。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先進的教育技術,運用多媒體的圖文并茂以及聲音特性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多媒體的幫助下,教師將化學知識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在多媒體中更好地認識化學元素以及化學知識,在視覺與大腦神經的作用下打開求知的大門,為學生找到學習化學知識的興趣。
2 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幫助學生理解化學知識
初中化學知識還是比較具有邏輯性的,在化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對于那些化學元素以及化學方程式甚至是一些物質很難理解。在化學知識中,很多物質都不是直接讓學生看到的,這就要求大家在腦海中有一個想象的過程。同時,有些化學實驗部分并不是教學目標中所規定的,于是在教學過程中,因為沒有實驗的部分,導致很多學生就是不理解,教師無論怎么樣用講述法去講解知識,都很難讓大家去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巧用多媒體教學模式來幫助學生理解化學知識。教師可以將那些課程標準中沒有的知識點制作成課件,讓學生通過多媒體的展示更好地明白化學知識。這樣在多媒體的幫助下,學生看到實驗過程,就會明白其中的邏輯關系,也明白化學反應的過程,從而更好地理解化學知識。如講解化學知識,科學家預言未來最理想的燃料是綠色植物,即將植物的秸稈[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化學式為(C6H10O5)n]用適當的催化劑與水作用生成葡萄糖(化學式為C6H12O6),再在催化劑作用下使葡萄糖分解成乙醇和二氧化碳,乙醇即是一種理想的燃料。這樣的實驗題在課標中是沒有的,教師為促進學生的理解,可以運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化學實驗過程,并且通過化學實驗幫助學生寫出化學反應方程式,這樣學生就能更好地完成該化學題,也能更加明了該化學反應的過程。由此可見,在多媒體的展示下,學生更加理解知識點,能更好地掌握化學知識。
3 拓寬知識面,促進學生了解更多的知識
在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知識。但是一節課的時間非常的有限,教師非常希望幫助學生學習一些課外的知識,因為化學知識本身就需要學生知道更多的知識,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不可能幫助學生的,多媒體信息技術連接網絡,可以幫助學生知道更多的知識。為了讓學生了解更多的知識,教師可以每周給出一些題,讓學生自己利用網絡查找,并且解釋為什么。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學生了解更多,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如教師給出一些生活中的題:
根據不同的標準,纖維有多種分類方法,如:①植物纖維;②動物纖維;③天然纖維;④合成纖維。分析指出下列幾種物質應屬于哪類(填序號):
1)棉花和麻是
2)純羊毛絨是
3)滌綸是
4)人造羊毛是
5)滌棉纖維含有
6)尼龍是
核糖是人類生命活動中不可缺少的物質。已知核糖的相對分子質量是150,其中含碳40%,含氫6.7%,其余是氧,則核糖的化學式是 。
海洛因、嗎啡、大麻等都是我國政府明令禁止的。每一個人都應該珍愛生命,拒絕。大麻主要成分的化學式為C21H30O2,它由( )種元素組成,每個分子中含有( )個原子,其中碳元素的質量分數為( )。在空氣中燃燒大麻會產生二氧化碳和水,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人們每天通過攝取食物不斷補充所需要的各種元素,但有時也會攝入某些有害的元素,對下列礦物元素進行分類。
①鎘 ②鉀 ③鐵 ④鈣 ⑤汞 ⑥碘 ⑦鉛 ⑧鎂 ⑨硒 ⑩鋅
1)人體中必需的微量元素 。
2)對人體有害的微量元素 。
教師可以將這些題給學生展示出來,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尋找答案,這樣學生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會學到更多的知識??梢姸嗝襟w信息技術對于學生掌握初中化學知識有一個非常好的促進作用。
4 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掌握化學實驗課程
傳統的化學實驗課,就是教師在課堂上簡答地講解,如果學生不明白操作過程,除了詢問教師,就是要求學生對照書本邊看邊做,實在不會就放在那里混時間。教師看到這樣的局面非常著急,因為化學實驗掌握得不好,直接影響到化學知識的掌握。教師在實驗課堂上可以將多媒體引進其中,讓學生參考多媒體演示來進行全面的實驗操作。同時教師還可以將多個問題展示出來,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和操作,這樣學生不但能操作,還會非常積極地操作,由此展現多媒體技術的魅力。
5 多媒體輔助教學后的教學反饋
在多媒體輔助教學模式下,教師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化學知識。同時教師為了改進教學模式,會針對自己對化學知識的講解全面進行評價,會定時從學生以及家長甚至是同行那里得到一些反饋信息,這些信息可以很好地幫助教師改革自己的教學模式。教學模式的不斷改進才能帶來教學質量的不斷進步。在多媒體輔助教學實施一段時間以后,化學教師針對教學模式需求學生的反饋,從反饋中看到學生對于多媒體信息技術輔助教學還是比較認可的,因為該模式完全打破了傳統的教學理念,采用最新的教學模式,學生非常喜歡。最重要的是這種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的熱情,讓學生更好地學會了化學知識。
6 總結
綜上所述,初中化學教師在課堂上采用多媒體教學模式,不但讓學生對化學知識產生了濃厚的學習熱情,還有效地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質量,使得學生在多媒體輔助下更好地理解和學習化學知識。教師應不斷優化課堂教學,讓學生在多媒體輔助下更好地學習。
參考文獻
[1]李佳穎,陸媛.新課程背景下內隱學習理論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C]//第三屆教學管理與課程建設學術會議論文集,2012.
[2]薛惠玉.在中學教學中開展環境化學教學的研究[C]//科學教育的實踐與探索,2012.
一日本的情況
《舎密開宗》(初篇、天寶八年(1837),宇田川榕蓭)中將硅音譯為“悉里叟母”(silicium的氧化物),但在“160章 珪土”中,將“SiO2”譯為“珪土”。有人誤以為這里的“珪土”是日本原有的詞語,但事實上這個詞是榕蓭新造的。換言之,雖然日本也有人將二氧化硅譯為“石英”或“水晶”,但榕蓭卻將荷蘭語中的Keiaarde(kei是玉石之意,讀音與珪(日文讀kei)相通,aarde是土之意)直譯為“珪土”,由此創造了這個詞。其后的元素名“珪素”就源于“珪土”,但《舎密開宗》中并未出現“珪素”一詞。
文久二年(1862)出版的《舎密局必攜》(上野彥馬著)也沿用《舎密開宗》的譯法,將Si音譯為“悉里叟母”,但對于二氧化硅的譯法,彥馬除“珪土”外,還創造了一種新譯法“珪酸”,距“珪素”又近了一步。
那么,最早使用“珪素”這一元素名的文獻是哪一部呢?慶應三年(1867)竹原平次郎抄譯的《化學入門》(初篇)中“單體區別之表”中的“非金屬之部”中出現了“悉里叟母·珪素·Si”,這是“珪素”首次登場。其后,這一元素名在石黑忠悳翻譯的《化學訓蒙》(1870年)中被沿用,在市川盛三郎著《理化日記》(1872年)、《小學化學書》(1874年)等書中也被相繼使用,逐漸得到普及。
然而,除玉字旁的“珪”外,有些書中也會使用石字旁的“硅”,將Si寫作“硅素”。以前的研究認為首次使用“硅素”的文獻是明治7年(1874)宮里正靜著《化學·鉱物學用語英和対訳辭書》,但根據菅原國香等人的調查,首次使用“硅素”的文獻可以追溯到明治五年(1872)足立寬閱、土岐賴德翻譯的《化學闡要》(卷一),然后是上述的宮里、石松定(平賀義美)著《啓蒙化學小説》(1874)、久下秀太郎著《化學導蒙》(1874)等。另外,甲賀宜政在明治13年(1880)著的《化學命名論》中,將以往的各種日語元素名進行比較對照,最后建議使用“硅素”。
其后,雖然1886年的東京化學會及化學命名法取調委員會的提案中采用了“珪素”,但《化學訳語集》(1891)和《化學語彙》(1900)中使用的是“硅素”。其后開始使用“珪素”,但1949年以后改為用片假名“ケイ素”表示,一直沿用至今。
二中國的情況
在現代中國的化學用語中,元素Si對應的中文是“硅”,而不是“珪”。其證據是,1959年出版的《日漢辭典》中,將日語“けいそ”的日本漢字寫作“珪素”,而將其對應的中文寫作化學用語“硅”。另外,解放前中國的化學教科書、1934年出版的閻玉振和王鶴清編《高級中學化學教科書》(北京)中,也將元素Si的中文寫作“硅”,解放后的化學教科書也是如此,與上述《日漢辭典》的記載完全相同。
不過,在現代中國的化學相關文獻中,并非完全都統一使用“硅”字。例如,1956年蓑翰青著《中國化學史論文集》中,將“硅酸鹽”寫作“‘矽’酸鹽”;松原行一在中國化學書《化學鑒原》中指出,“矽”用于珪素之意,這與上面的引用相符。
據日本的辭書《井上·中國語新辭典》(1954)記載,“矽”是指“化學元素珪素 silicon”,讀音為his。從讀音推測,“矽”應該是取用silicon第一個音而成的漢字。而且,服部宇之吉、小柳司氣太等編寫的《改訂増補詳解漢和大字典》中記載:“矽(seki)”是指“珪素……英語Silicon”,并未記載其他字義。另外,在同一辭典中,將“硅”解釋為“珪的錯字,與‘矽’同樣使用”,這一點也備受關注。
在中國的化學用語中,所有元素名都用一個漢字來表示,金屬元素用金字旁、非金屬元素用石字旁、氣體元素氣字頭,然后分別與相當于拉丁名的意思或第一個音的字組合起來,因此使用了很多造字,這是眾所周知的。由此推測,“矽”也是取自silicon第一個音的造字,但上述辭典中并無此說明。然而,1716年完成、1827年校訂再版的《康熙字典》未收錄“矽”,由此推測,如果“矽”不是《康熙字典》出版后出現的錯字,就基本可以確定是造字。
將這一推測結合中國慣用的Si=“硅”來思考,就會得出一個讓人感興趣的假設。在日本,明治五年(1872)足立寬閱、土岐賴德翻譯的《化學闡要》(卷一)及明治7年(1874)宮里正靜著《化學·鉱物學用語英和対訳辭書》中都出現了“硅素”一詞,但明治二至三年(1869—1870年)中國出版的《化學鑒原》中,遵照徐壽的音譯原則,使用了石字旁、與讀音hsi相對應的“矽”。因此,中國化學用語中出現“硅”應該是其后的事情了。做一個大膽的假設,中國開始使用“硅”的原因會不會是,知道日本傳入中國的化學書中有“硅”或者“珪”及“硅”二字的作者,雖然知道“硅”是“珪”的錯字,但考慮到原有的中國文字中“硅”是石字旁,而且有字義與該物質相符的優勢,便不再使用“矽”,而是開始使用“硅”。目前,還無法確認中日兩國化學書中“硅”出現的時期,所以上述內容僅限于推測而已。
注 釋
作者成文過程中參考了以下文獻:
(1)
田中実 『日中學術用語交流史の1問題:珪·硅·矽考および用語「化學の由來 科學史研究ⅠⅠ9,11-17(1970);
(2)菅原國香、板倉聖宣『元素の日本語名の成立過程の研究、 1:幕末·明治初期における日本語の成立過程の研究、1 科學史研究、ⅠⅠ28,193-202(1989)「3.2珪素、硅素についてと題;
拉瓦錫的對化學的第一個貢獻便是從試驗的角度驗證并總結了質量守恒定律。早在拉瓦錫出生之時,多才多藝的俄羅斯科學家羅蒙諾索夫就提出了質量守恒定律,他當時稱之為“物質不滅定律”,其中含有更多的哲學意蘊。但由于“物質不滅定律”缺乏豐富的實驗根據,特別是當時俄羅斯的科學還很落后,西歐對沙俄的科學成果不重視,“物質不滅定律”沒有得到廣泛的傳播。
拉瓦錫用硫酸和石灰合成了石膏,當他加熱石膏時放出了水蒸氣。拉瓦錫用天平仔細稱量了不同溫度下石膏失去水蒸氣的質量。他的導師魯伊勒把失去水蒸氣稱為“結晶水”,從此就多了一個化學名詞――結晶水。這次意外的成功使拉瓦錫養成了經常使用天平的習慣。由此,他總結出質量守恒定律,并成為他進行實驗、思維和計算的基礎。為了表明守恒的思想,用等號而不用箭頭表示變化過程。如糖轉變為酒精的發酵過程表示為下面的等式:
葡萄糖=碳酸(CO2)+酒精
這正是現代化學方程式的雛形。為了進一步闡明這種表達方式的深刻含義,拉瓦錫又撰文寫到:“可以設想,參加發酵的物質和發酵后的生成物列成一個代數式,再假定方程式中的某一項是未知數,然后通過實驗,算出它們的值。這樣,就可以用計算來檢驗實驗,再用實驗來驗證計算。我就經常用這種方法修正實驗初步結果,使我能通過正確的途徑改進實驗,直到獲得成功?!?/p>
拉瓦錫對化學的第二大貢獻是系統地闡述了燃燒的氧化學說。
1772年秋天,拉瓦錫照習慣稱量了定量的白磷,使之燃燒,冷卻后又稱量灰燼(P2O5)的質量,發現質量竟然增加了!他又燃燒硫磺,同樣發現灰燼的質量大于硫磺的質量。他想這一定是什么氣體被白磷和硫磺吸收了。
于是他又改進實驗的方法:將白磷放入一個鐘罩,鐘罩里留有一部分空氣,鐘罩里的空氣用管子連接一個水銀柱(注:測定空氣的壓力)。加熱到40℃時白磷就迅速燃燒,水銀柱上升。拉瓦錫還發現“1盎司的白磷大約可得到2.7盎司的白色灰燼(P2O5)。增加的重量和所消耗的1/5容積的空氣重量基本接近。”
拉瓦錫的發現和當時的燃素學說是相悖的。燃素學說認為燃燒是分解過程,燃燒產物應該比可燃物質量輕。他把實驗結果寫成論文交給法國科學院。從此他做了很多實驗來證明燃素說的錯誤。在1773年2月,他在實驗記錄本上寫到:“我所做的實驗使物理和化學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彼麑⑿禄瘜W命名為“反燃素化學”。
1775年,拉瓦錫對氧氣進行研究。他發現燃燒時增加的質量恰好是氧氣減少的質量。以前認為可燃物燃燒時吸收了一部分空氣,實際上是吸收了氧氣,與氧氣化合,這就是徹底了燃素說的燃燒學說。
1777年,拉瓦錫批判燃素學說:“化學家從燃素說只能得出模糊的要素,它十分不確定,因此可以用來任意地解釋各種事物。有時這一要素是有重量的,有時又沒有重量;有時它是自由之火,有時又說它與土素相化合成火;有時說它能通過容器壁的微孔,有時又說它不能透過;它能同時用來’解釋堿性和非堿性、透明性和非透明性、有顏色和無色。它真是只變色蟲,每時每刻都在改變它的面貌?!?/p>
1777年9月5日,拉瓦錫向法國科學院提交了劃時代的《燃燒概論》,系統地闡述了燃燒的氧化學說,將燃素說倒立的化學正立過來。這本書后來被翻譯成多國語言,逐漸掃清了燃素說的影響?;瘜W自此切斷與古代煉丹術的聯系,揭掉神秘和臆測的面紗,取而代之的是科學實驗和定量研究?;瘜W由此也進入定量化學(即近代化學)時期。因此稱拉瓦錫是近代化學的奠基者,他當之無愧。
拉瓦錫對化學的第三大貢獻是否定了古希臘哲學家的四元素說和三要素說。建立在科學實驗基礎上的化學元素的概念:“如果元素表示構成物質的最簡單組分,那么目前我們可能難以判斷什么是元素;如果相反,我們把元素與目前化學分析最后達到的極限概念聯系起來,那么,我們現在用任何方法都不能再加以分解的一切物質,對我們來說,就算是元素了?!?/p>
在1789年出版的歷時四年寫就的《化學概要》里,拉瓦錫列出了第一張元素一覽表,元素被分為四大類:
1.簡單物質:光、熱、氧、氮、氫等物質元素。
2.簡單的非金屬物質:硫、磷、碳、鹽酸素、氟酸素、硼酸素等,其氧化物為酸。
3.簡單的金屬物質:銻、銀、鉍、鈷、銅、錫、鐵、錳、汞、鉬、鎳、金、鉑、鉛、鎢、鋅等,被氧化后生成可以中和酸的鹽基。
4.簡單土質:石灰、鎂土、鋇土、鋁土、硅土等。
拉瓦錫具有非凡的科學洞察力和勇往直前的無畏精神。拉瓦錫畢生勤奮,每天六點起床,從六點到八點進行實驗研究,八點到下午七點從事火藥局長或法國科學院院士的工作,七點到晚上十點,又專心從事他的科學研究。星期天不休息,進行一整天的實驗工作。
1.1語言智能與化學教學的整合
語言智能指用語言表達、欣賞語言內涵以及發散語言思維的能力,化學教學中語言智能的開發目的在于明確化學相關術語含義、掌握以及恰當地應用,從而為其他智能的發展作鋪墊。在化學教學中語言智能的運用主要表現為:一方面,對化學原理、概念、術語、符號、實驗儀器的名稱以及化學現象過程運用口語或書面語進行正確表述,例如化學式、元素符號、化學反應方程式、酯化與水解、氧化和還原、燒杯、蒸餾、過濾等;另一方面,將自身對化學現象的分析與推測通過與他人之間的交流表達出來。中專化學教師可以從聽、說、讀、寫等方面切入,例如,將與化學有關的科學發明小故事與學生分享,組織課堂讓學生討論對當代化學成就的感想,引導學生閱讀化學科普讀物以及布置科技論文的作業等,將聽說讀寫有機地滲透到化學教學環節之中。
1.2空間智能與化學教學的整合
化學教學中的空間智能的開發主要包括:試劑的鑒別、實驗儀器的組裝、混合物的分離等實驗操作;分子結構、原子結構、有機分子結構等化學物質結構??臻g智能與化學教學的整合主要通過能夠顯示微小或者復雜事物與過程的模型來表現,建立模型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抽象事物,如圖表、圖畫、多媒體圖像甚至綠豆、鐵絲、棋子、牙簽、橡皮泥及火柴等材料。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根據概念中的相關結構來制作CH4、C2H4以及H2O等分子模型,還有計算機輔助教學展現動畫等多種各具特色的表現方式,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還能夠以直觀生動的形象幫助學生活躍思維、開發空間想象力,進一步地讓其了解化學物質的結構特點,從而有效地對知識進行二次鞏固復習。
1.3邏輯數理智能與化學教學的整合
邏輯數理智能指對邏輯結構理解、發散思維的能力,其核心是運用邏輯推理來發現與解決問題,主要表現為人對事物關系的對比、因果、運算及推理等。在中?;瘜W教學中,邏輯數理智能的開發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充分分析題意及掌握問題的實質。化學教師可以適時采用蛛網圖來進行知識的匯總、用矩陣圖來進行相關知識的比較、用概念圖構建知識間的關系,進而學生能夠利用相關圖表進行歸納、比較以及總結,整理所學知識。除此之外,在化學實驗中,通過學生自主地觀察、對比與分析也能拓展其邏輯數理智能,例如,在HCl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的實驗中,主要探討H離子、Cl離子以及H2O分子之間是何種粒子使得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的問題,運用排除法可以通過在紫色石蕊試液中相繼加入蒸餾水、NaCl以及HCl方法先后排除H2O分子以及Cl離子的可能性,進而得到是H離子將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的結論,這一實驗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們通過多次觀察實驗情況的變化能夠得到最終結果,并能夠推理出在氫氧化鈉溶液中,Na離子、OH離子以及H2O分子之間是什么粒子能夠使得無色酚酞試液變紅的結論。因此,化學教師在教學之中通過將學生從被動向主動進行轉化并引導其進行科學的觀察與推理,能夠有效地開發學生的邏輯數理智能及提升化學知識水平。
1.4觀察智能與化學教學的整合
中?;瘜W教學中重視學生觀察化學現象,發現問題以及總結規律的能力,其中觀察能力不僅僅指觀察實驗以及記錄現象的能力,還包含了化學變化的感受以及對抽象物質空間結構的觀察與認識。中?;瘜W教學注重所學知識的實用性,因此,觀察智能的開發要求學生將化學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通過觀察智能來對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加以解釋。例如,在緩沖溶液的課堂教授中,可以聯系到人類生理方面,人體血液的pH值介于7.35~7.45之間,當pH大于正常范圍時肌體發生堿中毒,當pH小于正常范圍時肌體則發生酸中毒,血液是一種特殊的緩沖溶液,它能夠有效地避免人類體內營養物質代謝所產生的以及人體從食物中攝取的堿性、酸性物質進入血液之中后引發中毒,源于血液能夠對抗外來的少量堿性與酸性物質,再配合腎與肺的調節作用,從而保持血液正常的pH值。通過這一緩沖溶液的講述,學生在學會了相關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能了解醫學常識,進而加深化學實用性與重要性的認識。除此之外,化學實驗中觀察智能的運用也十分重要,科學合理的觀察方式是完成實驗的有力保證,也是培養學生實驗能力的有效手段。
1.5音樂智能與化學教學的整合
在中?;瘜W教學之中音樂智能主要表現為藝術與美的教育,音樂智能的核心是對韻律與聲音的敏感度。化學課程中有許多與美息息相關的素材,如實驗之中的反應之聲,點燃氯氣與氫氣的混合氣體所發出的劇烈聲響、金屬鈉與水反應時產生的絲絲聲響等。與此同時,化學元素歌訣記憶法也是音樂智能開發的表現方式,其音韻節律可以使學生朗朗上口進而容易記憶,如元素的化合價記憶口訣:化合價實質應認清,金正非負單質零;化合物里有正負,正負總價和為零;許多元素有變價,條件不同價不同;一價氟氯溴碘氫,還有金屬鉀鈉銀,二價氧鋇鈣鎂鋅,鋁三硅四都固定,抓氮變價要注意,一二銅汞又三金,二四碳鉛二三鐵,二四六硫三五磷。傾聽反應聲音及化學元素歌訣記憶法等音樂智能輔助化學教學方式通過豐富多彩的音律變化,不僅能夠準確地反映化學物質的科學的音韻規律,還能夠使學科產生直觀的美感,進而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除此之外,音樂智能的開發還可表現為在化學課堂中運用適當的音樂配合教學相關內容來渲染學習的氣氛,從而有效地緩解學生的用腦緊張及提升其學習效果。
1.6運動智能與化學教學的整合
運動智能主要是指人身體的平衡、協調能力以及運動中的速度、力量與靈活性等,表現為用身體來表達情感、思想的能力。運動智能的開發主要通過活動課來讓學生積極融入于活動之中,學生再以運動的方式將獲得的相關信息進行內化處理,從而使左右大腦同時進行工作以促進其身心健康與運動智能的協調發展。運動智能在中?;瘜W課程中則主要表現為實驗動手操作能力,其目的是將蘊含于化學實驗設計中的理論思考通過實在的操作方式表現于具體的感性實踐活動之中。例如,在金屬與酸的反應中,化學教師可讓學生先自己動手做實驗,觀察Zn、Mg、Al、Cu、Fe等五種金屬與酸反應的不一樣現象:Zn與Al反應較快,Mg反應最為迅速并且伴有明顯的放熱現象,Fe反應速率較慢且表面有氣泡產生,Cu則沒有反應,然后結合金屬的價格提問若要制取氫氣應該選擇哪種金屬最合適,通過綜合的分析,學生能夠得出結論即用Zn制取氫氣最為合適。通過親自操作化學實驗,學生的動手智能得到了很好的開發,并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相關知識的理解與運用能力。
1.7自知自省智能與化學教學的整合
自知自省智能是人們準確地構建自我感知以及運用知識來指導與規劃自己行為的能力。中?;瘜W教學之中許多方式能夠開發學生的自知自省智能,以化學實驗教學為例:首先,學生在掌握基礎實驗技能的前提下準備好實驗所需儀器與試劑;其次,學生進行自定合理的實驗方案,有意識地認識到自身智能活動的過程;再者,教師在旁對學生實驗進行相關指導工作,并針對學生所提問題做出相應的解答及糾正操作之中的錯誤之處,學生再通過反省來對自身的智能活動進行調整;最后,在實驗結束之后,教師應組織全體學生對此次認知活動發表見解以檢查及評估自知自省活動的效果。人類認知是一個循環的過程,而自知自省則是促進這一循環發展的有效途徑,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教師應有計劃地加強學生自知自省智能的開發。
2結語
【關鍵詞】生活化素材 化學 學案設計 教學研究
“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而這把“火”若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將會越燒越旺?!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發現他們所學的知識和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時,這種興趣所帶來的學習積極性是任何外在能量所不能比擬的。將生活化素材引入目前高中化學課堂較為普遍使用的學案中,將會“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僅利于學生的預復習,也能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
1. 將生活化素材引入學案的問題提出
目前高中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不高,興趣不濃,高一學生易對化學學習產生錯覺,認為其內容廣,難度大,學習競爭激烈而放棄化學的深入學習,這不利于將來化學專業人才的培養。在實際化學課堂上發現,當提及生活中的一些化學話題時,低沉的化學課堂氛圍總能在瞬間改觀,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趨勢,學生的學習熱情大大高漲,注意力高度集中,學習積極性一下子調動了起來。
新課程蘇教版教材中增加了生活化素材的比重,體現了教學生活化的理念。教材采用“資料卡”“拓展視野”等專欄,為給定的化學教學內容增添了生活化信息,輔助解釋或補充概念、理論,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
上海師范大學吳俊明教授曾經說過,把“學案”說成是供學生使用的學習的方案,應該是很自然的。學案的使用目前在普通高中較為普遍,將生活化素材融入學案的設計中,既能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預習,又能“雁過留痕”,可以為復習留下解決生活中實際化學問題的背景材料。
2. 將生活化素材引入學案的意義
在化學學案中適當引入學生感興趣的與生活有關的化學熱點,選取他們身邊的生活情境進行學案的設計和教學的實施,便于學生理解和應用新的化學知識,刺激學生充滿興趣地進行預習,帶著想要解決的問題進行課堂學習,懷著意猶未盡的熱情進入課堂鞏固或課后思考,從而大大提高化學教學中“學”的有效性,在輕松愉悅中主動學習。
生活化教學其實早就融入了課堂,將這些素材在學案上以不同形式呈現出來,留下文字素材,不僅在課堂上能對學生造成一個視覺的沖擊,也能便于他們在課后或復習時再次回顧,鞏固加深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將化學對于人類生活、生產的重要應用,或在科技領域的應用,以生活化素材的形式糅合到學案的某一個具體環節中,學生不僅在實際問題的解決中掌握了化學知識,并且提高了自身的科學素養,會辯證地一分為二地看待化學,對化學和化學元素或化學物質形成了正確的認識。比如SO2的學習,可以介紹它的漂白應用,也可以融入它的殺菌功能的應用(如葡萄酒的說明書展示了SO2的存在),當然也不回避SO2帶來酸雨的危害,進而帶動學習環節的深入:如何防治硫酸雨的形成?
生活化素材有很多,在選擇設計學案時,都需要教師團隊的共同篩選,在這過程中促進了教師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成為適應新課程需要的研究型、反思型教師。
3. 將“生活化”素材引入化學學案的實施
將生活化素材引入學案的設計可以是單一的一個片段,如用于新課引入激起興趣或提高學生在某個知識上與“舊知”的銜接與應用,也可以是貫穿整個課堂學習的“主干”,從中逐步抽取出需要的信息,形成知識的整個系統認識。
在“課堂引入”這個環節,可以采取聽廣播、看視頻、說熱點、讀新聞,或者是親手做趣味小實驗、熱身大比賽等方式進行。比如,我校一位化學教師結合當前流行的娛樂節目設計了一堂課的引入為“我愛寫方程式”,在學案設計了這一引入環節,通過學生分組比賽,寫出學過的不同反應類型的化學方程式,從而比較歸納出一些例外,引出了課堂主題“總有例外”,該課獲得中國六校聯盟首次賽課最佳設計獎,學生在課堂的一開始就一改以往懶得動筆的狀態,奮筆疾書,學習熱情高。
增加生活化素材,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化學概念或理論。比如,在介紹“催化劑能降低活化能,加快化學反應速率”時,可以通過在學案相關知識旁添加“知識鏈接”,類比運動會上跳高比賽,從而為學生搭建了學習平臺,降低學習難度。
在學案的“課堂鞏固”或“課后思考”中,可以設置與生活有關的練習,進一步深化“學以致用”的觀點,讓學生真切感受到化學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例如,設置“鋁及其化合物的性質”學案時,請學生設計方案提取牛奶盒內一層銀白色的鋁箔中的鋁元素,寫出有關反應化學方程式,學生在學以致用中掌握知識,在接近實際生活情境的素材中感受到“資源—產品—廢棄物—資源回收”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懂得合理利用有限資源,提高社會責任感。
4. 結語
將生活化素材引入學案設計后,學生普遍反映學習化學更有興趣了,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能夠很快掌握新的化學知識。從教師的角度看,盡管課前準備工作所耗的時間有增加,但是課堂利用學案實施教學不僅學生學得輕松,教師教得也很愉悅。然而,要看到并不是所有的化學知識都能找到生活化的素材,同時學案中也要避免生活化素材比重過大,不能一味追求學生興趣的提高,也要結合學習方法的總結和必要的練習鞏固。
【參考文獻】
[1]何雙安. 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有效實施途徑[J]. 化學教育,2013(4):20-22.
[2]吳俊明,駱紅山. “學案”的意義、基本任務、編制及其他[J]. 化學教學,2011(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