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27 14:23: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建環專業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建環專業;教學團隊;建設
一、教學團隊的含義與發展
團隊(Workteams)是由少數技能互補,愿意為了共同的目的、業績目標和方法而承擔責任的人們組成的的群體。它作為一個學術概念最初來源于企業管理,團隊管理被認為是企業成功的基本保障。把團隊引入教育領域以后出現了教學團隊的概念。教學團隊比較典型的定義是“由一個專業或某一課程的教師組成的,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而相互協作、共同承擔責任的教師群體?!?/p>
美國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在中小學推行團隊教學,70年代以后在高校應用團隊教學,目前美國的大中小學中存在80%左右實施某種形式的團隊教學。我國高校在上世紀90年代后期才開始進行教學團隊實驗。2007年國務院、教育部、財政部先后出臺了國發(2007)14號文件、教高(2007)1號文件和2文件,全面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簡稱“質量工程”),明確提出“加強本科教學團隊建設,重點遴選和建設一批教學質量高、結構合理的教學團隊,建立有效的團隊合作機制,推動教學內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進教學研討和教學經驗交流,開發教學資源,推進教學工作的老中青相結合,發揚傳、幫、帶的作用,加強青年教師培養?!蓖杲逃吭谌珖x出100個國家級教學團隊,并成為全國教學團隊建設的范例。
下文對本校省品牌專業-建環專業教學團隊的設置特色、專業特色、創新性改革措施、資源建設與網絡教學等特色內容分別進行總結,以供其他高校教學團隊建設借鑒。
二、建環專業教學團隊的建設內容與特色
建環專業是1998年教育部將原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專業和燃氣工程專業(簡稱“暖通專業”)經調整拓寬組建而成的新專業,它主要培養從事燃氣工程、供熱工程、通風空調工程等方面的設計、施工、運行管理等方面的高級復合型人才。目前,全國已有140余所高校設置了建環專業,每年培養專業技術人才過萬人。本校建環專業是湖北省高校中最早開辦建環專業的學校。生源地涉及全國20多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建環專業教學團隊從1985年組建以來,經過創始、穩定發展與快速發展三個階段2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擁有了一個特色鮮明的優秀教學隊伍。
(一)教學團隊的設置特色
1.團隊成員高學歷、高層次,知識與年齡結構合理。團隊由14人組成,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講師3人;具有博士學位的4人(博士后1人)、1位教師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碩士學位的7人;碩士生導師6人。團隊成員中,50歲以上4人、40歲以上5人、35~40歲4人、35歲以下1人,老中青配置合理,年齡結構優化,是可持續發展的教學團隊。
2.以品牌專業建設為契機,全面發展,打造精品教學團隊。經過團隊成員多年不懈的共同努力,目前團隊具有了良好的發展平臺。2008年“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被評為省級品牌專業,2009年“建筑設備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被評為省級教學實驗示范中心,2009年建筑自動化課程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2009年“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土建類人才培養的立體化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均獲省教改立項。另外,還有關于專業發展定位與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課程教學、雙語教學等方面的研究獲校教研立項。這些教研項目既有對專業發展進行全面的宏觀研究,也有就某門專業課程的教學進行微觀的教改研究,還有對實驗等實踐教學環節進行的教研。它們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促進,是全面建設“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省級品牌專業的重要內容。
3.分工協作、優勢互補、充分發揮團隊優勢。本專業開設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與專業選修課共35門。團隊12名專業教師均承擔1門及以上專業主干課程與2至3門專業選修課程的理論課堂教學,每門專業主干課程都由2個及以上教師組成課程教學小組共同負責。
除實驗外本專業共完成42周實踐教學,其中36周是專業實習、設計由專業教師負責指導完成。團隊12名專業教師每年均要承擔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的工作,每人指導6至8名學生,畢業設計1生1題,選題由設計指導小組把關;認識實習和生產實習主要由中青年教師承擔,分小組指導,集中答辯與評定成績;課程設計由任課教師組織課程教學小組集中對學生進行設計指導、答疑與成績評定。
課程實驗由任課教師與專職實驗員共同指導,實驗分組進行。課外開放與創新實驗以學生為主體,申請相關教師課外指導。
以上教學工作安排充分發揮了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的團隊優勢,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4.教研結合,以研促教,教研并重。根據教學需要,目前本專業已經形成了三個教學科研團隊:團隊A主要研究本專業課程體系如何適應科學技術的發展、市場經濟的需求;團隊B主要研究學生工程能力與創新意識的培養:團隊c主要研究供熱空調系統與建筑智能化的有機結合,擴展專業范圍,適應智能建筑的發展。
在科研方面,各個團隊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與特色。團隊十分重視科研轉化教學工作,同時也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到科研課題中來,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動手能力。
5.立足教書育人,開放辦系,服務社會。團隊緊緊抓住“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宗旨,以培養本專業工程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結合當前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和社會需求,開放辦系。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專業教研與科研等會議、專業教學與技能等培訓,并給予經費支持。每年畢業設計都定期邀請知名專家來我校為師生作專題講座。另外,本系是“湖北省土木建筑學會暖通空調專業委員會”和“武漢土木建筑學會暖通空調專業委員會”的掛靠單位,依托這個資源優勢,本系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影響力,在學生落實實習單位與教師開展對外技術服務方面都有一定的優勢。
在服務社會方面,要抓住兩型社會對環境與節能的永恒需求這個契機,充分利用本專業節能環保的專業知識優勢,通過“產、學、研”結合,使本專業人才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創造價值,通過進一步的建設,使團隊形成自己的特色,為學生服務,為社會服務。
(二)教學團隊的專業特色
1.結合專業的技術發展和社會需要開展科學研究。本團隊成員在暖通空調系統節能、建筑節能、泵與風機的節能應用研究、平衡閥的應用研究、智能控制、暖通空調CFD、室內空氣品質、蓄能技術應用、地源熱泵、太陽能除濕空調、制冷系統的匹配等領域開展了深入的理論與應用研究,取得了一批有價值的科研成果,既服務了兩型社會的建設需要,同時也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
2.實習方式的改革和教學體系改革是本專業教學改革的
兩個主要方面。暖通專業“頂崗實習”實施方式及效果研究曾獲原冶金部教改成果二等獎。幾年來仍在不斷探索和改進學生的專業實習方式。關于本專業的教學體系改革,不斷完善培養方案、編制實踐性教學環節體系,結合自身優勢開設了暖通空調新進展、冷熱源工程、熱泵及應用、智能建筑概論、暖通空調工程設計方法與系統分析、小型制冷設備的組裝與維修、蓄能空調技術等多門特色專業選修課。另外在大一、大二年級實行了專業導師制度,對學生進入大學后如何有效的學習和做好未來的職業規劃進行引導,培養學生對本專業濃厚的學習興趣,建立師生溝通的良好渠道。
(三)教學團隊的創新性改革措施
本校建環專業歷來重視教學改革研究,倡導用正確的理論指導教學實踐。教學改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經過團隊成員多年的實踐探索,及時總結有關經驗,參與相關教研課題工作,取得了些階段性教學成果,得到了幾點切實可行的創新性改革措施。
1.依據社會發展和市場需要,提出了地方高校建環專業發展定位與人才培養模式的新要求。社會的發展對建筑環境與設備專業的人才提出新了的要求。“以人為本,舒適、便捷、安全、健康、環保、節能”的思想已成為本專業的核心理念。而高校要發展,專業要適應社會需求,就必須及時掌握社會發展需求與專業設置和教育模式之間的差距。通過調查研究,并根據我校的辦學優勢和地方特點,探討本校建環專業學科的發展定位是主要培養從事燃氣工程、供熱工程、通風空調工程等方面的設計、施工、運行管理等方面的高級應用型人才,能適應其專業服務面廣、跨行業特色的需要。面對新的形勢,應對專業教學體系與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及時的調整,配置適應市場要求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真正體現教育面向社會經濟發展、服務于市場經濟建設的精神。
2.改革教學體系,加強實踐環節的教學投入,突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特色。加強實踐環節的教學投入,實踐環節的教學主要是通過做設計、實驗或論文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實際動手能力。
團隊主要通過三方面的措施來加強實踐環節的教學投入。首先,優化實踐教學隊伍。選派認真負責、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指導實習與設計實踐教學:專業任課教師與專任實驗教師共同指導課程實驗;科研能力強的教師指導學生的創新實踐等。其次,靈活安排實踐教學時間。根據本專業特點,把4周的生產實習調整到第七學期前4周,便于學生充分暑假進行實習,一方面夏季更容易找到實習工地,另一方面,可以滿足學生與實習單位要求實習時間延長的實際需求。由于畢業就業找工作與考研的沖擊,畢業設計可提前布置給學生,以便能保證設計時間與質量。通過幾年的實施,取得滿意的效果。最后,盡可能地加大實踐經費的投入,以保證實踐效果。比如向實習單位爭取報銷學生的交通費與適量的實習補足等。
3.設置特色課程,培養知識面寬的專業人才,滿足市場需求。經濟建設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得節約能源已成為建筑設備管理十分緊迫的任務。建筑設備的能效管理必然成為今后的一大熱點領域和重要市場。所以計劃增設中央空調系統運行管理和物業設施管理等方砸相關選修課程。
另一方面,原暖通專業的教授內容主要是建筑物單純的供熱和空調,缺少建筑物內熱、濕、聲、光及空氣質量等方面的綜合考慮,尤其對創造人工建筑環境對生活和生產質量的影響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因此應對建筑環境學、建筑環境測試技術等課程的內容進行重新調整,并充分重視建筑設備動化與智能建筑等課程在專業教學中的作用。
另外,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發展需要,應強化學生的英語與計算機應用能力,計劃多開些雙語課程。
(四)教學團隊的資源建設與網絡教學
1.網站與多媒體課件建設。為了充分發揮計算機和網絡通信技術在專業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本教學團隊十分注重專業信息平臺和網絡環境的建設,建立了網絡化的教學和管理信息平臺,實現網上輔助教學和網絡化、智能化管理。在資源建設與網絡教學方面主要做了許多工作。團隊購買了一批專業課動畫索材,自行開發了一批多媒體課件,目前本專業所有主干課程均采用了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教學效果很好,深受學生的歡迎。先后建設了建筑自動化省級精品課程網,建筑智能化教學網http://hvac.省略/,建筑設備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網http://jzsblab.wust.省略/,專業基礎課教師博客http://zhou3.woku.eom/,QQ答疑與師生交流群等。
2.教材建設。教材是體現大學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知識載體,是進行教學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保證。本團隊教師注重教材,近幾年主編、參編教材《建筑自動化》、《建筑安裝工程概預算與運行管理》、《室內污染控制與潔凈技術》、《制冷裝置管理技術》、《熱泵技術與應用》、《燃氣供應工程》、《自動控制原理與CAI教程》、《制冷技術與裝置》以及《建筑環境學》等9部,這些教材的編寫、出版和使用對教學效果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3.實踐教學資源建設。本專業的教學非常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注重學生實踐能力與工程能力的培養。本專業設有開放實驗室,大學生科技創新基地,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為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科研能力,創新能力等提供了較好的平臺,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科技競賽活動,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
經過近20年的發展,已形成了比較穩定的實習基地,學生的金工實習、認識實習、生產實習以及畢業實習均有比較固定的地點,建有8個校外實習基地,4個簽訂實習協議單位,2個校內實習基地,實習基地為學生各類實習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另外,本專業同湖北省內多家設計院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定期與不定期邀請一些工程設計專家到校舉辦學術和技術講座,開拓師生的視野,深受師生歡迎。
【關鍵詞】水-環-生 實訓基地 平臺建設 理實一體化
【Abstract】In Wuchang college to drainag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as an example, expounds the training base platform construction process, to create according to construct knowledge system, technical skills system and experimental practice training environment technology and process of the real production, service, and gradually improve the theory practice integration teaching mode. It opens up a new way for training innovative and applied talents.
【Keyword】drainag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biological engineering; Training base; Platform construction;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基金項目】湖北省2014年度省級教學改革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4433)。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255-02
1.建設水-環-生專業群開放型實訓基地的意義
給水排水工程、環境工程、生物工程三個專業在發展淵源、培養目標、學科基礎上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在此基礎上建立專業平臺,發展專業特色,在國內已有不少先例。例如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均是聯合培養給水排水工程、環境工程;沈陽化工大學正在逐步實行環境工程、生物工程交叉滲透的雙學位輔修制等。這些均反映了水、環、生三專業的共同協同發展是可行的。
2014年4月,《省教育廳關于在省屬本科高校中開展轉型發展試點工作的通知》(鄂教發〔2014〕5號),明確轉型發展的重點環節是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和“雙師”素質教師隊伍建設。而轉型試點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要根據真實生產、服務的技術和流程構建知識體系、技術技能體系和實驗實習實訓環境。
結合當前發展形勢,借助“巡司河水環境監測及控制”這一載體,明確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環境工程和生物工程三學科的知識關聯點――生物法污水處理,根據“水處理的真實生產流程”構建開放型的實驗、實習、實訓環境,培育水-環-生多專業交叉的學科方向,實現三專業的內涵發展,改善辦學綜合效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育在水-環-生三專業的互相交叉、互相支撐、資源共享方面的,具有武昌首義學院特色的專業群。
2.主要措施與實施情況
2.1主要措施
實訓基地平臺建設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實訓教學基地建設。在繼續加強原有實驗室建設的同時,重點建立“真實生產技術和流程式”的開放性實訓教學基地。二是實踐性教學模式改革,重點是探索校企深度結合的實踐性教學模式。本文著重闡述第一個部分。
針對實訓教學基地建設,主要采取以下兩個措施。
(1)論證提出水-環-生資源共享的綜合實驗室建設方案。對原定水、環、生三個專業的實驗室建設方案進行了整合與調整,提出“1+4”方案,即:建立1個“儀器分析實驗室”作為三個專業資源共享的綜合實驗室,建立水處理實驗室、固體廢料實驗室、大氣監測等4個實驗室作為給排水、環境、生物工程的專業實驗室。上述方案最大程度地考慮到了三個專業的實驗室條件共享性,又考慮到了各專業的特殊要求。
(2)論證提出水-環-生共享實習基地的建設方案。經過反復論證,“巡司河水質長期監測”開放型實訓基地建設項目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成功申報《構建水-環-生學科交叉的水環境開放型實踐教學新模式》的省級教學研究課題,該課題的核心是巡司河水環生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方案。
2.2實施情況
(1)實驗室建設
實驗室建設方案整合前,給水排水工程、環境工程、生物工程三個專業分別申請專業實驗室,并做了詳細的建設方案(表1)。繼專業實驗室平臺建設方案后,給水排水工程、環境工程、生物工程三個專業共同建設儀器分析實驗室(圖1),把三個專業共同使用的分析儀器歸類整合,避免重復性。另外分別建設水處理實驗室、固體廢料實驗室、大氣監測等4個實驗室作為給排水、環境工程的專業實驗室(表1)。實驗室建設總投資節約了121.5萬。
(2)開放型實訓基地建設
通過建立校內 “巡司河水質監測站”實訓基地實行開放型教學,實現三個專業的內涵發展,改善辦學綜合效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校內巡司河水質監測站是根據真實生產、服務的技術和流程構建的實訓環境。占地面積160m2,選用巡司河河水、校內少部分生活污水作為處理水源。工藝流程目前包含常規給水處理工藝和污水處理工藝。服務給水排水工程、環境工程、生物工程三專業,可開出實訓項目約50余項,服務課程20余門,共計百余學時。
3.創新成果
(1)根據我國當前環境形勢,從國家和地區國民經濟發展的需求出發,從給排水、環境工程和生物工程密切的相關性和互補性出發,建立了水-環-生專業群實訓基地平臺,共享的實訓教學基地、共享教學團隊,對于改善辦學綜合效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育具有特色的水-環-生專業群具有重要意義。
(2)按照省教育廳關于省屬高校轉型發展應“根據真實生產、服務的技術和流程構建知識體系、技術技能體系和實驗實習實訓環境”的要求,提出了構建水環生多學科交叉的開放型實訓教學新模式的計劃(圖3)。
(3)校內巡司河水質監測站實訓基地的建設,逐漸培育了一批年青的雙師型師資隊伍,逐漸培育了水-環-生專業交叉的學科團隊,在培育學科方向上也已經初見成果?!八h境與水生態”研究方向已見雛形。
關鍵詞:專業特色;建筑;課程改革;創新意識
環境設計研究自然、人工、社會三類關系發展應有的方向,以優化人類生活和居住環境為主要宗旨。環境藝術設計尊重自然環境、人文歷史景觀的完整性,既重視歷史文化關系,也具有理論研究與實踐創造、環境體驗與審美引導相結合的特征。建筑是人類生活的舞臺,人塑造了建筑,建筑反過來也塑造了人類。建筑凝聚著人的智慧,城市生活中蘊含著感情、審美和追求,環境設計理念把建筑思想一代代傳承下去,滲透到設計師的性格和想象中。建筑也是人類歷史的見證、文化的標志、心靈的寄托。學習中外建筑史課程能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環境藝術意識,加強學生對建筑的熱愛和對保護環境的認識。各國的物產、氣候、地理、交通等各種因素不同,所產生的建筑也有自身的特色。在學習了解由于各國宗教、政治、社會經濟發展、生活習慣等各種因素的不同形成的各自的建筑體系、風格等方面,這門課程也是明顯優于傳統設計系列課程的,在創新性改革實踐中,其自身的難點與改革創新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課時問題,二是授課方式問題。
一、課程內容創新思路與教學思路
教師要分析、研究中外建筑史這門課程應當如何上,如何把建筑學專業的主要課程內容通過創新的授課方式傳達給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如何在現有的課時中教好這門課程。實踐城鄉景觀、風景園林、建筑室內等環境設計,是環境設計專業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其研究要以環境中的建筑為主要對象,環境設計專業開設中外建筑史這門課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該課程也是圍繞培養優秀設計師的目標開展建筑史論的學習與研究,是專業課程設置最具亮點的課程之一。教學改革以挖掘專業特色文化資源為指導思想,在一定的學時內講授一門建筑學專業的主干課程有一定難度,要上好這門課,編好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學講稿與PPT,是課程教學的核心。環境設計按教學計劃用怎樣的方式授課以達到教學目的,在現有的課時內授課,如何更好、更全面地讓學生領略中外建筑史課程的精髓,如何精細、全面、系統地讓學生認識建筑并感受各個歷史時期的建筑風格與特色,是相當難解決的問題。要上好這門課程,教師就要用藝術專業的視覺特點,收集、編輯大量建筑圖和文字解釋,重點說明建筑歷史理論、建筑師設計思想,從而以更生動、創新的教學參與方式,拓展學生的興趣、文化想象與思維能力,從而更有效地完成這門課程的授課。同時,教師要以抓重點、抓歷史節點、抓建筑風格的方式解讀本課程的教學思路,以突出重點,分析、講解重點的方式解讀課程內容,引導學生樹立建筑思維與空間理念,豐富其設計文化觀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二、展開課程的內涵與計劃
課程重點介紹每個時期和每種建筑類別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并介紹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筑大師及其設計理論和設計觀點。對中國與外國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筑背景、建筑的發展和成就、建筑風格、建筑實例、建筑師與建筑理論等進一步展開介紹,主要分兩大部分,即中國建筑史部分與國外建筑史部分。如,第一部分分五個章節,按歷史時期對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及近現代的中國建筑進行分析與闡述;第二部分分四個章節講述外國建筑史,介紹古代到中世紀及近現代的歐美建筑。建筑史教學應內容豐富、全面,跳出理論課程的教授方式,著重分析設計專業學生的特色。藝術生對課程理論知識和史論的學習有其自身的思考方向,教學中教師怎樣對課程內容進行整合與處理,結合藝術生的特點和學習重點、大框架講述建筑史,這也是教改項目的難點。在課程設置上,教師要突出講述地域文化的建筑體驗,使學生在接觸建筑史理論的最初階段,就通過身邊一系列的視覺圖片對建筑及其所在城市的文化傳統、藝術成就、風俗習慣等,建立起直觀的感受,引導學生樹立繼承傳統、發展創新的觀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教師可以結合古西安的文化特色,通過圖文資料,如半坡人類遺址、秦兵馬俑、明代城墻等,讓學生了解該區域的歷史背景、建筑風格、空間布局、景觀特色等,初步學習、感受并建立起對歷史文化積淀及其所創造的優美建筑形式的印象,培養其文化審美和創新能力。
三、結語
關鍵詞: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特色專業;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TU8;C96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2909(2012)06002304重慶大學1956年開始招收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專業本科生,是中國最早開辦該專業的8所高校之一。1978年增設城市燃氣工程本科專業,1995年增設設備工程與設備管理專業。1999年,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城市燃氣工程、設備工程與設備管理專業整合擴充為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擁有完善的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培養體制,屬于國家“211工程”重點學科,依托“985”研究平臺和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支持,成為了國內領先的品牌專業。經過56年的辦學歷程,累計為國家培養了約1.3萬名本科畢業生,1 000名余研究生,其中包括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在內的各大設計院總工10余人。特別注重適應西部大開發的人才需求,并為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建設輸送了大量人才,畢業生在行業的影響較大。
該專業教育始終秉承重慶大學“研究學術、造就人才、佑啟鄉邦、振導社會”的辦學宗旨,以人才培養為根本,在全國率先進行專業教育改革,遵循教育規律,創新專業教育體系,教學與科學研究、工程實踐相結合,建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研究型本科教育,并在高校中起到了示范作用。2002年,與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4所高校一起,在由建設部組織的首次本科專業評估中取得了優異成績,被視察小組評價為“西部高校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的領先學科”。英國建筑工程服務注冊協會(CIBSE)評估委員會主席M.Farrell先生也給了充分肯定,認為該專業與歐洲的高水平專業教育水平相當。2007年國家公用設備注冊工程師專業教育評估委員會對學校進行復評,再次對該專業教育教學改革給予高度評價。2010年,該專業被批準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為人類提供生存和發展必需的建筑環境。隨著人類對建筑環境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復雜,保障建筑環境質量的設備工程系統也變得越來越綜合化、復雜化。當前人類面臨著嚴峻的能源環境形勢,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在發揮上述價值的同時,消耗的能源占社會總能耗的1/3左右。因此,對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一、對特色專業建設內涵的理解
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根本目標是加強大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培養。因此,本科特色專業是指能培養出有特色人才的專業,其最終體現是人才的特色。《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保?]故而特色人才的基本內涵應該是人才的“能力”特色,特色專業建設的核心任務是形成培養特色人才的能力。
二、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人才特色及其特征分析
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人才應該具有哪些能力特色?經過對學校畢業生調研分析,結合學校的辦學傳統、師資特點、科研與工程實踐優勢與積累,以及學校所在的地理區位特點,筆者認為:工程實踐能力是該專業畢業生的主要能力,主要包含以下4個層次。
第一,處理常規工程問題的基本能力。
第二,處理復雜工程問題的綜合能力。
12高等建筑教育2012年第21卷第6期
肖益民,等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特色專業建設實踐
第三,應用先進的理念和技術,創造性地解決工程問題的創新能力。
第四,適應職業拓展與轉型的通識能力。
學校培養的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特色人才應具有以下3個基本特征[2]。
第一,具有寬厚的理論基礎,以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學為主體,溝通土木建筑、熱能動力、環境、機械、經濟和管理相關學科。
第二,具有良好的工程師素質,融合貫通暖通、燃氣、建筑電氣、建筑給排水和建筑消防等專業的核心技術,滿足建筑與交通工具內的環控工程、工農業生產環境控制工程、建筑與市政公用設施工程和城市與工廠熱能動力供應等領域的要求,經過國家規定年限的工程實踐鍛煉,取得國家注冊設備工程師資格。
第三,適應社會發展變化,能夠自我學習提高、改造重構知識和能力,變換自己的角色,從事其他社會活動。
三、目標定位、主要建設內容與建設方案
(一)目標定位
總體建設目標為依托學科建設,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強化資源配置,打造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基礎雄厚和具有創新精神的高水平學術帶頭人為骨干的教師隊伍,建成符合中國及國際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高水平的、有國際影響的研究型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示范專業與推廣基地。
(二)主要建設內容
1師資隊伍建設
互不關聯的教師群體,不益于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專業理論體系和完整的專業能力。特色教學團隊是特色人才培養的靈魂,是特色專業建設最關鍵的內容。特色教學團隊的教師應了解專業全局和本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規格要求,對專業課程體系及各門課程、各實踐環節在特色人才培養方面的作用認識清楚,掌握所承擔的課程與其他課程或教學環節的銜接關系;具有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理解工程實踐對人才能力的需求;具有新思想,新觀念,了解學科前沿和發展動態,具有工程新技術研發經歷和能力。
2人才培養模式與培養方案修改與調整
人才培養模式與培養方案是特色人才培養的綱要。
3專業理論與實踐環節課程體系改革
專業理論與實踐環節課程體系是特色能力形成的必由之路。
(三)建設方案
1特色教學團隊建設
一是,團隊負責人的選拔。負責人要具有把握專業全局的能力,對特色專業內涵有深刻理解、組織能力,是特色教學團隊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二是,一個了解專業全局,能相互溝通、理解和配合的教師群體。按照特色教學團隊教師能力要求,通過學術學歷培養,督促和幫助教師取得科學研究、技術研發和工程實踐,創造機會到國內外一流高校進修等方式提高教師科研能力和教學水平。
2人才培養方案修改與調整
探討工程學科專業研究型本科教育的內涵與人才培養模式,針對中國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研究和制定新的人才培養方案,積極推進研究型教學,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全面推進基于學生參與研究的教與學,對本科生進行工程技術研發與應用的素質教育,將能力訓練作為教育教學體系的重要內容。
3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
開展適應特色專業發展的課程體系建設。一是進行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核心系列課程建設,形成新型特色專業的理論與技術核心體系,包括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導論、建筑環境學、流體輸配管網、熱質交換原理與設備、暖通空調、冷熱源工程、燃氣輸配、建筑節能等核心課程,重點進行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革新。二是建設新生研討課與大學生創新研究訓練項目。三是建設適應特色專業發展模式的實踐教學環節,重點建設工程技術研發和應用實習基地,基地的類型、開放時間、方式應符合認知規律和能力素質培養的要求,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到畢業實習,逐步實現“教師帶著學”到“學生獨立學”的轉變。通過實習,了解專業有關設備開發、系統設計安裝方法和工程建設與運行的實況,強調鍛煉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特別是社會交際能力。
四、建設成效
(一)特色專業教學團隊
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教學團隊現有教師41名,其中教授12名,副教授18名,博士導師7名。實驗室專職實驗教學人員13人。45歲以下中青年教師90%以上取得博士學位,11人取得國家注冊公用設備工程師資格。團隊教師都具有承擔建環工程項目策劃與可行性研究、工程方案優化與評價、工程設計、工程技術標準規范的編制與實施的等實踐經歷。
教學團隊督促和幫助教師取得科學研究、技術研發和工程實踐經驗。通過國家級科研項目、國際合作項目、派出交流等方式,中青年教師都有承擔國家科研項目和國外訪學的經歷,使其了解學科前沿和專業發展動態。絕大多數教師以長期參加工程實踐取得的豐富科研與工程實踐經驗為支撐,形成了鮮明的教學風格。教學團隊每周開展半天教學研討,每學期舉行學期教學研討會,組織教師參與新培養方案的編制和新的課程體系建設研討。目前,團隊正探索將以教師工程實踐能力與經歷、科研能力與學科視野為主的培養方式轉移到基于社會發展與進步、人才培養新需求、教育規律與教學方法新變化的培養模式上,實現教育理念的與時俱進,并付諸教學實踐。
(二)人才培養模式與方案的不斷完善
以培養通識型的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師為基本目標。目標定位在培養建筑環境科學與工程、城市公用設施等領域從事設計、經營與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質、創新型工程技術與科學技術人才,部分畢業生進入高一層次學位教育。
將基礎素質教育與國家注冊工程師專業教育相結合,形成了開放式人才培養模式。以學科理論發展為指導,行業技術發展為背景;以工程理論為基礎,工程設計為主線,科學基礎教育與專業技術教育并重。重視基礎教育,重視計算機、外語、制圖等通識能力訓練,重視工程師素質(設計、施工、運行管理)培養。
實行優異生培養制度、學業導師制度、主輔修制、彈性學制和第二學位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復合型人才。本科生在第三學期按照年級1~2%的比例選拔優異生,各學院教學院長聘任責任心強,教學和科研經驗豐富,有科研課題,并具有指導研究生資格的教師作為優異生的導師,負責優異生個人培養計劃的制定和落實。優異生和導師實行雙向選擇。學校為優異生組織各種專題講座和集體活動,鼓勵優異生參加各種學科競賽和科研工作。學校不定期舉辦“優異生學術交流報告會”,對優異生的科研成果或論文根據其水平給予適當獎勵。專業教學團隊在新生入學后,為每5位學生安排1位學業導師,對學生選課、學業規劃、參加創新科研項目給予指導。
(三)課程體系改革
合理的課程體系是特色能力形成的必由之路。改革后的課程體系構成見表1。其中,學科大類基礎課包括畫法幾何、工程制圖與計算機繪圖、工程熱力學、流體力學、傳熱學等課程。專業主干課包括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概論、建筑環境學、流體輸配管網、燃料與燃燒、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燃氣輸配、冷熱源工程、建筑電工學等課程。
實踐教學環節是學生能力形成的關鍵。培養方案安排實踐教學環節課內36周,課外4周,共計40周,計27.5學分。其中,認識實習、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等實踐環節共集中安排31周,計21學分。專業基礎綜合實驗和專業綜合實驗等共5周,計2.5學分,在相應學期分組集中進行。
表1課程體系的構成及學分學時分配課程類別12學時/周數12學分12學時比例/%必修12通識教育基礎128881255.51237.科大類基礎121601210.012 6.8專業主干125761236.01224.6集中實踐環節12 401227.512-選修12文化素質1219212 6.012 8.2通識教育基礎12 8812 5.512 3.8學科大類基礎1213612 8.512 5.8專業選修123041219.01213.0最低畢業學分12168根據學校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人才能力特色定位,特別重視工程設計環節的教學。課程設計的主要目的是形成基本工程實踐能力,綜合課程設計的主要目的是形成綜合工程實踐能力,畢業設計的主要目的是培養“綜合+創新”工程實踐能力,畢業論文主要針對研究型人才培養。
(1)課程設計,主要專業課安排必修規定題目的課程設計。通過課程設計,掌握工程設計原理和基本方法,學會獨立分析和解決一般工程技術問題。
(2)綜合課程設計,4周。通過規定題目的綜合課程設計,使學生綜合運用多門專業課知識,進行工程方案分析和設計,解決不同工種與設計在協調、配合中出現的問題,培養學生專業綜合素質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畢業設計或論文,自選題目,18周。指導教師從實際科研、工程設計項目中提煉選題,由學生結合實際自行選擇。畢業設計是綜合運用課程知識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實踐性環節,在畢業設計注重工程實踐、創新能力的訓練和工程師素養的培養。
(四)教材與精品課程建設
根據“寬口徑”的專業教學要求,教學團隊對主要專業基礎課程、部分專業課程教材進行了重點建設,組織編寫出版了“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系列教材”16種,并全部完成了修訂工作,其中6部入選“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另主編全國專業指導委員會推薦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1部,土建類學科指導委員會推薦、部級優秀教材1部,參編“普通高?!晃濉瘒壹壱巹澖滩摹?部。
流體輸配管網、流體力學課程已建設成重慶市精品課程,流體輸配管網課程被全國高校土建學科指導委員會、重慶市推薦申報國家級精品課程。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燃氣輸配、傳熱學等課程被評為重慶大學精品課程。2001年,“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改革研究與實踐”獲建設部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2002年,“拓寬專業,增強適應性——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教育教學改革”獲重慶市教學成果二等獎;2009年,“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通識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教學體系創新與實踐”獲重慶市教學成果二等獎。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專業方向建設 實踐教學環節設置 農經專業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5.08.040
Thought on the Direc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Teaching Setting of College Agricultural Economics Professional
JIANG Jinqi, QI Diming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866)
Abstract The face of rapidly changing market demand for talent and the severe employment pressure, as a veteran professional by the professional farming faces significant question of how to regain competitiveness in the job market. Combined with the professional's professional direc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actual practice teaching settings,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of the current practice of teaching farming by the professional direction of professional settings, and thus give adjustment.
Key words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direction; practice teaching setting; agricultural economics professional
1 專業方向建設是適應人才市場需求的重要措施
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的現實使得很多高校都開始反思自己的人才培養模式和環節。專業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安排作為高校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其設置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社會對各專業人才的需求期望和要求,就直接關系到該學生的質量和就業競爭力。面對用人單位的多樣化需求,各專業在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的適應性建設就成為教學研究的重要內容。①
對于一個專業,其人才培養的共同定位決定了不同院校在專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上的基本框架具有統一性,用人需求的差異性則要求專業的課程和教學內容能夠適應用人單位對同一專業人才需求的不同要求,二者之間存在統一和差異的對立。因此,各專業的課程設置和教學環節安排要求能夠很好地實現二者的協調。從實踐來看,利用學科基礎和專業基礎課來保證基本課程體系的統一,通過彈性專業方向建設及方向教學環節和內容安排的調整來適應差異性需求及需求變化,是實現矛盾協調的基本手段。②沈陽農業大學農經專業近些年也是在不斷強化和提升基礎課教學質量的同時,通過專業方向的建設及方向課程的調整來滿足市場對專業人才需求的變化。
2 專業方向建設、實踐教學環節設置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1 專業方向建設和實踐教學環節的內容構成
從學院就業辦提供的數據來看,農經專業學生的畢業主要去向是讀研、進入企業做管理或銷售等,或進入政府事業單位?;谶@種就業狀況,根據教育部本科專業培養方案調整的指導思想,借鑒兄弟院校的經驗,農經專業在2010年的培養方案修訂中對專業方向進行重新調整,確定了三個專業方向:企業管理、農村公共管理和研究創新型。
其中,企業管理方向是個老方向,主要是在課程設置上進行了方向特色化。根據當前企業管理的新變化,增設了領導策略和藝術、企業文化、物流和供應鏈管理等理論課程??紤]到部分學生將來可能會自己創業,及學生到企業主要從事財務、市場研究和市場推廣等工作的需要,在實踐教學環節,增設了企業管理模擬實習和涉農企業創業管理兩項實踐。
研究創新型是原有農村發展方向的調整、凝練和培養定位的明確。它定位于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為后續在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深造打下良好基礎。
雖然農村公共管理是個新設方向,但也是原有農村發展方向的分立,更是原有農經老傳統的延續。在實踐環節,專業在提升農業經濟和農村統計學習要求的同時,輔以畢業調查和畢業論文要求學生撰寫調查報告。
2.2 專業方向的實踐教學環節的具體工作
在專業方向建設過程中,圍繞著各自的人才培養定位,專業在三個方向的實踐教學環節做了很多深入的工作。具體做法如下:
在企業管理方向,針對該方向實踐教學課時較少的問題,增設了企業管理模擬實習和涉農企業創業管理實習。在企業管理模擬實習上,目前主要做法是在聯系好實習企業后,將學生送到企業去實習1周,這期間要求學生實地觀摩企業的整個運營流程,熟悉企業管理崗位的職能,幫助企業完成一些市場調研和市場分析工作。
在研究創新型方向,主要是依托農業經濟前沿課程論文、畢業調查和畢業論文來完成實踐教學內容。較之以前,實踐環節沒有增加,實踐形式還是采取原有的方式。農業經濟前沿課程論文采取為每位學生配備指導教師,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行完成文獻搜集和閱讀、選題和撰寫小論文的工作。老師主要是教學生如何查找有用的文獻,如何確定論文選題,及農經論文的寫作規范和注意要點。畢業調查和畢業論文通常是整合起來進行,同樣也實行導師制。這兩個實習是在課程前沿論文上的進一步深化,實踐過程除增加要求學生在選題確定后自行到農村進行實地調查,搜集畢業論文所需數據資料外,其余環節如課程論文。整個實踐的目的是提升學生運用經濟學、管理學知識分析農業和農村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熟悉運用統計學、計量分析方法的能力。
在農村公共管理方向,整個實踐以農業經濟與農村統計實習為主體,畢業調查及調查報告為輔。農業經濟與農村統計實習是將方向的學生送到校外實習基地,要求吃住在農戶家里,并在農戶所在村莊及周圍村莊完成自己感興趣某個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問題的調查,最終撰寫出一份調查報告。畢業調查由學生自行聯系實習地點,其形式同農業經濟與農村統計調查。
2.3 存在的問題
(1)部分理論課程缺乏雄厚的師資力量。就專業的師資來源和構成來說,專業現有的教師除少部分人是產業經濟學等專業畢業外,其余都是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教師所學專業的集中雖然有利于提升整個農經專業的整體教學深度,但對于部分專業方向而言,它會影響有些理論課程的早期開課質量和效果。比如,在企業文化與CIS策劃、農村公共管理等新開理論課程上,專業雖然能夠安排教師去開課,但由于這些教師都是新接觸課程,也沒有在相關領域系統訓練經歷,他們在開課初期對課程的理論內容理解不夠透徹,這些課堂的教學效果和內容深度總體都不夠好。
(2)現有實踐環節設置的針對性不強,研究創新型和農村公共管理方向實踐環節設置較薄弱。總體來說,在現有三個方向上,專業除在企業管理方向的實踐教學環節做了一些工作,但其它兩個方向都未能新增實踐教學內容,實踐形式仍是專業傳統的實踐方式沒有突破。在現有設置的實踐環節,所有環節除企業管理模擬實習明確針對企業管理方向外,其余的實踐基本都沒有區分方向來進行。特別是針對研究創新型和農村公共管理兩個方向,沒有設置特色明顯、針對性強的實踐環節。也正是實踐環節的針對性不強,目前專業方向給人的感覺是無特色。
(3)校內實驗室、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滯后,實踐指導教師力量不足。對于各個方向建設,專業雖在依托實踐來形成特色上有些想法,如在企業管理方向增加ERP實習,在研究創新型方向增加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軟件應用實習和學年論文,在農村公共管理方向增加在農村公共管理實習,但一方面由于沒有相關的實驗室和校外實習基地,再加上計劃學時的總額約束,這些特色實踐都沒有條件開設,也沒有教學時間開設;另一方面由于不少實踐要求指導教師在相關領域有較長的從業經歷、熟悉該領域的問題,專業現有師資限于所學專業限制沒有能力承擔起全部指導任務,因此無法開設。
(4)部分理論課與實踐課的時間安排不合理,導致實踐課程效果不佳。在教學計劃調整中,各門課程的知識點、上課時間銜接是否合理關系到教學效果。雖然在近幾年的計劃調整,專業在課程銜接上做足了功夫,但受于實踐課時在四個學期的分配原則,仍有實踐課程的時間安排不合理。比如涉農企業創業管理實習要求是在學生學習完經濟學、管理學、財務管理和投資項目評估等理論課后才開設,但目前該實習只有安排在投資項目評估課以前。從近兩年的實習來看,這導致學生在創業計劃書寫作中無法將創業項目的可行性研究部分寫好。
3 適應專業方向建設的實踐教學環節的調整思路
一是在后續的培養方案修訂中,增加農村公共管理、學年論文等實踐教學環節,改變課堂講授所占學時過多的狀況。通過加強將暑期社會實踐與方向教學實踐結合的方式來切實落實和保障這些新增實踐環節的教學時間和效果。二是將現有實踐課程按內容大類進行優化篩選,實踐形式相同、實踐內容相似的實踐課程進行集中式管理,共享教學和學時資源,提高實踐效果。三是將與理論課程銜接不合理的實踐調整學期安排,同時將部分周次安排不合理的實踐調整周次。比如在統籌所有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的關系后,將涉農企業創業管理由當前的第六學期末最后兩周調整為第七學期的期中布置、期末撰寫。四是依托學院建設的科研平臺,通過輸出學生到這些機構幫助的形式來實現一些實踐課程的開設和完成。五是加強校內實驗室、校外實習基地建設。通過外聘專家的形式增強實踐指導師資力量,為各專業方向提供良好的實踐教學平臺,提升專業方向的社會影響力,強化專業方向特色。六是建立本科生導師制。根據專業教師的意愿,在學生選專業方向時,按雙向選擇原則為學生配備指導教師,學生要求協助老師完成一些科研項目和社會工作任務。通過此途徑增加各專業方向學生的實踐機會。
項目資助:遼寧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UPRP20140098;UPRP20140975),沈陽農業大學校級教學研究立項(2011-114;2014-09),沈陽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學研究項目(JGJX2013Z001)
注釋
【關鍵詞】高職高專;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建設;規劃
近幾年來,高職高專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緊緊圍繞當代社會對環境藝術設計人才的需求,依托于裝飾行業與多家知名裝飾企業保持緊密聯系,校企良性互動,促進教學實踐與社會需求接軌,科學合理地規劃課程體系,全面推進專業素質教育,初步構建了高職高專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體系,制定了較為合理的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在教學、科研、就業逐步顯現。
黨十報告指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預示著未來對行業發展的巨大及對本專業人才將會供不應求,本行業將會獲得更大發展機會。
一、存在問題
隨著現代化建設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環境藝術設計日益引起各界的關注和重視,環境藝術是體現嶄新生存觀念、審美情趣,以及積極樂觀生活態度的重要標志,市場對環境藝術設計師的需求旺盛并顯示出高度的生命力。但是,環境藝術作為一個行業和學科,尤其是要作為一個綜合性的產業,在我國還沒有公認的科學的行業標準、行業規范,更沒有進行相應的系統的學科理論建設,沒有建立起我國環境藝術企業的資質等級規范,沒有建立環境藝術設計師執業資格制度。環境藝術處于“有行無思”、“有行無業”、尚未成熟狀態。目前,一方面,對規劃師、建筑師在環境藝術設計中作用認識不夠,一方面,由于普遍缺乏具有綜合性知識的環境藝術設計師,致使現在有些重要的環境藝術項目完成得不夠好,比如城市雕塑沒有很好地作為環境藝術的整體設計中的內容,成了打補丁的東西,這是令人遺憾的。有的城市改造,求快求政績,照抄照搬外國的東西,往往把自己民族的、本土的、個性的東西丟失了。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城鄉面貌變得愈來愈雷同相似,城市、鄉鎮仿佛失去了記憶。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探討中國環境藝術從理念上到實踐上的正確發展方向,努力繼承和弘揚中國建設環境藝術的優秀傳統,合理汲取西方環境藝術實踐的有益經驗,創立起獨立于世界環境藝術之林的有濃郁中國特色的環境藝術的理論和風格。
我國高職高專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經過多年的實踐,專業建設雖有進步,但還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還需進一步突出專業特色,核心課程建設需要不斷完善;
2、專業服務面向、就業崗位(群)和培養目標雖然明確,但專業方向就業崗位對接不夠充分,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有待加強,還需進一步創新校企深度合作模式;
3、師資隊伍的素質、結構和規模需要改善。表現為專職教師 “雙師”比例和職稱比例還需提高;
4、教材建設有待于加強;
5、擴招形成的師生比、師資問題有待于改善。
二、專業建設總體思路
針對以上問題,把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建設成為辦學條件好,人才培養質量較高,產學合作效益明顯、社會與環境藝術行業認可的專業,具體如下:
結合專業教師隊伍建設的實際,按照“內培外引、專兼結合”的原則,加強對中青年教師的培養,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實行以老帶新、傳幫帶形式培養青年教師,具有副教授職稱的教師負責培養1名青年教師,通過指導和交流將自己積累的授課經驗、授課技巧、課堂管理方法等傳遞給青年教師,為其豐富教學經驗、改進教學方法提供參考,有利于提高其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聘請企業優秀資深設計師擔任本專業兼職教師,進行專業指導,并從事專業課實踐教學,優化教師結構,打造一支高素質專兼結合的專業教學團隊。組織和推薦教師外出學習。參加各種學術會議、學術交流和教學會議開闊了教師視野,借鑒了兄弟院校經驗,提升教學團隊教學、科研能力與學術水平,促進學科的建設和發展。要求教師積極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學習提高自身能力。要求每位教師在暑假積極參去企業掛職鍛煉。培養和鍛煉教師自身的實踐教學能力,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有利于教學也有利于自身素質提高培養“雙師”素質師資隊伍。
校企合作,組建一支有教學經驗高素質的專任教師和企業資深專家做兼職教師的教學組,定期進行教研活動,使課程培養目標時刻與企業需求對接。課程設置科學化,強化課程內容的界定和相關課程的調整力度,保證課程之間合理銜接,保證知識體系的連續性、系統性、完整性,使課程之間形成有機融合整體的人才培養體系。
產教融合,開發課程,以核心課程為基點體現專業特色,教學組一起討論該課程教學方向與改革,探索現代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手段在課程教學中的創新應用,由課程組企業兼職教師擔任職業專業核心課程實訓部分的內容;大膽進行課程改革,為了迎合裝飾行業的季節性,給學生有更平穩的學習過期,將產教融合課程提前到第四學期,第四學期產教融合課程在學校中由企業教師做主講教師以集中實踐課程形式進行;加大第五學期的企業綜合實踐課程管理力度,細化各方面規章制度和安全措施,使課程運行更流暢、合理和安全;分層教學,只有分層教學,才能使學生整體學期氣氛提高,使愛學習的學生更優秀,才能體現市場經濟優勝略汰機制,才能為企業培養更多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
探索理實一體“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完善考核體系。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靈活化,生動化、情境化,將綜合實訓課程內容放在校內實訓室和校外實訓基地進行,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創新性,形象化教學提高學生興趣,縮短課堂與企業的距離,加大教學方法的靈活性。
教材是體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知識載體,是進行教學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專業教學,全面推進學生綜合素質教育,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的重要保證。嚴格選用國家統編的高起點、高水平教材,或權威新版教材和反映職業教育特色的、質量高的教材。
三、實訓實驗室建設和社會服務
加強內涵建設,完善教學實習實訓條件,加強校內外實訓室建設,提倡教師工作室,校企共建 “廠中校”、“校中廠” 的工作室形式,并逐步擴大,形成現代化、職業化、開放式、生產性的實習實訓環境;更進一步開發互惠互利的校外實訓基地。
參考文獻: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 空間 功能與形式 環境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作為一個新興專業,在國內藝術設計學科建設中,發展歷程較短,正處在蓬勃向上的成長期。我們應抓住這一時機,充分發揮院校的各自優勢,關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科體系建設,完善教學理念和指導思想,注重教學規律的探索與總結。
環境藝術設計涉及的范圍廣闊,專業結構上是由多種學科領域交叉構成的復合體,知識結構呈現多元化、綜合化的“大知識組團”,而且有領域擴大化的趨勢。對此各院校應結合本校資源結構特點,在環藝專業的內容設置上突出重點,抓中心領域的構成研究,或圍繞中心領域開辟新的專業知識增長點,避免大而全的做法。但也不能將環藝專業的發展建設依附于某個學科,因為環境藝術設計并不是哪個學科的分支。應注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自身建設的研究,保持專業良性發展的趨勢,共同努力,形成專業發展的合力,完善專業體系建設。在分析構成環境藝術設計中心要素時,應以視覺藝術要素為切入點,對涉及到藝術表現且與環境相關的領域和專業,進行重點研究,并對其內容進行必要的篩選整合,使之更有針對性和連貫性,而不能只是將相關學科專業的內容簡單相加。只有構成內容的合理配置,才能形成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建設的有機整體。目前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中心要素,至少包括建筑藝術、園林藝術、城市規劃、公共藝術等。對各中心要素內容的整合研究、學習,將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健康有序發展的關鍵之一。
環境藝術設計的目的是對人們所處的生活空間環境進行有序地規劃與設計的過程,是使自然環境生態化、社會環境藝術化、人工環境和諧化的有效手段之一。由此可以看出,環境藝術設計首先是對以人為中心的生活“大環境”的改善和創造。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當今人們的活動空間范圍日趨擴大,建筑的概念不只局限于建造的房屋,應包括人們生活和活動的場所,“因此正確地評價建筑應該是人類進行生產、生活的基本條件和環境”。
意大利建筑理論家賽維指出:“建筑空間是我們生活的場地、生活的環境、生活的舞臺?!笔覂仍O計和景觀設計,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目前兩個發展迅速的方向。前者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生活、工作、休閑的物質要求和精神需求所進行的建筑內部空間設計;后者是對建筑外部空間環境的設計。因此,環藝專業的學生對建筑的認識不能停留在一個藝術的接受者和欣賞者的角度,應以空間的概念理解建筑,應從建筑設計的學習中,升華對建筑藝術的認識。
萬事開頭難,一個好的開始也就是成功的一半。 建筑設計的初始學習,自然十分關鍵。小住宅建筑設計(或稱別墅設計)是建筑專業學習建筑設計初始的課題。針對環藝專業的特點,將其內容作必要的調整,使之成為環藝專業認知建筑空間與設計原理的主要起點課程。
首先,通過對小住宅建筑歷史的回顧,以點帶面,可以使學生認識建筑藝術在社會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社會背景下的發展歷程,以及建筑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傳承性、多樣性和創造性。特別是要向大師學習,現代許多建筑大師都曾對小住宅(別墅)的設計情有獨鐘。感悟他們在小住宅設計中體現出來的設計理念和創新精神,可以從中解讀世界現代建筑思潮和流派的演變、發展、興盛與更迭的歷史軌跡。如,柯布西耶在薩伏伊別墅設計中體現了他倡導的現代建筑五原則,“建造出與以往的石砌結構形式的建筑徹底決裂的里程碑建筑”。(安滕忠雄語)同樣、密斯·凡·德·羅在其設計的圖根德哈特以及范斯沃斯等住宅中,也充分體現了設計者“少就是多”的建筑理念,并將鋼和玻璃的組合提升到一種精神境界,對建筑細部的處理,更可以用完美來形容?!傲魉畡e墅”的設計在建筑史上留下了絕妙的一筆,賴特的“有機建筑論”更是具有深遠影響。如他所言:“我努力使住宅具有一種協調的感覺,一種結合的感覺,使它成為環境的一部分?!苯ㄖ飞蠈?0世紀60年代以后出現的各種建筑思潮,稱為“后現代主義”時代。這其中的許多代表性人物也大多在小住宅設計中最先體現出各自對建筑空間建構、材料的表現性等建筑語言方面的探索與追求,也反映了在新的價值觀基礎上,設計者對建筑人性化的關注和對建筑的時代性與建筑表達的可能性等問題的思考。改革開放后的中國也留下了他們當中很多人的足跡,如設計CCTV新樓座的庫哈斯,中央美術學院新美術館的設計者磯崎新,自學成才的安滕忠雄,奧運會場“鳥巢”的設計者之一的德梅隆和多次來華講學的文圖里等,這使我們近距離、多方面體會名家的作品成為可能。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開設建筑設計課,也是根據學生的知識技能構成特點而設立的。目前環藝專業的學生以造型為專業基礎,對形式的感受力強,但對空間的認識,往往停留在平面中所形成的三維虛擬的立體空間上,并且在設計時常有重形式、輕功能的問題。因此,培養未來的專業設計人員應具有的素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更需要有一個良好的開始。
一、課題內容的確定
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空間立體形態意識,并對建筑的功能與形式,建筑的尺度、材料與色彩,建筑與環境等建筑設計的基本原理與方法有一個較完整的了解。同時,更需關注建筑與人文精神、與經濟技術、與所服務的對象的關系這些建筑設計中的本質問題。
二、課題的定義和特點
小住宅建筑涵蓋了別墅的定義,但小住宅不一定就是別墅。最大的不同在于別墅的用地有其特殊性,“往往指建在環境優美的地帶,供人居住和休憩的獨戶住宅”。而小住宅可以身處鬧市,環境條件并不一定優美,但它有別墅的特點,它不在于建筑面積的大小,也不是用富麗堂皇來衡量,而是講求獨具特色,追求便利、舒適和美觀。這種單獨設計、個體建造的小住宅建筑反映了服務對象的個性化特征、品位和理念。
三、教學的目的與方向
1.小住宅建筑設計是建筑設計的初始,通過學習了解掌握建筑設計的一般程序、基本原理和基本的方式、方法,對建筑的認識有質的飛躍。
2.一個好的小住宅設計應當解決好建筑與周圍環境的協調問題,充分利用自然景觀,因地制宜地將地域歷史文化傳統和審美趣味創造性地融入到建筑設計之中。
3.解決好建筑形式與功能的關系。以人為本合理細化功能組織,使空間布局自由流暢、富于變化,同時各空間元素具有內在的有機銜接,且比例、尺度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