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7 20:31: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重修學習計劃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 要:本文通過對學院近三年護生的學習適應性的調查,分析了學生學習適應性下降的原因,提出適應性教育與重修制度改革等措施,使新的教育方式在新常態下更有利于學生的發展。
關鍵詞 :護理新生 適應性教育 重修制度
近年來,筆者所在學院的教育水平不斷提高,但護生的學習適應性卻在下降,考試不及格率有所上升,反映出護生對新環境的不適應。筆者從目前護生學習成績的現狀出發,探討了在新常態下的護理教育中,如何提高護生對新環境的適應性,并改進重修制度。
一、研究基礎
筆者對學院2012、2013、2014級護理新生第一學年的成績進行了研究,分析結果如下。
新生入學后,學習興趣普遍不高,在成績上表現尤為明顯,期中、期末考試不及格率有所上升;近三年,護生補考通過率有所下降;布置作業完成質量不高。課后練習操作時間少,操作熟練度下降且主觀能動性不強。
二、學習適應性下降的原因
1.新環境對學習習慣的沖擊
幾乎所有護生都有智能手機,甚至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這對護生的誘惑力很大。越來越多的護生在上課時看手機、發微信,分散了注意力,影響學習。
2.不適應新的學習理念
高職院校提倡引導型教育,重在培養護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而護生自主學習能力、壓力應對能力相對較弱,大學學習具有專業性,需要護生自立和自覺。大學教學節奏快,學習環境相對寬松,新生脫離了家長和教師的約束,其原有的學習適應性問題,例如,學習自主性差、依賴性強等就會暴露出來。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調整學習行為, 就會給學習帶來更多的問題,進而影響身心健康。一些護生學習紀律比較松散,容易脫離學習環境,導致護生對專業知識接受較慢。
3.不能適應新的學習模式
現代教育強調培養創新型人才,大學學習更具有探索性、自主性,而護生對這方面的不適應表現為學習積極性不高。護理內容大部分需要背誦與熟記,護理操作更需要強化訓練,這與學生之前的學習方式不同,學生不能適應新的學習方法,導致學習成績下滑,動手操作能力不強。
4.專業適應性不夠
大部分護生入學前并不了解護理專業,報考護理專業主要是為了畢業后容易找到工作,護生對護理專業認識不足導致學習積極性不高。目前,社會對護理專業畢業生的需求量很大,學生就業率一直較高,護理職業穩定,就業機會多、前景較好,但學生缺乏要求進步的主動性和決心,對自己的期望不高。
5.學院重修制度的影響
學院重修制度建設進展緩慢,面對不及格率的上升,學院希望降低考試難度,以提高合格率,以免再次重修人數過多,影響教學秩序和就業率,并將重修成績滿額計入成績單,這導致了一些護生對重修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另外,重修學費低,且重修往往比原課程更容易通過,導致有的護生不努力學習而主動重修。
三、學習適應性教育與重修制度改革
1.“重實踐,輕測驗”教育模式是大勢所趨
以興趣為主導,以實踐為抓手,提高護生的學習主動性。通過小組學習、案例分析、護生講堂等方式,讓護生成為課堂的主角,而教師是課堂的控制者與引導者。從早期實踐來看,案例分析形式的課堂明顯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學院積極開展護理技能比賽,增加護生技能訓練的機會,選拔優秀護生參加省級、國家級的護理技能大賽,全面培養護生的綜合素質。
2.跟上互聯網發展趨勢,建設新媒體課堂
(1)以網絡為平臺搭建學習小組,讓護生有交流的途徑。每組配備指導老師,負責解答學生在網絡上提交的問題。
(2)充分利用網絡化教學,上傳教學課件與課后作業,幫助學生預習、復習。
(3)使用手機軟件發送行業信息、就業指導以及學習要求與作業,提升學習效率。
3.介紹專業特性,使學生迅速適應新環境
幫助學生了解學習計劃,了解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外請優秀護理畢業生、護理專家來學院講學;召開座談會,了解學生的心理;積極聯絡家長,學校和家長共同幫助學生適應新生活。
4.重修制度建設迫在眉睫
在制度上讓學生感受到較高的重修成本,以恒定的學習要求考核學習質量;加強重修的嚴肅性;適當提高重修費用,并將部分費用納入獎學金,激勵護生主動學習。
總之,應分析護生學習適應性下降的原因,采取相應的措施,努力培養合格的護理人才。
參考文獻:
[1]房超,方曉義,李輝等.大學生應對類型與學校適應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9(23).
[2]孫玉梅,江華,馮志純等.高中生對護理專業的報考意向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教育,2010(7).
【關鍵詞】學分制 收費 預算 財務管理
高等學校學分制是高校適應學生個體差異的彈性教學計劃,它是以學分作為學生學習量的計量單位、以取得最低學分作為學生畢業標準的教學制度。學分制的實施是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在高等教育領域的一種具體體現,也是高等教育接受國際先進管理理念的一種形式。應該說,學分制改變了高校以往按學年進行學生管理的方式和教育產品的提供方式,對學生的“差異需求”進行了個性化管理。由此,對財務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學生收費管理和預算管理方面,產生了諸如優化學費收費標準管理、繳費管理、監督管理,預算撥款依據、收入預算編制、辦學成本等新課題。在此本文就有關情況進行具體討論。
一、實施學分制細化了收費管理工作,加大了收費管理的要求
目前,高校學生學費標準是在財政、物價部門核定的收費標準范圍內,根據學校的辦學條件、教育質量、培養成本和生源狀況等因素確定的,并需報有關教育、價格、財政部門備案。實施學分制收費后,學生在一定范圍內自主選課的方式改變了以往按學年收費時的管理模式,為了體現學分制對高校管理的激勵作用和收費“個性化”管理的優勢,財務收費工作也面臨新的課題。
1、合理確定學分學費和專業學費收費標準
在學分制管理下,學生學費一般由專業學費和學分學費兩部分組成,學校可在學年學費中劃出一定金額作為學分學費,并統一規定每學分的收費標準,再將規定的學年學費減去學分學費之差列作專業學費;但是也有學校不設置專業學費,將每學分收費標準按“學年收費標準×學制÷專業總學分”計算得出。應該說, 后一種方式沒有體現學分制管理的激勵效應,所以一般高校均采用前一種方式,將專業學費按學制平均分攤到每一學年。這樣提前畢業的學生按規定可減免部分專業學費,從而體現對學生的激勵效應,但學分費和專業學費的標準如何確定卻是見仁見智,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
從現行做法看,高校一般規定學生四年制、五年制本科畢業必須修滿的最低學分為160分和200分,每個學分的價格基本定位在60―100元,扣除學分學費后即為專業學費。從科學合理的角度看,應該根據“受益原則”來確定學分學費和專業學費:學分學費和專業學費類似于企業成本核算中的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學分學費應該是直接用于學生學習的各項耗費按單位學分計算的支出,應屬于教育成本中變動成本核算的范疇。由于我國將高等教育列為公共財政的范疇,因而現行的高等學校核算體系中未體現教育成本核算的要求。從方便和實用的角度看,可以將直接用于教學的“商品和勞務支出”和人員經費中的“學生助學金”合計分攤至在校生所選學分,從而計算出每一學分學費。為了取得較為合理的數據,可選擇近年來有關數據進行計算,求出適合各校校情的學分學費標準。
由于目前高校會計核算中均采取項目和科目核算相結合的方法,因而按照上述辦法可測算出全校性的學分學費或者各專業學分學費,同時也就能測算出專業學費。以規模為3萬人、四年制綜合性大學為例,計算出近三年的學分學費標準分別為77元、86元和84元,剔除一些非正常因素,可選取80元作為學分學費的單價,每個專業學費按(學生收費標準4600元×4-160×80)/4計算得出專業學費1400元。
2、細化優化每生收費項目管理
在學年制收費管理模式下,高校對學生實行“一次性契約”的收費管理方式,在學生不發生其他特殊情況下,學生從進校到畢業離校的收費政策是固定不變的。而在學分制收費管理模式下,學生“自由選擇”學習計劃,高校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需求,不再實行“批量式”的收費管理方式,轉而需要實行“靈活、個性”的收費管理方式,由于學生選課的差異,輔修、重修的出現,使每個學生學分學費標準各不相同,由此產生的每個學生的應收學費標準均可能不相同。這樣,學生應收費信息不能批量定義,即便是在較為先進的計算機收費系統管理下,學生收費信息的核對和扣款的工作量都比以前有較大幅度的增加。
3、收費監管的要求進一步提高
學分制收費管理是一項政策性強、涉及面廣的工作。學分制收費使得學校收費更加明細化,有利于遏制教育亂收費,按學分收費則可使學費收取更加透明,更大程度地滿足學生及其家長的知情權,但同時對收費監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生收費總額、標準、項目、程序等都應列入監管的范圍,在公正、公平、公開原則的基礎上,高校應采取多種途徑將主管部門檢查、社會監督、收費公示等形式結合起來,加大對輔修、重修等收費項目的管理,規范休學、轉學、提前畢業學生交費及學生退費管理。嚴禁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提高或變相提高學費,不得出臺新的收費項目,不得向學生收取除國家規定項目外的其他任何費用。按學分制的管理要求,學生正常完成規定學業所繳納的學費總額不得高于實行學年制的學費總額;高??梢詫ρa考后仍不及格、需要重新學習該門課程的學生收取學費,學費標準不得超過原來學習該門課程的費用標準即學分學費標準;因考試不及格而不能取得某課程學分的學生,將有一次免費補考機會,補考后仍不及格需重修的,學校將按這一課程的學分收費標準收取學分學費,重修費用不應高于原來的選修費用。
二、實施學分制對預算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增加了預算管理的難度
在實行“部門預算”的管理下,高等學校的預算一直執行較為穩健的財政政策,基本實行“以收定支”的管理模式。在高校實施學分制后,國家對高校的財政預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預算編制、執行、控制等各個管理環節都將會產生較大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撥款依據的不確定性對財政預算撥款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在現行的部門預算管理方式下,財政部門對高校撥款的依據是高校各類在校學生人數,在學年制收費管理條件下,它比較符合高校管理的實際情況。但是,在學分制管理條件下,高校在校生人數是一個動態而不確定的概念,任何時點的學生人數都不能作為財政部門撥款的依據。在這樣的條件下,建議財政部門應采取指數平滑法,以近年來高校年初在校生人數按加權平均數進行測算,將該學生人數作為撥款依據。如某高校2004、2005、2006、2007年初的在校生人數分別為19500人、19800人、21000人、22000人,以此測算的2008年撥款人數為19500×10%+19800×20%+21000×30%+22000×40%=21010人。
當然,參與計算的年度和權重系數也可以根據高校的學制和高校發展的速度進行適當的調整,以便人員基數更加符合財政管理的要求和高校發展的實際情況。
2、學費收入實現的不確定性加大了收入預算編制的難度
預算收入是學校預算編制的基礎,在現行財政管理體制下,高校的預算資金包括財政預算資金、非稅資金、轉移性收入、單位其他資金、債務資金等。學費收入屬于非稅資金的范疇,是根據學生人數和收費標準進行測算的,在高校實施學分制后,由于學生選課的個性化差異使學費收入的測算較學年制管理方式下有較大的難度。目前,高校“一上”預算編制在上一年度的七、八月間,最終“二下”預算一般在每年年初,這與學生選課交費有一定的時間差,且有一定的不確定性,由此加大了學費收入測算的難度。這就需要學校財務部門與教學部門增強溝通和協調,盡量實現數據共享,使財務部門盡快了解有關學生選修學分的信息,以便財務部門測算出較為準確的學費收入,科學合理地編制預算收入。
3、學費收入實現的滯后加大了高校的財務成本
在學年制管理方式下,學費的收入入賬一般在每年九月,且相對穩;在學分制管理方式下,專業學費的收入在九月份實現,但是學分學費有近一半收入在下一年度春學期開學后實現,這勢必造成了學費收入實現的滯后,加大了高校財務的機會成本。在目前高校經費較為緊張的情況下,這種機會成本包括按貸款利率計算的滯后實現的學費收入的貸款利息、按存款利率計算的滯后實現的學費收入的存款利息。以每生收費4600元、每年專業學費1400元、貸款年利率5%、存款年利率3%計算,這種機會成本為(4600-1400)×8%/2=128元,萬人大學所增加的機會成本為128萬元。這種情況導致了高校財務供求矛盾將更為突出,也使高校的財力的調節作用隨之減弱,對預算安排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學分制收費管理為高校實行彈性學制創造了條件,為學生提供了靈活便捷的學習方式,但是這種管理方式也給財務管理帶來諸多不確定因素、衍生出不少新情況,使高校財務管理工作面臨新挑戰。除了上述分析的收費和預算方面的影響外,資產管理、資金使用效益、校內部門間協調等都面臨一些新的情況,需要財務部門不斷探索新的管理思路、規范管理程序,加強部門間的協調和溝通,從而進一步減少學分制收費帶來的負面影響,充分發揮學分制管理的優越性,促進高校財務管理工作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 史萬兵:高等教育經濟學[M].科學出版社,2004.
改革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首要是專業學科與課程的調整。過去十幾年中,我國高等教育的工商管理專業設置幾經調整,對專業課程面過窄的問題和學科內容老化問題有了一定的改善。雖然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高校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有了比較大的轉變,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工商管理專業教育教學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其人才培養體系改革目標的實現,也非一朝一夕即可以完成。教學改革的難度在于思想觀念(包括教育管理部門的思想觀念、學校的思想觀念、教師和學生的思想觀念)的轉變、教學資源的配置(含師資配置、教材及實驗實習條件配備等)、社會的認可度以及自身改革方案的創新與實踐等,諸方面構成了一個直接面對培養對象的過程,這就決定了工商管理專業教育教學改革只能采取“小范圍跨大步、大范圍跨小步,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的實施戰略。即使我們的教育思想、觀念都相當清楚了,認識也相當統一了,物資條件也具備了,也還有適應中國國情、校情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達到工商管理專業教學改革的目標,完成人才培養體系改革的任務,還需要大量的時間、創新與實踐。作為地方性、應用型地方高等院校,必須對自己的辦學目標、學科定位、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歷史沿革,甚至辦學條件、風格及區域經濟發展狀況,探索出獨具個性特征的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改革方案,并在長期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完善,逐漸形成獨特的育人環境、風格和品位。
2高校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創新與實踐的幾點做法
中國高校之間的個性特色,區域經濟的發展狀況和要求,決定了不同高校在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中的個性特征,體現了改革實踐中的不同創新和閃光之點。這些創新和閃光點,高??梢韵嗷ソ梃b,但不可能照搬。以下就重慶文理學院近年來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改革實踐中的一些做法作一歸納、總結。
2.1創新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長時間以來,教育界就一直存在“專才”與“通才”之爭。本文認為,從終身教育角度看,高校工商管理專業教育宜以“通才”為主,著力提高思想素質、業務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但從各種專門職位都有專門分工角度講,又要求高等教育給受教育者以一定的工商管理專門知識。從當今社會和科技發展的實際出發,重慶文理學院慎重地選擇了培養“職業經理勝任力為目標的工商管理專門人才”的辦學理念。為了落實這一理念,從2003年起,重新構建了工商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計劃,該計劃分一課堂教學計劃、二課堂教學計劃和第三課堂。一課堂以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為主;二課堂以學生參加科技活動、教授小助手、企業經濟調查、學科競賽、創業大賽及學生社團中的自我教育與自我管理等為主;三課堂就是到企業一線去見習、頂崗實習。一課堂由教務處、教學院(系)組織實施,二課堂由部分專業教師和導師組織實施,第三課堂由學工部組織實施,如在創業孵化園創辦微型企業,參與企業經營活動,為本地中小企業進行策劃與指導。為了強化綜合素質的提高并使之與專業教育相結合,提出和實施了工商管理教學,堅持面向社會、面向市場、面向企業,與地方工商業經濟發展實際接軌的原則,在打好專業基礎的前提下,立足地方工商企業現狀,通過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既具備較高的理論水平,又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解決實際管理問題的能力和較大的發展潛力。為此,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學校的相關政策的規定,結合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要求,面向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和眾多中小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合理安排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技能訓練,確保培養質量,使本專業的學生畢業后能順利成為工商管理從業人員,具備工商管理人員從業資格,具備一定的創業能力。另外,通過對社會需求深入地調查研究,把握區域工商企業的發展趨勢,對本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體系進行不斷地調整的指導思想,推出了一個基本原則和兩個實施辦法。一個基本原則是“加強基礎、拓寬專業、培養能力、提高素質”;兩個實施辦法,其一是按文理工商進行大類培養,其二是實行學分制教學管理模式。根據上述原則,學院一改過去由教研室單方面制定教學計劃的方式。首先,根據社會人才需求對人才培養體系改革的需要,提出了四年制本科教育課內總學時不超過2600學時,并規定各類學科課程所占比例(含選修課):(1)公共基礎課組合占30%左右;(2)專業技術基礎課組合占30%左右;(3)專業技能課組合占40%左右,設置了人文社會科學類和自然科學類公共任意選修課,并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愛好和職業意向在全??鐚I、跨院系選課進行輔修,全面擴充學生的知識面。這一基本框架,大力度改革了傳統的專業教育模式,保證了公共基礎知識模塊和技術基礎知識模塊的厚度,削減專業課模塊的深度,擴大專業知識的廣度。此外,對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計劃還分兩個模塊方向:一是涉外企業管理方向;二是中小企業管理方向。學生可以根據自己今后的就業意向在某個方面進行深化學習,這對學生深入學習相關專業知識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傳統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突破,給寬口徑、高素質工商管理專門人才的培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2為復合型、應用型工商管理專業人才成長開渠放水
隨著現代社會、科學和技術問題的高度綜合性增強,復合型、應用型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受到廣泛的關注。重慶文理學院作為地方性多科性高等院校,如何讓復合型、應用型和服務于地方經濟的工商管理專業人才更好地成長,讓部分自身條件好、愿意更大范圍拓寬知識面的學生能更好地進行自我職業規劃設計,已成為學校高層管理者思考的熱點。重慶文理學院與全國若干兄弟院校一樣,推出主輔修和創意、創業培訓制度。主輔修制,主要是為學有余力的在校本科生開鑿出的一條通往獲取復合型知識的渠道。而創意、創意培訓則主要是為有特殊才能和一些特殊偏才學生加以專門培養和指導,幫助他們創業成功。2003年,在學校學規劃指導下,正式推出了主輔修制度。其主要內容包括:(1)凡學習成績達到優良程度的學生均可申請選修學校已開設的另一個專業作為自己的輔修專業,如管理類可以選擇經濟類、工程類、文學類等;(2)已開設的任何本科專業,在制定本專業主修教學計劃的同時,都必須制定出以本專業為核心的輔修課程的教學計劃,即已開設的任何本科專業教學計劃,必須主輔修配套。在實踐過程中,又推出了第二專業計劃,讓對輔修仍不滿足的學生再走一步。于是工商管理專業的主輔修制度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色:其一,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在保證自己主修專業學習任務完成的前提下,盡可能選擇另一專業為輔修專業,完成規定教學計劃(一般30學分左右)者,由學校發給輔修專業證書;其二,學生在選擇輔修專業學習后,因各種原因(如學習壓力大等),不能全部完成輔修專業規定課程者,通過的課程學分數作為任選課學分計入本人主修專業教學計劃進行學籍管理,未通過的課程不計學分,也不作學籍處理;其三,對完成輔修專業教學計劃仍有余力余興者,可將此專業作為第二專業繼續深造(一般60學分左右),全部完成者,由學校頒發第二專業證書,跨學科的可申請第二學士學位。同時,鼓勵優秀學生考研。渠道打開后,又采取了一系列激勵措施,以培養出一大批復合型本科學歷人才。據調查,在最近幾年,重慶文理學院的畢業生中有相當部分是憑借輔修專業應聘到各類工商企業工作和考取跨專業、學科研究生的,有主修專業畢業證,同時持有輔修專業證的畢業生,在人才招聘市場受到普遍歡迎。重慶文理學院從全國高校就業60強上升為50強就是明證。若干事實已充分證明,主輔修制是本科階段培養復合型人才的良好模式,有必要進一步堅持和完善。
2.3重塑教育基本原則——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育學的基本原則。長期以來,工商管理專業教育模仿大工業批量生產的模式,忽視學生的個性特征,一個教學計劃年復一年,成批培養“專業人才”,學生畢業后只能從事專門工作,改換工作被稱作專業不對口。隨著改革開放、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傳統模式逐步受到沖擊,積極推行各種形式的學分制,重因材施教基本原則,這是21世紀中國高校教學改革的一大亮點。重慶文理學院自2003年學校升本后,已推出學分制教學改革模式,逐步形成以下三大特色:第一,合理實施選課制。選課制是學分制的核心。充分尊重學生個人選擇和發展需求,在現有條件下:(1)在教學計劃中開辟20%左右的學分數由學生自主確定該學什么課程;(2)在有條件的任選或必修課程中,推行學生選擇任課教師制度,以滿足學生對教師的適應程度;(3)允許學生根據實際情況自主安排學習進程,或部分改變既定學習進程。由于任選課程包含如下三大類,即跨專業跨院系的課程、學校專門為全校學生組織開設選修課程以及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所以在全校上萬名學生中,每人的學習計劃實際上都不一樣,在大基礎一致的情況下,學習內容形成了百花齊放的新格局。第二,改革固定學制,適當將學制延長或提前。本文認為這種辦法是貫徹因材施教的有效模式。其基本思路是:以國家規定的四年或五年學制為基礎,允許學生提前或延后完成規定學習環節和學分數,并提前或延后畢業,目前大多數學校規定的時間是三到五年。(1)延后、提前還是正常畢業,完全由學生自己把握;(2)學生學習中途遇到客觀環境的變化,如家庭發生變故、經濟承受能力等,可中斷學習參加社會實踐。比如有些學生,因生病等原因而申請暫時中斷學習一年或參軍,保留學籍和學分;(3)學生在規定學制內尚未完成學業,可申請延長畢業時間繼續學習,已學完規定課程,但不符合畢業要求的,給兩種選擇,申請延長畢業時間,直到完成全部學分,或者持結業證先就業,在規定時間內回校申請補考,合格后換發畢業證書。第三,實行嚴格而又有一定靈活性的重修、重考制。這一制度含兩層意思:(1)學生某門課程不及格,可以進行重修(學校規定必須重修),也可以選擇重考(跟下一屆學生一起參加該課程的結業考試);(2)學生已經取得學分的課程,成績不太理想,可以申請重考,刷新自己的課程成績,低于過去成績者不刷新。以此激勵學生更加扎實地掌握某些核心課程的基本內容,也為某些優秀學生,因某門課程的遺憾提供了更正的機會。
2.4實施創新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計劃
創新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是一種理念,是一種教育思想,在人才培養體系中,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如何去體現,如何去發揮,是高校工商管理專業教學改革又一個熱點問題。幾年來,學校逐步探索,其特色可歸納集中在三個方面。
第一,為素質優秀、成績好的學生開小灶。學校每年招收工商管理專業學生90余人,其中高考入學成績由低到高相差100分左右,如何讓素質優秀、成績好學生在完成一般學業要求的基礎上,潛能得到充分發揮,學習更多的知識和技能,這一直是學校重點關注的問題,為素質優秀、成績好的學生的成長和有一定特長的學生選派優秀教師給予專門指導和教育是大家的共識。(1)每年入學新生就開始實施優異生計劃,選拔一定的優異生,選派優秀教師,尤其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和專業基礎知識的指導,同時提升計算機、外語及人文素質水平;(2)對剛進校的學生,就開始采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方式進行特殊培養,比如為其選派導師,實行導師制,每個學生可深入導師科研基地,與導師一起參加科學實驗,當科研小助手等工作,學校在開放性實驗、圖書資料等方面提供特殊服務,集中提升某些基礎課程、人文課程和專業課程的要求;(3)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突出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通過模擬環境實驗、參加全國學科競賽、創業大賽等,在學生中創建出注重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培養的良好學風。第二,為特長學生搭建成功的階梯。大學的教育應體現在“大”字之中,學生在大學獲取知識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學校應有一種機制,如組建學術團體、興趣小組,并派專門教師帶領、指導、鼓勵并承認學生從多渠道去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為特殊學生、特長學生創造條件,搭好取得成功的階梯,比如鼓勵部分學生參加全國學科競賽、創辦微型企業等。第三,為學生創造各種學習條件和創業條件。首先是要建立起創新人才成長的校園環境和文化氛圍,給學生精神上一種良性導向,同時創造多種機會,組織學生社團,讓不同興趣和特長的學生各得其所。讓學生參與創業培訓和創辦微型企業。重慶文理學院與校外多家企業有緊密聯系,建立了教學實踐科研基地,如有名的中國電信永川分公司、重慶紅巖汽車制造有限公司、重慶百貨大樓股份有限公司及重慶名豪集團等,校企聯手打造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已成為當前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特色。另外,學生創業中心和微型企業的創辦,更成為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不可缺少的重要領域??傊貞c文理學院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改革與創新,成效比較顯著,成果比較突出,在由該成果送入社會的人才中,后期效果將更為顯著。但是,面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世界復雜多變的新形勢,工商管理專業教學改革的目標、任務和特色問題必然會受到更大的關注。
2.5加強創業意識的培養
我國目前大多數高校所培養的學生都是在順利畢業后去找一份安定、收入可觀的工作,很少有自己去創業的愿望。各行各業的大發展為更多的創業者提供了諸多創業機會,在我國就業壓力日趨嚴重的情況下,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創業將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所以,在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學改革和教學過程中應突出對學生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的培養,使之能成為一個成功的創業者。
2.6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方法
傳統的教學觀念是教育學生多學知識,牢固地掌握知識,這樣反而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深,不能靈活地加以運用,操作能力差。對于管理類專業的學生而言,思維觀念和方法(學知識的方法)尤為重要,所以,應加強對學生的觀念和方法的培養,這才能夠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強調知識的相互聯系,讓學生真正理解到什么是管理。管理是一個過程和整體概念。不能將其肢解后進行教學,不然的話,學生就不可能將相關知識聯系在一起,也不能理解管理的真正含義,當然,更談不上做好工作了。
2.7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充分利用實踐教學基地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結合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性強的特點,為加強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訓,事先落實了培訓基地,如中國電信永川分公司、重慶紅巖汽車制造有限公司、重慶百貨大樓股份有限公司及重慶名豪集團等,并就實踐培訓的指導方針、原則和具體措施進行商談,簽訂合同。培訓基地指派部門經理和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員工親自帶、教學生,在生產管理、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進行專業技能培訓,并進行實踐技能考核。為加強教學的實效性,落實國家“雙師型”教師隊伍的要求,學校還專門聘請企業總經理、職業經理人直接擔任相關學科的教學工作。由于來自第一線,這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理論聯系實際,教學效果好,學生的基本技能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工作適應能力強,受到了用人單位的好評。
2.8加強對學生的人格、道德品質的培養
目前,管理道德問題在現代中國已經發展到十分嚴峻的程度,最突出的表現是:坑蒙拐騙、假冒偽劣、行賄受賄。如:短斤少兩,江蘇某農藥廠所標有效成分為25%,實際只有2.5%;摻雜使假,某些小廠將一般礦石粉碎后與沙土混合冒充磷肥,其有效含量只有3.75%,國家規定最低的四級磷肥含磷量不得低于20%;移花接木,用別人的商標;劣質、仿冒事件,云南劣質飼料粉碎機傷人事件、偽造名牌商品事件等。所以,加強對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已顯得刻不容緩,提高管理者的道德素質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作為高校應重視道德教育、社會責任感教育,以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增強其社會責任感,樹立良好的人格。
3高校工商管理專業教學改革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