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9 14:09:0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審美心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收藏本站
聯系我們
網站首頁┆課件下載┆教學論文┆實用文檔┆個人簡歷┆論文中心┆演講稿┆考試相關┆黨團社會┆職場技巧┆作文園地┆法律文書
您當前的位置:中國文書->語文論文->教學內容退出登錄用戶管理
贊助商
欄目導航
·語文論文·數學論文
·英語論文·政治論文
·物理論文·化學論文
·歷史論文·地理論文
·生物論文·音樂論文
·美術論文·體育論文
·信息論文·德育論文
·教育法規·課程改革
·家長頻道·教育管理
·教程指導·班主任論文
·教育綜合
最新推薦
·用反證法解遺傳題的幾點
·愉快教學法初探_生物論文
·注重初中生物教學,提高
·轉基因動物制造的藥品被
·轉基因羊的誕生_生物論文
·關于新世紀中學生物課程
·關于新編高中生物必修教
·轉基因動物食品安全嗎?
·轉基因動物_生物論文
·課件制作技巧略談_生物論
·CAI課件的編制原則_生物
·“根的形態”一節中多媒
熱門文章
·大氣溫室效應和全球
·保護生物多樣性_生物
·談小學低年級識字教
·淺談納米技術_物理論
·轉基因動物_生物論文
·動植物基因工程介紹
·數學家名中英文對照
·轉基因動物食品安全
·[圖文]小學音樂課改
·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
相關文章
·強化學生美育教育發
·強化學生美育教育,
·中小學創新教育及其
·發揮地理優勢滲透美
·通過中學化學教學滲
·[圖文]中學物理教育
·淺談英語教學中的美
·中學外語課堂教學中
·數學新教材中美育因
·把握數學美的特征發
美育的意義及其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_語文論文
作者:佚名來源:不詳時間:2006-12-1222:46:28人:yujklj68kfg
減小字體增大字體
[作者]李麗
[內容]
一
美育即審美教育,是培養審美意識的教育。
中學教育是一個有機整體,包括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等內容,其中美育是這個整體的重要組成部份。然而,普遍的情形卻是許多學校及教育工作者輕視甚至排斥美育,其所以如此,原因主要有二:或認為無須美育而人自能審美,或認為審美無關宏旨,因而美育無甚意義。這種看法是十分錯誤和有害的。因此,有必要對美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加以討論。
無論是自然的、社會的、還是藝術的客觀事物,只要具有美的屬性,都可以作為人們的審美對象;但是,人們并非天然地就能進行審美,正如馬克思所說:“對于不辨音律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音樂對它說來不是對象?!保郏?)]客觀存在的美,先天健全的器官,只是審美的客觀條件和素質基礎,主體不具備審美意識,審美仍無法進行。審美意識是一種社會意識,是人在生理心理素質基礎上,經過后天的審美教育并在審美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審美教育和審美實踐的產物。由審美教育和審美實踐培育形成“感受音樂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2)]客觀美才能成為審美反映的對象,主客體之間才能構成審美關系。概而言之:人們要進行審美活動,必須具備審美意識,要具備審美意識,美育是必不可少的。
更深入地看,美育的必要性、重要性仍在于審美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對于人認識與改造世界、對于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審美意識是審美掌握世界的方式的心理根源??陀^世界作為一個整體,其屬性是多方面多層次的,人類要掌握客觀世界(即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須相應地擁有多方面多層次的方式。審美方式就正是人類掌握客觀世界的諸種方式之一。它能使人“按照美的規律”[(3)]去認識、改造世界,而只有充分擁有和運用包括審美方式在內的多種方式,才能使人“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質”,成為全面發展的人,亦即恩格斯所說的“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4)]總之,無論是從掌握世界的角度還是從人的發展的角度而言,審美掌握方式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具有重大意義。既然如此,作為形成人的審美意識的必要條件的美育,當然就絕不應輕忽而應予以高度重視。
美育之重要,還在于它對其它各種教育活動(尤其是德育、智育)有著促進作用。在這里,只側重談談它對德育、智育的促進。
美育的內容是培養審美意識(美的觀念),德育的內容是培養道德意識(善的觀念),智育的內容是培育科學意識(真的觀念),審美意識與道德意識、科學意識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美育能夠對德育、智育產生促進作用。
審美意識中滲透著科學意識??茖W意識是求真:以概括、理知的形式認識和把握客觀世界的本質規律;審美意識是求美:以感性直觀的形式反映客觀世界的美的屬性。二者是相互區別、相對獨立的;但是二者又是密切聯系著的,求美的審美意識必然是以對真的認識和把握為基礎的。從最一般的如形色聲動靜等觀念到人事景物情等理解,都是人們對事物的概括和理知的認識、把握,離開這種認識、把握,客觀事物對于主體根本無美可言。我們對高山、大海的審美反映,就絕不只是單純的感官愉悅,而是滲透著一定的理性因素、具有對“真”的認識的性質的。特別是對社會美、藝術美的審美反映,更有著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的重要因素,如對,對《紅樓夢》的審美反映,其中必包含有對特定社會歷史本質規律的認識、了解,如果對此無科學的認識、把握,斷不能對它們的重大審美意義產生敏銳的審美感知和深刻的審美理解。
審美意識中積淀著道德意識。當人在實踐中掌握了客觀世界規律(真),并運用于實踐中時,便產生了道德意識(它是人對客觀現實、實踐活動是否合乎主觀目的、需要的反映、認識,是一種社會功利觀念),其后,才從中孕育出審美意識。因而,審美意識在產生之初是等同于道德意識的,客觀事物的目的性就是善,也就是美。但是,審美意識一旦產生,就開始逐漸從道德意識中分化出來,相對獨立地發展,以自己獨特的似乎無功利的形式反作用于客觀實踐,可以“不顧任何實用的考慮而喜愛美的東西”。[(5)]然而人類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最終都是為了實現和滿足人類社會的需要和利益,與之根本無關甚或相反的東西,不可能被感受為美;所以,分化獨立出來以后的審美意識的具體表現形式盡管可以不與個人當前的實用功利發生直接的聯系,在根底里卻仍然包含著社會功的利性質,潛隱著比個人直接功利目的遠為深廣的社會功利目的、需要。總之,相對獨立的審美意識雖不等于道德意識,卻必然包含著道德意識,只不過它有道德意識的內容和效能,是體現、實現于比較曲折間接的形式里而已。
審美意識中含有科學認識因素和倫理功能性質,培養人們的審美意識的同時,當然就能間接地使人也得到一定的科學意識、道德意識的培養。
綜上所述,可見美育確實是不可缺少不容輕視的一種教育。
二
美育之必要、重要已毋庸置疑,問題的討論便推進到:中學教育中如何實現美育?總的說來,美育應該且可以廣泛地滲透到學校的一切教育、教學乃至行政管理工作中,從而得到某種程度某些方面的體現。
在語文教學中實現美育,是語文教學應有之義,現行的《全日制中學語文大綱》就明確規定了語文教學目的應包括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觀”,但認識僅止于此,無以理解它為何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要對此有透徹的理解、認識,必須對美育與語文教學的內在聯系,對語文教學實施、貫穿、強化美育的必然性、必要性、可行性,予以探討。
1.語文教學內容所具有的審美屬性,決定了語文教學與美育有著必然的聯系,二者相互依存、互為條件,語文教學的過程必須貫穿美育,美育通過語文教學得以實現。
意識是存在的產物。沒有審美對象的存在,絕無審美意識的產生。馬克思說:“只有音樂才喚醒人的音樂感覺”,[(6)]“藝術對象創造出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美的大眾”。[(7)]培養審美意識的美育之實施、實現必須以審美對象為先決條件。而正是在這里,語文教學顯示了實施美育的優越條件,為美育提供著堅實的基礎。這主要表現在語文學科具有鮮明的文學性。文學性既是語文教育的特征之一,又是語文教育的巨大優勢。現行的中學語文教材,80%的課文是中外文學名作佳作。文學是藝術美中的一個重要類別,是藝術美、自然美、社會美的集中反映和形象表現。因此,文學正是絕佳的審美對象。其它非文學的議論文、說明文等,也都有一定的典范性,在思想內容、結構、手法、語言上有著美的品質,不失為審美的對象。由此可見,語文教材本身就是美的結晶,為美育開辟了廣闊的天地。
同時,既然語文教材以美為其本質屬性之一,因而語文教學就必須貫穿著美育。必須從審美入手,引導學生對課文的藝術形象和藝術形式作出審美感知,進而作出審美的判斷和評析,否則,學生一開始就會被阻隔于藝術形象之外,進入不了作品創造的藝術境界,當然也就不能體察作品意蘊和藝術特點,即使是進行主題分析歸納也很難,因為作品的主題是潛藏于藝術形象和藝術形式之中的。不作審美啟發引導,只作理論性分析,只能是對完整的語文教學的粗暴,至多只能完成一些知識性教學任務,其主題歸納、形象分析、特色指點等都必是隔靴搔癢、抽象空洞、硬性外加的東西,無以實現語文教學的文學感染、思想熏陶的功能。
語文教學與美育有著質的統一性,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美育,乃是勢之必然。
2.從方法論的角度看,語文教學是實施美育的優選途徑。美育具有多端性,可以選擇多種入手處進行美育。引導學生接觸多彩多姿的大自然,使學生從大自然中獲得美的感染和熏陶;引導學生接觸異彩紛呈的社會生活,使學生從社會美中去辨別善惡美丑,塑造美的心靈,都是美育的途徑。但是,藝術美可以使學生集中地感知美、理解美、體驗美,受到美的教育。在談到社會生活美和文學藝術美時曾指出:“因為兩者都是美,但是文藝作品中反映出來的生活卻可以而且應該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帶有普遍性。”[(8)]正因為如此,從藝術美入手去進行美育就能實施更高層次的美育,更有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在中學美育中,藝術美則是重要的審美對象,藝術學科的教學則是實施美育的便捷的途徑。其中,語文教學以其課時多、內容廣博的特點,自然地應成為實施美育的最佳手段和途徑。
3.中學美育的實際情況,決定了語文教學是實施美能的重要渠道。中學教學的特殊性,中學生年齡、閱歷、知識、心理發展等方面的特點,決定了中學不宜開設專門的美學理論課(即使是大學,也都是在較高年級才開設美學課程),中學美育的主要任務便只能交給藝術類學科去完成。音樂與美術當然是美育的基礎課,且相當專業化,但是,這兩門課程的學時實在太少(大多數高中取消了這兩門課程),實難起到完成中學美育任務的主要作用。而語文是學生的主課,是學生接觸量最多的學科(其學時占中學全部學科總數的30%),且其內容又集中了深廣的美。語文教學應當發揮自己的優勢,切實而又有效地實施美育。
凡此種種,已足以證明:語文教學與美育有著本質的必然聯系,語文教學是中學美育的重要途徑。
三
語文教學中的美是豐富的,進行審美教育的方式也是多樣的。根據語文科的特殊性和語文美育的實踐經驗,可側重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去進行美育。
關鍵詞: 廣告 翻譯 文化 審美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信息傳播日新月異,商品交流日益頻繁。一個外國產品要占領市場,取得目標市場消費者的信賴,必須依賴宣傳和廣告。
廣告是一種特殊的文本,有著明確的目標,即幫助產品在國外市場上獲得知名度,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并讓消費者對產品產生興趣,最終購買產品。怎樣才能讓廣告翻譯過目不忘,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并最終成為產品的購買者呢?德國功能主義目的論學派的翻譯理論一反傳統的忠實觀,把翻譯研究轉向譯語和譯語文化,對一些有違常規對等的翻譯現象有很強的解釋力,尤其對廣告文本這一特殊文體的翻譯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賴斯和維米爾為目的論功能主義的翻譯闡明了三條具體規則:目的法則、連貫性法則和忠實性法則。忠實性法則服從于連貫性法則,這兩者都服從于目的法則。翻譯的目的要求改變原文功能,忠實性法則就不再有效?!耙虼耍诠δ苤髁x目的論中,為什么要翻譯原文,以及目的語文本的功能是什么,是譯者必須知道的”。翻譯時不再把傳統的“忠實”和“信”作為首要標準,而是強調以讀者及其文化為中心,以是否達到預期目的判斷譯文是否成功。需要充分考慮譯文的功能,倡導目標語言和目標文化至上。
廣告翻譯是一種特殊文體的翻譯,其翻譯原則應與其他文體如文學小說、科技文章和法律條文的翻譯原則不同。試想如果每一則廣告都像法律條文和科技語篇那樣翻譯得絲絲入扣,句句忠實,其譯文通常會不堪卒讀,毫無生趣,更不會吸引消費者的興趣,達不到廣告翻譯的最終目的。目的論功能主義一反傳統的翻譯法則,為廣告文本的翻譯實踐提供了切實可操作的理論依據。本文將從文化心理和審美層面,通過具體的廣告翻譯文本,闡釋功能理論對廣告翻譯的指導性意義。
經過幾千年的文化沉淀,漢民族有著獨特的文化和審美觀念,形成了獨特的美學思想。漢語里對“喜樂、幸福、向上、吉祥”等美好寓意的表達,極大迎合了中國人的審美心理,體現了極富東方哲理的文化和美學思想。廣告翻譯也是跨文化交流活動。由于中法兩種語言表達方式不同,文化、風俗、習慣、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對美丑的鑒賞等都不一樣,因此廣告翻譯實踐時應充分考慮到兩種文化和兩種審美的不同特點。
很多失敗的廣告翻譯文本均是沒有充分考慮到跨文化的因素,沒有充分認識到文化心理和審美移情的重要性。例如,香港有家著名的服裝品牌叫“Lion Doré”,如果按照字面意思譯成“金獅”,那么雖然意思表達沒有錯,讓人聯想到代表雄壯、力量和威嚴的百獸之王,然而,在很多南方人的發音中,“獅”和“死”、“輸”發音類似,連在一起,類似“今死”、“今輸”的發音令人避之不及。忠實對等的翻譯版本最終被摒棄,發音和意思上相去甚遠,象征財源滾滾、好運連連、事事順利等美好寓意的“金利來”最終被定為中文版本,該譯文很快被中國消費者熟知并接受,為產品打開大陸市場立下了汗馬功勞。
跨文化意識對廣告翻譯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決定著翻譯的成敗。法國人圣羅蘭先生從古代中國人吸大煙的煙斗外形中得到靈感,創造出一款外形酷似煙斗的男士香水,并取名為“Opium ”,直譯成“鴉片”。本意是想通過該名字,讓人聯想到鴉片給人帶來的極致誘惑、愉悅和舒服,從而引起消費者的興趣和購買欲望。不想該譯文版本一經推出,馬上遭到眾多中國人的強烈反對,原因是“鴉片”二字讓人聯想到這段屈辱的歷史,再次揭開了記憶中的傷疤,極大地傷害了人們的自尊心。很多人游行示威表達不滿,相關部門最終把該款香水撤出中國市場。如果譯者考慮并了解目標市場的文化心理和接受度,在翻譯時不是直譯成“鴉片”,而是取其具有誘惑力的特質,翻譯成“誘惑”或“吸引”,也許就不會遭遇產品撤出的悲劇了。
無獨有偶,迪奧于1985年推出了Poison系列香水,意味著噴了這款香水,就會散發極致誘惑,魅力無人能擋,讓人不得不為之心動,欲罷不能。最初產品名翻譯為“毒藥”,在中國市場卻受到冷待。因為中國人喜歡“吉利”,講究口彩,不太喜歡“毒藥”這樣負面意義的東西。在了解到中法文化和審美差異后,迪奧方把“毒藥”換成了“愛神”,迎合了中國人的心理,被消費者悅納,并迅速打開了中國市場。
一些成功的廣告翻譯,因為充分考慮到譯語的文化和審美移情,從而被消費者接受,在市場占得一席之地。如“Carrefour ”為法國一家大型連鎖超市,該詞在法語里僅表示“十字路口”之義。Carrefour在進入中國市場之時,沒有按照傳統的意義直譯方式,而是主要從中國人追求闔家歡樂、福祿多多的文化心理出發,譯成“家樂?!?,既帶來了美好的寓意,同時中文的發音與法文“Carrefour”一詞的發音頗為相近,達到了音、形、意皆美的效果,可謂一箭三雕,因而成為廣告商標翻譯史上的美談和佳作。
1994年,三宅一生推出其經典之作――“(L’Eau D’Issey )”這款香水。產品擁有簡約、獨特而優雅的瓶身設計,三棱柱的透明玻璃瓶身,玻璃瓶配以磨砂銀蓋,瓶蓋頂端鑲有一粒圓潤的細膩珍珠,散發著潔凈、奢華低調的光澤。因其設計師名為Issey,故以L’Eau D’Issey命名。該產品名被翻譯成中文“一生之水”后,很快就被中國消費者記住并認可。 其實原文里并沒有“一生”一詞,屬于譯者自己創造。該譯文版本不僅在發音上貼近了設計師Issey的名字,在意義上,“一生”代表著長久和永恒,寓意香水持久,而且是一款可以一直持續用下去的香水,彰顯出了產品的自信。譯文并沒有完全忠實于原文,但在市場上取得了很好的反響。
當然,目的功能論并不是反對翻譯忠實對等,在忠實的基礎上能達到翻譯的目的當然是求之不得。但很顯然,在目的功能理論中,忠實原文的重要性大大降低,譯文能否被目標市場接受,能否幫助產品吸引更多的消費者顯得更重要。
總而言之,兩種文化和審美的差異是廣告翻譯的很大障礙,翻譯實踐時必須考慮到目標市場的文化特性和審美文化接受度,在功能主義目的論學派的指導下,投目標市場消費者所好,規避目標市場的文化禁忌,才能實現好的經典廣告翻譯文本,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克興.廣告翻譯理論與實踐.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劉湘彬.法國廣告的文化品位.法國研究, 2001(1).
[3]潘向光.現代廣告學. 浙江大學出版社, 1986.
[4]張鳳娟.法語廣告語篇的語言特點.法語學習,2002(6).
[5]趙靜.廣告英語.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6]曹鈺.功能理論視角下的法語廣告漢譯策略.湘潭大學2004級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
[7]單飛.法語廣告詞淺析.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如果沒有美,沒有藝術,那么是不可思議的?!苯虒W本身是一門審美藝術,英語教學作為實踐性很強的教學領域,應更加注重科學及藝術實踐。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由于教法過于單調和傳統,或注重為知識而教學,或過分強調了教師的主體地位,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往往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在學生中甚至存在抵制學習的傾向。欲使英語教學卓有成效,英語教師必須注重研究包括審美教學模式的創新,以便提高英語教學水平及教學的實際效果。目前,這個問題逐漸受到重視,相關研究成果不斷出現??偨Y、分析其研究現狀,能夠為英語審美教學模式的進一步系統研究和構建提供借鑒。
一、英語審美教學模式研究綜述
關于英語教學模式問題相關教育工作者一直在進行探索,截至目前,中國期刊網(CNKI)(1980―2012)共有論文760余篇,其中涉及英語審美教學模式的文章有20余篇。這些研究成果和主張,對于英語教學審美模式的構建具有借鑒意義。已有文獻相關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英語審美教學模式的重要性研究
喬伊斯和韋爾在《教學模式》一書中認為:“教學模式是構成課程和作業、選擇教材、提示教師活動的一種范式或計劃?!盵1]那么,有學者認為,英語審美教學模式是指在英語教學中,用美和審美的理論和視角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審美情趣,是教學得以順利完成,能夠收到良好效果的模式。認為:“人類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的,這個觀點,對于我們當前英語教學審美模式的構建與發展是有重要意義與啟發的。時展至今,人類正逐步朝著創造“美”的方向邁進,這就要求我們以“美”的方式,從審美角度來審視教學模式的建構和運用。審美化是當前教學模式發展的必然趨勢,審美構建是英語教學模式的必然選擇[2]。英語學科教學有它自身的特點,教學的目的并不只是對學生進行知識及理論的灌輸,而且要通過傳授美的語言,進行人與人之間美的交流。另外,還要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審美教學模式在英語教學中應該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在我國,審美教育作為現代教育系統工程重要的組成部分,既是歷史的必然,又是現實的需要。因此,創造性地構建與發展我國高校的審美化大學英語教育及教學模式,既符合黨和國家關于高等學校要貫徹教育方針,按照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高級專門人才的總體要求,逐步構建起注重素質教育,融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提高素質為一體,富有時代特征的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方針,又符合經濟全球化和中國的社會轉型。有人認為,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融匯審美教育,能陶冶情操,培養學生發現美、欣賞美的能力,能調動教與學的潛能,提高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減輕教與學的心理負擔與壓力,培養適應時代要求的全面發展性人才。審美教學對英語教學質量的提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二)構建審美化教學模式的內容研究
在教學領域內,基于美的作用來提升教學效果的案例古已有之。寓教于樂的思想和實踐在古代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出現,以后歷朝歷代在教育教學中也不乏應用,但審美化教學模式一直沒有提出和加以系統運用,其內涵、外延及具體的內容等主張也比較零散。
關于構建審美化教學模式的內容,有人主張包括立美和審美[3]。立美方面,教師要充分挖掘大學英語教學內容中的審美因素,引入新的審美內容,使學生在獲得英語語言知識的同時,充分感受到跨國文化中所包含的社會美、自然美、藝術美和科學美。其次,將審美精神滲透到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之中,使課堂教學結構審美化,將課堂教學活動成為審美活動,將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審美過程。建構審美化的大學英語課外活動體系。設計和組織豐富多彩的融知識性、趣味性和審美性為一體的大學英語課外活動,培養學生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有學者主張,建設審美化的大學英語教學環境十分重要。按照審美精神與審美標準建設舒適、美觀的英語教學環境,營造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身心得到愉悅,情操得到陶冶。在審美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審美主體,首先要調動他們的審美知覺力去觀賞。英語教師在教學的語言、模式、風格和方法等構成的形式美及形象美方面要創造條件,從而讓學生獲得一種感官情緒的愉悅。作為審美主體,即學生,在教學感知的基礎上,學會運用審美判斷力去理解、體驗大學英語教學所構成的理性美和藝術美,從而讓學生獲得一種美感享受。
審美化教學的內容涉及了美、藝和情的三個角度。美即審美;藝即藝術性;情則是指情感。三者中的每一個途徑的運用,或者是三者的綜合運用都會增加教學的技巧和感染力,提高教學效果。錢冠連曾說,“任何語言本身就是一種藝術,蘊含著一定的美學特征”。英語教學中的美學內容主要體現在品味感受語言美、欣賞語言美、運用語言美、創造語言美等方面[4]。英語教學講究藝術,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藝術。教學藝術的欣賞主體是特定的群體,即學生。藝術的效果是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美,欣賞到美。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及其相應的行為反應。在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人與社會群體的交流、家人之間的交流,都是建立在情感基礎上的。英語語言學習的目的也是為了交流,同樣也需要付諸情感,只有把情感因素和語言教學很好地結合起來,才能促進學生的學習過程[5]。
(三)構建英語審美教學模式的方法研究
英語教學模式的研究是理論和實踐聯系比較緊密的研究課題,以往的研究也有涉及模式構建方法的論文。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1)情境教學法。是指以教學內容為中心,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引入或創設情境,通過激發、調動、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實現教學過程。創設情境進行教學,讓學生有比較真實的感覺,在這個情境中,你可以自由地使用英語,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2)和諧美學方法。生機勃勃、和諧有序的課堂氣氛是課堂教學誘發美感的重要保障。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能使師生之間的知識傳遞融入和諧的情感交流之中。這不但能調動教師的講課激情,使其態度和藹,思維敏捷,把課講得津津有味,妙趣橫生,而且也能使學生思維活躍,興趣盎然,沉醉于積極吸納與探求的美感境界中。另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化的多媒體設備為審美化的教學情境創設提供了有利條件,它能提供光、聲、色、形等審美效果,營造出一個逼真的教學情境,在洋溢著藝術氛圍的課堂內進行審美體驗,能使學生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6]。
關于英語教學模式的方法研究的論文,反映了不同層次英語教學模式的需要,代表性的如《涪陵師范學院學報》登載的廖東紅的《大學英語教學審美模式的構建》一文;蔣勤的《充分挖掘現有英語閱讀教材中的美點――高中英語審美化閱讀教學模式的構想》一文;高為民的《校園網絡環境下審美化英語教學模式探析》一文,都涉及了相關載體的審美模式的探討。另外,關于英語教學與美育關系的研究論文很多,探討的都是英語教學促進美育的問題。
二、英語審美教學模式研究不足及展望
(一)英語審美教學模式研究缺乏理論基礎的挖掘
以往的研究成果特別注重了教學實踐的設計,多從“是什么”來探討,而缺乏“為什么”的思考,研究缺乏基礎理論的支撐?;A理論方面,如的審美教育思想是一種開放性的思想理論,是科學性和理論性兼具的思想,完全能夠滿足英語審美教學模式的理論訴求,按照馬克思“美的規律”來塑造教育對象,并且隨著美學與藝術理論不斷發展,指導實踐性的能力不斷增強,對于英語審美教學模式的探討,具有深刻的借鑒意義,應該納入英語教學模式的研究視野,達到英語審美教學模式理論和實踐的充分結合。
(二)英語審美教學模式研究缺乏系統性
英語審美教學模式研究還比較零散,在研究的系統性方面還有待于繼續深入和完善,以適應我國英語教學的需要。研究應包括理論支撐、模式的構建以及創造出更多更好的英語審美教學模式應用的對策。相關教師也很重視這方面的研究和應用,但在實踐教學應用研究中往往重視單純的操作,不能達到理論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自然銜接,更不能達到至境教學,使審美教學模式失去應有的意義。
一、從精英審美走向大眾審美
基于西方大眾文化影響、滲透下逐步發展起來的中國大眾文化,其又立足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而且還可以做到與當代中國其他文化形態并存。根據對其特點進行分析,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中國大眾文化包容西方大眾文化,而且將西方大眾文化當成其重要的文化資源;二是傳統的中國民間通俗文化將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提供給中國大眾文化;三是中國大眾文化利用與改造精英文化,在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兩者之間做到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有相當一部分經典的精英文化作品憑借相應的加工改造之后則發展成為大眾文化的有機構成部分;四是主流文化運用于滲透中國大眾文化。大眾文化作品將國家的法律法規、社會道德規范等隱含其間,從而導致大眾在文化娛樂的過程當中還可以對相應思想道德教育獲得。大眾審美文化的出現使得文化更好的走向大眾,從精英、貴族中走向普通老百姓中,使文化的享有權轉向多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數人,這也是符合我國主流文化的民主性和科學性要求。
大眾文化已成為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當中不可或缺文化現象構成,其擁有的作用于地位顯得越來越重要。藝術家所處的社會文化語境產生藝術,決定了藝術家的創作動機應該是從民眾中產生,欣賞與使用的過程則是“回到群眾中去”的一個完整審美過程。
二、從技術走向藝術
技術與藝術的首場創造性革命來自于包豪斯設計學院的嘗試,近一個世紀過去了,包豪斯所創立的設計理念為后世奠定了理論基礎與實踐的科學方法。進入21世紀后,設計與藝術結合的愈來愈緊密,在民眾的生活中扮演這重要角色,它不僅完成了對批量機械化產品轉型,同時引導并啟發著大眾對于生活美得思考和理念。當工業化腳步邁入陶瓷藝術領域,使得現代陶瓷藝術逐漸失去了往日手工制造,相對地,人性化、藝術化的設計更加受到人們的青睞,這是一場來自于設計藝術的自我革新,與科學技術發展與制造工藝關系甚微。
從當前的陶瓷藝術發展的現狀不難看出,陶瓷批量化的生產已經漸漸使人們審美疲勞,相反,大眾更加喜歡形式考究、注重欣賞陶瓷藝術人工性、手工藝的本質。陶瓷藝術的這種轉性變化看似突然,實則必然。早在20世紀70年代,西方學者就提出,由于當前高科技、高機械化和電子時代的來臨,人們在享受這種便利的同時,往往使用需求與生活情感需求相失衡。奈斯比特在《大趨勢——改變我們生活的十個方向》中寫道:“無論何處都需要補償性的高情感。我們的社會里高技術越多,我們就越希望創造高情感環境,用技術的軟性一面來平衡硬性的一面。”在這里奈斯比特所指的“高情感”即是符合藝術美的生態設計和符合手工藝術之美的藝術之美。而當前備受推崇的“創意手工陶瓷”則是此類具備高情感設計的代表,創意手工陶瓷脫離了當前機械化生產的模式,進入了小批量個性化設計領域,更加注重汲取手工藝造物的情感特點,使其具備設計與工藝的雙重藝術美。
三、從地域走向國際
任何文化只要有歷史,就會有傳統。這種文化傳統包含著深厚的民族心理、道德風俗以及社會意識形態,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推進,民族文化間的交流日益加深,中國陶瓷藝術也逐漸展現出國際化的創作特征。
我們談到陶瓷藝術創作設計中,已趨向于國際化設計的品相。首先在造型上選取西方日用瓷設計之長,其次,在裝飾設計上,將西方設計理念和部分元素符號與中國傳統紋樣相結合,有著較高的審美趣味。企業需要推廣品牌,出口外貿需要符合對象國大眾審美習慣,這是這一變化的直接原因,同時民族間的文化交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流促使現代設計朝向多元化、人性化、藝術化的方向發展也是現代設計的大趨勢和必然。
陶瓷藝術從地域走向國際的另一個因素便是傳播媒介的擴大,拉近了中外藝術的距離。改革開放后,中外導演學者籌劃并只做了許多有關中國陶瓷藝術的紀錄片,其中卓有影響的有董浩珉《瓷路》和央視跨國打造的紀錄片《china 瓷》等。《瓷路》攝制組輾轉歐亞兩地,在世界范圍內探索中國古代陶瓷的影子,在中外陶瓷藝術愛好者中產生了巨大的反響。此外,《china 瓷》這部紀錄片聯合了英國大英博物館、英國瑰麗維多利亞與艾博特博物館與中國國家博物館一道,設計組從中國外銷瓷為主線,足跡踏遍歐亞8個國家和重要港口,此次紀錄片在攝制和交流活動中無不體現出陶瓷藝術國際化合作的特征。此外,在現代陶瓷交流活動中,一些針對外貿的企業針對自身產品特色與出口國人文特點等拍攝了大量的宣傳片投放于外文網站,對于促進企業進步與世界陶瓷文化交流具有雙重意義。以陶瓷為創作動機的電視劇電影的制作也是陶瓷藝術國際化的重要媒介之一,例如熱播的電視劇《大瓷商》和《剩女的代價》都是以陶瓷藝術為劇情主體,不僅在大陸范圍內深受喜愛,在臺灣地區、韓國、新加坡等南亞地區亦有較高的收視率,這種軟性文化輸出,將中國陶瓷的風貌潛移默化的帶給觀眾,使得中國陶瓷國際化的影響力更加深入人心。
四、從傳統圖像提升到當代創作
(一)重構擴大了中國傳統圖像語言
傳統圖像包括紋樣、圖騰符號、民間美術以及具有民族審美特質的具象畫面或藝術語言。中國歷朝的圖像內容都有所不同,或有創新發展,或有傾向性探索,作為一門開放性學科,有著自身的發展格局,但總體而言,傳統圖像語言總是與中國民族的審美意識形態息息相關的?,F代陶瓷藝術創作在畫面裝飾中,注重突破傳統,在把握圖像基本構成原理上將傳統的圖像符號進行拆分重構,從而形成了現代陶瓷藝術創作裝飾的新風貌。例如學院派代表陶藝家秦錫麟的作品,在圖案運用上不拘一格,善于提取中國傳統圖案中的經典樣式進行分割,且以手工胎質泥性特點構成獨特的點面裝飾,具有強烈的民族裝飾意味和藝術美感。
(二)二是將傳統圖像綜合為民族藝術符號運用到創作中
從文化學層面而言,中國傳統圖像并不僅僅作為一種具象的可識符號為傳承的,它更多是作為一種民族心理與審美自覺共同作為中國文化體系的一部分,構建成為完整的民族文化體系。在中國傳統圖像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亦有著其嚴密的科學步驟和意象考究。現代陶瓷藝術創作并不僅僅依靠有形的圖像語言為創作元素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藝術家逐漸從圖像中去尋找中國文化脈絡的本源,將圖像符號演化為一種民族精神的自覺,從更深層次探源陶瓷藝術與中國文化的關系。例如景德鎮樂天創意集市中某仕女茶具裝飾中,作者選取了中國仕女這一傳統形象,但從具體的形態設計上,突出了現代、趣味的藝術特征。
參考文獻:
[1]尼古拉斯·佩夫斯特.現代設計的先驅——從威廉·莫里斯到格羅皮烏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7.
論文摘要:從方法論的角度看,中國美學從建國到現在正沿著一條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辯證道路前行。其間敲們的美學研究接受著來自各方的影響,既表現了自己的特色,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我們應在立足關學的基礎上,融匯東西,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美學。
美學作為一門學科始自西方,20世紀初經日本傳人中國。中國現代美學研究是在對西方美學理論的直接引進下開始的,同時也受到中國傳統美學的影響。從建國到現在,中國美學經歷了一個辯證發展的過程。在這期間,特別是80年代以來,中國美學研究領域中存在著諸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一
從建國到80年代的美學研究主要是圍繞美的本質進行的。在五六十年代中國關于美的本質的大討論中,德國古典美學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德國古典美學主要以康德和黑格爾為代表,它是一種理性主義美學,提倡一種與中國傳統思維方法不同的自上而下的抽象思辨的方法。我國許多美學家深受這種方法的影響。
同時美學在這次討論中占據了異常重要的地位。認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在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的對美的本質問題的大討論中,大多數美學家們遵循了這一基本觀點,從實踐對客觀世界的能動改造中來探究美的本質,并得出了一個基本的共識:美既不是主觀意識的產物,也不是審美對象的客觀屬性,而是人類實踐改造的客觀世界的產物。美學不僅為我們直接提供了美學研究的邏輯起點,而且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方法,即辯證邏輯思維方法。中國一批美學家自覺地吸收和運用了的這一方法,經過長期努力創建了實踐派美學。
從建國到80年代的美學研究吸取了美學、黑格爾美學等理性體系的本質主義的思維方式,體現了理論建構的階段。
二
80年代以來西方現代美學理論不斷涌人,各種西方現代美學的研究方法也相應被大量引進。此時的美學理論出現了兩個大的轉向,一是“非理性主義”轉向,二是“語言論轉向”。他們共同的美學前提,也是他們美學研究的出發點和根本目的.是徹底摧毀和破除支配西方美學長達兩千多年的本質主義中心論。
與此相應,我國的美學研究方向也發生了這樣的轉變。在現代美學研究中,美學家往往以人這個審美主體為核心、出發點和歸宿,特別強調把審美主體的非理性心理意識作為審美創作與審美欣賞的本質。美學研究的核心由客體轉向主體,由本質主義的、理性主義的研究逐漸轉向經驗的、實證的、現象的、批評的研究,由美的定義轉向審美經驗。
美的觀念的轉折,必然與美學研究方法的轉折相伴而行。與西方相似,我們的美學研究也“要舍棄傳統的‘自上而下’的思辨方法,而采取‘自下而上’的經驗主義方法”。美學家紛紛轉人價值論、心理學的方法和思路,反對“思辨形而上學”的“模糊性”,崇拜實證科學,把各種科學理論方法運用到審美領域,促使研究方法從“自上而下”轉變為“自下而上”,對于美學的“科學化”做了一定的探討。
這樣,美學的研究對象和主題變了。它的主題也將不再是脫離人類生活的實踐創造去對美、審美、藝術作一種純粹抽象的形而上學的思考,而是對其做出豐富、具體而有成效的實證科學的考察。與此同時,學科本質主義思維開始退居邊緣,審美與非審美的界線被打破,學科體制開始解構,文藝學科界線消解,學科之間相互融會。這些都組成了解構思潮.構成了辯證思維的方法.是合理的。
如果沒有今天的這種解構.沒有與我國美學、文藝學實際和社會現實、存在相聯系的美學研究,我們的美學研究只能跟西方走,而不能形成當下符合中國實際的美學理論。因而當前美學研究的轉向是有其合理性的。
論文關鍵詞:中國美學;研究方法;德國古典美學;西方現代關學;馬克恩主義美學;中國傳統美學
論文摘要:從方法論的角度看,中國美學從建國到現在正沿著一條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辯證道路前行。其間敲們的美學研究接受著來自各方的影響,既表現了自己的特色,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我們應在立足關學的基礎上,融匯東西,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美學。
美學作為一門學科始自西方,20世紀初經日本傳人中國。中國現代美學研究是在對西方美學理論的直接引進下開始的,同時也受到中國傳統美學的影響。從建國到現在,中國美學經歷了一個辯證發展的過程。在這期間,特別是80年代以來,中國美學研究領域中存在著諸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一
從建國到80年代的美學研究主要是圍繞美的本質進行的。在五六十年代中國關于美的本質的大討論中,德國古典美學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德國古典美學主要以康德和黑格爾為代表,它是一種理性主義美學,提倡一種與中國傳統思維方法不同的自上而下的抽象思辨的方法。我國許多美學家深受這種方法的影響。
同時美學在這次討論中占據了異常重要的地位。認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在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的對美的本質問題的大討論中,大多數美學家們遵循了這一基本觀點,從實踐對客觀世界的能動改造中來探究美的本質,并得出了一個基本的共識:美既不是主觀意識的產物,也不是審美對象的客觀屬性,而是人類實踐改造的客觀世界的產物。美學不僅為我們直接提供了美學研究的邏輯起點,而且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方法,即辯證邏輯思維方法。中國一批美學家自覺地吸收和運用了的這一方法,經過長期努力創建了實踐派美學。
從建國到80年代的美學研究吸取了美學、黑格爾美學等理性體系的本質主義的思維方式,體現了理論建構的階段。
二
80年代以來西方現代美學理論不斷涌人,各種西方現代美學的研究方法也相應被大量引進。此時的美學理論出現了兩個大的轉向,一是“非理性主義”轉向,二是“語言論轉向”。他們共同的美學前提,也是他們美學研究的出發點和根本目的.是徹底摧毀和破除支配西方美學長達兩千多年的本質主義中心論。
與此相應,我國的美學研究方向也發生了這樣的轉變。在現代美學研究中,美學家往往以人這個審美主體為核心、出發點和歸宿,特別強調把審美主體的非理性心理意識作為審美創作與審美欣賞的本質。美學研究的核心由客體轉向主體,由本質主義的、理性主義的研究逐漸轉向經驗的、實證的、現象的、批評的研究,由美的定義轉向審美經驗。
美的觀念的轉折,必然與美學研究方法的轉折相伴而行。與西方相似,我們的美學研究也“要舍棄傳統的‘自上而下’的思辨方法,而采取‘自下而上’的經驗主義方法”。美學家紛紛轉人價值論、心理學的方法和思路,反對“思辨形而上學”的“模糊性”,崇拜實證科學,把各種科學理論方法運用到審美領域,促使研究方法從“自上而下”轉變為“自下而上”,對于美學的“科學化”做了一定的探討。
論文關鍵詞:莊子,劉辰翁,評點
劉辰翁(1231—1297),字會孟,號須溪,廬陵人,曾大量評點過詩文,所著《南華真經點校》[①]是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莊子散文評點,開后世《莊子》散文評點之先河。與林希逸“條分而縷析”的批評方法不同,劉辰翁的評點較為靈活,主要是以直觀感悟、隨手批點的方法,運用生動形象而富有個性化的語言,向讀者揭示出《莊子》散文的藝術魅力。他說:“莊子文字快活,似其為人,不在深思曲說,但通大意,自是開發無限。”(《齊物論》)[②]其評點文字長短不齊,多則幾句,少則三言兩語,甚至一字,但語短情長,耐人尋味,很有啟發意義。正因為劉氏的評點表現為即興隨感式的,所以就顯得較為散亂,缺少系統性和理論性。再加上劉氏曾評點過大量詩文,又評點過小說《世說新語》文學藝術論文,因此其《莊子》評點受詩歌和小說評點的影響較大,在概念的使用上顯得豐富多彩,使人較難把握。如他在評點中常使用像“痛快”、“奇俊”、“灑脫”、“清麗”、“氣象”、“潔靜”等一類的詞,如果讀者缺乏一定的審美鑒賞經驗,就很難體會這些詞所蘊含的真正涵義。但劉氏畢竟長期涵容于評點鑒賞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審美趣味和審美標準,因此在評點《莊子》的過程中,這些特點又時時反映出來。仔細推敲其評點,可以發現劉氏主要抓住了《莊子》散文的以下幾個特點來進行鑒賞的。
第一,莊子善于描摹人物,敘述故事,體察物情,能畫出“不盡之意”?!肚f子》一文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這些形象既有作者理想世界中的人物,也有現實中的人物;既有帝王將相,也有普通百姓;既有儒家圣人,也有江湖大盜;既有神人、美人,也有畸人、丑夫,各行各業、各種身份的人融匯在一起,儼然一幅形態各異的群生圖。他們各有性格,各有口氣,活靈活現,惟妙惟肖,充分展現了作者嫻熟的藝術技巧和表現能力。林希逸在《口義》中已注意到《莊子》散文這一特色,每一“畫筆”來稱之。劉辰翁繼承了林氏的說法,常以“畫意”來評論《莊子》。如《大宗師》篇謂駝背人子輿閑適得很,蹣跚地走到井邊照著自己的影子,他認為這“極是畫意”?!短爝\》篇謂“孔子見老聃歸,三日不談”,他認為這是在“畫馀意”。但劉辰翁又在林氏基礎上作了較大的發揮,他每每抓住莊子人物形象中最傳神的東西,將人物的性格特點及精神面貌傳達給讀者,以達到“若點眼睛便活”(《齊物論》)的效果。如在評點《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一段時說:“語其游,語其神,亦猶儒者氣象,可以想見。”便抓住了神人“游”和“神”的特征,從而將“猶儒者氣象”的神人形象揭示了出來,讓讀者去領會、體悟。在評點《齊物論》“南郭子綦隱幾而坐”一段時說:“三句畫子綦已盡,并與形骸之外者著之矣。”認為這幾句話不但將子綦的形象完整地勾畫了出來,更重要的是將他身體之外的東西也“畫”了出來。評點《養生主》“庖丁解牛”說:“寫得提刀四顧躊躇,亦覺此老神氣獨王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林希逸最早對其藝術特征進行闡述說“畫出一個宰牛底人”。而劉氏的評點,更將莊子筆下的“庖丁”形象活靈活現地還原給了讀者,讓人覺得此人就在面前,言行舉動神氣活現,可謂傳神寫照、畫龍點睛之筆。劉辰翁還發現莊子善于運用符合人物性格的語言、動作和心理活動等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如在評點《人間世》“顏回見仲尼請行”一段時說:“看他寫出回口中語,不過二三十字,別是諄至貌惻。”認為顏回雖然只說了幾句話,不過二三十字文學藝術論文,但其敦厚的性格、憂戚的神態和內心活動已顯現出來。評點《德充符》篇“申徒嘉與子產”一段對話時說:“其為子產語,雖等閑杜撰,亦古意雅甚。”認為子產的話雖杜撰出來,卻有其時代特點,并與其地位身份相符合。當子產被批評得“蹴然改容”時,他評點說:“筆下寫出子產惝怳自失之狀”,子產的神態、心理活動躍然紙上,讀之不覺使人失笑??梢?,劉辰翁是以評點小說的手法來評點莊子的。因此他在評點過程中經常將《莊子》與小說聯系起來。他批評人們說“從淺至深,句句是道,今人作小說看了,喜其文而已。”(《山木》)其實,劉辰翁也未嘗不這么做。他在《馬蹄》篇就一會兒說:“起語突兀,本是小說家。”一會兒又說:“小說家時時有之。”在《徐無鬼》篇更直截了當地說:“雖小小說,亦必有情致。”劉氏以小說評點的方式來評析《莊子》,無疑能揭示出莊子散文的獨到之處。
劉辰翁進一步認為作文如同畫畫,只將畫面畫出還不行,還要留有馀地,留出想象的空間,讓人讀之有不盡之意。他認為莊子在敘述故事、體物狀情時,常常能畫出“不盡之意”。他在評點《山木》篇“莊周游乎雕陵之樊,睹一異雀”一段時說:“作文如畫,畫者當留不盡之意,如執彈而留是也,此間妙意在捐彈而走。” 劉辰翁在這里指出,《山木》篇先寫“莊周”執彈而留守于栗樹之下,接著又寫他“捐彈而走”,終于沒有將彈發出,這正是《莊子》像畫家那樣“留不盡之意”。在評點《天地》篇“子貢南游于楚,反于晉,過漢陰,見一丈人”一段時說:“眼前事物,外意第雜,說亦不可及。抱甕之狀與橰之為物,曲折備具于其往復、俯仰、緩急,如忿然作色?Γ允巧?,见又J醞??!比銜鈾櫳吹惱庖還適攏嫦拭鰨次锎瘢宋鐠蜩蛉縞?,而菗u巴庖獾印?,含很多帛?asymp;?,覟牧“说亦不可及”惺彼紙庵只安瘓≈狻背浦盎乓狻?,燃嫸天运》篇有覛g巍翱鬃蛹像跤鍶室濉?,结果孔追f煥像蹀陜浣萄盜艘歡伲崳燦小翱鬃蛹像豕?,三日不谈】囼滀话坞yб帳趼畚模賴闥嫡饈恰盎乓狻?,因为将此馀意画秤z允刮惱賂右馕渡畛ぁS肓窒R菀謊?,他特柄Y不丁鍍胛锫邸貳按罌猷嫫幣歡問榛獾奈淖鄭?
翏翏一語,便有描摸,其下不過山林二物,舉其概甚疏,雜以七八者字,而形與聲若不可勝數,妙在于喁一語,映帶前后皆活,重出愈奇,調調刁刁又畫中之遠景,形容之所不盡也。
很明顯,劉辰翁的欣賞視角與林希逸有所不同,林希逸認為此段文字是有聲詩,莊子居然能將“天地間無形無影之風,可聞而不可見之聲”畫得出來!而劉辰翁雖然也欣賞莊子“形與聲若不可勝數”的奇妙,但他卻以“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為更妙,認為此句語映帶前后,不僅使風之形象、情狀再度活靈活現地出現在人們面前,更重要的是帶出了后面“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一句,而此句是畫中的遠景,給人以朦朧縹緲之感,實是畫畫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這是用語言所無法表達的,所以“形容之所不盡”。劉辰翁抓住“畫不盡之意”這一點來分析此段,無疑更具有藝術魅力。
第二,莊子的散文極有“味”。劉辰翁是以藝術鑒賞家的眼光對《莊子》進行審美觀照的,因此在他看來莊子的散文極具詩情畫意,含蓄蘊藉、富有意味,故劉辰翁每以與“畫”緊密聯系的“味”這個傳統的詩歌審美范疇來評價《莊子》。梁劉勰早在《文心雕龍》中就已使用“味”、“馀味”、“滋味”等概念來進行文學批評了。如他在《隱秀》中說:“使玩之者無窮,味之者不厭矣。”“深文隱蔚,馀味曲包。”在《聲律》篇中說:“聲畫妍蚩,寄在吟詠,滋味流于下句,風力窮于和韻。”在《體性》篇中說:“子云沈寂,故志隱而味深。”鐘嶸在《詩品·序》中正式提出了“滋味”說:“五言居文詞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他批評玄言詩“理過其辭,淡乎寡味”,強調詩歌要達到“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的藝術效果。唐司空圖則在《詩品》中進一步提出了“味外之味”、“韻外之致”的審美理論。此后批評家每以“有味”、“無味”來品評詩歌,認為這是詩歌應達到的藝術境界。南宋以來,人們經常把詩歌中的一些批評概念引用到散文中,以此來豐富散文的鑒賞理論。林希逸開始使用“味”這個概念來品評《莊子》了。雖然用得不多,但很有啟發性。如他說:“筆勢如此起伏文學藝術論文,讀得透徹,自有無窮之味。”“雖然一轉,甚有意味。”認為從形式上說,莊子的文章技巧性很強,很有意味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此數句極有味”、“此語尤有味”又認為莊子的語言韻味無窮,很值得人們細細品味。“味”更是劉辰翁在評點詩文時一個很重要的審美范疇。他每以“味”來品評詩歌:“絕句難作,要一句一絕,短語長事,愈讀愈有味為正。”(《唐詩品匯·歷代敘錄》)他更在林希逸的基礎上大量使用“味”來評點《莊子》。如他在《逍遙游》“堯讓天下于許由”一段下評點說:“設客以見主人,語有味。”《人間世》孔子教訓葉公子高時有“克核太至,則必有不肖之心應之”一段話,劉辰翁評點說:“此意人人曉得,只不似他能言,有許多馀味。”這里的“味”、“馀味”即語有不盡之意,也就是劉勰說的“馀味曲包”、鐘嶸說的“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意思。劉辰翁又以“味”來評價莊子的“譬喻”。在《口義》中林希逸每以“奇特”來贊賞莊子的譬喻,而劉辰翁更多的是品味莊子的譬喻,如《在宥》篇“云將東游過扶搖之枝”一段,他評點說:“解獸之群而鳥皆夜鳴,言物有不同而以類相感,人事皆若此,比為狐兔、松柏之喻,又有味。”認為以“狐兔、松柏”之類的比喻來說明治人的危害性,值得人深思,意味無窮。評點《外物》篇“胞有重閬”一段時說:“胞有重閬,直指空闕處也。室無虛則塞其竇矣。婦姑勃磎,狹路博則不得也。大山、大林見者畏其陰森,眩其廣莫,皆神者不勝耳。譬喻切近有味。”認為這些譬喻貼切自然而有意味。又在《則陽》篇“觸蠻之爭”的寓言后評點說:“以為實固無理,以為虛亦或可厭,最是以意實之,而其理確,然無不實。但見有味,愈廣而愈不厭也,讀者超然,愈有所醒。”認為此譬喻虛虛實實,很有味道,雖然作無限夸張,卻能使讀者超然醒悟。除了使用“味”、“馀味”外,劉辰翁還使用像“滋味”、“諷味”、“風味”之類的詞來評點《莊子》。如在《山木》篇“莊子行于山中”首段評點說:“極浮世薄惡之滋味。”在《徐無鬼》篇“吳王浮于江”一段說:“但譬已警,添董先生又高,未有無風味者。”這里“滋味”、“風味”是與“味”同一意義的審美范疇。在《田子方》“溫伯雪子適于齊”一段說:“規矩龍虎體狀得似,所謂嵬岸抑揚者,兩語深中人心,時時諷味不絕。得于人者,可以無怪,施于人者,可以戒之又戒也。”是說莊子刻畫得很具有諷味意味,能使人引以為戒。“諷味”一詞無疑很好地?得髁俗印柏獍迥鋇奶氐恪?
第三文學藝術論文,莊子散文又具有“奇”的藝術特征。林希逸在《口義》中曾多次以“奇”來評析《莊子》。劉辰翁繼承了林氏這一說法,也每以“奇”這個審美范疇來評點《莊子》。如《德充符》篇有語云:“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視喪其足猶遺土也。”他評之曰:“語奇。”是贊其用語之奇?!恶壞础菲姓Z云:“駢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附贅縣疣出乎形哉,而侈于性。”他評之曰:“其所謂性,即所謂德也。其言扶疏,其字錯落重出,初非有意,亦非無謂者,故其所以為奇也。”是贊其用字之奇?!兜鲁浞分杏?ldquo;王駘”一人,他評之曰:“‘王’字林作王天下之王固奇,只作王駘之王更奇。”是贊其起名之奇。評《列御寇》篇“鄭人緩也”一句曰:“個般起語,便是莊子撰得奇。”是贊其起語之奇。然而劉辰翁絕不認為莊文之“奇”僅限于這些細微的地方,他更認為《莊子》具有“意奇,文奇,事又奇”的多重審美特征。他在《齊物論》中評點“罔兩問景”的寓言故事時說:“影已無形之物,罔兩又非影之比也,寓又寓者也。意奇,文奇,事又奇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達生》篇有“祝宗人說彘”的寓言故事,是莊子讓祭祀官與豬對話,他評之曰:“玄冠說彘,皆奇事也。”在《大宗師》“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澤”一段后又評曰:“兩‘藏’字已怪,又夜半又負走,何其奇也。”在劉辰翁看來,莊子這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寓言故事,無不具有奇特的藝術魅力。而且他更以為像《齊物論》篇“莊周夢為胡蝶”、《徐無鬼》篇“郢人運斤成風”之類的寓言故事,更有出人意料的“奇又奇也”的美學特征。“夢覺齊人物、齊小大、齊是非、齊生死,齊盡在是矣,奇又奇也。”(《齊物論》)莊周夢蝶的一個小故事,居然無所不“齊”,真可謂“奇又奇”。然而,劉辰翁又認為,莊文之“奇”并不只是單一意義上的“奇特”,它具有豐富的內容和因素,因此他又以“神奇”、“怪奇”、“奇俊”、“奇詭”等具體意義的審美范疇來評論《莊子》。如《德充符》篇有語云:“刖者之屨,無為愛之。……取妻者止于外,不得復使。”他評之曰:“娶妻不使,本非以形不全,故經他變化,無不神奇。”意思是說娶妻者免除服役,與前文形不全沒有關系,但經他變化,前后意思聯系了起來,可謂“神奇”。《至樂》篇有語云:“支離叔與滑介叔觀于冥伯之丘,昆侖之虛,黃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文學藝術論文,其意蹶蹶然惡之。”他說此事實在可稱“怪奇”?!短爝\》篇有語云:“風起北方,一西一東?有上彷徨,孰噓吸是?孰居無事而披拂是?”他說這里所表述的意思,實可謂“參差奇詭而近于物情”?!恶R蹄》篇末謂馬因受到人為的約束而學會了盜智,他就指出這番話真可謂“奇俊”。劉辰翁將“神”、“怪”、“詭”、“俊”等因素引入到“奇”中,大大豐富了莊文“奇特”的思想內涵,也使《莊子》散文“恢詭譎怪”的特征得到了很好的揭示。另外,劉氏還認為,莊子在行文中能將平凡轉化為奇特,善于化“腐朽為神奇”?!缎鞜o鬼》篇有“子綦有八子”的寓言故事,他評述說:“前所言,未奇也。雖鶉、牂語,亦未奇也。至盜刖之鬻之,則奇矣。”《徐無鬼》篇先謂子綦的兒子梱沒有任何功勞而有“將與國君同食以終其身”的征兆,這未足為奇;繼謂子綦父子“未嘗為牧而牂生于奧,未嘗好田而鶉生于宎”,這也未足為奇;及謂使梱去燕國,途中為盜賊所擄獲,“刖而鬻之于齊,適當渠公之街,然身食肉而終”,則奇矣??梢?,莊文能從平淡無奇中轉出奇,劉氏的這一說法對于后人的文藝創作,無疑具有指導意義。
劉辰翁將詩論與小說理論的審美范疇引入了莊子散文評點,開啟了莊子文學研究的新紀元,對明清莊子散文評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值得今人重視。
[參考文獻]
[1]劉辰翁.南華真經校注.臺灣:嚴靈峰《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本.
師范類畢業論文開題報告范文
本選題的研究意義和應用價值:
任何專業技能的學習都必須建立在基礎知識學習之上。當前,新課程改革要求學生要全面發展,提高綜合能力和素質。藝術教育作為一項專業技能教育,成為許多學生和家長眼中的熱點。但是,我們應該清楚的看到,現在許多藝術院校的學生基礎知識比較薄弱,基本知識掌握較差,再加上藝術院校在錄取生源時比較看中學生的藝術能力,對文化基礎知識要求比較低,所以造成藝術院校的學生文化素質相對較低。為了學生以后走上工作崗位不出現瘸腿現象,加強藝術教育中的文化素質顯得比較重要和具有現實意義。
本選題的研究現狀:
學者普遍關注藝術教育從生涯規劃的角度關注學生的完滿性發展,不僅注重學生專業知識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同時注重從情感、意志、情緒、倫理各方面對學生的人格做全面的規劃和引導,使之在社會適應能力、綜合能力、創新能力以及情感、價值觀等各方面平衡發展,進而成為一個完善的社會人。
這體現了藝術教育應從過去培養單純的專業人才轉變為培養專業人文者。這種教育理念的轉變必然引起藝術教育一系列課程的改革與整合。學者認為崇尚人文精神和創新精神應該是藝術教育發展的指導思想。提高學生人文素質離不開人文教育。
加強人文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有助于培養學生完善的人格,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藝術院校是文化藝術的搖籃,是一片弘揚人類文明的沃土,更應把提高學生人文素質作為最根本的任務。但遺憾的是,我們一直不重視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特別是人文素質的培養,片面強調實用技術教育,忽略人文教育,可能會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技術純良的工具人。
有學者認為,人文教育特別是藝術教育主要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的。也有學者認為藝術教育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搞清楚他的發展方向和基本任務。藝術學科建設不能是粗放式的,而應該講究精品效應。單科藝術院校培養藝術家,綜合大學則要致力于培養藝術理論研究者,在這樣的雙軌制下全面發展,深入研究,進行改革,注重交叉學科,從宏觀的角度對藝術教育進行整體研究,確立藝術學科的地位。
要清晰的認識到藝術教育的基本任務應該是:向在校的學生進行藝術教育,提高整個大學學生的綜合素質。南開大學文學院的楊嵐博士認為素質教育系列中的藝術教育應更突出其心育、情育、美育的功能,發揮其作為文化平衡和文化創新因子的作用,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她認為面向全體大學生的大眾性普及性的藝術理論、藝術歷史、藝術鑒賞教育,著力點放在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放在對專業化教育、機械性文化、技術性理性構成強有力的文化制衡上。論文范文
自己的見解:
筆者認為,藝術教育中重視文化素質無可厚非,因為任何技能的產生和發展,都與基礎知識和文化密不可分,藝術教育也是建立在基礎文化知識之上的。但是,現在學者們的研究只盯在論理上,從理論的高度進行分析和論證。其實,從實證的角度更能說明藝術教育中文化素質的重要性和地位更應如何。所以, 大學生心得體會范文,作者對藝術教育需要哪些文化知識進行了分析和重構,也愿更好的為藝術教育中滲透文化素質建言獻策。
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藝術教育中文化素質缺失及其表現
(一)歷史文化知識缺乏,吸收借鑒人類先進文化的自覺意識不強,文化底蘊支撐薄弱
(二)哲學知識不足,創新思維遲鈍,思想僵化
(三)文學素養和藝術鑒賞水平不高,人文情懷不足,人格影響力欠缺
(四)心理學倫理學知識欠缺,精神意志不夠堅定,應對復雜情況的能力不強
二、藝術教育中增強文化素質的思考
(一)將審美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相結合
(二)突出審美教育對培養大學生正確審美觀的作用
(三)強化大學生的人格塑造與社會責任感相聯系
三、結語
主要研究方法:訪談法、調查法、歸納法、演繹法、經驗總結法等。
1、以定性研究為主,輔以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