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2 04:22:0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社會經濟現象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第1章 緒 論 1
略………
第2章 論文相關基本理論綜述 14
略………
第3章 服務業的性質地位及國際比較 36
略………
第4章 黑龍江省服務業現狀、發展目標及基本原則 47
略………
第5章 黑龍江省服務業產業結構優化模式 62
略………
第6章 黑龍江省服務業產業組織優化模式 100
略………
第7章 黑龍江省服務業地區布局合理化模式 128
略………
第8章 黑龍江省服務業市場績效分析與評價 156
略………
第9章 黑龍江省服務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171
略………
結
論 183
參考文獻 185
第1章 緒 論
1.1 論文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1.1.1 論文研究的背景
1.服務業已成為當代世界各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服務業是人類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它的發展有力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特別是加快了社會生活質量、社會精神文明程度和社會控制程度的提高。服務業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門類越來越全,就業人數越來越多,占GDP的比重也越來越大。也是21世紀中國經濟發展研究的重要課題。世界經濟發展史表明,經濟增長和結構變化之間具有相關性。經濟發展過程也是經濟結構變革的過程,發達的經濟都有很高的服務業就業人口。經濟發展最重要的現象,是勞動人口從農業到制造業、再從制造業到服務業的轉移。產業革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金融、運輸和通信等服務業的發展。服務業相對地位的提升只能放在與經濟增長同時發生的結構變化中去考察理解。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全球產業結構呈現出“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的總趨勢。并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擴展。服務業已經或正在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的支撐。到2000年,服務業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為62%,其中34個低收入國家為34.5%,48個中等收入國家為52%,22個高收入國家為65%;服務業吸納就業人口的比重,發達國家為60%--78%,中等收入國家為45%--62%,低收入發展中國家為30%--45%(見表1.1)。
略………
結
論
本文對黑龍江省服務業產業發展模式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從服務業的性質、地位、作用、發展目標、結構優化、重點產業選擇、組織模式、企業運行機制、區位布局諸方面,構建了黑龍江省服務業產業發展模式的新體系,研究表明,改善傳統服務業的發展模式,大力發展新興服務業,提升黑龍江省服務業的競爭力,對于黑龍江省經濟振興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對我國服務業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通過對我省服務業的發展模式研究,論文得出以下結論:
略…………
:136000多字的經濟學博士論文
有目錄、表、參考文獻
關鍵詞:水利工程施工 生態工程環境
1、水利生態工程應用原則
1.1 生態環境效益與社會經濟效益協同發展原則在水利開發中要處理好工程與人類、自然和環境保護的關系.保證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以求得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所以,水利工程施工生態工程系統必須按照生態環境效益與社會經濟效益協同發展原則.從對人類和社會可持續發展負責的高度來進行這種經濟活動.從過去單純的施工管理轉變為施工、生態環境、安全生產的全面管理.從過去單純考慮工程效益轉變為尋求工程效益與生態效益的最優組合。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應做到把對環境的不利影響減少到最小程度,并結合工程建設.尋求生態環境的后發效益。如向下游提供可靠優質的生態用水、發展水利旅游業等。
1.2 共生互補原則
所謂共生,是指一種合作共存、互利互惠的現象。工程在處理施工或運行與生態環境問題上采用多種手段共存的方法,對它們進行規劃與協調,建立工程與自然環境和諧平等的相互關系,以期達到效益的最優組合.這就是共生互補原則。工程建設的土地利用問題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工程基礎開挖的大量棄碴,需要占地堆放,工程運行的生產與生活場所,又需占地建設,造成土地資源的嚴重浪費,若結合考慮,形成共生土地利用系統.不僅可節約土地資源,而且還可節約勞力和資金。在施工中要充分利用再生循環過程中產生的材料,運用循環再生的原則,處理施工垃圾,變廢為寶,保護生態環境.創造經濟效益。
1.3 時程需求與主體空間利用原則
主體空間利用原則是應用生態工程的生物種群分布原則。結合水利工程施工理論而提出的。我們知道生物種群分布主要有平面和垂直兩種分布格局。根據生態工程對象和目的。合理地安排生物種群,將有助于實現工程的預定效益。主體空間利用原則主要是為了解決水利工程施工總體布置中施工區域的空間組織問題。同時統籌兼顧施工區域有關土地的合理利用、水流的有效控制、周圍的最小干擾等生態環境問題.全面規劃,科學安排。
2、生態水利工程的環境問題
2.1 水環境問題
蓄壩攔水勢必會對下游的用水造成一定的影響,而且工程施工也會給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破壞。由于動植物的生存環境發生改變,直接導致一些動物不能洄游過冬和繁殖,一些植物因不適應這種改變,逐漸退化等現象。所以在水利工程建設中,一定做好現場的管理工作,盡量減少對當地生態環境的破壞。
2.2 給施工區域的地理環境帶來一定的影響
生態水利工程建設對當地的土質等地理環境的影響是有利有弊的。一方面水利工程建設可以通過建壩蓄水、打通河道等方面保護農業用田免遭洪澇等自然災害的損壞,通過雨水徑流來實現土壤中水分的相互補充和調節,改善了土地的肥沃程度;另一方面在水利工程的運行中。上游夾雜著大量的泥沙等沉積物導致庫區水位不斷上升,導致周圍地下水位的上升,再加上周邊的氣候發生變化,氣溫升高,加大了水汽的蒸發,由于庫區周圍土壤中的含水量明顯增加,就很容易造成土地鹽堿化現象。
2.3 施工過程中造成的噪音問題
實現水利建設過程中的安全、有序施工,是生態水利工程的一個重要目標。但水利工程一般都是建在峽谷、山區等地方,經常需要對一些地段進行爆破、挖填等作業,這勢必會對施工人員以及周邊地區的居民安全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而且爆破和機器操作產生的噪音會對施工人員和當地民眾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擾。
2.4 對當地空氣的污染
水泥、石灰等,是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施工材料。但由于它易揮散、易傳播,會對當地的環境造成粉塵污染,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果呼吸到這些有害氣體,會對人體內部器官造成一定傷害,使當地民眾和施工人員的健康安全受到威脅。
3、生態水利工程的環境措施
生態水利工程是水利工程的一個旁系,是在滿足社會經濟和利益需求的基礎之上,實現工程周邊水域和生態環境健康持續發展的一門工程學。隨著科學的發展以及人類意識的提高,我們可以清楚的意識到傳統意義上的水利工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類的某些需求,但也對當地的氣候、水域以及生態環境造成一些負面影響,不僅影響了當地經濟發展和工農業生產,也對人類的長遠利益帶來損害。而生態水利工程是從長遠出發,從全局著手,通過科學規劃和指導、河流綜合管理以及傳統除污技術等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在實現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基礎上,滿足社會經濟和利益需求的同時,做好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
3.1 共生互補
在水利工程的建設中,應盡量減少對當地生態環境的破壞。實現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和諧共存。建立起水利工程和區域生態環境和諧平等相互協調關系,以實現工程效益的最大化。
3.2 循環再利用以及綜合利用
在施工過程中,要實現對施工材料、物品的循環利用和綜合利用。爭取將每一種原材料和物品都能最大限度的利用。以確保在施工時,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實現工程經濟利益的最大化。
3.3 主體空間利用
主體空間的利用是在水利工程建設的理論基礎之上,結合當地的生物物種的分布規則而提出來的。主體空間利用的目標就是在合理利用施工區域土地、有效控制水流、減少對當地生態環境破壞的基礎之上,實現對工程建設區域的總體規劃和布置進行科學規劃、整體安排。
3.4 加強和完善環境監控體系,切實保護好當地的生態環境
已經竣工或者還在施工過程中的水利工程,應該按照國家規定的環境監測標準對工程進行監控管理,嚴把審核關,確保工區的環境監測工作能夠正常運行,將相關工作人員的責任明確化,同時要配置專業的監測設備,并將監測出來的數據和信息整理成報表。通過加強和完善環境監控體系,切實做好當地的生態環境工作。
參考文獻
論文關鍵詞:失地農民 養老保障 和諧社會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完善,土地需求進一步增加。征用農民的土地用于修建公路、建設工業園、擴展城市等已成為我國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對我國的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農民生活中起主要保障作用的土地在有限的補償后被征用了,失地農民也越來越多。近年來各地對失地農民養老的問題也越來越重視,但也存在很多的問題。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
一、失地農民“老有所養”是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進社會和諧建沒,要求我們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一定要解決好在發展中形成的階段性問題。經濟的發展導致農民失地現象的產生,作為農民養老主要保障的土地的失去,使農民失去了最后的保障。失地的農民為社會經濟的發展付出了巨大的成本,為此失地農民的養老保障是必須重視的現實問題。同時為了避免在經濟發展、城市化進程中出現“拉美化”現象,解決好失地農民的養老問題也是維持社會經濟穩定持續發展的基礎性工作。因此,失地農民的養老保障問題的解決是和諧社會與經濟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失地農民養老的現狀
上世紀90年代開始,全國興起大辦開發區的熱潮,最高峰時達8000多個,當時全國每年流失的耕地數量在1000萬畝以上。1996年開始,中央嚴令限制新增征用土地,并且要求土地總量平衡,這樣每年大約是200萬--300萬畝征占土地。據國土資源部2002年底測算,在征地過程中每征用一畝地,將造成1.4個農民失去土地,如果按這個比例計算,全國失地農民的數量達到4000萬人,失地農民就是一個很大的數了。按照《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0年至2030年的30年間占用耕地將超過5450萬畝,也就足說將有5450萬畝耕地由集體所有變為國家所有,與此相應的是將有更多的農民失去賴以生存和養老的土地。
我國農村農民養老目前以家庭養老為主,社會養老為輔,主要的模式有家庭養老、土地養老、儲蓄養老、集體養老及養老保險等,農村養老保險為試點開展,覆蓋面極低。土地的失去,改變了原先較為穩定的農村經濟結構,改變了以家庭養老為主、社會養老為輔的農村養老保障的經濟基礎。失地農民的生存狀況理應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得到逐步的解決,如果失地農民的生存保障,尤其是養老保障的缺失,將會影響社會穩定和經濟發碰。
目前,我國一些地區針對失地農民養老保障建立了不同制度和措施。如江蘇省江陰市在失地農民達到退休年齡后每月領取200元的養老社會保障金。2001—2003年中無錫市失地農民參加社會養老保險人數較少,僅占15%,實際領取養老金的占47%,為農民購買養老保險費用占土出讓金和補償金的1.7%和6_8%。浙江省各地也推出了多種涵蓋養老保障的失地農民的保障措施,如留地安置、建標準廠房出租、兩套農民公寓、社區股份經濟合作制、貨幣安置、基本生活保障、土地租賃制等。但總的來說,失地農民養老保障的制度比較分散,各地因經濟水平等的原因,保障金額多少不一,保障參與率低,保障金額偏低,難以達到養老保障的目的。
三、失地農民“老有所養”的對策
傳統的農民養老模式是以土地為基礎的家庭養老,現階段如何解決好失地農民的養老保障問題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
1_建立全國性和地方性的關于失地農民養老保障的指導性政策,確保失地農民“老有所養”。目前國家已了全國性的關于失地農民養老保障的指導性政策,提出了失地農民不低于當地最低生活標準的老有所養的保障要求,各省市也陸續了失地農民的養老等社會保障政策??傮w來說,養老保障的標準仍然偏低,不能滿足失地農民的養老要求,各級政府應嚴格要求使政策落到實處,并根據經濟發展水平逐步提高養老保障的標準,真正做到失地農民“老有所養”。
2.逐步建立統一的養老保險基金體系,使城市規劃區內的失地農民納入當地城市養老保險體系。建立與當地城鎮養老保險體系相對應的失地農民養老保險體系,從土地補償費中提取相應的費用建立養老保險基金,再由政府、集體、個人適當出資,設立個人賬戶與統籌的養老保險體系,并考慮逐步與現有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對接,這樣有利于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穩定發展,也有利于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促進社會和諧。
3.保持家庭養老的優良傳統。家庭養老是我國的優良傳統,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應注意繼續保持這一傳統。通過社會輿論和社區的宣傳引導,促使家庭養老這一傳統繼續發揮,尤其是在養老中的情感關懷得以存續。
4.促進就業,形成就業、養老的良性循環。已進入老年的失地農民,政府應該保障其老年生活。即將進入養老階段的人員,政府應保證其大部分養老保障。對于還有較長一段時間進入老年的人員,政府應積極引導其進行就業。由于文化程度、所掌握的技能及原有的就業觀念等原因,農民在就業中屬于相對弱勢的群體,政府因積極進行宣傳引導,進行公益性的技能培訓和公益職業介紹等,促進各種方式的就業。再以就業為基礎,交納一定的養老保險金,促成養老體系保障的良性循環。
5.其它補充養老措施。通過寬余房屋的出租、原有村集體經濟的分紅等資產性收入的方式也可以適當補助養老的費用。城市規劃區內的失地農民,一般原有住房面積較為寬余,安排合理的拆遷政策使其在集中居住后有可能有多余的房屋進行出租,對其養老也有一定的補償作用。
論文摘要:信息經濟實踐活動的發展要求建立信息經濟學, 而要建立和完善信息經濟學, 就要對信息經濟學進行研究分析。
一、信息經濟學的研究任務和發展前景
信息經濟學可以同時作三種理解:信息的經濟研究、信息經濟的研究、信息(學)與經濟(學)關系的研究。信息的經濟研究可以囊括信息的費用與效用、價值與使用價值、信息資源的分配與管理、信息系統和信息網絡的經濟評價等研究;信息經濟的研究可以囊括信息產業、信息市場、信息經濟規模及其確定、信息技術對經濟的影響、信息基礎設施經濟問題、國民經濟信息化等研究,信息(學)與經濟(學)的關系研究則可以囊括非信息對稱條件下市場參加者的經濟關系、信息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信息與經濟的相互作用、信息學與經濟學交叉結合等研究。
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有許多問題需要信息經濟學去參與研究,并從中提高信息經濟學的水平和加快信息經濟學發展。信息經濟學是一門新型的經濟學科,它適應信息社會的需要,體現信息經濟的發展,最能充分反映經濟活動中信息及其交流的特征。
二、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信息經濟學研究目前正處于發展階段,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闡明了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如馬費成教授認為,信息經濟學是把信息和信息活動當作普遍存在的社會經濟現象來加以研究的學科。烏家培認為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信息活動的經濟問題和經濟活動的信息問題。陳禹認為信息經濟學是一門研究經濟活動中的信息現象及其規律的經濟學。總之,學者們對信息經濟學研究對象的認識是圍繞信息活動中的經濟問題及經濟活動中的信息問題展開的。
三、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內容
1、信息經濟學基本理論問題研究。
任何一門學科, 由于其研究領域中的矛盾特殊性所規定, 都有自己獨特的研究對象, 并按照自己所研究的對象來建立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理論體系。要學習、研究信息經濟學, 不了解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不知道信息經濟學圍繞什么內容來研究,不清楚信息經濟學的學科體系和地位,就不可能進一步的學習和研究,就會降低研究效率,甚至會影響信息經濟學的發展。在基本理論研究中,主要包括信息經濟的涵義、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信息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學科體系、學科地位、學科性質以及其發展歷史、現狀和趨勢。
2、信息資源的研究。
如果說物質資源是“第一資源”, 那么信息資源可稱為“第二資源”。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逐漸變革,信息資源完全可能成為“第一資源”。如果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好,不僅物質資源能充分發揮作用,信息資源本身也可以轉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在信息資源的研究中,主要包括信息資源的涵義、信息資源的類型與特征,信息資源提高經濟決策水平、提高生產力、優化產業結構的功能,信息資源共享的前提——信息資源的有效配置及配置的機制,作為信息資源主體的信息產品的性質、生產過程、生產方式, 信息生產力的相關內容。
3、信息市場的研究。
信息市場是作為信息形態獨立存在的商品,在流通領域傳遞交流中形成的一種特殊流動方式,也是信息商品買賣雙方進行交易或交流,使之擴散、應用、滲透到生產領域,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過程。在信息市場中我們主要研究信息市場形成的歷史及其作用,信息市場的基本類型與功能,信息市場的基本特點及其運行機制,信息市場的價格水平極其運動變化規律。
4、信息產業的研究。
信息產業被認為是信息經濟學的核心內容。信息產業的研究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巨大作用。這部分主要研究信息產業涵義、分類、產生過程與發展,信息產業的特征、作用,信息產業的歷史、現狀和發展前景,信息產業結構的涵義、形態、演進的特點和規律,信息產業結構優化的標準、基本思路和調節方式, 信息產業的投入產出分析, 信息產業與信息經濟規模以及與信息產業發展相關的政策措施等。
5、信息化的研究。
信息化是當今社會的熱門話題,什么是信息化,烏家培認為,信息化是信息活動( 包括信息的生產、傳播和利用等) 的規模相對擴大及其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相對增大的過程,它是一種社會經濟現象。從這個角度來講,信息化一定要成為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內容。信息化的直接作用在于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可見,研究信息化的意義重大。
6、信息系統的研究。
信息系統按信息種類的不同可以分為經濟信息系統、科技信息系統、社會信息系統等。而經濟信息系統無疑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他任何信息系統功能的發揮,都離不開經濟信息系統的幫助。信息系統的研究主要也是側重于經濟信息系統,包括信息系統的產生與發展,國家、地區、企業信息系統的基本任務,信息系統的費用與效益的比較,對信息系統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評價和評價方法,信息系統的運行、反饋、控制、監督等有關理論。
參考文獻
【關鍵詞】大學生;誠信;美德
《說文解字》中道:“信,誠也?!庇终f:“誠,信也”,“誠信”作為中國傳統道德規范,即是誠與信的互訓,“其核心是強調忠誠老實,實事求是,講求信用,遵守承諾”。
誠信,是人們交往過程中最基本的道德準則。從古至今,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對個人而言,沒有誠信,就無以立身;對社會而言,沒有誠信,就無以進步。大學生作為時代的未來精英,其誠信狀況就更值得我們關注。
一、大學生誠信存在的現狀
客觀地講,當前大學生的誠信現狀總體是好的,絕大多數大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能夠做到實事求是、誠實守信,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學生考試作弊、拖欠國家助學貸款、就業過程中的弄虛作假、生活中的不負責任等,無不顯示著大學生誠信意識的淡薄。
(一)學業方面存在誠信缺失
學生以學為本,學習是最重要的事了。但是有些學生為了取得好成績,平時不努力,考試時作弊。經常采取把答案寫在身體的一些部位或桌面上,傳遞夾帶有答案的紙條,偷看同學試卷等手段。隨著高科技通訊工具的推陳出新,作弊手段也不斷提高,手機、MP3播放器、“探測筆”、“微型耳機”全都成為新型的作弊工具。
畢業論文是要在學業完成前寫作的論文,是教學或科研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論文寫作本來是訓練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鞏固所學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尤其是需要發表的碩博論文的寫作,更是來不得半點虛假和僥幸。有些學生在論文寫作過程中,不是認真查閱資料、仔細鉆研,而是找別人的論文采取“復制粘貼”的方法,拼湊出來敷衍了事,更有甚者直接把別人的論文,換成自己的名字,出現很多雷同的論文,毫無新穎可言。
(二)經濟方面存在誠信缺失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對教育投資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獎助減免的額度也隨之越來越大。為了獲取助學金和學費減免,有些學生對家庭情況實施造假,開具“假證明”、“假介紹信”等偽造家庭團難等事項,對學校刻意隱瞞自己家庭的真實情況,騙取助學金和困難補助挪作他用。他們的這種行為不但浪費了寶貴而有限的名額,而且使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學生無法充分享受國家及高校的待遇和政策。
助學貸款是國家為了幫助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而實施的一種無擔保的政府行為的助學工程,自20世紀90年代實行以來,已解決了許多大學生在大學期間的學費和住宿費來源,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其家庭經濟壓力,為幫助貧困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享受過這種政策優待的大學生畢業后卻不按期歸還貸款,甚至杳無音信。這在一定程度上嚴重破壞了學校的聲譽,破壞了銀行對大學生貸款的可信度,同時也會影響其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助學貸款申請的批準。
(三)就業方面存在誠信缺失
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就業形勢日趨嚴峻。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雙向選擇已經成為一種新的就業模式,不少大學生為了競爭到好的工作崗位,通過偽造各種證書來充實個人實力,編造學生干部履歷,虛設社會實踐經歷來夸大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業務能力。這些行為和做法不但損害了學校的聲譽,也欺騙了用人單位。
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誠信缺失的另一個表現就是契約觀念不強,不履行就業協議,毀約不斷,跳槽現象頻繁。部分畢業生在參加招聘會的過程中,多處簽約,隨意毀約,無視協議的嚴肅性,一旦有用人單位同意錄用便草率簽約,對協議書上的條款不認真領會,簽約后才發現有些條款過于苛刻,或者由于其他原因而隨意毀約。其實與單位簽約有時候給自己留條后路,一旦公務員被錄取或者有了好的就業崗位,畢業生們就不顧一切的撕毀了當初簽訂的就業協議,這樣做違背了誠信道德,影響了用人單位的招聘計劃的同時也損壞了學校的聲譽。
(四)生活方面存在誠信缺失
有些大學生缺乏遠大的理想抱負和目標追求,表現為內心精神空虛、急功近利、喪失人格。如有的學生當班干部或進入學生會只是為了謀取個人利益,缺乏奉獻精神;有的學生戀愛動機不純、態度不嚴肅,抱著一種游戲人生的態度,沒有一點責任心和道德感;有的大學生缺乏基本的道德修養,網絡道德低下,在網絡中撒謊、欺騙、謾罵、攻擊,發表一些極不負責的言論等。
二、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高校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原則,做到管教結合。
多鼓勵多引導,少規范少懲罰。高校完全可以通過人性化的管理讓大學生們感覺到誠信缺失是一件可恥的事情,高校應改變誠信教育的方法,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對其進行教育。比如,采取張貼漫畫等方式,把古老的誠信案例以新穎、現代、切合青少年口味的方式表達出來,就很容易被大學生所接受。還有就是要發現和宣揚大學生身邊的誠信典型,通過表揚先進典型,給其他學生指明方向,使其明確是非榮辱的分界。
(二)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
大學生誠信檔案是記錄大學生在校期間誠實守信狀況的真實情況,它包括大學生誠信承諾書、學生的基本信息、學習成績、學費住宿費交納記錄、助學金貸款情況、獲獎學金情況、借閱圖書歸還記錄、勤工助學情況、考試作弊記錄等。作為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一種重要手段,能使大學生認識到誠信對于做人的重要性,信譽將伴隨自己的一生,從而在思想上牢牢樹立“誠信”意識,并時時處處約束自己的行為。
(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誠信就業氛圍。
加強校風、教風和學風建設,大力營造體現時代特征和校園特色的誠信就業氛圍。正確發揮輿論導向的作用,抵制消極、腐朽思想的滲透和影響,凈化校園就業環境,引導校園就業觀念向文明和諧、健康誠信的方向發展。重視校園人文和自然環境的建設,凈化大學生的心靈,升華大學生的情感。優化德育環境,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大力開展大學生喜聞樂見、積極向上、豐富多彩的學術、科技、實踐、體育、藝術、娛樂等活動,營造健康高雅的校園文化氛圍,注重校園文化的陶冶作用和育人功能。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國公民道德規范的重要內容,是調節人際關系、規范經濟生活秩序的重要的行為規范,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加強誠信教育對大學生個人發展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程新華:《大學生誠信缺失的主要問題與對策》,《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7年2月,第16卷第一期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在強調大學生專業素質的同時,更加注重其道德素質,尤其是誠信。因此大學生誠信教育在促進社會經濟和諧、快速發展方面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本文通過對大學生誠信問題現狀的分析,探究其和社會經濟效益的關聯,從社會經濟效益的角度看待大學生誠信教育的作用,實現大學生本身價值和社會經濟效益的結合。
關鍵詞:誠信教育 大學生 社會效益 經濟效益
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重點之一,其誠信度的高低對社會經濟效益產生的作用值得探究。通過對我校學生誠信教育現狀和其對社會經濟效益的影響調查和分析,主要探究兩個問題:第一,大學生誠信教育和社會經濟效益的關系;第二,大學生誠信教育對社會經濟效益的影響。
一、大學生對誠信教育所引起的社會經濟效益的觀點和分析
我國經濟社會的繁榮發展,為人們提高了豐富的物質基礎,在物質文明得到空前發展的同時,對精神文明建設也越發重視。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之一,物質文明是發展精神文明的現實基礎,而精神文明又促進物質文明的發展。由此可見,誠信教育本身也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為了了解大學生的誠信現狀,以及他們對自身誠信所引起的社會經濟效益的觀點,我們隨機抽選了牡丹江醫學院150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通過問卷和訪談相結合的形式進行了調查,并通過教務處所提供的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學生在學校組織的各類考試和大學生ect4、6考試中違規作弊的學生人數和學習就業科就相關學生的就業情況所提供的資料進行了相關分析。
調查發現:在看待大學生誠信所帶來的社會經濟效益時, 11.8%的受訪者認為,“大學生誠不誠信和其產生的社會經濟效益不沾邊”;有20.9%的受訪者認為,“大學生誠信會帶來一定的社會經濟效益,但不會太大”;有 49%的受訪者認為,“無論誠信是否帶來社會經濟效益,大學生都要講誠信”;18.3%的受訪者認為,“大學生誠實守信反而給自己帶來了經濟負效益”。在被問及“別人出于維護自身利益而對自己不講誠信時,你怎么看”時,95%受訪者認為,“非常生氣,不能接受”; 5%的受訪者認為,“不好說”。而被問及“自己是否有過為了自身利益而對別人不講誠信”時,35%受訪者給予肯定的回答;55%受訪者給予否定的回答;其余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以上調查雖然僅在本校進行,但不可否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它反映了大學生所存在的誠信問題和誠信觀念,以及對誠信所帶來的社會經濟效益的看法和認識。雖然有一部分大學生對誠信教育的社會經濟效益不以為然,但多數大學生還是認識到自身的誠信度對其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
二、大學生誠信教育對社會經濟效益影響的深度和途徑
我國經濟雖然在高速發展,但社會提供給大學生的就業崗位卻很有限,我國高校的不斷擴招也加劇了大學生就業難的困境。在崗位有限而求職者眾多的社會經濟背景下,用人單位越來越重視應聘者的道德素質。此時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它不僅對大學生的前途負責,也對社會經濟健康發展提供了思想保障。
(一)大學生誠信教育缺失對社會經濟效益的負性作用
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受多種因素影響,其影響因素也通過大學生本身來影響社會經濟效益。
1.大學生自己對誠信不理性、不健康的認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和外國交往頻繁,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不良思想如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等也隨之帶入我國,加上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個人追求物質的欲望也空前高漲。一些大學生在生活中只注重消費和利益給自己帶來的愉悅,對包括誠信在內的一些重要道德規范理解為對個人生活自由的限制,把誠信等重要的道德規范當作是一種負擔和障礙。考試中作弊、投機取巧,即使被發現也絲毫不羞愧,取笑誠實守信的人。甚至一些本應該努力學習、報效社會的貧困生也受影響而錯誤對待誠信?!段膮R報》2001年6月3日報道,對復旦大學申請國家助學貸款的學生的調查顯示,29.7%的學生不了解個人誠信制度,甚至有近兩成的學生對如何還款并不關心。廣東省有的高校還貸違約率超過20%,到2004年3月20日為止,中國政法大學745名進入還款期的畢業生中,有190人未按時足額還款,違約率達到26%。由此可見,一些大學生對誠信的不理性、不健康的認知和行為,給國家的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損失,給家庭帶來了額外的開支。甚至個別誠信缺失的學生為了達到個人目的,不擇手段,最后走上了違法犯罪的不歸路,浪費了國家對其培養的社會和經濟資源。
2.社會不良因素加劇了大學生不誠信所造成的社會經濟效益的損傷。市場經濟運行機制中,總是存在一些違法亂紀、弄虛作假的現象,在社會環境方面對大學生產生了不良的負面作用,加上大學生關心一些負面的東西,使得社會的正面教育作用減弱。社會傳媒也營造了一種奢侈消費的誘惑,以及網絡不良思潮的誘導,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產生了很大沖擊。
3.高校對大學生誠信教育的重視不足損害社會經濟效益。隨著大學生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加,一些高校為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對學生的一些不誠信行為沒有加以制止和懲罰,為那些考試中作弊被處分的學生解除處分,對學生簡歷“摻水”放縱不管,允許學生畢業學術論文作假,甚至個別老師并沒有帶頭誠實守信,進行學術造假。大學生每天都接觸老師,如果學校不重視老師自身的誠信度問題,加上誠信的監督管理機制不健全,大學生很容易被周圍環境影響而被動不誠信。
(二)大學生誠信教育使大學生自身價值和社會經濟效益的結合
大學生自身價值不僅體現在專業知識的高低,更表現在道德素質方面。高校應更加重視大學生誠信教育,嚴格考試制度,端正學風和考風,建立完善的學生誠信機制,通過學生自評、同學互評,老師評議和社會中介評議,將相關結果納入學生評獎、入黨、就業推薦等指標體系中,并加強大學生日常道德行為的管理,豐富誠信教育的方式,激發大學生誠信的熱情;社會輿論通過電視、報紙、網絡等傳播媒介大力宣傳“以誠實守信為榮”,弘揚社會正氣,營造良好、和諧、誠信的社會環境;家庭教育應重視對孩子道德品質的培養,加強孩子對誠信重要性的認識;大學生更要端正態度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自覺抵制不良思潮和環境的影響,自覺加強自身誠信建設,誠信是大學生自身價值在社會經濟建設中的重要體現,實現自身價值不是說不能追求物質財富,只要通過合乎法律、合乎道德的方法都是正確的。大學生在社會經濟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社會經濟建設也給大學生留了廣闊的空間實現其自身價值。
目前我國處于社會大轉型的時期,市場經濟在極大地解放生產力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對大學生的誠信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對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大學生誠信教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思想政治工作者既是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的直接負責人,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經濟大發展、大繁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關鍵詞:高校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策
一、引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國際地位日益提升,世界各國對我國的政治、經濟等產生濃厚興趣。我國悠久綿長的傳統文化,也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和親睞,教育領域交流日趨頻繁,方式也呈多樣化?,F階段,外國留學生大批量來華求學,教育繁榮的背后也對我國高校來華留學生教育管理部門工作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高校來華留學生群體思想政治現狀研究
當前高校來華留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較多,本章節主要圍繞來華留學生在校期間的對華態度、法紀意識、誠信觀念、學習態度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高校留學生對華態度總體較為友好。近年來,隨著我國政治、經濟的發展,國際影響力大大增強,對發展中國家及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輻射能力也越來越大,我國在與世界各國的交流聯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這些有利因素,導致了外國留學生對能來我國學習知識、體驗文化、經歷生活的向往,渴望見證、參與我國的發展與和平崛起。絕大多數來華留學生為我國深厚悠長的傳統文化所吸引,并實地感受了各種節日氛圍及各地習俗,也對“中國造”產品給予積極的肯定,他們正身處我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渴望深入了解中國。
(二)高校來華留學生整體法律意識薄弱、法紀觀念差。隨著我國教育領域的進一步對外開放,來華留學生數量在顯著增加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問題和隱患,尤其來華留學生犯罪率飆升,各種犯罪現象頻現,如飲酒滋事、盜竊搶劫、交通肇事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部分來華留學生對我國法律陌生、對高校規章制度的模糊以及跨文化的沖突,高校也疏于教育和引導,漏洞百出。此種現象的后果是給高校及社會增加了不穩定因素,增加了相關社會管理部門的工作壓力,造成資源浪費,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穩定。
(三)高校來華留學生不誠信情況時有發生。誠信作為一種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規范,是評價一個人甚至一個群體的標準。而今高校留學生群體普遍存在學業不誠信及個人生活不誠信情況,如作業抄襲、考試作弊、論文抄襲、逃課曠課等,留學生拖欠同學生活費,學費、住宿費等情況發生不在少數。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留學生群體誠信概念模糊,另一方面,高校相關管理部門的處罰力度不夠,不足以在整個高校留學生群體內形成警示作用。
(四)高校部分來華留學生動機不純,學習自覺性差。學習態度是學習成功與否的檢驗石,關乎到留學生學業和高校留學生群體的學風建設。大部分高校來華留學生對知識的渴望有跡可循,但部分留學生以獲得各類獎學金為目標,企圖延長在華簽證期,不以學習為第一要務,積極參與盈利性社會活動,嚴重浪費我國國家資源和政府經費,影響高校留學生群體學風,形成惡劣反應,成高校國際毒瘤。
三、高校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現狀應對策略
(一)嚴格招生要求,提高留學生生源質量。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越來越好,來華留學生數量呈幾何形增長,總體生源質量則參差不齊?,F階段,根據我國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相關規定,各高校對招收留學生標準也是不盡相同,如985、211高校自行組織針對來華留學生系統的入學考試,其他高校則以降低錄取標準等手段謀求招收更多生源。根據國家相關規定,我國教育現階段主要圍繞“擴大來華留學生規模、優化來華留學生結構、提高來華留學教育質量”的目標發展,高校應逐步嚴格把控生源質量,確保培養的來華留學生含金量。
(二)正確看待不同國家文化差異,尊重關愛留學生群體。不同國別的來華留學生,都帶有自身國家文化烙印,高校思政工作人員應當首先認同這個文化差異現象,尊重每一個在校留學生的生活習慣,應熟悉國家外事相關政策以及國際形勢的不斷變化;深入留學生群體,善于觀察并掌握在校留學生的思想動態及異常行為;靈活掌握語言交流能力,促進師生間有效溝通,拉近距離;具備較好的協調組織能力。
(三)以中國文化為落腳點,加強我國國情教育。隨著我國崛起,與世界強國及周邊國家和地區關系日益復雜化,因此,高??衫弥袊鴤鹘y文化、民俗文化等內容為載體,通過國情教育課,舉辦講座、文體活動等形式,使來華留學生群體更為全面地了解我國概況、正視現實,逐步消除對我國的誤解,增進對我國的友好感,使其真正成為知華友華人士。
(四)以文化活動為依托,創建和諧的校園環境。為了幫助在校留學生盡快步入學習軌道,更好地融入到新環境中,高校應根據在校留學生規模及特點,自行定期組織文體活動,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通過此舉,不僅可以消除留學生的心理緊張情緒,還可以讓留學生更直觀形象地接觸了解我國文化習俗和風土人情,增強其對我國文化的認同,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拉近彼此間距離,增進友誼,促進校園和諧。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的社會發展時期,在國際國內形勢不斷變化的情況下,關心愛護留學生群體,培養“知華、愛華、友華”優秀專業人才顯得尤為緊迫。因而做好高校在華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顯得更為艱巨而復雜,它不僅關系到我國教育事業的長足發展,也將影響我國教育事業的國際認可度。因此,只有提出更多應對策略,不斷改進專項培養方案,才能使此項工作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代紅偉.亞洲來華留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D].南昌航空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12)
[2]張晶晶.基于文化差異下高校留學生管理的應對策略研究[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