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09 09:09:0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企業經營模式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現代物流企業是指以現代物流理念為指導,采用現代物流的組織方式和現代物流技術,為客戶提供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合理化水平的綜合服務型物流企業?,F代物流企業在經營理念、運作模式、服務內容、信息化程度、物流技術、企業制度等方面都有較高的要求,以反應快速化、服務系列化、作業規范化、目標系統化、手段現代化、組織網絡化的顯著特征區別于傳統物流企業。
現代物流企業的經營模式是物流企業在生產經營中應用物流功能要素進行生產經營并獲得收益的業務運作方式。經營模式是企業盈利的基礎,只有具備了一個成功的經營模式,企業才可能獲得盈利。物流經營模式是物流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體現,物流企業經營模式的研究,對于傳統物流企業向現代物流企業轉變尋找新的思路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國物流企業經營現狀
隨著我國物流業的快速發展,物流市場出現了多種類型的物流企業,傳統運輸、倉儲、貨代企業開始向物流領域拓展,新興物流企業大量涌現。國外物流企業也看好中國的物流市場,加快在中國市場的拓展速度。物流業形成了多種類型物流企業共同發展的格局。但與物流業發達的國家相比,我國物流業仍處在發展初期,物流企業發展還很不成熟,主要體現在現代物流理念淡薄,經營觀念落后,缺乏現代物流服務模式的開拓創新。
據有關機構統計,近年來,我國新增物流企業的數量每年以16%—25%的速度增長,目前全國已有70萬家與物流有關的企業和機構,但從網絡、功能、管理、服務、業績等方面綜合評估,真正實力超群的,具有競爭力的企業卻寥寥無幾。據中國物流采購聯合會和美智管理顧問公司所做的第三次物流市場調查報告顯示:中國的第三方物流企業規模較小,在調查的50多家企業中沒有一家擁有超過2%的市場份額。究其原因,就在于我國的物流企業的功能單一,增值服務薄弱,缺乏滿足客戶的個性化物流需求的能力?,F代物流的本質是服務,物流企業的目標就是要滿足貨主企業向其客戶提供物流服務的需要,因此無論是在服務能力上,還是在服務質量上都要以貨主滿意為目標。隨著工商企業物流理念的成熟,他們在要求提供運輸、倉儲等一般外,還希望物流企業提供物流網絡設計、庫存管理、訂貨管理、流通加工、定單處理、信息服務等一系列的增值服務。然而,國內只有極少數企業可以提供此類物流增值服務。調查數據表明,國內第三方物流企業收益的85%來自基礎,諸如運輸管理和倉儲管理等,增值服務及物流信息服務等的收益只占15%。
從表面上看,物流企業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服務內容單一,物流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低等方面,但通過進一步分析不難發現,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物流企業缺乏對現代物流深層次的研究,缺乏成熟的、適合客戶需要的經營模式。
二、先進物流企業的經營模式分析
以中遠物流、中外運物流、招商局物流為代表的一批中國先進物流企業,積極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和應對國外企業的沖擊,結合自身優勢,在開展現代物流服務的過程中探索出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經營模式。筆者走訪調研了數十家先進的物流企業,掌握大量企業經營運作方面的第一手資料,在此基礎上總結了八種具有借鑒意義的模式。
1.物流服務延伸模式
所謂物流服務延伸模式,是指在現有物流服務的基礎上,通過向兩端延伸,向客戶提供更加完善和全面的物流服務,從而提高物流服務的附加價值,滿足客戶高層次物流需求的經營模式。如,倉儲企業利用掌握的貨源,通過購買部分車輛或者整合社會車輛從事配送服務;運輸企業在完成貨物的線路運輸之后,根據客戶的要求從事貨物的臨時保管和配送。這種模式對于從事單一功能物流服務的傳統物流企業來說,不僅可以拓展物流服務的范圍,而且達到提高物流服務層次的目的。
2.行業物流服務模式
行業物流服務模式是通過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和專業化的經營管理方式,在擁有豐富目標行業經驗和對客戶需求深度理解的基礎上,在某一行業領域內,提供全程或部分專業化物流服務的模式。這種經營模式主要特點是將物流服務的對象分為幾個特定的行業領域,然后對這個行業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掌握該行業的物流運作特性,提供具有特色的專業服務。行業物流服務模式集企業的經營理念、業務、管理、人才、資金等各方面優勢于一體,是企業核心競爭力和競爭優勢的集中體現。
商業運作方式決定著物流服務方式,只有深入掌握了目標行業或項目的具體特征,才能提供專業化的物流服務。實際上,行業物流服務模式體現了細分物流市場的特征。物流企業必須不斷研究目標市場行業的物流特點和發展趨勢,成為這些行業的物流服務專家。在全球,也只有極少數企業能進行所有種類物流服務的現代物流企業。絕大多數物流企業都可采用目標集聚戰略,進行準確的市場定位,各有側重地展開各具特色的物流服務。
在國內,行業物流服務是近年來我國物流市場發展的一個趨勢,服裝、家電、醫藥、書籍、日用品、汽車、電子產品等行業或領域紛紛釋放物流需求,極大的豐富了物流市場。
3.項目物流服務模式
項目物流是指為具體的項目提供全程物流服務的模式。這類需求主要集中在我國一些重大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綜合性的展會、運動會中,如三峽水電站、秦山核電站、國家體育館等基建項目以及奧運會、展覽會等大宗商品的運輸物流服務,實施這種模式的物流企業必須具備豐富的物流運作經驗和強大的企業實力?!爸型膺\物流”在項目物流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績,長期以來,中外運在國內外建設起完善的業務經營網絡,在為國內各大外貿公司提供全面運輸管理服務的同時,為國家重點工程項目的生產物資實行國際多式聯運,同時為我國大型國際展覽會、博覽會和運動會承擔物品運輸任務,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經驗。
4.定制式物流服務模式
定制物流服務是指將物流服務具體到某個客戶,為該客戶提供從原材料采購到產成品銷售過程中各個環節的全程物流服務模式,涉及到儲存、運輸、加工、包裝、配送、咨詢等全部業務,甚至還包括訂單管理、庫存管理、供應商協調等在內的其他服務?,F代物流服務強調與客戶建立戰略協作伙伴關系,采用定制式服務模式不僅能保證物流企業有穩定的業務,而且能節省企業的運作成本。物流企業可以根據客戶的實際情況,為其確定最合適的物流運作方案,以最低的成本提供高效的服務。
北京星網物流中心是由“金鷹公司”(MSAS和Sinotrans在1996年成立的合資公司)專門為諾基亞公司興建的物流設施,它坐落在諾基亞星網工業園內,將園區內諾基亞的區域供應商和制造廠商緊密的連接在一起,通過“金鷹公司”提供的無縫隙供應鏈解決方案,降低整個園區內企業的供應鏈成本,實現低成本運營目標。
5.物流咨詢服務模式
物流咨詢服務模式是指利用專業人才優勢,深入到企業內部,為其提供市場調查分析,物流系統規劃、成本控制、企業流程再造等相關服務的經營模式。企業在為客戶提供物流咨詢服務的同時,幫助企業整合業務流程與供應鏈上下游關系,進而提供全套的物流解決方案。企業通過物流咨詢帶動其他物流服務的銷售,區別于一般倉儲、運輸企業的簡單化服務,有助于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在具體的業務運作中,可以采用大客戶經理負責制來實施物流咨詢服
務。大客戶經理要針對每個客戶的不同特點,成立獨立的項目組,組織行業專家、大客戶代表、作業管理部門、項目經理等人員,從始至終負責整個項目的銷售、方案設計與服務實施,保證項目的實施效果,提高客戶滿意度。實踐證明,這種站在客戶角度考慮問題,與客戶結成長期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相互合作、共同發展的業務運作模式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6.物流管理輸出模式
物流管理輸出模式是指物流企業在拓展國內企業市場時,強調自己為客戶企業提供物流管理與運作的技術指導,由物流企業接管客戶企業的物流設施或者成立合資公司承擔物流具體運作任務的服務模式。采用管理輸出方式時,可有效減少客戶企業內部物流運作與管理人員的抵制,使雙方更好的開展合作。采用物流管理輸出模式時,可以利用客戶企業原有設備、網絡和人員,大幅減少投資,并迅速獲取運作能力,加快相應市場需求的速度。在運作時,可以有兩種方式
(1)系統接管客戶物流資產:如果客戶在某地區已有車輛、設施、員工等物流資產,而物流企業在該地區又需要建立物流系統,則可以全盤買進客戶的物流資產,接管并擁有客戶的物流系統甚至接受客戶的員工。接管后,物流系統可以在為該客戶服務的同時為其它客戶服務,通過資源共享以改進利用率并分擔管理成本。
(2)與客戶合資成立物流公司:物流企業與客戶共建合資物流公司的方式,既使客戶保留物流設施的部分產權,并在物流作業中保持參與,以加強對物流過程的有效控制;又注入了專業物流公司的資本和技能,使物流企業在物流服務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
招商局物流集團與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便是物流管理輸出模式的一個成功案例,招商局物流集團通過對青啤發展現狀和其他多方信息的分析,結合青啤自身擁有大量物流設施、設備與人員的實際情況,提出與青啤成立合資物流公司,購買或租賃青啤原有物流設施、設備,并接收青啤原有運作和管理人員。這種模式確保了招商局物流能夠將其較為先進的現代物流理念、員工分配制度、操作流程的再造方法,漸進地、完整地灌輸到合資公司的物流管理中。合資公司開始運作的三周時間內,青啤原有車輛利用率就提高了60%,每年僅公路運輸就將為青啤節省物流成本近700萬元。
7.物流連鎖經營模式
物流連鎖經營是指特許者將自己所擁有的商標(包括服務商標)、商號、產品、專利和專有技術、經營方式等以特許經營合同的形式授予被特許者使用;被特許者按合同的規定,在特許者統一的業務模式下從事經營活動,并向特許者支付相應費用的物流經營形式。物流連鎖經營借鑒了成功的商業模式,可以迅速的擴大企業規模,實現匯集資金、人才、客戶資源的目標,同時在連鎖企業內部,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信息化的管理系統,更大程度的整合物流資源,用以支持管理和業務操作,為客戶提供全程的物流服務。
錦程國際物流集團從2000年開始物流連鎖經營的嘗試,將商業中加盟連鎖的經營理念引入到物流業,創造出了以現代網絡技術為支持,以加盟連鎖的形式進行物理網絡擴張的經營模式,使公司迅速匯集了資金、人才和客戶資源,擴大了企業規模。
8.物流戰略聯盟模式
物流聯盟模式是指物流企業為了達到比單獨從事物流服務更好的效果,相互之間形成互相信任、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的物流伙伴關系的經營模式。國內物流企業,尤其是中小型民營企業的自身力量薄弱,難以與大型跨國物流企業競爭,因此,中小型物流企業的發展方向是相互之間的橫向或縱向聯盟。這種自發的資源整合方式,經過有效的重組聯合,依靠各自的優勢,可以在短時間內形成一種合力和核心競爭力。同時在企業規模和信息化建設兩個方面進行提高,形成規模優勢和信息網絡化,實現供應鏈全過程的有機結合,從而使企業在物流服務領域實現質的突破,形成一個高層次、完善的物流網絡體系。在戰略聯盟的實施過程中,可以將有限的資源集中在附加值高的功能上,而將附加價值低的功能虛擬化。虛擬經營能夠在組織上突破有形的界限,實現企業的精簡高效,從而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和生存能力。
廣州海元物流公司就是中小型物流企業戰略聯盟的成功典范,它是由31家優秀的專線運輸公司資產重組后建立的現代化物流企業,在全國擁有376個分公司,并且建立了海元物流信息系統,推出了京廣物流帶、廣滬物流帶、廣渝物流帶等服務區域?!昂TJ健笔侵行⌒推髽I向現代物流企業發展過程中創造的一種新模式,為中小型物流企業做大做強提供了借鑒。
三、對物流企業經營模式的幾點思考
1.經營模式是物流企業成功的關鍵
在物流市場被普遍看作是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市場以后,進入物流行業的企業數量逐年增多,行業內部的競爭日趨激烈,而且競爭已經由單純的價格競爭開始走向服務質量和服務層次的競爭。此外,我國加入WTO以后,已經陸續開放了部分物流市場,一些跨國物流企業,如馬士基、UPS等相繼進入中國,國內的物流企業面臨著來自跨國物流公司和國外物流資本的挑戰。今后的五至十年,將是我國物流企業發展的關鍵時期,物流行業將重新洗牌。通過企業之間的競爭將導致相當一部分企業由于缺乏創新而被淘汰出局;那些經得起市場考驗的企業則會打牢市場根基,確立自身在市場中的地位。通過企業整合、重組,將會在各個地區產生若干家大型的現代物流企業。其中,有的將會成為具有全國性物流網絡,能夠提供綜合物流服務的第三方物流企業。
前面所述的幾種經營模式,便是那些具備勇于開拓創新精神和敏銳市場洞察力的企業成功經驗的總結。這說明,經營模式已經成為影響企業經營成敗的重要因素,成功的經營模式是企業獲得盈利的基礎,同時也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體現。傳統儲運企業向現代物流企業轉變,目標就是尋求一種新的盈利模式,只有找到了適合于企業的經營模式,傳統儲運企業才真正完成了轉變。
2.經營模式是現代物流服務理念的體現
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顧客需求呈現多樣化和復雜化的趨勢,企業對于物流服務的準時性、及時性、全面性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物流企業針對客戶的經營特點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因此,在提供服務時,要仔細分析客戶的需求,了解客戶的經營規律,以便提供精確的物流服務。經營模式體現了物流企業的現代物流服務理念,企業在為顧客提供物流服務的過程中,必須站在客戶的立場上思考物流合理化問題。
行業物流服務模式和項目物流服務模式將物流服務具體到每個行業或具體項目,物流服務是建立在對目標行業或項目深入研究基礎之上的,由于掌握了行業的運作特性和客戶的具體要求,因此,可以提供高質量的物流服務。物流連鎖經營模式和物流戰略聯盟模式體現了物流企業間橫向聯合或縱向聯合的經營思想,通過行業內部的整合,實現優勢互補。不同的經營模式反映了不同的競爭策略和企業各自的特點,以及資源優勢。但是,無論采用哪種經營模式,目的都是為了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最大限度的滿足顧客需求。
關鍵詞:環境經營 綠色供應鏈 路徑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9-106-02
一、引言
近年來,世界各國對環境問題的認識愈益深刻,研究愈益深入,“環境經營”作為一種新的經營模式被企業日益廣泛地采用。這預示著世界范圍內企業經營模式歷史性轉變的開始。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一些發達國家的企業就把“環境經營”作為經營的重要內容。進入21世紀后,環境經營能力和水平更是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企業的競爭力。一個沒有環境經營能力的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或取勝是不可能的。環境經營不僅關系著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而且極大地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但是要使企業主動地選擇環境經營的模式,將環境經營作為經營戰略,需要有巨大的、長久的經濟效益的激勵。要使企業成功地實施環境經營必須有綠色供應鏈的支撐。綠色供應鏈是一個融入生態環境友好理念的閉環系統,其借助于先進技術,高效率、低成本地控制企業采購、生產、銷售、回收全過程,確保供應鏈相關企業同時獲取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關于企業環境經營的研究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研究內容涉及概念、內涵、實質、目標等基本理論問題,也涉及企業環境經營的理念、文化、驅動因素、戰略選擇及績效評價等實踐性問題。研究內容雖然廣泛,但是關聯綠色供應鏈的企業環境經營模式的系統研究幾乎未見。也許人們認為二者的結合是自然的,不言而喻。但事實上把二者有機結合,需要企業從戰略規劃入手,從整個經營流程上進行設計,在其各個業務層面上予以體現。這并不是水到渠成的簡單事情,而是一項系統工程。如何將企業的環境經營與綠色供應鏈緊密融合為一體?如何依托綠色供應鏈進行有效的環境經營?如何通過綠色供應鏈的價值增值,提升企業的環境經營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是本文研究的切入點。
二、企業環境經營與綠色供應鏈依賴關系
供應鏈作為流通的組織形式有機地聯結生產和消費,對生產和消費有著直接的導向作用。但是傳統的供應鏈管理是以企業內部經濟效益為標準的一種集成化管理,其設計忽視了供應鏈企業經營行為對生態環境和社會資源合理配置與利用的影響。綠色供應鏈是一種廣義的供應鏈,它將生態環境資源納入供應鏈系統,通過對其經濟活動中的廢棄物進行再利用與殘余物無害化處理,達到減少資源消耗和防止生態環境污染的目的。綠色供應鏈管理從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的角度進行全面的環境管理,對于整個供應鏈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形成具有雙重意義。
環境經營(Environmental Management)一詞涵蓋了英文表述的Green Management、Environmental Business、Environmental Management、Environmental Marketing等概念所包含的主要內涵,是自然環境經營或生態環境經營的簡稱,它是圍繞如何認識與解決環境問題與經營活動關系而提出的一種新概念。日本學者金原達夫等(2011)認為,環境經營是指企業將環境視為企業經營戰略的新要素,將環境保護活動作為企業經營活動和運營管理的重要方面,在采購、開發、設計、制造、廢棄物處理等方面將與環境問題相對應的戰略逐漸具體化,以減少在經營活動中投入的水、能源、原材料、化學物質等所帶來的環境負荷并力求使其最小化的一項管理活動。由此可知,企業環境經營的理念、目標與綠色供應鏈的完全一致;企業環境經營的主體、活動與綠色供應鏈的節點、鏈環完全契合。或者說企業的環境經營活動完全依托于綠色供應鏈,沒有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的環境經營就無法進行。
綠色供應鏈對于企業環境經營的支撐作用源于其先天固有的戰略價值。綠色供應鏈管理對于企業環境經營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首先,綠色供應鏈管理改變了一次使用的觀念,將廢品廢料再次循環利用,制成半成品或者其他產品,既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同時又擴大了企業的利潤空間。更加重要的是,從整個社會及環境的角度看,綠色供應鏈管理既節約了資源又減少了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其次,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環保產品日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綠色供應鏈企業的產品市場份額必然會不斷擴大,而這些又將連鎖性地引發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以及直接投資者對企業的偏愛和投資熱情。于是綠色供應鏈企業找到了降低成本、提升利潤的途徑,獲得了良好的環保形象、日益擴大的市場份額以及源源不斷的資金供給,當然會持續盈利、持續發展。從事環境經營的企業必須借助綠色供應鏈實施其環境經營模式,通過企業的環境經營又能進一步發掘綠色供應鏈的戰略價值,綠色供應鏈與企業的環境經營有機融合、相輔相成。
三、企業環境經營與綠色供應鏈實施的基本路徑
環境經營是指企業將環境視為經營戰略的新要素,將環境保護活動作為企業經營活動和運營管理的重要方面,以減少環境負荷與資源消耗,并力求使其最小化的經營管理活動。企業環境經營路徑,體現為以生態、經濟雙贏的價值觀為導向,促進企業環境經營與戰略發展的融合,推動環境經營與制度建設、管理創新相結合,實現企業發展與社會環境的協調與統一的路徑與方式。企業環境經營路徑上統合了包括符合其價值觀的環境行為選擇、環境經營的戰略平衡與發展、根據價值取向對環境經營所進行的決策、控制與評價等一系列涉及環境要素的經營與管理活動。企業環境經營路徑可以描述如圖1。
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助推企業綠色發展,首先要堅持生態環境導向,樹立節能減排的綠色發展理念,使企業主動承擔起生態環境責任、資源環境責任,從而承擔起社會發展的責任。將供應鏈上具有共同的綠色發展理念的企業集結起來,形成綠色聯盟,構筑起綠色供應鏈,并不斷鞏固綠色供應鏈上合作企業的伙伴關系,不斷地進行技術創新、合作創新,通過綠色設計、綠色生產、綠色流通,循環利用資源,共同獲取與分享生態經濟效益。綠色供應鏈的實施路徑如圖2所示。
圖1、圖2清晰地顯示了企業環境經營與其綠色供應鏈的路徑合一性、交匯性,因此,依托綠色供應鏈成功地實施環境經營是企業的必然選擇。
四、企業依托綠色供應鏈實施環境經營的交匯路徑
環境經營是企業經營以環境為要素,將解決環境污染和資源枯竭等環境問題納入企業經營戰略、決策與控制過程,使之成為經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貫穿于企業整個經營活動過程之中。企業環境經營具有以保護生態、節約資源為核心經營理念、以環境為導向的經營方向、以生態為中心的經營方式、以環境為中心的營銷組合經營手段、以資源循環及再利用為特征的經營閉環,以及以環境經濟綜合效益為中心的利益獲取目標。企業環境經營成功實施的過程,就是其經營理念體現、經營手段與方式運用,經營閉環有效運行的過程。這個過程強烈地依存于企業內部的經營資源配置與利用、經營活動組織與控制的經營閉環的運行效果。而這個閉環又與其所在的更大閉環外部供應鏈交匯,因此內部環境經營閉環的運行效率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企業所處的外部供應鏈。企業環境經營要求與其必須置于一個綠色供應鏈環,與其供貨商、銷售商及廢棄物回收商結成一個綠色聯盟,在一個其觸角所及的更大的資源循環利用的綠色閉環上實施它的環境經營戰略。根據企業環境經營的原理與機制,其依托綠色供應鏈實施其經營戰略的路徑可以描述如圖3。
綠色供應鏈上的利益相關者結成資源共享、合作創新、綠色發展的聯盟,強大、穩定性和創新驅動的綠色供應鏈會給這個聯盟帶來源源不斷的經濟與生態效益。綠色供應鏈上的企業通過先進的工藝和技術來保障供應鏈各個環節的綠色化,不斷提高鏈綠色產品的研發水平和資源循環利用效率。綠色供應鏈保障了鏈上企業環境經營有效實施、綠色生產與銷售的可能性,也擴展了鏈上企業環境經營的范圍,放大了鏈上企業環境經營的效果,提升了鏈上企業環境經營的效益,從而也提升了整個綠色供應鏈的價值。
綠色供應鏈的價值增值與鏈上企業的價值增值和生態經濟效率的獲取是相輔相成、完全一致的。綠色供應鏈的價值是鏈上企業的協同價值,具有1+1>2的價值增值屬性。綠色供應鏈的價值決定于供應鏈各環節的綠色功能的發揮程度,同時也決定于各個節點企業的效益。在綠色供應鏈上企業協同地進行環境經營,每個企業的環境經營所產生的E2效益,共同增進了綠色供應鏈的經濟生態價值,而每個企業的環境經營效益的多少反過來又決定于整個綠色供應鏈的管理與競爭力。企業只有認真地承擔起社會發展的環境責任、資源責任和生態責任,將自身的環境經營融入所在綠色供應鏈,才能保障環境經營的有效進行,才能獲取源源不斷的生態經濟的雙重收益,也才能不斷提高企業的綠色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Papaspyropoulos: Challenges in implementing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counting tool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2, 30:132-143
[2] kimbara tatsuo, kaneko shinji. Enterpris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alysis[M].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Press, Beijing, 2011,12:49-51
[3] Post C., Rahman N., Rubow E. Green governance: Board of director composition and environmental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 Business & Society, 2011, 50(1):189-223
[4] Henri J.F.Journeault M.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An empirical study of Canadian manufacturing firm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8,87(1):165-176
[5] Vaehon S,Klassen R D.Green project partnership in the supply chain:the case of the Package Printing industry[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6,14(6-7): 661-671
[6] J.Sarkis.A strategic decision framework for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3,11(4):297-409
[7] 頡茂華.環境管理會計理論與實務研究[M].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10.3:5-11
[8] 馮圓(導師:李心合).企業文化、環境經營與民營企業成本創新研究.南京大學碩士論文,2013.5
[9] 鄭春(導師:王樹文).企業環境經營研究.長春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03.6
[10] 王鵬安,于傳力.環境經營是企業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廣東經濟管理學院學報,2004(4)
論文摘要:現代風險導向審計以被審計單位的戰略經營風險分析為導向進行審計。因此又被稱為經營風險審計,或被稱為風險基礎戰略系統審計。現代審計風險模型是應用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理論指導審計實務的工具。本文在分析傳統模型缺陷的基礎上,論述了現代審計風險模型的發展與應用情況。
0 引言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按照戰略管理論和系統論,將由于企業的整體經營風險所帶來的重大錯報風險作為審計風險的一個重要構成要素進行評估,是評估審計風險觀念、范圍的擴大與延伸,是傳統風險導向審計的繼承和發展。在該理論的指導下,國際審計和鑒證準則委員會(IAASB)了一系列新的審計風險準則,對審計風險模型重新描述為: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IAASB,2003)。由此,我們可以將目前審計執業界普遍使用的審計風險模型稱之為傳統審計風險模型,而將新模型稱之為現代審計風險模型。
1 傳統審計風險模型的缺陷
目前審計職業界普遍使用的審計風險模型是由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1983年提出的。該模型認為審計風險由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和檢查風險三要素組成,對審計風險的計量為:
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
根據上式,在既定的審計風險下,檢查風險可計算如下:
檢查風險=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
根據上述模型,審計主體在確定可接受的審計風險時,首先要評估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在此基礎上推算可接受的檢查風險。該審計風險模型存在如下缺陷:
1.1 只定性分析審計風險 該審計風險模型只是定性地分析了客觀存在的風險。該模型考慮的風險只考慮了有關審計風險控制的環節,并用公式來描述審計風險的概率,無法直觀地進行定量分析,即計量審計風險給審計主體帶來的損失金額的可能性。
1.2 審計風險因素不全面 該模型考慮的風險只與審計過程和審計順序有關,即只從審計主體的審計檢查方法和審計對象的經營、內部控制方面考慮審計風險因素,未充分考慮審計風險產生的其他主要原因,如報表使用者的訴訟請求因素、社會宏觀法律環境因素等。
1.3 無法描述道德風險 審計案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非完全是由于技術上或程序上的失誤造成的,審計主體的日常行為和工作態度有時也會成為問題的癥結所在。因此,人們除了關注審計技術和程序的發展外,亦開始關注審計主體的自身行為,由此產生了審計主體的道德問題。但是,傳統的審計模型無法描述由于不道德行為所產生的風險,包括:企業與審計主體串通舞弊,出具不恰當的審計報告;審計主體接受賄賂;審計主體為了經濟利益壓低價格有損同業等。
1.4 對審計風險的表述不完整 隨著審計風險含義的擴大,審計風險控制就不能只局限于審計過程和所審計的對象,必須把審計風險的控制放在一個系統中全面把握,還應考慮審計環境影響、人員因素及后果等。審計風險范圍也應擴大為審計主體風險、會計師事務所風險和會計行業風險,還包括審計結論利用中產生的法律風險以及賠償風險。
2 現代審計風險模型的發展
現代審計風險模型在傳統審計風險模型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形式上有所簡化,但審計風險的內涵和外延卻擴大了。
2.1 認定層次風險 認定層次風險指交易類別、賬戶余額、披露和其他相關具體認定層次的風險,包括傳統的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認定層次的錯報主要指經濟交易的事項本身的性質和復雜程度發生的錯報,企業管理當局由于本身的認識和技術水平造成的錯報,以及企業管理當局局部和個別人員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錯報。
2.2 會計報表整體層次風險 會計報表整體層次風險主要指戰略經營風險(簡稱戰略風險)。把戰略風險融入現代審計模型,可建立一個更全面的審計風險分析框架。
2.2.1 從戰略風險的定義來看:戰略風險是審計風險的一個高層次構成要素,是會計報表整體不能反映企業經營實際情況的風險。這種風險源自于企業客觀的經營風險或企業高層通同舞弊、虛構交易。傳統審計風險模型解決的是企業的交易和事項在本身真實的基礎上,怎樣發現會計報表存在的錯報,將審計重點放在各類交易和賬戶余額層次,而不從宏觀層面考慮會計報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錯報風險,這很可能只發現企業小的錯誤,卻忽略大的問題;現代審計風險模型解決的是企業經營過程中管理層通同舞弊、虛構交易或事項而導致會計報表存在錯報怎樣進行審計的問題。
2.2.2 從審計戰略來看:現代審計風險模型是在系統論和戰略管理理論基礎上的重大創新。從戰略角度入手,通過經營環境—經營產品—經營模式—剩余風險分析的基本思路,可將會計報表錯報風險從戰略上與企業的經營環境、經營模式緊密聯系起來,從而在源頭上和宏觀上分析和發現會計報表錯報,把握審計風險。而將環境變量引入模型的同時,也將審計引入并創立了戰略審計觀。
2.2.3 從審計的方法程序來看:現代審計風險模型注重運用分析性程序,既包括財務數據分析,也包括非財務數據的分析;且分析工具多樣化,如戰略分析、績效分析等。例如畢馬威國際(KPMG)為應用現代審計風險模型的理念與方法,研究制定了經營計量程序(Business Measurement Process,BMP),專門分析企業在復雜的市場環境和產業環境下的經營情況,以確定關鍵經營風險如何影響財務結果。BMP提供了一個審查影響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流的分析框架。
2.2.4 從審計的目標來看:現代審計是為了消除會計報表的重大錯報,增強會計報表的可信性。為達到此目標,注冊會計師應當假定會計報表整體是不可信的,從而引進全方位的職業懷疑態度,在審計過程中把質疑一一排除。而該模型充分體現了這種觀念。
3 現代審計風險模型的分析應用框架
3.1 確定總體審計風險概率 審計風險可按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分為基本確定、很可能、可能和極小可能??赡苄砸话惆锤怕蕘磉M行表述,如極小可能的概率為大于0但小于或等于5%。
社會公眾對注冊會計師的期望值很高,獨立審計存在的價值就在于消除會計報表的錯誤和不確定性; 縮小或消除社會公眾合理的期望差距。獨立性原則的要旨是使注冊會計師免于利益沖突,從而奠定正直與客觀的執業基礎,但獨立性最終體現在注冊會計師獨立承擔審計風險責任方面,因而降低審計風險是注冊會計師的“靈魂”。審計風險就是審計失敗的可能性,它只能控制在極小可能程度以下,用數學概率表示應不超過5%。
[關鍵詞]度假旅游;開發;模式
[中圖分類號]F59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08)48-0018-02
1 我國度假旅游的開發模式
(1)整體租賃經營模式。是指在一個旅游度假景區內,將景區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由政府統一規劃,授權一家企業較長時間地控制和管理,組織一方或多方投資,成片租賃開發,壟斷性建設、經營、管理該旅游度假區,并按約定比例由景區所有者和出資經營者共同分享經營收益。這是一種由政府出資源,企業出資金,政企共同受益的旅游度假區治理模式,是一種市場化經營公共度假旅游資源的模式,體現公共性資源、企業化經營、專業化管理、市場化發展的特點。
(2)股份制企業經營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區為了籌集開發建設資金,對景區經營企業實行股份制改造,并由政府委托股份制企業獨家經營旅游度假區,或者在景區經營企業的基礎上新組建一家股份制公司,政府授權其獨家經營景區資格的方式。這種模式構造了景區經營強大的市場融資能力,廣泛吸納了社會資本的注入,同時借助股份制企業的先進機制,依靠對旅游度假區的壟斷經營,以投入高額資本、創造優質旅游產品、追求高額投資回報為目標。
(3)上市公司經營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區經營企業經過股份制上市以后,受景區管理機構的委托,經營包括景區門票在內的一切旅游業務,成為景區內唯一負責旅游經營的機構,對旅游度假區實行壟斷性經營的方式。采用這種模式進行經營的旅游度假區,其所有權歸屬于景區管理機構,其經營權由景區管理機構委托給了上市公司;景區上市公司統一負責景區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而資源的保護工作由景區管理機構承擔。這一模式是典型的景區管理權與經營權、開發權與保護權“四權”完全分離的度假旅游景區經營模式。
(4)整合開發經營模式。是指對于依托公共文物資源的旅游度假區,在保證國家完全擁有文物資源所有權和有效保護的前提下,由政府統一安排,對文物旅游度假區的文物類公共性資產和非文物類經營性資產進行統一整合,按照政企分開、事企分開、所有權主體與經營權主體分離的原則,將文物景區的文物事業發展職能和旅游市場經營職能分開,事業部分統一歸文物部門,按照事業規律管理,企業部分組建經營開發實體,統一劃歸政府直屬國有獨資的旅游集團企業統一管理,科學開發,市場化經營。
(5)網絡復合治理模式。是指一個度假旅游景區設立擁有政府管理權限的景區管理機構,同時行使同級旅游行政管理部門的職權,對旅游度假區實施一體化(只有一個管理主體)、封閉式、全方位管理的方式。景區的所有權與經營權都屬于作為政府的景區管理機構,但景區經營由景區管理機構的獨資企業采取部分直接經營,部分由與社會資本共同組建規范的股份公司經營的方式進行,景區的旅游業務開拓緊密依托旅游部門的市場網絡開展,在這個模式中,旅游度假區的經營權絕大部分控制在景區所有者――景區管理機構手中,少部分控制在合資公司中;景區旅游資源的保護權主要在景區管理機構手中,景區經營企業主要負責旅游資源開發,但同時在開發過程中有保護資源的絕對責任,是一個所有權與經營權、開發權與保護權部分分離的度假旅游景區治理模式。
2 我國度假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由于旅游景區體制復雜、政出多門的宏觀管理格局,加之普遍存在的區位制約、交通等基礎設施薄弱、資金投入不足和人才匱乏,使得國內度假旅游景區在經營發展中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1)多頭管理,多重目標。目前,我國度假旅游景區的宏觀管理格局是政出多門,體制混亂?,F行的管理體制的主要問題是多重目標與企業經營之間的矛盾,而隨處可見的多重管理加劇了這種矛盾。
(2)秩序混亂,服務較差。度假旅游景區安全隱患較為嚴重,旅游者的權益得不到切實保證。這幾年發生的大的旅游安全事故,相當一部分就是因此引起的。急功近利,內部機制不合理,不科學,管理混亂。有的景區層層轉包,各行其是,秩序混亂。
(3)資源破壞,環境污染。我國度假旅游景區資源與環境保護的問題,表現在景區破壞性建設嚴重,自然景區城市化突出。有些素質不高的企業胡亂開發度假旅游資源,如酒店、別墅、停車場等,使景區建設庸俗化,對自然資源的破壞很大。許多度假旅游景區出現資源退化,不僅有客流量大造成的自然退化,更主要的是保護不力。景區的環境污染問題也很嚴重,由于生活垃圾處理不好,環保技術不過關,造成景區衛生不好,由此而引起污染問題普遍存在。
(4)條塊分割,名實不符。在我國的度假旅游景區內,往往出現建設、文物、林業、水利、旅游等多個部門插手管理。在條塊分割、各據一方的情況下,在地方、部門、單位、個人利益的驅動下,有法不依、執法不嚴,貌似建設、實為破壞,名為保護、實為壟斷的現象極為常見。
傳統審計風險模型是由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1983年提出的。該模型(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可以解決交易類別、賬戶余額、披露和其他具體認定層次的錯報,發現經濟交易和事項本身的性質和復雜程度發生的錯報,發現企業管理當局由于本身的認知和技術水平造成的錯報,以及企業管理當局局部和個別人員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錯報。從而將審計風險(此時體現為檢查風險)控制在比較滿意的水平。但如果存在企業高層通同舞弊、虛構交易,也就是戰略和宏觀層面的風險,運用該模型便會捉襟見肘了?,F代風險導向審計以被審計單位的戰略經營風險分析為導向進行審計。因此又被稱為經營風險審計,或被稱為風險基礎戰略系統審計?,F代風險導向審計按照戰略管理論和系統論,將由于企業的整體經營風險所帶來的重大錯報風險作為審計風險的一個重要構成要素進行評估,是評估審計風險觀念、范圍的擴大與延伸,是傳統風險導向審計的繼承和發展。在該理論的指導下,國際審計和鑒證準則委員會(IAASB)了一系列新的審計風險準則,對審計風險模型重新描述為: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IAASB,2003)。由此,我們可以將目前審計執業界普遍使用的審計風險模型稱之為傳統審計風險模型,而將新模型稱之為現代審計風險模型。
現代審計風險模型的發展
現代審計風險模型在傳統審計風險模型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形式上有所簡化,但審計風險的內涵和外延卻擴大了。其中重大錯報風險(riskofmaterialmisstatement)包括兩個層次:會計報表整體層次(overallfinancialstatementlevel)和認定層次(assertionlevel)。
(一)認定層次風險
認定層次風險指交易類別、賬戶余額、披露和其他相關具體認定層次的風險,包括傳統的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認定層次的錯報主要指經濟交易的事項本身的性質和復雜程度發生的錯報,企業管理當局由于本身的認識和技術水平造成的錯報,以及企業管理當局局部和個別人員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錯報。
(二)會計報表整體層次風險
會計報表整體層次風險主要指戰略經營風險(簡稱戰略風險)。把戰略風險融入現代審計模型,可建立一個更全面的審計風險分析框架。
1.從戰略風險的定義來看:戰略風險是審計風險的一個高層次構成要素,是會計報表整體不能反映企業經營實際情況的風險。這種風險源自于企業客觀的經營風險或企業高層通同舞弊、虛構交易。傳統審計風險模型解決的是企業的交易和事項在本身真實的基礎上,怎樣發現會計報表存在的錯報,將審計重點放在各類交易和賬戶余額層次,而不從宏觀層面考慮會計報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錯報風險,這很可能只發現企業小的錯誤,卻忽略大的問題;現代審計風險模型解決的是企業經營過程中管理層通同舞弊、虛構交易或事項而導致會計報表存在錯報怎樣進行審計的問題。
2.從審計戰略來看:現代審計風險模型是在系統論和戰略管理理論基礎上的重大創新。從戰略角度入手,通過經營環境—經營產品—經營模式—剩余風險分析的基本思路,可將會計報表錯報風險從戰略上與企業的經營環境、經營模式緊密聯系起來,從而在源頭上和宏觀上分析和發現會計報表錯報,把握審計風險。而將環境變量引入模型的同時,也將審計引入并創立了戰略審計觀。本免費畢業論文來自酷-
3.從審計的方法程序來看:現代審計風險模型注重運用分析性程序,既包括財務數據分析,也包括非財務數據的分析;且分析工具多樣化,如戰略分析、績效分析等。例如畢馬威國際(KPMG)為應用現代審計風險模型的理念與方法,研究制定了經營計量程序(BusinessMeasurementProcess,BMP),專門分析企業在復雜的市場環境和產業環境下的經營情況,以確定關鍵經營風險如何影響財務結果。BMP提供了一個審查影響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流的分析框架。
1.1工商管理的水平
在市場不斷的發展的今天,企業之間的競爭壓力不斷增大,在企業管理質量之間的問題,也就存在本質上的問題,在企業管理的綜合水平也就難以評比。在目前我國的管理水平上出現很多的的漏洞,在企業的目標不明確,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機制比較僵硬,生產后動沒有開放,這些都是現在企業管理存在的問題的關鍵。然而這些問題也就是企業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標,也嚴重影響的企業生產運作,也導致企業不能更好地發展。
1.2企業在管理模式
在企業管理模式上很多企業都采用了零庫存的策略,對企業本身經營模式的需求沒有深入了解,沒有很好的結合企業本身市場的有機結合。如果企業的每個部門只注重自己部門的發展,那么在企業中也就不能和好的發展,生產的產品也就在一定程度尚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也就會使生產的產品積累在庫,這也就是沒有掌握市場的經濟的發展前提條件,這對企業是非常不利。
1.3工商管理的目標
很多企業在工商管理中沒有明確自己的目標,一為的追求高額的利潤,對企業的全面發展沒有加以重視。更多的企業越來越愿意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注重合理利用資源,環境保護意識也越來越強,除此之外,企業對企業員工的職業生涯的規劃、人生意義的實現更加關注。
1.4企業工商管理的國際化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企業工商管理也就存在地域性的束縛,在這些問題下也就一步步的將地域性的差異逐漸減弱。這要求管理者在考慮環境因素的同時,也要適時地調整企業的經營模式、產品結構、管理方式等。然而,我國很多企業的管理者國際化意識嚴重欠缺。
二、工商管理的發展方向的探索
隨著企業不斷發展的今天,工商管理的發展方向也就是企業深思的問題,也有很多的企業不斷的呈現創新發展趨勢,對工商企業的發展創新也就進一步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點;
2.1知識的全面管理的重要性
知識管理是企業管理發展的核心內容,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建立了企業工商管理的發展,也就是企業管理的發展新方向,同時也是企業生產的動力,這也就是企業的知識管理。這種管理理念也就是對企業管理理念的完善,把之前的企業管理以營利為目的,轉變為現在的學習知識和運用知識的平臺。從之前的控制經營生產到現在的自由生產,這也就發展企業經濟的再生,同時也激發了員工的積極性,知識管理也就增加企業之間的協作能力,也增加了企業之間的交流,給現在的市場帶來了更多的機會,把企業之間的競爭增加了,這種競爭也就是企業之間的合作方式。
2.2模糊經營管理模式的發展
隨著電腦技術的到來,企業工商管理在現在的市場中也就存在經營管理的模糊,很多的企業進入市場導致開發商、經營商和零售商變得模糊,這是很多企業也就開始及時生產和零庫存的理念,在這種理念下進行管理,也就進一步促進了企業經濟的發展,加速了企業經濟的運轉,這也就有效的解決了結構經濟的危害,避免了市場經濟的損失。企業應該加大學習力度,對企業工商管理的理念進行研究,讓企業管理走在最前沿,這也是企業發展的動力源泉。
2.3工商管理制度的規范
我國企業發展的前提就是企業人才,在每個企業中主要就是人才的培養和制度的人性化,這樣也就是對企業發展打下扎實基礎,所以人才是企業的原動力。在對企業人員管理方面也就必須要有一定的制度,對企業的發展制定各項管理要求,保證企業各個工作有序的進行。主要是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進行管理,很多企業管理制度的制定是以經濟利益為前提進行制定的,缺乏人性化管理,進而導致大量人才的流失,著不利于企業的發展。為了在實現企業經濟效益的同時促進企業的發展,需要實行人性化管理。在企業管理制度制定的過程中,需要體現出人性化,體現企業對員工的關懷,促使企業工商管理的人性化。
三、結束語
關鍵詞:農墾;國有農場;改革
中圖分類號:F301.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161(2010)05―0021―04
一、引言
中國農墾是建立在土地國有性質基礎上的特殊組織形態,其形成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農墾在創建伊始的特殊特征,決定了其在發展工農業生產的同時,也需要承擔著諸多的區域性、社會,諸如公檢法、科教文衛、交通、電訊等各項社會事業以及行使其他社會管理職能等。近年來,盡管通過改革將企業的部分社會職能逐步分離出去,但由于歷史欠賬太多,農墾在這些方面的負擔還很沉重。2009年,全國農墾企業資產總額5094.97億元,負債總額3795.44億元,平均資產負債率為74.49%,其中國有農(牧)場債務總額1979.56億元,占全國農墾企業總負債的52%。
農墾的改革改制,是一個錯綜復雜,涉及政府、企業、職工諸多方面利益關系的歷史漸進過程。目前來看,我國農墾制度供需關系遠未達到平衡,預期的制度變遷理論上仍可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現實中,國家辦農業與農業經營規律之間、企業經營與區域管理之間、管理層與監管者之間、職工與管理者之間、外來務工人員與職工之間存在諸多矛盾和問題,使現有的制度安排很難完全發揮潛在的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研究農墾制度變遷機理、科學評價其運行績效,因地制宜提出改革模式和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對于提高農墾資源利用效率、改善民生、提高企業競爭力和實現國家戰略意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農墾改革發展基本問題研究
(一)國有農業制度安排理論基礎與新時期農墾制度缺陷
正如所有的國有企業一樣,國有農場、家庭農場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引起如下結果:一是在兩權分離的情況下,企業的所有者與經營者的利益通常是不一致的。由于所有者和經營者不同的利益取向,因而理論上存在著經營者利用手中擁有的權利侵犯所有者利益的可能性。二是在現實中,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問題,即經營者擁有關于經營過程中各種收入和費用的真實信息,而作為所有者,由于不參與實際經營,除非付出很大成本,否則無法獲得相應信息。這種信息不對稱使得經營者侵犯所有者利益的可能性變為現實。三是所有者和經營者對于企業經營結果所負責任是不對等的。這種不對稱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而加大,使得經營者有可能為個人利益而采取風險過度行為。以上三方面矛盾,仍然是未來農墾管理體制改革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國有農場監管部門利益與國家利益之間、國有農場和監管部門之間、集團化墾區的子公司與母公司之間、家庭農場與國有農場之間均存在著利益博弈,現行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正式反復博弈的結果。然而,這種博弈的結果仍然有著“強制性”制度變遷的烙印,博弈雙方遠遠未達到“同意一致性”,導致尋租活動不能完全杜絕,生產效率和運行績效打了折扣。
因此,單純從追求經濟效益的角度,農墾經營機制是低效的,必須從產權或完全經營權角度進行改革。
(二)國有農場公共服務與區域發展
長期以來,由于國有農場大都在偏遠地區開發建成,農場既是生產的組織者,又是公共服務的提供者。農場提供公共服務與城市國有企業提供公共服務的顯著區別在于:(1)不完全性(國有農場公共服務的部門不健全);(2)與農業生產高度結合;(3)唯一性(城市國有企業公共服務是對其企業內部城市公共服務覆蓋能力不強的有益補充,而農場內部的公共服務從一開始就起著主導性作用);(4)弱質性(由于沒有財稅收入,以農業企業盈利和國家的有限補貼來維持公共服務,公共服務的規模和質量與城市相比具有弱質性)。
國有農場由于具有“企業性”,擔負著盈利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責任,在近幾年以經濟增長為最主要的考核指標指導下,重利潤而輕服務,使國有農場公共服務沒有得到有效提升,區域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不能同步進行。同時,由于國有農場作為企業提供社會公共服務,沒有稅收、城建等政府職能,管理者對招商引資、發展非公經濟缺乏足夠的激勵手段,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動力不足,職工就業渠道與同類型區域相比較為單一。但同時,正是由于動力不足,國有農場農業用地未被大規模侵占,生態環境對比周邊農村保護較好,為國有農場進一步發展現代農業、生態農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三)管理與經營模式選擇趨勢
經過近50年的發展,國有農場的經營模式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變化,不斷進行調整。改革開放以前,“統”的特色較為突出。改革開放以來,各地國有農場行政管理部門根據實際情況,在整體管理模式上呈現出兩種趨勢:一種趨勢是垂直管理墾區,變層層管理為集團化管理,逐漸摸索出一條集團化、產業化與股份化的發展路子,為發揮龍頭企業作用、做大做強農墾經濟奠定了基礎;一種趨勢是變垂直管理為屬地管理,省管農場下放市縣,農場經營日趨分散化,農墾組合優勢有所削弱,但與地方聯系日趨緊密。在種植業經營模式上,各個農場根據自身條件,因地制宜采取各種經營形式,其中,以“兩田制”為代表的“統分結合”的經營模式成為農墾目前土地經營的主要形式,占到墾區總土地面積的70%以上;其他形式有:長期承包、聯產計酬、模擬股份等等。各類管理與經營模式均有不同的優點與缺點,其形成有著不同的歷史原因,分析與評價各自運行特點與績效,是推進改革、促進發展的必然選擇。
三、影響農墾改革發展方向的幾個關鍵因素
(一)我國國有經濟戰略調整對農墾改革的影響
從對我國農墾改革政策的出臺與改革路徑回顧可以得出,農墾改革主要參照了國家國有經濟改革,農業、農村改革,以及區域性的政策調整。農墾在企業化改革的過程中深深打上了國有企業改革的烙印,但由于其農業性、區域性和綜合性,因而保留了自身特征。當前,我國國有經濟戰略部署進一步明確,對農墾改革方向客觀上形成重要影響。我國國有經濟戰略調整總體目標是提高國有經濟的素質和國有資產的質量,將有限的國有資本集中起來,投入到真正需要國有經濟進入和加強的領域中去。農業本質上還屬于一般競爭行業,在此領域,國有經濟應與非國有經濟進行平等競爭。按照國有企業改革建立產權明晰、權責統一的現代企業制度的總體思路,農墾現階段積極推進生產經營市場化、企業組織集團化、社會管理屬地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符合農墾實際的體制機
制。
(二)農業與農村改革對農墾改革的影響
一是中央明確要求“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不僅現有土地承包關系要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而且要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對于農墾而言,由于土地國有,農墾和國有農場管理機構代表國家行使所有權。其經營的隨意性和盲目性,難以提高土地的產出率和優化農業內部結構,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同時,部分墾區受主客觀因素影響,農工土地承包規模過小,沒有形成規模效益,難以增強農業發展后勁。部分墾區一些家庭農場承包經營規模過大,層層轉包盤剝利潤現象開始顯現,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農墾改革的實踐表明,家庭承包經營改革是國有農場經營體制改革成功的關鍵,農戶自的大小直接關系著農業生產力的高低。
二是增加農民收入成為“三農"32作的重點之一。與周邊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相比,雖然絕大部分墾區人均年收入水平一般高于當地農村標準,但與城鎮居民相比還存在不小差異,農墾總體人均收入水平只有當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如圖1),從農墾近幾年發展的情況來看,農墾經濟整體發展速度與職工增收速度不匹配,難免造成對立情緒,影響了土地經營制度創新的進程。
同時,農墾的區域發展計劃是否納入地方規劃,也直接影響著農墾的改革發展進程。事實表明,墾區、農場的發展規劃得到地方政府的認同,往往會帶來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隨著土地價值因其稀缺性而逐漸增大,地處大、中城市近郊的農場土地,伴隨增值空間的不斷加大,政府收回或收購土地的愿望日趨強烈,農場國有土地可能成為地方政府侵占或蠶食的對象。農墾如果不能在現代農業建設、保證糧食與食品安全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映證其制度安排和組織形式的科學合理,國有農場的逐步退出或許是不可避免的。
(三)企社不分仍舊掣肘農墾改革
農墾企業辦社會客觀為改善區域公共服務做出較大貢獻,這種政企合一的體制,在農場開發建設時期,在計劃經濟條件下,為促進農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農墾政企不分、社企部分的弊端日益顯現,嚴重制約農墾經濟的發展。在企社不分的前提下,很難實質性推動管理體制改革,管理成本高居不下,成為農墾發展巨大負擔。截至2009年,農墾企業辦社會職能機構有7575個,經費支出人數21.9萬/人,經費支出總額163.86億元(見表1),相當于農墾企業利潤總額的1.8倍。全系統仍有很多墾區沒有開展精簡農場機構和人員的工作。已經精簡機構的農場還存在大量精簡不徹底,“明減暗不減”的現象普遍存在。在許多墾區二、三產業普遍不景氣的狀況下,管理費大都從土地承包費中列支,既缺乏科學性、合理性,也缺少公開性和透明性,是挫傷職工生產積極性、造成墾區不穩定、不和諧的主要因素之一。墾區管理人員精簡分流存在巨大阻力,在今后一段時間仍然影響土地經營制度創新。
農墾的基本屬性是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是深化企業改革的關鍵,也是影響整個農墾發展全局的一項重大的綜合性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將導致農墾其他改革難以推進、農墾改革的預期目標難以實現。
(四)定位仍不明確
農墾目前的發展定位,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示范帶動作用;二是在增加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方面的保障作用;三是在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中的引領作用;四是在建設邊疆、保衛邊疆和維護民族團結方面的促進作用。但是,從目前情況來看,農墾自身定位仍不夠清晰。例如,農墾提出要把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努力方向,但除部分大墾區外,很多墾區“壓糧擴經”,發展二、三產業的勢頭超過發展糧食生產的勢頭,個別墾區的農業已經不是主業。農墾提出現代農業的“排頭兵”,但目前掌握最先進科技、帶動能力最強的企業不在農墾,農墾在全國龍頭企業整體帶動效應中所占份額不高;農墾系統總體經營效益偏低,投資回報率、資產效益,特別是土地利用效率不高是不爭的事實;目前很多墾區的主營業務收入來自土地租賃費,與現代農業的要求相去甚遠。部分農場在農業種植業環節“與職工爭利”的狀況較為突出,集團化墾區龍頭企業,在以加工業為龍頭帶動基地種植業發展的問題上,以行政手段干預種植業問題普遍存在,導致干群關系緊張。除個別墾區外,如新疆兵團,大部分墾區在邊防安全上的作用已不明顯;而在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中,由于面臨很多國際政治環境因素制約和農業生產自身的特定產業特征,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因此說,農墾目前的定位仍不十分準確,這也直接影響了農墾改革今后的發展與走向。
(五)缺乏有針對性的法律依據
農墾具有區域性、社會性、企業性特征。長期以來,農墾在改革發展摸著石頭過河,改革一般以政府發文的《意見》、《辦法》等為依據。而這些政府文件一般自下而上形成,“先有現象、后有對策”、“情況不斷、政府忙亂”成為改革政策醞釀出臺的真實寫照。改革開放以來,除主要按照國家有關政策推動農墾改革外,農墾改革的法律框架主要有《公司法》、《勞動法》、《土地法》、《農業法》、《農村土地承包法》等。這些法律的普遍適用性分別是城市圍墻企業和農村農民?!豆痉ā菲毡檫m用于城市圍墻企業;《土地法》中針對國有的用于農業的有償租賃,已經與當前支農政策相矛盾,與《農業法》、《農村土地承包法》的總則相沖突;《農村土地承包法》更是沒有考慮農墾;《勞動法》出臺也沒有考慮到農場職工的特殊身份。所有的法律依據,對農墾缺乏有效農墾針對性。根據國外發展的經驗,不同的性質、不同功能和作用的國有企業或組織改革都應頒布相應法律法規,以規范改革,明確方向,促進發展。
四、結論與討論
縱觀農墾改革歷史,存在一些基本特征:(1)側重于改進企業整體效益出發,較少從農工實際利益出發;(2)側重于從農業部門實際利益出發,較少從區域社會經濟整體的角度來評價改革績效;(3)農業土地使用方面一直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法》為依據,關注土地的有償出讓,沒有完全參照《土地承包法》等農村土地經營法律法規。這些改革路徑特征,決定了改革是局部的、片面的,解決問題也必然不是徹底的、持久的,必須進行深入研究。
農業由于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的雙重特征,導致家庭經營是最理想、最經濟的方式。世界各國農業發展歷史表明,家庭經營農業完全可以實現規模經營和集約化經營,也完全可以保障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關鍵是配套改革措施的跟進,而家庭經營權的完整性是實現家庭經營根本途徑。根據以上分析,當前農墾改革概括起來應著重從“三條主線、四個配套”人手:
第一條主線是農業土地經營權的長期、無償、公平分配,以保證穩定的土地預期,促進長期投入,化解干群矛盾,防止在種植環節加重農工負擔;第二條主線是農墾國有龍頭企業改革。農墾龍頭企業應按照市場規律和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一般要求
進行改組。作為市場主體,龍頭企業與種植業經營者之間的利益關系應完全按照市場化運作,而不是靠行政手段干預。第三條主線是區域公共服務改革。農場逐步剝離社會負擔后,應按照區域實際情況,建立公共服務機構或社區管理委員會,引入競爭機制,代替農場行使行政性、事業性和服務性職能。
配套改革方面,第一是法律法規的配套。必須明確國有農業土地的土地屬性,首先是農業土地,其次才是國有土地。農業土地的基本屬性決定了土地使用方式應圍繞提高農業效益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保護農工利益。任何龍頭企業不應在種植業環節上和農工爭利。為此,必須出臺國有農業用地的專門性法律法規,使農墾土地經營改革有法可依。第二是社保措施配套。所有職工應參照農村社保改革,納入城鄉統籌社保范疇;第三是外來農工安置。農場外來農工問題若得不到妥善安置,可能影響改革大局。農墾應充分重視外來農工安置工作,對在農場工作達到一定年限、從事一線勞動的農工,應賦予和農場職工等同的身份,辦理戶籍手續,享受土地承包經營權,實現同工同酬。第四是組織保障。改革的牽頭機構應是省、市和縣級政府主管部門,在明確方向和目標的前提下,形成合力,共同推進,杜絕扯皮現象,扎實推進,力求實效。
參考文獻:
[1]科斯,社會成本問題[A],企業、市場與法律[M]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1997:8-17.
[2]袁慶明,新制度經濟學[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5:65―77,
[3]毛德文,黃季餛雙軌制度下中國農戶糧食供給反應分析[J]經濟研究,2001,(12):55―65
[4]林秀梅,石森昌我國糧食生產投入要素效益比較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3,(04):134-137.
[5]楚永生農村公共物品供給與農民收入增長相關性分析[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9):18-22,
[6]陳池波,論經濟發展中的政府農業投資職能[J],農業經濟問題,2003,(09):42―44,
[7]曹海英,劉瑋珈發達國家農業補貼政策比較及對中國的啟示[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6,(1 0):17-18.
[8陳盂平轉軌時期政府財政支農方式研究[J]北京社會科學,2000,(02):16 2l
[9]黃少安產權經濟學導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5:92一101
[10]張維迎,企業理論與中國企業改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42-53
[11]劉芍佳,李驥超產權論與經濟績效[J]經濟研究,1998,(08):3一12.
[12]林毅夫,充分信息與國有企業改革中國經濟信息[J],1997,(12):9―14
[13]陳新,關于國有資本退出論的思考[J]經濟評論,1999,(06):2l一26
[14]樊綱,論體制轉軌的動態過程[J],經濟研究,2000,(01):17―29
[15]王亞新論國有農場農地經營制度的創新[J],農場經濟管理,2003,(04j,31―32
[16]農業部農墾局,中國農墾改革發展30年[c],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9―14
[17]賈大明,尤飛農墾土地經營制度改革探討[A]農墾經濟體制改革與發展研究[c]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51―58.
[1 8]農業部農墾局中國農墾50年[c]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3-19.
[19]魏克佳驚天偉業50年[J],中國農墾經濟,1999,(09):4―7,
[20]裔兆宏國有農場在新農村建設中要發揮示范帶動作用[J]中國農墾,2006,(04):49―50
[21]農業部農墾局2007中國農墾統計年篆[c]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3―30,
[22]劉愿,俄羅斯農地改革:預算軟約束與結構轉型[J]中國農村經濟,2007,(01):65―73.
[23]婁芳論大型農業企業生產危機及其政策解決前景――來自俄羅斯的經驗數據[J]中國農村經濟,2004,(11):73―80
[24]姜瑞虎關于國有農場行政職能的思考[J],中國農墾經濟,1996,(05):46―47
[25]鄒隆軼我國國有農業企業發展道路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博士論文,2006:67―75.
[26]閻威地方公共品供給的理論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99-116.
[27]李芝蘭我國農業增長中的政府投資影響[J],財經科學,2006,(03):75―79.
[28]楊錫懷,企業戰略管理[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1994:20―46
[29]賈海彥公共品供給中的政府經濟行為分析一一個理論分析框架及中國的應用[D]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23 55.
[30]吳偉,公共物品有效提供的經濟學分析[D],西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35―43.
[31]陳振明,公共管理學轉軌時期我國政府管理的理論與實踐[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76―86
[32]丁關良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初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150―151.
[33]林善浪,中國農村土地制度與效率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127―129
[34]騰錫堯,常承國,中國農業產業化及其現代化發展道路[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39―41
[35]張德富,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03,(06):42―45,
[36]莊紅韜,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戰略思考農民日報[N],2002―02-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