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2 06:38:5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個性化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過去一段時間,在美術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創造潛能與藝術個性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主要表現為教學模式過于統一:統一的教學評價、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與教學方式。教師忽視了對學習方法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潛能與藝術個性。個性化學習的理論基礎是多元智力理論。與傳統智力觀相比,多元智力理論是更為科學、廣闊的有關智力本質的一些知識。同時,個性化學習強調在可能的范圍內,教師合理使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從而使不同的學生都可以獲得相應的教育。
二、個性化學習在小學美術教育中的具體應用
1.多樣化的學習方法
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法。如,在學習“我喜愛的體育活動”的課程內容時,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方法進行表現,如繪畫法、泥塑法與手工法等。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可以自由發展的平臺,由此,學生可以自主進行探索性學習,發展個性,施展才華,從而有效地促進自身的個性化發展。
2.多元化的教學方式
個性化學習為學生提供選擇的機會,教師應依照外部環境與學生的內部需求等,有效地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如,在教學畫眼睛的內容時,在實施必要的啟發與組織后,對于喜歡小組學習的學生,教師可以讓其自由組成學習小組,鼓勵學生自主研究,使學生憑借親身探究獲得知識;對于喜歡在教師指導下學習的學生,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示范與講解;而對于喜歡自己獨立學習研究的學生,教師可以允許其獨立研究。教師應該有效地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完善,從而使學生真正成長為在未來社會具備競爭力的綜合型人才。
3.個性化的繪畫風格
因為性格存在差異,每位學生的繪畫風格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在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有些學生用色單純、明快、大膽、果斷,有些學生用色豪放粗獷,有些學生用色無拘無束,有些學生用色細膩柔和……這些都是學生個性的反映,體現了兒童畫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因此,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大膽進行創作。
4.開放式的繪畫評價
開放式的繪畫評價以學生發展為基本的理念,通過多樣評價標準與多種組織形式評價學生的畫作。其一,開放式的繪畫評價有效地使以往美術教學評價標準統一與評價形式單一的現象得到改變;其二,開放式的繪畫評價有效地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培養了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促使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潛能與個性。如,教師在教學“椅子的設計”課程內容時,可以選擇集中地對學生作業進行展覽的形式,引導組織學生實施開放式的評價。這樣,學生在評價中可以及時發現自身的進步,賞識、認同與接納自己,從而有效地激發自身的創造熱情。
三、多元化的教學評價
在小學美術課程教學過程中,個性化學習要求教學評價多元化。教師應該構建可以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評價體系,從而有效地對學生的個性進行培養。
1.評價人員與評價方式多元化
個性化學習中,評價往往重視學習過程。教師可以構建學生成長記錄袋,把學生的平時作業、競賽獲獎作品等作為資料,通過小組評價的方式,對學生的個性藝術創作進行研究。同時,還可以通過繪畫作業展與小組競賽的形式實現評價的最終目的,從而有效地對學生的繪畫技能進行培養。
2.評價標準多樣化
教師應針對不同學生制訂相應的評價標準。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不同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如上課是否積極發言、繪畫構圖是否完美、色彩運用是否有可取之處、繪畫是否有進步,教師通過此種方式對學生的點滴進步進行關注,對學生的差異進行了解,并讓學生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與優點,以此使學生增強自信心,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使學生以積極的態度進入新的學習。
四、結語
關鍵詞:個性化 語文教學
十年的工作經歷,形成了這篇論文的思路。工作中,我留心周圍的前輩們,聽他們講課,看他們怎樣處理班里的問題,一有困惑便虛心請教,從不放過一次學習的機會,明里暗里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就這樣,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摸索,不斷地積累。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和嘗試“自主學習”,促進學生主動發展。課堂上,解放學生的眼睛,還給學生觀察的機會;解放學生的手腳,還給學生自我表現的機會。這種自主學習模式(即:課前預習、制定目標、學生自學、小組交流、全班交流、及時總結、延伸拓展)試行以來,學生學習興趣很濃,自主學習積極性很高,學習成績隨之提高很快。得到了領導和同事的認可。論文《提倡素質教育發展學生思維》《如何教會學生觀察》被市《素質教育論文集》收集,并評為優秀論文。
語文教師的授課技巧我覺得,可概括為三句話:態度決定一切;技巧改變教學;功夫在乎課外。一位名師這樣說過:“我們希望嚴謹的教師創造出嚴謹的課堂,豪放的教師創造出豪放的課堂,智慧的教師創造出智慧的課堂,靈秀的教師創造出靈秀的課堂,幽默的教師創造出幽默的課堂。我們呼喚豐富多彩各具個性的新課堂!”這句話給我的感觸很大,確實,教師的個性有益于創造語文教學的藝術,教師有個性。才有語文教學的獨特藝術,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開展個性化語文教學非常必要。
一、態度決定一切
通常,有什么樣的態度,就會有什么樣的上課質量。
1、個性化教學能張揚學生個性,發展學生潛能
要在語文教學中使學生的個性更張揚,這就要求教師有個性化教學的意識,設計獨樹一幟的個性化教學思路。
首先要有超前意識,盡可能打破原先的課堂教學模式,賦予新意。用自己的個性去演繹作品的個性,用自己的個性進行教學組織和課堂教學的再創作。
其次,教學的思路應該是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說自由的話,講真實的事,讓課堂充滿學生的個性活力。個性化的教學思路,不是拘泥于一家之言,之行,而是在尊重教育規律上各展百家之長。引導學生在作品的鑒賞、聯想、體驗之中融入學生個性的理解,將教學的情趣、學生的情感推向,激發其潛能,從而充分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個性。
2、對工作的態度
面對學習成績與學習習慣都差的中職生,個別教師心浮氣躁,在課堂上動不動就訓斥學生,挖苦學生,師生關系非常緊張,課堂教學幾乎無法進行,教學效果可想而知。部分教師能認真備課,走進課堂,但學生不配合,上課不聽講,給教師造成很大心理負擔。極個別教師對學生采取放任的態度,不管學生課堂紀律如何不好,學生聽不聽得懂,理不理解,他都以不變應萬變,一講到底。
3、個性化教學有助于師生間的交流融合
開放性語文課堂教學是獨創性教學風格的具體體現,教師要促進師生雙邊交流,以及生生交流,并及時和正確加以引導,讓學生在多種思想和觀點的碰撞下,觸發思想火花,產生學習的最大興趣,從而發展學生的個性和創新能力。
(1)吸引學生:大部分進入中職學習的初中生,在初中的學習成績處于中等及中等以下,沒有明確學習目的,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缺乏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了解學生后,才能制定合適的教學方案,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2)尊重學生:不論學生學習好壞,不論學生遵守紀律與否,從人格上都要尊重他們。反過來,他們才會尊重老師。這是互相交流的基本的平臺。
(3)欣賞學生:對學生多一些理解和關懷,多一些微笑和鼓勵。有的年輕教師看現在的中職生,總覺得這幫學生不順眼,其實,你的學生也肯定看你不順眼,這樣的師生關系肯定不好。如果你用一種欣賞的眼光發現學生的優點,心里喜歡他們,慢慢地學生也會喜歡你的。
二、技巧改變上課氛圍
1.語言藝術是成功上好一堂課的關鍵
語言包括口語、書面語(板書)和體態語。
一是要運用好教學語言,做到準確、嚴謹、簡潔、通俗、風趣、幽默、流利而富有節奏感。準確是指普通話要標準,教學語言要符合科學性;嚴謹是指教學語言要有邏輯性、連貫性,要條理清楚、層次分明,不能語無倫次、顛三倒四、邏輯混亂;流利是指說話語速應該快慢適宜、一氣貫通,不能吞吞吐吐、結結巴巴;節奏感是指教學語言應隨著教學內容和學生思維情緒的變化而變化,語速有快有慢,聲音有高有低。二是要做好板書,分好主板書和副板書,做到層次清楚、主次分明;精選內容,突出重點;字跡清晰。
2.精彩導入,成功開端
常用的導入方法有:直接導入:直接闡明學習目的、主要教學內容及教學程序;復習導入:從提問、做練習等復習舊知識的教學活動開始;此外還可以采用故事導入、實驗導入、設疑導入等。
3、營造學習環境,提高興趣
現在的中專學生,除了學習以外,對什么都感興趣。作為教師,我們要把他們的注意力和興趣引回課堂,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需要為他們創設一個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給學生充分的自由,培養學生敢于說話,敢于爭辯,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
三、時事教育,時刻溝通
中專學生年齡畢竟不大,閱歷較淺,認識事物、分析形勢的能力不強,許多人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現象。這時,語文教師就必須加以正確引導,在鼓勵的同時及時地指出其中的不足。中專生是一個畢業后直接走向社會的階層?!跋潞V跋忍斤L”,要把他們由單純的學生向社會化公民演變,須及時讓他們去認識社會,以便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改造社會。因此,每次假期臨近,語文老師應配合學校安排,結合“寫”的培養目的,布置學生撰寫調查報告。使他們不知不覺中受到國情和形勢教育。
第一,抓好寫作前的作文指導。老師的作文指導首先要激起學生的寫作興趣和欲望。興趣是動機產生的主觀原因之一,教師可以把握這一點,因勢利導,將興趣自然地引到預定的目的上來。
【關鍵詞】校本教研;語文;新課程;專業發展
校本教研是適應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需要而產生的,它是將教學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學校,以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各種具體問題為研究對象,以教師為研究主體,理論和專業人員共同參與的教學研究機制。以校為本的教研,強調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性研究,既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又注重經驗的總結、理論的提升、規律的探索和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保證新課程實驗向縱深發展的新的推進策略。
校本教研是以行動研究作為主要研究方式的,因此校本教研應充分關注研究活動中教師的主體性、研究的實踐性、研究目的的行為指向性、研究過程與教學過程的趨同性。
面對語文新課程,我們的校本教研應該從哪些方面展開呢?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確定研究專題,進行深入研究。
1. 新課程理念的研究與探討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會遇到許多與新課程理念有關的問題 語文課堂教學怎么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問題,語文三維目標的落實問題,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問題……實踐中有的老師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機械地設計課堂活動,甚至使活動語文論文與教學內容毫無關系……這些現象表明我們對新課程理念理解還不夠透徹,有時甚至產生了誤解,由于理解出現偏差,在實踐中我們常常就會對教學活動作出庸俗化的處理。
帶著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我們可以在新課程理念的研究和學習方面進行校本教研。
研究專題可以從宏觀角度展開,也可以從微觀角度進行研討。宏觀角度的研究專題,如新課程理念在語文課堂中的體現、新課程理念與教學方法;微觀角度的研究專題,如怎樣真正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新課程理念下教學目標的制訂、練習中如何體現新課程理念,等等。宏觀角度的校本教研一定 要結合教學實際進行,否則就會架空。
這方面的校本教研一般可采用專題研討會、教育論壇、教育沙龍等形式進行。
2. 語文課程標準的研究與探討
如何在教學中準確把握語文課程標準,是我們廣大教師直接面對的問題。這方面的校本教研應該盡量從微觀角度展開,重在教學實踐中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定位和具體落實。語文課程目標的分年級達成問題、語文課程目標的細化描述問題、語文課程目標達成的螺旋上升問題、語文課程標準中的繼承與創新(人文性與工具性)等課題都很有價值,值得我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進行深入探討。
這方面的研究可采用研討會、教育論壇、論文寫作等形式。無論哪種形式,都要結合教學實際進行研討,否則就會失去校本教研的價值。
3. 新教材研究與探討從事新教材教學必然要對新教材進行研究,這種研究有時是無意識的,隨意的,而我們所說的校本教研則是要求我們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進行有目的的研究與實踐 新教材包括必修教材和選修教材。我們可以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對教材進行總體研究、局部研究、編排順序研究、實施策略研究等。如可以研究新教材的結構問題、必修教材和選修教材的關系問題、模塊與模塊之間的銜接問題、蘇教版教材的學習專題問題、教材與讀本的關系問題、教學順序安排問題、彌補教材不足的方法問題等。我們還可以對文本進行具體研究,包括課文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的研究、課文注釋的研究、課文不同版本的研究、單元或專題內課文與課文的關系研究等。
新教材研究與探討可以采用個人研究和集體研討相結合的方法。集體研討可以采用備課組交流合作、集體備課、專題研討活動、論文寫作等形式,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利用網絡進行較大范圍的教材研究。
4.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研究與探討圍繞新課程的課堂教學進行研究與探討,是校本教研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極有研究價值 從事語文新教材教學,我們會遇到許多問題,帶著這些問題制訂計劃,在課堂上進行實踐,進而反思總結,再進行新的實踐,一定會有許多成果,關鍵是我們要做發現問題的有心人。只有在教學實際中發現了問題,我們才能進行研究。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可以研究的問題很多,宏觀層面的如語文探究性學習的基本課型研究,活動體驗、文本研習、問題探究等教學方法在課堂上的運用研究,預習課與學生自主學習研究,合作學習的模式研究,新課程背景下的分層教學研究、新課改背景下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研究等;微觀層面的如一堂課教學過程的反思和研究、教學方法運用的反思和研究,甚至對教學過程中的具體步驟和細節都可以進行反思和研究。
課堂教學研究應該以新課程理念作為我們的理論支撐,應該是有意識地主動地開展研究。課堂教學的研究采用較多的是研究性教學、議課評課、個案分析、反思總結、論文寫作等方法,圍繞一定的內容進行專題研討、調查學生的教學反應、師生共同座談交流等也是常用的方法。
5. 課外閱讀研究與探討實施語文新課程,必然會遇到課外閱讀問題,這是課程標準規定的,無法回避 但如何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學生的閱讀興趣與教材編寫者之間有比較大的距離,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我們不能采用自然主義的態度,而是要進行恰當的引導。這方面的課題是很多的,如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的引導研究、語文讀本運用的策略研究、名著閱讀的引導、名著講座方法的運用、西方現代派與學生的價值觀等。
課外閱讀研究可采用問卷調查、訪談、個案分析、專題研討等方法進行。要結合學生的閱讀現狀、閱讀需求、閱讀興趣等進行多層面的研討,有時可以讓學生直接參加到研討活動中來。
關鍵詞:形勢與政策 網絡化 網絡教學平臺
一.何謂高?!靶蝿菖c政策”全程網絡教學平臺
為了充分體現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強調探究式學習為主的教學形式,從而以互聯網技術作為新型學習生態壞境的構成要素,即所謂的網絡化教學?!靶蝿菖c政策”全程網絡教學平臺,是將網絡化教學作為整個教學過程的主要形式,以期達到課程教育網絡化、自主化的目的,也是在新媒體環境下對實施形勢與政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徑的一種有益探索。
二.“形勢與政策”全程網絡教學平臺的特點
1.內容的多元化
內容豐富、形式多元化,恰恰是網絡化教學的顯著特征之一。從內容源頭上看,既有電子版的傳統教材,教職人員通過對網上海量信息進行篩選后選取的學習材料,抑或是從那些專門從事網絡教材開發的機構購得的教材,還有一些是思政課教師制作和編輯的的數字化教案或PPT,上傳至專門的學習網站并加以管理;從內容形式上來看,既有一般性的、以文字為主體的word文件,更多的是以圖片、音頻、視頻、文字、動畫等融為一體的多媒體形態的教學軟件,它們將藝術性、科學性、教育性、趣味性融于一體;從適應性來看,網絡化平臺更加靈活、豐富、鮮活,既能夠突破傳統教材的滯后性和貧乏性,能夠保持基本教學內容的嚴肅性和穩定性,還能夠將傳統的理論知識與最新、最熱門的前沿知識有機地統一起來,真正地做到了跟上時代的步伐。
2.教學的個性化
在傳統教學模式之中,學生通常都是把課堂、教材和老師作為主要知識接受管道,相對來說更加注重教師的教,教師往往面對一整個群體,采取單一的傳播途徑,以統一的教學內容進行講授,很少或很難把握學生的個性――諸如其學習基礎、思想狀態、情感狀況,從而表現出來的是:師生缺乏及時有效的溝通,“一刀切”的特征明顯,個性化教學無從談起,學生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培養也成為天方夜譚。而互聯網憑借其良好的交互性特征,真正為個性化教學提供了實實在在的基礎。通過互聯網,教師能夠及時有效地為學生進行咨詢、答疑和和解惑;而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都能進行在線學習并獲得在線幫助,因此,學生的學習選擇余地顯得更為充足。正因為如此,網絡化教學徹底地改變了過去“一對多”、“大一統”式的缺陷,而真正成為“多對一”或“一對一”的互動學習過程,實現了個性化教學。
3.師生關系平等化
以教師的教為中心,是傳統教學的一個顯著標志。而師生關系在以網絡為基礎而建立的平等溝通平臺――即網絡教學平臺中,發生了改變,由“主一客”關系模式變為“主一客一主”關系模式。在互聯網這樣一個世界中,教師和學生同時處于自由而平等的地位,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同時存在。不僅僅要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性,而且更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就能充分調動雙方的積極性與各自的潛能,以達到網絡化教學的目的。
三.構建”形勢與政策”全程網絡教學平臺的可行性
1.數字網絡科技的突飛猛進,為網絡化教學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在提高“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實效方面,數字網絡科技能夠為教學改革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從互聯網技術誕生至今,網絡安全、網絡存儲、視頻音頻、網頁制作、人機對話、遠程控制等各方面的技術和水平已經達到相當的高度,這些都為搭建“形勢與政策”網絡教學平臺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后盾。
2.互聯網為網絡化教學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資源。
毫無疑問,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知識庫、信息庫就是互聯網?;ヂ摼W擁有海量的數字資源。如果“形勢與政策”課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網絡工具,不僅僅能夠充實教學內容,克服形勢與政策課教材的滯后性缺點,還能夠豐富教學手段,強化教學效果。正因為如此,我們應該充分利用豐富、快捷、廣闊的互聯網信息,為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
3.教師的計算機網絡操作水平不斷增強。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加上互聯網終端技術的突飛猛進,以及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不斷提高,他們絕大多數都掌握了計算機的基本操作知識和技能,具備了互聯網的基本操作能力,學會并精通各種最流行的軟件,并能熟練制作美觀實用的PPT和內容豐富的講稿。他們還能充分利用網絡的特性與功能,恰到好處地運用互聯網再去獲得新的知識、并傳遞他們想要傳遞的信息。
4.校園網的普及以及快速發展,為學生上網學習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
當下中國絕大多數的高校都建立了校園網,并允許學生們在自己的學生公寓中寬帶上網,而且網速很快,效果也很不錯。通常來說,每間學生宿舍大概有1―3臺電腦,有的宿舍甚至人手一臺。這也為我們構建“形勢與政策”網絡平臺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礎。
四.“形勢與政策”全程網絡教學平臺構建的措施
1.高校網絡化教學體制的制訂、落實是保障
高校領導們的認同、重視和真抓實干,是決定形勢與政策教育成功的關鍵。要真正發揮形勢與政策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有作用,需要“把形勢與政策教育作為重點學科和重點課程加強建設,將其作為考核評估高校教學質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標,納入學校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評估體系,建立由黨委統一領導,宣傳部、學工部、團委、教務處等齊抓共管的領導體制”。此外,應確立并完善“形勢與政策”課網絡化教學分工負責的運行機制,即宣傳部負責組織相關的資料、確定專題內容,思政課教師負責建設本校的“形勢與政策”課網站,各“形勢與政策”課教師除應為網站添加內容以豐富網站的知識點,同時應定期邀請校內外專家進行視頻講解以及網上輿情引導等。如此一來,不僅職責分明、目標明確、有章可循,而且學校對“形勢與政策”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也加深了,最終使得各部門間的工作能夠協調起來。
2.“形勢與政策”課網站建設是載體
高校應建立自己的“形勢與政策課”網站,現在每個大學都有自己專門的網站,每個高校可根據自身特點在教學頁面或思政部頁面建立“形勢與政策”網頁鏈接,便于學生查找,也便于教師登錄。網站后臺包括文字、圖片、視頻文件的上傳、在線對話等。而教學體系設置應包括以下幾個版塊:一是專題學習版塊,根據“形勢與政策”課的時效性、變動性強的特點,教學內容安排不必刻意追求體系的完整性、系統性,以專題研究,動態化展現,滾動推進的方式,其實更加符合本課程的特點。同時將相應專題的教學案例、課件、電子教材、閱讀延伸、參考資料、影視資料等整合進去,擴充內容。校宣傳部按照教育部印發的“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要點,抓住學生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計劃并深入鉆研每個學期的教學專題。二是成績管理版塊,通過建立網絡系統成績管理平臺,優化成績管理形式,學生的作業、論文、日常考核、考試等都可以在網上進行。這就需要學校引進先進合理的網上學生成績統計軟件,此功能應能夠實現結果提交和成績評定,如果學生卷面答案雷同,系統能自動將雷同部分用醒目顏色標示出來;學生在線學習的時間、參與考試的時間能夠自動生成記錄;系統能夠自動合成成績,并按照學生的學號、班級形式呈現。這樣既方便了教師對學生的考核,也方便了學生自己適時查看學習狀況,并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加強相應版塊的學習。
3.正確處理好“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的關系
如今高?!靶蝿菖c政策”課網絡化教學所包含的以多媒體教學為基礎的課堂教學、以網絡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網絡教學以及前兩者的實踐延伸――實踐教學三個環節有機結合,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三者互為補充、相互促進、缺一不可。以多媒體教學為基礎的課堂教學是“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的“基礎性教學”,也是“主導性”教學,我們要持之以恒地抓牢。
在教學中,我們要成立一個專家組,定期召開論證會,確定本學期的教育教學要點;認真落實專題教學負責制;針對有爭議的部分運用集體智慧討論,得出正確結論。尤其在課堂教學上,教師更要“授之以漁”,給學生傳授本課程的學習方法和研究方法,讓學生在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也能正確認識和分析國內外的重要事件、熱點焦點問題。在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留下自學和思考的空間,即通過布置課后討論題、小論文等,讓學生通過網絡搜集相關材料,形成討論主題、論文主題的相關認識。這樣就把“課堂教學”延伸到了“網絡教學”中。網絡教學是對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和延伸,是“課堂教學”的“第二次生命”。這個環節主要是教師在了解學生已經搜集了相關資料并形成一定認識的基礎上及時開展的“網絡教學”,引導學生對所要討論的問題向正確方向發展而實現的。在這個環節,學生通過在線交流、專家論壇、專題學習等網絡板塊鞏固、加深、擴展“課堂教學”內容,同時登錄成績管理版塊提交自己的論文、作業等,系統自動生成相應學生的成績,方便了師生的工作和學習。
形勢與政策本身具有很強的變動性、時效性,因而,“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要更加突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實踐教學作為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的進一步延伸就成為必不可少。高校應建立自己的社會實踐“實訓基地”,在實踐教學中,教師積極引導和組織學生進行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加深對相關問題的理解和認識,甚至通過社會實踐對一些社會問題提出積極有效和建設性的建議。同時,要將“形勢與政策”教學與學生黨團組織活動、學生社團、校園文化活動等結合起來,在活動中加深對黨和國家相關政策的認識和領悟。如有的高校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學習研究會每學期都會定期開展相應的黨的政策、理論學習研討會以及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這在豐富學生課余生活的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形勢與政策的理解與感悟,從而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愛國情懷和為國奮進的責任感。
參考文獻
1.張耀燦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嚴瑩、陸向華.高?!靶蝿菖c政策”課程多維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09,(2).
3.李曉衡等.《形勢與政策》課網絡教學探討[J].當代教育論壇,2010(4)
4.徐仲偉,陳志軍.網絡文化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
關鍵詞:個性化教育 高職院校 就業指導
智者派哲學中的普羅泰戈拉曾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人有共性和個性,未來社會中人的基本生存方式的多元化和個性化,決定人的學習和教育也應是多元化和個性化的模式。特別是我國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和高校畢業生“自主擇業、雙向選擇”就業制度的全面實施。為高職院校學生充分發揮就業個性化選擇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同時也對其就業個體的主體意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形勢下,個性化教育觀應成為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的創新模式,培養學生就業主體意識的新視野。
一、個性化教育的內涵及其形成
所謂個性化教育,是以每個受教育者的個性差異為重要依據,在尊重人和人的個性的前提下,依循教育發展的規律,尋找適合學生個體發展的教育方法,實施相應的教育措施,讓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全面、和諧、充分、自由發展的一種教育活動。
縱觀人類教育發展史,不難發現個性化教育這股思潮并非空穴來風,中國古代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學理論和“有教無類”的辦學方針,已經明確地提到了個性化教育,承認學生間的個別差異,發展學生特長,培養良好個性,主張把統一要求和培養特長結合起來,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最終都將其培養成材。在西方。古羅馬的教育家昆體良,最早注意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并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進行教育。后來出現的自然主義教育觀、兒童中心主義教育觀也都體現了對人的終極關懷。教育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其中之一就是教育必須適應人的發展,每個人由于受家庭、環境、性格等因素的影響,本身存在著個體差異且人本身具有主觀能動性,因此,依據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對教育的要求就是個性化。
二、當前高職院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現狀
從高職大學生就業的思想狀況看,高職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與就業需要還不相適應,筆者對北海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大學生擇業的思想動態進行了調查。在“理想的擇業目標是什么”的回答中,46%的學生選擇了自主擇業,表明高職大學生的自主創業意識明顯增強,自主創業對學生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需要學生能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潛力所在。
而目前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內容較窄,缺乏針對學生個體特點的專門咨詢和有效指導。在就業觀念和價值取向的引導、職業判斷和選擇能力的培養,以及創業教育、職業道德教育等方面重視不夠。因此。目前高職學院的就業指導工作難以適應高職大學生求職的需要。
三、在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中確立個性化教育觀點的現實意義
人類社會的發展歸根結底是人的發展,人的發展歸根結底又是人的個性和共性的發展。在人的個性發展已成為當今社會主旋律的社會背景下,確立個性化教育觀,能夠提高學生的就業自主能力與創造能力,激發學生的就業熱情。
(一)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在《學會生存》中指出:“未來的學校必須使學習者成為他們獲得的知識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極的知識接受者。”高職院校學生與其它本科院校學生相比,其學習、就業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普遍較差,他們在面對擇業、就業時,大都比較茫然,不知所措。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中個性化教育觀的確立,能夠喚起和培養學生就業的自主性、主動性與創造性,激發就業主體的本質力量,在指導下自己完成職業設計。
(二)學生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現實需要。
高職院校學生社會經驗不足,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容易眼花繚亂、無所適從。在求職擇業過程中高職生往往好高騖遠,或只顧眼前利益或膽怯焦急等,這些都直接影響著他們的成長與發展。筆者曾對我校2007、2008屆的近2000名學生作過調查,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學生反映,學校的就業指導課和就業指導實踐工作使其修正了在擇業方面的觀念,培訓了就業的技能,對自身認識等方面不足希望學校也能進行輔導。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教學和輔導,促使其對社會生活的認識由幼稚走向成熟,這對學生今后的發展具有長遠的意義。
(三)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在新時期的必然選擇。
在計劃經濟時代,就業由國家“統包統分”,而今,這種就業模式已一去不復返,自主擇業、雙向選擇,已成為當今與未來就業的趨勢與主流。這為高職生就業充分發揮個性提供了更多可能,同時也對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我國高等教育已從“精英教育”跨人“大眾化教育”階段,高校畢業生數量大幅增加,2006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為413萬,2007年達495萬,2008年超過550萬。在求職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必須立足于個性化教育觀,突出高職學生的個性特點,激發學生的主體潛能,提高學生的就業自主能力與創造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就業政策與就業形勢變化的要求。
四、高職院校在就業指導過程中確立個性化教育觀的有效途徑
高職院校在就業指導過程中確立個性化教育觀要立足學生就業的需要,根據學生的素質和特點,改革現有的就業指導教學模式,采取靈活多樣、吸引力強的指導形式。
(一)轉變教育觀念。
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由于歷史和自身的一些原因,高職院校的辦學條件和聲譽與普通院校還有一定的差距,畢業生的就業關系到學校的聲譽和生源,是高職院校的頭等大事。就業指導應本著“宜早不宜遲”的原則,將入學教育作為就業指導工作的切人點,這對盡快培養學生的就業和創業意識具有重要意義。轉變傳統的就業指導觀念,在入學教育中滲透針對學生個體的個性化就業指導是很重要的內容。
(二)加強個性化的就業指導。
就業課程要針對學生特點,除系統化課程以外,針對社會對不同專業的各種技能素質需求和特點,教師在就業指導課程教學中,結合不同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天賦。指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特點。做好對非專業課程比如鋼筆字、外語、電腦操作、論文寫作、繪畫才藝、音樂才藝、舞蹈才藝、駕車技術等方面的選修課程的正確選擇。同時,鼓勵學生努力通過考試拿到全國通用的如“教師資格證”、“秘書證”、“廣告設計師”、“計算機操作員”、“報關員”等證書。這樣通過就業指導教師的指導,學生從入學開始就注重培養自己的能力特長,除了具備專業技能外,還具有就業特長,讓高職畢業生成為各學校爭相招聘的理想選擇對象。
(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
每個人理解事物的方式不同。靈活多樣的授課指導方式才能適應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首先,應充分發揮學校各種社團、協會的功能,為大學生提供社會實踐的機會;其次,引入多媒體教學,采取靈活多樣的授課方式,使課堂的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授課方式更有針對性,在教學的過程中針對學生年齡的特點和身心發展特點,有選擇地采取專題講座、討論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個性化的教學方式。
(四)構建全程化的就業指導體系。
在當前就業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和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的情況下,高職院校應致力于打造專門的就業指導和服務機構,構建一個有針對性的全程化的就業指導體系。從學生入學的第一天起,就要通過校園環境渲染、專業學習和班會等埋下就業的種子,大一學生在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學習中,了解自己的就業志向,培養就業特長。學校應根據學生的能力和需求對學生進行分類培養,準許部分學生再次選擇專業。對大二學生的就業指導,重點放在職業生涯的設計上。圍繞就業目標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對大三學生可以實行彈性學分制,當學生遇到就業機會時,允許學生暫時中斷在校學習,到企業先行就業,然后采取邊工作、邊學習的方式完成學業,或者規定年限,先就業工作再回校學習直至畢業。
總之。高職院校在就業指導過程中確立個性化教育觀對學生的職業準備、職業選擇和職業設計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只有發揮個性化教育的優勢,才能更好地服務學生,促進學生的發展,才能全面提升高職學校的就業率。
參考文獻:
[1]劉文霞著.個性教育論[M].內蒙古大學出版社,呼和浩特,1997
[2]韓慶祥,亢安毅著.馬克思開辟的道路――人的全面發展研究[M].人民出版社,北京,2006.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關鍵詞】生態性教育理念課改教育創新辦學定位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作者主持的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現代學校制度下的中小學校管理創新研究與實踐”(基金號:FFB108107)和國家教師基金“十二五”規劃重點科研課題子課題“生態化教育理念下的特色學校創建實踐與研究”(項目編號NO: CTF120669―Z220)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5-0007-02
新課改要處理好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的關系;處理好提高教師魅力和促進學生內涵發展的關系;處理好提高學生自主探索能力和培養社會責任意識的關系。在這方面,生態性教育理念,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新的啟發與思考。
一、生態性教育理念概述
生態性教育理念,是一種確保學生、教師和學校三方共贏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實踐中,不僅重視學生、教師、課程、教育方法與教育環境等教育要素的質量和品質提升,更重視彼此之間的連接與整個教育系統的運作和效能;不僅重視每個教師的作用,更強調教師團隊的整體影響力。此外,生態性教育理念反對非此即彼的二元論,倡導尊重多元存在。生態性教育理念下的學校具體發展目標是“十態平衡”――健全的體態;健康的心態;規范的行態;豐富的個態;民主的教態;自主的學態;科學的神態;人文的情態;共贏的狀態;發展的勢態。生態性學校具有五個基本特質:個性化、和諧、開放、共贏、可持續發展。
二、用生態性教育理念引領學校辦學定位
我校基于生態性教育理念,提出了“面向世界、博采眾長、發展個性、奠基人生”的辦學理念?!懊嫦蚴澜?、博采眾長”反映了學校的精神氣度和文化品質;“發展個性、奠基人生”,表達的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價值追求,體現了培養人、發展人和成就人的教育目的。
學校根據辦學的總體目標,基于現代學校制度要求和學生發展的主體性理念,把校訓“學會生存、學會關心”的內涵具體分解,將形而上的教育理念育人目標落實到教育實踐中來。通過培養學生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應該具備的“自信、自主、自理”能力和態度,形成“愛心、責任、合作”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塑造出學生健全的人格,使學生成為一個具有中國靈魂的人,一個能走向世界的豪邁的中國人。
三、用生態性教育理念推進課程體系建設
學校特色的基點是課程特色。學校用生態性教育理念推進課程體系建設:
在課程結構上,課程建設立足師生能力培養與和諧發展,對課程體系進行了重新構架,形成了學科基礎型課程、拓展豐富型課程、活動實踐型課程的課程結構。
在課程內容上,科學與人文相結合、本土與國際相結合。面向創新人才培養的課程建設立足學生實際,堅持課程的國際化、本土化、特色化、多元化、現代化和個性化。課程建設全面加強和改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保證使麓山的每個學生“會一門樂器,懂兩國以上語言(漢語、英語及其他外語),擅兩種書法(硬筆書法、軟筆書法),掌握七種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學能力)”。
在課程形式上,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相結合、長課時與短課時相結合。在課程實施上,過程與結果、預設與生成相融合。課程實施強調身心的和諧發展。近幾年來,我校的課程改革從課內延伸課外,重建校園生態、關注學生的閑暇狀態、情感體驗、情緒調節、情商成長、情操陶冶的時間和空間。真正讓生態教育的“信號”,零盲區,全覆蓋,讓學生享有活動的快樂、發展的快樂、成長的快樂。
課堂創新是教育創新的最主要形式。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政治背景下,建立和諧、健康的課堂成了新的研究熱點。課堂的構建重點在于建立和諧的課堂生境。我們堅持生態性教育理念下的現代教育資源觀,努力實現教材、教師、學生、教法各要素的綜合平衡。我們走出去,請進來,學習包括有效教育理論在內的的現代教育理念和策略。從課堂教學方式入手,提高教學質量。
在課堂教學改革實驗推進的過程中,我們的課堂發生了三個轉變:即教學方法由單一性向多樣性轉變,師生活動由主導型向互動型轉變,學習方法由聽說式向討論式轉變。在這樣的課堂上,我們的學生更加自主,教師更加自由,課堂更加充滿生命的活力!近5年來,先后有20多個年級、100多個班級、280多名教師實踐EEPO課堂教學實驗,有近50余名教師正逐步成長為有效教育專家,我校教師在各種課堂教學比武和教學設計大賽中獲特等獎和一等獎近100人次,有多名教師成為名師工作室成員。在去年長沙市“星城杯”教師教學比賽中一鳴驚人,學校憑借4名參賽教師出色的表現贏得比賽團體第一名,3個一等獎、1個二等獎,閃耀“星城杯”。
參考文獻:
[1]范國睿;人民教育出版社[M];教育生態學,2001年12月,P85。
[2]李素潔等;為“世界公民”的人生奠基――長沙麓山國際實驗學校教育創新研究[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年12月,P29。
[3]楊小秋;生態性教育實踐尋繹[J];大學教育科學,2009年第1期。
論文關鍵詞:中級韓語精讀,教學方法,初探
中級韓語學習者經過初級階段的學習,一般已經掌握1500~2000個詞匯,能夠聽、說、讀、寫基本的韓語,具備日常生活所需的語言能力,對韓國社會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以零起點大學韓語專業學生年級來劃分,中級韓語大致是指韓語專業學生大二一學年的學習內容。在各高校韓語專業開設的專業課程中,中級韓語精讀(以下簡稱中韓精讀)一般被指定為學科專業基礎必修課,是學科專業基礎必修課的重要組成部分??紤]到中韓學習者的水平和特點,筆者參考一些論文、專著,結合語言教學的規律以及自身教學經驗,對中韓精讀教學進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樹立科學的教學理念
樹立科學的教學理念是開展教學活動的首要任務。在任何學習過程中,最關鍵的要素都在于學習者本身,韓語學習也不例外。在中韓精讀教學中,教師應當樹立“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助”的教學理念,做好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輔助者和引路人,對學生“授之以漁”,幫助學生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教育論文,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另外,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大量的聽、說、讀、寫練習,提高學生韓語應用能力,這其中應該以聽、說能力突破為教學重點。
二、采用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
在中韓精讀教學中,采用以講授法為主,以討論法、練習法、任務驅動法、角色扮演法、自主學習法等為輔的教學方法。
在中韓精讀教學中,教師應盡量全部用韓語授課,到高韓時則全部用韓語授課,同時也要求和鼓勵學生在課堂和生活中盡量使用韓語。
在詞匯講解時,韓語單詞并非個個必講,但重點單詞、詞組或慣用語要講深講透并逐個舉例說明;同時舉一反三,將該詞匯的近義詞、同義詞、反義詞等加以歸納總結;重點講解并歸納單詞的構詞方法和規律,比如“被動詞”、“使動詞”、“名詞化語尾”、“接頭詞”、“接尾詞”等的構詞規律。
在語法教學時,教師要善于對語法進行分類匯總,講清楚相似語法在意思和句法等方面的異同,比如連接詞尾“-(?)??”和“–?/?/??”在表示原因、理由時的異同,以及連接詞尾“–(?)?”和“-??”在表示假設時的異同等。在講解完后要讓學生背誦典型例句并利用所學語法造句,教師給以批改,以加深學生對語法的理解和記憶。
活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提高學生韓國綜合應用能力。教師可以將班級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指定發表主題和發表小組,發表主題盡量與課程學習內容相關,學生課下查閱資料,上課時由小組代表用韓語進行發表,學生進行提問,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以我系使用的中韓1精讀教材延世大學《韓國語教程3》為例,教材共分“?? ??”、“?? ??”、“??? ????”、“???????”、“?? ???”、“??? ??”、“??? ? ??”、“?????”、“??? ??”、“????”等10課。教師可以將班級學生分為10個小組,每組3人,由各小組輪流對每課相應的主題進行發表,各小組之間展開競賽。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把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緊密結合。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其本身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中韓精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對授課內容進行語言知識層面的講解,還要對其所蘊涵的社會文化進行深度解讀教育論文,做到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緊密結合。
注重模仿和背誦,要求學生多讀、多背。通過朗讀、背誦來模仿標準的語音、語調,增強語感,培養韓語思維能力,減少中式韓語的使用,提高韓語水平。
重視復習,溫故知新論文服務。韓語學習的重點不在于學了多少,而在于掌握了多少,復習在韓語學習中十分重要。每次講授新課前抽出幾分鐘時間對上次課所學內容進行復習,檢查教學效果,加深學生的理解記憶。對新課中出現的已學內容,教師可以通過提問或再次講解等方式不斷復習,加強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開展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比如每次課前由一名學生進行不限主題的3分鐘韓語演講,課堂上開展角色扮演、情景對話,課外開展韓語第二課堂、校園韓語角、韓語演講比賽、唱歌比賽、韓語戲劇表演等活動。
三、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輔助教學
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傳統的教學手段往往導致教學效率不高,教學效果不佳。在中韓精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學生自主學習以及網絡課堂教學等方面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來提高教學效率,增強教學效果,實現“教師面授+學生自主學習+網絡課堂+輔導、答疑”的全方位、立體化教學。
在講授新課前,教師可以制作或下載一些與授課內容相關的背景介紹、圖象、視頻等資料,在授課前介紹給學生。這樣可以自然而然的引入正題,為學習新課做好鋪墊。在授課時,教師可以通過文字、圖片、音像和視頻等向學生演示各種實際場景,為學生創造出真實、生動的韓語應用環境,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對于課文中出現的重點、難點,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對重點、難點進行反復講解、練習。
課堂教學是最有效的教學模式,但對不同的學習者來講,它也存在著側重點和針對性不強的不足。多媒體教學軟件和網絡課堂教學則很好的克服了這些不足,更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自主化學習。各種專項隨教軟件可以快速提高學生相應方面的水平,比如發音軟件、聽力與口語軟件、詞匯與句型軟件、韓語打字軟件、寫作軟件、韓國語能力考試輔導軟件等。另外,通過中韓精讀網絡課程教育論文,學生可以開展有針對性的自主學習,提高學習效果。
四、建立形成性評價為主、終結性評價為輔的評價體系
評價方法恰當與否對于提高學生韓語水平和學習積極性關系很大,應當建立和完善以形成性評價為主、終結性評價為輔的評價體系。中韓精讀課現行的學生評價體系主要由平時評價、期中評價、期末評價三部分組成。平時評價的內容主要包括上課出勤、課堂表現、作業和階段測驗等;期中、期末評價以考試、考查為主,提交小論文為輔。平時評價成績和期中評價成績各占學期總成績的20%,期末評價成績占60%。由分值比率來看,平時和期中評價成績占學期總成績的比率偏低,應當對分值比率進行適當調整,平時成績占40%,期中、期末成績各占30%的比率較為合理。
教師在評價學生時,要帶著公正、公開、積極的態度來工作,對評價結果進行及時反饋和處理,及時解決評價結果所反映出的問題和不足,關心、幫助學生,使學生在韓語學習過程中不斷進步。
五、結語
中韓精讀教學是中韓教學的重點。在中韓精讀教學中,教師應當樹立科學的教學理念,采用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輔助教學,建立和完善以形成性評價為主、終結性評價為輔的評價體系,提高教學效率,增強教學效果。
對于中韓精讀教學,我們可以參考借鑒其他高校韓語專業或者英、日、俄等其他語種的教學方法和經驗,其教學方法仍需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胡緒俊.韓語基礎課教學方法初探[J].萊陽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2).
[2]鄭春梅,金英子.高職韓語專業“立體化”教學模式的研究[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5).
[3]宋英華.韓國語會話教學研究芻議[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1).
[4]盧廣偉,周文雯.淺論多媒體技術在韓語教學中的應用[J].消費導刊,2010,(05).
[5]汪潔.淺談推進優質韓語教學[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4).
[6]王沐陽.高職應用韓語教學思考[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