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3 21:24:4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基礎教育研究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主辦單位:廣西教育學會
主編:林紅
issn:1002-3275
cn:45-1094/g4
地址:廣西省南寧市建政路37號
一、基礎教育研究中兒童參與的可行性
1、兒童研究意識的發展使其主觀有意愿參與基礎教育研究。隨著基礎教育階段兒童在教育教學中主體地位的確定,兒童對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本校的教師,甚至整個教育界越來越形成一種應然的看法。最常見的是對本校的教育教學和學校管理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和見解,比如學校應該進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減少對校規校紀的過分強調,增加學校和學生之間的感情交流;或者是某門課程教師題海戰術應要弱化等等。這就是當今兒童基礎教育問題研究意識的強烈體現。另外,兒童還期望自己的想法得以表達,并得到實施,期望自己所接受的教育以一種更貼合實際的方式進行。而現代社會知識信息的高度共享化給兒童提供了各種訴求利益和解決問題的渠道。因而,兒童教育研究意識指兒童研究主體對自己所能涉及的教育教學和學校管理現象及其相關問題形成應然看法,并有將此種看法付諸實踐,經過不斷觀察、體驗、分析、總結,使所研究問題得以解決的欲望和決心。在兒童的教育研究意識已經萌發的條件下,對兒童參與基礎教育研究進行提倡和宣傳,不僅能滿足兒童參與教育教學研究的訴求,更好地激發兒童參與的興趣,也能引起學校和相關部門的重視,為兒童參與基礎教育研究提供給更多的渠道,為兒童開展研究提供更多的條件和幫助。
2、兒童研究能力的發展使其參與基礎教育研究具有現實操作性。兒童參與基礎教育研究的能力包括兒童主體在基礎教育研究過程中所需的基本理論知識、操作技能和心理素質。首先,基礎教育研究所需能力應與研究的方向和性質相一致。兒童所參與的基礎教育研究是沒有特定范式的,具有與“反思型學習”類似的反思性特點,所以不像正統的教育研究那么嚴格和系統化。兒童教育研究的這些特點決定其所需基本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的要求不高。其次,具備教育研究興趣并主動參與教育研究的兒童,一般來說,是有較為出色的理解能力和心理抗壓能力,只要接受相關的培訓,就能掌握研究所需的知識和能力。最后,兒童參與到基礎教育研究,應得到校方和其團隊的協助。因此,不管是從事研究,應對研究過程中的困難和挫折,還是面對研究的最終結果,兒童參與基礎教育研究都具有現實可操作性。
二、兒童參與基礎教育研究的內涵
(一)兒童參與基礎教育研究的概念界定兒童參與基礎教育研究是指兒童作為基礎教育研究主體之一,在一定的團隊支持下,融匯先進教育理念并立足于自己的學習,通過對本校教育教學現象或學校管理現象進行持續不斷的觀察、體驗、分析和總結,以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和促進兒童良好發展的研究活動。值得指出的是,兒童參與基礎教育研究并不是訓練兒童成為專業的教育研究者,掌握全方位的教育科學研究理論,使其研究活動成為強制性任務和畢生目標;而是在不影響兒童正統學習和正常教育教學秩序的情況下,鼓勵有一定教育研究能力和興趣的兒童參與到本校研究甚至整個教育領域的研究中來。比如針對學習生活中碰到的困惑、問題和所關注到的一些教育教學現象和學校管理現象,開展自我研究或校本研究。當然,限于兒童的知識水平、研究能力和心理成熟程度,學?;蛳嚓P部門應當為這些兒童研究者適當地開展教育研究培訓,普及教育研究所需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甚至讓感興趣的教師、學校管理者或專業教育研究者也參與其中,適時適當地給予指導,以便兒童教育研究的有效開展。
(二)兒童參與基礎教育研究的內涵解說首先,兒童參與基礎教育研究是在本校內進行,是在不影響兒童扮演學生角色的前提下從事的研究?;A教育階段,兒童的本職是學習,其參與基礎教育研究是在學有余力的前提下進行的。而且在處理教育研究和學習的關系上,必須做到以學習為本,為了學習而研究,在研究中始終貫穿學習。這樣才能使兒童參與基礎教育研究達到促進兒童學習和全面發展的最終目的。其次,兒童參與基礎教育研究必須綜合兒童這一特殊研究主體的視角和教育觀?;A教育研究中的兒童具有雙重特殊身份,學習者和研究者。由此決定了兒童這一研究主體的視角是特殊的,既從研究者的角度出發,又會從研究對象的角度出發來看待自己從事的研究。而且,傳統意義上的教育觀,是教育專家、學者對教育教學現象高屋建瓴的概括,難免有脫離實際或失之偏頗之嫌。因此,兒童參與基礎教育研究必須綜合兒童的視角和教育觀,研究兒童的學習,研究課程教學,研究教職工怎樣服務于教學,探究教學過程的最優化等等。另外,在研究過程中,除了要融匯先進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為研究的基礎支點,兒童還要有獨立的思考空間,注意不斷擴大思考的廣度、深度和關聯程度,[2]努力提高自己的研究意識和研究能力,使自己的思想、人格和愿望滲透到研究過程中去。最后,兒童進行基礎教育研究的方式,是要進行持續不斷地觀察、體驗、分析和總結。不管是兒童群體的學習生活,還是學校的教育、教學和管理,甚至其他教育教學相關的現象,兒童研究者都是身處其中。這是兒童教育研究者的優勢所在--很好地具備了質性研究1的條件。
三、兒童參與基礎教育研究
能解決教育研究與實際相脫離問題的特性分析在基礎教育過程中,兒童參與教育教學的程度決定了其對知識的量和質的獲取程度。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兒童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在教學各要素中起主導作用。[7]因此,兒童參與基礎教育研究能解決傳統教育研究與實際相脫離的問題。
(一)兒童在校生活的長期性決定其把握所研究問題的全面性有研究發現,兒童只作為教育研究的對象,而得出的研究結論不能很好地應用于實際,[8]因為這樣的研究成果缺乏實用性和全面性。而兒童作為研究主體參與到基礎教育研究中來,就能很好地解決這一難題。因為兒童大部分時間在學校中度過,對教育教學現象和學校管理現象都非常了解。比如校本教材的開發和應用問題,很多學校相繼編排了各色各樣的本校教材,但是廣大師生家長卻很擔憂本校教材的質量。對于兒童來說,他們更是自始至終都身處其中,耳聞目見各方面的言論。因此,可以將此作為所研究問題。而且對于采用何種研究方法,從哪些渠道可獲得相關信息等,有更為全面的把握。在研究過程中,也知道如何應對所碰到的困難和挫折。另外,兒童在校生活的長期性也為其及時地跟進所研究問題提供了便利,從而更為全面地控制教育研究沿著正確方向進行。
(二)兒童參與學校生活的深入性決定其研究的深刻性基礎教育階段的教育教學活動、學校管理活動等,都是圍繞兒童的學習和發展而展開,因而,兒童參與和感受的程度是其他基礎教育研究主體所不能及的。顯而易見,如果能挖掘到兒童內心對于教學方式方法的需求,學校或教師在創新教學方式方法的努力上更易于成功。而且兒童作為基礎教育研究主體,是在田野式狀態下進行的研究,極易獲取第一手資料和最真實的信息。[9]相對于一般調研員找受眾學生談話或觀察受眾學生的反應等方式獲得的信息反饋,兒童更易于從周圍同學的言行舉止得到相關反饋,而且獲得的反饋信息也更為全面深刻。因此,兒童參與教育教學研究,是極具深刻性和針對性的。另外,兒童參與基礎教育研究更容易擴大研究成果產生的影響。
(三)兒童參與基礎教育研究的雙重角色決定其研究的科學性首先,基礎教育階段的兒童,天職是學習,社會賦予的特定身份是學生。而當兒童參與基礎教育研究時,其特殊身份就是教育研究者,一名深入教育教學實踐的研究員。這雙重角色有利于兒童將教育研究和教育教學實際聯系起來,使教育研究成果能應用于實際,使學習和研究共生互補、相互促進。其次,參與基礎教育研究中的兒童,既是教育研究的主體,也是研究的客體。這種雙重角色有利于兒童全面考慮研究主體和客體雙方面的立場和需要,使教育研究沿合情合理的軌道有效開展。因此,兒童參與基礎教育研究,不僅讓教育研究活動容易開展,又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兒童研究教育的科學性。另外,參照盧因的行動研究理論,兒童參與基礎教育研究者是一種應用型研究,是把特定的教育問題作為研究側重點。例如校本教材的開發和應用,兒童一方面作為校本教材的主要使用者,他心中有“消費者”對校本教材的理想構圖,希望校本教材包含現有教材所不具備的內容,或者刪除了現有教材里被兒童視為“老、大、難”問題的內容。另一方面又作為研究員,以一種理性的思維角度對待校本教材內容,最終在兩者之間做出妥善的協調。
一、當前我國農村基礎教育現狀
在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中,農村基礎教育是工作重點。近年來,在政府部門及教育機構的大力支持下,教育資金、師資力量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大大提高了農村基礎教育質量。
(一)師生關系有所改變,但教育理念與教育形式仍需改進
新課程理念逐步滲透到教育教學之中,筆者調查發現,當前小學基礎教育中,師生關系發生了很大改變,傳統的基礎教育中教師高高在上,學生俯首帖耳,教師與學生之間存在嚴重的代溝;當前中小學課堂教學中已經基本構建了以尊重為前提的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在課堂上學生大膽發言,對所學內容提出質疑,從空間和心理上拉近了師生的距離。然而,由于一些教師對新課程片面的解讀,農村基礎教育課堂上也出現了另外一番景象,多媒體課件用得多了,結果教師沒有了板書;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結果課堂呈現出了無政府狀態;教師講課的時間少了,時間都用在了表層的花拳繡腿的表演上。這樣的課堂雖然注入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但是缺乏指導和秩序的教學活動就失去了前進的方向。因此,當前農村基礎教育理念與教育形式仍需要改進。
(二)教育資源有所增加,但評價體系滯后給學生帶來巨大壓力
“普九”目標的基本實現,國家在農村基礎教育中投入的資金和精力都在不斷加大,很多地區的學生具備了和城里孩子一樣的學習環境,讓我們看到了農村基礎教育的蓬勃發展。然而,加強先進、整齊的硬件設備建設的同時,也不難看到孩子的學習壓力在不斷加大。在應試考試制度下,很多孩子為了擠獨木橋,考上理想的高中、大學,需要買資料、報輔導班,學生的業余時間和空間逐步縮小。另外,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很多地方選擇利用教師的排名來鞭策教師,不斷提高教學成績,而教師的壓力又無情的轉化給學生。為了取得一個好成績,教師會加大作業量,導致學生放學后有太多太多的作業,既要有硬性的書面作業,又要有預習、背誦等無形作業,讓學生苦不堪言,明明是為了“減負”,學生的壓力卻“增加”了。
(三)教育改革有所進步,但具體實施缺乏必要的人力與財力支撐
當前,教育改革之風吹遍了農村基礎教育的每一個角落,“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逐步被教師響應,對于教育的目的和教學的目的也有了清楚的認識。但是,事實上在落實起來還存在很大差距,缺乏課程專家、教研人員、特級教師等具有較高教育理論水平的力量進行指導和引領,而這些資源的引進需要大量的財力和物力,農村基礎教育經費多用于學校建設和日常的開支,國家給予學校的辦學經費做這些事情已經捉襟見肘,再去請專家、請能手,在人力和財力上顯得極為困乏。于是,出現了一些不和諧因素,教師希望學生自主探索,但是無法給學生引路,學生希望努力學習,但是常常事倍功半。這樣的課堂在當前農村基礎教育中非常普遍。
二、改善當前農村基礎教育現狀的優化措施
農村基礎教育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工程,需要逐步拓展,穩步推進,針對當前農村基礎教育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政府部門和教育機構要給予充分重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索優化措施。
(一)構建無縫隙對接農村課程,加強高素質師資引進
針對于當前農村基礎教育中師資力量薄弱,老教師較多,缺乏新生力量的現狀,從國家政策上對于師范大專生就業逐步向農村傾斜,大學多開設與農村基礎教育相關的課程,鼓勵在校師范大專生參與農村社會調查活動、農村智力扶貧活動、參與健康心理咨詢活動等,讓這些學生深入農村,了解農村基礎教育現狀,為農村教育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另外,政府要加強師范生就業的引領,加強農村地區教師生活補助,對大學生就業后考取研究生給予照顧和優惠,從而吸引更多的優秀畢業生走進農村,給農村注入鮮活的師資力量。
(二)組織靈活多樣的教科研活動,提高在校教師專業水平
針對于當前農村基礎教育中,教師對新課程改革思路還存在模糊認識的現象,需要從多方面著手,提高在校教師隊伍的專業素質。首先,增強教材的實用性和靈活性,根據學生特點教材的設置應面對全體學生,提高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水平,利用教材的優勢挖掘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思考、善于探究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其次,搞好新課程改革教師培訓,最近幾年的“省級培訓、國培計劃”初見成效,從教育思想到教育理論上給老師一次充電的機會,加強專家對教師課堂的指導,學校開展豐富多彩的教研活動,與教改成功學校結成互助對子,推動農村基礎教育改革的發展。
(三)完善基礎教育改革評價機制,實現教育的樸素回歸
當前,農村基礎教育評價機制還不夠完善,很多老師和家長認為孩子只要學習好就可以,忽視了孩子德育及藝術特長的發展。因此,需要我們形成一個完善的評價機制來改變這種狀況。在學校教學中,學校可以嘗試實施互評機制及多元化評價機制,將學生的成績、創新能力、實踐精神、道德品質、心理素質、發展方向等均納入評價范圍之內。同時,實施評價的動態管理,將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結合起來,激發學生努力的動力與方向。通過這一系列評價機制的完善,將“一考定終身”的制度壓力在基礎教育階段得以有效緩解,轉變升學就是跳出農村的不良思想觀念,促進“樸素”教育的回歸及教育意義的實現。
總之,從當前農村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情況來看,基礎教育質量提升的道路還很艱辛和漫長,需要我們所有教育工作者不斷地付出與實踐。相信隨著農村小康社會建設步伐的加快及農村經濟、文化和民生的不斷發展,在政府及教育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基礎教育質量和水平在不遠的將來一定會提升到一個新的臺階,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文化的健康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基礎教育保障。
參考文獻:
[1]韓明軍.我國農村基礎教育管理體制的現狀與改革[J].商場現代化,2010,(08).
關鍵詞:基礎教育;內部審計;職能
2018 年審計署了《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審計署令第11 號)(以下簡稱《規定》),對于強化內部審計工作,建立健全內部審計制度,提升內部審計工作質量起到制度保障作用?;A教育內部審計部門,應緊跟新時代要求,抓住審計制度發展和變革的戰略機遇,深刻理解內部審計功能和價值,通過強化教育經費監管,防范風險,提高經費使用績效,有效發揮內部審計職能。
一、內部審計職能的變遷
內部審計職能是內部審計的內在功能和本質。從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IIA)對內部審計的歷次定義來看,內部審計職能已經滲透到組織運營和管理的各個方面,不斷實現價值增值(見圖1 )。IIA對內部審計的定義明確內部審計具有“確認”和“咨詢”職能。在我國,內審職能隨著審計目標和內容的變化而拓展。審計署《規定》明確將內部審計職能從“監督與評價”拓展為“監督、評價和建議”,強調要發揮內部審計的“建議”職能,這與IIA的“咨詢服務”職能不謀而合。
二、基礎教育內部審計定位與職能
(一)基礎教育內部審計定位
1.增強基礎教育防御風險能力基礎教育內部審計在具體業務流程中關注風險因素,特別是關注學校內部控制建設的風險評估、安全風險管控機制等,對于發現的問題應及時分析、預警危害,做到發現問題、提出建議、完善機制、增強基礎教育風險防御能力。2.促進基礎教育發展目標實現基礎教育內部審計應服務于學校教育教學決策,完善學校經濟業務活動中存在的薄弱環節,促進學校優化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效率,提高經費使用績效,實現教育事業發展目標。
(二)基礎教育內部審計職能內涵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經費投入的不斷增長,內部審計部門在加強中小學校經費使用監督、強化基礎教育重大項目全過程審計,防范學校財務風險和廉政監督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新時代背景下,基礎教育內部審計應促進審計職能向“監督、評價與建議”方向轉型升級,助力教育事業發展。1.監督職能是基礎監督職能是指通過對中小學校財務收支行為的審計,合理保證學校教育經費支出的真實性、合規性,促進基礎教育健康有序發展,解決“對不對”的問題。隨著我國基礎教育經濟活動日趨復雜,審計的監督職能既是加強基礎教育系統內部管理的需要,也是基礎教育本身存在和發展的基礎。2.評價職能是支撐通過客觀評價中小學校財務管理、教育專項資金使用、內部控制的健全性及教育教學管理的安全性,提升基礎教育經費使用的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解決“好不好”問題。內部審計向教育部門和學校管理者提供財務管理和資產運行狀況,真實、客觀的審計評價,為學校優化管理,及時、有效進行決策提供了依據。3.建議職能是升華利用教育內部審計資源和信息,為教育部門和中小學校教育教學、財務管理活動,提供管理建議和支撐服務,解決“怎么好”問題。內部審計針對發現的問題,及時提出管理和咨詢建議,幫助被審單位健全機制、提升管理水平、防范風險,實現教育事業目標。
三、影響基礎教育內部審計職能發揮的障礙
(一)機構獨立性不強,審計職能發揮受限
我國《教育系統內部審計工作規定》中明確:“教育行政部門和單位應設置獨立的內部審計機構,配備審計人員,開展內部審計工作?!惫P者通過調研C市教育行政部門發現:該市教育行政部門存在未配備獨立內部審計機構和內部審計人員情況(見表1 )?;A教育未設立獨立的內部審計部門、或內部審計部門與財務部門、政策法規等部門合署辦公,將會削弱內部審計的權威性,同時大大降低內部審計的職能發揮。
(二)人員和知識結構單一,審計業務能力較弱
基礎教育內部審計工作內容比較廣泛,需要多方面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包括具備財務、審計、工程建設、政策與法規、教育管理、信息技術等方面知識。目前,基礎教育內部審計工作主要由學校的財務人員兼職承擔,在人員配備、知識儲備方面,顯得較為單一和薄弱。以C市市本級教育行政部門為例,兼職內部審計人員均為中小學會計人員,其綜合專業知識、審計業務能力與素質均有待提升(見圖2 )。圖2C市教育行政部門內審計人員專業技術職稱構成情況據調研,大部分中小學校一線會計人員,缺乏內部審計所需的其他專業知識。這種人員和知識結構單一、專業素質不高,現代審計意識不強的狀況,使得基礎教育內部審計團隊建設出現“乏力”狀態,不利于審計工作后續發展。
(三)思維與方式傳統,審計深度與廣度不大
教育內部審計主要包含財務收支審計、經濟責任審計、教育經費專項審計、基本建設財務決算審計等。目前基礎教育內部審計使用的是傳統的財務審計方法,重點是針對教育經費收支、財產物資管理的真實、合法和效益進行審計監督,注重查錯糾弊,更多的是強調監督職能。隨著經濟責任審計、內部控制審計、專項審計、績效審計的深入開展,基礎教育內部審計覆蓋范圍更加深入,往往需要涉及教育教學管理的業務流程中去,單純以“財務收支審計”為主的思維,已不適應基礎教育審計發展的需要。
(四)信息化水平不高,審計內涵發展受阻
隨著學校教學、科研、財務等內部管理的逐步規范,特別是在“智慧校園”建設背景下,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教育教學和財務管理等各個方面。部分市級財政、教育行政部門通過構建區域基礎教育財務數據平臺,實現中小學校財務集中核算與管理。相比較而言,基礎教育內部審計的信息化建設滯后,目前僅能夠通過計算機進行簡單的文字、表格數據處理,既無專用的內部審計軟件、也未建立基礎教育內部審計信息共享平臺,無法實現內部審計過程中的財務數據收集與篩檢、內部控制測試、績效建模評價等功能,僅憑內審工作人員的手工收集、復核數據、測試與分析,審計工作效率、效果難以提升。
四、提升基礎教育內部審計職能的路徑
(一)提升獨立性,保障內部審計職能發揮
現代審計之父――勞倫斯?索耶提出“對有效的內部審計來說,獨立性是必不可少的。這種獨立性主要是通過審計組織的地位和客觀性得到的?!彪S著內部審計的發展,這種獨立性包含:機構獨立、經費獨立、人員獨立和工作獨立。(1 )機構獨立?;A教育行政部門和有條件的學校應設置獨立的內部審計機構,保障審計工作獨立性,使審計的職責、權力和范圍有法可依,減少外界因素對審計部門的不利影響。(2 )人員獨立。一方面,增加審計人員編制,為教育內部審計部門配備專(兼)職工作人員,審計人員的調動、考核等應由單位最高管理層討論決定;另一方面,部分審計項目聘請和借用外部專業審計力量,完成審計工作。(3 )經費獨立。教育內部審計部門開展審計工作、審計人員培訓經費等,應納入年度預算并予以保障。(4 )工作獨立。教育內部審計人員能夠依據審計計劃,依法獨立開展審計工作,不受其他干涉,做出公正、客觀的審計評價,并出具審計報告和審計意見。
(二)優化人員結構,提升內部審計隊伍素質
隨著基礎教育內部審計范圍擴大,審計職能的轉變,內部審計人員需要掌握多種專業知識,才能勝任審計工作。采取如下措施:(1 )招聘其他專業人才(如計算機軟件、工程造價、教育教學管理等專業)充實內部審計隊伍,破除目前單一“財務會計”的人員結構。(2 )選拔優秀教育教學管理人員,在內部審計部門進行掛職鍛煉,一方面充實內審人員在教育管理知識方面的欠缺,另一方面也讓掛職管理人員熟悉并掌握教育財務和審計管理知識,提升綜合管理能力。(3 )制定基礎教育內部專(兼)職審計人員崗位職責,明確內部審計人需要完成的工作內容以及應當承擔的責任范圍。擇優聘用和考核內部審計人員,對于考核優秀的人員進行獎勵和晉升;對于無法履行崗位職責的,不得(或終止)聘用。(4 )制定崗位培訓計劃,采用面授和網絡教學方式,有計劃、有目的充實內部審計人員在教育管理、法律法規、內部控制、基本建設、信息技術、人際溝通與交流等方面的綜合知識培訓,提升審計人員素質。
(三)強化工作機制,提升審計質量
在確?;A教育內部審計獨立性和權威性的同時,需強化審計工作機制建設,提升審計質量。(1 )完善制度。借鑒國家審計制度,從基礎教育實際出發,補充修訂基礎教育的《內部審計制度匯編》《內部審計整改制度》《內部審計工作規范與工作手冊》《經濟責任審計操作指南》等,規范指導基礎教育內部審計工作。(2 )規范流程。逐步建立統一的基礎教育內部審計規范化流程,設計流程作業模板與操作程序,保證全面覆蓋審計內容與關鍵風險點,降低審計風險,提升審計工作質量,同時,為后期開展內部審計信息化建設做好準備。(3 )加大審計結果運用。審計結果運用包括通報審計結果、制定整改方案、根據審計建議改善管理等,教育內部審計部門應跟蹤檢查內部審計問題的整改情況,對于整改不力的學校,進行深入分析,幫助、督促和強制整改到位;建立審計成果和信息共享,與組織、人事、財務、紀檢等部門協調聯動,強化考核與管理。
(四)創新工作思路,向管理審計轉型
(1 )在審計方向上,以“內部控制審計”為抓手,開展基礎教育內部審計工作。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是規范管理、抑制風險和防腐倡廉的重要舉措。目前,基礎教育的內部控制審計仍處于起步階段。以C市教育行政部門為例,對內部控制審計僅限于審查財務收支、翻閱會議紀要、規章制度、詢問個別管理人員,從審計方式方法、審計流程、審計效果來看,都不盡如人意?;A教育審計部門應以財政部年度內部控制評價(單位自評價)為基礎,整合進內部控制審計業務中,并逐步引領“財務收支審計”“經濟責任審計”,形成基礎教育內部控制建設與評價體系,發揮審計建議服務職能,夯實中小學校內部控制建設,防范教育風險(見圖3 )。(2 )在審計內容上,隨著政府會計改革,中小學校實行“雙分錄、雙基礎、雙報告”財務核算,財務管理引入了“權責發生制”“成本”概念。面對變化,基礎教育內部審計順應會計改革,調整審計內容。強化對中小學校資產審計,重點關注資產的采購、使用、折舊計提、處置等,摸清學?!凹业住?,確保國有資產信息真實、有效。在資產審計的同時,應強調對資產配置、使用效益與效率,進行審計數據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議,提升被審計學校資產管理水平。研究開展績效審計,對教育經費支出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進行審計分析,逐步探索構建基礎教育績效評價標準,在同類別學校之間進行橫向或縱向比較。通過對標,審計人員提出改進建議和優化措施,幫助被審計學校提升財務和業務管理水平。(3 )在審計方法上,采用“點、線、面”開展基礎教育內部審計。在使用常規財務收支審計方式方法外,通過對資金收支行為的審計,延伸至關注整個業務流程和關鍵點,及時分析財務與業務管理上存在的缺陷和風險,提出針對性管理建議。內部審計應從單筆經濟業務“點”開始,關注業務流程這條“線”,最后才能抓住“業務與財務管理”(面)。以審計調研中等職業學校實訓耗材廢品收入為例:通過1 筆“廢品收入”金額入賬(點),延伸到學?!皩嵱柡牟牡念A算、采購、管理、使用、廢品處置”等環節(線):審核耗材預算的編制的科學性、采購方式規范性、耗材的出入庫管理情況、廢品處置及收入核算。最后歸結至學校的預算管理、采購管理、資產管理等內部控制制度設計與執行的有效性(面)。審計人員針對制度缺失、制度執行薄弱環節,提出整改意見和管理建議,切實提升學校實訓耗材管理和財務管理水平?!包c、線、面”的審計方法將有利于拓展審計人員視野,從緊盯單個財務數據向數據背后的管理內涵延伸,做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供解決問題的建議。(4 )探索“內部審計關口”前移,從事后審計監督向事前、事中審計監督轉變,將基礎教育內部審計的事后監督、評價職能,延伸到事前、事中管控與建議。以“部門預算審計”為例,目前基礎教育內部審計部門往往是在年度結束后,針對學校上一個(或幾個)年度預算情況進行審計,基本采用預算收入完成率、支進度百分比、結余資金占比等指標進行評價,遠遠無法滿足“提高預算科學性和財政資金透明度、預防腐敗、提高教育資金使用績效”的預算審計目的。部門預算審計關口前移,即從“預算執行完畢后”前移至“預算編制、預算執行”關口:首先,審計人員應全面了解基礎教育(或學校)發展規劃及年度重點工作,熟悉預算編制的組織和流程、以前年度預算編制及執行情況等;其次,通過關注預算編制的關鍵控制點(收入是否全面、教育重點工作的保障、重大項目的論證、績效目標申報與評價),來參與基礎教育預算編制過程,控制預算編制風險,提升預算編制質量;再次,分析以前年度預算編制和預算執行的不足,提出指導建議和意見,保障預算編制的科學性;最后,年度中跟蹤獲取月度、季度預算執行情況,及時分析執行數據偏離預算的原因,并提出審計建議,保證預算目標完成。“內部審計關口”的前移,將有利于發揮優化管理、防范風險的內審作用。
(五)加快信息化建設,為審計工作提供技術保障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會計信息化發展經歷了單項會計核算、全面會計核算與業財融合的財務管理與決策支持,毫無疑問,目前依靠傳統手工處理的內部審計,已經不能適應新時期審計工作的需要,應加快內部審計信息化建設。(1 )開發基礎教育內部審計作業軟件。根據中小學財務核算情況,定制開發基礎教育內部審計軟件來輔助審計工作:模擬傳統手工的審計流程,通過軟件訪問和獲取財務數據庫,具備查詢、整理和分析財務數據功能,滿足審計人員對數據分析需要;同時具備審計統計分析、審計底稿與報告生成等審計管理功能?;A教育內部審計軟件開發與使用,將節約現場審計作業時間、提高審計工作質量。(2 )考慮構建區域性基礎教育審計信息化平臺。由于中、小學校管理模式、財務核算、財務信息報告基本統一,特別是部分城市已實行了財務集中核算,基礎教育內部審計可以在實現上述“單機作業審計”的基礎上發展“網絡化審計”,構建區域性基礎教育審計信息化平臺。通過構建區域性基礎教育審計信息化平臺,將審計資源平臺與中小學財務集中核算平臺、資產管理平臺、學校財務管理系統、學生管理系統、教務系統、科研系統等對接,打通信息流,實現信息共享、遠程監控、數據采集與挖掘、對比分析、自動預警、審計決策分析支持等功能,使得審計決策過程更加智能,為內部審計職能發揮提供技術支撐。結語審計是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力量。隨著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推進,基礎教育內部審計應緊跟新時代要求,通過強化內審部門獨立性、優化內審人員結構與素質,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提升審計工作質量,積極創新基礎教育內部審計工作思路,向管理型內部審計轉型,不斷提升教育內部審計職能。
(一)主城區教育資源相對不足。隨著我市經濟的迅速發展,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人口急劇增加,教育資源特別是優質教育資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市城區(包括縣城)的學校建校時間都比較早,當初設計的規模已遠遠不能適應人口快速增長的需求。據統計,目前老城區中小學占地面積僅達國家標準的70.9%,校舍面積僅達國家標準的52.4%,而且無法擴大校園面積,大班額現象十分嚴重,不利于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二)師資配置不平衡,農村和邊遠地區的師資水平不高。目前,我市農村及邊遠地區師資嚴重短缺,年齡結構老化,整體水平不高。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編制緊缺是主要因素。加上農村學校的教師待遇無法得到兌現,骨干教師流失現象比較嚴重,加劇了教師緊缺。
(三)教育經費難以滿足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的需要。中小學布局調整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實現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由于近年來財政對教育的投入無法得到保證,加之初中和小學自身發展的能力不強、造血功能不足,導致我市義務教育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學校之間的發展出現不平衡現象。長期以來,我國教育發展關注的重心主要在教育發展的速度、規模、結構、效益上,反映在目前的教育統計中,主要表現為教育發展的數量、規模、效率等方面的指標,缺少反映地區差距、城鄉差距、階層差距等方面的內容。
(四)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由于近十年市場經濟發展,公共教育資源分配以及社會分層帶來的影響,教育的城鄉二元結構中教育資源配置失衡,這需要制度的保障和制度的變革,這種改革也必須根據現狀的需要,有一定的過渡性,研究多從教育發展的城鄉差異入手。義務教育城鄉差異表現在:第一,義務教育生均教育經費的城鄉差異:城市普通小學所獲得的義務教育生均經費遠遠高于農村小學所獲得的生均教育經費;第二,義務教育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的城鄉差異:普通小學生均預算內經費配置的城鄉差距縮小較快,普通初中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配置的城鄉偏差還是很大;第三,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配置的城鄉差異:義務教育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配置的城鄉偏差,是指政府對城市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投入與對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投入的差異。這一指標最能反映城鄉之間教育財力的配置差異問題。
二、淮北地區基礎教育實證分析
(一)淮北地區基礎教育情況
以淮北市為例,科學調整中小學布局,優化學校資源配置,大力推進主城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出實招傾力解決城區校際差距和城鄉校際差距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難題,不斷推進辦學條件標準化、師資隊伍均衡化、辦學行為規范化、教育管理一體化、教育質量優質化,使人民群眾真正在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得到實惠,該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加大投入促設施均衡。該市研究制定《淮北市中小學布局規劃》,合理調整教育資源,加大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力度,加大對城區薄弱學校改造力度,加快校舍安全工程實施步伐,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辦學條件得以根本改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標準化建設達到省定標準,主城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實現了硬件設施均衡配置,全市城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辦學條件整體優化升級。校干交流促管理均衡?;幢笔屑哟笮8申犖榻涣髁Χ?,在市直學校交流任職3名校干,交流掛職2名校長,區屬學校7名校干到市直學校掛職鍛煉。該市學校校長掛職交流后,優勢互補,互相借鑒,有力促進了學校間資源有效利用、骨干教師資源共享、對口處室無縫對接,達到了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目的,為交流學校的發展帶來新氣象,受到社會和家長廣泛贊譽。下一步,該市將進一步加大校干異校輪崗交流力度,打破學校間壁壘,為區域內學校間的均衡發展、科學發展搭建平臺,促進全市學校革新教育教學理念、辦學思路、管理方式。教師交流促師資均衡?;幢笔谐雠_了《淮北市教育局直屬學校教師赴農村或薄弱學校任教服務實施辦法》,市直18所學校和百善、五溝、渠溝、烈山、高岳五個試點鎮(辦)18所學校建立了結對幫扶關系。市直學校共選派120余名城區優秀中青年教師到農村或薄弱學校任教,縣、區教育局開展城區教師到農村、薄弱學校支教和城鄉教師交流工作,發揮名校名師傳、幫、帶作用,引領教師專業化成長,推動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提高整體教育教學水平,推進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軟件均衡發展?;幢笔袑嵭行抡衅附處煙o校籍管理,2011年起,在起始年級進行一定比例的教師交流,開展名校和薄弱學校教師雙向互動交流,逐步均衡配置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資源。
(二)淮北地區基礎教育調查分析
淮北地區基礎教育通過大力改善辦學條件、進一步加強隊伍建設、深入開展集團化辦學、促進義務教育規范發展等四項措施的實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及標準化建設情況取得良好效果。我市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長為組長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領導小組,制定了工作方案,科學規劃教育布局,集約教育資源,加快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建設步伐,加大教師交流力度,加速提升我市義務教育整體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標準化建設方面,淮北市共規劃義務教育階段達標學校454所,學生數218756人。目前,淮北市中小學校達標182所,達標比例為40.8%。2012年規劃達標學校117所,已經有3所學?;具_標,其余114所正在招標中?;幢笔邢嗌絽^、杜集區、烈山區已列入第一批均衡發展督導評估縣區,全市已召開動員大會,市轄三區加強領導、制定方案、分解任務、積極籌備、初步已完成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主要指標。2012年市轄三區和市直項目學校標準化建設設備資金3630萬元,其中,購置圖書357.2萬元、多媒體遠程教學設備1129.6萬元、實驗室成套設備421萬元、教學實驗儀器132萬元、音體美器材552.5萬元、學校擴容改造及附屬設施建設838萬元。2008年制定了《淮北市中心城區中小學布局規劃(2008-2020)》,構建了組織領導、布局調控、財政投入、社會幫扶、考核獎懲五個機制,進一步加大教育布局調整力度,全市中小學校由原來的779所調整為514所,提高辦學整體效益,促進城鄉均衡發展。同時,我市將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與城鄉一體化建設、校舍安全工程、薄弱學校改造和中小學布局調整相結合,不斷改善全市辦學條件。2012年我市遠程教育工程累計投入2476萬元,校安工程項目27個,總面積39240平方米,共投入資金4080萬元,目前全部已經開始主體施工。實施“中小學校校長提升工程”,已完成500人的培訓任務;選派7名薄弱學校緊缺學科骨干教師參加了省教育廳舉辦的培訓;從2011年開始,利用與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合作成立的“教育干部遠程培訓中心”,共培訓了2000余名中小學校長。2012年,全市新招聘205名新教師(不含濉溪縣),其中義務教育階段教師148人,為薄弱學校招聘教師112人,充實了農村教師隊伍;18所市直學校與農村薄弱學校建立了結對幫扶關系,提高了課堂教學水平;選派了52名優秀中青年教師到農村薄弱學校任教,72名優秀教師赴農村薄弱學校支教,加強了教學教改交流。制定集團化辦學工作方案,成立二中梅苑教育集團,對三實小、惠黎路小學進行深化整合。同時,在新城區建設一所小學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計劃2012年8月開工建設,2013年秋季投入使用。通過集團化辦學,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推動我市教育的均衡發展。規范辦學,促進義務教育規范發展。嚴格義務教育招生政策,制定下發《關于進一步規范中小學辦學行為的通知》和《淮北市2012年義務教育階段新生入學工作的意見》,嚴禁學??鐚W區招生,嚴格控制班額,切實體現教育的公平、公正。同時,規范辦學和從教行為。結合師德師風建設,開展了全市規范中小學辦學行為專項行動,實行規范辦學行為月報制度和月通報制度,定期組織學校辦學行為、教師從教行為大檢查,及時發現并糾正不規范行為,鞏固規范辦學行為工作成果。
三、淮北地區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政策建議
基礎教育均衡體現社會公正的訴求,福利經濟學以為個人的初始稟賦平等反映經濟均衡和社會福利的最大化。實證證明,教育分配的不公平將擴大社會各階層的收入差距,并對經濟增長產生不利影響。
(一)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育公平,是推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途徑一是通過深化教育體制、辦學體制、教育內容和方法的改革,提高教育效率、增進教育公平。激發教育發展的動力和活力,有效地促進教育公平。二是推進學制改革,建立與義務教育性質相適應的學校制度和學校結構。實行完全中學的初、高中脫鉤,在制度上保障義務教育階段的完整性,緩解義務教育階段的擇校矛盾。從政策導向上盡快取消和淡出目前依然存在的重點中小學和示范學校,以及中小學管理上的不同主管層次,深化現代學校制度建設,按照教育均衡發展的思想,改革學校制度,調整學校結構。三是加快招生考試制度改革,堅持義務教育階段“免試、就近入學”的原則??荚囍贫仁侵萍s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瓶頸因素,要以多種方式推進小學升初中及初中升高中制度改革。堅持義務教育階段“免試、就近入學”的原則,堅定不移地取消小學升初中考試,加大初中升高中考試改革力度,努力從學生生源上縮小校際差距,促進學校間合理的教育競爭。實行公立中小學招生的名額分配制度,促進招生公平。逐漸給予少數有條件的民辦中學在招生上更大的自,以滿足社會需求,對公立學校應該推選更有公平性的招生辦法。四是推進基礎教育辦學體制改革,形成公平競爭協調發展的多元化辦學格局。實施教育多元化發展戰略,以辦學體制改革為核心,大力發展民辦教育,積極探索多種形式的辦學體制改革,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教育事業,促進投資主體、教育類型、辦學模式的多樣化,以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教育需求。
(二)建立合理的教育資源配置機制,是促進教育均衡發展重要的物質基礎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是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物質基礎??茖W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是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前提。首先,應建立教育資源配置的平衡機制,逐步縮小經濟、社會、教育發展程度不同地區的教育水平差異,這是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有效的政策選擇。不斷增加國家對基礎教育特別是貧困地區和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投入力度,實行教育投入向貧困地區傾斜、加強薄弱學校建設是解決教育發展不均衡重要的政策導向。其次,政府應通過政策導向,對有限的教育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尤其要保證義務教育學校之間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縮小學校之間的差距。為了縮小現有學校辦學條件的差距,必須對原來的政策導向進行調整,政府應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資源,確保教育公平。再次,把教育均衡發展作為一項重要的政策和指導思想。在公平、效率等重大的教育政策目標之中,教育政策應把公平作為基礎性的政策價值目標,對基礎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資源配置實行“四個統一”,即:統一撥款標準,統一硬件配備水平,統一信息平臺,統一提供教師培訓與發展機會,從而最大限度地縮小區域內城鄉之間、學校之間基礎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差距。最后,實現區域的教育資源共享,促進教育資源在區域內的流動,通過現代教育網絡、遠程教育,實現區域內優質資源共享和交流;在教師管理和使用上,政府還可以制定政策通過對口支援和教師支教交流,平衡校與校之間的教學力量,使骨干教師在最大的限度的發揮作用;在確定辦學標準上,政府還可以對有些教育設施實現區域資源共享。實現區域內教育共享是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實現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途徑。
(三)建立校長教師合理流動機制,是推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因素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師資水平、師資素質、師資優質配置和教師隊伍建設,是這項工程的核心。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我國城鄉教育的差距還非常的明顯,隨著城鎮化進程中人才的不斷聚集和流動速度的加快,致使我國教師隊伍出現了新一輪的流動潮。由于城區教育需求的猛增,教師需求增大,農村相對優秀的教師開始向城區、城鎮調動、轉移,給農村本就比較薄弱的教師隊伍帶來了極大的沖擊,農村學校變相的成為城區學校的教師“培訓基地”。社會對優質教育需求的不斷增加與師資隊伍優質化的矛盾,已成為當前制約我國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中小學新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教育均衡的發展,使教師隊伍建設問題迫在眉睫。但是我國師資培養、培訓的體制和機制還不能較好地適應優質教育發展的形勢。由于經費投入少,農村教師待遇偏低,教師隊伍不穩定。解決我國基礎教育在軟件建設上的不均衡的問題,需要創新思想,樹立新的教育發展觀,建立區域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管理新模式。從師資流動、學校管理、教學交流、質量監控等方面進行合作交流,創設一條教育城鄉一體化的道路,整體提高基礎教育的質量。國家可以出臺一些優惠政策,鼓勵優秀師范畢業生去農村學校工作,來提高農村地區中小學的教學質量。
論文摘要:均衡發展已成為義務教育的戰略性任務,農村基礎教育“撤點并?!睉\而生,這一措施對提高農村基礎教育質量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實施中也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借鑒美國合并學校運動,給我國“撤點并校”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一些解決途徑。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基礎教育布局調整已經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2001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第13條要求,因地制宜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農村小學和教學點適當合并。全國各地自此開始了以改善辦學條件、優化教育資源等為目標的大規模的學校合并工作。
一、“撤點并校”取得的成效
1.促進了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當規模小的學校和一些教學點被撤并以后,各地就將有限的教育資源集中使用,從而避免了過去分散辦學時普遍存在的教育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的問題。接受調查的縣鄉兩級教育行政部門負責人認為,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促進了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而在所有接受調查的縣教育局局長中,這一比例高達100%。盡管在調查中學校校長、中層管理人員、教師及其他人員(教輔和工勤人員),對這一問題的認同比例呈遞減趨勢,但在各項選擇中都居首位。由此可見,盡管教育工作者對這一問題的看法不完全一致,但大多數人都認為,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促進了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
2.提高了農村學校的規模效益。調查發現,在受訪人員中,有相當大比例的人員認為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提高了學校的規模效益。而從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前與布局調整后的學校規模比較中,能夠明顯看到各級學校的校均在校學生人數都有顯著增長,高中的規模增長極為明顯,這是由于高校擴招后對普通高中產生了極為顯著的拉動作用。
3.促進了區域內教育的均衡發展。在實地調查中我們看到,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以后,一些基礎設施較好、教學質量較高的農村中心校,由于投入加大、資源集中,其辦學條件在當地農村達到一流水平,其基礎設施、師資、教學儀器設備、管理水平等也朝著與城鎮水平差距縮小的方向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村學齡兒童可就近接受高質量、高水平的教育;從長遠來看,對縮小區域內、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推進區域內、城鄉間的教育均衡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我國“撤點并?!笨梢哉f是整合教育資源的一個創舉,但在執行的過程中由于我國國情、地域、經濟發展狀況、人口結構等多方面的問題的復雜性也產生了很多問題。
二、農村小學撤點并校引發的問題
農村的“撤點并?!边@一政策推行9年以來,使得教育資源得到了有效地整合,學生綜合素質得以提高,促進了辦學的規范化、科學化,許多家長和老師為此叫好。然而,“撤點并校”帶來欣喜的同時,也帶來不少煩惱。教育界人士分析認為,農村小學在教育資源整合過程中,家庭、學校、政府和社會都產生了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1.學校撤并之后,家長負擔增加。撤并學校帶來了上學成本的壓力,終將落到家長的身上。并校之后許多原來就近上學的學生因寄宿產生了住宿費、伙食費、生活費、交通費等合計每年數千元的開銷;學生年齡太小,異地就學家長不放心,不少家長選擇了陪讀,這樣又增加了租房費等開支。許多貧困地區的孩子,由于家里負擔不起學費而導致新的輟學率反彈的現象。
2.安全隱患增多。由于鄉村地勢比較寬闊,部分村屯相隔較遠,一旦并校,將不可避免地產生學生上學、放學的交通問題。現在許多學校都采用校車固定接送的方法,但并不意味著這樣就可以徹底解決孩子的上學、放學問題。遇到雨雪天氣,道路泥濘濕滑,或車輛超載,學生安全存在潛在隱患。此外社會上的不法分子也可能對學生造成危害,這些隱性的危害應受到學校和家長的重視。
3.學校發展受限。學校撤并后,許多“新學校”并沒有相應地擴建,導致許多地方出現“巨班”現象;而擴建校舍的學校所消耗的教育投資要遠遠超過并校前的投資費用,閑置的校產如不擴建將無異于廢墟,便造成了新的資源浪費,與教育資源的集約使用和優化配置的目的南轅北轍。況且新學校的師資大都來自撤并的學校,教學質量也并沒有相應提高,限制了“新學?!钡陌l展。
4.大批師資力量閑置。我國農村小學教師隊伍的整體狀況存在著區域數量過盛、學科結構失衡、年齡分布不均和學歷層次偏低等諸多結構性問題。并校數量多,導致“新學?!睂⒚媾R著極大的管理問題。資源整合后,由于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嚴重制約著師資力量的調整,有部分教師被調至新學校工作,同時也造成大批師資力量閑置。因此,剩余教師的下崗安頓問題成為該政策能否得到社會各方支持的關鍵。
5.學生在并校后的磨合期容易出現因不適應而產生違紀行為。撤點并校帶來的不僅僅是安全隱患和資源浪費等顯性后果,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期,受學校、家庭環境影響較大。由于孩子們過早離開父母過集體生活,難以適應新學校的生活,身心受到了不良影響,這是更嚴重的隱性危機。有些孩子因不適應食堂飯菜而食欲不振,造成營養不良;有些孩子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適當的疏導,造成性格上的偏執,可能出現逃課、打仗、違反課堂秩序等問題,學習受到嚴重影響。
撤點并校并不是中國首創,很多國家的教育發展都遇到過類似的問題,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借鑒意義的便是美國的做法。
三、美國農村學校合并運動的啟示
美國的農村學校合并運動其實是以城市標準化的教育模式為參照系的,它試圖解決因城市化而導致的逐漸衰退的“美國農村教育問題”,追求教育效益與平等,以提高農村的教育質量。美國一百多年來的學校合并歷程及圍繞合并而展開的爭論、研究和探索,給我們留下了無盡的思考空間。
1.理性看待農村學校合并所涉及的利益調整。我國農村學校合并中的利益調整涉及地方政府、教師、村民及其子女。就政府而言,學校合并提高了教育教學資源的使用效率,減輕了地方財政負擔,有利于教育質量的提高和管理。對村民而言,其獲得的益處可能是教育質量的提高,但在當前我國學校布局調整補償機制遠未完善之前,由此帶來的損失包括家庭經濟負擔增加、對孩子上學不便的擔心以及失去學校這一農村文化標志物的情感失落。對學生而言,學校合并可使他們在更好的環境接受更多元化的教育,但由此也產生了生活、交通的不便及安全隱患等。因而,在農村學校的合并中,示范式或強制與示范相結合的農村學校布局調整模式更為理想,可減少利益主體的沖突。此外,公平應優先于效益,對處境不利者的補償應該是公平教育的應有之義。建立與完善對在農村中小學合并過程中利益受損者的補償機制,對實現農村學校布局調整、提高教育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2.農村學校合并應遵循漸進與逐步完善的原則。一個多世紀來,伴隨著美國工業化、城市化和經濟及教育水平的發展,美國農村教育目標經歷了由實現農村教育城市化、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到實現教育公平和農村教育多元化發展的發展歷程。同樣,我國的城市化、工業化與經濟及教育發展水平決定了我國農村學校布局調整也必將是一個長期的、逐步完善的過程,且需要結合我國的現實情況進行制度創新。為此,必須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這一行為,堅持協調、公平、均衡、可持續的農村學校布局與發展模式,為未來的教育發展預留空間。
3.應關注農村學校的文化重地作用。農村學校布局是城鄉教育中非常關鍵的問題,從現象看是學校布局問題,從實質看是財政支持體制、管理體制問題以及文化的問題。目前,在學校合并的狀況下,撤銷小規模學校對傳統文化可能產生的影響應得到適當的關注。無論農村目前有多落后、貧困與守舊,農村都不應該成為城市的“跟班”。農村需要有自身的價值取向,農村教育也應該有自己的價值取向,農村學校合并應在充分考慮這種價值取向之下而為之。
4.農村學校后勤保障體系的完善。學校后勤體系是否完善,關系到農村學校發展的全局。一是農村學校食堂建設問題。政府應加大教育投入,有效保障學生的餐飲健康。二是學生的住宿與安全問題。農村學校合并后,邊遠地區的中小學生大部分住進了學校,學生的住宿條件、安全問題與管理問題是一項艱巨復雜的工作,需要做到細致周到。三是學生的交通問題。農村學校的合并,打破了以往在兒童步行距離區域內設點的基本原則,意味著兒童將要步行更遠的距離去就讀。因此,為農村合并學校建立一個高效、安全與免費的交通服務體系,應成為農村“學校合并”的基本條件之一。
總之,對農村學校而言,規模大并不能絕對保證辦學的成功,不同規模的學校都有成功的例證。在不具備學校合并條件的地區,盲目進行一刀切的校點撤并,可能會導致輟學率、失學率上升以及教育質量的下降。穩妥地推進農村集中資源辦學,循序漸進地做好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工作,是發展農村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
參考文獻:
[1] 李鶴,王舒懷.教育天平上的寄宿制學校[n].人民日報,2009-04-l4.
[2] 楊東平.2009中國教育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3] 楊孔熾,徐宜安.美國公立中學發展研究[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4] 廖英麗.20世紀以來美國農村學校合并歷程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基礎教育參考,2009,(3).
[5] 王強.2o世紀美國農村“學校合并”運動述評[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7,(8).
關鍵詞:教育公平互助共同體階層差距
長期以來由于客觀和主觀方面的因素,如分級管理、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多渠道籌措經費等政策以及發展觀念落后,對教育與經濟增長之間的本質聯系缺乏深刻認識,導致了我國教育發展存在城鄉差距、地區差距、階層差距、城際差距,而且差距還有不斷擴大的趨勢。例如進城民工子女由于戶籍制度等原因,無法享有與流入地兒童同等質量水平的教育,農民工子女只能就讀于條件簡陋的學?;蛘咝枰患{一筆高昂的借讀費才能入讀較好的學校。這給本來就不富裕的弱勢群體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造成教育起點上的不公平。以城市為中心的價值觀,導致了長期以來城市學校獲得資金優先投入,城市重點學校獨享優質教育資源,造成城鄉以及經濟發展差距大的城市之間的教育發展嚴重失衡,主要體現在人均教育經費、師資水平及就業率等方面。城鄉教育資源配置很不均衡,雖然政府已經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政策向農村傾斜,但是由于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其財力差異直接造成了區域教育資源的差異化。學校之間的重點、非重點劃分和有增無減的擇校費又導致了富校愈富、窮校愈窮的校際差距。近年部分學校實行民辦公助或公辦民助,在利益的驅動下,企業傾向于將資金投向富裕地區,而貧困的農村地區很少有企業愿意投資,進而擴大了城鄉教育的差距,并且隨著學歷層次的提升,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更加明顯。
教育的均衡發展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以人為本,以農為重,要求我們真正解決失衡的城鄉教育資金投入和資源配置問題。全球幾乎所有的國家,不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為實現教育均衡發展而努力,政府作為基礎教育的投資主體,應承擔起主要責任。和諧社會既是物質生態、制度結構的和諧,更是人的和諧,而和諧人群的形成依賴于和諧教育。我們應該追求教育投入的均衡與增長,以現代公平理念為指導,重視教育立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實現社會公平及社會和諧發展。現代教育公平理論指出教育公平包括權利平等、機會平等和弱勢補償。
2006年9月我國實施的新義務教育法,第一次將教育均衡發展作為方向性要求寫入國家法律。在差異性極大的現實中,必須依靠政府補償性的傾斜政策對弱勢地區、弱勢人群予以特別關注。同時要實現農業現代化、產業化,根源在于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在新興產業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農村低技能勞動力的就業形勢變得越來越嚴峻,直接導致他們收入水平低,生活困難,成為新經濟窮人。只有實現城鄉教育的統籌發展,使農村教育得到充分發展,才能使我國由人口大國轉變為人力資源大國。通過優化城鄉教育資源配置,實現優質資源共享,可以為國家節約大量的資金,取得更大的辦學效益。同時通過城鄉學?;ブ貙挳數剞r民的視野,轉變落后觀念,促使學校成為當地精神文明建設的中心,以期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從我國人口結構來看,農村人口占大部分。建設新農村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撐,縮小城鄉教育的差距,辦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是目前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我國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以舒樂茨為代表的人力資本理論認為人力資源也是資本,是廣義資本的一部分,是經濟增長的原動力,資本積累不僅包括物質資本、貨幣資本的積累,也包括人力資本積累,人口素質的改進主要通過教育進行,高質量的人力資本是社會生產和經濟發展的源動力,為此我們應該繼續增加政府教育投入,同時充分挖掘和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保證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后勁。我們在對農村的教育投入和實施城鄉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時,可以將它提升到更高的戰略地位,通過增加農村教育投資的途徑解決受到世貿組織限制的農產品補貼問題,讓農民得到實惠,提高我國農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
為了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努力推進教育教學管理改革,健全教師管理機制,加強對教師工作的考核。努力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大膽改革教育管理制度,如政府牽頭建立一個充滿活力、保持更新的管理人員儲備庫,改變農村學校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方式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的現象。學校之間定期舉辦研討會,交流和學習各校先進的教育理念、辦學思想和管理經驗,每年互派管理人員到雙方學校進行掛職鍛煉,實現共同發展。同時發揮特色名校的引領與輻射作用,將其優質資源向城鄉、區域學校進行輻射。
同時轉變辦學觀念,進行新課程改革,增強辦學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以就業為導向,大力發展各類職業教育。其次,加強教師培訓,提高師資隊伍素質。加強骨干教師的培訓,分層次培養青年教師,形成合理的師資隊伍梯隊。教師的素質是教育之本,但是目前農村教師的整體素質不高、難以適應新課程改革。農村學校師資隊伍的培訓應該得到充分的重視,通過政策鼓勵城市教師支援農村教育,推進教師交流制度,派出優秀教師到薄弱學校掛職,把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傳送給農村學校,開展課題示范,進行教學專題研討,提升偏遠地區農村教師滯后的教育理念,并充分利用教育網、遠程教育等手段,達成教師備課、學生練習、音像資料等教育優質資源共享,帶動薄弱學校共同發展。并且通過校際團隊研課、教師上課、專家點評,充分發揮城區學校的帶頭作用,城市優秀教師與農村學校青年教師結對,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同時應鼓勵教師參加學歷培訓,吸收最新教育信息。而且應努力改善農村教師的工資福利待遇,放寬評聘職稱條件,穩定農村教師隊伍。針對農村學校舉辦的優秀活動設立專項基金予以鼓勵。超級秘書網
農村教師普遍缺乏,師生比例過小,教師很難改善教學質量,為此應加大師生比例,切實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縮小城鄉教育的差距。再次,加強學生相互交流,共享現代文明成果。運用師生結對、生生結對等多種手段扶困幫貧,每年幫扶一定數量的農村貧困學生。城鄉學?;ブ餐w內部制定結對互助計劃,明確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形成合作互動的發展團隊,通過學校間的互動機制,共同參與信息互遞、教研觀摩、師生活動?;ブ鷪F體內部以科研為龍頭,提升教育理念,成立師生結對互助,規范學校結對互助行為,確?;ブ袨榈目沙掷m性。建立專項基金獎勵生活困難、成績優良的農村學生,構建城鄉一體化德育網絡,讓城鄉學生都受到教育。同時加強農村學校文化建設,樹立其文化個性和特色。最后,全面推進農村學校布局的結構調整。通過相對集中的教育投資,能夠提高農村學校的建設標準,又可集中農村可貴的優秀教師,改善學校的師資結構,增強學校的師資力量。逐步撤銷規模過小、布點分散的學校,推動學校布局合理化,提高規模效益和整體辦學水平,改善以往教育投資分散等諸多弊端。
參考文獻
[1]王斌泰.著力推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J].求是,2003(19)
[2]趙澤碧.從構建和諧社會高度探討教育均衡發展問題[J].教育探索,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