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2 21:07:2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會計導論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研究性教學會計畢業論文課題研究
畢業論文是屬于習作性的學術論文,應具有一定的學術性、創見性和科學性,但目前會計學本科畢業論文的質量卻每況愈下,一方面表現在盲目選題,應付了事;另一方面論文內容空洞。究其原因,供大于求的就業環境改變使得畢業論文的重要性降低;學校對畢業論文的組織工作過于簡單、粗陋,如選題工作不夠細致、分派給教師指導的學生過多等;教師方面的原因,如學生和老師溝通不夠、教師本身的學術能力不強或缺少實踐經驗等。筆者認為,最主要原因還是在于學生論文寫作能力較差,會計畢業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不少高校卻只是將“論文指導”作為獨立的教學環節,割裂了與其他教學環節之間的必然聯系,認為論文質量的提高可在短期內完成。事實上會計畢業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應是循序漸進的,僅靠教師短期突擊指導是很難見效的。要改變這一現況,提高會計論文的質量,“研究性教學”勢在必行。
一、研究性教學基本內涵及實踐模式
“研究性教學”是教師通過指導學生選擇和確定與學科相關的專題進行研究,使學生在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的研究過程中吸收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實踐活動。1988年,博耶研究型大學本科生教育委員會發表了題為《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國研究型大學發展藍圖》的報告,報告建議建立以“研究為本”的學習標準,使學生從入學第一年開始就在盡可能多的科目中,參與研究活動,將探索為本的學習、合作努力以及對書面語口頭表達能力的要求,貫穿于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研究性教學與研究性學習是相對應的,其核心就是最大程度地培養學生自覺學習、自主探索、敢于創新、勇于實踐的精神和能力。對會計專業學生實施研究性教學,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也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科研意識、創新意識的形成,對大學會計教學的最后環節――會計畢業論文寫作有著重要作用。會計專業研究性教學的模式有很多種,筆者認為,提高會計畢業論文質量的模式大致可分為五種,如(圖1)所示。
(一)專題講座模式專題講座具有針對性、時效性、開闊學生視野的特點,其程序是:向學生搜集問題==>篩選學生感興趣的問題==>確定講座課題內容==>確定主題報告人==>提出解決問題策略==>進行小組討論==>總結。在研究性教學中,針對學生在課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根據學生學習與研究的需要,可組織定期或不定期的專題講座。如在入學教育中,將畢業論文的寫作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加以強調,還可以結合專業培養目標告訴學生:畢業論文的寫作最能反映一個人的知識基礎、理論修養、創新能力和文字素養,是其素質和能力在較高層次上的綜合體現,因此必須重視畢業論文的寫作。如果學生一開始就接受這種教育,思想上就會高度重視畢業論文。無論是在自主性學習中,還是在課程教學中,都會有意識地與畢業論文聯系起來。再如針對學生不會查閱會計論文寫作的支撐資料,舉辦“如何查閱會計‘及相關資料”的講座;針對學生不會表述會計研究成果,舉辦“怎樣寫經濟類研究報告”的講座;針對學生缺乏某些專業知識或對某些問題有興趣,舉辦“某一會計專題講座”等。
(二)直接教學模式直接教學模式適用于講授會計研究方法知識和技能,也可用于對研究性學習基本理論和方法的講授。其程序是:明確教學目標==>教師講授研究方法知識==>學生進行討論交流==>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練習==>總結。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師生對其均普遍缺乏認識。為消除其對研究的恐懼和誤解,了解有關的會計研前沿動態和科研課題,掌握研究的一般規律和方法,懂得如何進行科學研究,有必要對學生進行諸如會計研究方法、會計模擬實驗、經濟類文獻檢索、科研報告與會計論文寫作等方面的學習。教師在教學中不應局限于書本,要將會計領域中理論和實務的最新發展及其科研成果傳授給學生,不斷補充新的內容,如在每一講結束后,補充一些與本講有關的會計資料,提供重要的參考書和期刊目錄等,讓學生更多地接觸當前的實際問題,為畢業論文寫作打下堅實基礎。會計的研究性教學也對會計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用一成不變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一個問題的解決往往表現為會計、財務、金融、法律等知識的綜合,同時還要利用邊緣知識。這就需要教師保持旺盛的創新精神,強化終身學習的觀點,密切跟蹤當代會計、財務、金融等相關領域的最新成果,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保持很好的適應性。
(三)問題探討模式問題探討模式是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知識發展水平,借鑒前蘇聯的馬赫穆托夫提出的理論總結出來的,即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學生提出問題==>涉及相關知識==>搜集相關文獻==>探求解題方法==>得出科學結論==>運用新知識。這一模式首先要求教師根據教學的具體情況創設問題情境,促進學生思考,使其產生問題,并激發其探索的動機。在問題解決模式的流程中,教師要善于為學生設疑,激發學生質疑,指導學生解疑。在問題的驅動下,教師進一步引導研讀教學素材、跟蹤國外前沿研究熱點,對現有會計技術進行實驗、評價和比較分析等。具體到會計論文寫作上,教師必須及時向學生介紹會計學科及其相關學科的發展和學術爭鳴;提供有關會計文獻資料,以供學生檢索研究;合理推薦有關的會計學術著作與學術文章,不斷鼓勵學生向一些經典的、傳統、名人的觀點挑戰。只有這樣,學生論文寫作的學術思路才會清晰,視野才會開闊,會計論題的選擇、論點的提出、論據的占有和結論的得出才會有創新和突破。
(四)自主探究模式自主探究模式就是學生獨立從事和完成某項課題的整個過程,其基本程序是:學生發現問題==>確定題目搜集資料并制定研究計劃分析資料并實施研究計劃==>撰寫研究報告。在這一模式中,問題涉及范圍較廣,可以是學生在學習理論時發現的新問題,也可以是其在社會實際中發現的新問題。這一階段可與學生科研訓練計劃相結合。大學生參與科學訓練被普遍認為是有效的創新人才培養途徑,國內外許多知名大學已經取得了成功經驗。上海財經大學啟動了本科生學術研究資助計劃,主要是資助本科學生根據所學的專業知識進行理論及政策課題研究,學校每年鼓勵學生自行選定研究項目,并資助一定經費。支持學生開展項目研究,各院系指派有科研能力的教師作為指導教師,并組織學生成立討論小組,讓學生共同參與一項科研項目研究,培養團隊合作精神,訓練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鞏固和提高所學知識。通過課題研究培養和發展學生收集文獻資料、獲取信息的能力;發現問題、獨立思考的能力;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設計和推導論證、分析與綜合能力;科學實驗、發明創造的能力;寫作能
力等。在整個過程中,指導教師不會直接參與其中,更不會將其觀點強加給學生,只是在學生需要的情況下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在論文寫作訓練和練習中,在選擇自主研究模式時,教師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完成,必要時多給予學生指導和咨詢,以便形成學生自覺自主、嚴謹探索的習慣和作風。
(五)課題參與模式課題參與模式是指學生參與教師的課題研究,從中進行科學學習、科學探索和科學實踐的活動。其基本流程:教師在研課題匯總:=>介紹課題背景知識:=>介紹相關文獻資料:=>學生選擇感興趣課題參與==>承擔部分任務或子課題一>參加小范圍研究式討論一>總結。因為大部分高校教師都有自己的科研項目,大至國家級重點課題,至校級項目。這些研究不僅緊跟學術發展的前沿,而且其成果有著很強的指導意義。如若讓學生參與其中,學生可以獲得在傳統教學中得不到的寶貴經驗。在論文寫作訓練指導中,教師可結合自己的科研主攻方向給學生有針對性的題目,并給予指導,同時還要允許學生闡述和發表一些與自己觀點不一致的看法。也可吸收學生參加自己主持的科研課題和項目,給他們分配一定的任務或者分擔子課題的研究,不僅可以為課題組增添新生力量,而且可以讓學生在參與協助科研項目的過程中增加求知欲和探索欲,使他們逐步熟悉從事科研的過程、方法和作風,為其將來真正從事科學研究打好堅實基礎。
二、研究性教學指導會計論文寫作的階段性設計
要想改變會計本科畢業論文的現狀,提高畢業論文質量,就要從源頭上對會計本科教學的全過程進行改革。根據學生在不同階段的知識基礎及專業接受能力,建議采取以課題研究為主線的研究性教學來提高會計畢業論文的質量。階段性設計如(表1)所示:
三、研究性教學模式下的畢業論文指導建議
(一)從培養目標上和課程體系設置上重視學生科研與寫作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培養有獨立見解的學生應是培養創新能力人才的落腳點,而培養思想和見解的最有效途徑就是科研和寫作。從目前絕大多數高校課程體系的設置看,通常會在大學一年級開設大學語文,專業課學習中偶有學校會開沒財經應用文寫作的選修課,然后在最后一學期設置畢業論文寫作環節。這樣沒有統一指導思想的、不連貫、不系統的寫作訓練環節的設置,很難實現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標,整個課程體系中并沒有從根本上重視對學生科研與寫作能力的訓練。要培養學生的科研寫作能力、提高會計畢業論文的質量,應該首先自上而下的從觀念上進行更新,充分重視對科研和寫作能力的訓練,并以此作為重要培養目標之一,科學、系統地設置大學的課程體系,將這一培養理念和目標貫徹到所有核心課程的學習中去。首先增加訓練學生論文寫作能力的專門課程和教學環節,如在中級專業課程結束以后,增加學年論文的學習環節,由于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基礎,可以結合實際問題或者理論前沿的一些問題展開研究。由于是對會計論文寫作的初次練習,因此應以培養寫作方法和思路為主,字數不宜太多,要求不宜太高,題材可以是論文寫作、案例分析、調查研究等多種題材的一種,主要在于使學生了解規范科學的程序,為畢業論文寫作打好基礎。同時從財務會計課程以上的專業課程均應有小論文寫作的要求,讓學生從日常的課程學習中重視寫作能力的培養,增加寫作能力的訓練。教師應該在授課的過程中對一些相關的論題展開討論,并引導學生作進一步的探索,幫助他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方向和題目,這樣平時的思考日積月累下來就會形成一定的沉淀,學生才會在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的寫作階段有自己的方向和想法。
(二)加強對師資的培養力度,實施對畢業論文指導教師的激勵措施負責指導畢業論文的老師應從道德素質上和專業勝任能力兩個層面提出要求:一方面由于畢業論文的指導是項較為繁瑣、費時費力的T=作,需要指導教師有著強烈的責任心和耐心,能夠全程認真負責地完成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另一方面由于畢業論文要求具有一定的專業深度和創新要求,因此,對指導教師本身的專業知識水平要求也較高。這不僅要求專業教師要注重對自身專業知識的學習和鉆研,學校也應實施各種措施鼓勵教師外出參加全國性或者區域性的各種學術研討會,鼓勵教師結合自己的學術專長和研究領域開漫相關選修課和講座。這可以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引導有興趣的學生進人教師的研究領域,對相關的論文指導教師有一定的了解,使學生選擇指導教師時不盲目,有利于保證師生雙方的溝通。應盡量讓教師通過各種方式使學生較早的接觸各種理論前沿和實踐中的課題,有一定的思考和積累后再選擇研究方向,在選擇指導老師時也盡量做到雙向選擇,以避免學生和老師研究的專業方向存在“信息不對稱”。
劉峰教授博采眾長,在大學期間讀了大量的文學和哲學名著,為其日后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文學和哲學素養。在劉老師的課堂上你時時刻刻感受到他的風趣幽默。比如,他現在和同學在課堂上討論“三國”、“水滸”以及金庸的武俠小說,并將其與會計學的內容或學習結合起來,給難懂的會計學注入了神奇的魅力。另一方面,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他對會計學、經濟學的理解也在不斷深化,并將這種理解也融入到教材的編寫和課堂講授中。比如他在教材中融入“資源稀缺”、“經濟人”等概念,這些也是學生比較容易接受的,這種寫法到目前為止在同類教材中仍然較少。在讀劉峰教授的文章時也時刻感覺到邏輯的嚴謹和語言的簡潔。
劉教授在過去十多年的教學中,反復嘗試各種方法,力爭讓學生能夠真正理解授課內容,為此,他不僅改變了“會計學原理”課程的授課內容,也力圖將這種改變貫穿到教材中。他所主持編寫的《會計學基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在內容和結構編排上對傳統教材作了較大的變革,特別是第一章,從人的自利性出發來討論會計存在的必要性,進而討論會計學科的整體架構。2005年他主持的“會計學基礎”課程開發組,凝聚多年教學經驗和成果整理集結成《基礎會計學》,榮獲該年度國家精品課程。
科研上,劉峰教授兢兢業業,關于會計基本理論、會計準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國內學術界有一定的影響。目前的研究研究領域涉及我國會計準則制訂與實施效果的驗證等問題、資本市場信息披露與監管的案例研究等。通過資本市場案例研究,學者們可以了解中國資本市場的特征,以便更好地進行資本市場實證研究。通過資本市場案例研究,可以培養問題意識,更好地尋找理論研究的主題。劉峰教授擅長股利政策、公司并購、資本結構、審計質量等領域的資本市場案例研究,他強調在我國資本市場研究中不能生搬硬套國外前沿理論,否則就會做錯研究。我們應當根據中國資本市場特征對于國外前沿理論進行吸收創新,創立出適合我國資本市場的理論。在這一過程中資本市場案例研究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深入地挖掘一個典型的案例,研究者可以掌握我國具體的制度背景。劉峰教授早在讀本科期間就在《會計研究》上發表文章。此后,在《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管理世界》、《會計研究》、《審計研究》和《中國財務與會計研究》、《中國會計評論》等學術期刊上70余篇,出版《會計準則研究》、《會計準則變遷》、《信息披露——實話實說》等著作多部,《會計學基礎》、《會計學導論》等教材多部;主持過多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科研課題和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及多項其他層次課題,
關鍵詞:財務管理業市場定位課程體系
財務管理專業自1998年被教育部列為管理學下的二級學科以來,許多高校尤其是財經類大學,陸續開始招生,目前已經有幾屆財務管理專業畢業的學生走向人才市場。經過幾年的發展,財務管理專業雖然在學科建設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各高校在財務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建設等方面仍然存在較大差異。究其原因,主要是對財務管理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不清晰,進而導致教學計劃、課程體系設置沒有充分體現出財務管理的專業特色。因此,有必要進行財務管理專業的教學改革,以便更好地滿足社會對財務管理專業的人才需求。
一、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市場定位
財務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歸根到底取決于人才市場的需求。如果培養出來的學生無法被人才市場接受,那么這個專業的生存與發展就存在問題了。寫作碩士論文那么,財務管理專業應該培養什么樣的財務管理人才呢?在2000年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關于財務管理專業的指導性教學方案中提出,財務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21世紀社會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需要,基礎扎實、知識面寬、綜合素質高、富有創新精神,具備財務管理及相關的管理、經濟、法律、會計與金融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夠從事財務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級專門人才。
筆者認為,上述培養目標不夠明確,過于抽象。結合目前人才市場對財經類大學生的需求,財務管理專業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可以定位為成為未來的工商企業的財務總監(CFO)、證券公司的財務分析師(CFA)以及金融部門的財務策劃師(CFP),其中以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CFO為主要目標。
財務總監、財務分析師與財務策劃師需要什么樣的知識結構呢?雖然這三種職業服務于不同的單位和行業,但是都要求掌握現代企業財務管理、會計以及資本市場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國際財務管理慣例。也就是說,雖然這三種職業的實務工作有很大不同,但是知識結構卻是基本相同的。以CFO的知識體系與業務技能來說,一位合格的CFO要有四個方面的知識和技能:資本運作(投融資)、內部控制、納稅籌劃與財務分析。這些知識和技能也是CFA與CFP所必備的。這四個方面的知識要分別與相關的課程一一對應,而技能則主要通過案例教學與開展財務管理競賽等手段來培養。有了清晰的人才市場定位,在制定或修改財務管理專業教學計劃、選用教材等具體教學工作中,就可以有的放矢。財務管理專業教學計劃要根據財務管理專業培養目標的人才市場定位來安排專業課程體系,具體來說,應當根據CFO、CFA和CFP需要的知識結構和專業技能來制定教學計劃和安排專業課程體系。
二、財務管理專業的培養現狀與課程體系建設
自從1999年高校開設財務管理專業以來,對于財務管理專業建設,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做法。財經類大學往往將財務管理專業設置在會計學院下面,這樣財務管理專業就被打上會計學的烙印,課程設置以會計學系列課程為主,再加上高級財務管理等課程。綜合類大學和理工類大學往往將財務管理專業設置在管理學院(或商學院)下面,與會計學專業并列,比如復旦大學設置財務金融系,招收財務管理專業學生。
培養模式和思路的不同具體體現在專業基礎課與專業主干課的設置上。筆者通過對上海財經大學和復旦大學的對比來研究財務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上海財經大學的專業必修課包括基礎會計、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公司財務(上、下)、審計學、電算化會計和高級財務會計。復旦大學財務金融系的專業必修課包括管理學導論、財務管理、營銷管理、管理信息系統、運營管理、財務分析、財務會計、金融市場、金融計量分析、投資學、國際財務管理、創業投資。從這兩所高校的專業課程設置來看,上海財經大學是在會計學的基礎上培養財務管理人才,而復旦大學是在企業管理的基礎上培養財務管理人才。筆者吸收這兩所大學設置財務管理專業課程的經驗,結合財務管理專業培養目標的人才市場定位,提出財經類大學財務管理專業課程的設置建議(詳見下頁表)。
在表中,筆者將必修課分為專業基礎課和專業主干課兩類:專業基礎課是所有一級管理類學科專業的學生都必修的,課程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學年;專業主干課安排在大三和大四學年的上半年。寫作醫學論文將選修課也分為兩類:一類是類別選修課,是專業主干課的延伸或補充,為達到限選的目的,給出不多的可選項供學生選修;另一類是專業選修課,有較多的可選項,供不同興趣的學生選修。
三、財務管理專業教學改革中的幾個關鍵問題
對于財務管理專業如何進行教學改革,不同的院校甚至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思路,存在較大爭議。主要爭議有:如何在教學計劃中明確區分財務管理專業與會計學專業、金融學專業的區別,體現財務管理專業的特色;財務管理課程與高級財務管理課程內容的劃分以及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國際視野;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是否應該專門開設職業道德教育課程。
1.如何體現財務管理專業的特色。財務包括公司理財或者財務管理、投資學、金融市場學三個部分。財務管理專業側重于公司理財,金融專業側重于投資學和金融市場學。對于財經類大學來說,由于財務管理專業往往設置在會計學院下面,因此要以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CFO為人才培養的市場定位。在市場定位明確之后,還要設置比較靈活的教學計劃,為不同興趣的學生提供一份可選菜單。財務管理專業的教學計劃和課程體系主要圍繞培養未來的CFO而設置,但是考慮到財務管理專業與會計學專業、金融學專業相近,可在財務管理專業教學計劃中設置會計學專業、金融學專業的部分主干課程,比如中級和高級財務會計、投資學等課程,為一部分喜歡會計學或金融學專業的學生提供一份可選菜單。總之,財務管理專業的特色一方面體現在人才培養的市場定位上,另一方面體現在教學計劃和專業課程設置上。
2.財務管理課程與高級財務管理課程內容的劃分。不少院校借鑒會計學專業的主干課程設置經驗,開設財務管理原理、中級財務管理和高級財務管理課程,目的是使學生的學習能夠循序漸進。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難是,財務管理原理課程與中級財務管理課程內容的劃分很難涇渭分明,存在很多重復的部分。因此,筆者建議將財務管理原理和中級財務管理合并在一起,開設財務管理課程。另外,還要對財務管理課程與高級財務管理課程的內容進行劃分。對這一問題的處理,可以將教學內容和教材使用結合起來考慮,首先制定財務管理課程的教學大綱,可以考慮以注冊會計師考試用書財務成本管理課程中的財務管理內容為基礎作為財務管理課程的教學內容。
關于財務管理課程的教材使用,建議采用國際經典財務管理教材的譯本。這樣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又克服了學生的語言障礙,便于學生更多、更有效率地學習財務管理知識。國內翻譯比較好的國際經典財務管理教材主要有兩本:一本是吳世農、沈藝峰等人翻譯的《公司理財》(StephenA.Ross等著);另一本是方曙紅、范龍振等人翻譯的《公司財務原理》(RichardA.Brealey等著)。由于這兩本教材內容充實,足夠一學年使用,所以可將其中與國內財務管理教材內容大致相同的部分,作為財務管理課程內容講授,剩下的內容作為高級財務管理課程內容講授。在這兩門課程的學習過程中,一方面,鼓勵英語基礎好的同學對照英文原版教材學習(機械工業出版社同時出版了這兩本書的英文版本),培養學生直接閱讀英文文獻的能力,提高專業英文水平;另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可有意識地結合我國上市公司的一些財務案例進行分析,以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如何培養財務管理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都很重要。但是由于財務管理專業建設時間比較短,缺少歷史經驗積累,教學實踐環節比較薄弱,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有點力不從心。寫作留學生論文再者,不同的財務主體,其財務活動有很大不同,強調在學校里培養出較強的實踐能力也不太現實。因此,在教學中還是著重利用案例教學以及財務管理知識競賽等手段,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案例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結構性思維習慣。
4.是否需要單獨開設職業道德教育課程。針對現代大學教育中存在的“重術輕道”問題,財務管理專業教育毫無疑問應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為減少社會貪污舞弊、提高社會誠信做出自己的貢獻,因此有教師建議開設財務人員職業道德教育這門課程。
筆者認為,職業道德教育應當貫穿大學教育的全過程,教師的言傳身教至關重要。首先,任課教師兢兢業業的教學態度,讓學生耳目一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都可對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水準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其次,在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這門課程中,可以對一些財務舞弊案例進行分析,加強學生的法制觀念和職業道德觀念。基于以上考慮和安排,筆者認為沒有必要專設職業道德教育課程。
主要參考文獻
①劉淑蓮.關于財務管理專業課程構建與實施的幾個問題,會計研究,2005;12
②向德偉.關于財務管理專業學科體系和課程設置問題的探討,會計研究,2003;3
關鍵詞:工商管理;畢業論文;教學改革
偏應用型的工商管理專業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分析和解決復雜環境下工商管理實際問題的能力,而畢業論文是鍛煉學生創造性地運用工商管理知識的重要教學環節,也是衡量創新創業教育、職業規劃教育和專業論文寫作等個性化教學模塊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理應受到重視并被高質量地完成。然而,近年來隨著工商管理專業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粗制濫造甚至抄襲剽竊等畢業論文質量問題已引起學校和社會的關注,并一度引起工商管理本科生是否有必要撰寫畢業論文的爭議。因此,通過調查分析工商管理本科畢業論文的問題及原因,提出有針對性的教學改革措施,對于提升論文質量乃至學生專業素質將有所裨益。
一、工商管理專業的性質及畢業論文定位
(一)工商管理專業的性質
工商管理教育源遠流長,國內大多數高校均已開設工商管理專業。工商管理本科專業包括工商管理、市場營銷和人力資源管理等,培養目標是培養出能夠承擔企業、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管理、營銷、財務或人力資源管理等工作的創新型應用人才,可以說其性質是主要面向工商企業的應用型專業[1]。當然,不同學校工商管理專業存在不同特點:(1)不同專業面對的管理對象或環節有所差異,但專業基礎和培養方向存在共性;(2)不同類型學校的工商管理類專業各有自身特點,培養方案各不相同,開設體現學校特色的課程模塊,如側重信息管理、交通管理或工程管理;(3)不同層次學校的培養目標和要求有所差異,分精英型、大眾型和技能型。新常態下我國社會經濟轉型的步伐加快,工商管理人才需求呈現出多樣化特征,工商管理專業需要科學定位和特色辦學,主動適應創新驅動等國家發展戰略和地方經濟建設的需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層次復合型應用人才。
(二)工商管理專業畢業論文的定位
本科畢業論文是學士學位授予的必需條件。工商管理作為文科專業,學生絕大多數時間在進行理論學習,實踐運用環節主要集中在企業經營模擬、企業生產實踐、會計全真模擬、創新創業實踐、假期社會調查和畢業實習等環節,參與的學生范圍和時間、投入的精力、分析的系統性等方面相對有限。畢業論文的撰寫可使學生對工商領域內的某一具體問題進行深入系統的思考,并運用專業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無疑是學以致用的重要途徑。工商管理本科畢業論文在其教學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最終人才培養的質量以及專業培養目標的實現程度。2007年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要求強化對畢業設計等教學環節的管理。鑒于工商管理類專業的應用性,除傳統學位論文外,畢業論文還可采用案例研究報告、企業(項目)策劃方案和社會調查報告等應用型研究報告形式。
二、工商管理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
我們調查了某高校2011—2015年工商管理專業的750篇本科畢業論文,并通過訪談調查了部分學生和教師,結合教學實踐,發現工商管理本科畢業論文有以下突出問題。
(一)應用性研究報告欠缺
工商管理專業本科生畢業論文可以分為傳統型學位論文和應用型研究報告兩種類型。2011—2015年該校傳統型學位論文占比分別為73.7%、67.5%、69.2%、62.8%和63.2%,應用型研究報告分別為26.3%、32.5%、30.8%、37.2%和36.8%。雖傳統型學位論文的占比略有下降,應用型研究報告占比略有上升,但傳統型學位論文占比遠高于應用型研究報告,這與工商管理應用型專業的性質相悖,工商管理本科畢業論文類型的應用性問題未引起高校、教師和學生的足夠重視,未得到明顯改善。
(二)實證研究較少
學位論文研究方法主要有規范研究、案例研究、調查研究和實證研究等。在被調查的論文中,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的論文達406篇(占54.1%),其次是調查研究方法(占27.5%)(見表1)。學生采用案例研究方法、調查研究方法是值得鼓勵的,但調查發現,多數學生調研工作較為膚淺,缺乏科學性。比如,大多學生只是粗略調查案例公司的總體概況,對公司內部具體的運營模式、管理結構沒有做深入細致的調查剖析。工商管理專業的研究傾向是學習自然科學的研究范式,提倡使用實證研究方法,然而在學生實際的畢業論文寫作中,卻很少有人(約占1.5%)使用實證研究方法。
(三)內容缺少創新
訪談時發現,絕大部分學生都不否認自己在撰寫畢業論文時有復制他人文獻的行為。其中,近半數學生承認自己的論文大部分是抄襲的,其余一部分學生認為自己的論文是對他人研究成果的整合。抄襲必然缺乏創新,缺乏自己的分析思考,缺少對所學知識的整理與運用,而這與工商管理畢業論文撰寫的初衷是相悖的。就所調查的論文來看,學生大多從管理學中比較宏觀的方面,如戰略管理、營銷管理等角度寫作,很少就其中某個具體問題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缺乏創新之處。
(四)格式不夠規范
工商管理本科畢業論文的寫作都會有一定的規范性要求,雖然各高校對此規定略有不同,但都旨在規范學生畢業論文寫作的框架、格式等,遵循這一規范與否不僅體現了學生對論文寫作的重視程度,也體現了高校對本科論文管理的嚴格程度。然而在被調查的論文中,論文的格式規范存在很大的問題。例如,本科畢業論文要有緒論部分,該部分主要講述研究背景與意義、文獻綜述,以及研究的思路與方法。然而在很大一部分論文中,存在有背景無綜述,有綜述無方法,甚至不分二級標題,把這幾方面的內容概括起來寫的情況。此外,被調查的論文在字體、排版格式等方面不統一,使得工商管理本科畢業論文在格式上缺乏規范性。
三、工商管理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學生對畢業論文不夠重視
不少學生不重視畢業論文的撰寫。調查發現,學校在對畢業生進行畢業論文動員時,到會的人數一般占畢業生總數的2/3。按照相關安排去做的學生的比例較低,許多學生對學校布置的畢業論文的寫作要求、程序和進度,采取應付或敷衍的態度。由于現代計算機技術和網絡的普及,研究工商管理問題的文章隨處可見,因此工商管理專業本科論文抄襲現象嚴重,缺乏創新性。找工作也擠壓學生撰寫畢業論文的時間[2],有些學生甚至在很短的時間內拼湊畢業論文。
(二)教師指導不足
大多數高校在畢業論文的指導上都采取導師制,這一點是值得提倡的。但是由于我國高校長年擴招,很多學校一個導師需要指導七八個,甚至更多的學生。如果對每位學生都很細致地指導,需要耗費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調查發現,在指導時間上,超過半數的學生認為教師的指導時間不足,約有10%的學生認為指導時間嚴重不足,個別學生甚至認為自己的教師對論文指導采取敷衍了事的態度,只有少部分學生認為教師的指導是充足且有耐心的。雖然畢業論文的寫作最終要靠學生自己完成,但是這并不能夠否認教師指導在學生論文寫作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師的指導投入有待加強。
(三)專業課程設置不科學
撰寫畢業論文需要查閱大量中英文文獻,有必要學會利用數據庫資源高效地進行文獻檢索,并能閱讀專業外文文獻,以便較為系統地掌握國內外研究動態,需要有效地開設文獻檢索、專業英語課程。另外,創新創業教育有助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有助于企業(項目)策劃方案等應用型報告的設計。然而,部分學校要么沒有開設文獻檢索、專業英語和創新創業課程等相關課程,要么課程的開設由于缺乏應有設施和師資條件而流于形式,使得這些課程的教學大多仍采用傳統的“滿堂灌”方式,學生在查閱文獻以及閱讀外文文獻時遇到障礙,不利于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畢業論文的撰寫。
(四)論文質量監控不到位
近年來不少高校都建立論文質量監控制度,包括課題申請、開題、中期考核、評閱、預答辯和答辯等論文全過程控制程序,論文重復率檢測制度,評閱教師和指導教師相互牽制制度,學生教育系統評教制度甚至教學督導制度,但制度形成后面臨的是實施問題,沒有執行機制的制度是不完整的,而制度執行效率也取決于制度執行的成本效益構成,過于復雜的制度因其執行成本過高而導致執行效率受損,對論文內容、答辯程序等方面的監控不嚴[3]。調查發現,大部分教師認為本科論文涉及的表格過多,指導教師忙于應付,實際指導論文的時間被壓縮,為減少麻煩而放任學生答辯全部一次通過;過半數學生認為答辯等程序只是流于形式,最后都會通過,甚至在答辯前都已經知道答辯的問題,論文質量的監控不到位。
四、工商管理專業畢業本科論文教學改革的策略
堅持問題導向,全面推進畢業論文教學改革,對于培養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文字表達和處理能力以及提高論文質量至關重要,重點在于專業課程設置、教學方式、教師指導和質量監控的改革。
(一)合理設置專業課程,構建能力主導型課程體系
突破原有知識傳授體系的隔閡,遵循課程間循序漸進的有機聯系,以提高學生的能力為核心,構建“能力主導型”畢業論文相關課程新體系。畢業論文教育相關課程應包括專業導論、文獻檢索、社會統計、專業英語、商務溝通、職業規劃、創新創業和和專項訓練等有關課程體系:一是在專業導論課中,針對學生對畢業論文不夠重視的情況,強調畢業論文的重要性,加入科技論文寫作的規范與方法的講解,引導學生自覺遵守學術道德,力圖對學生論文寫作產生正確的導向;二是增加文獻檢索課程,培養學生的情報素質,包括搜索、獲取、整理、吸收、引用、應用有關的科研信息的能力;三是增加常規統計軟件和數據庫的教學,讓學生初步掌握實證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四是開設專業英語課,系統學習外語教學科研方法,從根本上糾正印象型、感覺型、單維性思維模式,提高專業英語素質,有能力閱讀外文文獻;五是開設商務溝通、中小企業創業管理等實用性課程,并把西方先進的管理理論同我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六是開設職業規劃和創新創業類課程,并注重提高該類課程的質量,切實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4];七是加強專項訓練,面向學生的專業課程,有針對性地進行提高能力的專項訓練,讓學生真正把知識變為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改革教學方式,注重創新思維和應用能力的培養
在日常教學方面,教師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觀念的轉變對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創新型管理人才至關重要,只有創新型教師才能培養出創新型人才。所以,教師要從知識傳授者角色調整為學習組織者、合作者、開發者、引導者,成為一個卓越的課堂引領者。以理論講授為主的工商管理本科教學方式不被學生認可,而且從實際效果來看也是差強人意。因循守舊的傳統式教學方式無法適應現代工商管理的要求,難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在現有教學模式基礎之上,進行大膽創新,轉變傳統的以“滿堂灌”為主的教學模式。通過角色模擬教學、體驗式教學和多媒體教學等方式,增加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主觀感受,從中形成認知和領悟,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方法和技能。有研究發現,包括吉林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西南政法大學等多所國內知名高校在工商管理專業教學中安排的實踐環節所占比重偏低,實踐教學體系不完善[5]。為此,深化校企合作,學校和企業基于對應用型和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共同目的,優勢資源要素協調互補[6],以校企協同的方式強化實踐教學,有利于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實際的應用能力。
(三)推行本科生導師制,通過工作底稿加強論文指導
應推行本科生導師制,并控制每位教師指導學生的數量,確保教師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指導學生,鼓勵教師組織學生參與自己的課題研究,讓學生從中選取自己感興趣并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進行研究。教師要重視論文指導,在論文的撰寫、修改、定稿過程中,要適時與學生交流。為了便于記錄教師指導和加強考核,可設計并運用畢業論文指導工作底稿。工作底稿是匯集一定期間調查搜集的資料,為取得一定數據而進行調整、試算和分析的一種表式。它用在畢業論文寫作中是學生和教師就論文咨詢和指導相關問題進行溝通與交流的一種媒介,也是有關論文創作和指導的一種考核工具。
(四)實行末位淘汰制,加強畢業論文的監督控制
答辯環節采用末位淘汰制有利于提高工商管理本科畢業論文質量。在答辯中,每個組按答辯成績排名次,排名靠后的若干個學生被淘汰,需要參加第二次答辯;在二次答辯中,成績排名靠后的若干個學生的論文,需經集體討論是否能最終通過答辯,如若集體討論確實認為不合格的則不予通過,學生需要重新撰寫論文并在1年后參加答辯。這將加大學生按質按量完成畢業論文教學環節并認真撰寫畢業論文的壓力。一些學校現采用論文評閱系統對學生的畢業論文進行評閱打分,公開畢業論文的評審工作,方便學校對畢業論文進行抽評,使得畢業論文的評審工作更加公平公正,促使教師加強指導和學生認真撰寫。
參考文獻:
[1]劉林.工商管理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有關問題探討[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09,(4).
[2]田春生.目前我國高校本科畢業論文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0,(4).
[3]孫玉華,彭文釗.俄語本科生、研究生畢業論文撰寫與指導:問題與對策[J].中國俄語教學,2014,(2).
[4]羅鋒,黃麗.地方高校創業創新型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商業經濟,2013,(20).
[5]蔣貴凰,張欣瑞.國內高校工商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比較研究[J].大學教育,2014,(7).
關鍵詞:高等農林院校;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3)11-0051-02
人才培養模式是高等院校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和質量標準, 為學生設計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以及怎樣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1]。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社會對金融人才的需求標準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對原有的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挑戰。變革目前高等農林院校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是適應學科生態建設,滿足社會需要,提高辦學質量的當務之急。
一、高等農林院校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
(一)人才培養目標
人才培養目標是整個人才培養模式的綱領?,F有的高等農林院校金融人才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扎實的經濟學和金融學的理論基礎,掌握金融、證券、保險、投資方面的基本知識,熟悉商業銀行、證券投資、保險等基本業務技能,能在中央銀行、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財務公司等各類金融機構以及企業和事業單位從事與金融或資金有關的宏觀管理或實際工作,并且有一定的決策、協調和組織能力的高級復合型人才。
(二)人才培養質量的基本要求
金融專業學生畢業時要求系統掌握銀行、證券、投資、保險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接受相關金融業務的基本訓練,熟悉國家的金融方針、政策和法規,了解國內外金融業發展的現狀和趨勢,掌握在金融領域從事實際工作的基本技能。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1)掌握經濟學和金融學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熟悉中外金融理論與實務,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把握國內外金融業發展動態;(2)熟悉國家有關銀行、證券的政策和法規,以及國際金融業中通行的規則和慣例;(3)熟練掌握金融業務的基本操作流程,具有一定的從事銀行經營管理、證券投資分析的能力;(4)掌握計算機基礎知
識,具有較高的計算機應用能力,以及一定的計算機軟件維護和基本的硬件維護能力;(5)掌握經濟學的基本
方法,具備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科學研究能力;(6)具備一定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通過專業外語學習,掌握閱讀專業文獻的詞匯和能力。
(三)課程體系的設置
金融專業本科生課程設置包括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和專業方向課,其中每一部分都包含必修和選修兩部分,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做出決策,給學生以充分的自由。公共基礎課包括政治課程、軍事理論、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計算機基礎、大學英語、體育、大學語文、應用文寫作、高等數學、生命科學導論、經濟學導論、管理學導論和科研基本方法。學科基礎課程包括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微觀經濟學、統計學原理、會計學原理、管理學原理、財政學、金融學、保險學原理、宏觀經濟學、投資學、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央銀行學、金融市場學、國際金融、證券投資學、金融工程學、計量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國際貿易、金融審計、銀行會計、經濟法學、銀行信息系統、網絡應用基礎、文獻檢索、金融史、金融法和投資項目評估。專業方向課包括金融公關與營銷、金融期貨、金融專題、金融統計、銀行制度比較、投資銀行業務、公司金融、信托與租賃、財產保險、人身保險、再保險和保險精算。另外,還有實踐環節的軍訓、勞動、教學實習、課程論文、畢業實習、創業訓練、社會實踐等。
二、高等農林院校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人才培養體系未突出農林院校的特點
“三農”問題的解決和“三農”的發展離不開農村金融的支持。而處在金融體系最基層的農村信用聯社在崗的基層人員,很多是農信社職工的子女或原有員工的親屬。他們大多文化水平不高, 缺乏基本的金融理論知識,未經過正規的專業培訓, 個人業務技能不過關,綜合素質偏低,在工作中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給金融機構內部管理造成了混亂。特別是處于第一線的農村金融部門更是缺乏高素質的負責人, 一些業務素質不高、思想境界較低的人員長期占據領導崗位, 使得金融工作開展相當被動, 甚至因違規行為給信用社造成重大經濟損失[2]。
與農村金融機構人才嚴重匱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農林高等院校金融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及課程設置等整個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機制沒有突出農林院校的特點。農林院校金融專業課程設置沒有農業經濟管理、農業經濟、農學概論等了解農作物生長規律,農業經濟運行基本原理等方面的課程,其培養目標、對學生的要求和課程的設置并無異于財經院校和理工院校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農林高等院校金融專業畢業的學生大都進入工商行業金融機構[3],而直接服務于農村金融機構的畢業生占很少的比例。即使進入農村金融機構,不懂得農業、農村、農民固有特性,不了解農村金融機構經營特點的農林院校金融專業畢業生照樣要從頭學起,顯示不出農林院校金融專業學生本身應具有的優勢。作為用人單位有什么理由舍財經類院校的金融專業人才而選擇農林院校畢業生?
(二)應用型農村金融人才培養缺乏系統性
目前農林高等院校金融專業人才培養計劃更適合培養研究型金融人才,更加注重金融理論知識。而對于學生適應社會經濟需求的應用型人才所應該具備的能力和素質的培養相對較弱,系統性不強。農林高等院校金融專業人才培養的模式要能夠滿足社會經濟對應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必須是集知識、能力和素質為一體的一個系統,不僅需要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更需要能夠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能力和素質,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協調,相得益彰,缺一不可,知識是基礎,能力是關鍵,素質是目的。對高素質人才而言,三位一體,也是判斷人才培養模式是否具有系統性的重要標準[4]。而農林高等院校的實際情況是金融專業培養機制仍局限于以理論教學為主的模式,用于提高學生實際應用和提升學生素質的實驗、實踐教學及科創項目很欠缺,導致學生畢業后不能很快適應用人單位的要求,短期內很難進入角色,也致使用人單位更多愿意招收具有金融機構從業經驗的人員。
(三)實踐教學環節薄弱
農林高等院校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機制中,實踐教學環節依然薄弱。薄弱的金融專業實踐教學直接導致學生畢業后動手能力不強,適應能力較差,不能適應金融機構涉農業務的開展。比如,農村小額信貸業務中信貸資金用途考察時分不清方向;開展理財業務時搞不清農民消費特點;農業保險業務中,確定農作物受損時不會測產等等。其主要原因表現在:一是大多數農林院校的金融專業在整個學校學科體系中都是弱勢學科,由于實踐教學經費緊張等各種因素,農林院校更多的重視自然學科的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而輕視屬于社會科學的金融保險專業的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致使金融保險專業的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不太樂觀。二是金融保險專業的特殊性,銀行、保險等金融部門常常出于保密需要,許多科室和部門不能讓學生接觸,不愿意接收學生實習,學生的社會實踐受到限制[5]。實踐教學環節的缺乏或薄弱使得學生所學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相互脫節,不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消化理解。
三、改革高等農林院校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議
(一)應突出農林院校的特色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農林院校的設立初衷是振興我國農業產業,促進農業經濟發展。作為農林高等院校金融專業,培養農村金融人才有其重要的辦學宗旨。農林高等院校金融專業畢業生應該在具備金融基礎理論知識和能力素質的基礎上,懂得農村金融的特點,才能更好地為農業經濟發展服務。為此,農林院校無論是金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還是基礎理論課程的設置,都應從農村金融人才的社會需求出發,采取多種形式培養能夠適應農村金融發展、服務農業經濟發展的農村金融人才,突出農林院校的特點,為農村金融培養更多的,熟悉農業經濟發展規律,根據農業本身的特點具有一定創新性的農村金融人才。
(二)構建系統性的應用型農村金融人才培養體系
農林高等院校應該按照經濟社會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培養能夠將農村金融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創業意識和國際視野、職業素養和社會責任意識相結合的應用型專門人才。為此,農林高等院校應該從金融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到課程設置,從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到實驗、實踐能力的培養,從思想政治教育到社會責任意識等等方面系統構建應用型農村金融人才培養體系。另外,從學科生態的觀點看,學科和建設一流大學有著密切關系,一流大學能夠培養一流的學生。農林高等院校金融專業培養一流金融人才離不開強有力的金融學科建設。在學科生態建設的環境下,農林高等院校應該加強金融學科生態建設,使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傳統學科和新興學科有機融合,為金融學科的創新發展創造條件,使農林高等院校的金融專業培養的人才具備能夠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三)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建設,提升金融專業學生的能力和素質
實踐教學環節既是金融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內容,也是培養應用型金融人才能力和素質的關鍵。因此,農林高等院校應該轉變農林院校對金融保險專業實踐教學不重視的現象,加大投入,建立穩定的金融專業學生實踐教學基地。另外,還要提高農林高等院校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監督,提高實踐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朱強.中澳高校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比較研究――以揚州大學查理?斯竇大學為例[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
[2]耿傳輝.農村金融人才培養模式與途徑探析[J].現代教育科學,2010,(9).
[3]湯凌霄,黃謹,張友農.理工院校金融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08,(2).
關鍵詞:管理型財會人才;教學模式;改革思路
在如今我國的財經類高校中,學校的最終目標是培養應用型人才,走出學校的人員,掌握的都是理論知識,缺乏財務管理的理念、具體操作能力,更是缺乏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高校中的財務會計教學是培養管理人才的平臺,順應市場要求改革教學模式,為社會提供實用人才,是此類高校的主要責任,這不僅是學校教育質量和目標的體現,更關系到我國經濟的發展。
一、管理型財會人才培養模式的目標與定位
為了適應社會需要,我國高等院校在大學本科期間制定了培養方案,專門培養管理型的財務會計人才,講授此類人才所需的能力和知識。對培養方案進行優化,在教育過程中教授學生普通知識、專業知識和綜合知識,不僅講授理論知識,還進行實踐教學,通過學校系統的安排和規劃,學生在校的四年內,課內、課外教學環節都有涉及到,力求培養復合型的人才,經濟學和管理學知識都涉獵到并根據需要專門進修必要的學科,學校鼓勵學生參加科技創新活動,加強競賽教育,設有創新、活動學分以資鼓勵。如此努力培養管理人才,因為社會普遍認識到,管理型的財會人才屬于復合型的人才,是集會計理論、管理知識、國際視野、精密思維于一身的高等人才,是未來財會專家的最佳人選[1]。
二、管理型財會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
(一)參與企業會計管理,增強實踐能力
不少地區民營企業發展紅火,很多企業的財務管理都是由管理系大學畢業生擔任的,在這種形式下,不少經濟學院開設了特別的培訓班,給每個學生分配導師,并且學校按期進行座談會,學期內聘請企業公司成功的的管理人員來校講座,一方面進行經驗交流,另一方面也是對在讀學生的鼓勵,激發了學生投身財務管理業的興趣和信心。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導師輔助學生學習,指導論文、安排創新競賽,協助問題的解決等,此外,在大學實習期間,學校安排學生進當地的民營企業進行實戰練習,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依托網絡平臺,探索財會類專業教學模式創新
不少學校依托網絡這樣一個平臺,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例如浙江工商大學,開創了綜合設計教學和ERP沙盤應用兩種新的教學模式,這是一種模擬式教學,學生根據各自的興趣和未來的目標選擇自己的角色,首席執行官,生產、技術、財務、市場總監等角色,組成一個完整的團隊,在網絡平臺上,對市場上真正的商業進行模擬。
(三)實施“讀寫議”教學模式
在教學改革中,創造了一種叫做“讀寫議”的教學模式,三者分別是閱讀、寫作和議論的簡稱,就是在課堂教學中,閱讀、寫作和課堂討論三者相結合,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使得教學課堂活潑生動,既能提高學習效率又可以增強實踐能力。具體的做法如下:課程總分為兩到三分,課堂上一共需要閱讀的材料大體50萬字左右,每學期至少安排兩次課堂討論,老師當堂點評給出分數,在本學期末,每個學生都要上交一份文章作為期末作業?!白x寫議”的教學模式是一個偉大的創新,同學之間能形成互動,教師點評使得教學相長,長此以往就能形成良性循環,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能參與到教學里,學習興趣得到激發,課堂所學知識也就能自然而然的轉化為實踐能力。
三、財務會計教學改革思路
(一)學校轉型與改制是教學實施的前提
要想使得學校教學模式和教育理念有實質性上的改變,就要從學校的制度改革和轉型上入手。原因有如下幾點:1.在以傳統的方式教學的學校里,教師的工資都是固定的,教學設施也都是比較傳統的,學校在師資投入方面花費較少,而以創新教學模式教學的學校,教師課堂講授內容、規模、使用設施都不同于傳統的學校,專題講座、實踐能力培養、改革專業考考核制度等,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學校的管理教學力度也成本增加。2.由于很多問題的限制,學校創新性教學模式開展不是很順利,其中一些原因是課時需求量較大、教師和學生的工作量加大,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與傳統的教學相比,創新型教學還沒有形成固定的模式,在探索實踐的過程中需要花費超乎想象的人力、物力、財力,在見不到成效的前提下,現在的教育體制不給予支持,甚至不會承認[2]。3.學生的學習永遠離不開考核,這是檢測學習成果的根本方式,也是學生后期學習方向的指引,傳統模式下,一般都是用試卷閉卷考試的方式進行考核,這種方法嚴重限制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發揮空間,使得學生的創造力受到束縛,想象力得不到正常的發揮。
(二)引進新的研究型教學模式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學到最多的是一些理論知識,走上工作崗位后,嚴重缺乏實踐能力,考核制度是試卷形式,閉卷考試制除了選擇、判斷、簡答、分析等題型不同外,實質上都是在考察所學理論,對于實踐能力的培養于事無補,而在實驗教學的心模式下,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期末考核時,學生可以根據個人能力選擇答辯、論文、開卷等模式,都是可操作性極強的考核方式,如此靈活的方式不僅考察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考察了其熟練程度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研究型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探索能力和研究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著重培養學生的也是這兩個方面,與此同時,學校還特別重視學生個性的保持和培養,這是提高創新能力的前提,只有保有和充分發揮個性,才能獲得自由、全面的發展。
(三)建立大專業、小方向的培養模式
在通識教育理念下,新生在入學的前兩年,比單獨劃分專業直接接受專業的定向培訓,課程安排上是要求公共課和專業課一同學習,修夠兩年的學分合格后再花費專業,從大三開始才接受專門的專業訓練,專業內的選修課還要跨專業選修。這種方式意在中和培養學生的能力,涉獵各專業的知識,為自己的專業研究開拓視野,在此基礎上,從學生各自的特點出發刻意體現專業特點。在學分制的教學的模式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修其他專業的課程,在專業內交叉選修的過程中,學生的知識面無意間得到了擴展[3]。
(四)探索和討論法引導教學
在教學改革中出現了“討論式”教學,這是一種開放型的教育理念,在這整個過程中,教與學做到了完美結合,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得到了培養。首先,在這種模式下,研究是教學的最終目的,參與討論、發表見解、創新意識是教師考核學生的標準,以此代替傳統的考試政策;其次,教學過程設有拓展環節,意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性,使學生盡可能利用課堂時間和資源。再次,抽象性強是會計課程的最大特點,其中的理論、概念很難理解,但是課堂討論方式的引進恰好解決了這一問題,在學生們的交流和討論中,抽象難懂的概念霎時迎刃而解,并且加深了記憶,使得所學知識得到融匯貫通。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校財務會計教學改革是培養管理型人才的關鍵,除了學校做好以上改革措施的同時,還要得到國家相關教育部門的大力支持,政府與學校加強合作共同致力于教學改革大業,提高學校和教師投身于教學模式改革的積極性,才能盡快的落實改革措施,培養知識掌握到位、創新能力極強、綜合素質提高、各方面全面發展的人才,迎合市場需求,最終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任家華.基于管理型財會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探索[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05:79-81.
[2]王鐵林.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財會類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10,08:158-159.
關鍵詞:大課堂體系;產業金融;長效機制
一、多元聚合的“大課堂”體系涵義
多元聚合的“大課堂”體系的涵義:由于學校資源有限,為了保證大課堂體系的有效實施,需要引入多元外部資源予以支持和保障。鑒于此,拓寬渠道,打造平臺,形成了政府資源、金融機構資源、企業資源、學術團體資源和高校資源五元聚合的教學資源網絡,并創新機制,以不同方式融入到第一、二課堂的大課堂體系。其中,第一課堂,是指學校教師按照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的要求,在課堂內組織的以系統傳授某一學科知識為主要內容的理論和課堂實驗教學活動,在校內組織學生實訓、科研活動、學術報告、學科競賽和自主實驗等活動。第二課堂,是指在校外進行的專業實踐、社會實踐等計劃內、外教育活動。在大課堂體系中,實現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及素質和培養。
二、產業金融人才培養的“大課堂”體系
(一)“大課堂”體系中的知識傳授
知識,在實證意義上,作為人改造自然過程中所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積淀,一個人不能再現所學知識,便無法建構知識應用、操作能力。在產業金融人才的培養的大課堂體系中,產業金融的知識體系主要通過第一課堂傳遞,具體內容包括:學科基礎課程群(經濟學、統計學、計量經濟學、會計學、管理學等)、專業課程群(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國際結算、金融市場學、證券投資學、CFA教程導論、金融衍生產品、產業金融概論、產業投資理論與實務、產業投資基金、企業并購與重組、當代中國經濟專題等)、實踐類課程群(證券投資學、公司理財、產業金融概論、產業投資理論與實務、企業與個人信用管理、經濟分析與SPSS等)、專業選修課程群(金融工程、項目融資、FECT等)。
(二)“大課堂”體系中的能力鍛煉
能力,指主體可勝任某種操作的本領,設計操作活動所須具備的主觀條件和實施方式。能力雖為知識的基礎,知識只有外化為可產生某種效率效度的操作力,才被視為能力。在產業金融人才培養的大課程體系中,基于第一課堂知識,實現學生能力的培養,在此過程中,學生須基于對知識的記憶、理解,運用多種思維方式對知識內容作分析、綜合、判斷和推理,來進行使知識向能力有效轉化的訓練。具體到產業金融人才培養的能力主要包括:對宏觀經濟運行態勢的分析能力、提出融資方案的能力、投融資方案可行性研究能力、投融資風險控制能力等。
(三)“大課堂”體系中的素質培養
素質,指主體的智力與非智力形態及其要素的總和,是主體綜合能力的體現。在產業金融人才培養的大課堂體系中,通過第一課堂的知識積累和能力訓練,第二課堂綜合素質的打造,使學生具備政治思想素質,職業道德素質,金融業務素質,金融技能素質,風險心理承受素質。綜上所述,知識、能力和素質,表現為遞進包涵關系:知識是能力的基礎,二者又是素質存在的邏輯前提。“大課堂”體系是指:以學生為中心,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科學與人文相結合,教學與實踐相結合,形成第一、第二課堂二位一體的立體化大課堂體系,在兩個課堂中分階段推進基礎夯實,技能培養,能力鍛煉的層疊化培養體系。
圖1 多元聚合的“大課堂”體系
三、“大課堂”體系保障運行的長效機制
(一)制定了管理機制與管理章程
創建了“學院組織,內引外聯;專兼結合,共同指導;分類培養,自主管理”的運行管理機制,并制定了管理章程。章程規定學院安排專兼職領導與教師負責統一組織協調大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內引外聯,合理有序調配各種教學資源融入;組建由相關政府部門負責人、金融機構、企業家、著名專家學者等組成的金融學專業指導委員會,規定指導委員會常態化的活動機制,共同完成對 “大課堂”實施方向、方法的有效性的指導,確保對市場需求的最大貢獻度;規定“大課堂”針對不同層次學生進行分類培養,同時依托學院學生社團,在教師指導下,實行學生自主管理,選拔優秀學生協助教師輔導,充分發揮高年級和技術骨干學生的作用,對低年級學生進行傳幫帶。
(二)實施多元化的長效激勵機制
實施多元化的長效激勵機制,包括創新學分機制和學生評價機制,激勵學生全方位參與。如參與金融機構實習并取得相關機構優秀評價的學生可獲得相關學分;通過金融專業資格考試的學生,相關考試科目可獲得對應學分等;對獲得相關學科競賽等獎的學生給予表彰和獎勵,在評定獎學金、保送研究生、保送出國留學中加分,在就業時優先向用人單位推薦。
(三)構建與外部資源的長效合作機制
構建與外部資源的長效合作機制,與研究團體、企業、金融機構形成互惠互促具有可持續性的合作模式。如學院與蕓祥投資公司合作籌建產業金融研究中心,蕓祥為學生提供頂崗實習,培養學生投資能力的同時為蕓祥提供了智力勞動;蕓祥提供實際研究課題,學生通過調研完成畢業論文的同時為蕓祥提供了調研資料;蕓祥進入課堂為學生提供投資實證案例,學院組建由5名投資專業教師構成的專家團隊,對投資方案進行全面解析并為蕓祥提供參考意見;此外表現優異的學生可直接獲得蕓祥及其合作伙伴的工作機會,同時為蕓祥提供了優質的人才資源。
參考文獻
[1] 石娟. 高等教育場域中高校“位置”分層的社會學分析[J]. 教育學術月刊. 2010(10)
[2] 王坤; 劉家瑞; 張海濤. 基于場域理論的三大課堂整合問題研究[J]. 科技創業. 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