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30 13:13:3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攝影教學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攝影課是藝術設計專業的基礎課程。攝影不僅是一門技術,而且是一門藝術,它是科學技術與藝術緊密結合的產物。美育教育作為攝影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始終貫穿其中,它影響著攝影藝術風格的走向,能夠提高學生發現美和提煉美的能力。
一、攝影教學與美育教育之間的關聯
設計藝術作為引領潮流的創造性力量,在其創造過程中,搜集資料、表達概念、組織元素和表現設計等都會大量運用攝影手段。攝影將審美與大眾的視覺感受和生活體驗聯系起來,消除了藝術傳達與社會大眾之間的審美隔閡,為人們提供了普適的藝術表現模式??梢?,美育教育對攝影教學的影響至關重要。攝影通過對瞬間的藝術凝結,猶如一座橋梁,加深了人們對自然和社會的了解,呈現了人與自然、人類行為和社會問題,這就是攝影審美價值所在。
在攝影教育體系中,審美教育承擔著多重功能:增強學生的創造性、個性,培養學生獨特的思維角度和對自然、社會的感知與再現能力??梢姡瑒撔戮竦呐囵B和美學在攝影中的傳承和體現,構成了攝影師的知識體系。
藝術設計專業的攝影課旨在培養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感知、理解和創造能力,并為專業服務。因此,攝影課的教學就必須緊緊圍繞攝影藝術的審美特性及藝術屬性來開展。從獨特的攝影藝術語言入手,培養學生在構圖、用光、色彩、點與線條等方面的觀察、理解和運用能力,使攝影真實而藝術地反映自然和社會,提高學生的審美感受審美能力。
二、加強攝影美育教育的途徑
1.利用攝影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的美育素養。
攝影審美教育應該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從訓練學生的感覺器官開始到培養學生的審美視覺和個性思維;從對攝影器材的了解和掌握到寫實拍攝,從對事件的真實再現到攝影理念創新,從模仿到攝影個性的形成,都可以找到美育對教學的影響。在具體教學中,取景和構圖、光影和色彩,都與培養學生視覺感受力和審美素養關聯。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最初的點、線、面、影調、色彩、結構、空間等視覺要素入手,嘗試通過人物的表情、光線的運用、影調的體現、構圖的個性化培養學生的美感、秩序感、節奏感和韻律感。
為把美育教育融入到攝影教學中,還應該指導學生學習藝術鑒賞、攝影藝術史、美學等相關課程,豐富學生的審美知識,提高審美品質。在攝影實踐中要廣泛涉獵風光、人像、廣告、新聞,以及商業攝影領域,使學生掌握不同類型的攝影對審美的要求,避免限制學生的個性培養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因為培養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審美感悟能力遠比傳授知識,培養攝影技能更重要。教師在教學中應該主動引導學生系統地學習攝影藝術造型理論,培養學生在平凡的景象中發現獨特的美質和對美的結構及形態的鑒賞、識別能力,提高審美素養。
開設數碼攝影作品的后期制作課程有利于學生開展二次攝影創作。通過對作品的畫面剪裁、光線及影調的處理、顏色的搭配等,培養學生對作品的取舍能力和審美素養,以便學生能將創作個性和風格在二次創作中更充分地表現出來,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和意識的增強。
2.通過作品欣賞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
作品欣賞在攝影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學生從模仿到創作,作品欣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老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發掘本質,把握藝術形象,感受藝術情景,體驗藝術情感,讓學生通過美的體驗和審美教育實現與大自然的情感交流,達到培養審美情趣、完善審美心理結構的目的。同時,作品欣賞要結合社會文化背景,從政治、經濟、人文等視角賞識作品;要結合拍攝者的審美取向、創作背景、社會效果來發掘作品中的人文價值和內涵,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以實現攝影美育教育的目的。
開展多種形式的攝影體驗交流活動也是提高學生審美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徑。班級之間、同學之間的習作交流和點評,可以消除攝影美育的神秘感,使學生感到在攝影中感受美、創造美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是可以做的。在作品欣賞活動中,學生要敢于剖析自己的作品,聽同學的意見,聽老師的意見,更重要的是要傾聽自己的心聲,要敢于直面自己的成功和不足,使自己的心靈受到美的熏陶,使自己的作品賦有美的韻味。
作品鑒賞的方法很多,分門別類地欣賞作品有利于對作品流派風格的準確把握。比如,航天攝影可以展示宇宙的浩瀚、微觀攝影能展示自然生命的美麗和復雜、動物攝影能展示大自然的豐富與多樣,等等。通過對攝影圖片的分析,讓學生在了解主題、主體、構圖、色彩、場景等基礎上,激發學生對社會的關注,對大自然的好奇和關心,對攝影美的探索和追求。
3.開展攝影創作提高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
在攝影教學中開展攝影創作活動能夠提升學生參與攝影的樂趣、積累創作經驗和激發創造熱情。要鼓勵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和社會活動。比如:運動會、球賽、文娛活動、會議,等等;利用周末的時間去農村和城市發掘題材、尋找素材,嘗試新聞攝影。這些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攝影創作機會。攝影課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機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在創作中感受社會、感受自然,在千姿百態的大千世界中得到啟發和靈感,激起學生創造美的欲望和行為。
羅丹說:“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弊寣W生在攝影活動中懂得發現美、欣賞美、享受美、創造美,最后成為美的創造者,這是攝影美育教育的最高境界?;诖耍處熅蛻摼邆漭^高的美學修養,嫻熟的攝影技術,淵博的攝影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攝影的美學目標,才能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和審美創造能力的提高。
攝影作為大學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具有簡單、方便、實用和效果明顯的特點,讓學生從走入社會和自然變成關心社會和自然,這是了不起的進步。學生通過攝影活動,感受自然、了解社會、感悟人生,最后達到提高審美素養和審美創造能力的目的,這是高校攝影教學的最大價值。
參考文獻:
[1]袁鼎生.教育審美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王振民.攝影審美縱橫[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關鍵詞:教學做合一;教學模式;實踐運用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實踐探索后總結出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說:“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中教,在做中學?!薄敖虒W做合一”強調以“做”為中心,事情怎么做就應該怎么學,怎么學就應該怎么教,“教學做合一”理論的核心和落腳點就是做。所謂“做”,就是強調“注重實踐”,其實質是理論聯系實際,教育聯系生活,學以致用。教而不做不是真教,學而不做不是真學,要“教學做合一”,即要求學習者以實踐的目的去學,在實踐過程中去學。攝影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因此,在教學中應當充分體現出“教學做合一”和“在做中教、在做中學”的教育理念,努力在“做”字上下功夫。這對于進一步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全面提升專業課程教學質量大有裨益。
一、“教學做合一”的基本內涵和特點
(一)“教學做合一”的基本內涵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窮其一生實踐探索的教育思想,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方法,而且是一種生活教育觀,更是我國教育史上的一座豐碑[1]?!敖虒W做一體”作為一種教學方式,本質即在“做中學”,在“做中教”,“教學做”合一。“做”是“教”和“學”的載體[2]?!敖虒W做合一”主要強調的是“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苯毯蛯W都以做為中心,只有通過做,才能把教與學聯結起來。教師通過“做”來教學生,學生通過“做”來理解和掌握教師所教內容?!敖虒W做”一體化教學模式與傳統的“理論+實踐”教學模式存在顯著區別:“理論+實踐”教學模式中,課程分為理論課和實驗課兩部分,教員先在教室完成理論教學,然后到實驗室或實習室進行實踐教學,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分開的,是不連續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是脫節的;而“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中,教員在教室或實驗室指導學員在“做”的同時,完成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這里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是同時進行的,兩者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是一致的。從本質上看,“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與傳統的“理論+實踐”教學模式的本質區別在于前者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是融合在一起的,理論教學通過“做”來完成,即通過實踐教學來完成,實踐教學中包含著理論教學的內容,而后者的兩個方面則是獨立的、分離的。很顯然,“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無論是在教學效果還是學員的學習效率,都要明顯優于傳統的“理論+實踐”的教學模式。
(二)“教學做合一”的特點
1.實踐性“教學做合一”的顯著特點就是實踐性?!白觥笔墙虒W的中心,理解“做”的含義是正確理解“教學做合一”的前提。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改變了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脫離的錯誤做法。“教學做”是一個整體,不能分開來談。“教學做合一”的實質就是要把教學過程和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從而實現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學習的目的就是要學會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整個學習的課程中,通過“教學做”的科學的方法,促進學員的理論知識、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升,從而把學員的專業能力和方法能力、崗位能力三者緊密結合起來。2.可操作性“教學做合一”要求課程內容必須具備一定的可操作性,能夠以學員的崗位任職要求為依據,以促進學員全面發展和崗位任職能力的視角來設定相應的學習模塊。做到以學員為主體,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以任務驅動為手段,以能力訓練為目標。無論是理論知識學習,還是實際技能訓練,都要具備可作性,使學員能針對學習的理論知識,進行實際的操作訓練,真正提高學員的崗位技能。3.主體性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特別強調的是每個人都要去“做”,在“做”上下功夫。他提出做上教的是先生,做上學的是學生,大家都是在做上相教相學[3]?!敖虒W做合一”教學法的實質就是要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法,使學員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學習知識。在教學的過程中,以學員為主體,圍繞教學內容設置要完成的任務,讓學員自己親自去做,從而實現在“做”中教,在“做”中學,在提高教學效果的同時,提升學員的學習效率。4.連環性“教學做合一”既是生活法又是教育法,體現了生活和教育二者的相連和彼此溝通。“教學做合一”的連環性還體現在教學做三者是一個互相溝通的等邊三角形,三者的連環主要體現在“做”為中心,在做中教,在做中學[4]。通過做的溝通,三者沒有絕對界限,而是插上電流就可以循環流動的等邊三角形。最終通過“教學做合一”,將教學與實踐統一起來?!敖虒W做合一”的這種良性循環,以“做”為中心,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提升了課堂的效率。5.指向性“教學做合一”教學模式具有明顯的崗位指向性。“教學做”要求人才培養要以部隊的實際需求為基礎,注重學員在工作過程中進行特定的能力訓練,使學員畢業后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術能力。比如攝影學課程就應以航空偵察專業的實際需求為依據,選擇相應的航空偵察技術知識為主要內容,航空攝影與地面攝影的主要區別就是拍攝距離不同,所以相機的鏡頭焦距不同,學員通過學習地面攝影知識來掌握航空攝影的成像原理。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通過在“教中做、做中學”的訓練,不斷強化學員的實際操作技能,以提升學員的崗位技能素質。學員的崗位能力提高了,部隊的戰斗力相應的就提高了。
二、“教學做合一”教學模式在攝影學課程中的運用策略
要在教學中開展“教學做合一”教學模式,就要設計合理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學組織形式就是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員與學員對教學時間和空間的安排方式。最重要的就是要設計合理的教學做合一的教學內容體系和采取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方法體系。
(一)以教學目標為導向,在“做”中學
教學目標是課程的主旨,每門課程邏輯結構的設計都要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攝影學這門課程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員在懂得攝影原理的基礎上,掌握攝影技巧。而攝影學課程的主要特點就是實踐性較強,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將理論用于指導攝影實踐,通過不斷的拍攝實踐才能掌握攝影技巧。所以,在攝影學課程教學過程中,要改變傳統的學員“靜聽”的教學模式,要在“做”中學。使學員在學完理論之后,拿起相機去拍攝,用理論指導攝影實踐。比如攝影曝光這一節內容中,首先講授什么是攝影曝光,從攝影曝光的概念引出影響曝光的因素,而在實際攝影中如何控制攝影時的曝光量呢?這就需要通過調整相機的曝光模式來控制了。不同的拍攝環境、不同的拍攝對象需要調整不同的曝光模式來控制曝光量。這個過程就是從理論到實踐的一個升華,讓學員用理論指導實踐,用實踐驗證理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同時進行。拍攝完成后,學員們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討論交流,找出拍攝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從而總結拍攝經驗,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課后多加練習,掌握攝影曝光的技巧,達到教學目標。
(二)以學員為主體,在“做”中教
學員是教學的對象,教學活動的目的就是要讓學員掌握所學的理論知識,并用理論去指導實踐,從而提高學員的崗位技能?!敖虒W做合一”教學模式就是要改變傳統的單純理論講授的方法,而是強調以學員為主體,把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結合起來,教員在“做”中教,學員在“做”中學。比如在景深這一節內容時,教員先通過圖片對比介紹景深的概念,再根據光學成像原理推導出計算景深的公式,引導學員利用公式分析影響景深的因素。理論知識學習完后,讓學員動手實踐驗證理論的正確性,驗證一下光圈、焦距和拍攝距離是怎樣影響景深的,和理論推導出的結論是否是一致的。在學員動手拍攝之前,教員指導學員如何正確調節相機的焦距、光圈和拍攝距離,調節不同的參數拍攝不同的照片。最后,針對學員們拍攝的照片,教員和學員一起來分析拍攝的照片好壞,在一起分析討論的過程中,學員們能夠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在以后的攝影中加以改正。這種以學員為主體,在“做”中教的模式能夠將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使學員學完理論之后馬上實踐,用理論指導實踐,將知識轉化為技能。
(三)以實踐為手段,在“做”中悟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而不做不是真教,學而不做不是真學”,要“教學做合一”,即要求學習者以實踐的目的去學,在實踐過程中去學[5]?!敖虒W做合一”的核心是“做”字,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攝影是一項必須通過不斷實踐才能熟練掌握的技能。要想使學員真正掌握攝影本領,一定要保證學員在學習的過程中手腦并用,把所學知識與動手操作貫穿于整個教學的全過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攝影學課程的最大特點就是在課堂上可以“教學做合一”,每堂課教員除了帶相機之外,還要帶一些拍攝物品,讓學員在學習完理論知識后就動手實踐,實現知識向技能的轉化。學員理論知識學習之后,學員需要在不斷的拍攝練習中思考和總結拍攝技巧。實際的拍攝環境和光線是千變萬化的,這就需要多拍多練,在“做”中悟出拍攝方法,針對不同的景物環境,不同的光線條件下,如何取景構圖,使用多大的焦距、光圈系數和感光度,是否需要進行曝光補償等等,要想拍出好的照片,就要通過不同的攝影實踐,在“做”中悟,才能提高攝影技能。
(四)以提高技能為目標,在“做”中評
“教學做合一”教學模式重在“做”字,在教中做,做中學,以提高學員的崗位技能。在“做”中教的效果如何,是否達到了提高學員崗位技能的目標,這就需要檢驗一下。因此,實施“教學做合一”教學模式的最后一個環節就是在“做”中評。“做”中評注重的是過程評價、技能考核和學員互評,更重視評價的引導和激勵作用。在攝影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在“做”中評也是一個重要環節。做中評主要有觀摩評價、技術展示和技能鑒定。在“教中做、做中學”的環節完成之后,通過觀摩評價來完成“做”中評。每個小組之間的學員進行互相評比與觀摩,對每個人拍攝的作品進行評價,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指出拍攝作品的優點和缺點,在評價別人作品的同時也是提高自身的技能。因此,通過觀摩評價,互相學習和切磋技藝,提高學員的技術水平,促進學員崗位技能的形成。技術展示是挑選拍攝技術比較嫻熟的學員,展示拍攝的作品,講解拍攝的技巧。通過技術展示技術水平,營造尊重技術的氛圍,引領學員向“技術能手”學習,同時也鍛煉了技術過硬的優秀學員的膽量,發揮他們的示范和輔導作用,達到學員間互助、共同提高的目標。
雖然聽障學生在生理上存在著聽力障礙,但他們身上還是有著許多優勢,而這些優勢正是學習攝影所必備的特質。因此攝影教師應該充分地發揮這些優勢,因勢利導,挖掘他們學習攝影的潛力,增強學習攝影的自信心。
1.1 視覺敏感、形象思維發達
生理上的聽覺障礙和長期的生活習慣使得聽障學生主要靠視覺來感知外界事物。他們的視覺非常敏感,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對事物的具體形象感受力強,形象思維非常發達。這些特質特別適合學習攝影這種二維平面藝術。因此攝影教師應采取直觀的教學方法,把攝影知識轉換成最直接的不需要進行邏輯思考的內容講給聽障學生。同時發揮聽障學生視覺優勢,讓他們自己去觀察、去感受,鼓勵學生講出他們所看到的東西,在此基礎上引出相關的教學內容。比如講色彩的情緒,可以把學生帶到秋天的戶外,有些學生看到的是麥穗金黃、果香四溢、秋高氣爽,而有些則看到落葉紛紛、秋風瑟瑟、蕭條凄涼。攝影教師就可以鼓勵他們說出自己對秋天的理解,順勢引出如何用色彩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1.2 思想專注,不受外界打擾
相對與正常學生而言,聽障學生有著明顯的聽力缺陷,但正是因為這個缺陷使得聽障學生不容易受到外界聲音的干擾,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專注地聆聽和觀察。因而聽障學生對于攝影理論的思考更加專注,也會比一般的學生更容易全身心地投入到拍攝過程中,創作出優秀的攝影作品。但是,由于過度的專注,他們容易出現疲勞、注意力渙散和反應遲鈍的現象。因而在攝影教學的過程中,要有效地利用聽障學生有限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把攝影的主要理論和技術的講解盡量地壓縮在這段時間內。同時還可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對聽障學生進行刺激,盡量延長其注意的時間。比如實行多媒體教學,進行戶外拍攝和主題拍攝,實施教學互動,讓學生自己相互討論等等,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教學手段。
1.3 善于思考,樂于接受新鮮事物
雖然聽障學生在生理上異于常人,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認知缺陷,但是他們作為一個有著不同常人的生活經歷的特殊群體,摒棄了聲音的干擾,更善于思考。他們擁有觀察事物的獨特視角以及認識生活、體驗生命的洞察力。他們對藝術的形式、攝影美的實質有著獨特的感受和表現方式。
聽障學生對新鮮的東西始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樂于接受新鮮事物,對此有著高漲的認知熱情與創作沖動??梢哉f,盡管聽障學生在生理上有些缺陷,但在藝術創作的靈感上、人性光輝的捕捉上,卻有著明顯的優勢,這是攝影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肯定并積極挖掘的,要引起攝影教師足夠的重視,在教學中努力引導。
2 因勢利導,幫助聽障學生掃除學習障礙
2.1 積極表揚,克服自卑心理
由于生理缺陷的影響,聽障學生在文化知識的掌握和各項技能和素質的發展上,都難以達到同齡正常人所具備的程度。再加上社會對聽障人士的偏見,會使他們產生自卑的心理,缺乏應有的自信心。這種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極大地限制和阻礙了聽障學生學習攝影的熱情。因此如何幫助聽障學生重拾自信也成為攝影教學的一個重心。攝影教師要多講解有積極意義的關于聾人題材的攝影作品,穿插聽障人士成功的案例,特別強調他們在爭取成功的道路上所遇到的挫折和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引導他們正確地面對自己的缺陷。
攝影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以積極肯定為主,表揚聽障學生每一個細微的進步,鼓勵聽障學生參加校內外的攝影比賽,對每個參加攝影比賽的聽障學生進行指導,大力贊賞獲獎的同學,增強他們學攝影的自信心,克服自卑的心理。
2.2 加強交流,克服孤僻心理
由于生理上和溝通上的障礙,聽障學生很難同正常人進行有效的交流,甚至還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視,就容易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但是,攝影作品的拍攝是一個不斷溝通、不斷學習的過程,這種性格特別不利于他們進行專業的學習。因此,攝影教師要積極地融入到聽障學生中,與他們一起拍攝,一起活動,有條件的甚至可以和他們住在一起,朝夕相伴。教師要用積極樂觀的態度與他們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以愉快、喜悅的心情去感染學生,使學生不再覺得孤單,逐步地走出心理陰影。
攝影老師除了在心理上關心聽障學生外,還可以爭取更多的機會讓聽障學生之間進行交流,比如在班級內部舉攝影作品研討會,鼓勵他們對攝影作品進行交流;還可引導聽障學生與正常人之間進行交流,比如讓他們去拍攝學校舉辦的各種活動,定期的與正常的攝影專業的學生進行學習探討等,相同的專業使得他們會有很多相通的話題,相互之間的良性的交往也有助于改善聽障學生孤僻的性格。
2.3 利用多媒體,打破傳統教學模式
論文摘要:對攝影與美術比較、攝影藝術的本體性及邊緣性的美學理論探討,更新數碼攝影理論與教學知識結構等,都是這門學科在教研中所面臨的新課題。
在綜合大學、業余大學里,攝影作為一門素質教育的選修課,起著培養美學品味、提高審美水平的作用。由于無需較高的美術基本功,使學生在純技術層面上學習該課的難度大為減輕。在藝術類學科中,攝影由于跟繪畫雕塑、藝術設計等關系密切,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藝術創意。
現在的大學攝影課教學,一般都從純技術理論層面、作品賞析人手,最后安排些基本功作業和專題作業就完成課程了??此票容^容易,但教學也有很多需改進和知識更新的地方。從技術層面上看,大部分學生使用小型自動數碼相機等業余相機,進階水平良秀不齊;夜大學課程實習拍照的課時也非常有限,而數字軟件對攝影后期加工越來越重要。從攝影美學方面看,很容易忽略從藝術學、美學角度與純技術理論相結合。因而達不到攝影教學應有的深廣度。
要想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可從數碼攝影理論與實踐、攝影美學與攝影教學結合等方面予以加強。
1攝影與美術的橫向比較
在橫向與美術比較,縱向與攝影歷史發展比較的基礎上,探討攝影藝術的自律性及與兄弟藝術的聯系性,能促使攝影眼光、品味和美學理論修養的提高。
美術的特性具有造型性、視覺性和空間性,在平面或三維空間塑造形體、創造可視性的藝術圖象。繪畫雕塑具有瞬間凝固或靜態的特性,與攝影關系最近。所不同的是媒介材料。美術思潮的寫實技法、流派在攝影發明后,趨向更為主觀的風格和流派的發展,甚至有意與攝影拉開語言距離。攝影以紀實性語言特性見長,深受美術的現實主義、寫實風格等影響。如人像的“三角”造型光,就來源于荷蘭大畫家倫勃朗的靈感;20世紀最杰出的攝影師一一法國著名攝影家亨利.卡蒂?!げ祭账上壬?(Henri " cartit " Bresson , 1908-2004),自幼學畫,深受超現實主義繪畫影響,以“決定性瞬間”的優秀作品,被稱為是現代紀實攝影的奠基人;美國風景攝影大師、世界環保運動的先驅者安瑟·亞當斯(AnselAdans,1902-1984)以對風光攝影的獨特理解而聞名于世,發明了“區域曝光法”,重視后期制作,主張比客體更重要的是表達內心世界的獨特感悟。攝影史上的“畫意”攝影和紀實攝影等,都深受美術的影響,從而產生了許多流派風格。
不僅是美術現實主義的典型瞬間,超現實主義的怪異、印象主義的斑斕顆粒、結構主義的構成影調、表現主義的粗獷等風格圖象、后現代主義的兼收并蓄,也影響著攝影流派的產生。攝影與美術在互相交融中擅變。攝影與美術類似,有著客觀為主或主觀為主的兩大類流派風格。當代的藝術形態是一種包容性、多元化更強的時空,使得美術與攝影的交融更為普遍。
有些人認為攝影是次要藝術甚至不是藝術,理由是它依賴或復制客觀影像。其實.從本體論上看.攝影并非是附屬的,純客觀的圖像復制。僅從物理學上說,照片不可能完全真實地復制自然,人眼對客體感光的寬容度要比照片大得多。格式塔視知覺理論以大量實驗證明,視覺有著思維特征,它是能動的,有選擇性的。既然是人操控著機器,那么不同層次的人對攝影就有不同的理解。貢布里希認為:一個用于傳達視覺信息的圖像不管多么忠實于原型,它的選擇過程總是表現了制作者對他認為有關的東西的解釋。即使是名人的蠟像也必須考慮原型該以哪種特定的神態和角色出現。人像和事件的攝影者也必須精心選擇他的材料,以得到“泄露底蘊”的圖片。中國傳統美學則在似與不似之間、無限與有限時空之間、主觀與客觀之間,以“意象”審美觀照為最高境界。攝影的最高品味是言簡意賅的意象構成。主體的參與,使作為紀實工具的攝影有成為藝術的潛質。因此,主體的選擇性和一定的主觀性,是攝影成為藝術的關鍵所在。
當然,在攝影藝術和美術中,甚至有強調絕對客觀真實的語言表現的流派。如美術中的超級現實主義,毫無主題,構圖隨意,復制照片等。攝影中有純自然主義等與之呼應。美國曾有號稱“F64”的攝影團體,以取消虛實相間的語言為特征,主張攝影應該象用“F64”這個相機最小光孔來紀錄。但這種流派的產生,是以相對主觀的藝術存在為背景的;它的極端性,實際上也是主體的一種主動選擇,一種有意為之或有意不為的價值判斷:強調科學與美的結合,以反抗攝影過分接近美術。
從媒介材料上看,攝影是光與影的色彩交響的瞬間組合。攝影通過光化學、數碼等成像,極具感性特征,是主體和客體的空間交融。而光影的開合,是選取最具意味的一種決定性瞬間,使攝影又有著一定的時間性。隨著攝影審美觀念和數字技術的發展,圖像后期加工占據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攝影圖像在前期更多地具有“素材”本性。攝影特別是數碼影像,利用新興的圖形軟件,代替了繁瑣的傳統暗房,使圖像后期“剪輯”變得更加自由、方便和更具創意。
以當今電腦技術數碼影像占主導和統治地位的高科技為后盾的映像藝術(電視、攝影、計算機)已形成規模,科學技術所產生的視覺藝術形象,不僅意味著它從根本上制約著設計藝術的更迭和演化(手繪、噴繪等手法已逐步被攝影圖像、計算機輔助設計等現代高新技術所代替),反作用于美術、設計藝術,而且還對人的思維模式和情感體驗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數字圖像后期處理的方便,顛覆了傳統暗房復雜繁瑣的工藝。美術構成了新的設計藝術形成的技術基礎,數碼影像則是新的藝術形成產生的審美心理基礎。
在這一單元中,結合美術與攝影的共同點,重點講授構思構圖、色調構圖、風景人物靜物等專題;同時,將美術與攝影碰撞交融所產生的流派風格等,融合在純粹的技法傳授中,使學生具有更開闊的眼界。
2攝影藝術的本體性
攝影與美術既有聯系也有區別。對攝影自身語言特性及其藝術規律的研究,屬于攝影美學的范圍。
早在1927年,中國北京大學教授劉半農在《半農談影》一書中,曾提出過“意體攝影”概念,以與單純技術性的實用攝影相區別。關于攝影的本體性,一種觀點認為攝影與美術是近親,因為攝影通過拍攝和暗房技巧,以追求意境美或有意味的“畫意”見長。攝影史上的“畫意攝影”流派曾是主流風格。反對者大都用攝影的紀實性來把握本體特征,反對攝影成為美術附庸?!掇o?!z影藝術》寫道:攝影藝術的主要特點在于“它所表現的對象必須是實際存在的,所表現的人物、事件和環境都要求是真實的,并且只能表現現實生活題材,而不能表現已經過去的和尚未發生的事件。”但有人也提出紀實性不能作為攝影的本質特性,如曾有過“好的新聞照片是否藝術作品”的爭論。不是所有新聞照片都是藝術作品。有人認為只有通過生活真實達到藝術真實的典型瞬間,才是“藝術攝影”,審美在首位。這樣,就與把真實放在首位的“新聞攝影”區別開來。正如安瑟·亞當斯所言,攝影藝術最重要的便是內心世界的東西。藝術家和平常人的差別就在這里一一在于有沒有能力抓到那些觀察和感覺,有沒有技巧將之傳達給別人。
隨著藝術思潮的發展和數字時代的來臨,典型性的瞬間藝術,已成為傳統藝術或一種流派風格的代名詞,藝術圖像越來越多元化了。攝影象美術那樣,可以表達類似超現實主義、結構主義、解構主義等多種圖象,可以先設計構思,再擺放物體來攝影和后期進行特別加工。電腦數字軟件使這類攝影變得越來越可行,更具有視覺傳達效果上的陌生感。這類觀念性圖象的特征,是具有可計劃性和可預見性;而且,攝影也可以象現代美術那樣,表達一種多義化的“有意味的形式”。僅靠“紀實性”、“典型性”已遠不能解釋攝影的本體性了。因此,藝術攝影是擔含著具有藝術真實的紀實性或觀念性的圖象信息,具有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
攝影自身的語言特性是用瞬間曝光成像來形成靜態的二維圖象。法國攝影大師布勒松認為,繪畫構圖是制作構圖,攝影構圖是剪裁構圖,而且,是在瞬間中決定的。這就是兩者根本的不同。他提出了著名的“決定性的瞬間”一說。他解釋說,所謂決定性瞬間,就是當一個事件展現它的意義時,(攝影師)在頃刻間認識到這一點,同時嚴格地組織形式并準確地將它表達出來。當然,這個瞬間是相對而言的。雖然攝影有著從幾千分之一秒到長時間曝光的感光,但都是時間中的一段流逝。而短時間感光最具有普遍性。我們可用決定性的瞬間,用來代替以往的“典型瞬間”等相似說法,更具有兼容性。它包含紀實攝影、藝術攝影、觀念攝影等在內。決定性的瞬間,體現出攝影語言的本質特性,一是語言特性;二是攝影者自身修養、眼光、技巧、個性等在這個瞬間中的登場亮相。沒有后者,就不成其為藝術攝影。
攝影具有自己所特有的靜態的二維圖象性。攝影作為靜態的圖象,與動態攝像、三維雕塑區別開來;二維空間的繪畫盡管也是一種決定性的瞬間來形成靜態的二維圖象,但它的完成并非是瞬間成像的。而且媒介材料根本不同。從攝影的媒介方式上看,前期有銀鹽化學媒介感光、電子感應技術數字成像兩種;后期是傳統暗房沖印技術、豐富多彩的電腦數字軟件加工。用“畫筆”一一各種照相機進行前期拍攝和后期暗房(數碼暗房)加工,實現圖象的產生。
攝影具有獨一無二的自身語言。攝影的光圈與速度的組合,可以產生虛實快慢的各種變化。在快門上,通過對時間快慢的控制,產生對比的影像;通過對進光口徑大小的調節,還能制約空間的清晰深度。鏡頭長短的選擇,可以表現不同透視效果的圖像視角。在一個底片上,用多重曝光可以產生多重圖像的特殊效果。一幅平庸的素材,在后期處理中,可以升華成鮮明生動的藝術性圖象。膠片的顆粒性如加以突出,能具有語言的純度、沖擊力和缺陷美感。攝影構圖剪裁的可塑性,往往能使素材“廢片”成為好片甚至是藝術品。對光影造型元素的巧妙組合,更是攝影的長處和奧秘。越是切近這些語言特征的圖像,越能體現攝影的自身魅力。
在分工細化的時代,有著各種專題的自由撰稿人或職業攝影師。發達國家的攝影公司,細化到有專拍皮具、玻璃等的廣告攝影師。各門類攝影的專業性都很強,都可以從微觀的美學理論上來予以探討。在這方面,攝影表現出它的一定獨立性。
綜上所述,藝術攝影是以決定性瞬間的曝光成像,來形成靜態的二維圖象,經過后期暗房加工,塑造鮮明生動的光影形象用以表情達意,或通過觀念性圖像來休現意境、意味的視覺藝術。攝影是外在客體和內在主體的統一,或是內在世界在外在客體上的投射。其中,“決定性瞬間”的攝影前期是最重要的環節,可以說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在這一單元中,著重把握攝影自身規律,通過典范作品形式和內容的分析,進一步提升對攝影語言的感性和理性認識。并借以攝影藝術的大眾化,提高學生的興趣和自信心。
3攝形的邊緣特性
攝影有成為藝術品的可能性,也有一定的邊緣特性。畢竟,攝影是客觀紀實的實用工具。在滿足實用的一般技巧上,是比較簡單的。這也是它的特殊性。不是所有的攝影記錄都具備藝術性。一個單張的照片可以是新聞、一張肖像、藝術或紀實,可以是它們之中的任何一種、或它們的全部,或什么也不是。
攝影的紀實性橫跨新聞報道和藝術攝影兩個疆界,有著邊緣性圖像的特性;記錄性強的圖像靠近新聞報道,藝術性強的圖像則更靠近藝術攝影的視野;觀念性攝影圖像則更具有純攝影藝術特征。一張照片有可能既是藝術攝影又是紀實攝影。相對美術而言,繪畫雕塑成為藝術品的可能,要遠大于攝影者手中的照片。攝影無所不用、無所不能的實用性,或多重性質,構成了攝影的邊緣特性。
最普遍的紀實攝影,如果它既有紀實性又有藝術性,就更為感人或更有表現力,更有視覺傳達效果;除信息傳播外,本身又有相對獨立的審美價值。這樣的圖像就成其為攝影藝術。象布勒松所說那樣,藝術攝影要盡量讓形式服從主題需要,講究光線、構圖、影調、色調、虛實等審美規律。
由于同屬靜態圖象,共享一般的美學法則,攝影必然要與美術發生聯系。在藝術價值觀、光影色調等審美理論上,攝影確實與美術非常接近;在人物、風光、靜物等攝影中,繪畫典范的影響非常之多。而攝影所獲得的圖像,往往成為繪畫、設計藝術中的素材來廣泛使用,攝影作為藝術的模糊性、邊緣性相當突出。在現代藝術看來,各門類藝術應該強調自身的本體語言特性。但后現代藝術主張兼收并蓄,語言交叉。因此,在后現代美術和后現代攝影藝術里,連美術也具有這種模糊邊緣性了。在這些作品里,人們往往分不清哪些是攝影或繪畫。攝影在這種藝術無中心、無明顯分野的交融中,獲得了比以往更大的地位。
攝影另一個邊緣特性,在于它的文、理結合或交融的學科性質。攝影更多地要求藝術與科學、圖像與設計的交叉或結合。數字圖像與設計藝術的互相交融性很強,攝影圖像數碼制作和廣告設計共享著電腦圖像軟件、圖像制作、設計平臺、照片修整、演示、圖形管理、桌面排版、模擬傳統手工繪畫、圖像輸出設備、光盤刻錄以及數碼照片輸出系統等。在“制作”作品的過程中,通過電腦處理,把攝影圖像轉換為嚴密的數碼程序,使藝術與科學得到融合,使圖形創意得以升華和更加理想。傳統的藝術攝影以拍出好照片為榮的價值觀,受到“用”好照片的高科技挑戰。
邊緣學科并不意味著攝影藝術只是作為依附性的存在,或是非主流的藝術。而只是說明它有著橫跨多學科的特征。如藝術設計或應用美術設計,也是典型的邊緣學科。攝影的邊緣學科性,在于它共享繪畫的一般美學規律,又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種視覺語言形式,有它自身的一定規律。攝影師要想得到具有較高藝術水準的作品,需要具備美術學、美學、文學、心理學和印刷制版、軟件處理等相關理工科學知識結構,并需要付出大量的艱苦實踐。
攝影的邊緣性,體現在它作為實用工具的邊緣性,和它具有邊緣學科的交叉性兩個方面。
4影教師的專業知識結構的更新
在數碼圖像器材占壓倒性優勢的時代,傳統攝影理論必須變通是肯定的事實;膠片暗房實踐和理論更多地讓步于數字暗房。過去攝影必須通過鏡頭感光,構成潛影;感光片經過顯影和定影,成為負片或反轉片。相對數碼攝影而言,這種攝影已被稱為“傳統攝影”。那么,就攝取影像來說,數碼攝影只有“通過鏡頭”一詞與傳統攝影相一致,保留了最根本的本質。光學透鏡的運用成為攝影理論共享的唯一依據。
數碼圖像全方位的知識結構更新有如下方面:
傳統攝影理論與數字成像的交融。各種不同檔次的器材、特色、成象介紹和探討等;
加強教學相長的互動性。充分利用現代網絡資源,鼓勵學生到國內外網上優秀的攝影網站自學、互動等,用QQ群進行作業互動交流、和作品品評等。
在教學條件受限制時,要善于因陋就簡,進行簡單實踐。如夜大學攝影課,只有課堂頂棚的柵格式日光燈和課桌,外出拍照也不可能有很多課時。大部分學生只有小型自動數碼相機,而不是可以控制快門速度、光圈的準專業以上的相機。這些相機,也可以對攝影色溫、構圖、用光、色調深淺、閃光攝影、恰當的曝光等等做現場簡易實踐。用些黑、白卡紙、專用灰卡和簡易的反光板,也能在每節攝影課中,結合理論講授來就地取材,穿插攝影實踐。
對各種品牌的相機生產商的圖象處理軟件和專業的圖像軟件的把握有較高水平,能指導學生進行創意攝影或后期加工。熟悉這些軟件,對專業攝影或普通攝影的教學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對設計、觀念性美術等與攝影的結合,具有較強的實戰意義。
針對在校生業余相機的特點,重點講授色彩構圖、色調構圖、風景人物靜物等專題。對以美術設計為專業的學生,則在廣告攝影、攝影圖像與設計的結合方面以重點,收到有的放矢的教學效果。還可以結合觀念攝影等主觀藝術攝影作品賞析,做一些畫意攝影的實踐。
攝影作為一門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學科,其實踐性至關重要,本文針對高職高專攝影教學中的實踐運行現狀,結合不同專業攝影課的拍攝要求,來闡述如何對攝影教學中的實踐教學進行更有效的優化。
攝影課程在高職高專教學中涉及的面非常廣,又是一門理論和實踐聯系非常緊密的課程,現在高職高專攝影教學中基本采用傳統的攝影教學方法,而在傳統教學方面往往是理論知識比重超過實踐操作。由于實踐操作時間太少,學生很難消化理論課內容。雖然這種教學方法比較穩定,但在專業本科學院也往往需要非常長的課時才能夠完成,如果要學習專業傾向更強的攝影內容更要長年累月的知識積累,并且容易學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因此超大課時量和少實踐操作的攝影教學方法是不適應高職高專的教學的。理論和實踐聯系非常緊密是這門課程的特點,那么如何運用一種更加有效的方法來適應高職高專的攝影教學?在多年的高校攝影教學中本人總結了一種比較適應高職高專攝影教學的方法作為參考。
從高職高專教學特點來分析,高職高專的教學都應從實際需要入手,實踐操作教學在高職高專攝影教學中運用會使教學效果更快更好,更適合高職高專的人才培養方案。在課時和資源配置方面根據不同專業情況有針對性安排實踐教學的方法是必要的,如廣告專業的攝影實踐課和室內專業的攝影實踐課應有不同的操作內容。當然我們這里所說的實操課并不是說就不要理論課了,應當說是一種以實踐操作為主加以鞏固理論知識的方法。下面我們就這種方法在高職高專攝影教學中的具體運用作進一步的探討。
攝影實踐教學的運用大體應分二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基礎理論實踐部分;第二部分為專業攝影實踐部分。
我們首先從第一部分基礎理論實踐部分來談談?;A理論實踐部分又分為理論篇和操作篇。理論篇中有攝影的發展及其作用;從專業到普及;從理論到實踐等。在操作篇中有相機基本構造了解、選擇、保護的方法;鏡頭――焦距、視角與景深 的關系;曝光與測定的運用;色調、色溫與白平衡;布光的方法等知識和內容。那么在基礎理論實踐部分無論是理論篇還是操作篇每個知識點的教學方法都是運用實踐來確定理論知識的重要性。如講攝影的發展及其作用時,先用135單反膠片機分發給同學們使用操作后,再用135單反數碼相機分發給同學們使用操作,讓同學們說出兩種相機的優缺點,然后總結比較后再來講攝影的發展及其作用。這樣同學們很快能理解和認識攝影的發展及其作用,并能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
下面,我們來看看第二部分為專業攝影實踐部分。在專業攝影實踐部分上課內容和操作是不分開的。專業攝影實踐主要包括為:吸光體、反光體、透光體拍攝訓練;復合商品拍攝訓練;室內、室外人像拍攝訓練;風光、建筑拍攝訓練;創意攝影;另類商業攝影。第二部分的專業攝影實踐中內容可根據藝術類各類專業的要求另行安排實訓內容,宗旨就是和各類專業主干課聯系越密切越好。當然以實踐教學為主的課程,其實踐場所和所要求器材比傳統的理論教學要求要高得多。如:理論篇中基礎訓練對相機構造的了解,就必須有多種相機樣機,每種樣機都應有一定的數量,以便實踐。這樣在資源配置上費用會提高,但攝影教學效果也會提高很多。
以實踐為主的教學方式,不但要求攝影教師理論知識非常豐富,而且實踐操作水平也必須高,并要求通過實踐來達到傳授知識的目的。具體我們以兩課時90分鐘的教學過程來和大家研討。
如我們講基礎訓練中照相機的類型時,在二個課時的學習過程中要達到的目的是使同學們在實踐中了解照相機的各種類型及選擇和保護方法;要求掌握攝影發展的過程;了解照相機的各種類型,選擇和保護的方法;了解各種類型相機拍攝的特點。我們把重點和難點放在135型相機和120型相機、135型相機中反光式和直視式的特點、數碼135型單反相機上。實踐教學的方法就必須更加具體,時間和內容安排也必須合理。第一課時簡單就相機的類型導入10分鐘,然后提出問題,你們會使用哪些類型相機?直接進入攝影室操作傳統相機135型單反和直視式相機20分鐘時間由學生自己操作。這中間就會有很多問題出現,大部分同學沒有操作這種照相機,他們在不會使用的過程中就迫切的想知道。教師在不斷示范講解實踐操作中,總結學生的幾個重點問題,針對問題講解示范20分鐘,同時再要求學生操作20分鐘;最后20分鐘做理論引導。如135型單反相機的特點,135型單反相機產生“噪音”的原因等。在90分鐘的課中,用了30分鐘做理論方面的導入和總結,在這個過程中不但要求教師了解各種相機的特點而且必須有熟練操作各種相機的功夫,學生在許多方面都開始了了解,在實操中有很多經驗是理論表達不出的,如裝片聽音和找手感的方法等。
在攝影實踐教學中,每次課程都安排大多數時間來實踐,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提升了學生理論知識水平。明確實踐是手段,理論是基礎,要想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掌握攝影知識,熟悉拍攝技法,同樣必須認真對待每一次課程。另外我們在運用這種實踐教學的方法的同時,應時時記住攝影是一門技術和藝術相結合的課程,因此運用藝術的原理才能使實踐教學更確切地達到目的。
關鍵詞:新聞攝影 攝影教學
當今的時代是科技信息的時代,需要大量的圖片信息。圖片在新聞、傳媒、科研、考證、廣告宣傳等一系列的社會活動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說當今社會需要大批的攝影人才?!皳煌耆y計,目前我們已經設立攝影專業的高等院校有五百多所,而設有攝影課程的高等院校有七百多所?!雹侔蠢碚f,完全可以滿足社會對攝影人才的需求,可社會對高質量攝影人才的需求仍十分迫切。這種人才供求矛盾的出現,與我國新聞攝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有直接關系。
一、缺乏對攝影教育的重視
國家教育部明確規定《新聞攝影》是新聞傳播學專業的專業必修課,新聞攝影是新聞傳播學專業學生的必備專業技能。然而,我國高等攝影教育的形式基本上都只是在高校中設立新聞攝影課,少有新聞攝影專業。目前,新聞攝影主要是新聞學、廣播電視新聞學、廣告學和編輯出版學四個專業的一門專業課程,是電視攝像、電視節目編輯與制作課程的先修課程。其課時只有54個到72個學時左右,教學內容包括攝影技術和新聞攝影理論兩大部分,而內容大都一成不變,理論思想相對滯后。這與新聞傳播業對攝影專門人才,尤其是圖片編輯和攝影總監的需求極不相稱。
攝影在讀圖時代的今天,其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應該得到相應的重視。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攝影作為其他專業輔助課程的教育理念,加強攝影教學。如前文所說,大多數高校都開設有攝影課程,但是學習的時間非常短暫,且大多是作為其他課程的學習工具而已。然而,在這個多媒體如此發達的時代,攝影其實是一個涉及面非常廣泛的專業,無論電視網絡、報刊雜志、圖片社,還是企事業單位等,都需要攝影專業的從業者,學好攝影更有助于學生的就業。
因此,高校的管理者應該從以往將攝影作為其專業輔課程的觀念中走出來,改革攝影課程教學的方式方法,認識到攝影是人類文化表達與信息傳播的一種手段,加強相應的人文素養教育,更應該考慮職業教育的應用型特點,加強實踐教學。實踐教學能增強學生對學業與就業之間相互聯系的認識,使之能夠更快地為就業作好心理及專業上的準備。
二、缺乏精通理論與實踐的教師
2009 年 9 月出版的《中國高校攝影教育概覽》中關于目前國內高校攝影教育現狀調研的數據顯示:自 1999 年至今,10 年間國攝影院校在各個層面都出現了長足的發展,專業師生比由原來的1:48 發展為 1:16,②師資層次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碩士學位及中高級職稱已成為教師隊伍的主要組成部分。的確,師資隊伍在不斷地提升,但是對于攝影這門技與藝相結合的專業來說,單一的學位及職稱的提高是不能說明問題的,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才可能創造出優秀的攝影作品。攝影課程講授的好壞,也要求授課教師既精通理論,又能懂得攝影實踐。這樣的教師講授的課程才會入情入理,引人入勝。如果只懂理論不懂技術的老師講課,總覺得隔了一層;如果只懂技術,不懂理論的老師講課,往往缺乏邏輯和理論深度,流于膚淺。
與我國不同,美國新聞專業課的教授一般都是資深記者出身,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耙豁椪{查顯示,在美國的新聞學院里,只有17%的教授沒有當過記者。大部分教授認為,是新聞從業經驗,而不是博士學位,更是一個聘任新聞教育工作者的先決條件”。③因而,攝影專業教師應該不斷增加自己的攝影知識,積極參加培訓,或到企業去鍛煉,不斷積累實際工作經驗,提高實踐教學能力。學校管理者應該開闊視野,不拘一格地聘用人才。關于教師的聘任,筆者以為可以采取兩種形式:
第一種形式,可以利用各種講座或開設實踐課程等方式聘請企業中有實踐經驗的攝影師來校作講座、上課,使學生分享不同領域的攝影工作經驗。各企業的攝影師是攝影界的先鋒人士,他們了解攝影的最新發展情況,最懂得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的攝影需求。他們來校講學,不僅帶來最新的攝影信息,而且為學生的就業打開一扇窗戶。
第二種形式,就是學校和與之有合作的企業共同組建教師隊伍,實行“雙師”結構教學,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整合學校和企業雙方的教育資源,以形成雙向培養的人才模式。這就要求教師具有精通理論與企業實踐經驗的“雙師型”素質。
三、 教學內容單一,無法滿足實際工作需求
傳統新聞攝影教學內容,實際上是攝影的基本知識和技術,很少涉及新聞攝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最多介紹一些突發事件、單幅照片的拍攝等,這就使得很多學生就業后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如攝影技術過關了,但缺乏網絡傳播技術的實踐經驗;新聞敏感與判斷能力不足,思維缺乏創造力;對新聞攝影的認識過于平庸和概念化;對新聞攝影的自身發展和電視攝影的交互發展缺乏前瞻性;這顯然不能適應今日社會的需要。
如今用圖片傳達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新聞圖片報道范圍已有較大的延伸,所以今天的新聞攝影教學內容應當根據社會的需要而設定,不僅需要加強突發新聞圖片報道,還需要對事件進行評論、表達自己觀點的紀實攝影。同時,還需加強圖片內容教學,而過去對新聞攝影的圖片教學重視不夠。由于圖片不可翻譯性,所以應要求學生做到用圖片突出需要傳達的準確信息,最大限度抑制干擾信息。新聞攝影教學必須按照圖片學習自身的特點讀圖、制圖,從圖片本身入手,研究圖片的本意、寓意,將圖片研究上升到視覺文化的高度。此外,還應注重新聞主體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注重新聞道德的培養,養成不干擾新聞主體思想的習慣;同時注重電子信息傳播處理技能的學習,適應社會的需要。
由于新媒體的出現,新聞攝影教學中,可以縮減傳統暗房制作的教學內容,數碼攝影的出現對傳統暗房制作沖擊最大,現在有許多學校已經縮減甚至放棄了傳統暗房,紛紛建起了數字暗房。對于新聞攝影專業教學來說,傳統暗房中黑白、彩色膠片的沖洗處理可以縮減或舍去,由數碼圖像處理技術代替。此外,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可以縮減感光材料、曝光控制、彩色攝影基本理論等內容,加強數碼攝影基礎知識、數碼圖像處理技術、圖像設計等方面的教學力度。
近年來,我國高校攝影教育事業發展迅猛,對此,應認真總結經驗,合理科學的開展攝影專業教育,避免草率設置專業和過熱發展,對我們所熱愛的這一專業的發展負責任地展開研究,是每一位攝影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問題。廣泛開展攝影學科理論研究,進行攝影教學經驗交流,提高攝影教學與科研水平,加強與海內外攝影界、攝影教育界的交流與合作,吸收國外最新攝影教育思想,科學借鑒國際先進攝影理論研究成果,促進中國攝影教育體系的形成與進一步成熟。
注釋:
[1]轉引自趙維俊、李元鳴《論理工高校進行攝影藝術教育的理念與實踐》,見:http:///com/gxsy/index.php3?file=detail.php3&kdir=817986&nowdir=2125727&id=294982&detail=1。
【論文關鍵詞】攝影與美術比較;攝影藝術的本體性及邊緣性;教學知識結構的更新
在藝術高職院校里,攝影作為一門素質教育的課程,起著培養美學品味、提高審美水平的作用。要想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可從數碼攝影理論與實踐、攝影美學與攝影教學結合等方面予以加強。
1攝形與美術的橫向比較
在橫向與美術比較,縱向與攝影歷史發展比較的基礎上,探討攝影藝術的自律性及與兄弟藝術的聯系性,能促使攝影眼光、品味和美學理論修養的提高。
美術的特性具有造型性、視覺性和空間性,在平面或三維空間塑造形體、創造可視性的藝術圖象。繪畫雕塑具有瞬間凝固或靜態的特性,與攝影關系最近。所不同的是媒介材料。美術思潮的寫實技法、流派在攝影發明后,趨向更為主觀的風格和流派的發展,甚至有意與攝影拉開語言距離。攝影以紀實性語言特性見長,深受美術的現實主義、寫實風格等影響。
從媒介材料上看,攝影是光與影的色彩交響的瞬間組合。攝影通過光化學、數碼等成像,極具感性特征,是主體和客體的空間交融。
以當今電腦技術數碼影像占主導和統治地位的高科技為后盾的映像藝術(電視、攝影、計算機)昌形成規模,科學技術所產生的視覺藝術形象,不僅意味著它從根本上制約著設計藝術的更迭和演化(手繪、噴繪等手法己逐步被攝影圖像、計算機輔助設計等現代高新技術所代替),反作用于美術、設計藝術,而且還對人的思維模式和情感體驗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數字圖像后期處理的方便,顛覆了傳統暗房復雜繁瑣的工藝。美術構成了新的設計藝術形成的技術基礎,數碼影像則是新的藝術形成產生的審美心理基礎。
在這一單元中,結合美術與攝影的共同點,重點講授構思構圖、色調構圖、風景人物靜物等專題:同時,將美術與攝影碰撞交融所產生的流派風格等,融合在純粹的技法傳授中,使學生具有更開闊的眼界。
2攝影藝術的本體性
攝影與美術既有聯系也有區別。對攝影自身語言特性及其藝術規律的研究,屬于攝影美學的范圍。
隨著藝術思潮的發展和數字時代的來臨,典型性的瞬間藝術,已成為傳統藝術或一種流派風格的代名詞,藝術圖像越來越多元化了。攝影象美術那樣,可以表達類似超現實主義、結構主義、解構主義等多種圖象,可以先設計構思,再擺放物體來攝影和后期進行特別加工。電腦數字軟件使這類攝影變得越來越可行,更具有視覺傳達效果上的陌生感。這類觀念性圖象的特征,是具有可計劃性和可預見性;而且,攝影也可以象現代美術那樣,表達一種多義化的“有意味的形式”。僅靠“紀實性”、“典型性”已遠不能解釋攝影的本體性了。因此,藝術攝影是包含著具有藝術真實的紀實性或觀念性的圖象信息,具有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
攝影具有自己所特有的靜態的二維圖象性。攝影作為靜態的圖象,與動態攝像、三維雕塑區別開來;二維空間的繪畫盡管也是一種決定性的瞬間來形成靜態的二維圖象,但它的完成并非是瞬間成像的。而且媒介材料根本不同。從攝影的媒介方式上看,前期有銀鹽化學媒介感光、電子感應技術數字成像兩種;后期是傳統暗房沖印技術、豐富多彩的電腦數字軟件加工。用“畫筆”—各種照相機進行前期拍攝和后期暗房(數碼暗房)加工,實現圖象的產生。
攝影具有獨一無二的自身語言。攝影的光圈與速度的組合,可以產生虛實快慢的各種變化?!R頭長短的選擇,可以表現不同透視效果的圖像視角。在一個底片上,用多重曝光可以產生多重圖像的特株效果。一幅平庸的素材,在后期處理中,可以升華成鮮明生動的藝術性圖象。膠片的顆粒性如加以突出,能具有語言的純度、沖擊力和缺陷美感。攝影構圖剪裁的可塑性,往往能使素材“廢片”成為好片甚至是藝術品。對光影造型元素的巧妙組合,更是攝影的長處和奧秘。越是切近這些語言特征的圖像,越能體現攝影的自身魅力。
綜上所述,藝術攝影是以決定性瞬間的曝光成像,來形成靜態的二維圖象,經過后期暗房加工,塑造鮮明生動的光影形象用以表情達意,或通過觀念性圖像來體現意境、意味的視覺藝術。攝影是外在客體和內在主體的統一,或是內在世界在外在客體上的投射。其中,“決定性瞬間”的攝影前期是最重要的環節,可以說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在這一單元中,著重把握攝影自身規律,通過典范作品形式和內容的分析,進一步提升對攝影語言的感性和理性認識。并借以攝影藝術的大眾化,提高學生的興趣和自信心。
3攝影教師的專業知識結構的更新
在數碼圖像器材占壓倒性優勢的時代,傳統攝影理論必須變通是肯定的事實:膠片暗房實踐和理論更多地讓步于數字暗房。
數碼圖像全方位的知識結構更新有如下方面:
傳統攝影理論與數字成像的交融。各種不同檔次的器材、特色、成象介紹和探討等。
加強教學相長的互動性。充分利用現代網絡資源,鼓勵學生到國內外網上優秀的攝影網站自學、互動等,用QQ群進行作業互動交流、和作品品評等。
在教學條件受限制時,要善于因陋就簡,進行簡單實踐。大部分學生只有小型自動數碼相機,而不是可以控制快門速度、光圈的準專業以上的相機。這些相機,也可以對攝影色溫、構圖、用光、色調深淺、閃光攝影、恰當的曝光等等做現場簡易實踐。用些黑、白卡紙、專用灰卡和簡易的反光板,也能在每節攝影課中,結合理論講授來就地取材,穿插攝影實踐。
對各種品牌的相機生產商的圖象處理軟件和專業的圖像軟件的把握有較高水平,能指導學生進行創意攝影或后期加工。熟悉這些軟件,對專業攝影或普通攝影的教學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對設計、觀念性美術等與攝影的結合,具有較強的實戰意義。
針對在校生業余相機的特點,重點講授色彩構圖、色調構圖、風景人物靜物等專題。對以美術設計為專業的學生,則在廣告攝影、攝影圖像與設計的結合方面以重點,收到有的放矢的教學效果。還可以結合觀念攝影等主觀藝術攝影作品賞析,做一些畫意攝影的實踐。